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学技术政务服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复方苦豆子颗粒;,,高脂血症;,,血脂;,,丙二醛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苦豆子颗粒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方法采用喂养高脂饲料的方法复制高脂血症大鼠模型,随机分组,实验10周后测定血脂水平、动脉粥样硬化脂数(AI)、血清 MDA及肝组织中 TC、MDA的含量。结果与高脂模型相比,复方苦豆子颗粒组大鼠血清 TC、TG、LDLC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明显降低(P<0.05~0.01),血清 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大剂量组可明显升高 HDLC含量(P<0.05);复方苦豆子颗粒各剂量组肝组织 TC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剂量可明显降低肝组织 MDA水平(P<0.05),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方苦豆子颗粒具有明显的调血脂、抑制脂质过氧化物MDA形成的作用。
关键词:复方苦豆子颗粒; 高脂血症; 血脂; 丙二醛
Effect of Complex Prescription Kudouzi Granule on Blood Lipid and LPO of Hyperlipidemia Rats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n the serum lipid level and antilipid perxidation effect of compound prescription Kudouzi granule on blood lipid metabolic disorder in hyperlipidemia rats.MethodsAdopting the hyperlipidemia rats fed with the high lipid diet and piding randomly into guoups .After 10 weeks, the serum lipid, atherosclerosis index(AI), serum MDA, hepatic TC,and hepatic MDA were tested.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high lipid model group,Kudouzi granule compound prescription could obviously decrease the serum level of TC,TG,LDLC,MDA and atheroslerosis index (AI)(P<0.05~0.01)and elevate the HDLC level obviously(P<0.05)in high dose group ,also indicated the dosage dependence .Hepatic TC of different dose groups did not have the significance difference(P>0.05).Hepatic MDA level was obviously reduced(P<0.05)in middle dose group,but did not have the significance difference(P>0.05)in low and high dose groups.ConclusionThe compound prescription Kudouzi granule has prominent effect on regulating the serum lipid level and decreasing the MDA level.
Key words:Complex prescription Kudouzi granule; Hyperlipidemia; Blood lipid; Malondialdehyde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而血脂及脂质代向异常是此类疾病发生的始动因素[1]。大量流行病学、动物实验证实,高脂饮食对高脂血症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目前临床上用于降脂的西药虽然疗效确切,但毒副作用较大,不宜长期服用。因此,寻找、开发无毒而有效的降脂中药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复方苦豆子颗粒是名老中医经验方,此方含山楂、苦豆子、菜菔子、黄芪等多味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食除胀、活血化淤、补中益气等作用,临床上多年来用于治疗高脂血症疗效好、毒性低。本研究为阐明其药理作用,探讨其作用机理,观察了复方苦豆子颗粒对高脂血症大鼠脂质代谢紊乱的预防作用,为临床治疗高脂血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提供药理学实验依据。
1 仪器与材料
1.1 动物雄性 Wistar大鼠,体重(200±20)g,由新疆科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在本实验室适应性喂养1周后用于实验。
1.2 药物与试剂复方苦豆子颗粒制备:苦豆子、山楂、白术、菜菔子、黄芪等多味药材购自新疆石河子市医药公司,根据其有效成分,分别用水或乙醇提取、沉淀除杂,后将提取液混合浓缩,加入辅料制成颗粒。胆固醇:BR,北京市海淀区微生物培养基制品厂生产,批号020313;胆酸钠:美国进口;猪油,市售;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LDLC)酶法测定试剂盒均由浙江东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蛋白定量(双缩脲法)测试盒、丙二醛(MDA)测定试剂盒均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批号为020927。其余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1.3 仪器751GW分光光度计(上海分析仪器厂生产),TDL5000 B冷冻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生产),Puffer Hubbard超低温冰箱(美国进口),XW80A旋涡混合器,TN型托盘式扭力天平(上海第二天平仪器厂生产)。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高脂模型建立及给药方法雄性 Wistar 大鼠50只,实验前喂普通饲料7 d后,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高脂模型组(高脂组)、复方苦豆子颗粒小剂量、中剂量和大剂量组,每组各10只,分笼饲养,自由摄食饮水。正常对照组喂养普通饲料,其余四组给与高脂饲料。高脂饲料配方:普通饲料90%,胆固醇2%,胆酸钠0.5%,猪油7.5%。给药组喂养高脂饲料,同时灌服不同剂量的复方苦豆子颗粒,按生药计分别给予4.5,9.0和13.5 g・kg-1・d-1。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1 血脂及肝组织 TC含量的测定实验过程中,分别在实验前及实验第5周末空腹断尾取血。实验第10周末,动物禁食(不禁水)12 h后,断头取血,每次取血后,立即于4℃、3 000/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清,测定血脂水平。血清 TC、TG、LDLC、LDLC含量均按照试剂盒测定方法直接测定。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计算公式如下:AI=(TCHDLC)/HDLC。实验结束时,断头取血后摘取动物肝脏,用生理盐水冲洗,并用滤纸吸干,立即称重。取动物肝脏左叶0.5 g,用玻璃匀浆器制成10%的匀浆,用氯仿甲醇混合液(1∶1 v/v)抽提脂质,离心取上清液测定肝组织中 TC的含量。
2.2.2 血清及肝组织 MDA含量的测定另取动物肝左叶0.5 g,按1∶9加入4℃重蒸水,用玻璃匀浆器研磨制成10%的肝匀浆。血清及肝组织 MDA的含量用丙二醛(MDA)测定试剂盒测定,蛋白定量用双缩脲法。
2.3 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10.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以±s表示,统计方法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用 t检验。
3 结果
3.1 复方苦豆子颗粒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动脉样硬化指数(AI)的影响结果见表1~2。表1结果显示,实验5周末时,与高脂模型组相比,复方苦豆子颗粒中、大剂量组大鼠血清 TC、TG、LDLC的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明显降低(P<0.05或P<0.01),大剂量组 HDLC含量明显升高(P<0.01)。表2结果显示,实验结束(10周末)时,复方苦豆子颗粒的小、中、大剂量组大鼠血清 TC、TG、LDLC的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均明显下降(P<0.01),大剂量组 HDLC含量明显升高(P<0.05)。
表1 实验5周末各组大鼠血脂及动粥指数测定结果比较(略)
与正常组比较,1)P<0.05,2)P<0.01;与高脂组比较,3)P<0.05,4)P<0.01,n=9
表2 实验10周末各组大鼠血脂及动粥指数(AI)测定结果比较(略)
与正常组比较,1)P<0.05,2)P<0.01;与高脂组比较,3)P<0.05,4)P<0.01,n=9
3.2 复方苦豆子颗粒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 MDA及肝组织 TC、MDA的影响:结果见表3。表3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模型组及复方苦豆子颗粒组肝组织中 TC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与高脂模型组相比,复方苦豆子颗粒组肝组织中 TC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3 实验10周末各组大鼠肝组织 TC、MDA及血清 MDA测定结果比较(略)
与正常组比较,1)P<0.05,2)P<0.01;与高脂组比较, 3)P<0.05,4)P<0.01,n=9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模型组血清 MDA含量在实验结束(10周末)时明显升高(P<0.01),复方苦豆子颗粒组血清 MDA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高脂模型相比,复方苦豆子颗粒组血清 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
4 讨论
脂质代谢紊乱特别是血浆胆固醇浓度升高可导致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使冠心病和血栓形成性疾病容易发生。血浆 TC水平增高,冠心病危险性增高,而且现已证明 LDLC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率呈正相关[2,3]。降低血脂特别是降低 LDLC水平或升长高 LDLC水平,能延迟冠脉损害,延缓或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对预防脑血管疾病有重大临床意义。复方苦豆子颗粒是名老中医按中医理论组方,方中山楂、苦豆子、莱菔子、黄芪等多味中药具有消食除胀,健脾益气,祛痰降浊,活血化淤之功效。本实验结果显示,高脂模型组的血清 TC,TG,LDLC,AI和肝脏 TC均明显升高,说明高脂血症模型复制成功。复方苦豆子颗粒可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 TC、TG、LDLC、AI水平并能升高 LDLC含量,且用药10周末作用明显强于第5周末,提示本品能改善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脂质代谢紊乱,对动脉粥样硬化有预防作用,且与剂量及用药时间相关。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4]。当机体的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失衡时,就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最终形成脂质过氧化物(LPO),LPO通过氧化修饰 LDLC,促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5]。MDA是自由基介导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作用的中间产物,它进一步与蛋白质反应生成 LPO,故其含量可间接反映自由基的产生情况和机体组织的脂质过氧化程度[6]。血和肝脏是形成 LPO的重要部位,因此我们通过检测高脂血症大鼠血清及肝脏 MDA的含量作为评价复方苦豆子颗粒抗氧化作用的指标。本实验中复方苦豆子颗粒能明显降低血清及肝脏 MDA的含量,说明其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与预防脂质代谢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方中山楂所含的黄酮能抑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 A(HMGCoA)还原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并能升高 HDLC,降低 LDLC水平[7]。苦豆子生物碱能显著降低血浆 TC,升高 HDLC水平,降低血液黏度[8]。推测复方苦豆子颗粒调脂机制可能是通过竞争性抑制机体合成 TC的限速酶 HMGCoA还原酶,减少 TC的内源性合成,同时还可能通过抑制外源性脂质吸收而发挥降脂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复方苦豆子颗粒通过降低血脂水平,调节脂质代谢,抑制过氧化脂质的形成,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及动脉硬化的形成可产生明显的预防作用。有关复方苦豆子颗粒的调血脂及抗氧化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魏 妤.高脂血症与冠心病[J].现代康复,1999,3(12):1438.
[2] Lamarche B,Tchermof A,Moorjani S,et al.Small dense LDL partical as a predictor of risk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n men[J].Circulation ,1997,95:69.
[3] 崔国方,何秉贤.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1997,10(5):287.
[4] 陈 瑗,周 玫.脂质过氧化作用与动脉粥样硬化 [J].生物化学与生物理进展,1989,16(4):278.
[5] Szczeklik A,Gryglewski RJ ,A possible role of oxidized LDL in atheroslerosis [J].J Klin Labor,1992,38:24.
[6] Sato M,Maulik G,Bagchi D,et al.Myocardial protection by protykin ,a novel extract of transresveratrol and emodin[J].J Free Radic Res ,2000,32:135.
