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学习的方法范文

初中历史学习的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历史学习的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历史学习的方法

篇1

1.要做好预习、听讲、复习这三个环节。虽是老生常谈,但做好这三步,确实是至关重要的。课前认真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即将要讲到的历史事件、人物等有一个简单了解。另外,学生可以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这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课上应勤于思考,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很多同学开始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因害羞或胆怯而不能积极举手,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习惯,惰于思考和回答了。在听讲时还应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除了老师的板书以外,还要培养对一些重点内容作记录,如老师多次重复的内容,课本中一些思考题的答案等等。“温故而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所以课后一定要及时复习,要持之以恒。

2.要学会使用好课本。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最好结合课本的大字部分来看。有时候我们要理解教材的内容,就要借助这些小字部分。还有一部分内容,它们不属于阅读的范围,但他们却有助你知识的提高和思维的拓展,这部分就是课本中涉及的练习题。比如,七年级第一课就有“请你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如何渡过”这道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不仅要运用历史知识。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这类的题目一方面可以巩固自己的知识,还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因此,对于课本知识,我们大家要学会分类学习。

3.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机械地死记硬背。在学习历史、背诵记忆课本上的知识时,应首先弄懂它的意思,然后再去背诵记忆,这样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记忆复杂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时可以尝试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应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帮助学生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的前因后果,这对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4.让学生敢于质疑。随着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创新,一些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的过时,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因此,教学中必须教育学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件,判断历史结论,评价历史人物,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有关参考资料、练习题、教师的结论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有理有据地加以论证或驳斥,不能盲从“权威”。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则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注意向学生介绍当前学术界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等。通过这些做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篇2

我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也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复。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一、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

二、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

2、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1、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

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或者说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几乎每个学校都相似,这里就不再分析。

2、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四、打破“权威”的信仰,树立“信仰”的权威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学习辅导材料等是“权威”,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总要受到时代或个人认识的局限。因此,学生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坚持“信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物。“当仁,不让于师”,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之间交流探讨获得“真理”。

1、对历史教材的某些“权威”观点提出质疑

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创新,使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的过时,甚至被证明是错误。学生在学习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物、判断历史结论,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结论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引用史实加以论证或驳斥,不能盲从“权威”。

2、对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

当前各种教学参考、学习辅导资料、习题让人目不暇接。一方面,要求教师慎重选择;另一方面,也对学生提出了分析鉴别能力的要求。即使是“权威”的课外资料,也不见得比教材“完美”,缺陷和错误在所难免。许多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中经常发现一些问题和矛盾,如辅导资料与教材有矛盾或不同的参考资料有冲突,而习题的答案错误或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则是家常便饭。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料中要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通过教学交流寻求解决。

五、开发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

1、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

在教学中,学生要由被动转为主动,思考方位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益处。设计题目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参照相关练习题或试题,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然后再发展到自己独立设计,要尽量突出其创新性、综合性、现实性,同时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2、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 兴趣教学 实践教学 审美教学 互动教学

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从初中阶段学生就开始正式学习,并且对于我国的古代史和现代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我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实际上没有用心学习历史,而是一直抱着考前背背就能考好的学习心态,这种应试态度只会严重阻碍学生对历史的学习。而很多教师虽然在新课改中采取各种教学方法企图改变学生当前的历史学习现状,实际上也是收效甚微。以下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研究和总结,谈几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首先,兴趣教学是第一步,也是最为基础性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要引导学生建立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之后,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才会具有自己的想法和主体意识,而当前很多学生都是被老师要求去做什么,去背重点,完全丧失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兴趣,学习成为一种负累,是为应付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就背什么,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主要就是由于学生缺少兴趣的支撑。

实际上,教过初中历史的教师会发现学生对于历史是比较感兴趣的,尤其是关于历史人物的知识点,学生上课会表现得很积极,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于这个特点来帮助学生建立对于历史课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时候,我们会讲到儒家学派,无法不讲到孔子这位大儒学家,作为文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一生也比较曲折,并且有很多典故和成语,教师可以借助于这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挖掘和经典历史人物有关的故事,使历史课堂丰富多彩。

第一,初中历史课本教材比较多,现在很多学校都片面强调学生的升学率,而忽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采取“我教你学”的被动学习方式,严重压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被动学习,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讨论空间,而初中阶段学生具有了自我意识,需要时间来表达自己,逐渐丧失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过分看重结果;教师还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角色定位,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其主体性,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和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确认自我,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发生和发展。

第三,兴趣教学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来开展历史课堂,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初中学生对于电脑等高科技并不陌生,甚至还充满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为学生展示视频、图片的形式引导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历史学习中来。例如,在学习汉武帝时期的时候,教师在讲到司马迁的时候,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剧照,让学生看着照片回忆历史人物,通过有趣的、形象生动的图像视觉冲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实践教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必须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历史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客观、正确的历史观,并且能够运用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来评价和审视我们的现代生活,对今天起到积极作用,这需要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第一,教师要多让学生去说历史故事、战争、人物等等,都可以生发出很多人生的道理,我们该怎么做人,这些都会对学生今后的价值观产生指导性作用。因此,教师平常要多让学生针对某一历史事件发表观点,并在讨论和各种思想的交流碰撞中,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及时学以致用。

第二,假期或者平时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就近进行历史遗迹和历史文物的参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后写出自己的感受或者对于历史事件的全面看法,在实践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审视能力。

第三,很多学生实际上对于历史人物了解的很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走上讲台为同学讲述历史故事和人物或者某一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意义等,在学生的讲述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自己亲自参与进去的实践他们会更加用心和在意,听的同学也非常认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要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辩证历史思维能力,因为一个历史事件存在不能全好或者全坏,要在实践中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

再者,审美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必要教学方法,我们学习历史是因为历史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借鉴和审美。历史人物能够流传至今,某些历史事件值得我们去纪念它都有存在的理由,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历史课本的审美因素,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和不足,通过审美来了解中国传统精神和民族精华文化,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

