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科学管理体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计划管理 管理流程 计划管理存在问题 科学管理
计划管理是企业管理职能中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也是管理职能中极为重要的职能,它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目标。随着现代企业的高速发展,管理水平、技术、手段不断的更新发展,科学的管理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制度的应运而生,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层次。企业管理的高效性与科学性要求企业在万千多变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加强企业管理的预测性、决策性和计划性,打造科学、高效的计划管理体系是现今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是快速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
1.企业计划管理的含义及涉及的重要因素
计划工作是企业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制定出企业在未来的一定时间要达到的奋斗目标,通过计划的制定、执行、协调、合理安排企业中各方面管理活动,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计划管理要对市场信息充分掌握了解的基础上做好市场预测,好的预测为企业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向前看,面向未来,做好准备,发现问题集中力量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成败,决定决策的可行性、正确性、科学性。科学合理的决策关乎企业生存与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企业发展到要做到各个方面实施系统协调的统筹规划。在企业计划管理中要考虑到诸多因素:比如,要考虑到成本费用因素,包含机械设备,大型工具、职工工资、劳务费用、福利费、办公费、差旅费、招待费、培训费、投资项目、投资额度等。其次、要考虑到利润因素,销售收入、税前税后利润、以及利润分配、投资收益、资金利润率等。最后、要考虑到能源消耗,包括煤气、水、电、暖、燃料、油、消耗指标的耗用。综上所述的各种指标应纳入计划管理的明细当中,要求进入严格的管理并加以控制。
2.计划管理的流程
企业制定计划需要考虑的前提是,一是要收集信息,收集相关的数据资料,保证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依据一定的方法与规律对未来的事情进行测算,精密分析后做出却实可行,科学合理的预测。二是确定目标,在认识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目标、方向以及实现目标的总体行动计划,要确认选择现金投入大资金回收慢,还是选择可能获利较少,但风险较少或是选择眼前看没有多大的利益,但可能更适合企业长远目标的方案。三是要分解、平衡目标。分解目标就是将现有目标分成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各部门目标等,全面考虑各种可变因素和限制条件,做到各种计划之间有效衔接。四是要确定计划并下达计划。确定一个科学系统的计划管理流程,首先,根据确定的总体计划分解成各个部门的部门计划之后部门之间权衡协商计划的实施,最后再确认总体计划。其次,在确定了总体计划以及部门计划后就要签订计划实施的任务书以及责任书,将计划实施落实到位责权分明,以便计划的尽早完成。最后,计划实施及检查,企业依据月度、季度、年度计划完成情况,评价计划完成的进度、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年度末将计划做出适当的修改调整,以便尽早的实现目标管理,必要时可以建立奖惩制度,对计划完成好的部门给予适当的奖励,鼓励部门再接再厉。对计划进度完成慢或是计划完成偏离目标方向的部门要进行处罚。
3.企业计划管理存在问题
计划管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主要管理职能,为计划经济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运行时,计划管理的职能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被牵制,大多数人认为企业计划管理仅仅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不能够为市场经济服务。首先,市场经济体制下受到旧的管理意识的影响,摒弃一切计划的衍生物,刻板放弃或是借鉴,企业的决策者及经营管理人员管理意识、理念有些落伍,需要做好自身建设与发展,提高管理水平。计划管理是管理职能中贯穿始终的一项职能,如果计划职能的弱化,必然会导致整个管理职能的削弱,难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其次,制定计划时战略计划与作业计划在时间框架上、在范围上和在是否包含已知的一套组织目标方面模糊、混乱;在时间跨度上没有将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明确,模棱两可或是有些国有企业根本就没有指定长期计划,没有企业发展蓝图,抱着作一天和尚撞钟一天钟的想法,使得企业无法处于不败之地。第三、缺乏计划管理指标的量化,没有将计划转变为预算转化为数字,没有明确的指标体系,不易于企业队计划执行进行控制。最后,缺乏定期的总结,没有总结不了解计划是否可控,并且进行奖惩方面比较困难。
4.建立高效科学的计划管理系统
计划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然而事实上计划管理本身又需要加强管理。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证明,有管理的计划和有计划的管理会使企业高效地发展,没有管理的计划与没有计划的管理,是欠科学,企业难以走到更远。因此,企业应该建立全体员工的计划管理理念,建立有管理的计划系统,实现计划管理的组织化。
4.1计划管理体系需要建立完善的体系加以支持
企业要建立健全与计划管理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各种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管理流程,使得各个管理部门、职能部门、和每一名员工的计划任务都与企业总体计划目标相一致,这样才能够保证计划工作顺利、有序的得以实施,并全面的加以落实。因此,企业应建立专门的计划管理职能部门,根据企业发展的方向及侧重点建立:生产计划管理、销售计划管理、投资计划管理、资金计划管理及综合统计管理等部门或是相应的岗位,明确部门职能或岗位责任制从不同层面,不同类别归口企业计划管理业务。建立长期发展计划、中期发展计划并配套制订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制定企业年度投资计划,建立项目后期评价等管理实施办法。要想建立实现科学计划管理目标应发挥最大能效的组织制度基础才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保证。
4.2建立科学完善的计划管理体系健全的规章、规则、制度作保障
有管理的计划需要在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遵循相应的议事规则、管理原则、会议制度,以及调整纠偏等工作制度,有效避免计划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当然,计划制定中规则和原则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一要适度的从高原则和适当的从严的原则。目标如果定的太高或过于严格会使得执行起来困难,从而打消管理者的积极性,但如果目标制定的太低没有严格的细节把握又无法将职工的内在潜能发挥出来,无法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二要周密、要完备的原则。短期计划、中期计划、部门以及个人计划是从长期计 划中分解出来的,计划之间要注意时间上和内容上的衔接与平衡。
4.3要充分体现民主与集中制原则
计划的制定中无论是长期计划、中期计划还是短期计划或是部门以及个人计划的实施都应吸收职工参与讨论、接受职工所提议建,尤其是专家们的意见,做到上下的充分交流与有效的沟通。
在选择计划方案是应做到谨慎,应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认真考察每一个之间计划的制约因素与存在的隐患;第二要考虑到总体的经济效益的因素来衡量计划;第三要考虑到计划的有形的因素即可以用数量数字表示出来的指标,并且要考虑到无形的因素即不能量化的元素;第四要动态的考量计划的实施效果,这里所指的是不仅要考量计划实施后所带来的利益,而且要考虑到计划执行后所带来的损失,包括潜在的和间接地损失。
计划管理作为一种具体的管理手段,它具有指导、监督、协调、修正的管理功能,它能够通过自身的管理功能使得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要素有机地凝集在一起,为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高效地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易斯,何宝玉译.发展计划[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在科学技术与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煤炭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向管理要效益,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物资管理作为生产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全方位监督,进一步加强管理,降低采购成本,控制物资消耗,优化储备结构,是创建节约型企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
一、强化物资管理是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
随着煤矿的不断延伸开采,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物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物资管理工作,是保证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的物资前提,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的最有效的途径。
物资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各种物资的采购、验收、运输、供应、保管、发放、合理使用和综合利用的系统管理工作,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环节,在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煤炭企业物资管理工作更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煤炭企业生产所需物资数量巨大,种类繁多,采购及库存管理的控制环节也很多。由于煤炭企业生产对安全要求的特殊性,使物资供应责任重大,物资的质量性能等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物资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安全与生产,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后备保障,只有物资管理到位,才能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加强物资各环节的管理和控制,是确保煤炭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
现代煤矿企业要实现规范与科学的物资管理,必须要有良好的物资管理流程,重点抓好物资计划管理、物资采购管理、物资储备管理和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学管理。企业物资管理应从计划、采购、验收、付款、供应、保管、输送等实施情况的全过程进行监控、设计,并形成管理体。这一管理体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技术、劳动和运输等各方面的经营活动,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物资供应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物资管理包括:物资计划、组织货源、验收入库、保管保养、材料消耗定额、物资储备定额、材料核批发放、跟踪检查、废旧物资回收等工作内容。将以上物资管理中的每项工作作为“节点”,从严控每个重要“节点”入手,对整个物资管理流程重新进行系统规划,通过对重要“节点”的管控,对各项工作的分析、检查以及及时考核,实现物资工作流程的闭环管理。目前,企业制定了物资管理各种制度,笔者认为在原有的物资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强对以下几方面的管理,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合理储备物资,加速资金周转
传统的物资管理格局是在卖方市场形势下形成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以保障生产、满足供应为中心内容。因此,供应部门以购入物资为工作主题,不考虑储备规模的合理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形成的今天,卖方市场已转化为买方市场,不改变这种传统的指导思想,势必造成储备规模的不断恶性膨胀,对企业效益造成不利影响。调整物资储备格局就是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的问题,克服造成企业库存上升,积压严重,资金占用较多的现象。一般来说,煤炭企业大多地处山区,运输条件差,下属煤矿布局分散,所以只有实行集团公司、下属矿两级储备才能保证供应。物资储备管理体制应本着集中资金、集中储备,统一计划、统一采购、统一调度、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的原则,实行以集团公司集中储备为主,厂处适当储备为辅的分级储备管理办法,相对减少储备,节省资金,做到资金统筹使用。并按组织货源的快慢、难易程度、需要量的大小、运输条件的不同等因素,确定进货周期和物资储备量,以加速物资周转,降低储备资金占用[1]。
物资储备的目的就是要使库存物资的数量在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情况下尽可能最小化。在信息快捷、交通运输发达的今天,建立全新的物资储备理念,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制定合理的物资储备定额、推行零库存管理、调整库存结构、盘活存量资产等措施,降低物资储备成本,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
建立合理的物资储备,关键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储备定额。大型煤炭企业所需物资品种规格较多,一般可达上万种,所以在核定储备定额时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确定,可采用个别储备定额和类别储备定额相结合的方法。
个别储备定额是按物资的具体型号规格核定的,根据物资规格明细进行具体的库存量管理,如:煤矿生产使用的坑木、火药、雷管等消耗量大且容易掌握消耗规律的物资,可制定个别储备定额。类别储备定额是按物资大类核定的,以控制类别库存量为目的,如:工具类和杂品类等,这些类别中的物资品种繁多且杂,计量单位也不统一,可按照控制储备资金占用总额进行核定。
对货源充足、易购易运的部分二、三类物资采购,要广泛收集市场信息,灵活定价,按照煤矿需要计划,随用随采购,不储存,真正做到“库存在市场”、“储备在厂家”。对集团公司内部附属的第三产业单位生产的煤矿用部分产品,可由使用单位根据需用量直接提货,用多少提多少,月末统一结算。煤矿生产建设所用建筑材料,可以直接送货,送到现场或施工工地,不用入库和储备。要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和先进的运作方式,逐步做到三个即时,也就是即时采购即时配送、即时分拨,实现零库存管理目标。
2、加强采购管理,降低生产成本
物资的采购管理是企业耗用资金最多的一个环节,现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物资采购管理关系到企业管理的成败,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完善物资采购管理体制,加快改革和创新,已成为企业需要正视并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要加强物资采购计划管理。物资计划管理是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物资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材料成本的开始。科学合理编制物资供应计划,不仅有利于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物资供应。保证安全生产所需,而且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达到合理储备,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减少费用开支,提高经济效益。要根据生产需要和市场供求灵活掌握物资的采购和储存数量,科学合理编制物资采购计划,提高物资计划的预见性、准确性,避免物资供应不足影响生产或库存物资积压占用资金,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在计划制订之初,物资管理部门要组织人员对物资市场进行调研,深入了解物资行情,掌握第一手的价格资讯;煤矿生产部门则根据生产现状,掌握煤矿生产所需物资的使用情况和库存结构,估算所需物资的数量、种类,提报物资需求清单;财务部门则负责提供流动资金的详细信息,以资金净流量约束物资计划的规模。物资计划部门根据生产物资需求和各方提供的信息,编制科学、合理的物资计划。而且,计划制订之后,由物资部门担负计划落实及监督的任务,通过定期的物资供应例会等形式,对物资计划的执行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物资计划管理不但是其他物资管理环节的重要前提,也是有效避免物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保证。
其次是规范物资采购流程。在物资采购管理中不但要加强物资采购订货渠道,还要规范物资采购审批权限,严把物资采购关。在物资采购中,积极对物资实行招标和比价采购,扩大物资采购招标比价范围,严格控制议价采购,“关系”采购。要货比三家,做好市场调查,确保材料质量优良,价格同比较低,增加物资采购的透明度。发挥集中采购的规模优势,对常用的大宗物资采用集中招标采购的方式,彻底改变传统的简单供应与需求的买卖关系,引入竞争机制,给供应商提供竞争平台,规范采购行为。对单一物资、小型设备和零星物资采用定向和比价采购,组织有关部门对供应商的物资报价进行分析、评审,建立完善的供应商评价体系,实行三级比价,评定选择合格、诚信的供应商。提倡生产厂商直供方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加强物资采购监督管理,组织有关部门对物资采购全过程进行监督,促进采购工作的合规性,预防采购过程中不廉洁行为,从而降低采购成本。
