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茶文化的特性范文

茶文化的特性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6: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茶文化的特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茶文化;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国际性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197-01

一、中国茶文化的特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一)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二)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采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三)地域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四)国际性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

二、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国际性等特点,确实是博大精深,意蕴深厚,留给我们后人无穷的财富,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国茶文化。

参考文献:

[1]金珍淑.关于陆羽《茶经》中饮茶观点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篇2

一、文化产业普查的难点

1.涉及范围较广,开展清查难度大。《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分为五个层次,其中第一层包含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两大部分,第二层根据管理需要和文化生产活动的自身特别分为10个行业大类,第三层依照文化生产活动的相近性分为50个行业中类,第四层是具体的活动类别,共计120个行业小类,第五层在23个带星号的行业小类(含有部分文化产业活动)中,又设置了29个延伸层。从产业划分角度看,文化产业涉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调查对象性质上看,它涉及企业、行政事业和社团、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在经济普查中要把上述范围涉及到的单位一一查清,工作难度相当大。

2.涉及部门较多,工作协调难度大。文化产业普查不仅仅涉及统计系统内部各专业,还涉及地方政府的经济社会各部门。一方面,文化产业单位的行业代码、主要业务活动(或主要产品)的审核和认定需要工业、贸易、服务业、名录库等专业的密切配合;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单位的数量和数据质量需要文广局、经信局、商务局(旅游局)、工商局等部门的分工协作。从系统内部环境来说,目前市级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由社科处负责,而县级没有设置相应科室,大部分地区由工业科、服务业科或综合科负责。从外部环境来说,各部门仍将文化产业统计视为统计局一家之事,对文化产业统计工作还不够重视,工作职责还不够明确,工作配合还不够顺畅。

3.业务基础较弱,单位认定难度大。浙江省开展文化产业专业统计仅仅两年左右的时间,统计人员与文化产业接触时间较短,对于什么是文化产业的认知不熟,对于怎样在众多的普查单位中将文化产业单位挑选出来、确定下来还不是十分的清楚明白,也没有标准的流程可循。大部分统计人员还需要随时对照着文化产业调查所独有的《文化活动关键字词表》和《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代码》,以及对带星号的行业小类和延伸层的仔细甄别判断,才能进行挑选和区分,对单位准确定性的难度相当大。

4.统计力量较少,工作拓展难度大。“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任务重责任大。但从目前的统计现状来看,统计力量还比较不足。从宁波市区情况看,相关部门和街道统计人员多为1-2人,很大一部分是办公室财务人员或经济科人员兼任。这些统计人员平时承担了较多工作任务,遇到普查年份更是分身乏术。而文化产业统计的企业入库登记、核实、申报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部门街道的积极参与与配合。因此,形成一个业务精干、人员充足、职责明确的文化产业统计队伍,对加强文化产业统计监测将是一个重要条件。

二、文化产业普查五大环节的控制

1.单位核查环节。核查工作相当于文化产业单位清查,是确定调查范围和主要数据的基础。一要重视宣传动员。经普办负责牵头组织协调,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通力配合,文广部门要充分利用对行政管辖的文化产业情况熟悉的优势,与经普办积极对接联系。二要加强业务培训。在工业、贸易、服务业及名录库专业的培训中结合文化产业的相关内容,并详细说明文化产业与其他专业统计的关联和区别,指导普查员如何认定文化产业。三要规范单位信息填写。在核查过程中正确填写单位和个体户的主营业务活动和行业代码。凡属于文化产业的,若混业经营中主要经营文化用品的,均应正确填写或更正为文化产业的相关信息;主营业务活动填写较为笼统的,应进一步细化。四要完善证照办理。证照不齐的单位和个体户要督促尽快办齐相关手续,并督促相关单位尤其是新增单位,落实经营场所。各部门应对发现的有文化活动而没有到相关部门登记的市场主体指导办理流程,积极培育扶持。

2.入户登记环节。入户登记环节要填准填全主要业务活动。这一环节所登记单位的主要业务活动和行业代码是各级文化产业普查人员正式判断和确定一个单位文化产业属性的主要依据。在现场登记时,普查员手中除手持PDA外,最好要有简洁明了的文化产业行业分类、文化产业关键字词表和核查阶段取得的文化产业单位一览表,以便普查员能准确判断和登记。普查员既要以一览表为基础,又不能完全局限于一览表,当中没有的单位和没有确定为文化产业的单位,在现场登记时发现了,也可以在这一环节增加单位和重新认定。做好这一环节的重点还在于详细了解企业的主要业务活动,文化活动占主要比例的应将文化类业务填在第一位。

