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学专业实习范文

农学专业实习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学专业实习,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学专业实习

篇1

关键词:农业高校;农学;三田实习;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83-02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1],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及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较薄弱的环节。加强实践教学是各大高校面临的紧迫任务。华中农业大学是培养农业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的农业人才不仅仅要“上天”,更要“下地”,所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一直被重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华中农业大学围绕农业特色和学科优势,逐步探索了“三早”+“三田”的特色实践育人模式[2]。本文主要对“三田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提出一些思考。

一、三田实践模式介绍

自20世纪50年代起,农学专业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在“试验田、种子田、丰产田”进行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等方面的教学实习和生产实践,俗称“种三田”,并将相关实习实践环节称为“三田实习”。2009年,华中农业大学以“认知与基础-体验与综合-研究与创新”为主线,构建分层次、分阶段的梯度实践教学体系,对原专业劳动、课程实习周、“三田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内容整合优化,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生产周期的全程实践活动和科研训练,形成新“三田”模式(认知田、实验田、试验田)[2]。

新“三田”模式要求农学专业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试验地进行从种到收的全过程实践训练,参与种、管、收全过程,从查阅资料到实验设计、田间观察记载、数据分析总结,从而系统掌握稻、麦、棉、油四大作物种植管理的基本技术,了解四大作物不同生育期的生长发育动态,了解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同时更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现状[3]。

二、农学专业的“三田实习”课程设置及考核指标

1.课程内容设置:(1)每个班级种植一定面积的早稻、小麦、棉花、油菜,安排有关农药、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对比试验;(2)建立4种作物的田间档案,定点观察记载作物生育动态,及时调查病、虫、杂草、品种纯度及其他生产问题,取样考种、测定实际产量;(3)采用调查与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完成18项试验内容,掌握作物的植物学形态和栽培学形态特征,了解不同作物主要形态器官建成与田间管理的关系。

2.教学组织形式:成立三田生产实践教学指导小组,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相关教师和任课教师组成,职责如下:(1)新学年前1个月制定种植作物种类、品种、种植方式,制定相应产量目标、试验内容及主要栽培技术规程;(2)制定三田实习周教学进程表;(3)在关键生育时期组织检查评比,研究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考试考核方法。学生成绩考核分4项进行。作物种植管理部分占30%(每一种作物在苗期、中期和后期各测评一次,4种作物共12次,求平均成绩);实验报告8份占25%;实结报告4份占25%;出勤率20%[4]。

三、三田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时间安排问题。农学专业“三田实习”课程从大二上学期开始,一直延续至大三上学期,总计292学时。大二上学期17周,每周1次课程4个学时;大二下学期17周,每周2次课程8个学时;大三上学期11周,每周2次课程8个学时。从时间安排上来说,课程量较饱满,基本能满足学生全程参与实践。但是考虑到不同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寒暑假期间没有课程安排,尤其是暑假期间正是棉花、中稻等作物生长关键时期,导致学生很难现场管理、观测和调查;二、大二上学期主要涉及到油菜、小麦的播种、育苗及苗期观察,每周一次课程量有些偏少;三、大三上学期主要工作是棉花后期调查与收获,每周两次课程量偏大。

2.作物田间布局问题。农学专业(包括植科专业)总共7个班级,人数较多导致小组面积偏小,比如水稻面积受到限制,难以开展合理的试验;田间布局没有合理及长远的规划,导致不同作物的种植临时规划而且各个班级种植区域、种植面积不完全一致,没有形成整体效应;没有设置完整的标本园,导致三大油菜、四大麦类、麻类及小杂粮种植不全,学生难以田间现场学习。

3.试验设置及调查指标。三田实习课程的总体规划及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各个班级的时间安排、试验设置及调查指标并不一致。每个班级的课程安排仍然以授课老师为主,导致播种时间差异大,田间长势不一致,试验设置和调查指标不够统一,不同班级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有差异。

4.考核标准问题。不同班级的考核标准不一致,任课老师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案中的考试考核办法严格执行。并且现有的考试考核方法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做一些调整。

四、对三田课程改革的建议

篇2

由于高等学校短时间扩招,导致招生人数激增,在校生人数巨大[4]。再者,多数教师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有自身的科研项目,使得部分教师用于指导毕业实习的时间较少、精力不够。此外,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少,部分教师甚至让研究生完全替代自己指导本科生论文。因此,对本科毕业实习不够重视,在帮助学生选择和确定课题过程中,没有引导和启发学生,没有指导好学生[5],选择的实习课题也多数存在“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导师对学生的要求不严格,导致学生懒散、不认真,甚至出现伪造数据和抄袭论文的现象。

二、生产实习管理松散

本科毕业实习期间多数存在实习与上课、考研、考公务员及找工作相冲突的现象。许多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离校找工作,或者把大部分精力用在考研、考公务员等事情上,甚至不去做导师安排的课题任务。有的学生虽然参与了实习,但看到其他没有实习的同学,也慢慢产生了消极情绪,经常会找借口不去参加实验,最终导致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另外,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时没有统一的要求,没有明确的目的,由学生分散独立完成,这样容易导致实习效果良莠不齐[6]。另外学校对学生实习目标和任务的管理比较模糊,对实习内容的考核缺乏严格的标准,所以很多学生经常以考研和找工作等借口,不去参加毕业实习[3]。有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会去某些种子公司或中小学实习,这样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提前接触和认知社会,毕业后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但是这种实习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实习效果参差不齐,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实习单位的工作性质,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实习效果。

三、提高农学专业毕业实习效果的对策

(一)采用“双向选择”方式,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首先,各院系应充分利用实习动员大会、座谈会等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树立不怕吃苦、努力钻研、为农业科技服务的精神和决心。其次,实行“双向选择”机制,确定学生的指导教师。在大二下学期就给学生详细公布全院指导教师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教师的年龄、毕业院校、学历、职称,具体研究方向及主要试验场所(如大田、实验室或外地)。让学生充分了解导师的情况后,再做选择。同时,向各指导教师公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生活情况,教师再对自己名下的学生进行选择。每个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是一定的,尽量不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这样一来,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导师,导师也选择了自己中意的学生,极大地提高了师生的积极性。

(二)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习方式

就河南的气候条件而言,暑期农作物种类较多、现场丰富,且正是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原则上规定,毕业生在暑假和大四上学期集中进行毕业实习。同时,应该提前采用开会、谈话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毕业去向,如考研、考公务员、就业等,然后根据其就业意向,具体再安排其毕业实习时间。比如对于考研的学生,可将毕业实习安排在其考研结束后;对于选择就业的学生,可将毕业实习安排在大三暑假期间,随后可完全利用实习结束的时间去寻找就业机会或提前进入社会,提高就业率。

(三)严格实习管理,完善实习考核机制

实习期间各指导教师应执行严格的请假考勤制度,离开学校必须经过指导教师同意,对于无故不去实习的,报给辅导员,进行说服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一定处分。同时,由于毕业实习环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为确保实习质量,需制定一定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包括实习日记、实习报告、思想作风及实习纪律、工作能力等几方面,以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彰,可优先推荐到合适的工作单位或高等院校。同时,也要对每位指导教师进行考核,考核主要通过学生打分、领导调研以及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等方式,考核结果将与老师的职称晋升、年终考核等直接挂钩,进而提高指导教师对毕业实习的重视程度,达到更好的实习效果。

(四)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科研平台

篇3

关键词: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214-02

对普通高等学校特别是省属高等学校农学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注重“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是目前适应新时期变化,面向农业、农村的基本教育模式。然而,目前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出现了选择和建立基地难度大、长期性和稳定性不够、实习实训效果不理想等诸多问题[1-3],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高校着力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对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根据湖北民族学院林学园艺学院在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实践,提出了对策措施。

一、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以学校为主,但不是学校单方面能完成的建设项目,而是学校与校外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多边合作型共建项目。高校的办学宗旨是追求教学水平、提高育人质量,企业或事业单位追求的目标显然与高校存在着差异,企业更加注重的是追求效益和利润。由于双边合作追求目标的差异,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出现困难甚至矛盾也是情理之中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校外合作方存在的问题。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主体活动是为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校外单位接纳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学生参与到合作方的生产和工作实践中去,由于大学生的实习实训活动是一种实践、锻炼和学习的“非熟练”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干扰合作方的正常生产活动,导致大学生的参与给合作方在管理、生产、安全等方面增加了压力,致使生产成本提高;另外,为配合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合作方还要抽出部分技术骨干作为实习指导教师,以帮助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加了合作方的人力资源成本,影响和降低了合作方的生产效率等。这种实习实训活动达到了教学单位的目标和学校的办学宗旨,但它是以增加合作方的成本和降低合作方生产效率和质量为代价的。因此,当学校期望在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时,有些企业或事业单位常常表现为不情愿、不配合、甚至不接纳,这是导致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困难的主要原因。

