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校教育的第一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强的全面型人才,因此新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以“培养全面型人才”理念指导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优点,突出学生的优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高校受教育阶段接受到先进的教育知识,掌握社会需求的技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引导学生主动认识社会,了解真实世界,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
2贯穿“以人为本”理念
学生管理工作以“以人为本”的理念,归根结底就是以学生的满意度以及对高校教育的要求作为评价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标准,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以服务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为立足点。服务学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要具有服务理念,其所从事的工作是为学生而服务的,大到学生的学习环境小到学生的宿舍日常卫生,都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细微工作,学生管理者其性质就相当于学生的家长,处处要以服务学生为根本工作原则;关心学生: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经济收入、学习成绩、个好以及生活阅历等等,将了解到的学生基本情况记录到学生的个人档案中,以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管理措施,对于属于特殊群体的学生(贫困生、单亲生、残疾生)高校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教育,给予他们特殊的物质照顾和心理安慰;尊重学生: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要形成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主,兼顾被动接受教育的措施,积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创新,避免出现以惩罚为目的的处罚,对于学生的违纪行为,高校要尽量减少行政处罚,而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3强调“自我管理”理念
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要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以突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自我管理就是学生要以管理主体的身份参与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地位,通过学生自我管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自立能力等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要建立以高校学生处负责,辅导员、班主任为基础,学生干部为中心的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习惯,并且以学生干部为具体管理措施的监督与引导,实现学生之间的自我管理,促进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
4坚持“精细化管理”理念
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与难点就是教育管理的事务繁琐、细微,因此高校学生管理教育者要在工作中坚持“精细化管理”理念,将规范学生管理工作每个环节的程序与步骤。首先将学生管理规范做到细微化,注重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环节的每个细微处,杜绝发生因为细微隐患造成的事故发展,同时严格规范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将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实处,量化到具体责任人;其次学生管理工作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要积极借助先进的管理技术,分析学生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及时总结经验,促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最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深入,学生管理对象是学生,学生是高校教育主要活动者,学生在高校期间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要做到具体,避免出现形象化管理。
5加强“队伍建设”理念
关键词:个性教育;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个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不能分开进行。现在的教育界对于个性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认识还不够充分,部分人认为个性是种积极的品质,而另一部分人认为其是消极的东西;有专家呼吁大力推进个性教育发展,也有学者提出个性教育会对爱国教育和集体教育产生不良影响。这些言论都有失水准,对个性教育理论和实践带来了问题。文章讨论了个性教育如何在高校进行与个性教育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挑战。
一、个性教育的实质和内涵
1. 个性教育的实质。
个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核心。个性教育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高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等个性,不是传统应试教育的同步化一。个性教育要求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一是对学生个性的认知,包括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个性的锻炼与指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且在指导学生在享有自利的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个性教育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五点:一是认识、了解高校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二是激发学生在教育所中占主体地位的主动参与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化与灵动化;四是尊重高校学生的观念价值的多样化与选择的多元化;五是个性教育方式和形式的多样化、区别化和现代化[1]。
2.个性教育的内涵。
个性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统一的,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思想[2]。它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个性教育主张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人的个性。当然,尊重人的个性并不代表迁就、放纵人的消极心态,而是在平等、关爱的基础上,重视每一个高校学生的个性。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差异持尊重心态,是教师师德的体现,也是教师优良品质的体现。其二,强调发现,挖掘高校学生的个性潜能和特长,与平均主义教育相反,实现智育上的“合格加特长”的理论。个性教育对高校学生的个性进行教育,帮助学生在自己的道路上,找到适合他个人才能和个人特长的前进方向,帮助每一个高校学生发现和找到属于他隐藏的潜能,让其发现人生的道路。个性教育不会像应试教育一样让高校学生成为没有个性的人,它能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其三,个性教育主张教师以自身的优秀品质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思考时间,锻炼高校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想。
二、个性教育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造成的影响
1. 对传统教学理念的冲击。
我国的教学历史源远流长,不同时期的教学理念流传至今。在现在,我们在一些地方的教学理念上都能寻到传统教学的踪迹。然而,在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文明进入中国对现在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造成了影响,高校长期推行的单一、同步的教育信念、道德标准被动摇。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多样化、现实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对教育培养观念的挑战。
过去的高校教育主张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甚至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培养下而变得思维的僵化,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也忽视了人才市场的供求要求,没有注重学生个性的需求、兴趣、特长的选择,只是一味强调“社会”需求。而个性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自由健康的成长,个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适应社会环境。
3.对教育方式的挑战。
我国高校教育的方式比较简单化、书面化、静态化、理论化,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所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现在的教育方式多是简单的命令与要求,让学生被迫接受,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心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单一,缺乏直观性,对主观教学手段开发、创新较少,脱离实际,教育形式单调,教学与实践脱离,师生缺乏沟通,教学过程中的讨论氛围较弱,学生只能被迫接受教学,这些教育方式对个性教育在高校中的推行造成了影响,难以实现现代素质化教育。
三、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
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思想观念变化的热潮,各种不同国家的文化观念涌入中国,人们开始重新正视自我意识,寻找过去被传统理念束缚的价值观,审视自己合理的需求主观意识增强。但在同时,个人主义的自我意识也在逐渐膨胀,以个人为中心,忽略了社会责任感[3]。
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受现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高校学生中存在互相攀比消费、享受等现象,部分学生贪图享受玩乐,忽略学生学习的主职工作,部分学生情绪激动,与人不善。还有部分学生走后门、拉关系,以某自己的私立。从侧面反映了社会不良风气对高校学生的消极影响。
3.竞争意识的影响。
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担着巨大的专业学习压力与升学压力。受人口影响,我国的高校学生数量较大,竞争的影响存在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让高校学生充满危机感和压迫感,且被动加入到升学的激烈竞争中。在面对艰巨的学习工作时,难免情绪烦躁,行为失控,增加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
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应对方法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校在进行个性教育的时候,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增强对学生个性的指导和引导学生个性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兴趣爱好,特长品质和行为方式,有各自不同的个人理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因素构成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推进个性教育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体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性格品质、现实需求、梦想追求、优势与缺点,以此进行个性教育,指点学生针对自己的优缺点选择人生的道路和奋斗方向[4]。
2.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育教学主要的工作之一是向学生传教知识,但这不是教育教学唯一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育的另一重要工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象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养成,等到了后期的学习,对进一步了解、领悟新知识产生影响,预防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能力是能使人完成某种工作所需要的心理特性之一,能够保证工作顺利开展。能力和知识是两个不同理念。学生靠生硬的记住知识点也能获得较好的分数,但并不能认为他的学习能力强。我们要在教学管理中认识到,知识的掌握是在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上进行的,能力制约着对知识的理解速度和掌握程度;而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和成长的。正因为能力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培养和创造性教育。
3.优化教育环境,加强学生德育教学。
学校应该提高教学师资水平,改善教学环境,保障教学质量和学生管理,形成具有个性教育特色的办学观念,优化育人环境。学生教育管理是学校管理系统的一部分,要充分发挥学校管理的整体性和协作性,树立优秀校风。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德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的德育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相符合[5]。在引导学生个性成长、实现自我目标的同时应该严于律己,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与使命,学会尊重他人的看法,顺应社会要求,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文章探讨个性教育的实质和内涵,个性教育在高校教育管理造成的影响,和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关的应对方法。个性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是,它将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作为首要目标。个性教育在我国高校开展是为了适应个人、社会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个性教育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方面也要不断进行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美)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J].孟广均,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公寓文化是在一定时期内学生公寓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及公寓内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世界和外在行为表现的总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公寓及周围为主要空间,以公寓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公寓文化对高校学生公寓教育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功效。良好的公寓文化的熏陶,有利于良好的舍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然而,一种良好的文化的形成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许多高校的学生公寓刚建成不久,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学生“三自”功能缺乏,道德缺失现象常见。学生“三自”是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公寓自律组织在学生团体中的影响并不深远。29%的学生根本没有自律组织的概念,32%的学生表示自律组织在公寓管理中的作用不明显,只有10%的学生认为公寓自律组织能够引起良好的反响。公寓自律组织是公寓思想政治辅导员管理下的学生组织,但是学生综合测评主要是考虑学院、班级的因素,从而忽略了自律组织中学生干部这一部分,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公寓自律组织散漫无序,直接影响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开展。学生宿舍“三自”功能缺乏主要表现在学校对学生宿舍管理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差。对宿舍纪律、卫生、文明先进评比等各项工作学生反应不够积极。