3.查遗补漏环节。在入户登记结束后,县级普查机构人员、名录库专业人员和文化产业统计专业人员应尽快进行单位比对。一要区别情况抓齐“四上”单位。年度退出“四上”联网直报的,应区分情况进行核实。如县区间转进转出的,说明来源和去向;如未达标准的,应确认是否纳入规限下统计;如关闭、停业、注销、合并的,应及时核对相关部门资料。另外,业务经营活动变化的不再属于文化产业统计范围的,应联系企业注明情况。二要集中力量补充规限下单位。从此次经济普查与基本单位名录库的比对数据中,我们发现规限下文化单位遗漏较多。县级普查机构应抓紧梳理比对清单,按照归属普查小区及时下发,由普查员重新上门登记。对实地登记有困难的单位,应集中进行电话联系,了解掌握新的经营地址。这项工作还需要各专业加强协作,在比对过程中对单位的行业划分进行专业判断。三要加强查补单位情况的督办。应抽调专人配合经普办,对文化产业单位的查补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督导,并对各街道的新增情况和完成进度进行通报。

4.质量审核环节。这一环节应贯穿整个文化产业普查工作,从单位核查到汇总上报都要结合各个阶段的工作特点和要求,及时进行审核。一要加强对单张普查表的数据审核。首先审核行业代码和主营业务活动。行业代码涉及到行业增加值的测算、专业的确定。主营业务活动要求填写完整准确,与行业代码相对应。其次审核表内逻辑关系。特别是对一些经营活动数据异常单位的审核,如部分企业营业收入明显低于工资福利费总额或各项费用支出总额。再次审核人均指标。如人均资产、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劳动者报酬等。二要加强对整体数据的审核评估。要与2013年1-12月文化产业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核实单位数据有否异常;要与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核算快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总量与结构差异。

篇3

摘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作为特定社会和农业文明的产物,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有着丰富内容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融汇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积极吸收世界优秀体育文化的结果。因此,从历史追溯的角度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层解读,并对其所表现出的特性进行研究考察,对于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进一步探讨和推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新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内涵 深层解读 特性 历史考察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建立在中国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上的,以血缘宗法自然原则与高度统一的社会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融汇的结晶。不断寻求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民族智慧,弘扬科学合理的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和特性,以赋予传统体育文化新时代竞争与奋进的体育精神,使其走上自我不断完善发展的道路,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着莫大的时代价值。

一 体育及体育文化的内涵阐释

1 体育的概念界定。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就有了体育历史。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体育文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人类整个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早期的体育而言,虽然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环境,生活习惯也有着根本的差别,但创造出的体育形态、性质和目的基本上是类似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延续,学会了跑、跳等基本动作技能及有关生产劳动知识,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世代相传直到今天,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今天灿烂辉煌的体育文化。据史料记载,19世纪中叶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才使人们真正感受到体育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直接影响。

2 体育文化的内涵阐释。首先,体育文化产生于人类从动物野性转变为人性的过程中,是人类在改造自身的过程中,由动物的本能改变成自觉行为的人性时,通过劳动、游戏、教育或合理的竞争方式等渠道,逐步形成的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其次,体育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之所以说是物质文化,因为体育文化是以人体这一物质形态为对象,利用场馆和器材等体育手段,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之所以说是制度文化,是因为人们在体育运动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体育规范文化;之所以说是精神文化,是因为体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人的精神面貌产生深刻影响。

再次,体育文化是人类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及动作技能和无形的个体意志、观念及社会时代精神反映出来,体现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体育文化能直接或间接反映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征,并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最后,体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以身体形态的动态变化和相关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总是与人的体育生活紧密结合,又总是和一个地域或民族的社会文明、物质文明以及自身的发展产生具有互动发展的关系,能反映出本民族传统的体育特性。

二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深层解读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深远。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既是稳定的精神物质文化,又在历史环境的变迁中不断呈现出多元的差别,这种在传承相续中渐进发展的态势,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