最后是要严把物资质量验收关。物资质量性能关系着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强化质量管理,从严格物资到货验收制度入手,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下发的《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管理办法》,坚持按照仓库管理要求,认真填写物资质量验收报告单。对于已列入《执行安全标志管理的煤矿矿用产品目录》的物资,坚决做到没有安全标志证书的产品不采购。同时设立质量(售后服务质量、物资采购质量)信息反馈报表、台帐及投诉电话,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和跟踪服务承诺制,对采购质量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调查、处理、提出处理报告,确保入库物资质量合格。做好库存物资日常的维护、保养工作,确保库存物资质量状况完好。认真落实物资装卸、配送过程中的文明操作,确保出库物资及时、准确、按质、按量配送至使用单位,保证供应的物资符合技术标准和规范,满足生产要求。
3、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人员素质
为适应现代科学化管理,应建立健全物资管理体系,对物资管理的各项制度不断进行修订,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及管理规范和作业流程,把物资管理工作纳入到制度化、程序化的轨道,做到人人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物资采购制度》、《物资验收制度》、《物资质量检验制度》、《仓库保管员岗位责任制》等。强化各项制度的管理和落实,做到职责明确,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考核奖罚措施,确保管理到位,不留任何死角,以制度来保证安全生产,从而确保物资管理工作的有序、高效、顺利进行,达到提升物资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要提高物资管理水平,还必须要有专业化管理队伍。物资管理人员除了具备必须的业务知识外,还要拥有现化管理基础知识。要组织员工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熟悉物资的属性,了解掌握市场行情,培养和塑造高素质的物资管理员工,为加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人才保障。对物资管理人员开展各种业务培训,鼓励自学专业知识,提高业务素质,适应现代科学化管理的需要。
总之,只有加强物资管理,保障供应,才能保证企业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只有加强物资管理,规范物资采购审批权限,扩大招标比价物资采购范围,降低物资采购成本,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只有加强物资管理,全面掌握现有库存,充分利用库存,降低储备资金占用,才能避免超储积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关健词:铁路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科学化
一、对人力资源特性的科学分析和茸重是实现科学化管理的前提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建立在深刻的内涵和理念的基础上的。理念是企业最基本、最集中的价值取向,有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就有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透视“人才瓶颈”的表象,不难发现,真正限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障碍在于“观念瓶颈”。即我们缺乏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全面、科学的认识,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观念而导致的在制度建设、实施与完善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非科学性。因此,为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蜕变,前提是必须对管理对象一人力资源的特性做深刻的透析,并对症施治方能达成理想的管理实效。人力资源这一概念始创于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其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践》中,他指出人力资源“和其他所有资源相比较而言,唯一的区别就是他是人”。人作为地球上的生灵,与其他生物体相比有其特殊性。其一,人力资源的逐利性,而且利益的需求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利益。这一点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和有着高度的共识。著名的管理学家马斯洛先生的需要层次论对人的需求做过详细的研究和分析。马克思也曾告诫他的追随者“人首先得要解决衣食住行,然后才能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认清并合理处置企业与职工的逐利性本质,同时妥善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解决企业与员工利益的平衡点,进而将职工的逐利动机转化为驱动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其二,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人力资源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活跃并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人力资源潜在能量的发挥,取决于内在动机被激发的程度与效力的强弱。其三,人力资源的动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素质的动态性即素质的可变性;二是人力资源行为的动态性,行为是可塑的;其三,人力资源主体的流动性,当人力资本不能获得预期回报时,逐利性会导致人力资源主体的流动。
人力资源的特性决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遵循人性的需求来开展管理行为,牢固树立并切实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倘若理念不付诸实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正如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任何一种知识,只有当他能应用于实践,改变人们的生活,这种知识才会有价值。”通用电气公司的前CEO杰克·韦尔奇说“我始终信奉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相信人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他言此行此,成为“以人为本”知行合一的典范,他给与员工以最高的信任度,广泛征求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并将之付诸实践;他打破官僚界限,用小纸条搭建起与员工沟通的平台,激发了员工忘我的工作热情;他大手笔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躬身授课,为员工的成长铺就阶梯。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体系;途径
现代企业要对当前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责,增加管理组织工作的有效性,勾勒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内在运行模式和管理理念,然后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针对性更强的经济管理手段。与此同时,还要对管理制度和策略进行创新,是企业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严格开展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组织和评审等活动,从观念上、实践上、体系上推进科学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本质分析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基本标志。经济管理一直是企业在开展生产、经营、销售等活动的基本指导。在经济管理的体系上,能够看到指导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理论基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理论中具有经济学、管理学交叉理论的内容,是对两种学科理论的有机结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中清晰地展现了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企业关注的核心利益,是现代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基所在。企业运用科学的管理体系,能够使企业具备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运用。从而在发挥企业优势的同时,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设置和职能分配
(一)企业最高管理者的职能安排
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是企业的重要领导力量,他身负向企业员工宣传法律制度,以及企业规章要求的能力。与相关部门共同探讨制定企业发展的管理方针和经济策略,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评审,确保企业发展后续资源的稳定,制定有效的经济体系策划。除此之外,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要保障企业经济管理方针与企业定位相一致,对企业实际发展以及经济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做出回应。在企业内部做好各个部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工作,在维持企业内部和谐稳定的同时,对企业的管理做出有效评审。最高管理者还要在保障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的经济目标,其中要包括满足企业经济管理所需要的内容。经济目标的设定应当是有理有据的,还要与企业之前的发展定位相一致。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当以扩展客户群体,满足合作双方的基本要求为主要目标,确保企业顾客及合作方获得所需的利益。除此之外,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还要确保企业内在经济管理职责得到有效发挥,明确规定各个管理部门的权责范围。
(二)经济管理体系代表的设置和职能安排
企业最高管理者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设置一名经济管体系代表,并授予该体系明确的职权。确保经济管理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基本制度保障。该体系在向最高管理者表达需求,汇报业绩和完善办法时,要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确保在整个组织的工作,能够满足顾客和合作方的要求。
三、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科学因素
(一)企业各管理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明确
如果企业管理缺乏主体意识,就会导致管理走向职责不明的境地,严重影响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限制企业的稳定发展。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大企业的市场范围,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要坚持这一目标的指引,才能得到企业的有利保障。在社会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被赋予了更多的生产任务。除了要关注企业经济利益之外,其系统思想和发展意识也及其重要。我们要充分关注企业环境效益,关注一个企业的发展对整个行业的影,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重发展,防止企业、市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出现。当前,由于受到传统经营和管理理念的影响,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忽略了企业内部各项工作间的联系,忽略了企业系统整体性关系,导致企业系统联系出现隔阂。特别是在企业管理部门上,各个部门之间的权责范围边界不清晰,甚至出现交叠的现象。还有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实质内涵,导致管理体系成为一纸空文。阻碍了企业工作效率的提升,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二)企业管理组织的结构松散
当前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松散已经成为社会企业普遍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组织的结构较为单一
这是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导致的,很多企业还未能制定一个符合自身的管理模式,因此过度依赖于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采取直线化的运作和管理方式。虽然也能满足一些基本的管理要求,在短期内没有出现较大的问题。但是,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出现人浮于事、机构设置重叠等现象。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还出现部门职责范围不明确的情况。
2、造成领导层面的缺失
由于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结构,导致在人事安排上存在较多的不合理性。企业领导层是带领企业各个部门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工具。如果缺乏完善的领导层,就导致企业各项工作的实施缺乏目标性。各个部门无法全面掌握企业经济发展的状况,上级领导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也会开始放任经济管理。这对于现代企业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3、企业系统、部门、个人之间的配合能力降低
企业各个系统、部门、个人之间的联系是企业内部协调性的基本保障。但是由于企业管理体系中对于职责的划分不明确,导致企业系统、部门、个人之间的联系减少,交融性降低。就必然会导致他们之间的配很能力降低。如果此时企业的管理组织松散,就会造成矛盾的增加,企业内部配合能力的降低,不利于企业凝聚最大的发展实力,不利于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4、企业管理组织松散,导致企业市场适应能力降低
企业管理组织的松散,会分散企业发展的力量。表现在市场竞争上,就是企业适应能力的降低。在提升企业工作效率上较为迟缓,企业发展策略的执行力度降低,无法满足企业在进行市场竞争时的要求。
5、财务管理上缺少动态性和一体性
财务管理缺少动态性和一体性,在企业财务预算和统计上体现的最为明显。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在财务的管理上被动性较强。尤其是在一些私营企业当中,体现的最为明显。他们往往因为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长远财务计划的管理。常常会因为人员不足,忽略前期的财务预算,以及活动开展过程中的财务预测和监督。还常常会忽略事后完善环节。为了有效增强企业能力,规避竞争风险,我国许多国有企业开始采用联合或者兼并的形式。有相同发展计划,或者相同项目的企业,组建成一个综合的大中型企业集团,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增强企业在同行业当中的竞争力。这种形式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内部系统构成情况十分复杂,再加上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上的差异。都会导致集团面临严重的财务安全风险。
6、财务管理缺乏时代性和监控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再加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企业正处于一个战略转型时期。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市场经济的影响,导致我国企业管理者存在管理理念上的缺陷。他们往往无法在市场行情发生变化之前做出准确的预测,在转型期无法对企业发展方向做出精准定位。不会有效管理企业财务问题,对财务风险状况进行精准评估。除此之外,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控制度存在不完善的问题。首先是执行财务监督的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而且肩负财务监督职责的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再加上财务监督策略的落后,最终导致企业财务监控能力上的缺陷。
四、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科学化发展途径分析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撑,以下以国民经济为主,分析如何实现国民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科学化发展途径:
(一)采取措施构件具有中国企业特色的董事会制度
首先,需要政府、国家的全力支持。为我国企业提供一些经济管理战略性指导。帮助我国企业预测今后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收集各个行业在每年中的收益变化。例如,可以引导企业建立一个完善的企业董事会制度。由董事会来代表国家最高利益,对大中型企业集团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在吸收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实现政企分离的目标。
其次,在实施董事会制度时,要充分关注董事会的职权范围。首先,董事会对企业内部监督系统、项目决策系统、发展战略制定等具有绝对的决定权。董事会不执行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企业系统按照职权的形式。总经理是由董事会选举聘用的。对企业的日常安排具有管理权。总经理是对董事会直接负责的,只是具有管理权,以及小范围的决策权。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决策都是由企业董事会商讨决定。企业总经理要根据签订合同的内容,以及相关法律的限制,实现企业资产的增值完成税利等任务的指标,承担企业决策执行任务。这种方式是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进行分离的重要途径。其次,企业的董事会则要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等负责。国家在赋予董事会职权时,要与企业建立一个完善的、规范的合同关系。运用法律的权威,来维护国有企业的政企职责分离模式。保障国有企业管理走向规范化、系统化。
(二)采取有效错改善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
