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风控体系建设范文

金融风控体系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金融风控体系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金融风控体系建设

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控制4.0;大数据;互联网金融

一、引言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过30年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首先是以大型国企为贷款主体国有银行为借贷主体的信贷时代,即1.0时代;其次是国有银行坏账转型为商业股份制银行特征的3.0时代,再次是居民住房贷款、消费贷款增加为特征的3.0时代。目前,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为以大数据为收集信贷手段,贷款主体多样化共享信息协同新时代4.0。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4.0时代体现在各个方面,首先,传统贷款中的纸质申请、递交和流转等环节,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再次,基于当今的互联网环境中,个人资料其实很难被掩饰,信用情况可以通过大数据收集,包括客户网上交易记录、交易习惯等,比传统信贷业务中客户财务报告、审计报告以及抵押担保物品等更真实;第三,信审机构通过互联网减少人工审核,并为强审核、弱审核提供依据,更全面也更能反映客户的信贷风险;第四,小额电商贷款等互联网金融业务挤压银行现有的部分中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第五,贷后实时监控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监控,检测到客户的实际资金流向。因此,在信贷业务4.0时代,需要建立商业银行风控4.0体系从而更好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维护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

二、风控体系4.0时代建设必要性

风险控制体系建设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有借贷就存在风险,通过管理风险才能获得收益,国际上银行对于风险控制体系建设要求“风险收益相匹配”,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与风险并存。

风控体系不健全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享受着政策的保护,存贷利差长期保持高达3%,然而不良贷款率却超过花旗等银行一倍有余。此外,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体系建设至今,失灵的情况依然存在,导致的损失巨大,不仅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大幅下降,更使得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巨大影响,如果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未分配利润充实核心资产,可能会发生“贷款――坏账――再贷款”恶性循环,截止2015年底,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总额增至4.2万亿元,市场对于贷款人的偿债能力表示严重的担忧,中国四大银行的股价比其他新兴国家银行的估值范围至少还低了35%。

落后的风控体系还影响资本市场的有效性。目前,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信贷业务方面的冲击还局限在低风险的业务上,这些贷款数量在银行资产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对中高风险贷款的管理才是当前风控4.0体系建设的核心,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信贷以及个人消费信贷等多种信贷种类,需要新型的风控体制。如果不能有效抓住不同业务种类的风险点,不能找到不良贷款的容忍度,那么商业银行的管理成本将大幅增加,影响信贷市场的效率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互联网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需要构建信贷4.0时代下的风险管理理念、体制方法,来实现各类信贷风险的全面管理,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三、风控体系4.0时代建设建议

风控4.0体系建设需要适应目前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缩小存贷利差,要注重平衡风险和收益,应用互联网适应信息化和工业化4.0时代的发展,走资本集约型道路。

(一)建立以多样化为基础的风控4.0体系

在风控体系4.0时代,面对多样化的信贷业务,商业银行需要更加强调对零售业务与企业项目审查和分析的区别,确定不同业务种类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对于企业的审视企业规模和现金流的分析,同时也需要利用互联网进行贷后管理;而对于个人的零售信贷,应用大数据筛选借款人偿付能力和收支能力是风控4.0时代的基本要求,同时掌握大概率违约风险,控制整体违约率,减少管理成本。

(二)加强对不良贷款的管理

过去政府为商业银行保底,但是在逐步发展的现代金融市场以及日新月异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商业银行需要及时处理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的不良贷款,要切实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产能过剩等重点行业信用风险和集中度风险管控,强化贷后日常管理,逐步实现业务结构向资产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并重转变,防止资产质量下降。

(三)提高服务意识,与业务部门协调发展

在风控4.0时代,应加强风险管理服务意识,协助信贷业务发展部门做好对客户需求和效用的分析,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更好地、主动地满足客户的各类金融需求,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蒋建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稽核》,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8月第一版

[2] 王君,《贷款风险分类原理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年月第二版

[3] 谢尔京,《论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成因及规避对策》,国际金融,2001.01

[4] 杨创华,《信贷风险及控制》,国际金融,2001.11

[5] 金燕,《关于构建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预警及防范管理体系的几点设想》,新金融,2001.02

篇2

1.财务风险管控体系不完善虽然金融控股公司在众多业务的经营过程中存在有降低交易成本以及规模效应等优势,但其也存在一定的财务弊端,一旦其中的某个子公司出现财务危机,其他子公司也很容易受传递而产生财务风险,因而在公司多元化经营过程中具备一个完善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是极其必要的。但是就当前金融控股公司财务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情况而言,一方面其对于混业经营财务风险的评估工作欠缺合理性,为金融控股公司及各子公司的财务治理工作带来了更多风险来源。另一方面,由于各子公司缺乏完备的财务风险信息反馈机制和风险“防火墙”控制机制,极易导致控股公司以及各子公司之间相互传染和传递财务风险,不利于金融控股机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的有效建立。

2.混业经营财务监管缺失有效控制公司运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首先就要对公司运营各环节的真实数据进行准确把握,但是就现阶段我国混业经营模式下的金融控股公司而言,其大都具备极为复杂的运营结构,而且并没有将较多的信息和数据公之于众,这就导致不少金融控股机构的下属子公司处于监管空白,传递到总部的各财务信息也存在着极严重的不对称现象。混业经营财务监管工作的缺失导致金融机构高层无法对财务危机的形成原理做出正确判断,也就无法确保决策的科学准确性,使得公司的财务风险监控工作失去现实意义。

3.财务约束激励机制不健全当前我国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并没有普遍形成对于公司高管人员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造成不少财务风险问题产生于指缝中。对于金融控股公司而言,其组织结构从上到下层层、层层委托,在自身监督约束条件不明确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国有股份较多的金融控股机构,激励政策和约束机制的缺失极易导致一些高管责任心较为淡薄,不利于金融控股公司的日常财务决策,也加大了公司运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二、金融控股公司财务治理工作在混业经营模式下的完善策略

针对现阶段我国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存在于财务治理方面的结构失衡、风险管控不到位、监管缺失以及约束机制不健全等四方面问题,同时为进一步满足《新国九条》中“拓展资本市场广度深度”以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的要求,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金融控股公司财务治理工作在混业经营模式下的完善策略展开分析:

1.优化金融控股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为防范来自于金融控股公司以及各子公司内部的财务风险,对其财务治理结构进行优化是金融控股公司所应采取的主要策略之一。从财务风险的作用机制来看,金融控股公司的股权越高度集中,其公司就会面临越大的财务风险;而公司的独立性越强、董事会规模越大,或者公司对于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激励越到位,公司就会面临越小的财务风险。因而,降低公司多元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公司应不断优化其财务治理结构,建立行之有效的董事会机构,最大限度减少危机源自于公司内部的现象。此外,金融控股公司还应致力于各子公司内部管理的加强以及系统治理整体性的提高,增进子公司同母公司之间关系与功能的明确程度,构建整体治理链条,不断完善集团组织结构,这样才能长久保持金融控股机构对下属公司的绝对控制权,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失衡现象的出现,有利于金融控股公司财务管控水平的提升。

2.强化财务内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强化混业经营金融控股公司的财务内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构建金融机构内部安全网,完善子母公司财务预警机制建设,使之形成利于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现阶段金融控股公司财务风险管控体系不完善的问题。现阶段我国混业经营模式下的金融控股公司迫切需要构建符合其自身实际状况的财务危机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对多元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而言,其应在建立合理的财务风险管控组织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确保公司财务管控体系的独立性,同时将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效果同公司各级组织结构的绩效考评相结合,建立并且维持一个管理有序、高效统一、令行禁止的财务风险管控组织体系。此外,金融控股公司还应从公司的财务控制目标、信息沟通机制、控股手段、风险识别以及内部控制环境等各方面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这样才能够不断强化其财务内控体系建设,保障公司多元化经营活动的开展。

3.加强信息披露,保障组织协调由于金融创新活动的出现以及金融控股公司交叉经营各项金融业务,这就极易导致金融控股公司财务风险的累积和监管空白。因而,为增加金融控股公司资本运作的透明度、提高金融行业信息披露动力、降低公司的信息成本以及满足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的不同需求,金融机构有必要加强信息披露力度,不断对自身的信息披露机制加以完善,减少公司财务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出现,而且金融控股机构还应做好机构协调工作,保障各组织的协调运营,防止各子公司以及字母公司之间形成利益冲突,这样才能够从信息监管的角度降低金融控股公司的财务危机发生几率,提高其财务治理水平和能力。

4.完善财务约束机制,防范风险传递对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而言,其应在多元化经营过程中建立合理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科学完善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实现收益与责任的相匹配,以防止权力滥用现象的出现。(2)建立长期化、全面化的激励措施,以维护职工的工作激情与动力。(3)制定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健全对于高管人员的考核制度,明确其工作职责,防止由于高管人员的决策失误而带来的财务危机。此外,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财务风险具备叠加性,无疑也就增加了金融机构系统风险,因而混业经营模式下的金融控股公司及下属各子公司都应从以下方面构建有效的财务风险“防火墙”:(1)明确各子母公司业务范围。(2)限制资金运作范围。(3)规范高管兼职行为。通过这些手段和策略才可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在金融机构中的传递,同时也利于金融机构财务治理水平的提高。

三、结束语

篇3

亟须经营转型

《金融理财》: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深刻的转型,在此过程中,农村金融机构在未来有哪些挑战?经营环境上有哪些新变化?

王金山:“十二五”期间,发展的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经济将从多年高速增长转向追求真正有质量的发展模式,而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也必然在发生深刻变化。

具体来说,一是农村和郊区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三农”金融服务的内容和层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深度和广度也不断扩大;二是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进程加快,加剧存贷款的同业竞争,利差不断缩小,农村商业银行被“边缘化”的压力考验更加严峻;三是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审慎监管要求更加严格,对于资本规模普遍较小、资本补充渠道狭窄的农村商业银行来讲,更加难以为继;四是同业竞争势必更加激烈,如何应对新的竞争环境,事关农村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壮大的根本;五是客户需求在发生明显的变化。

《金融理财》:面对诸多变化,农村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其自身还存在哪些问题?

