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两千多年来,他和他创立的学说,对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特别是教育,有着极为深刻广泛的影响,其教育思想经历过历史的洗礼和实践的检验,精华部分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辉,烛照着我们为做好教育工作不断地探索、研究。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研究、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将使我们得到许多积极的影响和有益的启示。本文试结合素质教育对孔子教育思想进行分析论述,以找出孔子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以及素质教育与孔子教育思想方面的联系与继承。
一、重视品德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要旨之一,就是整体性原则,即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尤其要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品行修养的培养,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立教。这种思想很多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长期以来从事教学实践,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方法上,总结出许多可贵的经验,他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在教育上注意言行一致。他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这表明人的言行的不一致性。由于言行的不一致,孔子提出对一个人的观察,要通过他的行动来检验他的话是否真实。他教育学生特别注意“行”的方面,强调言行一致性,把它作为判断人的道德修养高低的标准之一。他主张“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要求学生“敏于事而慎于言”,反对“言过其实”的人,强调“行”的重要和多做少说。他还教育学生要做到“仁、义、礼、智,信”,尤其强调要讲诚信,认为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人无信不立”。这些思想,以我们今天的思想教育工作方面仍有借鉴意义。在教育过程中,孔子十分注意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得到全面的发展,他提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一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全面知识与技能。在注重教育全面性中,孔子曾提出“智、仁、勇”,他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
二、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充分开发其潜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和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方法。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注意到了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提出了“因材施教”,培养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他非常尊重学生的品德个性发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子罕》),孔子很赞美弟子子路在这方面的德性,他说:“衣敝温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罕》)这种性格无论是环境顺利或不顺利的时候都要做到这一点。孔子还注意从发展学生的特长方面进行教育。他的弟子中有所谓德行、言语、政策、文学四科的区分,这正是发挥其所长教成的。孔子以后的儒家在《礼记》的《学记》中提出教学要长善救失,也是对孔子教学经验的总结。“因材施教”一语是朱熹对孔子教学方法的概括。孔子确定是这样做的。他首先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这就是说对高才生要讲高深的道理,不要限制他的发展,对一般学生就只讲一般道理,免得他接受不了。颜回、子项都是孑L子的高才生,但颜回自己说他只能闻一知二,实则颜回却能闻一知十,可见颜回在高才生里是最突出的。因此孔子对颜回讲的道理是很深的,颜回认为听了孔子的教导,“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罕》)。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也体现在孔子对学生的特点很注意、很了解上。他能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教学。最典型的例子是孔子对“闻斯行诸”一句的回答。冉求问孔子听到就该立刻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当然,听到就应该去做。子路问同一问题,孔子却回答,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有父兄在吗,还应再听取些意见呀!第三个学生公西华就怀疑了,去问孔子为什么对同一问题两样回答。孔子说,冉求性慢,力行差一些,所以我鼓励他听了就去做;子路性急说干就干,所以我要教他慎重一些,多听取意见,这些都是从学生个性特征出发,以补救学生的不足而进行因材施教的。因材施教在今天仍是教学工作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方法,我国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也应创造这些方面的经验。
三、使用启发式教学,主张学思统一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教师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个重要的创造,是当今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一个重要教学方法。孔子的启发是相当成功的,往往不给学生现成答案,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常在闲坐时,让学生随意谈论,然后因势利导,引出自己的看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一次他问子路、子贡、颜渊“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答曰:“智在使人知己,仁在使人爱己”,子贡答曰:“智者知人,仁者爱人。”颜渊答曰:“智者自知,仁者自爱。”面对不同的答案,孔子没有直接评论,而是给出让学生思考的结论:“子路可以做仕,子贡可以做仕君子,颜渊可以做明君子”。孔子还对如何启发进行总结,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就是说学生不到想明白而又不得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而又说不清楚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师指导学生要在学生有了求知的兴趣、动机、主动性、积极性的时候才有效,因为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强迫灌输,学习效果是不可能好的,所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雍也》)孔子不仅教学生时用启发的方法,自己和别人谈问题,也善于接受别人的启发。后来的《学记》把这一经验总结为善喻。“遵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是教学上很宝贵的经验。