首先,企业可以通过商讨,决定聘用企业总经理,再引进一些现今的管理团队,由该团队来全权负责企业的日常管理经营。企业的领导层都具有明确的职权规划,并运用严格的法律程序进行维护。国家要按照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分配。
其次,要将企业自身的生产资料按照承包或者租赁的方式,落实到企业每位员工的身上。从而使得企业的财产权利、管理实现透明化。企业员工的收入要与自身的职责和劳动成绩相结合。这种方式能够弱化企业内部员工、部门之间的矛盾,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
(三)采取有效措施制定责任会计制度并采取分权管理策略
首先,责任会计制度是当社会采取分权管理手段下的产物,是企业授予部门职责和权力的主要计算方式。它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每个企业有是一个完整的责任中心。从而建立一个以责任中心为核心的,以权责利统一为前提的内部控制体系。然后再运用有效信息加工手段,实现企业管理体系的自动化和科学化。
其次,是横向企业组织结构的责任会计制度。这种制度就是依靠国有企业的最高管理层的职权,将企业的经营权利权分化到企业的下属部门当中。企业要赋予其独立的利润控制等财政权利,让其独立负责自身的资源利用问题。在当前采用的企业横向组织结构模式当中,这种责任会计制度体现出了明显的职权优势。
最后,是要采取纵向的企业组织机构的责任会制度。这种制度在我国国有企业当中使用的十分广泛。它采取的由企业最高层独立掌握企业经济权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最高层在企业经济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决策制度,对企业的收入、支出等财务情况进行精确统计。在此,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每次的财务统计结果都要汇报到企业的上层领导机构。上级经过有效整合,对这些成本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最终汇报给最高层的投资中心。
(四)采取有效措施创新企业的发展策略
首先,我国企业的最高层管理者必须要时刻关注国家经济策略的变化,并深入调查企业发展现状,在解决企业内部风险的同时,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体系相关代表,需要在企业高层的扶持下,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企业与政府、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我国企I需要寻求经济增长转变的有效方式。这需要企业充分了解自身基本利益构成,分析外在经济环境的变化,抓住发展的机遇。运用经济整体发展的趋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除此之外,还要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状况的经营目标、管理策略、研发系统,从而保障企业在同行中的竞争优势。
(五)增强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内部的审核控制
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每个阶段的利益情况进行调查。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明确的经济发展目标。这种调查要有固定的时间,一般可以设置在一个年度和开始和结束时。
其次,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组织结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对企业内部的经营方式进行监测,如果监测的结果达不到预期目标时,就要及时采取更正措施。尽可能降低企业发展中的安全风险,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
五、结语
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体制不断变革的条件下,我国企业收益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企业经济管理是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科学化发展途径是帮助企业管理中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工具。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当中问题较多,我们在今后的研究当中,要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科学的测量办法,创建科学的企业组织结构,帮助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当前如何加强企业经济管理[J]. 陈东旭,周骥. 现代国企研究. 2016(20)
[2]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对策[J]. 张政.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6(11)
[3]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探讨[J]. 方结华.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12)
[关键词]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业余兼课;影响
[中图分类号]C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1-0188-04
教育部2004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朝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这一要求使自主学习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者纷纷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策略,但对业余兼课与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甚少。而越来越多的英语专业学生到蓬勃发展的社会教育机构业余兼课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研究学生业余兼课与提高其自主能力的关系,是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作出的新探索。
一、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一)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英语教育的终极目标
21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是信息高速发展与传播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倍增的周期越来越短。从20世纪60年代的8年,70年的6年,80年的3年,到90年代后的1年,人类真正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现有知识每年在以10%的速度更新。由于课堂教学本身的局限性,学生不可能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获取足够的知识,生活在信息化时代要求人们必须终生受教育,不断自我发展与提高才能适应社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英语词汇中出现了大量新词和新义,复合词和派生词越来越多,据《牛津英语词典》(第二版)主编John Simpson和Edmund估算,每年进入英语的新词有2,000左右。对于许多学生来说,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并不意味着学习英语的结束,而是更深层次的自主学习的开始。因此,现代英语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终极目标。
(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改革我国英语教学现状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都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师决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内容、进度、时间和方法,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极大依赖性。此外,我国的英语教学应试教育和就业倾向性较为严重,为了拿毕业证、学位证或到单位应聘,学生必须通过某种英语等级考试。因此,过级成了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而且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剧增,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原本强调交际能力培养的小班英语课都被迫改成了“填鸭式”大班英语课。高分低能的问题越发普遍。我国英语教学的诸多弊端,涉及到现行的整个教学体制,不可能短期内改变;大力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有效改革教学现状的最优选择。
(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
因材施教是公认的提高教学效率的最好方法,然而由于学生之间在个性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们在语言学习上的天赋、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就千差万别。在大班课堂上授课老师不可能考虑每个学生的需要,只能照顾大部分学生的水平,这样,差生会跟不上,优秀生则意犹未尽,教学效率就难以提高。如果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分析自我学习的特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自主学习,差生抓预习、复习,优秀生重课外提高,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课堂活动,就能更好地领会老师传授的内容,最大程度地吸取英语知识,教学效率就得以提高。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与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中国社会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社会各行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由于自主学习是提高英语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各高校都加强了相关的研究和推广。根据近几年国内学者们对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调查,我们可以得出几点结论:
(一)缺乏自主学习的目标、计划及其过程的监控和评估
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不知道为什么学英语,到底该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大部分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目标,往往使目标带有“好高荣远”或“模糊不清”的特点。即使制订了目标,经常会由于自身认知和能力的缺陷,无法作出一个能够满足实现目标需要的计划;即使有一个完美的计划,由于自主性不强,过半的学生不能保证每天按计划和进度完成自主学习。而且,由于缺乏对自主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评估的能力,学生很难对学习结果进行恰当的自我总结、反思和评价,因而无法据以调整学习的进度、目标、计划和方法。
(二)缺乏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就学习兴趣而言,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还是感兴趣的,只有少部分学生没有兴趣。而原本对英语有兴趣的学生,在英语等级考试的重压下,再加上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没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渐渐地对英语学习也感到厌烦、无奈,以致失去兴趣。就学习动机而言,许多学生都承认学习英语是因为国家的规定、学校的要求、考试的需要才不得不学。因此,他们学习英语缺乏内部推动力,缺少主观能动性,因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三)缺乏自主学习的自主性
课外学习材料的选择和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大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的重要体现。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英语,能够自主学习的只有极少数。而且,大部分学生课余时间的自主学习只限于完成老师的任务,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课外自主学习的教材。由此可见,学生自主学习的投人程度和积极性很低,学习的主动性明显不足。
(四)缺乏自主学习的策略意识及对策略的运用
很多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掌握学习英语的正确而有效的方法,如在单词记忆方面,大多数学生只是机械地重复读写课后生词,很少学生通过联想记忆、归类记忆、逻辑记忆或词根或词缀等构词法来记忆生词。在阅读时,他们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生词不多的、易理解的或感性的文章来阅读,对于生词量过多的文章会弃而不读。这样,就容易造成阅读量太小、缺乏对快速阅读策略和泛读策略的运用等问题。
三、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障碍
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新理念,自主学习在我国高校试行了几年,在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和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上初见成效。然而要在我国高校全面实施还面临着学生素质、社会环境和配套设施等方面的种种障碍。
(一)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的训练和培养
中国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教师“满堂灌”,师生间缺乏互
动和协作,因而中国学生缺少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中国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不喜欢独立思考自主创新。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大多数学生都不积极思考,而是等着老师的答案。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较好地完成课外协作学习任务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绝大多数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所必需的积极、独立的思考方式,不能自行管理和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二)缺少真实的语言环境
在中国这个非英语母语国家,英语汲取和使用的范围都很有限。构建主义语言观认为学习者在真实的语言情景中通过合作学习和意义协商习得目标语。因此语言学习的社会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尽管目前全国各高校都在努力地为英语学习营造理想的语言环境,如开展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短剧比赛、英语歌曲大赛、英语电影欣赏等,但是,参与这些合作学习活动的大都是以英语为外语的学习者,无法达到真实的语言环境。
(三)基础设施不完善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改善外语教学环境的重要手段。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进入外语教学领域为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各种现代技术手段为自主学习营造了所需的语言环境。然而,由于现阶段我国政府对高校的教育投入有限,很多高校的基础设施并不完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的配备数量严重不足,技术问题也导致配套设施质量不稳定。网速慢,故障多,更新慢等问题直接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此外,目前计算机的人工智能化技术仍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机互动,不能完全模拟真实的交际情境。
四、英语专业学生业余兼课对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的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学生素质、语言环境和外部设备是限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主要障碍。构建主义理论揭示了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由此可见,英语自主学习必须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大量接触外语学习的活动。英语专业学生到社会教育机构承担英语培训的兼职教学工作,无疑给他们提供了真实的英语语言的使用环境和应用情景,恰好弥补了大学英语课堂语言环境不理想的缺陷。因此,业余兼课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大力支持。英语专业学生业余兼课对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有利影响具体体现在:
(一)实现对所学知识反复的自检
英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是一种控制学习者自己多方面学习的能力,相应地,有了这种能力,他就能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学习策略和情感。鉴于业余兼课的性质和环境,大学生已不仅仅是大学生了,他们成了课堂的教育者、组织者、监督者,而不是过去在大学里担当的角色。他们开始负责教授最基本的知识。以英语语音为例,当他们要教授这个内容时,他们需要查字典,一遍又一遍地听磁带,或请教教学上的建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实际上做了第一次自检,然后才真正地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在他们教学生怎么发音和区分语音时,他们事实上在进行第二次自检。当教育者自己学习英语时一次次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进行自检过程,他们会发现自主学习能力在以不同的方式提高。
(二)有助于自主学习策略的创造和运用
