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业节能市场现状范文

工业节能市场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工业节能市场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工业节能市场现状

篇1

[关键词]工业电气;节能产品;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030-01

1 导言

电气节能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课题,也是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随着全球变暖,能源价格不断攀升,人们所生活的环境逐步在恶化,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重要问题,能源的利用也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我国电气节能遵循能源利用的规则,电气节能的产品也日益增长。但是与发达国家的电气产品相比,我国的电气节能产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电气节能产品不断增长的同时,应该大力发展节能科学,进一步提高电气节能产品的材料质量和电气节能技术。

2 工业电气能源消耗现状

工业电气的能源消耗主要是电能消耗。电能一般损耗在机泵设备、输电线路、变压器上,另外照明和办公检修也会带来电能的损耗。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由机泵设备提供,因此消耗的电能超过工业电气对电能消耗的一半。因此,在机泵设备的运行中减少能量的损耗是促进工业电气节能的关键所在。在电能的生产到使用中,要经过输电线路、变压器、变配电所。由于输电线路存在电阻和电抗,因此会消耗一部分电压,同时使电线发热,造成能源的浪费。变压器由于自身结构和工作原理,在电压的转换中不能100%传输能量,部分电能以磁能的方式流失。照明是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办公中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的运行也离不开电能。

3 工业电气节能产品现状分析

我国自1998年才颁布和节能有关的法律文件。对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晚了二三十年。目前,节能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然而在工业生产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工业电气中由于节能设备投入的资金较多,且回收周期长,很多企业不愿意把资金使用在节能的探索中。并且当前工业电气方面技术多种多样,对资源的消耗程度也无法衡量,为政府的管理带来诸多不便。然而从长远来看,实行节能措施,引进节能设备,采取节能工艺,不仅降低了工业的生产成本,还减少了企业废水废气的处理费用,势必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这点,节能产品在工业电气生产中还有待进一步的推广。

此外,随着人们对节能环保的重视,工业电气节能产品不断的增加,这也是市场的必然趋势。市场上的产品都是根据人们的需求产生的,工业电气产品的需求,主要是在工业领域。工业电气节能产品和一般的产品有很大的差异,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所以说工业电气节能产品是一种区别于普通产品的特殊的产品。下面说下工业产品和普通产品的区别。

对于普通产品来说,产品的性能和购买的价格以及售后的服务等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而对于工业电气节能产品而言,购买者更关心的是产品的能耗水平。比如说高效节能电机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能源费是很多的,电机锁消耗的能源费用要占到电机生命周期总费用的95%以上,购买的价格尽在5%左右。对于普通的消费品来说,仅是保障消费品的质量。而工业电气产品,除保证质量外,还要确保电气节能产品的节能效果。但是工业电气产品的节能效果与后期的管理水平、使用习惯、生产负荷等因素都是相关的,这也就增加了工业电气产品的不确定性。

4 我国工业电气节能产品的发展策略

4.1加强节能的财政税收政策

对于节能产品在一定期限之内实行适当增值税优惠政策。这种税收政策的实施对于节能产品的发展是行之有效的。工业电气节能产品的提供商来说,与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信息渠道,理解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于降低企业开发成本和发展电气节能产品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企业不重视税收政策,就会享受不到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不能够降低工业电气节能产品的成本,会制约企业的发展。

4.2加大电气节能项目的支持力度

资金对于节能产品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障碍,政府对于电气节能产品已经安排了专项资金,但是对于很多企业的发展来说,需要更大的支持来满足企业建设。所以企业就会去银行贷款,来发展自己的电气节能项目,但是这样会造成企业的压力很重。就需要电气节能产品的供货商与政府部门建立合作关系,了解政府各项资金的支持措施,寻求政府的低息贷款帮助,让政府了解到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研发出的新产品、新技术。

4.3建立节能技术推广新机制

加速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加快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这项政策对于工业电气节能产品的营销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政府对于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的实际需求,同政府建立良好的对话关系甚至是合作伙伴关系是非常必要的。这样能够使政府有关部门对自己的新产品、新技术进行及时地了解和鉴定,有利于将自己的新产品、新技术列入政府推荐名单。有了政府的推荐和认可,不仅省去了企业大量的广告推广费用,也使得客户对于自己的产品更加放心,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5 结论

综上所述,了解工业电气节能产品的现状,如果工业电气节能产品想要有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也需要企业不断的对节能产品加大研发力度,针对市场的需求来制定产品发展策略。工业电气节能产品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需要我们抓住机会、合理的利用环境资源,应用好政府政策,扩大电气产品的营销规模,才能使得工业电气节能产品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冠升.工业电气设计中电气节能方面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29:199.

篇2

关键词:节能环保; 剖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27706

1引言

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为环境保护、能源资料提供主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1],渗透于一切经济活动领域,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成为许多国家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把控手段,更是世界发达国家重点关注的产业领域,近年来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增长态势,并在高端节能环保设备、先进环保技术上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政府也与时俱进,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节能环保系列政策和决定,提出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优化资源、提升绿色生产力的重要方式,是能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的重大措施,是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要求[2]。

四川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决定了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布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四川省会城市的成都, 具有相对的区域优势、经济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在这个宏伟的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更是毋庸置疑,尤其是2016年4月,中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在这个大背景下,成都必须实现保增长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 实现经济社会协调绿色发展,促进城市向节约集约型,环境生态型转变。因此,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方法,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节能减排和民生改善,形成新的经济支撑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研究从环保产业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分析入手,拟以成都市目前已建成的节能环保工业园区为重点调研对象,旨在摸清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前景,参照国内外环保产业发展的经验,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相结合、为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创新协调发展谏言I策。

2国内外节能环保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的产业,被认为是继“知识产业”之后的“第五产业”[3],位列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是一个跨行业、跨领域,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快速发展产业[4],全产业链示意图如图1。

图1节能环保产业全产业链示意

2.1国外节能环保产业现状

投资规模倍增。国际能源署的《2013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数据显示:预计2010~2020年,全球节能投资达1.999万亿美元,2020~2030节能投资达5.586万亿美元,投资规模成倍增长[5]。

技术优势明显。世界发达国家在政府政策引导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凭借资金、技术优势和丰富的产业管理经验,在高端的节能环保产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政策扶持有力。世界发达国家政府纷纷把节能环保产业列为国家支撑(支柱)产业,通过财政、税收、投融资等经济杠杆,推动、引导、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向重点、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

2.2国内节能环保产业现状

与国外相比,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亟待提档升级。现阶段北京、安徽、浙江、广东、山东和江苏为产业发展第一梯队,四川、重庆、河南和湖北为第二梯队,其余地区均为第三梯队,作为刚刚确立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成都,必须打破旧格局,努力成为节能环保产业的第一梯队,才能实现经济绿色良性快速增长。

(1)产业发展态势差异化。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一带一轴”的总体分布特征,即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核心区域聚集发展的节能环保产业“沿海发展带”和东起上海沿长江至四川等中部省份的节能环保产业“沿江发展轴”。

(2)产业政策需求刚性化。为有效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补偿节能环保产业对社会效用和生产收益的额外贡献,使得节能环保产业的私人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成本,政府“有形之手”的介入必不可少,需要政府发挥更多主动性,加大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力度来推动,使节能环保产业的制度驱动性因素显著增强,日益在政策上形成刚性需求。

(3)产业新旧业态关联化。节能环保产业是伴随节能减排等生产需要而独立出来的产业形式,所以节能环保技术供给的产业领域非常广,与其他经济实体互相交叉、渗透、关联,实现产业提质升级、绿色发展的目标,呈现出与传统产业有机结合的全新产业价值和工程化应用特征。

(4)产业发展一体成套化。节能产业正逐步由单纯的产品供给逐渐向技术咨询、工程设计、实施一体化解决方案发展,环保装备向成套化、尖端化、系列化方向发展,环保产业由终端向源流控制发展 。

3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总体情况及SWOT分析

3.1总体情况

经过多年来的培育和发展,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拥有节能环保服务业单位和企业200余户,节能环保制造规模占全省比重超过1/3,环保咨询和环保研发创新服务等领域位居西部前列。自2009年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该市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工业增加值和利税总额曾达到40%以上的高速增长。2010年以来,受金融危机、房地产调控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增速不断放缓,2011年仍保持增长态势,但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与利税总额同比略有下降,2013年再度回升到2%左右的增速水平。从与国内节能环保产业较发达的城市比较来看,该市节能环保产业规模仍然较小,总体上与北京、淄博、无锡、上海等500亿元甚至1000亿元产业规模存在差距,基本保持在200~500亿元的第二梯队阵营中,但规模水平相对靠后,如图2所示。

成都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包括“成都―阿坝工业园区”和“四川成都工业园区”两个省级开发区,初步形成了水处理、大气防治、固废处理、资源循环利用、在线监测等环保企业集群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3.2SWOT分析

SWOT分析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英文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荩、Opportunities(机会)和Threats(威胁)的缩写。其中,SW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是指内部优势和劣势, OT(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是指外部机遇和威胁。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实地调研及数据资料的收集,采用SWTO技术对成都工业区也是整个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劣势以及机会与威胁进行较为详细地剖析。

3.2.1优势( S )

成都现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高技术水平的科技成果和核心产品,也有一批较强综合实力的节能环保企业,如川锅锅炉、环能德美、中节能、美富特、长虹格润、深蓝环保等,分别在擅长领域引领四川乃至全国节能环保技术方向。

3.2.2劣势(问题,W )

(1)聚集规模程度低。产业园区都远离城市,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城市功能缺失,园区建设和资源优化配置滞后,聚集效应缺乏,产业园区优势不明显,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产业离散度较大,专业化分工体系不明确,成型特色产业链尚未形成,大型集团化企业缺乏,产业集聚性不高。

(2)产业发展碎片化。成都市有三大节能环保产业园区,相对有明确发展方向,但相互的联系却不足。节能环保企业在市场上多为单打独斗,即使同在一个工业园,甚至不知道一墙之隔的邻企在做什么,与自己有何关联,调查发现园区内有一家搞膜材的企业在投标高浓废水处理业务中,因业主要求提供有效重金属处理和除垢防垢技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而流标,而相距不远的新津和成都均有金属、非金属回收处理企业,但企业之间却各自为阵,缺乏必要的技术及管理上的沟通与交流,这对于市场资源分配,技术协作创新有害而无益。所以对于企业合作甚至联盟方面,各产业协会应真正起到行业组织的作用,在我市已建的三大专业园区,实施纵向整合和横向专业分工契合协作是当务之急。

(3)市场化程度差。回顾近年来,我市在水、气治理上的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历来都是国外商家中标为多,即便有个别国内知名企业中标的也是凤毛麟角,本市民营企业更是只能检点市场的“边角余料”艰难度日,在节能环保监测服务行业中,美国热电、哈希,日本岛津等仪器随处可见。我国多数企业并未真正建立自己的市场体系,对外出口更是只能搭、借“顺风车”,受到多层转包盘剥。

(4)科研投入低,成果转化率低。缺乏核心竞争力,科研投入占生产成本的比例低,产学研合作没有形成气候,产业互联度低,没有形成集约型产业结构,缺乏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技成果与市场应用脱轨,转化率不高,科技优势难以真正发挥出来。在本次赴成都节能环保工业园现场调查的13家规模以上的企业中,只有两家有部分核心技术,多数企业是根据“部颁标准图纸”或其它企业翻版技术,或花高价引进的国外技术在生产,比如一个以不锈钢材作烟囱的企业,由于技术门栏低,面临严重的市场恶性竞争。

3.2.3机会( O )

成都工业区作为四川省首批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截止到2015年已经累计投入超过200亿元支持节能环保基地的基础设施打造,并逐步推进园区商业配套区域以及新的工业承载空间打造工作。目前正在努力引进一批节能环保产业的高端企业。随着成都市建设“宜人成都”、“国际化生态田园城市”、“低碳城市”口号的提出,成都市节能环保方面的市场需求迅速增长,大大地推动本地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相信随着国家和成都市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链和产业竞争力都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3.2.4威胁( T )

(1)国内竞争的威胁。山东、江苏、北京、上海等已形成的节能环保产业第一梯队在多年发展中,产业规模、产业效益、市场份额、科技含量等方面均有较明显优势,成都要想赶超,进入竞争快车道,就必须认真学习经验,做好顶层设计,全方位给与产业支持和帮助。

(2)国外企业的威胁。随着我国节能环保市场的全面开放,国外环保企业将以资金、技术和管理强势进入我国市场,争抢这块大蛋糕,这必将使成都市节能环保市场面临着市场自由化的巨大压力,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已经站在了一个全球化竞争的起跑线上。