2.办学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水平、提高育人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作为农学类专业其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合格人才。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教育观念陈旧,缺少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尽管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方面进行了较科学的设计,特别是对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较深入的改革,但在实际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存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理解不够。教学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基地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实习教学质量。但部分教师对基地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在建设过程中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②实践教学活动缺少系统、规范管理,降低了校外合作方的配合力。有的专业或课程在校外实习实训前没有制定完备的《实习教学大纲》和详尽的《实习教学计划》;开展实习过程中对实习指导教师在责、权、利方面没有明确的制度或规定,导致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指导老师责任感不强,管理不严,效果不理想,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标。同时还给实习实训合作方增加了负担,影响了实习基地建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经费投入不足,降低了基地建设的驱动力。在高校招生人数增加,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目前,普遍重视校内教学资源的投入和教学平台的建设。而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尤其是高校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投入严重不足甚至没有投入。学校对基地所在单位只索取不给予,不仅制约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平和质量,降低了合作方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实习实训的教学效果。④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降低了基地建设双方的合作力。高校的优势是人才,是技术,依托人才和技术优势服务社会、服务企事业单位,既是高校的责任,也是促进校企结合、校地结合的关键因素。但目前较多的科研成果、关键技术停留在学术刊物上,或停留在实验室中,未能转化为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生产力。因此,降低了基地建设双方的合作力。

二、农学类本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湖北民族学院林学园艺学院是一个以农学类本科为主的二级学院,现开设有林学、园艺、园林普通本科专业。长期以来,结合区域资源优势和自身的办学特点,注重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如园艺、林学专业构建了“职业定向式三阶段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该培养模式的指导下,修订了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并对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设置。在此基础上,为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十分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本做法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互惠互利为基础,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要想建立稳定、长期、可靠的校外实习基地,彼此关切双方的利益是关键之所在。因此我院把重点放在了协调与实习实训单位之间在建设目标上的差异,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各展所长,各取所需。①学院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合作方实行技术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我院林学省级重点(特色)学科多年来形成的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以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平台为契机与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合作,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和开发相应的技术,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帮助企事业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互惠互利,形成协同发展的共生体。如我院的“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在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该保护区的业务需求结合我院教学科研需求,在基地建立的理念上采用了“以科研促教学”,在基地建设方式上采用了“共同投资,合作共建”。近年来我们为星斗山保护区进行了植物资源普查、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与规划、水杉及秃杉原生母树种群栖息地生境保护规划、病虫害防治等多项工作,为星斗山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和技术支持;2013年我们与星斗山联合申报并启动了“湖北恩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工作,双方真正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共生体。②学院与基地实行人力、物力资源共享。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不仅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更需要通过实习来获取本专业的实际工作技能,培养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同时,通过对实习实训单位的了解、与技术人员经验交流、对员工的生活工作状况等全方位的了解,为学生了解社会提供了很好机会。如“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很好地解决了我院《树木学》、《植物学》、《生态学》、《测树学》等多门课程的实习。同时,实习基地的技术人员也是我院师资的有益补充,有时甚至是实习实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③学院与基地实行人才培养成果共享。以实习单位为培训基地,不仅使学校能够实现育人水平的提高,企事业单位也能从中发现人才,选择人才,实现基地共建,培养成果共享。随着企业实用性人才不足和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矛盾的省级发展,学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不理性,企业的人才断层越来越严重。通过在实习实训中充分发挥基地的媒介作用,为学生提供了解企事业单位的窗口,为企事业单位搭建挑选适用人才的平台。这既为学生增加了就业机会,又为企事业单位引进后备人才提供了人才库,从而缓解了学生就业和企事业单位人才招聘的双重压力。

2.以综合利用为目标,丰富基地功能。高校在基地建设上应立足于长期合作,选择业务技术强,管理先进、在规模、层次和水平上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且有实力、有远见、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合作方。同时,高校应充分发挥已有的科研技术、专业人才的优势,大力支持合作方的生产、科研工作,建成多专业综合,学研产一体化,长期稳定的基地。这样的基地容纳量较大(至少一次接纳30人),利于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开展实习实训;其次,企事业单位内部具较高的管理水平,不仅为学生的学习、生活上提供保障,还能在学生的就业观、价值观方面提供正确的引导;再次,基地本身具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研发能力,有利于形成“学、研、产”相结合的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

3.改革校外实习的组织管理模式,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①在管理上采取校企联动,齐抓共管。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沟通协调。二是强化贯彻执行,加强责任意识。由专任教师与合作方技术人员(实习指导老师)共同组建实习工作执行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实习工作的全面开展。学校与企业齐抓共管,共同指导、共同负责。②在实习实训方式上采取集散结合,统分相辅。实习实训在方式上不实行一刀切,根据需要适宜集中就集中,适宜分散就分散。③在实习实训程序上采取过程管理,实行目标考核。过程管理主要是突出对实习实训工作的事前准备、事中监管。事前准备就是要制定周密的实习计划,明确实习目的与要求、形式与时间、内容与考核等;开好实习动员会,宣讲好实习纪律,落实好安全教育。组织专任教师与学院签订《实习责任书》,实习学生与专任教师签订《实习安全责任书》。事中监管一是执行组成员要全程管理,监控实习全过程,二是领导小组成员要定期巡查,既监控学生的实习过程,也督查执行组的管理情况。目标考核采取双层双边考核,双层考核就是既考核学生的实习实训质量,也考核整个实习实训的成果;双边考核就是学生考核由校外实习指导老师与专任教师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综合表现对每位学生进行共同考核,综合评定实习成绩。

4.以长效运行为根本,强化经费投入及监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本上都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因此,要保障基地建设的长效性,学校不仅要高标准选择合作方,还要加大资金筹集投入力度。这就要求学校要多方筹集资金,我们主要是融合了学科建设经费、课程实习经费和专业建设专项经费共同投入,辅以实习单位资助和学生自筹等方式。在投入管理上我们专门制定了教学实习经费专项管理制度,提高资金监管的透明度,加强对实习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功效,确保基地建设稳定有序长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蔡敬民,董强,等.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新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9,(2):77-78.

[2]李桂梅,李科生.立足双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2):75-77.

篇4

关键词: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地方本科院校;管理;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220-02

实践教学在各个高校中采取了不同形式,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其重要分为实验、实习和实训三种主要类型,根据所教授学生的专业知识、学生的职业期望和专业培养要求所设置。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其水产养殖专业是传统的农学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主要有以下进展。

一、传统课内教学环节的扩展和优化――建设开放式实验室平台体系

实验教学在所有的本科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基于课本而又独立于课堂教授的专业知识,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消化吸收已学到的专业知识,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可以说,实验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补充,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就课内教学环节的改革而言,相关院校应主要着力于对传统的分散式实验室的进一步建设,使之成为“卓越”化的实验室体系。同时,给本科生在创新活动和毕业论文等方面提供更强有力的平台支持,形成教育的深入变革。如上海海洋大学,为确保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专业教师科研用实验室也向本科生开放。这些举措不但可使仪器利用率得到了提高,也能够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

二、传统课外教学环节的升级和拓展

1.改造传统的实习实训基地。对传统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升级改造,改建并完善已有的产学研基地(扩大基地规模、增加农作物或者养殖品种品种),以满足应用型专业学科特色鲜明的实习、实训教学要求,是地方本科院校开展课外教学改革的主体。以上海海洋大学的象山科教试验基地改造为例,该基地是该校在原奉化海水养殖场由于周边环境变迁而被迫废弃后异地改建的以海水养殖为主的多功能教学实习基地,占地56亩,总投资约900万元。经过改造,该基地拥有设施齐全的试验车间、室外池塘、室外暗沉淀蓄水池、学生宿舍、实验仪器室、食堂(兼教室)等教学科研设施,为本科生的专业实习提供了先进的软硬件条件。

