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职业中学 礼仪 道德 记忆方法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之下,《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就显得非常重要,该课程也是2015年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口升学考试科目《文化基础》中的考试内容之一,占20分。同时该课程的内容在各类升学和就业考试中有不同程度的涉及,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笔者认为,要达到我们的要求,首先就应该知道相应的知识,这样才能达到知行统一,这就面临着一个记忆相关知识的难题,如何应对呢?在多年的德育课教学中,笔者总结出了一定的记忆方法。
一、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
(一)答案要点:平等互尊、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利互助。
(二)记忆方法:
1.在平时的交往中,要团结互助
解析:①平代表的是平等互尊;②时,谐音实,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③交往代表的是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④团结代表的是团结友爱;⑤互助代表的是互利互助。
2.平时的交往对我的成功有帮助
解析:①平代表的是平等互尊;②时,谐音实,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③交往代表的是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④有,谐音友,代表的是团结友爱;⑤助代表的是互利互助。
二、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
(一)答案要点: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诚实守信、优质服务、仪容端庄、语言文明。
(二)记忆方法:
职业人爱进城,但尤其注意语言的文明。
解析:①职业人代表的是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②爱代表的是爱岗敬业;③进,谐音尽,代表的是尽职尽责;④城,谐音诚,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⑤尤,谐音优,代表的是优质服务;⑥意,谐音仪,代表的是仪容端庄;⑦语言的文明代表的是语言文明。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一)答案要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二)记忆方法:
1.我国公民爱守信,团结勤奉献
解析:①我国公民代表的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爱国守法;③信代表的是明礼诚信;④团结代表的是团结友善;⑤勤代表的是勤俭自强;⑥献代表的是敬业奉献。
2.我国的爱民团亲近我
解析:①我国代表的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爱国守法;③民,谐音明,代表的是明礼诚信;④团代表的是团结友善;⑤亲,谐音勤,代表的是勤俭自强;⑥近,谐音敬,代表的是敬业奉献。
四、家庭美德规范
(一)答案要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二)记忆方法:
1.一个家庭应做到爱男女,夫妻节俭
解析:①家庭代表的是家庭美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尊老爱幼;③男女代表的是男女平等;④夫妻代表的是夫妻和睦;⑤节,谐音结,代表的是邻里团结;⑥俭代表的是勤俭持家。
2.家有女,合家团
解析:①家代表的是家庭美德规范;②有,谐音幼,代表的是尊老爱幼;③女代表的是男女平等;④合,谐音和,代表的是夫妻和睦;⑤家代表的是勤俭持家;⑥团代表的是邻里团结。
五、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一)答案要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二)记忆方法:
1.职业人都爱幸福,所以说社会是公道的
解析:①职业人代表的是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②爱代表的是爱岗敬业;③幸,谐音信,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④福,谐音服,代表的是服务群众;⑤社会代表的奉献社会;⑥公道代表的是办事公道。
2.各行各业在京城办公,这是福份
解析:①各行各业代表的是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②京,谐音敬,代表的是爱岗敬业;③办公代表的是办事公道;④是,谐音实,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⑤福,谐音服,代表的是服务群众;⑥份,谐音奉,代表的奉献社会。
总之,记忆是有规律的,也是讲究方法和窍门的。本文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下,遵循记忆规律,介绍了一条便于操作的有针对性、实用的记忆礼仪和道德相关知识的方法和窍门。此外,我们还可以从答案要点的数量上找规律,我们不难发现:有个“4456”的规律,即每点都是四个字,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是4点16个字,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家庭美德规范和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是5点20个字,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是6点24个字。通过有关方法记住了相关的要求和规范,更重要的是落实在我们的行动上。
大家下午好!
应包括学生的身体、智力、情感、价值观念和人格等方面的素质,首先我代表学校向获奖的273位同学表示热烈祝贺。中学学生奖励条例是落实中学办学理念重要组成部分。让每一个同学都得到发展。而影响这些素质发展的因素,既有先天遗传的也有后天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个人努力程度等等,而在这些因素中,学校教育的因素是处于主导和核心的地位,面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一种促进作用,中学多年来,始终坚持把让学生学会做人放在首位,这也是学校重要办学特色之一,并已得到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的充分认可。
力求找到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行之有效、受学生欢迎的模式。近几年思路基本形成,学校德育十年探索。学校已用三年时间研究和确立学校德育主题,又有近二年全校师生的实践活动,因此本学期将正式启动《中学”学会负责,学会尊重“德育主题框架》
立足于从基础行为习惯做起,学校德育主题的确定。讲文明、讲礼貌;从中学生基本要求着手,讲责任;以人际关系相处为基本前提,讲尊重。因此,中学德育主题的内容是学会负责:
包括对自己言行负责;对自己前途负责;对自己健康负责。对自己负责。
要对自己父母家庭负责;对班级、年级、学校负责;今后工作岗位上要对自己服务的单位负责。对团队负责。
要学会本领,对社会负责。报效社会。
首先要尊重他人,要学会尊重:要别人尊重自己。讲文明礼貌,善于合作交流。
关键词:小学;德育工作;实施建议
随着教育强国理念的提出,教育部明确规定:每位学生都应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更应该注重德育工作的实施,为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基本方向,为此每一位班主任应该积极地制定相关发展策略,以培养学生德育为基本目标,切实提高德育管理的质量。
一、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1.心理教育
小学阶段班主任开展德育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目前教育环境充斥着不良教育因素,比如校园暴力和校园伤害等事件,究其原因是学校的心理管理工作不到位,为了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就要开展心理教育,确保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专业知识教育
德育管理中对育的要求符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成为“四有少年”为宗旨,在德育管理中德育的施者主要为班主任,并且由于德育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性工作,这就要求每位班主任需要持久付出,不断地巩固德育工作的效果。
二、现有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德育行动指南抽象化
目前我国实施德育管理工作的指南文件是《小学生日常行为准则》(简称《准则》),《准则》中全面的规定德育工作的主体、主要内容、目标、原则及策略等,整体来看《准则》较为详尽全面地规定德育工作的内容,但是班主任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出现了不确定准则的具体含义,即我国规定的准则存在抽象化倾向,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德育管理工作的时候缺乏具体执行的方向,直接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难度。
2.学校与家庭衔接不足
学校是学生德育的引导者,而家庭才是学生德育的塑造者,因此,为了保证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性,需要家庭和老师有效地衔接。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家庭过度以孩子为中心,缺乏有效的管理策略。与此同时,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庭会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德育方面的内容只设定了一定界限。比如从道德和法律方面,家庭只给予学生大概的方向,具体的内容并不做要求,这样的家庭教育严重阻碍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3.德育管理机构结构单一
我国德育工作的中心是学校,与国外德育机构管理相比结构比较单一,在国外和学校相配合的管理机构有社会公益、社区、社团和困难家庭等,根本原因是学校德育实践活动较少,以基本的规章制度强化学生的德育工作,班主任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导致学生不能切实感觉到德育的重要性。
三、有效实施德育管理工作的建议
1.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仅仅通过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德育的方式已经与现代化德育管理目标相背离,应从以下两方面解决:一方面可以通过与社区或者公益组织建立合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公益劳动的行为。这两个措施从可实施的角度来看,第二个更加有利于老师开展工作。把德育融入生活中、实践中和劳动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有助于学生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明白和了解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2.制定行之有效的行动指南
每个学校的基本情况和教育情况相差很多,因此,在制定德育工作管理指南时,应根据《准则》的基本要求进行适当的改变,对《准则》抽象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解释,解释的工作可以通过组织讨论会的方式,把班主任之间不同的意见进行整合,制定出符合自己学校学生德育发展的行动指南,保证德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德育管理工作融入不同的学科中
德育培养不仅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内容,还要把德育融入各个学科中,这就要求班主任处理好科学知识和德育素质之间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开展德育工作。
