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企业创新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杭汽轮集团共有全资和控股企业10余家,产业涉及工业制造、进出口贸易、服务业、房地产等领域,其中工业汽轮机的制造能力与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水泥行业余热利用产品居国内第一位。
在国内工业驱动领域,杭汽轮集团历来是技术的先导者、市场的开拓者、产业的引领者,是目前国内唯一能按用户的特殊需要,非标设计制造工业汽轮机的厂家。企业主导产品工业汽轮机曾获国家产品质量金奖,“工”字牌工业汽轮机获国家名牌称号,2011年“工业汽轮机”项目荣获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2012年获全国质量标杆企业称号等。
近年来,在企业创新发展中,杭汽轮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为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因此获得了2011~2012年浙江省“讲、比”活动的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后盾力量支持,建设积极热情
杭汽轮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建于2009年9月,是杭州市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2010年10月,又被认定为浙江省首批院士专家工作站。目前,工作站已引进进站院士5人,院士及其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共30多人,配备兼职管理服务人员4人。企业以专家院士工作站为依托,与东北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等大院名校开展技术合作,拓展“讲、比”活动内涵,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领导重视。为确保院士专家工作站顺利开展工作,杭汽轮成立了由总经理牵头指导、副总经理挂帅的专家院士服务领导小组,并为院士专家工作站配套了办公场所及相应的办公用品和研发设备,指派专人处理院士专家们在杭汽轮的日常工作及生活,按院士的专业与本企业相对应的技术部门结成对子,对院士专家们的调研、技术交流、学术报告、意见和建议等及时整理和反馈,使院士工作站在杭汽轮科研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制度支持。制订了《杭州汽轮动力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制定具体的工作指南,包括工作站年度工作计划、集团技术创新计划和集团技术成果需求等,同时出台技术奖励细则,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
经费保障。杭汽轮集团专家院士工作站实行专款专用,财务实行单独核算。目前,杭汽轮院士专家工作站已投入研发经费800多万元。
积极引进软智力,占领技术制高点
杭汽轮建立院士工作站,不仅为企业确定了技术方向、设计技术路线、提升技术视野,更为企业“明天的技术”做了重要的战略储备。通过院士工作站这个平台,院士及其团队“进企驻点”、企业研发人员“进站留学”,合作培养人才、共同研发项目,为杭汽轮集团在“十二五”期间从装备制造型企业向现代装备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变、提高创新力提供了技术与人才保障。
如与中科院院士钟万勰合作进行计算平台软件SiPESC.OPT集成软件平台的交流和合作,与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陈蕴博院士及其团队合作开发课题“高温耐磨阀杆表面强化关键技术开发”,结合蒋洪德院士主持的国家燃气轮机工程中心的研究,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动力机械与工程研究所一起开发用于燃气轮机试验样机上使用的“1.5级单级跨音速轴流压缩机试验样机”等,既有目前产品制造过程中急需解决的设计、工艺难题,也有杭汽轮技术发展所需要储备的新技术。这些技术的开发成功,为杭州乃至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提供了解决共性与关键技术的创新技术平台。
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这个科研平台,在杭汽轮相继创造的几十个“国内第一”的基础上,继续花大力气、大勇气突破百万等级乙烯装置、百万等级PTA装置、大型空分装置用工业汽轮机等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领域的国产化的实现。近三年来,共申请专利52个,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个,在国家核心期刊上12篇。
完善企业创新体系,
加快创新人才培养
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技术发展方向,保证了正确的发展路径。如杭汽轮目前正在开发的“十万等级工业汽轮机系列关键技术”的研究,东北大学的闻邦椿院士及其团队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技术研究支持。浙江大学谭建荣院士,不仅通过公司专家院士工作站与公司进行相关科研课题的共同研发,他还是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的独立董事,凡公司的重大战略决策,他都参与其中。
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高度,加强了企业创新能力。院士专家和专家团队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一层面,为公司一批重大项目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通过与实际产品相结合,解决了技术创新中的理论性问题,更为企业“明天的技术”做足重要的战略储备,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创新体系,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高度,为杭汽轮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成为世界工业汽轮机制造领域的一流企业提供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如与以陈蕴博院士领头的材料研究团队共同开发的课题“中型燃气轮机关键技术研究”已列入“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优先主题重大工业专项”。
加快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储备企业发展后劲。公司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后,以院士及其创新团队为学科带头人,采取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为杭汽轮集团培养紧缺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三年来培养出研究生和在职进修人员10人、博士后2人,培养高层次人才1人,主办“钱江特聘专家”学术报告会12次。同时,杭汽轮集团为院士及其团队所在的高等院校提供实习场所和便利条件,吸引工业汽轮机行业的优秀技术人才参与开展技术研发,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双重丰收。
