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精神文明创建综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连片创建结硕果
20*年初,*县委宣传部、文明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率先在蓝关、三里、洩湖、华胥等“四镇百村”开展连片创建活动,并本着以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前提,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升农村文明化程度为目的,出台了以思想道德建设、文明阵地建设、卫生网络建设、网络信息、五改一建、造林绿化、群防群治、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中,首先对50个重点村开展了以修建垃圾台和改水、改路、改厕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活动。同时,创建区域又建立了由德高望重的群众代表组成的108个村风评议会,有效促进了村风、民风好转。
创建中,全县重点抓了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并制定标准,组织实施。青羊庄村投资34万元,建成了7间4层党员活动阵地,大寨村投资41万元,建起了具有现代化气息的11间3层村文化综合楼。目前,仅“四镇百村”就有标准化村级文化室54个,成立群众篮球队17个,自乐班58个,秧歌队9个,累计藏书10万册,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把硬化村内道路作为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的硬仗来打,是我县实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推动此项工作,县上定期不定期召开现场促进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全县形成了村看村、户看户,修路工作你追我赶的可喜局面。洩湖镇宋家庙村仅用20天时间,就实现了全村道路的水泥化;三里镇杨坡头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90万元,硬化村内道路3600米。该县在精神文明创建中,又开展了创建甲级卫生室及建设改厕示范村活动,对全县560名乡村医生强化培训。同时在创建区村成立巡逻队,坚持夜间巡逻护村,开展了公平评选民主法制户活动,从而较好地发挥了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作用。
“四镇百村”精神文明连片创建活动的开展,使全县创建区域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四镇百村”辐射带动下,全县共硬化村内道路235条567公里,改厕1830户,川道地区基本实现村内道路街道水泥化,55%的村卫生所达到“一所三室”标准。县城道路更宽,灯更亮,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连片创建活动,受到省、市文明委的充分肯定,去年在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同时,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县”。
乡村常沐文明风
我县以连片创建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契机,不断推进精神文明连片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确立了“社区抓载体、农村抓基础、单位抓窗口、城乡共繁荣”的精神文明建设思路。决定开展以富、学、乐、美进农家,带动农村新变化为主题的“四进一带”活动,形成“六镇一乡”精神文明连片创建的新格局,着力打造精神文明建设的百里长廊。
目前“六镇一乡”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以村容村貌整治和环境绿化美化为重点,确定了华胥镇孟岩村、蓝关镇大寨村等20个示范村。结合小康村建设、党建文化阵地建设和村内道路硬化,积极组织群众开展了“五改、五通、四有、四化”创建工作。20多个农村精神文明示范点采取领导包抓、干部蹲点、任务量化、责任到人等得力措施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华胥镇孟岩村大力开展精神文明进农户活动,硬化村内道路8条5.2公里,整修村外道路7公里,修建高位水渠1300米,全村通上自来水,电话入户率已超过85%,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1%。同时,文化、卫生、科技等部门牵头组织“健康伴你行”科普讲座;农技部门抽调60名干部职工,为群众提供农业科技知识;各社区、行政村已先后组织居民开展文娱活动320场次,参加大型文艺演出8场次。先后成立文体活动组20多个,吸引数千人参与每天的广场文化、楼院文化和乡村文化活动。
行业遍开文明花
我县以“三优一满意”和“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为载体,狠抓文明行业创建工作。县医院坚持以患者满意为目标,树立了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法院、环保等单位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承诺制,塑造了良好的行业形象;县直机关积极开展“争当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工商部门将绿之圣超市、上海客都、华润超市、县城北街、蓝新路、西街等确定为无假货示范点,通过广泛宣传,树立诚信形象,取得明显成效。
积极践行荣辱观