例如,在学到古代的社会生活时,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盛行的文化,唐朝丝绸、瓷器、诗歌,宋代瓷器、词等等,在审美的过程中,令学生收获到知识以外的东西,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完善历史教学的目标。这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教学素养,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有全面的把握,同时借助于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引起学生的关注。或者开展专门的审美课题,这种独特的教学内容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促进历史教学的开展。

最后,互动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必须引起重视的一种教学方法。互动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改善教学氛围,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在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效率,避免学生走神和转移注意力。例如,很多教师忽视互动的方法,片面以为互动就是讨论,其实远不止于此,教师要在分组的基础上开展有序的互动,无序的互动只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篇4

一、初中历史课堂探究式学习方法运用的重要性

历史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比较新颖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应该格外的重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同时让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进行不断地更新。在“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对于这一点就能够进行充分的加强,让学生自身的观点能够得以表达,教师的引导作用会变得更加明显,教学氛围也能够进行更好地烘托。这是传统教学并不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我们由此可见其重要性所在,希望能够得到广大教师们的重视。

二、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提高成绩的阻碍

(1)学生自身的知识点的贯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历史学科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这种心理对于学生今后的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的,学生会将心理排斥逐渐发展成厌烦或抵触心理,使得教学过程并不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2)学生自身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受到抑制。传统历史教学过程主要是以学生间接接受历史知识为主,学生自身的动脑思考过程并不多,自身的思维方式很难得到拓宽。这样发展所引起的必然后果就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听什么,在思考问题过程中很难进行相互联系,使得思考问题过于片面,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3)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难以提高。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硬性掌握,导致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过于强调按部就班,问题处理并不能做到灵活多变,学生解决问题还是以依靠教师为主,依赖性过强,使得学生在处理问题时自主性并不能够发挥主要作用。

三、初中历史课堂探究式学习方法运用的优势所在

(1)学生自身知识点的连贯性能够得到不断的培养。在进行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过程能够做到更加充分,同时学生在进行问题思考的过程中,也能够做到将以往所学知识进行不断联想,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将知识点逐渐进行完善并加以充分的注意。这样学生的学习气氛就会不断得到优化,同时其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愈加提升,对于知识点的相互串联也能够更加完整,使学生能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我们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所在,同时也是该学习方式的优势所在。

(2)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全面考虑问题。在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对于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能够做到进一步的优化,学生对于关键的知识点能够进行牢牢地把握,通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思考,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高速运转,在此中对于学生的考虑问题的过程就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得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逐渐变得全面,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将学生的观点也能够进行正确的指引,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受到积极的鼓励,让考虑问题成为学生的兴趣所在,这也是我们在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优势之一。

(3)学生自主考虑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我们通过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学习积极性能够起到极大的提高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通过该学习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对于问题的自主解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可以针对问题进行不断地练习,使其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考虑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领会“举一反三”的真正作用所在,在进行自主解决问题过程中将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渐清晰化,使问题解决过程更加简单。我们从这一方面也能看出该学习方法的先进性与优越性,希望能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以上就是本人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运用所带来的积极效果与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成绩提高的阻碍进行的相关研究与分析过程,在此之中对于优越性进行了着重的论述。在研究与探索过程中观点还存在一定的不完善,希望能够得到广大教师以及学者们的意见与建议,为今后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素红.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J].甘肃教育,2006(5).

篇5

    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环节:记忆、理解和运用。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首先,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情景的记忆。例如,初中历史第二册第十四课《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中提到:"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对这句话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设问:一是何时我国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了北方?二是自五代起,我国南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发生了什么显着变化?三是我国经济重心是在何时南移的?这样就不仅可以掌握历史史实,而且可以举一反三,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其次,要正确理解已经掌握的各种历史现象。正确理解史实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结构、思维品质。这样也就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和得出新的结论。仍以《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为例,"繁华的城镇"的兴起和作用,是这节课同学们理解的难点。北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为城镇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的增加需要扩大产品交换的市场,于是城镇应运而生。可见,城镇是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城镇中的主要商品种类大多数是日常生活和劳动工具,随着城镇的发展,无地或破产农民逐渐脱离农业生产,转而从事手工业或经商,投入到工商业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行列中。城镇的兴起又促进了工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理解了老师对这段内容的分析,同学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城镇的兴起,而城镇的兴起又推动了工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篇6

关键词:历史学科;学习方法;提问与思考;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6-0073-01

历史是一门古老而又有生命力的学科。“读史使人明智”。千百年来,人们都很重视历史对人的培养和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中学历史课本内容极其丰富,需要记忆、理解的史实太多,因此,学生往往感觉历史很难学。其实历史学习也有自身的规律,要学好初中历史就应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在这里我想说,“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体会,那就是:求学时所学的书本知识有很多一辈子也用不上。所以,作为学生应该认真地对待每一门学科,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作为教育者家庭、社会、学校应该有正确的树人观念,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真正的全面发展。只有在思想上想通了,我们再来谈如何学好历史,才有其意义。

一 努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环节:记忆、理解和运用。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1.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

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情景的记忆。例如,初中历史中提到:“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对这句话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设问:一是何时我国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了北方?二是自五代起,我国南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三是我国经济重心是在何时南移的?这样就不仅可以掌握历史史实,而且可以举一反三,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2.要正确理解和运用各种历史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借助讲故事,借助诗歌,借助一些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故事能引人入胜,所以穿插故事就显得很有必要。当讲到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时,我提到了清朝有个官员叫,当他初与的军队作战时屡战屡败,但如果这样上报朝廷,皇上会降罪的。于是,他的部下建议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更能表现出自己虽败,但斗志尚存的决心,结果得到了朝廷的嘉奖。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当讲到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时,我就提到《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这样,学生便轻松地了解了民族团结的方针。还有象可以唱《七子之歌》,发展大生产运动可以唱《南泥湾》等。