王金山:一是强化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营理念,从传统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实施经营转型;二是强化战略研究与管理,明晰战略定位与目标,找准自身市场定位、战略定位、发展路径和目标;三是强化资本约束,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四是强化经营结构调整,从根本上提高发展质量;五是强化区域差异化发展,做出经营特色;六是强化内部综合配套改革,增强经营转型的推动力,尤其是加强人力资源和信息科技,提升经营管理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强化对风险的“硬控制”。

与同业相比,农村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人员数量多但关键岗位人才短缺;物理网点数量多、分布广但单产效能低;客户规模大但有效客户少;管理链条较长、业务流程冗余环节较多、科技系统难以支撑精细化管理要求,经营转型难度更大、过程更为艰苦。

转型路径探索

《金融理财》:在全面推进经营转型的过程中,从实操方面来讲需要从哪些方面去着力?

王金山: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必须与经济发展方式、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监管要求和自身基础等多重因素相适应,扎实做好六大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扎实提升风控能力;二是加强契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体系建设,增进产品创新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三是加强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客户服务品质和能力;四是加强联动营销体系建设,以优势业务带动弱势业务,以传统业务带动新兴业务,以资产业务带动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协调发展;五是加强集约高效的业务流程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优质客户响应速度和竞争能力;六是加强运行安全稳定、应用灵活高效、管理集约科学的信息科技体系建设,为经营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篇4

(一)A集团的背景介绍

A集团作为省属的国有大型投资集团,以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新型城镇化建设、房地产综合开发、实体产业经济和金融服务板块等“五大支柱”产业格局。在其业务拓展的过程中,A集团不断探索并创新其财务管控职能体系建设,以更好地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适应市场需求,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

(二)A集团财务管控职能体系的建设历程

A集团财务管控职能体系过去的建设历程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核算为基础的基本职能体系建设阶段。A集团成立之初,财务管控职能体系以基础的财务核算及资金支付为立足点,建立基础制度体系,规范核算账务处理,负责财务信息披露,以公司法人为单位办理资金支付。

第二阶段,以全面预算为抓手的管理职能体系建设。随着A集团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展,生产经营的计划性要求进一步提高,原有的核算为基础的财务管控职能已无法满足其管理需求。因此,A集团在这一阶段建立了集团全面预算管理为抓手的管控体系,企业经营以预算为归口,通过预算明确其发展目标,通过预算监控执行,通过预算落实经营考核。

二、A集团原有财务管控职能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上述两个阶段中,A集团的财务管控职能体系基本实现了集团财务集中管控的目的,同时也较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但随着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企业战略面临转型,原有的财务管控职能体系显现出一定的问题。

(一)核算管控职能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首先,财务信息化的认同程度较低,普遍认为财务核算仅仅依托财务记账系统即可反应财务信息,没通过进一步建设财务信息化,实现对财务核算信息资源的充分挖掘。同时,财务核算因为信息化处理程度不高,?е滦畔⒈ㄋ汀⒐蚕硇?率不高,不能够及时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和有用的信息。其次,集团核算管控职能与业务的衔接度不够,财务核算信息与项目建设管理系统、产品销售系统没有形成有效的衔接,信息的处理过程耗时较长,信息处理存在偏差,无法有效和准确地利用财务信息资源。最后,会计处理规则没有统一,导致同一项业务在不同法人主体中的核算处理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核算的管控职能。

(二)经营业务复杂,预算管控与业务衔接度不够

首先,预算管控没有全方位地渗透经营管理的各方面。A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旨在“管全面,全面管”。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因为财务岗位职能及专业限定,除了投融资业务以外,项目建设、产品销售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业务环节对预算的执行力度不够,预算编制较为粗放,执行过程中的监管力度不够。其次,预算对经营业务的指导力度不够。随着经营业态越来越多,专业程度越来越高,全面预算的编制数据量与日俱增,预算执行分析不能有效地提取账务核算信息,一系列的问题导致预算工作日渐偏向于统计工作,而非管理工作,无法真正通过预算加强对生产经营的指导。

(三)面临新环境,财务管控职能缺乏战略导向

A集团作为大型投资集团公司,面临宏观经济处于战略机遇期的经济新常态,集团的发展战略也顺应新环境及时调整,一方面依托实体经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另一方面用好金融手段,充分发挥资本纽带作用。在新环境下,作为集团管控核心抓手的财务管控体系,依托原有的管理职能已无法适应集团的战略转型。一方面,原有的财务管控职能偏重于过程中的控制及事后监管,前端的战略指引力不足;另一方面,原有的财务管控职能,无论从财务人员配置,还是岗位职责设置方面都没有充实行业研究以及经济趋势研究的职能,导致在经营决策过程中,缺乏方向性指导。

三、A集团财务管控职能体系优化改进方案

(一)优化改进方案的总体思路

针对集团整体战略转型的要求,总结原有的管控职能体系存在的问题,A集团提出了如下优化改进思路:建立四位一体的财务职能体系,在集团财务管理总部下设四个职能部门,即战略财务部、预算管理部、资金管理部及核算共享部。财务管控职能分为三大类:战略财务、业务财务、共享财务。以此充分发挥集团财务管控的战略支撑及服务保障职能。

(二)优化改进后的财务管控职能

上述改进后的财务管控职能体系通过规范各部门职责建立了更为科学、协同力度更高、更具有战略支撑的集团财务管控体系。其中,战略财务部以“立足政策和行业研究,支撑集团财务战略”为核心价值,履行以下部门职责:负责行业研究及市场分析、负责统筹集团财务相关管理制度、负责资产管理及税务筹划、负责财务信息化及人员管理。预算经营部以“促进集团经营能力提升,合理配置集团经营性资源”为核心价值,履行以下部门职责:负责集团全面预算动态管理、负责预算体系建设、完善集团预算管理制度、参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效益评价、拟定年度竞争性资源分配方案。资金管理部以“维护资金链安全,创造资金管理效益”为核心价值,履行以下部门职责:负责全集团融资及担保管理、负责制定集团资金相关管理制度、负责集团整体资金调配和跟踪、负责集团资金效益管理。核算共享部以“支撑业务扩张、实施财务监控”为核心价值,履行以下部门职责:负责制定全集团核算工作流程、负责制定集团核算相关管理制度、负责核算账务、报表分析及资金支付、负责配合审计及基础风险管理。

四、A集团财务管控职能体系优化改进的意义

篇5

紧盯信贷政策导向上的瓶颈攻关,着力推动政策落地。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既防止顺周期的紧缩,又防止过度放水。强化宏观审慎政策评估体系运用,进一步加强利率定价行为管控,引导金融机构提升利率政策执行效果及定价能力,引导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从以往关注狭义信贷转向关注广义信贷,将债权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等纳入其中,减少金融机构腾挪各类资产,稳住存量,优化增量,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实力。结合曲靖辖区工作实际,力争辖区全年新增贷款突破200亿元。

紧盯经济发展趋向上的瓶颈攻关,着力提升金融管理服务有效性。围绕曲靖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谋划,把握好全市经济发展的趋向,找准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短板,认清高原特色农业、居家旅游业、休闲养老、商贸流通、新型城镇化等新的优势领域,巩固传统产业中的优势环节,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人民银行将通过综合检查、专项检查、随机抽查、考核评价等方式,加大对货币信贷政策效果考核评估,对评估效果好的,给予货币工具倾斜和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

紧盯金融创新发展瓶颈攻关,着力促进产品与服务创新。盯住改革发展方向,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常规,破除思想束缚,主动创新金融产品,对接金融服务。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和“五大”目标任务,正确处理好加法减法关系,满足各市场主体融资需求。注重对新业态、新生产组织形式、新消费模式的研究,形成自身特色、有核心竞争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推动“创新金融”“绿色金融”根植曲靖经济建设中。

紧盯贷款担保抵押瓶颈攻关,着力提升担保抵押实力与内涵。信贷风险管控虽然是银行的“生命线”,但要突破唯有现行担保抵押才发放贷款的传统模式。要正确处理好担保和担当、风险补偿和风险管控、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信贷融资和非信贷融资、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顺周期和逆周期、服从和服务等关系,增强工作灵活性,只要符合产业政策的信贷需求,就要在创新风险管控、创新担保抵押上做好文章、积极支持。

紧盯有效信贷供给瓶颈攻关,着力拓展金融工作视野。认建航向,着力把党建目标和各银行机构经营目标深度融合,把这种追求作为一种责任,作为践行宗旨的行动,与为百姓脱贫致富、为企业谋划发展紧密联系。在“三去”中有逆周期思维,防止过度紧缩;在“降成本”中搞好金融服务,减少中间环节;在“补短板”中主动出击,盯住基础设施、县域经济、“三农”服务短板,尽力加大投入。人民银行将以信贷对接、信贷指引和信贷评估为手段,辅之依法开展各种检查和管理,促进各银行机构围绕省“四个一百”、市“六个一百”加大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立足曲靖区位优势,加大对生物医药、新型科技等重点行业支持。

