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网络环境的特点范文

网络环境的特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网络环境的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网络环境的特点

篇1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海量信息;改变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0-052.4

前言: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走进了课堂,并对课堂教学改革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就是在运用网络优势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帮助下,带着一种积极要求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与心情;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自主性学习是比较适合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能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协作,能使教师实现异步指导。因此,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的学习,教师关键要设计一个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学习兴趣,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愿望,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利用网络,我们就必须要了解计算机及其网络环境的特点。

一、计算机及其网络可以提供的主要功能

1.资源共享数据和应用程序的共享;网络存储常见的文件共享服务;资源备份随着网络攻击和病毒的发展,资源备份也成为了资源共享当中重要一部分。

2.信息传输与集中处理

3.均衡负荷与分布处理,网络负载平衡有助于改善服务器性能和可伸缩性,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基于Internet客户端的需求。网络负载平衡可以让客户端用一个逻辑Internet名称和虚拟IP地址(又称群集IP地址)访问群集,同时保留每台计算机各自的名称。

4.综合信息服务,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向全社会提供各种经济信息、科研情报和咨询服务。

5.远程登录,远程登录是指允许一个地点的用户与另一个地点的计算机上运行的应用程序进行交互对话。

6.传送电子邮件,计算机网络可以作为通信媒介,用户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把有各种信息的电子邮件(E-mail)发送到世界各地。

二、计算机及其网络从现况来看存在的优点

1.计算机及其网络开放式、自由任意快速传播信息的特点

计算机及其网络快速开放式、自由任意传播信息的特点,也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独具的特点之一。它与传统媒体相比;任意媒体的任意的不同类型的内容,任何人只要需要的话,就可以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从世界的一点快速传播到世界的另一点(只受网络协议的限制)。

2.计算机及其网络多次复制信息信息微减弱的特点

模拟电视信号是用录像带为载体纪录模拟电视信号,或用有线、无线线性播放实现点到面传播,录像带携带的电视模拟信号多次复制后信号减弱非常快。而计算机及其网络是以多种媒体或网络携带数字信号进行传播,数字信号具有多次复制信息信息微减弱的特点。

4.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可存储共享“海量”信息的特点

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可实现资源共享,可存储共享“海量”信息,是由于上述几个特点而使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又具备的一项强大的功能;世界各国、各地都建立了庞大的资源信息库,而这些资源信息库又可以使任何人随时随意使用,为我们的学习、工作、交流等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5.计算机及其网络可以成为人们终身学习工具的特点

由于上述几项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的特点,使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可以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工具,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遵照一定的规定与制度,就可以便利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进行学习。

6.计算机及其网络可以培养人们养成素质教育的学习习惯

上网可以改变学习方式;互联网既有利于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又有利于他们社会化的进程,既能激发其创造潜力,又能激活现代学生的思想,网络让学生接触到了多元的世界文化,接触到开放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和全球眼光;他们通过阅读网上大量的超文本信息,潜移默化地学习了现代的发散性思维方法,懂得在处理复杂事物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从而改变传统线性思维固有的死板和狭隘。

三、计算机及其网络从现况来看存在的缺点

1.由于计算机及其网络是一项新的技术,它还缺少完善的知识产权、技术、运作机制的保障,人们从思想意识、习惯、技术等方面还没有完全接受它,人们对它的信任性、依赖性还很低。计算机及其网络的软、硬件,信息资源都没有完善(正在快速发展完善)。这一切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磨合、运作。

2.通过实践长期使用计算机及网络工作、学习,也会造成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也会弱化其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意识;也导致了一些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有的学生承认上网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又困扰着他们。网络的各种信息真假难辨,良莠不齐。间接和符号化的交往形式,削弱了同他人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和愿望。上网学生中20%的人有情绪低落和孤独感,与家人、朋友关系疏远。有些学生走出网络后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落。网络的高技术容易使中学生对网络技术产生过度或单一崇拜,从而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调查发现,许多学生沉迷于图像化、平面的、标准式的网络快餐文化,而导致思考的能力不足,写不出漂亮的汉字,计算能力下降。一些学生对网上黑客十分崇拜,缺乏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

四、计算机及其网络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互联网的发展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呈现新的特点,学校教育应该研究这些问题,实现网上、网下育人相结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1.网络学习的双向性、开放性、不存在绝对的中心控制等特性,给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伴随着大学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在网络教学的平台上,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及时即时沟通,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和体会,在交流和沟通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

2.网络教育是一种自我导向的学习系统,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拓展。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学习环境展示出高度集成性、超文本链接性和存储信息的大容量性,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这给学习者提供了近乎无限的学习空间,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条件。“网络教学是一种淡化教而突出学的教学,网络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采用协作学习的结构化模型,是一种自我导向的学习系统,重点在学生的学习上,而不是教师的讲课上。它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和‘发现学习’,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

学习者”。

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教育科学是什么样子?我们无法给出肯定的结论,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但是,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信息时代的教育规律必须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技术平台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才可能发现。掌握教育信息技术是探索信息社会教育教学规律的基本条件,而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核心的技术。要科学的掌握计算机及其网络现况的优缺点,在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教学时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及其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信息组织;网络环境;新特点

随着互联网革命的进一步深入,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互联网资源成为各国争相占据的重要资源。互联网资源爆炸式的发展模式带来的是网络信息资源的迅速繁殖,网络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占据了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由于互联网信息资源本身具有数量庞大、资源丰富、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而人们对与互联网信息的需要又有一定的要求――专业的高度选择性、内容有价值、及时性等,这就造成传统的信息组织在网络环境中遭受着各种新的冲击。所以说要使信息资源发挥有效地作用,必须使其有序化。

1 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的背景

信息组织指的是在科学方法的帮助下使信息有序化和优质化。一般信息通过外在和内在特征的排序,实现无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从而使信息达到科学组合,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有很多种类,比如说,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信息量大但是分布不均,类型多样无序,多变不稳定,且组织工作难度大。与传统信息组织的手工编制形式不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不再受限于信息数量。随着互联网数据库的发展,信息量在与日俱增,传统的信息组织显得有些捉衿见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以人工为主,工作环节较为繁琐,工作流程线比较长,效率低,而现有的网络环境下,在数据库和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撑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全部数字化,信息组织方式的效率成倍提高,也更加便捷有效,实现了手段上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2)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具有透明性、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特点。由于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进程,信息资源的载体正由传统的印刷材料转变成为电子等非纸类截至为载体。由于信息资源的爆炸式发展,种类增多,数据的种类也越来越复杂,以往的信息组织方法以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用户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信息组织方式透明化。随着信息资源在网络上的流转和分享,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更是刻不容缓,也需要更加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化的管理,这样才能达到流转顺畅,方便交流。(3)信息组织工作难度加大。相对于传统信息组织结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工作不仅仅是由于信息资源数量巨大、非结构化和动态性强,还有相对比较开放,更新速度快,在整个网络环境下的标准制定也比较难。信息网络是对信息资源的存储、利用和再加工的过程,这就需要各个系统之间的配合。(4)用户对于信息资源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网络信息资源方便了用户对信息资源的获得,扩大了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范围,提高了用户利用信息的频率。随着信息资源类别越来越多,可供人们参考和利用的信息资源种类也就越来越多,这就形成了信息资源的多样化。信息组织的方式和方法也发生一定变化,这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订制信息资源。

2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

信息组织要做的就是把无序的信息用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使其有序排列起来,使信息有大致的分类,便于人们的检索和利用。一般的信息组织要经过信息收集和信息筛选等环节。信息组织遵循如下原则:一是用户第一位原则,信息组织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通过用户需求调查等手段获取需求意向,在信息组织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把用户的需求设计进去,同时也可以通过邀请用户参与的方式来信息组织的实效。二是信息收集的选择性原则,信息选择可以帮助确保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完整性,也能发挥信息组织的作用,提升信息的有效性。三是信息的安全性原则,网络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边带来机遇,另一边网络病毒、互联网垃圾泛滥、黑客、网络诈骗愈演愈烈,严重危害着公共和个人的网络信息安全,也对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所以,这些年我们加强了互联网安全建设,采取了一些措施保障网络安全运转,确保了信息安全。信息组织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网络安全防范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四是信息标志的准确性原则。每个人都是有差别的,这就是有个辨识度的问题,网络信息资源也是如此。信息标志就是网络信息资源的辨识标志,试想以下如何在浩瀚如渺的网络资源中发现一个细小的信息资源,这就需要信息组织在编排的是设置能够体现其特征的标志,从而才能让用户方便检索出该信息,也可以跨越几个系统之间,实现网络资源的真正共享,发挥出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信息组织方式。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主要是机编化,网络信息资源分类体系,关键词、主题词等检索体系组织成的网络检索信息方式。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方式有自由文本方式、超文本方式和主题树方式。自由文本方式主要用于全文数据库的组织,通过用自然语言揭示文献中的知识单元,它是对非结构化的信息进行处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超文本方式打破了线性编排模式,用非线性组织方式,满足了人们思维跳跃的习惯,这种方式把文本信息的节点连接起来,形成巨大的网状结构,更加具体和细致,方便了用户的精确检索的需求。主题树方式是现将信息按照一定的概念结构排列起来,再按照具体的类别来编排,像个树状图一样的结构,需要层层连接的方式才能找到需要的信息资源,这种方式系统性强,检索效果好。除此之外,当前比较常见的有数据库方式、分类法方式、书目控制方式等。数据库是以当前的数据资源的储存为基础的,通过给出的检索方式来完成的;这个工作量比较大,但是随着云技术的发展,数据库的发展可以得到进一步发挥。分类法方式是以知识的基本属性分类为基础的,可以按照学科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也可以面向不同的用户对象进行分类,在分类的选择上可以比较灵活,但是一旦分类结束就很难在更改,也受更新速度和表达关系的能力有限的制约。分类发方式在信息组织中有两种实现途径,一是传统的机读化办法;二是创建网络信息资源分类体系,如指南型分类体系。书目控制方式是采用机读目录格式和新兴的元数据格式组织信息资源,但是代价大,发展速度缓慢。