关键词:复杂性理论企业集群动力模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运行方式的演进,创新日益呈现出明显的集群化发展趋势。企业集群创新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发现,研究者主要集中于研究企业集群创新的生成动力,缺少对促进企业集群创新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随着环境的迅速变化,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创新停滞甚至退化,使集群逐渐丧失竞争优势。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如何加快企业集群创新发展速度,保持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摆在企业界和政府面前亟待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复杂性理论为视角,分析企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将化学催化反应方程引入企业集群创新行为,构建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动力模型,分析促进企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复杂性分析
企业集群创新行为不仅涉及到集群内部企业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群内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还包括一系列广泛而复杂的社会资源,融合宏观与微观、纵向与横向、群内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彼此形成一个密切相关的、动态的、开放的有机整体(系统)。其复杂性系统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
开放性。企业集群创新是一个向集群内外开放、主体间互动、整体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集群竞争优势的获得,不仅有赖于集群内各行为主体之间的频繁互动、知识技术的交流、组织学习以及柔性制度的渗透来达到内部的有机整合,而且要求集群网络的各个节点不断与集群外的网络节点发生多方位、多层次的联结,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以获取远距离的知识和互补性资源。
自适应。企业集群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适应性体现在:一方面,系统中主体(集群内企业)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在知识发展越来越快,技术的复杂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主体在新产品开发中,必须借助于其它企业优势,才能更好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集群与外部环境之间也同样存在着相互适应。当外部环境(包括行业、技术、市场和制度等方面)发生变化时,集群企业能够及时响应环境中的变化,研究和掌握行业先进的核心技术,以更快的速度向市场推出满足顾客快速变化的需求产品。
非线性。企业集群创新是一个非线性的系统,这一系统的输出变量或状态的变化并不是与对它的输入变量或刺激强度成简单的线性关系。由于在企业集群和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反馈作用(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此外还有集群内企业间的主动相互作用活动,这些都会导致集群创新过程呈现非线性特征。
涌现。涌现是复杂系统自组织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协同的结构、模式和性质,出现在系统的宏观层次上,是系统整体具有而部分不具有的、全新的现象。由于集群内企业不完全由系统内部条件决定和不可完全预测性而使他们行为具有显著的涌现性。涌现行为是复杂适应系统的集体智慧的充分体现。
复杂性理论视角下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动力模型
企业集群创新作为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其可持续发展涉及内外部环境要素的复杂的相互作用。从更全面的视角去研究系统要素组成、系统结构与系统外在表现的关系对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机理十分重要。本文以复杂性理论为视角,将化学催化反应方程引入企业集群创新行为,构建企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模型。
复杂性理论框架下选择催化反应模型的依据。首先,化学催化反应发生的前提是反应物分子之间必须相互碰撞,碰撞频率越高,反应速率越快。但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发生反应,只有那些动能特别大的分子碰撞才是有效碰撞,进而产生化学反应,体现出自适应性。其次,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往往不遵循简单的线性规律。而且化学反应过程有时伴随自组织和混沌现象的出现,表现出非线性的复杂机理。最后,化学催化反应的速率要受到如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催化剂通过改变化学反应的途径,而提高或降低反应速度,呈现出开放性特征。本文认为该结论同样适应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研究。
(一)化学催化反应方程
在化学催化反应中,催化剂的作用可以用反应式(1-1)来说明。
式(2-1)表示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投入产出的转换方程式。其中,M、F、……、R表示企业集群创新行为所需的各种资源投入,如原材料、知识、人才、技术;m、f、……、r表示参与集群创新的各种资源对创新行为的敏感程度,称之为“要素活度”;P.S.Λ.W表示企业集群创新的各种产出,如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Structure表示对企业集群创新行为起重要作用的组织结构、社会文化、法制政策、地理环境等;N表示集群内企业数量;C表示企业集群创新行为受到的环境约束(如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社会责任等)。
式(2-2)表示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速率方程式。其中D(t)表示t时刻企业集群创新的速度;f(t)表示t时刻企业集群创新的动力系数;CM、CF、ΛCR表示企业集群创新所需各种资源的投入比例;α、βΛλ表示各种资源投入对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贡献程度。
式(2-3)描述了影响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动力系数的各种制约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其中f0为指数前因子,定义为与集群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有关的一个常量。E(t)表示t时刻企业集群为完成某个特定的目标,在激励、调动和整合内、外部要素时,所要耗费的资金、时间和感情数量。G(t)表示集群内企业的竞争程度。N(t)表示t时刻集群内企业数量。
(三)模型参数分析
1.m、f、……、r分析。m、f、……、r又称之为“要素活度”。
所谓“要素活度”,就是指参与集群创新行为的各种要素当前具有的效能与其潜在的最大效能的比值。如果资源净数量满足要求,但不能被很好的调动、组合利用,或是由于某些关键要素、关键环节不能正常运作导致内耗的产生,就会产生与预期相反的效果。在企业集群创过程中,“要素活度”主要取决于集群内企业本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以及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