紧盯金融风险防范瓶颈攻关,着力维护金融稳定。面对金融风险防范新形势、新问题,人民银行将与银监、金融办及相关部门紧密协作,强化金融监督管理,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处置,以发展的眼光处置风险、维护稳定。各银行机构要强化风险管控意识,稳步拓展各类客户,对暂时有困难产品有市场企业做到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对不良贷款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详细分类,不搞“一刀切”,凡不是恶意拖欠的,都要想办法支持盘活。对于可以尽快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客户要以只争朝夕的作风,及早投入、及早形成经济金融稳定的支撑。对于体系外的互联网金融、P2P等新型金融业态,要以榜样的力量引导规范,形成体系内外互助合作、和谐竞争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紧盯脱贫攻坚领域瓶颈攻关,着力增强“三农”金融服务主动性。按照全党上下形成的“三农”是短板、农业是朝阳产业的共识,把市场经济理念与金融配置资源相结合;把普惠金融理念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结合;把朝阳产业理念与构建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基础相结合。深化中央重农、惠农、强农政策的理解,查找金融服务“三农”的缺失和短板,深挖本地农业的潜力和优势,深刻把握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增强“三农”服务的自觉性、有效性和针对性。推进金融信贷政策与财政政策、金融监管政策形成合力,着力解决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特殊群体等金融服务。建立和完善金融助推精准扶贫考核机制,促进加大对易地搬迁、美丽乡村建设、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支持,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龙头带动、大户牵引、合作互动等信贷组合方式,并与保险保障有机结合,把金融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向广阔田野。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视角;供应链金融;发展策略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仅活跃市场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还可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纵观世界各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也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小企业在进行融资过程中出现了供应链松散、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供应链金融管理制度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利于企业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需对中小企业融资视角下供应链金融的建立与发展展开具体的分析,研究出科学的解决对策。

一、进行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研究的意义

进行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着重要意义。首先,中小企I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限制中小企业的发展,而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其次,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中小企业必须进一步完善供应链体系,通过研究找出供应链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供应链基础的完善与发展;最后,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推动自主创新和增加就业、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根本。因此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其他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所以,进行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关系松散,供应链管理意识薄弱

在金融供应链建立的过程中,信用是连接彼此重要的环节,但由于部分中小企业一味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缺乏诚信经营,摒弃基本的道德底线,而且随着收入的增加,物质条件的改善,消费者在选购所需商品时,更看中的是商家所提供的售后服务,但是很多商品的售后却远远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正是这种信用意识的缺乏使得供应链体系上的各个企业之间关系松散,不能承担自身的基本责任,从而导致金融供应链出现断链问题。此外,中小企业缺乏对供应链的管理意识,也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建设的重重困难。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关系松散,供应链管理意识薄弱的问题,就必须要进一步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促进供应链的建设与发展。

(二)商业银行针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控体系不完善

供应链金融的建立离不开商业银行的支持,只有完善的银行金融管理体系才可以更好地为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的建设提供服务,降低金融风险。但从实际的调查来看,商业银行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控体系,使得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融资风险,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由于供应链金融体系是十分复杂的,商业银行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信用评价体系,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控制融资风险,供应链金融的漏洞仍然存在。因此,商业银行针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控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必须要加以有效处理。

(三)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电子化程度较低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也要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实现供应链金融的电子化。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数目众多、分布地域广,对于有什么金融工具、具体又该怎么使用等问题,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并不知道。相对而言,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会比较了解,而处于偏远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融资工具依然还是比较落后的传统的方法,这便导致了中小企业在地域上的发展差距扩大。这样就使得供应链金融电子化的速度放缓,不利于推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电子化进程。

(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如今,我国很多与中小企业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内容上有些重复和空白,现有的法律法规也不适用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这样就限制了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的建设与发展,不利于推进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建设。此外,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也会使一些不法经营的中小企业有机可乘,出现严重的违纪现象。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必须要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进行解决,否则将会严重影响供应链金融的合理建设与发展。

三、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建立长效供应链协作机制,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建设与完善,就必须要建立长效供应链协作机制,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首先,中小企业之间要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协作机制,来进行共同的发展约束,从而保证供应链金融得到有效利用,促进中小企业的科学发展。此外,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金融能力,增加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促进中小企业的融资进程。

(二)加强商业银行针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控体系建设

对于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建设来说,除企业内部的监督和管理外,还需要金融机构对供应链金融的建设与管理,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发挥供应链金融的作用,促进中小企业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对公供应链金融体系的控制,需提高管理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能力,促进中小企业的融资与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具体来说,商业银行需转变相应的融资战略,建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从前期的咨询到最后的贷款等所有环节,商业银行都必须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而提供的金融服务中要包括专门针对小企业的客户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贷部等;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要适度放宽贷款条件,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不断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促进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的全面发展。

(三)积极开展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

中小型企业要更好地适应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需做到与时俱进,积极的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逐步实现金融的电子化、网络化。首先,中小企业之间必须要建立协调一致的互联网金融体系,使得彼此的电子化金融密切联系,实现金融供应链的网络化连接,这样可以减少金融供应的基本成本,提高金融融资的基本效率,有效地促进小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还必须要提高企业内部线上金融的基本设施建设,包括一些基本的电子设备以及一些专业化的员工,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与时代接轨,促进供应链金融的电子化进程,推动企业的发展与变革,使企业面临更少的金融风险。所以,积极开展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中小型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进一步发展。

(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金融监管

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制定专门针对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体系建设的完整的法律规定,填补内容上的空白,并且删除重复部分,不让中小企业有投机取巧以及钻法律漏洞的机会,追究和严惩中小企业逃避银行贷款债务的行为,并且严惩相关部门的不作为行为。除此之外,打造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即政府等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监督、指导建立“担保机构+中小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三位一体的信用担保体系,完善相关信用法律。通过相关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促进民间借贷、相关部门和中小企业的有机结合,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强化金融监管。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彻底解决我国中小企I融资视角下供应链金融建设的困境,必须从企业、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等三方面出发。中小企业要从自身出发,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增强自身的融资能力以及金融管理能力,积极承担责任;相关部门要完善相关政策,切实从中小企业的角度出发,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一个相对宽松、可持续的政策环境;金融机构转变战略观念,扩大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范围,打造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工具。通过三方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必然会冲破瓶颈,中小企业发展也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陈祥锋,石代伦,朱道立.金融供应链及融通仓创新[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3(11).

[2]闰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4(04).

[3]闰俊宏.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及其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

[4]夏泰凤.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研究[D].浙江大学,2011.

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风险 征信体系建设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现状

互联网金融在去年呈现爆发式增长,包括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平台、众筹等不同模式的金融模式以互联网为载体相继出现,而与此同时,由于其征信体系建设的滞后使得各种风险难以控制,网络信贷公司纷纷倒闭,因此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刻不容缓。

目前,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主要分为个人和企业两个数据库。其中企业信用信息举出数据库于1997年筹建,2006年正式运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筹建于1999年并于2006年正式运行。然而人民银行尚未将互联网金融的信用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因此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的建设缺位严重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数据主要来源于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业等,电商、p2p等新兴信贷平台的征信数据有利于征信提议之外,导致的后果是缺乏征信系统信息,坏账率高,风险高。

在互联网金融的大量需求下,许多公司抓住机会,开展p2p咨询平台。2013年3月,安融惠众了一个以会员制同业征信模式为基础的“小额信贷行业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为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提供信息共享服务,降低违约分享和坏账损失。同事,上海资信旗下的征信业务也已获得央行办法的征信拍照,为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未涉及的互联网金融领域提供信用信息支持。

但由于不同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风控模型、数据来源不同,使得平台之间的数据割裂开来,无法在不同平台之间共享,使得现在任何平台提供的信用信息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需求。

二、国外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现状

由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早,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国际上主要以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会员制三种主要模式。

(一)市场主导型

此模式下的征信系统以盈利为目的,由私人组织开发,通过手机加工信息,为个人及企业提供第三方信用信息服务。市场主导型的征信体系的特点是,市场信用机构占据主导地位,政府起辅助作业,仅负责信用管理的立法和执行,其典型的代表是美国。

(二)政府主导型

此模式下,政府主导的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部门牵头设立“中央信贷登记系统”,并建设以此为主体,私营征信机构为辅助的社会信用体系。此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制提供征信数据和隐私保护、报告贷款信息的最低贷款规模、计算机密集型技术。为意大利、奥地利、德国等广泛使用。

(三)会员制

介于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模式之间的会员制模式由非盈利目的的行业协会建立信用信息中心,通过搭建互换平台共享信用信息。会员提供所掌握的个人或企业的信用信息提供给信用信息中心,同时享有了在中心查询会员信用信息的服务。这种征信体系模式主要在日本使用。

(四)对中国征信体系建设的启示

基于中国目前的国情,征信市场化状况不理想,也没有充分的社会信用环境,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而会员制模式不考虑商业性信用服务需求,难以覆盖到全社会,无法满足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对信息的需求。综上考虑,在我国政府主导型征信模式更符合中国国情

三、建议和意见

(一)内部环境建设

互联网有大量的信息,而且更新快,单纯依靠资金购买难以控制成本,因此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获取,商业购买为辅,通过分类获取积累信息。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筹建初始,为迅速扩大信息存量,可以通过商业手段购买征信数据,但从长期看来,物联网金融征信信托的信息数据库会随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迅速壮大。在信息迅速扩大的情况下,数据质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保障交易的安全性,必须建立行业性自律和约束法律法规,形成自觉诚实守信的市场氛围,必要时由人民银行采取措施对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进行整改,比如暂停业务或者取消牌照等。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征信也需要遵守征信业的法规,防止国都采集信息,高度重视隐私保护,严防客户信息和数据的泄露。互联网金融对信息的要求相比传统金融更高,因此需要建立一种能综合客户线上线下信用信息和宏观经济背景三因素的信用评级业务,来弥补传统金融机构评级业务的缺失。

(二)外部环境配套

为了确保数据采集、信息使用的有序合法,应该完善立法。2013年3月15日颁布的《征信业管理条例》标志着征信业务走上有法可依的轨道。但完整的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应该尽快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和细则,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法规,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其次,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对我国涌现的自律性行业协会进行支持,建立奖惩机制。最后,政府应该对真心机构进行政策支持,帮助其发展成为地区或全国的征信领头企业,病加速发展数据征信技术。

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迅速有效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尤为迫切、意义重大。本文的观点主要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设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模式。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平台上建立互联网金融子系统,允许互联网金融接入央行征信平台。并通过内外部环境共同的建设,形成完善的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

参考文献

[1]姚文平.互联网金融即将到来的新金融时代[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97-304.

[2]莫易娴.P2P网络借贷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献综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2):101-104.

[3]王希军,李士涛.互联网金融推动征信业发展[J].中国金融,2013(24):60-61.