二 注重提问与思考

授课中,我创造机会多设计问题由学生作答,使他们时时参与课堂活动,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多把机会让给那些腼腆或成绩较差的同学,对其作答要及时予以肯定,一方面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可锻炼其语感。无论是书本上的思考题或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要留有一定时间思考,让学生轮流回答或进行讨论,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尽量肯定,一方面无须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中心意思明确即可。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却不愿花时间来吃透问题,那只能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所以我们应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课堂的口头交流也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会使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也会使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 加强讲授与巩固

在重视学生因素的同时,并非就可以忽略教师的因素。不管怎样,教师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分析问题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述仍然贯穿全过程。如果把学生比喻成针,那么教师就是线,脱离了线,针还是织不出美妙的图案。

巩固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道程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回忆新课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等,这是“承上”;教师很自然地启发下一课的学习要点,布置下一轮预习任务,即“启下”。巩固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对知识的积累,课堂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我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积累,既可巩固已学的知识还可以产生很多知识的轮廓,如果在学习中遇上了,相信学生一定有兴趣再深入的了解,这对他们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四 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篇7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 实验教学方法

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说,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放在第一位的。可以说,培养学习兴趣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首要目标,我们必须通过教学措施落实“兴趣”目标。方式和手段是多样化的,实验激趣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所以笔者在此想重点谈谈用实验引入的方法,如何做到激趣的同时又能引思,发挥实验的魅力,达成“兴趣”目标。

案例一:《磁体与磁场》一课的引入课堂实录片段

师:“老师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这是一支‘圆珠笔’,这是一张百元纸币。下面呢,老师就用这支笔,先把这张百元纸币戳通!”(神秘状)

(学生发出唏嘘声,好奇)

(老师拿纸币出来,完好)

师:“这张纸币上应该有个洞吧!为什么没有呢?”(慢点讲)

(学生惊讶)

师:“等学了今天的内容之后我们再来揭开这个秘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磁体与磁场》。”

案例二:《物质的比热容》一课的引入课堂实录片段

师:“上课前,老师想给大家玩一个点火游戏,大家想不想看啊?”

生:“想!”

师:“这里有2根筷子,一根是竹子做的,一根是金属筷子。我请一位同学来帮我一起完成这次点火。我用一个酒精灯来同时加热这两种不同物质做成的筷子。大家一起倒数15秒,好吗?”

(看现象,金属筷子将火柴点燃了,竹子筷子没有点燃火柴)

以上所举的两个案例都是笔者在新授课过程中创新的两个小实验,不是教材本身提供的,但是这两次引入的效果却超乎寻常的出彩。由此我也进行了反思,发现在我们身边其实随手可以拿来做实验的“道具”真的很多,我们身边的教学资源也不少,很多新、奇、特的物品都可以为我们的课堂增色。比如:在讲授大气压强的时候,我们可以拿一个有两个内胆的茶壶,内部分别倒上牛奶和咖啡,外表看上去很普通,老师引入时可以像变戏法一样的一会儿倒不出来,一会儿却能倒出牛奶来了,可是一会儿却又变成了倒咖啡,接着想倒一杯牛奶就牛奶,想倒咖啡就是咖啡……这些魔术道具也好,自制道具也罢,都可以用“情理之中”的原理来解释“意料之外”的现象,这就达到目的了。

用来引入的实验有什么要求吗?笔者认为应该满足这样几点要求才是合适的。

一、时间不宜过长,做到点到为止

以上笔者提供的案例时间都很短,一般在一分钟左右为宜。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这堂课的重点内容的达成,还会让人怀疑指向学习主题的有效性不够。

二、有可观赏性,现象一定要明显

比如,在《平面镜》一课中,苏科版教材上有一幅图片“浇不灭的蜡烛”,教参配套的光盘上也有这个视频。但教师如果想亲自演示这个实验就会面临一个问题,直接在讲台上演示,学生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没有了观赏性和神秘感,这个引入就没什么价值了。如果就是看一下课本的图片,也没有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所以笔者进行了一个改进,取两支相同的短蜡烛,点燃玻璃板前的一支,另一支放入烧杯中,将烧杯放在玻璃板后面,调整位置使烧杯中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用笔记本电脑的摄像头对准玻璃板后面的烧杯和里面的蜡烛,正好把点燃的那支蜡烛也遮挡了起来(当然还要做好必要的遮挡和保护措施)。再通过教室里面讲台上的多媒体设备,用大屏幕投影给学生看,通过老师亲手表演的“浇不灭的蜡烛”,不仅现象很直观明显,而且比看图片或者视频更有观赏性,学生更喜欢。

三、激趣的同时要能引思

用来引入的实验,老师一般会选择趣味性比较强的魔术、游戏等活动,学生往往会感到新奇有趣,课堂气氛也往往会比较活跃,学生的思维也会比较开放。这时教师一定要把有趣的活动有效地指向我们的学习主题,这就要我们教师所选的实验原理应单一,目标指向较为一致,但是要制造“意料之外”的现象。同时设计好你的引问和设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我们要研究的学习主题上,而不是游离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胡侃乱发散思维。

篇8

【关键词】物理 电学知识 教学方法

常听学生说物理难学,尤其是电学。其实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不都是学生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影响更大。那么怎样搞好电学知识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说出来,以供参考。

一、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生活中用电,自然界中的电现象并不陌生,但对印在纸上的电学知识还是有些茫然。要使学生对抽象的电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电,自然界中电现象,做好电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是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要设计更多的小实验。

可是,实事是教师上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往往是用图片代表生活体验,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演示实验,用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就这样,学生做的被老师做了,老师做的被电脑做了,学生要想的被老师抢了,老师要想的都投在了屏幕上,充当了课堂的观众。其实,课堂上学生自己做,主动想,得到体验,由体验产生兴趣,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从内心上热爱这一门学科。有一次,我在上电路一节课时,发给每位学生一个发光二极管、几根导线、和一小电池;然后让学生点亮二极管。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归纳电路组成、状态等,记牢电路元件符号,练习画电路图。教师只在这些教学环节中作适时的指导与点评。这节课比以前的“常规课”效果要好得多,原因就是学生对物理课产生了兴趣。

