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区治理的看法范文

社区治理的看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社区治理的看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社区治理的看法

篇1

一、立场热情,气氛调和

从第一天正式挂职上班,我就觉得到有一股暖流,不论是居民来访或处理有关事宜,招待的每位干部都用亲热平和的立场、热情不吝啬的姿势招待效劳于居民,解答压服于老庶民。天天招待的一件件、一桩桩繁锁事务老是圆满而热心的立场予以处理。她们一直以社区干部高本质的优越涵养展现了本人的职业品德风仪和任务作风,作为底层干部她们不单明白本人的定位,心里装着老庶民,效劳于老庶民更是每位干部的治理理念,她们天天用本人的热情与耐性、决心与责任感染着老庶民。

二、职责清楚,任务到位

街道社戋戋域面积4平方公里,生齿2400左右,外来人员为1500左右。该社区属城乡连系的社区,并在创立国度卫生城市,本社区干部比拟少(6名专职、2名协管),并且悉数为女干部,所以在治理及效劳上存在良多的难题与压力。但她们有激烈的责任感与任务感,项项任务都由首要指导担任带头抓,然后把每项任务落实到位。任务义务深重,但每位在职干部按各自分工各尽其责,仔细担任、深化底层,随时进行上门效劳和清查。由于白昼大大都居民都出门上班,为了到达效劳效益,社区干部们时常加班加点不计待遇按幢按户进行效劳、宣传、清查,仔细完成各项义务,对胶葛事情首要指导老是以镇定的思想勤恳的立场和多年的任务经历予以解答处置。各部分的干部都有着纯熟的营业程度和任务经历。在仔细完成本人任务的还还互相自动共同。社区有着严厉的任务要求与融洽的任务情况。

三、准则明白,档案完全

每位干部盲目恪守各项任务准则,按时上下班,未有自在散慢的景象。在我挂职一个月的工夫里除了加班加点还经常看到干部们早上班晚下班,从无牢骚。社区干部们任务压力重,又是家庭主妇,但她们总能合理处置和布置任务与家庭关系,注重工夫观念,积极投入任务,对上级各部分提出的任务要求老是严厉、仔细执行。关于社区各项支出更是集体进行评论决议,并进行合理又节省的开支布置,从不铺张糜费。对计生、综治、创卫、党建等各部分的有关档案台帐都整顿洁净完全。她们并未为反省台帐而做台帐,对每次会议精力、组织运动、宣传运动都能明晰记录。能把每项效劳准则落实到位、宣传到位、效劳到位。该社区有着优越的治理机制及治理程度,更有一股凝集力。

此次穿插挂职让我看法调查了城市社区的治理形式及理念。还使本人取得了思维及才干各方面的进步与看法。还,在挂职时期,互相穿插的乡镇街道组织部分在任务与生涯上赐与了我良多的关怀与关喜欢,为此我深受打动,我愈加顾惜此次磨炼时机,谦虚承受,扬长避短。经过挂职磨炼,我发现了本身存在着诸多缺乏。狂妄自大,勤学长进,是我们每位底层干部必需具有的质量。我们应该顾惜每一次进修的时机。

起首,向干部群众进修。每一位指导,每一位通俗干部,每一位群众身上都有值得我们进修的器械。

其次,向书本进修。经过进修,不时充分本人,用常识武装本人,然后使本人的思维深度和政治高度到达一个全新的程度。

篇2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al marketability and the modernized fast development, the community autonomous already became one important way which the community develops, but the community autonomous emphasis realizes community's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e community citizens participation start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with the social modernization, the urbanization cannot separate. However, in the modern city community, community's citizens participation also has like this such problem, these questions and the transition period social structure and appears the social question is close related, our country city community citizens participation realize truly also have heavy responsibilities.

关键词:转型社区治理公民参与

Key word:Reforming The community governs the citizen to participation

一、概念及背景

在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社区治理和社区公民参与已经成为非常流行的话语。那么它们的概念和定位是什么呢?广义的“社区治理”是指社区与国家和市场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社会互动方式。①而对于社区参与这一概念的理解,目前多内大多数研究者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即认为它是指社区成员自觉自愿地参加社区各种公共活动或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运作,影响社区权力运作,分享社区建设成果的行为和过程。在我国的城市社区发展建设中,实现社区自治式的社区治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而社区自治的主体就是社区公民,社区自治的实现需要真正地实现社区公民参与。城市社区公民参与的兴起和提倡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化和城市化是紧密联系的。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我国城市的“单位制”社区开始瓦解,逐渐开始向社区制转变,社区就像一个小型的“社会”,逐渐成为介于政府和家庭之间的一个公共空间,而社区缓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从微观的角度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区居民不仅在物质生活和生活质量上的要求提高,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和政治参与的要求也在日益增长。

二、发展中呈现的问题浅析

尽管公民参与在社区中兴起并成为社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处在这样一个转型期,各种类型的社区内的公民参与发展程度事实上是参差不齐的。一般说来,在单位型社区和处在城乡结合部的社区的居民参与度较低,而在一些新型的商品房小区里的社区居民参与度则相对较高。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单位型小区的居民由于习惯了传统的纵向管理,因此,人们对于社区治理和社区参与的理解更多地带有自上而下的参与取向。而处在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居民通常来说是由郊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组成,这类社区由于社区的发育程度较低,社区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因此,人们在社区治理中的参与意识并不强烈。而在新型社区里的居民由于有较好的收入,参与意识较强,且具备参与的能力,因此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程度较前两者高。但是随着“单位型”社区的功能的逐渐弱化、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转向“社会人”,以及现代化的发展,单位型社区和处在城乡结合部的社区的公民参与程度会逐渐地提高,而目前社区参与的不同发展程度正是中国从传统到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从城市社区组织来看,在社区内通常存在着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两种参与取向的组织。尽管在许多城市社区中,业主委员会、中介服务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横向组织进入社区大大地推动了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发展,但是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等纵向组织作为政府在社区的代言人,在很多社区中仍然在发挥主导作用。这种社区的居民参与依然表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参与取向,所谓的“参与”只是一种政府动员、推动下的被动的参与,并没有发挥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实现自治的真正作用。

三、小结

上述问题仅仅是从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社会内组织发展以及社区外来人口在社区参与上的困难来说的。事实上,在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意识、参与渠道、社会资本、政府和社区的回应度及效率等都是影响社区参与的因素。这些影响因素都造成了我国社区公民参与社区自治的不同程度的困难,这种困难主要体现社区居民在参与主体参与意识的薄弱以及参与体制的不完善导致的参与层次低。可见,我国要在城市社区的发展中实现真正的社区公民参与还任重而道远。在我国这样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在社区现代治理的进程中推进公民参与仍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这一进程不仅仅有赖于人们观念的变革,更有赖于整个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变化。

篇3

一、喀纳斯社区旅游商业化历程及表征

1.喀纳斯村社区概况。喀纳斯村是禾木喀纳斯蒙古族自治乡下属的一个村,位于著名的喀纳斯旅游区的下湖口处,距离喀纳斯湖3.5公里,是大喀纳斯旅游区内的主要社区之一。喀纳斯村还是我国蒙古族图瓦人主要聚居的村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喀纳斯村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其独特的社会经济特征。图瓦人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生计,牧业人口占主要比重;经济结构单一,居民主要从事初级的畜牧养殖业及少量的农业生产,以往收入来源不足;生活水平较低,传统的牧业经济难以满足当地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因此,在旅游业进入之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原始、保守、封闭的低水平状态。喀纳斯原本为一个村落,但出于旅游开发的需要而被分为老村和新村。1999年,位于现蓝湖餐厅所在地的部分老村村民在政府的指导下,搬迁到现观鱼亭下喀纳斯河以西的区域,形成喀纳斯新村。此次搬迁过程中,原有的126户人家中53户搬迁到新村,38户留在老村,19户迁往自己新选择的定居点,其余16户搬迁到禾木村或白哈巴村[15]。现在的喀纳斯新村和老村之间相距约4公里,有旅游区间车相连通。两村面积之和约3平方公里,至2009年底全村人口238户、787人。其中,蒙古族图瓦人666人,占全体村民的85%,哈萨克族97人,回族20人,汉族3人①。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喀纳斯村具有独特的图瓦民族风情、特色小木屋建筑和民族风味饮食,成为了旅游区内对游客有较大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之一。

2.喀纳斯村旅游商业化表征。喀纳斯图瓦人社区目前主要的商业形式为民族家访、旅游纪念品店、超市、马匹租赁及纪念品摊位经营等。民族家访。民族家访是喀纳斯村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方式之一,拉动了部分村民就业,是融合民居参观、服饰及歌舞欣赏、民族饮食品尝以及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社区旅游形式。这种舞台化、表演化的产品成为团队游客最常参与的文化娱乐项目之一。超市。在喀纳斯新村和老村,分布有约十家超市,面积大的三十多平方米,面积小的仅十几平方米。超市主要针对本地村民及景区内的务工人员,针对村民的超市营业时间一般为全年,另外一些则仅在喀纳斯景区开放的时间段内营业②。超市内售卖的多是油、盐、酱、醋、蔬菜、烟、酒等基本生活用品,较大的超市还卖衣服、鞋帽,并提供手机话费充值服务。旅游纪念品店。旅游纪念品店主要分布在游客经常逗留的老村。在喀纳斯老村游客来往较频繁的公路两旁,分布有芒达勒西、大红鱼、奇石缘等6家旅游纪念品店③,售卖的纪念品一部分是从阿勒泰或乌鲁木齐进货回来的标准化商品如手链、手机挂坠等。另一部分则是喀纳斯当地及周边区域的特产,如羊皮、奶酒、禾木蜂蜜、马鞍、哈萨克绣毯、戈壁玉石等。马匹租赁。牧民出租马匹给游客在喀纳斯村较为常见,每户村民可在有剩余劳动力时,带上1-2匹马参与马匹租赁。这种社区参与旅游的方式虽耗费一定的人力、畜力和时间,但对于缺乏参与资本和能力的大多数牧民来说却可以直接带来现金收入。纪念品摊位。在新村停车场、喀纳斯湖边平台上、神仙湾的斜坡上分布有村民及周边乡民们的摊位,出售松子、酸奶、奶疙瘩、羊皮及方便面、帽子、水、披肩等游客较常用的物品。酒吧。酒吧主要分布在新村,约3-4家,少数小餐馆在晚上也充当酒吧角色。游客、村民都会光顾,主要售卖啤酒及花生等小食。家庭旅馆和餐馆。虽然景区管委会已经在2005年禁止喀纳斯村的村民从事家庭旅馆和餐饮接待服务,但由于市场需求的刺激,仍有部分村民利用自家民房经营家庭旅馆,也有少部分村民出租民房给外来经营者经营餐馆或家庭旅馆。餐饮供给包括揪片子、大盘鸡、烤羊肉等新疆特色食品。住宿设施相对简单,大多为多人间,床铺密度大,仅部分房间提供电视。

3.社区参与旅游及旅游商业化历程。社区旅游商业化过程与社区旅游参与相伴而生。为便于厘清社区参与旅游及旅游商业化历程,本文将社区参与旅游及旅游商业化过程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分析。第一阶段(1980—1986年),未参与时的非商业化期。此阶段村民并没有参与到旅游中来,此时喀纳斯村还没有成为真正的旅游景区,到喀纳斯来的外地人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以旅游观光为目的,喀纳斯村的主要经济产业以狩猎游牧为主,同时伴有少量的农业、养殖业,没有针对旅游的商业。第二阶段(1986—1996年),个别参与的低度商业化期。此时为喀纳斯旅游发展早期,村内旅游接待为政府主导型,设施比较少且大多简陋,层次较低。在旅游旺季,餐馆旅馆等接待设施常常供不应求。此阶段,极个别村民开始自行开发家庭旅馆和餐馆,也有具有远见的外来经营户进入并开展旅游经营活动。总体而言,参与旅游经营的社区居民极少,旅游商业化处于萌芽阶段。第三阶段(1996—2006年),无序参与的过度商业化期。此阶段为国内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时期,喀纳斯景区的游客量也呈现出“井喷式”增长。为满足游客需要,政府鼓励全社会大办旅游业。社区居民开始参与到经营家庭旅馆、民族风味餐馆或者家访等旅游商业活动中。由于旅游较传统畜牧业能取得更多更稳定的经济收入,村民参与旅游积极性较高,形成了“家家都有旅店、餐厅”(受访者语)的情况。后来部分村民因自己经营效益不好,就在每年5月至9月的旅游季节将自家的房屋出租(售)给外来的经营户,获取租金,自己则继续从事传统的牧业。到2005年底,新老村共有130户人家将自家房屋出租给外来经营户①。

此阶段喀纳斯村中小餐馆、小旅馆林立,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游客量快速增长带来的需求压力,但也带来了社区的无序参与和景区的过度商业化。第四阶段(2006年至今),限制参与的商业化控制期。这一阶段,阿勒泰地委、行署根据《大喀纳斯旅游总体规划》,对景区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于2006年7月正式成立喀纳斯景区管理委员会,与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并赋予该管委会“景区政府”的所有权限。之后喀纳斯景区管委会着手对喀纳斯村过度商业化进行整治,禁止喀纳斯村开展家庭旅馆和餐饮接待服务。期间关停经营房屋153户,拆除床位3490张,绝大部分从事旅游住宿、旅游餐饮的外来经营户离开喀纳斯村,到贾登峪接待中心继续开展旅游住宿、餐饮等经营活动。这一阶段,喀纳斯村内旅游商业大幅减少。至2009年,新老村仅极少数村民自主经营或出租房屋给他人经营家庭旅馆和餐馆;老村沿线分布家访、超市、旅游纪念品店共20家左右;新村公路沿线及停车场附近分布十几个摊位和少数几家小餐馆、超市和酒吧;湖边平台上和神仙湾等地也建立起有序的固定摊位。至此,喀纳斯社区商业化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下文将对喀纳斯社区的商业化治理措施和效果予以进一步分析。