3 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发展的新特点

传统的信息组织技术比较单一,各种信息进入关系型数据库中,并以二维表的方式进行管理,这就限制了数据库内容的变化。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组织发展有了一些新进展,呈现出如下特点:(1)关系数据库技术进一步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利用,多媒体应运而生,出现了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就对关系数据库进行了扩充,建立了各种新的复杂的数据类型。(2)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这种技术主要是对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实体为对象,描述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存在关系,并以一种比较直接的映射方式实现了信息组织。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它拓宽了数据库系统的边沿,解决了实际中部分信息不能装进数据库的难题。(3)数据仓库技术。数据仓库是集成的面向主题的数据库集合,它是用来支持决策支持功能的,其中每个数据单位都与时间有关。(4)网络环境下对信息组织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了。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专业的理论发展迅速,相应的信息组织工作的技术和方法等需要改进,要朝着展业化、技术化的方向,做好网络信息资源的编目,建立网上藏书馆,完善检索方式,方便检索。同时,还要广泛涉猎其他专业书籍,比如说信息技术和图书管学相关知识,并很好地将其结合。

参考文献

[1]宋彩萍,霍国庆.信息组织论纲[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1).

[2]董慧,余传明.基于Internet的信息组织研究[J].情报学报,2001(1).

篇3

【关键词】自主学习;特点;能力

学习者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作为网络时代的学习者,必须掌握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特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努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1.网络环境自主学习的特点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不依赖老师或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意愿,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哥时间和学习地点。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具有如下特点:

1.1学习资源的共享性

网络作为一个超越地域和国界的人类信息传播交互空间,为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提供了学习信息全球传播,而且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全球资源的共享。网络学习资源的共享是全面的共享,网络传输的信息融合了各学科、各门类的信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极大的扩展了学习者的认知面,能满足各个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1.2学习主体的能动性

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传统意义上的教师退居幕后,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以平等的方式进行对话与交流;过去以教师控制的沉闷而严肃的教学活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能动性表现在一是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决定学什么、如何学,不再像传统的学校教育那样,按照预先规定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二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网络知识丰富全面,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信心,提高认知态度、行为取向和学习策略,使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1.3学习手段的综合性

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教学信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和处理的多媒体信息资源,并以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和动画视频的形式,进行数字化处理,以网页、单位方式呈现。学习者借助多媒体、网络等工具进行学习,一是可以快速、有效的获取知识内容,提高了学习的时效性。二是网络综合化的传输手段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三是利用多媒体或虚拟现实技术,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丰富多彩的学习手段,为学习资源的更广泛、更有效的利用开辟了道路。

1.4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网络传播的交互功能,为网络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极其方便、快捷的学习交流和人际沟通方式。学习者根据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具体的学习目标,利用人机交互方式,通过网上查询,在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信息,从多视角、全方位寻找答案,完成学习任务。二是进行合作式自主学习。学习者根据学习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利用人一机一人的交互方式,通过BBS,电子邮件,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共同探讨,相互促进,解决问题。三是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方法,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形式多样的人一机交互方式,创造了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1.5学习时空的灵活性

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学习模式,需要在特定的空间和固定的时间里进行。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永久储存和及时传输,并随时随地被所有网络用户所接受。学习者只要拥有一入互联网的计算机,就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习习惯和工作性质,在家或办公室访问国内外任何教育网站,通过网络与其他教师、学员进行学习交流。

2.网络环境自主学习应具备的能力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出现的新特点,对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习者在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和学习自我控制能力方面还不能适应网络学习发展的需要,往往产生诸多障碍。因此,学习者必须强化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1信息选择能力

网络学习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不仅学习资源十分丰富,而且臆含多种价值的冲突和不同文化的碰撞。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学习,面对茫茫的信息海洋,信息选择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信息的选择能力包括一是快速获取有用信息。学习者要有敏锐的学习意识,能够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利用网络检索功能,快速查阅网页资料,迅速捕获自己所需的信息。二是善于甄别虚假信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网络信息几乎成为一种免检产品,畅通无障,真假难辩,要求学习者善于识别,不断增强信息的鉴赏能力。三是免疫消极信息。在网络学习中,学习活动成为个体的自主活动,信息获取的方式较为隐蔽,要求学习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觉抵御各种错误言论和黄感的能力。

2.2学习探究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条件下,人们的学习是接受式学习,接受式学习是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立足于被动地的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自主性学习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以好奇心为出发点,面对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题,驱使学习者进行分析、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创新能力。自主性学习要求学习者具有很强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个性品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是学习和交流的工具,也是承载信息的载体。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一是计算机语言的运用能力。网络信息资源是借助计算机语言,以文本、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方式,进行储存和传输的。学习者必须熟练掌握WEB技术、超媒体技术、网络连接技术和网络协议等最基本的技术。二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网络中传输的信息除中文外,大多数采用英语语言,特别是各个领域的最新前沿知识,一般采用英文进行。学习者英文能力的高低成为制约其知识获取的瓶颈。

2.4自我管理能力

自主学习是需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提高学习过程的情感投入和动力支持,加强对学习认知活动的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和自我补救。学习者如果在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和自我控制方面不能适应网络学习发展的需要,就难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因此,学习者需要加强对学习计划的管理,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客观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加强对学习时间的管理,充分利用和合理分配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需要加强对学习资源的管理,重视学习资料的收集,分类建立学习信息档案,充分利用学习资源;需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管理,及时评价学习效果,总结学习经验,调整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篇4

一、网络会计信息具有诸多显著特点

如今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会计信息完全能够实现全球无障碍的交流与共享。与此同时,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传统的手工记账也慢慢被电子记账所代替,电子记账的优越性也渐渐被显现出来。不容置疑,网络化会计信息的确具备诸多优势。

1、网络会计信息可实现开放与共享

网络会计信息通过网络媒介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从而利用网络收集整理财务类或非财务类的有效信息,企业中的有关部门和机构也能从中攫取所需的会计信息资料。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包含功能和数据的共享,会计信息功能的共享则是在会计系统软件,会计电算化等系统中实现共享。会计信息数据的共享是指不同终端,通过网络共同管理、分享服务器的数据信息。由此,网络会计信息得以实现有目的指向性的开放与共享。

2、网络会计信息能够与时俱进

网络会计信息是具备实时效应的。也就是说网络会计信息能够保持在当前时间段内是绝对有效的,而不是像传统会计信息一样会出现失效或无意义的会计信息的情况。事实上,一方面,企业信息披露难免会存在间断性,另一方面,企业的经营又会马不停蹄地持续进行,这样一来,使得会计信息想要达到及时效应根本就是天方夜谭。然而,会计信息即使是在实时更新的网络环境下也有可能会失效,所以不得不经常进行备份与时俱进。

3、网络会计信息准确可靠易传播

网络会计信息是准确无误的,具体体现在会计数据资料的内容和核算都必须保证有据可查,一律不允许存在被篡改的和错误的会计信息。网络会计信息是真实可信的,具体体现在信息来源的可靠度规范鉴别上,伪造的虚假会计信息一律禁止在网络上传播。网络会计信息是便于传播的,具体表现为企业能够利用网络准确无误的查询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也能够通过网络或者相关人员进行合理传播。

4、网络会计信息具有实时效应

利用网络媒介,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各部门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并及时传输至企业的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收到信息后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并做出一系列有效反馈,从而使各个部门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同时尽其所能地发挥出会计信息的反映功能和交易导向功能。

5、网络会计信息可实现综合全面的披露

网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必须获取能够准确的、综合的、客观的反映企业的经营及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这样也就方便了信息使用者直接从网络中获取相关有价值的财务信息。参照特定目的,系统自动收集各类相关会计数据,科学直观的反映出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

二、网络会计信息存在风险与隐患

1、网络化会计信息存在技术风险

(1)网络会计信息存在硬件风险。硬件风险不仅来自硬件自身的功能失效的可能,还包含计算机硬件所处的环境。硬件是计算机各类实体部件的统称,计算机硬件可能受到零件质量好坏的影响,造成数据处理的失效或信息的泄露等,导致会计信息数据的损毁。硬盘、存储器或是线路故障也会产生很多不安全因素。人员的不正确操作、人为的有意破坏硬件设备、不可预测的灾害,例如火灾,机房漏水等对计算机硬件的破坏也是非常大的风险。

(2)网络会计信息存在软件风险。软件系统是会计信息能够正常被运用的核心保障。首先,黑客攻击与计算机病毒是造成软件风险的一大因素。其次,财务软件本身也存在着安全风险,最后软件内部控制的不严格也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3)网络会计信息存在网络使用风险。一方面,局域网与互联网的风险,在网络信息时代,无论是局域网或是互联网,在网络环境中均能被访问到。第三方有意无意的攻击我方网络都会造成可怕的风险。另一方面,网络上的电子商务也存在交易风险。如今,随着电子商务的崛起,电子网络交易也渐渐成为主流,电子买卖双方存在的信息均能受到威胁。这些威胁包括竞争威胁、机密性数据丧失威胁、虚假订单等威胁。