二、学好物理基础知识

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指基本功概念和规律。电学知识也不例外。而所学的知识有些是重点知识,有些是一般知识。电学基础知识非常重要,同学力求做到“四会”。会表述:能正确地叙述并熟记概念、规律的内容,明确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电学中重点有6个概念和4个规律,即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磁感线,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等。对于以上重点概念,应知道为什么引入它们,它们反映什么物理现象或事实,如何定义,单位是什么(对物理量),它们与相近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有什么重要应用等;对于规律,应着重理解它们反映的是哪些物理量间的什么样的关系或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是什么。除以上重点知识以外,还有一些知识属于一般知识。电学中的一般知识有正电荷和负电荷、摩擦起电、电量、导体和绝缘体、电流、电源、电路、电流的效应、磁性和磁体、磁化、磁极、磁场、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等。对于这些知识,要能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并能应用它们解释有关的简单的物理现象和解决简单的电学问题。学习时,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以重点带动一般,切勿平均使用力量。

三、善于总结,归纳要领

解决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懂得“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总结错误的原因,归纳解题的规律,注意解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及时查漏补缺,成绩的提高肯定很快。让学生掌握以下要领非常重要。

1、串、并联电路的识别。除了要区别它们的方法,在做题中要选取适当的方法,迅速作出判断。

2、短路的辨别。把握短路现象的真正含义――电流不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注意电流的特性――电流走捷径。当在电路中发现有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等元件与用电器并联时,相应的用电器被短路不工作。

3、串、并联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关系。两种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大小关系,有这一点要特别重视,牢记串联时电流相等,并联时电压相等,这一点解题时作用特别大。

4、关于解题时公式的选择。由于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的计算公式较多,选取的公式不同,计算的难易就不一样,公式选择要注意技巧,串联时常选电流相等的公式,如W=I2Rt,P=I2R,Q=I2Rt并联时,常选电压相等的公式,如W=U2/R.t,P=U2/R,Q=U2/R.t这样解题时思维清晰解题迅速。

5、解题的技巧:(1)仔细审题,弄清关系。(2)简化电路,标明数量。(3)列式结算,正确求解。(4)注意检查,及时弥补。

四、综合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电学知识头绪多,综合性强,做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稍有疏忽就会酿成错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方面。

篇9

关键字:初中数学试卷讲评 方法

试卷讲评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试卷讲评课的成败直接影响着考试的效果和教学质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少老师不重视试卷讲评课。有些老师将讲评课理解为对答案,课堂上出现了讲者无力,听者乏味的状况;有些老师为了提高课堂容量,往往采用一讲到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学生就丧失了思维锻炼的契机,解题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那么在试卷讲评课中,教师应如何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优化学生的认知重组,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本人认为在讲评中,做好题目的变化、深化和优化,避免就题讲题,从而提高讲评的实效。实践中,我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解剖典例,追查错因

错误是数学学习的必然产物。在讲评课上,对于学生答题过程中出现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教师应该归纳出存在的共性问题,记下几道较为典型的错例作为案例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会在这里犯错”,重视错解中合理成分的提取与激活,经常以探究的心态进行试卷讲评,就能发现学生在思维上的误区和方法上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弥补、纠正。

【案例一】:如图1,在一大片空地上,有一堵墙(线段AB),现有铁栏杆40米,准备充分利用这堵墙建造一个封闭的矩形花圃。

(1)如果墙足够长,那么应该如何设计可使矩形花圃的面积最大?

(2)如果墙AB的长为8米,那么又要如何设计可使矩形的花圃的面积最大?

这是我校上学期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卷上的一道题,第2小题的得分率竟然不到20%。学生错误有三种情况。

错解1:如图2,因为AB=8m,所以与墙垂直的一边长为(40-8)÷2=16(m)

所以矩形的面积S=16×8=128()

错解2:设与墙平行的一边长为 m,则矩形的面积

所以当 =20时,得矩形的面积最大为200

错解3:同解解2,得矩形的面积

因为 ,所以当 =8时,S有最大值8×16=128。

分析:大多数学生认为,充分利用墙时,花圃的面积最大,这是出现错解1的原因,这部分学生只是凭空想像,而没有考虑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当四边形的周长一定时,正方形的面积最大。另外许多学生受平时惯性思维的影响或类似题目的“负迁移”,根本未注意到条件“墙AB=8m,的使用,只记得老师都是这样讲的。错解3的学生相对好一些,已经注意自变量 的取值范围,并且能够熟练运用二次函数的性质了,可为什么还是错了呢。这仍是由于受平时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只知道利用二次函数来解,而未认真思考问题的本质。这些难道都是学生的错。

因此在试卷讲评时,我将学生的错误展示出来,让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弄清此类问题的本质,当四边形的周长一定时,正方形面积最大。在具体操作时,应打破惯性思维的影响,围绕“充分利用这堵墙建造一个矩形的花圃,进行探究,其解决的方法还是利用函数模型,从中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正解:对于第(2)小题,可以分以下2种情况讨论

(1)如图3

设DE= m,( )得矩形的面积

所以当DE=8时,S有最大值8×16=128。

(2)延长AB至点F,作如图4

所示的矩形花圃,设BF=m,则AF= +8,AD=16-

所以矩形的面积

所以当 =4m时,矩形的面积的最大值为144

所以按方案(2)围建的矩形花圃面积最大为144

二、借题发挥,变通求活

数学发展观认为:数学如同其它事物一样, 是不断在运动、变化中发展的,又在不断发展中展现新的活力与生命。如果将每一个数学问题看成是“活生生”的事物而不是“死板”的东西,用数学发展观来认识它、研究它,那么我们不仅仅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还会最大限度地拓广视野,提高思维的广度、深度。因此在作业讲评教学中不能满足就题论题,要注意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1、一题多解