我国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已数十年之久,虽然其存在时间与传统的平面设计和服装设计等设计专业相比时间较晚,但历经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时间,得益于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高校已成为开设最为广泛的专业门类之一。伴随着专业扩展而来的是市场需求的急速扩容,在每个省份中城市建设的不断前行带动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立与开设,但由于我国经济开始进入匀速常态化发展,市场数十年的膨胀也逐渐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因此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定位也将随之顺势的变化。其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必将伴随市场的新常态化而产生必要的整体优化调整,这也是由本专业自身的高度应用性属性而决定的。
由于我国各省份、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加之各地域间不同的市场需求,传统优势各有区分,因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各地区高校间的具体专业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教学重点上各有侧重。有很多高校也会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而制定具体专业的教学重点:如应用型、研究应用型与研究型之分。对于当今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未来的发展之路仍然会与市场的实际情况密不可分。如何在新常态经济下走出适合区域高校自身特点的专业建设之路,则更应该依据专业所在省份自身的区域性特点从而制定符合所在区域的专业课题体系与教学侧重点。
突显地域特色
海南省地处我国华南地区,自身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无论是环境气候、植被种类,还是民族风情、经济产业结构等均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从突出地域特色角度来说,应该借助海南本土的独特地域特色,比如海南独有的黎族少数民族建筑装饰风格。针对黎族浓郁的建筑形制与装饰手法,将其进行课程分解,从大二下学期开始逐步融入专业必修课程中。例如黎族建筑外观设计,均可以在讲授传统建筑外观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同时,与海南地域民族特色进行结合。这样不仅能使课程具有自身特点,作业成果展示效果的变化也会立竿见影的显示出来。在教学内容上,既注重传统知识点的讲解,又增添了新的环节,学生能够在触手可及的环境中感受地域特色明显的设计课程所带来的直观效应,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中应用这些本土元素,感受来源本土应用本土的转化效果,会更加提高学生毕业后在海南本地工作的实际竞争力。如果说学生的毕业前景有核心竞争力的话,那么牢牢把握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打造,将会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条件。
海南地域环境中拥有众多可以与传统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相结合的有利元素,尤其可以作用在对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当中。例如酒店设计课程,海南地域内的五星度假酒店在全国处于领军位置,其中对于海南传统少数民族黎族的装饰艺术手法进行了大量的应用。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可以将诸多成功的案例结合进入酒店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使黎族元素不仅作为一个点,更加是一条将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串联起来的主线。这种连贯的结合,不仅会使课程内容高度的贴合实际,而且非常便于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例如,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3级环艺班43名学生就在2015年5月的专业考察课程中,选择了黎族传统村落――三亚古城――三亚亚龙湾希尔顿酒店――保亭槟榔谷,这样一条以黎族为主的考察路线。这其中也兼顾了酒店的考察,为下一学期进行酒店设计课程进行了前期的预热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前已经对即将设计的对象具备了直观的第一印象。相信这种课程教学内容融入与课程考察结合的方法会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突显地域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中必要的支撑模式。
服务区域建设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本质即为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而进行的设计服务,本身即带有高度的服务特质,并在市场划分中从属于第三产业。因而,欲对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需要在突显地域特色的基础上明确服务区域建设的定位。既从本土挖掘地域特色元素构建课程体系变革,又从教学内容整体上向服务海南本地区市场需求倾斜,从而搭建完整的优化体系。
海南省的旅游产业与房地产产业二者均为海南的支柱产业,其市场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说决定了服务型行业的走向定位,环境艺术设计也不例外。旅游产业对于地域特色元素设计应用、地产行业对于区域性特色功能设计,均有着明显区别于内陆地区的刚性需求。这些,正给予了海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明确走向――即突出海南地域特色。将极具海南本土文化特征的元素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嫁接本土同类素材,进行生动的案例演示,结合便利的考察条件,充分发掘本土教育服务本土区域建设的能动性,既带活了专业课程教学,又对当地建设发展起到地方高校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更加令学生受益于这种地域特色性专业教育,对本地化的就业起到巨大的促动作用。
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的角度看,植入海南地域特色教学元素,明确服务区域建设目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整体教学优化的推动作用将会是极为明显的。比如模型设计课程,无论从黎族特色旅游景点设计还是特色地产建筑外观设计制作,都能够引发学生极大的实践兴趣,并极大的贴近生活环境。从制作过程的材料收集、素材整理、案例考察和应用分析等,均可以最大化的接近实战,并有更高的机率将设计成果推向市场。具体在教学环节中需要增设较多的、灵活的例如综合设计等专题设计课程,及时的根据海南市场大的动向与需求,进行课程重点的调节。当然,这也需要任课教师具有较强的市场敏锐度与相当的实践能力。不过,致力于本土地域特色发掘的方向,已经天然的为教师提供了绝佳的实践经验积累的地域便利,也为指导学生大四阶段的实习实践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高度丰富的经验,并具有极高的本土接受价值。
结语
海南近年来不断加大了对本土黎族传统文化等区域性特色人文类项目的科研投入与关注力度,形成了一系列此类领域的科研成果。这些都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内容优化提供了必须的先决条件以及重要的理论基础。海南地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所在地域,将地域特色元素进行应用推广势在必行。提高教学内容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最大化的挖掘本土应用价值,那么突显地域特色也必将成为海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作者简介:张 引,男,吉林长春人,硕士,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环境艺术设计系系主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
本论文为以下科研项目成果:
2015年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突显地域特色、服务区域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研究。项目编号:Hnjg2015-29 。
关键词:电子政务;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逐渐兴起,为改善政府的行政环境,提高行政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工作也被列为重点工作推进,由此,电子政务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国内外学术界,一般认为电子政务是指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技术基础,通过改革政府组织结构和政务工作流程,使“电子”与“政务”有机融合,以实现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改进政府服务水平的过程。本文以电子政务为研究内容,以电子政务为研究立足点,力图探寻电子政务的发展特点、困境。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轨迹来看,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以办公自动化为核心的起步阶段、以行政监督为核心的启动阶段和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实质性发展阶段。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在发展进程中也存在相应的困境。因此,进一步探寻电子政务存在的困境及对策,对于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困境
我国高度重视电子政务的建设,并采取系列举措来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当前,由于信息化程度发展不平衡,电子政务发展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也存在发展困境,主要体现在:
(一)电子政务发展起步晚、发展慢
从当前电子政务的发展来看,起步晚、发展慢仍是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一大困境。具体来讲,一方面,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以办公自动化为核心的起步阶段、以行政监督为核心的启动阶段和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实质性发展阶段,发展阶段简单片面,导致电子政务发展缺乏规划,发展速度缓慢。另一方面,西方电子政务的发展速度迅速,而且发展成效显著,政府运用电子政务运作的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然而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要看到的是我国电子政务尤其是电子政务在发展速度及成效上与西方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但是在现实情况来看,电子政务的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电子政务覆盖范围较窄
拓宽电子政务的覆盖范围,使电子政务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是推进其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就当前的情况来看,电子政务覆盖范围较窄的问题仍然存在:一是电子政务在服务内容上单一、片面,且服务内容覆盖面狭窄,缺乏系统逻辑的服务内容体系;二是电子政务的服务区域覆盖范围狭窄,一般只覆盖了基层较发达地区,但那些信息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是严重缺乏电子政务的相关服务的;三是电子政务的服务领域狭窄,电子政务应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服务领域,但就现实状况看来,电子政务的服务领域较少,且服务领域分布不均,导致电子政务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三)电子政务法律法规不健全
电子政务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然而,就当前的况来看,我国电子政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这严重影响着我国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一是国家对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电子政务的立法明显滞后,导致电子政务的建设“无法可依”;二是电子政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尤其是政府信息管理方面更是出现了法律空白的问题,这严重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安全健康发展。三是一些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不能与时俱进,更新换代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电子政务建设的进程。
(四)电子政务技术水平落后
科学技术水平是推动电子政务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对于促进电子政务实现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一是电子政务技术的开发存在滞后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在电子政务的技术开发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导致推进电子政务的更新换代十分艰难;二是电子政务技术的应用存在滞后性。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取得了初步的发展,但其技术的应用水平还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三是电子政务的技术推广存在滞后性。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具有先导性作用,引导着电子政务发展的新方向。但是从现实情况中来看,电子政务发展的技术推广的难度较大,推广水平相对比较落后,这也成为了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又一困境。
(五)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
信息安全是电子政务的生命,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瓶颈。当前存在的网络系统缺陷、病毒侵害都对电子政务构成了威胁,电子政务尤为严重。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包括社会安全和技术安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电子政务的社会安全而言,主要表现在有关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居民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风气有待进一步改善。但是,国内至今尚未出台一部针对电子政务安全的专门化法律,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从技术安全角度讲,虽然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有关电子政务的各种安全技术与措施不断推出与完善,网络技术的安全形势也得到持续好转;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结构的相对开放性使得电子政务的技术安全发展道路仍然坎坷。