3.3技术壁垒分析

技术壁垒分析是依据未来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目标,分析影响产业目标实现的技术壁垒,核心工作是从现存的技术壁垒中筛选出优先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对这些技术壁垒的攻克,带动产业的技术升级,实现产业目标 [9]。

目前成都节能环保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偏低,与国内其他地区如上海、北京、浙江等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主要关键技术难点见表1。

3.4成都节能环保基地重点突破方向

通过实地调研、专家访谈以及资料收集,分析了成都节能环保产业形成原因、市场需求,发展定位和技术优势,在关键共性技术的基础上,明确了在节能环保产业领域,成都应重点发展的方向有:工业废气减排和降污、汽车尾气净化、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污水洁净化、固废处理与利用,并进一步提炼出成都节能环保产业不同技术领域的19项技术难点。具体情况见表2所示。

3.5构建节能环保产业综合技术路线图

在对节能环保产业进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拟制了节能环保综合技术路线图,以期能直观反映成都节能环保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市场需求、产业目标、技术壁垒、研发需求和资源状况5个方面。逻辑思路为:首先从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和行业资源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然后将不同时间节点内的关键技术研发需求列举出来,再根据研发需求找到其对应的技术壁垒以及这种研发需求对应的产业目标和市场需求,最后对行业未来发展技术路径中的关键线路进行预判,具体详见图3。

4推动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加强组织协调,提升服务效能

大力支持一批创新能力比较强、创新活动较活跃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节能环保产品,对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重大项目和技术研究采取无偿补助、贷款贴息、奖励、创业投资等方式予以财政支持,充分突出区域的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建立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园区,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体系健全的产业链,推动产业园区发展。

4.2强化企业创新,组建旗舰企业

发掘“产业经验”。总结环能德美,川净、中节能等企业在投资研发核心技术的有关经验,并推广应用,培育一批本土龙头骨干企业,重奖在核心技术方面有突破的企业、团体和个人。

组建“产业联盟”。建议以川锅、中节能为龙头发展余热余压、节能照明、建材产业链;以深蓝环保、环能德美、海天水务、美富特膜为核心发展水处理技术;以中冶尾气、川净洁公司为基础,拓展工业、民用大气治理技术;以四川大学、电子科大、中科院、长虹格润、先河环保、中信实业银行为依托,构建以企业技术开发为中心的“政产学研”一体的技术开发系统,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实力。

4.3推行绿色采购,引导企业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技术引进、政府推动、投资补贴、集中投入,引导本地企业进行技术自主研发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性、导向性作用,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鼓励优先将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列入政府采购清单,发挥政府率先示范作用;鼓励优先采购本地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为本地节能环保产品、技术和服务的推广使用创造市场空间。

4.4实施人才战略,强化智力支撑

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热潮兴起,科技人才创业创新正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凝聚起新的核心竞争力,成都应着手集凤筑巢,吸引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及其团队入驻园区相关政策的制定,针对性引进成都市节能环保等优先发展产业急需的创新科研团队,实施有效战略性支柱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支持计划,给予科技人员一定的创业启动资金扶持和安家补贴,搭建“菁蓉汇”创业平台,吸引国内外高素质节能环保人才到成都投资创业。

2017年6月绿色科技第12期

参考文献:

[1]

牛桂敏,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探析[J].理论学刊,2014(11).

[2]米广峰,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河北省绿色崛起[J].经济论坛,2014(6).

[3]刘勇.环保产业的特点及其前景[J].上海环境科学,1997(9):26~27

[4]王堇.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路径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5]董小林,刘玉萍等.BOT与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

[6]吕永权.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研究[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5).

[7]吴舜泽,逯元堂. 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综合分析报告[J].中国环保产业,2014(08):5~18

[8]王姝婷.天津中新生态城“十二五”发展环保产业的对策建议[J].港口经济,2012(12).

[9]段永亮.北京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2):80~80.

[10]王娟. 河南省轴承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D].郑州:河南科技大学,2011.

[11]周亚明.广州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4):102~105

[12]吴晓青.关于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提案[J].中国科技产业,2011(3):28~28.

[13]王宁,薛维梁.山西省节能环保产业制度体系的创新与完善―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8):119~124.

[14]龙俊.山西煤机装备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 2012.

[15]戴春勤,岳花.当前推进我国环保产业良好发展的对策探析[J].学理论,2015(10):105~106.

[16]刘迎.允竞公司冷热水自供系统的组合营销策略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4.

[17]张占民.广州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06(7):40~40.

[18]黄鲁成,王龙飞,等.从专利分析看北京环保产业发展[J].环境保护,2013(2):59~62.

[19]王浩.教育信息化发展技术路线图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4.

[20]王娟,贾现召,张纪.基于关联矩阵方法的轴承产业技术壁垒分析[J].轴承,2010(9):65~67.

[21]胡光灿.我国保健酒行业技术路线图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22]段永亮.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运营机制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6):444~446.

[23]卢桂芳.发展低碳经济是陶瓷行业的必然选择[J].轻工标准与质量,2011(1):12~14.

[24]胡玉娣.中国光伏产业国际营销策略分析[D].合肥:安徽大学,2014.

篇3

关键词:建筑陶瓷 发展趋势 原材料 设计开发 节能降耗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al estate business an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big spoke to improve degree, and people to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concept of the fundamental change, building ceramics in the household of people lives occupi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At the same time,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 energy problem is severe, the building ceramic industry only pay attention to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n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Keywords: building ceramic raw materials design development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sa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consumption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陶瓷工业的现状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筑陶瓷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产品产量、质量、品种、花色规格以及生产基地的布局等方面都发生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变化,产量和效益保持较快增长。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产业技术得到提升。大型高效节能窑炉、抛光砖和大规格建筑陶瓷薄板生产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品结构由中低档为主向高中低档全面发展,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产品品种齐全,花色种类繁多,产品规格趋大化。

节能取得较大进展,环保意识不断加强。

但是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

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的质量差异逐渐缩小,无论在品种、品质、型号、花色上都很接近,新品种自主创新能力差,开发新产品能力低。

能耗高、排放大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建筑陶瓷工业依靠的还是高耗能、大规模、大产能的支撑,这种粗放式的发展状态从长远来看必须改善。

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自主品牌知名度不高,直接影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建筑陶瓷工业的发展趋势

(一)原材料专业化

原材料专业化是建筑陶瓷生产的必然趋势。原材料专业化是指因地制宜地把原料加工成最佳使用状态,把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能长期稳定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实现专业化生产,商品化供应。原材料专业化对规模化生产、保证产成品的质量稳定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有重要意义 。

(二)产品设计开发紧跟时代潮流

随着建筑陶瓷行业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的不断运用,以及市场需求的推动,建筑陶瓷产品的开发向着时尚与潮流的方向发展,同时受设计、装饰理念的影响,将主要出现以下的趋势:

1、时装化。受市场的影响,产品更新速度加快,新产品层出不穷,小批量、多品种、转产快成为工业化大生产的新特点。陶瓷时装化设计要求产品设计及装饰风格上别具一格,创造卖点,制造时尚,引领潮流。

2、个性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重视开发个性化产品,个性化的设计是指强调特色,张扬个性,力求完美,突出品位,根据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开发,以寻找和开拓市场空间,带动新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3、人性化。适用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建筑陶瓷产品也向着人性化设计的方向发展,它里面注入了更多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既强调视觉上的舒适和美感,也突出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

4、艺术化。生产水平的提高,设计理念的更新,文化内涵的注入,给建筑陶瓷产品赋予更多的灵性。同时,工艺设计方法和装饰技巧的丰富,也带来了更多艺术化的效果。

5、自然化。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和审美情趣的提高,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将成为重要的消费理念,仿古、仿石类等仿自然产品成消费新宠。

另外,随着陶瓷喷墨打印机和墨水的国产化日趋成熟,数码喷墨打印的技术优势将更能充分发挥,特别在仿石纹、仿木纹、凹凸砖和小批量个性化定制领域上大显,将涌现出一大批个性化突出、高度仿生态的花式品种。

面向新世纪,建筑陶瓷工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建陶产品也将会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抓住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节能降耗减排成发展主流

当今世界能源问题日益严重,建筑陶瓷工业作为能源高消耗的产业,节能降耗的任务尤为艰巨。同时,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也是陶瓷生产工艺的改进方向,是建筑陶瓷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这不仅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陶瓷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首先,大力发展节能型产品,开发低消耗、无污染、高性能、多功能、高附加值的新建筑陶瓷产品。大力开发和推广使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环保技术,开发款式创新、品质创新、功能创新的节能型新产品,大规格超薄砖之类节材新产品。

其次,推广节能环保型的烧成设备,改进烧成工艺。窑炉作为建筑陶瓷生产中最重要的烧成设备,其发展趋势向绿色(环保节能型)窑炉方向发展,即低消耗、低污染、低成本、高效率。实现绿色窑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在燃料方面,使用清洁能源和燃料。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避免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另外,采用明焰裸烧技术,降低单位产品的热耗,缩短烧成周期,提高生产能力,节能效果非常显著。同时研究使用先进的窑炉燃烧器,既保证窑内温度均匀,又使燃料燃烧完全。

QR(j7>+J^ 在窑体、窑具的材料上,采用新型的耐火材料和涂料。用耐高温的轻质陶瓷纤维作内衬,可以有效地提高陶瓷窑炉的热效率。由于陶瓷纤维导热系数比较小,增强了窑炉的保温,减少了热散失,改善了烧成环境。同时 G^A }T 3 采用涂层材料,可以增加窑炉内传热效率,节能降耗,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NB lJULS

在烧成技术上,向温度均匀性高、低污染方向发展 (/gMt Iw 。低温快烧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节能烧成技术,它能够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降低烧成周期和烧成温度达到增产、节能的目的。这种技术主要通过改变原料配方及制造工艺和改进窑炉来实现。

在检测方法上,采用多变量控制技术。以新的控制方式和方法来控制窑炉同一断面、同一水平面上的温差以及突破还原气氛控制的难点,使窑炉的温度、气氛控制更精确和稳定,窑炉的自动化程度更高。 q|S,^ 0cU W S2@; 8.N

另外,节能减排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清洁生产。推进循环经济,把生态工业和清洁生产等措施综合起来,使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污染物排放量最少。比如充分利用窑炉余热,将窑炉余热回收用于干燥坯体,预热助燃空气等,以及陶瓷工业废渣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陶瓷作为我国建材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面临更高的发展机遇。建筑陶瓷工业只要在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自主创新,以节能降耗为己任,发展绿色生产,提高行业经济效益,就可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吴甲甲,汪平生,张真.浅谈我国建筑陶瓷.理论研究.115

篇4

能源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水平不断提高导致能源消耗迅猛增长,其中,工业耗能仍是拉动总体能源需求的主要因素。全球范围来看,电动机驱动系统每年消耗的电量超过全球工业耗电总量的70%,而多数电机系统运行在低效率状态下,能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为此,多数国家把节能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工业系统(本文特指电动机驱动系统)的最优化上,通过制定系统经济运行标准、开展系统经济运行项目、推广最佳工程管理实践等途径促进节能工作。从1989年至今,我国制定的能效标准达到22项,其中包括三相异步电动机、通风机、清水离心泵和容积式空气压缩机四种工业产品。为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使节能标准相互协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一步促进工业系统的节能工作,我国工业系统经济运行标准的修订工作已经全面展开,而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标准来推动高效工业市场的转型将是今后节能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参考相关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工业领域节能工作的现状,提出新的工业标准框架,保障节能标准的有效实施,促进高效工业系统的建立和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

1问题的提出

电动机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动力机械,广泛应用于各个生产领域,并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电动机所拖动的设备主要有泵类、风机、压缩机、机床等,是各行业的主要动力配套设备之一。目前我国电机系统的装机容量非常大,保守估计为5亿千瓦,年消耗电量达7500亿千瓦时,且运行效率普遍很低,电机系统中“大马拉小车”的现象非常普遍。最近,联合国工业发展署在我国上海、江苏两地搞的电机系统优化项目表明,国内电机系统的效率提升潜力在20%~50%,节能潜力相当巨大。另一方面,电机系统能效改进难以实现持续性,众多因素促使电机系统的运行效率重新回落。例如:(1)采购与生产部门没有统一管理,生产设备和系统组件的采购没有考虑系统效率,只是一味地追求最低的初始投资费用;(2)产品、工艺的改变往往导致改进后的电机系统其运行效率再次降低;(3)员工对新生产工艺不够熟悉,系统操作、维护不当;(4)人员工作的不合理调整导致系统运行低效。对一个企业来说,如果没有合理的能源管理及优化体系,当初投入巨资改进电机系统的运行效率,很可能三五年后又面临同样的问题。这种反复的改造、再改造使得维护系统高效运行的费用急剧增加,而多数企业会对系统节能的经济效益丧失信心。企业、政府以及市场需要一套有效的机制保障工业系统持续高效的运作。