2.借力龙头企业,使实践教学更上一层楼。与一批学科相关的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为专业实习实训的重要战场之一,可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一线生产中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这一观点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1]。对于应用型农学学科,如动物饲料专业而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很难构建相关的产业链供师生观摩和实践。针对这一缺憾,鼓励国企和集体企业加入到专业建设工作中,利用其产业链,提供给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和实践机会。因此,扩展产学研基地的分布并进一步提高层次和加深合作程度,联系行业内产业集团巨头,进行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同时积极将本科生实习实践扩展到外省甚至海外去,可扩大专业的影响力。这种在具有商业化生产规模的实训基地中开展“实战”演练,为学生就业和今后踏上工作岗位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

3.增加实践活动的多样性。鉴于以行业特色办学的重要性[2],借助应用型专业的自身特色,通过“行业发展情况社会调研”、“行业内创业活动”、“专业内科技创新项目”、“科技入户夏季行动”等寓教于乐,培养专业感情。在本科生第一学年结束后的暑假,组织学生进行本行业发展情况社会调研。调研以项目形式开展,让同学组队申请,专业根据项目具体内容给予经费支持,在项目完成后以调查报告形式进行项目验收。行业内的相关产业等也可在调查范围内。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研究,使本科生的视野得以开阔。遴选优秀本科生参与到每年的科技入户工作中,使得学生了解和掌握应用型学科的实际生产,培养学生专业感情。此外,利用专业广泛的校外联系和校友资源,邀请行业内成功人士,为学生做精英讲座,培养学生对行业的认识与兴趣。

三、实践教学改革可能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各个高校的理论教学都已经处于比较完善的程度,然而相对于成熟的理论教学体系而言,实践教学环节却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实践教学体系在构建和完善过程中的绊脚石。总而言之,实践教学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篇5

[关键词]创新与实践 模块教学 因材施教

为了适应现在的市场经济环境及社会的需要,我们职高的农学专业课,在课程的安排与讲授上,就不能象过去那样,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放在第一位,培养出的学生必须是应用型的人才,这样才能适应当今农业发展的需要,为此我根据我校多年的农学课教学情况,大胆地提出了改革,包括农学模块式教学、参与型教学、案例型教学等等进行实践式的探讨。

一、农学课程传统教学实践的内容与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实践的内容:

过去传统教学中,属于“老三段”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述,却忽略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中,学生一进校园,却不知道自己学什么,也不知道学完这样的课程后,今后到工作中有什么用,于是学生学习起来,就没有兴趣;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出了校门成了空有知识“书呆子”,实践的动手能力很差。

在过去教学的实践中,一般形式比较单一,大多以“参观法”为主,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在田间,都是由老师精心选择有典型性有代表性的地方去参观,但由于时间、场地有限、还有人多、经费等条件限制,多数情况下都是走马观花,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写实习报告、体会、感想等、从而完成实习任务。但这种“参观法”实习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实践动手能力缺乏,从而使学生在独立分析问题和理论应该实践能力没有得到煅炼,影响了学生将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也不利于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智能型人才的培养。

(二)传统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从学生方面上看:由于学生的素质不高,对基础的理论上的东西不清楚,比如果树的剪枝技术;播种过程中出现不会计算播量等,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知识脱节,在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情况不能去很好的解决,所以我们在研究教学模式改革中,虽然说实践的比例占很大,但相应的理论知识还得在跟上,那么对老师来说,本身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要有针对性,即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忽略重点知识点。

从教师方面上看:由于教学模式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教学的模式,所以要求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并掌握最新的农业知识,但由于多数老师没有真正从事过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业知识还是停留在书本的知识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却不知道怎么去解决它,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从教学硬件方面上看:由于过去教学都是以书本为主,所以在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课程知识点不清楚,搞不清楚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所以现今的教学改革所要求的书本必须符合现在教学的需要,同时配套的一些现代化教学工具必须跟上,比如电脑网络教学。

二、农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农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要求老师从执教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出发,将自己的关于教学设想编制成符合教学活动规律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比如农学作物栽培课主要以“模块教学”为主,以课堂讲授课,实习基地实习活动,周边生产队实习为三大载体。

在时间安排上,课堂讲授保证总学时三分之一左右,实习基地实习活动占三分之二左右,周边生产队实习应集中安排二次到四次,至少8学时。

在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中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教学全过程和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对于农学专业课,如作物栽培课,首先制定农作物模块课和教学大纲,包括课程名称,农作物种类,教学目标,学习态度,知识点,技能要求,材料及教具,场地等,农事安排,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早动争主动,比如水稻,不育5月苗,不插6月秧,6月25日,用晒田的方法控制无效分蘖,农业上做到春争日,夏争时,达到高产栽培技术要求,再其次制定模块教学中操作单有五单:技能单、信息单、资料单、作业单、考核单,技能单中有教学能力目标、能力评价方法、场地及器材、能力训练内容、及生产中注意问题,信息单是农业生产上有关资料包括农业知识、气象资料、国外生产情况、学科前沿理论等。

在教学中,实行模块式教学,模块教学也就是将农作物种、管、收分为几个模块,如整地是一个模块,播种是一个模块,田间管理是一个模块,作物收获又是一个模块,每一个模块让学生亲自操作,知识来源于亲身经历与感悟体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从让我学到我要学,深受家长及社会欢迎,模块教学对老师要求比较高,每节课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是教学全过程的分解和体现,更应按照五单进行,着力在如下环节上下功夫:1、向学生提出能力目标要求;2、给学生提出参与指导;3、按计划组织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提出要求,组织考核;教师对学生参与中发表的观点及解释最好有即时举要式板书或记载,要有简要总结或者再参与的要求、提示,学生参与的表现应该有记录,并做为考核内容之一,每节课结束时,教师应对教学实践实施情况进行小结。

三、农学教学实践改革创新达到的效果:

通过农学教学实践改革创新实施,首先教师有明显的变化,思想上从过去老的单一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了,转变了教育观念,积极投身教改实验,并不断改革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在课余时间写有关教学的论文,并经常去周边的生产一线去学习,这都是过去没有的,也说明教学改革不但对学生有很大的变化,同时对教师也有很大的变化,也说明教学模式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在教学实践的运用上,能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注重实效,不追求形式。特别教师在教学中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很好的把握好每堂课,由过去的“一潭死水”变成一个活跃的课堂,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手段,比如直接参加生产实践,在实践学习,这样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也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学实践的实施,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学习,并能发现问题、独立去解决问题,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创新中不但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空间,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他们在书本上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及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在到实践中去提高自己,在是过去在教学中所达不到的效果。

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福建农林大学;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77-03

农学专业是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门类,是实践性、技巧性和技术性含量较高的一门专业[1],是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加速生态和环境建设等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学科。实践教学在高等农科类专业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智能型农业人才的重要环节[2]。

福建农林大学农学专业始建于1936年,为本校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本专业于2010年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一直以来,学院都高度重视学生实践环节的锻炼,在建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同时,先后与校外的各级农业科研单位共建了12个校外实践基地,为实现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基础。然而,多年来,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实习基地建设并不能完全满足现有学生的需求,实践教学条件与本专业本科教育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部分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由于经费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工作也刚起步,相应的工作机制及合作方式都还需进一步探索与完善。因此,如何通过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让本专业的学生从课堂走向田间,从书本走向生产,使学生树立劳动、生产的实效思想至关重要。

一、新农村建设对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历史任务[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外,更为重要的是智力和人才的支持。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会技术、懂经营、能领导的新型技术应用人才,这些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交际、管理、经营等各个方面的技能。农学专业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门类,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丰富的实践能力[4]。但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实践教学环节更多的是从课程或学科的角度来安排,结果造成学生用在书本知识学习的时间偏多,而进入实验室,进入农村社会参与农产品开发经营、参与实际生产的机会太少。用人单位也反映现在农科院校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写不好工作总结等问题。因此,本专业人才培养急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并结合福建农林大学地方院校的特色,我校农学专业新的培养目标确定为:本专业培养具有农学方面特别是作物生产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毕业后能胜任作物栽培、良种培育、种子生产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根据新的培养目标,我们进行了相应实践教学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如下:

突出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掌握农业生产核心技术为重点,提出本专业的技术能力结构,以此为依据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以实用为目的,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并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出发,打破课程分割并相对独立的传统培养模式,将全部的专业课程实践整合为几个大的模块。