4.建立家庭学校的衔接机制
家庭是学生德育的重要场所,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班主任就要积极与学生家庭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历程,为有效管理奠定基础。在实践过程中班主任积极建立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桥梁,定期召开班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基本状况,班主任也可以定期家访。
总之,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德育管理过程中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多方面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高校德育 以人为本 全面 协调 可持续 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论断,提纲挈领,切中实质,是对科学发展观思想内涵所作的最全面、最深刻而又最鲜明的概括。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的高校德育,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德育观,统筹兼顾德育内外各种要素的和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校的德育处处突显着科学发展观。
一、高校德育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自198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指出“人是发展的中心问题”以来,国际社会普遍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关键。高校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德为先,德育的目的是人,所以德育必须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道德需要、道德情感、道德权利。人性化的德育是用‘人’的方式理解人,对待人,关心人,特别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的发展。德育的人性化,在于教师要真正发现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内在需求的生命体,是能动的人。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求我们重视培养学生品德高尚、人格健全、行为良好,德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基本权利,把德育与学生的尊严、价值、幸福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对德育过程的主动参与,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渴求,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德育的全面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既是经济的发展,更是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主阵地,德育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发展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重大问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坚持社会主义的特色德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做好高校德育工作不仅要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还要靠全体教职员工;不仅要靠课堂教育,还要靠课外实践;不仅要靠高校,还要靠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因此,高校应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全面德育发展观。
三、高校德育的协调发展观
高校德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的是德育工作要做到把握全局,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德育工作的协调发展。树立整体规划,分层落实,协调推进的德育发展观。
在我国,当代大学生要有什么样的道德境界,才是人们所盼望的理想境界?总的来说,就是一种“全面和谐的人格境界”。高校德育必须树立和谐理念,在德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上,要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兼顾各个部门、各种群体的职责,促进各部门、各群体在德育工作中的和谐。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要加强沟通,注重协调,更好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德育工作要注重四个方面的协调:注重德育在内容、方法、手段的协调;注重效率、效益和质量的协调;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注重学生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高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其基本要求之一。德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德育将随着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断变化。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研究,把握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充分体现科学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德育工作和学生都得到持续发展。因此要树立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德育发展观。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的不断发展,要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高校就必须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形势要有科学的思考、分析和预测。在德育的过程中注重科学,坚持“德育就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之中,要在三个层面上推进德育工作,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渗透德育;二是注重课外德育主阵地建设,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的教育网络,推动学生的德育以及素质教育。
五、高校德育的统筹兼顾发展观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过程中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统筹兼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矛盾的观点。德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德育也无法靠某一特定的群体实现。德育要实现育人的效果,必须统筹兼顾,形成教育的合力。
高校必须认清形势,明确任务,采取举措,解决问题,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德育观。高校德育必须统筹兼顾,在德育内容上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抓住共鸣点,找准切入点,把握兴奋点,升华闪光点,用科学理论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在德育方法上实现由侧重传统向贴近现实,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提高,由显性教育向显隐渗透,由口头动员向行动感召,由单一模式向立体格局转变。在德育机制上建立一套适应学校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的机制,能够应对各种新问题和新变化,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做到四个方面的统筹既:德育工作与文化建设有机统筹;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有机统筹;课内体系和课外体系有机统筹;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统筹。
高校德育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只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科学发展观做统领,注重理论创新,夯实德育理论根基;注重实践创新,提升德育整体效能;注重队伍建设,加强德育组织保障;注重全员育人,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就一定能使高校德育工作扎实、有效、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德育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论断,提纲挈领,切中实质,是对科学发展观思想内涵所作的最全面、最深刻而又最鲜明的概括。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的高校德育,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德育观,统筹兼顾德育内外各种要素的和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校的德育处处突显着科学发展观。
一、高校德育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自198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指出“人是发展的中心问题”以来,国际社会普遍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关键。高校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德为先,德育的目的是人,所以德育必须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道德需要、道德情感、道德权利。人性化的德育是用‘人’的方式理解人,对待人,关心人,特别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的发展。德育的人性化,在于教师要真正发现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内在需求的生命体,是能动的人。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求我们重视培养学生品德高尚、人格健全、行为良好,德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基本权利,把德育与学生的尊严、价值、幸福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对德育过程的主动参与,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渴求,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德育的全面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既是经济的发展,更是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主阵地,德育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发展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重大问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坚持社会主义的特色德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做好高校德育工作不仅要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还要靠全体教职员工;不仅要靠课堂教育,还要靠课外实践;不仅要靠高校,还要靠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因此,高校应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全面德育发展观。
