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未来企业发展趋势范文

未来企业发展趋势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未来企业发展趋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未来企业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 房地产经济; 发展趋势; 探讨

经过调查显示,从我国房地产市场兴起至今,全国的房地产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较大的增长,许多全国知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都是在这一时期发展壮大的。经历过快速发展、市场过热等发展时期,房地产市场目前正经历着国家的严密调控,房地产价格也处于稳步回落的态势。但是考虑到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对房地产的现实需求,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环境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基于这一政策特点,房地产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到底呈现如何走势,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

一、房地产企业发展现状

纵观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房地产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房地产企业一度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支柱。但是由于房价上涨过快,多数城市房地产企业过度开发,增加了房地产企业与老百姓的矛盾。为了保证房地产企业能够健康、平稳增长,国家对房地产企业采取了宏观调控政策,并且政策相对严厉。基于这一形势,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现状呈现以下特点:

1、房地产企业从全面扩张向全面收缩转变

在房地产企业快速发展时期,多数房地企业都采取了全面扩张的发展策略,在各地城市掀起规模巨大的拿地潮,推高了全国各地的房屋销售价格。但是受到国家限购政策以及其他调控政策的限制,多数房地产企业为了保证企业发展质量,均改变了全面扩张的策略,从全面扩张向全面收缩转变,提高了企业的应变能力。目前多数房地产企业已经实施了全面收缩的经营策略,改变了以往大规模扩张的做法,使得企业的投资更加集中。

2、房地产企业更加关注开发质量而不是开发数量

曾经一个阶段,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规模和开发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在某些城市掀起了大规模的造城运动,由此导致了房地产企业的开发战线过长,占用资金过大。随着国家适时的出台了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企业也转变了发展思路,不在对开发数量过于关注,而是朝着提高开发质量做强品牌、提高综合实力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意识到,在未来的竞争中,只有树立了品牌意识,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3、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遇到极大的考验

在国家货币从紧的政策下,房地产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额度越来越小,难度越来越大,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面临严峻的考验。在这一形势下,房地产不得不缩小开发规模,同时加大销售力度,加快资金回笼速度,缓解资金链危机。目前在国内房地产企业中,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房地产企业的主要问题。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许多房地产企业已经开始采取积极的销售措施和融资手段,缓解资金危机,保证企业能够维持正常运营。

二、目前国家关于房地产的相关政策分析

经过了解发现,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态势是比较清晰的,为此制定了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各地都要制定和实施住房建设规划,对新建住房结构提出具体比例要求。

2、进一步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调节作用。严格执行住房开发、销售有关政策,完善住房转让环节税收政策,有区别地适度调整信贷政策,引导和调节住房需求。科学确定房地产开发土地供应规模,加强土地使用监管,制止囤积土地行为。

3、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减缓被动性住房需求过快增长。许多城市的老区改造在规模上已经缩减,在投资倾向上也发生了一定转变,根本目的就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4、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房地产开发建设全过程监管,制止擅自变更项目、违规交易、囤积房源和哄抬房价行为。 政府已经明令禁止囤积房源和地块的行为,对于房地产企业购买地块后2年内不进行商住开发的,规定政府有权收回所拍卖土地。

5、加快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有步骤地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6、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增强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全面、及时、准确地市场供求信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目前多地已经建立了房地产信息联网制度,房地产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增加,房地产市场的供求信息更加清晰。

7、国家相继国六条、国八条、国十一条等限购措施,实施了全面的限购政策,将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维持在现有水平,形成了对二三线城市的辐射,使房地产价格失去了继续上涨的动力。

通过以上政策可以看出,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在多个方面采取了相应才举措,为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规范了房地产企业的经营行为,保证了房地产企业能够实现业绩的稳定增长。

三、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动力研究

我国房地产企业之所能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并且在规模和效益上都能够实现快速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房地产企业有着较强的发展动力,其发展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受到我国城镇化政策的影响,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产生了可观的购房需求。另外由于城市老城区的改造的不断推进,给房地产开发提供了大量的土地。基于这两种因素,房地产企业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城镇化发展中,供给了大量的住房,不仅缓解了城市居民居住问题,也为地方财政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由此给房地产企业带来了较强的发展动力。为此,房地产企业应该对我国的政策进行深入研究,要明确未来企业发展重点,把握我国城镇化政策带来的机遇。