坚持内涵发展,以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为重点,“农科教、产学研”联动为手段,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专业课程与农业生产实际接轨,缩短学校教学与农业企业生产之间的差距。

三、实践教学改革内容及其实施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构建了以“基本技能实践模块、专业技能实践模块和创新创业实践模块”为主要内容,具有层次化、模块化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形成了“学生进校就实践,4年训练不间断”全程阶梯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并确立了校内与校外并重、侧重于校外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格局。

(一)基本技能实践模块

该模块以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目标,安排在一、二年级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一是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课训练;二是新生进科研实验室参与实验操作训练。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方面,除了传统的生物科学类和作物生产基础类实验外,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人才的要求,主要增加了生物技术类实验(见图1),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新技术;其次,学院对农学专业实践进行大胆创新,充分利用科研平台、科研资源、教师及研究生资源,吸收本科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鼓励大学一年级新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业余时间加入到老师的科研实验室,跟着学哥学姐们参与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形成了“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的科研团队。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本专业90%的学生在一年级,都有不同程度地进入不同平台、不同课题组开始科研训练,为他们今后在二、三年级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奠定了基础。

(二)专业技能实践模块

该模块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要目标。在一年级主要增设《专业基本技能实践A》和《专业基本技能实践B》课程,要求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根据作物种类的不同,结合现代农业机械的使用,完成作物栽培管理全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对田间生产实践内容,有一个初步认知。其次,是在二、三年级进行专业课程实验及实习训练。过去农学专业课程的实验课及课程实习均跟随着每门课程走,由于每门专业课程都强调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了课程内容交叉和重复,因此,我们对专业课程的实验及实习内容与方式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创新。专业课程实验方面,主要是促进课程之间的融合,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强调实验的综合性、创新性。例如,将作物栽培学的水稻不同育秧方式的实验与作物生理生态课程的水分对作物胁迫的实验相结合,探讨不同栽培方式下环境水分变化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再比如将栽培学的水稻生育时期观察与育种学的水稻杂交实验相结合,避免了两门不同课程同时都要对水稻幼穗发育过程的介绍。实验内容改革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了授课方式的探索,授课方式打破了传统仅局限于实验室的方式,而改由老师可以直接带学生到地头进行现场教学。专业课程实习方面,打破了以往单一模式,将全部的专业课程实习整合为几个大的模块,每个模块内容由几个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及校外专家共同参与指导。具体做法是:在3年级学生学习作物栽培学、育种学、种子学等专业核心课过程中,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组织学生参观先进种子公司的生产繁育基地、农业科研单位、农业生产单位,并要求每个学生参与某些生产环节过程,二是组织学生走村入户实地调查和咨询,通过调查问卷、访谈交流、田间实践等方式了解当地农村的耕作制度,作物布局、新品种推广、土地流转等情况,让学生全面了解种子生产及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的现状。课程实习改革,加强了校企合作,促进专业课程与农业生产实际接轨,缩短学校教学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差距。本科四年级主要安排毕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实施,通过论文的撰写全面提升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创业实践模块

该模块以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为主要目标。主要内容有:“一组一分地”创新创业实践,即农学三年级学生每5个同学组成一组,每组同学有一分的土地,每组分配2个指导老师,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种植制度、田间种植模式,安排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对比试验,完成田间管理、作物生育记载,并在作物收获后,独立提交生育动态报告、田间专项调查报告、产量估测报告及生产过程问题分析报告等多项报告。其次是,依托创新和创业项目,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申报创新创业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总结,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兴趣。

四、主要成效

(一)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通过几年来实践教学的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实践能力逐步得到了提升。从课堂走向农村,让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实习,使得学生对基层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当他们目睹了农村生产水平低,广大农民渴望得到科学技术的时候,深深感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更坚定了学农、爱农的信念。最明显的一点是过去将实习生分配到农业企业,很多用人企业直接表态说不要,他们反映说送来的学生还要手把手教他,而且教了还不肯学。这两年情况有了极大改变,学生毕业前就会有很多用人单位来学院联系要人了,2014届农学专业就业率就高达97.33%,名列全校前茅。2013-2014学年,我专业学生参与省级以上学科竞赛16人,学生科技竞赛获奖作品4项。12人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5项,校级5项,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申请了3项专利,形成了学生参与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良好的环境。

(二)促进教学改革及精品课程的建设

专业实践改革促进了课程教学体系的全面发展。一是促进了教学改革,2014-2015年农学专业获得立项的教学改革项目有:农学专业课程实习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科教深度融合视野下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探索、作物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与运作机制探索、应用PDCA模型持续提高农学课程教学质量、教与学反思视野下提高《作物栽培学》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等5项。二是整合教学资源,建立起福建农林大学“农学专业课程网站”。三是加强核心课程群的建设,以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学科,建立起了以作物栽培学为主干的“作物生产类”核心课程群。其中,农业生态学为国家级双语课程,农业生态学、遗传学为省级精品课程,作物栽培学校级精品课程。

(三)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生源的增加,学院也新增了不少新教师。目前,福建农林大学农学专业专任教师共19位,其中有8位都是近2年从高校分配来的。年轻教师有干劲有活力,但他们基本都是从学校走向学校,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专业实践改革实行模块化模式后,要求每个模块都要有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指导队伍,同时加强与地方企业及农业专业户的合作,地方企业技术专家也参与指导学生实践,既推进农科教合作、产学研结合,同时也使得广大师生尤其是年青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建成一批高质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几年来,在校、院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我们逐步完善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了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科研训练和创新创业计划一体化,为实现创新实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取得显著成效。对校内21亩的教学实践基地进行改造,完善四个本科实践教学功能区,即:①本科实践教学工作区;②课程实验教学区;③设施栽培示范区;④作物标本展示区。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已有的校外12个校外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研究基地原单位合作共建,定期下拨一定的经费,用于改善个别条件较差的校外实习基地住宿条件,完善其功能,拓展其容量,成为学院永久性的教学实习基地。其中,福建农林大学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成为教育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福建农林大学漳州甘蔗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农业部和教育部共建的大学生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唐鑫华,邹得堂,王敬国,等.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9):106-109.

[2]桂萍,王秀琴,郭理,等.实践教学在农科类专业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65-66.

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 农学类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1(a)-0130-03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对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高等农业院校有必要对农学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综合改革。而实践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构建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1 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

1.1 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根据农学类专业培养目标和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主线,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专业与行业的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创新教学手段,以培养复合性、应用型和创新型农学类专业人才为宗旨[1-2],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

1.2 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教学目标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农业生物科学、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调控、作物遗传规律与品种选育、农产品采后处理、作物病虫害防治、作物生产经营管理等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现代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在国内外农业及相关部门从事生产与经营、研究开发与教学、技术推广与服务、管理与决策等工作的应用型、学术型人才。

2 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目前在高等农业院校从事实践教学的老师一般是青年专业课教师,理论基础扎实,但是实践教学经验相对不足,而年老的教授由于科研任务重,参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少,以至于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无法了解生产中急需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

2.2 实践教学基地资源不足

目前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资源还相对不足,一是真正有一定规模的能够容纳大批学生实习实训的对口企业不多;二是企业目前对于人才培养的认识还停留在教育上,认为学生的实训会打乱企业正常的生产节奏,加大企业的负担,不愿意与学校合作建设实践基地;三是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不规范。校企合作背景下,目前该校的实践教学主要由教务处基地科负责,院系具体执行,没有专门的机构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具体的管理,例如实践教学基地的筛选、考核、维护等,可能有些实习基地签了协议,但是协议已经过期,没有续签;有些实习基地与学校一直在合作,但是却没有签协议;或者是有些基地的经营方向发生改变,已经不符合实习基地的建设要求,但是学校没有及时的做出调整。

2.3 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加上高等农业院校办学资金不足,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投入少,表现为实验仪器设备老化,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教学条件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实践教学还徘徊在过去的旧模式,因此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4 实践教学环节与社会需求脱节

当前农业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生产方式已由过去的小规模种植方式向规模化种植方式转变,为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也应改革,但当前实践教学体系没有更新,一些实习环节的实习内容不适应社会需求,有些非常重要的技能因种种原因不能进行训练,有些仅仅是为了实习而实习,并不是以提高学生技能为目的,致使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差,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3 农学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构成

