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课程特点范文

初中课程特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课程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课程特点

篇1

关键词:政治教学;创新精神;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19-01

初中政治课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日常教学,也是一种对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引导教材,是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之一,只要在基础阶段打牢基础,才能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少走弯路。然而,纵观我们当前的政治教学,大多还是延续了过去的“填鸭式”学习方式,对于枯燥、难以理解的概念都是通过反复记忆的方式加以掌握,教师疲于应付,学生的积极性也收到很大的影响。如何更好的做好初中政治课教学工作,是我们当前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笔者从政治课程特点入手,提出了回归本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从而做好政治课堂的教学工作。

1.创新教育活动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创新精神

包新需要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精神,需要有挑战权威、质疑前人定论的勇气。青少年天性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这一特点正符合创新的要求。对此,教师绝对不能压抑,而应该正确引导和积极地鼓励。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不唯书、不唯师、不盲从,鼓励学生去怀疑、去超越和创新,去做具有独创精神和创造型的人才。

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政治课教学内容,深挖细研,巧设疑问,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鼓励其标新立异。设疑启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思维,才有创新。所谓设疑启发,就是要求教师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有梯度地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消除心理压力,各抒己见、积极辩论、敢于质疑。 通过设疑启发,才能使学生从原有认识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欲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设疑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疑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更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2.鼓励学生质疑,在疑问中拓宽思维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在初中政治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能忽略学生质疑所发挥的作用。

现下,多数教师仍在使用“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却昏昏欲睡。要知道,这样无论是对于学生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是自身道德的修养都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学生根本没听进去,也没学进去。

所以,在进行初中政治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可调动的因素,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激发学生质疑思想,活跃、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思想政治课课堂应运用多媒体教学

必须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而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必须在艺术性上下功夫。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屏幕的背景颜色和布局,文字的字体、字型、位置和色彩、图象、动画和录像的艺术质量和制作质量,按钮和提示文字是否同整个课件的风格相一致等方面。

当然这种艺术性的追求绝不是精美图画的组合,绚烂色彩的堆砌,各种声音的合成,多媒体技术的炫耀……因为注重花哨的表面形式只会冲淡主题,误导学生。

成功的课件应当始终将学生牢固地控制在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内涵的进一步展开上。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有时它的表现形式就是朴实、简练、“此时无声胜有声”。

4.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我们传统的考试体制决定了我们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只有通过考试来实现,分数就是说明问题的最佳表达方式。在这种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下,学生难免陷入死记硬背的漩涡,只要记住了就万事大吉。这种结果不仅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尤其是不利于在新课改条件下对学生的素质提高的要求。

所以,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知识储备,加强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在新课改下,我们可以尝试着对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和素质基础,以及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进行分组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成长,从而让每个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体验到自己的成长。

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教师才能按照教学计划,针对学生的个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需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有的需要用有哲理的故事来感染,有的则需要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综合运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原理,提高学生对课堂认识的深度,达到快递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素质,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

篇2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不断的探索研究,笔者发现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材的编排呈现新特点

1、为学生的学习构筑起点

教科书提供了大量数学活动的材料,成为引导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使学生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中,通过探索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必要知识。

2、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之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做一做”、“试一试”等栏目,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而“回顾与思考”、“总复习”也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从而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理顺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知识结构。

3、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

教科书对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作为开始,是学生了解、学习这些知识的有效切入点。随后,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研讨,逐步展开相应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读一读”栏目提供了有关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的介绍、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有趣的问题讨论、知识延伸等,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了解数学、研究数学、应用数学的机会。

二、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1、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主动发现

新课标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制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引入,求根公式的导出与应用,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可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推理与应用。

2、鼓励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活动

新课标要求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实现由强调学习结果到强调学习过程的转变,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自主完成探究活动。例如三角形全等的判断可由学生自主完成。

3、鼓励小组合作探究,正确对待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达到教学互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获得成功的喜悦。那么学生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怎么办?教师应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参与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分析原因,帮其改正,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三、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教学中

1、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和创造性与想象力一身。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使学生较快地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和探索。

2、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揭示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表述方式灵活多样,有文字、图形、动画等多种表现方式。例如在“等式的性质”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天平动态平衡的情境,让学生观看试验过程,得出结论,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灵活自如。

3、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建立数学模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篇3

[关键词] 思品课堂 教学法 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从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生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生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就是要求政治教师改变过去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案形式,而学会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注重对学生的学为中心的师生双边活动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统一的有效展开的策划。人教版初中思品课程的教材呈现了如下具体特点:情景化、生活化、思维化、活动化、综合性。教材的这些特点体现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特色。既为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实行的准则依据。为了保证课程教学特色内容不失真,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优先考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首先,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教学设计的可行性。

第一,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体现“活学”。即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活动即学习。新教材的每一个观点体现都都借助了活动,不仅使课文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和可操作性,也有利于学生能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所以,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材特点与熟悉教学内容,开展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情趣的教学活动,保证课堂教学的活力。

第二,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体现“乐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设计的“乐学”功能体现的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新教材以图片、故事、心理测试等方式创设了学习的情景,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平台。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创设具有活力、有空间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达到有效教学。

第三,教学方法的设计要“生活化”。即让教学设计具有“生活学”与“学生活”相结合的功能。

新教材的内容是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背景,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解决学生面临的生活问题、注重从学生生活感受中总结提高,感悟升华的。所以,教学设计要具有使学生通过在课堂中体验感受“身临其境”而“躬身自省”的功能,不能离开生活,特别是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

第四,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体现思维过程化。新教材用设问思考、讨论争辩等方式呈现了思维的过程,在过程中注重形成概念、观点、结论,鼓励学生的感悟与思考。同时还体现了主题探究活动,突出了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内化,感悟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等。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考虑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思想”层次的功能。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灵魂所在。缺少了这一点,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意义已经缺失。

其次,要确保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即保证师生学习共同体的互动与发展。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做到:

1、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目标具体、层次清楚,切合不同学生目标完整、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教学设计要突出保证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统一。教学目标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来设定的,因此,它带有“规范性”。但由于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学生凭借自身经验与体验对它解读而产生的多义性、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对话碰撞产生的“意义”的新异性以及现代课程资源的广袤性,一些新的目标就会引发和生成出来。这就是教学目标的生成性。因此,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能够很好地将教学目标预设性和生成性统一起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益。

2、有效处理教材。能够体现教师处理教材有效性的基本要求是:在一定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包括:①灵活运用教材。如调整进度、与其他学科内容进行交叉整合等;②教学内容不以“定论”方式呈现。如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内容等;③对于教辅、教具课间等能根据自主开发;④能开创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适合自己教师个人、班级教学需要的特色教学。