三、高校德育的协调发展观
高校德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的是德育工作要做到把握全局,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德育工作的协调发展。树立整体规划,分层落实,协调推进的德育发展观。在我国,当代大学生要有什么样的道德境界,才是人们所盼望的理想境界?总的来说,就是一种“全面和谐的人格境界”。高校德育必须树立和谐理念,在德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上,要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兼顾各个部门、各种群体的职责,促进各部门、各群体在德育工作中的和谐。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要加强沟通,注重协调,更好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德育工作要注重四个方面的协调:注重德育在内容、方法、手段的协调;注重效率、效益和质量的协调;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注重学生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高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其基本要求之一。德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德育将随着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断变化。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研究,把握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充分体现科学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德育工作和学生都得到持续发展。因此要树立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德育发展观。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的不断发展,要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高校就必须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形势要有科学的思考、分析和预测。在德育的过程中注重科学,坚持“德育就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之中,要在三个层面上推进德育工作,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渗透德育;二是注重课外德育主阵地建设,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的教育网络,推动学生的德育以及素质教育。
五、高校德育的统筹兼顾发展观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过程中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统筹兼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矛盾的观点。德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德育也无法靠某一特定的群体实现。德育要实现育人的效果,必须统筹兼顾,形成教育的合力。
高校必须认清形势,明确任务,采取举措,解决问题,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德育观。高校德育必须统筹兼顾,在德育内容上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抓住共鸣点,找准切入点,把握兴奋点,升华闪光点,用科学理论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在德育方法上实现由侧重传统向贴近现实,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提高,由显性教育向显隐渗透,由口头动员向行动感召,由单一模式向立体格局转变。在德育机制上建立一套适应学校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的机制,能够应对各种新问题和新变化,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做到四个方面的统筹既:德育工作与文化建设有机统筹;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有机统筹;课内体系和课外体系有机统筹;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统筹。
高校德育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只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科学发展观做统领,注重理论创新,夯实德育理论根基;注重实践创新,提升德育整体效能;注重队伍建设,加强德育组织保障;注重全员育人,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就一定能使高校德育工作扎实、有效、全面发展。
关键词:文明;礼仪;教育
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礼仪修养是现代文明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意识,已成为农村中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现状
我们通过学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得知,目前农村初中学生文明礼仪现状表现为:
1.对文明礼仪知识知之甚少
2.对讲究文明礼仪的认识不高,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
3.缺乏约束,缺乏引导
以上因素,致使很多中学生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为所欲为;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甚至随心所欲,满口粗言滥语。导致在很多人心目中是“不够礼貌,没有修养”。
二、农村中学文明礼仪教育途径
1.引导学生认识学习文明礼仪知识的重要性
文明礼仪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用以美化自身、完善自我、尊重他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只有每个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相互尊重,讲求礼仪,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才会和谐,礼仪之邦的精神才会得以弘扬。
2.教育学生明确文明礼仪的内容
对中学生礼仪的基本要求是:穿着合体、整洁、大方、讲究场合;校内公共场应该自觉保持校园整洁,爱护学校公共财物等等。在家庭生活中,尊老爱幼、孝敬父母,邻里团结;在人际交往中,谦恭礼让、谈吐文明、讲究卫生等;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遵守规则、守时履诺、爱护环境、善待自然等。
3.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1)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礼仪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再次要注重实践。要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信心,懂得在应用得体的礼仪言行的同时,也是自我良好形象的塑造,并且充分利用各种场合、机会去表现这一点。
(2)教师要做中学生文明礼仪的楷模。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者,在文明礼仪教育中理应做到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
(3)学校要科学安排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一方面,德育处要有意识地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进行安排,并根据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把教育贯穿于日常的德育管理中。另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强化礼仪教育。学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摘要: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一代代优秀的中华儿女抱着振兴中华的决心,为祖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科技不断的进步,现在的学生就是祖国的未来,是振兴中华的未来接班人,因此,他们不但要有过硬的知识水平,还要有优秀的道德水平,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学生,日后是不可能为祖国未来做贡献的。作为学生的班主任,应该从平时的教育入手,加强学生德育工作。本文阐述了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意义,分析了现在班主任在学生德育培养中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班级管理
学生是一个心理还不成熟的社会群体,现在社会纷繁复杂,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很容易就影响到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然而,这些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祖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德育至关重要,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直接管理者,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负有直接责任,因此,班主任应该认真负责的抓好学生德育工作。
1学校德育概念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是针对整个社会的,对整个社会所有成员的思想、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教育与影响。包括了社区德育、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等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是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加强德育工作的意义