2、网络会计信息存在系统风险

(1)财务信息易被窃取。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不可否认给企业带来了诸多利好,同时也承担着财务信息在网上被非法窃取的风险。

(2)网络会计信息易遭侵袭。各类会计信息系统通过网络成为一个庞大的完整的体系,然而互联网总是难以逃脱黑客入侵和恶性病毒的干扰,从而使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承受一定的风险。

(3)存储介质存在风险性。存储介质在存储过程中容易遭受到意外的毁损,也存在被带走的风险。在大多数计算机操作系统中,即使文件被删除,但是仅仅只是删除了文件名,释放了存储空间而文件的内容扔保留在存储介质上,易造成大量文件的丢失及被窃取。

3、网络会计信息存在着应用和管理风险

(1)授权控制下降。在传统手工会计操作系统环境下,企业的各类经济业务的往来和各个环节均能设置成内部相互关联的授权程序,而在网络环境下,这种授权可能仅凭一个密码或口令就能够获取,或是相关会计人员把密码告知他人。这些做法和行为使口令的作用降低,导致会计信息泄露,修改或被删除。

(2)内部人员道德风险。无论会计信息设置多严密的保护措施,由于工作人员问题造成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数据显示,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被广泛使用之后,会计舞弊和失误的案例在数量虽在下降,但造成的损失和过失的性质却更为严重。首先,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可以借由篡改会计资料等伎俩非法牟利,而系统本身却并不会留下痕迹,这在某种程度上就给会计犯罪提供了动机。其次,管理层经常被授予很高的权限,这就给网络会计舞弊提供了更多可能。

(3)职责分离及监督不规范。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者也是会计信息的掌握者。而且信息系统的开放、操作和维护等活动中存在的职责分离现象对信息系统的监管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系统中职责的分离和监督的不规范也给会计信息带来了诸多风险。

(4)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当下,我国针对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更多的仅仅是局限于探索阶段。相关法律的漏洞与空缺无疑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网络会计信息风险防范对策

1、技术风险防范

(1)加强硬件的安全维护。针对硬件存在的诸多风险,我们应定期对硬件进行检测维修和故障排查。硬件的维护工作即包括日常设备的定期检测与更新换代、设备故障的诊断和排除,包括零件的检查、服务器动态检查、通讯设施故障的检查和排除等。

(2)加强软件的管理监测。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加强软件系统的内部控制,加大软件开发力度保证各项活动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其次,建立规范完善的病毒预防体系。最后,定期对软件进行维护与检测,对各类财务软件进行各类检测、监管。

(3)加强网络使用风险防范。首先,可以安装防火墙,用以保护局域网与互联网内的企业信息系统免受来自互联网中的攻击。其次,可以利用安全认证与数据加密的方式,实现共同保护会计数据。最后,可以采用一种主动控制技术,即入侵检测的技术来监听流动的网络数据包,并有效识别黑客的数据包,防止黑客入侵。

2、系统风险防范

(1)利用身份验证防范财务信息窃取风险。财务信息易被窃取,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身份验证技术来有效防范这一风险。身份验证有两种方式:其一,采用操作人员独有的,别人难以仿制的信息作为身份验证的唯一标识。如今,最常用的就是密码。为了保证密码的安全性,可以采用多种复杂方式编写,可以采用汉子和数字合并,也可以采用现在流行的二维码、图形码来设置。其二,也能采用特点的信息交换或者编码计算来有效验证身份。

(2)建立完善黑客和病毒预防系统。长期以来,网络黑客和计算机病毒都是困扰广大的计算机用户,在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也存在此方面的危害。首先在软件的使用方面,要坚决使用正版,彻底杜绝盗版。其次在病毒预防方面,要安装专业的防毒软件,决不能疏于防范。最后,实时对会计信息进行监控,抵制黑客入侵。

(3)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档案介质的管理。会计档案要采用两种或是两种以上的介质进行保存。对非常重要的数据、介质形式的数据都要进行双备份,简历严格的数据备份机制,并保存在不同的地方。

3、应用和管理风险防范

(1)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完善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和职能控制等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明确分工规定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对内部系统操作员、管理人员进行严格分离,互不兼任。对会计信息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的管理,明确岗位责任。同时引进定期的审核制度,有效的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审计。

(2)加强内部人员的道德素质教育。预防各类案件发生的首要前提是增强内部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因此,企业应加强人员的培训,加强内部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特别要让内部人员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道德方面的修养与培养。熟练掌握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自身行为。

篇5

关键词:多媒体 生物 教学

生物课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实验学科,生物教学重视直观和操作,但由于受时间、空间、课堂教学条件的限制,有些内容学生不可能去实地观察,多媒体教学手段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1]。而且,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相融合,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更重要的是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递方便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如能合理运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实现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大大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

一、教学效果好,效率高

在基本相同的教学效果下,师生用的时间越少,教学过程的效率就越高。如果利用多媒体引入新课,教师可以设置各种情景,如制作一些新奇的画面或短片,可以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创设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多媒体教学还节省了在传统教学中的板书,简洁而又省时。讲授新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情和学生的认识,灵活地展示多媒体,结合讲解和启发提示,把握好多媒体课件出现的顺序和呈现的时机,逐次展开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科学性,为学生腾出更为广阔的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联系、思考和分析,也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增加教学信息和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创新思维会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优化教学过程,为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腾出极大的空间。

二、利用信息技术开拓学生的视野

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宝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当前生物领域的新动向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3],如在讲解《基因的表达》一节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当前基因在医疗健康中的应用。也可以教会学生如何从网上搜索,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新知识,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面。例如,在讲《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一节时,如何让学生分辨生活方式的健康与否呢?我们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网上阅读,查找一些有关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资料,然后把学生找到的资料汇总。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食物要多吃,哪些食物要少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学以致用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模式个性化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实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像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胞的实验等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现象,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经典实验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来实现,以帮助解决问题[4]。可以用实验展示的现象或实验本身一般是不适宜选用多媒体来替代的,而必要的情况下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不能用实验演示且比较抽象复杂的过程展现出来,达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

在《根对矿质营养的吸收》一节中,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各种植物缺少N、P、K的症状,学生很难理解,利用网络就可以补充介绍“各种常见的农作物缺少营养元素的症状”的彩色图片及文字说明,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实际选学有关内容。这样的课件设计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教学。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难点

生物的细胞结构极其微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通过挂图和语言描述,往往使学生难以理解。通过信息技术模拟放大显示任何细胞结构的详细部件,实现了微观事物宏观化,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学生易懂好记。如,“有丝分裂”一节,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这个过程看不见、摸不着,极其抽象。如果单纯以“自学+讲解”的形式来讲授,虽然也能强调出重点,但既不真实,又缺乏动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用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生物体细胞增殖的过程,可以把学生带进有丝分裂的微观世界,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并且可以将有丝分裂各个割裂的时期连贯演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观察,勇于思索,使枯燥乏味的生理活动变得新颖有趣,使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取得了理想的课堂效果。

综上所述,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可使生物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形象、生动、灵活、可重复性等独特优势,它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使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又可体现教师服务于学生的新教育观,可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丁佟倩.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4,(12):68-70.

[2]范德领,范国胜.也论多媒体与生物教学[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107-108.

篇6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初中语文课堂 新特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语文教学正经历着一场重大改革,自由开放的网络空间文化已向我们走来,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课堂教学空前的开放,充满活力。

其特点是: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这恰恰应和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倡导。在网络环境下,动态的海量知识信息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极大地拓宽了学生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课堂教学超越了语文学科本身,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我现就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项变化谈几点认识。

一、教学理念由教师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

实行网络化教学,教师的观念应是超前的。教师应冲出“以自身为圆心”、“以书本知识为本”的束缚,充分挖掘网络资源,创造性地适应学生的学,树立“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以学生终身学习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整体考虑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正面的情感体验,以及自我探索的内在需求。

二、教学目标由单一化转向综合化、个性化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必然要求课堂教学目标具有综合性,又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化。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传统的教学目标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把教学目标简单化为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和态度的培养,教师传授知识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网络教学的目标大大突破了这个局限,呈现一种动态的、人性化的、交互性的特点,教学目标所关注的是学生自我需要,自我发展,极富个性化。如在《木兰诗》教学中,一位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梨园飘香”(京剧《木兰从军》)、“豫风激扬”(豫剧《木兰从军》)、“银海泛波”(动画片《花木兰》)等有关“木兰”的网上信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上初步接触人物,形成自己对人物的个性化认识――有的学生说木兰勇敢,有的说聪明,还有的说她傻。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便得到了较大的体现,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由点转向面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书本这个“点”为唯一的教学蓝本,信息量极其微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从书本这个“点”出发,以超文本方式链接了大量的与之相关的海量信息,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极大地开阔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在深度和广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首页上有“东坡生平”、“东坡作品”、“作品导读”、“自动欣赏”、“古诗新唱”、“中秋聊吧”、“词牌新作”、“自制贺卡”、“BBC讨论”、“音画诵”等板块,其中“东坡作品”链接了几十篇文章,“音画诵”链接了《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平湖秋月》等十几首与月有关的风格各异的乐曲。这样学生便可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与需求,自主选择相应的板块研读,或选择有关乐曲配乐诵读,使传统教学中学生不认真的现象消失了,教学效果显著。

四、教学过程由计划性转向变化性

传统语文教学是按照设计好的教案有序地进行,教学过程一切尽在计划中。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是动态变化的,网络课堂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除了教材外,往往会因解决问题的需要加以调整。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一旦真正调动起来,提出的问题就会各种各样,千奇百怪,教师事先拟就的计划就会被打乱,教学速度或快或慢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权威,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受到挑战,若教师再不去更新知识,学生通过网络寻求的信息量就会超过教师。网络化教学,教师看似轻松,实则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因此,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研究网络资源,而且要研究学生。网络化教学呼唤高素质的教师。