1 精神内涵层面。首先,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专注的焦点往往是人内心的道德良知,也就是专注于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天人合一”、“崇尚和谐”,正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体现出的特有人文精神。中国儒家文化主张由内向外去驰求,通过成己成物,从内在发掘整个世界,这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或者基本精神,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深受其影响。其次,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精神所遵从的最根本的法度就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坚定地认为自然界就是生命的源泉,人的身体直接受自然界的运行、变化的影响,人的生命活动必须要与自然变化的节律相适应统一,取法于自然,顺乎自然之道。最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内涵不像西方体育那样过于注重“物质”、“竞争”、“超越”,它包涵了老庄、儒家及墨家等深邃的思想内蕴,形成了一种注重“和谐”、“整体”,“由外及内”实现道德升华的基本精神指向。

2 理念内涵层面。首先,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的理念重点,是重视体育文化的伦理价值和社会价值,把精神情感放在了首要地位,因此“仁德”、“仁礼”就成为了体育追求的最高层次。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表面浅显直观的身体运动后面,蕴藏着本民族深厚的道德思想内涵和运动理念,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武德”。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对个人价值取向的标准,就经历了一个从重肉体之美到重精神,尤其是道德之美的发展过程。正是在这个认识理念的基础上,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重视精神建设,忽视身体建设的理念,当然对体育的理解也相应地形成了“重文轻武”,重精神轻身体的意境理念。

3 价值内涵层面。首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庸”和“中和”的价值原则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里被表现得非常突出。在中国整个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只是刻意去强调“养生化”的价值主线和“意念”,而外在的负荷与强度和肌肉的收缩方式被严重忽视。其次,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追求多是健康长寿和营养养生,这体现了最朴素的“人本主义”精神。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非常注重身体锻炼的开与阖,这对节约体能、修复身体有相当大的益处。

4 功能内涵层面。首先,“祛病健体”是中国传统体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对体育的功能基本阐释,注重“在宁静、冥想中悟道”,动作上多模仿动物,以球形、环形、向心形为主,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主张的“心欲宁,志欲逸,气欲平,体欲安,貌欲泰,言欲讷”有莫大的关系。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也讲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里的“自强不息”体现的就是一种拼搏敢为的大丈夫精神,这种精神从何而来,靠的就是体育。因为体育被看作是一种“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活动,它能够最充分地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从中可以看出“生”的力量。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比如武术和角力等,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勇敢,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动力的完美追求。

5 动力内涵层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史,可以被看作是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史,也可以被看作是对外开放的文化交流史。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也是多地域、多民族的,而且是多层次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各区域、各民族体育文化的荟萃集合,在荟萃集合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互相的交流影响,而就是这交流互感,恰恰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推动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也正是在各民族生息繁衍和相互交流中,积聚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内驱动力。

三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特性的历史考察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袭了中国文化中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和谐统一的体育精神。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适应本民族的特点而形成发展的,都具有独立的民族性格和社会意识。在其一代又一代自我复制的历史渊源中,不断承接外来影响而有所变异,逐步形成并充实本民族的文化积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传统伦理道德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思想以及重人格的观念,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体育价值观。

1 民族性与民俗性。民族性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属性,传统体育文化必然存在于特定民族生活的地域空间和具体的历史时间之中。人类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不但有共性的一面,也同时具有个性的一面。这种人类文化的差异性就是民族性的表现形式。各民族的体育文化都呈现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特性。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代表一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积淀与特定地域文明的特点。各个不同地域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的体育文化。另外,民俗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又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文化。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对民族最具凝聚力的就是民俗体育文化。民俗体育不但受到民族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地域因素的制约,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互相依赖,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融合,逐步成就了多姿多彩共存共荣的民俗体育文化特性。

2 社会性与独特性。由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久远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社会存在基础,所以绝大多数人的认识和心理倾向是非常认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而当整个社会的大多数都倾向于某种体育文化传统时,它就会爆发出强大的社会表现力,也就是说社会性非常的浓烈。另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集合体,华夏文化也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文化体系。从中国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来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以汉族体育文化为主体,同其他众多兄弟民族体育文化相互交融和促进,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体系。但是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出强烈社会性的同时,各民族都同时保持了民族体育文化传统独特性。