在真实的英语教学环境实践,教育者可以制订英语语言知识自主学习的策略并加以应用。在教学生记忆单词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对学生而言最简单最容易接受的方法。他们会引导学生根据单词的拼写、读音、构词法、类别、搭配等内在规律,学会“拼读记忆法”、“构词记忆法”、“归类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方法,促进学生多、快、好、省地记忆单词。假设要学生背诵英语,相比一遍又一遍重复朗读来背诵,用相关图片辅助教学的效果会更好。因此,当英语专业学生在社会教育机构业余兼课时,他们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找出英语自主学习的方法并加以实践。这些方法对他们英语自主学习策略的制订和运用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三)有利于英语教育和自主学习理论的实践
对于一些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在社会机构进行教学实践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我们都知道,英语教育有很多知名的和经典的理论,如情感过滤法、认知心理学等。业余兼课给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真实的情境,在此情境下,他们可以了解更多有关书本的理论,并充分利用这些经典的理论,甚至获得对理论更深层次的认识。当英语专业学生在课堂上履行其职责时,他们往往需要运用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对话能力、写作能力甚至翻译能力。在运用这些外语技能的同时,他们就相应地实践了各种自主学习的理论策略如词汇学习策略、听力学习策略、口语学习策略、口语交际策略、阅读学习策略、写作学习策略、翻译学习策略等。因此,在社会教育机构业余兼课有利于英语教育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的实践。
(四)增强专业学习的自信心
英语专业学生到社会机构业余兼课,不但可以通过教学实践多渠道地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因为教学成果好而产生自我效能感。能力的提高和效能感的拥有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自信心十足,无坚不催,甚至在学第二语言时可以拓展兴趣,因为所有的英语专业的学生都要求学习第二外语。这种心理特质对第一和第二外语学习同等重要。对很多人来说,不好的英语学习方法很容易使他们对学习丧失信心,尽管他们可能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幸运的是,学生在社会教育机构业余兼课的真实教学环境中可以找到最好的方法,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并强化所需的心理素质。因为正确的方法可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又可以增强心理素质。
五、英语专业学生业余兼课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消极影响
尽管业余兼课在知识的自检、自主学习策略的创造和运用、英语教育理论和自主学习策略理论的实践、专业学习自信心的增强等方面对提高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它对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有负面的影响。
(一)可能导致自主学习过于主观的判断
一旦在社会教育机构担当兼职培训者的英语专业学生过多地融入环境时,他们便很容易对自己的自主学习作出主观判断。例如,学习者可能过于关注和强调课堂所学和所授的知识,而忽略了课外活动中知识的获取或其他知识的补充。同样地,这也可能导致在自主学习的判断上与现实有偏差,为了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而采用简单烦闷的培训方法。因此,那些想对自己的自主学习作出相对公正客观评估的人,其自主学习应该贯穿英语学习的全过程,因为学习的坚定性对于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就像综合课堂内外的知识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一样。
(二)可能导致对理论的轻视
对于非教育方向的英语专业学生,这个问题较为突出。以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为例,他们可能不关心课堂教学中用的是何种理论、作用怎样,也许更关心英语口语怎样,而不是工作中所涉及的上述方面。毕竟,教学的内容和学校的经营已经决定了大学生承担的兼职工作性质,不管他们所属的专业的具体方向是什么。因此,在社会教育机构承担兼职英语教学工作可能导致英语专业学生对理论的轻视,继而对其自主学习能力产生消极影响。
六、结论
总而言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它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外语习得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认知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外语习得的结果具有重要影响。要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策略,另一方面要改善外部的硬件设施和构建理想的语言学习环境。到社会教育机构业余兼课可以为在校的英语专业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教学环境和应用情景,既可以对知识反复自检、创造和运用自主学习策略、实践英语教育理论和自主学习策略理论,还可以增强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对提高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有利的。然而,业余兼课也有负面影响,可能导致自主学习过于主观的判断及对理论的轻视,只有老师适时地不断地提供指导,英语专业的学生才能在业余兼课的过程中,全面掌握其职业和生活所需要的外语知识和技能,达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范双莉,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
[2]冀玲惠,大学生课外自主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9,(5).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工业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愈显重要,对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工业产业的稳步增长,自然离不开一批批优秀的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的技术性人才。工业企业对高级技工的需求形势对于我国的技工学校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要把握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又要接受挑战,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面对摆在现在技工学校全体老师面前最迫切的问题。工业企业管理是技工学校工科类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其通过讲解企业发展中的经营、生产、质量控制等环节的管理和资产、成本、人力等生产要素的控制,使学生对工业企业的管理本文由收集整理有个全局性的了解,为日后学生离开学校进入企业后,了解、配合企业的管理,乃至进入企业的管理层奠定了基础。
一、工业企业管理课程设置
与技工学校其他工科类课程相比,工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最大的特征就是其浓厚的文科色彩。工业企业管理从工业企业的概念讲起,对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质量控制管理等工业企业管理的主要知识进行讲解,对企业的管理进行抽象的学习。工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穿插在机械类等工科类专业学生以实操性为主的课程安排中,正好起到很好的和调剂作用,令技校学生的学习更加多元化,更趋文理并重。
这门课程与大多数文科类院校的管理课程相比,自有其特有的优势。技校与其他文科类院校相比,其特有的硬件条件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实践动手、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了解。工业企业管理因其面向的是理工科类的学生,其内容比起一般的管理课程,更多地涉及质量统计分析、生产计划编制、技术经济分析等技术性较强的内容,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能将工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优势发挥到最佳。
二、工业企业管理的教学现状
1.教材与企业实践脱节
实践是检验教学质量的唯一试金石,特别是工业企业管理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只有通过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才能有效地将课堂上的所学知识转化为技校学生必备的一项工作技能。但现在大多数技工学校对工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定位并不准确,将其作为一门理论性、方法性的课程,课后的联系也多以课堂讨论、简答题等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理解课程中涉及的专业性强、生涩难懂的概念。
2.教师授课方式单一
在学校中进行工业企业管理授课的老师大多没有工业企业工作的背景,他们大多是从师范类院校出来的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根据教学大纲简单地备课便能满足各种课程教学的要求,却缺少专业课程所必需的从业经验,在授课的时候,教师照本宣科也就不难理解了。
3.教材内容抽象,学生不好理解
工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涉及工业企业管理,虽然内容较为基础、简单,但是里面还是涉及较多生涩难懂的现代工业管理的专有名词。技校学生不仅学习能力不如一般高中学生,而且技工学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工业化并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之前从来未接触过工业机械等内容。在上课的时候,他们就会比一般的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适应,但课程有教学进度的安排,往往出现的情况是,学生还没有对教学内容有初步的认识,教学进度就已经进行了一大半了。教学内容与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匹配,大大地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高工业企业管理教学质量的对策
1.教材的选用、课程的编排引入企业决策机制
技工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都将输入到企业,企业作为日后技校毕业生的接收方,应该有义务,也更加有权利提前介入技校的人才培养。在教材的选用、课程的编排环节加入企业的需要,根据工业市场日新月异的环境,提出自己相应的要求,让学校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企业自身也应该加大对技校教育的关注,校企双方应该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双方可共同制订教学计划,由企业给以实习场地、设备等硬件的支持,由企业参与学校教材的选用……通过校企深入合作,可使学校的教学与日后企业的工作时间更加对口,缩短学生踏入企业的适应期。
2.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对于授课教师的选任,技校可以请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指派有经验的员工为在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学校在聘请教师的时候,也可将具有工业企业工作经验作为聘用的条件之一。从企业中聘用的教师可能在授课技巧上不如师范院校出来的教师,但是对工业企业管理课程的理解比较透彻,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将课程内容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对于没有相关企业从业经验的教师,我们建议学校与企业合作,安排部分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做到“老师先于学生顶岗”。老师必须对顶岗遇到的问题提前知晓,方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实习,更好地教授课本中涉及的实践知识。
3.丰富授课形式,重视顶岗实践活动
论文摘要:“管理科学”是和谐铁路建设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推进铁路建设向纵深快速发展的助推器。然而,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尚处于从传统的经营管理向现代科学化管理的转型期。观念、制度及管理技术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加快实现铁路现代化的制约性因素。本文主要针对铁路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路径做些分析,以期对问题的解决有所稗益。
一、对人力资源特性的科学分析和茸重是实现科学化管理的前提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建立在深刻的内涵和理念的基础上的。理念是企业最基本、最集中的价值取向,有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就有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透视“人才瓶颈”的表象,不难发现,真正限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障碍在于“观念瓶颈”。即我们缺乏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全面、科学的认识,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观念而导致的在制度建设、实施与完善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非科学性。因此,为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蜕变,前提是必须对管理对象一人力资源的特性做深刻的透析,并对症施治方能达成理想的管理实效。人力资源这一概念始创于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其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践》中,他指出人力资源“和其他所有资源相比较而言,唯一的区别就是他是人”。人作为地球上的生灵,与其他生物体相比有其特殊性。其一,人力资源的逐利性,而且利益的需求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利益。这一点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和有着高度的共识。著名的管理学家马斯洛先生的需要层次论对人的需求做过详细的研究和分析。马克思也曾告诫他的追随者“人首先得要解决衣食住行,然后才能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认清并合理处置企业与职工的逐利性本质,同时妥善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解决企业与员工利益的平衡点,进而将职工的逐利动机转化为驱动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其二,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人力资源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活跃并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人力资源潜在能量的发挥,取决于内在动机被激发的程度与效力的强弱。其三,人力资源的动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素质的动态性即素质的可变性;二是人力资源行为的动态性,行为是可塑的;其三,人力资源主体的流动性,当人力资本不能获得预期回报时,逐利性会导致人力资源主体的流动。
人力资源的特性决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遵循人性的需求来开展管理行为,牢固树立并切实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倘若理念不付诸实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正如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任何一种知识,只有当他能应用于实践,改变人们的生活,这种知识才会有价值。”通用电气公司的前CEO杰克·韦尔奇说“我始终信奉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相信人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他言此行此,成为“以人为本”知行合一的典范,他给与员工以最高的信任度,广泛征求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并将之付诸实践;他打破官僚界限,用小纸条搭建起与员工沟通的平台,激发了员工忘我的工作热情;他大手笔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躬身授课,为员工的成长铺就阶梯。
反观我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时至今日在一部分管理者的思想中并未植根,实践中官本位意识浓厚,忽视、蔑视乃至浪费人力资本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有的运输企业一方面有大量的富余人员存在,另一方面又大量雇佣其他用工。据2008年水平计算,企业每减少一个用工,每年可以节约人工成本6万元,减少一个劳务用工和外购劳务,可以节约成本2万元。由此可见,人力资源浪费的损失不容小觑。再比如基层发生的大量的影响企业和谐稳定的矛盾和问题,虽然从根本原因分析体制制度的不完善起到决定作用,但管理者“以人为本”理念和管理行为的缺失应该是个不能回避的因由。管理学研究发现企业内发生矛盾和冲突70%是由于沟通不畅造成的,也就是说企业内部矛盾和问题之所以产生、激化,一定程度上证明企业的管理者对员工的合理诉求的忽视、对员工意见沟通的不良和对员工情绪抚慰的缺失。
综上所述,从铁路企业的实际出发,践行以人为本是管理理念,管理者应加强五项自我修炼。一是学会给予。对员工给予情感投资,以此发掘员工的同态心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愿意人尽其能,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奉献自己的知识与才华。二是学会尊重。铁路企业半军事化的体制,强化了管理者的官僚习气,权力意识较为浓厚。惯有的思维模式决定其行为模式和管理风格,常常是重物轻人。因此,领导者要学会尊重,尊重员工的合理需求、信任下属的创造力,倾听和采纳员工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三是学会沟通。沟通是理解的桥梁。管理者必须掌握沟通技巧,化干戈为玉帛,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四是学会欣赏。领导的赞赏不仅使员工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更会使他们因为受到高度关注和重视而施展才华。