二、喀纳斯村旅游商业化的社区治理

1.政府对喀纳斯社区旅游商业化的治理措施。喀纳斯旅游商业化的社区治理是喀纳斯景区管理委员会主导展开的。为了控制下湖口区生态环境、旅游发展秩序及服务水平,保证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从2006年起,喀纳斯管委会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首先,提出了近期内禁止喀纳斯村村民从事家庭旅馆和餐饮接待服务,也禁止出租房屋给外来经营者做家庭旅馆和餐饮接待。管委会在积极使用强力行政治理这根“大棒”来对喀纳斯村进行治理外,还加上“胡萝卜”———房屋补贴,来弥补喀纳斯村牧民因不能出租房屋或者餐饮接待而失去的收入。该补贴方案是对喀纳斯新村和老村中此前从事房屋租赁的牧民进行的经济补偿。其补偿期限为2006年到2010年,总额为220万元,主要参照牧民原出租房屋的收入高低及房屋大小等标准分年进行补偿。同时,管委会还定期到喀纳斯村村民家中进行检查,一旦发现私自接待游客者,管委会人员会将游客劝走,并对村民进行批评教育,如果多次进行批评教育仍然不改的,则对该村民当年的房屋补贴进行一定的扣除。但由于仍有不少游客希望能跟喀纳斯湖有亲密接触而愿意选择住在紧邻下湖口的村中,近些年开始有村民违规经营或出租房屋经营家庭旅馆。这也成为当前政府管制的一个难点。其次,为了防止经营家访者之间内部削价等恶性竞争,管委会对家访的数量进行控制,经营家访者需要提前向管委会提交申请,经审核批准后才能经营。同时,在管委会的倡议下,由村民自行组织成立马队,并选出村民做马队长,负责马队的管理工作。马匹租赁服务和管理逐渐规范化、制度化。此外,村委向在景区内摆摊售卖纪念品的村民收取一定费用,并用这些费用在湖边平台和其他区域修建少量固定摊位给村民售卖奶疙瘩、酸奶、遮阳帽、披风等给游客。

2.喀纳斯旅游商业化社区治理的效果及困境。以管委会为主体对喀纳斯旅游商业化的社区治理有一定效果,却也面临一些问题。从家访经营治理来看,经营户数得以控制。老村家访维持在10家左右,但家访仍以外来经营者为主,竞争激烈,高额回扣使得经营者收益微薄;且家访中本地人参与较少,一些社区居民对当前村内的家访及其族群文化的真实性存在意见和看法。从马匹租赁治理来看,马队的成立规范了马匹租赁服务,居民参与经营的积极性普遍较高。马匹租赁成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从商店和纪念品摊位治理来看,商业及商品经营空间及产品范围得以控制。村民们都积极利用旅游纪念品摊位获得经济收益。但也有因不符合经营空间和范围规定的经营受到管制,这类经营者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对家庭旅馆和餐馆经营的管制是当前政府旅游商业化治理中最大的难点。一些村民对房屋补贴政策存在看法,如补贴金额多少的问题:2005年村民通过房屋租赁取得的收入就有305.38万元,高于220万元的补贴,不少村民认为补贴远远少于租赁房屋收入①;也有村民认为房屋补贴的发放和管理存在不合理的情况②。而针对“禁止喀纳斯村经营家庭旅馆和餐馆”这一规定,喀纳斯村民的反应并非只是停留口头,他们尝试通过上访、向人大代表反映等方式来迫使管委会取消规定,并于2007年将自己的意见通过政协委员别田•夏哈拜在自治区政协大会上提出,要求政府准许本地人参与旅游,最终该提案由阿勒泰地区行署办公室作出回应。总之,禁止村民从事旅游住宿接待的规定,使得喀纳斯本地牧民对当下的旅游开发政策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又影响着当今旅游管理政策在基层的实施。目前,部分存在抵触情绪的村民甚至暗地经营或出租房屋让他人经营家庭旅馆或餐馆,与管委会进行“住宿”游击战,在政府开展的专项检查中冲突也偶有发生。总体来看,喀纳斯旅游商业化的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喀纳斯村旅游商业化的社区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

3.旅游商业化治理成效不足的原因。社区治理通常意义上指的是一种有共同的目标支持的社区公共事务方面的活动或管理机制[16]。社区治理强调的是公共事务和多元主体的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社区组织、社区公民等,社区治理的客体是社区公共事务[17]。喀纳斯社区治理出现的问题,原因主要集中于事后治理导致的收益落差与难以弥合的心理差距、治理协商沟通机制缺乏、公共利益基础不扎实、公共事务的公众参与性不足以及社区共同目标的缺失。

(1)缺乏事前治理,事后商业化治理难以弥合社区在治理前后的旅游收益落差。喀纳斯社区商业化治理是典型的事后治理。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喀纳斯村的游客量持续增长,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大量投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村民也自行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到90年代末开始进入旅游大发展时期,社区旅游也进入了商业化阶段。直到2006年前后,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管理部门开始对社区旅游商业化有所意识并进行整治。但旅游大发展期,外来资本的大量进入使得村民获益颇多,并导致了居民对旅游收入的过高期望,即使未参与餐饮、住宿的居民也觉得钱“来得容易”。因此,当管理部门出台商业化治理措施,并通过强力行政手段推行如“住宿、餐饮禁令”等时,导致一些居民家庭收入大幅减少,引发他们的不满。虽然管委会也试图通过房屋补贴的形式给村民进行补偿,以缓和村民对这一规定的对抗,但如前所述,目前村民对房屋补贴金额和发放渠道及方式均存在一定看法。原本旅游收益较高的村民在村中有更多的话语权,这使得不满情绪在社区内更容易扩散。地方政府对喀纳斯旅游区的管制措施对喀纳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有利于旅游景区的规范化运作。但是,由于政府前期干预缺失,直至不规范经营广泛存在的情况下才实施社区旅游管制政策,引发村民对治理的抵制。不少村民认为管制政策“剥夺了村民获取旅游收益”的权利,部分村民认为:“自从不允许家里接待游客后,收入就大幅度减少了”,并“希望管委会允许我们接待游客住宿”。社区主体看着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地方政府为长远发展而进行管制,两者之间缺乏社区治理的“共同利益”。

(2)社区治理主体协商机制缺失,各主体的意见不能及时沟通。由于不少村民经济利益在旅游管理部门一系列商业化治理措施之下缩减,他们开始渴望掌握社区发展的决策权,希望有机会参与制定“游戏规则”[18],能对社区重大事务行使决策权和管理权。但社区与旅游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与渠道,如喀纳斯村就缺少民族语言与汉语对照的公共政策宣传栏,大量的消息通过个体口口相传,其中很难避免信息的漏损和变异。而旅游旺季管理部门工作压力大,其投入社区治理与沟通的人力不足,导致社区与管理部门之间产生隔阂。由于自身及外部的种种因素,致使基层村民对旅游开发的意见难以反馈到决策层,社区难以充分参与旅游决策和管理过程中。当社区居民认为其参与旅游及受益的机会受到限制,他们就会对社区治理相关措施产生抵制情绪。如果没有合适的协商机制对其意见进行传导及处理,则很容易引发村民对直属政府层的不信任,并有可能产生越级“维权”行动。喀纳斯村民对政府管制措施表示不满,在其意见不能得到地方旅游管理部门有效的反馈和解决的情况下,向新疆政协递交《关于要求布尔津县喀纳斯本地图瓦人和哈萨克族人参加到旅游事业中展示本民族民俗风情开毡》提议,明确提出:反对管委会“不准图瓦人和哈萨克族人开毡房接待游客”,要求恢复牧民经营餐饮旅馆接待设施。他们强调,“我们只是想接待游客赚点钱,已经反映过很多遍,但还是不允许”,“没有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希望有人能帮我们老百姓说话”。原本为缓解下湖口区生态压力和保证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措施及执行治理措施的管理部门被贴上“忽略社区民意”的标签,而村民们对“参与旅游权利”的定义,对已有的“租赁马匹、特色纪念品店、摊位及补贴”等多元收益方式避开不谈,仅聚焦于经营或出租房屋人经营餐饮和住宿,使得旅游管理部门和社区的矛盾凸显,旅游商业化的治理基础不牢,也面临更大阻力,政府管制成本大幅提升,旅游商业化社区治理的效果也打了折扣。

(3)社区难以共担治理责任,无法为过度商业化负责。旅游地的现代生活与传统建筑保护近年来受到学界较多讨论。喀纳斯村传统图瓦民居在旅游商业化发展下从格局到内部装饰都发生很多改变,而旅游发展为当地带来的经济收益也使得现代化更有条件嵌入到传统的图瓦村落中,这使得村民更看重经济利益,因此在享受现代生活和开展餐饮住宿方面,更多村民首先考虑的是自己能否过得舒适、经济收益是否能提高,但很少有村民会考虑这是否影响了村落的吸引力及景区的长远发展。对村民而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了旅游商业化带来的经济收益,经济收益成为给村民带来“美好现代生活”的重要保障,也因此对政府出台的某些限制过度商业化的治理政策存在抵触情绪。对大多数村民而言,当前低层次的参与能力使得他们多关注自我的经济利益,而往往缺乏对社区共同利益的关照。而以管委会为代表的旅游管理者则更加注重于村落传统和环境的保护。政府一方面通过出台政策禁止村内大范围经营餐饮和住宿,以保护村落建筑景观和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对承载社区传统文化的家访项目及民族特色节庆活动(如敖包节、喀纳斯冰雪风情旅游节)进行扶持和挖掘。前者是对喀纳斯村商业化的整治,其实施后,村内住宿和餐饮等商业设施数量大幅减少,村内过度商业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但却对村民的经济收入产生直接影响。而后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村民增加了商机,但其带给村民的直接经济收益却远小于前者。由上可见,村民对现代生活方式和经济利益的追求与旅游开发者对村落传统元素的保留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两种立场在喀纳斯村社区旅游开发中互相交织,不断抗衡。社区治理中仍未形成针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公共目标,各主体也没有对此达成一致,而相对统一的社区发展目标的权责也未制度化,旅游商业化治理的合法性没有完全建立,“谁为旅游商业化负责”也成为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旅游商业化治理过程中责任意识和共同目标缺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各措施的实施进程和效果。

三、结论与讨论

1.结论。社区治理是一个由社区范围内的不同公私行为主体,依据正式的强制性法规以及非正式的、人们愿意遵从的规范约定,通过协商谈判、资源交换[16]、协调互动,共同对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的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社区自制能力、增进社区成员福利、推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从喀纳斯旅游商业化治理的案例分析可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喀纳斯旅游商业化的社区治理是政府主导型的社区治理———以管委会为主导,社区居民主体缺位。管委会及在其领导下的基层组织实施的一系列旅游商业化治理措施直接引导并限制了社区参与旅游的方式与内容。(2)喀纳斯旅游商业化治理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管委会主导对喀纳斯旅游商业化进行治理,采取清理喀纳斯村内家庭旅馆/餐馆、成立马队、规范家访、设立旅游纪念品摊点、对旅游纪念品商店等进行监管等一系列旅游商业化治理措施,对喀纳斯村的商业化起到一定的控制和规范作用。但喀纳斯政府对已旅游商业化并广泛参与旅游的喀纳斯村的社区治理也引起社区对政府的敌意或者反抗,导致旅游商业化社区治理面临困境。(3)引起喀纳斯旅游商业化社区治理困境的原因主要为预先治理方案的缺失、沟通协商机制不健全、公共事务的公众参与性不足以及社区共同目标的缺失。喀纳斯旅游商业化的社区治理中没有实现预先治理,而后期难以完全兼顾社区的经济诉求,导致社区居民产生抵触情绪;喀纳斯旅游商业化的社区治理仍体现着中国式的“管制”特色,是政府主导的社区治理,社区居民等主体参与性低,影响社区“治理”的合法性;喀纳斯旅游商业化的社区治理缺少主体间的协商机制与平台,社区偏重个体的经济利益诉求而使社区治理没有合作的基础,极大影响了社区治理的效果;此外,旅游发展和商业化治理中各利益主体立场不同,责任意识和共同目标缺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各社区治理措施的实施进程和效果。

篇4

为进一步增强和改良底层统计基本工作,完美县政府购置社区统计查询服务机制,进步统计数据质量,依据统计司法、法律和市有关文件精神,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进步对增强和改良底层统计工作紧迫性的看法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事业的疾速发展,各级党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统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对统计数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统计在服务指导决定计划、科学治理方面的效果也越来越突出。底层统计是统计工作的基本,是统计数据的源头。增强和改良底层统计工作,关于夯实统计工作基本,保证数据的真实性、牢靠性,具体、精确、实时反映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时进步统计才能、进步统计数据质量和县政府统计公信力,具有非常主要的意义。

近年来,特殊是施行县政府购置社区统计查询服务以来,我区统计工作严厉依照统计司法、法律的要求,坚持健全统计机构,明确统计工作职责任务,充分底层统计步队,严厉各项治理,不时进步统计人员才能本质,进步统计数据质量,进步统计服务程度,获得了明显的成果。然则与越来越深重的统计任务要求比拟,我区底层统计工作还面对很多问题和应战,突出显示在:镇街统计本能机能没有明确,统计机构不健全;专职统计人员数目不足、营业才能欠缺;统计工作经费与统计工作量不匹配;购置社区统计查询服务工作机制和工作准则不够完美等。增强和改良底层统计工作,增强统计基本,是一项非常急迫的任务。

二、进一步夯实镇街统计工作基本

要采纳有力办法,坚持健全统计机构,完美工作机制,保证工作经费,切实增强镇街统计工作,为推进统计工作打下坚实基本。

1、镇街统计本能机能,坚持健全镇街统计机构。区机构编制委员会要依照《统计法》和《州市人民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增强统计查询力气进步统计服务程度的意见》(政函〔2012〕2号)要求,明确镇街统计工作本能机能,设立镇、街道统计机构。各镇街要结合各自实践,在经济治理科(经济发展办公室)增挂财务统计办公室牌子,明确统计工作职责,完美相关工作准则。