四、重视师生关系,主张互敬互爱
师生要建立互相尊敬与爱戴的师生关系。建立必要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关乎整个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的活动,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关系。孔子认为在教学中,师生要建立互相尊敬和爱戴的关系。为此,孔子说要持“知之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的虚心态度,要采取“不耻下问”甚至“每事问”的态度,并且拜善人为师。不仅如此,孔子与学生情同手足,颜渊死,他悲痛不已。他不是把自己凌驾在学生之上,而是出现在学生之中或与学生结伴同行,或与学生席地而坐,或谈志向报负,或述个人情怀,都能做到胸怀坦荡心心相印。孔子的学生用下面的话来述说对老师的尊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子罕》),这正是素质教育所呼唤的真正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 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内涵;关系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令人叹为观止,值得系统研究,深入体会,并使其服务于当下教育。
一、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素质教育内涵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和方法曾为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他办了一个规模很大的私学,由于他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步地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教学思想和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特别是他对教学或学习过程的各个因素,如,“学”、“思”、“行”等都有自己的见解,其中也不乏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的理念
素质教育,主要指后天素质的培养,是指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出发,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不能仅依赖学校教育,它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孔子不能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毕竟这是新时代的产物,但孔子的教育模式渗透很多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素质”的教育。当然古今的素养标准不同,培养方向、教育的内容自然不同。
总之,孔子的“六艺”与“六书”教育,是从发展和完善个人的出发与社会发展的考虑的,这些教育内容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更注重礼乐教育;既有自然科学知识,又有社会科学知识。这说明孔子的教育理念中,已认识到了学生德、智、体、美等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孔子是当之无愧的素质教育的先驱。
2、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实这一教学要求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已有体验。在孔子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别强调“多闻”、“多见”,“多闻”是指间接从别人或前人得来的经验;“多见”是指自己直接从事物中得来的经验,孔子重视“多闻”、“多见”的思想,并把它作为求得知识的源泉和教学过程的最初环节。
(2)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角度看,孔子关于“学”、“思”、“行”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如,在处理教学或学习过程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即学与思、知与行、教与学的关系,孔子就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他认为学习和思考二者不能偏废,应该很好地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在学与思二者的关系上,孔子是更多地强调“学”是比较根本的,“思”必须以“博学”为基础。他说:“吾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当代素质教育的关系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教育思想不仅为中华文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明的构建也产生了深深的影响。而且他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1、孔子十分重视言行一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话说明他以实际行为表现作为衡量学生的一把尺子。在“言”与“行”二者的关系上,孔子把“行”看得比“言”更为重要,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要求言与行的结合一致构成了孔子及其弟子在教学经验和道德修养方面的另一个特点,这一特点与素质教育中提倡的言行一致的育人要求是完全吻合的。
2、在教学的关系上,孔子提出了极为深刻的见解,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认为作为一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应该是“学而不厌”,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诲人不倦”。孔子认识到作为老师只有孜孜不卷的刻苦学习,使自己有更深厚的学问修养,才能教好学生,同时,在教育方面,老师也必须持有认真的态度,不辞劳苦地做出辛勤的劳动,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可见“学不厌”与“诲不倦”是密切联系着的。孔子就是本着这种精神,“以发奋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态度来从事教与学的。他的这一敬业精神及态度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教育与发展,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这种精神将得到尽一步的弘扬。
综上所述,孔子不但建立了系统的教育理论。更重要的是他有着大量的教育实践和成果,这些成果正是其素质教育思想的结晶。其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对中国现代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这些原则和方法与当前“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要求有很多相通之处,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和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应得到科学的继承并加以创新利用。
参考文献:
[1]杨国欣.孔子教育思想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6,(8).
