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范文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

篇1

1.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三结合是指学校、家庭、社会各种力量的有机结合,以形成目标一致的教育合力,发挥整体效益,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定向制约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他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学生家庭、校外环境影响一致时,教育才有整体合力作用。这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社会交往素质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提高其他方面的素质也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1.1 建立“学校、家庭”教育网络。①组建学生家长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家长们协商推荐一些懂得教育,热心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的家长,组成学生家长委员会。该委员会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研究实施素质教育的计划、方案,帮助学校解决有关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负责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召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向学生家长普及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及开展家庭教育咨询等工作。②举办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研究家教方法,让素质教育在家庭中得以较好地落实。③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制度。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是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家长会通过座谈、答问、交流介绍、讲座等方式,起到双向交流,获取每一个学生的全面信息的作用。进而协调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1.2 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包含人才资源,自然、人文风景资源,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社会考察基地等诸方面内容。让青少年从大自然中去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从中培养爱美的情感。

2.学科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这是学校的职能所决定的。职业学校有其自身的特点,除开设文化课外,还开设种类繁多的专业课,如种植、电子、财会、烹饪、文秘等。学科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合格+特长”的人才,应该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

2.1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课程体系的设计直接影响学生发展的方向。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良好的基础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条件。课程是教育教学系统中的软件,它不单单等于课表中列出的教学活动,还应包括学生的文明行为的养成、思想品德的提高、知识技能的增长、身体素质的改善等。而且不限于课内,还有课外。课程包括必修、选修、课外实践活动三部分。

2.2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侧重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愉快教育。就是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情景,克服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心理受压抑,把学习当成负担的现象。第二,和谐教育。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和谐,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之间和谐,教与学协调一致,形成和谐的学习气氛。第三,成功教育。是从改善学生的心理品质着手,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并积极帮助他们一步步地获得成功。另一类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主要也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学辅导法。其主要步骤是自学――解疑――精讲――演练。第二,异步教学法。其基本思路是学生学习的个体化与教师指导的异步化的有效统一,按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的顺序,进行独立异步自学,变教师教为主为学生自己学为主。第三,问题教学法。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种问题情景,启发学生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寻求答案。即提出问题――思考探索――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应用提高。进行素质教育,就是要综合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3 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学生个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创造热情,磨砺创造意识,优化创造品格。职业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的不同,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采的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3.社会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3.1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通过参加为社会做贡献的服务活动,可使学生感受到奉献的快乐,认识到人的价值只有在为他人的奉献中才能实现。职业学校可结合专业组织青少年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到周围农村进行科技服务活动。如组织种植专业学生指导农民农业生产,组织电子专业学生到农村去义务为农民修理家用电器等。

篇2

虽然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类型与内容,但创业教育仍属新生事物,还没有更多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探索。难能可贵的是,近年来,无锡立信中专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了“创业教育—创业实务—创业实践”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建立了“实体创业与网络创业相结合、实战创业与模拟创业相结合、自主创业与战略合作创业相结合、打造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创业实践体系,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和就业创业质量的提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深刻认识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培养一批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学生,是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就业的关键环节。创业教育的着眼点,是为了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消除教育脱离时代、社会、生活的弊端。无锡立信主动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把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综合职业素质作为人才规格的重要指标,将创业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适时对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模式、体制、组织、措施与方式等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他们建立的创业教育基地,从资金、场地、设备、设施等方面为学生创业提供扶持和优惠,其创业教育不局限于课堂教学,也构建了实践环节,形成了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他们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

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冒险精神,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创业教育落脚点是实践性,除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以外,还要使之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多方面的应变能力,从而成为未来社会的强者和创造者。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与真正的市场化企业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受创业环境与条件、创业资金与设施等外在因素和学生心智、竞争意识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学生创业实际上还只是一种试创业或是创业实践活动。正因为如此,学校应给予创业者更多的指导与扶持,充分利用一切优质资源为更多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服务,让学生在成败得失中提前体悟创业的甘苦,让学生在创业教育活动中提升创业基本素质,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做好开创事业的思想与心理准备,随时迎接未来事业的挑战。

篇3

>> 理工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分析 加强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 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路径 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创新研究 以生活化、人文化、诗意化为指导构建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教学体系 理工科院校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培养研究 理工科院校语言文化素质教学改革窥探 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必要性研究 加强理工科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浅议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发挥大学语文在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浅议体育大学生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理工科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对策研究 论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本土资源与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接研究 也谈我国理工科院校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发展之路 美育视野下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探析 浅析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人才培养视域下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0年11月27日.

[2] 阎大伟.论文化素质与文化素质教育[J].江海学刊, 2007(6).

[3] 刘献君.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发展[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6).

[4] 黄婷婷.构建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2).

[5] 唐黎.关于理工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4).

[6] 苏淼.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5).