2、加强学生公寓教育管理的对策
首先,健全公寓管理制度,把制度建设落实到实处。学生公寓的管理与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关系,需要各个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所以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如果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管理,必然难收其效。所以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并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学生处、教务处、团委、保卫处和公寓管理部门、后勤服务企业以及学院领导、班主任、辅导员组成管理系统,定期研究措施,加强计划、组织、检查、落实、总结等各环节的管理,分工协作,共同做好公寓文化建设,要形成党、政、工、团、学齐抓共管的局面,使公寓管理实现网络化,避免出现“两层皮”现象,从而达到育人目的;另外,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下,也要制定一系列有关宿舍的管理规范,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皆有章可循。这既有助于规范学生在公寓的行为,又能充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其次,加强学生“三自”管理。
针对学生公寓管理人员太少,管理不得力的情况。加强学生“三自”管理,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公寓管理中来。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机制。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组织、中介组织等在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要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和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的学习生活氛围,引导学生自发、自主、能动地开展各种有益活动,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要建立竞争机制,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中心的公寓文化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接受教育。公寓管理职能部门要扶植、引导、支持,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内在热情,变被动为主动,边消极为积极,让他们争当公寓的主人,以公寓为家,自觉投身公寓文化建设活动中;最后,重视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为公寓管理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管理学生,并不意味着压抑学生个性,限制学生自由。
相反的,管理教育是通过有效的形式加强对宿舍文化发展方向的引导,提升宿舍文化建设的水平。高校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折射,家庭文化的变异,社会文化的缩影,其建设状况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也将直接影响到高校德育工作的效果。我们在对全体学生提出管理要求,同时也注意个别学生的特殊性,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点来具体对待,通过交流把握学生对公寓文化、管理的理解和要求,从而公寓教育管理中体现个性化的人文情调和浓郁的艺术气息。以宿舍为载体,加强宣传舆论和活动开展,是引导学生提升自身修养,最终实现学生与健康的宿舍文化氛围的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
3、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学生管理;价值取向;现实辨识
用“育人宗旨”统领全局,能将教育行为贯穿于学生工作始终,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积极引导,以改变传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轻教育,重管理”的状况。贯穿“以人为本”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高校学生工作中“轻服务”的现状,并能够最大限度地支持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一方面能减轻高校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简单生硬、缺乏活力的管理模式。精细化和系统化的管理理念将进一步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突出“精”、“细”。这样做,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集中反映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与基础,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在青年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从思想和认识上给予大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与教育彻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方向。爱国主义既是一种社会意识,也是调节公民和国家关系的基本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为国家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发展为个人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平台,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秉承爱国主义是个人价值最终得到实现的先决条件。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就要自觉地树立爱国主义的价值理念,明确个人奋斗和社会发展的旗帜。
2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
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大学生面对的社会环境复杂,同时大学生的招生途径也在不断扩大,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在价值观、集体观以及行为方向等方面都出现很多不同性,对此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要根据学生的多元化价值观进行相应的工作调整,但当前存在的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素质以及对学生现状认识不足,使得大学生的多元化价值观与高校的单一学生管理模式发生冲突。高校管理学生方法目前依然采取行政式管理模式,对学生的管理主要集中在控制其违规行为的处理上,而对于学生的预防违纪行为没有做到位。由于高校学生属于90、00后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还比较弱,他们受到外界影响比较大,而且他们的思想没有成熟做事很容易受到情绪影响,尤其是作为90、00后的学生,由于他们一般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他们独自生活学习能力不强,而高校对于学生的管理是采取放任形式的,因此高校在学生的管理方面也要及时的调整,但是高校没有认清学生管理工作的形式,其采取的方式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总之管理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是一种顺应学生现状的必然尝试。
3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分析
3.1加强队伍建设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一支思想牢靠、技术过硬的专业管理队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高校管理中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从学生工作发展趋势来看,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必须走专业化道路。第一,高校要加强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思想素质的教育,提高学生教育管理者的思想素质与个性化综合能力,及时对学生教育管理者进行先进教育管理理念的培训;第二,定期对学生教育管理者进行再教育培训。学生教育管理者工作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管理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方式与思想也要及时更新。
3.2加强自我管理
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要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以突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自我管理就是学生要以管理主体的身份参与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地位,通过学生自我管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自立能力等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要建立以高校学生处负责,辅导员、班主任为基础,学生干部为中心的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习惯,并且以学生干部为具体管理措施的监督与引导,实现学生之间的自我管理,促进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
3.3完善精益管理
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与难点就是教育管理的事务繁琐、细微,因此高校学生管理教育者要在工作中坚持精益管理,将规范学生管理工作每个环节的程序与步骤。首先将学生管理规范做到细微化,注重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环节的每个细微处,杜绝发生因为细微隐患造成的事故发展,同时严格规范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将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实处,量化到具体责任人;其次学生管理工作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要积极借助先进的管理技术,分析学生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及时总结经验,促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
4结束语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学校为达到教育管理目的,对学生通过实施一系列教育管理行为最终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过程,也是教育管理主体在相应的伦理道德指导下,确定管理者和管理对象之间的伦理关系,实施伦理价值选择的活动,学生教育管理活动本身就具有深厚的伦理意蕴。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面临新变化和新挑战。在传统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中,教育管理行为本身的道德合理性和价值取向被忽视,缺乏道德合理性审视与反思,存在道德价值标准不清、道德价值取向不明等问题。探讨教育管理的道德合理性对学生教育管理本身就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校 教育管理 问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理解
(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工作重点。高校生活是学生从以高考为目标的学生时代到以生存为基本目标的社会人的过渡阶段,这一期间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整个人生影响深远。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
(2)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要以学生为本。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是一个将“学生”变为“人才”的地方。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是学校的生命线,生源不足或培养出的学生素质不高,学校就很难更好地生存下去。因此高校的工作都要围绕学生来开展,如何让学生发展好、如何将学生引导好,是高校工作的重点。要确定好学生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2 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几点问题及相应对策
2.1 教育管理理念
理念是教育管理的灵魂。现代的教育管理理念有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德、智、体、美、劳整体育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的理念;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创造性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主体性理念;因材施教的个性化理念;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设置教育教学环节和课程内容的开放性理念;推崇弹性教学和弹性管理模式的多样性理念;营造人才成长的最佳生态区的生态和谐理念;形成社会大教育体系的系统性理念等等。
现代的教育理念多种多样,顾及到了方方面面,从教育到学生,到社会,多是站在学生角度,站在怎么才能让学生发展得更好的角度。而各个学校也在为了各种理念进行摸索、实践。在强调这些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要注意条例法规的作用,加强法制性理念。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我们的公民应该有足够的法律意识,高校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一方面要完善学校的学生管理条例,使学生能在学校的条例中看到社会法制化的影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另一方面,要细化学校条例法规,用条例法规来规范师生的行为,充分体现公平公正,按章办事。
2.2 网络方面的教育与管理
网络方面的教育与管理,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学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另一方面繁杂的网络信息冲击教育管理。
学生经过高三的紧张学习来到高校,离开了父母的约束,很容易迷失自己。现在高中老师激励学生好好备战高考,通常会说高考结束进入大学就自由了。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进入大学,没有了父母、老师的督促,同学关系处理不好,学习压力大,就会很容易会迷失进网络中,打网络游戏、看电视剧、看网络小说。这个问题很早就出现了,各个高校都在积极解决,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学生进校时要将整个利害关系向学生说明,消除学生的懈怠思想。这个过程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如同打破支撑一个人走过困难的信仰一样,学生会反抗,而我们教育者就需要好好将其引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学生积极进行心理辅导,必要时联系家长,用学校和家庭的力量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进入社会。
网络信息繁杂并且开放,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学校的各方面信息,社会的各方面信息。这些信息包含了负面、垃圾信息,而这些信息又容易误导学生,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造成困扰。网络中所包含的许多社会信息,而这些信息通过网络的放大作用,被学生吸收,造成学生产生一些偏激的思想。
面对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及时把握社会消息,关注学生关注的问题,对这些消息及时进行解读,实现早着手,对学生尽早引导。这要求我们要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关注公共论坛、社区、博客等大家对事件的评价。
2.3 学生就业指导