网络化教学的变化性,还表现在教学活动不完全局限于课内进行,课堂不再是知识的交易所,学生的思维、讨论和学习的空间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堂不再是问题的终结地,而是问题的发源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外调查、访问、查资料,把学生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

五、教学活动由单向传递转向多向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受空间的限制,课堂教学交往主要采用师生问答、固定的小组讨论等单向传递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教师支配着学生的一切,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参与性。民主型的教学关系要求教师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没有教学的民主就没有学生的创造性。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借助于聊天室、BBS、E-mail等网络交往方式,可以打破空间位置上的小组关系,使得学生可以与自己观点相同或不同的同学自由组建合作探究小组,进行小组讨论、辩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对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

如在教学朱自清《春》时,我把设置好的四个网络聊天室,分别划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迎春图四个讨论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选一段进入相应的讨论区进行讨论,或选择不同的讨论区了解别人的讨论情况,自己则随机参与并加以组织指导、监控。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大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都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信息共享使学生自身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学生可以帮助他人或寻求帮助,在网上写作业,提交作业等,课堂始终保持着一种活跃的探讨气氛。这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和参与竞争的意识。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语文课堂显得极具开放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通过网络,教师打破了书本的局限,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实现了知识的创新、学习方式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创新。

四、思考

网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它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发展,但我们不能把网络视为解决教学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对网络的运用还需作理性的思考。

1.网络是否可以替代教师

在网络环境下,人机对话的时间要多于师生语言交流的时间,于是一些激进的理论家认为“学校教育将会消失,教师的地位不复存在,互联网就是一位全知全能的教师。”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网络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绝不是主要作用。

语文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思想、人文底蕴。课程标准也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与态度。因此,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有所区别:它更多地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悟主旨,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这些往往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把握好这些因素,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其产生求知欲,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特别是古诗词的学习,那“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楚,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情,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等,非网络所能一一演绎。好的课件也许可以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但它哪里比得上教师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诵?哪里比得上师生间面对面的交流?

美国儿童电脑教学课程专家毛尔科维奇说:“先进工业国,如美国和德国,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以为电脑可以代替教师,到了最近,他们才逐渐明白,人才是最好的教育工具。”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网络仍处于一种辅助地位,教师的作用是网络所不能替代的。

2.网络是否可以替代课本

网络的信息量远远高于课本,有人提出,上语文课完全可以抛开课本了。其实不然,现有的语文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尽管有值得商榷之处,但这些课文毕竟是经过了多年教学实践的检验,为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和教育实践者所认可。其中许多篇目是古今中外优秀文学名著的代表与典范,可以让学习者读一而知十,触类旁通,融贯中西。

篇7

古典诗词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为字数的限制,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显得言浅意丰,这就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又因为学生是从高中才开始接触古典诗词,因而难免显得生疏。而许多老师光凭着一张嘴也很难真正挖掘出诗词背后的深刻意蕴,因此在平时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课堂教学设计中,许多老师往往是粗略的带学生把诗词读上一两遍,然后便开始囫囵分析,最后便草草结束,渐渐地,学生觉得古典诗词学习越来越索然无味,于是古典诗词也愈发难以理解。诗歌鉴赏,鉴赏的前提是读懂诗词,这是许多专家的共识。只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活动,让学生走进诗词、了解诗词、分析诗词、融入诗词,让学生充分揣摩古典诗词的意境,钻研诗词的语言、用词,体味作者的情感,充分感受到诗词的魅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古典诗词鉴赏的能力。

网络使过去学生的信息资源主要来自于书本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改观,借助于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实现了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尤其是网络与各门具体学科教学的整合,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更加展示出网络应用于教学的广阔空间。网络技术为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活水,并必将带来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的全面变革。与传统的古典诗词课堂教学设计相比,网络环境下的古典诗词课堂教学设计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直观性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一般理科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直观教具、实物或者进行示范实验直观演示的方法有所不同。网络环境下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便是指充分利用网络,让古典诗词的背景、内容、意境显得直观、具体可感。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优势,让学生详细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简况及创作风格;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学习和诗词相关的赏析文字,加强对诗词的直观理解;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介,通过名家解读加深对晦涩难懂的诗词的直观认识;可以通过感受名家朗诵,加强对诗词情感的直观领悟。例如在设计《满江红》时,可以详细讲解北宋的时代特点,岳飞的个人经历及创作特点,通过名家朗读充分感受词的意境及情感,借助名家视频解读充分领会词的内容。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古典诗词不再显得晦涩难解,通过网络技术手段的运用,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内容显得更直观,更易为学生所接受。

二、精细性

诗词鉴赏,其最高境界是鉴赏。要想达到让学生能鉴赏诗词的境界,功夫主要在平时,网络技术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最大可能。在平时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将网络的活水引进课堂,借助网络的强大功能,秉烛探幽,深耕细作,实现精细化教学,有效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这种精细化主要体现在诗词字词理解的精细化,揣摩字词的作用、好处,揣摩意象的含义、作用,揣摩这些字词对于刻画人物、揭示情感、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手法的精细,分析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表达方式等,并力求全面;情感的精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悉心领悟诗词具体语句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主旨的精细,通过词句的具体分析,搞清作者的创作动机,明晰诗词的写作主旨。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在平时的诗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秉承精细化教学理念,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力求让学生做到弄懂,弄通,弄透,必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的诗词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改变古典诗词鉴赏得分低的局面。

三、拓展性

在以前的古典诗词课堂设计中,囿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往往只注重文本的分析。而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站在更高的高度来观照诗词,做到既注重诗词的内涵,又注重诗词的外延,既可以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又可以提高学生解读古典诗词的能力,极大地扩充课堂容量。古典诗词课堂设计的拓展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知识的拓展,主要体现在可以扩展和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作者的相关常识、有趣的故事;通过不同的名家评论拓展对诗词内容的多元认识;通过课后拓展,领悟和所学诗词作者相关的其它不同风格的作品,或归纳出和所学诗词同一类型的某类诗词的共性特点,或和其它诗词进行对比阅读,拓展和加深对诗词的认识。二是思维的拓展,通过对诗词中所采用的不同的版本信息的比较,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尤其是通过对背景、词句和主旨的不同认识和理解的深入探讨,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声声慢》为例,其中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一句,对于“满地黄花堆积”一句,一种见解认为是盛开的景象,一种见解认为是凋零的景象,引导学生深入辨析。再如《声声慢》一词的创作背景,有人说是李清照中年的作品,有人说是其晚年的作品,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找网络相关资料,然后进行辨析,还可以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网络环境为高中语文古典诗词课堂设计注入了“活水”,也使高中语文古典诗词课堂设计呈现出和传统教学设计迥异的特点,不仅更直观,更易于为学生所领悟,而且分析的更精细,更利于培养学生解读和分析诗词文本的能力,通过知识的拓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有这一切都必将转化成学生切切实实的能力,从而有效改变当下古典诗词教学效率低下的窘境,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成绩。

篇8

摘要:在网络经济环境下,所有的经济活动等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的帮助。对于高校来说,不可避免的也会受到网络经济的影响,在高校各项管理中,财务管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如何通过财务管理改革来适应当前的网络经济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即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对网络经济环境下的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展开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同行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1 网络经济环境对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

1.1 打破了高校财务管理的时空限制

网络经济的到来,使得高校的财务管理不再受缚于地域及时间的限制。对于设立了二级财务的高校来说,即使二级财务部门与一级财务部门不在同一地点甚至不在同一城市,有了网络这一便利手段,高校的所有财务都可以在同一时间同步处理。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可以随时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对高校各个部门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查询及调配。高校的各级财务部门也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将自身的各项开支进行远程报账及远程查询。此外,高校财务网络信息系统的搭建,也方便了学校领导及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财务信息进行监督及审查。

1.2 提高了高校财务管理的时效性

(1)提高了务数据采集的时效性,高校都由不同的院系及部门组成,每个院系及部门的经济活动都会产生财务数据,传统经济环境下,财务信息是上报统计需要经历复杂的过程。有了高校财务网络系统,各院系财务管理者可以将各项财务数据随时输入到系统中去,高校一级财务管理者可以瞬时查看数据。

(2)提高了财务数据统计的时效性,在网络经济环境下,财务数据一旦输入系统,系统数据库就可以自动的进行汇总更新,从而确保财务数据统计的实时更新,这是传统经济时代的人工统计无法比拟的。

(3)提高了高校领导决策的时效性,有了财务数据采集及统计的时效性,就可以保障高校领导层在第一时间了解自身财务的动态变化,进而促进了高校领导层快速做出理性的经济决策。

1.3 保障了不同部门间财务信息的顺利对接

网络经济环境的到来,使得以往的高校财务管理岗位设定发生着根本性地改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财务上下对接,大大减轻了财务工作者的工作量。在网络经济环境下,高校财务工作者不再需要从事繁杂的编制财务报表的工作,他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及时的将各项财务信息录入高校财务管理系统中去。同时,高校财务部门需要新增信息审核的岗位,以实现对学校的财务运作状况进行有效监督,从而确保自身财务经得起国家税务及财政部门的检查。