3、教学方法设计的有效性:依据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特点、学生特点与教师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方法多样灵活且优化组合,利于学生学习自主创新与个性发展。

篇4

>>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公费定向师范生的“中国梦”之职业理想培养对策研究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免费定向师范生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六年制师范生数学素养调查研究 六年制本科农村免费定向师范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究 普通全日制高中生与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生活满意度比较研究 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文化修养构建的研究 舞蹈训练有效提升六年制免费师范生情绪管理的作用研究 六年制本科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特色与前景 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 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探索 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方向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初招六年制本科:制度理想与现实困惑 基于核心素养的“六年制”乡村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范式重构 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教育专业能力培养与探索 六年制语文教学方案探析 湘教版六年制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穿花衣的热带鱼》教学案例 五年制师范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浅析及对策 关于加强五年制师范生素质教育的思考 培养五年制师范生的环保意识 五年制大专师范生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及特点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及特点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雍容波")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德育教育的要求而开设,具有目的性强、针对性强以及实践性强等特点。开展好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有利于国家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 德育课程 构建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38-03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是国家统一从农村招收的免费师范生,以“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来培养农村小学教师。从2010年秋季开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就有了第一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本文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着重研究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及特点。

一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大的方面,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历史方面,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门课程;理论方面,开设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三门课程;形势与政策是每个学期集中开设的课程。

1.课程开设时序方面:遵循学生自然成长的规律

从德育课开设的时间上来说,遵循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自身发展的特点,考虑到学生刚入学时才十五六岁,正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与逐渐成熟的阶段,所以,最先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然后,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读史才能鉴今,特别是近现代史的学习,因此,接下来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

理论方面的课程被安排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后续阶段学习,这样的安排容易给人造成错觉:“理论不是很重要。”理论是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其重要性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一样的毫不例外,为什么安排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后续阶段学习?主要是依据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自身的特点而确定的,学习理论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与理解力,若太早开设,则学生理解不了,老师讲起来也很费力。考虑到这一点,将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理论方面的课程放到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与经验积累后再学习,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2.德育教学内容方面: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年龄小,可塑性较强,也正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在这一人生转折时期,会觉得很迷惘、很困惑,也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如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的影响,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很大的冲击。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离开父母走进大学独立生活,需要单独面对生活学习中的许多难题,遇到疑惑的时候,父母不在身边,更多的是寻求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但同学的认知能力也有限,因此,更需要老师的引导,特别是思想政治课老师能在思想上解开学生的心结,拨开云雾,引导学生走上正道。

怎样“以人为本”,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真正将德育课的学习作为改造自己的工具,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第一,德育课堂上引导学生不断进取。初中起点六

年制本科师范生的德育课程,重在育人,而不能光强调理论体系的构建。要在应用德育理论的过程当中,努力避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时代、脱离社会的倾向,要将理论运用于中国的客观实际当中,将理论作为一种工具,来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来探讨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而不是将作为教条,而只是要求学生背诵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的课堂上,同学们到课率高,精神饱满,学习态度认真,期末考核绝大部分同学都能通过,还有一些同学成绩优异。平时,都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课堂讨论也很积极。我们继续深入调查,有一部分同学确实是因为德育课有吸引力、有说服力,引起了学习兴趣;还有一部分同学则是因为学分机制,由于德育课所占的学分很重要,为了拿学分而认真学习,并没有从心底里认同德育课程的学习。前一种学习是值得提倡的,能让学生收获更大。后一种为拿学分而学习的,只是一种表面上的认真学习,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帮助不大。

第二,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正确引导学生。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课外活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且与所学课程的内容非常吻合。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为例,可以布置学生看《建党伟业》《伟人》等红色影片,看后请学生写影评与感想。也可以围绕一个中心,请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围绕“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践行”为主题,请学生课后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并写出实践调查报告。也可以布置学生参观当地红色旅游景点,自拍照片,并做出课件,将成果上交老师,优秀的还可以请同学们在全班同学展示。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乐在其中,在玩中学,接受良好的熏陶与教育。

3.德育教材方面:编写针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专门教材

至今为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针对性教材,只有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这两门课程,他们是为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量身定制、专门编写的教材;而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则是国家统一的教材,六年制与四年制同学一起使用,德育课任课老师必须根据初中起点六年制师范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把握好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4.教学手段方面:需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都能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学生也很乐意接受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进入高校时都未成年,思维活跃、可塑性较强,他们在课堂学习上思维非常活跃,爱问问题、好答问题以及讨论热烈等。所以,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好好引导,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造机会多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若教学手段死板则会产生反面效果,造成学生好冲动、爱感情用事,课堂上很难静下心来学习理论知识等不良习惯。

二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特点

从上面所述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构建来说,总体上还是不错的,也体现了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自身的特点。总结起来,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目的性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目的明确,就是要为广大农村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培养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培养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才能真正扎根于农村,真正喜欢自己的教师职业,才能待得住、留得下,并且干得好。

2.针对性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针对性很强。德育教育不能老是唱高调、放空炮,老师骗学生,学生骗老师,到头来是自欺欺人,谁也骗不了谁,谁也从中得不到任何好处。只能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地教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做一名新时代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特别是在六年的本科学习中,能够在政治上过硬,业务上合格,学到本领,为今后走上农村教师岗位,做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农村小学老师。

3.实践性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实践性很强,一方面,体现在对任课老师的要求上,“身教重于言教”,老师自身的行为与信条比老师在讲台上所讲的理论更有说服力、更让人信服。老师若在台上高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在实际生活中奉行的却是享乐主义的腐朽人生观,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样的教育是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的。

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要求上,要把他们培养成面向农村的优质教师资源,而“目前,我国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教师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学历偏低、数量不足、优质师资流失严重及师范生‘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等问题,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应运而生的。我们经常说培养与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教育就是着重培养具有高尚道德与崇高职业操守的农村小学老师。

三 启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教育方式方法还有待改进,有的教育方式方法没有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心理,也不符合时代的变化,表现在:一方面,思想僵化,不能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一味地迎合时代而放弃了原则。这两种现象的存在使得我们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教材有待进一步规范、完善,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投入教学科研资金、组织专家以及一线任课老师编写专门针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教材。