2、我国公分房体制改革,为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考虑到我国原有公分房体制的限制,政府积极推动了公分房体制改革,将公分房制度改革为商品房制度。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房地产企业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为社会提供大量优质商品房来缓解公分房体制改革的压力成为了必然选择。为了满足城市商品房改革的需要,房地产企业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加大了商品房的供应力度,在商品房的销售中获得了较大的利益。房地产企业要想获得快速发展,就要明确市场环境,需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采取相应的开发策略,充分满足市场需要。

3、我国城镇居民现实的购房需要,推动了房地产企业的增长

随着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居住环境成为了多数家庭的现实需求,并且由于城市老区改造等原因,许多城镇居民产生了现实的购房需要。在这种形势下,房地产企业顺势而上,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和城镇居民刚性需求的指引下实现了快速发展。最近十年内,我国城镇住房供应量逐年上升,究其原因,与城镇居民现实的购房需要是分不开的。所以,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动力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城镇居民对住房的刚性需求。目前来看,城镇居民对住房的刚性需求是支撑整个房地产的主要动力,房地产企业必须要重视这一点,要根据居民的实际需要开发房地产产品。

四、房地产企业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分析

从目前我国的经济组成来看,房地产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依然很大,房地产经济依然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虽然目前国家对房地产市场采取了相对严厉的调控政策,但是从房地产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讲是很有必要的。基于这一形势,房地产企业应合理调整经营规模和经营策略,实现自身的健康稳定增长。经过对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整体分析,房地产企业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房地产企业会面临激烈的竞争与淘汰

由于国家在房地产行业的调控会进一步加强,因而房地产企业间会产生激烈竞争,一些规模较小、楼盘战线过长、楼盘销售业绩较差、资金链紧张的房地产企业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在激烈的竞争与淘汰压力下,能够生存下来的房地产企业都是相对强势的,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占据优势,有利于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2、房地产企业将会积极转变经营策略和发展思路

为了应对来自房地产行业的激烈竞争,房地产企业会积极转变经营策略,改变过去激进的经营策略,会缩短房地产开发战线,减少银行贷款,增加其他融资渠道,保障资金安全。另外,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思路会转变为求稳定、保增长,重视楼盘开发质量,树立过硬品牌,依靠品牌闯市场。

3、房地产企业将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实现缓慢稳定增长

由于房地产价格受到国家的宏观调控,并且受到限购令的限制,房地产的销量受到了抑制,房地产价格快速增长甚至“暴利”时代已经过去,房地产价格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已经回归到合理的价位,并且增速明显放缓。在这种局面下,房地产企业的发展速度也会逐渐减缓,实现缓慢稳定的增长。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目前的形势下,我国房地产企业机遇与风险并存,房地产价格快速增长时期已经成为了过去,房地产企业要想实现稳定有序增长,就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努力提高房屋质量、做强房地产企业品牌、拓展融资渠道,从根本上改变困扰房地产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 夏宇晓;我国房地产市场非理性繁荣的形成机制及治理对策 [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篇2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信息处理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142-02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在社会经济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其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及目标为依据,顺应当今网络时代的发展潮流,面向未来社会对会计改革与发展要求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方向。

一、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1.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1)实验科研阶段。1983年以前,企业的电算化基本上属于缓慢发展阶段,企业会计电算化主要处在理论研究和实验准备阶段。在此期间,企业会计电算化主要是进行工资核算的单项会计业务核算。1979年长春一汽大规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2)自发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大致从1983年到1989年左右。这一时期正是新技术革命浪潮遍及时期。然而,在此期间企业会计电算化在理论、经验、人员培训等方面还很不成熟,大部分单位采用自己开发的会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造成了许多盲目性、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的存在。为此,我国开始进行了会计电算化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研究工作。1989年12月,财政部颁布了第一个会计电算化的法规性文件《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使得会计电算化事业开始沿着一条规范化的道路前进。

2.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状况。(1)由事后核算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转变。会计软件由简单的数值计算发展到全面数值核算进而到具有人工智能的会计信息系统阶段,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通过财政部评审的会计软件有40余种,加上各省财政部门认可并使用的,总计达200多种,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的实用、高效、商品化程度较高的会计软件。(2)现有会计电算化水平仍处于低水平状态。具体表现为:首先传统的手工账与会计电算化处理手段两种核算形式中仍在相当多的单位并存,真正实现甩账的单位并不多,会计核算效率低。其次会计软件管理功能开发不足或没有开发,且多数单位虽采用了具有管理功能的会计软件但只应用了其中的一些核算功能,相当一部分的管理功能则处于闲置状态,系统资源浪费极大。