3 传承性与涵延性。传承性也叫传统性。中国传统体育作为一个民族物质与精神发展的纽带桥梁,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被每个民族自觉加以继承发展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之所以具有传承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它刚出现起,就表现出了对生活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人具有特殊的价值。比如在养生学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最开始主张以静养生,后来变为主张以动养生,再后来主张动静结合,这个传承发展过程就是人们对体育文化延续和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这种传承不但保存了许多传统的东西,同时又增添了很多现代成分,也就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不断被继承的,同时也是被不断发展创造的。另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涵延性,就是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兼融涵括、多元共生与传承延续、传播吸收等诸多特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其丰富的内涵,诸多因素多元交汇,相互吸收、兼容并蓄。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无论从悠久的历史传承,还是从广博的丰富内涵上,都具有鲜明的涵延性。

4 艺术性与表演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现了体育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不但重视“技”,而且讲求“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体育与文学、书法、舞蹈等艺术形式有机地融合,体现出了独特的美学追求。比如周朝的射礼中专门安排有“乐人”演奏乐曲,太极拳、荡秋千、龙舟竞渡等都追求艺术的形式美。另外古代剑术与舞蹈是天然地结合在一起的,故又被称为“剑舞”。再如中国的武术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艺术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以至被人们称为“武艺”。另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追求艺术性的同时,也极力追求着体育的表演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非常缺乏竞技性,诸多体育项目中相当一大部分,如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武舞、剑舞及风筝,还有武术、射箭及骑马等,基本没有或少有竞技性的意味,主要是锻炼养生,或是充满了表演性。

参考文献:

[1] 葛辉:《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之历史变迁及其特质解读》,《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 黄咏:《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性》,《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3] 黄建:《简论体育文化的价值构成与时代内涵》,《作家》,2009年第16期。

[4] 黄莉:《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建构》,《体育科学》,2007年第6期。

[5] 陈旭:《试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篇4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融合思路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的质量和消费结构也有了全新认知,从以往的“温饱”问题,逐渐深化为当前“优质生活”。正是人们消费理念的极大改变,加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旅游发展支持政策,促进了旅游行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但人们在旅游热情释放的同时,对旅游活动的品质与内涵也提出更高要求,这就使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充分完善开发思路,构建体系化开发方案。而这一切的重点和关键都在于旅游资源,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思路,最终都是采取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的综合开发模式。

2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共同点分析

想要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效融合,其前提和关键就是寻找到两者的共同点,这不仅是实现联动、融合开发的前提和关键,更是探讨二者相互融合可能性的基础。事实上,茶文化也是一种旅游资源,是一种容纳了多项元素的旅游资源。在一些茶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就形成了相关旅游景点。诸如:普洱的产地等等。可以说,二者融合符合旅游资源开发规律,也符合人们的旅游需求。

2.1都具有观赏性,能够让人感受身心愉悦

我们必须清晰认识人们通过旅游活动想达到什么目的,这是我们开发旅游项目的重要依据。只有满足人们需求,才会有市场,才有开发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旅游资源,还是茶文化都有极强观赏性,游客通过参与其中,能够充分感受到这一系列资源所带来的心灵放松、身心愉悦,两者都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快乐的重要资源。

2.2都具有资源独特性,具有开发价值

任何一个资源想要体现其价值,确保其独特性是重要因素。旅游资源和茶文化都有分布独特性,以及具体内涵,同时一些资源还是长期形成的,在短时间内不易被别人所模仿,其资源独特性也使整个开发更有价值和内涵。这就能确保在整个开发过程,可以实现开发投资有回报、开发内容有市场、开发活动成体系。

2.3都符合人们旅游消费心理,有市场价值

事实上,旅游是一项融入多重元素的服务能满足人们某些需求为代价的商品交易过程。所以,这一过程,也是“商品经销者”与“客户”互动的过程,因此想要确保整个活动有效开展,就必须从人们的消费心理出发,通过满足人们旅游消费的实际需求,确保其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获取经济收益。而茶文化所反映的生态、养生、绿色、健康等理念正是当前人们所追求的理念和目标。旅游资源的开发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舒适生活的向往,这些都与人们的消费心理相匹配,所以只要开发得当,都能获取相应的收益。

3利用茶文化开展整个旅游活动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分析

茶文化是茶叶产地,经过上千年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其价值深远,且不可复制。而茶文化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产地文化,即不同茶叶产地,所形成的茶文化截然不同,这不但确保了其不出现同区域内的类同化现象,更为形成体系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保障。