2、充分镇街统计力气,坚持专职统计查询步队。镇、街道统计机构要合理设置统计工作岗亭,装备与工作任务相匹配的专职统计人员。在财务统计办公室不添加人员编制和指导职数的前提下,内部明确办公室担任人和专职统计工作人员。各镇、街道要充分应用县政府购置社区服务的政策和资金,依据统计工作量和往后发展趋向,采纳一致雇用、集中办公、一致治理的方法,充分统计力气。

3、完美经费保证机制,改善底层统计工作前提。各镇街要落实专门经费和办法,保证财务统计办公室的办公场合、办公前提和电脑等办公设备,增强统计信息化建立,并依据各自实践,布置必然的营业经费和奖励、津贴经费,保证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进一步改良县政府购置社区统计查询服务

要依照上级文件要求,总结前期工作经历,查找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完美工作方案和施行方法,改良县政府购置统计查询服务。

1、增强工作本能机能。要依照市县政府办公厅《关于增强社区统计查询工作的通知》(政办函〔〕210号)、《关于进一步增强和改良社区统计查询工作的意见》(统〔2011〕83号)要求,每个社区(村)明确一名统计担任人,共同镇街专职统计人员,认真做好社区(村)范围内工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服务业企业以及个别工商户统计查询的联络、注销、催报等工作,做好严重国情国力查询(普查)、各类专项查询、民情民意查询等工作,协助镇街做好名录库单元的清查摸底工作并实时供应相关信息,做好镇街布置的统计查询工作。认真开展统计法制宣传普及和统计征询工作,增强辖区内统计单元的检查、指导和服务。社区(村)统计担任人要积极参与统计营业培训和统计从业资历证测验,不时进步社区(村)统计查询步队的综合本质和工作才能。

2、优化工作方案。区统计局要依照市统计局文件精神和本意见的要求,创新工作思绪,认真制定相关施行细则、工作方案,并协同区财务局,完美社区统计查询经费治理方法,保证工作的平稳、有序开展。

3、完美工作机制。要认真总结县政府购置统计查询服务实施以来的经历,进一步完美人员治理、经费治理准则,统计台帐、统计检查、统计法制宣布道育准则,增强对社区统计查询工作的治理,推进社区统计查询工作的准则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4、增强步队建立。区统计局要会同人事局和相关镇街,认真研讨制定人员治理方法,充分、不变镇街专职和社区(村)兼职统计查询步队,并增强统计查询人员营业培训、工作交流和“挂职”磨炼,进步统计人员的学历和营业程度,进步社区(村)统计查询人员统计从业资历证书的持证率,保证依法持证上岗。

四、进一步增强对底层统计工作的指导和指导

要把增强和改良底层统计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实时研讨处理统计工作呈现的新状况、新问题,切实增强组织指导和工作指导。

1、切实把统计工作列入镇街主要议事日程。各镇街要增强对统计工作的指导,按期听取当地区统计工作状况的报告请示,实时研讨处理统计工作呈现的新问题。要明确统计工作分担指导,努力构成首要指导亲身抓、分担指导担任抓、专职人员详细抓的工作机制,保证统计工作有序开展,并积极争创全市统计工作进步前辈乡镇(街道)。

篇5

自己自本年以来,在街道党工委、街道做事处的准确领导下,在“社区两委”班子、各居民小组及社区党员的一起共同下,认真按照岗亭目的责任要求,扎实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贯实。我以团结、勤奋、务实的工作立场率领社区两委成员,增强社区党建、促进社区效劳、抓好社区灾后住房维修加固工作;本着“以报酬本、提拔效劳”的主旨;积极探究新期间以增强底层组织建立工作为中心;以灾后重建、效劳群众为目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现将自己一年来实行职责、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状况报告请示如下:请各位领导、同志们授与批判纠正。

一、坚持学习,进步思想醒悟

起劲学习,顺应情势。面临新情势,迎接新应战,我深感责任严重,唯恐孤负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信任,以学习理论科学发展观为契机,盲目耐劳地学习政管治论和营业常识,武装本人的思想,起劲进步本身工作才能。还,认真学习党的道路、方针、政策,将精神本质转化为本人的盲目举动,为更好的实行职责打下优越的基本。

二、作风民主、增强团结协作

团结出战役力、团结出世产力。团结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在团结问题上,我坚持做到以三点:

1、坚持公平、公正,工作上充分发扬大家的主观能动性,依照工作分工,各负其责。

2、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不搞一言堂,严重问题集体研讨决议。

3、集思广益,不顽固己见,积极营建各持己见、各抒己见的民主氛围。

勤劳工作,恪尽职守。社区工作处在城市最底层,党的道路、方针、政策需求社区干部去贯实;党和县政府的关心、暖和需求社区干部去传送。我自任职以来,在街道党工委、做事处的准确领导下,紧紧依托居委会干部和群众,全力做好本职工作。恰是由于有我们团结一致、恪尽职守的工作,上一年我社区未发作一例非正常上访和群访事情。

三、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区发展

面临社区严肃的发展情势和发展中呈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本人同班子成员一道做到审时度势,超前思想,坚持用发展的目光准确看法情势,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率全局,较为精确地掌握了社区的变革与发展偏向。坚持以变革促发展,不时深化内部变革,社区的运转机制愈加完美,内部治理愈加科学高效。结实树立居民至上思想,坚持一心一意为居民效劳的主旨,鼎力履行优质效劳工程,创新治理效劳形式,不时进步居民的综合称心度。

四、坚持以报酬本,构建调和社区

一年来,坚持以学习、创新、发展为主线,领导社区两委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发展认识、效劳认识和创新认识。深化群众,查询研讨,普遍倾听党员和群众意见。认真落实不变工作责任制,实时做好不不变要素的排查工作,把矛盾和问题处理在底层,化解在萌芽形态,坚持了社区大局不变。积极开展创立“安全社区”、“调和社区”等群众参加性大的活动,加强干部与群众的凝集力。先后建成并投入运用的“社区文明活动中间”、“社区老年活动中间”、小区a区“便民市场”都给群众供应了便当的效劳;小区、小区a区自然气的具体装置入户,直接有用的维护了社区的调和不变。

五、一致思想,进步看法,保证社区灾后住房维修加固目的任务完成

为切实增强对地动灾后恢复和维修加固工作的领导,早日让社区群众受损住房维修加固终了,社区成立了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实时组织两委干部认真学习贯彻中心、省、成都会和都江堰市关于灾后重建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把思想一致到市委、市县政府的决议计划和部署上来,将开拓区党委、管委提出推进科学重建的要求加以落实,积极推进社区灾后住房维修加固工作的开展,以高度的政治感和责任心,积极投入到各项重建工作中去。顾全布置、一致举动,认真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年社区住房灾后维修加固工作在两委干部齐心合力下,使社区住房维修加固工作、置换和谈签署工作、危房撤除工作得以具体完成;并顺畅完成了风险加固资金的发下班作

六、勤政清廉,树立人民公仆的优越形象

作为一名底层干部,我不时处处劝诫本人,今日能走上这个岗亭,是组织上赐与的信任,是人民付与的权利。一年来,我遵纪守法,清廉从政,严厉执行领导干部清廉自律的各项规则,从严要求本人、家眷后代和社区两委人员,处处以本人的实践举动在社区班子成员、社员群众中起好表率效果,盲目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增强党纪、公法的学习,严以律已,宽以待人,一直把党和人民的好处置于小我好处之上,充分发扬党员领导干部表率效果。在工作中时辰做到一心一意为人民效劳,认真行使人民付与的权利,争当人民称心的公仆。

七、存在的不足

一年来,自己尽了本人的起劲,获得了一些工作成果,但也清醒地看法到本人存在不足,经过寻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深知本人的工作离党和居民的要求,离社区建立的要求还有差距。

1、政管治论本质和营业程度不高,理论学习不够深化,营业常识学习不够,处理问题方法不多,工作作风不够扎实。

2、对社区的平安工作抓的不够细,固然在社区平安工作上落实了专人进行担任,平常也进行了宣传,但在落实上存在幸运心思,正由于如许,才招致了社区XX年先后发作了两原因忽略而招致的火警变乱。

篇6

一、大力完美社会救助系统,夯实“社会治理创新”基本

坚持以民为本,存眷社会弱势群体,以进步社会救助才能为抓手,不时完美社会保证收集建立,发扬民政工作构建调和社会“不变器”效果。着力抓好四项工作保证坚苦群众生活难看病难等问题。一是城乡低保工作。做好春节时期的走访慰劳工作,共对全区3330户城乡低保户进行走访,发放春节走访慰劳金67万余元,保证坚苦户渡过一个暖和祥和的春节。截止6月,全区城市低保6974人,个中普通常补对象1120户,1600人,十分补对象2256户,5374人,当月发放城市低保金185万余元,1至6月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1109万余元,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105万余元,发放城市低保提补资金48万余元,城市低保的月人均补差达266元。1至6月累计对83名乡村低保户发放乡村低保金6.4万余元,乡村低保的月人均补差达139元。努力做好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二是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开展区医保局、病院、区低保局三方同步一站式结算服务,当前曾经开展此项服务的有南昌市第八病院、南昌市第二中西医结合病院等七家病院。1至做月累计进行城乡医疗救助318人次,累计发放医疗救助金126万余元。三是暂时救助工作。为全区的孤老、低保户发放过冬棉被,做好收购采纳、注销、发下班作。1至6月共进行暂时救助30人次,发放暂时救助金46万余元。

二、着力规范社会事务治理,提拔“社会治理创新”程度

增强推进规范化治理,促进社会发展,发扬民政工作构建调和社会“助推器”效果。一是增强婚姻、收养注销工作的规范化建立。规范窗口注销服务,不时深化婚姻服务,提拔婚姻服务程度,准备启动新人娶亲颁证典礼。截止5月底,共处理娶亲3167对,补领娶亲证629对,离婚证662对,补领离婚证151人,处理收养注销2件,出具未婚证5970件,做到100%及格率。增强应急治理,在恋人节等主要留念日知足适婚青年喜结良缘的美妙愿望。二是增强民间组织注销治理。全市社团、民办非企业单元的注销及格率100%。三是稳固殡葬变革效果。开展整治丧葬陋俗活动。在清明节时期,组织社区开展集体追思会、社区论坛、网上祭英烈等活动,让文明祭扫新风走进家庭。持续执行坚苦群众尸体免费火葬准则,当前已为20位坚苦群众报销火葬费。

三、努力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保证“社会治理创新”实效

认真落安惠民政策,协调社会好处关系,发扬民政工作构建调和社会“调理器”效果。一是推进底层组织建立。紧紧围绕中心27号文件精神,认真抓好乡村村务公开和底层民主政治建立,指点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立,加速全区调和社区建立措施。增强社会工作人才步队建立。积极开展创立全国第二批社会工作人才步队建立试点城区工作。增强民政和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处理工作。二是增强双拥创立工作。具体落实拥军优属各项优待政策,认真做好节日时期驻军军队、现役武士家眷等各类优抚群体的慰劳工作。认真做好在乡老复员武士、疾残武士、烈士家眷等重点优抚对象优抚资金的发下班作。发放2011年上半年伤残人员抚恤金等费用163万余元,发放2012年任务兵优待金397万余元。为368名伤残人员树立完美档案736份,保证6级以上残疾武士医疗费用保证率到达100%,其他抚恤定补优抚对象医疗费用保证率到达80%。做好了退役兵士待安顿时期生活津贴费的发下班作,共发放2012年度(年冬天退)和积年遗留档案省、市、区属退役兵士生活津贴费279人49万余元。为区属67名退投兵士处理自谋职业手续,发放2012年度和积年遗留档案退役兵士自谋职业一次性津贴费67人,共154万元。为市属48人退投兵士处理自谋职业手续,发放自谋职业一次性津贴金114万余元。省属2012年度(年冬天)114人退役兵士中,完成处理岗亭安顿和自谋职业手续88人。高度注重做好两参人员稳控工作,精心做好摸底排查,全力化解各类矛盾。拓宽就业渠道,促进退役兵士就业。组织退役兵士参与技艺培训,进步退役兵士就业率。三是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不时深化养老服务工作。扎实推进区居家养老服务中间工作。延聘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构建了集居家养老,物品配送,送餐服务,社会工作等于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系统。截止2011年6月份,免费上门为八一桥街道、公园街道、百花洲街道辖区的空巢、茕居坚苦老人和三无老人供应居家养老服务70余人次。树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以知足社区老人养老多种需求为目的,以保证高龄、空巢和非凡坚苦老人为重点,在每个社区树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采纳无偿服务、低偿服务、有偿服务等方法,为居家老人供应配餐送餐、保洁打扫、医疗保健、日间照顾、体裁文娱、平安保证等服务,不时进步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设立楼院居家养老合作点。深化推进我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不时知足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在社区居民楼院设立居家养老合作点,常常对楼院内高龄、孤寡、空巢老人开展喜欢心敲门活动,实时把握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情况;组织楼院老年人开展交心结交、体裁文娱和意愿服务等活动,便利老年人日常生活,丰厚老年人精神生活等。努力维护老年人正当权益。为180名新增老年人免费处理《江西省老年人优待证》。持续为20名百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200元的长命养分补助。深化开展关喜欢老年群系统列活动。春节和重阳节时期,区老龄办组织干部深化到社区、福利院探望慰劳百岁老人、特困老人,送去了慰劳金和慰劳品;重阳节时期,区老龄办组织了全区百余名老人代表旅游燕鸣岛公园,并为老人奉上了一份精巧礼物。

篇7

一、充分一定2011年全市政务效劳任务

(一)依照市委、市当局的一致要求,市、区(县)两级政务效劳中间及相关部分积极自动,仔细实行职责,深化展开“两集中、两到位”任务,全市行政审批事项绝大局部完成了集中处理、现场办结。市级部分保存的219项审批事项有211项归入市政务效劳中间处理,首席代显示场受权率达97.53%。射洪县已具体完成“两集中、两到位”任务。

(二)具体履行投资项目并联审批,持续履行企业注册注销、房产买卖、地产买卖、建立项目、投资项目等五个“一条龙”全程政务署理效劳,全年共处理并联审批项目1065件,为投资企业削减了做事本钱,进步了做事效率。展开自动上门效劳、节假期预定效劳、急件审批延时效劳,实在改变任务作风,进一步亲密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市、区(县)政务效劳中间都实时树立了企业呼叫中间,实在为企业供应优质高效的效劳,也为全省其他市州供应了经历。增强国度投资建立工程买卖治理,展开网上投标,根绝串标、围标等违法行为。拓展社会公共效劳范畴,将113项便民效劳事项和当局收购归入政务效劳中间集中处理。延长效劳链条,全市构成了以市政务效劳中间为龙头,区、县政务效劳中间为主干,乡镇(街道社区)便民效劳站为分散面的三级政务效劳系统。

(四)仔细细化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查制,初步构成了效能准则系统。注重营业培训和人品教育,健全考评鼓励机制,强化监视反省,政务效劳中间任务人员效劳理念获得大改变,做事效率、任务作风、履本能机能力遍及获得了新的提高。

总的来讲,上一年我市政务效劳任务获得了非常突出的成果,在全省政务效劳系统年关审核评选中名列全省第二名,荣获一等奖。在此,我代表市委、市当局向辛勤任务在政务效劳第一线的全体同志透露表现衷心的感激和亲热的慰劳!向今日遭到表扬的进步前辈集体和进步前辈小我透露表现强烈热闹的恭喜!向一切关怀政务中间任务的同志透露表现高尚的敬意!