二、影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原因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近些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此同时,电子政务发展的难度也不断加大,发展逐渐进入深水区,发展依然面临着困境,主要体现在:
(一)电子政务建设理念滞后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理念依然相对滞后。一是重开发轻应用,大部分电子政务的建设只是以增加电子设备、加大开发力度为主要形式,显然,这些简单的操作根本无法适应政府信息化建设,也根本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二是重形式轻内容,对电子政务的建设存在仅仅做外在宣传和走过场的现象,对其实质性的建设较少。三是重管理轻服务,在当代,电子政务的建设十分注重管理,但是在服务方面还没形成长远规划和统一协调的服务机制,服务水平低下。
(二)电子政务建设内容单一
电子政务建设,内容建设是重要方面,但当前来看,电子政务的内容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电子政务内容建设简单,仅仅粗浅的围绕在基础内容方面的建设,在保障内容方面涉足较少,建设内容单一;二是电子政务的内容建设重复、交叉,这种情况在电子政务的内容建设方面是普遍存在的,这样一来必然导致基层政府在电子政务服务过程中工作职能交叉,工作责任相互推诿,最后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三是电子政务的内容建设存在更新发展慢的问题,在现实情况来看,电子政务的内容建设缺乏创新,更新换代不能与时俱进,这也是电子政务服务内容建设的瓶颈。
(三)电子政务建设资金不足
充足的资金支持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保障,发展电子政务多方面、多层次都需要资金作为保障。但就当前来看,电子政务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一是国家缺少对电子政务的相关预算,电子政务的发展缺少基本的资金支持;二是电子政务建设需用资金多,但就现实情况看,电子政务资金十分紧张,使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步履维艰;三是电子政务的资金管理不到位,对电子政务的资金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和统筹;四是电子政务的资金使用效率低,其资金的使用缺乏统筹性和协调性,导致电子政务发展难度加大。
(四)电子政务建设队伍缺乏
推行电子政务建设,实质上是信息技术与政务工作的结合过程,这就要求有一支掌握核心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但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人才队伍的缺乏是导致电子政务发展困境的又一原因。一是在基层政府的岗位设置方面,缺乏对电子政务的专业岗位的设置,这是导致电子政务人才队伍缺乏的直接原因;二是电子政务人才选聘不科学、不合理,专业的电子政务人才不能选聘到岗位上来为电子政务建设做贡献;三是基层政府在吸引电子政务专业人才方面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且在其内部也缺乏相应的鼓励机制,因此,我国基层政府的人才缺乏和人才队伍不合理结构是其处于发展困境的又一重要原因。
(五)电子政务建设机制不完善
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是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条件,但是政府在这方面仍然存在许多缺陷。一是有关电子政务的机构设置不合理不科学,有的机构设置甚至形同虚设,毫无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二是电子政务的管理权限不明确,对电子政务的管理缺乏明确的分工和合作,而且内部存在职能交叉的现象,最后导致电子政务的发展无组织、无秩序;三是电子政务的管理制度制定不合理、科学化水平低,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不高、实效性差,导致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制度性保障。
三、解决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困境的对策
解决好现存的问题是促进电子政务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对于提高政府运作效率、提升政府形象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下文对切实解决电子政务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几点具体的解决对策。
(一)以创新服务为前提,提高电子政务的服务水平
实践证明,电子政务的难点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服务理念的更新和服务理念的转变。电子政务的推行,一是树立“民本位”的服务理念,以企业和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前提和方向,也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二是树立顾客导向的服务理念,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注意把握多样性的顾客需求,以低成本提供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务。三是要树立公平至上的服务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社会公平正义,电子政务将公平至上作为服务理念是响应时展要求,提高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
(二)以加强人才建设为核心,提高电子政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电子政务对政府公务员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存量、应用技术水平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要建立一支优秀的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国家在选聘公务员的过程中,要设置有关电子政务专业技术的岗位,可以通过公开招聘和考试录用等多种途径,从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引进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为后期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二是要对选聘到的电子政务的专业人才进行岗前的培训,可以选派一批已初步掌握电子政务操作技能的国家公务员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熟练的掌握各种电子政务的相关技术,为今后工作的开展作准备;三是要对电子政务专业人才进行有效管理和定期的考核,要提高对电子政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真正实现专业技术管理和政府二次开发的部门化、专业化。
(三)以加大资金投入为重点,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电子政务是现阶段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而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电子政务的基本条件。就我国目前情况看,需要加大对电子政务的资金投入,来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国家应该更加重视对电子政务的建设,要把加大对电子政务的资金投入列入相关的议程,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持;二是政府也应该更加关注对电子政务的发展,把电子政务的发展列入相关的预算,努力解决电子政务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应该设置电子政务建设的专项资金,不断推进基层政府的网站建设和电子政务的网络系统化建设,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以规范信息管理为抓手,促进电子政务信息科学管理
为了保证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政府必须要规范电子政务的信息管理,以促进电子政务的管理科学化。首先,制定电子政务信息管理的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对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维护,以制度的形式加强政府信息的管理,保障政府信息管理规范、科学;二是加强对基层政府公务员的培训,逐步提高他们对信息管理的技术和水平,不让信息管理出现混乱无序的状况,促进电子政务信息管理科学化。最后,要形成信息高效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着重加强对电子政务的信息内容的审核和监管,为信息的科学管理提供制度支持,从而真正促进电子政务又好又快发展。
(五)以完善法律法规为保障,着力推进电子政务信息安全
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规范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但是,我国电子政务起步较晚,有关电子政务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因此,完善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对于促进其发展十分重要。一是要制定相关的电子政务建设的法律法规,必须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真正保证基层政府网站正常运转,促进政府、公民、企业在网上的良性互动,而对那些本应该公开的信息资源却没有进行公开的政府部门要严格追究其责任,以此维护基层政府网站的规范性和权威性;二是要修改那些不合理、不科学的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规范基层政府网站建设,确保电子政务依法依规建设,为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徐晓林,杨兰蓉.电子政务导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190-191.
[2] 吴吉义.电子政务实践、前沿与案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15-17.
[3] 张建华.电子政务知识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 李一骁、赵庆海.服务型电子政务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3.
[5] 赵育梅.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2.
[6] 杨世木、司虎克.我国体育电子政务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
[7] 费蓉.我国电子政务现状及对策研究[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7,4.
[8] 何精华、刘慧.电子政务:中国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
[9] 吴昊、孙宝文.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实证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5.
[10] 李阳晖、罗贤春.国外电子政务服务研究综述[J].公共管理学报,2008,4.
[11] 孙晓勇.电子政务中存在的弊端与解决措施[J].民营科技,2011,2.
[12] 德权、雪娟、闫丽.电子政务法规政策建设:国外启示与中国状况[J].电子政务,2011,5.
[13] 黄泽民.电子政务信息构架设置的基本理念[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1.
[14] 汤志伟、赵生辉、贾文.国内电子政务研究的现状及趋势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2.
[15] 杨经华.中国电子政务研究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J].现代情报,2011,1.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以腾科发〔〕3号成立了一位副局长任组长,三位相关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县科学技术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了政府信息公开专职工作人员,配备了政府信息公开专用计算机。积极安排组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和教育,年局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成员均参加相关业务培训1次以上。
二、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
(一)按规范编制公布了《县科学技术局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明确了主动公开信息的公开范围、公开形式、公开时限以及依申请公开有关事项的受理申请机构、申请受理方式、申请的处理程序,明确了依申请提供信息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监督方式及程序;
(二)编制公布了《县科技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遵循严格依法、全面真实、及时便民的原则。严格执行“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省人民政府信息产业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事项的通知》要求,除因涉及国家、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等不宜公开的政务信息外,一律要列入信息目录范围,并予以公开;
(三)建立政府信息保密审查机制,的信息逐条登记备案,逐条填写《县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单》按规定程序审核。
三、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情况
(一)制作悬挂工作监督台。在局机关和各办公室悬挂监督牌、在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信息,向社会公开县科技局工作人员、主要工作职责、各股室工作职能、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廉政建设规定、监督机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向社会做出工作承诺。
——坚持依法行政。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等科技工作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贯彻执行力度;
——坚持政务公开。公开县科技局主要工作职能、办事程序和办事要求,向社会及时公布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奖励申报评审等科技管理工作的程序和要求;
——坚持公平公正。在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成果的申报认定中,保证公平、公正,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成果鉴定,登记、科技奖励的评定等,实行专家评审制,真正做到程序规范、公正办理;
——坚持服务宗旨。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真诚为服务对象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积极帮助各类企业、单位和个人做好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成果奖励和专利发明的申报工作,积极组织重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坚持勤政廉政。进一步完善廉洁自律的制度和规定,在科技行政管理活动中做到不吃拿卡要,不,杜绝、。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