针对高等农业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根据我校农学类专业培养目标和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主线,遵循学生能力培养由低到高的教学规律,在实践教学中构建“三平台八模块”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新体系:第一平台为实验教学平台,下分为基础实验模块、综合实验模块和创新实验模块。每个模块下安排不同层次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第二平台为实习教学平台,下分为认知实践、专业实践、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四大模块。每个模块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安排不同的实践内容。第三平台为个性拓展平台,通过军训、社团组织、社会调查、科技下乡、“六求”活动教育体系及各种比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见图1)

4 农学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特色

篇8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27-02

资源与环境实验中心承担了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类各专业的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气象学等资源环境类专业基础课的实验与实习任务,课程覆盖全校农学类18个专业,三门课程每年覆盖的学生人数约5000人,在“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显个性”的通识教育背景下,作为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基础实验与实习课程在农学类专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扩招、培养模式与社会不接轨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增加了教学资源紧张状况,使得实验室超负荷运行,教学内容较为陈旧落后,评价体系缺乏客观的尺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不协调,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要求,创新和创业能力缺乏,一方面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也浪费了社会资源,因此迫切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优化。

一、教学内容优化与整合

土壤学、气象学课程开设于二年级第一学期,植物营养学开设于二年级第二学期。安徽农业大学为一本招生高校,生源质量较高,农学类各专业的生源为理科考生,具有较好的自然科学基础,对认知性内容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土壤学与气象学的基础内容在高中地理中已经有所体现,大学一年级的基础化学知识基本满足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的化学知识需要,分析化学及其实验则完成了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手段的培训。基于这一知识背景,根据学时安排和农学专业对三门专业知识的一般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包括三方面:

1.实验与实习教材充实完整,提高教材的指导性作用。此前使用的实验与实习教材内容简洁,对于实验与实习所用仪器的性能、构造、特点、注意事项以及过程的介绍属提纲式一笔带过,对实验设计的原理、方法也非常简单,单纯依靠教材没有可操作性,因此实验与实习的细节内容必须由任课教师课堂详细讲授,耗用时间一般占总时间的一半左右。形成这一状况原因是因为在高校大规模扩招前,专业少、招生人数更少。高校在扩招前,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类专业共计6个,每年招生约330人,与此相对应的是,每一位专业基础课教师每学期基本只带一个班级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实践教学近乎为手把手的教授,学生的操作细节教师掌控充分,实践课程对教材的依赖较小,形成重实践轻教材建设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不能适应高校扩招要求。实验与实习教材充实完整就是将实践教学内容尽可能地细化、完整。其做法就是结合气象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等学科发展前沿与趋势与全国农林院校气象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等专业基础课课程实验的教学内容设置,在分析我校农学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特点的基础上,调整专业基础课的实验课程大纲,优化教学内容,编制较为详细的实验指导书,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在具体内容编排上,就是将经典实验案例模式化,以该模式化案例为核心,将仪器的性能、构造、特点、注意事项以及实验设计的方法、原理、分析处理技巧等补充进教材,并对易出错的细节进行详细细化,使教材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书,使实验与实习的大部分内容与过程等均可通过教材方便查找。教材的充实和细化也促进了实验教材的建设和固化。在老师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认知和解决容易出错的地方,即可较为完整地掌握。

2.实验与实习教学的精简。传统的实验教学,仪器与过程的培训、特点与特征的分析等讲授内容往往占一半左右的时间,通过补充和细化教材,学生依靠教材规定的步骤即可自行完成实验与实习,教师的讲授更多的是提出问题、指导和引导学生,精简和合并同类教学内容也就成为可能。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气象学实验经过精简合并,均由5~6个实验减少为3个,但由于大量的基础性知识交由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掌握,并在实践中要求学生直接应用,因此实践内容并没有减少,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没有被削弱。

3.教学方法的改进尝试及其困难。传统的实验教学仍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听后操作。往往教师已经精疲力尽,但学生仍然全然不明白,在操作中常见错误仍然屡见不鲜,在扩招之初仪器设备损坏率直线上升且居高不下。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在高考制度下,一方面一张试卷定终身导致学生普遍重考试、轻实践,大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多年考试的重压已经普遍养成了被动学习的惰性,其表现就是更乐于机械地接受而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这也是中国学生整体缺乏创造力的根本原因。未解决被动学习的惰性问题,要求学生在实验前精读实验指导书,撰写并提交实验预习报告,详细地说明实验的设计、流程、预期结果、分析处理方法等,由于研究生助教签字认可才可进行实践操作。随机抽取一个班级采用这一实验教学方法,与平行班级相比,其结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式,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从预习报告本身看,内容趋同性强,显示抄袭现象较为严重;从实践结果看,除部分同学掌握较好外,大部分仍然难以摆脱惰性。

二、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和优化

专业基础课实验以提高学生对农学基础知识、基础实验的了解和认知为目的,因此专业基础课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以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主,客观地评价存在一定困难,为此采取以下实验评价过程以增加评价的客观性:预习报告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检查。在前一次实验结束前,安排学生对下一次实验的内容进行预习,并撰写预习报告,就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使用仪器及结果分析进行全面分析,根据其分析的科学性、完整性和预习报告的认真性等判断预习效果。原始数据核查确认。由研究生助教指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在确认数据合理的情况下由研究生助教签字认可其合理性。在此过程中,既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工作能力,又能够及时使学生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解决,使学生的每一次实验都成为规范操作、培养能力的实验。实验报告评判。结合预习报告、实验数据,全面审查实验报告的合理性,根据其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结果分析的合理性,给以综合评判。

三、教学改革与优化引发的深层次问题

1.信息教学设备需求增加。压缩讲授时间、增加操作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改革措施,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是“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显个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趋势,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创业和工作。但无论如何压缩讲授时间,实验原理与方法、仪器特性与操作等都不可取消,信息教学设备因可视性、反复性强,在基础知识、仪器细节等方面的教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实现在不压缩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压缩讲授时间。

篇9

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建立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文特性、水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的概念,了解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和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的设计和运行管理等所包含的水文水资源内容,领会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复杂性和发展前景。参观水文站,了解水文气象仪器工作原理,进行流量测验和泥沙测验,提高动手能力。了解典型蓄水枢纽、取水枢纽工程作用、平面布置,主要建筑物布置和细部构造及运行方式等;了解取水排沙原理,熟悉水闸、涵洞、渡槽、桥梁等水工建筑物的组成、作用、结构、平面布置及基本原理;参观水电站工程,了解水力发电流程,主要机电设备和各种水工建筑物类型、作用及布置。了解绿洲大型灌区规划、各种灌溉排水工程规划设计基本原理;了解渠系建筑物种类、作用和布置;了解新疆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现状。了解水利工程的管理方法及特点,增强对工程实际的感性认识,丰富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通过认识实习,可使学生对水利工程的总体或分部工程的结构构造、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管理等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习,可促使学生学习广大现场技术人员的优秀品质,为进一步学习水利工程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巩固专业思想,树立献身祖国水利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二、认识实习实践教学模式

1.实习点

由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是培养具备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知识,能在农业、水利、水电、水保等部门从事水利工程(灌排工程、农业水土资源开发、水库枢纽、渠系建筑物等)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也可在土木建筑相关部门工作的综合性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认识实习的实习点必须丰富多样,涵盖主要典型水利工程。经过多年的实习积累,石河子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已形成了相对稳定而又具优化组合的认识实习点库。主要有以下几类:水文实习点: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文站、头屯河水库水文站、金沟河水文站、乌鲁木齐河英雄桥水文站。蓄水工程实习点:平原水库:大泉沟水库、蘑菇湖水库、夹河子水库、猛进水库(均是土坝类型);山区水库:塔西河石门子水库(双曲拱坝)、头屯河水库(土石坝)、鸿雁池水库(土石坝)、乌拉泊水库(土石坝)、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库(在建)。引水工程实习点:红山嘴电厂引水渠首(一级直线沉沙槽式、二级人工弯道式)、头屯河渠首(底栏栅式)及渡槽工程、乌鲁木齐河渠首。水电站工程实习点:玛纳斯河红山嘴梯级电厂=塔西河石门子水库坝后式水电站。灌溉工程实习点:玛纳斯河灌区灌溉工程、222团大型喷灌机及各种灌溉工程,大学试验农场灌溉工程、头屯河量水工程观测站。科研试验站: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石河子大学)、兵团灌溉中心试验站(五一农场)、中科院阜康荒漠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水管单位: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处、头屯河流域管理处、巴音沟河流域管理处。生产企业:天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上各类实习地点可根据当年实际,优化实习路线和单位,形成不同的实习模式。