篇4

小学生的心理的畸形发展,固然有其复杂的家庭教育原因。但是,家庭不是教育的专门机构,家庭教育的失误,恰恰应当通过学校教育予以补偿,并且学生的多种素质主要应当靠学校教育来发展,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审视今天的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学校依然处于应试教育模式的禁锢之中,在全部教育内容中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重要内容。对此我们不能不产生一种深深的忧虑,如果我们再不突破封闭、僵化、保守、落后的旧教育模式,再不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那么,我国的教育就要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跨世纪的一代,极有可能成为“垮掉的一代”。由此可见,对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实践研究的重大意义之所在。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毕竟离不开活动,活动是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活动也是少儿所乐于进行的。

一、制定班规班法

为了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心理活动中,真正地从行动上自律、品德上自修、心态上自控、知识上自学、生活上自理,班级应制定班规班法。

班规班法分“日规”、“周规”、“月规”、“期规”。对每名学生一天、一周、一月、一学期应做什么、怎么做、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日规”就是规定一天内学生要做的事情。如要求每名学生早晨到校后都要到班级整容镜前,看看自己是否符合要求,并及时抄在日记本上,认真体会理解。值日班长必须及时督促同学做好课前准备并下楼做课间活动。每天值日班长要认真填写班级日记并对当天“七星”表现情况做出正确的分析。每天4名学要检查4组的日记等等。这样一日内从早到晚对学生应做的事有了具体明确的规定,便于学生养成很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周规”就是规定了学生一周要做的事。如每周评出“七星标兵”2名。这两名学生在《团结友谊进行曲》的伴奏下,由班主任老师为他们授予“七星奖”标志。

“月规”规定一个月内学生要做的事。如每月一次的“回顾展望”畅谈会。要求全班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这一个月班级或个人的意见看法。全班同学共同回顾这一个月来得了几颗星,是怎样得到的,展望下一个奋斗目标。这样学生通过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更加自律。

每月一次的主题班会也是“月规”中比谁做事做得好。通过召开主题队会使学生自我意识到,无论做什么事要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而培养了学生拼搏精神、实干精神。

“期规”具体规定本学期要完成的任务和具体奋斗目标。如每学期评5名“七星综合奖”,7名“七星单项奖”,并请获奖同学给全班同学做经验介绍。讲讲他们是怎样自尊、自信、自立、从而严格要求自己,最终被评为“七星”奖的。通过“七星”评比,学生们上进心会更强,竞争意识会更浓。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责任心和实干精神,“期规”中设有“达标奖”。全班人人都有具体负责的实物。如“一日卫生岗”,“纪律监督员”,“物品保管员”,“花师”等等,无论哪项负责人完成期初定的目标,均属达标,即得“达标奖”。在期末家长会上给获奖者发奖,并从中选出几名有典型经验的人,做经验介绍,向家长们讲讲他们是怎样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很好完成任务的。这样,不但使获奖学生有一次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也使未获奖的学生和家长产生紧迫感,从而调动了他们竞争的积极性。

二、开展联谊办活动

为了把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落到实处,班级应开展联谊活动。即高年级的同学到低年级帮助带动他们把各项活动开展好。低年级的同学不懂的问题可以到高年级的同学那里去寻求答案。高年班级所有的同学都有机会到低年级对口班级做一天班主任。这一天中除了讲课外,其余的事都负责。如指导作业、辅导差生、组织活动、接待家长等等。这样高年级同学通过尝试做教师的滋味,增强了自信心,锻炼了能力,同时也体会到了老师的甘苦,受益匪浅。而对于低年级的同学,他们亲自目睹了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当老师的风采,主观能动地产生一种当老师的愿望,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无疑产生很大的内动力。

三、开展“今日我当家”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自主能力,班级应开展“今日我当家”活动。要求每名学生周日当一天小主人,负责这一天的生活管理安排。如,买菜、做饭、刷碗、扫地、待人接物等。然后让这名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到日记中,最后又家长给孩子打分,把结果交给班主任。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也培养了他们的处理能力、操作能力及自主意识,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开展给自己画像活动

为了使学生能够过正确评价自己,评价他人,从而在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应开展给自己画像活动。画像活动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可分定期进行和不定期进行。老师和同学分别给自己画像,即老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老师。评价过程要求不说姓名,只把评语读给全班同学听,然后让大家猜这是谁的像,最后民主评出“最佳肖像大师”。学生通过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培养了自信心、自尊心和评价能力。

五、设立心理特训组

为了使那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得到特殊的心理训练,使他们的心理能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班级应设立心理特训组。“特训组”由5人组成,班主任老师任组长,班长和学习委员任副组长,两名组员由班级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特训组”有计划的对本班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训练。如三年一班的孙静同学行动迟缓,家长多次向老师反映孙静在家中穿衣服需要20分钟,吃饭也需半小时。因为动作慢,早晨经常是来不及吃饭,或吃饭也只是匆匆吃几口。回到家中做作业更不用提,经常是放学回到家中就开始写,可到晚饭时还做不完,没办法父母只好吃完饭帮他做作业。针对这种情况,“特训组”制定了在学校和在家里两套训练计划。在家中给孙静制定一个时间表,限定早晨穿衣、吃饭和做作业的时间,并每天向“特训组”汇报一次。经过这样强化训练,孙静逐渐改变了行动迟缓的不良习惯,渐渐养成了做事求快、快中求好的行为习惯。

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扩展学生的视野,增进知识,同时也为了他们今后更快的适应社会而奠定心理基础,班级建立了社会实践活动基地。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自信心、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合作精神。

七、开展各项竞赛活动

篇5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较多,虽然是农村的孩子,但是他们处于养尊处优的环境中,由于受社会、家庭的不良影响,学生自主精神淡化,自立、自理行为缺失,依赖性强,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情感比较脆弱,往往坐享其成、贪图享乐。尤其是寄宿生,共同表现为独生子女综合症,由于亲人的倍加呵护,过分依恋家人,独立性差;独生子女独处时间居多,所以不会与同伴相处,不会体谅他人,欠缺友爱互助意识及合作态度;在家中集众多宠爱于一身,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太能委屈小我遵守行为规范。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从根本上让他们成为品行端正、身心健康、积累丰厚、善于探究、习惯良好、学有所长的未来公民。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密切配合、形成共识,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只有建构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才能将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落实到家庭、社会活动的全方位。

1.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质,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心理环境。