2工业系统框架

2.1目的和意义以系统经济运行为基本单元的工业系统框架是一套涵盖标准、监督、审核、认证、培训的综合管理体系。该体系以节能管理与监督为重点,在政府、企业、技术专家以及独立的认证认可机构之间进行有效的关联,将工业市场的运作从产品交易转变成工业系统优化服务,并结合IS09000/14000/ANSI/MEI2000等企业管理体系,将能源管理:效率与企业的商业实践和增强全球竞争力、减少费用、提高生产力以及环境保护等企业核心价值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工业市场持续高效发展的目标。建立工业系统框架对推动我国高效工业市场的转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节能管理体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框架的实施需要相关节能政策和节能标准的支持,同时也促进节能政策与标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另外,工业系统框架也将大幅度提升我国工业系统用能效率,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以及改善系统中产品和设备的能效结构,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技术和科技水平,从而保证我国能源供需的平衡和国家经济的不断增长。

2.2分析讨论

工业系统框架结构的主要元素包括政府、企业、系统优化专家、独立认证机构等。政府开展自愿性的节能项目:协议,广泛鼓励并吸引企业参与制定产品能效标准、经济运行标准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系统优化专家负责评价企业能效状况并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编写系统优化数据库和制修订产品能效标准、系统经济运行标准等;企业根据系统优化数据库和自身系统运行状况,在系统优化专家的指导下进行项目改造,建立管理体系模型并将系统能效纳入其中;独立认证机构主要负责定期的达标审核,判定系统运行的能源消耗状况并给出意见和建议。截至2003年底,我国约有10万家企业采用ISO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全球则有149个国家、56万多家企业使用该体系。ISO管理体系被世界各国广泛地采用,其体系的完善性和评价的独立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从各方面考虑,实施ISO管理体系标准无疑是工业系统框架的最佳选择。系统优化数据库是上述要素以及整个工业系统框架的枢纽,良好的数据库是工业系统优化的基础和保障。收集所有电机驱动系统优化、运行、管理经验,将简单易懂的操作指南、程序以及项目保存在数据库中,进行详细的分类以方便企业受训员工或其他专业人员进行查询或检索。数据库中的资料应本着方便转化的原则,使所有实施系统改进的企业能够根据本身的特殊情况加以调整。

2.3实施途径

2.3.1从上至下

(1)相关国家标准研究机构和政府机关制定并颁布电动机传动系统经济运行标准,对系统的高效运行广泛的基础标准。同时工业能源管理基础标准,给企业提供一个管理框架,并在语言上与ISO相关标准兼容,包括MSE2000。

(2)省级政府机关对行政管辖内的企业进行系统优化培训并提供培训工具(工业系统最优化数据库),指导企业如何达到国家标准和协议要求。

(3)国家和省级政府机关应该对那些在提高电机系统运行效率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加以认可和表彰,积极开展政府和企业之间自愿性协议/项目;对没有达到协议要求的企业建立一套合理的处罚机制。

(4)企业建立一套合适的管理系统模型,根据电机系统经济运行国家标准提出企业电机系统改进计划和目标,并将计划、目标、管理规则、审核等内容纳入到ISO管理体系中。

(5)对协议企业进行定期的ISO管理体系审核,对不合格的企业提出改进意见。

2.3.2从下至上

(1)企业评估电机系统的运行现状,并与政府达成协议,在ISO的管理体系框架内承诺系统改进目标并制定详细改进计划。

(2)省级政府建立工业系统最优化数据库和工作指南,使企业可以非常方便地将它整合到企业质量/环境管理手册中,手册中包含了电机系统效率的改进工程。

(3)政府机构向企业员工和能源效率组织提供培训,指导他们如何评价系统运行效率以及如何使用工作指南数据库。

(4)定期对协议企业所承诺的改进目标进行审核,确保每个电机系统、每个企业达到改进目标,并对没有达标的企业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

(5)政府表彰电机系统能效改进项目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并将成功经验加以推广,最终实现高能效市场转型的目标。

2.4实施障碍和对策

系统框架主要的实施障碍在于:

(1)优化系统买卖的市场运行模式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

(2)企业通常将生产质量、生产可靠性等因素排在首位,而对能源效率所带来的利益没有充分的认识。盲目追求初始投资/预算的最小化,忽视最佳工程实践和寿命周期成本的意义。

(3)系统优化数据库相当庞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4)需要将系统能效管理纳入企业ISO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并建立配套程序。

(5)管理、监督不到位,体系形同虚设。

对策和建议主要有:

(1)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一场工业系统优化的运动。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工业系统节能效益,并将重点放在经济效益巨大的项目上,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系统优化运动中。

(2)提高企业对系统优化的认识,拉动市场对系统优化服务的需求,从而促进市场运作的彻底改变。

(3)组织系统优化专家组对我国钢铁、冶金等高耗能企业(排名前100位)进行全面评估考察,并作出详细的改进方案。选择部分或全部企业作为示范企业,实施改进方案。

(4)政府成立相关的管理部门,广泛收集系统经济运行的实践经验,组织专家开发系统优化数据库并对协议企业相关员工进行培训。

(5)由专门的机构定期审核。

篇5

关键词:能源节约;财政政策;税收政策

一、财税政策是政府能源节约管理和调控中最灵活、最有效和重要的政策措施

(一)政府在能源节约中的主导作用

市场和政府是两个最主要的资源配置主体,依据现代经济学理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配置资源具有经济效率高的优势。所以,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应主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能源节约方面来看,以煤炭、原油、电力、新能源等为代表的各种能源具有商品的属性,以市场定价为目标的能源价格改革,如煤价放开、油价与国际接轨和新建电厂还本付息定价等,对促进市场竞争、改善企业经营和抑制能源需求增长产生了积极作用。市场竞争促使企业自觉节能,特别是那些能耗占成本比重较高的企业大都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加强节能管理,降低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和效率,以增强竞争能力。但是,能源节约具有公共事务的性质,市场机制的作用很有限,常常存在“市场失灵”现象,表现在:市场价格不能反映长远利益;投资者偏向能源开发项目,不愿投资于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能源生产利用的环境成本未计入能源价格;消费者缺乏能源节约信息和技巧;政府不合理的财税政策和管制政策妨碍能源节约潜力的充分发挥等。因此,从“市场失灵”的角度看,有必要大力加强政府在节能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据世界银行研究,市场力量对实现能源节约潜力的贡献率只有20%,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也表明,对于能源节约,政府必须起主导作用。

(二)政府与市场在能源节约领域的作用范围和边界

依据现代经济学理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应主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调节应在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条件下,在市场失灵领域进行调解。由于市场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存在,市场可以通过“无形的手”,自发地调节自身的资金流向,使资源发挥近似帕累托效率。而在能源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政府如果单纯依靠自身的行政力量提供,由于寻租现象的存在,有些时候不但效率低下,甚至无法提品,影响政策的顺利实施。因此,应注意发挥市场在能源节约中的地位。

政府在能源节约中的作用,重点应放在“市场失灵”和“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缺陷上来。在限制高能耗产品的同时,鼓励节能产品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具体来说:(1)限制高能耗产品,制定和实施最低能效标准,将高耗能产品从市场上淘汰,引导用能产品提高能效,弥补“市场”不足。(2)研究制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激励政策;研究制定抑制资源过度消费、有利于企业开展节能的税收及税负转移政策;研究制定公共财政支持政策;对能源消耗高、污染重的产品和设备课以重税,强制实施高能耗产品淘汰的政策,建立基于市场的节能信息传播机制、能源管理技术服务,以克服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中的市场障碍等。

(三)财税政策在政府可以选择的调控政策工具中居于重要地位

政府在能源节约中可以采取一系列经济、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对此进行干预和调控,而财税政策将是政府能源节约管理和调控中最灵活、最有效和重要的政策措施。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既是一项基础性研究,也是应用性的科技推广活动。同时存在着初始投资大,即期经济效益不确定和社会效益的长期性,使得节能技术研究开发方面的投资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因此,需要政府灵活运用财税政策,对节能技术研究开发提供必要的、适当的政策优惠与扶持。财税政策作为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其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综合的体系。其中有税收减免、政府投入、政府采购、科研资助、开征能源税等。这些政策措施从不同侧面对节约能源、促进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产生作用。

二、辽宁省能源利用现状分析

2003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国策出台以来,辽宁省的经济增长出现了良好的上升态势。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与能源约束的矛盾也日益凸现。辽宁作为在工业化初期建设起来的以基础原材料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能源的消耗增长远远比能源生产速度快。从1970年以后,辽宁能源生产就开始停滞不前,而能源消费却迅速增长,能源消费总量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有关资料显示,辽宁年能源消费量占全国的8%,其中工业用能比例高达75%。根据辽宁省的产业政策,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冶金、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煤电等以基础原材料为主体的工业仍是辽宁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能源消耗量依然较大。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建筑和生活用能也大幅度上升,能源消费将进一步增加。而目前辽宁的能源状况并不乐观,表现在:

(一)能源约束矛盾突出

1.全社会用电需求长势强劲

辽宁是东北地区用电量最大的。从辽宁的电力供应状况看,虽然基本上可以满足需求,但是电源结构不合理和总量偏紧问题仍比较突出。近些年来,全省基本没有新的大型电源项目投产,现有装机挖潜空间越来越小,调节能力严重不足。事实上,无论从电力工业产值还是从发电设备容量、发电量来看,辽宁都曾位于全国各省区的前列,中国第一台2.5万千瓦、5万千瓦、10万千瓦、15万千瓦、80万千瓦机组都首现辽宁。即便如此,辽宁仍遭遇电源结构不合理和总量偏紧局面。初步预测,至2010年,全省年均用电增长速度为7%以上。

2.作为一次能源的煤炭紧缺

辽宁省曾是我国重要煤炭工业生产基地之一,“一五”期间,建设了海州露天矿、五龙立井和兴隆立井等重点工程项目,同时恢复和改造了抚顺、阜新、本溪、北票等4个老矿区。从“二五”开始先后新建了铁法、沈阳、南票等几个新矿区。但是作为一次性的基础能源来说,辽宁煤炭资源因多年的开采而开始走向枯竭状态。有关资料显示,辽宁全省煤炭现有地质储量55.52亿吨,可采储量只有24.83亿吨。如今,本溪、北票煤矿已整体破产,阜新、南票煤矿的部分矿井已经关闭,抚顺矿务局由于煤炭资源已近枯竭及“保城限采”政策的执行,年原煤产量已由过去1000多万吨减少到目前的600万吨左右,所剩两矿分别仅能维持开采到2016年和2025年。目前,辽宁标准煤的需求缺口一直在6000—7000万吨,每年需从外省调入原煤7000万吨。全省发电用煤(电煤)缺口达50%左右,大多数电厂的储煤率都在安全警戒线以下。预计到2010年,全省煤炭消费量将达到1.5亿吨,省外净调入量1亿吨左右。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对辽宁能源资源的可供量、承载能力以及能源安全提出严峻挑战。

3.原油对外依存度高

辽宁省是石油消耗的大省。2004年全省消耗原油5216万吨,辽河油田生产仅为1283万吨,缺口3933万吨。2005年全省消耗5410万吨,省内生产仅为1260万吨,缺口4150万吨。目前,每年从外省调入及国外进口大量原油。2004年进口原油659万吨,省外调入3239万吨;2005年进口原油773万吨,省外调入3565万吨。可见,辽宁的原油对外依存度非常高。

4.可开采的能源已经达到最大限度

目前,辽宁已探明一次性能源储量人均能源占有量161吨,为全国人均的1/4。探明的能源资源的动用率平均超过65%,水电资源开采率甚至达到85%,基本不具备再建设中型以上水电站条件。矿产资源原来排在全国第一位,现已开始逐渐萎缩。

三、辽宁能源节约中可采取的财税策略

(一)运用财政政策,促进辽宁能源节约

从辽宁的实际看,节能设备投资少,资金和能源节约任务不匹配,是长期以来辽宁能源节约工作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除省级财政有少量的节能资金安排外,各市、县政府在财税政策支持方面几乎处于空白。由于缺乏政府投资的有效支持,能源节约技术改造主要由企业承担。能源节约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市场不确定性较大;节能设备一般造价比较高,需要充足资金购置。企业作为节能投资的主体,投资能力较弱,也缺乏有效的融资途径,大量节能技改项目难以及时实施,很多好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难以得到推广和普及。因此,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1.制定鼓励企业节能的财政支持制度