——坚持责任追究。凡在行政管理工作中,不遵守职业道德,有不廉洁行为或故意刁难服务对象的,一经查实,将严格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违纪政纪的按有关规定从严处理。随时受理群众举报和申诉,做到有报必查,并在10个工作日内向举报人反馈初步核实情况。
(三)全面、准确、及时公开政府信息。截至年12月10日,在县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主动公开政府信息36条。
四、其他工作情况
截至年12月10日,没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以及政府信息公开引发的举报、投诉等工作情况。
县科技局领导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成立了县科技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组长,局办公室主任邵任副组长,信息员由杜、杨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局办公室负责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我局将政务公开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将目标分解到科室,责任到人,为政务公开工作深入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认真落实县政务公开的的具体要求
及时部署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收集了国务院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和陕西省、西安市、县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规范性文件;安排有关科室人员参加市政府举办的政府信息公开业务培训。
(二)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制度建设
建立信息公开管理制度。根据市政府加强信息公开工作的要求,我局及时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管理办法,对信息公开的内容、方法和程序、监督和考评等事项进行了规范。
编制信息公开目录。局办公室牵头,各处室积极配合,及时编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在编制过程中,将涉及到群众切实利益的和群众特别关心的内容加以重点落实,做到应公开尽公开,并对相关责任部门和公开时限做了具体规定。
完善信息公开工作机制。我局把日常工作管理融入政务信息公开,及时政务动态,及时反馈咨询信息,促进与服务对象的紧密联系。
(三)完善了政府信息功能
扩大了服务类信息的提供和查询,为群众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根据阶段工作重点,设置相应专题集中信息。
(四)及时做好政府信息公开报送,落实信息公开跟踪检查管理工作
指定专人负责本局政务信息及时填到成都政务公开系统上,对公开的政务信息落实跟踪检查管理,确保的信息无误。
(五)加强监督检查,定期进行考核
我局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情况纳入局目标考核体系之中,对各部门信息公开任务的完成情况定期进行检查,每季度进行公示和考核。在加强内部监督考核的同时,我局还通过各种形式,及时听取和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不断提高信息公开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一)主动公开的内容
1、概况信息。如《县科学技术局主要职能》、《下设各科室》、《主要领导简介》等。
2、法规公文类文件。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文件。
三、政府信息公开机构人员及经费情况
(一)机构人员情况
成立政府信息公开机构1个,落实人员4人。
(二)经费情况
全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经费5万元,其中设施设备3万元,资料印刷1万元,业务培训1万元。
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存在在问题
1、全局职工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认识程度还不够,主要是工作人员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操作能力较差,以后将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以提高政府息公开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宣传力度还不够,许多群众还不知道可以通过申请公开相关政府信息,以后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政府工作的关注、支持和监督。
关键词:地方政府 电子政务管理模式
电子政务是与知识经济时代相伴而生的先进政府运作方式。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提高行政效率和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子政务要在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结合。
1、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的重要性
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必将大大提高地方政府的服务能力,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奠定物质基础,起到推动作用。地方政府电子政务作为一种全方位、多领域和高耦合度的政务处理手段,主要模式有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企业、公民以及公务员之间的电子政务。它的建立必将大大提高各级地方政府的服务能力,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奠定物质基础,起到推动作用。
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公众的政治参与度,增强地方政府服务的有效性。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大大缩短了公众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距离,他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论坛向政府部门反映各种问题,加强了公众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增进地方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使地方政府工作可以不断改进服务、提高质量。同时,地方政府各个部门可以通过统一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协同工作,突破地域、层级、部门的限制,为公众提供更高质量、更多种类、无组织边界的服务。
地方政府电子政务促进监督的主动性,迫使地方政府提供有效服务。地方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将政务及其运作搬到网络上,从而使传统的“暗箱操作”置于阳光之下,政府决策过程对公众公开,增强了政务的可监督性。对具有监督权力的公众来说,如果有条件监督政务运作,往往会积极主动参与监督,促使地方政府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提高政府服务的有效性。地方政府信息透明化,有利于公众对决策过程和业务办理过程的主动性监督,从而防止权力滥用,推动政府决策的公正公平和有效性。
2、电子政务对行政决策的影响
信息技术发展对行政决策的影响是围绕着提高行政决策的有效性和行政决策的效率展开的。政府以多种方式利用电子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分类、分析、摘要,并以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达其结果,从而支持决策过程。电子政务的发展对行政决策目标的影响是建立适当的行政决策控制幅度,同时也使百姓的参与成为现实。现下许多省、市设立的市长网站、博客,就吸引了许多百姓在网上与政府官员讨论经济问题,城市建设问题等。同时,电子政务的发展带来了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为行政现代化提供了可能。一方面,现代行政是随着公共行政管理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它与行政流程之间是一种交叉互动的关系。行政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可以推动行政流程的再造与创新。另一方面,它也为行政决策提供了科学化的工具。行政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具有时效性,更为灵活、更为便捷和廉价。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科学化决策提供了质与量的保证。
3、电子政务对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
现代化的电子政务是实现新时代管理模式更新的重要途径。更新管理模式是创建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是电子信息化改变陈旧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行政管理与服务流程进行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形成高效、优质、廉洁、透明的现代化管理与服务流程,这正是我们国家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创建公共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工程同步推进的根本原因。科学利用政务信息化这一工具,有助于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优化管理模式、规范管理行为、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密切党群关系、保障职能到位、推动办事公开,有助于部门工作方式实现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转变。行政人员是国家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者,担负着规划、组织和指挥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责任,其水平决定着政府的管理水平,其能力决定着政府的管理能力。因此,如何把重视电子政务建设中“政务”由口头变为有实质性的解决方案,将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这就需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我国的电子信息化建设。因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适应能力,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4、电子政务对行政公文的影响
行政公文,是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处理公务而形成的文字材料。出于维护某种既定的社会秩序或维护某种经济利益的目的,人们对电子文件提出了身份认证的要求。现在诸如数字签名、信息追踪加密和防火墙技术等为这一要求的实现提供了部分可能。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美国国防部的网站数次被黑客侵人,印尼总统电子邮箱被炸,某些网上主页被篡改等都说明了电子文件的脆弱性。由于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许多电子文件都将会随着电子脉冲流进历史的黑洞之中,或者是电脑遭遇病毒或者是受到黑客袭击,甚至在你不经意的一敲一点中,某一重要文件就荡然无存了,加之许多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在适当时候自动删除或更新某些数据的功能,所以就必须加强对行政人员的安全技术教育,树立网络安全观念。网络的开放性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给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带来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尤其是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行政单位,一旦网络遭到恶意攻击,很可能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因此,加强行政人员的网络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使之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并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技术和技能,不仅是对行政人员自身素质的一大要求,也是应对网络安全的关键。
综上所述,电子政务可以方便公众享用政府公共服务,降低政府公共服务成本,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品质,促进电子化民主进程。因此,我们戍逐步适应电子政务环境,利用电子政务所提供的有利条件来建设服务型政府。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健康、稳定地发展,才能使公众充分享受到服务型政府给他们带来的幸福与便捷。
参考文献:
[1]孟祥君.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07(2).
[2]关国华.电子政务背景下我国行政领导干部责任性问题探讨[J].管理世界,2007,(6).
[3]李冠军、聂玮.电子政务在政府公众服务创新中的作用[J].中国行政管理.2005(9).
中国国土资源管理领域
最具成长力企业奖
福州特力惠电子有限公司立足于国土、建设 、电力等行业,为客户提供集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专业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信息化解决方案;向合作伙伴和最终用户提供标准化、开放的应用平台和基于应用平台构建的软件产品。
福州特力惠电子有限公司是福建省信息产业厅认证的软件企业和福建省科学技术厅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部设在福州,在北京、武汉、沈阳、郑州、南昌、哈尔滨、西宁、银川、南宁、济南、安徽等地都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
公司一直致力于国土资源行业信息化软件的研发,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持续不断地为国土资源部门提供优秀成熟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并得到了行业专家和用户的一致好评。公司产品全面覆盖国土行业各个业务领域并在全国拥有一大批成熟稳定的客户群体,业务辐射全国各地,为用户提供全程、周到、专业、精细的本地化软件服务,成为国土行业领先的全业务一体化软件服务提供商。
特力惠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化、开放式――Teleware统一业务架构平台。到目前为止,该平台已应用到福建、江西、安徽、河北、河南、山东、辽宁、黑龙江、青海、宁夏、广西等多个省级及市级单位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并在相关国土资源信息化部门的紧密配合下,在全国首家实现全省联网、省市县一体的三级用地报件审批管理信息系统。
特力惠公司研发的建设用地电子报盘软件、省级政府批准建设用地备案系统、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实施方案备案系统、国土资源部矿政许可证配号服务与信息系统等产品为全国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公司研发的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还被授予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多年来公司为客户提供集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专业服务于一体的全方位信息化解决方案,向合作伙伴和最终用户提供标准化、开放的应用平台和基于应用平台构建的软件产品。