在看到成果的还,我们务必坚持清醒的思想,正视任务中的问题和缺乏:一是单个当地、单个部分注重不敷,“两集中、两到位”任务迟迟不克不及落实;二是单个部分对窗口传权不充分,“只挂号、不看病”的景象仍然存在;三是单个窗口任务人员效劳认识淡漠,违规景象时有发作;四是全省各地加大了政务效劳中间建立力度,纷繁推出了一系列新的行动,构成了你追我赶、不进则退的开展势头,给我市政务效劳任务带来了新的压力。以上这些问题需求人人惹起高度注重,并仔细加以处理。

二、深化增强政务效劳中间建立严重意义的看法

各级指导高度注重政务效劳中间建立,奇葆书记、巨峰省长屡次作出主要指示,要求各地各部分解放思维、立异方法,实在办妥政务效劳中间,为企业和群众供应优质效劳。保华书记、昌升市长屡次对增强政务效劳中间建立提出了明白要求。全市各级各部分必然要认清情势,一致思维,深化看法,进一步加强搞好政务效劳中间建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看法增强政务效劳中间建立是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的必定要求,是推进当局治理体系体例立异和行政审批准则变革的急迫需求,是改善投资情况、促进遂宁跨更加展的实际路子,是建立廉政型当局、进步行政效能的一项治本办法。

三、扎实推进我市政务效劳中间建立任务

增强政务效劳中间建立,要害是要改变本能机能,树立标准、高效、便捷、通明的行政审批运转方法,在标准中提拔效劳,在效劳中提拔形象,起劲推进政务效劳中间安康疾速开展,实在为企业服好务,为群众服好务,为遂宁经济社会开展服好务。当时,应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任务:

(一)鼎力推进政务效劳中间规范化建立。要进步政务效劳中间运转程度和质量,完成效劳窗口任务准则化、顺序化、标准化,必需以政务效劳中间规范化建立为首要抓手,逐渐树立公开、便民、高效、清廉、标准、可问责的效劳机制,使之成为为企业、社会和底层群众供应优质高效政务效劳的综合平台,为加速开展、科学开展、又好又快开展发明标准、高效、诚信、开放的政务情况。要依照全省的一致要乞降相关规则,加速推进我市市市、县(区)两级行政审批项目和流程规范化、政务效劳类型和形式规范化、政务效劳电子系统规范化、政务效劳中间场地规范化等规范化系统建立,起劲把全市政务效劳中间建立进步到新的程度。

(二)深化推进“两集中、两到位”。这项任务是行政效能建立中的一浩劫点,各地要加大任务力度,强力加以推进。要经过施行“两集中、两到位”,理顺部分之间和机关内部的本能机能关系,作废不用要的中心流程,完成行政审批充分受权。要依据分歧行政审批事项的处理难易水平,科学设定全体处理时限和各环节规范处理时限,能削减的环节要尽量减,能紧缩的时限要尽量紧缩,以不时优化审批流程,进步效率。要鼎力履行首席代表准则,授予首席代表审批决议权、审核上报权、组织协调权和电子印章运用权,进步现场办结率,确保在政务效劳中间现场办结件到达办件总数的90%以上。值得可喜的是市公安局、市消防支队的审批项目已归入市政务效劳中间集中处理,市级部分提早3个多月完成了省上规则的目的义务。各区县要实在加大任务力度,务于6月底前具体完成“两集中、两到位”任务。6月底前由市目的办专项督查,好的表彰,差的批判并扣减目的分。需求特殊强调的是,但凡在政务效劳中间单设窗口的部分,一切审批事项以及一些面向社会大众的效劳事项都必需在政务效劳中间受理处理,决不克不及把政务效劳中间办成“收发室”、“中转站”,果断根绝“只挂号不看病”的景象。

(三)起劲拓展政务效劳范畴。要进一步完美政务效劳系统,尽能够地把效劳底层、效劳企业、效劳群众的事项归入政务效劳中间。要积极发明前提,逐渐将触及人民群众亲身好处的公共效劳项目以及与行政审批相关的查验、检测、评价、论证、署理等中介效劳事项等归入政务效劳中间集中处理。要进一步立异任务体系体例机制,疏通企业效劳渠道,积极自动上门效劳,把我市企业呼叫中间办得更好,办出新的特征。积极推进网上受理、网上请求,构建愈加便利、快捷、科技含量较高的效劳收集平台。增强国度投资工程买卖治理,不时完美网上投标系统,积极探究网上招标和网上评标任务新行动,实在避免串标、围标事情的发作。

(四)具体建立乡镇(街道社区)便民效劳站。效能建立在乡镇(街道社区)相同主要。乡镇(街道社区)便民效劳站的建立,可以从准则层面实在处理底层群众在处理行政审批、证照领取等政务事项中面对的“入城、找人、进门”等详细问题。各级各部分要进一步进步看法,扎实抓好乡镇(街道社区)便民效劳站建立。一是至2012岁尾,全市各乡镇(街道社区)准则上都要树立便民效劳站,首要担任受理或署理行政相对人需求处理的政务效劳事项(包罗乡村小我建房审批一条龙效劳、方案生育、户籍治理、民政优抚、协作医疗、村帐署理、农林水利、规划建立、工商注销、劳动保证、疆土房管等相关事宜)。二是乡镇(街道社区)便民效劳站运作机制的总体要求是:集中处理、责任到人、标准收费、便捷高效。三是将乡镇(街道社区)便民效劳站建立所需经费归入区县财务预算。四是充分受权窗口。属于乡镇(街道)权柄局限的处理、审批等事项,尽量受权便民效劳站处理;县属部分要充分受权便民效劳站,并将便民效劳站全程署理的事项归入“绿色通道”快捷处理;可以经过收集审批,要树立网上审批系统。五是将乡镇(街道社区)便民效劳站建立归入区县目的审核。

篇8

[关键词]社区概念 社区治理 社区文化 社区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234-01

一社区概念的界定

目前国内学者大多从社会学角度对社区概念进行界定,多强调地域性的概念,通过与社会、国家、城市、社会群体等不同概念的对比中得出社区的含义,“更多的社会学家是从一定地域社会关系结构的角度,或者从社区的功能与地域空间相结合的角度社区下定义”。

一种观点从社区与社会对比的角度诠释社区概念,“在方法论上,社会是一个一般的概念,它的性质是无法使用实证资料来论证的”,“研究者只能做出范围较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研究――社区研究,从社区研究中取得实证资料来论证社区的性质并进而推出社会的性质”。这种定义方法将社区作为社会的特例,是从哲学角度对社区进行的界定。它比较重视社区、社会的对比,并对这两种经常被人们搞混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基本厘清了社区、社会的含义;不足之处在于它只是用对比的方式告诉了人们社区不同于社会,而缺乏从自身出发的论证,没有明确指出社区应该包含的基本要素,因而无从说明社区的本质。

另一种观点是从社区与国家、城市及社会共同体的对比关系中对社区加以解释。该观点认为国家“始终是和不可侵犯的要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社区是“早在私有制产生之前人类就有了自己的共同体方式”,社区要表达的是“居住在同一社群、同一地方居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模式”,因而从本质上或者是产生历史上,社区和国家都是截然不同的。当论述社区和城市的关系时,“城市是人类劳动分工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而社区“既可坐落于农村又可坐落于城市,二者具有一定的交叉性”。与社会群体的对比关系中,作该观点认为社会群体是“由一定社会交往关系联结起来的人类集体生活共同体”,血缘、地缘、业缘起纽带作用,而社区则是“地域特色鲜明的社会共同体”,其中加入了地域性的要素。

二社区管理体制

首先是社区管理主体。在定位社区管理主体方面,国内外学者的基本观点一致,大家普遍认为社区管理涉及多个主体,“社区建设离不开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努力”。但对于如何确定不同管理主体尤其是政府作用时,学者们产生了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在只是在建立社区服务体系的初始阶段发挥重要作用,承担培育非政府组织、提供资金政策支持的责任,并利用自身的权威性和号召力发挥主导性作用。这种观点主要是基于当前我国社区治理的现状而提出来的,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但并未对各治理主体之间关系明确定位,只是着眼于当前状况而未有长远目光。另一种观点认为,社区服务组织者是基层社区组织,是社区服务中主要的依托力量。因为这些基层组织“直接面对社区,最贴近社区人民群众,最了解社区的基本状况,最了解社区居民及其他成员的需求”。这种观点实际上充分肯定了社区基层组织在社区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从社区治理角度指出了基层组织在提供服务方面的优越性,并认为政府只是起到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的作用,是“小政府、大社会”理念的体现。

三社区文化建设

(一)社区文化概念

由于理论界对社区文化研究角度不同,对社区文化内涵的界定也不相同。有人认为“社区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人们所创造、孕育、形成的人文环境、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有人认为“社区文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区域当中,人们各方面的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它既包括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包括该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生活习俗、审美方式、娱乐时尚等。”

(二)社区文化的作用

在对于社区文化作用的探讨上,学术界的观点基本一致。有人认为社区文化有益于营造“社区精神”,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并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有人从更大的层面提出了社区文化建设有益于“完善城市功能,树立城市品牌,打造城市特色”;有人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可以促进社区自治的发展,通过社区文化活动培养居民的自治意识,增强居民的团体意识;也有人认为培养社区文化可以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社区风尚,也有益于社会环境的安定。总体来说,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首先在于社区自身的稳定、团结、和谐,还可以扩展到更大的范围,从整个城市乃至社会层面上都有良好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学贤.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14 页.

[2] 黎熙元等.社区建设―理念实践与模式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6,第5 页.

[3] 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第32页;第32 页;33页.

[4] 代明,袁莎莎.国内外城市社区服务研究综述[J] .城市问题,2010(11):25.

[5] 沈千帆.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第40页.

[6] 高占祥.论社区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7] 龚贻洲.论社区文化及其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9).

[8] 刘庆龙等.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9] 李吉国.浅谈社区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J].理论学习,2002(12):33.

篇9

〔关键词〕 草根社区自治组织;公民治理意识;公民精神;Logistic回归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2-0032-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地方政府生态管理与绿色社区志愿者组织成长的互动关系研究” (7117309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层政府信任与社区志愿者组织成长的内在关联性研究”(70903002);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绿色社区志愿服务研究” (11SHC0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地方政府社会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研究”(09YJC810022);2011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梁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博士,江苏南京 210093。

巴伯曾说过:“民主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民主是一项持续性的实验,而不是一系列固定的准则。” 〔1〕民主的理念在当代社会很少被公开质疑,然而无可否认的是,民主仍是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具争议的议题之一。〔2〕在迈向人类民主化的治理宏图中,政治理论家与实务者都将民主作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旅途中的至高使命。古代雅典、罗马的民主印象成为政治学者挥之不去的美好期待,有过挫折、有过喜悦,政治民主化总是在这种交替与缠绕中缓缓前行。作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史的见证者,公民担负着回归政治本身的切实责任。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公民治理意识、公民精神将会燃起公民追逐逝去梦想的热情,催促人类开创民主治理的新境界。

一、公民治理意识、公民精神之理论回眸与意涵解读

人类的智者从柏拉图到托克维尔都认为由于西方国家的权力获取需要得到公民的支持,因此对于统治者来说,理性地说服人们就非常关键,只有让公民从理性方面获得认同,才能有利于权力的稳固。〔3〕19世纪30年代,当托克维尔初次踏入美国大陆时,深深表达了如下感受:“不论老幼、不论贫富、不论性格差异,美国人总是在不停地结社。” 〔4〕由此可见早年托克维尔非常欣赏美国公民的自治精神对美国民主政治的推动作用。Adam则进一步深入指出自治的原初含义是任何人对于合法的秩序都有统一的偏好,然而由于不同的价值、利益与标准的冲突,这一假设受到挑战。但是自治的固有逻辑却未发生变化,自治强调如果决策执行代表了集体的偏好,一个集体或者共同体将对于个体公民进行管理。〔5〕“公民治理”很接近于早年托克维尔笔下的美国传统的公民自治精神和Adam所言的公民自治的深层意涵――公民直接参与各类公共事务的合作治理,而不是通过政府这个中介;或者直接与政府进行良好的合作互动,使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最大限度地体现自己的美好诉求,最终达到公民治理公共事务的理想目标。