对于一题多解的问题,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展示,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达到娴熟的运用。

【案例二】:如图5,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O又是正方形EFGO的一个顶点,两个正方形的边长都为a,求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

展示两种不同解法:

解法一:如图6,过点O作OKAB,OLBC,垂足分别为K、L,证得 ≌ ,从而得四边形OMBN的面积等于正方形OKBL的面积 。

解法二:如图7, 证得 ≌ ,从而得四边形OMBN的面积等于 的面积 。

分析:教师在肯定两种解法的同时进行两种思维方法的对比,总结不同解法的特点,得出两种方法的统一性,从思维策略上都是根据图形的特点把不规则图形通过割补成规则图形;从思想方法上都体现了一般到特殊的思想(两个正方形重叠时考虑特殊情形,重叠部分是正方形、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引出这两种解法);从解决问题的悟性上指导了学生解决这类问题要会用运动的眼光看问题。

2、一题多变

在讲评中,对于“剖析”有条件的题目,教师可作进一步的“借题发挥”,通过变式,能更多地挖掘相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从而帮助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加深对同类问题的理解,形成规律。

【案例三】:某蔬菜公司收购到某种蔬菜150吨,准备加工上市销售,该公司的加工能力是:每天可以精加工5吨或粗加工15吨,现计划14天完成这批蔬菜的加工任务,该公司应安排几天精加工,几天粗加工?

从答题情况看,大部分学生是设:安排 天精加工, 天粗加工,列出方程组 解得

讲评时,为了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我对原题进行变式。

变式一:原题条件不变,求精加工和粗加工的蔬菜各多少吨?

变式二:原题条件不变,如果每吨蔬菜粗加工后的利润为1000元,精加工后的利润为2000元,那么该公司出售这些加工后的蔬菜共可获利多少元?

分析:讲评中,不应该满足学生的正确答案,而是要从不同角度对试题进行推广,变式,如变式一是将“该公司应安排几天精加工,几天粗加工”变为“精加工和粗加工的蔬菜各多少吨”体现了问题的多样性。变式二是在变式一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引申,显然由变式一的结论易得变式二的结论。这样就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删繁就简,优化方法

方法是关键,思维是核心,渗透科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是贯穿数学教学全过程的首要任务。试卷讲评,应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但解题的方法也不可忽视,在掌握常规思路和解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和一题多解,让学生感到方法内容新颖,学有所思,思有所得。

【案例四】:如图8,AB=AC=AD,∠BAC=50o,则∠BDC= 度。

设计此题的出发点是利用圆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从学生的实际解答来看并没按教师设计的意愿。

学生一:∠BDC=∠ADC-∠ADB,∠ADC与∠ADB分别是等腰、等腰 的底角,所以∠ADC=90o- ∠DAC,∠ADB=90o- ∠BAD=90o- (∠BAC+∠DAC)……

学生二:因为∠BDC+∠ACD=∠ABD+∠BAC,∠BAC=50o已知,∠ACD与∠ABD分别是等腰 、等腰 的底角,所以……

学生三:是猜对的,当时想不出来,我按题目要求重新画出的一个比较准确的图形,然后用量角器量,发现是25o左右,于是我就填了25o。笔者先表扬了这位同学善于动手的习惯,再问道:为什么你不填26o呢?这个学生马上说25o刚好是已知中50o的一半……

学生充分认识几种方法后,师说:若以A为圆心,以AB为半径画一个圆,你能发现什么?(稍停片刻)一学生惊呼――太简单了。从而得出又一种解法(构造圆):如图9,以A为圆心,AB为半径作A,则C、D在A上,所以∠BDC=∠BAC=25o.

通过比较几种方法,学生认同了学生一、二解法常规实用,容易想到;学生三的做法虽然没有说服力,但他的想法应该得到重视,正如张奠宙教授所说:“任何一次数学的发展,客观上都是直觉、顿悟的结果……”,构造圆的解法虽然简单,但不易想到。教师进而指出构造圆的方法真的很难想到吗?最后,让学生明白是因为条件中有AB=AC=AD。

分析:当问题的多种解法展示于学生面前时,学生必会主动的去评价方法的繁简,通过内化的过程,吸取各种解法之精华,进而揭示最简或最佳的解法。但应让学生明白通性通法,巧法未必就是好法,不能只追求巧妙解法而忽视了基本方法。

四、深化考点,提高能力

试卷讲评,通过对试题考点进行深入的分析,抓住试题的内涵,拓展试题的外延,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停留在某一层面上,而是会向多层次、多方面去思考问题,从而训练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案例五】:如图10,在ABC中,AB是O的直径,∠A=30º,BC=3,求O的半径.

评析:试卷上的这个题目正确率相当高,但还有深化的必要.

①若AB不是O的直径,其它条件不变,那么O的半径还会是3吗?,学生可能会认为AB不是O的直径,当然不能解直角三角形,故半径不是3,这是思维定势的影响,教师可借机促使学生思考:难道就没有直角三角形了吗……(如图11虚线部分).

②若设∠A=a,BC=b,O的直径是多少?