财政支持是世界众多国家或地区用于促进节能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手段。针对辽宁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加大各级政府对节能的预算拨款,保证节能预算资金的稳定增长。特别应在财政预算中大幅度增加“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经费,并专列预算科目。该项经费重点支持的领域应包括:能源节约综合利用方面的重大课题研究,支持能源节约重点行动计划和重大示范工程,加大对能源节约标准、规范制定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对能源节约重大技术的开发、示范,引导能源节约先进实用技术、工艺和设备的推广。

2.对能源节约项目和能源节约产品贷款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

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节能技术项目、节能产品的研究和应用,加快辽宁能源节约步伐,各级地方政府可以选择一些能源节约项目、能源节约重点产品,通过专项贴息贷款方式予以支持,加大利用信贷资金支持能源节约的力度。对于辽宁制造业基地生产节能产品出口的企业,可按出口收入给予一定的出口贴息,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3.设立辽宁能源节约投资基金,吸纳社会资金促进能效提高

政府的财政资金毕竟有限,吸收社会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也是市场经济国家公共财政支持能源节约的做法。基于辽宁老工业基地节能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可以考虑设立能源节约投资基金,对能源节约项目进行支持。节能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的直接财政投资和民间资金,政府投入部分追求保值,不要求回报。节能投资基金可以对外直接投资,作为项目的资本金,也可以向企业提供担保,为企业的节能投资融资进行担保。

4.积极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扩大政府对节能产品采购范围

政府采购,是政府财税政策中政府可直接引导和调控节能行为的政策措施之一。1993年4月克林顿总统签署总统令,规定联邦机构的所有政府采购必须是有“能源之星”标志的产品,这不仅使“能源之星”标识制度获得极大成功,也使之成为节能的全球基准。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降低生产者风险和鼓励高能效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方面,政府采购起重要作用。因而,辽宁在实施能源节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作用。可以考虑将节能型技术和设备纳入政府采购目标范围,具体说来,可采取三项措施:一是政府采购更多地集中于那些能效高的产品,政府统一采购的安排中,可以适当向生产有利于能源节约的新产品或运用有利于能源节约的新工艺的厂商倾斜,这样既可以鼓励企业对节能型设备或技术的开发,又可在社会上产生示范效应,从而鼓励、刺激其发展。二是由省政府做出相应规定,要求省、市、县等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在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时,应当优先采购节能产品,逐步淘汰低能效产品。三是政府公布采购标准,引导企业向高标准迈进,从而促进全社会能效的提高。同时,建议组织实施节能自愿行动计划,以促进能耗大户大幅提高能效水平。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财政手段有助于能源节约战略的实施。辽宁作为耗能大省,与其他省市相比,节能工作更为艰巨,更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然而,辽宁目前的财力状况并不乐观。辽宁作为计划经济时期上解中央财力最多的省份之一,改革后仍把计划经济时期的沉重负担保留在新体制中,致使辽宁在经济严重衰退的情况下毅然承担着计划经济时期向中央财政上解财力的重负。特别是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为了大幅度提高中央财政占财政总量的比重,辽宁财政的上解负担更加沉重,使省级政府的财政力不从心。实践表明,政府对能源节约的引导作用,必须以一定的财力为前提。因而,为了相应增加辽宁的财力,建议国家应当给辽宁财政以一定的优惠政策,以增强省级政府的财力,从而使省级政府在能源节约战略中发挥核心作用。

(二)运用税收政策促进辽宁能源节约

1.降低企业能源投资成本,鼓励企业加大节能投资的力度

辽宁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在国家实施倾斜式工业化发展战略前提下,辽宁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电子等为主体,涵盖工业行业40个大类、197个种类、607个小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近年来,辽宁工业在各产业部门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与此同时,这些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非常高,因此,为企业创造节能的条件,降低企业能源投资成本,鼓励这些行业加大节能投资,对于加快辽宁能源节约步伐意义重大。税收政策上,可以考虑对积极节能者予以税收优惠,刺激和引导生产者采用节能方式生产。

所得税方面:允许企业在所得税税前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扣除以废气、废渣和垃圾等为原料生产的产品所实现的利润,同时,对企业用税后利润投资于上述项目的,给予适当退税;对企业购置节能产品或设备,可按其投资额的15%从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用以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延续抵免,最长不超过5年;对生产节能产品的企业给予必要的所得税直接优惠,其中专门从事节能产品的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非专门从事此类节能产品生产的企业,就其生产经营节能产品取得的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生产节能产品的专用设备,可以实行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

增值税方面:对生产节能产品的企业,加强节能产品的认定与管理,依据节能的程度按不同的返税率(17%,13%,11%,8%,6%,5%,0%)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减轻生产节能产品企业的税收负担。对企业购进消烟、除尘及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环保设备允许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进口的环保设备、仪器及用于生产环保设备的材料、零部件等在进口环节给予一定的增值税减免税优惠。在目前辽宁仍作为增值税转型试点省份的情况下,建议将在辽宁部分行业实行的消费型增值税推广到高科技节能企业,使购入固定资产的价值在当年一次性扣除,从而可以提高企业对节能项目投资的积极性。

其他税种方面:将土地使用权、已有建筑、厂房转让给生产节能产品的企业用于生产节能产品,可考虑免征营业税。对建筑业根据所使用能源的数量实行从量累进定率税制,鼓励建筑企业使用耗能少的建筑材料,建设在实际使用中同样节能的建筑。对符合一定标准的节能生产企业,可以考虑在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方面给予一定的减税或免税优惠。建议国家开征环境保护税,将一些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高能耗产品纳入征税范围,引导社会投资向节能型产品的生产转移。

2.引导社会制定节能消费倾向的税收政策

税收对节能消费的调节主要通过消费品的价格来体现。按照供求与价格关系的理论,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并导致生产者相应减少生产量,市场将因政府课税,引起商品供求变化形成新的市场供求均衡量。从引导社会节能消费倾向的角度考虑,可以采取以下税收政策:

调整现行的消费税政策。一是将目前尚未列入消费税征收范围不符合节能技术标准的高能耗产品、资源消耗品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二是对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再生性能源的企业采取负能源消费税,即给予补贴;三是提高消费税中对汽油和柴油征税的税率。四是比照对低污染排放值的小轿车、越野车和小客车减征30%消费税的政策,对符合一定节能标准的节能产品,允许按照一定比例享受消费税减征的优惠。

调整车辆购置税、车船使用税政策。一是对以清洁能源为动力,符合节能技术标准的车辆,可按适当比例给予减征车辆购置税的优惠;二是改革车船使用税的计税标准,对不同能耗水平的车船规定不同的征税额度,实行差别征收。

开征燃油税。国际经验表明,推行汽车燃油税是推动节油事业发展的成功举措。开征燃油税,对不同能耗的燃油或燃气,规定不同的税额予以征收,可以促使汽车生产厂家积极采纳节油技术,使技术先进、耗油量少的车主导市场;有助于理性消费理念的形成,在燃油税杠杆下会有更多的人购买和使用节能型、小排量汽车,改用柴油车,从而有效减少汽车对能源的大量消耗。对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产品,要设立一些新的税种,如环境污染税、碳税、能源消耗税等,对耗能大户由目前的实行单一的行政处罚手段变为实行经济(税收)调控与行政处罚相结合的组合政策措施,在抑制耗能大户发展的同时,客观上也是推动节能产业发展的另一个动力。

3.促进能源资源进行综合开发的税收政策

辽宁是我国历史悠久、基础雄厚的重工业基地,相当数量的城市属于资源型城市,其中不乏以采煤、采油等为主的能源资源城市,如抚顺、阜新、盘锦等。近年来,由于资源的约束和多年的过度开采,辽宁人均资源占有率不断下降,能源资源的占有率也随之降低。因此,对能源资源进行综合开发,进而提升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尤为重要。在税收政策上,可以考虑对利用煤矸石、煤泥发电,给予适当的增值税方面的优惠措施;对于进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油页岩利用和煤矸石综合利用的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并对油页岩综合利用免征资源税;对于国家需要重点保护或限制开采的能源资源,适当提高资源税的税额;改变资源税的计量依据,由现在的按企业产量征收改为按划分给企业的资源可采储量征收,促使企业尽量提高资源的回采率,甚至可以采取从量定额征收与从价定率征收相结合的征税办法。

4.鼓励节能领域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

鼓励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是能源节约的重要渠道。辽宁具有非常好的生产要素条件:大量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等,是国内许多地区所不具备的。结合辽宁省在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等产业上的优势,通过提高节能技术创新能力、开发节能新品种等政策,有助于推进辽宁节能事业的发展。为此,应加大对节能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对节能设备和产品研发费用的扣除范围。对各类型企业的节能研发费用,在初始年度,均可实行据辽宁列支。在后续年,只要投入比上年增长10%以上,可以按150%的比例扣除。二是放宽费用列支标准。允许企业在税前列支一定比例(如3%—5%)的节能设备和产品研究与开发风险投资准备金。三是进一步扩大优惠政策的力度和覆盖面。凡企业将未分配利润转为投资,用于研究开发节能产品和技术,这部分利润应允许抵免企业所得税。这样做,既可以减轻企业负担,缓解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局面,同时又能够促进企业加大对节能技术创新的投入。四是对从事能源节约技术开发、转让业务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人免征营业税。

参考文献:

[1]苏明,傅志华,包全永.鼓励和促进我国节能事业的财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6,(14).

[2]蔡秀云.对能源产业调控政策存在问题的分析[N].中国税务报,2006-03-01.

[3]王延中.中国转型期能源消费政策研究[J].能源政策研究,2001,(4).

篇6

关键词:新型墙体材料;十二五规划;建筑节能;发展现状;应用前景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Application

foreground research of New Wall Materials

CUI Jun-shan,ZHANG Wang

(College of Engineering;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100;China )

Abstract:Since the national implementation wall material innovation and energy-saving building,after the efforts of several generations, our country new walling material gradually leading wall materials market. The 2011 is the first year of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s, with two meetings held ceremoniously, new material is classified as state ke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of the seven strategic new industry, premier Wen Jiabao stressed in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strengthen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creasing both building energy saving transformation investment, promoting new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new wall materials and energy-saving building are inseparable, development energy-saving building must use energy-saving, section soil, recycling,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new wall materials architecture func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new wall materials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 development cours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 forward-looking new walling materi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in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s.

Keywords:new wall materials;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s; building energy saving; present condition; application prospect

序言

我国墙体材料改革已经实施了20多年,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2005]〗33号)要求到2010年底,所有城市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根据各省市陆续出台的新型墙体材料革新“十二五”规划来看,这一目标已基本完成。主要产品产量与生产能力有很大幅度的增长,产品结构的调整结构显著,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让我们看到了建筑新材料的魅力,出现的新兴材料和技术也为我们提供了未来建筑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国家对十二五期间的节能建筑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墙体材料的改革的推进,对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改善建筑功能,提高人民居住舒适程度等具有重大社会经济意义,它不单纯是建材产品更新换代,而是关系到贯彻保护环境、保护土地两个基本国策和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一件大事[1],随着我国墙体材料迅速发展,在保护耕地,利废水平,节能减排,新材料、新工艺的涌现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然而从整个市场来看,新型墙体材料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优质内外墙板、轻质和复合墙板、预应力楼板、木质板材等符合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新材料应用极少;法律体系支撑不够、监督执法力度小,以次充好;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和能源消耗大;墙体材料行业的整体水平不高,技术创新不够和装备条件差,缺乏自己的龙头品牌[2]。

1 我国新型墙体材料的产业现状与产业形势

1.1 墙体革新工作实效

自2000年6月14日国家建材局、建设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墙体材料革新建筑节能办公室印发《关于公布在住宅建设中逐步限时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大中城市名单的通知》(墙办发[2000]06号),确定了160个直辖市、沿海地区大中城市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0.8亩省份的大中城市在2000年6月30日前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的目标。2001年6月5日,国家经贸委发出《关于将10个省会城市列入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城市名单的通知》(国经贸资源[2001]55号),决定在原来确定的160个大中城市的基础上,增加10个省会城市,列入2003年6月30日前限时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城市名单中,要求其他城省会城市,最迟在2005年底前实现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的目标。2005年12月国家四部委公布了全国第二批256个限时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城市名单,200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公布了第三批限时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的151个城市名单。全国实心黏土(页岩)砖盲目发展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实心黏土(页岩)砖产量逐年下降,“禁实”效果十分明显,新型墙体材料产量逐年增加。下图是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占墙体材料总量的百分比。