2016年,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施工高峰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了31次会议,共审议通过了200多份改革文件,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强调,要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要把责任压实、要求提实、考核抓实,推动改革落地见效。
【高考预测】
1.运用财税的经济知识,说明如何才能多推有利于增添济发展动力的改革,让发展更有质量。
【参考答案】①加大科技创新的财税支持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②运用财税政策,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优化产能结构;③对农村和落后地区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④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投入,利用财税政策支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对政府工作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①有利于政府切实履行职能,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②有利于公民依法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推进政府贯彻落实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打造便民利民的政府;③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防止权力的缺失与滥用,加强廉政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有利于加强对政府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防止,树立政府权威。
摘 要:浓厚的慈善文化氛围是慈善事业健康、良好、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调节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措施,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抓手。本文分析了慈善文化的内涵与重要作用,描述了当前阶段我国慈善文化的现状,从慈善观念普及、慈善制度建设与慈善平台搭建三个方面,提出了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建设路径。
关键词:慈善;慈善文化;中国特色;实现路径
一、慈善文化的内涵
(一)慈善与慈善文化
《辞源》对慈善的解释是,仁慈善良;《现代汉语词典》对慈善的解释是,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这两种解释具有共同的含义,即行善积德,扶贫助残,救死扶伤,乐善好施以及对人关怀而有同情心。由此可见,慈善是一个伦理道德范畴,既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爱护、帮助的行为和关系,又指对他人的同情、怜悯等心态,还引申出与之有关的社会事业。
而慈善文化是人们对慈善事业普遍认同的观念和规则,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①慈善文化的内涵应包括五个方面:“慈善是一种优良的传统;慈善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慈善是一种无限的价值;慈善是一种创造的力量;慈善是一种自我修炼。”②
(二)慈善文化与慈善事业
慈善事业是指众多的社会成员建立在志愿基础上所从事的一种无偿的、对不幸无助人群的救助行为。
慈善文化与慈善事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影响到所有人的伦理思想和行为规范。单从某一静止点上看,慈善事业的发展受到慈善意识,经济政治环境和慈善组织自身组织这由深到浅三层因素的影响。从各国慈善事业的产生、发展、成熟的纵向发展历程来看,慈善事业的发展呈现出“内力重于外力”的规律。③内力是指社会成员的慈善意识、社会的慈善文化,这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相对来讲,在发展慈善事业的过程中,慈善意识对慈善事业的影响力度更大,效果也更持久。
二、发展中国特色慈善文化的意义
(一)发展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有利于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慈善事业的发展固然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依赖于法律的完善与制度的建设,但更重要的是全民族慈善意识的增强与慈善文化的大力推动。通过传播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公民、企业以及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感与慈善意识增强,从而推动慈善行为乃至慈善事业的大力发展。同时,加强慈善文化建设,有利于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慈善思想教育的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积极传播慈善文化,通过慈善文化的“文治教化”,使得慈善事业具有不竭动力,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稳步快速发展。④