2 网络经济环境对高校财务管理职能的影响

2.1 加强了高校资金运营管理的职能

高校利用网络技术手段,通过搭建校园网来实现不同院系间的信息化办公,这为高校管理者进行动态财务监督创造了先决条件。一方面,校领导可以通到财务信息系统监控下属分院对划拨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确保经费用到实处。另一方面,网络经济有效解决了传统财务管理存在的数据量大、计划控制难、核算繁琐等问题,从而提升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2.2 实现了对高校项目资金使用的有效监控

在传统经济环境下,由于不能及时了解资金动态,高校很难实现对项目经费的有效监管。网络经济的到来,为高校提供多种资金控制手段,如信用控制、付款控制等,可以将财务管理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领导层能够对不合理项目付款情况进行有效、及时地控制,提升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促进资金的正确使用与良性循环。

2.3 强化了高校财务的决策与分析功能

伴随网络经济到来前,高校实现对资金使用情况的决策与分析是较为困难的,网络经济环境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软件,基本都包含了财务决策及财务分析功能,高校管理者可以利用这些功能,辅助自己实现对高校资金的决策及分析。

3 网络经济环境下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策略

3.1 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教育体制在不断的改革,高校自主办学的特征在逐渐凸显。为此,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对于高校发展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虽然高校“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本质没有变,但如何让固有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是每个高校都应考虑的问题。只有建立以效益为目的的财务管理理念,才可以使高校持续健康发展。

3.2 高校财务管理内容创新

网络经济的到来为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方便。首先,高校管理者要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做好财务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学校要把每年的各项经费收入都录入财务管理系统中,依据自身财务情况及发展目标财会研究做好资金预算。其次,要借助财务信息系统管理国家划拨的专项科研资金,确保资金落到实处,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网络经济环境下,传统方式的会计单一货币计量将被打破,支付方式将逐渐朝着电子信用卡、电子支票、电子现金的方式进行转变。

3.3 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创新

预算是财务管理各项职能中的首要工作。只有预算做得好,才能保障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平稳、有序地运行,从而不断促进高校的长期与持久发展。伴随高校办学中心的不断下移,传统方式下的预算管理模式将有所改变。高校的预算管理将围绕着二级学院预算展开,并以此为出发点,完善自身预算管理乃至财务管理的各项经营活动与内容。同时,在做好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高校还应该健全与完善好自身的预算管理机制,确保制度制定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民主性,从而不断促进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积极有效创新。在对预算进行编制时,应重点强调预算的可操作性,将预算工作细化到每一个单位或者部门当中,健全约束机制,提升预算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同时,要完善以成本效益为基础的零基预算与绩效预算。

3.4 高校财务工作方式创新

高校应该以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积极展开财务管理工作方式的创新,使得原先的固定化的办公场所逐渐向着网络化的虚拟办公场所进行转变,促使很多老师能够移动办公、网上办公,这样不但方便了教师进行日常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展开财务工作的透明性;此外,高校财务工作者离开办公室时也可正常办公,不再受到场地与时间的限制,还能够实时掌握各下属单位资金使用与管理的情况,同时还可以对下属单位、外联单位的财务往来进行在线监控,实现对款项余额的实时监督;利用互联网,高校能够促进各方业务往来,加快各类报表处理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从而达成对高校财务工作方式进行创新的目的。

3.5 高校财务管理软件创新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积极进行高校财务管理软件创新。从而满足自身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而财务管理软件的创新是以网络作为依托运行的。高校想要切实完善好、网上办公,就必须进行局域网到互联网的转变,所以,在网络环境下,高校财务管理软件应该具有完善的移动办公以及网上办公的功能,强化财务管理的模块化运作,不再受到场地与时间的限制,尽可能地加大高校财务的安全性,同时确保高校教学科研活动与财务资源配置的同步协调,从而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4 结语

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与要求,高校必须对其加以重视;而在高校发展中,财务管理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将起到怎样的作用,还有待于相关学者与有识之士进行追寻与探讨;伴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财务管理创新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应该对其加以重视,从而不断促进自身的稳定与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骨干;导向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26-02

当今是网络的时代,同时也是信息高速传递的时代。在新的环境下“90 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其独特的成长环境塑造出一个全新的群体,主要体现在个性张扬自信、思想自由奔放、价值观多元化、崇尚时尚、追求新鲜事物、依赖网络、心灵敏感等。大学生干部作为学生骨干分子在高校学生日常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于“90后”学生骨干来说,他们有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优势,但在面对新时代网络冲击下的他们来说也存在有一定的劣势。

一、当前当学生骨干的主要行为特点

1.理论保障不坚固,使得自身失去了工作方向

有的同学加入学生组织旨在锻炼自己的语言、交际、组织等方面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工作较为积极,有奉献精神;有的同学争取学生干部存在功利思想,工作的积极性同所得的物质荣誉相挂钩;有的对同学漠不关心,百般讨好老师;有的缺乏积极进取的心态,疲于应付[1]。

2.责任意识的缺乏,使得自我角色定位不准确

作为大学生殊的一员,学生干部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学业和工作的关系。据调查,学生组织成员中学生干部的成绩差距非常大,一部分成绩和工作业绩相当突出,而另一部分业绩突出但成绩“挂科”,不知如何理顺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其次,同学关系不够融洽,部分学生干部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当选后拉帮结派,成立小圈子,疏远其他同学,忘却了学生干部“服务同学、锻炼自己”的宗旨,以学生管理者的身份自居[2]。再次,师生关系问题。作为学生干部与老师的联系交流较普通同学多,这也造成师生交流时随意,某些行为举止不当。

3.能力的参差不齐,使得工作效率事倍功半

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因人而异,并不是身为学生干部而胜人一筹。日常活动组织过程中,部分学生干部高估自己的能力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依据自己的意愿任意调遣其他同学从事一些具体事务,自身却没有起表率作用,引发同学抱怨或消极怠工,进而影响活动的质量与效率。“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独立承担工作的能力的确需要加强[3]。

鉴于以上现状,面对中国“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式”教育完成现状来看,大学生骨干在针对普通学生管理教育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大学生骨干是一支在学生当中有着特殊作用的群体,他们从学生中来,与学生距离最近,具有天然的号召力,在思想日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培养一大批信念坚定的骨干,能在学生中树立鲜明的思想旗帜,能在学生当中起到导向性和示范带头作用[4]。因此,高校加强大学生骨干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骨干培养的有效措施

“90后”学生骨干个性张扬自信、思想自由奔放、价值观多元化、崇尚时尚、追求新鲜事物、依赖网络、心灵敏感。我们应该结合网络时代的新思想,新方法通过教育,引领、指导的新思想激发大学生骨干的内在潜力,发挥优势,以己之长补其之短,开辟全面工作顺利进展的新局面。

1.加强思想教育,增强理论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明确了方向。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核心,不断改进方法,旗帜鲜明地对大学生骨干进行理论教育,深化大学生骨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增强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推动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5]。

2.加强纪律教育,增强责任意识

正面引导,通过多种贴近学生心理、满足学生需求的方式加大对纪律的宣传力度,多层次地强化纪律的灌输,持之以恒,真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法规知识、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学生骨干要自省慎独,着力自控教育,检查自己的言行,思考自己的得与失、善与恶、对与错,自觉纠正言行偏差,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完成从自发到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从而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

3.加强实践教育,提升大局意识

实践活动是大学生骨干管理能力急速提升的有效载体,也是培养学生骨干在学校发展、同学成长的整体格局中,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投身学校的改革发展,质量建设,真正成为学校管理部门的得力助手,未来国家的战略储备人才[6]。

4.注重管理技巧,激发潜在能力

面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骨干,构建科学合理的多样化与个性化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大学生骨干的人性教育,充分尊重学生骨干的个性化差异,凸显其自身优越性,激发学生骨干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使其在工作中能够不断通过自身的创新达到更高境界。

大学生骨干是一支在学生当中有着特殊作用的群体,他们从学生中来,与学生距离最近,具有天然的号召力,只有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不仅能够使得学校工作事半功倍,也能够更有效地为社会培养更加需要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新峰,李威娜.大学生骨干素质培养的意义、内容及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81-84.

[2] 严蓉.浅谈大学生纪律意识的培养[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6,(2):70-71.

[3] 王丽,王力年.浅谈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J].才智,2012,(21):231-232.

[4] 刘瑞明,杜彬恒.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问题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172-174.