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一个高校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成为了高校招生的一大关注点。不管是从学生角度考虑,还是从高校角度考虑,各高校都在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但是当我们就业的学生工作几个月便因为工作不适应毁约,心理压力大承受不住时,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工作。我们高校培养学生,不仅要看学生的就业情况,还应关注就业后的学生动向,以对我们的教育管理进行改进和完善。高校的学习环境与社会的工作环境差距很大,在学生走出校门前,他对自己未来的工作状况都是幻想,当他们真正接触到自己的工作时,因为心理落差大而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时,要做好与社会的对接。一方面,做好学生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假期,在学习之余,多与社会接触。另一方面,尽力掌握毕业学生的工作状况及心理动态,邀请已毕业学生与在校学生交流就业心得,不止要找发展好的毕业学生。可以建立对应的关系群,由毕业生与在校毕业班形成关系网络。可以很好运用网络,定期组织探讨交流。
2.4 各民族学生的共同教育管理
高校都有不同民族的学生,也有外国留学生。民族问题是一个国家问题,我们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需要重视这个问题。我们对少数民族都要重视,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一般学校都是针对维吾尔族学生开设专门的学生管理,包括清真的民族餐厅、专门的学生管理组织。我们也要对藏族等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相应的关注。另一方面,当我们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独特对待的时候,他们也会对自己有独特对待的心态,这样是不利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这样容易形成民族交流圈,而将其他学生隔离在圈外。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协调好,既要多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状态,又不能让他们感觉自己特殊,要让他们能够融入到整个学校的学生中去。这是我们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目标。
外国留学生,很多学校也是特别管理,用独自的宿舍楼、独自的教室、独自的餐厅,相当于只是给了他们一个上课的空间。留学生办学要注意加强留学生与本国学生的交流,不管对留学生来说,还是对本国学生来说,这都是一种需要开发的资源。
3 总结
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关乎着国家、民族的命运,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将眼光放长远。对学生教育管理的研究是一项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我们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时,以学生为本,细化条例法规,做好与社会的对接,完善高校教育管理,以促进高校教育管理跟随时代步伐。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校 学生管理 改革 差异化对待 新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82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our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has made great development and achievements, the numb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increased rapidly. And higher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also by past elite gradually turn for mass education is no longer a patent of the minority,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more and more open and pluralistic values and outlook on life, which also makes the managers face mor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meet more severe test. Therefore, to carry out the study of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to explore the new ideas of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the new mode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new mode of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iming at the problems found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s management work, combined with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a new idea of some student management work.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reform; differentiated treatment; new model exploration
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全世界都面临着来自技术革新的巨大挑战,危机与转机并存。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毋庸置疑的。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必要阶段。高校正是人才培养摇篮,肩负着引领创新的而艰巨任务。因此,如何提高高等学校培养优秀人才的能力是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紧迫的问题,这其中提高学生管理的水平又是高校管理者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过去,有很多研究都涉及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生管理这两个话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高等教育扩张时发展,但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却依然落后、陈旧,甚至有些仍旧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领导者,其成长经历、知识背景以及工作态度和方法都极大制约了管理水平,甚至会出现学生管理工作投入多、效果差的尴尬局面。怎样改善我国现行的高校管理的模式,提高管理水平,使其适应新时期、新环境下的社会需求,使我国政府社会各界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直接实施方。因此,开展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对进一步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 我国新时期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现状
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迎来了一个新时期,高等教育也由过去的精英化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随着高校生管理内容不断丰富,管理的模式也必须要进一步适应新时期、新要求。我国高等学校在管理模式上主要是采取二级管理,也就是学院和学校二级管理。学院一级一般都会有党委副书记来专门负责学生工作,而学校一级也会有副书记或副校长亲自抓学生管理工作。此外,校级的职能部门中会专门设立学生工作部,校行政部门一般也都有学生工作处存在。此外,高校也都成了成立了勤工助学中心来专门资助困难学生,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专门指导学生就业,甚至还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来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如此种种,目的就是来满足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需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甚至有很多高校都是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来直接抓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根据价值取向、办学水平的不同,我国的高校大致可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和研究教学型。因此,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架构也应该随着高校定位不同而不同,管理模式也就更应该有所侧重。
2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2.1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问题
2.1.1 部分高校管理理念落后
管理理念指的是对某种管理过程的宗旨或指导思想。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模式延续了过去“主从关系”的模式,也即学校是主动的管理者、教育者,而学生仅仅是被管理者而不能参与管理,这种理念的产生与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响有扯不清的关系。高校管理者管理理念的正确与否,对学生的未来成才息息相关,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中心都要服从于“促使学生成才”这一最终目标。然而,多数高校并没有很好地贯彻这种管理理念,有很大一部分学校依旧坚持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陈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无情忽视了学生个人的正常需求,缺少了学生的直接参与,注定是一种僵化、陈旧的管理,不利于学生未来。
2.1.2 缺少社会各界力量的有效参与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社会与学生家长的要求几乎不会被考虑,更不会主动去征求学生和家长的意见。这样一来,学校与社会各界并不能形成合力,未能给学生的全面成长创造有利环境来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学校可以邀请部分社会精英人士来担任学校的辅导员,通过对学生进行定期的人生规划指导,促进其主动去了解社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此外,与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案,通过建立长期、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也能为学生的生产实践提供更广阔的支持。①
2.2 原因分析
毋庸置疑,在高校管理工作中,人才是管理的主体。在诸如管理体制和理念的问题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严重低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着那些计划经济时代陈旧观念的存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其实并未能得到真正的重视,例如,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队伍数量和职业素质都亟待提高。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依然只是强调技能和知识的传授,教育的服务功能被严重忽视,这直接导致了服务型管理机构缺乏、我国教育模式单一的问题。②最终的结果就是,社会需求与高校功能的接轨出现了断层,高校依然以“象牙塔”的姿态与社会联系,甚至出现了相对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状况,这些都严重局限了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3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新思路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高校的学生管理,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这不仅是最基本的原则,更是今后学生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要将管理看作一种手段,目的是做好服务,学生的全面进步是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说,要围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来开展所有的管理活动,这种管理模式充分考虑了人的能动性,更具有人性化,更能促进学生的广泛参与,调动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马克思认为,“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以人为本”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它把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考虑问题时要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把人的价值的实现当做最终目标。如果运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发展放在首位,要以学生为基本出发点。③其基本点有:(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2)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把学生关心的问题和需求当成是最重要的事情来抓,全力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3)肯定学生的价值。这是以人为本管理的基础。所有的管理活动都要为人能够实现更大价值创造条件。
可以说,现代教育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它要宣扬的管理理念也就是人的创造性和主体性的高度统一,重点强调了社会与个人的统一。
3.2 积极完善教育学分管理制度
一些地方高校开始扩大大学生招生计划,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一定保障。但由于很多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动力,高校管理人员也有必要帮助他们设定今后的发展目标,以引导和保证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基本需求。鉴于此,学校能够实施教育管理的信用模式。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目标管理的一种手段,教育管理的信用模式是管理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和课外教育活动。这是教育与定量管理的内容,并以发展为价值,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并把它作为学生能否好好毕业的重要依据。学分制管理由两部分组成它。教育信用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规划学习和生活的学校,确保他们教育活动的参加,必须满足教育系统的基本进展方向。④
地方高校的“双轨制”由于终端管理系统的方向,有功能的多样性,建立学生发展评价机制,尽量注意宿舍管理与服务“双轨制”。因此,教师、辅导员可以随时进入教室和宿舍,及时有效的沟通,了解学生在萌芽状态的不良现象。辅导员进一步加强这些举措,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部门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得到提高,协调发展。
4 结束语
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充分调动教育系统资源。辅导员和教师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发展评价体系并有效实施,积极营造品牌大学的质量。辅导员和教师都要有“六位一体”大范围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管理,以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⑤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复杂、多样,有关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研究较少且多在起步阶段,如何克服传统管理理念的约束,需要管理者思想上的不断解放,积极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模式,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本文通过有关高校管理模式的初步研究,探索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希望能够对未来的高校管理工作新模式的形成有所帮助,从而不断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
注释
① 石立宁,李晓雷,韩靖.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改革途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122-123.
② 杨立华.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1):179-180.