二、系统完善是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重要表现
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的重要表现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性特点,包括职能系统性和制度机制系统性和流程系统性三个维度。所谓职能的系统性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依赖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的,在实际运行中各组成部分相互协调和连接,从而保证管理的有序性和整体的运行效果。所谓制度机制的系统性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制度包括工作分析、招聘、考核、激励、薪资、晋升、奖惩等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谓流程系统性是指制度的规范化和流程化,是制度执行的有效路径。
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由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工作分析一招聘管理一绩效管理一薪酬管理一培训管理一员工关系管理七大模块构成,其中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支持性战略,为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而对人力资源而做的长期的布局与谋划。其他六大模块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常态职能。从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实践看,六大模块功能齐全、职权统一,从而避免了因职能分散而导致的管理低效。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应该说尚处于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转型阶段,缺乏从战略高度参与铁路人力资源的管理,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功能不全、常态职能分散运行,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各个模块之间相互矛盾或不一致,难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效能,大大损失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因此,铁路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战略定位。同时,要按职能统一、功能齐全、有序高效的原则对已有的人事管理职能进行整合。
据上分析,检视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我们在人性化制度安排上尚有诸多不科学、不完善的领域,突出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政策的制定缺乏对员工的思想、心理需求、行为等特点及需求的全面认识,诸如收人分配制度的不完善,工资的增幅程度大大低于职工的心理预期,基本工资比重过低,而且系统内不平衡,不仅极大地损伤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降低了职工对岗位的珍惜度,人才流失率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导致基层队伍不稳、矛盾频发的根本原因。因此,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和谐铁路建设,从现实考量,我们应树立四个观念、坚持四项原则、建立和完善大制度和机制。
四个观念:人本观念、和谐观念、法治观念和灵活观念;四项原则:发展为先、职工为本、维护为要和基层为重;十二项制度和机制:劳动报酬及收人持续增长机制、用人和晋升制度、工作时间管理制度、休息休假制度、劳动安全管理制度、保险福利管理制度、职工培训管理制度、劳动纪律管理制度、劳动定额/绩效管理制度、劳动关系沟通、协调、预警机制、劳动争议调解机制、职工援助机制(不仅仅指经济救助,还包含心理、工作等方面的指导、帮助)。
科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一套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的流程体系,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中的工作分析、岗位评价、人力资源计划、招聘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等迅速发挥作用。从成功企业的管理实践看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设计通常遵循“合法、简明、有序、高效”的原则。
铁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化、标准化方面距与先进企业差距甚大。一方面是有些流程缺失,标准模糊;另一方面有些程序又过于繁琐,制约了管理的效率。因此,针对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化建设的状况,本文认为函待建立和完善以下流程;(I)制度生效流程。(2)招聘录用流程。(3)试用期管理流程。(4)工时加班流程。(5)绩效管理流程。(6)岗位变动流程。(7)离职解聘流程。(8)劳动关系管理流程。通过以上流程的完善不仅可以促进制度的落实,提高管理效率和职工对制度的认知,提升职工制度的执行力,而且可以减少企业内部人际的摩擦、降低劳动关系矛盾和冲突的产生、激化,从而弱化企业面对的法律风险。
三、科学方法、技术的运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重要衡量指标
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
(一)内涵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以精细化为原则的新型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它以财务管理理论和经济管理特点为依据,对企业风险、内部审计、财务管理相关工作进行管理和控制。
(二)特征
财务精细化管理离不开数据分析,数据的收集、分析越科学精确,财务管理工作就越能顺利进行,其精细化的水平就越高。财务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流程化管理,与传统的职能化财务管理不同,它不但更加精细还能实现流程化、专业化管理,使各环节、各流程之间实现分工明确、合作紧密。财务精细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完成、评价都是人进行的,人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人性化的管理、监督机制下,人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能得到充分激发。财务精细化管理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能够统?I协调管理各部门、人员、细节的工作。
财务管理精细化使财务管理不再仅局限于企业、财务部门、财务管理工作等整体,还能对企业内部进行深入、强化的管理,使管理渗透到各个领域、环节、部门、个人。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财务风险、不利的财务状况,实现了财务管理的整体化、系统化和有序化,还节约了企业的管理资源、管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的科学构建
(一)落实精细化管理思想
精细化管理思想是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也是这种管理体系科学构建的重要前提。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精细化管理思想,落实相关工作。精细化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精准、细严,精准是指在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应用精确可靠的信息和已有的资源做好相关工作,避免失误。细严,即在精细化财务管理工作中,在遵循财务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合理有效的收集信息、分配资源,保证信息的准确可靠,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减少成本,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精细化管理思想的树立和落实,要考虑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和财务管理状况,如果不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日常工作中没有做到精准、细严,就会使企业遭受重大损失。
(二)建立健全精细化管理体系
财务管理控制体系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制度基础,因此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控制体系。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应该包括对财务收入和支出、企业运营费等的审批、记录、计算等的管理控制,包括严格的风险监控机制,财务核对、汇报、监督机制等。企业要对财务管理体系中的各项工作进行精细化处理。此外,企业还要把具体工作职责落实到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身上,并协调好部门之间、人员之间、部门与人员之间的各种关系。
(三)财务风险控制的精细化
风险控制是企业财务控制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因此财务风险控制也要做到精细化。只有做到财务风险控制的精细化,财务管理才能对有害因素进行有效的处理,实现精细化。财务风险具有随时性和不确定性,对与其利益相关的财务管理来说,进行风险控制是企业常见的也是必要的财务控制管理工作内容。企业在对财务风险进行精细化处理时,应该做到认真处理财务风险的内容和对象,精细处理风险的目标设定、识别监督、评估等工作。在财务风险控制的整个过程中要落实精准、细严的思想。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实现精细化的过程中,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可能会产生更多的财务风险,对这些财务风险的处理做到精细化是其本身要求,也能促进财务管理工作实现精细化和顺利完成。
(四)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财务实现精细化的内部管理和控制,与以往相比其工作内容会变得更多、更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对相关工作人员会有更高的要求。传统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等都不能满足财务精细化管理控制的需求,因此企业要对他们的知识技能等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考核结果应该与员工的绩效联系起来,这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学习、工作热情。此外,企业要更新招聘财务管理人员的标准,从总体上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五)职责落实
职责落实关系到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能否实现精细化,是财务管理体系中的关键要素。因此,企业在财务管理控制精细化的实际工作中,要落实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企业财务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控制的工作主体是财务部门,但是其他部门也有重要的作用。企业应该根据不同部门的特点、职责、属性,给予其相应的权利,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促进各部门的沟通交流。各部门配合财务部门的工作,才能促进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实现精细化的顺利进行。首先,企业领导要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地划分各部门、员工的职责归属,使工作具体落实到下级。职责划分清晰可有效地避免责任推卸的现象,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其次,企业要重视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使其工作实现科学规范,从而推动财务内部控制实现精细化管理。最后,企业还要建立完善的责任问责制,责任落实后不仅要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和准则,还要加强对相应责任人的监督管理,一旦出现问题就要找到责任人,避免发生缩水、歪曲责任等情况。企业在提高管理人员、相应责任人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职业观念、道德素质,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发挥榜样模范作用。
(六)严格审核
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精细化管理要想取得成效,除了要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外,还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审核工作要想达到标准,首先要确立严格的规章制度。然后,根据规章制度严格审核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解决情况。审核越严格、仔细,就越能为企业提供需要的信息,其自身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要想实现审核工作的严格高效,就要建设高素质的考核队伍,提高考核人员的素质和考核工作的效率、质量。此外,企业要建立激励机制,这能有效地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三、结语
当前企业面临的经济状况日益复杂,企业要想在新时期顺利转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要构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在精细化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和相关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严格落实相关部门、人员的职责,审核其工作成果,从而使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管理工作实现精细化,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OBE;学习成果;课程
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最初来源于加拿大职业教育,目前在北美及英语系国家实施并取得较好成果[1]。OBE理念在中文语境下可以理解为“产出导向”或“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其强调以教学成果为核心,采取递进式教学的教育理念[2]。我国高等学校教育部门正在大规模开展的专业认证,其认证标准的核心内涵就是:建构“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持续改进!而“产出导向”则聚焦于“学习成果”,实现“学习成果”的关键在于课程的建设。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中首先需要回答:课程体系如何支撑学习成果?课程教学如何实现学习成果?本文力图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中引入OBE理念,完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以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成果及其与课程体系的支撑矩阵:
一、明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成果要求--细化学生的能力特征
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也有学习成果要求,但往往比较笼统,或者比较难以观测和评价。而依据OBE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成果的要求,应当将学习成果细化为可观测、可评价的指标点:教师上课可观察、可教学,教学效果可检测、可考核、可评价;学生在作业、试卷、论文、报告中可表达。如,本人建议的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成果可表述为以下八点:
学习成果1:通识与专业知识:掌握通识类、经济学、管理学基础、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对本专业领域内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学习成果2:实务与技能:掌握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实务操作与应用能力,具备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技能与水平。学习成果3:现代科技应用:具有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基础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掌握现代服务业设计与研究方法,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好的综合分析素养;具有独立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学习成果4:研究与创新: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具有创新思维,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学习成果5:地方特色与国际化:具有本专业的民族特色、桂林地方特色。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合作能力。学习成果6:协作与沟通:具备较强的、沟通、组织能力,具备协调旅游事务工作的能力,能够使用书面语言与口头表达方式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就本专业领域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学习成果7:职业素养:执善向上,具有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学习成果8: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以上八个学习成果,仍然需要进一步细化、分解为可观测和评价的指标点,例如,以上学习成果2可以细化为三点:指标点2-1:熟悉旅游管理实务的内涵和方法,能综合运用旅游管理的知识开展实践活动;指标点2-2:能够针对旅游管理实务中的案例,基于分析和研究形成合理的解决方案;指标点2-3:受到实务操作的技能实训训练,具有旅游实际工作岗位操作的技能和经历。