篇5

新课程改革的这些观念的实施最终都要落实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又仰赖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习惯于“讲解式教学”和“接受式学习”,教师往往把教学理解为教师向学生讲解知识、概念,传授技能、技巧的过程。老师“一言堂”做法,完全不考虑正在课堂中听课的学生的感受,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一味接受的份儿而没有自己主动参与、积极分享学习乐趣的机会,没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动手实践、自我探究、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结果出现的情况往往是教师豪情万丈、口若悬河,学生呆若木鸡、两眼茫然。这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本来厌恶的情绪不断加深。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众多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工作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式被广泛提倡。为了在教学工作中更好落实新课改的理念,我查阅了相关的《走进新课程丛书》,观看了魏书生等名师的教学录像,也仔细阅读了许多论述新课程教学方式的论文,结合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经验,我认为,新课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激发性。新课程教学方式改变旧教学方式中学生学习的被动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责任感。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简单说就是要,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二,过渡性。初中生处于小学时学习生活相对依赖老师到高中时相对独立的过渡阶段,所以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必须注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日益强烈的独立意识,积极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学生独立学习,树立学生独立学习的自信,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实现由“教”到“不教”,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转变。

第三,民主性。教师必须放下自己“老夫子”的架子,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学习方式;尊重宽容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一锅煮”,做到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6

关键词:政治中招,启示,课堂教学

 

从2005到2006年,为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快速顺利地开展下去,我省(河南省)思想政治学科中招命题,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革新。试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以旧教材知识为基础,以时事热点为载体,以人为本,灵活、开放,完全可以称之为是一种全新的“素质评价” 考试。

事实证明,这种“考试革新”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一方面,中招命题作为升学“指导棒”,它促使还在使用旧教材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进行质的飞跃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这种大胆的革新举措和创新精神,必将成为素质教育改革前进路上的一面鲜亮的旗帜,引领着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教学革新阔步前进。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如果能把握好这两年“考试评价”的新特点及其导向,作为一线教师,又能够进一步具体分析自己学生答题中反映出来的典型性问题;如果能够带着这些思考和启示,重新审视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素质教学,一定会有诸多收获。考试的导向作用也正在于此。

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日常教学感悟,所得的几点体会,与各位同仁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新课程“中招考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笔者通过对近两年河南中招政治试卷的探究思考,发现有如下亮点:

1、多姿多彩的命题呈现形式。与传统考试命题多是纯粹的文字表述不同,近两年的中招命题呈现出变化多样的形式:例如:诗歌、谚语、对联、漫画、图表、人、物的照片等均可作为材料被选入试题。

就2006年的中招政治试题看,就有对联、漫画、地图、名人照片等多种呈现形式,完全可以与思想品德新教材课本相比美,秉承了素质教育的现代化活动教学要求,非常适合青少年的视觉感受。相比传统考卷严肃又生硬的命题,在“课改考试”多姿多彩的卷面面前,考生不再有紧张和压抑感,代之而来的是轻松愉悦之情。在如此恰切的氛围中做考试题,自然有利于考生真实水平的充分发挥。

2、富有时代气息的命题内容:命题抓住政治学科的特点,以时政、热点为载体,使试卷内容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纵览两年来试卷内容,要么以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进行设问,要么不忘体现河南家乡本土的发展变化。

2006年中招试题就凸显了时政热点问题的地位。例如从选择题中文化遗产日、和谐世界纯粹时政的考察,到以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发展循环经济、神舟六号发射成功,三峡大坝全线建成,社会主义荣辱观,宁西铁路的开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问题)、中部崛起(中原崛起)等重大国内时政、热点为载体,贯穿在概括体、辨析体、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索各类题型中,让师生有种扑面而来的新鲜感与时代感。

这种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点来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新教材学习目标之一,所谓的“理论学习要活学活用、学以致用”。通过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平时关注社会热点,重视地方时政、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关心身边生活的责任感,最终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统一。

3、以学生为本,处处体现了对考生的理解与尊重。

“课改考试”从内容到形式,始终以人为本,突出了考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对考生的尊重和关爱。

这种关爱体现在语言上,比如,命题会在试卷上及时标出富有亲和力的提示语言,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也体现在对考生自主能力的尊重上,例如:某些题型给出了选作题,有利于不同兴趣、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个性化的选择,为学生自主能力的展示搭建了平台。另外,这种关爱更深的体现在主观性试题的设问中,不管试题选材背景范围多么宽广,命题的设问始终站在初中生的角度,关注中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多角度设问、多元化的答案,充分调动了考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考生开放型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发挥。

最后,这种关爱还体现在人性化的评分标准上:“课改考试”背景材料的时代性、生活化,使得其命题角度、设问思路环环相扣、灵活多变,那么试题答案自然也是多元开放的。因此,在评分标准上,都是在给出诸多方面的参考答案之后,紧接着就会有类似表述“学生能回答以上答案中的两条就可给全分”等。论文参考。论文参考。宽泛的评分标准,反映了一种以人为本、倡导创新、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对于通过笔试来考察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总之,近两年的“思想品德”考试评价,是政治学科实施开卷考试以来又一次全面的革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是对新课改精神的忠实演绎;同时,也为我们课堂教学指明了航向,因为两年来我省政治学科用的还是“重知识、重理论、轻能力”的思想政治旧教材,尝试的是“重实践、重能力、求发展”的新课程要求命题,在这种“穿旧鞋,走新路”的现实面前,这种导向明确的新课程评价考试,为我们一线教师进一步深入地进行素质教学吃了定心丸,它使我们看到了课堂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和谐统一的曙光。

二、学生“课改考试”成绩中表现出的问题

05届和06届毕业生虽然用的政治课本是旧教材,但我们这两届毕业班的教师,能够全面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紧跟中招命题的新思路来进行素质教学,因此我校05和06届学生的思想品德课中招考试成绩优异。但是,细细分析,问题还是存在的,从中招成绩反馈回来的信息看,主要有如下表现:

1、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不牢靠,重点知识、易混知识有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的现象。

2、审题能力差,看不清题目要求,读不出题中的有效信息;答题技巧欠缺。

3、不能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思维狭窄。

4、对时政理解不够,不能够将课本所学知识与时政及学生生活内容紧密联系。

看来,问题还真不少,那么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的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大家知道,政治学科实施的是开卷考,这使得个别学生和家长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考试时翻翻课本,资料就可以了,并因此放松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加上青少年理解能力有限,自然就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命题所灵活设问的实际问题了,更谈不上对开放性试题的创新要求了。所以答题中出现知识点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当然,还有很多考生基本知识掌握不错,但对于开放性试题却茫无头绪、不知所措,常常在试卷上出现一大堆“正确”的废话,却抓不住要领的情况。这里有学生即时调遣相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的因素,也与学生思维方法、审题能力、答题技巧的训练不够有直接关系。

时政知识欠缺,可能与教师平时只重视课本的学习,对运用具体知识分析探究实际问题的延伸学习要求重视不够有关。有不少政治教师仅仅在考试前对学生进行时政复习盘点,且局限于时政小册子的机械学习,眼界狭隘,没有深刻领悟新课程教学要求,不能引导学生将日常知识学习与时政大背景结合起来进行能力训练。