前苏联教育家契尔卓娃说:“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只有心理健康的班主任,才会有心理健康的班集体氛围。假如班主任情绪不稳定,工作缺乏热情,会使学生心灰意冷、无所适从,丧失上进心。因此在工作上、生活上,不论是顺利还是挫折,始终要一如既往地热爱学生、热爱工作,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感情用事,用自己乐观向上的心境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

2.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当前家庭教育状况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令人担忧。许多家长重智轻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十分迫切。在物质上舍得大量投资,但对孩子多方面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却关心甚少。有的家长长期在外经商或从事其它职业,把孩子留在学校,根本不过问孩子的思想情况,他们被迫过着一种“成人化”的生活。这种让孩子过早地让像成人一样独自生活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学生健康成长,进而导致了个性的畸形发展,同时也给学校德育带来了诸多问题。

三、寄宿制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1.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

为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系统性、长效性、规范性,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从班会课、团队活动课或课外活动课等时间中安排,列入课表;要求教师要认真备好辅导课教案,保证教学效果,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课时、人员落实。

2. 开设倾吐心声的信箱。

要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遭遇不称心的事时,心里烦燥时,遇到困难自己无法解决时,受到同学或老师的批评指责心里有怨气时,把想要说的话、想吐的怨气、想问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投入倾吐心声信箱,从而使信箱成为介绍心理知识的教育平台、化解学生思想矛盾的保健站、融洽师生关系的缓冲站、激励学生进取的加油站、调解学生家庭矛盾的中转站。

3.开辟解开心结的热线电话。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心理困扰,心理咨询和信箱能为他们指点迷津、排忧解难,但在节假日,特别是暑寒假,脱离学校生活,在家庭、社会交往中遇到了挫折怎么办?可以开通师生心理咨询热线,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求助。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要积极开展各种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活动,时时处处为学生搭建展示成功、表现自我、竞争合作的舞台。各类活动的开展要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锤炼、健全人格。

四、在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的几点总结:

1.学生成长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包括了与家长、与社会建立协调的关系,否则对学生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

家长、全社会都要来重视、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正确地认识、评价学生。作为社会来讲,更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减少学生视觉、听觉的污染,从正面引导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全员教育。

在寄宿制小学,科任老师、生活老师都与学生直接接触,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力量,要营造良好的学校心理氛围,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加强小组辅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以班级为单位,由于学生的心理需求、个好、观念、行为的千差万别,班级辅导有时难以满足学生的个别差异,而个别心理辅导又仅针对具体问题,这就要求开展小组辅导。

4.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篇6

结合大学图书馆移动服务和信息素质教育开展的情况,总结出提高学科馆员素质和加强与辅助学院教师教学两条途径,并提出了采用与学院互动沟通、虚拟课堂等方式辅助进行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

关键词:

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17902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以及其他多种手段,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在高等教育领域,信息素质教育逐渐引起更多教师的关注,部分院校展开了学院与图书馆合作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模式。因而,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也应提供更多的服务模式,学科馆员不仅要向教师提供单向参考咨询服务,同时也应与教师开展多层次的合作。

1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

目前大多数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以介绍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为核心,采取的主要方式有文检课、培训讲座和在线的信息咨询工作等。但所讲授的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等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学术科研需求,而是更多涉及科技趋势的分析、潜在知识的挖掘、科研线路的设计、复杂数据的处理、高效传播的利用。因此,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模式作为一种融入过程、面向问题的教育模式被提出来,由学院教师和图书馆学科馆员合作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一方面可以利用学科馆员在长期为学院提供参考咨询工作中积累的信息素质教育的经验和技巧,另一方面,结合学院教师专业的信息源和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信息素质教育。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不仅要为全校师生提供纸质和电子资源、建设图书信息系统,同时也承担着为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的任务。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很好的完成了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工作,但在“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方面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部分图书馆没有意识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重要意义,另一些图书馆虽然有所意识,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建设和保障,并未真正开展学科服务。为了提高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层次及水平,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高校图书馆为了解决这一新问题,采用了学科馆员制度。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主动向师生开展信息服务和信息咨询工作,改变了以往图书馆被动服务的模式,是教学、科研工作发展的需要,为师生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和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也得到了自身的发展,文献检索、获取和服务等专业技能得到提升,更好的开展信息咨询和服务等工作。

2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现状

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学科馆员可以以助教等身份加入到学院的教学工作中来,将信息素养课和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能力、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资源熟悉能力和获取能力等融入专业课教学内容,通过和专业教师的合作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科研能力、学术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

近年来,图书馆届也开展了一系列嵌入式信息式样教育研究和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既有理论层次的基础研究,也有基于理论的实践探究,如袁玉英在《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研究的思考》一文中,概述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现状,并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出了建议;张东荣在《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服务》一文中,分析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服务体系及哈佛大学教学支持服务这两个典型案例,认为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工作是一种融入过程、面向问题的教育模式。何秀梅在《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独立学院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新途径》一文中分析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并探讨了独立学院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

3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

目前高校图书馆采取的信息素质教育的方式只要有开设文检课、新生入学教育以及定期的举办读者免费培训。这些传统方式都是由图书馆自主进行,缺乏与学院教师的合作,没有很好的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随着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将会成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趋势。

3.1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培养高素质馆员

采用这种途径进行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是以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为主导方,不仅是要对师生进行信息咨询和信息服务,还要对信息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进行挖掘,引导师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收集、分析和利用。这种方式对学科馆员要求高,需要了解合作开展教学的课程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学习的重难点所在,熟知相关专业学习的信息源,并可以检索和组织有效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师生试用。