篇8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平台 运营模式 征信

P2P网络借贷平台是一种借助网络平台将一些分散的少量资金聚集起来借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商业模式,即有资金需求的借款人经过审核将借款需求在P2P网贷平台上,有资金闲置的出借人根据平台的借款信息,自主进行投标,借款人完成借款,到期后还本付息。这里P2P网络借贷平台充当借款人和出借人之前的桥梁,借款人除支付一定的利息外,还需要向P2P平台支付一定的服务费用。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作为互联网金融重要组成部分的P2P网络借贷平台有了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开始了优胜劣汰。

一、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现状

(一)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起源

P2P 网络借贷是在互联网技术应用普及和发展的情况下,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相互组合,为有资金需求人群(借款人)提供小额借款的一种商业模式,是传统小额信用借贷交易互联网化的一种表现。在借款人和出借人交易过程中,都需要通过借贷平台来审核个人信息,资产、信用记录及银行借贷情况资料与资金、合同、手续等都是通过P2P平台来实现。

P2P网络借贷平台最早起源于英国,并在美国的Prosper网站得到较快发展。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模板也是借鉴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模式,于2007年成立的拍拍贷网络借贷平台开创了我国网络借贷平台的先河。自此,P2P网络借贷平台开始在我国生根发芽,金融互联网金融元年之后,各种网络借贷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网络借贷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二)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运营模式选择

根据对国内主要P2P网络借贷平台研究发现,按照平台采用确保出借人资金安全的风险控制模式不同,可以将我国P2P 网络借贷平台基本模式归纳为自担风险模式、担保模式、风险备用金模式以及综合模式四类。很多平台又在这四类风控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丰富,从而形成了平台保证模式、第三方担保模式、小额贷款担保模式、金融机构信用+担保机构担保模式和债权转让+风险备用金模式、抵押+风险备用金模式以及担保、抵押、债权转让、风险储备金相互多种组合的综合模式。但无论选择哪种风控模式,平台的运营的基本流程大致相同,都需要出借人和借款人先在网贷平台上填写个人基本信息,进行注册,并提交个人身份信息和信用信息,进行身份认证和信用审核。一般来说,平台对于出借人的审核流程相对简单,对于借款人的审核流程较为严格,除了进行身份验证之外,还必须进行信用评级,判断借款人未来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P2P 网络借贷平台基于出借人和借款人提交到平台上的数据,进行线上匹配。之后,各平台再根据选择的风控模式不同而采用相应的运营流程。

(三)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现状

进入互联网金融元年2013年之后,我国的P2P网络借贷平台逐渐由发展期进入成熟期,市场中参差不齐的运营着大量的P2P网络借贷平台,竞争愈发激烈,开始出现两级分化,劣质平台经营情况每况愈下,成熟而被认可的平台则人气越聚越多,P2P网络借贷平台开始了优胜劣汰。截至2015年底,网络借贷行业运营平台达到了2595家,相比2014年底增长了1020家。同时全年网络借贷成交量达到了9823.04亿元,相比2014年全年2528亿元的成交量增长了288.57%,截至2015年12月底历史累计成交量达到13652亿元,标志着我国网络借贷成交量正式进入万亿元大关时代。而随着网贷成交量稳步上升,P2P网贷行业贷款余额也随之同步增加。截至2015年12月底,网贷行业总体贷款余额已经达到了4394.61亿元,同比增长324%。

二、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遇到的问题

(一)平台运营面临流动性风险

一直以来,小额度、快审批、短周期是P2P 网络借贷经营模式中最明显的身份特征,也是资金需求者最为迫切的需要。因此决定了资金的流动性成为借贷交易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所以其中潜在的流动性风险也是平台运营中最不能被忽视的问题。通常来说,P2P 网络借贷平台中涉及三个主要的参与主体都会影响到流动性风险。首先是在平台上注册的借款人和出借人。因为借款人和出借人只是借助平台才联系在一起,当借款人为满足借款条件而隐瞒信息导致双方信息不对称,或平台对借款人的调查不实,都会放大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对于P2P网络借贷平台来说,由于信用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增加了业务风险,另一方面不得不通过自身力量去调查核实客户的信用状况,也提高了业务成本。

(二)信用体系不健全

健全的法律法规不仅是P2P行业发展的保障,更是信用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然而,针对规范P2P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迟迟未能出台,导致我国网贷平台征信体系建设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同时,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准入门槛太低,导致行业基础薄弱,发展的条件不足,反过来制约着征信体系发展。同时,信用体系不健全还表现在借款人对还款的拖欠上。因此,未来我国需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完善征信系统数据库、培育并发展小微信用市场,有效化解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问题。

三、完善P2P网络借贷征信体系的建议

民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对于P2P网络借贷平台来说,加强对借款人的征信尤为重要,甚至会直接影响到P2P借贷平台的存亡,因此应适时出台个人征信体系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我国个人征信体系,推动我国征信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鼓励P2P平台自建征信系统

借款人和出借人在平台交易之前,平台都需要对其进行审核评定,所以平台在审核同时可以建立自己的信用数据库。同时P2P网络借贷平台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积累了庞大的客户群体,又具有透明、公开、数据可记录等特点,都为P2P网络借贷平台构建自己的征信系统提供了可能。因此,应鼓励并推动网络借贷平台将用户的借贷行为和信用进行计算统计,用来组建信用数据库。首先要加强对借款人基本信息和信用信息的收集工作。在进行借款人注册时,必须要求借款人提交的真实的信用信息,并加强线下审核工作。其次是采用合适的评价模型进行对用户评级。根据收集到的信息,采用信用评分模型打分,对所得的分数进行汇总统计,确定等级,从而实现P2P网络信贷平台征信。

(二)建立统一的行业信用评级体系标准

由行业监管部门或P2P行业协会制定出台统一的行业信用评级体系标准,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用户进行信用评级,确保同一个用户在不同P2P借贷平台的评级体系下所获得的信用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将不同网络借贷平台的征信数据共享,实现平台之间直接信息对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避免借款人在一家平台违约之后还可以在另一家平台生成新的信用记录。此外,在收集用户信息时,注意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严防用户信息和数据的泄露,依法保护企业和个人信息安全。

(三)开放传统信用体系数据库部分使用权

我国P2P网络借贷信用建设工作刚刚起步,还未能形成客观、公正、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制约了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传统征信体系已经比较完备,依法建立了包括个人信用登记、个人信用等级、个人信用记录、个人信用风险预警等内容的个人信用档案。因此,笔者认为,为了推动P2P借贷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在不涉及隐私的前提下,P2P网络借贷可以使用传统信用体系数据库的部分数据,增强对用户信用评级的准确性。

(四)组建大数据征信体系

P2P网络借贷模式在运营和交易中积累了海量的借贷交易记录,可以有效的推动对传统征信系统发展。因此,在社会环境成熟,各种条件都符合的情况下,可以将P2P网络借贷征信体系同我国传统的金融体系征信、行业信用征信和商业征信全部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大数据信用平台,组建大数据征信体系。传统信用体系则可以借助网络借贷平台的数据进一步完善用户的信用评价,而借贷平台利用传统信用体系提供的客户信用等级,更加方便、快捷地为中小企业及个人提供信贷资金。同时,加速个人征信牌照发放的进程,鼓励社会机构开展个人征信,共同推动我国信用体系建设。

四、结论

伴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也进入迅猛发展的快车道,但发展中遇到的信息不对称,个人征信体系缺失等问题依然严重制约着行业成熟的进程,因此需要从借贷平台本身出发,有效依托金融体系征信、行业信用征信和商业征信等传统征信体系,多方协作,共同发力,鼓励P2P网贷平台征信,整合传统征信,组建大数据征信体系,共同推动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迈上健康发展的新征程。

参考文献:

[1]乔莉.基于信用可获得性视角探索P2P网贷平台可持续性发展路径[J].征信,2014,(7).

篇9

根据研究院“十二五”财务管理专项规划,资金管控体系的建设目标定位于创新基础管理、强化集中管控、突出价值创造、推动管控转型,即“建设一个体系、推动两个转型、完善四个支撑”。具体指的是建成符合市场化转型要求的价值型集团化资金管控体系,推动资金管控领域和管控模式两个转型,完善人员、制度、工具及分析四个支撑。资金管控领域转型是指从传统的货币资金管控向营运资金管控转型,资金管控逐步扩大到应收款项、存货、拨入科研费等营运资金;资金管控模式转型是指从会计核算型管控向价值创造型管控转变,逐步实现满足资源配置、成本控制、价值创造等要求。在完善人员支撑方面,院本级及院属单位设置资金管理专岗,明确定义岗位负责资金增值筹划、筹融资管理和银行账户管理等事务的职责,同时组建以总会计师为核心的资金管控专业团队,从发展战略层面统筹资金管控、谋划产融结合;在完善制度支撑方面,制定并实施会计控制标准(ACS)体系,以流程为主线制定标准,以认证的方式强化管理,为防范各级次的资金管控风险和提升全院整体资金管控水平奠定制度基础;在完善工具支撑方面,以航天科技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内部金融平台和统一结算平台,清理银行账户,推行资金集中,实现网上报销系统与浪潮核算系统的集成,搭建银企直连和财企直连平台,实时全面掌握整个研究院的资金流量、存量及流速;在完善分析支撑方面,从2010年启动专题财务分析工作,将资金管控增值情况作为常规专题列入专题财务分析,通过定期召开专题会将优秀的资金管控专题分析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及时落实提出的相关工作建议。

二、资金管控体系建设的措施

1.统一资金集中管理平台

为解决院属单位短缺资金和余存资金在数量、期限等方面的匹配,提高资金整体使用效率效益,保障发展战略的实现,研究院启动了资金集中管理,利用内部金融平台和统一结算平台加强了多级法人治理结构下的资金整体管控。