有了上题的经验,不难得出O的直径为 .教师还能深化,对上述问题进行小结:

(1)通过对试题的变形及解决,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2)从这三个问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分析: 这样设计本题的讲解,能让学生感悟知识生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训练学生真理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总之,要使试卷讲评更具有针对性,就要在讲评前要做好错解、巧解、优解的统计,课上要做好题目的变化、深化和优化,避免就题讲题,对于优秀题目要精讲,要引导学生善于类比分析,归纳总结,渗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简要地说,上好试卷讲评课的关键在于“评”,不但要评“不足”,评“误解”,还要评“进步”,评“亮点”,要评出方向,要把试卷讲评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调控手段。

参考文献:

(1)张锋摆脱题海困扰提高思维水平[J]中国数学教育 2010(6)

篇10

1关于电路

1.1电路部分要记住电路的形式、状态、及组成部分。

1.1.1串联、并联。初中物理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并联。能否正确分析辨别他们对后面内容的学习至关重要。识别电路的类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根据定义:“逐个顺次连接”为串联,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连在电路的两点间,(“首”为电流流入用电器的哪一端,“尾”指电流流出用电器的那一端)此电路为并联电路;②根据电路路径法,此法为识别两种电路最常用的方法。让电流从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负极,途中不分流始终为一条路径,则连接方式为串联,若电流在某处分流,且每条路上只有一个用电器,电流在电路中有分有合,则连接方式为并联;③拆除法,拆除其中的一个用电器,若其余用电器都不工作,则用电器为串联连接。(因为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工作之间相互影响),若其余用电器照样工作,则用电器为并联连接;④开关作用法,并联有干路、支路之分,且开关的位置不同,其控制作用各异,而串联电路中开关的位置的变化不影响控制的作用,所以控制作用相同时容易串联,控制作用不同则为并联;⑤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无用电器、电源等,导线两端均可看成同一个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认清电路。

1.1.2通路、开路、短路。电路中出现的这三种状态,其中通路为处处相通的电路,开路为电路中有处断开的电路,这两种状态易于接受,便于分清。但是学生对于短路的分辨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何处短路,为什么短路。其实只要注意分析的要点即可辨出何处短路。电流具有走捷径的特点,捷径是指这条路径中电阻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即为空导线,当一根空导线,或开关、或电流表(电阻小到可以认为没有)与某个用电器并联时,电流只走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而不走用电器,使该用电器被短路,从而不能工作。

1.2三个重要的物理量一电流、电压、电阻。

电学部分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三大物理量中涉及到的概念、单位、工具使用等知识的辨析程度。 1.2.1概念辨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是电流的形成定义,简单便于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没有电压就没有电流;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阻碍作用越大,电流越小。

1.2.2表示符号。物理量的表示符号要与其他单位的符号区分开来。电流、电压、电阻三物理量分别用I、U、R表示,而单位表示字母分别为A(安培)、V(伏特)、Ω(欧姆)。

1.2.3工具的使用。①电流表。电流表是测量电流的工具,使用时必须与被测电路串联,电流必须从正接线柱流入,而从负接线柱流出,禁止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连线电源两极上。选择合适的量程。②电压表。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工具,使用时必须与待测电路并联,电流也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注意选择合适的量程。③滑动变阻器。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由于滑动变阻器上有四个接线拄使用起来就要注意了,接线柱选择一上一下连入电路,串联在电路中,鉴于滑动变阻器所起的作用,在使用前,滑片调至阻值最大处。

1.3电功(W)、电功率(P)。物理学中电功没有确切的定义,只是描述性的,当电能转为其它形式能时,就说做了电功。即电功就表示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果知道了电功的多少,就知道了消耗多少电能。而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消耗电能的多少,也取决于所用的时间的长短。

1.4快速识别电路图,正确连接实物图。电路图的识别在前面已经说明了方法,但是当电路中加入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器材后,电路的识别就变得困难起来。但我们知道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时必须串联、电压表与用电器并联,串联易辩并联难分。因此在分析次类电路时要想方设法排除这些相关干扰因素,即可把电压表暂时隐蔽起来,辩清电路后再加回原处,概括为口诀一段:把电压表放一旁,跟着电流走一趟;遇到分支为并联,没有分支为串联。

2理解规律。把握关键

有的学生感到电学学习困难,有的教师也说电学太难讲了,其实原因在于我们头脑中的知识点散、乱不成体系,没有规律。所以要熟记规律,加深理解,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理解起来方可得心应手。

2.1三个物理量在串、并联电路中的特点。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的电阻之和。

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的电阻倒数之和。

2.2欧姆定律。经验告诉我们:由于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因此电压越高,电流越大;而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电阻越大,电流越小。通过具体实验的探究得到了欧姆定律的内容:一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定律非常重要,一定要加强理解,熟记其使用的条件及注意事项。

2.3电功定律。某段电路上的电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以及通电的时间成正比。物理学中用电路两端的电压U,电路中的电流I,通过的时间f,三者的乘积来计算电功。

2.4焦耳定律。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就要发热,此现象称为电流的热效应。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多年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实验,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电流流过某段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3疏通关系,构建框架

篇11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材处理;情境创设;课标钻研;知识迁移

一堂课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处理是否适当。如何用好教材,找准教材的落实点,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这个问题得不到落实,我们的教学质量就很难有质的飞跃。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处理教材呢?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处理教材指的是什么?处理教材就是指在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利用教材资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设计教学的过程。这个处理过程包括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设计两个方面的内容。本次全员研教中,令笔者感触最深的就是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一课的教材处理,几经周折,一度无厘头,最终柳暗花明。

一、吃透课本,创设情境,让教材“明”起来

【第一次磨课】笔者在上《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一课中,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是本课的重点。教材的编写顺序为先提出唐朝的民族政策,然后再讲述唐与吐蕃的关系中文成公主入藏和金城公主入藏的事件,说明唐朝与少数民族关系日益密切。

【分析】如果根据这样的顺序进行课堂教学,只提供一些文字资料的描述,这仅是传递教材信息的过程,学生的学也只是围绕着记诵教材而展开并不能理解唐朝的民族政策为什么是开明的?也不能体验离学生生活实际如此遥远的文成公主到底是如何入藏的?为什么要入藏?她到到底做了哪些事情?