结论1:企业本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越高,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越强,企业集群创新效果越显著。
2.G(t)分析。G(t)反应集群内企业的竞争程度,E(t)、N(t)一定时,G(t)值越大,f(t)越大,从而企业集群创新发展速度越快。
结论2:集群内企业竞争越激烈,集群创新发展速度越快。
3.E(t)分析。当G(t)、N(t)一定时,E(t)与集群创新速度成反比。
结论3:降低创新过程中的协调费用,有助于提高企业集群创新速度。
4.N(t)分析。在大多数的化学催化反应中,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同时,催化剂也可以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从而增大反应速率。但酶是蛋白质,可随温度的升高而变性。在温度较低时,前一影响较大,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温度超过一定数值后,酶受热变性的因素占优势,反应速度反而随温度上升而减缓,形成倒V形或倒U形曲线。因此,酶的催化作用存在一个最适温度。
在方程(2-3)中,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当企业集群数量增加时,需要协调企业之间关系的资金、时间、情感等值也会随之增加,并且当集群内企业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N(t)的增加往往导致E(t)成倍的增加,进而导致集群创新发展速度减慢。这也说明了现实中的一个现象:当集群内企业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企业数量的增加反而会导致集群发展速度递减。
结论4:集群发展初期,集群创新速度会随着群内企业数量的增多而加快;但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因协调所带来的成本增加而导致集群创新发展速度减慢。
5.Structure分析。在方程(1-1)中catalyzer为催化剂。众所周知,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主要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Ea,从而提高反应速度。在方程式(3-1)中,structure代表对企业集群创新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集群组织结构、社会文化、法制政策、管理机制、地理环境等,同催化剂的作用相同,structure通过减少协调费用,进而提高集群的创新速度。
结论5:合理的集群组织结构、良好的文化氛围、健全的法律法规、有效的管理机制、优良的地理环境等都会降低协调成本,从而促进企业集群创新速度的加快。
结论
本文以复杂适应理论为视角,运用化学催化反应方程构建了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动力模型,通过对模型要素的分析,得出影响企业集群创新发展速度的因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集群创新速度不仅取决于创新投入要素,而且与集群组织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均密切相关。对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可为企业集群加快创新,走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提供有益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霍兰德.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兵.基于CAS理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4
3.胡恩华.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视角[M].科学出版社,2007
4.邱世明.复杂适应系统协同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12
[关键词] 赶超理论;企业赶超;创新发展;华为公司
[中图分类号] F273.1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中国和韩国,在企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相似的内在逻辑,那就是励精图治,实现企业创新和经济赶超发展,中国和韩国近年来共同创造了东亚经济圈的奇迹,韩国一些著名企业,如三星集团、现代汽车、LG公司近年来取得了世界行业范围内骄人的成绩。韩国企业如何实现赶超发展,为了实现企业创新和经济赶超发展,在技术创新和经济赶超等方面存在哪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本文将从分析赶超理论、赶超创新的模式、华为赶超创新发展案例等方面对企业赶超创新发展开展研究。
二、赶超理论
赶超理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能在经济发展中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理论。赶超理论有四个基本假设:一是一国的技术和知识水平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二是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受到本国技术和知识水平的正面影响;三是一个经济处于低水平的国家,可以通过模仿、学习先进的技术知识,提高其经济增长率;四是一国利用“技术差距”的能力,取决于动员资源进行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变革的能力。赶超理论认为经济过程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均衡过程,这两种力量分别是:第一,创新,即知识的产生和使用,它致力于增加国与国之间的技术和经济差距;第二,模仿或扩散,即外来知识的获取和使用,它力图减少国与国之间的技术和经济差距,达到追赶的目的。
赶超理论也适用于企业发展的研究中,以韩国的三星集团为例,三星电子的战略目标不仅是做最成功的企业,而且要把三星打造成全球电子行业的领导品牌,为此,三星选择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发誓要努力赶超世界本领域排名第一的索尼。从1997年开始,三星电子投入重金建设强大的研发队伍,在技术上向索尼学习,并寻找索尼的软肋业务――手机产品为突破口,到2002年三星已经获得美国工业设计奖5项,与苹果公司并列第一,领先于IBM、NEC、索尼和富士通等公司。三星公司在技术研发上的大力投入为企业竞争赢得制胜关键。三星公司认为追求技术领先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在产品的工业设计、功能配置、满足消费者对时尚、品位、精神体验方面等需求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三星公司自创立至今,其产品开发战略演变大致经历了“拷版战略”、“模仿战略”、“紧跟技术领先者战略”和“技术领先战略”四个阶段。
三、企业赶超创新发展途径
著名韩国经济学家Keun,Lee(2013)在研究韩国和台湾的企业赶超发展过程中,他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经济赶超理论,认为赶超企业遵循以下规律将有利于实现企业赶超:第一,发展短循环周期的技术有利于实现企业赶超。比如韩国和台湾并没有在所有的行业都全面投入,而是先选择计算器、电视机、无线电话、移动电话、照相机、数字技术等,这些技术发展周期短、技术壁垒少的行业加以发展,因为短周期技术将有更多机遇进入新技术领域,新技术更新快,短期获得的市场回报高,有利于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企业要追求销售份额的增长提升企业绩效,进行资金积累和研发投入,有利于企业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第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自身专利使用率。