2.1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现在,我国正在全面的推广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发展,不仅是要书本知识学的好,更重要的是应该品学兼优,而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因此,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德育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学生是心性还不成熟的群体,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加强德育工作,才能防微杜渐,让他们远离不良的社会风气。并且,是否有一个良好的道德修养,会决定了他们对社会的认知,会决定他们的人生方向的正确性及其所能达到的人生高度。因此就必须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
2.3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只有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才能让他们全心全意的投入到祖国现代化建设中,为祖国的伟大复兴做贡献。
3关于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建议
3.1 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的自身道德素养就最好的表率,在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具有最重要的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直接负责人,更应该做好表率作用,从自身出发,领悟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就能引领他们走上德育之路。
3.2 多开展德育主题班会。
一般学校课程安排中,每周都会有一节班会课,班主任可以利用这个班会课时间,开展德育方面的主题班会,班会的形式可以是班主任先讲一个事例开始,这里的事例可以是正面教材,也可以是方面教材,然后限定时间让同学们开始自由讨论事例,之后让同学们举手自己的看法。讨论到一定程度时,班主任就根据学生讨论情况,作出总结,分析提高道德修养的益处,提出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等等。
3.3 开展各式各样的德育活动。
开展德育活动能使学生亲身实践的去感受德育的好处,在实践中培养道德修养意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培养奉献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德育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各式各样的。比如鼓励学生参与到“德育”题材的黑板报宣传当中,带领学生到校外发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单,带领他们到敬老院里开展敬老活动。此外,带领学生去郊游,引领他们亲近自然,这样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道德水平。
3.4 完善班级德育保障制度。
班主任可以通过与学生讨论,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保障制度,实施奖励与惩罚制度,对于好人好事,维护德育建设的学生予以奖励,对于破话德育工作的坚决予以相应的惩罚,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此外,还可引入竞争机制,对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行为进行评比,从而激烈他们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争当好人,争做好事。这样班主任就能树立威信,确保德育工作的有效执行。
4 总结
现在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进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作为班主任,应该从自身出发,用自己的一眼一行来影响学生,多开展德育主题班会,开展各式各样的德育活动,还应完善班级德育保障制度,确保德育工作的稳定高效执行。
参考文献
[1] 谢琴.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J].教育园地,2010(10)
[2]赵德云,魏治胜.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J].职业与教育,2010(10)
[3]纪孔玲.论班主任素质与班主任威信[J].职教探索,2010(9)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对策
高中生处于人生关键的节点,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认识能力,对学生做出正确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既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作为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要做好班主任德育工作,必须不断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影响作用,创建团结和谐的班集体,为学生创设健康学习环境,从各个方面出发,做好德育工作,从而真正实现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施的重要意义。
一、言传身教,提高班主任自身综合素质
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言行举止都会形成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高中生处于人生关键时期,对于未来比较迷茫,容易迷失方向。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以自身良好的言行举止发挥出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某种精神,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此,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施,要求班主任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真挚的爱心,感化学生。班主任通过家庭走访、与学生沟通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学习提供坚实的后盾。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将德育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由学生亲身参与到德育工作中,与教师一同探讨开展的德育工作的有效对策,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就可以起到德育的重要作用。
所以,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施中,班主任必须对自身影响作用的重要性形成充分的认识,根据德育工作基本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榜样作用,通过班主任的言传身教,让学生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逐步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从而真正实现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施的重要目标。
二、深化课程改革,贯彻落实德育课程
实施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为确保德育工作顺利开展,教师必须对德育工作内涵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德育工作特点和基本要求,积极深化课程改革,实现对德育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和优化,将德育工作和德育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出德育课程的重要作用,通过在德育课程中贯彻德育精神,以课程教学的方式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实现德育工作实施的重要目标。
高中德育课程主要以思想政治学科的形式体现出来。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根据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和特点,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深入发掘政治学科教学内容,找出教学内容与德育工作在思想内涵、情感态度、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联系。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领会教学内容中蕴藏的德育精神。
所以,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施,必须充分认识到德育课程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将德育课程落到实处,实现德育工作与德育课程的有机结合,由学生参与课程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从而真正实现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施的重要目标。
三、创建和谐班集体,营造健康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轻松、自由、健康的学习环境,不仅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反之,不规范的学习环境则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折扣,不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也会对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学效率形成不利影响。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施,必须充分认识到营造团队和谐班集体的重要作用。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班级管理办法,创建团队和谐的班集体,为学生学习营造出健康的学习环境,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真正实现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
为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创建出一支坚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由班干部代表其他学生参与到班主任德育工作中,辅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及时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而班主任则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学生思想心理和了解新新信息上,从而为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由学生代表参与到班主任德育工作中,还可以发挥出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对其他学生形成正确的影响作用,促使学生不断规范自身的言行。学生与班主任有效的沟通交流,也可以为创建和谐师生关系提供充分的保障。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心理特点,学生对班主任德育工作形成支持作用,就可以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真正实现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目标。