1、根据市政府安排,市政务服务中心将于2016年3月8日至10日迁入新址办公,搬迁期间,原行政服务中心业务暂停受理,由此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市政务服务中心地址:市康乐东街三馆三中心东侧。咨询电话:0356-5236091
2、附:涉及搬迁单位名单
行政审批股(室)成建制进驻的单位(20个)
工商和质监局,环境保护局,科学技术局,林业局,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农机局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服务政府;电子政务;建设
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2-0154-02
1 服务型政府视域下电子政务建设的愿景模式
在当前的时期把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模式定位为“服务导向型”,是符合当前我国的国情、符合政府服务工作的要求、更加符合公众的需求。
①管理主体多元化。对于政府的管理方式也从单一的行政方式转变为行政方式和市场机制结合使用;对于政府的管理理念从管制型转变为服务型;对于政府的管理过程从看重过程转变为看重结果;对于交流方式从以前的单向转变为如今的互动。如今我国的发展模式是符合当前国际发展的需求的。
②建立一个守法且负责的政府,由此可以建立一个高效、廉洁、公开、公正的政府,这是目前我国对发展政府功能的定位,这也为“服务导向型”的电子政务服务社会发展提供了依据,为了达到上述的目标,只有坚持以服务导向为指导方针。
③我国的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在面对市场化改革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对公共服务的发展规划变得更加的看重市场机制的影响;并且也有了政府与非政府组织(NGO)合作提出的公共服务新规划;还有政府和市场合作提出的新方式。这些变化使得我国对电子政务的定位更趋向服务导向型的发展模式。
2 服务型政府视域下的电子政务建设机制
2.1 创新的机制
创新机制一方面可以使政府稳定的同时又确保增强公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这对管理创新是有很大的要求的;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合理的制度创新,因为只有拥有一个好的制度机制才能保证电子政务建设的更加的有效益。
2.2 责任的机制
对于责任机制的规划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十分重要,一个负责的政府才会得到更多人的爱戴,所以对于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注重责任政府的目标:把责任作一个分类,从而确立政府和公民之间的责任关系,对于一些政府部门在处理事务时,没有保证质量或者犯重大失误的人员一定要追究他的责任,这样才会充分的体现政府的服务权利。例如深圳市在网上建设一个责任监督系统,用来完成对行政过程中的监控,还能行使行政指挥、工作效率评估等方面的工作,这样可以做到科学决策以及对责任的落实与追究,从而促使政府行政能力的提高。
3 服务型政府视域下的电子政务建设策略
3.1 牢牢树立“以民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政府的工作理念正逐步转变,由原来的管理型政府朝着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行政也在向服务行政努力。民乃国之本,因此,在建设电子政务时,要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来推行电子政务,政府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强化服务意识,使我国的百姓时刻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将公众利益及公共利益作为工作的指导理念,为民众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这样就可以一步一步的以电子政务为平台,将我国政府建设成为“电子政府”。政府工作人员要积极主动参加国家安排的培训,深刻认识服务理念:“以公众为中心”的内涵,将此句话融入到工作中去,主动适应由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的改革浪潮。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阶段,政府的各级行政机关,要具有“慧眼识发展前景”的战略眼光,充分利用数字网络的新技术加快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政务要想得到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创新能力;也离不开政府内部改革带来的管理理念的变动,政府在逐步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要将信息化的有益成果运用到改革政府运作机制中,利用信息资产所特有的增值特点,在构建现代服务型政府体系中,要以电子政务的建设为基石,共同实现我国现代化和信息化。
3.2 建立政府CIO制度,统一电子政务标准
我国现在在进行的电子政务建设虽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没有设置专门的领导部门来对其进行管理,也导致了政府一些部门的工作存有职责划分不明确,没有能起带头作用的人来对政务建设的全局进行规划,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就是使各部门的系统兼容性不够,资源共享性难以实现,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面对种种难题,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CIO制度,同时对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进行完善。
所谓政府CIO,指的是在政府部门专门负责IT系统、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的高素质人才。CIO利用所学的知识,整合科学技术及政府的业务,建立一个专门应用于政府政务的系统,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成本,提高政府工作的质量,为建设组织保障体现奠定良好的基石。伴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推进,我国会有越来越多的政府CIO出现,他们会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上给出极有建设性的建议,促进信息化进程的演进。建立和完善CIO制度有以下几种做法:
①要理顺地方管理体制,明确组织机构和配置CIO专门人员。建议各级地方政府明确由主管信息产业的副职分管电子政务工作,切实履行本级政府CIO的职能,认真研究部署并及时协调解决本地区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②要摸清地方管理体制的优缺点,以确定政府CIO工作的人员及组织结构。配置的工作人员要运用自己的长处及优势,对所服务的政府的组织结构提出建设性的想法,如要求该政府明确每个政府工作人员的职责,电子政务的工作由专门的机构或人员管理等。总之,政府CIO的职责就是为所服务的地区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
③政府CIO的职责要有清晰的规定,通过行政法规保障政府CIO在政府部门中的地位。政府CIO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也要有明文规定。政府CIO的职责应包括以下几点:整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政府管理、服务;简化政府的办公流程,使政府内部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④建立CIO制度的同时,要设计一套知识培训方案。设计这套方案的目的是切实提高政府CIO的素质,使他们能够担负起电子政务建设组织者这项伟大的工作,也是为了培养更多的电子政务人才。
⑤国家相关部门要为电子政务的建设配置专业人员,制定长远的规划,设立专门领导机构,明确政府职责,利用信息化的有益成果打破政府各部门的隔阂,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宏伟目标。
3.3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尽力填平数字鸿沟
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涉及的领域还不是很广,而民众对其的参加与热情也不是很高,而英国在2002年就有51%以上的民众可以随时上网,而且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同时,美国也在2003年让其所有的联邦机构都可以上网。我国在网络基础的设施上要加强完善,而这也是国家实现信息化和电子政务不断完善的重点所在,国家要在互联网密度的提升,国家政府要实施公债发行等一系列的方法来获取投入的资金,利用此可以使我国的网络的覆盖率显著提高,也给电子政府的创建设立了好的基础。在进行信息基础设施创建的同时,一定要尽量消除无效和反复创建,应该立足于对已经所有的资源的改造和提升,从而让已经存在的资源仍然可以发挥应有的影响。
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人口众多,不同的地区经济差异也很大,人口的素质也不同,在相关的数据上也有差异。因此政府需要实施相应的举措去拉近数字上的鸿沟,最好可以消除,比如可以通过对网络基础设施上的物质支持;对社会计算机的培训方面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完善和提升;对于比较偏僻,路途遥远的西部地区要着重强化网络的基础设施;通过使信息化和义务化的教育的结合,从而让学校对数字的鸿沟的缩小做出贡献;在照顾弱势群众上,可以创建公共服务网站、对电子政务的服务方面进行不断的扩充。在每一个地区,在进行电子政务的创建的时候都要注意当地地方以此浪费、追求形式和“面子工程”的腐朽认知,一定要有正确的成本观念,使其符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这样才可以使电子政务对实现高效经济有显著的作用。
3.4 强化公务员的信息化培养,提高政府服务的水平
由于我们国家有些公务员在信息化方面的知识水平还不能和电子政务的更新发展速度相匹配,美欧国家,特别看重公务员在信息化方面的素质,并且着重于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水平技能,但是在我国政府主要是推广和实施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工作,特别是提升公务员的信息化知识的了解,以及素质水平的提高,在对他们电子政务方面的知识要做相应的工作,主要需要从下面几点来采取行动:
①培养上层领导在信息化的意识,从而让他们同意将电子政务可以提上工作议程,并放置在关键的位置;
②侧重于技术人员的培养、挑选和不断的提升,比如在维护数据库、网络运营和电子政务体系管理等上面;
③在对公务员进行培训时要注重联系生活和实际需要,从而使其具有可行性,在实际的考核中一定要注意运用到生活中。利用信息化的培训工作,公务员学到相关的电子政务技术,方便进行交互式和无纸化的工作方式;同时,还有利于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培训机构,从而有规划的培养信息化技术公务员,并使其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快速的发展壮大,对公共管理也进一步的完善,提升政府为人民服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蓉蓉.基于服务型政府理念的电子政务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2] 宋爽.关于我国县级政府电子政务的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
[3] 张波.基于电子政务平台的云南省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0.
关键词:政府监督;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4-0080-03
传统政府监督机制与服务型政府职能的不适应,已经成为影响政府职能转换的突出问题。利用传统手段对现有监督体制进行修补,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政府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政府监督机制的重构,则可以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突破现有政府体制框架和运行方式的制约,建立起符合服务型政府职能特点的监督机制。
一、政府监督体制与政府职能的不适应
目前的政府监督机制是管理型政府的产物,其监督主体的监督效能、方式和手段与服务型政府的职能特点不相适应,难以达到确保政府有效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不受侵害的要求,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体监督渠道不畅
缺乏社会公众进行政府监督的直接渠道与途径,是目前政府监督机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责任与核心职能是公共服务,社会的公共需求是政府存在的原因,政府只有通过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才能证明自己的合法性。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公意达成和公意授权,其功能在于运用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性公共权威,承担起公共服务的社会责任,所以,社会公众是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监督主体,政府的一切施政措施及其工作人员的一切行为是否以民意为依据,是否对民意负责,必须接受社会公众的直接监督。然而,在现有监督机制中,由于缺乏社会公众进行直接监督的渠道与途径,主体监督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目前社会公众的监督权主要由人民代表代为行使,但是这种方式难以直接地、全面地反映公民的意见。
首先,人民与代表之间缺乏沟通。由于社会公众与人民代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和必要的沟通程序、制度,社会公众难以向代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而代表也不能全面地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想法。其次,人大代表本身与政府之间沟通渠道过于单一,往往只通过人大或其常委会会议来沟通,使其不能及时向政府机关反映群众意见。再之,人大监督本身由于存在体制障碍和法律障碍,难以落到实处。
(二)自我约束乏力
政府监督的自我约束能力差,也是政府监督机制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政府内部监督机制主要由政府内部专业监督机构(如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等)和行政机构的层级和部门之间的监督构成。但是,由于监督方式与手段的限制,政府内部监督的自我约束功能乏力。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内部层级与部门之间监督的有效性差。目前政府内部层级、部门之间的监督,主要是政府内部上级对于下级进行监督。这种监督所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听取下级的汇报,而主要信息来源也是依据此种汇报,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很容易使监督所依赖的信息产生偏差,影响监督的有效性。第二,政府内部专业监督机构监督的时效性差。由于目前政府内部监督机构监督方式主要采取定期检查或者根据举报开展调查等方式,只能在事后惩治,而难以在事前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第三,政府监督的自律性差。目前政府内部还没有形成一种刚性化的自律机制,而依靠公务人员的觉悟和思想品质构成的自律框架,缺乏手段和制度的制约,公务员有时候难以抵御利益的诱惑,造成一些违反法律、制度与原则的事情发生。
(三)监督机制反应滞后