篇10

〔关键词〕网络环境 小学语文课程特点 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网络作为现代信息化的代表,以特有的信息量大、交互功能强、多重感官刺激、操作方便、声像同步、动画演示等特点直观展示教学过程,使学生能随心所欲地看到想看到的各种数据媒体信息及现实实况,让他们在课堂上轻松、自主地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积极性。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突破了教室空间与教学时间的局限,扩充了学生的信息量,简化了学习的复杂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他们的创造力。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情趣,成功地营造了一种乐学的氛围。学生们自己操作计算机有选择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受到师生间的平等。在这样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积极开动脑筋,从多种角度考虑问题,创造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

二、网络教学的操作策略

1.体现儿童运用网络环境语文的特点。针对小学生新奇、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缺少丰富的人生体验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从听觉、视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大脑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上课时,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要达到如此效果,在制作网络课件及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使用对象的心理、生理特点:

2.探索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的整合。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培养,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更有利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特点:信息资源是永远开放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是跨越时空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

3.尝试利用网络环境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整体性、个性化、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中应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三、网络环境下教学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教师引导与学生发现的关系。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高度参与之中,通过多媒体网络,自主地发现、探索、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帮助与引导提出诘问和异议,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且成为学生平等对话的伙伴,从而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我们发现在强调“主体发现”的同时,也辩证地强调了“教师引导”的重要作用。小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注意力容易分散,就更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精心制作网络教学平台、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在“趣”字上动脑筋,使学生“爱学”;精心安排教学结构,在“导”字上下功夫,特别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使学生“会学”;精心设计练习题,在“活”字上做文章,使学生“学活”。课堂教学过程要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

篇11

〔关键词〕网络学习环境;学业情绪;传统学习环境;控制—价值理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3-0008-03

随着学者对情绪在教育中所扮演角色的呼吁(Artino Jr,2012)和学业情绪(academic emotions)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学业情绪在学生学习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关于学业情绪方面的研究大幅增长(Dai & Sternberg,2004;Schutz & Pekrun,2007)。尽管在学业情绪的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这些研究大多是在传统课堂环境中实施的。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在线学习已成为继传统课堂教学后的另一种合理选择(Larreamendy-Joerns & Leinhardt,2006;Tallent-Runnels et al,2006)。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学业情绪随之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O’Regan(2003)通过文献查阅和以11名网络学习者为对象的电话访谈,对情绪与网络学习的关系及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体验到的情绪进行了探索。在研究中他指出了网络学习中主要存在的情绪为:沮丧、恐惧、焦虑、羞愧、尴尬、热情、兴奋以及自豪。O’Regan指出,情绪在网络学习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情绪产生的影响与情绪的强度、情绪的性质以及与情绪相联系的学习情境有关。学习者通过自动指导者(auto tutor)进行学习时体验到了挫折、厌倦、高涨、困惑、惊奇、高兴和平静七种情绪(Lehman et al.,2012),其中疑惑和挫折感在网络学习中经常被提及(Baker et al.,2010;Lehman et al.,2011)。可见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研究情绪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环境与学业情绪

(一)传统学习环境与学生学业情绪

情绪是一种普遍存在且复杂的心理现象。通常认为情绪有四种功能,即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信号功能(彭聃龄,2004)。情绪对人们的日常活动与学习有重要作用。Pekrun等人(2002)明确提出了学业情绪的概念,即在教学和学习活动中,与学生学业活动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俞国良等人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在Pekrun提出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认为学业情绪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的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厌倦、失望、焦虑、气愤等(俞国良,董妍,2005)。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学业情绪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表明,学业情绪在学习环境中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促进或破坏行为和认知参与、学习活动的自我调节和成绩等(Linnenbrink-Garcia & Pekrun,2011)。然而,这些研究大部分聚焦于传统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教师和学习者在指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教与学,师生可以面对面地相互交流,敏锐体验对方的情绪,促进情感的发展,而在这种环境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也会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这些特点与目前盛行的网络学习环境特点有很大的不同。

(二)网络学习环境与学生学业情绪

网络学习环境是指网络学习者学习活动赖以开展的各种支持性条件的整合,包括支持学习过程的物质条件(网络技术平台、网络学习资源)和非物质条件(学习策略、教学模式、人际关系、学习氛围、学习动机等)。在网络环境中,师生处于分离状态,基本上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并不是同时进行,通常是教师已提前备好课,学生能随时进行学习,有更多自由时间(范丽雅,2009)。虽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减少,学生也同样能体会到各种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比如愉快、自豪、厌烦等。

可以看出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相对于课堂学习而言,有其自身的特点(林晓航,皮巧琴,2010)。第一,开放性。第二,虚拟性。第三,交互性。第四,自主性。同时,这种学习方式也带来了不少挑战:第一,对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非结构化知识的比例增大,需要学习者有更强的信息筛选及整合能力;第三,交流方式的改变减少了课堂中教师非言语信息对学生的影响;第四,使用技术的过程中许多不可预期的因素会对学生的控制感造成破坏。基于这些特点,在网络环境中研究情绪时,应该将这些因素纳入考虑范围。

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情境的学习有不同的特点。在进行研究时,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依据,学业情绪的研究也不例外。

二、控制—价值视角比较

Pekrun的社会认知的控制—价值学业情绪理论指出,主观控制和价值是成就情绪的主要前因(Pekrun et al.,2002;Pekrun et al.,2007;Pekrun & Stephens,2010)。学生的主观控制和价值评价的独特结合预测他们的情绪;反过来,学生的情绪也预测他们学习的动机、策略和认知资源,这些最终决定学生的学业成绩。这一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传统课堂中学生的学业情绪,在这一理论的支持下,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控制

尽管不同学习情境有不同的特点,但传统学习环境和网络学习环境仍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使它们获得了几乎相同的控制评价。例如Perry(2003)认为,大一新生过渡期处在以“学业竞争激烈,压力过度增长,学业任务陌生,新的社交网络”为特点的低控制环境中,并且在适应后同样面临较少控制的环境,比如遵守课程教学大纲,完成要求的阅读任务、考试等。这些低控制的特征也存在于网络学习的环境中,在两种课堂中影响控制感的很多环境因素大致相同(Daniels & Stupnisky,2012)。因此,研究者检验了控制价值理论在网络学习环境下的适用情况。Lehman等人(2012)通过故意设置情境障碍、提供矛盾信息和错误的反馈来操纵学生控制其学习环境的程度,结果发现控制的破坏会导致更高水平的挫折和困惑。这些研究的结果都支持将控制作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业情绪的一种前因,这与控制价值理论的结果一致(Pekrun,2006)。Artino和Jones(2012)研究发现控制与厌烦、挫折和愉快显著相关。Marchand和Gutierrez(2012)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学生情感跨情境的最一致的预测源,这些都说明了控制感在网络课堂环境中也很有效。然而,由于传统课堂较网络环境中有更多的自由性,因此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对于Marchand和Gutierrez在网络和传统课堂获得的数据进行T检验发现,传统课堂的学生相较于网络课堂的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效能感(Daniels & Stupnisky,2012)。也有研究表明,在网络课堂学习的学生比在传统课堂学习的学生更有效(Artino,2010)。Tempelaar和Niculescu等人(2012)在研究中发现控制仅显著预测一种情绪。

(二)价值

对于控制—价值理论中所提到的价值,Daniels和Stupnisky(2012)认为成就价值和效用价值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是一致的。研究发现,效用价值的预测效应对于挫折情绪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Marchand & Gutierrez,2012)。Noteborn等人(2012)的研究中显示,价值是愉快和厌烦的强预测源,这与情绪的控制价值理论的预期相同。通常,在线学习课堂的价值与传统学习课堂的价值相似。而且,预测关系很大程度上支持价值作为成就情绪的一个很重要的变量(Pekrun,2006)。Regan等人(2012)在被试的访谈中提及了控制和价值的观念,认为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有很少的控制和感知到很少的价值。这些控制和价值的减少与无助的感觉相连与控制—价值的理论相一致。由于网络环境独有的特点,在价值方面的研究结果也有不同之处。在Marchand和Gutierrez(2012)的研究中发现,实用价值在网络环境中积极有效地预测了希望情绪,在传统环境中积极预测焦虑情绪。他们运用多组路径分析变量也发现,在网络环境中,效用价值与希望之间的通径系数是显著相关的,但是在传统环境中却不显著。外在效用价值与焦虑的通径系数在两种环境中是显著不同的,在网络环境中是消极的且不显著的,在传统环境中是显著的且积极的。相关性与希望之间的通径系数在传统环境中是显著的,在网络环境中不显著。有趣的是,自我效能感与希望之间的通径系数在两种环境中都显著,但是在传统环境中显著更强。在传统环境中挫折和焦虑与学习策略之间的通径系数是显著的,但是在网络环境中却不显著。Artino和Jones (2012)的研究显示,任务价值与控制是低相关的,然而在控制—价值理论中,相对于控制,价值与厌烦、挫折和愉快有更显著的相关。对于挫折情绪,效用价值的预测效应有跨情境的一致性,但是研究发现在网络课堂效用价值积极预测学生的希望情绪,在传统课堂预测学生的焦虑情绪。另外,厌烦与元认知消极相关,这与控制—价值的理论相一致,但是对于结果中挫折与元认知的积极关系很难用控制—价值的观点进行解释。

基于传统学习环境和网络学习环境的相似之处,研究者证实了控制—价值理论在网络这种新型的学习环境中有很大的适用性。然而由于网络环境的独特特征,比如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先前领域知识的缺乏,学生有更多的迷航感(Moos & Azevedo,2008)和更多的自由性,使得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加之在网络环境中师生缺乏接触,对于教师指导学生克服具体的问题造成了挑战(Dennen et al,2007;Tillson & Alsup,2003)。为此,在构建网络环境中学业情绪的理论时和进行网络环境中情绪的设计时,上述差异的原因是应该考虑的因素。

三、展望

网络学习环境中情绪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还较少且仍不充分,在网络环境中对于具体情绪的研究结果也并不完全一致,这可能是因为尚未构建一种基于网络特点的完整理论。目前网络环境中研究学业情绪的方法也不成熟,研究的范围较狭窄,为此提出以下展望:首先,网络的介入给学生的情绪体验增加了一种复杂的因素,这使除考虑情绪自身之外,考虑情绪的来源变得十分重要。其次,随着复杂因素加入,不仅需要情绪研究者跨学习环境比较和检验他们理论的普遍性,而且也要基于网络学习特点为研究提供一个框架。最后,未来研究要在方法论上进步。此外,研究者应该考虑怎样使用科技来衡量情感体验、诱感体验(Lehman et al.,2012),甚至支持情绪体验(Borup et al.,2012)。网络学习环境中情绪的研究对象也应包括教师。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缺乏,加之文化的差异,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所体验到的情绪也会有差异,研究者应该结合本国文化特色和网络学习的特点展开这一领域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范丽雅. 网络教学中的学业情绪及其建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2]林晓航,皮巧琴. 网络学习中学习者的学业情绪初探[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70-73.