2.旨导教师

实习指导教师是实习环节的关键因素。学生在专业实习中是否有所收获以及收获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结合实际情况,实行老中青结合的不同专业合理搭配的专职教师加外聘教师以及实习单位技术人员组成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每次实习时,根据实习内容和实习地点由系领导遴选具有高度责任感、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主指导教师,当师资紧张时,通过聘用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担当实习指导教师,同时鼓励部分青年教师作为辅助教师参加实习指导,形成实习指导教师小组。我校水利建筑工程学院教师的相关专业方向主要有:水工水电方向、灌排及水保方向、水文水资源方向、水文地质及岩土工程方向、施工监理与测绘方向,实习时根据需要从各方向教师中优选。

3.实习模式

根据实习目标,对各实习点及路线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了以下几种相对稳定的实习模式。

实习模式一:

第一天:石河子——塔西河石门子水库、坝后式水电站——红山嘴梯级水电站、引水渠首——石河。

第二天:石河子——头屯河水库、水文站——渠首、渡槽、排沙漏斗——量水工程观测站——石河子。

第三天:石河子——夹河子水库——大泉沟水库——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大学农试场——天业集团有限公司。

第四天:石河子——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文站——肯斯瓦特水库工地、红山嘴梯级水电站一级渠首——石河子。

第五天:专题讲座、整理实习笔记、撰写实习报告。前四天可根据各实习点实际情况调整先后次序。

实习模式二:

第一天:石河子——塔西河石门子水库、坝后式水电站——红山嘴梯级水电站、引水渠首——石河子。

第二天:石河子——头屯河水库、水文站——渠首、渡槽、排沙漏斗——量水工程观测站——昌吉头屯河流域管理处。

第三天:昌吉——猛进水库——222团——中科院阜康荒漠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石河子。

第四天:石河子——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文站——肯斯瓦特水库工地、红山嘴梯级水电站一级渠首——石河子。

第五天:石河子——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大学农试场——天业集团有限公司。整理实习笔记、撰写实习报告。

实习模式三:

第一天:石河子——塔西河石门子水库坝后式水电站——红山嘴梯级水电站、引水渠首——石河子。

第二天:石河子——头屯河水库、水文站——渠首、渡槽、排沙漏斗——量水工程观测站——昌吉头屯河流域管理处——乌鲁木齐。

第三天:乌鲁木齐——乌鲁木齐河英雄桥水文站——乌鲁木齐河渠首——鸿雁池水库——乌拉泊水库——乌鲁木齐。

第四天:乌鲁木齐——猛进水库——兵团灌溉试验中心站—石河子

第五天: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大学农试场——天业集团有限公司。整理实习笔记、撰写实习报告。

4.保障措施

实习前准备、实习中思维实习后反馈三段式。

(1)实习前准备:知识准备+思想准备+行动准备。注重实习前的校内实习动员和课堂实习相关内容教学,往年实习情况介绍,组织观看往年实习相关图片。通过课题教学明确实习重要性及相关内容。认真学习实纲和指导书。实纲和指导书是指导实习顺利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应根据实习地点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提前自学相关专业知识。先期通过网络等途径搜索了解目标实习地点工程概况。预先充分了解实习目的、实习单位、实习工程、实习程序、内容、实习计划安排、实习成果格式、考核方式、实习纪律、安全规章等相关要求和知识,熟悉实习中动手操作部分程序步骤、方法、要领,如流速仪工作原理、仪器操作、流速计算办法、公式等。召开实习动员会。实习动员是实习进行的第一个环节,指导教师可以按照不同水利工程类型分类指导动员部署。由指导教师明确实习性质、实习分组和指导教师组成,简略介绍实习地点工程情况,强调实习的重要性。明确实习任务,要求实习过程中,要把所学理论知识、规范、制度、定额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力求融会贯通。做好实习衣食住行等相关准备工作。明确应该有哪些收获,注意培养团队精神。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和实习纪律是保证实习效果的基本要素。

(2)实习中思维:多看、多听、多问、多动手、多思考。实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事实上,学生对实际工程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积累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学生所具备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的程度不同,其实习的收获有所不同。实习过程中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会思考,提醒学生完成实习规定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体会等资料。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实地去观察、体验和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利于逐步强化对实际工程和具体建筑物的感性认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实习现场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启发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理论积极为工程单位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3)实习后反馈:实习报告撰写、实习心得体会、实习建议意见、实习效果评价。实习结束后,督促学生尽.陕完成实习报告、实习心得体会、实习建议意见。创新考核办法,重视实习过程和效果,充分考虑实习前准备、实习中表现和实习后报告情况,主要考虑实习前的专业知识预习和准备工作、实习中出勤、组织纪律、团队精神、吃苦耐劳、奉献精神等实习综合表现、报告撰写、心得体会、建议意见等,给出实习成绩和学分召开实结会议,根据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查找原因,根据学生和老师对实习单位建议的汇总凝练,可根据情况适时向实习单位反馈。总结会议按小组进行答辩。答辩中不仅教师提问实习问题,也要求学生提出一些实习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实结积极性和创造性。

篇10

关键词:新媒体;农林专业;专业教育

一、农林类专业教育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农林类专业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成为阻碍农林类专业学生发展的绊脚石,对其在大学期间的学习与毕业后的择业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对其职业化的发展也极其不利。笔者通过对农林类在校生的跟踪问卷调查与其所受专业教育的途径及效果调查,发现农林类学生的专业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对所学专业不够了解

调查中,笔者就学生对其所在农林类专业的了解及满意度进行了统计。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为70.8%,城镇学生所占比例为29.2%,但是相同的结果是都对此专业不够了解,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农林类专业就是“种地”,这种理解是比较狭隘的。针对大一学生的调查显示,对所学专业“了解很多”的几乎没有,“了解较多”的仅为25%,而“了解很少”的高达70.8%,甚至有4.2%的学生表示“根本不想了解,只想转专业”,这些数据都透露出了农林类专业所面临的危机。而针对大二学生的跟踪调查,也显示出这一问题在进校一年后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却不尽如人意。

调查显示,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对本专业的了解更深刻的学生仅为37.5%,仍有62.5%的学生对专业不了解。数据对比更有利于呈现农林类专业教育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刻不容缓。

2.对专业的满意度不高

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大部分取决于对专业的喜爱度,这也将直接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对专业前景的信心。对专业的满意度不高将会影响学生在校的学习状态与其在大学期间的表现。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大一新生中,将农林类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填报的仅为12.5%,换言之,即87.5%的学生都是调剂专业的,这一结果也让我们意识到农林专业在学生进行专业选择时的不受欢迎。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此专业的满意度较低,转专业意愿较强。

在调查中,75%的学生表示想转专业,12.5%表示无所谓,仅有12.5%的学生表示没有转专业的想法。那么,在进校一年后的大二学生中情况如何呢?对此调查结果显示,12.5%的学生表示不满意,47.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满意不满意,这一结果对于大二学生来讲,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其职业发展。

3.学习目标不够明确,职业规划模糊,对就业形势担忧

调查发现,不论大一新生还是大二学生都有一定的目标,但是其目标基本是以大学期间的考证、过级等为主,还有是较为笼统的分数成绩要求,而建立在对专业了解基础上的目标及规划较少。例如:大一学生中,45.83%的学生有明确目标,就是对考证、过级及成绩的要求;而大二学生中,56%的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表示无规划,只是完成学校安排的课程。对于就业形势,大一大二学生都表示了相当程度的担忧,68.75%的大一学生以及59%的大二学生都表示他们认为就业形势不好,而事实其实并非全如其所想。

二、学生对于利用新媒体开展专业教育的态度

在现代网络环境下,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与信息收集的重要途径。而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强的大学生更是对新媒体的各种传播渠道了如指掌,新媒体已经成为其生活的重要部分,他们更乐意与通过这一适应他们生活方式的途径浏览获取所需信息。调查可知,95.8%的学生使用QQ、微信等通信社交软件。而在“主要通过什么方式对本专业进行了解”这个问题中,仅有10.42%的学生是通过QQ、微信等进行了解的,通过网站进行了解的更少;77.08%的学生是通过专业导论课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虽然专业导论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利用网络新媒体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普及教育发挥的作用不够大,还有较大的潜力有待发掘。同时,83.33%的学生都认为利用新媒体辅助农林类专业的专业教育是比较方便的,是符合其生活习惯的,也有利于其之后的学习。由此可知,学生对于利用网络与各种新媒体渠道进行教育活动的愿望较为强烈。同时,对网络新媒体和农林类专业教育相结合这一做法,54.17%的学生认为效果将会很好,37.5%的学生期待这一做法的加强。