综上所述,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形势下,班主任深入发掘德育工作的特点,积极开展德育工作,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影响作用,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对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德育教育;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110-02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重要的转变时期,也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青少年加强价值观教育对于其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当今社会,经济科技等各方面都在迅猛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也在冲蚀着青少年的头脑,导致部分青少年在价值观方面出现了迷失,进入了价值观发展的瓶颈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用“德育”教育来给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用德育教育来探索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
一、德育教育的概述
(一)德育教育的含义及基本原则
德育教育源于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他把遵从一定的法则来培养自由人的活动称为“德育”。到19世纪中期,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斯明确把教育活动分为“德育”、“智育”和“体育”,这也是把“德育”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国家的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要求,本着一定目的有要求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展开系统的影响,它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念,政治准则以及思想特点等转化为一种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十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德育”则是实现全面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保证。德育教育的原则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德育教育过程的内在的规律性,是对德育教育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概括。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原则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对于道德的认知和实践要统一并重。即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认真做到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在严格要求同时要尊重信任。即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要严格遵守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同时在关心学生时要坚持民主平等、要尊重学生自身人格、信任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自主的发展。3)“”,有的放矢。即在保证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总方向相一致的基础上,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又要通过个别教育来加强和影响学生集体。5)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统一。在坚持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和思想品德形成的主导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上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二)德育教育的内容和重要性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和德育教育的任务,在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要做到这几方面的内容,以保证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格的形成。其一,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对祖国成就的认同和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对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加强其对祖国同胞的热爱,这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和谐统一。其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自觉自律,坚持做到理想信念教育和自觉自律教育有利于他们坚持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这对于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三,科学的“三观”教育,这是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其四,坚持民主法制观念的教育,深刻他们对于宪法和法律的认识,树立青少年学生正确的民主法制观念。其五,坚持社会公德教育,促使青少年学生将社会公共道德的内化在自身的行为当中,为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做好基础。
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尤其重要。首先,可以从本质上完善青少年学生的内在品质。哲学家康德说过:人的天职和目的是向善以完善人性,使自身成为道德的存在。所以,加强德育教育对青少年学生来讲就是对其进行一种质的规定,使其具备做到的属性。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青少年也越来越关注社会问题和改革举措,但由于他们对社会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还缺乏一定的认同,导致他们在做出一些价值判断时,多数会以他们自身经历的事实为依据。所以加强德育教育可以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一定的价值观念。最后,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越来越好,接受新事物的渠道越来越广,接受意识和接受能力也越来越强,但多元化的社会实况总会对他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产生影响,许多学生喜欢选择与众不同的方式和行为来引起关注,甚至有时候还具有较强的攻击性,这就急迫需要德育教育的大力推进。
二、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现状呼吁德育教育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中华民族也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而来的是我们的社会变迁、经济结构、文化发展都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局面。在这种趋势下人们的价值观也开始由以前的一元化状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这种科技充斥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局面下,现阶段我国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迷失。我国五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其中“主德”的传统文化精华对于人生修养和价值观培养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当前这种独特的价值文化资源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却被束之高阁,依然不被重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就不会树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科学态度。第二,对于价值观主体的迷失。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社会所呈现的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相互交错的多元的社会,在这种多元化的背景下,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多重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下人们面临着多种信息渠道,接受着不同文化和思想,其思想意识也变得更加开放,这有利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但是伴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汇,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意识等也逐渐失去了主流价值观的统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被随之而来的文化虚无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所取代。第三,价值观教育方法迷失。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并没有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其授课教师基本上是一些难以胜任“主科”教学的老师担任,这种明显的不被重视造成教师教学和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是加重了价值观教育的低效率。
三、以德育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价值观
(一)传统文化“主德”思想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其中“主德”思想是现阶段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渊源和积淀。首先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原则。“仁爱”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以孝悌为本的一种对人处事的原则,其基本思想是关心人、爱护人和尊重人。在各种思想文化多元发展的社会,用这种思想来指导青少年学生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次是“贵和尚中”的思路。“和”和“中”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在待人处世的过程中主张“中”与“和”,反对“过”与“不及”,即运用辩证统一的方式来判断。对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而言,有了这些精神和品质,就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地吸收和利用各种文化思潮和先进科学,早日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最后,是传统孝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对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促进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传统孝文化的正确传播和传承,有利于青少年健康而全面的发展,所以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面临的这种现状背景下,挖掘传统孝文化的现实价值并传播和传承这些价值,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和自身成长,以及社会和谐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共建