三、由“课改考试”到思想品德课教学

认识了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课改评价考试”,再看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今天,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市07届学生已经全部使用新教材,如果能从引领课程改革方向的中招“新课改考试”中直接得到启示,这对我们政治课教学必将有立竿见影之作用。以下是我们两年来的探究及反思。论文参考。

1、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就是中招“考试评价”的精神。

07届学生实施新教材以后,师生们特别关注中招政治会怎么考?会不会影响到日常的素质教学。现在我们可以放心了,经过几年的历练,中招考试新评价由尝试探索已经走向成熟,如今的“中招”命题充分秉承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彰显学科特点,关注三维目标,注重能力考察,贴近实际、尊重学生、倡导创新,是新课程教学的直接延续和综合演练。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就是中招“考试评价”精神。

2、把握学科优势:把时政、热点教学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时政、热点问题是政治学科大纲要求的必学内容。针对政治学时少、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实际矛盾。教师要及时做好日常重大时政内容的梳理,做好这方面的札记,并及时联系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时政延伸学习。也可以将时政搜集工作分派给对时政感兴趣的学生轮流来做,师生集中点评。这样学生很轻松地积累了许多重要时政知识,没有负担,在期末复习考试的时候也就水到渠成了。

3、注意知识整合、加强新课程命题考试的训练。

针对考前复习内容多,学生毫无头绪的事实,教师要注意对课本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知识体系进行专题演练,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和灵活运用能力;同时加强对经典试题的解析练习,对学生的审题习惯、答题技巧进行专门的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同一道题可以多角度地进行设问、引导、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回答问题,最终使学生对新的素质评价考题产生认同感,从而能灵活、从容地解答各类开放性试题。

综上所述,新的考试评价举措对我们政治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也是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市07届(郑州市全面使用新教材的第一届)中招来临,“课改考试” 评价的引领作用将会更加引人注目,让我们在它的启示下,沐浴着课程改革的煦风,锐意创新,更快更好地把素质教学推向前进。

参考资料:① 两年来河南省政治中招考试试卷;

② 两年来郑州市政治中招考试成绩统计及其考试分析。

篇7

摘 要 自编初中节奏室内特色课间操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创新性等特点,为了更进一步让学生达到锻炼、增强体质的效果,本文采用录像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自编操动作特点进行分析,客观分析整体结构、音乐、风格、动作姿态、路线、幅度和节奏等特点。

关键词 初中 室内特色课间操 动作特点

一、前言

初中室内课间操又可以称为课间体育活动,是针对初中生进行室内体育锻炼的主要内容和手段,也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根据初中室内课间操的目的、作用及动作特点,选择有利素材并转化为具有健身价值的操化动作,使初中室内课间操的内容更加丰富,健身的效果更好。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浅析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成套动作特点为研究对象,以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系2012级健美操专项学生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法、 逻辑分析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自编节奏室内特色课间操的整体结构概述

本套操主要运用不同的音乐特点,编排不同的动作风格。首先第一段是武术风,音乐气势如虹,振奋人心,利用击鼓声和节奏感将学生迅速带入运动状态。第二段是踢踏风,音乐选自《大河之舞》,跟随音乐做核心力量与脚部力量等习。第三段是拍打身体,疏通经络。第四段为调息放松。运动不同风格和不同动作丰富了整套操的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二)自编节奏室内课特色课间操的风格特点

1.音乐特点

音乐是室内特色课间操的灵魂,有助于表现出操的风格和动作特点,增强课间操时尚性和趣味性,从而引领学生融入音乐情景中,优雅而整齐的做出规定操化动作。本套操第一段音乐是武术音乐;第二段音乐是《大河之舞》;第三段是身体拍打音乐;第四段为调息放松音乐。每段操的音乐各具特色,节奏感强,利于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和喜爱。

2.风格特点

音乐是室内课间操的灵魂,风格是主线。本套自编节奏室内特色课间操第一段是武术风格,音乐节奏感明显,动作刚柔并济,体现出中国独有的武术精神。第二段是踢踏舞风格,音乐选自《大河之舞》,舞步轻快,节奏丰富。第三段是身体拍打风格,动作力度孰轻孰重,悠然自得。第四段为调息放松。每段操的风格各具特色,节拍起伏变化大,动作新颖、独特。

(三)自编节奏室内特色课间操的成套动作特点

1.动作姿态

姿态包含着形态和姿态。比如本套操中有一个动作是侧对击掌随之成上举姿势,不仅要做的有表现力,还要对身体关键部位的控制。笔者在编排过程中发现动作姿态的好坏直接影响成套动作的优劣,动作姿态过于柔软显得有气无力,动作过于僵硬显得呆板,因此动作姿态要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动作路线

课间操操化动作中一段动作的开始、中间和终止方向都需要认真思考分析,本套操的动作路线大致可以分为上肢―下肢―全身和站立―坐立―站立的路线过程。例如:本套操开始部分是站立位到了踢踏舞风格了就是坐立位姿势,从而让动作路线在动作路线打破前后左右的模式,使室内特色课间操更具科学性、趣味性和健身性。

3.动作幅度

动作幅度是从动作开始到结束的移动范围,本套操动作中有侧对击掌随之成上举姿势,这个动作的幅度就比较大;而坐位姿势下的踢踏舞风格的脚步动作的移动范围就比较小,则动作幅度较小。在自编课间操中要充分注意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因此,动作幅度不能太大,把握好适度原则。

4.动作节奏

动作节奏指动作之间按特定的顺序和时间间隔交替进行的特征,每个动作都有特定的节奏。在本套操中,在一个八拍中,前四排是一拍一动,后四拍是两拍一动,这也很好的体现出动作节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表演效果出来。本套操的动作节奏感强、起伏变化大、富有感染力,很符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初中室内特色课间操在音乐选择,以及风格选择上很符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并且在整套操的动作特点上也很具科学性和趣味性。在不同风格上融入了不同以前的操化动作,使整套操欢快活跃,很具感染力,不仅从不同肌肉群锻炼了学生体质,同时也达到了放松身心,消除疲劳的作用。

(二)建议

1.加强体育老师、创编者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各个环节、措施都必须考虑周全,多征求建议,加强对创编动作、音乐、内容和形式的学习和探索,因此,对体育教师、创编者的创新能力培养是有必要的,从而全面的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2.学校应加大对室内特色课间操的重视

在学校体育文化建设道路中,室内特色课间操将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对学生身体锻炼、活跃身心、调节疲劳等都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因此,建议学校应加大多特色课间操的投入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邹美琴.阳光体育背景下小学特色课间操的创编与实证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3.