(二)发展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既是中国传统的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培育公民、企业、组织等的慈善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与道德责任感,使得他们真正了解、接受中国的慈善传统与现状,树立坚定的慈善信仰与追求,从而在内心深处拥有一颗怜爱之心,真正地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在行为上始终约束自己,更不会去做损人不利己的事。通过传播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公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同时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夯实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最终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三)发展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慈善是公民自觉自愿的行为方式,公民通过自行组成慈善组织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慈善意愿,这类行为与政府的行政化行为在起因、目的、目标和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人们在接受捐赠或者照顾时,对于政府和慈善组织态度也截然不同。政府的救助是政策法令规定的,是分内的事情,公民懂得这是自己的权利,不再感激涕零;而慈善组织救助是公民自发自愿的行为,是在规定动作以外的善意选择,救助对象接受捐助时会感慨万千。相比较之下,公民之间自愿的相互救助才最打动人心,只有打动人心的行为才更加有利于调和与化解社会矛盾,平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社会的和谐价值。
三、中国特色慈善文化建设现状
中华民族慈善文化的传统源远流长,从古到今,特别是每逢大灾大难,无数人真诚地奉献自己的爱心,感天动地的事例不胜枚举。但不可否认的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对于慈善事业尚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持,全社会的慈善文化、慈善观念尚处于从自发走向自觉的初步阶段,富裕人群的财富观和社会责任观还远未成熟。
(一)慈善意识普及程度较低,慈善宣传缺乏影响力
我国的慈善发展到现在,虽然很多公民与组织积极投学习慈善文化,投身于慈善事业,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公民的慈善意识与扶助弱势的意识都比较低,对慈善事业以及慈善机构非常不了解。调查显示,大约28.8%的人不知道有中华慈善总会这一组织,有62.9%的人不知道自己居住的省市是否有慈善总(协)会,只有不到三成的人表示会对陌生人进行救助。⑤同时慈善宣传缺乏影响力,媒体对有关慈善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宣传的角度也不够准确,大多数是以政府和各级组织关心民众为切入点,报道的角度很少立足于培养公民互助的慈善精神、慈善意识,报道的方式单一、俗套、缺乏感染力。可见,由于当前我国慈善意识普及率较低,加之慈善事业宣传力度不够,使得慈善理念没有深入人心,全社会尚未形成浓郁的慈善意识和社会氛围。
(二)慈善捐赠水平总体不高,捐赠行为缺乏经常性、主动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国内公众与企业的捐赠额不断攀升,但是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捐赠绝对水平与相对水平远远低于美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我国,慈善捐赠只是偶然的行为,缺乏经常性、常态化,通常能被我们清晰地意识到需要帮助的群体,往往都是在一次大范围高强度的自然灾难中产生的受灾群体,采取的筹款方式也是应急式的、运动式的。然而经常性的小额募捐对社会保障体系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这一点正是我国慈善文化建设巫需解决的。同时,我国慈善也存在着这样一个现状,慈善捐赠缺乏主动性,几乎都是被动的,大多数公民都是通过单位、街道、学校、社会机构等来进行慈善捐赠的,根本没意识到这是我们的义务与责任。
(三)公益组织自身存在缺陷,管理运作缺乏规范性
一方面,我国的公益组织自身透明度不够、公信力不足,这就大大降低了公众的捐赠意愿。由于慈善组织自身发展程度不高,公众对慈善组织的运作状况没有知情权和必要的监督权,加之相关的内外监督制度尚未建立,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都普遍不足。另一方面,大多数公益组织的专业性较差,服务内容单一,影响了慈善的捐赠效果。我国慈善组织大多规模较小,资源有限,组织的功能定位又复杂,兼具筹款和执行两大功能,有限的资源分配到慈善事业的各个环节,无法形成竞争优势,导致慈善组织未能开发足够的捐赠对象和慈善项目,捐赠人可选择的范围过小;同时,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素质较低、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都给慈善捐赠的项目选择和执行效果带来负面影响。
四、中国特色慈善文化的实现路径
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必须有意识地进行研究和培育,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慈善文化,宣传慈善理念,培育慈善精神,在全社会形成浓郁的慈善文化氛围。
(一)培育慈善观念,增强慈善内驱力