(1)账户集中管理

账户集中是资金集中管理的基础和关键。为此,研究院结合院属单位资金结算、资金监控等方面的需求,一方面建立了“统一在航天科技财务公司开立账户,实现资金集中管理”的直接集中模式;另一方面运用商业银行资金结算“集团账户”等产品,与银行合作“设立集团账户,实时归集院属单位银行账户资金”的间接集中模式。通过ACS体系中对资金、账户、会计基础等的专项建设逐步加强资金账户的开设、变更、撤销管理,严格履行账户审批、备案程序,有效控制了资金账户数量。研究院通过统一结算平台办理对院属单位的拨款及其内部转账结算业务,提高了资金结算速度,节约了通过银行划转资金的财务费用,发挥了资金总体调配的作用。

(2)筹资集中管理

研究院对银行授信业务实行统一管理、集中控制、限额核定、分级使用的原则,依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核定的整体额度及成员单位上报的需求对三级单位分配银行授信额度,原则上不允许任何单位以资产抵(质)押方式取得银行授信;院属单位如有特殊情况需超过研究院批复的项目、授信额度的,须以正式文件形式报研究院,经财务部门审核并经研究院审批同意后方可执行。为了进一步规范信用资源的管理,研究院对贷款担保的管理与监督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将贷款担保过程中的风险把握在可控范围。每年初对院属单位贷款担保实行限额核定,超范围或超额担保实行审批,任何单位不得为参股公司、系统外单位、个人及境外融资提供担保或变相担保;不得为集团公司内同级及以上单位提供贷款担保或变相担保;四级及以下单位不得对外提供担保或变相担保,确有需要的,需报研究院审批同意后方可进行;院本级和院属单位对所属全资公司可实行全额担保;对控股公司应按股份比例承担担保,对符合研究院主要产业发展方向的控股公司,在其他股东提供有效反担保的情况下可实行全额担保,并报航天科技集团备案。为合理配置院本级及院属单位之间的资金,从整体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筹融资由外生性融资向内生性融资转变,研究院着手调整债务结构,在风险可控、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允许院本级、院属单位之间提供委托贷款业务;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及航天服务业项目不得使用军品专项资金办理委托贷款;任何单位对外提供委托贷款总额不得超过当期流动资产总额的20%。委托贷款对象为院属预算内企事业单位及全资公司的,其利率可在央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适当下浮;委托贷款对象为控股公司的,利率不得下浮。

2.创新资金开源节流方式

(1)创新理财方法

利息收入是现阶段院属单位的主要资金增值手段。由于预算内企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受型号项目“专款专用”的限制,利息收入主要取决于银行存款结构的合理配置。从实践情况来看,合理控制开支结构也可促进资金增值。资金流转量高的上游单位借鉴家庭理财方法在货币资金增值筹划中创造性地试行“十二存单法”,形成了银行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动态调整的工作方针,为建立资金管理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部分单位根据自身业务特性,充分利用商业信用,在资金管理中采用会议费、差旅费集中结算模式,将分散的个体经济行为归集到财务部门统筹,在合理期限内延迟资金支付,保证了资金池的充足。

(2)创新融资手段

随着近年来资金需求保障压力的增大,研究院以控制融资风险为前提,依托航天科技财务公司积极创新融资手段,主要包括融资租赁、航天商票和应收账款保理。院属单位与航天科技财务公司签订融资租赁协议,分期支付设备租金,缓解了成员单位对于购买大型设备的资金压力。同时,由于目前在财务公司采用的融资租赁是固定利率,也使院属单位规避了利率波动风险。从这个角度来说,融资租赁实现了“融物且融资”。对于航天商票,其贴现方式为买方付息(由出票人承担贴现利息)。由于贴现利率远低于同期贷款利率,等于是买方的院属单位用较低的贴现利率代替了较高的贷款利率;对于卖方院属单位来说,拿到买方支付的承兑汇票可在第一时间贴现获得货币资金,而不用承担贴现利息费用。目前,航天商业承兑汇票已成为院属单位间结算的重要方式。此外,研究院利用航天科技财务公司的应收账款保理业务,清理了院属单位间的“三角债务”,缓解了资金趋紧的状况,加速了资金周转。

(3)创新开源方式

除航天运输系统、导弹武器系统型号拨款外,研究院深入研究财政支持政策,加强民品市场开发工作,推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电动车高效动力及控制系统总成研发项目2012年获国有资本经营预算600万元专项资金资助;万源国际公司2015年获国家新兴产业计划1320万元资金支持。

3.以营运资金牵动经营全过程管控

自“十二五”以来,研究院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剧烈的不确定性已然成为一种确定性”。基于此,研究院对财务管理进行了重新定位,“财务=财富+业务”。财务工作的目标是增加财富,聚焦点是业务。在这种新思维、新定位的引导下,研究院在管理实践中逐步厘清了营运资金概念中“营运”与“资金”的关系“:营运”是因“,资金”是果,继而实现了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移——从“资金”到“营运”。此外,研究院从作业、流程与营运资金的关系出发,梳理了财务周期与业务周期的关系:营运资金周转期=业务流程周期+应收款项周转期+预付账款周转期-应付款项周转期-预收账款周转期,力求实现财务周期与业务周期的匹配。综合上述两个视角的考虑,研究院将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落脚在“营运”上,设计并运行业财融合机制,解决财务与业务“两张皮”问题,尤其是在ACS体系设计中注重流程控制,以业务流程为主线,突出财务流程与业务流程的契合。为此,研究院于2012年组建了应收款项监督检查办公室,针对院属单位应收款项金额过大、账龄较长、责任人不清晰等问题,启动了3年(2012~2014年)清理74.91亿元应收款项的专项工作。截至2014年底,共计完成应收款项清理67.53亿元,完成率90.15%,有效缩减了应收款项规模。另外,基于财务周期与业务周期的关系,在不影响商业信誉的前提下,研究院充分利用客户和供应商提供的信用条件,推行ABC分类管理,在合同签订时制定合理的收付款策略,尽量“早收晚付”,不断增加货币资金的停留时间。

4.量化资金绩效评价指标

为实现资金管理“有制度、有目标、有考核”的闭环管理,研究院将资金管理成效纳入院属单位绩效考核体系,本着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的3E原则,健全资金管理效率效益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既包括通用财务管理中的资金集中度、资产负债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指标,也包括基于航天科研生产单位业务特点设计的资金管理效率、贷款贴息覆盖比率、存贷款比例等指标,为多级法人之间资金管理成效的定性、定量衡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制度支撑。

三、资金管控体系建设的成效

通过3年多时间资金管理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院资金管控情况显著改善,取得了阶段性工作成果。一是价值创造能力显著提升。通过强化账户集中管理和筹资集中管理,建立了集中、统一管控的“资金池”,辅以创新资金管控方法,资金管理效率效益显著改善,价值创造能力大幅提升。目前,研究院资金集中度控制在90%以上,在中央企业位居前列;资金管理效率保持在60%以上,较“十二五”初期提高了9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累计实现理财收入55亿元,对同期利润总额的贡献达6%。二是资源配置能力显著优化。通过资金创新管理和推进业务与财务融合,建立了信息高度共享、业务与财务相互支撑、流程有序衔接的资金运作模式,资源配置能力大幅增强。自“十二五”以来,研究院累计完成44家法人单位的委托贷款250亿元,实现了内部资金的有效融通,推动了整体的资源优化配置;2014年底金融负债较“十二五”初期降低6%,推动了整体债务结构的优化。三是预控风险能力显著改善。通过完善人员支撑和优化制度支撑,实现了科研生产中财务流程和业务流程的契合,资金管控基础工作明显提升,预控风险能力大幅提高。此外,基于资金管控的资源配置优化,从整体层面降低了研究院的信贷风险。四是集成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和服务理念转型,实现了资金信息的集中反映、资金动态表的实时生成,集成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实时监控院属单位商业银行账户和航天科技财务公司账户,全面控制整个研究院的资金流量、存量及流速,有效防止了资金的体外循环。

四、体系建设的未来设想

1.积极推进经营性筹资方式

今后,研究院应提高经营性筹融资的管理能力,加强民品应收账款的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被上、下游企业挤占资金;从生产链条上管理全院货币资金,站在全院的角度统筹管理现金流,将资金优化与成本优化相结合,结合项目间资金不均的现象,合理优化项目成本。针对院属单位各自的资金特点及结算方式,量身打造不同的筹资渠道,携手航天科技财务公司推进商业承兑汇票业务,以较小的成本实现货款的延期支付。联合航天科技财务公司与院属单位客户沟通,为院属单位收到的承兑汇票办理贴现,降低院属单位的应收账款。同时推动航天科技财务公司加强商业承兑汇票的流通,拓展业务范围。资金富裕的单位通过合理使用票据实现资金价值的最大化,资金短缺的单位通过合理使用票据减少贷款占用时间,降低财务费用。进一步推动院属单位对航天科技财务公司金融产品的应用,如应收账款保理、卖方票据贴现、买方信贷等金融产品,解决自身“两金”(应收款项和存货)占用问题,改善供应链整体融资条件、降低融资成本、避免出现产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2.充分利用优惠政策,改良贷款结构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控体系;建设问题;分析研究

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含义

商业银行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受到若干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银行经营取得的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银行产生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是管理层在制定银行战略过程中一直贯穿于银行各项经营活动中,用来识别对银行经营活动可能产生影响的未来事件中的不确定因素,根据银行经营的目标,将经营风险控制在银行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的管理活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采取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的全面风险管理方式。

2商业银行风险的类型

2.1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指在经营活动和交易过程中由于借款人或者交易对象违反合同的规定或者信用质量降低,而使债权人或者金融产品的持有者带来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是:信贷比较集中,中长期贷款比重大,资金的使用、投向和行业集中性强;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放慢,企业经营遇到了困难期,使商业银行经营和资产质量出现下滑的风险概率在增加,信用风险会逐步加剧;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配比不合理,突出的表现是中长期贷款占定期存款的比例逐年增加,定期存款到期可能出现兑现的困难,银行的存款活期化与贷款的中长期化的矛盾比较明显,使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会出现潜在的风险。