因此,学科馆员在进行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时,除了需要具备图书馆专业技能外,同时还需要对相应的学科有深入的了解,了解其学科背景、专业课的设置和相关的学科知识,才能对师生提供专业的、对口的信息咨询和服务。

一般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有两种模式,一次性合作或全程式合作,需要根据教师的专业需求来决定采取哪种方式来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同时也要跟专业教师讨论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初级阶段可采取一次性合作的方式,学科馆员根据院系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收集课程所需要的信息源和信息资源,将信息源和信息检索技术等信息素质教育内容适时地嵌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全程式参与则需要与院系教师深层次、全方位合作,在课程开设之时共同设计专业课程大纲和内容、教学活动开展的中期设计期中及期末考试试题并进行卷面和课后作业的评阅等。

3.2辅助学院教师进行教学

进行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也可以以学院教师为主导,学科馆员与学院教师进行合作,将信息素质培训内容嵌入到院系的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这种途径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由学院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科馆员负责对专业的课程进行信息源的推荐,课程相关视频、论文和文献的搜索和整理,最后提供给教师加以利用。

这种模式下图书馆员作为教学助手嵌入到课堂或者教学平台,将信息素养教育,如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发挥信息的效益等知识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体系中,如在讲授《web前端技术开发》这门课时,可以在教学过程由图书馆员来承担2个课时的教学,向学生介绍跟web前端技术相关的信息源,以及如何获取跟课程相关的文献及视频资料,便于学生在课后进行扩展学习,对专业课程进行更深层次的自学。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丹尼尔韦伯斯特学院人文学院的助理教授Alexandria Peary将学科馆员嵌入到英语教学中,学科馆员负责三个课时的信息素养教育,包括书目和数据库检索、信息咨询服务和信息资源评价等课程。

汕头大学在病理教研室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中,也请文检课教师结合专业内容讲授三至五个课时的文献检索课程。

4我国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4.1与学院教师加强互动沟通

由于高校图书馆在高校中处于教学辅助的地位,与学院教师接触机会较少,互动沟通的机会也较少。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对学院和图书馆来说是双赢,既可以帮助图书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又能帮助学院做好专业课的教学工作。所以学科馆员要加强与学院教师的沟通,主动配合教师的专业授课内容,为其准备丰富的相关资源,让其意识到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所在,这样有利于图书馆的各学院的合作,更好地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

关于与学院教师加强互动沟通,可采取以下途径:第一,定期将图书馆书单发送给学院教师圈选。在将书单发给教师圈选时注意将书单加以分类,将专业相关的书单发给专业教师圈选。这样不仅有利于专业书籍圈选工作的开展,也可以采购到更符合专业需求的书籍。第二,当图书馆有新的资源采购或者试用时,要向学院教师推送,便于教师了解图书馆资源试用或者采购的情况,同时也可以向他们收集采购意见。

4.2利用虚拟学习环境辅助教学

目前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当面授课,面授的形式教师与学生互动性更强,也更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但在课外的时间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不足。虚拟的学习平台和环境开放、交互性强,为学生在课余时间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科研。因此,采用课堂教学和虚拟学习环境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能相互补充,发挥两种方式各自的优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除了虚拟课堂之外,图书馆员也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虚拟学习平台延伸信息素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将信息素质教育内容嵌入到读者的学习和生活空间中,为读者提供随时随地均可学习的泛在化服务。如将最新资源、数据库等信息编制成图文信息推送至图书馆微信、微博等平台;在学生用户比较多的社交网站建立图书馆的公共主页,定期分享信息素质教育的资料;利用各种即时通信如那件开展嵌入式的网络咨询,使学生随时可以咨询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结语

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为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和学院的和教学工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高等教育除了教会学生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之外,更要注意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是探索信息素质教育改革的新途径,有效的加强了图书馆和学院之间的互动沟通,共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通知[EB/OL].[20151713].http:///20020610/3058180.shtml.

[2]袁玉英.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研究的思考[J].图书馆界,2013,(5):2123.

[3]张东荣.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2230.

篇7

1)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运用设疑、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利用精讲、重练、辅导、答疑、讲座等来突破其理论原理教学,运用摸型、实物零件、生产零件挂图、参观学习、等来提高感性认识,开展直观教学,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应用能力。

2)教师要精心备课,加强对所讲内容容量、难度以及时间的控制。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在讲透重点、讲清难点等核心问题和学习方法上。同时注意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各科之间的连接性。对课堂练习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和典型性,做到多练、精练,考虑制图特点,练习和理论教学课时比大于6∶4,突出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教师自身业务建设,是素质教育推进的动力

教师是教育的决定因素,教师水准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造就和发展。一个知识渊博,业务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一定是深受学生欢迎和学习的楷模。开展素质教育,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要善于学习,开展科研。勤阅素质教育类期刊,了解外部信息,吸取研究成果,明确素质教育意义,探讨素质教育途径。同时开展教学科研,教师应主动撰写科研论文和素质教学论文,参加各地学术交流。

2)单位要鼎立支持和鼓励制图教师业务进修,科技培训。如参加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业务进修等,更新知识结构,推进多媒体应用技术教育的开展。

3)推行优质课评比。要求制图教师每学期开设一堂素质教育公开课,拿出一个优秀教案,开展说课,听课,评课活动,苦练内功,提高教师驾驶制图素质教育的能力。

三、改进教学手段,是深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制图教学应联系实际,讲究实效,注重实用。那种“纸上谈兵”,“在黑板上开机器”的教法,只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设计提高学生的参与途径,借助各种载体和外部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例如:开展模型制作兴趣活动;运用塑料泡沫或橡皮泥切制立体;开展零件绘制实验;参观工厂等。在应用上,运用生产用正规图纸,制作挂图,开设讨论课,激励争鸣,提高兴趣。