3.1利用茶文化开展整个旅游活动的作用分析

通过高效利用茶文化,首先丰富了整个旅游活动的内容,实现了旅游活动从内到外的展示。可以说,茶文化是一种内涵,是一种精神,而旅游资源是一种客观物质,一种载体。如果片面的开发其中某一项内容,都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而通过将旅游资源与茶文化紧密融合,不仅延展了开发内容,同时也实现了整个活动从本质内涵到外在载体的充分展现。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有效融合,将大大提升旅游活动开发的价值,实现整个开发过程的“价值提升”。通过高效利用茶文化,能够充分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从“自驾游”比例逐渐超过“跟团游”这一旅游出行方式的变化趋势,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们旅游消费理念不断成熟,在参与旅游活动时,更关注的是参与体验、自我追寻,更加关注的是整个旅游活动中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将茶文化融入旅游资源开发,能够为客户提供除了自然资源之外所带来的独有价值。游客通过参与茶叶制作,了解茶文化的历程变化,实现自我成功探索是茶文化价值链条有效延伸的重要表现。通过高效利用茶文化,能够为旅游资源开发增加附加值,为整个旅游资源开发过程提供重要保障。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通过融入茶文化,能够为整个资源开发过程添加新的元素,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链条开发的有效延伸。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只有具有一定内涵,才能为旅游资源开发的资本回笼提供保障。

3.2利用茶文化开展整个旅游活动的注意事项分析

尽管利用茶文化对旅游资源开发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注意以下事项:首先,茶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应坚持适度原则。正是这两者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使得我们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适度开发、与发展现状协调一致的原则,通过合理的市场调研加上行业发展预判,来确保整个开发进度符合发展实际。再者,坚持以游客为核心的原则。客户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当前游客有着庞大的备选群体,如果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不符合时展特点,那么游客就不会选择到此旅游,所以开发过程应该坚持围绕游客需求开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将二者有效融合。最后,应坚持深度融合,确保形成系统化内容。利用茶文化开展旅游资源开发,绝对不是做“表面文章”,是将两种文化资源进行深度融合,体系化开展的重要过程,更是通过有效融合,构造全面完善的旅游体系。只有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紧密结合,才能赋予其应有的生命力和内涵。

4茶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的实施思路和方案阐述

正如“布局一盘棋”的思路一样,将茶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实施深度融合,通过深度规划、全面布局,并通过切实合理的开发实践,才能切实实现两者资源的有效联动。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思路和方案为:

4.1重视市场调研,规划切合实际

旅游开发的基础和前提是充分的市场调研,只有清晰知道市场现状、客户需求、发展趋势,才能为自身发展寻找到切合实际的发展定位。才能为旅游开发规划工作开展提供充分依据。规划是开展建设的前提,也是决定整个旅游开发的发展方向。贴近建设实际的规划方案为旅游资源高效开发提供了重要保障。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掌握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确保既能享受国家相关政策优惠,同时又在国家法规要求下开展旅游开发工作。

4.2重视产品开发,构建链条化产业

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最重要的是构建全新的旅游产品。通过构建链条化的旅游产品,确保游客参与其中,能够获得多样乐趣。随着旅游市场不断成熟,当前旅游市场已经出现“全家一起游”的发展趋势,因此只有构建链条化的产业,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比如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其表现形式除了观光休闲之外,也可以融入茶产品制作,茶文化体验等等,通过附加值增加,实现二者深度融合。

4.3重视产品品牌化,提升产品竞争力

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使得游客对产品品质有着明确要求。而市场经济的盲目性,使得某种业态一旦有了较好的市场,就很快会被其他地方所模仿。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竞争力,维护市场份额,就必须构建属于自身的品牌,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实现自身品牌的有效维护。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融合,必须形成独有的产品品牌,在最大限度保留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取二者的优点和特点,研发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4.4重视开发建设步骤,阶段推进

任何产品的开发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必须在规划与市场影响下,有侧重的阶段性进行,这也是旅游资源适度开发理念的客观要求。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想要达到理想效果,就必须阶段性推动开发,而每一个开发阶段,都要将二者的融合深化,才能确保从根源上实现二者有效融合。阶段性开发不仅是由产品构建的实际状况决定的,也是由旅游开发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原则所决定的。