[3]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俞国良,董妍. 学业情绪研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J]. 教育研究,2005(10):39-43.

[5]Artino Jr,Anthony R. Online or face-to-face learning?Exploring the personal factors that predict students’choice of instructional format[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0,13(4):272-276.

[6]Artino Jr,Anthony R. Emotions in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s: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2,15(3):137-140.

[7]Artino Jr,Anthony R.,& Jones Ii,Kenneth D. Exploring the complex relations between achievement emotions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behaviors in online learning[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2,15(3):170-175.

[8]Baker,Ryan S. J. d,D’Mello,Sidney K.,Rodrigo,Ma Mercedes T.,& Graesser,Arthur C. Better to be frustrated than bored:The incidence,persistence,and impact of learners’cognitive-affective states during interactions with three different computer-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2010,68(4):223-241.

[9]Borup,Jered,West,Richard E.,& Graham,Charles R. Improving online social presence through asynchronous video[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2,15(3):195-203.

[10]Dai,D. Y.,& Sternberg,R. J. Motivation,emotion,and cognition:Integrative perspectives on intellectual functioning and development[M]. 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Eds.),2004.

[11]Daniels,Lia M.,& Stupnisky,Robert H. Not that different in theory:Discussing the control-value theory of emotions in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s[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2,15(3):222-226.

[12]Dennen,Vanessa P.,Aubteen Darabi,A.,& Smith,Linda J. Instructor-Learner Interaction in Online Courses:The relative perceived importance of particular instructor actions on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J]. Distance Education,2007,28(1):65-79.

[13]Lehman,Blair,D'Mello,Sidney,& Graesser,Art. Confusion and complex learning during interactions with computer learning environments[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2,15(3):184-194.

篇12

虚拟化网络经过不断发展,现今已经成为了各个领域均比较重视的先进技术。虚拟化网络能够通过较抽象的分配和隔离,建立多个虚拟的地理运行网络平台,将公共网络上的资源进行更加合理和具有选择性的分配,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本文为了对云计算环境下基于收益优化的数字图书馆网络虚拟化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网络虚拟化的特点,其次分析了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网络虚拟化的需求,最后提出了几点策略,以提升虚拟化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云计算 数字图书馆 虚拟化网络

在科学与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云计算技术亦不断成熟。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对图书资源的管理与共享,建立先进的数字图书馆已经逐渐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推崇。云计算环境下实现的虚拟化网络能够使数字图书馆更加安全、便捷、高效和经济。因此,对云计算环境下基于收益优化的数字图书馆网络虚拟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1 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网络虚拟化特点

1.1 虚拟化网络具有可管理性

云计算的传输和服务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对传输的对象能够进行划分,从而使得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能够建立成为以云数据为中心的内部网络以及用户传输网络。同时能够建立多个用户端网络,使得云计算技术传输的数据更加安全、有效、可靠和经济。通过云计算技术的特性更能够判断整个网络运行的质量。为了使云计算技术能够在建立成功的数据网络平台真正发挥效用,云计算技术提供者应该对其进行恰当的管理,制定科学的数据传输策略。便于保证云计算技术能够对建立成功的虚拟化网络进行进一步配置优化。另外,云计算技术的提供者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虚拟化网络进行节点迁移或者分裂等,以便提高整个网络的安全性与灵活性。

1.2 虚拟化网络环境具有分布性

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在建立虚拟化网络平台方面,常常需要向云计算技术提供商租赁设备以及服务方案等。在建立虚拟化网络图书馆时,需要对得这的分布特点进行了解,并根据云计算和服务的要求进行更加合理的规划。凡是建立成功的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其云数据中心以及备份的云数据中心一般分布于不同的地点。在不同的地点延伸出更多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在此情况下,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虚拟化网络不仅仅需要将各个地方的资源进行重新整理,更需要对读者的需求进行了解后将虚拟资源重新组合和分布。由此能够方便图书馆虚拟化网络对资源进行统一的配置、划分和调度。

1.3 虚拟化网络具有动态和可用性

与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虚拟化网络一般情况下是由多种有限或者无线的通信接入网络而组成。读者在通过虚拟化网络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时,能够根据实际的需求和所处的阅读环境选择最适合的资源终端。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虚拟化网络能够为读者提供十分安全和便捷的阅读服务。在读者使用阅读终端时,能够自动对读者的使用位置、行为进行辨别,从而为其配备最为恰当的阅读方式,使得云计算技术的数据传输能力最适合读者阅读的特点。另外,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中具有计算功能和储存功能十分强大的数据传输中心。在整个虚拟化网络运行的过程中,数字图书馆的阅读终端能够将所有读者的阅读任务和资源传输方式交由数据传输中心进行优化和整合。最终能提高虚拟化网络数据中心的服务质量,实现虚拟化网络的动态性和可用性。

2 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网络虚拟化需求

2.1 提高图书馆虚拟化网络智能水平的需求

通过对目前大部分云计算环境下的虚拟化网络负荷评估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云计算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储存技术亦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虚拟化网络中的数据处理需要更加快速。虚拟化网络中的海量储存已经不能够成为吸引用户的关键因素。此时,需要重视提高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虚拟网络中的传输网络智能水平。该智能水平中包含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高效率性、经济性以及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通过提高虚拟网络的传输智能水平,方能够不断增强用户感受。决定虚拟化网络传输智能水平是否能够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便是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用户端综合数据传输性能。该综合数据传输性能对云计算环境下网络的节点交换能力,以及云计算环境下的网路传输宽带具有极高要求。因袭,需要确保节点交换和宽带传输的速度和质量达到最高标准。

2.2 确保图书馆虚拟化网络结构多样性的需求

在未来科技越来越发达的环境下,各行业中连接到互谅网上的设备将会逐渐增多,将会有更多的数据通过云计算技术进行传输。在此情况下,网络的结构将会越来复杂,使网络的管理难度逐渐加大。同时,网络需要传输的数据负荷逐渐加大,尤其是突发数据的传输量,更会打破现有的传输状态。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随着虚拟化网络规模的逐渐扩大和虚拟化网络管理难度的逐渐加大,需要更加优质的职能配置,对资源进行分配和管理,以提高管理水平。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只有建立比较安全、便捷、快速、经济的宽带网络数据传输后,能够利用比较公平的宽带资源分配机制对数据传输能力进行恰当的提升,由此确保数字图书馆虚拟化网络结构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3 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网络虚拟化策略

3.1 重视虚拟化网络的管理与监控

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需要为用户提供云服务,包括利用资源传输的形式提供视频、语音、图像等较大的信息数据传输服务。使用户通过云服务的过程中能够满足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面的享受。使用云计算技术下的云数据网络资源应该能够根据数字图书馆用户的业务要求进行自动化的检测和调整,以提高整个虚拟化网络的服务效率,满足用户的真正需求。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数据传输的变动具有周期性,需要设置自动且智能化的用户端口进行数据和资源的发送。

3.2 加强虚拟化网络流量的均衡与传输能力

未来云计算技术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网络技术发展速度会越来越快。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发展应该更加多元化,规模更大,性能更高,问题却更加不容易检测。因此在虚拟化技术的数字图书馆数据中心资源传输中,应该尽量保持虚拟化网络流量均衡,使各个用户端均能够在均衡流量的情况下有效运行。同时,需要强化图书馆资源数据的传输、迁移能力,保证数据传输可控、经济、安全且高效。

3.3 提高虚拟化网络虚拟设备支撑能力

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中对数据进行及时处理、存储和传输的核心应该是数据中心,能够对虚拟化网络中的动态资源进行恰当分类和调配。由此使得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中心能够提高对资源的整合度、利用率和资源阅读服务能力,更能够降低云计算环境下好各项系统的运行成本。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中心由整个网虚拟化网络系统的计算、存储、传输、变换、接口等部分组成,构成了比较多样化的虚拟化网络结构与设备。多样化的网络与设备使得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中心设备性能存在较大差异,需要的接口标准并不统一。同时,可执行的虚拟化网络进行管理策略亦不相同,需要对传输性能、数据传输环境、数据传输需求等进行恰当的分析,以提高虚拟化网络运行中虚拟设备的支撑能力。

3.4 确保虚拟化网络具有安全性

虚拟化网络具有基础设施结构十分复杂的特点,面临着随时受到安全威胁或者恶意性攻击的情况。运用云计算技术建立数字图书馆虚拟化网络,应该重视选用符合国家制定技术标准、具有安全保障的虚拟化网络设备。在设备连接成功后,应该进行恰当的试运行。试运行过程中观察数据的传输是否具有安全保障,其数据传输特点是否能够满足云计划环境下数字图书馆虚拟化网络的实际需求。

另外,不同运行环境、不同用户端、不同传输途径的虚拟化网络设备和系统制定应该存在差异。在云计算环境下应该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动态安全保障策略。首先应该对虚拟化网络中的所有网络性能、特点进行严格编辑和管理。保证数据传输具有独立途径的同时能够进行统一的部署和分配。其次,根据安全标准,对各个数据传输路径之间进行安全隔离。最后,在数据传输中心,利用一台安全保障设备进行分化,延伸出多个安全保障设备,加强安全保障与可控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云计算环境下建设的数字图书馆,能够使得原本十分复杂的图书网络资源变得更加有条理性,并且能够提高服务于读者的图书资源服务质量,既高效,又安全。云计算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亦会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的满意度。未来只有重视虚拟化网络的管理与监控、加强虚拟化网络流量的均衡与传输能力,并且致力于提高虚拟化网络虚拟设备支撑能力,方能够使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虚拟化网络真正得到优化,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云服务。

参考文献

[1]付佳,闫实.基于云计算环境的数字图书馆云服务模式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4,14(11):85-87.