(一)韩国和台湾赶超阶段的技术创新历程
张明喜(2012)认为,韩国和台湾的经济赶超主要有三个阶段:
赶超阶段的前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在这个阶段,企业研发投入较少,致力于以政府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也是对引进技术的模仿阶段。在这个阶段,技术以模仿为主,主要是消化吸收引进技术,20世纪60年代主要集中于发展在纺织品和消费类电子产品,20世纪70年代主要集中于发展汽车、钢铁、造船和机械等行业。韩国在此期间强化了国家队科技创新的宏观管理,颁布了《技术开发促进法》等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台湾也出台了《台湾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除此之外还通过吸收外国贷款、聘请专家或派人外出考察,购买专利和机器设备等方式开展消化吸收。
赶超阶段中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这个阶段主要是强化核心领域的技术创新,也是对引进技术的消化阶段,第一代汽车、造船和钢铁产品;80年代和90年代的动态存储器、CDMA、电视液晶显示器。在赶超的中期阶段,韩国政府对企业科研投资相对下降,而企业对技术创新投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国家选择若干对韩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支撑的科技领域进行重点投入。与此同时,台湾也重点投入资讯科技、能源科技、材料科技、生物技术、光电技术、自动化技术、肝炎防治技术、食品科技等8个领域。
赶超阶段的后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该阶段主要致力于促进基础科学研究和引进人才,提升国家的技术基础,该阶段也是企业创新阶段,主要聚焦于路径导航创新,20世纪初的系统芯片、掌上电脑、第4代手机、燃料电池、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光学和下一代汽车等领域的投入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国政府加强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特别增加了对大学研究开发投资,以及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开发。与此同时,台湾也增加了科技投资,保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协调发展,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实行科技人才入股分红,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活条件。
(二)企业赶超发展的管理特点
Keun,Lee(2013)认为韩国财阀集团是韩国实现经济赶超的重要原因,与美国的企业集团有一定差异:美国企业集团一般是上市公司,注重股市价值;而韩国的财阀集团注重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美国企业业务集中化,聚焦于某领域,在该领域占据领导地位,而韩国财阀采取多元化,利用强大的财团技术创新能力和雄厚的资金优势,实施相关多元化,成为支撑韩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
韩国财阀是被一个人或者他的家人所控制拥有的商业组织,由在许多商业领域中占优势的垄断公司组成。韩国财阀是在政府的极力支持下快速成长起来,经营高度多元化,分布多个产业,并在这些产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财阀完全被家族控制和管理,资本和劳动力主要由内部市场提供。财阀的独特形成过程使该领域市场结构从自由竞争迅速进入寡头垄断,并且是卖方寡头垄断,买方垄断竞争市场,并具有强烈的政府导向作用。
张文佳(2007)认为,韩国财阀集团的寡头垄断市场与韩国实现赶超发展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首先,财阀集团有利于弥补市场失灵(资本市场的无效)并整合国内资源(人才和生产资料)等,其次,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全面发展。在韩国进行经济赶超的过程中,财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多元化和超强的经济实力正好与当时韩国那种人为的寡头垄断市场高度契合,为实现韩国的经济赶超创造了条件。但是,随着韩国加入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CD),财阀集团的全球化精神得到迅速传播,外部要素市场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人为形成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逐渐瓦解,尽管目前财阀依旧扮演着韩国经济发动机的角色,但其不变的扩张战略和组织形式,也使未来韩国经济潜伏着一定的危机,这也需要我国的企业引以为戒。
四、华为公司的赶超创新发展
华为公司选择处于经济短周期的通讯和数字技术的产业领域外,在创业初期通过扩大市场份额,积累了大量资金,投入技术创新与研发;华为公司技术创新过程与韩国和台湾经济赶超过程有比较多的相似之处,韩国和台湾经历了模仿阶段、消化阶段、创新阶段;而华为经历了模仿阶段、合作阶段、创新阶段(董洁林和李晶,2013)。
(一)华为的国际化
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1987年创立于深圳,华为国际化进程就是华为创新赶超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1996-2000年):这个阶段是华为国际市场的初探阶段。华为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认真地研究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决定从亚、非两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入手走向国际市场,在亚、非第三世界国家取得一定的成功后,华为开始进入欧美的边缘市场。从1998年进入俄罗斯市场开始到获得第一单38美金的合同,华为人整整坚持了近3年的时间。
第二阶段(2001-2004年):这个阶段是华为国际市场全面拓展阶段。2001年,华为与俄罗斯国家电信部门签署了上千万美元的GSM设备供应合同,2003年,华为在独联体国家的销售额超过3亿美元,在独联体市场国际大型设备供应商中排名靠前。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以及中东、非洲等区域都有涉及。同时,华为在世界各地成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各地区优势资源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999年,印度班加罗尔研发中心设立;2000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研发中心成立;2001年,华为在美国设立四个研发中心。这段时间,华为主要在市场环境相对不成熟的亚非拉欠发达地区,积极与各国运营商合作。
第三阶段(2005-2009年):这个阶段是华为突破欧洲市场阶段。华为相继打开了东欧、南欧市场,并开始挺进西欧、北美市场,同时把欧洲地区的中心设在法国巴黎。2005年11月21日,华为与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英国沃达丰(Vodafone)正式签署全球采购框架协议,华为将参与沃达丰的移动网络建设。这标志着华为耗时2年终于跨入全球通讯设备商“富豪俱乐部”,成为继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朗讯之后,第五家跨入沃达丰门槛的通讯设备制造商。