2)强化徒手画图训练和图板画图训练及识读生产用图纸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掌握制图国家标准。制图教师要学会运用熟练的徒手画图能力,开展教学。

3)开展分层次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制图掌握的程度和兴趣,周密分析其能力差异,制定一套适宜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体系,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在内容掌握和练习要求上分别对待,对较差学生,设计减缓知识坡度,但求独立完成,逐步提高。

4)正确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素质教育的趋势。目前在制图教学中应用了电脑软件,不仅效率远高于传统的手工作图,而且可以模拟大脑思维进行“联、交、差”的运算。这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能减少单调乏味的重复练习。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形、声、色俱全的动态画面吸引学生,情景逼真优美,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破教师独立作战的格局。教师发现学生空间思维堵塞之处,可停机讨论,及时疏通,为学生思维铺路架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建立正确评价体系是素质教育成果检验的关键

1)制图的评价体系,应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理论性、客观性、实践性和各种能力相结合。考核是学科终端监控手段,应尽量使考核的评价体系科学化、系统化。各地区和学校要建立科学的制图评估体系,对学生的视图能力、作图能力、基本技能和平时作业效果,实行分层考核记分,采用优、良、合格和不合格的等级评价制。也可以反映不同能力的知识实行学分制记分法来划分等级等。因为传统考试的59分和61分,很难说明其能力有多大差异。

2)对于高职学校的学生,往往考试内容不能反映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加上一部分学生在对待考试问题上漠然视之,既使补考也无所谓,这是高职学校学生基础和素质差所形成。所以素质教育,不但要求对考试内容进行改革,使之更加全面反映教育要求。同时,更应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各种渠道来把关,加强推行评价途径的细分化、具体化、综合化。从而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其它素质能力的提高。

篇8

关键词:家庭观念;学校观念;教师观念;学生观念;评价观念

一、家庭支持观念,开展素质教育的前提

原来的学生手册是学校与家庭双边联系的纽带,在推行素质教育后,学生手册已被学生素质报告单所取代。原来家长一味地看孩子分数,看操行评语,而如今的学生素质报告单侧重点恰恰相反,如此的变化与突然,家长是否理解、是否接受、是否支持,是学校全力开展素质教育的前提。因为,只有家长理解、支持,才会把孩子放心地交给学校,并认同学校的教育成绩和教学质量。只有这样,生源才有保证。有了生源,学校就有了生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办成一所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学校,素质教育才能得以顺利的开展。

二、学校管理观念,开展素质教育的主旨

素质教育的执行者是学校,操作者是教师,受益者是学生,学校的一系列管理体系直接左右着素质教育的开展与落实,所以,学校应从管理制度中去规范、去约束操作者去执行素质教育,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一批骨干教师,使他们拥有精良的业务能力和过硬的教学水平,能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同时开足开齐各门功课,取消主副课概念,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与个性发展,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并能有一套科学完整的奖励与评价体系,激励与督促操作者落实素质教育。这样,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才会有的放肆,照章遵循,素质教育才能全面启动和正常开展。

三、教师教育观念,开展素质教育的中心

素质教育的成败归根结底要看教师,特别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直接左右着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只有教师改变原有的传授式、主角式等教育手段,改变检查与检测的侧重点,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参与合作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提供锻炼技能的平台,乐中求学,学以致用,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进去,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学生学习观念,开展素质教育的灵魂

传统的学生学习观念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听、记、背、考。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高分低能,就是书呆子,听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行行不入,要谈素质简直就是一句空话。

传统的学生理想就是考个好学校,将来有工作,有饭碗,而学校在选择学生的时候恰恰是分数,这无疑助长了学生对分数的片面重视,淡化了学生的素质,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导致素质教育开展起来困难重重。

如今,只有打破被动式、接受式的学习观念,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养成学生自觉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素质才能得以发展和提高。所以,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改变学生学习观念是落实素质教育的灵魂。

五、上级评价观念,开展素质教育的保障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今天,上级主管部门应及时改变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理念与评价体系,这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保障,只有在评价体制上不以成绩论英雄,不以分数选学生,才能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钟声才能真正敲响,学校才能主管学生素质,教师才能主抓学生素质,学生才能主炼基本技能。

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文化素质教育; 第二课堂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169-02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的教育在办学理念和人才的培养方面大都突出和强调实用型、应用型和职业型的特点,这就对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适应时展的需要,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民办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实际困难

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和重要力量,在为国家培养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时展的要求,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时代选择。加强文化素质的教育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普遍被人们认同,然而在民办高校的教育中要真正做到广泛普及,切实推行和深地开展,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较大的困难。这与民办高校受办学体制和客观办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有着直接的关系。

1.民办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行受办学基础和条件限制,在基本设施和学科设置方面不够完善,与公办高校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自筹和社会筹集资金,这给学校的初期办学经费投入带来诸多限制和困难。各项教育体制和设备条件的不完善,导致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推广受到限制。

2.我国的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大都成立的时间较短,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还没有建立,校园文化氛围缺乏时间的积累和历史的积淀,这也是文化素质教育开展所要面临的重要难题。

3.民办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以实用性、应用型、职业型为导向,强调与市场的接轨,较忽视人文基础学科的建设。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满足不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师资力量匮乏,素质教育的实施缺乏第一课堂的教育平台。

从以上情形不难看出,民办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进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教育改革中的一项大难题。2004年以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这对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对于民办高等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条件的改善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二、以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搭建文化素质教育综合平台的实施途径