1.2 十一五期间新型墙体发展状况[3]

“十一五”期间,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扩大内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发展迅速,各省市均出台了推动墙体改革的政策,法规。

(1) 以工程应用带动墙体材料发展,加大了示范工程建设

(2) 充分发挥专项基金的经济杠杆作用。

(3) 规模较大,工艺技术先进的新型墙体企业增长迅速

(4) 产品逐步向节能型和利废型发展。

新型墙体材料已经有2000年的2100亿块占墙体总量的28%增长到2008年的8800亿块占墙体总量的51%,截止2010年新型墙体的产量占墙体总量的比例已达到55%以上。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预计到2015年底,城区内应用比例会达到85%以上:其中,设区市的100%采用新型墙体材料,县级市区(城区)会达到75%或80%,乡镇政府所在地达到50%以上,经济较发达的农村达到40%以上。表一和表二分别列举了相关省市十一五期间新型墙体材料应用在利废,节能,减排,保护土地资源各方面的贡献。

表一 相关省份十一五期间新型墙体材料应用在各方面的贡献

表二 相关城市十一五期间新型墙体材料应用在各方面的贡献

2 十二五期间新型墙体材料的市场需求

“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达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二五”时期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每年发展速度在1%至1.2%,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一般都在80%以上,专家认为,由于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达到70%左右的城镇化水平就可以了,中国实现这个目标会在2050年左右,按此计算,中国至少还有40年城镇化过程。

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十一五期间,新型墙体材料的产值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发展。从我国房屋建筑面积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分析,未来20年仍将是经济的高增长时期,到2020年,中国还将建设300亿平方米建筑,新型墙体材料作为建筑材料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重点,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4]。

3 对新时期墙体材料的展望

3.1 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墙体材料[5]

要想我国新型墙体材料朝着结构合理,优化资源的方向方展。就必须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

(1)南北方地区气候的差异,墙体保温隔热系统需因地制宜。在寒冷的北方采暖地区注重保温,可采用外墙外保温或者自保温墙体;在南方地区以隔热为主,所以可采用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或者自保温墙体。

(2)结合各省资源优势,重点开发。例如安徽省两淮及宿州地区煤矸石和粉煤灰资源丰富,年排量约800万吨,堆场储量已达1.6亿吨,应发展以此为原料的墙体材料;沿海沿江沿河城市发展以淤泥为主要原料的墙体材料,加大其产业化进程。

3.2 注重绿色低碳与建筑节能

201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入,积极推进新建建筑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温总理还指出,“十二五”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建设部的信息表明,中国建筑的能耗(包括建材生产、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等)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3.3%,而运营过程中的能耗占建筑能耗的70%,建筑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总体碳排放的43.7%,如今能达到新建建筑国家标准(必须节能50%)的建筑只占同期建筑总量的约10%。

可见绿色地产和节能建筑是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墙体材料是建筑物的主要围护结构材料,占建筑材料总用量70%以上,墙体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业的发展水平。在十二五期间,应大力发展节能效率高、抗震性能强和保温隔热效果好新型墙体材料。例如纸面石膏板[6]、植物纤维板、钢丝网架水泥聚苯乙烯夹芯板[7]、木质墙体[8]等。

3.3 打造行业品牌的战略眼光

每个行业都要有自己的品牌,然而现在我国的墙体材料行业的名牌产品很少,对墙体材料的名牌产品的需求也很迫切。对于品牌房地产商来说,他们希望能开发出更顺应潮流,适应建筑业升级,住房建设功能化、智能化、绿色化要求的建筑,开发这些“高、精、深”项目这就要率先运用新型的建筑材料,需要与其楼盘定位相符合名牌产品来吸引消费者;对人民群众来说,拥有绿色,节能的建筑是生活的追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这方面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对整个国家来说,也会选择选择有实力、有潜力的新型墙体材料企业作为支持的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引领行业发展;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规律也决定了名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想改善墙体材料市场装备和技术落后、生产粗放的局面,就必须要涌现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变扩大量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推陈出新,创造精品

4 结语

墙体材料的革新和建筑节能的推广取得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新型墙体材料市场的转型期随着十二五的开局而提前到来,十二五期间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不仅会为改变现有墙体材料市场技术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和资源消耗大,发展节能、环保、利废、节地、保温隔热和抗震型墙体材料继续做出贡献,也是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促进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提高人们生活幸福感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福广,沈荣熹,徐洛屹.墙体材料手册[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308-311.

[2]周银芬.“十二五” 我国墙体材料产业发展思路[J].建材发展导向,2010(5):12-15.

[3]秦华虎.加速推进墙体革新和建筑节能[J].中国建材,2006(6):78-80.

[4]李岗.关于墙体材料发展产业导向的技术思考[J].墙体革新与建筑节能,2010(11):14-16.

[5]张慧儒.因地制宜,综合考量,是建筑墙体材料发展的必由之路[J].砖瓦,2010(11):17-19.

[6]鲍国芳.新型墙体材料与节能保温建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04-107.

篇7

[关键词]经济发展 节能型经济

一、宁夏能源消耗现状分析

1.宁夏能源消费结构过分单一,以一次性能源煤炭为主。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国内各类能源资源储量较为丰富,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引导能源消费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一次性能源消费占比不断下降,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的利用程度正在不断提升。而宁夏地处西北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已基本形成了以煤炭、电力为主导的能源消费格局,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不足。煤炭资源是宁夏的第一大优势资源和宁夏主要能源消费产品,其消费量占到整个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不断上升至接近90%,而全国水平目前则保持在70%~75%之间。

2. 宁夏能源消费增速滞后于全国,消费行业集中度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内经济快速增长,能源消费保持较快增速,总量不断增大。“十一五”国家制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宏观调控政策,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工作,能源消费总量增速有所放缓。期间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以及而后一系列“保增长”措施出台,能源消费增速先降后升,呈V字型趋势。而宁夏的能源消费增速变化呈滞后全国状态。与全国相比,宁夏能源消费行业集中度更高,主要是因为重工业特别是高耗能行业占比大。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长期占宁夏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80%以上。

3.能源消费增速持续快于能源生产增速,能源供需矛盾加剧。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全国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情况来看,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大于能源生产总量,并且供求缺口有逐渐增大趋势。2002年以前,宁夏能源生产总量增速与全国保持同步水平,能源消费总量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能源生产总量大于能源消费总量,能源供需能够自给自足。2003年~2004年,在能源消费总量迅速增加的同时,能源生产总量增速明显回落,导致能源供需迅速转为能源调入格局。2005年以来,由于宁夏落实国家宏观产业调控和实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加之金融危机影响,宁夏能源消费增长有所减缓。自2008年4季度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一系列保增长措施出台之后,宁夏能源消费需求维持快速增长局面。从经济发展看,经济增长本身对能源消费的需求必定有增无减。

4.宁夏能源产业整体水平较低,能源生产消费链较短,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宁夏能源生产、加工、消费来看,整个产业链在国内处于较低的水平状态,造成了能源产品开发和综合利用效率较低。能源企业作为能源产品的供给者提供的能源产品结构只有不可再生的初级能源产品或初加工产品;宁夏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企业作为能源产品的主要消费者,其自身也处于高载能行业,生产具有耗能高的特点,必然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不高;能源加工方面主要能源产品煤炭仍以发电、炼焦和洗选为主,产业链较短,附加值较低,循环综合利用不足。能源市场产品供求结构看似合理,其实产业链整体水平较低。

二、影响宁夏能源消耗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已有文献搜集的整理归纳,结合宁夏经济发展特点及能源消耗的实际状况,本文认为影响能源消耗强度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经济总量、产业结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费结构。

从宏观角度看,经济的快速增长依靠全社会的各类经济体和普通居民,这必然带动生产类能源消费和消费类能源消费总量的不断增大。产业结构因素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高能耗、高污染和严重浪费能源的产业比重,这些产业比重越高,能耗强度越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能源生产、运输、消费等诸多环节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最为重要的节能技术利用。能源消费结构主要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能源的消费比例,常规能源消费比例越高,能源消耗强度越高,节能任务越是艰巨。新能源及可替代能源消费比例越高,能源消耗强度越小,能源消费结构越是趋于合理。

三、宁夏节能型经济发展的长期路径选择

1.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力促经济结构转型。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集中抓好服务业发展中关键产业和关键环节的扶持工作,通过促进服务业龙头产业和重要行业的快速发展,全面带动社会力量推动服务业的全面快速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转型,这是未来实现节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决定性因素。

2.有重点支持能源产业链升级,引导市场合理配置资源产品。优先支持重点项目的建设和关键技术的研发,改变能源产品市场供给结构,从能源产业链产品供给源头引导市场合理配置能源。要转变国家资金直投项目的使用方式,将直接向具体项目提供的资金支持转变为风险补偿类基金的间接支持,利用金融杠杆和先进的金融工具,对冲节能减排的项目和技术的投资风险,撬动巨大的节能减排市场。

3.完善资金配套保障机制,确保节能型经济发展健康可持续。有效整合优化市场资源要素,充分发挥市场引导配置资源的作用。财政资金杠杆要及时向金融机构传递宏观调控意图,货币政策要引导金融机构大力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新能源工业,增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综合效益。也可联合设立能源投资基金,加大对地方政府提供的优质项目的资金支持,形成具有较大吸引力的投资通道和招商平台。

参考文献:

[1]《宁夏能源工业年鉴(2005)》.黄河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 自贡 机械装备制造业 发展现状 对策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行业,是科学技术物化的基础,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载体,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工业,也是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消费类机电产品的行业。自贡是因盐设市的老工业城市,机械工业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是自贡机械工业技术和世界机械工业技术还有很大的差距,加上地理环境的限制,自贡机械工业在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使得自贡机械工业不得不加快发展速度,发展先进的技术,当然新形势也给自贡机械工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

1 自贡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对于自贡这样的老工业城市的改造和构建和谐的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自贡机械制造业经过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并且在产业关联方式上,自贡机械装备制造业产品形成两大关联:一是产品的生产链关联,二是产品的产品链关联。这两大关联使自贡机械产业发展成以锅炉及容器、金属切削机床、工程及运输机械、泵阀设备、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天然气(LNG)设备、商用汽车及零部件、电力输变电设备七大类产品链。

截止2011年,自贡机械工业方面的企业已达212户,占全市企业的36.6%,完成产值487.51亿元,占全市的43.8%。但是其中锅炉及容器产业链则只有6家企业,却完成了76%的产值。其余几大产品链只占了24%的产值,可见自贡机械企业布局的不合理。其次自贡机械生产的产品只有中型机械,小型机械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企业,重型机械的生产为零,可见自贡机械行业发展不均衡。

2 自贡机械装备制造业竞争能力分析

2.1 自贡机械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有:(1)自贡机械装备制造业已经产业集群,具有相当大的产业发展空间;(2)自贡位于成渝经济区的中间位置,川南城市群的几何中心,具有相当的地理优势。(3)自贡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具有相当的技术储备。(4)自贡现有“一环三横五纵”的大城市骨干路网,交通便利。(5)自贡人力成本较沿海发达的地区低。

劣势有:(1)自贡缺乏优质的钢铁材料,只能从较远的攀枝花等地方运进,材料成本高。(2)除了锅炉容器产品,其他产品发展任然处于起步阶段,在设计和制造实力方面远落后于国内江浙地带。(3)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基础设施仍然滞后,建设资金和高端人才短缺,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制约发展。

2.2 自贡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机会和威胁

机会有:(1)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一大批重点工程建设陆续开工,为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2)中国将大力发展成渝经济区,而自贡正好位于成渝经济区的中心位置,为自贡机械加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3)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又将能带动一大批企业的崛起。(4)自贡毗邻宜宾即将修建宜宾港,利用长江水路运输扩大市场。

威胁有:(1)工业发达国家及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步伐加快。(2)自贡机械制造产品链单一,一旦该产品市场压缩,将对自贡机械装备制造业是重重一击。(3)行业整体的生产水平偏于中下,制造的产品也都处于中低端。(4)国内市场分布零散,产品售后服务网点建设缓慢。

3 自贡机械工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结构不优:自贡除了锅炉容器等大型的领头企业,像金属切削机床、工程及运输机械、泵阀设备、压缩天然气设备、商用汽车及零部件、电力输电设备的的企业结构不优化,其发展方式任然是粗放型和资源利用型,没有向科技型、节约型转变。

(2)自贡中场产业的滞后:中场产业中关键性、高功能零部件、元器件和中间材料具有很大盈利空间(如汽车零部件,液压件等),而自贡大多数产品都是低端产品,市场竞争既激烈,利润空间也小。

(3)产品档次差、影响力弱:以机床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无论是在行业内、还是在全国,都没有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影响力很弱。企业产品缺乏核心技术,企业对市场的瞬息万变反应较慢,因此产品很多总是落后于市场需求。

4 自贡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策

4.1 提升传统机械装备制造业,加快优化结构

首先政府鼓励企业直接参与行业技术国家标准制定,同时企业自身应注重国内外技术(装备)集成,通过引进消化和自主研发,实现机械制造业向先进适用运输装备、新能源装备、高端精密制造、先进通用设备及基础零部件等领域聚集,促进普通机械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化,形成一批具有工程总包能力的企业集群。

4.2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产业

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再创新,提高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水平,拓展国内乃至国际“首台首套”设备的应用范围。依托东方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自贡运输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四川川润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发展生活与工业污水治理、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治理四大门类为主的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同时创建国家级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

4.3 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

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科技型、生态环保型、劳动密集型和外向型中小企业,培育一批“成长型”和“小巨人”企业,形成与龙头企业(集团)配套协作和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加快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和扩张发展。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构建民营经济发展的公平竞争平台,化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4.4 大力发展中场产业

要抓住在金属复合材料、核燃料元件、液压元件、汽车零部件、柴油发动机配套件、压力容器等中场产业方面的技术优势,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技术、合资、重组等多种方式,形成专业化、系列化、大批量的生产体系,提高质量、可靠性、技术档次,适应整机发展的需要,并为周边地区机械装备制造业提供配套。

参考文献:

[1]蒋霁云.攀枝花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大众科技,2011(4).