早在1976年,Higgins和Richardson就曾预言:“更大程度的参与与协商已经成为所有层次、所有组织决策的一个必要因素,促使这种参与运动的动力如今没有看到消失的迹象,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这种趋势定会更加明显”。〔6〕学者们似乎对于将来的更为广泛的公民参与性治理充满着无限的憧憬与期待,然而不少学者也批判性地注意到未来的更为深刻性的公民参与急需一种载体,如果缺失了这种承载公民参与的物质基础,那么所有的公民参与性设想只能付诸于空想。在Clarke 和Newman看来,我们应该更多地发掘社区的潜力,重新发现社区,将社区作为提升公共领域的一种重要途径。〔7〕 通过公民直接控制与通过社区论坛与社区议会等形式,给予公民参与的权力,从而决定影响社区发展的议题,〔8〕而这种理念的发展被后来的学者视为一种走向公民治理的路径选择。“公民治理”在公共管理领域并不是最为前沿的词汇,公民治理的倡导者理查德•C •博克斯的《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一书在几年前就已经做为译著出版了,但是公民治理的确是我国社区草根民主成长的未来方向。在公民治理模型中,社区居民是他们自己社区的“提供者”,所以,他们应该做出必要的决定以确定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服务以及如何运营这些公共服务。选取代议者以及公共服务职业者在社区公共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他们的角色应该是提供帮助和支持,而不是成为公民的上级,他们应该和公民一起,这才能形成为一个社区。〔9〕

公民治理理论汲取了传统政治学与行政学中的三种价值理念,即地方控制、小而回应性的政府以及作为顾问的公共服务职业者,并试图建构一种公民型政府,这种公民型政府主要由公民、选任代议者和公共服务职业者相互协作而形成。博克斯认为公共组织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精英控制(Elite control)阶段、民主(Democracy)阶段、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阶段、公民治理(citizen governance)阶段。〔10〕同时,为了应对政治合法性的危机与社会的不信任危机,公民与政府的合作治理理念已经成为政治学者研究的热点,学者们普遍认为广泛性的公民参与和合作治理能够挽救传统民主治理的危机。〔11〕而另一位公民治理理论支持者巴伯认为现代社会普遍采用的代议民主制最多只能是趋近于民主,称为“弱势民主”。据此,他提出了“强势民主”的概念,在看到传统代议制的弊端之后,巴伯对于强势民主推崇有加,他认为:“强势民主不仅仅要追求选票,而且要求好的理由;强势民主不仅仅追求观点,而且也重视理性的辩论”。〔12〕

肇始于美国的公民治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以解决代议制代表性不足为目标,以顺应并推动公民自治意识和公民精神为宗旨,促进公民对于各类社区事务的直接参与。公民治理不仅仅是要实现效率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实现一个公民自己设想与自己执行的社区愿景。〔13〕而对于实现真实的公民治理图景而言,公民治理意识与公民精神是最为重要的内源性基础。公民治理意识顾名思义即为公民治理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公民自治意识、民主意识、自由意识、平等意识与参与意识等各种现代公民意识。

“公民精神”可谓是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历程中始终形影不离的词汇。早年新公共行政学就极为倡导公民精神的复兴。作为“新公共行政”的代表人物,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教授提出经济和效率虽然是公共行政的价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但决不是其核心价值。罗伯特•登哈特等人也同样认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理论的更新,建立在民主公民身份理论、公民社会理论与话语理论基础之上的新公共服务、公民精神复苏等理念成为公共行政的重要价值诉求。 〔14〕后现代公共行政语境中的话语民主理论与盛行于当代中西方行政学界的“善治”理论,都被视为是复兴了新公共行政学派的对于公民精神的价值追求。Grindle认为,善治呼唤公共部门所有方面的改进,不仅仅要求改进政治与经济互动的规则,改进公共议程设置的决策机构,改进公共部门资源配置方式从而有效回应公民需求,而且善治也低于社会共同价值的实现提出的新的要求。 〔15〕而除了“善治”理论之外,“政策网络”、“多中心治理”等公共管理领域盛行的诸多理论,也是将很多注意力集中于关注公民参与意识、公民自治意识、公民美德与现代公民精神等等。

与公共行政的精神一脉相承,参与精神、民主精神、权利意识、平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成为公民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我国,由于长期深受臣民意识与臣民文化的深入影响,很多公民极为缺乏公民治理意识与公民精神,缺乏参与公共事务与社会政策的治理,缺乏维护公共利益的意识。犹如帕特南描述的社会资本,公民治理意识与公民精神可以看成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资本,任何社会的发展与运作都依赖于此种社会资本,因此实现社会良好治理需要持续地挖掘与利用这种社会资本。在1996年时,提出公民治理弥补政府中公民参与的缺失,在美国的83237个政府机构中,没有一个政府是纯粹意义上的公民治理。〔16〕公民治理意识与公民精神极为强调草根社区自治组织与公民个人在草根民主中所获得的真实发展空间,很难想像在一个缺乏积极、信任、合作、真实、自治的场景中能够催生出真正的民主图景。

二、自下而上孕生的草根社区自治组织:研究问题与研究概况

当今的世界发展使公共参与的范围急剧扩展,公民为中心的合作型公共治理越来越成为新时代的主要治理议题。〔17〕Melucci认为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治理背景下的政府所面临的不再是实现一种合理完美的制度,对于公民的文化教育与素质培育也将被提至重要议程。〔18〕现代公民治理意识与公民精神的发展与培育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与之发展程度相对应的公民治理与草根民主的逐步形成与最终建构。

公民治理意识、公民精神所具有的这些核心价值理念,从理论层面而言与我国当前城乡社区田野之间的草根社区自治组织与草根民主的成长历程有着某种契合和共性。社区自治组织在我国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靠政府行政力量自上而下推动发展起来的社区自治组织,这类社区自治组织出现比较早且带有“官方化”的特征;另一类则主要依赖于社会民间内生力量的不断壮大,进而自下而上地推动而形成的社区自治组织,这类社区自治组织具有“纯民间性”的特点。本文主要研究和考察的社区自治组织归属于纯民间性类型,也就是草根社区自治组织。我国诸如“社区邻里互助中心”之类的草根社区自治组织的成长,都在推动中国草根公民社会的发展。但是资金、资源等有限及其他种种制约条件也使得它们还不能在整体上成长为独立发展的巨大动力。如依据2006年在南京市展开的关于草根NGO的相关实证调查中的数据统计结果,笔者通过《社区公民参与草根NGO:现状与阻滞因素分析――基于对南京市的实证调查》(2007)等论文中基于对南京市城乡若干社区的实证调查,对南京市城乡社区草根NGO成长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解析,通过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城市社区居民对草根NGO的参与程度并不理想。在调查结果中可见过半的社区居民表示从未参与任何形式的草根组织;从草根NGO整体参与来看,其中公益服务类NGO的参与情况呈现出非常低的状况,相对而言政治领导类NGO的参与程度却相对偏高。〔19〕

我国是一个历来就缺乏民主氛围的国度,城市社区中草根性的治理意识、公共精神的成长仍然较为孱弱,而孱弱的公民精神、淡泊的公民治理意识对于草根社区自治组织的成长而言,是否存在着较大的影响呢?本文将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的三个城市南京、杭州和苏州的实证调查,深入考察真实世界中公民治理意识与公民精神成长之现状,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进行分析与研究,进一步揭示公民治理意识与公民精神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重点分析与研究公民治理意识与公民精神对草根社区自治组织良性发展的深刻影响,深入探究培育社区公民公共精神的发展渠道与推进草根社区自治组织与草根民主成长的美好展望。本次调查的数据资料来源于2009年在长三角地区的三个城市南京、杭州和苏州所作的实证调查。调查对象为参加过社区自治组织的社区居民。调查过程中主要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多阶段抽样过程中又结合简单随机抽样法、分层抽样法、系统抽样法、定额抽样法、判断抽样法等多种抽样方法。在抽样框中,根据已有的资料和研究,考虑了总体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职业分布、地区分布等多种因素,整个调查均采用较为简短清晰的结构式调查问卷,此次调查共派发1200份问卷,收回982份,回收率为818%;采用幅度检查和逻辑检查对初始问卷进行严格筛选,除去16份无效问卷,保留966份,最后有效回收率为805%。本文期望能够对我国其他地区城市公民治理、公民精神与草根社区自治组织的实践模式提供借鉴与参考价值。

三、公民治理意识、公民精神与草根社区自治组织的成长

尽管目前我国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民主化改革,但是传统的臣民文化依然不可避免地束缚和制约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例如中国比较突出和典型的传统臣民文化――“官本位”、“权威崇拜”和“与世无争”等政治心理,发展至今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惯性地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这极大地抑制了社会公共空间和公民的主体地位。由于我国与西方的民主、法律等多种文化价值系统存在较大的差异,公民的民主与法治等公民精神与公民意识至今仍难以深入我国的民主法律文化土壤。

调查中,对于“我参与的社区自治组织对社区社会政策的决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我必须在平时多参与社区自治组织,这样能够有效监督社区社会政策的执行”、“参与社区自治组织的收获在于可以使我了解并参与社区问题的改良,使社区生活更加美好”、“通过参与社区自治组织让我对社区更有信赖感和归属感”、“参与社区自治组织越积极,越有益于推动草根民主的发展”这些说法,均只有半数左右的被调查公民表示比较赞同,而相当一部分公民对于这些说法是表示不认可的。通过数据调查统计发现,部分公民对社区自治组织的自治型参与比较缺乏。 〔20〕而从中也折射出被调查公民的公民治理意识和公民精神相对较为淡泊和孱弱。

公民治理意识、公民精神的发展与成长直接为草根社区自治组织和草根民主的成长与发展提供鲜活的动力和源泉,其内在关联性在于公民治理意识、公民精神的成长本身是草根社区自治组织和草根民主发展的重要表征,还体现在公民治理意识、公民精神的成长对于草根社区自治组织和草根民主的成长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下文即对公民治理意识、公民精神对草根社区自治组织成长之影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中通过公民对于“我参与的社区自治组织对社区社会政策的决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我参与社区自治组织越积极,越有益于推动草根民主的发展”等客观论述的看法来测量公民治理意识与公民精神。这里将测量公民治理意识与公民精神的指标转化为虚拟变量,比如对“每个人都应积极参与社区自治组织,为社区尽一份力”这一观点,公民选择 “很不同意或不太同意”设定为0,选择“无所谓”或“比较同意或非常同意”则设定为1。而因变量“事实上,您是否经常参与社区自治组织”则将公民选择“不经常参加”设定为0,选择“经常参加”设定为1,通过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

表1 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Ⅰ

Variables in the Equation

BSEWalddfSigExp(B)

Q1我参与的社区自治组织对社区社会政策的决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a2585420000

无所谓002203570004109511022

比较同意或非常同意109703569473100022995

Q2为了有效监督社区社会政策的执行,我必须在平时多参与社区自治组织b3056320000

无所谓1946042520970100006997

比较同意或非常同意24490446301061000011577

Constant-2837031481598100000059

Model Chi-square=263344,df=4,Sig= 0000

-2 Log likelihood=1063334,Cox & Snell R Square=0240,Nagelkerke R Square=0320

Correctly Predicted Percentage =719%

a参照变量: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Q1中的说法

b参照变量: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Q2中的说法

如表1所示,模型卡方值(Model Chi-square)为263344,P=0000

从Exp(B) 值即发生比率OR值可以看出,居民对Q1中的这种说法表示 “比较同意或非常同意”,则经常参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生比是“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这种说法的公民的2995倍。接着,公民对Q2中的这种说法表示“无所谓”与 “比较同意或非常同意”,其经常参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生比分别是“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这种说法的居民的6997倍与11577倍。以上的Logistic回归分析说明公民精神与公民治理意识越强,公民经常参与草根社区自治组织的比例也就越高。

进一步对公民治理意识、公民精神与草根社区自治组织成长之影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依然是将测量公民治理意识与公民精神的指标转化为虚拟变量,例如对于“参与社区自治组织可以使我了解并参与社区问题的改良,使社区生活更加美好”这种说法,居民回答 “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的编码为0,回答“无所谓”或“比较同意或非常同意”则编码为1。而因变量“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您是否愿意经常参与社区自治组织?”将“很不愿意或不太愿意”的编码为0,“比较愿意或很愿意”的编码为1,Logistic回归的分析结果如下:

表2 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Ⅱ

BSEWalddfSigExp(B)

Q1参与社区自治组织可以使我了解并参与社区问题的改良,使社区生活更加美好a3071720000

无所谓124704437940100053480

比较同意或非常同意2153043924069100008609

Q2参与社区自治组织可以增强我对社区的信赖感和归属感b3262120000

无所谓104903588600100032856

比较同意或非常同意1899035328878100006681

Q3我参与社区自治组织越积极,越有益于推动草根民主的发展c3830720000

无所谓1548040514609100004702

比较同意或非常同意23350397346551000010332

Constant-4513049184404100000011

Model Chi-square=277623,df=22,Sig= 0000

-2 Log likelihood=889178,Cox & Snell R Square=0254,Nagelkerke R Square=0359

Correctly Predicted Percentage =773%

a参照变量: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Q1中的说法

b参照变量: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Q2中的说法

c参照变量: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Q3中的说法

表2中的回归模型的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由Nagelkerke R2可知,全部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的245%。这进一步表明公民治理意识、公民精神对于草根社区自治组织的成长有较大的影响。 从Exp(B) 值即发生比率OR值可以看出,公民对Q1中的这种说法表示“无所谓”与 “比较同意或非常同意”的公民,其愿意经常参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生比是“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这种说法的公民的348倍与8609倍。接着,对Q2中的这种说法表示“无所谓”与 “比较同意或非常同意”的公民,其愿意经常参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生比是“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这种说法的公民的2856倍与6681倍。 最后,对Q3中的这种说法表示“无所谓”与 “比较同意或非常同意”的公民,其愿意经常参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生比是“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这种说法的公民的4702倍与10332倍。这说明公共精神与公民治理意识越强,公民愿意经常参与草根社区自治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程度也越高。