篇8

关键词:心理特点;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快乐课堂

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中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是:叛逆。喜欢悖着常理做事情;在课堂上要么表现得沉默异常,要么表现得活跃非凡。其实这就涉及一个教与学的问题。如果任课教师善于引导,把课堂氛围营造得和谐生动,学生学得轻松有趣味,其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这样的课堂才可能成为快乐的课堂。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达到学习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各抒己见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初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自主意识增强,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有“小大人”的一面,另外也有好奇心强、爱发表不同意见,活泼好动孩子气的一面。这样一来,教师如果不了解其心理特点,对他们“另类”的表现一味的压制,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堵不如疏”,为此,教师应巧妙设置话题,引导他们畅所欲言。如: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准备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何正确面对考试?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我该怎么办?我能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些什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课时学生的热情往往相当高,大家踊跃发言。针对具体问题学生各抒己见,课堂上充满了掌声、笑声,直到下课同学们仍会感觉意犹未尽。这时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渴望课堂教学的延续。

二、策动辩论法,调动学生的成就感

初中生争强好胜心理强,表现欲很旺盛,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往往不会人云亦云,而是对许多问题都有了粗浅的但却是自己的是非观。在很多时候,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会使得教师和家长出乎意料。通过辩论的方式学习知识,一方面使学生更加全面展示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在辩论中得到成就感,这样使课堂内容不但得到深化,学生得到一定的认可,有了成就感,心情自然会很舒畅,品德课也就成了快乐课堂了。

三、角色演练法,让学生自身体验学习的快乐

小品因其诙谐幽默,贴近生活,引人思考而成为大众喜欢的文娱形式,在思品课中偶尔插入小品,能让同学们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如:在学习“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这一框题时就可以使用小品教学法。请几位学生表演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场所,充当形态各异的社会角色。学生一方面能够将自己生活的所见所闻表演出来,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又能引发思考,使学生真正领会到在不同的社会场所,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应该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

这样穿插了小品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学生在这种观摩与表演过程中体验了品德知识,使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获得了知识,理解了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四、幽默的语言方式,快乐课堂的催化剂

篇9

一、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一)延续性和继承性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我国建国以后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是对前面所进行的课程改革的延续和继承。我国曾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显成就。最后一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行的体系。这次课改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比如增加了“选修课”和“活动课”;引入了地方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这些成绩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但是,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的,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和需要。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在吸收了前几次课程改革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弊端而进行和开展的,因此,相对于前几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说,本次课程改革是历次课程改革的一种延续,是课程完善过程的一个阶段,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

(二)时代性和发展性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新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的综合素质。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因此,21世纪将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

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科技的日新月异,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能迅速作出反应,增加一些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的新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更好地面对新的挑战。确立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素质,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面对时代和未来的挑战,根据“全教会”的精神,审视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我们发现,确实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部分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脱离生活;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重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缺乏灵活性等等。

因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2、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体现了时代特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确定了这样一些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主义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这些理念和策略的提出,无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三)综合性和开放性

我国以前的课程计划在课程的分科性、统一性和持续性方面考虑得比较充分,而对综合性,选择性与均衡性方面关注得不够,因此,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依据国际课程发展趋势,课程现代化的要求以及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传统,重建新的课程结构,需要特别关注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

1.综合性。传统的课程主要是按照学科来确定的,各门学科有其独立的,严密的学科范围和体系。现代科学的发展逐渐打破了学科壁垒森严,相互割裂的状态,科学知识综合化和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强。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一方面要求现代人具有一种综合的科学素质和全面认识能力,另一方面要求课程内容实现综合化。为此,本次课程改革中,注意矫正传统的不合理的学科分类,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按照科学综合发展的本来面貌提供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通过开发和设置综合课程的方式体现出来。

当然,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的发展并不一概地否定分科,而是反对那种认为完整的事物可以通过孤立地研究其中的每一部分而得以把握的陈旧观念。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做到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尤其在小学阶段,综合学科和综合活动所占比重应超出分科学科。.

2、开放性。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课程内容既要继承人类历史积累的正确的、合理的知识,又要剔除旧的、已过时的、不合理的知识,同时,还必须及时吸纳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新知识。国外就有一些将教材或教师用书以活页形式呈现的做法,以便随时增添,修改,调整教学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当今课程设置的开放性。

另一方面,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改变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做法,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

(四)自主性和互动性

1自主性。《纲要》指出,中国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发挥每一所学校的主体性。只有当每一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而不是课程改革的被动执行者、实施者时,课程改革才有希望。因此,在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的规定上也有了较大的弹性。学校和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以及本校的条件,自主决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通过选择并设置有关课程来创造和形成本校的校园文化特色。

传统的课程主要是按每门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形成的,逻辑性强的学科如数学是按逻辑要求来排列的,时序性强的学科如历史则是按时序来排列的。这些做法都是以具体学科本身的特点为出发点,没有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条件、需要和兴趣。现代学校课程除了以学科为本的结构形式外,还可提供个别化,处方化的课程形式,构成多种可能的组合,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如能力,需求,兴趣以及已有的知识基础)来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对于教师来说,这也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2、互动性。《纲要》中提出了体现时代要求的新课程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等,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中国的学生遵守纪律,课堂秩序良好是很多国家难以比拟的,而在新的课程目标的要求下,我国的课堂教学必须讲求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

二、教师培训中心面临的新任务:

师资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搞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是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作为教师培训中心,在当前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任务,那就是加强教师培训,加速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传统型教师走向现代型教师,为实施新课程作好师资准备。

(一)认识到位,重抓落实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重要性,切实做好新课程实验和逐步推广的师资培训的规划工作,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并适当超前。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首先培训中心的教师要确立正确的新的观念,并将这些观念传递给广大的中小学教师,从而为新课程的大范围实验和推广奠定基础,要将新课程培训作为正在实施的“继续教育工程”中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观念更新,形式多样。

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创新的过程,课程思想的创新,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结构的调整,最终都得靠人来实施。培训中心的教师首先应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新思想,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例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认识到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课程功能观等等,按实施新课程的要求,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方式上,要采取多种形式,倡导培训者和教师的平等交流、对话,了解他们的疑惑和困难,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深入地讨论,使他们能全身心的参与到培训中来,使培训工作收到实效。

(三)结合实际,加强实践。

篇10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3-0085-0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及其网络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已成为各行各业人群必备的基本技能。随着高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育,培养数以亿计能熟练使用计算机、适应信息社会的高素质劳动者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这些21世纪劳动者必备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将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承担。

人民教育出版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一直关注和研究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大纲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专门人员长期关注和深入研究该课程的发展方向、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先后出版了供全国职业高中、中等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使用的多个版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受到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师的广泛好评,并积累了许多有关计算机应用类教材建设的经验。