其他各个学习成果,也应当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细化分解,达到可观测评价的目的。
二、建立支撑学习成果的课程体系――形成支撑矩阵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较新,且属于应用型专业,专业管理人员在旅游管理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时,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某一门课程是否应该设置?这几门课程构成的体系是否合理?具体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专业教师也经常迷惑: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教学目的为什么是这个?应该教什么?如何教?怎么评价教学效果?(其他专业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类似问题)
本文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没有建立明确清晰的课程体系--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一旦建立起系统、科学的支撑矩阵,由专业责任教授(或者专业学术委员会)负责判断课程是否设置与课程体系合理性问题,则不再会出现因人设课、盲目模仿其他院校设置课程等现象,任课教师也能够根据这一矩阵围绕本课程应该达成的学习成果进行针对性地教学,其教学效果也大为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上表,由专业责任教授(或者专业学术委员会)来分析前述的问题:这三门课程是否应该设置?这三门课程构成的旅行社方向课程体系是否合理?依据支撑矩阵显示:三门课程均至少有四个学习成果为高支撑强度,应当设置;但《导游实务》与《出境领队实务》支撑学习成果有所重复,可以考虑合并开设。
至于具体任课教师的前述疑问,则应当结合具体课程所覆盖学习成果的细分指标点逐项分析解决。如《导游实务》课程覆盖学习成果2实务与技能为高,其对指标点2-1、2-2、2-3均覆盖,则任课教师应围绕实现这三个指标点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实现相关学习成果并可评价。
参考文献:
[1]卢竹.基于OBE模式的《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改革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2谢琼,李晓川.基于OBE理念的《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学习成果评价模式构想[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
关键词 管理体系;数控机床;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8-0121-02
随着高科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机械加工制造领域,数控机床已经占据了整个加工和制造的半个江山,如此之大的生产和加工规模,怎样做好质量管理成了制约各大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关键,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就务必要针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大力发展我国高端制造业献礼献策,进一步加快与普及数控技术在各大机械加工领域的应用范围;进一步加大我国机床的研发力度和研发水平。
1 数控机床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如何加强对整个企业的数控机床的科学管理,属于企业管理成功与否的一个指标,对于所有的数控设备,科学的管理都是企业对设备是否充分利用风向标,很多先进的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都是依靠它来完成的,每一个生产的任务是不是能很好地,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数控机床设备状况和技术工人的具体水平,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导致了整套设备的使用年限和使用寿命,因此,企业的经济效果是和管理是直接相关的,甚至就连材料的消耗也是与他息息相关的。所以说,企业对加强对数控设备的科学管理是对整个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1 数控机床管理的作用
通俗地讲,加强对企业数控机床的科学管理是确保所有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行的前提和条件。随着机械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所有的零部件的生产过程都逐渐走向了机械化和自动化,数字化的数控机床已经对整个行业的生产活动起到了引领作用,数控技术对所有的加工生产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数控机床作为整套生产线上的重要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就会导致整个生产加工系统或者部分生产加工环节的停产。就会完全制约和限制了整个企业生产链条上的正常秩序。所以,确保数控机床永远处在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是整个企业占据市场和提高效率的最佳保证,良好的生产线是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的先决条件。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把加强数控机床的科学管理作为提高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唯一手段,在数字化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很多产品的都是进过数控设备一次性完成的,所以,数控机床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经济效果,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成本、产量、消耗以及企业的利润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设备的限制和制约。
1.2 数控机床管理的任务
数控机床管理的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技术、高效的经济和先进的管理措施实现企业的综合性管理,确保整个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对所有的设备都要正确使用、科学检修、精心维护,使设备长时间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之中,通过不断的优化和改善所有的设备,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延长所有设备的使用周期。
2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是产品获得市场的认可的依据,也是企业数字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由于所有的工序规范操作,都会使产品在整个形成的过程中,有效地将废品率控制到最低水平,同时在辅助材料、用电等方面也将走向合理化,成本有效地控制在最小范围。以质量考核、制度管人,使企业上下责任心有了明显的增强,所有的资源将会得到充分的利用,有效融洽了员工和企业管理层的关系。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属于继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质量检查管理阶段之后的最高管理阶段,属于国际标准化的组织总结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形成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具体推行的标准化产品、过程、体系、服务的框架性一个模式。这其中包括了GB\T9000所表述质量管理体系的术语和基础知识、GB\T19004提供考虑质量管理体系、GB\T规定质量管理要求的效率的指南和有效性,以及GB\T19011所提供的审核环境和质量的体系指南等4个方面。ISO9000族标准作为一种载体, 是企业管理的总纲,它告知企业,为什么做质量管理,它也属于企业质量管理的“法”,怎样做好质量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做好质量管理,它能使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从根本上转换整个企业的组织经营机构,从而保护了国家和组织权益。
3 数控机床中的质量故障分析
3.1 数控机床的保养与维护
任何设备都要有实施保养和维护,只有不停地对其进行合理的保养和维护,才能有效地提高他的使用周期。在数控设备的使用过程之中,因为技术程度以及一些不可避免的人为行为总会改变和损坏某些部件,所以说非法操作是不可避免,这样就会对设备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伤害,如果不能及时的处理,就会导致设备的过早退伍,甚至还会造成一些比较严重的事故。所以,维护和保养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一定要及时地处理因为技术状态的变化而引起故障问题,随时改善设备的使用状况,才能有效的预防和降低数控机床的故障发生几率,才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延长使用寿命。
3.2 数控机床故障断诊分析
在设备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下,首先要判断故障出现的具置和产生的原因,可以目测故障板,仔细检查由于电流过大造成的保险丝熔断,元器件的烧焦烟熏,有无杂物断路现象,造成板子的过流、过压、短路。观察阻容、半导体器件的管脚有无断脚、虚焊等,以此可发现一些较为明显的故障,缩小检修范围,判断故障产生的原因。数控系统的自诊断功能随时监控系统的工作状态。一旦发生异常情况,立即在CRT上显示报警信息或发光二级管指示故障的大致原因,这是维修中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兴起了新的接口诊断技术,JTAG边界扫描,该规范提供了有效地检测引线间致密的电路板上零件的能力,进一步完善了系统的自我诊断能力。
4 结论
针对我国数控加工制造业的现状,在对不少企业进行大量走访和调研的基础上,同时总结了国内外制造企业成功实施车间管理的经验,本文就一般制造企业车间作业生产管理的需要,从数控机床管理、机床故障信息管理、车间调度管理等方面入手,提出了数控车间机床管理系统的结构模式和总体框架,为系统下一步的实现和开发做好了准备,体现了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成本主要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劳动力接受培训、教育等获得的合理费用,而间接成本则是其他属于员工的个人费用,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则包括这所有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目的是为了提升员工的个人价值,增强他们的个人能力,这所有的成本费用都需要进行合理的控制。人力资源一直是一个讨论很多的话题,对企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企业内部员工的向心力就会不足,与企业不在同一个步伐上,最终也不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来帮助企业谋得更好的发展。但是目前的很多企业,并没有很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理念,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中的这一问题日渐突出,如果没有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对策
(一)合理裁员、精简机??
企业的机构设置必须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的合理设置,如果机构太过繁杂,并且诸多重复,则会大大加大人力资源成本,加重企业的负担,影响企业的长足发展。所以,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精简机构,合理裁员,留下优秀的有价值的员工,同时在选拔人才时,不能沿用传统的观念,对学历太过看重,而应该主要重视人才的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
在进行裁员时,设计好最科学的裁员方式,并针对留下来的员工进行合理的规划,根据个人能力来进行机构的设置。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人才非常重要,尤其是优秀的人才,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更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所以,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体系,因人制宜的制定良好的员工培训规划。
(二)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价,确定合理的工资水平
一个企业如果薪酬水平不合理,最终也是很难留下员工的,所以企业一定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对员工的工资待遇进行合理的规划,让员工能够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重视,从而更有企业归属感,也更有激情去创造最大的价值。作为员工来说,虽然其在进入企业之初可能具备某一方面的优势,但是时代在进步在发展。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如果员工不能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认识自身的不足并通过培训进行自身的补充,很容易被淘汰。对员工进行培训能够促进员工工作能力的提升以及对个人品质的塑造。在对员工的管理中,为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要根据员工的表现缺点薪资,制定合适的薪资制度,以确保各员工之间公平竞争,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培养人才,提升人力资本价值
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断提升人才的价值,只有人才价值达到最大化发挥,才能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合理控制。所以,为了更加合理的开发员工的最大价值,企业必须要采取更加合适的措施来对员工进行开发,对员工的开发有助于增加员工的忠诚度,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因此,企业对员工的开发过程中应对开发制度进行完善,并对员工进行多方面的培训,首先对员工的专业知识进行培训,其次,对员工的心理素质和企业精神教育进行提升,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以更好的精神面貌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于降低人力成本、提升企业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科学管理体系
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能够大大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益,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企业要建立人力资源成本的科学管理体系,需要从人才规划、人才开发、薪酬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筹划。在员工培训工作中做到规范化和高效率相结合,开展生产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以及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证制度,促进新员工培训工作的良性发展。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的生命力,他们不同于一般的员工,不同员工的技术还是有较大的差距的,因此,企业对于专业的技术人员的需求应更加重视,在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培训。
2008年,科技部、财政部、家税务总局联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同时图家重点支持的8个高新技术领域.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村料技术、高技术服务、新能源及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相比原来的认定办法,新办法是以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与高校院所的科研创新有明显的不同《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是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可以说,高新技术余业更追求创新成果的实践性、效益性,创新是一个研究与实践互动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载体是知识,体现为设计方案、创意文案、解决方案、操作手册等:
因此,对知识的有效积累、高度共享、高效重用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项基础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实现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管理,需要从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的运用中寻找答案。
高新技术企业的运营模式与特点
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带来了业务模式的重大变革。20世纪80年代.制造业倡导的是为客户交付标准化的产品,90年代,服务业的业务模式是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当前,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打破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界限,它们提供的是解决方案。所谓解决方案,就是针一对客户的需求.提供从产品到服务的一揽子方案,最终目标是解决客户的问题。
解决方案这一业务模式的核心是项目、如“神州数码”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碧水源”的大规模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整体解决方案等,其主业务模式都是以项目方式运作的。