第四阶段(2009年至今):这个阶段是华为深化转型阶段。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国际电信制造业业绩普遍下滑,而华为却创造了全年300亿美元的销售佳绩,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移动设备制造商。2011年,华为将眼光投向了三大领域:终端、企业业务和电信管理服务,努力摆脱单一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形象。今天的华为,围绕客户的需求持续创新,与合作伙伴开放合作,在电信网络、企业网络、消费者和云计算等领域构筑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优势;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等提供有竞争力的ICT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
(二)华为的技术创新
第一阶段:模仿创新阶段。华为起步阶段的技术创新主要是以模仿创新为主要特点,市场集中在农村。从模仿低端企业级交换机开始,1990年推出阳春机型,主要面向中低档宾馆类的小用户的。由于当时的民营企业贷款相当困难,华为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只能采取技术创新的模仿战略,正是通过使用跨国公司的付费技术,华为在模仿跟进的技术中才会有到更大的突破。技术创新的模仿跟随只能是初期对企业进入行业的一个引导,当企业逐步做大,再继续模仿创新就会阻碍企业发展创新的步伐。2003年,思科、华为知识产权纠纷案,使得华为有很多感触,虽然这场知识产权纠纷最后以和解而告终,但从那时起,华为决定完全摈弃技术创新的模仿跟随战略。
第二阶段:合作创新阶段。2003年后,华为的技术创新模式进入了合作创新模式,采取与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合作的战略联盟。华为坚持开放式合作,在技术方面先后与摩托罗拉、英特尔、AGERE、ALTERA、SUN、微软、NEC等世界一流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与松下、NEC成立宇梦公司,与3COM成立华为3COM公司,建立3G开发实验室等,联合业界,带动产业价值链(苗青丽,2007)。
第三阶段:自主创新阶段。华为在研究开发过程中更向国际标准靠拢,越来越系统化,华为的技术创新模式进入了自主创新模式。同时,华为注重在研发上的投入,立志在通信行业做技术创新的领先者。企业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投入研发,近10年共投入约250亿美元。仅2013年这一年,华为研发投入超过50亿美元,约占销售收入的12.8%。截至2013年底,华为全球雇员约15万人,其中45%是研发员工。2007年,华为提交PCT专利1365件,全球第四;2008年,1737件,全球首位;2009年,1847件,全球第二;2010年,1528件,全球第四;2011年,1831件,全球第三;2012年,1801件,全球第四;2013年,2094件,全球第三。截至2013年底,华为累计申请中国专利44168件,其他国家专利18791件,其中美国7848件、欧洲5944件,国际PCT14555件,共获得专利授权36511件。华为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已连续7年排名第一,欧洲、美国申请和授权量稳步进入前20名和50名。
(三)华为赶超发展
华为积极贯彻“绿色管道、绿色运营、绿色伙伴、绿色世界”的策略。将绿色ICT的理念融入所有产品的生命周期,持续创新提高产品效能,打造绿色通信网络,在本领域实现了赶超发展。
原料获取:华为注重减少原材料和使用可再生材料,尽量使用生物材料,并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有害物质管控,并进行减量化设计。华为所有新产品在生产前,都需要通过绿色产品认证,从而持续改善产品的环境性能,促进产品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能效、降低生产和运行成本,减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
生产运输:华为为了减少能源及资源消耗,通过可制造性设计、可运输性设计、绿色包装设计、轻量化设计等方法在提高产品能效、开发利用新能源方面不断创新,持续改进,开发并应用了多种节能产品、方案和措施,帮助客户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随着网络全IP时代的到来,路由器在网络中的数量日益增加,其节能降耗意义重大。华为引入精细化的设计理念,细分场景、定义挖掘设备降耗机会点。华为制定了绿色包装“6R1D”策略,即以适度包装(Right Packaging)为核心的合理设计(Right)、减量化(Reduce)、可反复周转(Returnable)、重复使用(Reuse)、材料循环再生(Recycle)、能量回收利用(Recovery)和可降解处置(Degradable)。
安装使用:华为重视能源及资源的效率,在耐用性、精细化节能设计、高校冷却、高效供电、新能源利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研发。华为不断优化全球网络布局和运输路线,改善供应模式和物流方案,实现降低物流成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环境负面影响,实施绿色物流。
废弃处理:华为致力于能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在易拆解、再利用质量保证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开发。包装使用环保大豆油墨印刷,有良好的环保性、安全性、可再生性,且无VOCs挥发性物质,耐摩擦耐热,益于人体健康和设备维护;同时其印刷品脱油墨容易,易于包装材料回收利用。
由于华为注重研发投入,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充分利用各国优势资源,不断提升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通过不断研发新产品和功能升级,华为由初期依靠低成本优势承接工程项目的价值链低端企业,逐步攀升到价值链上游。2010年,华为终于实现了战略转型,将原有内部结构按照业务类型划分为设备、终端、软件服务,转型为面向运营商、面向企业和面向消费者进行全功能服务企业,成功赶超了爱立信等世界领先企业(刘立、庄妍,2013)。
五、管理启示
韩国和台湾赶超创新的成功之处在于,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短周期技术,引进的同时培育了自主创新能力;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也培育出了以本土资本为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在接受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锻炼出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但是韩国的财阀集团在不断扩张过程中,进入了许多不同领域进行多元化,也使企业存在一定的风险,与此同时,不变的组织形式也容易导致决策过程路径依赖和惯性思维模式。而华为公司在赶超发展过程中,除了具备技术周期选择、注重赢利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因素外,华为处在市场经济逐渐完善的中国市场,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不断整合国际优势资源后,成功实现企业价值链升级和国际化市场发展;《华为基本法》的实施和不断完善,也使公司组织更加符合现代企业治理模式,克服了韩国财阀集团可能潜伏的危机,因此对于中国企业实现赶超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参 考 文 献]