《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教育部新颁布的文件中被定性为公共基础课,而研究和开发公共基础课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长期以来一直全身心投入的一项工作;同时人教社还与全国各地的职业学校和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有着密切的联系,收集和掌握大量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这为修订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知道:教材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课程的重要工具,一本能够体现大纲精髓,符合高职学校学生的生理特点、学习方法、身心发展特点的教材,能够在该课程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导地位。据此,我们组织一批长期工作于职业教育和教学研究第一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和人教出版社有关人员共同组成教材开发编写班子,承担《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修订工作。

教材研究的原则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的精神,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应体现以下原则。

1.教材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指导方针

“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是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在新编的教材中,我们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着眼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其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实用的职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因此,该教材要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为目标,体现职业教育以技能为本位、以应用为核心的原则,书中的内容要能够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体现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方式要符合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材的主要使用对象是学生,因此在编写时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已有知识的兴趣,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实训内容和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同时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我们还应考虑高职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充分挖掘不同学生的潜力,实现不同学生的专业化和个性化发展,增强其就业的适应性。

3.教材要能反映当前计算机技术的最新成果

计算机学科发展速度非常快,因此教材要与时俱进,不仅要全面、翔实地介绍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完成大纲所提出的教学目标,还要将已成熟的最新成果纳入到教材中来,反映当代计算机技术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

教材编写的思路

根据高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实际,针对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研究制订的本教材的编写思路如下。

任务引领:即在教材中要以任务引领知识、技能的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结果驱动:即在教材中可以通过完成典型作品,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使之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

突出能力:即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都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涵盖职业技能考核要求,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内容适用:即按照大纲规定的内容,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任务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做学一体:即打破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局面,以任务为核心,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在任务的设计中,尽可能选择与职业能够密切相关的案例作为任务内容,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教材开发的特色

1.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材结构

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认知水平和能力不均衡,这些都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如果严格按照大纲给出的教学单元顺序组织教材结构,一开始就是理论和概念较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势必会造成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没有兴趣,长期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为此,我们按照大纲“应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对“内容进行融合后统一设计、组织教学内容”的精神,按照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过程和顺序组织教材。

2.任务引领的教材体例

本教材所有内容的介绍都是从一个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任务)入手的,每一个任务都包括“任务描述”、“制作(或操作)步骤”、“知识解析”、“举一反三”四部分,根据大纲要求和实际需要,有些任务还包括“知识拓展与训练”部分。

任务描述:即首先给出了一个在实际职业活动中或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工作(或问题)场景,然后给出分析、完成该任务的途径和方法,并根据需要给出了该任务的“成果展示”。

操作步骤:给出了完成该任务的操作思路和较详细的操作步骤,学生可以依照给出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地完成任务的制作。

知识解析:较系统地介绍了本任务所用到以及所相关的知识、概念和操作。

举一反三:在每个任务的操作和所涉及的知识讲完以后,都附有与所介绍的任务类似的一个或多个练习,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进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这种编写方式,将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任务中,不仅通过完成任务所需操作步骤的介绍,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而且还能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联系。

3.根据工作和生活实际设计任务案例

本教材所有内容的介绍都是从一个工作或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任务)入手的,选择任务案例的原则有四个:一是要从实际职业中抽取与职业密切相关的案例,如公司的人事招聘、产品宣传等;二是与学生所熟悉和了解的生活相联系,如校园文化周活动等;三是选择与当前国内外大事有关的人和事,如索马里海盗问题等;四是对学生要有积极、正面的教育意义,如环保问题等。学生通过对这些任务案例的理解和制作,不仅掌握了相应的计算机操作知识,而且从中悟到各种职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要,切实感受到计算机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并能通过学习计算机知识,了解一定的国内外大事,关注民计民生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也符合关于“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的教学任务。

4.注重计算机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

本教材不仅包含了计算机应用中最基础、最常用的内容和操作技能,还收入了一些最先进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如计算机新技术应用的介绍和较新工具软件的使用,以及对教材涉及的操作系统、Office组件的版本更新等,使学生能够适应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

5.精心设计总结、综合实训和习题,满足教学测评要求

在每一章的后面, 设计了“ 总结与思考”、“综合实训”和“习题”。“总结与思考”将对本章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延展性思考的问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综合实训”是一个相对来说大一些、能够概括本章内容的综合训练,也是以任务的方式展现,但仅给出任务背景和任务要求以及必要的操作提示,这是提供给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能够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本章的教学内容。“习题”部分由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判断题组成,主要内容是本章所涉及的概念和基本知识。习题部分是非常传统的教材内容,编写组经过讨论还是认为有必要给出,以便教师在归纳总结本章知识、测评学生时选用。

6.以“电脑故事”为课外阅读材料

在每一章的最后,我们设计了“电脑故事”小栏目,该故事是在计算机发展过程中有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其中不少是计算机界精英的创业故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电脑故事”的阅读,了解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人和事,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还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7.语言简练、通俗易懂

本书要求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各知识点进行讲解,尽量避免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出现,并在学习中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注上“提示”信息,容易出错的的地方注上“注意”信息。

8 .丰富的配套电子教学资源

篇11

本文通过课程资源及英语课程资源概念的分析,通过对英语课程资源的分类,努力探索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发和利用英语课程资源。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英语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教育规律告诉我们,知识量的获取、能力水平的提高与接触的资源量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要想获取大量的英语知识,提高英语水平,必须接触和使用大量的英语资源。从这个层面上讲,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大量的教学资源的使用对于初中英语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大力开发英语教学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提高英语技能、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原则

(一)多向性原则

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可以看出,只要是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英语的方式,并且能够成为学生形成英语经验的来源的资源都可以作为英语课程资源来使用。因此在进行课程资源的选取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坚持多向性的原则,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但来源于学校内部,而且还可以延伸到学校外部,可以从社会和家庭等方面考虑,只要是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相吻合的资源都可以拿来作为初中英语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

(二)重点选取原则

由于在初中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可以选取的资源相当多,因此,在选取的过程中,要重点选取那些既符合初中英语教学教育规律,又能够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重要作用的英语课程资源。这样才能做到去芜存菁,节约时间。

(三)节约性原则

初中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在开发的过程中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必须坚持节约性原则。要尽量对那些既不需要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又能够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还能够对当前的初中英语教育有着鲜明的教育意义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四)针对性原则

在初中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认真分析课程目标,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分析学校和地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既符合课程目标,又符合学生、学校和地域特点的初中英语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这样不但能够开发出既有学校特色,又有地域特点的初中英语课程资源。

二、初中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办法

(一)大力开发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1.加大对初中英语教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力度