二、目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对会计电算化的思想认识不够。首先,由于企业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一些人认为实现会计电算化就是编程序的过程,是单纯利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是会计部门的责任。其次,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同时,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要求和运行模式,但企业没有对会计信息系统做个性化的调整和设置。再次,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由于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长期被人们所接受,对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

2.财会专业人员计算机知识欠缺。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而一般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理论只能满足手工会计核算,虽业务经验丰富,但计算机专业知识却很匮乏,难以胜任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 对软件的认识有局限性,对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的排除,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这个问题已成为企业快速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障碍。

3.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管理工作存在漏洞。许多会计电算化单位没有严密的基础管理工作制度。首先,在人员分工上,企业对会计电算化操作人员与系统维护人员等岗位没有严格权限限制措施,操作员密码公开或不设密码,为越权使用和篡改数据留下隐患。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十分不完善,使得会计电算化不能正常健康运转。其次,从档案资料管理上,许多单位对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未能及时归档,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导致不少的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以至于造成企业财务信息泄密。

4.财务软件的使用混乱。由于财务软件的开发未能实行统一的标准,再加之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是各自向软件开发商购买的,甚至有的软件开发商还别出心裁地搞出各自的特色,结果使会计电算化所用财务软件比较混乱,就是同一行业的不同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也不尽相同。不同的财务软件的数据接口、使用方法的不一样,导致了报表汇总、数据查询、数据传输的不方便。

三、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

目前会计电算化规模和管理能力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需要,还应向纵深方向发展。今后发展趋势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电算化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一方面,以机代账单位将逐步增多。现在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已经成了一个自发的要求,各单位在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后,一般在3个月后大都能够实现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信息处理,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电子技术认识的加深,它必将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范围的会计信息处理网络也必将建立。

2.加强“人机系统”,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仅有一个良好的软件是不够的,必须有一套与之紧密结合的组织措施,同时需要会计人员的准确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与可靠。在会计电算化的初期,重点放在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上,随着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应该把工作中心放在培养拥有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操作能力的人才方面,将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与软件的应用并驾齐驱,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起来。

3.做好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基础管理工作。会计电算化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保存是否完整等。为了做好会计电算化的基础工作,首先,实施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必须建立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岗位责任管理制度、操作管理制度、维护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等制度;其次,要做好财务信息档案管理工作,包括数据输入输出的管理、备份数据的管理、存档数据的管理和保密规程等方面。也就是要求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应及时做好备份硬盘数据,并且每次备份至少两套,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清除过期数据等工作。

4.会计电算化逐渐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开展与管理将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首先,标准的账表文件格式将逐步实现统一,以解决各种会计软件之间的接口问题、会计信息的相互传递问题、会计工作电算化后的审计问题,从而为更充分和更广泛地利用会计信息服务。其次,随着宏观管理工作的逐步开展,经验的积累,以会计软件的开发、验收规范,各种标准账表文件为主体的电算化管理制度体系将逐步形成与完善。

综上所述,从会计电算化发展来看,会计改革已迈出了稳健、有序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在信息时代,要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探讨。总之,21世纪的会计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崭新会计,应该抓住这一良机来促进传统会计的革新,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何日胜.论会计电算化的局限性及其发展趋势.财政研究,2007(8)

2.赵刚.当前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会计之友,2007(35)

3.王秀丽.浅谈现代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今日科苑,2008(02)

4.郭晓鸣.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及实施浅谈.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01)

5.胡振宇.企业会计电算化若干问题的探讨.会计之友(中),2007(03)

6.白红莲.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4)

7.王桂华.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代商业,2008(12)

8.赵晓诗.浅谈企业会计电算化现状和发展.电大理工,2007(01)

9.刘志.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10.贾睿.浅谈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会计之友(中旬刊),2007(6)

篇3

一、行业洗牌太极化

日本最大的酱油生产企业龟甲万,年产量占日本国内总产量的1/4,另外第二到第五名的企业又占1/4,市场集中程度非常高。反观我国,酱油市场规模500万吨,而最大的酱油类调味品生产企业海天只占全国产量的4%。又如“四大名醋”,主要是在各自的根据地呈主流消费。