“没有体验就不会有情感生成,当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1]新理念认为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学设计既要考虑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生如何学,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如何让学生能更好的感知和体验呢?创设一个极具画面感的情境是一种合适的选择。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立探索,在交流讨论中解决问题。而且使教材结构更加合理、教学知识更加系统。基于这一想法,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开明”和“开放”。我对教学教材内容进行了如下重组创新。

【第二次磨课】在新课的导入环节,笔者播放了一个约3分钟的讲述文成公主入藏的视频。并设计了两个问题“简要讲述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视频中藏族人民是如何评价文成公主的?”。于是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兴致勃勃地观看起了视频。学生感受了声势浩大的文成公主入藏的画面后,又学习了金城公主入藏的故事。之后,笔者引导学生:“从唐蕃和亲中,你觉得唐蕃关系又什么特点?学生接二连三地回答:“和睦、融洽,合同为一家……”笔者追问:“为什么当时的唐蕃关系这么好呢?学生马上想到“开明的民族政策”。

二、钻研课标,体现综合,让教材“活”起来

【第一次磨课】在学习唐朝对外政策时,笔者出示了波斯琉璃盘、罗马金币等实物图片,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大家猜猜当时唐朝主要与哪些国家积极交往?”然后出示煞人物图,让学生猜鉴真和玄奘。在此基础上引出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在学生合作讨论了这两个事件的目的、过程、功绩后,思考玄奘和鉴真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分析】上述教学设计,学生能说出这些国家,但不能感知这些国家在唐朝的什么方位,与唐朝的距离多少?唐朝为什么要会和这些国家有密切交往?对外交往的使者是如此到达这些国家的?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学生能感同身受吗?

根据新课标要求,历史与社会学科注重史地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在统筹相关学科知识、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具有综合观察事物的眼界、掌握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获得综合认识问题的能力。本着综合性的特点,笔者对教学作了如下调整。

【第二次磨课】笔者先出示一张有海、陆交通线的世界地图,让学生沿着唐朝对外的海、陆交通线,找出哪些国家与当时的中国交往密切。于是学生按从东到西的顺序轻而易举地找出了有日本、新罗、天竺、波斯、大食、西罗马。然后让他们辨别一下当时的这些国家就是今天的哪些国家这一环节基础上,笔者引出重点,边讲边在地图上演示:“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唐朝有两位高僧(玄奘、鉴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一个沿陆路交通往西走到达(天竺),一个经海路交通往东走到达(日本)。

同时在讲授玄奘和鉴真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时,笔者出示了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路线图,学生知道了玄奘西行走的就是之前的丝绸之路,鉴真要渡过黄海。通过“重走玄奘、鉴真路”的活动,要求学生先回顾地理知识先说出这些路线要经过哪些地形区。并结合《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的文学故事,笔者让大家想象去天竺和日本的路上会遭遇哪些恶劣的天气和困难?此时学生兴趣大增,争先恐后地说道:“沙漠缺水、高原反应、雪山雪崩,又有沙尘暴、海啸、台风……通过这一系列的铺垫,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说出他们的优秀品质了。

参考文献:

篇12

一、趣味的物理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二、与实际现象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大气压时,演示喷泉实验,学生即感到新奇,又感到惊讶。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直到几年后,有些学生还说这个实验很有趣,印象深刻。

三、利用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在45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有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进行叙述时,要做到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发音的长短、感情的运用等,都要求教师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四、利用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杨振宁获挪贝尔物理学奖,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作鸡蛋煮了的故事,使学生了解科学家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牛顿实验时把表当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

五、创造成功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3

关键词:实例分析;数据处理;信息管理;课程教学

一、我国高中毕业生掌握的计算机基础能力的现状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特别是在个体家庭中的普及率不断地增加和越来越多的高、初中学校都开始注重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使得许多学生,特别是在大、中城市学习的学生在高中刚毕业的时候就掌握了很多基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据调查,大、中城市高中毕业生的计算机水平达到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即Windows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基本过关。在这种情况下,高职、大中专、本科院校等更高层次学校的教师,应该如何的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就成为了是否还需要在高校设置该门课程的关键问题。

二、学生感觉重复学习和老师很难创新知识点的相互博弈

1.在高、初中课堂中,由于学生第一次学习到计算机基础系统的知识点,他们会对许多计算机操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他们更努力学习和掌握知识。这样,往往会导致,在他们进入高校后,会发现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无太多创新点;

2.新升级办公软件的普及率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并不是所有升级版的办公软件操作界面都能被所有的用户所接受。在Microsoft office桌面办公软件发展的将近30年过程中,也就只有Microsoft office 2003版办公软件被多数用户使用着。即使是随后推出的不同版本的办公软件,也未能被大多数用户所接受。因此,在原有的2003版操作界面和知识基础上,只是处于教学角色的教师不可能去开发新的应用功能。

三、将实例分析引入《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的教学课堂中

目前,在我所教学的《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课程中,运用的是Microsoft office 2003办公软件中的Excel2003版软件教学。在该Excel2003版软件使用的近10年中,基本的知识点和操作都被完全挖掘并运用于中学教学中。

那么,在高校教学中,只有将实际生活中常见和有趣的例子运用到《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的教学课堂中,把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与《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的知识点相结合起来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目前生活中有许多的评选节目,如超女、快男等现场评比活动,这些都会是处于80末和90后学生所喜欢的节目。那么,在高校教学中就可以将这些内容融入到课堂中。

(一)构建一个评比现场的画面

1.通过Excel菜单栏上的【工具】【选项】按钮,将Excel的网格线取消;

2.在呈现的白色工作表区域中,通过【插入】【图片】【艺术字】,选择任一样式后敲入“×××舞台现场”;

3.设置“评委1~5”人,并进行相应单元格美化工作:文字居中对齐,设置细边框。

如表(一)所示:

表(一)

(二)利用Excel 中的数据有效性、条件格式和countif函数生成动态的视觉效果

1.选中B6:F6单元格区域,利用【数据】【有效性】【设置】【允许】:“序列”【数据】:“支持,淘汰” 【确定】,使B6:F6单元格区域中的任一单元格生成能够进行选择的下拉菜单。

2.选中B6:F6单元格区域,利用【格式】【条件格式】【条件1】:“等于支持”设置格式为:“单元格填充白色”,用以表示舞台上的灯是亮着的; 【条件2】:“等于淘汰”设置格式为:“单元格填充灰色”用以表示舞台上的灯已经熄灭。