首先,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参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是按照《英语课程标准》由英语教学专家和有经验的英语教师编写修订的。现行的初中英语教参都有和新课程相对应的知识和技能体系,都融合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无论从内容,还是从结构上都是合理的、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初中英语教参是知识的浓缩,它包含着实际交际过程中最基本的语言结构和使用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将这些最基本的语言结构和使用要素充分发挥,结合想象与联想,创造多种场景,争取将学生带到现场,充分展现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培养他们多方面的素质。其次,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是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初中英语教参很难跟得上社会的发展,因此初中英语教参普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适当调整教学顺序,同时选取补充材料,并将补充材料融合到教学过程当中。“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初中英语知识与技能之后,注意深化和超越教材,走出教材的狭小天地,走出课堂的狭小天地,实现初中英语教学力形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初中英语课程资源的活化、人格化。”

2.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在学校里面,还有许多可以利用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比如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互联网等。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初中英语课程的认识,可以充分展现初中英语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丰富性。在学校内部现有的这些课程资源中,绝大多数都是电子资源,电子资源具有容量大、生动形象、设计简便、使用方便、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等特点。这类课程资源对于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学生来讲吸引力相当强。但是在所有这些资源中,并不是所有的初中英语课程资源都可以拿来使用。这些初中英语课程资源良莠不齐,有的甚至不适合本地区青少年学生的特点。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互联网这一课程资源的使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逐渐走进千万所学校,学校的教育业逐渐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不但为初中英语的教学提供了全新的环境,而且还为初中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当前初中英语课程资源匮乏的时代,互联网就成为了我们最强大的英语课程资源。互联网以它的丰富性、多样性、开放性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与时代同步的英语课程资源。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相当真实的学习材料和语言环境;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在开发利用互联网这一英语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使用如百度、google这些搜索引擎,利用这些搜索引擎的强大搜索功能寻找适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资源。

(二)加大对校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世界各国文化逐渐进入中国内地,这样就为我们的初中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初中英语课程资源。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广泛搜集来自于校园外部的报刊杂志、影音资料,甚至可以将学生带出校园,走到社会当中去,走到能和英语语言国家的人接触的地方去,跟他们进行英语对话,用英语与他们进行交流。这样,校外资源不但为学生学习英语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氛围,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初中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一个全新的课题,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系统的理论,也没有完整的经验,这就需要广大初中英语教师努力探索,积极实践,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35-01

教学的有效性意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1]。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学活动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初中政治在初中课程中十分重要,起着教育学生、启发学生的作用。初中生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这一时期的学生更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而初中政治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影响很大,尤其需要教师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探讨了一些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步骤。

1.影响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1初中政治的特点。和其他科目不同,初中政治偏于抽象化,内容一般都比较晦涩,对初中生来说较难理解,学生兴趣不大。而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学习中占主体地位,学生的积极性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因而,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自然就少有所得,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1.2教师教学方式。一直以来,初中政治教学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可依。每位老师的教学特点不同,每节的知识点也不一样,因而,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和课程特点,如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等等,教学效果自然事倍功半。

2.提高初中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在任何一门课堂上,学生都占着主导地位。教师的教学固然重要,但教学的成功与否更需要学生主动的配合和投入,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可,教师的教学才会真正起到作用教学的有效性才会凸显出来。否则,教师在课堂上表现的再好也无济于事。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就必然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教学特点和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一般而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对一门课程感兴趣,就必然会发自内心地想要去主动了解、探讨这门课的知识,在学习时肯用心、肯动脑,学习效率自然能提高。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关注点,挑选热门话题引导学生讨论和评说,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和讨论热情[2]。对初中生而言,找出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熟悉话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七年级第八课的"花季雨季"中,"交往有度"活动中设置的内容有"坦诚对话",在讲解到这一课时,我请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讲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同同学好友的交往情况。大家都知道,初中生处于一个发育阶段,在这一时期情感、心智都在发展、成熟,对异性有着一种好奇心。因而,在讲到这个话题时,学生们兴趣十分浓厚,表示自己希望能够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再加上请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同其生活十分密切,自然有话可说,踊跃发言。在发言过后,我对同学们的交往表现一一做出了评价,并着重点明如何做才是交往有度。经过这一课后,学生们用心去感悟、体验,表示受益匪浅,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肯定。

2.2创设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理解。政治是一门十分抽象的课程,其课程中涉及到许多抽象知识,晦涩难懂。初中生的思维模式尚处于发展成熟的时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教学中不仅仅要做到自己能生动形象的传授课程,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创设具体情境,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如何创设具体情境并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教师在认真备课以后,结合所讲课程内容的特点来进行创设。有些课程内容不适宜创设具体情境,有些课程内容能创设具体情境,但其采用方式多种多样,需要教师分析其特点选择适合的具体情境。这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都值得教师加以重视。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特点,灵活地采取教学方式,创设合理的具体情境。其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不少优点。例如,在七年级的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一课程中,我以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卡通人物为主角,设计了一个故事,讲述的是灰太狼如何阴差阳错的帮助了喜羊羊,反过来得到了羊村的帮助,最终帮助了自己的故事。在课堂上,我以flas的形式将其播放出来,果然得到了学生的热情回应。我请学生们讨论为何要帮助他人,为什么说"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等等这些问题,学生们在观看动画的基础上激烈地讨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自然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

2.3加强课后讨论,进行社会实践。同其他课程不同,政治的目的在于引导、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换句话说,政治的一个鲜明特点在于其实践指导性。因而,要提高初中政治的教学有效性,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实践和讨论当做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去加以完成。

对政治而言,有些内容在课堂上讲解清楚以后,学生可能并没有深刻地理解,在这个时候,课后讨论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所学内容,与此同时,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和温习,掌握程度当然更好。例如,在八年级课程"有肩就得挑担子"中,学生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为什么要去"挑担子"以及如何去"挑担子",这时,如果能在课后开展讨论,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表明自己是如何在生活中"挑担子"的。在讨论后,同学们必然对挑担子有一定的认知,有助于树立其在生活中的责任感,发扬其主人翁精神。

总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在实际教学中,只有教师踏踏实实地立足教学,充分了解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和激发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凸显出来,让初中生在学习中真正的学有所得,铸造人格,提高素质。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初中女生;体育锻炼;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046-01

初中女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开始表现出一些女性的心理、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腼腆、害羞、自尊心强、爱清洁等。她们上体育课时,往往不是很积极。因此,培养初中女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很关键。本文分析了当前初中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并提出提升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热情的方法策略。

一、初中女生体育锻炼的现状

我国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对于高等院校一直十分重视其素质教育。其中的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其地位已经越来越得到相关研究人员的认可与重视。作为实现体育教学的重点部分,初中女生的体育锻炼已经成为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节笔者将对于初中女生的体育锻炼现状进行分析:

首先,初中女生对于体育课程不够重视,虽然体育课程在目前的初中考核之中已经成为了必修课程,同时在考试之中,其成绩一般也会列入学分,最终影响学生的总体成绩,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很多学生对于初中体育课程仍旧出于种种原因显得不够重视。去上体育课程,一般也是出于无奈。