这是因为受中国地域广阔运输成本高、区域消费口味差异性、企业传统经营思路的影响,我国调味业目前仍主要以地方品牌居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一些企业已逐步发展为区域性品牌,产品辐射到邻近的省外市场,但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品牌并不多。

去年,海天斥资10亿元在广东建立酱油基地,通过扩大企业规模,使其总成本大大降低,并将市场占有率的目标锁定为20%。但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海天靠产量居于第一的位置,但是,我国调味品行业区域混战的局面,让海天在短期内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如意算盘并不那么容易实现。目前,国内调味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广东、山东、北京、山西、四川几省、市,其中上海的市场份额达30%以上,从品牌结构来看,能在全国市场叫得响的品牌比例不到1%。“长期局部作战、市场范围不广、品牌知名度弱”是调味品行业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上海淘大食品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关志荣分析认为,随着国际化、专业化的并购重组,调味品行业集中度将逐步提高,中小企业的优胜劣汰也将加速,但是由于区域性强势品牌的长期存在,全国性品牌的扩张道路依然非常艰难。

二、品类经营专业化

调味品的高密度覆盖性、品类的多元性、需求的差异性以及 通路的复杂性,在快消品中也难逢对手。形态袖珍、市场广袤、收益稳定、卷入度高、品类庞杂、渠道丰满——这一切属性的集聚,使得这个行业呈现出一种活着容易、长大困难、山头林立、一盘散沙的态势。

调味品行业的全国性品牌可谓凤毛麟角,少之又少。酱油只有海天称霸,鸡精有太太乐称雄,不起眼的调料品牌王守义十三香也在品类市场中占有绝对性的市场份额,而大部分调味品品牌还立足于区域市场的厮杀争夺。如何在区域市场中出人头地,如何走出家门实现市场的迅速扩张呢?这是许多调味品企业面临的市场困惑。

目前的调味品业还处于粗放式营销时代,低成本、低门槛、低附加值、消费周期长是调味品行业的显著特点,这导致了企业不可能在成长期投入大量的广告成本。调味品品牌之间的竞争还局限于价格、品类、渠道等单个营销环节上,但从市场竞争发展趋势看,整合品牌营销是调味品竞争的必然阶段。

小型调味品企业想稳固并立足本地区域市场,中型调味品企业想寻求更大的市场覆盖面,大型调味品企业更存在傲视全国市场的野心,而要达成这样的企业经营目标,靠的是什么?品牌建设是必然的趋势,整合品牌营销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三、品项创新细分化

根据各种菜系或特色菜专门设计的调味品

记者在沃尔玛、好又多等超市看到, 目前调味品的种类极其丰富,在超市都能占据一整排货柜,有酱油、醋、酱等,包括淘大、味事达、李锦记、海天、B.B等在内的各个品牌都对各自的产品进行了细分。如酱类就分为六七种,有排骨酱、饺子酱、叉烧酱、柱候酱、拌饭酱等等。据介绍,每种酱适合的食物都不同,如排骨酱适合烧烤食物,叉烧酱适合腌制食物,全候酱适合焖煮肉和蔬菜等等。

“现在酱油也可分成很多种,不再是以前的一瓶酱油可以配各种食物了。”味事达品牌相关人士说,现在鱼、肉和海鲜等都配有不同的酱油,这些酱油能让不同类的食品吃起来更鲜美。据介绍,酱油的细分主要是在原料和工艺上进行区分,比如蒸鱼的酱油含有干贝汁,沾肉的酱油是由黑豆和黄豆制成等等。

四、产品研发高端化

调味品产品在重视口味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营养健康,传统的调味品以及复合调味料都将呈现出专业化发展趋势,市场进一步细分强化功能型调味品(如铁强化酱油),利用各种调味原料提取或深加工的调味品(如鲍汁酱油)纷纷上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新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到调味品生产中,如生物酶解技术、固定化酵母技术、 膜技术、萃取技术、微胶囊技术等,大大提升了调味品品质和各种生化技术指标。

五、渠道运营多样化

调味品的销售渠道可划分为以家庭消费和餐饮消费两个场所,其渠道大概或划分如下:

1、大型零售终端:KA大卖场、仓储式购物中心的食品销售区。

2、连锁超市:此类超市以食品及日用品为主,以分布在社区或商业区的B、C类店为主

3、干鲜调料店:开设在农贸市场,它们是销售调味品的重要渠道,还具备批发和零售双重功能

4、社区便利店:即遍布家属楼或社区里的小型食杂店。部分店还提供送货上门服务

5、餐饮店:是调味品的直接消费终端,是调味品的最重要消费渠道之一

从上可见调味品具备宽渠道消售特征,而这些渠道在运营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每种渠道对品牌、品种、品质、配送、服务的要求也不一样,同时覆盖渠道所需要的帐期资金要求和营运成本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也为各类规模的调味品企业创造了生存空间。随着专业化运营的要求,调味品专卖店也将快速涌现。

六、区域品牌全国化

调味品行业经过几轮洗牌,格局基本清晰化,一些原本经营区域市场或本地市场的中小企业,无论是出于应对本地市场竞争环境的恶化,还是想突破地域限制,纷纷走上扩张道路。部分已经完成原始积累,具备品牌、技术、研发、资金、人才优势的企业还剑指全国市场。但调味品除受地地方品牌林立形成竞争壁垒的限制外,尤其对于液体调味品还受限于价值低运输成本高而造成价格竞争力不足的劣势。调味品企业在区域扩张时,必须具拥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和营销技战术能力,在扩张到一定规模时,还要布建符合其服务半径和营业规模的生产基地。

七、企业整合航母化

目前国内调味品行业云集了欧美、新加坡、日本等各方资本力量,企业间的并购已经白热化。汇亚在中国的22年间投资了200多家公司,其中60余家已经实现上市。去年,日本味之素株式会社在上海宣布出资18.45亿港元完成了对法国达能集团旗下淘大食品集团的收购,这是继年初日本味滋康入主“北京和田宽”并控股“龙门和田宽”和“虎王和田宽”之后,跨国巨头在中国调味品市场的又一重要动作。除了上述跨国企业的两次大并购外,近日北京王致和集团公司也宣布与广西桂林腐乳厂合并重组成立王致和(桂林腐乳)有限公司,另有几家国内外著名的大牌食品和调味品集团公司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划兼并重组事宜。

篇4

[关键词]换热器;发展趋势;高效节能

[DOI]10.13939/ki.zgsc.2016.03.061

1 换热器的概述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他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十分广泛。换热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可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条件的需要,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换热、散热及冷却设备的市场,数据显示,现代化学工业中对换热器的投资大约占设备总投资的30%,炼油厂的换热器约占全部工艺设备的40%,而海水淡化工艺装置几乎全部由换热器组成。

换热器按照用途划分,可分为预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等;按温度状况划分:温度工况稳定的热交换器与温度工况不稳定的热交换器;按热流体与冷流体的流动方向可划分为:顺流式、逆流式、错流式、混流式换热器;按传送热量的方法划分:间壁式、混合式、蓄热式换热器三大类,其中间壁式换热器根据传热面的结构不同可分为管式和板面式。

2 换热器的起源与发展

20世纪20年代前,换热器结构主要为管式及管壳式。20世纪20年代,板式换热器出现并应用于食品领域,相比于管式结构,板式换热器具有结构紧凑、传热效果好的特点。20世纪30年代初,瑞典研制并生产出了螺旋板换热器,之后英国采用钎焊法制造出以铜及其合金材料制成的板翅式换热器,用机发动机的散热。20世纪60年代左右,随着空间技术和尖端科学的高速发展,对换热器的类型产生了新的要求,加之冲压、钎焊及密封等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高效能、紧凑型板面式换热器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20世纪80年代后,大量的强化传热元件进入市场,出现了包括折流杆换热器、新结构高效换热器、高效重沸器、高效冷凝器等的高效换热器。进入21世纪,随着热强化传热技术引入工业装置的生产与制造领域,世界换热器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快速提升。