③ 崔晓会.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1(3):330.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探索
党的十以来,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指出了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社会责任感不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足等。笔者结合自己的带班经验和感受,对学生工作所遇到的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引言
应当承认,当今中国大学生在中小学学习时的勤苦用功是世界上罕见的,但是,那是应试教育对他们生理、心理的残酷折磨和摧残,是强制性的、痛苦的。高中毕业时,他们对这种服刑式的生活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因而,进入大学之后,他们便愉快地卸下了身上的重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像打下江山的国家大功臣一般,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应当享受生活了。他们睡懒觉、逃课(在他们看来多数课的确是无意义的)、上网、打工、谈恋爱……但就是不肯认真读书。临到考试,他们便毫无羞耻地作弊,其作弊手段完全可以上吉尼斯世界纪录。一些大学在考前举行不作弊的签名活动,大学生们一本正经,郑重地签名,但一上考场,他们仍要肆无忌弹地作弊,因为不作弊就无法过关。当今大学最重要的就是英语等级考试和各类考证考试,现在流行请“”,这在托福和GRE考试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很平常了。甚至有些大学生四年毕业了还不会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基础英语!在学校男生就是玩游戏、打牌打球、谈恋爱———“一起床就开始玩《传奇》、半夜了宿舍楼还在激烈地打CS……”
二、教育管理中的恐惧感
本质上讲,大学生所表现出的突出特性就是缺少恐惧感和满足感。从社会管理和引导的角度来讲,这两种感受是影响教育活动效果的两个关键因素,也符合人性本能的基本需求,成功的企业管理也基本建立在对这两个因素的把握上。当然,单纯的谈及这两个因素会使人产生误解,尤其是对恐惧感在教育管理中的价值。一般人会认为,我们要对学生更加严格,提出更高的要求,所谓“严师出高徒”。这种理解显然把教育管理中的“恐惧心”简单化了,从自然哲学的角度上来讲,恐惧感显然是文明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类因为害怕自然或社会的惩罚,而形成了自律、自控的许多美德,并形成了很多积极的社会规范。学生管理也是如此,只有当学生害怕挂科时,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去努力学习,只有害怕毕业的时候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去努力成长自我,只有害怕处分影响学生学业发展,学生才会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使学校良性运转。然而,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恐惧而恐惧,而是给学生施加负向的力,使他们尽量远离不良的社会生活习惯,学生工作遇到的问题都是现实的,我们无法通过简单的某种方式或理念,来应对所有复杂的个体情况,但从整体,让更多的学生尽量远离不良的社会生活习惯还是可以做到的。在抛开社会现实的很多我们无法改变或者很难改变的影响因素,作为学生工作者这个团队来讲,我们应该做的是把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转化成制度和日常生活管理的工作内容,让学生畏惧制度的红线,是真正的畏惧。过去我们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内容这两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制度要求严格,执行却很松懈。客观的讲,产生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管理者既要考虑违纪处理对学生的管理效应,还是考虑因违纪所产生的自身工作业绩的影响;在宣布制度的时候,极度强调制度的严格性,在惩罚的时候却本着治病救人,再给机会的原则。当然,这些原因很多问题涉及因素众多,很多是目前的社会生产力,社会文化所产生的,是社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改进这些情况也并不是无计可施。所谓拯救,分为大病小病,小病调养,大病则需要手术,即治疗的速度必须高于病情恶化的速度。所以,在很多案例上,我们必须要“狠心”,所谓想拯救,先毁灭。只有在完全击碎当事人原有错误的思维惯性基础上,才能给他重建正确的观念。其实,在考试作弊等问题上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试水”的“前辈”发现,老师总是会给大家机会,原来水并不如宣传的那么深。当然,在一些相对轻的问题上,如上课旷课等问题,虽然不适合把学生一棒子打死,但必须要建立对应的惩罚,所谓多大的错,多大的惩罚,而惩罚的目的是让学生成长。学生工作与企业管理的最大的区别在于“教育”成分的大小,学生工作相对更强调教育,强调学生的成长,他所面对的对象在符合社会要求这个问题上,要显然低于企业,或者说,是为了让学生适应企业才开设了学校。企业相当于大学的延伸,所以学校实际上在努力培养企业所期望的社会习惯,所以学校要像企业一样有高效的规章执行力,才能让学生更好的适应企业。需要补充的是,学校,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学校,他的自由性也是学生成长的非常关键的特性,所以制度的设定绝对不能逾越到限制学生自由性这一问题上,否则教育就会成为伤害。因此,我们应该为了保留自由性,而相对设定合适的“红线”,不能把学生限制在我们所认为的某种合适发展方式中,但同时又必须让“红线”变得不可逾越,至少让逾越者或想要逾越者看到,逾越他所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我们不超越人性的要求学生,但也绝不假借慈悲之心纵容学生,让学生明白社会本来的“恐惧面目”,从而更好的适应他。所谓我们勇敢,不是因为我们不害怕,而是我们正视我们的恐惧,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不刻意培养圣人,但绝不允许自己看着学生堕落而无所为,我们是社会“恐惧”的代言人,也是社会“满足感”的引领者。
三、教育管理中执行效果与标准的平衡
大学教育与中学以前的人才培养有很大不同,高中之前的培养目的性受中国社会教育现实影响,相对明确,个体差异性有限。而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明显多元化,个体差异化也很大,两个被公认为优秀的学生,可能成就指标完全不同。因此,一般大学教育比高中教育更强调自由性,然后高校一直被诟病的学风问题,也往往被社会舆论与自由性的问题挂钩。虽然,无论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还是社会评论家,都认识到高校的自由性是大学必不可少的特征,同时,也不能把高校学风水平的下降归结为自由性的问题,然而,大学的自由性的确与高校专业学风存在着一定联系。或者,准确的说,大学的自由性成为了高校学生甚至是某些个别教育者纵容学生学风问题的“借口”。自由性是大学的特征也是大学的文化共识,然而作为学生教育管理者,自由性的观念就必须落实到具体学生工作中,其实就是学生管理教育制度的标准上。标准的高低应该与自由性的理念息息相关。当然大学学生教育标准的高低一般与大学专业特色和学校文化有紧密的联系,难以与自由的程度一一映射讨论,但值得一提的是,一般高校的生源水平与管理制度对个体的管理要求成反比,也就是说,高校生源质量越高,高校给学生自由分配自己在校时间的越自由,反之,则约束更多,很多专业院校甚至保持了中学式固定座位,定时集体晚自习的制度。所以,标准的制定,也就是具体大学的自由度,受学校对自己学生的自信程度影响。大学制定自己教育管理的标准高低虽然与学校对自己自由性观念的认知有关,但一般在实际结果上,都会有意提高标准。这和中国社会管理中普遍的畸形意识———高标准严要求,有一定的关系,从不了解实际操作的外人来看,高标准严要求就意味着教育管理的高水平。然而实际显然不可能,高标准和严要求如果都能被实现,那一定意味着高成本,但实际社会资源有限性的条件下,及时可以偶尔为之,但从长期来讲也不可能延续,因此很多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就是疾风骤雨式,发现问题就来两场闪电打击,用猛药来治小疾,最终搞成学校教育管理的大疾。因此,本质上讲,高标准严要求并不适合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在教育管理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高标准低要求和低标准高要求,理论上都是可行的。然而高标准低要求,要求具体的基层教育管理者有非常好的管理艺术,需要教育者懂得如何控制群体高标准压力下的情绪发泄问题,需要了解如何调节低要求与高标准前后不一的矛盾问题,因此对教育者素质要求相对较高。一般笔者推荐低标准高要求的管理方式。低标准高要求就是设定较低的红线,对学生在校时间的安排,行为活动的限制较低,给学生更高的自由度,然而对于触犯红线的学生,在执行时确采取不破不立的管理态度。所以提出这个方式,就是为了解决高标准高要求中,经常出现的犯错率高,法不责众的问题。标准降低,可以减少触犯红线学生的人数,同时,高要求,则会让有侥幸心理的学生不会触犯红线,让触犯红线的学生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比例,大大降低了标准执行的成本,也使执行变得相对更容易实现。同时,再辅以高校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竞赛,非常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特点的成长和自我发展。
四、总结
关键词:安全消防教育管理策略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因师生生活与教学集中而成为消防安全的重点保护单位。学校的安全消防涉及到诸多区域,诸如宿舍、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食堂等,这些区域都是师生密集的场所,一旦火灾发生且得不到到有效控制,就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宿舍火灾所占比例居多,而不合理用电则是主要危险源。
一、加强高校消防安全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一)从火灾的危险性看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高校是人员相对密集的场所,从以下火灾事故的事例可说明其对校园安全的危害性。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造成4人死亡;2008年5月5日,中央民族大学一女生宿舍发生火灾,上千女生被迫疏散;2007年1月11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宿舍发生火灾,500余名学生被困寝室;2003年2月20日武汉大学一男生宿舍三楼突发大火,整个三楼被烧得只剩断壁残垣。可见火灾会造成人员的伤亡、财产的损失,破坏校园的安全稳定、影响教学秩序、给事故学校带去负面影响等。据不完全统计,1998-20l0年间,全国高校发生的70起学生公寓火灾中,因用电引起的火灾有42起,占60%。由此可见,学生寝室是火灾多发区,加强对学生寝室的安全消防教育,对于高校的安全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从当前安全观念现状看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学校的师生,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普遍比较麻痹大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管理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消防安全意识薄弱的一面。学生主要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往往在安全意识方面不上心;教师则把工作重点放在各自课程的教学上,加上安全知识教育一般由相关安全保卫部门负责,再受到人员、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就忽视了必要的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而管理者则由于各自分工不同、注意力有所侧重,导致在安全学习、教育与管理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在消防安全方面的认识程度也明显不够。火灾的预防,需要平时加强消防意识,注意身边可能导致火灾的隐患,往往一些细小的疏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对安全的不重视造成的。平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高他们的预防意识,对于学校安全消防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三)消防安全教育是确保校园稳定的客观要求