其次,初中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难以达成,在我国初中的体育教学当中,其教学形式往往还停留在“教者发令,学者响应,身顺而心违”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其中部分学生,在面对体育课程的出席率上,甚至会找出种种理由请假或逃课。而这些行为与我国教育部出版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具有较大的不同,《纲要》之中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的目标。这一目标给学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锻炼能力,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必要的基础。

再次,初中女生对于体育课程兴趣缺失。从一般大学的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往往最头疼的就是初中女生的体育锻炼。一方面,初中女生对体育课兴趣不大,自身对于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又相对较低,在思想之中“健康第一”的意识不足,在体育课中迟到、早退的现象严重。她们在体育教学中,即使参与教学活动,也往往是身到心不到,经常采用“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方式,这样不仅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而且也不利于形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二、对于初中女生体育锻炼兴趣培养的相关建议

首先,学校应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地位。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不重视,往往是因为在众多课程之中,体育课程无论是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还是从考试方式等方面来说,都不如专业课程正规,同时其学分数也一般相对较低,所以学生在本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在学习之中精神不集中。这就要求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提高体育教学的体育,增加体育的课的课时,以及学分数量,在教学之中,重视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实施情况的监管。同时定期对于体育课程进行考核,增加其教学评价环节。使得学生在思想上重视体育课程。

其次,体育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在以往的教学环节当中,往往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教师示范教学动作,学生在旁边观看,模仿,学习动作。这种教学模式往往显得过于呆板,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在学习上。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于体育课程之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习得。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之中,学习更多的先进的教学方式,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真正做到使得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因材施教,初中女生对于体育课程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对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从而在主观上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根据女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内容与教法方法,针对男女有别的特点合理安排女生的运动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从初中女生的特点来说,她们对体育课具有求趣、求健、求美以及喜欢韵律等特点。所以,在教材内容、教法手段、运动量的择、安排上,既要充分考虑她们的心理、生理特点,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初中女生的兴趣点,激发她们学习的热情,以及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

此外,改进体育课程的结构,对于传统的体育课程来说,一般的体育课程教学结构可以分为“三段式”,即“读”为第一阶段,“理”为第二阶段,“练”为第三阶。但是这种教学结构往往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束缚学生个性的解放。所以教师应该将体育课程分为教学准备阶段,基本阶段,选择阶段,结束阶段。其中选择阶段应该根绝学生的需求选择性的济宁锻炼方法的传授。加强与学生互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最后,重视学生反馈。在学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之中,学校应该尤为重视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评价。所以,作为体育教学或者体育课程的研究人员,教师应该更为科学的制定教学评价体系,其后根据学生对于教学评价的法规,修正自身的教学方案,尤其对于学生之中的女生群体,应更为重视。根据学生的意见选择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针对性的加强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李业幸,石丹青.如何提高初中女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2)

[2] 翁 薇.初中女生膝关节运动损伤的实证研究[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08(03)

[3] 邓广南,曾祥萍.21世纪初中女生形体美探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09)

篇14

摘 要:文章分析了初中生物教学的内容与特点及课堂活动设计的内容与特点,以课堂活动设计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例为依据,得出课堂活动设计能有效应用于生物课程教学,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的结论。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7-0088-01

生物作为初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人基本知识的丰富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初始阶段的生物课程教学即初中生物课程教学十分必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与课程教学方法不断地被推出。课堂活动设计作为上述背景之下出现的课程教学形式,已经大量地应用于各种课程教学之中。研究表明,课堂活动设计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一、初中生物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特点

(1)初中生物课程教学的内容。初中生物是学生最先系统地学习生物知识的课程,对于初中生物课程教学内容而言,具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初中生物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生物知识,为以后生物课程的深入学习做好知识储备。第二,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初中生物旨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初步认识,以及形成原始的生物概念。

(2)初中生物课程教学的特点。第一,形式多样性。形式多样性可以说是生物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初中生物教师通常有很多种选择,每一个课堂教学活动都是独一无二的。第二,抽象性。初中学生首次学习生物难免会有难以理解的地方,这是因为学生的生物概念还未养成,认知水平非常有限。例如,教师讲解食物发霉变质这种常见的生活现象时,大多数学生就很难全面理解这是微生物的作用造成的。

二、课堂活动设计的内容与特点

(1)课堂活动设计的内容。课堂活动设计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出的大背景下,推出的新的活动形式。其主要内容是教学者通过课前准备,以提升教学质量与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将所教学的知识融入丰富的课程教学活动中。当然,这里的课堂活动的含义是丰富的。

(2)课堂活动设计的特点。第一,形式的多样性。形式的多样性可以说是课堂活动设计的基本特点,课堂活动设计有众多的形式与表现。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者设计课堂活动通常有很多种选择。例如,其主要的形式就有很多选择,加上活动的引导、开展等都需要教学者进行设计,让初中生物课堂活动设计变得更加灵活多样。第二,广泛的适应性。课堂活动设计作为新的课程教学方式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众多课程的教学中,可见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例如,课堂活动设计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应用,同样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应用,这便体现了其广泛的适应性。

三、课堂活动设计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课堂活动设计教学方式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下面以具体的课堂活动设计实例来进行分析。

(1)课堂活动设计在人体消化过程教学内容中的应用。人体消化过程的相关内容首先涉及消化过程所经过的人体器官,包括每一个人体器官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从食物到营养物质的分解变化的过程。课堂活动设计实例如下:教师要将全班同学进行合理分组,然后布置任务,为下节课的课堂教学活动做准备。首先,要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分别负责两块大的知识点,一个为消化经历过程,另一个为消化物变化过程。其次,再将两大组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小组负责一个“消化器官”即一个知识点。比如,一个小组的知识点为食物在胃的变化以及胃对消化过程的作用。在下次的生物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分别阐述消化的过程,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上述方式主要有两大优势,其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二,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活动设计在细胞结构认识的教学中的应用。细胞结构相对复杂,不同的细胞有着不同的结构差别以及细胞器的功能差别。课堂活动设计实例如下:教师组织一个课堂小竞赛活动,主题是介绍一个细胞。同学们选取不同的细胞,进行结构与细胞器方面的介绍。教师要设计公平合理的评判机制,对每位同学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价。在设立评判机制的同时,教师还应该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进行一定的奖励。不论作为参赛选手的学生,还是作为听众的学生,都能够有效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堂活动设计作为新的教学理念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前瞻性。初中生物课程作为初始阶段的生物课程是一门具有塑造性的课程,其对学生生物概念的意识养成与基本的生物知识的了解有著重要意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课堂活动设计,不但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而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卫贞.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J].学苑教育,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