篇9

关键字:建筑能耗,现状,对比,节能,政府政策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data shows, China's current energy consumption, the proportion of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has been far more than 43%, while developed countries of the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accounts for 1/3 of total national energy consumption. But in the model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rns the architecture and city, it is the bounden duty of the architect and designer. So all you have to do is to reduc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buildings.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and differenc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defect found Chinese architectural aspects and related suggestions.

Keywords: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the status quo, contrast, energy saving, government policy

中图分类号:TU111.1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虽然资源丰富,但我国处于快速的发展阶段,对资源的利用非常大。而且人均资源就相对贫乏。在中国目前的能源消耗中,建筑能耗所占比例已超过43%。而中国建筑过分地追求建筑形式、装饰以及设施标准等,造成建筑能耗过高过大,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一些落后的高能耗生产工艺技术及工业设备等仍在使用,高能耗建筑也大量存在。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为发达国家3倍以上,因此节能势在必行。为此,我们不能一味的模仿国外的建筑,也不能盲目的追求建筑形式、装饰。而是要从根本上来解决建筑高能耗的问题。

2.我国建筑能耗的现状

2.1建筑能耗

建筑能耗的定义有两种:广义的建筑能耗是指从建筑材料的制造到建筑使用的过程中所消耗能耗。狭义的建筑能耗是指建筑的运行能耗,就是人们日常用能,他是建筑能耗中的主导部分。而在建筑能耗中,空调能耗又占有主要比例,约为2/3左右。建筑能耗与工业能耗、农业能耗及交通运输能耗共称为民生能耗,我国空调能耗占有总能耗的22%左右。

2.2中国建筑能耗特点

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由于北方气候寒冷,所以北方在冬季会全期采取空调暖气采暖。而我国建筑能耗主要有北方城镇建筑采暖能耗,;城镇居民生活用电;农村居民生活用能;大型公共建筑用电和一般公共建筑用电等。而在其中,空调与采暖能耗占了超过一半的比重。

另一个特点是,我国是以煤炭做为主要的能源。而我国现在的煤炭利用率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这就间接导致建筑能耗的居高不下。

我国正处于快速的发展阶段,任何国家的快速发展阶段都不可避免的带来大量的建筑能耗。二十世纪初期,我国每年新建的建筑高达16 亿~20 亿m2,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并且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人均的房屋面积的增长,导致中国对房屋的需求量也在快速的增长,。同时由于中国的房屋建筑寿命特别的短,就造成了居高不下的建筑能耗。同时,中国的建筑大多是高能耗建筑,并没有采取什么节能措施,因此,中国的建筑能耗并没有出现降低迹象,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更过高能耗家电的普遍推广,建筑能耗持续上升的现象。

2.3我国建筑能耗的问题与措施

2.3.1国民的节能意识的欠缺

一方面由于政府对建筑节能工作的宣传并没有深入到群众生活当中,大部分人对于我国目前能源的供求现状不了解,缺乏相关的节能知识。其次,大部分人认为节能环保离自己的生活比较远,并没有达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地步,因此并没有把节能当做日常生活中的所应尽的义务。

2.3.2节能技术设备的落后

以取暖设备为例,欧美国家以及日本的居民住宅大多数是小型住宅楼,因此,取暖采用的是分散方式,包括燃气和燃油壁挂炉等,而我国有与人口众多,大多是以商品住宅楼聚集,因此绝大多数采用的是集中供暖系统,供暖设备的热源输入会有集中供暖热源损失,官网运输损失以及公寓楼内的供热损失,这些功能损失大约占采暖损耗的20%-40%。单考虑到北方是单季节供暖,因此采暖总能耗就相对小于同等气候下的欧美国家。

我国现有建筑技术相对比较落后,节能率又低,大多是常规的建筑节能产品,高科技的节能建筑材料开发应用范围较窄,并且造价成本增加,市场难以接受,这些都影响了建筑节能技术的扩展。

2.3.3政府相关政策的缺乏

一方面由于政府缺乏相关的鼓励政策,导致建筑商由于经济考虑,而不得不采用一些技术落后的设备,导致高的建筑能耗,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缺乏监管制度,整个建筑过程中处于无人监督的境况,从而时间能宣传只能流于形式,而没有实际的效应。

3.国外的建筑能耗

3.1政府相关机构

这里我们考虑的国家是欧美与日本等发达国家作为比较。欧美国家比我国早发展半个世纪,因此,他们对建筑能耗的认识就比我们早,针对建筑能耗,欧美等发达国家专门设立了相应的建筑能耗评价机构。同时还有一些报刊机构对本国的建筑能耗数据及行了统计分析。此外,欧美国家大多设立了建筑节能标准,多数国家采用单独编制建筑节能标准的方式。

3.2技术设备与政策

由于欧美大多处于发达国家水平,经济技术以及资金的完备,使得欧美国家的建筑能耗远远小于中国。同时由于国家的相关政策的鼓励,大多数企业所采用的生产设备与居民的供暖家电设备都处于节能的环节中。例如美国推动建筑节能的政策,一是建筑物本身的热工性能,即通过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门窗的密闭性能和充分利用通风、太阳能、自然采光等措施来降低采暖和空调的能耗;二是提高建筑物内的能耗系统及设备的能源效率,包括采暖、空调系统、照明灯具、热水器、家用电器及办公设备等。

4.中外建筑能耗对比

4.1建筑能耗总体比较

由于中国的发展现状的限制,我国的建筑能耗总量比较大,但由于人口众多以及建筑的文化差异,使得人均的建筑能耗相对的小于同等条件气候的欧美国家。根据相关文献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能耗远大于发达国家,但建筑能耗比重小于发达国家,但建筑能耗总量大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经济基本处于缓慢稳定阶段,而我过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阶段,相对的工业能耗和建筑能耗都会比发达国家大,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工业能耗会相对的降低,而建筑能耗所占的比重就会慢慢的变大。

4.2建筑分项能耗比较

4.2.1住宅建筑能耗

中国的城镇住宅能耗总量已经接近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但由于人口的庞大,人均住宅远小于发达国家。中国住宅能耗主要有供暖能耗和供电能耗。供暖包括采暖和生活炊事热水等,根据我国的建筑能耗的特点,采暖能耗占了建筑能耗的大部分同时由于住宅建筑特色,以及采暖设备的原因,我国住宅采暖能耗比欧美的采暖能耗要大得多,但由于我国是部分地区采暖,以及单季节采暖,我国城镇采暖热损耗小于欧美国家。而我国非城镇地区由于经济的相对落后,以及供电设备的不完备,采暖设施大多的无法使用。使得我国的居民建筑采暖能耗人均小于欧美国家。

住宅供电方面,我国住宅单面积住宅用电量不到发达国家的二分之一。这是由于人民的生活水平所限定的。在发达国家,人民对生活的舒适度追求较高,例如对室内温度的舒适感,对周围环境的舒适度的要求使得发达国家的供电消耗远远比我国大

4.2.2公用建筑能耗

中国的人均GDP较发达国家还比较低,但大型公共建筑电耗量已经接近于发达国家的公共建筑电耗的水平。

中外公共建筑能耗差别在于中国一般公共建筑一般采用自然通风,空调采用的是分体空调,局部空间局部时段空调,而一般由于楼层的层数限制,一般不采用电梯,照明则是优先使用自然采光,总结下来中国一般公用建筑的单位面积能耗为48kwh。对于大型公共建筑,通风条件是外区自然风优先,内区机械通风,局部时段空调中央空调建筑体量大,内区需要全年供冷,采用电梯,照明采用的是内区电力照明,外区自然光优先。对于大型的建筑单位面积损耗为112kwh。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公共建筑一般不采用外部开窗通风,一般使用的是机械通风,空调为全时段全空间的中央空调,采用电梯和电力照明供暖,则其单位面积能耗250 kwh。可以看出,我国总体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正是不同的建筑室内环境要求与营造模式的不同引起的近年来,我国的公共建筑越来越趋近于发大国家的建造模式,使得公共建筑能耗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5.节能措施

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建筑节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对节能技术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但必须要快马加鞭,尽快赶上。

5.1政策改革

首先政府要提出相关政策法规和节能标准。为促进建筑节能的顺利进行,很多发达国家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政策措施。例如日本、德国对利用太阳能建筑实行财政补助;美国采取了多样化的政策扶持举措。为调动市场的积极性,政府需需出台相关的政策,以此来鼓励引导市场,促进建筑节能发展。对于节能标准,我国与2001年已经颁布了相关标准,建议政府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颁布不同的采暖标准。

5.2设备技术理念的改变

技术与理念的改变必须要在一个层次上进行,不能盲目的依靠外国的技术与设备发展自己的经济。要从观念上改变,政府要推广节能设备与技术的,企业则要开展学习研发新型节能设备的活动。要通过意识上的改变来提高我国的研发能力,促进节能技术的发展。应组织相关团队来进行节能方面的研究工作。

5.3居民意识的改变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要想建设一个节能型社会,应让节能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习惯中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一个新兴产品的应用,不仅需要新的技术,企业和政府的推广,更需要一个市场。只有人们的认识达到了,才会从生活正的方方面面来体现节能环保的行动。这样先进的节能技术才会渗入到市场,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

给发达国家建筑节能技术与实践的比较,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的节能经验,来实现我国的建筑节能快速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符敬慧.浅谈我国能源现状与建筑节能[J].建材发展导向,2006,(4).

[2] 崔新明,廖春波.国内外建筑节能的比较与经验[J].