三、利用新媒体进行农林类专业学生专业教育

1.利用新媒体在学生入校前进行农林类专业现状、意义等的通识教育

从新生对农林类专业的了解程度及入校前的了解情况可知,对新生进行农林类专业教育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以往对这一工作相关学院及教师也是较为重视的,只是这一工作通常的做法是在学生入校后才开始进行,有一定的滞后性。鉴于现代社会网络终端的增多,以及网络传播的快速,这一工作可以也应该提前在学生入校前进行,如利用飞信、微信专业相关的介绍、发展情况及就业情况等,利用QQ群解答学生的一些共性疑问,这对学生进校后的学习能够起到较好的影响。笔者在工作中,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得知,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农林类专业受到了家长的极大反对,家长的要求就是转专业。但其实大部分家长对此专业不了解,认为这一专业就是回农村,甚至有的认为就是“种地”,此种状态不利于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学生对所学专业也有消极态度。落实到操作层面,学院可以指定专门的教师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建立相关的新媒体渠道,保证这一措施的执行。

2.学生入校后,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中构建新媒体平台,确保学生较深层次了解专业相关事宜

入校后对专业有了一定了解后,很多学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虽然专业导论课在这一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使其作用的发挥受到了限制,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这一阶段建立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新媒体平台势在必行。根据专业细分平台,更加具有专业针对性的、更加深入的专业相关知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此类平台要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保证平台内容的专业性。

3.学院网站注重建设相关内容,提高教育实效性

学院网站作为学院的基础建设平台,是学院各类信息、新闻、公示内容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生了解学院基本状况的重要途径之一。现阶段,学院对网站的建设大部分是以基础性介绍以及新闻为主,浏览关注学院网站也愈来愈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网站的建设内容、进度都要有系统化的规范,需由专人负责,并且要与专业教师、学生及时沟通探究,而不至于较空洞。同时,鼓励学生家长关注网站内容,让学生家长也能更好地对农林专业进行了解,有利于形成家校共建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振华,刘海英.农林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2]段汝和,陈建新.农林院校录取新生不报到的原因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2(5).

[3]郭峰,李晓娥.论农林专业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J].中国报业,2012(5).

篇11

关键词:浅析;小学数学;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04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27

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性质,教师的专业精神又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然而如今的农村学校,特别是小学,缺乏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激励措施与环境保障。加上农村小学教师对于自身专业成长的安然与茫然,足以让教师的成长灵魂木然于现状。教师的发展又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因此只有促使全体教师专业快速成长,才能充分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推进,“互联网+教育”的课堂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由互联网催生的“教育新宠”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被一部分学校、教师认可。“互联网+”教育资源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尽管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从整体看,教师的专业水平与“互联网+”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首先,农村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整体不强。因为在农村,虽然小学数学教师都达到了规定的学历要求,但有一部分教师都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的,他们普遍缺乏一定的数学文化底蕴和教师专业素养。

其次,农村数学教师对新课程课标和教材的学习研究不够深入,受眼界所限,很少有机会外出学习、培训,很少去挖掘教材的编写意图及特点,因而理解教材、处理教材上存在困难。

再次,农村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如课堂上教师讲解多,学生参与少;一问一答多,合作探讨少;教师利用先进教学手段能力不强,很少采用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方式。

二、制约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我以从事多年农村小学教学的实际出发,认为制约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培训提高跟不上

一是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学校不能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很难组织教师开展校际间、区乡间的交流。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很少有机会出去学习,缺少学习与交流机会,严重制约了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的发展。二是校本培训不到位。校本培训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校本培训由于缺少指导,很多学校校本培训流于形式,未能给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二)教师个人对专业发展意识薄弱

除了个别年青教师积极上进,有奋斗目标外,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没有个人目标定位,个人专业发展意识较薄弱,因此缺少内心驱动力的驱使,个人发展受到制约,从而影响到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影响和制约专业的发展。

(三)学校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评价激励机制

应该说,一所学校或一个教研室要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通过激励评价不断提高教师工作、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促使教师的专业快速发展。可是,多数农村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激励方面还很欠缺。

针对这些种种问题,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更好地适应“互联网+”课堂教学改革的冲击是摆在我们一线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道壁垒。

三、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加强个人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教师想要专业水平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如何去做呢?我认为,第一,要向书本学,借助网络学,提高知识储备。向书本学,体现在研读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方面。一个专业水平高的教师一定对课标了如指掌,对教材烂熟于心,另外可以研读教学杂志、名师传记等。借助网络资源学,是因为网络教学资源涵盖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展示权威的数学教育教学理念、理论和实践,这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不可或缺的途径。

第二,要向名师学,借助学校教研学,促进专业提升。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外出培训走进名师课堂、讲座,学习他们的真知灼见;也可以通过学校组织的教学研讨、观摩课、展示课、课题研讨等途径学习,少走弯路,快速提升专业成长。

第三,要勤于思考,勤于探究,提高专业技能。青年教师善于动脑动手,我们要发扬这一特质,引领学校的其他教师在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探究简捷、明了的教学方法,让课堂讲评更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重视教学研究,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

第一,重视研究备课能力。教师经历精心备课,高效备课,才能提升专业水准。所以教师备课时要紧紧围绕“有效”两个字来进行,既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要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过程。

第二,重视教师的听课、评课能力。听课、评课是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又一展示,也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听、评课活动是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听评课更能有效地指导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第三,重视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而且有利于教师形成长期研究方向,更是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学者型教师的必经之路。进行课题研究,就需要学习、钻研教育理论,并不断总结提升,这样教师才会有更加前瞻睿智的目光和独到的认识。

(三)重视教学反思,不断助推专业成长

篇12

关键词:信息技术 农村小学 教师 专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237-01

1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在农村小学已历经数载,但就目前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来看,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很多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往往一个人教全校的信息技术课,没有可以请教学习的人,造成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只靠自己摸索,使得许多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发展十分缓慢,有的甚至停滞不前。

1.1 年龄和教学水平偏低

现阶段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年龄普遍较低,都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他们在专业水平上比以前的信息技术教师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的结合,单纯只是有较高的信息技术专业水平是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用科学的理念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1.2 工作繁杂

农村小学一般规模较小,信息技术教师一般还兼职教授其他课程。此外,信息技术教师一直以来面对的是一系列复杂的工作:打字出卷、成绩分析、维修机器、课件制作、网络维护等杂事占据了信息技术教师大部分工作时间。从技术教学到综合实践;信息技术教师一直以来找不到发展的定位,疲于应付各种参观、检查和评比……

1.3 培训机会少

由于地域和经费等原因,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即使参加了培训,也学不到任何可以提升自己专业水症的实质性的东西,不能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1.4 专业发展不畅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大多数地区都没有单独的职称系列,教师的职业发展之路极其不顺畅,在学历、工龄等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前提下,信息技术教师要获得相同的职称升迁,往往要比其他学科教师多付出好几倍的努力,在很多地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几乎被剥夺了专业发展权。

2 制约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2.1 角色定位不明确

根据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现状,可以大体将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划分为:学科教学、研究开发、维护管理三大类工作。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是各种工作集于一身,只要与信息技术有关就有信息技术老师的活。这使得年轻的信息技术教师迷茫,找不到方向。

2.2 信息技术学科不受重视

传统考试观念阻碍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由于信息技术不是考试科目,学生、家长以及其他学科教师和校领导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自然会把非考试科目的信息技术作为“副课”对待,相对应地,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的发展也就不被重视。

3 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3.1 角色定位

要寻找发展的动力,首先要找准前进的方向,否则就会南辕北辙。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化素质,还应该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自主意识,不要只是辅助别人,也要注意本职的发展,要寻找到自己教研教改、技术提高、研究开发的源动力。不要因为工种太乱太杂就消极怠慢,失去动力。