校园消防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既有宿舍、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食堂等区域,又要设及到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不同情况。高校校园与中小学校园有着根本的不同,因为它是一个开放的校园,而不是封闭的校园。这就给消防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难度和压力。对于高校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我国高校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多校区、多层次办学使治安管理难度加大;二是校园内盗比外盗多;三是突发性、群体性伤害案件增多;四是智能化犯罪增多;五是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校园安全事故增多。这种复杂的特征,给校园的管理者增添了管理难度,但校园稳定又是必须要得到保障的。因此,加强校园的安全消防教育和管理是客观现实的需求,也是维护校园广大师生安全的要求,对此不能存在丝毫的麻痹大意,不允许有不安定因素的存在。
二、高校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管理有待加强
(一)消防安全观念和防范意识薄弱
不管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师生,在消防安全问题上普遍存在着侥幸与心理,总觉得火灾不会发生在自己的学校和自己身上,所以安全意识薄弱,平时也不太注意安全问题。就拿事故发生较多的寝室来说,学生宿舍一般是6-8人住在一间寝室,人员住宿密集,大量使用电脑等电器,宿舍内摆放的物品杂乱无章。《楚天金报》记者采访武汉市消防部门得知,武汉市当年发生校园火灾43起,其中电气引发火灾22起,占火灾起数一半以上。但是在校园的学生寝室,不时出现部分学生违规私拉电线、私自使用大功率电器的现象,甚至还有使用伪劣电器的现象。这些伪劣产品尽管从外在看不出问题,但是由于没有达到安全标准,极容易成为火灾事故的隐患。这些现象的存在都给校园安全埋下了不同程度的隐患,因为它们很容易造成火灾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又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加上学生遇到火情时往往会不知所措、惊恐不安,这就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消防安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有缺失
高校的课程设置上关于消防安全教育的内容极少,一方面造成了学生对消防安全的认识不足,让他们误认为这一课程是可有可无的,这也说明学校对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导致学生缺乏现场自救与逃生常识。大部分高校进行火灾安全教育是在大学新生刚入校的时候,往往以广播、墙报、班会或者以学院讲座的形式开展消防知识宣传,因为这些形式比较传统和单一,没有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也没有提高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导致学习效果明显不足,最终没有达到学生安全消防教育的初衷。同时,高校进行安全教育的宣讲者大多是非专业人员,很少有专职消防人员进行讲解。少数高校是请专职消防人员进行讲解,而大多数学校是让本校负责安全保卫的老师来讲解,还有的就是让学生自己组织安全教育班会来完成学习。即使有的学校以公共安全教育课的形式进行讲解,也是让对安全消防缺乏实际经验的教学人员来上课。由于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只能照本宣科,泛泛而谈,缺乏真正的实际操作经验与应战能力,因而不能让学习者对消防安全学习产生兴趣,安全教育若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必然是大打折扣。当学生们遇到突发火灾事件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火灾逃生技巧,往往表现出惊慌失措、束手无策。
(三)管理体系松散,缺乏效率
对于安全消防的管理,一般学校都认为是安全保卫部门的事情,而安全保卫部门又以校园的安全稳定为工作重点。这样就缺乏有效的全面的安全消防管理体系,没有形成校领导———安全部门———班级———师生多级化的安全消防体系,缺乏安全消防全面联动的机制,没有很好地实现各级领导、各级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没有让“预防为主、群防群治”的路线落到实处。部分学校寝室的安全消防任务是由寝室管理员负责,由于宿舍管理员都是年纪较大的人,学生寝室的管理又是多方面的管理,需耗费很多精力,致使管理员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细致的消防安全的检查工作中去。管理员对消防安全的应急能力也相对比较迟缓,这样的现象并不利于学校火灾易发区的安全保障工作。不少学校的安全保卫人员配备数量少,不能满足现实需要,这就导致安全检查和安全问题落实起来缺乏力度。这样就不能实现安全消防工作落到每一个角落,不能实现安全消防工作的全面覆盖。让安全事故预防留有死角,就是给消防安全工作留下隐患。消防安全工作还存在侧重于学生寝室、教室,而忽视实验室、图书馆的现象,这就让实验室与图书馆成为了安全消防的隐患。实际上,有的实验室中存放着一定量易燃易爆和剧毒化学物品,如果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其所产生的后果也不容小视。图书馆的消防安全管理也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到位的现象。由于图书馆的书籍器材都是易燃物品,加之高校图书馆各种电子电器设备运用的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防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安全事故的发生,轻则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师生的安危受到威胁,重则引起人员伤亡和重大的财产损失,对学校和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实验室和图书馆同样应该成为消防工作的重点对象,不应成为被安全消防忽视的角落。
(四)缺乏必要的经费投入和消防设备更新
安全经费投入少和消防器材的更新不及时,成为安全消防工作的又一制约因素。不少高校由于缺乏正确的安全消防意识,以致其为减少经费开支而在安全消防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不足,这种现象在民办高校尤为突出。消防安全没有建立起消防户籍化管理制度,各单位之间的有关消防安全相关信息处于彼此分离的现象。没有将各单位安全消防的相关信息,诸如:消防人员信息、消防器材情况、单位建筑情况、消防记录等建立起完善的消防信息网络体系。区域之间的消防体系缺乏有效的联系,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制约了相互间消防力量的支援与沟通,制约了安全消防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高校消防安全教育管理改进的策略
(一)提高全体师生的消防安全观念和防范意识
为杜绝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各级领导、部门和广大师生要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高校的消防安全必须走“预防为主、群防群治”路线,通过建立有效的多级防御体系,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与教育,加强安全投入,密切区域消防安全的联动机制,提高全体师生的消防安全防范意识,尽可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建立消防安全教育体系的多元化
设置合理的消防安全机构及消防安全教育管理体系。建立起有效的消防安全管理机构,由一名学校领导总负责,建立起院系、班级、师生的多级消防安全联动机制,发挥好领导沟通各部门的积极作用,再由学校安全保卫机构具体操作安全事务,同时利用好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经常沟通这个桥梁,发挥宿舍管理员、班级安全员的积极作用。要运用创新的方式进行消防安全教育,运用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师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消防安全能力的提升和增强火灾安全事故的应变能力,让消防安全教育管理起到实际效果。
(三)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消防设施
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消防设施和装备,是预防校园消防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学校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要认识到消防安全对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性,积极加大必要的消防安全投入,对于老化的消防设施进行及时更换,对于老教室、寝室加大改造投入的力度,确保消防安全事故从源头上消除。增强科技防范的作用,构建严密的防范体系。改变过去单纯运用人来管理消防安全的局面,通过加大财力、物力支持,增加科技在消防安全中的作用。运用校内外安全探头、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漏电火灾报警系统、超电流自动断电等设施,来有效地防范与控制火灾事故的发生。
(四)建立健全制度,强化安全消防机构管理
1.建立健全全面的规章制度。每个高校应该在组织广大师生全面学习消防安全法律法规的同时,根据社会发展与自身特点,在有关法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校校园安全管理的实施细则、宿舍安全管理规定、实验室安全操作管理规定、图书馆安全条例等一系列制度,通过制度来建立健全安全防护网。对于管理人员、宿舍管理员、校园保安等相关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有效管理,确保校园安全问题万无一失。
2.利用好消防安全资源。建立起区域的消防安全相关信息,利用好网络提供的信息,实现消防安全资源的共享,促进消防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
3.高校应该科学地制定消防安全预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料性等特点,发生突发事件时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进行有效处理。因此,只有做好平时的安全教育与预防工作,加强对安全设施的检查工作,做好应对校园消防安全突发事件的预案,才可能避免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旭东,郝向民.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在高校学生公寓防火中的应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
[2]廖善光.新形势下高校安全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
[3]周寿江,田景超.电器起火成校园火灾“祸首”[N].楚天金报,2011-11-26,(03).