Pollettta认为参与式民主具有两层含义:一种指代政治形式,另一种指代特定的政策制定规则。〔21〕社群主义的主要代表者之一戴维•米勒则认为,社群主义的主旨就是将集体的尊严与价值内化为全体成员的意志。前文的分析很大程度上向我们昭示,公民治理意识与公民精神是草根社区自治组织与草根民主形成之精髓,进一步解析发现我国城乡社区公民治理意识与公民精神的发展现状比较孱弱,并成为草根社区自治组织与草根民主成长较为缓慢的最为重要之因素。

四、公民精神与草根社区自治组织的孕育生长:漫长而遥远的历程

在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后工业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在人类社会治理方式正在跨入全球化治理时代,公民治理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中治理关系最美好的价值追求。如巴伯所言,“强势民主并不对个人管理自身的能力抱有无穷无尽的信心,但是它同意马基雅维里所认为的大众从整体上讲是和君主一样的或者比君主更有智慧的,它也同意西奥多•罗斯福德观点,即‘忙忙碌碌的大多数平民管理自身所犯的错误比任何想要管理人民的小机构的官僚所犯的错误更少’”。〔22〕21世纪,就在公民越来越深入地参与社区事务,要求公共服务的职业者承担更多公共责任的过程中,公民也许更明确地意识到,他们需要选择优化的,适宜他们的制度结构,以创造社区的政府。

面对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衰弱与公共空间的急剧缩小,西方的学者曾为此深感忧虑,阿伦特等人认为没有公众参与的政治生活将是缺乏生命力的,而且,Nanz和Steffek等人的研究发现,有组织的公民社会将会产生新的公共空间,公众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将极大提升公共领域。〔23〕而本次调查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公民治理意识与公民精神成长之现状距离公民治理所要求的现代公民治理意识与公民精神似乎还有很遥远的距离。对于“我参与的社区自治组织对社区社会政策的决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为了有效监督社区社会政策的执行,我必须在平时多参与社区自治组织”、“参与社区自治组织可以增强我对社区的信赖感和归属感”等说法,均只有半数左右的被调查居民表示比较赞同,而相当一部分居民对于这些说法是表示不认可的。接着对公民治理意识、公民精神与草根社区自治组织成长之影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则可以发现公民治理意识、公民精神对草根社区自治组织成长有着较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而综合前文的分析,可以发现被调查社区中公民美德、公民精神与公民治理意识的心理体认和民主实践还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有些问题不仅对于草根民主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消极作用,更为严重的是对国家的民主体制建设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深入分析草根社区自治组织与草根民主成长迟缓的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努力培育积极的公民资格、公民精神与公民治理意识,为公民治理创造坚实的草根社会基础,是草根社区自治组织与草根民主成长的漫长而遥远的历程之中亟待完成的必要而艰巨的任务。

社群主义者如今更多地从社群之中寻求问题的解决,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仅要考虑私人化与新自由主义的策略,公平与正义等理念也需要在社群的道德规范中得以体现。社群主义的发展与公民身份密切联系,公民的志愿服务成为公民身份发展的道德源泉。 〔24〕政治学者在探索民主这一议题时,都给予民主不同的定义。虽然意见纷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民主不是一整套固定的规则,也不是形式上的、直接性公众的直接参与,民主没有特定的形式,而且民主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变化的漫长历程。在人类民主化发展的遥远道路中,公民治理意识与公民精神就显得弥足珍贵。通过本研究的分析,被调查公民的治理意识正在伴随民主化的进程不断演进,我们不能不切实际地希望公民的治理意识与公民精神跨越式地发展,更不能对于现阶段公民治理意识与公民精神淡薄而感到绝望。公民治理意识与公民精神的前行也将是漫长的、艰辛的过程,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已经证明。在现实的政治实践中,政治理论家将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公民政治赋权的重要手段,“自由民主社会中的政治教育不仅仅限制在政治社会化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还应教会如何获取政治权力、如何应对政治权力等议题。” 〔25〕

Nancy Fraser认为在当今社会中,社会公平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对于社会公平的讨论也逐渐主要分为两个重要的阵营,一种主流观点认为实现社会公平是政府的重要使命之一,因此,通过一种补偿性的资源流动形式,来实现不同地区的同等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如今社会处于一种身份政治时代,要实现社会公平,就必须要保证社会中少数人的观点、信仰为他人所熟知,得到他人的认同。〔26〕而政府与草根社区自治组织在良好合作的过程中更应遵循公平合作的原则。例如对于草根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而言,政府还应进一步健全草根社区自治组织发展的注册登记制度,尤其是完善电脑注册系统。另一方面,还应建立科学的草根社区自治组织绩效评估计量体系,加强对草根社区自治组织成员的培训与教育,建立草根社区自治组织共同治理的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然而受政府对社会控制的减弱的深刻影响,蕴涵着现代公民治理意识与公民精神的草根社区自治组织自身要有足够的能力来帮助社会实行自我治理。草根社区自治组织自身充当网络治理中的桥梁作用,维护和捍卫各种特殊群体的利益,支持社区的网络治理的多元格局。概而言之,公民治理意识与公民精神的培育是一个漫长而遥远的过程,是一个随着法治与民主制度的逐步健全、公民自身素质提高而不断成长与发展的冗长历程,也期望本研究可以为当代中国城乡社区草根民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尽其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2〕〔12〕Barber, B. R. Democracy and Differen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6.p144,p144,p576.

〔3〕Peter, M. Planning theory symposium on rationality and democracy, International Planning Studies, 2001.6,(3), pp.27-284.

〔4〕Alexis de Tocqueville. Democracy in America , N.Y.: Anchor Books,1969, p.513.

〔5〕Adam, P.Self-government in our times,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2009,12,(1), p.72.

〔6〕〔7〕〔8〕Higgens, G. M. & Richards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London: The Politics Association,1976. p.27.

〔9〕〔美〕理查德•C •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M〕.孙柏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

〔10〕〔13〕Box, R. C.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21st Century, Sage: Thousand Oaks. 1998.p.35.

〔11〕 Wei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and Civic Empowerment,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2010,8, (2), p.595-598.

〔14〕 Denhardt, R. B. & Denhardt,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0,60,(6), p.549.

〔15〕Grindle.Good Enough Governance: Poverty Reduction and Refor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y, Administration and Institutions,2004,17,(4), p.525.

〔16〕Miller, H. T. & Nunemaker,Citizen Governance as Image Management in Postmodern Context, Administr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1999,21,(3), p.302.

〔17〕Terry, L. C. Tomas, A. B., & Jack, W.Citizen-centered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6,66 ,(1), pp. 76-88.

〔18〕Melucci, A. Challenging Codes: 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19〕 梁莹.公民参与草根NGO:现状与阻滞因素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7,(5).

〔20〕 梁莹.基层政治信任与社区自治组织的成长:遥远的草根民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98.

〔21〕Polletta, F.Freedom is an Endless Meeting: Democracy i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4.p.245.

〔22〕〔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M〕.彭斌,吴润洲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260.

〔23〕 Nanz, P. & Steffek, Global Governance, Participation and the Public Sphere,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2004,39,(2), p 315.

〔24〕Clarke, S. munity and Problematic Citizenship, Political Geography,2008,27,(1), p.23.

篇10

中国企业改革的方向是股份制,公司治理是股份制改革最核心的内容,公司治理原则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就是利益相关者的安排问题,即他们的权利、他们的作用和对他们如何保护的问题。从定义的角度看,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在内,但投资者的利益已在《公司法》中有明确的规定。一般讲到的利益相关者,更多的是指职工、有稳定关系的上下游企业如供应商以及债权人。有一些涉及到环境的企业,其利益相关者还涉及到社区。

在1999年经合组织《关于公司治理的五项原则》中,对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是单独作为一项原则来介绍的。文件列出了四项内容:第一项,公司治理框架应当确保利益相关者受法律所保护的权利得到尊重;第二项,利益相关者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在受到侵害时,利益相关者应当能够获得有效补偿;第三项,公司治理框架应当提供利益相关者参与增进企业绩效的机制。例如,在董事会中设雇员代表、员工持股计划、或其它形式的利润分配机制,或者在某些重要决策上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还特别提出,在破产清算过程中确保债权人参与管理;第四项,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过程时应能够得到相关的信息。

经过几年公司治理的实践,2004年经合组织对公司治理指引又做了一次修订。在这个修订版中,更加强调员工和债权人作为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提出应发展“提高员工参与程度的机制”,包括单个员工和他们的代表机构,应该能够自由地和董事就公司所发生的违法和不道德行为表达他们的看法,员工表达的看法和员工表达看法的权利应该受到重视和保护。要建立信息能够安全、保密送达董事会的渠道;二是“提高参与程度的机制”,例如,在董事会中增加职工代表,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包括养老金投入在内的利润分享机制等等;三是强调债权人对公司运作发挥外部监管者的作用,并提出建立有效的清偿框架,以及有成效的债权人执行机制。

应该说,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角度来讲,中国企业员工的地位和员工参与管理的程度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但是,关于利益相关者,我国还没有制度性或原则性的框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历史上产生的一些失误所导致的。

篇11

关键词:合作主义;小区型社区;治理

一、治理主体自身问题

1.业主问题

业主是指房屋和相关设施的所有权人。当业主们的房地产权聚集在相邻地理空间时,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关系。然而,中国有句古话:各人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句话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业主们的心理状态。“公共精神”的缺乏在业主中比较普遍。现在的业主之间没有工作上的联系,加之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们总是在忙碌,人情淡漠,对于自己所居住社区的其他成员往往不会主动去结识交往。这就造成了业主之间联系不紧密,缺乏把自己当成社区治理主体的觉悟和意识,住在同一个社区的人们缺乏内聚力,对社区公共事务漠不关心。也正是如此,当业主的利益受到侵害时,由于权利意识淡薄,不明确自身的权利,以至于不知如何维护自身的权益。

2.社区居委会问题①

从本来意义上讲,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然而,自社区居委会组建以来,它往往是政府的“腿”,成为街道办事处的下属机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受制度构建阻碍、自治权保障和监督机制的缺乏影响,它总是按照政府的意思来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虽然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居委会纷纷改组为社区居委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打破了全能政府的社会管理模式和高度统一的资源分配模式,但政府仍是社会管理和资源分配的绝对强势主体。制度环境和制度惯性依然没能改变社区居委会对政府的依附。主要表现在:(1)合法性的依赖。从制度构建上看,社区居委会的建立采用的是政府主导、社会反应的自上而下的建构模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居委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委会由政府决定其设立、撤销或调整,以法律形式获得其性质、地位和职能,也就是讲,政府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使社区居委会获得了合法性。(2)体制等级的依赖。政府从一开始就将居委会视为城市管理体系的一部分,让其承担基层社会管理职责。事实上,社区居委会改组成立以来,一直接受街道办事处的直接管理和控制,绝大多数社区居委会的日常工作都牢牢束缚于行政体制管辖之下。(3)组织架构的依赖。社区居委会下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和宣传文化等工作委员会。这些工作委员会或称为工作职责,直接与街道各职能科室和政府各职能部门一一对应,由它们对口下派任务,组织实施并进行评估。(4)物资资源的依赖。目前,社区居委会物资资源主要由政府提供,如工作用房、活动室用房、办公设备等主要由政府或政府通过辖区企事业单位提供,办公经费、活动资金主要由街道办事处或政府部门拨款。社区居委会工作者的生活补贴也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和街道补贴。当前的社区居委会是一个无自主支配资金权力,完全依靠政府供养的社会组织,政府是社区居委会获取物资资源的唯一渠道。(5)社会信任的依赖。从社会现实看,当前社区居委会所取得的社会信任离不开政府的行为。政府对社区居委会的职责要求,使其能够借助政府行政权力的后盾,行使调节居民纠纷、管理流动人口、帮助困难群体等工作,在部分群体中获得了一定的社会信任。

3.业委会问题

物业管理区域内全体业主组成业主大会,业委会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由业主大会选举产生。长期以来,我国一直缺乏相关法律对业委会赋予明确的民事责任和能力界定,业委会法律地位的不明确是困扰业委会发展的一大障碍。同时,业委会成员素质不高也是重要的困扰因素。根据业委会的实际工作要求,业委会有赖于小区内的灵魂人物和专业人士等精英的参与与贡献,这样才能确保业委会职能的有效履行和工作的专业化水准的提高以及小区凝聚力的提升。实际上,由于业主的生活节奏普遍较快,加上城市内个人意识的增强,小区内的人际交往并不充分,一般的业主很难了解候选人的具体情况,这就为业委会的工作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推选主任与副主任容易致使部分不是业委会委员的社区精英难以进入业委会,降低了业委会的整体素质。此外,业委会代表性欠缺。尽管业主的利益诉求可能是一致的,但是毕竟他们来自不同的工作单位、对相同的事物他们可能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因此,社区的业主还是分层的。他们在选举业委会委员时,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生活在同一楼栋的相互熟悉的业主。这样选出来的委员往往更多的是代表本楼栋业主的利益,而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4.物业公司问题

物业公司是指按合法程序建立并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对物业进行管理的企业性经济实体。它是社区业委会代表业主聘用的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的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有垃圾清理、安全保卫、绿化维护、车辆管理等。然而,物业公司作为一种新型行业提供的服务质量很难与物业合同上的标准相一致。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1)该行业提供的服务与一般的商品或服务不同,业委会一旦与所选定的物业公司签定合同后,物业公司就可以长期提供服务,其他物业公司就很难进入,从而导致签约后物业公司之间的竞争性就削弱甚至消失。(2)该行业缺乏政府的有力监管。物业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第三部门”的特性,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政府并没有把它当作“第三部门”来管理而是当作一般的企业来管理,因此,物业公司即使不履行合同也只能当作一般的民事合同来处理,孰不知,一旦物业公司与业主发生矛盾,该矛盾就是一对多(一个群体)的矛盾,其社会影响跟一般的民事纠纷相比更加恶劣。(3)该行业的行业协会不健全甚至有的地区还没建立,缺乏统一的自律性,一旦其中的一个企业因未履行合同而获利,其他企业则纷纷效仿,尽管它们知道这是不合法也不合理。