2.2商业银行的市场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来自于利率和汇率的波动给银行未来收益产生的不确定性。我国对利率和汇率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废除管制制度,市场化的利率和汇率制度逐步形成,商业银行的经营自在不断的放开,如果市场利率和汇率在短时间内产生大的波动,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市场经营方面的风险。

2.3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

依据国家《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论述,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管理系统、工作流程以及发生的外部事件而引起的各种风险统称为操作风险,也就是说操作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各个过程中。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比较多,主要有:商业银行违规操作;优质客户不断分流,商业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加剧;银行机构规避监管等都会加大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

2.4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资金流动不足产生的风险,按照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分为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两种类型的流动性风险。其表现形式有两种情况,一是商业银行缺少资金不能及时足额的满足储户的平常取款的需要;二是商业银行在管理方面出现问题,在短时间内没有办法按照预期调配在其他项目方面投放的资金,会造成银行暂时的支付困难和流动性风险,甚至于会造成商业银行出现极端的情况,而被清算破产。

3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控体系的建设措施

3.1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体系建设

商业银行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方面要有整体规划,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银行内部控制环境、银行内部风险分析、识别与评估、银行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传递与反馈、监督评价。商业银行应按照风险管控要素的要求和银行内部管理流程设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内容,其具体路径的走向展开:建立健全银行内部风险管控的组织体系、内部风险管控的部门责任体系、银行内部控制的业务流程以及管理流程体系、银行内部控制的方法措施体系、银行内部控制的风险分析考核评价体系等。在具体的风险管控体系设计时,应该考虑管理的层级以及要始终保持与相关法规的协调一致,确保风险管控体系能够体现银行内部绩效考核、内部审计管理和外部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协调统一性。

3.2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平台建设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平台可以划分为银行内部业务流程、银行内部管理流程和银行管理环节的控制风险点。在管理平台建设过程中必须关注银行内部的岗位责任制的要求来实施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控体系平台建设。使其发挥能够根据风险管理预警信号提示管理者采取风险规避的具体实施。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及时调整管理策略,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平台也需要不断优化管理流程,使其在风险管控过程中更加有效。在具体的管理平台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银行金融产品线进行设计,必须做到对银行的金融产品的品种全覆盖;内部控制操作体系完全独立;做到计量科学,预警灵敏。

3.3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责任体系建设

确定商业银行各部门责任,是确保风险管控质量的重要方面。它是风险管理信息传递和银行全面风险管控的具体内容。在设计中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与银行业务管理平行进行,管理的效率性、协调性、内部不相容职务的牵制性以及各种管理程式的定位性。根据各层级确定职责权限,设计不同层次的风险管理岗位,成立风险管理机构,领导银行风险管控工作。对各部门、各层次进行业务风险监测、登记、提出报告和进行分析考核。

3.4改善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环境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环境影响着风险管控工作的质量,改善银行内部控制环境,会提升风险管控工作的效率。首先创造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氛围,必须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对风险管理工作的认识。银行董事会需要将风险管控作为银行战略管理的重要工作来进行强化管理,提高银行内部各层级的风险管控的认知程度。银行内部的高级管理层,应该认真执行银行发展战略,必须将风险管控作为内部管理的重点来抓。不断创新管理方法,调动风险管控部门和人员的积极性。使大家始终保持风险管控、人人有责的工作理念的思维状态。其次要加强商业银行风险信息披露的相关工作,对表内信息例如:银行资本信息、利率风险、银行信用风险等应该按有关规定的要求进行披露。要建立健全科学的银行资产评估体系,进一步提高银行的资产管理水平。而对于表外的相关信息需要建立统一的衡量和检查测试标准体系。

作者:雷印涛 单位:莱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6(11)-0027-05

一、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历程、特点及运行模式

互联网消费金融是以“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新型金融服务方式,满足个人或家庭对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而提供的金融服务。随着信息技术不断革新和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互联网消费金融渐渐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历程

从阿里推出支付宝解决了网购消费的信用问题开始,互联网消费开始对传统实体消费领域持续渗透。2014年,互联网电商悄然进入消费金融领域,京东率先推出了“京东白条”,阿里推出了“天猫分期”、“蚂蚁花呗”,从而开启了互联网消费金融时代。2014年以后,网贷平台、支付征信机构相继通过小贷、分期类产品进入该消费金融领域,如趣分期等。随着消费金融试点的逐步放开,从2014年开始一些实体产业类机构也相竞引入互联网平台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消费金融业务,使得传统和互联网消费金融逐渐进入了融合阶段。据统计1,2015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为322.8亿元,环比增长106.4%,预计2016年将达720.7亿元。

(二)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要特点

一是以供应链为依托,基于线上化的消费生态体系创造了需求。互联网消费金融主要基于互联网突破地域限制的特征,以自有供应链和他有供应链为依托,在教育、校园、装修、医疗、租房等多领域渗透,拥有更广、更易得、更精准的客户覆盖面,再通过分期的方式解决客户需求与即时购买能力之间的矛盾,从而创造了更多的需求。

二是以风控为核心,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识别风险,提供小额、便捷的消费金融服务。互联网消费金融风控体系在贷前、贷中的风控手段与传统金融机构比,在模型运用、信息获取、风险识别、审批效率等方面均加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2的应用,实现了小额授信即时秒批,还可进行流程前期、中期实时欺诈风险识别,并即时中断授信。

三是以竞合为导向,存在政策监管风险和融资局限,但拥有广泛紧密共赢的合作。较为大型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逐渐重视政策监管风险,努力达到监管准入、合规方面的标准,积极争取业务牌照,控制法律风险,提高融资资质。同时广泛的与银、证、保、商户紧密合作,促进消费者、商户、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多方共赢。

(三)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运营模式

1.以自有供应链为主线的消费金融平台

以自有供应链为主线的消费金融平台,主要包含电商系、产业系。电商系消费金融平台主要依托自身电商平台,面向自营商品及开放电商平台商户的商品,提供无现金分期购物和有现金小额消费贷款服务。电商系消费金融平台基于其庞大的线上供应零售网络、用户大数据等优势,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细分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主要代表有京东白条、蚂蚁花呗3。与电商系不同的是,产业系消费金融平台拥有国家消费金融牌照,多运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模式,以金融带动主营,为消费者提供分期购物和小额消费贷款服务。主要代表有马上消费金融公司、海尔消费金融公司、苏宁消费金融公司。

2.以他有供应链为依托的消费金融平台

以他有供应链为依托的消费金融平台,主要包含支付、征信系和网贷系。支付、征信系消费金融平_主要依托第三方电商平台或供销平台,以大数据获取渠道、信用评分模型为主要优势,为消费者提供分期购物和小额消费贷款服务。主要代表有拉卡拉。网贷系消费金融平台同样依托第三方电商平台或供销平台,以网贷融资作为主要资金来源,为消费者提供分期购物和小额消费贷款服务。主要代表有趣分期、分期乐、爱学贷。

二、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法律制度不完备

虽然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互联网金融不同领域的业务指明了发展方向。但现有的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都是基于传统金融业务,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电子合同有效性的确认、个人信息保护、交易者身份认证、资金监管、市场准入、个人征信采集及使用等尚未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交易过程中易出现交易主体间权利义务模糊等问题,不利于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未能得到有效管控

近几年,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快速崛起。京东金融、蚂蚁金服等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都是事实上的金融业务,但从事这些业务的互联网企业仍然被定义为商业企业,未被纳入金融监管范畴。同样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银行、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则受到《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4的限制。这种不对等监管使得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存在监管套利的可能,限制了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从事金融业务的一些权力,同时,企业和个人各类信息未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加剧了消费金融行业的不公平竞争,不仅提高了传统消费金融机构创新的成本,也限制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健康发展。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融资渠道有限,流动性支持较弱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资金筹集主要依靠集团自有资金、小贷公司资金、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项目和与银行合作放贷等方式。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发行额有限,占其消费金融交易额比例较小。例如,京东白条年交易量达到200亿元,其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项目金额仅为15亿元。融资渠道有限限制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四)互联网金融信息尚未纳入人行征信系统,风控体系难以完全对冲信用风险

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在经营时尚无法应用人行征信系统数据,使其在贷前应用大数据分析时,因缺失信贷信息而易面临较大信用风险。与此同时,传统消费金融机构也无法获取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征信信息,同样存在风险防范问题。另外,随着行业主体不断增加,一个客户可以通过银行渠道的大额信用卡、消费金融,非银行渠道的P2P、电商、互联网银行等不同渠道,同时获得远超其还款能力的融资授信,而不同平台上的贷款信息无法共享,可能出现多头授信的风险。

三、对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消费金融行业法律制度建设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消费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议完善消费金融行业法律制度建设,尽快将互联网消费金融纳入法律法规范围。在消费金融发达的美国制定了一系列专门针对消费金融的法律,如1968年《诚信借贷法》、1974年《统一消费信贷法典》、2000年《信用卡法案》,不仅推动消费金融市场的透明、公平和安全,而且为其消费金融市场长期稳定的发展构筑良好的环境。建议加快制订具体的、可操作的既能促进消费金融,又能防范金融风险的法律法规细则,共同培育良好的消费金融市场,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对互联网消费金融有效管控

建议将互联网消费金融纳入监管体系中,运用信息技术精准监控其资金流、信息流、资产流情况及合规经营,防范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在准入门槛、资产质量、资产规模、资金情况、信息使用等方面均缺乏有效监管,一旦经营不善,将直接导致个人及企业客户的经济损失,进而可能间接影响传统消费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申请质量及已发放贷款客户正常还款行为。

(三)加强流动性支持,拓展投融资渠道

建议加大流动性支持,为消费金融行业提供融资便利。着力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对于从事消费金融领域的公司适度放宽其融资条件,简化金融产品发行核准程序,降低融资成本,采取有效措施把控其流动性风险。如,支持个人汽车、消费、信用卡、电商消费金融等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信贷存量,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提升消费信贷供给能力,拓宽投融资渠道。

(四)逐步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建议逐步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将互联网消费金融信息纳入征信体系,加快建立全覆盖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推进互联网金融行业数据、个人商业信用数据、个人税收、个人公积金、社保、医保、房产数据整合,逐步形成覆盖信息多元、人群广泛的个人征信数据库,推动消费金融机构完善风控体系,建立消费领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信贷风险识别、预警和防范机制,提升金融机构风险防控能力。同时,加强对消费金融信息安全保护,完善从事金融行为尤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安全水平,妥善保管客户资料和交易信息,切实保证信息安全。

(五)支持互联网消费金融在可控条件下持续创新,保持消费金融行业活力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创新是对传统消费金融体系运行不足的一种补充和突破,为传统金融体系滞后的发展敲响了警钟,也为传统金融机构未来发展提供了突破路径。建议支持互联网消费金融在总量可控、风险可控条件下持续创新,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为抓手,实现互联网金融业态实时的总量可控、风险可控,促进金融业的良性竞争,同时保持消费金融行业活力。

参考文献

[1] Ausubel L.M., 1991, “The Failure of Competition in the Credit Card Marke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1, 50-81.