3.2 制定计划、加强学习

教师应制定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对影响专业发展的错综复杂的因素有效地加以统合,使职业发展的道路更为顺畅,成功的机会更大。制定自我发展现划的步骤:(1)认识自我及所处时间与空间环境。(2)审视发展机会,确定发展目标。(3)制定行动策略并按目标逐步执行。(4)评价发展计划。

3.3 保持开放的态度,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交流

要充分发掘、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有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教师必须与来自不同地区与学校的教师进行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使自己的专业视野更加宽广,扩充个人的专业内涵。

3.4 学校应在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

(1)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录用严格把关;(2)根据学校具体情况为信息技术定好位;(3)建立积极的信息技术课教师评价体系;(4)在政策和经费上加强支持。只有教师自身逐步认可教师教育,教师教育才能成为教师继续学习的重要方式。

4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

4.1 博学多读

教育学、教学设计、心理学、经济学、哲学、历史、传统文化以及一些信息技术专业的书籍,都对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使信息技术教师的素养有所提高,做到厚积薄发。

4.2 敬业专心

有自己的计划和设想;有自己的安排和实施;能全身心投入教学实践与研究;名利基本较为淡薄,吃苦耐劳。

4.3 学以致用

善于多学科的联系与思考,注重信息技术与各学科之间的整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与教研相互结合;善于反思与积累。

4.4 交流协作

能发现和抓住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多种途径提炼和保握自己的发展方向;都有一帮圈内的学者指导,如惟存教育中一帮信息技术教师,柳栋就是大师哥。咱们这个群里也是高手如云,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

5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漫长而复杂一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与探索,实践与磨练,追求与付出。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信息技术教学的未来,相信通过我们不懈努力,一定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带领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走向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薛博,董玉琦,刘琳.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一项质的个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3).

[3] 李锦晖,缪蓉.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04(7).

[4] 李明汉.教师校本科研与教育叙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3(12).

[5] 曲天立.教育科研:境界要提升[N].中国教育报,2003-3-2(4).

[6] 陈方.近年来我国教师专业化研究综述[J].中小学管理,2005(2).

[7] 林刚.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4.

篇13

实践教学可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

1、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轻实践的现象仍然存在。实践教学居于从属地位的问题未能根本解决,目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仍然存在,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只要将理论知识掌握扎实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来在工作中也可完成。教育思想和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专才培养”的思想根深蒂固,知识传授纵多横少,基础较窄。加之实践教学需要投入的经费较高,不愿意过多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1.2实践教学教学手段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单一化、灌输性教学方式,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很少交流。实验实习都是采用多年形成的传统方法。

1.3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使实验和实习教学环节受到影响,近年来,随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招生人数的缩减。开设该专业的各高校教学院系。不愿将大量经费投入到该专业的独立实验室建设中,各教学院系之间又不能做到实验室资源共享,直接影响了本专业学生实验教学的开展由于实践教学经费一直不太充裕,学生的实习经费多年来一起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由于实习经费的紧张。不得不把本该分阶段进行的课程实习内容一减再减,以便将有限的经费集中起来,保证最后阶段的毕业实习。同时,为了节省费用开支,本该集中实习的改为分散与集中实习相结合或分散实习,“放羊式”的分散实习使学生实习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1.4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滞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单位都讲经济效益。由于学生到单位实习,给单位正常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许多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另一方面,校方由于实习经费不足,不能向相关单位提供优惠政策,也导致一些单位不愿意接受作为实习基地。这就使得~些实践环节只能”走马观花”。甚至因联系不上理想的实习场所将学生”放羊”,实习质量可想而知。

1.5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措施不科学

相比理论课的评价措施,实践教学的评价措施明显滞后。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对实践教学的监控与评价落实不到位。实践教学沿用理论教学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考核办法,这种考核办法常常流于形式,无法真正检测到学生实践能力的水平。

2、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2.1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

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在不断总结过去实践教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教育大众化要求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一个中心、三个层次、三种形式”的“133”实践教学模式。

“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中心。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把依附于或与基本理论课相关的实验整合为独立的实验课程,实验课尽可能单独设课。突出实践教学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方面的作用和地位。

“三个层次”:把实践教学划分为由低到高3个不同的实践层次,即基础技能实践层次、专业技能实践层次和综合创新能力实践层次。基础技能实践包括军事理论与军训,社会实践、基础课实验和上机(公共和学科基础课)等,这一层次重在基础技能与素质训练,对专业有初步的了解,为后续实践教学打基础。

专业技能实践包括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教学实习。实训、专业课实验和上机(专业核心、选修课),旨在使学生了解本专业技能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强化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同时要了解社会,为综合创新性实践做准备。综合创新能力实践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科技竞赛、学科竞赛等,这一层次重在课内外创新实践训练,强化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创业素质。

3、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运作建议

3.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的地位,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物化成果和组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教育者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紧紧围绕“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来考虑。首先,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

转贴于

学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学分最低不应少于总学分的20%,其次。从培养方案上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保证实践教学环节4年不断线,再次,增设创新学分。采取创新原理教学、创新实践教学和创业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3.2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更新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方式的改革要突破传统灌输式的授课法。采用引导启发和探索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实验和实习等实践环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及实践能力的提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努力做到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3.3增加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增加经费投入,其一主要是在实验室的建设上,增强实验室的硬件与软件条件,以便实验的开出有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3.4实验教学的实施应适应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要继续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减少覆盖面小、效率低的小而全的实验室数,加大投入,加强对实验室建设和评估,提高综合实验室服务、育人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应更新实验指导教材。减少重复,扩大系列实验课开设面。打破因理论课程分别设置而造成实验课连续性、通用性不够的局面。30学时以上的实验课应独立开课、单独考核。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要逐步减少印证类实验,增设综合型、设计型、研究性实验。应尽可能增加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以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

3.5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认识参与实际业务操作所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

篇14

如今翻开笔记本,里面满满的记着好几页,那都是我这一个多月以来的工作,几乎每天都有事做,每都有样品要检测,这让我感到很充实,学到不少东西,虽然每次下班都挺累的。

过量的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重金属在人体中累积达到一定程度,会造成慢性中毒,所以对于与人生命息息相关的物质,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测通关,才能放行于市场,得到使用于生产生活的批准。这些检测的物质一般有食品、土壤、灌溉水、饲料、肥料等。

在日常的工作中,杨老师经常会跟我们讨论实验中的问题和操作规范,这让我们获益匪浅,学习到了不少新知识,也改正了一些不良的实验习惯。而我们也在日常中,经常观察老师对原子荧光光度计的操作,并通过询问和查看书籍,慢慢学习该仪器的使用方法,这样之后,在第二周,我就有机会自己参与仪器的操作。而且在星期五开始独立负责整个实验,虽然有点紧张,但还是自信地做完了。AFS-9130原子荧光光度计的原理是气态自由原子吸收光源的特征辐射后,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然后又跃迁返回基态或较低能级,同时发射出与原激发波长相同或不同的发射即为原子荧光。原子荧光是光致发光,也是二次发光。当激发光源停止照射之后,再发射过程立即停止。仪器的操作比原理简单多了,因为是全自动的,所以我需要做的也就是操作软件。

原子荧光光度计由于所检测的浓度小到ppb,所以灵敏度要求很高,稍微点风吹草动,对仪器的测量结果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短短的一个多月里,我们基本都是在研究它,由于问题不断出现,麻烦不断,我们没少花精神在上面,但是最终问题都被我们的团队给解决了。这让我感受到,探索的过程,探索的过程,战胜困难的过程是多么让人难忘。

在这次实习经历中,一项工作让我感受深刻,那就是出报告。别小看它,它里面却是充满学问。从第一天我最开始接触,到最后一天,我都有做出报告的工作。在这一个多月的实习里,在我手里出错的报告已经不计其数。其实所谓的出报告,也就是实验完之后的项目,是每一次检测的最终体现。样品是否合格,食品是否在该项目是安全的,这都是报告的内容。出报告也就是将数据抄写到实验报告纸上,交付于领导盖章。而出报告的过程需要非常细心,这里面要考虑的东西很多,不仅要书写工整,而且要涉及到环境条件,格式要求,数字的修约,数据的归类等,稍不注意,就会出错,一出错,就必须重写。第一次接触我还不以为然,结果当我花了一个上午才勉强完成任务的时候,我才知道我错了。不断地反省自己,粗心和骄傲是多么的要不得。我感觉作为一名工作者,不管从事什么工作,一定要认真细心,任何工作都不分轻重,要一视同仁,认真对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