二、治理主体间的关系问题

1.业主与居委会的关系问题

社区居委会工作与业主需求的错位。目前社区居委会绝大部分的工作内容是完成政府下派的任务,主要包括社区行政管理工作和迎接检查评比。后者几乎与社区居民的需求毫不相关,却耗费了社区工作者很多精力。前者与居民利益休戚相关,但居民认可度却非常低。就其原因,不仅仅在于社区居民需求的多样性、差异性,也在于在处理社区公共事务、满足社区居民需求方面,政府的行为的天然局限性。政府在宏观领域上可以发挥调动社会资源、提供公共物品的功能,但用“一刀切”的方法处理不同社区的事务,则往往导致“无效供给”,社区工作者费了心、卖了力,却往往并未取得居民的认可。很明显,除非是社会公共需求,否则,不同社区的居民怎么会在同一时间具有相同的需求呢?社区事务往往具有个性特征,不同社区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社区群体具有不同的需求,在满足这些特殊的社区需求时,政府行为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在社区居民需要解决的事务中,常常有许多突发性事件,如邻里纠纷、火灾失窃等,这些问题需要迅速决策、及时处理,否则就会招致居民的不满。政府不可能对社区内发生的事件时时关注,也不可能对突发性事件快速反应。可见,政府行为在处理社区事务时,常常处于失灵状态,因此,尽量让社区居委会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组织居民自己商议、决定并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为宜,政府的职责就是为社区工作提供充足的物资资源和完善的制度支持。

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主动意识和自治能力有待提高。社区工作者是实行居民自治的组织者,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自治能力对居民自治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前,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主要由下岗和退休人员组成,总体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并且主要是通过街道招考或安置等方式进入居委会的。他们中的许多人来到这个岗位的初衷是为了谋得一份收入,有些甚至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以居委会为“跳板”等待着理想的就业机会。有些工作者抱着“等价交换”的心态,被动地应对着“必须完成”的工作而不再越“雷池”一步。尽管大多数社区工作者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但他们仅仅是服从命令、完成任务,缺乏主动工作意识和自治能力,这使得社区工作越来越偏离居民愿望,难以获得居民的认可和满意。

2.业主与物业公司的关系问题

从理论上看,业主与物业公司是一个间接关系,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业委会这样一个中介,然而,业委会只是代表业主整体与物业公司签定服务合同并监督其合同的执行,实际运作过程中业主个体与物业公司是直接关联的并容易滋生一些矛盾。当物业公司的服务不能满足小区居民的差异性需求时,业主可能采取消极对抗的态度,甚至以拒交纳物业管理费相对抗。一旦如此,物业公司的运作就难以维系,此时恐怕就是业委会解聘物业公司的时候了。

3.居委会与物业公司的关系问题

居委会既不是物业公司的聘用主体也没有管理它的法律依据,似乎两者之间也不存在什么关系问题,现实中,两者也是“老死不相往来”。然而,笔者认为,居委会由于与物业公司在服务的提供方面有所交叉,因此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职能分工问题。居委会在法律规定上,存在六大任务。六大任务中,就有一项社区治安保卫。而物业公司提供的服务中也有治安保卫职责,而且,现实生活中,社区的保安也确实是由物业公司提供的。那么当业主的财产发生失窃时,这个责任由谁承担呢?居委会还是物业公司?似乎两者都不是,主要还是业主或其保险公司承担。因此居委会和物业公司在为业主提供服务时,存在很多职能交叉,交叉的结果往往是两者都不管。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的业主尽快的融入群体、形成共同的社区意识和社区文化,我们的居委会改制成社区服务站,我们的业委会切实负起责任,我们的物业公司完善自己的服务,同时他们之间理顺关系、职责,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符合我国社区发展规律的小区型社区治理之路――合作主义下的小区型社区治理。

三、合作路径下的小区型社区治理模式的构建

1.社区工作者的引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颁布《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该《标准》定义“社会工作者”为:“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观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②从社会工作者中引申出社区工作者的定义。社区工作者就是专门在社区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工作人员。这种人员以社区服务站为工作地点为特殊群体(青少年、老人、残疾人等)提供心理、生活上的帮助,促进他们依靠自身解决问题,达到“自助”的目的。同时,因为社区服务站替代了居委会,社区工作者还得承担一部分原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职责:矛盾调解、选民组织与登记、计生工作、低保的确认与发放等行政工作。最后,对于一般居民,基于社区服务站的性质,社区工作者也得提供家政、就业等信息传递工作。社区工作者采用聘任制,与社区服务站签订合同,根据其工作绩效,可连续聘用。

2.提升业委会的管理能力

对一个组织来说,初创时期其人员的作用对于组织是至关重要的。业委会在我国的发展还很不成熟,正处于成长时期,因此业委会成员的能力素质对于业委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在吸收引进外国先进的业委会管理经验的同时应注意其成员的素质培养。一般来说,业委会的主要职责就是管理物业基金,选择合适的物业公司并监督物业公司对于物业合同的执行情况。因此,我们需要对当选的业委会委员进行适当的相关业务的培训,包括相关合同的法律知识、经济财会知识与技能和相应的“公共精神”培养。

3.目标的平衡和关系的协调

物业公司提供的服务具有“半公共物品”的性质,但它又是公司的经营模式,因此物业公司应该加强自身行业的自律,保证提供的服务与合同上的承诺保持一致甚至更好,这样才能保障这个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对其行业的监督。

业委会和物业公司之间是选择与被选择、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但并没有上下隶属关系,两者之间是平等的社区治理主体。在强调前两个关系的同时,也要相互合作,相互理解。这样两者才能实现共赢。业委会筹措到足够的资金,物业公司为社区提供良好的服务,两者才会不被业主所“抛弃”。

物业公司和业主之间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物业公司在满足大多数业主的需求的基础上,应注意满足不同业主的特殊需求,提供“人性化”服务,这样企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业主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也不可太挑剔,这样才能防止在解雇一家物业公司的时候,没有新的物业公司来进驻,出现物业服务真空期。

结论

本文通过对小区型社区的四大治理主体自身和相互关系问题的讨论,寻求合作主义的路径解决社区治理问题。最大的创新在于撤销居委会引入社区服务站作为政府在社区的代表服务和管理社区。(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注解:

① 于莉,刘娜.城市社区居委会的自治[J]. 经济与管理,2007(12)

② 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30

参考文献:

[1] 孙荣,范志雯.社区共治:合作主义视野下业主委员会的治理[J]. 中国行政管理,2007(12).

[2] 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俞楠,张辉.自治与共治:“合作主义”视角下的社区治理模式[J]. 理论与改革,2006(6).

[4] 程恺.城市社区治理中社区业主的角色定位[J]. 湖北社会科学,2007(5).

[5]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路径(第二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 于莉,刘娜.城市社区居委会的自治[J]. 经济管理,2007(12).

[7] 查理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 殷妙仲,高鉴国.社区社会工作中外视野中的交流[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 尹维真.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创新以武汉市江汉区社区建设实验为例[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篇12

【关键词】微博 微信 城市社区 自治能力 创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这些论述对社区治理能力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们从客观上提出了创新社区治理能力面临的两大挑战:一是必须改变治理方式,二是必须发挥自治作用。而近年来出现的微博和微信为创新城市社区治理能力,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新平台。

一、微博与微信的社区性

据百度百科的界定,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而微信则是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它可将内容分享给好友,并且也能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朋友圈。从它们的界定可看出微博和微信都是一个基于人与人关系的信息生产、消费、传播与获取平台,是一个以“我”为主导的网络化了的人际关系超链接的虚拟社区。简言之,微博与微信都是“我的”虚拟社区。社区性体现在超链接上,这里的超链接首先就是超文本链接,在微博和微信上,“我关注的人”与“关注我的人”随着鼠标的点击打开了一个个超文本链接,这是一种技术链接。其次,是在技术链接基础之上的“关注”之人与人关系的人文链接。正是这种超链接他人,使“我的”微博和微信成为了虚拟社区,这也是微博和微信生命力之根本。具体来说,两者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主体性、自治性。

微博和微信首要的都是“我的”微博和“我的”微信,都是体现“我的”主体性的平台。正是由于是“我的”,是我的责任田,是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我”成为了真正的主人,因此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强力,我都会尽力维护好建构好它们,真正实现“我的”主体性和自治性。“我的”主体性、自治性体现在我的微博我的微信的每个文字上,赋予“我”以具体化的个性与特殊性,我可以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我要以自己的智慧和才思获得别人自愿的关注,尽可能地建构更广大的人际关系圈。正是这种主体性、自治性彻底激活了作为主体的我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催生了微博和微信的爆炸式发展。

第二,人人性、草根性。

即写微博和上微信的门槛低,只要你识字,有手机或电脑,人人都行。正是这种人人性,带来了大量的草根,迎来了人民大众,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大量地发微博、上微信。这就是常说的“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摄像机”。正是这种人人性、草根性,每个人都极易加入到我的微博我的微信中,丰富我的虚拟社区的内涵,扩展其外延,使我的虚拟社区的人数理论上可以无穷大,给我的虚拟社区带来巨大的影响力和威力。

第三,发表快、传播快。

发表快,是指微博和微信的内容生产速度快,微博与微信的信息只要手指一点就发出去了,不必经过层层审查的过滤,它们都是以秒为单位的直播媒体,是传统媒体难以达及的。以微博为例,2008年汶川地震,twitter比彭博社快22秒;2009年四川绵阳地震,新浪微博比路透社快30分钟;2011年5月,本拉登被击毙,twitter比奥巴马宣布消息早了5分钟。传播快,它又是个以秒为单位的传播媒体。我通过自己建立的社交关系,能够实时地、快速地去传播内容,这是一种基于社会资本的快速传播,一种“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发表快与传播快的叠加,使加入我的虚拟社区更加便利快捷。

第四,公共性、社区性。

即许多人对一事的同时关注或说围观,形成了真正的公共领域。它表现为微博和微信的转发与评论功能等,通过数以万计的转发与评论,使某事达到其信息公开的极限,“我的”虚拟社区的外延也达到极限。微博和微信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影响”之特质使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组建社群和共同行动的能力,真正实现了哈贝马斯所期盼的公共领域,也使微博和微信成为了名符其实的虚拟社区。在这个全新公共领域化的虚拟社区里,无数陌生人之间高强度互动,彼此之间为某事的大接力,最终形成某事圆满解决的可能性。

二、利用微博和微信进行社区自治创新何以可能

任何事物的创新都需要条件的,这些条件成熟后常常促成创新的达成,如一种新的思想会带来理念创新,一种新手段会带来方法创新等,城市社区创新同样是需要条件的,新生的微博和微信提供了城市社区创新的载体,使创新成为可能。

(一)微博和微信的自治性使城市社区自治能力的更新得以可能

从社区的词源学来看,“社”是表示以祭祀为中心的初民共同体,反映的是社区的文化含义,而“区”是指天然的地域含义。在社区,人们与同伴一起,从出生之时起,就进行亲密的、秘密的和单纯的共同生活,就体戚与共,同甘共苦,构成了一个区域社会共同体。[1]由此可见,社区从它产生起就植入了自治的天然基因,这是一种“自发而治”。到了现代社会后,“以城市为主要代表的文明形式必然要求建立一种更能适应城市异质性与多样性的社区形态,‘自觉而治’的社区历史性地成为社区自治的重要形态。”[2]从“自发而治”到“自觉而治”标注着社区的本质属性――自治性,这恰与微博与微信的特征相契合。如上所述,微博与微信具有自我建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自治性,微博与微信与现实社区一样具有天然的自治性,这种一致性为社区自治提供了先验般的保证,因为每个微博与微信用户都是生活在现实的社区中,微博与微信的自治“习惯”必然蔓延到网下的现实社区自治中,不仅为现实社区自治提供了心理和文化的加固作用,而且还可以说,现实社区的自治是其必然要求。

(二)微博与微信的人人性和参与性为城市社区自治提供了群众基础

社会自治必须要靠社区内的群众来兑现,离开了群众参与,社区自治不可能实现。微博和微信的人人性、草根性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其用户。据最新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而据腾讯与新浪的统计,微博与微信用户数基本与之持平。实际上,去掉无法上网的学龄前儿童和部分老年人口[3]以及部分农村人口,城市网络普及率估计达到80%以上,可以推算大部分市民都是网民了,都是微博和微信的用户。而这些用户就是现实社区中的基层群众。实际上,网民就是最基层的群众,走近网民实际上就是走进基层,发动网民工作实际上就是发动群众工作。因此,微博和微信的人人性为社区自治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从网民实践也可知,微博与微信用户的参与意识较强,这可从微博与微信在这几年的爆炸式发展与许多事情上的爆炸式参与得以证实,这也为他们最终参与社区自治提供了保障。

(三)微博和微信的瞬时性和公共性为城市社区自治提供了时间和机会的保证

众所周知,每个生活在社区的居民都知道建设好本社区对自己的重要性,每个人实际上都有参与的愿望,但是现代社会城市生活节奏飞快,人们整日为生计疲于奔命,这制约了他们,使其难以抽出时间来参与社区自治,这的确是社区自治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难题。微博和微信出现后,为解决这种难题撕开了缺口,因为社区中的许多事情完全可以通过微博与微信这一公共性平台随时进行网上解决,不必花费整段的时间,人们可以利用上下班缝隙的碎片化时间即时参与社区自治,满足了参与欲望,提供了参与机会,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带来社区自治参与手段的更新。