“大学生成长导航工程”由入学导航、学业导航、职业导航和学风导航四部分组成,贯穿于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既涉及学生内在精神的引领,又涉及学生外在形象气质的提升,致力于打造内外兼修、德行出众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入学导航”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从安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专业认知与职业前瞻、学校生活介绍、实验室参观、学籍管理简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生手册》学习等方面,全面深入落实“入学导航”工程。通过入学导航,引导学生做到三个“认知”:认知大学,怎样做一个优秀的大学生;认知专业,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认知城市,了解襄阳文化、产业结构、风俗人情等。大一新生接受入学导航的教育,对大学生活有了直观和初步理解,有助于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做好大学规划。
“学业导航”通过隆中讲坛、体院论坛等高水平学术论坛,让学生接触学术界内前沿思想和热点理论,培养学生对专业领域学术走向的预见能力和参与意识。辅助以大型体育类赛事,通过篮球联赛、足球赛,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团队凝聚力,充分体现学院的“体育”特色。学业导航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学的专业学习,制定合理的学业规划,引导学生明确在大一至大四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要求一二年级学生注重专业知识、个人修养、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三四年级练就就业和创业本领,积极投身社会实习实践,积累经验。学业导航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在于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考研考证、参加学科竞赛,锻炼独立思维能力,训练学术科研能力,进而冲击省级、国家级学术创新竞赛和专业技能竞赛。
“职业导航”以促进学生就业为根本出发点,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SYB创业教育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了塑造学生良好的外在形象气质,职业导航的重要板块“大学生形象设计工作室”开设专业形体与礼仪课程,通过教授服装搭配、化妆技巧、行走姿势、言谈举止等多方面礼仪知识,让学生在实训中模拟职场空间,提升职业素养。同时,职业导航借助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通过比赛,学生的形象、气质、仪表、谈吐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针对创业兴趣浓厚的学生,学院聘请专家讲授SYB创业课程,从自身评估到市场评估再到行业评估,全方位提供支持,大大提升了学院学生的创业水平和创业质量。
“学风导航”是“大学生成长导航工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众所周知,大学的学风是衡量学校教育管理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学院通过学风建设动员大会,文明教室创建,诚信考场创建,专业技能大赛等形式,逐渐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改善全院学习风气。同时,依托策划大赛、创业设计大赛、职业规划大赛、模拟人才招聘会等大型赛事,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与策划能力。“学风导航”还将考研教育纳入范畴,在学生中间积极开展考研经验交流、考前心理辅导、考后专业指导等专题教育。体育专业学生近三年的考研比率一直维持在10%以上,体现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综上所述,湖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大学生成长导航工程”围绕“怎样上大学”展开,分为“入学导航”、“学业导航”、“职业导航”、“学风导航”四个部分。从入学教育、学业规划、学风建设、到职业规划,涉及到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此工程使学生从刚进校时的懵懂、无知到毕业时成为一个专业技能过硬、有目标、有理想、有文化、有修养的合格当代大学生,是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一次有效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公共管理;服务本位
学生教育管理作为高校的常规性工作,历来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高校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如重科研、轻教学,重硬件、轻软件等现象,使得学校的教育质量出现下滑。同时学生对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维权意识也显著增强,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传统思维与现实状况
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传统思维
传统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侧重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较少关注和服务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各项工作都充分体现了国家计划的特性,学校自主独立性相对缺乏。同时,处于精英型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资源还属于稀缺资源,学校相对于学生及其家庭而言处于一种强势地位,学校对学生更多的是一种模块式的教育和教条化的管理,将国家的需求、主管部门的需求、学校自身的需求放在首位,而往往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需求,忽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服务。
2.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现实状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学生在校人数激增,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由于学生人数激增,硬件、软件投入不够,加之认识不到位和准备不充分,学校承受了越来越多学生的抱怨和家长的投诉;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出于自身管理方便和管理成本的节约而忽视学生正当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部分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能力和水平较低,许多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把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中,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关爱与引导;由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广量大,与学生利益相关的管理部门众多,因此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过程中,出于部门利益的考虑,经常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管理效率很低。虽然学校也设有与学生利益相关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但由于此类组织的管理和工作开展仍隶属于学校管理部门,故未能很好的实现学生的利益诉求,仅局限于举办相关活动和协助日常管理工作,效果一般。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理论路径
1.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开启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人本价值趋向
教育管理理论大量运用和吸收了管理理论的管理思想而逐步发展起来,并逐步转向创立起适应教育实践需要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其中的人本教育管理理论突出了人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推进了教育组织决策的民主化,体现了教育管理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本教育管理的重要思想就是教育民主化,主要包括教育的民主决策和管理。在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民主化被确立为发展高等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民主化与国际化、科学化、现代化等一起构筑起了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框架,正在促使教育由以往“专制”式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的民主教育模式演进,民主已经成为了教育的真正灵魂与不竭的发展动力。同时,学生主体意识的日益复苏,已悄然改变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往所占据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本管理和服务本位的管理理念已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日益成为高校构新型管理模式的基本价值趋向。
2.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政府财政危机、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使得西方公共行政领域主流思想理论遭受严峻的挑战,应运而生的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即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管理理论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在公共管理实践中,要以公民为根本和核心,把实现公民利益最大化作为政府工作首要的价值目标。政府由统治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逐步实现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的转变。公共管理可以理解为:“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以有效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宗旨,运用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和管理的理论与方式,民主运用公共权力,并以科学的方法依法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公共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公共性、管理本质的服务性和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
3.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模式
学生教育管理作为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也具备了准公共管理的性质。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在价值目标方面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学生本位”的理念,一切教育管理行为和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以实现学生根本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真正地体现“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方面,学生是学校存在的基础,学校与学生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学校价值的根本所在;在具体的实现路径方面,即明确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构建学生服务型的教育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队伍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改革学校主导一切学生管理事务的传统管理模式,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性管理模式和对话机制;改革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运作方式,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模式;改革学校在传统管理行为中忽视学生权利,依靠规章制度推动管理的模式,建立以学生共识和认同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和自主性的治理模式。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现实路径
1.学生教育管理的本质:以学生为中心
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学生作为学校社区的“公民”,因此学生具备了社会系统中的公民特性,享有主体地位,从而使得学校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其价值取向应该是学生主体的利益实现。同时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管理职能的一部分,因而也具备了准公共管理的性质。随着教育消费观的日渐兴起,学校的服务角色和功能也开始受到学生和社会的越来越多的关注。此外,受教育民主化思想的影响,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高校充分考虑学生的广泛民主参与已成为必然趋势。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高校应以实现学生根本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学生的根本利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努力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但在实现路径上,不能依靠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来实现学生利益,而应本着“服务本位”的理念、合作共治的方式来实现学生教育管理的目标。
2.学生教育管理的根本任务:构建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体系
学生教育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体系,主要涉及与学生利益的相关政策规章的制定、实施和落实,教育管理组织的架构和职能定位,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服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其成长成才,解决学生在个体发展阶段必然或者可能面临的实际困难,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和提供平台,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全体教职员工都应积极参与,形成合力。
3.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维护学生切身利益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教育管理内容和管理模式提供合法性依据和制度支持,为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指明方向和提供制度保障,形成长效机制,为后续工作的推动夯实制度基础,从而使得“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学生的正当权益得到制度保障。主要包括:完善和规范学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建立服务本位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配套机制;完善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完善规章制度的执行程序;结合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在学生教育管理中适当借鉴公共管理的相关制度:诸如实行听证制度,畅通学生意见表达的渠道;实施新闻制度,有效保障学生知情权;实行领导接待日制度,提高管理服务效能;积极开展民主评议制度,畅通学生民主参与管理的现实渠道等。
4.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凸显服务职能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服务职能也将深入人心,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多,学生的消费意识和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学校为了能够向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周到切实的服务,就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生服务组织及其职能,在完善正式组织服务职能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学生服务型组织建设,重视发挥学生自治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功能。结合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构建服务型的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体系,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为根本目标。服务型的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体系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服务学生为主要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从“管”字当头向“服务”至上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产品和高效便捷的服务。主要包括:强化学校正式组织的服务职能,学生管理部门应加强日常管理的服务和协调,教务管理部门应完善教学服务和督导,后勤管理部门则加强服务质量的监管和提高;学校积极提供人、财、物的支持,建立和完善学生服务组织体系;切实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建立和完善学生自治组织体系;重视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非正式组织体系的自我完善和功能发挥。
5.学生教育管理的队伍:提升服务意识
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应包括学校的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广大教师、后勤服务人员在内的全体教职员工,他们要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坚持“服务本位”的理念,注重人性化的管理,坚持学生利益为本,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良好结合,能够给自己准确定位并履行好自己的服务职责。主要包括:学校各级人员须坚持“顾客导向”的理念,能够把学生当作“上帝”来对待。学校各级领导者要重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并加强协调,将学生利益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一般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要维护学生切身利益和坚持人性化管理;广大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服务三结合,充分体现育人为本;专职学生管理人员,要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在于服务;后勤管理服务人员则需努力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让学生满意。学校层面则要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教育,积极灌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服务理念,逐步树立全体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培养他们的服务观念;加强师德和教师伦理建设,进一步明确教职员工的服务职能,大力宣传学习先进典型,加强传统师德精神的培养;注重激励机制建设,完善奖惩制度,将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服务状况与个人的职称、升职、福利等挂钩,进一步激发服务热情;建立和完善人员的服务规范与章程,加强工作培训,广大教职员工也要自觉加强学习和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冯增俊.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特征及趋向探析[j].教育研究,2004(11):9-14.
[2]樊美勤.论高等教育民主化建设——兼论如何推进高校民主管理与教育教学民主化进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25-29.