[2] Bertola, G.,Disney;,R. and Grant, C.,2006, The Economics of Consumer Credit, MIT Press.

[3] Bucks, B., Kennickell, A., Mach, T. and Moore, K.Changes in U.S. Family Finances from 2004 to 2007: Evidence from the 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s [R/OL]. http://federalreserve.gov/pubs/bulletin/2009/pdf/scf09.pdf.

[4] Durkin, T.A.,2000, "Credit Card: Use and Consumer Attitudes, 1970-2000",Federal Reserve Bulletin,September,623-34.

[5] T彦明,程都. 美国消费者金融公司的运营环境及启示[J]. 中国金融,2010,06:71-72.

[6] 龚丹丹,张颖.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消费信贷的比较及风险控制研究[J]. 征信,2016,01:82-85.

[7] 黄小强. 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界定、发展现状及建议[J]. 武汉金融,2015,10:39-41.

[8] 李燕桥. 全产业链金融支持与商业银行汽车消费金融发展[J]. 经济研究参考,2014,17:54-56.

[9] 尹一军.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创新发展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06:67-71.

The Status, Current Issues and Suggestions of China’s Internet Consumer Finance

Research Group

篇12

关键词:资金集中管控 信息化 国有企业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流是企业的“生命线”。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多元化和区域化经营局面逐渐形成了母子公司的管理体制,这种背景下,财务资金管理的优劣越发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健康发展。实行资金集中管理与控制,是减少资金闲置,降低资金成本,发挥资金规模优势,实现资金合理运用的有效途径。

一、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控含义及模式

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管控,其基本含义是将整个集团的资金集中到集团总部,由总部统一调度、管理和运用。通过资金的集中管理, 企业集团可以实现整个集团内的资金资源整合与宏观调配,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降低金融风险。目前,我国企业集团主要采用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有统收统支、内部银行、结算中心、财务公司和现金池5种。

二、X集团资金集中管控方式及特点

(一)X集团简介

X集团是某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资的,接受市政府委托,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及市政公用事业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运营、管理任务的大型国有平台,注册资本200亿元,各级全资、控股企业87户,参股投资35项,业务领域涉及水务、天然气、城市交通、污水处理、民生工程项目建设、产业服务等多个板块。

(二)X集团资金集中管控方式

X集团进行统筹调度,作为经营管理与财务管控中心,统筹各类财政资金、负债资金、成员企业临时闲置资金;X集团下属四家二级公司设立资金结算中心,对其下属子公司采用财务分级核算、资金集中结算的模式,通过银企直联,实现实时资金调度。

(三)X集团资金集中管控特点

X集团本部作为经营管理与财务管控中心,统筹各类财政资金、负债资金、成员企业临时闲置资金,保障公益性与准公益性项目还本付息和工程建设投资支出,负责资金链安全。

二级公司挖掘整合内部资金资源,通过市场比选寻求战略合作伙伴,确定的合作银行给予综合授信额度、贷款利率下浮、存款利率上浮、免费提供资金系统软硬件设施等优惠措施。

二级公司建立资金结算中心,在选定金融机构统一开设收入与支出专户,并撤销其他无授信银行账户,建立银企直联平台顺利上线,对各结算主体的银行账户进行全面清理,实现集中结算。

二级公司将全面预算的执行贯穿于整个资金管理过程,各项资金支付均以年度预算指标为依据,资金调度、融资管理也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二级公司的下属公司按月上报资金计划,并逐项逐笔进行审核,报经二级公司通过后,适时下拨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以资金监控为核心,形成了“事前预算、事中控制”的资金管理体系,达到全面预算管理的目的。

三、X集团资金集中管控实现过程

(一)设计构思

X集团下属的四家二级公司均有用不少数量的子公司,各形成了稳定了业务利润来源,但是资金分散在子公司,合并报表出现了存款与贷款双高的情况。另外,各层级经营层均享有大额资金的支配权,留下了资金管理的隐患。为防范财务风险,缓解资金周转困难,结合X集团的实际情况,X集团下属的四家二级公司在各自的小集团内实行资金集中管控,将资金结算中心作为资金的“蓄水池”,通过对下属公司资金的归集达到盘活闲置资金,从而实现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

技术方面的考虑主要是四家二级公司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资金结算管理、财务核算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资金集中管控。

(二)实现过程

1、制度建设

为了更好的实现资金集中管控,四家二级公司拟定了资金集中管控方案,制定了《资金集中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完成《资金集中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方案》和《资金集中管理系统搭建建议书》。

2、系统开发

二级公司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取金融合作机构,并于中标金融机构进行洽谈,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拟定《银企直联实施计划》,开发建立资金集中管理银企直联平台,并将散落的平台进行统一整合,将全面预算系统、网上报销系统、财务核算系统进行对接。

3、效能整合

二级公司通过资金滚动计划管理与滚动预算,并于全面预算执行控制相结合,业务管控能力得到提升。且通过财务核算、资金结算、全面预算的“三算合一”的财务管控体系,实现了事前控制、事中预警、事后分析的财务管控体系,资源整合推动财务管理水平提高。

4、风险防控

四家二级公司将资金管控的风险点作为程序控制的关键点,将资金管理纳入全面预算管理,通过制度监管、程序控制与信息平台风险预警,将风险控制落到实处。通过资金集中管控体系建设,四家二级公司往来不平不再存在,存贷双降;提高了对各业务板块的掌控,将优势资源集中到效益效率较高的业务板块,促动价值再提升。

篇13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轨道交通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面临了新的形势和挑战,铁路行业及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必须走多元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并按照战略发展的需要做好产业升级调整,以满足竞争性市场格局的客观需要,所以在轨道交通企业中推进集团化管控势在必行。2013年8月,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企业(以下简称“中车戚墅堰所”)开展了集团化管控体系建设,经过两年持续地推进集团化管控体系方案实施,现已调整了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能,构建了运营管控和战略管控两种管控模式,形成了企业组织手册和管控权限分配指引,完成了集团化管控方案的初步实施。本文以中车戚墅堰所的实践为基础,对集团化管控体系实施推进机制和效果评估方式进行探讨。

2 工作机制建设

2.1 组织机构设置

为加强集团化管控体系方案实施的组织领导,确保方案有效推进落实,企业需成立集团化管控体系方案实施推进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集团化管控体系方案实施推进领导小组由企业执行董事、总经理和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由企业副总经理担任副组长,负责集团化管控体系方案实施总体策划、协调和督导,集团化管控体系方案实施过程中的资源配置、重大事项的决策等。

集团化管控体系方案实施推进工作小组由企业总经理担任组长,由主要相关职能业务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企业所有职能业务部门,并在主要相关职能业务部门中选取工作小组牵头单位,主要负责集团化管控体系实施推进工作的具体策划,方案实施的计划、组织、协调、跟踪和效果评估等,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汇总、分析和解决,并对接咨询公司项目组,为咨询公司项目组提供资源支持。咨询公司项目组主要负责方案实施过程的指导和技术支持。

同时,工作小组下设集团化管控体系专家评价组,由企业管理专家和外聘专家组成,负责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估,并对方案实施推进计划、过程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提出建议。

整个集团化管控体系方案推进实施工作还应建立专项方案实施推进小组,主要负责平台的建设(如营销管理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新产业发展平台)和企业业务整合及流程制度、职位体系建设等方案的完善和实施。各专项方案实施推进小组组长由负责部门的行政正职(或主持工作的副职、常务副职)担任。

2.2 工作机制建设

为了顺利推进集团化管控体系建设,确保集团化管控体系项目能够过程有效控制、措施有效落实、取得实际效果,企业还应建立以下工作机制:

2.2.1 信息动态报告机制。工作小组主要担当信息中枢角色,充分发挥“上传下达”作用,及时将企业领导小组要求等重要信息及时传达给各成员单位和专项推进小组,收集汇总各成员单位和专项推进小组工作进展信息,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重要工作进展,重大事项和重要进展向总经理办公会(或董事会)汇报。

2.2.2 月度滚动推进计划。工作小组还采取了月度滚动推进计划和总结的工作方式推进集团化管控体系实施,在每月25日前完成本月工作总结和下月工作计划,就集团化管控体系实施策??、组织、协调以及重点工作推进中存在问题进行会议研讨,视事项重要程度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展,并对本月未完成事项滚动到下月计划中继续推进,推进计划内容包括主要工作项目、管理提升设想、对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2.2.3 督办协调机制。为了切实加强集团化管控体系实施过程的监督和控制,需建立督办协调机制,根据方案实施推进计划,对其里程碑成果或时间节点,及时进行情况跟踪,及时掌握最新进展,发现问题及时组织协调予以解决,并组织对关键业务和事项制定过渡流程和暂行制度,保证企业管控模式的顺利过渡,最终确保实施方案的有效执行。