三、利用微博和微信进行社区自治创新如何可能

什么是城市社区自治?在我国目前的语境下,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政府管理与社区管理的简单割裂或冲突,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社区自治组织的自主管理,而应该作如下界定:所谓城市社区自治,是指不需要外部力量的强制性干预,社区各种利益相关者习惯于通过民主协商来合作处理社区公共事务,并使社区进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过程。[4]其中自治的主体是社区居民,自治的客体是与居民切身利益相关的社区公共事务,自治的方式是民主协商。由此,利用微博和微信来治理社区可通过以下路径进行。

(一)布局奠基于社会资本的微博与微信关系网络,形成“网络统一战线”

要发挥社区居民利用微博与微信参与自治的作用,首要当然是建立社区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微博与微信的关系网络,这又要靠居委会、业委会等自治组织把社区居民的微博与微信联系起来,开通居民微博和微信与居委会、业委会的微博和微信的网络直通车,居委会、业委会可通过张贴二维码、业主论坛公布账号等方法把自己的账号告诉本社区居民。由于微博与微信现在都有了GPS定位功能,居委会、业委会可通过搜索附近人的功能与更多的居民结成互为粉丝的超链接。此外,由于居委会、业委会对本社区居民的相关信息有一定的了解,可有针对性地上门一对一做工作,让一些重量级居民加入本社区的微博与微信中。总之,通过各种办法尽可能地与社区居民结成微博和微信的“网络统一战线”,形成自治的强大群体基础。一旦与社区居民结成“网络统一战线”后,就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在彼此之间建构社会资本。所谓“社会资本就是存在于由个人或群体编织出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资源,是社会关系网络中一切有利于个人或群体的无形的关系资本,主要表现为信任、规范和网络等”。[1]这恰恰也是当前社区自治急需的资本。由于各方都与社区的利益结成了共同体,因此彼此之间易于建构社会资本,最主要的是要多沟通与互动。一旦“网络统一战线”各方建构起雄厚的社会资本,那么各方共同参与社区自治就水到渠成。

(二)建构奠基于有限理性的民主协商机制,实现从“被组织”走向“自组织”

1919年,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和社区工作者玛丽・福莱特提出“社区是一个过程”的新命题,该命题实质上是说,一个“秩序良好”(罗尔斯语)的社区是各方积极参与建设的动态过程,这对社区自治具有指导性。过程性保证了社区的发展性,也说明了社区的发展不是任何人或组织说了算的,任何人或组织都无权成为终极真理的掌控者,社区的发展来自于参与各方的民主协商。民主协商是对各参与方主体地位的尊重,对于调动各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由于各方都受有限理性制约,因而也不得不采用民主协商的方式。所谓有限理性,最早是由阿罗提出的,他认为有限理性就是人的行为“即是有意识地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2]有限理性研究的集大成者是西蒙。他认为,人们只能在决策过程中寻求满意解而难以寻求最优解,“行为主体打算做到理性,但现实中却只能有限度地实现理性”[3]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理论是从群体行为角度出发,认为人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组织中,人从来不是孤立的。人的一般行为是人与人、人与组织相互影响、整合的结果。[4]正是由于有限理性,所以必须发挥众人智慧,进行民主协商,社区自治实际上正是参与各方通过民主协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正是在这种民主协商过程中,每个人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主动参与到社区自治中,实现了从“被组织”到“自组织”。但在现实中,正如上文所述,这种民主协商由于受居民时空限制,往往难以进行,微博和微信出现后,由于打破了时空限制,而且每个微博和微信用户都是真正作为主体而呈现的,因此,居委会、业委会可把相关事宜先放到微博和微信上,让居民间充分进行实时和延时的协商,然后对于一些非常棘手的问题再延伸到网下当面协商,通过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实现社区自治。

篇13

关键词: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路径选择;建议

Abstract:China''s new rural communities construction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city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re compared, still in a stage of exploration. According to my ow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s well as in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process i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own views, hope to be able to better promote China''s new rural community planning level.

Keywords: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path selection; suggestion

目前,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发展水平来看,与城市之中社区建设相比较,还仍然处在一个探索阶段。从理论与实践上来看,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新型指导理论正处于探索之中,从实践上来看,我们的新农村社区建设之中在取得较好的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笔者通过自己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与规划之中实践与学习认为,为了更好的提升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对于与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层面的问题亟待梳理与研究。例如,对于新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内涵、定位、建设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目前,从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包括新农村社区管理、服务、治理以及目前我国新农村社区规划过程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解决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的。笔者结合的自己所学的规划专业理论以及工作实践,立足于对新农村社区概念的界定,对目前我国新农村社区规划过程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一梳理,进而希望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新农村社区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新农村社区内涵的界定

社区一词,追根溯源可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先生的相关著作与文献之中。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关于社区的相关研究成果才逐渐增加,进而产生了“什么是社区”“社区的定义”的探讨。对于社区一词,不同的专家与学者从自身的经验、研究视角出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提出了自己认为的“社区”概念。总结与归纳后,笔者发现不同的学者所提出的“社区”内涵相差甚远。社区作为较早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的西方国家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研究的整体范围往往是城市,对于农村社区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所谓“传统的农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活动内容而聚焦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其社会结构简单,封闭程度较高,日常生活通过其特定的地域内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但是,伴随着我国农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交通工具、科学文化知识的大量运用,使得我国的农村社区发展不再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隔绝性与封闭性较强的社区,其与外界社会发展具有着紧密的联系。新农村社区具有着诸多特征:例如,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而言,新农村社区的谋生手段主要依托于现代农业生产。第二、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新农村社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农村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较,无论是从人口密度还是从人口的规模来看,都比传统农村社区要大的多。集中性是新农村社区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新农村社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等与城市的发展逐渐趋同,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与日俱减。笔者结合了传统农村社区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目前新农村社区的相关成果认为“新农村社区”是指“农村地域范围内,以一定规模人口为基础、以一定产业为支撑、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社区组织及相应的治理机制为保障、以满足社区居民基本需求为目标的新型农村社区”。

由此可见,新型农村社区与传统的农村社区具有着较大的不同,这就要求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发展与建设,其在规划与传统的农村社区规划具有着一定的差异性。笔者认为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路径选择中,要能够立足于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实际,通过不断的治理与完善,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建设规划的整体水平适合新农村社区的发展。笔者认为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过程是一个缓慢而持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要能够依据科学的理论,辅之高效的实践,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科学性。

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规划主导思想不清晰

新农村社区的规划主导思想要与的新农村建设紧密相联。从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来看,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及逐步改善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是新农村社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最为重要的问题。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以及核心即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进而提高我国农民的生活整体质量。但是,在具体的新农村规划实践过程之中,新农村规划更多的是对居住空间的梳理以及物质环境的改善,这就造成了新农村社区规划是优先发展生产还是优先改善生活环境之间的矛盾,规划主导思想在“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看似矛盾的两难境地之中徘徊。由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过程之中的规划主导思想不清晰,直接导致了在具体的规划实践过程之中造成“规划失误”。众所周知,规划水平的高低甚至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未来发展,规划主导思想不清晰是影响目前我国新农村的社区规划的重要因素之一。

篇14

一、变革思维要再一致

卫生任务是城市居民生涯链条的终端环节,折射出城市居民的本质,反映出城市当局行政统筹才能和城市治理程度。施行环卫体系体例变革,树立“市场化运作,企业化治理,社会化效劳,财产化开展”的环卫治理新形式,发明优越城市卫生,是城市治理和开展的趋向和要求,是进步环卫治理精密化程度、施行“六城联创”的实际需求,更是对峙以报酬本、进步市民生涯质量的实事功德。市委、市当局非常注重环卫体系体例变革任务,屡次召开会议研讨布置变革事宜,并于本年4月份正式施行了变革任务。从三个多月的运转状况,变革获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方才,春茗局长作了较为具体的总结,归结起来,首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治理体系体例初步理顺。各功课公司经过公开竞标,具体担任路途打扫保洁、公厕治理等环卫功课义务,环卫治理部分腾出手来专门抓监管,初步完成了“干管别离”的目的。二是治理机制初步树立。中间城区环卫治理各部分对峙在理论中探索,在运转中完美,逐渐树立了功课公司功课、监理公司考评、环卫督查组监视、功课质量与功课经费挂钩的环环相扣的环卫治理运转机制,加强了各级的责恣意识,调动了他们的任务积极性。市公用事业局积极立异监管办法,在施行环卫监理传递的根底上,发起全局的力气抓监管,树立了综合监控制度,局指导带头,机关科室联络路段,局属单元全力共同,天天上路检查环卫治理和功课人员到位状况,有力地共同了环卫体系体例变革任务。三是治理成效初步展现。经过变革,执行一把扫帚扫究竟,消弭了环卫治理中的一些毛病,环卫治理质量分明进步,首要路途卫生相貌分明改观。这些成果是在较短的工夫内,经由人人的辛勤奋动和通力合作获得的,成果值得充沛一定,值得仔细总结。然则,我们也要清晰地看到,这些成效仅仅是初步的,环卫变革任务还存在良多的问题和差距,比方功课规范有待进一步进步、监管伎俩有待进一步完美、治理步队有待进一步优化、治理死角有待进一步处理等。因而,我们要用当时正在展开的“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评论运动来一致环卫变革思维,以愈加解放的思维,愈加开拓的理念,愈加勇敢的措施,愈加坚决的决心,坚持不懈地把环卫变革面向深化,把卫生做成的品牌。

二、变革局限要再拓展

要紧紧环绕争创“河南一流、全国进步前辈”的环卫治理目的,不时拓展环卫变革的区域和范畴,提拔全体治理程度。起首,要延长变革的区域。当前,城区变革区域仅为主次干道,背街冷巷尚未归入,成为环卫治理的单薄环节。在背街冷巷,环卫治理还不敷到位,存在卫死活角,与主次干道环卫构成较为分明的反差,晦气于城区全体环卫治理程度的提拔,不契合国度卫生城市规范要求。往后要把变革的区域由主次干道向背街冷巷延长,由公共部位向社区延长。各辖区当局和街道做事处要实在负起责任,结实树立“大环卫”和“一盘棋”认识,积极推进背街冷巷的环卫变革,合时履行渣滓定点搜集准则,实在进步背街冷巷卫生治理质量。还,要注重发扬城市社区、居委会、小区业主治理委员会在卫生治理方面的效果,推进卫生由被动治理为互动治理。其次,要延长变革的范畴。一是在路途打扫保洁和局部公厕治理功课面向市场的根底上,逐渐将城区一切公厕和渣滓中转处置功课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公开竞争承包,完成企业化治理、市场化运作。二是接纳市场化方法,积极融资建立环卫根底设备。当时,重点是做好城市生涯渣滓资本化处置项目标引进任务。依照市当局的布置,市公用事业局已就引进城市生涯渣滓资本化处置项目与相关企业进行了洽商。该项目首要内容是建立1座500吨城市生涯渣滓综合处置厂,总投资1.5亿元,首要道理是经过将生涯渣滓厌氧发酵、动态分选出各类分歧的物质,再制成再生环保砖、塑料成品、活性有机肥、沼气等,使渣滓变废为宝,完成资本的再应用。该项目由外来企业投资建立,我市赐与相关的优惠政策。经过广辟融资渠道,缓解我市城市建立资金缺乏的矛盾,完成城市开展和企业赚钱的“双赢”目的。

三、变革规范要再进步

一是进一步提拔规范理念。起首,看法职业性质。环卫治理者和运营者要充沛看法到,环卫这个职业是荣耀的职业,是城市的窗口和形象;环卫这个职业是对城市开展有吸引力的职业,既是经济的吸引又是精力的吸引;环卫这个职业是有潜力的职业,特殊是跟着城市的开展和变革的延长,可以竞争更大的效劳空间和开展市场。其次,调整职业理念。要树立酷爱环卫职业就是喜欢党、喜欢社会、喜欢的理念,加强任务认识。要树立从事环卫事业就是从事现代新型行业的理念,加强开展认识。要树立规范化的理念。在公用事业系统叫响“规范化”的标语,充沛看法到规范化是环卫市场化的要害,是增强治理的把手,是行为的标准。要对峙用规范化统揽环卫行业,进一步完美、普及和完成环卫治理和功课的规范化。要树立环卫竞争的理念。竞争是环卫变革的中心和要害,要注重坚持竞争的态势,实在加强危机认识。二是进一步进步功课质量。依照王铁书记“再严厉,再进步”的指示精力,进一步细化功课规范,总结推行进步前辈经历,进步环卫治理及功课人员的任务才能,做到渣滓不落地,完成全天候、全掩盖、无裂缝治理。各环卫功课公司要积极展开抢先创优运动,互相进修,扬长避短,一起进步,不时提拔环卫功课程度。三是进一步强化监管办法。要实在增强对监理公司的治理,加强监理人员的责任心,严厉功课监理审核,进步监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要持续落实环卫督查准则,实时发现环卫功课和监理功课存在的问题,严厉奖惩办法,完成奖惩兑现。要持续对峙和完美综合监控制度,不只市公用事业局,各辖区、各做事处也要积极举动,自动参加到综合监督工作中来,把背街冷巷归入综合监管局限,进步综合监管效能。要聘用义务监视员,执行义务监视员准则,各相关单元要自动承受他们的监视,积极为市民排忧解难。要强化言论监视和信息宣传,应用各新闻媒体、城市建立治理网站和效劳热线,实时宣传报道城市卫生治理任务,普遍承受社会监视,树立全方位的城市卫生监管机制。四是进一步增强“门前五包”治理。“门前五包”是城市卫生治理的主要构成局部,是城市精密化治理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两级当局、三级治理、四级责任”城市治理体系体例的主要一环。各辖区当局要把“门前五包”责任制任务放在主要地位,实在发扬好街道做事处的“门前五包”治理责任,增强沿街单元、门店、背街冷巷和城乡连系部的治理,消弭卫死活角。要充沛应用好市里下放的八项行政法律权,依法治理,严管重罚,加强市民环卫认识,发明优越治理。

四、变革保证要再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