慈善观念是慈善文化的核心层面,是慈善活动开展的内在动力。培育慈善观念,应唤醒人们的慈善意识,使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目前,我国公民的慈善意识总体上比较薄弱,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部分人迷失在物质利益中,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互助友爱的精神。政府应加大慈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弘扬慈善美德和互助友爱精神,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行善不仅仅是出于做好事的动机,而且还是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洛克非勒认为“只有行善才能荡涤灵魂的自私”。⑥当人们主动参与慈善活动,并在助人中享受到奉献的快乐,慈善才真正渗入人的心灵,慈善观念、慈善意识才真正地深入内心,增强了慈善的内驱力与自觉性。
(二)完善慈善制度,保障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慈善制度是慈善文化的保障机制,它可以确保慈善活动在正常的轨道内顺利发展,它是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外在保障。完善慈善制度,我们可以从慈善激励机制、运行机制、监督机制与“回报”机制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完善慈善的激励机制。慈善文化的培养单靠道德说教是难以持久的,它需要通过制度和规范来进行激励和调动。政府可以颁布实施与慈善事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来促进、激励慈善事业的发展。其次,完善慈善的运行机制。要保障慈善事业顺利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建立现代意义的慈善组织,完善慈善组织的运行机制。再次,完善慈善的监督机制。慈善组织应让慈善事业在阳光下运作,维护捐赠者的知情权,从而保护人们的捐赠热情。也需要尽快建立慈善组织资质评估和信用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和健全社会约束机制,加大社会监管力度,必要时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来净化慈善事业。⑦最后,完善慈善“回报”制度。慈善“回报”是通过树立榜样,对捐赠人和志愿者进行精神鼓励与人生价值的肯定。
(三)积极搭建慈善文化平台,畅通慈善渠道
有了内在观念的驱动和外部制度的保障,慈善事业要顺利发展,还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载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具体活动为捐赠者和受赠者搭建桥梁、疏通渠道,直接推动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首先,合理定位政府角色。政府应该在宏观层面上对慈善事业加以指导与协调。通过建立慈善组织资格认证制度,来规范慈善组织活动,增强慈善事业吸引力,从而充分发挥民间慈善组织的主体作用,为慈善活动营造顺利发展的空间。其次,扶持发展慈善组织。作为慈善事业发展应加强慈善事业的立法建设,规范慈善事业的公益性质,要加大对慈善组织的财政支持,积极扶持慈善组织的成长。最后,丰富创新慈善活动。可以通过提高参与慈善活动的便捷性、发展丰富慈善设施与内容、发行国家慈善债券等方式,来创新慈善活动的形式,以其新颖性和多样性来激发人们的慈善意识,吸引更多公众的关注与参与,从而促进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① 王丽芳:我国慈善文化建设研究[D].厦门大学
② 石峰.慈善文化的内涵与构建[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7(3):58-59
③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关于当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综述
④ 杨方方.谈慈善事业发展的规律和关系[J].理论与改革,2004,(03).
⑤ 许琳.张晖.关于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调查[J].南京社会,科学,2004(5).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老年读者;服务
1 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早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65岁以上老年人口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别又上升了2.93和1.91个百分点。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社会老龄化现象,老年人服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各领域面对的重点问题。作为社会公众研习休闲的文化信息中心,公共图书馆如何适应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有的放矢地做好老年读者的文化服务工作,使老年读者愉快地度过晚年,成为我们亟待思考和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美国布鲁克林区公共图书馆为例,分析了该馆在老年读者服务上的有益尝试和探索,以期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老年读者服务活动提供参考。
2 老龄化社会和公共图书馆服务
2.1 老龄化读者的界定