2.2.4 宣传培训机制。在企业宣传平台(如OA系统)开辟集团化管控体系建设专栏,及时集团化管控体系建设中的工作信息。按时编写工作简报,由工作小组母公司和下属单位两个层次的工作动态和最新进展,加强内部交流和沟通。同步开展宣传培训工作,从集团化管控体系基础知识、典型案例分析、流程制度设计优化工具等方面,以《戚所动态》、工作简报和培训课程等方式开展宣传,确保企业相关员工的理解和执行。

2.2.5 考核机制。为了有力推进集团化管控体系实施,确保集团化管控体系建设取得实效,需将集团化管控方案的平台建设、业务整合、管控模式调整、职位体系建设等方案实施推进情况纳入各单位年度、季度、月度重点工作,并在年末、季末、月末进行绩效考核。

3 实施效果评估探索与实践

集团化管控实施效果主要是按照总体实施方案和工作推进计划全面评估,研究提出持续提升的工作计划,总结推进实施工作的规律,提炼形成适合企业特点的推进实施机制、方法和途径,通过流程制度加以固化,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或细化措施,并建立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

3.1 评价程序

评价程序一般分为确定评价目标、制定评价指标设定的原则、选择评价方法、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确定评判依据、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提出评价报告和建议。具体如下:

3.1.1 确定评价目标。评价的具体目标,要根据方案实施对象的性质、范围、类型和条件等确定。

3.1.2 制定评价指标设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为主;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全过程分析与阶段分析相结合,以全过程分析为主;近期效益分析与远期效益分析相结合,以远期效益分析为主等。

3.1.3 选择评价方法。根据需要选择定量分析法或定性分析法或两者相结合。

3.1.4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根据评价目标和指标设定原则,在众多因素中找出能科学、客观、综合地反映该对象的整体情况的指标。选定评价指标后,应尽可能制定定量的评价标准。

3.1.5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权重的确定要考虑企业的战略目标、对象的性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等。

3.1.6 确定评判依据。综合评价的评判依据可以是单一指标,也可以是若干项指标。

3.1.7 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在明确的目标和范围内,根据锁定的指标和评判依据,采用选定的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包括预测、分析、评定、协调、模拟、综合等工作,而且交叉、反复进行。综合评价还要进行各种方案的优劣对比,对存在缺陷的方案成果提出改进意见,供企业领导层参考。

3.1.8 出评价报告和建议。报告中要说明评价资料、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特别应说明评价的结论与建议。

3.2 评价内容

不同的集团企业由于个性差异,集团化管控方案内容会有所不同,其评价内容自然也会不同,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3.2.1 治理结构。是否建立了科学决策、有效制衡、符合上级单位要求的企业治理体系,并对董事、监事、经理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明确。

3.2.2 组织架构。是否有效落实了集团化管控体系方案对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责的调整,明确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功能定位,实现战略引领、管理扁平、专业分工。

3.2.3 权限分配。是否明确了企业总部和业务单位的权限划分,解决上下管理界限不清晰等问题,从而有效落实企业管理意志。

3.2.4 管控模式。综合评估对不同下属单位采取不同的管控模式与企业发展的匹配程度,如对某单位采取运营管控模式与企业发展的匹配程度。

3.2.5 战略引领。集团企业管控是否服务于企业战略,企业下属单位的战略行动是否从属于企业统筹布局,且企业战略管控是否统领下属单位战略的制订与实施。

3.2.6 协同管理。是否能够通过资金协同、业务协同、信息协同、市场协同、人才协同等创造企业总部价值,从而实现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3.2.7 财务集中。是否搭建财务集中管理平台,是否制订并实施财务集中管理制度,在集团企业与下属单位企业推进型资金和投融资集中管理以及内部资金融通。

3.2.8 风险防控。风险控制体系是否健全,是否能够实施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是否能够对风险管理信息高效处理。

3.2.9 平台构建。是否完成了各平?_的构建,从而确保实现核心业务的快速突破,确保核心技术资源集中管理为企业提供强大发展动力,确保实现新产业的快速培育为企业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3.2.10 职位与薪酬体系。各职能业务部门职位编制的重新梳理设计是否支撑集团企业化管控体系方案实施,员工薪酬体系的设计是否与员工薪酬和职位责任

匹配。

3.2.11 管理标准体系。是否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精益实用的端到端管理标准体系,是否有效承载了部门职责和权限,是否建立了与之匹配的管理标准长效管理机制。

3.3 评价实施

管控体系建设是分阶段、分步骤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对其效果评估也需要分阶段、分模块来进行,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2015年中车戚墅堰所管控体系建设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对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责进行调整,并且已经过一年时间的运行。因此,本文中的管控体系实施效果评估方式探索和实践主要是对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责进行的。

3.3.1 组织人员,经过问卷调查、人员访谈、小组研讨、部门沟通等多种形式,对部门职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发现在工作协同、流程效率、责权与资源支配的匹配、上下对接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动能与基建是强关联工作,在部门职责中分别由两个部门负责,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总会出现协同性的问题;客运服务与物流服务合并在一起,而客运服务的效率和满意度存在一些问题;订单项目的有效执行需要有一定的权力调度生产资源,而订单项目管理的职责没有落在生产制造部门等。

3.3.2 在阶段性评估和部门职责优化工作中,将动能管理职责进行调整,与基建工作协同进行;将订单项目管理职责进行调整,以使生产资源调度部门有效承担该职责;将节能减排归口管理职责进行调整,以便与上级单位对接顺畅;将客运服务职责进行调整,以提高工作效率;将企业改革职责进行调整,使企业的改革工作能够由一个专项组自上而下系统考虑。

3.3.3 完成企业组织手册的修订,并正式下发

执行。

4 结语

近年来,随着轨道交通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要健康持续发展,就需要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集团化管控体系。中车戚墅堰所从实践出发,分组织机构设置和工作机制建设两方面对集团化管控体系实施推进工作机制进行了总结,对集团化管控体系实施效果评估方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提出了评价程序和评价内容,并在效果评估的基础上对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责进行了改善

篇1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环境;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20世纪新时代科技技术全面发展,互联网金融逐渐地深入企业发展中,帮助企业增加借贷,实现网络平台的业务推展。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财务金融平台,例如P2P网贷平台、各类网上理财平台、电子商务银行、网上基金、众筹平台、数字化货币等相关业务也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企业来讲,这样的多元化方式可以促进其不断发展与壮大。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风险也非常大。因此对企业来说,必要的财务风险识别与应对,对其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才能帮助企业进行长远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1.财务风险更加突出

互联网技术背景下,企业竞争十分激烈,企业之间实现并购和解散的频率大大加大,改变了传统企业的发展模式。由于新技术条件下,企业已经不同于传统财务的核算体系,运用电子货币、行为数据和现有数据等方式逐渐融入到企业会计核算中,所以新形势下会计的核算必须考虑到货币计量假设,全面考虑财务风险所呈现的许多不确定性。

2.法律风险加大

从风险角度来看,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企业业务涉及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很容易会触及到法律的误区,进而引发系统性的财务风险。虽然我国在法治建设上,加强了互联网金融链上的监管力度,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短期内难以改变互联网金融中一些存在的状态,例如企业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状态常常会出现在互联网中。缺乏金融法律市场监管,以及相关法律法制建设的维护,这样就无法有效地进行相关业务属性的规范化,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强。

二、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识别

1.互联网模式下,企业内部风险控制较弱

企业的发展属于市场产物,应该具备相对应的政策保护,还要在法律机制与管理体系方面加强完善。互联网模式下,企业面临的风险与威胁因素更大更多,改变了传统方式下企业经营方式与理念,加之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得不到有效的加强,相关风险机制的建设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就形成了互联网模式下企业风险控制较弱的特点。

2.企业受到监管力度薄弱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企业融资方式更多样,但互联网金融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现阶段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监管和法律约束规范上,没有形成完善的统一机制。今日互联网金融行业缺乏相对应的完善规范体制。该行业的门槛和行业规范化需要加强,同时互联网金融面临着国家法律政策威胁风险,相关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法律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体系急需构建,因为新模式下存在着各种金融违约风险问题。所以企业监管力度要不断的加强,避免一些违约成本。

3.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

目前,由于我国信用体系中互联网模式项目尚不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尚不规范,导致互联网金融在进入市场中的门槛较低,同时又缺乏一定的监管监督机制,导致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违法乱纪行为的现象较多,产生了一些金融犯罪现象。例如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信贷平台进行非法集资,实施诈骗等犯罪活动,比如一些“跑路”事件频繁发生,使得企业发展存在着安全隐患。特别是一些黑客的存在,使得互联网金融常常会受到巨大的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

首先,要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建立企业内部防范规章制度,优化管理过程中的流程。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坚持各个层次的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逐步实现财务风险管理的专门化和专业化。系统化完善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监控体制,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过程监督考核机制建设。其次,可以建立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完善的审计制度,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企业可以授权内部审计监督机构,进行财务风险管理。也可以运用第三方审计监督平台进行审计监督,构建较为完善的审计监督系统。最后,要注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现财务风险的核算体系建设,加强风险分析与防范,可以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加强经营管理决策,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价。应在预算编制执行考核的过程中注重财务风险的防范,提出较为完善的风险管控监督机制,加强管控措施建设,加强针对互联网金融的财务风险防范分析,在发展中注重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四、结语

总之,互联网模式下,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互联网金融更是一把机遇与挑战的双刃剑。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时代信息技术革命下的新型产物,能够改变传统金融业的发展模式,逐步地实现互联网模式下的创新,逐步激发新的社会生产力方式,改变传统的经营发展理念,建立全新的互联网模式,当然,伴随着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其中发展中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也不容忽视。经济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这会计核算系统的变化与创新,因此我们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与完善,才能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天然.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6).

[2]戴宙松,黄博.P2P网贷平台相关会计处理探讨[J].会计实务,2015(12).

[3]吴东才.企业涉互网金融业务的会计处理[J].财会月刊,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