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它具有丰富性、灵活性、趣味性和多样化的特点,在文化育人、活动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应充分利用和发掘第二课堂活动的特殊功能,推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我院积极发掘教育的新途径和开辟新思路,主动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努力营造多元化、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校园第二课堂活动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搭建有效的平台。促进学院学生整体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

(一)以科学统筹,规范管理,加强引导,作为校园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方针,以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协调性、实践性、公益性、自律性、先导性为活动组织开展的原则。通过系列活动的举办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及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1.以学术科技活动为载体,通过学术讲座、交流活动和学科专业知识竞赛促进学生科学精神、学术品格的形成及学习兴趣的培养。我院每年围绕各专业学科内容集中举办学术科技节,通过各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和学术知识讲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良好学风。

2.以创新、创业活动和职业规划活动为载体,构建学生创业、就业的平台,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职业的引导和规划。通过创业设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精英策划大赛、职业营销竞赛和模拟商业街等活动的举办引导和调动大学生的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和促进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提升。

3.以文学艺术活动为载体,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水平的提高。文学与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能对人的思想和情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不能不强调人文艺术教育的特殊作用,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关键。我院第二课堂积极开展经典阅读、文学创作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人文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欣赏性与体验性相交融的系列活动,通过潜移默化渗透人文思想和艺术思想,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品格、提升大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和审美鉴赏水平的目的。

4.以身体素质锻炼和体育运动、竞赛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努力拼搏、坚韧不拔的优良品格。通过冬季长跑活动、运动会和各种球类竞赛系列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提高。

篇10

在当下,素质教育正在各个中学如火如荼地开展,素质教育的开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中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践和创新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人才的需要,从而,素质教育的开展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可以更好地弥补这一方面的缺点。素质教育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自己发挥的空间,它注重的是对学生的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但是,当下素质教育的开展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需要在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方面全面地、认真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开展,然而,德育教育却是孕育其中的重要部分。

二、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

德育教育的工作在素质教育的开展中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所以要想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第一,在软件环境方面要使是教师工作者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第二,在硬件环境方面要为学生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好的硬件设备。然而,在当下所处的教育环境下这两个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软件环境方面是一些老师没有经过一些相关专业的培训,再就是在硬件条件方面没有为中学生专门设置的设施。所以面对当下的德育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必须要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才能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这就需要学校在老师的专业素养方面加强培养,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只有这样为中学生提供更好的软硬件条件才能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

三、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改变原有的传统德育教育模式

中学生始终是德育教育的主体,要实现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的突破,从学生的本身出发进行切身教育。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中老师知识注重对课本内容的言传身教,注重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方面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一种固有的学习模式,这样学生在个人的德育素质方面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使得他们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仍有很大的欠缺。面对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素质教育的开展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是德育教育工作的核心,同时,也使得素质教育能够更好地开展,促进了社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四、认识到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开展关键是要正确地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以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德育教育的真正核心是要对学生能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指引,对学生的个人能力、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方面能够有更好的提高,让他们能够在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教育环境进行改善,还对老师的专业素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学校的教育环境能够更好地改善,因此,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处在核心重要的位置,必须正确认识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

五、实时推行课程的改革,更好地拓宽德育教育的途径

面对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课程方面必须要做出实时的改革,才能更好地拓宽德育教育的途径。在学科课程方面要对中学生的学科进行实时的改变,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上能够浅显易懂而且能够更符合学生本身的接受能力。其次,在环境课程方面要对学生本身的德育进行培养,同时,也要加强对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德育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德育环境,才能让学生能够实时实地地得到更好的教育。最后,要加强德育教育中的活动课程的改革,这就需要学校及老师和家长能够有很好的配合,学校和老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实现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合到社区环境、社会环境中去,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中学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篇11

【关键词】大学;素质;教育;变革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素质教育开始进入国人视野,与之相关联的素质教育也逐渐在高校推广开来。大学素质教育定位于文化素质培养基础上,并结合教育改革得到深入实施。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育改革的力度与改革范围与素质教育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大学教育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素质教育理念发生深刻变革

上世纪九零年代中期,素质教育理念地不断深入,促进了教育改革的推进速度,教育领域对于素质教育的内涵、能力培养、知识结构等内容进行探讨,逐渐形成教育共识: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在知识、技能、思想道德方面实现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将素质教育成果转化为实践动力。大学在传授知识、造就人才的同时,还需要懂得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这些都是素质教育与教育改革需要重视的问题。在高校素质教育中,主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修养、专业素养、身心素质四个层面,尤其针对当前高校重智轻德、人文教育与学科教育硬性割裂等问题为突破口,将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有机结合。近来,不少大学相继建立“通识选修”科目,这是素质教育实践化的一个具体佐证。还有不少高校提出了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概念。这一变化标志着素质教育与教育改革界限进一步被模糊,两者之间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素质教育的内涵不断被丰富,其立意更为深远。在时间路径的选择中,不但涵盖了校内外课程的交叉渗透,同时也推动了教育模式发生巨变。以往高校培养专才的育人思路已经明显改变,对于综合素质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

二、素质教育促进了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化

通识教育的开展是大学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同时也是素质教育落地的重要体现。不少高校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已经改变了以往“以量为先”的通识教育评价标准,进而呈现“质量双优”的教育改革模式。专才教育向多领域、适用性教育模式的转变,使学生具备了更有弹性的选择空间,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需求进行课程选择,同时也能够积累更多学分。以往通识教育的开展往往注重形式,教学质量、课程结构等方面普遍存在低端化弊端,难以发挥其应用作用。近年来,不少大学着力教育改革实践,在通选课基础上遴选出“核心课程”。还有不少高校建立起专门针对素质教育成绩监督考核的委员会,从专业角度对课程设计进行量化评价,以此作为提高素质教育成果的实践途径。通过高校多方协调,通识选修课程逐渐走向精品化发展路线,学生在更加系统的学习环境下强化了自身综合素质。