[2]张晋华.低碳的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创新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05(01):130-131.

[3]叶文伟,张红琳.数字图书馆中云计算虚拟化建设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21(01):37-39.

[4]陶锐,蛟平.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安全服务研究[J].兰台世界,2015,23(05):100-101.

[5]赵蓓.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高性能虚拟化资源管理与调度策略探索[J].科技创业家,2014,19(02):252-253.

篇13

【关键词】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网络;教育模式

引言:如何在反复变化的网络大环境背景下优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如何在传统的教学教育基础上开拓创新?如何适应网络与教育想结合?并扩大网络在教学中的用途?这些问题在现今形势下,有待各中学思考与实践。

一、名词概述

(一)网络环境。全球化,信息时代,信息大爆发,计算机网络,一种新兴的便利的信息交流工具。而学生,则是计算机网络应用使用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程度最大的团队。因此,在当下广泛的网络影响下,学生的生活及学习方式也在互联网络的作用下而产生了变化。学生不单是网络环境下的收获与传播者,同时更是网络环境的再造与发展者。因此,网络环境的优化不仅为校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准备了优良的成分,不过与此同时,更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在此情形下,学校务必渐进性的进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并立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而截至到目前,各个平台上对网络环境的概述通常包括狭义与广义上两个方面的含义。狭义网络环境代指一种虚拟的环境,解释为现当今社会生活环境中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无法自主生存于社会生活环境而生存的创新式的环境;广义网络环境代指在现今计算机W络信息时代下的全部社会生活大环境背景。

(二)网络大环境下日益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上面所提到的网络环境相同,网络环境下日益变化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时包括广义及狭义两种含义,广义上代指在网络背景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该广义中主要是包含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含义、模式、方式及扩展式等全方位性的问题;而另外的狭义上代指以于网络环境为前提下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

二、教育模式特点

巨变的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网络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网络环境下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特征相符对应着网络环境的特征。所以,网络环境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公平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程的加入者主要包含老师及学子两个主体,老师是教育模式的开拓者和实践者,而学子则是为模式过程下的接受者和采纳者。在此模式下,老师与学子尽管表达着不相同的人物,但是其中全部拥有着平等互尊的观念,老师要在课上实践中适当鼓励和轻度惩罚,而禁止打骂侮辱,或者有歧视学生等行为的发生。以防止学子对老师本身的厌恶和对学习的反斥感。在自由宽松的教育氛围下,老师与学子之间拥有公平的地位,学子不会是教育模式的被动收获者,而是开始有完备的反对及排斥的条件。

(二)交互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的交互性是代指老师与学子之间非单向彼此交流的方式,它是一种在网络环境下所创立出来的对其多方面产生认识与发展的交流性联系。知识、思想及情感,这种联系不但会突破老师与学子之间的位置联系,而且与此同时也为他们准备了较好的交谈机遇。

三、教育模式的优化

(一)主动型模式。学子可以在网络教育环境中获得多种多样的内容,如学习资料等信息,但同时这些信息也存在着缤纷多样的特点。所以在各种全球化的现今,由于管理水平欠缺而产生的各种武力暴力、黄色信息的广泛,学子如果遇见这些信息,就会对自己本身的身心健康发育产生不清的不良后果,为了清除这一不良后果,学校等宣传者开始逐步采用多种方法。特殊的一点是,如果仅仅用往被迫式的方法很难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因此,我们必须主动式实践方案,在要预防的同时主动出击。我们可以即借助于网络,创立并公布思想教育信息的网站模块。利用种方式,不但可以的让学子不是去获取知识的方式,与此同时更也可以使其拥有分辨的能力。

(二)互动型模式。网络环境是一个具有无界限的大环境,具有自由性的特点,在这种特点下,人们渐渐的产生了不同于传统的沟通方法,从而产生了一种创新型式的沟通方法。与以前的传模式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过程拥有一定的公平性,老师和学生平等,不一定知道更多的最新消息,而这种现象虽然会给老师给予一定的紧迫,但也能够协助在教育学习过程中平等化公平化。并且在这公平的教育和学习环境氛围中,老师与学生之间能够产生更加有利的互动性的述说方法,该方法不但可以协助老师知道学子的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此同时也可以协助老师在此条件上开展有目的性的教学,在互动性的教育学习中准确带领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

三、结束语

网络环境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逐步优化,有利于中学教育的整体发展。同时其主动式、互动式的模式类型也为老师和学生之间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方法。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将在网络环境下适应并逐步完善与发展。

作者简介:唐可(1979.9-),男,籍贯:湖南省长沙市人,民族:汉,职称:中学一级教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秦琴.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

[2]吉龙,李欣.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1).

篇14

关 键 词: 网络环境;技校德育工作;转向

21世纪是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网络的快速扩散和发展让当下的学生走进了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开放的网络空间必将对我国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并带来发展的机遇。作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中居于中心地位的德育,必然也会使其影响,与传统德育工作模式相比较,将呈现出一些新变化。

为此,笔者在论述网络传播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网络环境下技校的德育工作的特征,阐释技校德育工作的出现的一些新变化、新转向,以期给我们德育工作者启迪。

一、网络传播的特点

网络传播特点主要有:第一,信息量大。网络有无限扩大和丰富信息内容。第二,速度快。网络信息可以实现随时更新,信息同步反映。第三,传播手法多样。网络传播可以实现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的传播。 第四,交互性。用户可方便地通过各种输入装置与多媒体系统进行信息交流。第五,互动性。网络传播中,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第六,开放性。在网络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可进行交流。第七,共享性。信息网络是基于信息共享建立起来的,它开创了信息全球化传递和良莠共存的全息景观。

二、网络环境下技校德育工作的转向表现

虚拟网络空间逐步成为技校德育发展的新境遇。新的境遇使技校德育工作发生了变化,技校德育工作也发生转向。

1.德育环境:由“一元”转向“多元”

德育环境,是指与道德教育、道德建设有关的因素和条件。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是明显的。“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德育环境影响着德育的效果。学校德育环境好,将形成好的德育教育氛围、情境,有利于学生成才成长。在这样的氛围和情境下,学生耳濡目染,不断得到熏陶,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反之,学校德育环境差,学生的消极情绪就多,德育教育效果会很不理想。所以,德育环境渲染德育教育气氛,感化着每一个学生。

技校德育环境涉及学校、社会与家庭等的层面。但过去,学校是德育环境的主阵地,在当今网络环境下,学校、社会与家庭三位一体,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多元的景象。为此,学校、社会、家庭应承担各自的责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不断建立健全网络立法、提高家长和学生的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知识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德育引导,使这个多元的德育环境不断得到优化。

2.德育主体: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构建”

技校传统德育的缺陷在于主体不清,忽视学生主体参与,学生接受德育教育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但随着社会的转型,网络时代的崛起,学生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呈现出与过去不同的新特点。如政治意识理智、客观、冷静、现实,政治观念积极、健康、向上,初步具备现代性的思想品质,主体性、选择性、观点多样性特点突出,学生的自我意识、民主意识、成长意识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同时在网络环境下,德育受教育者是参与活动、接受信息的客体,也是主动学习、自我教育的主体,他主动建构德育自我教育情境,养成良好品德。因此,我们应顺应学生在德育教育活动中“主动构建”的趋势和特点,尊重和提升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活动,实现技校德的目标。

3.德育内容:由“空泛”转向“丰富”

传统德育教育知识化、认知化和泛政治化,德育内容空泛,缺乏情感,同时,德育内容设计偏重于共性教育,对学生个性教育少,没有针对性;没有跟上现代信息时代的步伐,德育内容材料与学生的思想状态不吻合,与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不同步。随着技校德育环境、德育对象的变化,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应“改革求发展,创新出特色”,积极改变“空泛”瓶颈,不断探索充实德育内容,使之丰富多彩,运用现在网络技术,扩展德育内容和资源的来源渠道,不断进行组织和开发,更加充实技校德育内容,达到德育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使德育内容从封闭的校园生活拓展到温馨的家庭生活和开放的社会生活。

4.德育手段:由“单一”到“多样”

网络环境下,在技校德育工作实践中,我们可探索一些德育新手段。第一、建立德育网站,开辟班级网页、个人网页,开设新的德育课堂。搜集教育资源,在校园网上建立面向全体学生德育网站,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促进学生德育活动的开展。第二、设置教师、学生、家长频道,心灵驿站,时事动态,自我测试等等形式多样的栏目。学生可通过这些栏目,了解时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第三、创设德育交流互动平台,实现心灵的沟通。开设学校信箱、校长热线、在线答疑、同学心声、家长进言、心理之约等栏目,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通讯工具,创设交流互动平台,进行平等对话、协商、讨论和答疑等德育活动,实现心灵的沟通,为学生提供网上心理咨询服务,促进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极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1世纪,进入了网络时代。无论人们是重视还是不重视,网络技术的发展,正深刻影响和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和观念,给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生存方式。虽说网络为技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机遇,创设了条件,但在网络环境下,德育环境由“一元”转向“多元”,德育主体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构建”,德育内容由“空泛”转向“丰富”,德育手段由“单一”到“多样”。这些转变对传统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所以,在当下,德育工作的网络化发展是未来技校德育教育的主体方向,但我们不是不要传统德育教育,全盘否定它,而是要使它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观念、进行改革、创新手段,使之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