生命周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壮年到老年的分界线往往是很模糊的。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0周岁以上的人群,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则认为65岁是分界点。中国古代曾将50岁作为划分。美国联邦政府设定65岁为可以领取老年人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的最小年龄。虽然各国以及各研究中心对老年人年龄的定义有所差别,但普遍把60或者65岁作为老年人的起始年龄。同时国际上公认的老龄化社会标准是60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10%,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7%。各国的图书馆也根据本国的不同国情界定老龄化读者。
2.2 公共图书馆的特点与服务对象
公共图书馆区别于其他图书馆的最根本的特征,一是其经费来源,公共图书馆是靠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维持的公益性事业;二是一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是面向该地区的所有社会成员的。因此,从广义上讲,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其所在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常住人口。从狭义上讲,公共图书馆也应当注重培养少年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还要努力满足老年人、进城务工者、残疾人、农村和偏远地区公众等的特殊群体的需求。
3 美国公共图书馆老年读者服务概况
早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就开始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给美国带来了很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劳动力成本增加、社会保障资金缺口扩大、收支不平衡等严重影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促使美国政府开始重视老龄化问题并着手研究对策。在行政上设立了老龄问题管理机构:老人问题管理署、社会保障总署和政府老龄问题顾问委员会等,在法律上颁布了《美国老年人法》和《禁止歧视老年人就业法》等法律,从多方面为老年人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
在图书馆界,对老年群体的特殊服务理念也随之开展,并且不断完善和更新。1964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成年人服务部下设老年群体服务委员会,并制订了《公共图书馆老龄责任书》(The Library’s Responsibility to the Aging)。并与1970年和1981年两次修订,明确规定图书馆应该持有将老年人视为资源而非负担的积极态度,并提供了开展服务的十个领域,确立了公共图书馆不可推脱的责任。20世纪70年代,部分公共图书馆馆员提出有必要制定图书馆为老年人服务的相关规定并为图书馆员提供指导策略,以便对老年人服务更加规范和有章可循。1975年,《图书馆老年服务指南》(Guidelines for Library Service to Old Aduilt)千呼万唤始出来。该“指南”由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制定,内容包括图书馆为老年用户服务的方针、图书馆服务计划和预算等,号召老年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共同理解和关爱老年群体[1]。成为了美国公共图书馆服务老年读者群体的指导性文件,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该文件前后经过了三次修订(1987年、1999年和2008年),为图书馆更加稳定连贯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予以保障。
4 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的老年读者服务实践
4.1 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Brooklyn Public Library)概况
布鲁克林图书馆是纽约市三大公共图书馆系统之一,也是全美五大公立图书馆之一,依赖纽约州政府、联邦政府和大众的捐赠或补助营运。布鲁克林中央图书馆始建于1892年,拥有丰富的当地历史文献馆藏。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大量增加,如今布鲁克林图书馆已下辖58个分馆,再加中央图书馆、商务图书馆及三个流动图书馆,服务于本区两百五十万居民。
4.2 布鲁克林图书馆的老年读者服务
布鲁克林图书馆以反映本社区的多元性及精神风貌为己任,致力于成为一个全天候开放的知识中心及提供传统服务和创新服务的带头人。对老年读者服务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设立专业的服务馆员及老年助手。布鲁克林图书馆馆员按其专业职称可划分为儿童图书馆员、青少年图书馆员、书馆员和老年人服务图书馆员等。不同专业职称的图书馆员重点服务于不同年龄组的读者群,为其提供种类繁多的对口服务。老年助手主要是一批图书馆的忠实读者,通常年纪较大,他们将图书馆而不是养老院作为自己晚年文娱活动的场所。在享受图书馆福利的同时,主要帮助图书馆员策划、开展和举办各种各样的老年人活动,即由老年人去负责为老年人举行活动。
第二,合理规划馆藏布局。目前,布鲁克林图书馆从总馆到58个分馆全都区分设立了成人区,儿童区和部分青少年区;馆藏资源按照年龄组、种类、内容、语种分不同区域排列,方便不同年龄层和不同兴趣爱好者取阅。老年人也因其特殊的生理机制也给予了特殊的照顾。
第三,设立专门的老年读者服务部门。该部门主要由老年人服务馆员组成,适当配备老年助手或志愿者,整体统筹老年读者服务工作,积极与其他部门及社会组织及机构开展多种类型的活动。