政府监督反应机制滞后,是造成人民利益受到损害的关键原因。目前,来自于党内、司法部门、行政监察机构以及社会等方面的监督,主要是根据检举、举报等开展相关调查,然后进行追究和惩治。而来自于审计,以及行政机关按隶属关系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监督,一般是进行定期检查。这就造成了政府监督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往往是在问题发生后,已经对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造成了损害,才对事件进行调查、对责任人进行惩治,而不是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这主要来自两方面原因:第一,监督观念的陈旧。长期以来形成的监督理念,一直将政府监督的重点放在对违法行为的事后查处、惩治上,而忽视对于政府行为以预防为主的事前约束、事中控制上。第二,监督手段和方式陈旧。由于目前的政府监督机制,仍然以人工调查、分析等传统方式和手段为主,而缺乏现代化手段和方式的实质性的引入与运用(目前在政府监督中出现的一些现代化手段,仍然停留在工具层面,而没有改变传统的监督模式,其实效性不大),无法实现对政府行政活动完整过程进行即时跟踪,对于政府行政过程的事前、事中信息缺乏了解。因此,政府监督也只能以事后惩治为重点。
二、对于服务型政府监督机制的基本要求
为了适应服务型政府公共性、法制性和服务性的要求,服务型政府的监督机制应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一)具有公开性
具有公开性是对服务型政府监督机制的基本要求。保障和实现公民权力、维护社会公正是服务型政府的首要职责,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政府监督机制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是保障和实现公民权力、维护社会公正、实现有效政府监督的基础条件。政务不公开、不透明,社会与公众的监督也就无从做起,而当脱离了社会与公众的监督,对政府权力也就根本不具备有效的约束。因此,服务型政府的监督机制必须具有公开性、透明性。政府监督机制的公开性,要求必须将政府公共权力运行的过程和各项决策(包括政府公共服务的投入和实施情况以及经济指标、效率指标和效益指标等)全面公开。政务全面公开,一方面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了解政府活动情况的渠道,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为社会公众的监督提供途径。另一方面,为政府内部的专业监督机制以及政府各个层级、部门之间提供获取信息的渠道,实现不同级别、部门之间的信息对称,从而促进政府内部专业监督机构以及政府层级、部门之间的监督。由于对政府公共权力运行的过程和各项决策的全面公开,这样就为来自于外部与内部的政府监督提供了有效途径,进而加强对政府权力和行为的约束、监督,使其能够正当使用权力、有效履行职责。
(二)具有自律性
自律性是服务型政府监督机制的重要特征。服务型政府是法制政府、责任政府,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自觉地依法行政、规范自身的行政行为,杜绝行政行为的随意性。为了做到这一点,服务型政府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内部的自律机制,以便对自身的行政权力和职责进行规范、约束、督促与控制,由此实现政府自身的自我监督。
服务型政府监督机制的自律性,具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实现对政府职责的自动督促,二是对其权力运用的自动制约。要实现这两个功能,服务型政府的监督机制,必须能够屏蔽人为因素的影响,始终按照法律和制度严格地制约、控制政府的行政行为,由此使政府行政人员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一切行为得到刚性化的规范,受到法律的刚性化制约,这样才能保证政府的行政职责和行政权力,能够正确有效地服务于人民的利益与权力。
(三)具有实时性
实时性是适应服务型政府监督机制本质特征的一个崭新特点。服务型政府进行政府监督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确保国家政策的有效实施以及维持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正常秩序,而不仅仅是对错误行政行为进行惩治。因此,服务型政府监督机制的建设必须转变观念,将政府监督的重点由事后转到事前与事中;变事后惩治为事前制约、事中控制。而要做到这一点,政府监督机制就必须能够随时对政府的行政行为及其过程和方式进行跟踪,及时发现偏离或违背公共服务的法律、制度、原则的政务行为,对其进行制约和控制,从而保证政府行为始终不偏离满足公共需求、保证公众利益不受侵害的基本目标。实现以上要求,服务型政府的监督机制就必须具有实时性,表现在监督机制能够实现对政府行政行为的整个过程进行实时地全程跟踪、记录,即时提供给监督机制的监督平台和实施监督的执行机构,实现对服务型政府履行职责的不间断监督、制约、调整和校正。
三、以现代科学技术构建政府监督机制
服务型政府监督机制的构建,仅仅依靠传统人力手段,通过对现有政府监督机制的修补,难以达到上述要求:一方面,传统人工手段在解决政府监督机制的公开性、自律性和即时性等方面,是无能为力的。另一方面,采用传统方式对监督机制进行改革,难以突破现有体制制约。笔者认为,要建立符合服务型政府职能要求的政府监督机制,必须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实施电子政务,对政府监督机制进行重构,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服务型政府监督机制的基本要求。
(一)实现公开性
电子政务实施以后,将使政府相关信息和政务过程全部电子化,然后在网上进行政府活动的处理。一方面政府必须通过互联网建立门户网站,搭建与社会、公民、企业进行互动沟通的平台,履行政府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职能。另一方面,在过程中,要从网上获取需要处理事务的原始信息,然后通过网络上与其它有关部门的公务人员以及提交办事请求的公众,互动完成政务处理工作,最后必须将政务处理的结果公布到网上。这样的政务处理方式,使的全过程都在网络上反映出来,就使得政府外部与内部,部门与部门,上级与下级之间实现了信息的全面共享,可以突破组织疆界与现有体制框架,从根本上实现服务型政府监督机制的公开性。
(二)实现自律性
实施电子政务以后,法律与制度被定置于电子政务系统的计算机控制程序之中,行政过程必须在计算机程序的控制与制约下进行。各个职能岗位的职权是根据相关法律与制度,由电子政务系统中的计算机程序进行严格限定与制约。在执行过程中,相关信息与文件在计算机程序控制下,通过网络自动发送到相关部门,相关部门收到信息与文件后,必须在程序设定的权限与时间内进行处理。行政过程中,不仅流程中的所有部门所处理事项的程序、内容、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都是公开与透明的,而且行政系统流程中各个部门的权限和职能,是依据法律和制度的规定被计算机程序严格限制的,因此,任何部门和个人都无法自行违法“设权”和“越权”处理,也无法回避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职责。由此不仅极大地抑制行政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而且规范了行政行为,确保了行政过程必须依据法律、执行法律、受法律和制度的严格限制与制约,实现了对政府行政权力和行政行为的法制化、规范化,从而形成一种刚性化自律机制。
(三)政务即时监督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高校信息;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172.02
1电子政务概述
1.1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
伴随科学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全球的电子政务正在蓬勃发展,中国的电子政务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三金工程”到“政府上网工程”再到二十一世纪的“三网一库”,我国的电子政务经历了办公自动化阶段、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和政府上网工程的启动阶段以及现在的重点发展阶段――全面实施阶段。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在电子商务和实现国家信息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先导和桥梁作用。
1.2我国电子政务的不足
尽管我国实施办公自动化已有数十年,但普及程度还不够,离全面实施电子政务的差距还十分明显。其主要原因包括: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务的认识不足;电子政务工程设施的不完备以及大量投入的技术资源被利用的效率不高;发展缺乏统一的宏观规划和指导;网站普遍存在资料缺少价值、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公开内容平淡重复、实用性信息较少、网页质量不高等缺陷;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以及各个领域内的办公自动化“条块分割”等。
1.3电子政务的重要性
电子政务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的获取。办公自动化系统大大提高了办公的效率,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使社会公众享受一站式服务、在线服务等快速便捷服务;电子政务促进了行政处理流程,有利于各部门“公开、公平、公正”的处理各项事务,利用办公自动化有利于加强管理、统筹规划。
2电子政务在高校中的应用
2.1我国高校电子政务的现状
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建立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教育电子政务与电子校务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教育系统的办公自动化,推进无纸化办公,进一步提高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和公共业务电子化水平,教育电子政务是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面之一,是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指导意见中明确地提出了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总目标。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竞争越来越激烈,“211”、“985”等著名的本科院校更受大学生及社会各机构的青睐。因此,如何让大众及时准确的获取学校信息、如何方便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如何提高学校的办公效率都将成为我国各高校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2.2高校电子政务具体应用
目前,各高校的门户网站已经成为宣传学校的最为有力的宣传方式,也是在校学生获取重要信息最重要的途径,校园网站建设已经受到高校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信息化是电子政务的具体体现,高校校园网站的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校简介,让将来入学的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初步了解认识学校;机构设置,介绍学校的部门设置与领导机构,明确部门职责,让信息使用者能够快速准确的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相关部门;层次分明细致的院系及专业分布,能够使学生及时掌握所学专业的动态,了解所在系部的新闻与系部特色;专门针对在校教职工的窗口,能够体现学校的师资水平,也让教师团体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单位并为其发展做出努力;教务查询系统、招生就业网、职业生涯规划系统等更是满足了学生们方便快捷查询所需信息的需要。同时,校园网站可以连接到其它相关网站,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这一设计更加方便又快捷;24小时在线服务解答疑惑,更加人性化、专业化。
3电子政务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
高校大力提倡建设数字化校园,网络化校园,体现了学校的发展水平,办公自动化建设不仅提高了办公效率,而且提升了高校综合竞争实力。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就提及建设电子政务以及提高政府办公效率的问题,“电子政务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增强管理手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对于高校而言,大力推进高校电子政务的建设、全面提高高校电子政务应用水平更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提高办事效率,增强信息透明度。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行政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传输信息、通知、新闻及文件,有效节约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信息的共享性,提供学生教师的信息交流平台,增强了信息的透明度。
(2)深化行政管理,促进管理创新。高校电子政务的建设有利于行政管理部门的计划决策、执行监督,促进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办公管理以及财务管理。
(3)政务公开、公平、公正。现代化的电子手段,使得行政事务的处理都变得公开透明化,师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提出建议,询问问题,并能得到解答,这一过程实行公开透明的制度,以得到他人的有效监督。
(4)降低成本。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使得文件、通知、材料等通过网络进行传输,既节约了大量的纸质,大大降低了成本,又节省了大量时间,简化了办公流程。
4电子政务在高校中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高校对实施电子政务的重视程度有了一定提高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任然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1)对高校电子政务的认识不全面。建设高校电子政务,需要全校教师、行政人员与学校领导干部共同配合,由传统的纸质办公方式转变为办公自动化方式,不能够存在排斥心理。建设完善的高校电子政务系统,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的长期投资,不能够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长期软硬件的投资。(2)应用程度欠缺。目前,在建设高校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注重硬件的投入、轻视软件的建设,这种现象已经造成极大的浪费,甚至制约了电子政务的持续发展。(3)资源共享不系统。各高校的电子政务系统更多的还是在学校内部应用,传达学校文件,师生校务公开等方面,但在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流通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与障碍,但是并没有阻碍高校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电子政务的发展必将是创新型的发展,将会不断拓展其发展和应用领域,最终将会实现资源共享、办公自动化、现代化的教学、科学化的管理。
为实现高校电子政务发展,应该努力践行:
(1)了解师生的需求,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方向,并且建设内容具体化,比如学生电子档案建设。
(2)勇于创新,加强领导。做到教育管理与电子政务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加快信息沟通,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
(3)保障信息安全。信息的公开化在方便信息使用者的同时,也会使部分不法分子获得相关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所以,加强建设的同时要保障信息安全。
(4)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在大力促进其发展的同时,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保障电子政务安全健康的发展。
(5)注重学习。及时关注其它学校、国外电子政务的最新发展动态,吸取成功经验,不断完善电子政务建设。
参考文献
[1]关于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J].教育部办公厅,2003.
[2]祝江斌.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07,(01).