高新技术企业除了具有项目运营模式固有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如下鲜明的运营特点:
知识对项目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
项目在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等关键环节有很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要求,往往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员工才能胜任;而在技术开发环节,则表现出较强的复制性,可以充分利用过去的积累,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较低。
在这类项目中,知识对项目的贡献大于人力劳动,在关键环节的知识投人将会获得巨大的回报,促进项目的高效、高质完成。
项目复制和项目创新是关健
高新技术企业一般将第一个项目作为标杆项目,会花很大的力气去运作,然后去承接更多的项目。在后续的项目中,会延续标杆项目的做法,重用标杆项目的设计思路,一方面在继承中不断完善业务,另一方面通过继承降低成本、提高业务效率。
同时,解决方案之所以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主要在于其能针对客户的具体情况具体实施。因此,项目中还要针对客户需求进行创新性设计,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客户目标。这种创新将不断丰富解决方案的内涵,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在自主创新道路上走得更远。
以知识型员工为主并要求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大多是知识型员工,具有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三高”特征,学习能力、领悟能力都比较强。尤其是员工在一线进行项目实施过程中,客户的具体需求会刺激员工的想法,促使员工涌现出创新性的设计。
有效吸收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成为行动能力,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需要,也是对知识型员工价值的肯定,能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
管理人员的技术性强于管理性
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团队一般具有较强的技术背景,大多数高管都是做技术出身的,具有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很强的技术能力,但对管理的套路不熟,管理方法单
一、管理工具缺乏。因此,一旦出现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等管理上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团队往往束手无策,需要外部力量的帮助才能解决。
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管理难题
对应于自身的运营模式和运营特点,高新技术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着不同于传统企业的一系列难点问题,管理上是否“过硬”,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从创业期平衡过渡到成长期。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问题可以归结为“三难”,即工作难管理、绩效难量化、知识难共享,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工作难管理
由于项目运作过程中知识的决定作用,对项目工作的管理直接受到了知识的影响。众所周知,员工对知识的吸收、掌握、再创新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既受员工能力素质的影响,又受知识难易程度的影响,故直接导致项目工作管理的难度大,如工作进度的控制难、工作成果的质量管理难。
此外,知识型员工的自我价值感强,个性特点突出,崇尚自由。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拥有众多知识型员工的高新技术容易陷于管理失控的境地,导致无法形成合力,企业执行力低下。
绩效难量化
在知识的高度参与下,对项目工作的绩效考核就不能忽视知识的价值,这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绩效管理不能采用传统的计件或计时方式,而要对知识贡献度、员工参与度进行综合衡量。虽然知识被认为是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知识度量方法,学术界的知识测试理论更是众说纷纭,没有可操作性。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建立一套反映知识价值的量化绩效指标难度很大,从而难以对知识型员工的价值作出合理的评价和奖励。知识难共享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以书面的方式记载,表现为方案、手册等,隐性知识固化在员工的头脑中,表现为直觉判断、思考逻辑、工作习惯等,对知识的共享能极大地提高项目工作效率。但在实际情况中,知识依附于项目和人员,企业的知识散乱存放在员工个人电脑中,随着知识的急剧增长和员工个人知识的持续更新,知识容易随项目结束、人员变动而流失,表现出“人走活儿丢”的现象,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没有得到积累,现有的知识难以共享。
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管理体系
针对以提供解决方案为主的运营模式,高新技术企业应建立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业务运营与管理体系,用知识管理的思想解决工作难管理、绩效难量化、知识难共享三大难题,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新技术企业的长处。
从科学管理到知识管理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具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则始于20世纪初以“泰罗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在科学管理中,通过对工人的工作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广泛推广来提高效率,企业已经认识到标准化、显性化的知识对于生产效率提高的价值,并通过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管科学管理发现了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科学管理对于知识的认识仍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科学管理有两个关于知识的前提,一是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二是工人不需要知识。在科学管理中,只承认管理者拥有知识,管理者制定一切标准,工作仅需照章办事,这是历史的局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体,科学管理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早在20世纪90年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指出:“我们正进人知识社会,知识已成为社会的核心,知识资本的比例已大于资金资本;在知识社会,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成为分配的主要依据之一;知识正日益代替权力与资本,成为世界向前发展的动力。”由此,知识管理的概念应运而生。
知识管理概念包括,管理者不可能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工人也需要知识,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将帮助企业形成竟争优势。知识管理是与科学管理一脉相承的管理思想,是更注重发挥知识价值的管理思想,是适合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思想。
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管理体系设计
长城战略咨询公司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知识管理循环,即PDCA一KS,可以用于指导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设计。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4个循环往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Study)、改进(Act),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我们在这个模型中加入2个要素,一个是K,即Knowledge(知识),指整个循环过程中要对产生的知识进行积累;一个是S,即Share(共享),指要为整个循环过程提供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如共享的文化、共享的平台等。PDCA一KS应用在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上,首先要紧紧抓住解决方案项目运作模式,将项目管理作为业务管理体系的主线。然后,知识管理应成为业务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将由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两部分组成,以人员、资金、知识3个要素为主要管理对象,以计划和绩效作为主要管理工具。
项目管理要将业务过程进一步规范化,抽象、总结成为项目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如项目开发、项目立项、项目运行、项目验收、项目完成等流程环节,对项目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沟通管理。知识管理则是对业务过程中产生的知识(工作文档、设计报告、工作总结等)进行全流程的采集、积累、共享、交流,促进知识的有序化存储,方便公司使用己有的知识。
对于人员、资金、知识3个要素,分别描述如下:人员:围绕知识型员工,从招聘、培训、人事、薪酬、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提高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
资金:围绕预算和支出,对项目中的资金进行全面管理,提高项目成本核算水平。
知识:以项目中产生的知识为重点管理对象,在项目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积累,促进项目知识的重用。
为了让业务管理体系有效地运转起来,以下2个管理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计划工具:将项目分解成计划,落实到具体时间、具体负责人,这样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执行力。
2008年,科技部、财政部、家税务总局联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同时图家重点支持的8个高新技术领域.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村料技术、高技术服务、新能源及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相比原来的认定办法,新办法是以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与高校院所的科研创新有明显的不同《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是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可以说,高新技术余业更追求创新成果的实践性、效益性,创新是一个研究与实践互动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载体是知识,体现为设计方案、创意文案、解决方案、操作手册等:
因此,对知识的有效积累、高度共享、高效重用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项基础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实现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管理,需要从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的运用中寻找答案。
高新技术企业的运营模式与特点
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带来了业务模式的重大变革。20世纪80年代.制造业倡导的是为客户交付标准化的产品,90年代,服务业的业务模式是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当前,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打破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界限,它们提供的是解决方案。所谓解决方案,就是针一对客户的需求.提供从产品到服务的一揽子方案,最终目标是解决客户的问题。
解决方案这一业务模式的核心是项目、如“神州数码”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碧水源”的大规模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整体解决方案等,其主业务模式都是以项目方式运作的。
高新技术企业除了具有项目运营模式固有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如下鲜明的运营特点:
知识对项目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
项目在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等关键环节有很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要求,往往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员工才能胜任;而在技术开发环节,则表现出较强的复制性,可以充分利用过去的积累,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较低。在这类项目中,知识对项目的贡献大于人力劳动,在关键环节的知识投人将会获得巨大的回报,促进项目的高效、高质完成。
项目复制和项目创新是关健
高新技术企业一般将第一个项目作为标杆项目,会花很大的力气去运作,然后去承接更多的项目。在后续的项目中,会延续标杆项目的做法,重用标杆项目的设计思路,一方面在继承中不断完善业务,另一方面通过继承降低成本、提高业务效率。
同时,解决方案之所以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主要在于其能针对客户的具体情况具体实施。因此,项目中还要针对客户需求进行创新性设计,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客户目标。这种创新将不断丰富解决方案的内涵,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在自主创新道路上走得更远。
以知识型员工为主并要求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大多是知识型员工,具有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三高”特征,学习能力、领悟能力都比较强。尤其是员工在一线进行项目实施过程中,客户的具体需求会刺激员工的想法,促使员工涌现出创新性的设计。
有效吸收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成为行动能力,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需要,也是对知识型员工价值的肯定,能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
管理人员的技术性强于管理性
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团队一般具有较强的技术背景,大多数高管都是做技术出身的,具有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很强的技术能力,但对管理的套路不熟,管理方法单一、管理工具缺乏。因此,一旦出现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等管理上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团队往往束手无策,需要外部力量的帮助才能解决。
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管理难题
对应于自身的运营模式和运营特点,高新技术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着不同于传统企业的一系列难点问题,管理上是否“过硬”,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从创业期平衡过渡到成长期。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问题可以归结为“三难”,即工作难管理、绩效难量化、知识难共享,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工作难管理
由于项目运作过程中知识的决定作用,对项目工作的管理直接受到了知识的影响。众所周知,员工对知识的吸收、掌握、再创新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既受员工能力素质的影响,又受知识难易程度的影响,故直接导致项目工作管理的难度大,如工作进度的控制难、工作成果的质量管理难。
此外,知识型员工的自我价值感强,个性特点突出,崇尚自由。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拥有众多知识型员工的高新技术容易陷于管理失控的境地,导致无法形成合力,企业执行力低下。
绩效难量化
在知识的高度参与下,对项目工作的绩效考核就不能忽视知识的价值,这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绩效管理不能采用传统的计件或计时方式,而要对知识贡献度、员工参与度进行综合衡量。虽然知识被认为是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知识度量方法,学术界的知识测试理论更是众说纷纭,没有可操作性。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建立一套反映知识价值的量化绩效指标难度很大,从而难以对知识型员工的价值作出合理的评价和奖励。
知识难共享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以书面的方式记载,表现为方案、手册等,隐性知识固化在员工的头脑中,表现为直觉判断、思考逻辑、工作习惯等,对知识的共享能极大地提高项目工作效率。但在实际情况中,知识依附于项目和人员,企业的知识散乱存放在员工个人电脑中,随着知识的急剧增长和员工个人知识的持续更新,知识容易随项目结束、人员变动而流失,表现出“人走活儿丢”的现象,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没有得到积累,现有的知识难以共享。
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管理体系