篇10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机制;融资

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举措的逐步实施及新型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原有粗放式、高耗能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将逐步被集约式、节能环保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替代。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成为首先加以考虑的问题。“合同能源管理”(EPC)机制的实质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这种节能投资方式允许用户使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工厂和设备升级,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一、合同能源管理的内涵

第一个应用“合同能源管理”这个概念的是蒸汽机的发明者詹姆斯·瓦特,当时他为了推销他的蒸汽机,给客户以下承诺:“我们免费提供你蒸汽机并安装和调试,同时给你提供5年的服务。我们向你保证,蒸汽机可以替代马匹作同样的工作,机器中燃煤的费用,比你用马匹和及其饲料更加节省。我们唯一想得到的报酬就是:节省下来的金额的三分之一。”很快他的机器得到了推广。同时,“合同能源管理”这一概念也产生了,它是技术革新的产物。

ESCO(Energy Service Company),中文名为节能服务公司,又称能源管理公司,在中国又称为EMC(Energy Management Company),是一种基于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运作的、以赢利为目的的专业化公司。EMCo与愿意进行节能改造的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向客户提供能源审计、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和材料采购、工程施工、人员培训、节能量监测、改造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服务,并通过与客户分享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或承诺节能项目的节能效益、或承包整体能源费用的方式为客户提供节能服务,并获得利润,滚动发展。

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服务公司是在7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当时由于第二次能源危机的发生,有些能源供应公用事业公司为降低兴建电厂的压力,提出需量管理概念,并配合种种诱因,希望用户能采用较高效率的设备。同时能源服务公司也利用这些诱因推展业务,本身投资或成立能源服务公司来服务他们自己的用户,并在业务中逐渐使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目前合同能源管理在西方国家,特别在工业领域及其能源供给领域应用非常广泛,有非常多的专业公司从事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最主要的是附属于能源供给公司(例如供电公司,供热公司等)的节能服务公司,其次是专业能源承包公司(这些公司往往在一些方面的技术很强,主要在工业供热,供冷,高压蒸汽等方面提供服务)。

二、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现状

(一)合同能源管理起步效果明显

1998年,国家经贸委和世界银行及全球环境基金开始在中国合作开展节能促进项目,选择了北京、辽宁、山东等三个省市进行节能服务试点,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探索在中国将节能减排引入市场化的长效机制。自此,拉开了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的序幕。该项目的目标是引进、示范、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立基于市场的节能新机制,以达到以下目的:第一,克服市场障碍,促使各类节能项目的普遍实施,提高中国的能源效率,减少C02及其它污染物的排放,保护全球及地区的环境;第二,推广节能新机制,组建各种类型的新的节能服务公司,形成中国的节能产业;第三,吸引各类投资者,向节能项目进行商业性投资,促使节能产业的迅速发展。该项目的内容:一期支持成立3个示范性的节能服务公司,建立国家级的节能信息传播中心,为项目提供技术援助;二期在一期示范成功的基础上建立更多的、各种类型的节能服务公司,并为他们的组建、运营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促使中国节能产业的形成。

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3家示范ESCO资产从组建时的7,440万元增至7.3亿元,增长了近10倍;节能投资逐年稳步增长,3家ESCO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累计为客户实施了475个节能项目,投资总额达13.3亿元,获得净收益4.8亿元,而客户的净收益则为ESCO的8~10倍。

(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迅猛

为延续项目I期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应用,建立可持续发展、适应市场要求的ESCO项目运作体系,给予新ESCO公司技术援助并增强其市场融资能力,WB/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Ⅱ期于2003年11月正式启动,至2009年底结束。项目Ⅱ期的起动,标志着中国ESCO产业进入了发展阶段。项目Ⅱ期的主要内容:开展ESCO服务;成立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对中国ESCO进行节能技术援助和咨询、“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培训和节能信息传播;实施ESCO融资担保计划:增加ESCO从国内银行获得商业贷款机会,使ESCO的能效项目投资最大化。

在此背景下,节能服务产业近年来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统计,自2003年以来,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从2003年的17.67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587.6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9.33%。其中工业、建筑和交通对节能服务的需求分别约为63%、33%和4%,而工业领域的节能需求主要集中在冶金、建材、火电和石化等领域,其中电机系统是最主要的节能环节。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投资额从2003年的8.51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16.70亿元和2008年的195.32亿元及2009年的195.32亿元。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节能项目的节能服务公司从2007年底的229家增长到2009年底的502家。2008-2009年,节能服务产业为国家节约实现年节能1235.12万吨标准煤和1757.9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96.85万吨和1,133.85万吨。

(三)合同能源管理前景大好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已由原来的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缓慢推动推广阶段发展到现在的由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快速发展阶段。合同能源管理涉及的行业已经由传统的工业和建筑领域向港口运营、多媒体教育等新兴市场延伸。如2010年签订合同的天津空港经济区的江森自控节能服务公司,属于多媒体行业的博大伟业的电脑系统节能项目,宁波阳光集团的阳光海湾低碳旅游项目等。

“十一五”早期,我国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公司还只有76家,到“十一五”末,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公司已经达到了782家。据《“十一五”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节能服务公司数量将从782家发展到2500家,节能服务产业将实现总产值3000亿元。

三、合同能源管理的困境与对策

从EMC模式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可以部分看出我国节能减排力度欠缺的原因。该模式上世纪末引入国内,至今在我国并未实现大规模的应用,归结起来,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制约:

(一)融资困难

由于需要事先垫付所有投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必须以充足的资金为前提。但是,由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特殊性,如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一次性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不能形成有效的可抵押资产;绝大部分合同能源管理公司为中小企业,处于成长期,自身财务数据尚有欠缺,在银行贷款审核过程中信用评级较低。

为了解决合同能源管理的融资难问题,首先,银行业应从业务创新的角度,加大力度参与合同管理融资业务,如2011年底,宝钢集团旗下两大新兴业务板块宝钢能源、宝钢建筑与浦发银行合作,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等创新业务模式进行融资,浦发银行基于宝钢节能减排提供一系列金融产品,包括与宝钢合作了EPC买断保理业务,即针对宝钢未来收益权提供保理业务,买断企业的应收账款。银行可根据节能单位的具体情况,将重大耗能企业的应收账款,即远期收益变现融资就是一种创新举措。此外,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的会员单位之间资金合作也能够在企业间形成互补优势。一些传统的融资方式,像股权融资、风险投资、客户融资、融资租赁也可以组合使用,从而解决企业的融资困难。

(二)税负过重

合同能源管理免税政策衔接不当,是“营改增”带来的首要问题。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财税〔2011〕111号),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服务收入应按照研发和技术服务改征增值税。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110号)规定,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按照“营改增”试点政策,节能服务公司仍可就该服务享受有关增值税税收优惠,即取得的增值税应税收入,暂免征收增值税。但是“营改增”后,节能服务公司的客户会要求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而享受免征增值税政策是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此类前后政策的衔接不当导致企业难以取舍,无法真正享受到税收优惠。

为了解决税赋给合同能源管理带来的障碍,2010年4月2日国发办[2010]25号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专门对税收出台了优惠政策,但鉴于保护环境,节能减排项目应该有更多大力度的税收优惠。

(三)信用缺失

目前,我国企业的信誉环境尚待改进,无论是节能服务公司还是耗能企业,都存在这个问题。企业怀疑节能服务公司的承诺是否是真的;节能服务公司怀疑客户能否真正按合同分享节能效益。由于节能服务公司投资的不是独立项目,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运行依附在客户身上,由于自身没有主动权,因此节能服务公司风险很大,往往是项目已经实施了,等到向客户分享节能效益时,对方却以种种理由拒绝付款。同时,节能服务公司面对的往往是一些需要通过节能改造降低成本的经济效益较差的企业,进一步加大了节能服务公司分享节能效益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赵乾明等.合同能源管理专题分析,国金证券研究报告,2010.

[2]谢仲华.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J].中国能源,2006(06).

[3]Franceseo Ciampe,王金,陈小仙.第三方融资与能源合同——有效利用能源的综合金融管理方法[J].能源工程,2004(01).

[4]吴刚.美国合同能源管理(EPC)市场发展现状[J].上海节能,2005(04).

[5]杨蕾,陈静春.加快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J].探索,2001(03).

[6]陈志昂.论政府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职能[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05).

篇11

关键词:节能降耗;循环经济;产业结构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实现GDP能耗降低20%的指标。吉林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30%的目标。要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必须对吉林省当前的能耗现状有清醒的认识,明确节能降耗的思路,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确保吉林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当前吉林省的能耗现状

“十五”时期,吉林省经济规模实现了迅速扩张,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821.19亿元扩大到2005年的3620.27亿元,五年GDP年均增量为359.82亿元,超出“九五”时期的年均增量202.89亿元。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能源消费的增长,据吉林省能源平衡表显示,2005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为5957万吨标准煤,比2000年3655万吨标准煤增加2302万吨,增幅为63%,年均增长10.3%,比同期全国能源消费量的年均增幅高0.2个百分点。“十五”后期,吉林省万元GDP能耗水平有所下降,但2005年吉林省万元GDP能耗1.65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1.22吨高出35%,在全国30个省份中排第20位,与能耗水平较低的广东(0.79吨)、北京(0.80吨)、上海(0.88吨)和浙江(0.90吨)等省市相比差距仍较大。万元GDP耗能1.65吨标准煤,意味着吉林省消耗1吨标准煤创造的GDP价值是6060元,仅相当于全国的74%、广东的48%。可见,吉林省的能耗现状不容乐观。

二、吉林省能耗高的主要原因

吉林省万元GDP能耗不但与沿海一些省份相比差距较大,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原因主要是与吉林省历史形成的耗能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吉林省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节能意识淡薄等有直接关系。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吉林省是耗能密集型的产业结构,近年来虽逐步进行调整和优化,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首先,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工业仍是能源消费的主体,耗能较低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比重偏低。2005年,全省工业企业终端能源消费4017.6万吨,占全省能源终端消费总量的68%。其次,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工业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重工业的增长来拉动。2005年,吉林省重工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高达79.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轻工业仅占20.2%,轻重工业比重明显不合理。最后,从行业产出比看。高能耗行业能耗比重高,产出比重低。2005年,吉林省冶金、电力、造纸、建材和化工等高能耗行业共消费能源3293.2万吨,占工业部门消费总量的55.9%,而实现的工业产值仅占全部工业的24.8%。

(二)工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从产品结构看,由于吉林省工业长期以资源开发和产品的初加工为主,吉林省的工业经济形成了传统产品多、新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少及初级化、低层次产品多,和低能耗、高附加值产品相对较少的特点。在终端消费品市场上,吉林省工业产品除汽车类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外,其他终端产品少,市场占有率低。从2005年全国主要工业产品反馈情况看,在电子、通讯等19种高技术产品和10种耐用消费品中,吉林省仅能生产6种,并且大多数产品吉林省占全国的比重不到1%。

(三)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合理。从吉林省一次能源生产构成看,2005年生产原煤2715.1万吨,占全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58.8%,而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生产量所占比重相对偏低。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结构,抑制了优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能源工业内部看,缺少深加工和精加工能源产品,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比如,从消费结构看。一是煤炭消费比重过大,煤炭消费总量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具有以煤为主的低级消费特征。二是居民燃煤较为分散,集中供热比重不高,不仅浪费能源,而且对大气环境污染破坏较为严重。三是第三产业特别是农村能源消费水平低,吉林省农村居民能源消费仍以薪柴为主。四是石油、天然气及其制品等优质能源在终端消费中所占比重偏低,不利于节能。

(四)能源利用效率低。据吉林省节能检测中心对全省200余户重点耗能工业企业的实际监测,吉林省平均能源利用率仅为2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比上海市低10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约低20~30个百分点。从主要产品单位能耗看,比全国平均水平约高15%左右,比先进省份高20%。可见,吉林省能源利用水平较低,经济发展中的高消耗、低效率现象还相当严重。

(五)节能意识淡薄。近年来,由于能源供需相对宽松,人们的节能降耗意识逐渐开始淡薄,尤其是部分地区和企业忽视节能降耗工作,片面追求产值和利润,对节能的投入少,节能更新改造步伐缓慢,粗放经营意识不断抬头,跑冒滴漏等浪费能源现象比比皆是。

三、吉林省节能降耗的主要方向

(一)优化产业结构。影响吉林省能耗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因此,吉林省节能降耗工作要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一是调整一、二、三产业的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重点应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二是调整轻重工业结构。应发展能耗相对较低的轻纺工业、精细化工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从而不断提高轻工业的比重,以逐步改变吉林省偏重型的工业结构。三是调整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开发和生产低能耗、高附加值产品,选择有市场前景、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大的高新技术项目。

(二)改善能源品种结构。在吉林省能源消费中,煤炭占相当大的比重,水电、天然气所占比重很小,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几乎是空白。这种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既非常落后,也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安全与稳定。为此,吉林省能源生产和消费应走多种能源相结合之路,近期以煤为主,加快原煤的有效利用研究,同时大力推广运用可再生能源,加速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的开发利用,不断增加清洁能源比例。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核心是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因此,吉林省节能降耗,必须同发展循环经济结合起来。一方面应积极研究与开发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努力降低工业生产的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使全省资源和能源得到最 大程度的利用。另一方面政府要从税收、信贷、财政等方面,对循环经济试点地区和生态工业园区给予积极支持,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循环经济的各项要求,使吉林经济发展进入一个节约型发展的良性循环中。

四、吉林省节能降耗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吉林省经济增长较快,但从根本上看,还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切实把节能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来抓,不断加强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能源效率水平监测体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争取在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上取得突破,使吉林省走上能源节约型的发展之路。

(一)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节能意识。能源消费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实现节能降耗目标,必须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和政策导向,着力营造全社会节能降耗的良好氛围,唤醒全社会的节能意识,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做起,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动员全社会都来重视、关心和支持节能减排工作,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不断增强全民对能源等资源的节约意识,推动全省节能降耗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节能降耗的法规和政策。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节能的相关法规和政策,为节能降耗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同时要明确各级政府节能工作的职责,建立和完善节能监督机制。二是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加快制定强制性产品能效标准,包括工业能耗设备和重点工业耗能产品能效标准等。三是制定和实施强化节能的激励政策。主要包括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产品的税收政策以及节能型建筑的经济政策,鼓励生产和使用低油耗、低排放车辆的财税政策,并设立节能专项基金和专项奖励资金。