[1]张文佳.财阀组织与韩国经济赶超[J].当代韩国,2007年夏季号:61-67
[2]张明喜.韩国、中国台湾赶超阶段科技投资的特征及其启示[J].科技与经济,2012(2):7-12
[3]Keun Lee. Schumpeterian Analysis of Economic Catch-up: Knowledge, Patch-Creation, and the Middle-Income Trap[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
[4]董洁林,李晶.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形成及演化――基于华为、思科和朗讯模式的跨案例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
虽然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在和自身的纵向比较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同国外成熟的企业集群相比,我国企业创新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总结起来,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存在的以下突出问题。
1.中小企业集群产业层次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业结构趋同
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为基础形成产业聚集,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附加值很低,知识和技术的扩散十分有限,容易受到外部市场动荡的打击。不少产业集群区域只是一种生产加工型集聚,生产雷同化,多数产品档次不高,花色不新,仅以低质量的产量扩张经营为主。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地区优惠政策差距缩小,增加了企业的区间流动,导致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
2.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投入不足,科技成果和企业生产结合不充分
由于集群内企业和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的互动机制不健全,高素质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企业科研能力弱、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集群缺乏发展后劲,抗风险能力较差。我国产业集群中大多为中小规模企业,由于创新的高投入性、高风险性和创新产品的外部效应性,使得许多企业的仿制动机超过其创新动机,希望成为创新产品的“免费搭车者”,从而降低创新投资和减少风险。因此,我国企业集群成员企业普遍存在着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往往重设备等硬件引进轻技术等软件引进,作为技术创新基础的劳动力技能也普遍低下,使得设备的利用率和潜能挖掘上不够。此外,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与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集群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技术外溢来源。只有科研成果、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注入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去,才能使企业生产具有持续的创新活力,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集群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中“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严重缺乏,普遍缺乏合作氛围或合作的项目投资较小,不利于创新优势的发挥和整体效率的提高。
3.集群创新发展不均衡,创新资源分布不平衡,体制因素制约了创新资源的流动与共享
在我国东部沿海一些区域的集群创新投入增加较多,创新能力提高较快,然而在全国大部分中西部地区的企业集群还处于初始低层次发展时期,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创新资源严重匮乏,创新能力非常微弱。科技人才分布不均,制约了地方创新项目的开展,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县市一级很难留住科技人才,非常不利于地方企业自主创新的开展。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尚未建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现代科技创新体制,行政壁垒、体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人才、科技基础设施和知识资源等创新资源的流动与共享,人为的封闭和隔阂,将抵了创新活力,制约了许多地区企业集群的产业技术升级。
4.政府对创新重视不够,中介组织发育不成熟,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缺乏
首先,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政绩,只注重短期效益,不鼓励长远发展和自主创新。许多地方政府对于企业集群的创新所需要的核心技术研发、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缺少有力的支持和引导,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相对较小,增长率较低,与科技创新的发展需求不匹配。
其次,创新媒介服务不足,区内支持性产业发展不健全。中介组织是中小企业集群运行的支持系统。高效的中介组织的介人,有利于中小企业集群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目前我国集群区内的中介组织建设严重滞后,且不少是作为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而建立起来的。在激烈市场竞争条件下,诸如金融、保险机构、专业律师、会计师事务所、创业咨询、专业人才培训等中介组织严重不足,从而对集群的良性代谢和创新优势的发挥造成很大的影响。
再次,产业政策、制度缺陷,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缺乏。政府在科技园区扶植上,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主要向区域倾斜,而很少投向优势产业和技术;重视招商引资的行政业绩而忽视引进项目的区内配套、带动能力,产业关联效应不明显;基础设施、教育、法律等公共物品和信息、技术、声誉等准公共物品的投资建设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另外,政府的行政干预过多且应有服务不到位,使企业生产活力不强,无法嵌入全国乃至全球价值链中去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产业集群内缺乏良好的创新环境。
5.产业关联度低,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缺少联合行动的主动性
产业集群内的相关产业活动应通过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来提高产业组织效率。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产业关联度低,互补性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不充分,尤其是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业务关联更少,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的集体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缺乏集群应有的社会植根性,从而难以形成协同创新网络环境,集群的整体效率得不到提高。