3 中国换热器行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中国换热器产业起步较晚。1963年抚顺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按照美国TEMA标准制造出中国第一台管壳式换热器,1965年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板式换热器,苏州新苏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原苏州化工机械厂)在20世纪60年代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螺旋板式换热器。之后,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首次引进德国斯密特(Schmidt)换热器技术,原四平换热器总厂引进法国维卡勃(Vicarb)换热器技术,国内换热器行业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开始获得较快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出现了自主开发传热技术的新趋势,大量的强化传热元件被推向市场,国内传热技术时期的代表作有折流杆换热器、新结构高效换热器、高效重沸器、高效冷凝器、双壳程换热器、板壳式换热器、表面蒸发式空冷器等一批优良的高效换热器。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换热器产业在技术水平上获得了快速提升,板式换热器日渐崛起,逐渐被应用于大乙烯项目、钛白粉生产线等领域。与此同时,我国在大型管壳式换热器、大直径螺纹锁紧环高压换热器、高效节能板壳式换热器、大型板式空气预热器方面也获得了较大突破。

虽然板式换热器换热效率高于管壳式换热器,但是板式换热器因为其密封材料及板片结构限制,更适合在低压、低温、干净的工况下工作。而石化生产中所使用的介质一般腐蚀性较大,换热器一般在温度、压力波动较大、杂质含量较高的工况下长时间运转,因此现阶段管壳式换热器仍是石油石化行业所使用的主要换热设备。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换热器产业市场规模在500亿元左右,主要集中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船舶、集中供暖、制冷空调、机械、食品、制药等领域。其中,石油化工领域仍然是换热器产业最大的市场,其市场规模为150亿元;电力冶金领域换热器市场规模在80亿元左右;船舶工业换热器市场规模在40亿元以上;机械工业换热器市场规模约40亿元;集中供暖行业换热器市场规模超过30亿元,食品工业也有近30亿元的市场。另外,航天飞行器、半导体器件、核电常规岛核岛、风力发电机组、太阳能光伏发电、多晶硅生产等领域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换热器,合计市场规模约有130亿元。

具体到不同种类的换热器,按产值计算,换热压力容器约占换热器行业总产值的60%,其中的管壳式换热器产值占90%左右;而总产值的40%为非压力容器换热器,其中板式换热器产值约为其70%,空冷式换热器和板翅式换热器各占约15%。从整体来看,当前管壳式换热器的使用总量最大,约占换热器使用总量的54%。

4 未来行业发展趋势

产品的大型化、高效化、节能化将是换热器行业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国内换热器行业在节能增效、提高传热效率、减少传热面积、降低压降、提高装置热强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

目前,我国石油石化设备制造行业已经形成较完整的设备制造体系,石油石化设备产品已可以基本满足国内石油石化行业的需求,同时还有部分设备进入国际市场。但是我国石油石化专用换热器设备制造业还面临着技术升级和结构转型的挑战。

当前,世界各国在换热器的理论研究、新技术及产品的开发已进入了较高层次的探索阶段。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该领域研发的力度,但在高效换热器领域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尽快缩小差距并赶超相应发达国家,我国政府出来了一系列的指导及优惠政策,一方面大力促进国内换热器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引领行业向高效、节能、环保等特点发展。

2011年12月31日,国务院公布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中,将“围绕先进制造、交通、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发展需要,集成创新一批以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设备、冶金及石油石化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智能化造纸及印刷装备等为代表的流程制造装备和离散型制造装备”作为重点领域发展导向。

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公布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着眼于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增强应急调节能力,适度超前部署能源生产与供应能力建设,石油对外依存度控制在61%以内;加快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推进原油增储稳产、天然气快速发展;加快海上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坚持储近用远原则,重点提高深水资源勘探开发能力”。

基于石油、化工、电力、冶金、船舶、机械、食品、制药等行业对换热器稳定的需求增长,此外,包括大型乙烯项目、大规模核电站、大型风力发电厂、大型环境保护工程、海水淡化工程的开工与建设,都将对换热器产业产生巨大的需求拉动力。根据机械工业联合会的预测,我国换热器行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稳定增长,到2020年前,我国换热器产业将保持年均10%~15%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我国换热器行业规模有望达到1500亿元。

下游产业广阔的市场对换热器产品有着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换热器产品的种类和功能也趋于多样化。随着国家对节能环保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换热器行业也将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此外,我国换热器产业在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在产品功能和技术的创新上有较大的潜力。

因此,我国的换热器产业是一个正处于蓬勃成长期的朝阳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液化天然气 LNG 国际贸易 流体化