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现实社会充斥多元化的思想和文化,青少年的价值观时刻受到这些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这已经是学校教育所不能单独承担的了,所以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必须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共建模式,这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必须坚持的原则和价值观教育成功的关键。
首先是学校教育方面,必须承担起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地位。学校教学模式设置要重视价值观教育,要安排合适的有经验的教师担任起价值观教育教学,对于教学模式和方式,不能再采取单纯的灌输式和纯理论式教学,而应该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价值观教学当中去,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用主动的创造性的方式来践行这个具有生命意义的学科。其次是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必须重视到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所接受到的第一个教育环境,家长是孩子最为信赖的人,对于青少年有着重要的榜样效用,家长对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作用非凡,不能再单纯地认为价值观教育是学校的任务和职责,家长也要重视起来,要加强和学校、老师的联系与沟通,要和学校有机配合。最后是社会教育方面,要把“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中去,正确把握好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青少年在实践中净化心灵、熏陶思想、升华认识、提高觉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王仕民.德育功能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3]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关键词]职业学校;新时期;德育目标
1 职业学校德育的特色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6年江苏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要求职业学校德育必须建立并坚持自己的特色。
1.1 从职业学校的目标定位上说,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
职业学校与社会、与企业有必然的紧密联系,决定了职业学校德育具有开放性和生产性特征。
1.2 从职业学校的德育对象上说,职业学校学生是产业工人后备军
因此,他们必须具备产业工人的基本素质:思想、技能和文化素质,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德育的职业性特征,也决定了职业学校德育的务实性特征。
1.3 从职业学校的德育机制上说,“有用即人才”的新型人才观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须创新德育机制
将学校德育与学生自育(职业理想)、社会“时育(企业对员工的思想素质要求)”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三方一体、相互为用互为补充的德育网络,增强德育评价的有效性。
职业学校德育的特色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结合实际,根据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特殊要求,确定德育工作的具体目标及内容、方法,使德育具有职业教育特色。
第二,要加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思想教育只有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吻合,才能收到预期效果。目前职教生绝大部分年龄在15~20周岁,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形成的重要时期,要注意学生生理、心理以及相关因素对德育的影响,使思想教育更有针对性。对学生中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引导,释疑解惑。
第三,要努力讲求教育实效。思想教育只有为学生所接受,最终变为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才是成功的。因此,职业学校的德育必须在讲求实效上下工夫。要把德育的每一项工作、每一次活动做细做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其懂得道理,更要知行统一,表里一致。
2 新时期对职业学校德育提出了新要求
黄炎培先生曾说过,“职业教育最终目的: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职业学校德育不仅受到学生对德育需求的制约,也受到世俗格局的影响。
2.1 党的十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从十七大报告中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十报告中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两字的加入,赋予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目标和内涵。十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突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为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课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重要途径,同时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结合,强化 “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强化“学生发展、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十精神。
2.2 构建和谐社会对职业学校德育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对毕业生的要求是“德技并重”,不仅职业技能熟练,还要人格健全、职业道德习惯良好、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意识强烈、创新能力适应时代综合变革的要求,等等。
因此,学校德育工作,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和社会整体发展统一。
2.3 教育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对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教育部关于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地提出要把育人放在学校工作之本、德育工作之首,为中职学校调高认识、强化德育指明了方向,教学大纲规定了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德育的基本要求,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德育工作实行科学管理和督导评估的基本标准,也是社会和家庭紧密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依据。因此,积极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是当务之急。
2.4 社会环境变化对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不可避免地带来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争强。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以及带来的消极影响,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容易诱发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网络时代也给职业学校德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工作幅度,提高工作速度,优化交流。
3 新时期职业学校德育的主要目标
职业学校德育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另一方面也要面向新时期,培养学生应对信息时代各种挑战所应具有的观念、情感和能力。
3.1 培养学生形成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遵纪守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3.2 培养学生形成突出的职业道德品质
从职业需要出发,加强爱岗敬业、群体意识、纪律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按照职业岗位的职责规定、行为规范、劳动纪律、奖惩制度等方面的要求,规范行为;培养习惯、正确的态度,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
3.3 培养学生形成强烈的实践意识
使学生“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和体验,养成严谨、求实、勇于开拓、勤于实践等良好的工作作风。加强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和劳动观念的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必须重视实践环节,利用实践机会提高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等。
3.4 培养学生形成全球意识和未来意识
现代德育要求所培养的人要具有参与国际事务和世界竞争的胆识与魄力。现代社会是一个时间社会、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它要求德育所培养的人具有强烈的未来意识,如果因循守旧、缺乏创新,就不能适应新的时代。
3.5 培养学生形成辩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要求学生辩证认识、辩证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矛盾关系,学会从事物的多种属性、多个角度全面把握事物的矛盾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理解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树立生态意识。
3.6 培养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一、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困境
1.德育环境缺失