集群内的企业缺乏地缘优势上的主动联合行动,宁愿“搞单干”,也不愿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导致一些关键性的零部件或相关服务不从区内购买而不远万里从国外进口;同时,市场竞争不是促进了创新,而是增加了区内企业的相互博弈和同行业的恶性竞争。这样,群内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不能通过相互学习来改进技术,进而提高整个集群的效率。
二、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对策
1.增大对集群创新的扶持力度,提供有利于集群创新的政策环境。各级地方政府应不断增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大企业集群创新的基础设施投入和创新资源的整合力度,为集群企业间及与外界的创新合作牵线搭桥。制定并实施创新扶持政策,对于创新项目除财政直接支持外,可以实行促进技术创新的金融政策,使金融机构从信贷政策上向科技倾斜。政府同时可以协同社会力量和风险资金设立科技创新资金,并为风险资金投入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科技创新基金可以成为科技创新主体融资的主要渠道,这不仅有利于为集群企业的创新募集资金,分担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同时能分散集中于金融体系的风险。
2.构建集群的创新服务公共体系,促进集群内企业自主创新的开展。逐步建立完善多层创新技术服务体系,在企业层面上,政府要鼓励企业建立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为主体的研发部门;在集群层面上,政府主导创新平台体系的建设和维护。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解决集群成员自身研究开发资源不足的问题,针对提高集群整体创新能力,提供共性技术开发和公共科技服务,建立完善信息与管理服务体系,如建立信息咨询机构、人员培训中心和中介服务中心,定期举办各种产品博览会和技术交流会,为集群企业学习提供信息和管理服务平台。加强专业化协会和中介服务中心的建设,使协会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和信息资源优势,利用行业自律作用,推动集群快速健康发展。促进集群企业自主创新的开展,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集群实现技术创新和升级。对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而言,技术创新是最重要的竞争手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供应链延伸和专业化协作更加普遍,知识和技术创新逐渐发挥了主导作用,导致高新技术集群在区域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集群发展的一个方向。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的结合,使得传统产业集群的技术升级构成了集群演进的另一个方向。
3.优化集群的产业结构,使其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创新型、技术型、特色型集群过渡,积极引导处于创建期的集群的技术创新趋向,不断促进成长期、成熟期企业集群的升级改造和技术进步;还要鼓励企业创新,为集群内大企业的垂直分离形成专业化衍生企业提供政策条件;积极进行集群内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公用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等公共物品建设和信息、技术、经验等准公共物品的传播,培养高级资源要素,优化集群结构。
关键要: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创新发展
石油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并且由于其经济和高效等特点,慢慢取代煤炭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最主要的能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于石油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就是做好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员工个人价值。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经济和物质日益丰富的同时,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需要石油企业能够与时俱进,做好政工管理的创新发展工作。
一、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石油企业传统的政工工作主要是学习宣传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体系和整体主义等内容,对个体利益的需求比较忽视,并且将政工管理工作独立与企业经营管理之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为中国的石油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石油企业的发展环境变得更为复杂,随着石油企业的重组改制,不断加强了企业员工的社会性,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不断出现,都对职工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但抑制了企业职工充分发挥主人公的作用,而且也制约了企业甚至石油行业的发展。所以,在新时期做好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是促进石油企业健康长远发展的必要工作,在政工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帮助企业员工实现个人价值,提高石油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消除各种不良的影响因素,使企业施工能够全面、自由发展。
二、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创新发展的意义
(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确保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