第四,开展多种多样的老年读者文娱活动。早在20世纪50年代起布鲁克林图书馆就专门针对老年读者开展活动,提供特殊服务。活动最早由弗拉特布什分馆于1952年4月组织,通过读书发表会、讨论会、电影、音乐、扑克牌、茶话会等集会形式,促使这些老年读者进行朋友间的交往以及感受社交乐趣,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半年后,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专门为活动开辟了专属空间,理事会也提供了经费支持,购置了包括大字本在内的图书、舒适的椅子和照明工具等。在这个舒适的老年读者专属屋子里,他们进行阅读、看电影、聊天、玩扑克、下棋等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甚至可以开茶话会和举办生日宴会等。
此外,1974年,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先后开展了SAGE(Service to the Aging)计划和“Gift of Joy”活动。前者服务内容包括传统的图书借阅和信息咨询,同时拓展服务外延,将服务范围延伸到疗养院、医院、市民社区中心、老年人俱乐部等众多老年群体聚集的地方,开展各种类型的阅读相关活动,此外还组织老年互助、邻里互助小组,力图将未到图书馆的所有老年人都纳入到SAGE计划中来。后者针对社会和进馆的老年读者提供除阅读以外多样化的休闲娱乐服务,这也是美国许多公共图书馆任务与角色定位由偏重对读者的教育功能逐渐转变为注重读者休闲娱乐需求的体现。
5 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老年读者服务启示
第一,尽快制定我国的图书馆老年服务规范。我国目前相关组织机构还没有编制专门的图书馆老年服务指南。在《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等法规标准中虽有涉及老年读者服务的相关内容,如开展老年服务,考虑并满足老年人需求,并在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和设施设备方面提出了要求,但内容都较为笼统和简单。随着我国老年人在公共图书馆读者群中比例的持续增加,现有的指导内容将逐渐无法适应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境况。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作法,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组织下设相关的分支部门,尽快推动制定专门的图书馆老年服务指南及规范。
第二,把为老年读者服务纳入图书馆的总体规划服务当中。要从图书馆宏观层面上确立老年读者服务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设置专项经费,设立专门的老年读者服务机构和专门的老年读者服务馆员,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老年读者服务,保持老年读者服务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更好的为老年读者提供服务。2011年以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以“为老服务”为主题的社会性、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厦门市图书馆以此活动为契机,把“为老服务”主题纳入到图书馆的总体服务规划当中,制定了《厦门市图书馆“敬老文明号”考核标准》和《厦门市图书馆“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设置专人专岗负责,并设立“敬老文明号”专项固定经费,把“为老服务”理念贯穿和落实到图书馆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中。
第三,聘用老年人助手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老年人最了解老年人。图书馆可以聘用有志愿者意愿的老年人为助手,在更多适合的岗位上开展辅的工作。不仅老年人助手充实了自己的生活,同时也给其他老年读者创造了更加亲和的阅读环境。
第四,与其他组织合作开展老年服务活动。地区老年活动中心、社区、疗养院、医院、老年俱乐部等公共场所都是老年群体聚集的地方。公共图书馆应走出去,与以上组织一起合作开展活动,进一步拓展老年人的活动范围,吸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参与进来,解决老年人中普遍存在的孤独问题,为老年阶层创造和谐环境。
第五,对老年读者开展全面服务,促进信息与娱乐资源的使用。图书馆除了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阅读和信息服务外,还应特别针对老年人的特点提供不同的服务,开展更全方位的老年读者服务。如,为老年读者提供文化娱乐服务,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和专题讲座,针对老年读者的不同需求,请名人或专家举办如健康咨询、计算机知识培训、法律知识、戏曲音乐等各类专题讲座。
第六,老年读者到馆翻阅、借读等服务常态化。这项是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的最基础工作。如设立专门的老年阅览室,加强室内的照明亮度,配备电脑、电视机、空调等设备,放置饮水机、水杯、常用急救药品、助听器、老花镜等日常用品,购买舒适的桌椅,设置适合老年人取阅方便的书架、订阅适合老年人看的图书报刊,设置专门的老年人指示标牌等,尽力为老年人营造一个温馨友好的阅览环境。
参考文献
[1]肖雪,周静.美国公共图书馆老年服务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3,04:60-68.
[2]肖雪.国外图书馆协会老年服务指南的质性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05:82-97.
[4]http:///
[5]范军.国外公共图书馆老年读者服务的经验与启示――以美国、日本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2,16:95-98.
[6]张晖.美国公共图书馆老年读者服务的启示[J].图书馆学刊,2010,08:110-111.