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教育环境中,德育环境的缺失是影响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多,这使得学生迫切需要德育工作来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家庭德育缺失使得学校德育变得孤木难支,虽然教师百般努力的进行德育工作,但在离开学校后学生成为了无人约束的“自由人”,学校当中的德育也被他们抛在了脑后,这使得德育工作缺乏环境支持,导致德育工作难以发挥出实际作用,影响了农村小学德育目标的实现。
2.德育观念偏低
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教育事业中,德育观念偏低也是影响德育工作效果的关键因素。从当前的农村小学教学模式来看,学生和家长都存在德育观念偏低的情况,这使得德育工作缺乏基础支持。在学生方面,他们渴望通过学习来出人头地,来走出农村进入到城市,这使得学生将注意力全部放在知识学习上,对于其它教育内容一概不认。在家长方面,农村家长在德育认识方面本身就较差,再加上留守家庭当中的老人较多,这使得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缺失了学生和家长的主观支持,德育效果因此而不够理想。
3.德育方法单一
教师德育方法较为单一也是影响农村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德育的执行者,其需要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科学的德育设计,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接受德育,从而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水平。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更多的将德育以一种学科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这使得学生根本无法了解德育的作用,也体会不到德育带给他们的改变,进而出现了学生的德育兴趣缺失,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对策
1.营造良好德育教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是确保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拥有客观支持的基础措施。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想要建立起良好的德育环境,就必须要加强对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家长认识到德育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性作用,从而调动起家长配合德育工作的动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家长认识到自己对于学生的品的素质影响作用,提高家长的自我约束力,尽量营造出一个优质的家庭德育环境,以配合学校德育工作。在此基础上,老师要让家长实时掌握学校的德育?热莺偷掠?进度,为家庭德育提供基础支持,保证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步调一致,为农村小学德育进步带来支持。
2.树立正确德育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也是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家长到学校当中参加班级范围内的德育工作重要性讲座,以此来让家长认识到德育对于学生成长、未来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树立起家长的德育意识,保证他们能够与教师的德育思想保持一致,为德育工作的有效展开打下基础。在学生德育观念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树立起德育观念,以此来提高他们对德育的认知水平,为调动他们参与德育的积极性带来帮助。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认识到德才兼备才是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调动起他们对自己品德方面的提升意识,为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主观动力支持。
3.积极丰富德育教育模式
积极丰富德育教育模式是提高农村小学德育效果的重要措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德育内容的分析,来采取不同的德育模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模式下,实现自己道德素质水平、意志品质精神的提升。例如,教师让学生观看《闪闪的红星》《鸡毛信》等爱国主义电影,以此来培养起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再比如让学生参与校内的一些实践活动,培养起他们的道德品质,例如开展“学雷锋活动”,来培养起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或者开展“讲文明、懂礼貌”风貌评比活动,来让学生在评比中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品德素质。
诚信是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人立足之本,是青少年、儿童道德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中学生存、发展和提高办学质量的需求。任何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信仰都需要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诚信教育是公民基本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公民道德素养的基础。最近几年,中学诚信教育面临严重的冲击,网络上一些不健康的文化对中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学诚信教育面临巨大的障碍,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因此,为了强化中学生诚信意识和诚信理念,引导学生强化自身道德修养,主动应对现阶段社会发展对中学诚信教育造成的冲击,在课堂、课下和日常生活中都要强化中学生诚信教育,确保中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一、开展中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当前,在中学开展诚信教育意义重大,它是中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最有效的突破口。目前,在很多中学校园内,学生德育工作重视程度不足,认为德育工作浪费时间、金钱和人力资源,是在做无用功,中学生诚信观念越来越淡薄。德育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重视,这是德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现实,要想保证德育工作能够切实取得实效,就需要我们正视这个现实,采取对症措施将问题解决。以诚信教育为基础,逐渐扩大到中学德育方面,有步骤、有目的的深化德育教育。在中学生思想中树立了诚信品格之后,必然会引起心理层面的巨大变化,保证了中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诚信作为人格的基本组成要素,加强诚信教育有利于在中学生心理适应上起到很好的作用,只有保证中学生广泛接受诚信教育,德育工作才是有意义的。
二、诚信教育课堂内外相结合
1.依托课堂,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诚信品质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中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场所。中学生在校时间主要是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和教师的接触最为频繁,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诚信教育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培养中学生诚信意识,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诚信教育应该以信任为基础,只有保证学生信任教师,教师信任学生,才能保证中学生诚信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学生被鼓舞和信任后,才能够更好的融入学习中,因此我们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中学生诚信教育基础;其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务实求真,学习没有捷径。在具体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索求知,揭示知识和事件发生的内部规律。学生完成探索是诚恳对待科学、真理的过程,不能有半点侥幸心理。只有保证学生认真学习和总结,在学习中体会到求真务实的精神,实现对中学生诚信教育;最后,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开展中学生诚信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有许多会涉及到诚实守信的内容,这是对中学生开展诚信教育的最佳时机。人与人共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都讲求诚信。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最受考验的则是诚信和规则,作为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和学科优势,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运用正反面案例教学,向学生阐述诚信在于人于己以及对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
2.依托校园开展中学生诚信教育
首先,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校教学优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学生诚信教育活动。例如利用每周升国旗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利用班会开展专题诚信教育辩论赛,利用橱窗、宣传栏和黑板报宣传各种诚信事迹,同时还可以结合学校的社团、共青团、业余党校等组织,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学生诚信教育活动。其次,中学校园开展中学生诚信教育必须和自身校训校史相结合,保证中学生诚信教育具有本校的特色。校训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目的和办学标准,是一所学校文化精髓的凝聚。挖掘校训和校史中的诚信教育因素,引导中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是中学诚信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办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和校训、校史教育有效结合的重要性。要将中学生诚信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并不断的进行融合和探索;最后,中学生诚信教育必须和中学基础文明建设有效结合在一起。诚信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中学生诚信教育是学校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学生缺乏诚信,说明了学校的基本文明素养建设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在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通过开展中学生诚信教育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基本文明素养,保证学校提高育人水平。在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要重视中学生诚信教育,重视中学生诚信品质培养,全面将中学生诚信教育和基础文明教育有效结合起来。