中图分类号:TE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02

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和利用,其在未来能源供应中也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11年,全球液化天然气贸易总量约2.4亿t,多数国际机构预测,2030年前后天然气可能超过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

虽然引进管道天然气有诸多优势,例如输送量大、连续供应、覆盖面广等,但是由于受到运输距离、地理条件及政治气候等因素的制约,将天然气经过液化后以船运的形式输送到需求市场,将比管道天然气的运输经济性更好。同时,进口液化天然气,买方在建好接收站设施后,可以选择多种来自不同资源地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并不局限于单一资源供应商,提高了能源来源的多样化及灵活性,使供应更加安全稳定。

自20世纪人们开始生产使用液化天然气以来,由于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因素的不断改变,液化天然气市场也随之不断发生着变化,液化天然气贸易也从最开始的单一点对点贸易向更加流体化的贸易形式演变,深入分析和认识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变化,才能准确把握全球液化天然气贸易发展方向,采取正确有效的应对策略。

1 液化天然气简介

液化天然气是将天然气经过处理后再将其冷却至其沸点(-161.5?℃)所得到的液体,主要成分是甲烷,其体积约为同量气态天然气体积的1/600。作为清洁能源,天然气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合物仅为煤的50%和20%,污染为液化石油气的1/4,煤的1/800。见表1。

资料来源:美国能源情报署(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液化天然气的利用具有高效和经济的特点,在发电中,天然气的热能利用率可达55%,高于燃油和煤,尤其是对调峰电厂而言,天然气取代燃油的优势非常明显。用于发电是目前液化天然气的最主要工业用途,此外,液化天然气还应用于陶瓷玻璃生产、居民用气和车船燃料等

方面。

2 液化天然气国际贸易历史沿革及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液化天然气产量和贸易量迅速增加,国际市场形势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影响市场供需平衡的因素不断增多,不确定性增大,液化天然气国际贸易也得到了不断发展。

(1)2000-2011年国际市场变化及影响因素

2000年以来,世界LNG贸易量从2000年的1亿t,快速增长到2011年的2.4亿t,国际市场也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从2001-2004年的买方市场,随后转变为2005-2008年的卖方市场,再演变为2009-2010年的短期资源买方市场、长期资源均衡市场,再到2011年后的短期卖方市场。

自2000年以来,突发事件的发生成为促使液化天然气国际市场发生重大转变的主要诱因。

2007年7月日本地震导致刈羽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加速了液化天然气国际市场向卖方倾斜的速度,2008年底-2009年初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得短期内各主要买家液化天然气需求骤减,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使得国际市场形势转向供过于求的状态,2011年3月日本地震后发生的福岛核泄漏事故,导致日本短期内关闭了其所有核电站项目,由于核能发电量占到日本总发电量的30%,甚至有些日本电力企业的核电发电量占其总发电量的50%左右,核电设施的关停使得日本国内发电企业不得不加大使用化石燃料弥补核电损失,使得短期内日本液化天然气需求迅速提升,液化天然气短期市场价格也随之高涨,使得国际市场形势再次转变为供应偏紧。这些均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国际液化天然气市场走势。

(2)发展新趋势

资源供应灵活性不断加大,不论是买方还是卖方,为使各自资源供应及来源更加灵活,均希望能够更加灵活地履行供货或接货义务。卖方希望可以选择更多资源来源地,从而增强其通过优化资源供应的方式来提高其满足用户需求并获得更多利润的能力。买方希望通过增加卸载地的数量及可转运范围,最大程度地避免由于接收站运行或下游市场变化而导致其无法接货所产生的照付不议义务。

此外,由于买家间合作的不断增多,卸载地灵活性使得买家间可以通过资源互换在短时间内满足需求或避免接收站运行风险,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由于部分买家需求增加而推高短期液化天然气市场价格的风险。所以,近年来液化天然气贸易中出现了更加灵活的转运操作,这使得最初的点对点贸易,向更加灵活的流体贸易转变,增加了资源流动性,提高了资源供应的安全稳定性。

全球不同市场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不断增大,世界液化天然气消费地区主要分为亚洲、欧洲和北美三个细分市场。除亚洲外,欧洲和北美市场均有代表性的管道天然气价格指数,所以供应到这两个市场的液化天然气均参考相应的管道天然气价格指数来定价。但由于液化天然气国际贸易流动性的加大,原本点对点分别供应到三个细分市场的资源,由于各地需求的不断变化及转运获取更高利润的驱使,使得三地间资源不断流动,某一市场的需求改变必将促使全球液化天然气资源流向产生变化。