三、素质教育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叶澜教授曾指出,教育系统的构建与发展以功能选择为先导,其后才结构形成。这一观点阐明了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只有明确教育目的,才能以此为基础调整教育内容,建立教育制度,并组织相关的教育实践。由于国内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注重专业领域界限的划分,因此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无论从课程建设还是教学目标的选择上,都与素质教育需求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教学模式、制度保障方面更显示出其弱势与不足。专科院系始终是大学教育的主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具备学科归属的素质教育,难免会处于尴尬境地。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从大学教育改革层面提升素质教育的地位,从而引发教育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事实上,大学院系不仅仅是单纯的行政级别划分,同时更是衔接专业教育、实现学科融合的重要途径。不同学科的人员通过院系这一组织建立起联系,从而使学科界壁垒进一步加剧。这就需要大学院校在教育体系上进行深入改革,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着力构建素质教育大课堂,改变以往片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模式、教学行为以及教育评价机制中逐步与素质教育接轨,从教育改革的局部层面转变为全局变革,以此促进素质教育地深入开展。

四、结语

篇12

关键词:人文素质; 科学精神; 创新能力; 文化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144-001

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院校应通过开办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组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讲座和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1.现代人文科学教育

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的各门科学的总称。一般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研究,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等。

2.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3.科学精神与科学思维教育

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4.审美与艺术教育

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5.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同时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

二、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实施方法

由于工科院校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具有单一性,因此研究和探讨人文素质教育的差别化途径和方法很有意义。有必要设置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专门机构,在资源的整合与配置上做出明确规定。同时,调动学生自觉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外界推动和内在动力的良性互动。

1.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理工科学院知识结构比较单一,鉴于这一问题,应该开设人文教育这门课,对知识进行全面介绍,包括哲学、经济学、史学、法学、文艺学等。课程安排每星期一节,每节由专业老师进行对其专业的讲解,比如,由精通哲学的老师给同学们讲解哲学知识,由文艺学老师给同学们讲解艺术。这样不仅同学们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而且每节课的课程都不同,同学们兴趣也会得到提高。同时,同学们的思想境界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2.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讲座

指由学校和院(部)、有关单位组织的国内外和学校专家学者在学校介绍各个领域中最新研究成果或动态的报告会、各种人文与科学讲座等。有计划、有选择地系统进行人文知识讲座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并且有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它是学生体验和感受人文精神的良好场所。人文素质讲座每个月开展一次,每次由学生按照自己的时间自由安排是否去听,但每位学生在校期间须听满12次讲座,此项的认定以学生听讲座的笔记和体会文章以及人文素质教育证书的填写盖章为主要依据。此项工作由学生会学习部辅助实施,并负责通知学生讲座的时间、地点等。

3.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指在校内各种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文艺、体育和社团等方面的活动。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广泛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拓宽人文素质培养途径。开展这项活动基本校园学生会已经有了很好的实施。同时,应该提高同学们的艺术欣赏水平,组织同学参观艺术学院或其他艺术学校。这样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情操,而且更有利于增加学院、学校之间的感情。考核依据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证明、证书或其他物化成果。学生在校期间完整的参加四次活动。这项活动由学生会宣传部,文艺部辅助实施负责。

4.开展社会实践与素质拓展活动

指由学生工作处、团委、院(部)等开展的各种具有社会服务性质、进行思想道德锻炼的实践活动、探究性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亲身感知和体验人文精神,拓展人文素质培养空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人文素质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每个月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去社会实践,比如敬老院服务、地铁站维持秩序等。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三次院(部)以上单位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每次社会实践活动后须提交社会实践报告。这项活动由实践部辅助实施,负责通知,安排工作。

5.开展创新竞赛活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当代大学生,就必须学会创新。学院在鼓励学生创新这项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学院学生或者老师发明了一些专利时,带领学生参观,并进行讲解。让同学们有更加深刻的体验。考核依据参加院(部)以上围绕培养创新能力的竞赛并获奖。这项活动由学生会科技部辅助实施,并负责通知与材料整理工作。

6.开展交流活动

班级定期举行班会活动,促进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每个班级每次推荐出两名同学一起进行交流活动,可以进行演讲或者组织座谈会等。每月举行一到两次。这项活动由学生会生活部辅助实施,负责通知实践地点,维持秩序等。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跨进高等学府的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成才,但如果只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而欠缺人文素质,最终只能成为人们所说的“机器人”、“工具人”、“单面人”, 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作为提高当代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篇13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 新路向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才竞争的加剧,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需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社会和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心理素质。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人文”一词,在汉语词典上定义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的精神特质和文化素质,它所体现的是主体对世界的关系,是对人自身价值和生存意义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探索。从广义来说,人文素质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从狭义来说指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所谓人文素质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即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处于边缘状态。表现在:首先,人文素质教育未列入学校整体规划或被简单等同为“通识教育”,没有突出“人文精神”。其次人文素质教育虽然注重了内容的广泛性,但人文内涵尚不够突出。再次,多年来,高职院校一直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社会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上,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片面重视职业技能培养,轻视人文素质教育。这种忽视人文教育的状况只会使教育功利化、工具化和庸俗化,最终失去教育的意义。另外,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养,表现在基本的文史哲、日常人文、艺术知识及欣赏水平的缺乏;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较差;法律知识淡薄;缺乏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对未来的生活信心不足,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脆弱。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