针对以提供解决方案为主的运营模式,高新技术企业应建立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业务运营与管理体系,用知识管理的思想解决工作难管理、绩效难量化、知识难共享三大难题,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新技术企业的长处。
从科学管理到知识管理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具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则始于20世纪初以“泰罗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在科学管理中,通过对工人的工作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广泛推广来提高效率,企业已经认识到标准化、显性化的知识对于生产效率提高的价值,并通过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管科学管理发现了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科学管理对于知识的认识仍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科学管理有两个关于知识的前提,一是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二是工人不需要知识。在科学管理中,只承认管理者拥有知识,管理者制定一切标准,工作仅需照章办事,这是历史的局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体,科学管理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早在20世纪90年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指出:“我们正进人知识社会,知识已成为社会的核心,知识资本的比例已大于资金资本;在知识社会,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成为分配的主要依据之一;知识正日益代替权力与资本,成为世界向前发展的动力。”由此,知识管理的概念应运而生。
知识管理概念包括,管理者不可能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工人也需要知识,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将帮助企业形成竟争优势。知识管理是与科学管理一脉相承的管理思想,是更注重发挥知识价值的管理思想,是适合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思想。
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管理体系设计
长城战略咨询公司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知识管理循环,即PDCA一KS,可以用于指导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设计。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4个循环往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Study)、改进(Act),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我们在这个模型中加入2个要素,一个是K,即Knowledge(知识),指整个循环过程中要对产生的知识进行积累;一个是S,即Share(共享),指要为整个循环过程提供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如共享的文化、共享的平台等。PDCA一KS应用在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上,首先要紧紧抓住解决方案项目运作模式,将项目管理作为业务管理体系的主线。然后,知识管理应成为业务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将由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两部分组成,以人员、资金、知识3个要素为主要管理对象,以计划和绩效作为主要管理工具。
项目管理要将业务过程进一步规范化,抽象、总结成为项目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如项目开发、项目立项、项目运行、项目验收、项目完成等流程环节,对项目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沟通管理。知识管理则是对业务过程中产生的知识(工作文档、设计报告、工作总结等)进行全流程的采集、积累、共享、交流,促进知识的有序化存储,方便公司使用己有的知识。:
对于人员、资金、知识3个要素,分别描述如下:人员:围绕知识型员工,从招聘、培训、人事、薪酬、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提高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
资金:围绕预算和支出,对项目中的资金进行全面管理,提高项目成本核算水平。
知识:以项目中产生的知识为重点管理对象,在项目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积累,促进项目知识的重用。
为了让业务管理体系有效地运转起来,以下2个管理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计划工具:将项目分解成计划,落实到具体时间、具体负责人,这样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执行力。
(一)全面预算管理内涵挖掘
全面预算包括经营预算与财务预算两部分,经营预算又是财务预算的基础。经营预算是指与企业日常业务直接相关、具有实质性基本活动的预算,主要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制造费用预算、产品成本预算、费用预算等,这些预算以实物量和价值量指标分别反映企业收入与费用的构成情况。从而可知,成本与费用的管理是经营预算管理中的主要内容,是预算管理体系与成本控制体系相互联系和促进的关键性纽带。根据这种内在的关联,笔者认为,应建立起一种使预算管理有效地促进成本控制,并使成本控制指标不断得到改进,形成一种随着生产经营不断循环,能够不断改进和优化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指标的成本—预算科学管理体系。
(二)成本—预算管理新模式的基本框架
1.建立一种随着生产经营的不断循环能不断优化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指标的成本—预算科学管理体系,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预算松弛”,实现预算管理的控制、约束、激励功能。为了减少“预算松弛”、提高预算指标的有效性,规避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问题。美国学者韦茨曼(Weitzman)在前苏联激励制度基础上提出了“激励模型”,但这一模型实用性较差。之后,国内学者提出的“联合确定基数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联合确定基数法”将基数纳入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博弈程序,促使人自动把自己的实际生产能力和盘托出,因为只有这样所获得的奖励才是最高。该方法在一些企业实施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应该说“联合确定基数法”在解决“预算松弛”和“预算指标失效”方面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本文借鉴“联合确定基数法”,将其应用在预算管理体系中。
2.建立不断优化的成本—预算科学管理体系,必须突破成本控制体系与预算管理体系相割裂的局限。通过分析预算管理的一般框架发现,正是由于“预算松弛”的原因,企业总部在编制预算时,往往采用控制理论中的“黑箱控制方法”,将下属单位的成本管理过程视为“黑箱”过程,企业总部通过激励机制来激励下级单位控制成本而对其成本管理过程本身并不特别关注。“联合确定基数法”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只是“联合确定基数法”企图建立一种激励机制能够使预算逼近其真实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突破“黑箱控制方法”的局限,进而突破将成本管理体系与预算管理体系割裂开来的局限。
3.建立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新模式的基本框架。为避免“预算松弛”、“黑箱控制方法”及“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相分裂”等弊端,本文通过运用组织管理理论中的矩阵型结构模式,建立起以总部、中层生产经营单位以及基层作业单位三个纵向层次、以成本管理及以预算管理为横向项目的矩阵式的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新模式的基本框架。这种具有管理创新特征的新模式,一方面能通过三个纵向层次的成本管理项目组在激励机制作用下联合进行成本管理攻关研究并深入到作业成本层面指导成本改进方法,形成不断循环优化的成本控制体系;另一方面,通过预算管理项目组与成本管理项目组在人员构成上的相互交替、互相参与,能有效地促进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从而有效地提高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水平。
二级生产经营单位的成本控制体系构建
为验证理论体系的可行性,本文首先运用了科学试验的方法对二级生产经营单位构建科学成本控制体系进行了试点研究。第一步,选定中国石化长岭炼油化工有限公司下属具有代表性的二级单位油港管理处作为试点单位,其业务范畴主要包括原油购进和成品油输出,具体作业包括:缷载、输送、辅助材料生产、经营管理等,属于典型的生产经营单位,是独立的成本与利润中心。因此,试点具有推广价值。第二步,对其作业方法及成本结构进行分析,寻求“成本黑洞”,确定攻关的主要方向。最后,通过科学试验和规范分析建立和完善成本控制指标,具体包括装缷原油的渣油单耗、煤单耗、各环节电单耗、原油剩余率等指标。再按照统一领导、分级归管的原则,根据岗位责任制及下达的预算管理指标,将成本控制计划与指标逐级、逐项分解为可操作、可控制的指标落实到责任个人。以此来加强对成本的分析与监督,从而构建全面科学的成本控制体系。
(一)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运行模式设计
为实现预算管理有效地促进成本控制,并使成本控制指标不断得到改进,形成一种随着生产经营不断循环,能够不断改进和优化成本控制和管理指标的成本—预算科学管理体系的研究目标,本文设计了二级生产经营单位的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运行模式(见图1)。
从该运行模式可以看出,成本控制体系、预算管理体系及建立在这两大体系基础之上的绩效考核评价和奖惩体系,这三大体系相互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运行模式特点如下:
1.从构建程序上体现了成本控制体系的先期建立为预算管理体系和绩效考核评价及奖惩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只有依照成本控制体系、预算管理体系、绩效考核评价及奖惩体系的先后顺序建立起三大体系,后面两大体系的建立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富有科学性。
2.三大体系之间既体现了双向信息流关系,又体现了正向控制和反馈控制的原理和作用。成本控制体系为预算管理体系提供必需的信息,后者又反向为前者提供控制信息并施加反馈控制力。成本控制体系与预算管理体系同时为绩效考核评价及奖惩体系提供信息支撑,绩效考核评价及奖惩体系又同时反向为前面两大体系提供控制信息并施加反馈控制作用力。
3.三大体系之间体现了随着生产经营的循环实现不断促进、逐步优化的长效机制。前一循环的实际成本控制指标被预算管理体系与绩效考核及奖惩体系所吸收,并被反映在本次循环对成本控制体系的要求之中,在绩效考核及奖惩体系的激励作用下,又促进了二级生产经营单位降低成本的积极性,从而能进一步在本次循环中优化成本控制指标。如此不断循环优化,从而逐步健全和完善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模式。
由此可见,此二级生产经营单位的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模式能有效建立起一种使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相互促进,随着生产经营循环能不断改进和优化两类指标的研究目标。
(二)新预算管理模式的制度设计与实施
根据试验结果及企业具体情况,本文科学地制订了二级单位的成本控制体系、预算管理体系、绩效考核评价及奖惩体系的相关制度,并将其付诸实施。通过实践检验与完善,笔者认为,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模式具有结构严谨、循序渐进、激励相容、相得益彰等特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全面管理系统。在制度设计与实施中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把握住要点:
1.预算指标的编制主要是以成本控制指标为基础的,应避免一味地脱离实际地追求预算指标的降低。否则将会给作业基层造成过大的压力,并使预算指标落空,反而达不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2.预算指标的实现情况可作为绩效评估的重要标准,但不可将此作为唯一的考评标准,否则将促使“预算松驰”现象的发生,造成无效成本损失。
3.绩效考评及奖惩体系是连接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的纽带,充当体系良性循环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健全绩效考核评价及奖惩体系尤为重要。在实践中,通过组建绩效考评委员会、建立目标责任制及个人风险抵押机制、设定科学的指标奖惩权重系数等策略在公司内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绩效考核评价及奖惩体系。
4.该模式是成本控制体系、预算管理体系、绩效考评体系三个体系相互交叉融合的系统。因此,企业必须对三个体系分别进行详尽分析并寻求两两间的相互关联从而编制具体的实施细则。此外,基于成本控制的预算管理模式涉及企业的全方位、全过程和全体人员,应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渠道建设,强调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
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新模式及效果评价
(一)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新模式特点
在建立和健全了二级生产经营单位的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运行模式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设计了整个企业的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模式。该模式除具有二级生产经营单位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模式的特点外,还具有如下显著特征:
1.体现了多层次管理体系的特点。整个企业的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模式既体现了对总部各专业职能部门起到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的作用,又体现了对下属各二级生产经营单位的成本控制体系和预算管理体系的指导与调控作用。
2.体现了企业对不同的下属二级单位集权与分权程度的调控。长岭炼油化工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石化剥离出来的生产经营型企业,下属单位数量较多。因此,根据各个二级单位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以事业部制为主的分权管理模式。为了有力地推行科学的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在成本控制体系和预算管理体系中又采取了具有集权特点的矩阵管理模式。
3.企业总部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在整个企业的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运行模式中既起到决策和全面指导预算管理的作用,又起到引导和协调成本控制体系的作用。因此,必须强化该委员会的职能和权限,而不应象以往那样将其视为虚设的机构。
(二)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新模式的效果评价
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模式在长岭炼油化工有限公司进行的实践与改善应用过程中,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这些效果主要体现在:
1.预算编制从传统的从上而下的“去年数字增量法”转变为以成本控制为主线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编制程序。实现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控制与管理。
2.预算执行由着重落实预算制度向提高预算控制和约束力的转变。单位内部加强了生产职能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合作,使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融为一体,相互促进。一方面增加了预算的科学性、可行性;另一方面加强了成本控制指标的激励性与约束力。另外,还促进绩效考核体系的有效实施与完善。
3.预算控制由被动控制转变为主动控制和自我控制。财务部门能从日常繁琐的收支业务中解脱出来,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成本控制指标的审核与预算指标的分解,并能加强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另外,预算考核也从原来的结果考核向按月预考核、年度考核转变。这些都确保了成本控制及预算目标的成功实现。
4.推行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新模式,在试点单位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油港处在采取了“匹配性机泵满负荷运行”、“自动变频调速控制机泵运行”等几项用电成本控制措施后,2003年与2004年两年共计节约用电量达516558度,两年共计节约24.2万元;通过采取“无蒸气缷油法”、“回水加温法”、“分仓加温法”等措施及煤炉替代油炉产蒸气的工艺,减少燃料油消耗量2065.2吨,节约成本达378万元。
本文通过实例研究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充分证明了在企业推行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模式,既体现了将成本控制体系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有机结合,达到有效促进成本控制和全面预算管理的双重目的,又能形成随着生产经营不断循环,而不断改进和优化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的机制,以期该研究成果可在石化及其它行业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
2.斯蒂芬?布鲁克森.预算管理.上海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