[3]赵国俊.电子政务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苏新宁,孔敏,俞华,朱晓峰.电子政务理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关键词:政务流程再造 GPR 公共管理 政府资源规划
一、概述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政府作为信息社会的中心节点,其信息化的程度正在成为衡量各国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准。现代科学技术的大量应用,推动了政府改革公共事务管理和改进提供公共服务的手段与方法,而电子政务作为一种新型管理理念的载体,必然要对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政府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进行再造,其功能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政府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持;公共管理理论的出现,为政府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电子政务的应用,为实现政府再造提供了载体。
基于协同思想的政府资源规划(Government Resources Planning, GRP),通过协同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实现政府业务流程的规范与重组,把层级制的官僚机构转变成为无缝隙政府,构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一整套与网络化时代相适应的政务形态,即“再造”。它不是简单地将现有业务、办公办事程序原封不动地搬上计算机,而是要对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手段进行全面革新。政府再造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前提,只有进行政府再造才能够消除部门分割,满足公众对无缝服务的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简言之,政府为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政府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使之更加符合电子政务“简便、透明、高效”的客观要求,对传统政府行政管理和服务的业务流程进行大刀阔斧的重新组合和更新改造,这就是政务流程再造(Government Process Reengineering, GPR)[1]。政府再造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政府再造逻辑框架
二、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
⒈从企业再造到政府再造的发展
“流程”(Process)可解释为一系列相关的、有内在联系的活动或事件产生持续的、渐变的、人类难以控制的结果。“再造”(Reengineering)概念最早出现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相联。1993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Michael Hammer和James Champy在《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书》(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中正式对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做了如下定义:BPR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企业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并且系统地提出了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论和方法[2]。从此以后,在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中掀起一场工商管理革命。企业再造理论以一种再生的思想重新审视企业,并对传统管理学赖以生存的基础――分工理论提出了质疑,成为管理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
企业流程再造理论是具有革命性的、创新的管理理论,同时,又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的理论。政府改革从企业的变革中吸取经验,将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论引入到政府改革的分析之中,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论。
⒉政府再造理论与实践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西方国家普遍面临着政府管理的集权化和所形成的政府垄断,推行“福利国家”、“人民社会主义”和“混合经济国家”的政策所导致的政府管理失控、效率低、财政赤字、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和民权运动高涨等社会现实,面临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在这种社会背景条件下,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荷兰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政府改革运动,即“新公共管理运动”。
这场改革运动的核心目标,就是要通过政府再造,建立一个高效的、对公众负责任的和更有回应性的政府。而一系列措施的实行推动了政府公共行政实践中大量吸收和采用私营部门的管理理论、经验和方法,并由此导致了政府公共管理由强调环境的影响到强调管理结果,包括完善公共服务网络结构、建立高绩效的体系和更加关注顾客服务;同时导致了管理主义、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企业家政府、顾客至上等措施在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从公共管理知识发展的逻辑来看,根据历史的经验,政府再造理论与社会现实需要及公共管理实践的发展紧密相连,是当代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背景条件下,西方国家政府再造的理论及其实践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阔了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视野。在理论研究上,我国的公共管理刚刚起步;在实践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自身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转轨的历史时期,经济体制的转轨、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与政府管理体制变革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必然推动着我国政府再造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图2 政府业务流程
运用流程再造的理论对政府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提高政府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能更好地发挥管理、决策、服务的功能。
三、GPR的内涵、特性、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⒈政府业务流程及其再造的含义
关于政府业务流程的含义,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归纳起来可以认为,一个行政业务流程是一组相关的、结构化的活动集合,或者说是一系列事件的链条。这些活动集合或链条既包括政府部门的管理活动,也包括政府部门将特定的服务或产品传递给特定公众的服务传递活动与服务取得活动。这个流程有起点,也有终点,并且有目的。从最广泛的含义而言,政府业务流程是“输入――转化――输出――反馈”的不断循环的过程。
政府业务流程可以划分为三类(参见图2):①面向公众的流程,主要是为公众提品或服务的流程;②支持流程,为政府部门内部提品、服务和信息的流程;③管理流程,促使面向公众的流程和支持流程有效配合以符合公众的期望和需要,是政府部门加工输入并转化为输出的流程。
政务流程再造是对政府治理的理念、原则、组织结构、行为方式等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模式、业务模式和服务传递模式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再设计,以提高政府公共管理的绩效和服务质量,而不是简单的组织精简和结构重组。
目前,我国由于受“泛化政治”的影响,一般从政治意识形态的意义上选择使用“再造”和“优化”,并常常用“优化”来替代“再造”。实际上,“优化”立足于现有的流程,对其进行改进和提高;“再造”则是要抛开现有流程,面向顾客重新设计一个具有高效率并能提供优质服务的流程。因此,优化是对传统体制的改良,而再造则是对传统体制的彻底改造,政务流程再造表现了政府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的根本性革命。
⒉政务流程再造的特性
政务流程再造尽管源于企业流程再造,但由于再造主体、客体和环境的不同,导致GPR不可能是对BPR的简单模仿和移植,必须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呈现特有的属性[3]。
⑴公共性
图3 政务流程再造运行复杂度与制度关系
政务流程再造的主体和目标具有公共性。GPR的主体是行使公共权力,掌握公共资源,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共组织。主体的公共性提出了再造行为的合法要素与形式条件,同时也决定了在价值追求上的不同选择;GPR的目标不仅要降低政府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更要最大限度满足公共需求,维护公共利益,使效率与效益有机结合,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公共服务。
⑵多样性
政务流程再造对象、需求与绩效评价具有多样性。政府服务的对象具有普遍性,他们是所有受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行为影响,享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公众;政府服务的对象也具有特殊性,他们不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公共权力的“所有者”,政府的角色是“服务而非掌控”,政府流程必须以满足各种各样的公共需求为前提。同时,对象的多元化导致公众需求和满意度的多样性,以此造成绩效评价的多样性,不仅期望政府流程的高效、便捷,更期待政府流程的透明、公平与公民参与。
⑶复杂性
任何一种革命都会受到来自不同势力的阻力。政务流程再造的本质是对政府的业务、信息与服务流程进行彻底的变革,所以必然与政治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在流程再造的过程中,各种利益集团的博弈将影响和制约流程再造的深度和广度,传统的以部门职能为核心的流程将被围绕过程与结果进行系统设计的流程所取代,势必引起政府部门功能定位、权利分配、职位分类、绩效评估、薪酬体系等敏感因素的变化,因此会遭遇巨大的阻力和障碍。而越复杂、涉及机构越多的政务流程再造所遇到的制度就越大。政务流程再造运行复杂度与制度关系如图3所示。
⑷长期性
政务流程再造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过程的长期性。GPR既不是简单的组织结构重组或机构减肥,也不是单一的全面质量管理或电子政务的实现,需要一个不断改善、验证、持续跟进的过程。再造的流程必须经受实践检验,在实践中持续修正、改善,以保证新的流程全面达到再造的预定目标,使组织的核心能力有所增强。因此,短期的效应和简单的满足并不意味着GPR使命的完成。
⒊政务流程再造的指导思想
图4 政务流程再造的三个环节
第一,政务流程再造强调以公众为中心,以顾客为导向,以流程为立足点,彻底改变传统政府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变“职能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流程设计以方便公众获取服务,在顾客立场上审视各种政务流程,以满足公众需求来设计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各项流程由公众做出绩效评价,使再造后的政府成为一个具有服务精神,给予公众更多选择并提供互动的服务型政府。
第二,政务流程再造强调从政府控制市场向市场引导政府的转变,变“干预型”政府为“导向型”政府。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新的管理体制改革,以制度创新、流程再造为契合点,不再按照自上而下的政府需求来进行改革,而是直接面向市场和社会的需求进行改革,并且在“再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发展、市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成长性发展的需要。同时,这也符合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和定位要求。
第三,政务流程再造强调政府从营利中心向受成本约束的管理服务中心转变,变“营利型”政府为“节约型”政府。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政府直接配置社会资源,政府既是社会资源的配置中心,也是一个追求产值最大化的营利中心。随着市场分配社会资源方面的作用逐步加大,市场成为营利中心的同时,行政管理则面临着从营利中心向受成本管理约束的服务中心转变。由于公共财政和税收制度改革的滞后,大量存在政府与民争利、侵蚀和干扰市场规则等问题。所以从建立公共财政入手,建立规范的刚性成本约束是再造现代政府管理服务流程的前提。
第四,政务流程再造强调运用系统的观点、全局的思考和网络化的信息技术,变“低效手工型”政府为“高效电子化”政府。应用系统注重整体流程的最优化,改变传统政府管理“各部门工作卖力而整体效率低下”的现象;注重各个子系统、子流程之间的合作,减少无效的部门和工作,消除重叠的流程;运用有效的网络信息技术,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改变信息收集的方式,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提高政府决策速度和应变能力,为公众提供便捷的电子化服务。
第五,政务流程再造的核心是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重新设计。“根本性的再思考”就是要对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反思,找出相关的原因,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工作方法。“彻底性的重新设计”就是要打破陈旧的组织结构及规章,重新设计与构建新的流程,进行彻底性的流程重建。通过减少不必要的支付和政府部门的虚拟整合,再造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
⒋政务流程再造的基本原则
⑴合法性原则
政务流程再造必须以依法行政为前提,无论是对原有流程的梳理还是对新流程的设计,都需要对前置条件、程序等进行合法要件的审查。在实施政府服务流程再造中应特邀法律顾问参加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流程再造的合法性咨询和审查。
⑵剥离整合原则
政务流程再造应该实行政府决策与执行职能的适当剥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明确职能定位,合理划分事权,并通过网络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模式,从根本上使政府治理从封闭的行政系统中拓展出来。对职能交叉的政府部门及事务处理流程进行清理、整合,利用电子手段固化流程,构建专项业务平台,实施一体化管理,并保持再造后的流程具有一定的柔性。
图5 面向流程的政务再造系统规划模型
⑶共享性原则
政务流程再造需要建立共享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在传统业务处理流程中,相同的信息往往在不同的部门都要进行存储、加工和管理,其中存在很多重复性劳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公务员素质的提高,信息处理完全可以由处在不同业务流程中的人员来完成,通过业务流程再造确定每个流程应该采集的信息,并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集成实现信息在所有流程中的共享使用。
⑷创新性原则
政务流程再造追求的是一种彻底的重构,而不是追加式的改进或改良,它要求转变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发挥组织的创新能力,突破现存的结构与流程,重新发现完成工作的另类方法。所以再造过程不能够简单地依靠减少申报表、缩短流程节点来提高办事效率,更要根据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组织管理原则,对政府部门内部职能进行整合,实现决策、执行、监督职能的分工与协作。
四、GPR的实施
⒈GPR实施的思路
在实施政务流程再造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流程再造的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工作内容以及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其次,重视政务规范的制订与完善,突出业务流程自动化处理等环节。然后,通过行政业务流程再造工程,实现所有政务流程的梳理、优化和再造,建立以业务办理事项或服务事项为中心的公共资源数据库和流程库,集成、整合所有部门的业务应用系统,构建统一的政府门户网站和管理服务平台,最终实现为社会提供无缝式服务的电子化政府。
⒉GPR推进的策略