国有企业是我国的经济主体,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经济力量,石油企业作为特大型的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安全的中坚力量,中国的石油企业能否健康稳定的发展是我党的执政基础和能源安全保障。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和复杂的政治环境下,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人员需要帮助企业员工清楚的认识到在全球化进程中企业所面新的发展机遇、挑战和潜伏的危机,帮助企业员工巩固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抵制错误的思想文化的侵蚀,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充分发挥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决贯彻党的思想,执行党的发展方针和决策,确保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维护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促进石油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现代企业管理都是以人为本为核心,政工管理也不例外,政工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觉悟和素质,使企业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石油行业的改革发展是石油企业的重要任务,企业职工的素质是确保这个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企业员工的素质越高,工作积极性越高,创新能力越强,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因此加强政工工作的创新管理对于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保持职工队伍思想稳定,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政工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必须结合人、企业、社会环境、国际环境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准确把握企业员工的想法和看法,不断调整政工管理创新发展的方向。石油企业是我国特大型国有企业,作为政工管理部门必须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和冲突,协调各方关系,稳定企业员工队伍,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政工管理的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三、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创新发展途径
(一)确立企业员工的主人翁地位,构建和谐企业
每个企业员工作为一个个体,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新形式下,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每个企业员工的个性发展,把握每个员工的思想、性格特点,针对性的采取管理措施,这样针对性的管理不仅仅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工作潜能,更能够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企业的充分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从而促进石油企业整体的快速发展。以人为本是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必须贯彻的理念,这一理念要求石油企业政工管理需要更加的细致,更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员工的主人翁地位,更好的构建和谐企业,促进石油行业的和谐发展。
(二)帮助企业员工确定崇高的人生目标与理想
现在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初次走入社会,短时间内很难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致使他们在工作中甚至生活中都缺乏方向感,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企业中的老员工很对抱着混日子的态度,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工作不积极,难以对新职工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人只有有了理想,才能够积极的面对工作和生活,所以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需要做好新老职工的思想工作,帮助每一名企业员工确定崇高的人生目标和理想,结合每个人的实际能力,给他们提供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建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工作中找到方向,充满动力。设定目标要具体、有阶段性,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且在企业员工更多接受的范围内设定短期内容易实现的目标,这样能够使员工建立信心,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做好企业员工的教育工作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快,很多石油企业的员工所掌握的技术知识已经不能够满足实际的工作需要,所以要及时的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教育,及时更新他们的技术知识。对企业员工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不但提高员工的个人素质,同时也是企业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机会,有利于新技术的良好应用和企业的创新发展,因此做好企业员工的教育工作十分关键。企业可以针对性的举办一些技术性的知识讲座,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将新知识的学习也纳入企业的考核制度中,提高企业员工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企业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关心企业员工生活,将福利落实到位
由于石油行业的特殊性和技术特点等原因,很多的石油企业都建立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企业员工的生活、工作条件往往都较为艰苦,尤其是作业区的工作人员,所以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需要针对那些生活条件艰苦的地方进行特别管理。首先要从物质方面入手,提高偏远地区工作人员的生活、工作条件,提高、落实企业员工福利;其次,要丰富企业员工的业余生活和精神生活,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越是大的企业就越需要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石油企业政工管理的创新就需要打造石油企业的特色文化,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口号等内容。通过加强石油企业的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荣誉感,有利于将个人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和战略发展目标有机的结合统一起来。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要注入企业文化教育,通过双向交流的方式加强员工与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实现更有效的信息共享。
作者:周媛媛 单位:中国石油华北油田通信公司计算机系统集成事业部
参文文献:
[1]郑西元.论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外资月刊,2013(04).
[2]刘凯.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