4.5重视游客感受,构建游客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

随着旅游市场游客主体地位的确立,如今在实施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不可能忽视游客的需求和感受。因此,要结合这一趋势,充分做好游客服务工作。通过精细化、智慧化旅游环境建设,提升客户的参与感受。构建游客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实际上是让所有建设都围绕满足客户需求出发。无论引进旅游配套服务,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其核心都是游客。只有充分融入游客的感受和需求,才能推动旅游开发成熟发展。

5结语

目前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开发层次低、资源体系化融合不强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旅游市场发展不断成熟,解决这一问题变得日益紧迫。茶文化是一项融入了历史文化、生态资源、养生健康等一系列资源的文化体系,其内涵多元、形式多样,是当前旅游开发过程所倚重的重要的资源。通过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效融合,不但可增强旅游资源开发内涵,同时也让游客充分领略到茶文化独有的底蕴与魅力。

参考文献

[1]韩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13,3:36-39

[2]杨磊.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研究[J].旅游科学,2013,18:44-49

篇5

关键词:紫砂;茶经;特质;文化

1 前言

紫砂起始于北宋末年,经历了明清两代的兴盛,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它在结合茶文化的基础上,更是融合了诗词、书画、雕塑、篆刻等一系列文化艺术。多种文化性质的联姻,成就了紫砂文化的标志性特色。贡茶的清香,山水的灵秀,淳朴的风情和醉人的书香,古朴典雅的紫砂,组成了极富情趣的宜兴文化。宜兴和紫砂的渊源,在于其独一无二。宜兴所出产的紫砂泥具有得天独厚的特性,是制陶最理想的原料,宜兴千百年来传承的陶艺、紫砂文化和形成的特殊成型工艺也是独一无二的。

2 紫砂陶与茶文化的关系

紫砂至今已发展成闻名世界,独秀于陶瓷之林的一个艺术门类。以壶为主体的紫砂陶的发展与兴起同茶以及茶文化发展密切相联,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茶文化的发展就难有紫砂今日之盛。茶文化带动了紫砂壶的发展,壶主导、影响、兴旺了整个紫砂行业。值得注意的是,壶在客观上是应顺了茶文化的某些需要,但也显现了自身独特价值,既依赖于茶而游离于茶,又发展了茶文化,它有自己的审美特点。

紫砂与茶文化关系密切,相互依存,但不是直接的血缘关系,也不是一种从属关系,虽在某种程度上显现了这种含义。弄清这种关系,有助于紫砂自身的发展。人们一直在自觉不自觉地将两者倾向为一种从属关系,实际是一个谬论。原因很简单,壶因茶生,茶因壶俏,因泡茶而从属于茶,实用因素是关键,故直至今日,正统的紫砂审美还是以实用为主。壶的法则也就成了主要衡量准则,其它要素则变得次要,虽在紫砂历史上不乏壶以外有价值的作品,这些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要泡茶须适用,加之整体上从业者文化受限,缺少深层思考,重技而忽略了艺。半封闭的狭隘思维方式,导致创造能力的限制,也是重要原因。实际上紫砂已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它的丰富造型、人文内涵、优良材质,制作语言使其它陶瓷难以与之比肩,促进了茶文化层次的提高。饮茶面对这样优美的器具确实是享受,这是它的价值所在。

自神农发现茶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演变,茶文化由发展走向成熟、由国内走向世界,可以说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的兴盛自然而然带动了品茗茶具的兴趣,在众多茶具器皿中,紫砂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实用性茶具,颇有点鹤立鸡群的味道。紫砂壶和一般陶瓷不同,它属于无釉茶具,采用宜兴特有的紫砂泥矿制成生坯然后高温烧制而成。由于其成型后烧成过程中温度较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更有肉眼难辨的气孔能吸附茶汁,蕴蓄茶味,故老壶、旧壶虽冲白开水也能散发淡淡茶香。紫砂的特性材质属性,致使开水冲泡却不致于烫手,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而热天盛茶则逾夜不馊。此外,紫砂壶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有着“世间茶具壶为首”之美誉。

一般选壶,不必过分讲究,只要是把好的紫砂壶,用以泡茶,善於蕴味育香,使用经久,越发光润古雅,给你的饮茶生活带来艺术享受和无穷乐趣。紫砂壶的高矮,各有用处。高壶口小,宜泡红茶;矮壶口大,宜泡绿茶。但又必须适度,过高则失茶味,过矮则茶易从口盖溢出。壶的口盖要求严瑾,能使冲壶水于茶海而不致落入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