一、学生教育管理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
在进行教育改革之前,首先应该明确的就是高校学生管理教育改革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我国的高校比做一个完整的“社区”,而高校中的学生就是住在社区的“公民”,建设社区是为了服务公民,而建设高校同样是为了服务学生。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保证学生能够在校期间获得全面的教育,就应该重视学生教育管理的本质不能扭曲。改革的价值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利益,因此高校管理职能也是具有准公共管理性质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是越来越重要,因此,人们对于学校的服务性质和功能的关注度也是日渐提升的。只有保证高校学生能够获得最全面的知识教育,保证学生的在校地位,才能确保高校管理改革具有公共管理性质。也就是说,应该将教育民主化的理念渗透到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中。随着公共管理体系的不断普及,学校的教育形式愈发趋于广泛的民主形式。也就是说,提升学生的利益,保证学校能够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才是提升高校管理教育改革水平的重中之重。
二、学生教育管理的目的是服务学生
对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目的是真正实现服务学生。学校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学校孕育了学生,也就是说,学校存在的基础主要取决于学生。因此,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为了保证我国的高校教育质量,所以需要对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充分利用不同的方式对我国高校的学生进行成长服务,以保证学生能够获得最好的教育方式,防止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生权利被校方忽略。也就是说,最终达成的教育管理模式应该是保证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的。目前,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目的就是保证大学生能够在高校的学习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也就是说,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设定就是为了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而服务的。在教育管理中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制度的制定以及贯彻落实等环节,为我国的大学生提供最优质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服务。能够对学生有良好的引导作用的高校教育才是最正确的,所以说,为了防止学生在校期间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严格制定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制度是非常必要的。由于高校教育和学生之间是存在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的,所以,需要利用公共管理的相关知识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作出一定的指示。
三、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是维护学生切身利益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教育管理内容和管理模式提供合法性依据和制度支持,为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指明方向和提供制度保障,形成长效机制,为后续工作的推动夯实制度基础,从而使得“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学生的正当权益得到制度保障。主要包括:完善和规范学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建立服务本位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配套机制;完善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完善规章制度的执行程序;结合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在学生教育管理中适当借鉴公共管理的相关制度:诸如实行听证制度,畅通学生意见表达的渠道;实施新闻制度,有效保障学生知情权;实行领导接待日制度,提高管理服务效能;积极开展民主评议制度,畅通学生民主参与管理的现实渠道等。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服务职能也将深入人心,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多,学生的消费意识和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学校为了能够向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周到切实的服务,就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生服务组织及其职能。结合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构建服务型的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体系,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为根本目标。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应包括学校的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广大教师、后勤服务人员在内的全体教职员工,他们要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坚持“服务本位”的理念,注重人性化的管理,坚持学生利益为本,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良好结合,能够给自己准确定位并履行好自己的服务职责。主要包括:学校各级人员须坚持“顾客导向”的理念,能够把学生当作“上帝”来对待。学校各级领导者要重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并加强协调,将学生利益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一般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要维护学生切身利益和坚持人性化管理;广大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服务三结合,充分体现育人为本;专职学生管
关键词:“柔性管理”理念;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理念运用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我国高校在教育管理方面也出现新问题,管理模式顺势发生了新变革。企业管理中,“柔性管理”理念取得一定成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提高国民素质、发展现代教育,管理者开始尝试将“柔性管理”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中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柔性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人格健全、素质提高以及学校文化和谐,值得在我国各大高校广泛推广。
一、“柔性管理”理念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一)“柔性管理”理念的基本概念
传统高校采用的都是“刚性管理”理念,“柔性管理”与之相反,它隶属于现代管理和教育模式,就是在将学生作为管理和教育的主要对象,从学生自身出发,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实行人性化教育,使得学生总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在我国古代思想中也能找到“柔性管理”理念的源泉,如“无为”、“兼爱”、“仁”等思想,所以说,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有该理念生存的土壤,关键是让这一理念尽快形成完整的体系,并在实际管理中得以运用。
(二)“柔性管理”理念的特点
1.主体性。人在管理中不仅是核心内容,而且管理效果的展现也是通过人来完成,所以,为了管理方便,管理环境的稳定与和谐,正确理解被管理者的情感、尊重他们的人格非常关键。对高校学生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管理者从时代特点出发,与学生自身情况相结合,摆脱传统管理理念的思想束缚,在新管理方法和理念的指导下尊重学生自由,坚持管理教育的以人为本,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差异性。因为学生的成长环境大不相同,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各异,其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教育和管理学生要从他们的道德素质、文化水平、心理和性格出发,对管理的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
3.创新性。大学生接受的都是高等教育,思想和文化水准都相对较高,但是随着时代变化,很多东西都在不断更新,学生管理也是如此,“柔性管理”就遵循了这一趋势,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实施弹性管理,如此才能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还要对传统的管理体制进行突破,重视管理中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管理、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二、“柔性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一)坚持“以人文本”
在“柔性管理”理念指导下,服务、管理、教学都是育人的途径,因此,“以人文本”应该是高校进行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根本原则和宗旨,让大学生的中心和主体地位不断突出,理解和尊重学生,让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全面发挥。可以鼓励学生不断参与各项学校事务的管理工作,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同时也能让其主人公、民主、服务等意识得以强化,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二)加强和谐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柔性管理教育中是一个较为关键的方面,健康积极的校园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无形中会对其行为和思想起到指导作用,学校环境营造的和谐、健康、良好,学生也能够潜移默化地进行自我培养和塑造。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营造学校氛围,例如感恩活动,感恩学校、父母、社会等,教育学生应该遵守规章、践行文明行为等。这些都能影响学生思维和理念,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学生行为和思想都能够受到很大影响,有利于学生管理的实施。
(三)利用网络指导管理
当今是一个网络和信息社会,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与网络寸步不离,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进行。作为高校的管理工作者,第一要学会与时俱进,将网络和媒体作为弘扬正能量、主旋律、正面舆论的重要平台,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要尽可能的借助通讯和网络系统完成。学生分享自己见解和进行情绪发泄也都是通过网络,在及时掌握学生最近动态的情况下,管理者适当介入能够对事情走向进行掌舵,再稳定事态后通过网络加强沟通,特别是那些不善言辞的同学也能够敞开心扉,发泄情感、表达想法,让学生不至于在紧张氛围中得到人生引导和思想教育,这样效果会好很多[3]。
(四)管理过程中适当的刚柔并济
作为新的教育和管理模式的柔性管理,有利于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加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升华日常管理,但也不是完全舍弃刚性管理。学生学习和生活方面的监督管理要尽量采用柔性理念,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但是对于那些严重违反纪律和制度的学生来说,严惩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以此来彰显学校规章制度需要遵守的必要性。刚柔并济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宽松,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有所限制不能随意而为。综上所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采用“柔性管理”理念,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和教育的基本原则,能够加强学生个性的培养,实现教育的人性化,最大限度的给学生以关心和尊重,保证学生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为后期发展准备条件,因此,柔性管理必将成为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
作者:张文博 单位:辽宁省沈阳大学
参考文献:
[1]龚学锋.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柔性管理创新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学分制学生管理教育管理对策
一、学分制的含义及特点
(一)学分制的含义
根据《国际高等教育百科全书》的定义,“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算单位衡量某一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目前,教育界较为认同的学分制的定义是: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基础,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的学习量,以累计平均学分绩点为尺度,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二)学分制的特点
选课制,选课制是完全学分制的本质特征,是否实行选课制是完全学分制区别于学年制的标志,是完全学分制区别于其他类型学分制的标准。弹性学制,对学生学习年限赋予较大的弹性,用修完课程所取得的学分数量作为学生是否可以毕业的标准。尊重个性差异,大学生处于个性发展要求最为强烈的青年时期,而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就是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个体社会化。
二、学分制背景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
虽然学分制给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但是它给学生带来的好处还是明显的,这也是学分制在全国各个高校推广的原因。一种新的制度产生必然要与旧的制度和旧的观念相碰撞。针对学分制下的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要求,辅导员及学校的其它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应该进行三个转变:
(一)工作模式的转变随着网络的普及,辅导员在网上办公已经成为可能和必须。目前国内很多大学已建立了校园网,有的学校在学生寝室中也配备了电脑。利用网络办公已经不是新鲜事情了,但是辅导员通过网络办公还是空白。在技术上不存在障碍,关键是观念更新与资金的投入。
辅导员通过网络办公是今后发展的趋势。辅导员应该多学生网络知识,熟练掌握网上信息查询,丰富自身的知识与视野。在网上公布自己的电子信箱,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自己的主页。通过网络给学生发电子邮件,留讨论题目,甚至在网上开班会等等。网络沟通可以克服时间与空间的障碍,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工作方式的转变,辅导员工作的时间安排也应改变。学年制下的学生上课时,辅导员在办公室处理公务或整理资料,在学生下课时放学时开展工作。但在学分制下,正常的教学时间内随时都有学生上课或休息,因此,辅导员可以这样调整时间:(1)与学生约定处理常规事情的时间。例如与班长约定每周一中午在某地开班会,处理上周的班级事务,布置本周工作。(2)与学生约定每天的一个或几个时间段在网上处理个别事务和心理辅导。(3)与学生约定紧急事情如何找到辅导员。
辅导员的工作时间表不能拘于学校的正常时间,因为辅导员工作时间可能在午休时间,晚饭时间,甚至是周末都要加班。因此,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可以根据灵活调整工作时间安排。例如上午休息一小时,下班推迟一小时等等。
(二)工作重心的转变学分制是一种强调个性发展的学习制度,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辅导员应重新定位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重点。辅导员不是高级保姆,包管学生的一切。辅导员更多的是学生思想与行为的指导者,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辅导员应全面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
通过开展有特色的课外活动,并把素质教育融入其中。例如,针对学生关心的话题,开展互动式的班会。只要对论题感兴趣,不分年级、专业都可以参加。各种社团定期组织活动,并把活动成果和学分挂钩。还可以走出校园,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到社区去实践,到农村去锻炼。其他日常的事务性工作例如办理证件,发放教材等可以责成班干部完成,辅导员不必“事必躬亲”。总之,辅导员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来管理学生的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
(三)思想意识的转变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心是围学生来开展的,那么辅导员也应树立“服务、教育、管理”意识,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说教管理方式,把学生当作朋友。针对目前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学校可以在各学校建立了“恳谈室”,由辅导员和学生“一对一”地谈心,考虑到在这样特定的场所,有的学生会有紧张情绪,不能敞开心扉,还应该再开辟一些地方,例如寝室、图书馆、校园等场所,使学生完全放松。谈话方式应与内容要因人而异,要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解决具体的问题,例如对心理负担过重的学生,辅导员应该及时与他(她)沟通,使之减轻压力;针对学习比较差的同学,帮助他(她)找出差距与不足,指导他(她)科学地安排学习与娱乐的时间;针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帮他(她)找勤工助学的岗位。总之,一切要为学生的利益着想,表达学生的意愿,在工作中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使他们健康成长。
学分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的管理工作不是辅导员所能单独完成的,还需要其他教工和各职能部门部门的密切配合。例如授课教师的严格考勤,便能端正学风。北京大学对无故旷课三次者不允许其考试,这种做法对“治理”学生逃课很有效,值得借鉴。其他教辅人员也应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改变过去那种对学生“生、冷、硬”的官僚作风,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软环境。例如教务部门为学生课程的安排要科学、合理。体现学生“本位”思想。学校的配套措施也应及时调整,例如图书馆和自习室的开放时间要延长,开放的范围要扩大,食堂就餐时间要为学生的方便着想等等。
参考文献:
[1]陈健.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01).