3.在C8:E10单元格区域中,输入函数:“=countif(B6:F6,"支持")”,用以统计现场支持的数量(该数量并会随着台上评委支持数的变化而增减),

如表(二)所示:

表(二)

(三)构建一个形象生动的图表

1.建立一个生成图表所需要的数据源,如表(三)所示:

表(三)

2.根据A12:B20单元格区域的数据生成一个柱形图,并放在A5:F14单元格区域中,如表(四)所示:

表(四)

3.对图表进行美化:清除背景和数值轴网格线,并给“支持数”填充“ ”笑脸图片;给“淘汰数”填充“”图片。并调整图片大小,如表(五)所示:

表(五)

虽然,高、初中课堂不断的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命令操作,但是,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其教学层面往往只停留在办公软件的操作界面,即各种菜单命令和工具命令的介绍。因此,在学生进入高校后,教师应该更注重将学生原有的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以实际生活中常见到的、有趣的例子为出发点,在《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课堂上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才能处理好避免学生感觉重复学习和老师很难创新知识点的博弈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斌,秦兴桥,赵玉娟.中文版excel2003电子表格实用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14

【关键词】 时频分析方法 医学信号处理 应用

前言:生物系统是生物医学信号的主要来源,通过生物医学信号,生物系统中生理状态、结构状态的信息都可以显现出来,因此,生物医学信号具备很高的使用价值,不过,生物医学信号使用价值的发挥程度取决于对其分析的程度,当分析的越彻底时,使用价值越高。在对生物医学信号进行分析时,应用了时频分析方法,弥补了传统分析方法的不足,提高了分析的有效性。

一、时频分析方法概述

1、线性时频分析方法。线性时频分析方法是时频分析方法中的一种,包含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Gabor变换(GT)、小波变换(WT)等。在短时傅里叶变换与Gabor变换中,二者分别具备各自的定义公式,通过对二者的公式对比可以发现,当短时傅里叶变换采用Gaussian窗时,就是Gabor变换。无论是这两种变换形式中的哪种,在对信号进行分析时,均是通过单一的窗函数来实现。对于小波变换,所具备的时频局域化特征更加的明显,在利用小波变换进行分析时,与信号的本质特征基本上一致,因此,小波变换的应用前景更加的广阔。

2、时频分布。在时频分布的思想中,以时频平面为基础,通过二维分布函数的找寻,将时频平面中每个点的能量密度准确的反映出来,而且,对于一些基本性质,函数都能同时的满足。实际上,此二维分布函数是存在的,WVD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种,具备非常好的数学性质。

二、视频分析方法在医学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1、在心电图(ECG)分析中的应用。对于心肌状况的诊断,需要借助ECG来实现,此种诊断方法不具备创伤性。在ECG中,包含一系列连续的PQRST波,所表示的含义是在不同的心动周期中,心肌所具备的不同状态。ECG信号的非平稳行为比较多,传统的信号分析方法无法进行准确的分析,因此,为了提升分析的准确性,应用了时频分析方法。当左、右两个心房出现激动的情况时,整个过程由P波来表示,在对P波进行检测时,困难比较大,不过在应用了时频分析方法之后,难度大大的降低。近年来,在对ECG信号进行分析时,心室晚电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对心室晚电位的分析,能够准确的预告心律失常,因此,其临床价值非常大,由于心室晚电位的信号非常微弱,导致检测的难度比较大,不过,应用了WT方法之后,就可以较好的检测出来。2、在心音(PCGs)信号处理中的应用。通过对胸部表面的测量,就可以获知心音信息。当心动周期处于正常状态下时,心音包含两部分,分别为第一心音(S1)和第二心音(S2),当主动脉瓣膜闭合时,产生S1,当肺动脉瓣膜闭合时,产生S2。在PCGs信号中,包含的成份是比较多的,在早期的信号分析中,采用了声谱图法、谱图方法等,但是分析效果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过,在应用了时频分析之后,分析效果显著的提升。在具体的PCGs信号分析试验中,试验者分别采用了WT和STFT方法来进行分析,由分析结果可知,WT所具备的分辨率更高,更加适合心音信号处理。3、在脑电图(EEG)分析中的应用。EEG包含三种类型,一种是非瞬态自发性EEG,一种是瞬态自发性EEG,还有一种是诱发性EEG。在对第一种信号进行分析时,传统的FT和线性模型法是比较适用的,不过,对于后两种方法是不适用的,对此,专家和学者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在EEG信号中,包含EP信号,EP信号的隐藏性极强,因此,在对其进行检测和分析时,难度非常大,在利用传统的同步平均法进行分析时,需要进行相应的假设,然而在进一步的验证中,发现假设成立的理由并不充分。因此,利用时频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此种方法是具备较高的适用性,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4、在胃电图(EGG)分析中的应用。慢波和尖峰波共同组成了胃的肌电活动,通过EGG信号的分析,可以更好的掌握胃电活动的规律。与ECG、EEG的信噪相比,EGG的信噪比较少,主要有呼吸声、运动声、其他肌电活动声,因此,直接解释的方法并不适用。在对EGG进行分析时,时频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工作,通过时频分析方法可以有效的对其信号进行分析。

结论:现如今,时频分析方法已经在生物医学信号分析中应用的非常广泛,除了心电图信号、心音信号、脑电图信号以及胃电图信号之外,还在肌电图信号、心率变异信号、呼吸声等多个方面的医学信号处理中有所应用。通过时频分析方法的应用,提升了医学信号处理的效果,进而有效的增强了生物医学信号的临床价值,便于医生更好的根据医学信号分析出病人的情况。在未来的生物医学信号处理中,时频分析方法将会有更加深入的应用。

参 考 文 献

[1]叶继伦,郑崇勋,郭耸峰等.一种改进的时频分布算法及其在医学信号处理中的应用[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3,12(03):23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