[7]杨静.国内外公共图书馆老年读者服务研究综述[J].新世纪图书馆,2012,04:54-57+50.
[8]高颖,赵荣.国内外图书馆老年群体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S2:221-226.
[9]李农.英美图书馆的老龄读者服务指南[J].图书馆杂志,2007,10:58-60.
随着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乡镇企业自身产权结构的内在缺陷逐渐显露。
(1)政企不分。乡镇企业的控制权由当地行政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控制,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由行政组织的负责人掌握,厂长、经理主要由他们控制。这就使得集体企业中行政权力介入企业内部,造成企业与社区在“一个大盘子里吃饭”,支农建农、公共产品、社区福利乃至精神文明创建,随意向企业伸手,基层政府政绩目标都压在企业身上,导致企业经营目标多元化、政绩化,企业失血太多,原经营机制渐渐退化。
(2)缺乏产权激励机制。由于集体企业的产权是抽象的集体所有,因而个人无明确的份额产权,也不能按产权多寡获取利益,更重要的缺少了其产权的退出机制,因而不能形成对财产的保值增殖的关心,更不会激励其对经营者的监督;再加上集体产权的非继承性和非转让性,使资源难以得到优化配置。
(3)产权结构单一。企业新的发展需要明确产权,从而为产权主体多元化创造条件。集体(社区社员)所有难以利用外来资本(与社区福利相联系,有一定的地方目的),自身积累与当地银行信用又有限,从而难以获得充足的企业发展资金。要优先安排本地劳动力,导致资本替代劳力,使配置失优。有劳动力的人大流动与转移,迫切要求将自身集体产权的部分转为股份,使其具有可转让性、可收益性、可计量性。
2文献综述
乡镇企业的产权及其改革问题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广泛兴趣。
(1)关于乡镇企业的产权。一些西方经济学者曾经认定,乡镇企业比国有企业更接近西方的职工所有制企业(史密斯,1993)。但是,相反的观点则认为,乡镇企业受乡镇政府的控制,或者由乡镇政府和企业经理之间的一个联盟控制(张春和王一江,1993)。与上述见解都不同,威茨曼和许成钢(1993)认为乡镇企业的所有权名义归社区全体成员,实际由乡镇政府执行,但无论名义所有者还是执行所有者,都不是企业资产的股份持有人,他们与企业资产的关系并没有界定清楚,各自享有的剩余分配权也并不与相应的资本投入份额相对应,同时名义所有人与执行所有人也并不是合约式的委托关系。因此,乡镇企业既不是经典的私人企业,也不是传统的合作企业,而是一种所有权结构实质上“界定模糊的合作组织”。按照经典的产权理论,界定模糊的产权必定损害经济效率。然而与现实相反的是,“产权界定模糊”的企业“反常地”获得了长足的增长。威茨曼和许成钢的答案是:在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背景里,私人产权的清楚界定是每个个人努力工作的制度保证。
(2)关于产权改革。邱成利、冯杰(2000)、冉棋文,张岚东(2003)、邹耀平、江飞涛(2003)等人分别从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路径依赖理论等角度出发,探讨了我国比较典型的苏南乡镇企业产权改革中的问题。孙文锴(1998)认为股份合作制是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宏观制度约束条件与有关当事人追求自身利益的理之间的竞争合作结果。毛泽盛、晋世海(2001)通过比较中国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主体、方式及成本与收益等方面的异同,认为一是应继续加快企业制度变迁以促进经济增长;二是应坚持市场化方向、坚持产权改革手段;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尽快使国有企业制度变迁方式由政府供给强制性向需求诱改性转变;四是界定政府经济职能、塑造企业制度创新主体。刘东(2003)认为乡镇企业改制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集体企业中信息、决策和承担风险能力三者分离引起的决策效率问题,也可以归结为经营权交易中产权界定的困难。
3理论分析
(1)产权安排。德姆塞茨在他的“关于产权的理论”一文中对产权的定义是:“所谓产权,意指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诺思也从与德姆塞茨基本一致的角度给产权下了定义:“产权本质上是一种排他权利”。在交易费用为正的市场中,为了使资源能够有效配置,避免“外部化”和“搭便车”等不利因素的出现,应对产权进行清楚的界定。“权利的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科斯,1959)。当产权得不到有力保障时,个人就无法形成与他人进行交易的合理预期,无法在经济上做出长期规划,就没有积累和保护资源的激励,浪费和破坏行为就会发生。虽然“产权界定模糊”的乡镇企业在我国曾经蓬勃发展,但是萨克斯(1993)和李稻葵(1994)的看法是:乡镇企业的产权选择离不开其发生的制度环境。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在时期被长期禁止,产品和要素市场得不到发展以及主流的社会意识和观念对非公有制的歧视,使得乡镇政府创办并控制乡镇企业得到的合法化承认和保护比“清晰的产权”有更高的效率。然而,随着上述约束条件在改革开放中逐步取消,“模糊产权”的早期有效性就要改变,清晰的私有产权就会变得更加必要和有效。根据这种见解,制度环境的变迁导致了产权有效性的变化。更加重要的是,这种见解包含了一个日后得到证实的预测:随着非市场制度约束的解体,早期有效的乡镇企业必定要经历重新界定产权的变革(周其仁,1998)。