篇12

【关键词】酒店 节能减排 影响因素

在我国经济改革的今天,我国酒店业的服务系统仍然是“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开放运行模式,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缺陷。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化的今天,不能转变服务模式和节约成本的酒店终将被市场淘汰。当前我国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如何对酒店进行节能减排的推广,是我国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的规划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酒店节能减排研究现状

节能减排自2005年“十一五”规划提出以后就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心中。虽然社会宣传比较多,然而真正懂得节能减排含义的人却少之又少。节能减排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包括三废和噪声)的排放;狭义上节能减排指的就是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的排放。基于工业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国内外学者对于工业方面节能减排的研究比较多,对于服务业的方面比较少。这是酒店节能减排一直不能良好推行的一个因素。

从中国知网的调查来看,虽然1987就有人对其开始研究,但直到2005年以后酒店方面的节能减排研究才真正开始热门起来,但研究方向多局限于具体设备应用和节能减排技术的运用,推广局限性较大,缺乏一个对整个影响因素的研究,不能把各方面有机结合。

二、酒店推行节能减排现状分析

目前酒店能源消耗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日常消耗和设备、设施的运行消耗。现在对于酒店节能减排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服务部门当中。如客房部、餐饮部、工程部这三个部门,此外还有办公用品等工作人员的日常开销等。在污染物排放方面,据调查,酒店客人每天产生的垃圾是普通居民的3-10倍。在节能减排具体实施方面,酒店减少了一次性用品的发放、温度和电力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实时跟进慕田原材料的价格等措施,在设备、设施使用方面尽量根据实际需要做调整。采取的措施具有一定的成效,但在整体运行中还需要注意对酒店节能减排的长期性、全员性和技术性支持。

三、酒店推广节能减排影响因素分析

涉及到酒店进行节能减排的相关主体不外乎政府、市场、中介组织、消费者、节能产品供应商和酒店本身。从政府方面来说,政府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财政、税收政策对酒店节能减排的推行方面具有引导作用;从市场方面来说,酒店企业追求利益的目标不会改变,酒店是否进行节能减排的推广,市场形式起到了主要作用。比如,节能减排有利于把酒店的经营成本降下来,酒店当然会进行节能减排方面的推广,再比如,当今消费者对于绿色消费的认识有所提高,酒店进行节能减排方面的推广有助于吸引消费者,酒店就会在这一方面有所关注;从中介组织上来说,它既可以对酒店进行节能减排产品的推广,又可以在节能减排方面对消费者进行倡导,塑造节能减排方面的社会环境;从消费者方面来说,消费者的需求直接决定了酒店的经营,酒店作为服务型行业,一切都是以消费者满意为目的的。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对整个节能减排的进行都起着主导作用;从节能产品供应商方面来说,提供优质、优惠的产品是酒店在进行成本控制时考虑的主要因素。现今节能环保型的设备设施价格都比较高,酒店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当然会进行考量。虽然酒店在装修装潢方面是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但与装潢、装修成本和使用成本不无关系;最后是酒店本身。所有的节能减排措施都是有酒店本身进行的。这主要涉及到酒店的成本问题和经营者自身的认识水平。如果酒店方面在进行节能减排方面是产出小于付出的,节能减排当然就很难推广下去。分析完影响主体,在说一下具体影响因素。对于酒店节能减排的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

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经济因素最为关键,作为赢利性机构,所有经营措施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然而,也正是节能成本过高制约了酒店推行节能减排。目前市场上先进的节能设备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较好的材质,这也造成了较高的购买和改造费用。在酒店选择节能减排设备的时候并不只考虑节能效果,还会综合节能减排设备投资回收期的长短及引进设备的便利程度进行考量,只有节能减排产品的经济利润大于非节能减排产品时,才会使酒店改变选择。当然,这与整个市场环境不无关系。节能减排产品的价格、消费者对于酒店服务方面的要求、酒店方面工程技术的进展等都会影响节能减排的推广;此外对于酒店来说,管理层面的能力和意识至关重要。市场成本、顾客需求固然会影响酒店节能减排方面的推广工作,但具体执行还是靠人的。管理层面的影响我们必须加以重视。酒店节能减排管理人员应该是集节能管理和节能技术于一身的人,需要有丰富的酒店管理经验和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目前整个酒店行业这一方面的人才都是比较少的。此外,国家宏观调控、酒店与行业中介之间的信息交流、酒店本身的施工经验等对节能减排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国家宏观调控关系到酒店行业的盈利水平,信息交流会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并提供节能产品的信息情况,都需要引起重视。

本文介绍了在酒店节能减排推行方面涉及到的主体和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具体如何进行节能减排方面的推广及如何对这些因素进行考量,以提供完善的推行方法,需要广大学者和酒店工作者共同进行努力。

参考文献:

篇13

查看更多《化工科技市场》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化工科技市场》编辑部

        发展论坛

        (1)丁二烯生产技术进展及国内外市场分析 崔小明

        (7)h-sti分子筛吸附特性的模拟研究 刘艳杰 高影 孙秀云

        无

        (9)烷基多糖苷的合成方法 无

        发展论坛

        (10)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 郭勇全 肖萍 黄松 周亚青 段林强 郭莹 赵蔡斌

        无

        (14)专利技术 无

        研究与发展

        (15)化肥汽轮发电机、氮气压缩机叶片结垢的原因分析及措施 汪学峰

        (18)海水淡化水在循环冷却水中的应用 于振记

        (20)超级克劳斯硫磺回收工艺及其应用 张晓琳

        (23)夹点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 林妍妍

        无

        (24)一种沉积含碳化合物的固体颗粒的处理方法 无

        研究与发展

        (25)防晒化妆品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 刘立华

        (28)加氢裂化催化剂的技术进展 曹志涛 高原 任建平

        无

        (31)硫化回收工艺消除强酸废水污染 无

        (31)新型scr技术助力催化剂脱硝 无

        研究与发展

        (32)微波辅助提取柿子中单宁的工艺研究 杨鹏 张品红 刘军海

        (35)氧化铝纤维制取工艺及生产现状 汪家铭

        无

        (38)台玻集团将打造西部最大玻璃纤维基地 无

        (38)一种焦化蜡油非加氢精制方法 无

        研究与发展

        (39)酶催化法制备木糖的研究 刘长虹 吴树新

        政策导向

        (42)节能环保规划重点扶持六大领域 无

        (42)健全化肥市场调控体系需完善两政策 无

        (42)中国将引导拉动商业性矿产勘察 无

        (43)《油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已开展实施 无

        (43)一种无烟燃烧技术用氧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无

        行业动态

        (44)中国将进入乙烯扩能高峰期 无

        (44)膜技术成水处理关键技术 无

        (44)陶瓷薄膜已占据新型薄膜材料主要地位 无

        (45)稀土金属的未来或在深海 无

        (46)4点建议指导碳酸二甲酯产业发展 无

        (47)海洋防腐蚀产业创新联盟成立 无

 &nbs

p;      (47)工业清洁生产推动氯碱行业节能减排 无

        (48)磷肥废水新标准突出清洁生产 无

        (48)生物塑料取代石化塑料的趋势加强 无

        投资风向标

        (49)聚合物需求未来五年快速增长 无

        (49)乙烯市场复苏产量同比增28.97% 无

        (49)开发mdi等下游产品缓解苯胺供求矛盾 无

        (50)投资60亿恒泰豪太阳能光伏项目落户河源 无

        (50)特殊应用领域对环氧树脂的需求增长迅速 无

        (51)化工及相关行业最新拟在建项目 无

        贸易专栏

        (53)中国bdo下游市场需求扩张 促进市场发展 无

        (54)2011年化肥执行旺季出口关税的时间将延长 无

        (54)中国化肥出口关税增至110% 无

        (55)中国主要化工原料进出口信息 无

        价格行情

        (56)橡胶价格疯狂上涨 供应紧张局面将持续至2011年 无

        (56)甲醇价格小幅走低 无

        (56)正丁醇市场强势不再 无

        (57)醋酸行情渐趋弱势盘整 无

        (57)后期硫磺价格将会出现较大波动 无

        (57)丙酮市场盘整运行 无

        (58)硫酸钾行情高位盘整 无

        技术转让与需求

        (59)技术转让 无

        新产品新技术

        (61)天津自主创新制环氧丙烷绿色生产技术 无

        (61)聚氨酯等浆体保温材料为发达国家广泛采用 无

        (61)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升级现曙光 无

        (62)常压低温再生胶技术走出国门 无

        (62)氟化工产品应用于建筑具有节能减排作用 无

        (63)新型甲基溴替代品研发成热点 无

        (63)中国乙烯技术路线多点开花 无

        (64)砷化铟可替代硅制造未来电子设备 无

        (64)中国掌握乙基香兰素核心技术 无

        (65)昊华宇航破解原料用电双难题 无

        (65)全球工业将进入碳材料时代 无

        专利信息

        (66)专利信息 无

篇14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 节能服务公司

我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利用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1/4,要完成节能降耗的约束性指标任务十分艰巨。在分析我国节能减排的差距时,有专家认为:一方面,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主要是依靠行政命令来加以推进,不能适应市场需要,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另一方面,企业从自身的短期经济利益考虑,对节能不够重视,缺乏足够的动力。因此,作为市场化节能新模式的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对于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

一、合同能源管理

合同能源管理(EPC――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是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节能机制。其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能源管理合同在实施节能项目的企业(用户)与节能服务公司之间签订,它有助于推动节能项目的实施。

1.合同能源管理的特点

“合同能源管理”是节能服务公司开展节能项目的一种商业手段。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向客户提供节能减排的综合服务,同时提供服务所需资金,并从设备运行节省下来的费用中回收投资,获得利润。合同能源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节能效果好

合同能源管理的核心是节能服务公司要在节能项目中创造经济效益才能发展,如上海市首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循环水系统节能改造项目,总投资240万,由上海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经过调研、测试、可行性方案论证、设计、施工、调试验收后,取得节电61%,9个月就回收50%投资的好效益。

(2)企业零投资与零风险

支付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所需要的资金来自于企业通过节能改造降低能耗节省下来的能源费用,企业不用支出任何费用(特定项目除外),便可以得到节能服务公司的服务和先进的节能设备及系统。这不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企业节能改造的积极性。

(3)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回收期不宜太长

目前我国节能服务公司大多不具备庞大的资金实力,从已实施的项目来看回收期平均为2年左右。只有采用快进快出的模式,才能为后期项目提供足够的启动资金和后续资金。

2.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主要模式

(1)节能效益分享型

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节能项目资金;合同期内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按照合同约定分享节能效益;合同期结束后,设备和节能效益全部归客户所有。

(2)节能量保证型

客户提供全部或部分项目资金;节能服务公司实施节能项目,保证节能量,从节能收益中获得合理的收益;如果没有达到承诺的节能量,节能服务公司赔付全部未达到的节能量的经济损失。

(3)能源费用托管型

节能服务公司为客户管理和改造能源系统,其经济效益来自能源费用的节约,客户的收益来自能源费用的减少。

二、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上世纪90年代末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以来,通过示范、引导和推广,节能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不断增多,服务范围已扩展到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多个领域。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在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却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企业对节能降耗的渴求,使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潜在市场空间巨大,并成为国内外生产制造企业全力争夺的焦点。

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在中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介绍,合同能源管理在“十一五”期间的目标是节能投资500亿元,年产值320亿元。但是,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节能服务产业还存在财税扶持政策少、融资困难以及规模偏小、发展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

三、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前景光明

2010年4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2010年6月3日和10月19日,国家发改委联合财政部两次下发关于财政奖励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有关通知,从财政补贴上推进EPC项目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出台,带动大型国有企业、跨国公司等纷纷成立节能服务公司,大举进军节能服务市场,这其中甚至包括南方电网、神华集团这样的“巨无霸”企业。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副主任谌树忠分析,财政扶持政策的频频出台将推动更多用能企业从“要我节能”变为“我要节能”。现在由政府牵头大规模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让各方都尝到市场化节能服务的甜头,节能减排的春天真的到了。

目前,我国对合同能源管理的服务理念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大,在社会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共识。但是,随着政府政策的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的前景将变得格外诱人。

参考文献:

[1]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市场化节能新机制――合同能源管理[M].2006

[2] 成志刚,李卫,曹成.浅谈“合同能源管理”在火力发电厂中的应用前景[J].新疆电力技术.2007.94(3):66-67.

[3] 王李平,王敬敏,江慧慧.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8.10(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