【关键词】教师;职校;德育
纵观社会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中等职校毕业生要能立足于社会,拥有自己发展的一席之地,除有过硬的技术本领外,还必须有高尚人格品质。良好的道德素质。中职生良好道德修养的养成,与中职阶段的学校教育有很大联系,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是提高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实现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也是《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如何引导中职生养成良好心理素质和优秀道德品质,这是中职教育非常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要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作为一线教师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真正做到:
一、公平、公正对待学生
青少年独特的敏感心理使他们渴望被尊重与认可,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放平心中的秤,把爱洒向班级的各个角落,公平、公正地对待班级的每一位学生。老师公正、公平的处事原则,让学生享受到自由平等的权利,并将这种积极的处事原则实现爱的传递,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身边的朋友和家人,所以,教师道德修养不仅是个人自身素质的要求,更对学生群体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良好的楷模,才能塑造优秀的人格。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这个道理。
二、加强法制教育
社会日益进步,也加快了法制化社会形成的进程。某些职校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经不住物质世界的诱惑,铤而走险,在校园内向其它同学强行索取钱物,撬锁偷盗他人财物,更有甚者在社会上持刀抢劫、盗窃机动车辆、聚众斗殴致人重伤等。有的同学干了这些违法之事居然能“面不改色”,似没事一般,直到被公安机关拘留审查方感事态严重,像这种因法制观念欠缺而自毁前程的悲剧,实在让人痛心。而且中职生即将进入高一级学府或踏入社会,如能在中职阶段掌握一些合同法、劳动法等基本知识,对于学生今后融入社会,维护自身权益、依法行事,也是受益匪浅的。德育课上教师可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一下相关法律的条文知识;学校宣传的窗口――广播站可播放一下真实案例,专栏可登载一些法律常识或漫画等。学校还可请法律工作者定期到校作报告。鲜活的案例是最能警醒人的;同时学校还可定时播放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栏目,让学生在收看剖析案件中潜移默化地增长知识,自觉遵纪守法,不以身试法,同时加深对的认识,远离。
三、实现强制教育向互动教育的转变
新教育理念下要求学生与教师是两个平等的主体,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式下教学相长的要求。因此,教师不能再是传统的“高高在上”的说教者的形象,而因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过去传统观点总是觉得老师比学生掌握更多的道德真理,因此道德教育只能是单向的灌输。但是,随着各种新兴文化的兴起,这种传统观念发生动摇。因此,提出新的道德理念,向学生学习――实现师生共同成长。教师还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自己犯错误时也能勇敢的承认,虚心的接受,这样才能让广大的学生群体对新理念下的道德教育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争当道德的先锋,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四、加强家庭德育教育,家庭学校相结合
一、健全组织,加强师德教育,确立“全员德育”的观念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以少先队,思品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的德育工作队伍,全体教师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氛围,做到有组织,有队伍,有计划,有分工,有责任人。本学期中心校利用每周例会时间组织教师收看大型系列片《呵护》,及教育家,名师的经典教育案例,用生动的
例子结合法律。法规。德育文件的学习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同时要求教师对照师德要求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结合行风评议活动,使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的新形式认识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事事处处都能育人,形成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 的良好氛围。
二、狠抓养成教育
根据《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的要求,以《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为切入口,狠抓养成教育,本期第一个月定为行为规范月,每天从身边的小事抓起,支持不懈,有始有终,使学生不但掌握《守则》、《规范》的基本要求,而且用于指导自己的言行,做到人人皆知,人人践行,在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坚持低起点、分层次、严格要求,并配合学校的五项评比工作,使学生的行为逐步走向规范。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突显德育实效
1、九月份,开展第二个“中小学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月”活动,我校以胜利六十周年为契机,开展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四个一”活动,高年级通过读一本反映中国人民历史的书籍,低年级通过讲一个自己喜爱的抗战故事,组织学生观看抗战影片《地道战》,学唱抗日歌曲活动,纪念“九.一八”校长国旗下讲话及“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国旗下宣誓活动。九月二十日公民道德宣传日,开展庄严的宣誓活动,此外,红领巾广播站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查找有关“九一八”、、公民道德宣传日等资料踊跃投稿并评选“十佳稿件”活动,各班出一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爱祖国,爱福建,爱家乡”的班刊、校刊手抄报,在此基础上,高年级开展“知我**,爱我家乡”社会调查活动。此外,**小学开展了“弘扬民族精神,做二十一世纪小主人”征文比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开展诚信教育,在广大师生中大力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爱岗敬业”二十字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全体教师带头讲诚信,做到言必行行必果,通过开展人人知诚信讲诚信为内容的“好书伴我健康行”读书教育活动,尤其在考试之前,利用谈话、班会,队会开展“好孩子要诚信”,“我愿做个诚实的人”等诚实教育活动,苏洋小学开展了“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松台小学开展了“端正学习态度,严肃考纪考风”、“找差距,努力拼搏”、“用实际行动迎接期末考试”等主题队会,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教育,使学生初步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人人争做诚信的小公民。
3、中心校在十二月三十日“迎新年,颂祖国”卡拉OK比赛,并评出十佳校园小歌星,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松台小学迎新年各班举行了文艺汇演,同学们自编自演,节目丰富多彩,充分展现了文艺才能。
4、抓住课堂主阵地,融德育于各科之中
注重课堂教学,探讨德育的开放性问题,把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直面社会的各种变化,找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力求每课堂、每个班级是德育的阵地,使德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努力致力于德育综合课程和开发与实践研究,整合品德,心理健康教育与综合实践课程,在生活中滋养德性,让生活成为最重要的老师。
5、抓德育资源,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1)积极创建“平安校园”本期我校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总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工作思路,分工到位,责任到人,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防范制度和长效管理制度,认真做好预防禽流感、散发性肠道传染病的宣传工作,十一月四日,中心校在县消防中队官兵的现场指导下开展火灾突发事件紧急疏散演练,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了师生紧急事故中逃生意识和手段,在十一月九日开展安全教育周十个一教育活动,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本期校园内外无重大刑事案件,治安事件,违法犯罪事件和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安全和协的学习工作环境。
(2)办好家长学校,普及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重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教孩子如何做人,本学期的家长学校成功举办了题为“家庭教育重在教孩子如何做人”和“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成绩”、“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犯错”的讲座,此外,各班老师每期召开家长会一次,每学年全面家访一次,能够定期与家长交流,形成互动的育人氛围。
(3)我校治安副校长定期来我校开展法制、交通安全教育。
(4)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的功能,在学科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自觉教师的心理健康服务意识,使师生都得到健康自主的发展。 共2页,当前第1页1
(5)进行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利用开学式,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等做好未成年人不进网吧“三室两厅”宣传活动,对于计算机等网络知识及时指导,克服对网络过度迷恋的不良心理倾向。
不足之处
1、德育系列活动开展还不够经常。如社会实践教育,有时因受教学的冲击,联系不及时,抓不住季节性,致使活动不能坚持经常。
2、个别教师,特别是个别任课教师,对德育的认识不足,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班主任的工作,自己上好课就可以了,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和班主任做好班级德育工作,失去了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育人素质。
3、由于条件限制,致使学校或班级组织的一些德育活动不能留下原始的材料,为以后活动的开展和对学生的教育失去宝贵、有说服力的东西,达不到应有的德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