三、拓展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新路向

由于受近代西方唯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及教育过于功利性的影响,教育偏颇,导致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严重缺失。要改变这种现状,高职院校就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转变教育理念,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全方位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拓展人文素质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向。

首先,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夯实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转型中的各种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全球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与文化碰撞,历史与现实、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所以,大力开展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和高职院校工作实际为基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其次,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一直以来,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所以很多人误以为高职教育是一种“技术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技能,事实上这忽视了教育的本质。高职院校在传授给学生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需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做人之道,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高职院校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需确定具体、细化的教学改革措施,从课程体系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教学改革动力机制研究等多方面入手,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一整套在专业教育中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方法。

再次,丰富教育教学资源,优化校园文化建设,注重职业人文素质教育,拓宽人文素质培养途径。专业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课程是各类教育活动的核心,集中反映了教育的特性和功能。加强高职学校的职业人文教育,要以诚信、合作、责任、敬业、创业等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为基础,加强现有课程的整合,并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指导等方面加强人文课程建设,注重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拓展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例如,可以开展读书活动,举办系列讲座,搞好学生社团活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等。还可结合专业和学科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参观名优企业,参与社会服务工作,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现代企业文化,提高自身修养。

最后,建设活跃第二课堂,完善职业人文素质评价机制。利用第二课堂的形式,有组织地开展专题讲座、文化讲评、知识竞赛等活动,邀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等举办人文、社科发展前沿的学术性讲座和演讲。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人文教育。此外,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是落实人文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要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要完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

总之,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和基础,丢掉这个根本,就失去了教育的骨血,就是失败的教育。

篇14

关键词:青少年活动;教育;素质

青少年活动是团体或自发组织青少年参加到社会文化中的一种实践活动。这样更利于青少年体验到校园外的生活,利于加强他们与社会间的联系。通过青少年活动中心还能学到校园内学不到的知识。因此,现在的中小学越来越多地组织青少年参加这样的活动,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家长也要积极支持并参与青少年活动中来,为让青少年成长为对国家有用之人贡献一份力量。

1研发校本课程,紧扣本地区的区域文化

随着青少年校外生活的日益丰富,以青少年校外实践活动教育为代表的校外教育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因此,为保证本市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的有序、科学、全面的开展,青少年活动中心要多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与之相关的课程设置理论、并且深入分析本市区域独有资源,陆续开发一些与学科相衔接的课程,比如科技制作课程、信息技术课程、“非遗”教育传承课程。亦或者以《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论语》等经典古籍作为内容的国学文化课程等,这些都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绝好途径。此外,青少年活动中心也要定期举办“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美德”等方面的讲座,邀请专家解读,彰显文化本色。向学生们展示出中华民族蓬勃昂扬、健康向上、不断奋进的精神风貌,这样的教育也必将能够推动素质教育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2加强对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的锻炼,让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成为社会体育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

常言道:“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是让每个青少年秉承的信念和目标。中央文件中也提出“亿万阳光体育活动”的概念,要求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主动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达到全民皆运动。而中国体育的发展离不开青少年这一群体,青少年可以说是中国未来体育发展的基石。但是,体育教育仅靠校园体育是远远不够的,加强校外青少年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发挥重要作用。校外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体育活动要始终坚持与学校体育有机相结合,要发动全校师生都来关心和参加体育括动。尤其是学校的运动会、篮球赛、拔河赛、排球赛等重要的体育活动,一定要作为重点进行宣传。一定要突出活动开展的多样性,趣味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多途径多渠道地创新校外体育活动培训和活动组织,进而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3注重活动中心的文化建设

青少年活动中心对青少年进行的素质教育可以说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与拓展,因此,活动中心一定要在自身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再实施素质教育。活动中心的文化建设首先体现在环境方面。比如,可利用活动中心的围墙进行墙面文化建设宣传,通过丰富多彩的墙面文化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需要指出的是,条件允许,可单独开辟出特定的平面,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图画,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要遴选出学生中的一些优秀书法和绘画作品,真正体现我的世界我作主,我的学习我作主的办学风格。当有了强烈的文化氛围后,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激发下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4加强家庭素质教育和社会素质教育工作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最完备的教育就是家庭————家庭教育。”针对家庭与社会在青少年教育上相对弱化的情况,加强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工作力度是关键。一方面,家庭作为一个社会细胞,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上的引导与监管职能需要进一步得以强化,尤其是素质教育意识相对薄弱的家庭,需要加强家校间的合作力度。比如,在平时多对孩子的素质态度和素质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自动化、信息化程度的逐渐加强,全社会有责任还青少年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素质文化氛围,通过一系列的素质教育理念的宣传和教育措施,以及通过素质教育环境的改善,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其中,为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养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总而言之,“育人为本,素质为先。”作为校外教育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校外教育属于我国素质教育工作开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应该积极倡导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响应国家素质教育,促使素质教育的开展发挥积极作用。如何开展有效的校外活动,提高青少年的素质涵养,引导其健康地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采取多种途径、多个层面提高科技、艺术领域中的素质教育,让青少年都拥有亲历知识建构的机会,去真正体会获得知识的愉快之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逐渐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养。为实现青少年个人素质全面提高,进一步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稳定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探索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J].新课程学习:中,2013(9):155.s

[2]王轲,吴湘玲.家长视阈下的青少年社会教育问题探讨———基于对509位青少年家长的调查[J].广西社会科学,2016,(3):211-2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