例如,由于日本2011年地震海啸发生及后续的核危机导致核电机组关停,远东地区特别是日本的液化天然气需求骤增,致使亚洲液化天然气现货价格从震前的11~1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骤升至当年冬季的18~19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与此同时,由于经济低迷、管道天然气供应稳定及页岩气生产充足,欧洲及北美液化天然气销售价格仍在较低位徘徊,致使卖方将大量原定于卸载至欧洲和北美的液化天然气资源转运至亚洲以获取更高利润。

3 液化天然气国际贸易未来发展趋势

3.1 未来市场供需情况展望

(1)需求方面

目前,世界各国已经普遍开始重视到液化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性,截止到2011年,全球已有液化天然气进口国约25个,若考虑到目前在建的接收站项目,预计到2020年全球液化天然气进口国将达40个以上,其中包括像以色列、波兰和新加坡等新兴市场,同时也包括了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由出口国转向进口的国家。

据预测,考虑到经济发展、节能减排的需要以及由于日本福岛核危机引发的各国限核政策的因素的影响,全球液化天然气需求将进一步提升,预计2020年全球液化天然气总需求可达4.0亿t/年左右,亚洲仍然是全球贸易中的第一大市场,预计进口量约为2.3亿t。

(2)供应方面

截止到2011年,传统液化天然气出口国为19个,总供给量约为2.5亿t/年,其中卡塔尔以7700万t/年的出口量占据第一把交椅。澳大利亚目前出口能力约为2430万t/年,

其在建及计划出口能力约为8600万t/年,预计到2020年,澳大利亚将取代卡塔尔成为全球液化天然气第一大出口国。

与此同时,新兴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也不断涌现,近年来大量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储量的发现和开发,使得全球非常规天然气可开采储量达约6242万亿立方英尺,另外据最新数据表明,东非地区天然气储量可能高达约441万亿立方英尺,这些使得一批天然气储量丰富的国家着手规划液化天然气出口项目。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大量页岩气的发现的成功开发,美国由液化天然气进口国转向出口,其正在将部分已建成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设施改造为出口液化设施,计划将国产的页岩气液化后出口海外。截止到目前,美国规划液化项目有12个,规划总产能超过1亿t/年。

据此预测,如果规划和计划项目均按期投产,到2020年,全球液化天然气供应总量将达4.5亿t/年左右。

3.2 未来液化天然气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根据长期供需预测,未来市场仍将处于供需平衡状态,但由于如自然灾害、政治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同时考虑到为规避可能出现的接收站运行和市场需求变化问题,为降低运行成本,获取更高利润及满足额外市场需求,买卖双方均会要求更多的灵活性,比如买卖双方可分别制定相应多个满足供需要求的卸载港和装载港,以及更加灵活的向规定卸载地以外地区的全球转运操作,即未来贸易模式将进一步向流体化形式

转变。

同时,相对于长期不确定因素偏多,买卖双方对于中短期市场变化的预见性稍高,因此在未完全确定长期需求前,并为规避长期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国际贸易中将出现更多的供应年限在15年以下的中短期液化天然气贸易,而非15年以上的长期购销贸易。因此,在未来的液化天然气贸易中,中短期和现货贸易占总贸易量的比重将日益增加。

此外,由于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内各细分市场的相互形象日益加深,为满足供需平衡,资源从一个市场转运至另一市场的操作将日益增多,卖方所要求的全球资源组合供应以及买方所要求的更加灵活的转运操作也将进一步促使世界液化天然气市场向更加流体化的方向发展,逐渐打破了地域限制,将世界各地的液化天然气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

4 结语

国际液化天然气市场日益复杂多变,全球各细分市场相互作用将继续加深,全球资源转运、中短期及现货资源购销贸易将出现的更加频繁,买卖双方均会要求更加灵活的操作以确保各自的安全稳定运行及获取更高利润,液化天然气贸易朝着更加流体化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 郑洪.日本地震对世界和我国LNG产业的影响[J].国际石油经济.

[2] Platts LNG Daily’s Terminal Tracker.2012.

[3] LNG in World Market A monthly Report on Commercial & Technical Development.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