(2)制度变迁理论。诺斯认为,“在历史进程中,无效的制度会被扬弃,有效的制度会逐渐演变而存活下来”。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在于:主体期望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即在既有制度安排结构中主体无法获取的外部利润。利益主体要获取外部利润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使存在于现存制度安排结构外的利润内部化。因此,外部利润内部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过程。1在我国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中,由于其初始产权的“模糊性”,使得乡镇企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产品必然要走向市场,这就使企业的整体运作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竞争的要求,必须抛弃以往的乡镇政府对企业的控制权,使控制权逐渐向企业的经理层转移,实现企业的自主经营。他们为了使企业能够走向市场进一步发展,为了能够得到企业的剩余追索权,积极要求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向着更为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后来乡镇企业的控制权逐渐向经理层转移,经理层的收入与企业的剩余挂钩。
(3)路径依赖理论。诺斯在其《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指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路径依赖,路径依赖是对长期经济变化作分析性理解的关键。路径依赖的理论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一种模式、制度或者运行机制一旦走上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就会在往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但任何制度、模式或者机制的形成与其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环境条件一旦发生根本性变化,而这种制度、模式或者机制由于其自我强化而与环境之间的不适应性就会逐渐暴露,并最终反过来制约其发展。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苏南地区由于具有良好基础的社队企业资本积累、区位上毗邻沪宁等大城市,具有较强技术储备、国有企业体制相对不够灵活、中央政府的所有制偏好、卖方市场以及苏南特有的发展实业的传统文化等等,乡镇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由此而形成极具特色了“苏南模式”。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原来“苏南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之间竞争不断加剧,卖方市场开始向买方市场转变,外资企业不断涌入,技术进步在竞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等等,乡镇企业的劣势逐渐暴露。社区政府试图通过股份合作制的产权制度改革固化既有利益格局,将其对企业的控制和索取权以另一种形式制度化、合法化,推进股份合作制为特征的体制创新,对于苏南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几点启示
制度变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人为的制度设计、过多的行政干预、缺乏充分整合不同信息的机制等原因常常阻碍制度变迁的“自然演进”,甚至使之陷入“制度悖论”难以自拔。乡镇企业要在现阶段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其改革方向必然是走市场化的归属明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
(1)产权清晰化、产权经济性质纯粹化的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制度发展的必然。从集体企业制度(实质上产权性质属于社区政府所有制)到以个人产权为基础的公司制选择,是一个产权清晰化、产权经济性质纯粹化的过程,这是市场经济对企业产权的基本要求。从改制后的效果来看,企业制度越是能满足市场经济对企业产权的基本要求,企业就越有活力,越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