[2]茆汉成.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14).
[3]王政书.完全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7(08)
[4]李明国,杨金娥.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对学生管理模式的探索[J].科技资讯,2007(08).
[5]费英勤,李向晟.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7).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一直以来,各种媒体的出现与应用都贯穿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当前,书籍、报刊、电视、网络被充分运用于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扎实推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值得探索。
一、传统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规范和完善,为学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保证。但在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上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加以完善。
(一)缺乏系统性
有一些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体系建立时间较短,统筹规划不够完善,学习的随意性大,在管理时一般都是等待上级安排、照搬其他单位的教育实施方案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也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对其特点和需求的了解。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只关注其在学校的表现,缺乏配套的管理措施,影响其持续的教育管理。
(二)内容和形式单调
以往高校教育管理的方式不够多样化,与大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脱节,不能很好地进行结合,难以形成合力,严重影响其实际效果,而且实际管理中办法和内容都不够充实,大多运用的是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难以进行思想融入。管理的内容又多依赖于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比较少,不能与具体的校园活动和学生的发展紧密相连。
(三)实效性差
以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内容的实效性都不强,与时代的发展结合不够密切,缺乏新颖性。高校运用的管理模式难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学生的配合度低,实效比较差。同时,学生整体的素质也要提高,提高其团队意识,使其积极配合学校的领导和教育管理。
二、新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新兴的媒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很大的区别。关于新媒体提出的时间比较晚,目前高新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的发展也越来越好。对新媒体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界定角度,并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界定。新媒体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媒体的产生,为其提供了发展的条件;二是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新媒体具有非线性、互动性高的特点;三是随着新媒体的传播和发展,其内容越来越广,呈现出复合多元化的特点[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新媒体运用比较普遍的有QQ、微信、E-mail、飞信、易信等软件。
(二)新媒体的主要特点
1.互动性。新媒体的运用可以实现传播者和受众间的信息连接,双方可以通过新媒体实时传递反馈信息,而且新媒体可以使传播者为受众输送信息,也可以及时反馈受众的情况。这是传统媒体难以实现的,且对于信息的传播和及时的反馈,传统媒体还存在不足。2.传播速度快。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在信息传递中会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新媒体的传播形式比较多样,其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基本不需要费用,还保证了信息的快速传递。3.信息传播和渠道多元。新媒体有很多传播途径,手机短信、电脑微博和门户网站等终端的运用,都可以用来进行信息传递,而且其传播的信息内容很少会受到限制,国际国内要闻、社区新闻等都可以进行传播,内容丰富多样。但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都会夹杂在其传播的信息中。4.大众性。传统媒体是媒体主导受众,而新媒体与之相反。因为其形式多样,技术开放平等,通过不同的平台参与者可以一起进行交流,在平台中的任何人都是新媒体的主体。新媒体的使用成本低,不同的层次、群体都可以通过新媒体了解世界,其在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中都发挥着资源的作用,具有大众性。5.消解性。新媒体的运用可以实现不同国家、地区和群体间的联系,并突破空间限制。新媒体对空间的跨越,完成了不同国家、地区、肤色、城乡、经济发展不同地区间的联系,使得信息传播不受空间差异的影响。
三、新媒体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创新了教育管理方式
在以前运用传统媒体中,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进行方式一般就是面对面交流或者运用传统媒体进行,而新媒体的出现为其提供了发展创新的新方式。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新媒体的运用使其发展途径更加丰富,使得教育管理工作挣脱了传统媒介的束缚,在网络、数字电视等平台上也可以进行管理,提高了速度和便捷性。而且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方式,使其更加灵活。高校管理人员和学生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和工具变成了网络,通过对网络的运用,高校的各项消息、通知更加及时,学生查阅也更加方便。
(二)加强了与学生的交流
在高校学生教育的管理者和学生的沟通中,新媒体的应用为其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以往要实现学生和辅导员间的沟通交流,时间和空间都会对其产生限制,要保证辅导员和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沟通交流,而且这样的交流通常都是在办公室进行。这样不仅浪费了辅导员和学生的时间,还需要提前准备,学生就容易紧张,在实际的沟通交流中就会有很大的影响。但新媒体的运用为这一沟通提供了更快捷的方式,辅导员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和学生交流,可以通过网上实时交流、网上留言等多种方式进行,降低时间空间的影响限制。这样在任何地方学生都可以与辅导员沟通,其紧张情绪容易得到舒缓,更容易进行教育管理。
(三)提高教育管理工作效率
新媒体的运用可以完成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也可以节约资源,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新媒的运用可以节约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资源。在传统媒体的时代,信息传递的方式只有文件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和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在获取反馈文件信息中学生不仅会消耗时间,在信息的解读中也可能会存在偏差,而高校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进行信息调查、整理等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文本、人力和时间资源。但新媒体的运用可以减少这些环节,并降低其资源消耗。通过运用各种新媒体,在电脑、手机上教育管理信息可以进行直接存储,信息的不会受时间的影响,大大减少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在网上,辅导员可以运用文件的形式告知学生信息的内容,电话、QQ、微信等都可以运用,学生的查阅也就不会受到限制,达到信息传递和节约人力、物力的目的[2]。第二,运用新媒体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快,实际的工作就会更加方便快捷,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新媒体的运用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一种统一,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信息扭曲化传播的可能性,实现教育管理工作效率的大幅提高。
(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意识形态和新媒体的运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在技术上、信息上和工具上都具有关联性。通过新媒体与意识形态的这几种关联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学习上新媒体以发挥积极作用,实现宣传渠道和信息量的快速增加,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员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新媒体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资料越来越丰富,内容也越来越充足,学生和辅导员可以随时学习和了解这一内容。
四、新媒体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一)转变教育管理的观念,正确认识新媒体
基于新媒体的发展背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员要转变其教育管理观念,正确认识新媒体。在工作中,要有效利用主流新媒体工具,创新管理思维,有意识地提高个人媒介素养,将新媒体与传统宣传平台进行结合。对于教育管理的形式及时更新,学习并总结新媒体的特点、发展趋势,对新媒体的数据获取、处理和简单操作要能够把握,掌握计算机、手机等新媒体的使用技术,为学生的教育管理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方式。而且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员要及时学习新媒体的相关技能,提升自身的应用能力,在信息传播和处理中进行及时应对化解。对于管理中有争议的热点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做出正确的示范,不回避问题,为学生和其他工作人员提供标准,保证问题的正确及时解答,更好地进行教育管理。
(二)搭建信息传播平台
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具有很多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其信息传递及时,互动性和精准性更强,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媒体的信息传播作用。因此,高校要积极搭建信息传播平台,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运营商加强合作,实现校报、校园广播和校园电视台的新媒体对接,将学生教育管理打造成一个系统的服务平台,可以建立发展主题教育网站、官方微信群、官方微博等平台。目前,新媒体发展迅速,范围广而影响深,高校要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创新,必须要建立相应的教育管理平台,结合线上线下工作,将教育管理工作深入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把握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主动权。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要将学生生活中的热点和网络用语利用起来,灵活变通,使教育管理方式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运用灵活的形式让学生在信息的传播和接收中更加方便。在新媒体的运用中,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必须要利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在学生信息的接收中,能够加强其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
(三)加强信息传播教育管理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在搭建开发信息传播的平台后,要对新媒体平台进行及时的建设管理。因此,高校的新媒体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学会运用新媒体与学生交流沟通。首先,学校可以为其组织相关的培训和活动,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并加强对教育管理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发挥新媒体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其次,通过对新媒体平台的运用,工作人员要对校园的网络环境进行净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证上网绿色、文明和安全,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3]。高校也要建立长效的教育管理机制,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通过信息媒体技术的运用,实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并提高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总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为教学的进行提供有效的保障。目前,在教育管理工作中通过新媒体平台的运用,为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更加注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新媒体的运用,并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通过不断调整教育管理工作,提升高校教育和管理能力,推动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魏思文.高校学生管理中新媒体平台的创新应用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7(4):63.
[2]赵振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探究[D].山东:中国石油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