政务流程再造试图一步到位是不切合实际的,必须以一种渐进的、逐步优化的方式进行,从流程再造的迫切程度和流程再造涉及的利益调整面两个角度设计政务流程再造的推进策略[4]。
流程再造的迫切程度往往与现有流程的合理性和电子政务系统能否支持现有流程有关。政府需要进行再造的流程可分为A、B、C三类:A类流程是再造之前就被认定为不合理的流程;B类流程是在没有应用电子政务系统前是合理流程,但是电子政务系统不能支持,如果不进行再造,将影响电子政务系统的推进;C类流程是已经存在,电子政务系统也能够支持,但是没有获得最优效应的流程。
所以,政务流程再造的基本推进策略是:对于那些阻碍电子政务推进的流程(A、B两类),坚决去除或改掉;而对那些不影响电子政务建设启动的非优化流程(C类)暂缓再造,等电子政务系统运转起来后,再集中精力按照轻重缓急逐步优化。
政务流程再造涉及的利益调整面也有所不同。不同级别政府中,基层GPR涉及的利益调整面较小,高层GPR涉及的利益调整面大;同一级政府中,公众服务GPR涉及的利益调整面小,内部业务GPR涉及的利益调整面大。所以政务流程再造要从基层入手,从公众服务入手,自下而上,由外向内,逐步推进。
⒊GPR实施的步骤
政务流程再造可以划分为三个重要的环节(参见图4):诊断、构建、评价[5]。
⑴诊断环节
审视原有的流程,调查了解原有的业务流程,并对其进行分析;进行流程再造的策略分析,评估信息环境、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确定再造的目标,拟订再造后的评价标准。
⑵构建环节
业务流程整体方案的重新设计,人事及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信息系统及传递方式的重新设计,业务流程模型的重新设计;启动、实施新的业务流程。
⑶评价环节
新流程实施之后,其流程表现、信息系统以及工作效率等都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估和反馈,以进行新一轮的再造过程。基于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流程的有效性、流程的效率、流程的周期和成本以及流程的适应性。
而整个政务流程再造的过程又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系统战略规划阶段、系统流程规划阶段、系统数据规划阶段、系统功能规划阶段和系统资源分配阶段[6]。其具体实施模型如图5所示。
五、GPR的意义
政务流程再造可以大大提高行政效率,有效降低行政成本;实现政府职能的合理分配和有效整合,推动组织再造;改进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推动公共服务和电子政府的信息化进程。
六、结束语
信息时代,电子政务作为一场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就是政务流程再造的同义词。再造的重点就是打破现有的官僚体系,带来的将是政府结构的变化和权力的转移和重新分配,必将出现新旧两种势力的冲突。在这方面虽然出现了一些改革,但大多还是处于试点阶段。由于GPR针对的是政府这个特殊部门,所以其实施往往会比较艰难,但是只有GPR才是政府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金江军. 电子政务导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Hammer M, Champy J. 改造企业――再生策略的蓝本[M]. 杨幼兰,译. 台北:牛顿出版公司,1996
[3]姜晓萍. 政府流程再造的基础理论与现实意义[J]. 中国行政管理,2006(5):37
[4]陈明亮.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和政府流程再造探讨[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3(4):138-143
[5]高洁,辛文卿.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J]. 情报技术,2005(12)
[6]梅绍祖, Teng J T C. 流程再造――理论、方法和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张承伟,刘继山. 浅谈政府资源规划[J]. 软科学,2004,18(2)
[8]彭东辉. 流程再造教程[M].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4
[9]苏新宁. 电子政务理论[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关键词]云计算 电子政务 大数据管理
中图分类号:TP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157-01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及信息及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始进行信息化改革,以此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政府部门也要顺应时展要求,积极进行体制改革。2013年开始,我国政府本门便开始实施基于云计算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国家标准编制工作,十二五规划中将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作为今后发展方向和应用重点之一。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政府部门的数据类型呈现多元化趋势,必须对数据进行合理的采集、保存、维护、管理与分享,这些都是政府目前面临的挑战。
一、 云计算与大数据的内涵及关系
(一)云计算内涵
云计算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的普及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在规模经济下产生大规模分布式计算模式,在此模式下资源所有者能够将资源池中抽象的、虚拟的、动态可调动的计算、存储、应用以及服务等传递给外部用户的一种网络服务形式。云计算具有很多特点,首先它能够集中大量的资源,实现超大规模的计算;其次是云计算的定制方案非常灵活多变,工作能力快速高效;在此云计算能够有效的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设备的规模;另外,它还具有动态可扩展性,能够实现节能减排、低价稳定的资源消耗,符合现代人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
(二)大数据内涵
在大数据环境下数据收集与储存具有4V特征,大数据挖掘分析数据规模比传统数据分析的规模大很多;其次传统数据分析是针对静态、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大数据挖掘分析的数据类型比较宽,除了结构化数据以外,还包含非/半结构化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再次大数据挖掘除了运用统计学方法以外,还应用了人工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的分析更加深入。
(三) 二者之间的关系
大数据与云计算二者是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云计算强调的是计算,关注的是IT解决方案,也就是数据处理能力。而大数据强调的是数据的采集分析与挖掘,关注的是信息积淀,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储存能力。云计算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为大数据挖掘丰富的信息数据提供有力的工具,提高数据的运用价值。
二、云计算应用于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意义
电子政务主要是指政府部门借助相关科技和信息网络技术,结合信息设备与相关软件开展工作。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对与传统政府管理来说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还包括制度、管理的创新,能够使政府管理更加科学,提高政府工作质量与效率。
(一)解决政府信息孤岛问题
过去因为种种原因,政府部门与企业、公民等存在固有的边界,政府部分信息孤岛现象比较突出,大数据能够提供政府管理中需要的各种相关信息,提高政府协同办公效率,提高其公共服务能力。有效实现资源共享,削弱政府信息孤岛现象。
(二) 提高政府管理的预警能力
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的应用能够实现信息的动态监测功能,对各种信息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及时发现社会中存在的危机事件,使危机事件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提高政府部门预警能力和办事效率。
(三) 促进政府部门更加开明
在大数据环境下,各种信息处于高度透明化状态,数据信息的开放性与流动性比较强,知识在政府管理中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这样就会使政府管理更加开放与透明,促进政府服务质量的的提高。
三、云计算技术下如何提高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措施
大数据环境下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信息的透明度比较高,数据管理难度在增加;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云计算的应用,人民群众对政府职能转变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要求在不断提高。政府在实施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政府职能转变的融合度不够、政府部门业务联动;信息整合难度比较大,公共服务能力弱等等。政府部门必须加强管理,提高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能力。
(一) 建立云计算和电子政务大数据标准
云计算与大数据是实现电子政务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云计算中业务迁移、安全操作与大数据采集等问题都需要及时解决,建立统一的云计算与大数据相关标准。特别是在大数据的挑战下,我国政府应该积极参与云计算与大数据标准制定上来,使各类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网络互连以及安全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 大力培养数据分析人才
电子政务逮住局管理关键在于对大数据的分析与管理,大数据管理的关键是数据的挖掘与分析,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有专业技能高的数据分析型人才对大数据做出准确的预言建模和未来趋势分析。而且大数据属于非结构化数据,管理起来比较复杂,必须有对云计算。计算机算法、统计学、数学、数据分析都比较精通的人才对大数据进行管理与分析。所以,国家应该积极培养一批大数据管理人才,促进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 建立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框架
面对大数据的挑战,各个国家的政府部门纷纷把大数据管理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从国家制度方面对大数据进行管理,挖掘数据信息。比如2012年美国政府提出的“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计划”,对大数据信息进行处理与分析,加快美国科学发展,提升其国土安全。我国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处于初发阶段,需要不断提升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能力。
结语:总之,云计算应用下信息资源整合能力、管理、安全等方面具有较大的额意义,特别是在大数据环境下,政府部门要要积极利用云计算与数据挖掘等技术提高自身管理能力,消除信息孤岛效应,提高电子政务的开放性与透明性。
参考文献
[1] 迪莉娅.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12):49-52.
[2] 朱继团,胡莹,黄志辉,许亚武.混合云计算模式下政府网站资源服务平台的搭建――以从化市政府门户网站改版升级项目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6):84-89.
发展云服务是“十二五”信息化的重大课题
中国宏观经济正面临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刻,信息科技将进一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知识传播应用进程的重要引擎,云计算、云服务和云安全,将成为新时期信息化理论、技术和实践重大突破的前沿。
海量数据增长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在数据海量化的同时,信息化模式更加多样化。在多元化模式下,云计算是新的信息产业技术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未来信息行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的时候,把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信息化建设确实取得了很多成就,收到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要强调的是,面对国际竞争,我国信息化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现今我国信息安全形势日趋严峻,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将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严重干扰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在这重要的转型时期,电子政务建设需格外注重五个关键转变,即从电子政务重建设、轻应用向注重深化应用转变,从信息网络分散建设向资源整合利用转变,从信息系统独立运行向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转变,从信息管理偏重自我服务向注重公共服务转变,从信息网站自建自管向发挥社会力量转变。
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转变中也面临一些瓶颈:资源浪费现象多有发生,信息孤岛阻碍信息的交流共享,高难度开发制约着应用,管理和运维成本都在增大。
以上问题说明加快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必须解决几个重点:推进基础设施的资源整合与共建共用;依据需求,推进基础信息资源和业务信息的新信息机制创新和交换、汇聚与共享;运用IT新技术,整合形成能够构建适应不同领域和部门的统一平台,为公众和其他用户实现面向应用的协同共享;以业务内外分解为原则推进服务适度集中和适度社会化,哪些是内务哪些是外务,业务梳理好了才能从基础搞好建设。
以应用为核心,推进政务云和云服务健康发展
IDC的《中国政府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2011—2015年预测与分析》报告显示,未来五年是中国电子政务整合发展时期,电子政务的“云化”发展是必然趋势,政务云要服务于“十二五”时期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目标,即对促进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建设服务性政府的作用更加显著,对核心政务业务支撑的广度和深度达到较高水平,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政府网站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服务质量大幅提高,支持电子政务的软硬件基础环境进一步完善。
政务云建设必须围绕新时期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即能不能改善公共服务,能不能加强社会管理,能不能强化综合监管,能不能完善宏观调控。
关于云计算致力于解决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中的难题,必须考虑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就是硬件使用效率低,资源无法共享。我们的各委、办、局子系统独立运行,特定时间一些业务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其他业务却处于空闲状态。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多层虚拟技术,实现各电子政务系统之间的硬件共享,甚至与各地的“云计算中心”平台的硬件资源共享。优势是充分利用共享的硬件资源,实现应用系统按照需求,向电子政务云动态申请计算与存储能力的“云计算”。
第二点是服务质量保证参差不齐。我们不断申请上马新的业务系统,运维压力不断提升,水平却很难提高。一些经过特殊设计的应用系统,能够实现高可用性,而更多的系统服务质量完全依赖各信息中心的技术与资源,运营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可以通过集中化的虚拟化管理,轻松实现统一的低成本高标准的运维管理。优势是各委、办、局系统都能达到统一标准的运维管理。原信息中心,可以将精力投入到各自业务系统中,不必再过分关注备份恢复、安全管理、运行维护等细节。
第三点是客户端维护成本高。每个系统都有特定的客户端应用。这些应用的分发、维护工作随应用的增加而成本增长。我们可以通过VDI(Virtual Desktop Infrastructure),全面虚拟化客户端上的行业应用。简化客户端应用运维需求,实现动态管理。优势是大幅降低客户端运维需求,将有可能实现低成本的客户端运维或客户端外包与租赁,如同现在的网盘可以取代优盘一样。
第四点是灾难恢复困难。遭遇重大灾难,造成全面彻底的破坏,除个别特殊设计的系统外,多数政务系统将完全瘫痪,而按照现有模式,把所有系统都实现异地灾备,成本和复杂度极高。我们可以在部门间或城市间达成共识,利用对方的“电子政务云”互为备份,实现低成本异地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