[2]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3]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4]程泽峰.论孔子教育思想在语文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关键词]孔子 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165-01
一、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以道德教育作为教育内容及培养目标的基础
孔子把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德放在首位。孔子为达到这个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把道德规范(礼)、道德熏陶(乐)作为教育的首要内容来强调,其次才是射、御――军事技能,书、数――科学文化教育;同时,孔子也很重视学生自觉地修养德行。他在这方面提出许多主张,如立志、克己、内省、力行、中庸等。立志对道德修养非常重要;克己内省指时时反省自我,然后加以克制;力行则要求不论对自身还是对他人都不要停留在口头上,要身体力行付诸行动;中庸则指掌握事物的分寸,使人际关系和谐。这一系列的主张都体现了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把如何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人格完善的人作为教育的根本。
(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
1.学、思、行结合。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观点纳入教学过程的教育家。《论语》中提到“思”有25处,可见孔子对思的重视。孔子在学习中让学生思考,不单单是坐在那里苦思冥想,还要“扣其两端”,逆向思维,思要有灵活性,而学、思最终的目的是行,即付诸实践。这种学、思、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因其先进性贯穿了整个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
2.启发诱导。孔子是真正的启发式教学法的创始人,他早于苏格拉底几十年提出了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只有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有问题时,孔子是先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由此可见,孔子在当时就注意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然而现在我们却更多地注重以教师为主体的启与发,却往往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思考、发现、探索的过程。
3.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因材施教的第一人。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在《论语•颜渊》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作出了四种不同回答。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中有数,他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对相同的问题作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又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孔子是在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做到了教育的以人为本。
(三)教师修养的典范性
孔子提出了许多教师修养的准则,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等。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热爱和从事教育工作。他曾率领弟子周游列国,与学生共患难,师生结成了亲密的关系。他对学生真诚相待,把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他在教学中提倡师生“教学相长”,他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勤勉教育学生,因此获得了万世师表的称誉。
二、孔子教育思想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
21世纪教育的主题是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即以育人为本的全面的、和谐发展的、创新的教育。面对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回顾孔子的教育思想,发现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启示。若能把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部分与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相结合,则会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素质教育首先要求学生学会做人
教育不能只注意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培养他们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心,这是德育的目标。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为基础,掌握的知识越多,危害也就越大。而孔子以德育为基础的教育,正是要教会学生做人。他的“六艺”教育,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为目标的教育,都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德高尚、人格完善的人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提倡以育人为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孔子的因材施教就是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施教,不仅各因其材,而且各尽其材。孔门弟子之中文臣武将皆备,教师学者济济,生动地表明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成功。
(三)素质教育提倡和谐发展的教育
孔子的“六艺”教育涵盖了德、智、体、美四方面和谐发展的内涵;他的学、思、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他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观。这些都恰恰表明孔子已经在实践了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
孔子的教育理论中所提出的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师修养及学生自身修养的原则在今天看来仍有其先进性、科学性与合理性,我们应该积极汲取其中的精华,使之成为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创新教育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教育;因材施教;教育公平;教育改革
一 我国农村学校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的教育决定了中国的未来。
从国家近十年来出台的针对农村教育的政策中可知,国家非常重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在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现在,我国实行中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对贫困生还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将有效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我国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农村中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仍与城市中小学存在巨大差距。即使在条件好一点的学校,微机室、图书室等设备也常常沦为摆设。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村的学生数量明显减少,许多学校就近合并;随着农民进城务工人数的增多,一部分孩子跟随父母进入城市就读;还有一部分家长将孩子送入城镇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就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农村学校的学生。
(二)师资力量不足,素质教育困难重重
为了2011年,10597名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已全部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各地师范院校还因地制宜,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农村学校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并对置换出的农村骨干教师进行脱产培训;部分高校还在每年实施支教计划,支援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尽管如此,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的改善还需要一段时间。加之教育资源有限,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推行难,导致学生视野狭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与城市学生的差距越来越远。
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之一。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五百年,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仍然焕发着活力,对我国当代农村学校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实践有着深刻的启示。在当今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和应对农村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遇到的新困难、面临的新挑战,仍然需要我们继承、发扬他的教育思想,并从中汲取有益营养,完善农村学校教育的内容、方法、思想、体制等等。
二 孔子教育思想对农村学校教育的启示
(一)“君子不器”理念与农村素质教育
所谓君子不器,即真正有能力的人不会去做具体的事情,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是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专业技术人员。[1]孔子所讲的“君子不器”对于当代农村教育的启示,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素质教育,学生要使自我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做一个多面手,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孔子在教学中,采用礼、乐、射、御、书、数的课程,使他的学生在这六个方面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素质教育:孔子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气质进行不同的教育,孔子认为人的智力是有高低的,因此在教育上应有所区别。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在城镇各类学校开展地很好,在农村学校却很难开展。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改革,提高农村学校素质教育是当务之急。我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很大,在农村倡导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必须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
但是,当前农村学校仍采用以学生成绩来考评及奖励老师的评估办法,教育主管部门考核教师以学生成绩定优、评先。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创新教学,探索教学新路,搞素质教育。大部分教师没办法跳出考试的圈子里,每天想得是什么能考,可能考什么。由此造成了只抓主科,忽视小科。素质教育根本落实不了。
在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加大政府的重视程度,更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
因此,有必要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2]
(二)“教学相长”与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一、扩大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多样化,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特别是电子文化时代的到来使学生能从更多的渠道接收语文信息,多媒体教学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平台,与此同时,人们的知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如果语文课程的教学仍然局限在角落里,不能与时代同步发展,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学习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压减教材内容,突出经典,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这样既简化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又可以挤出时间拓展内容,使教学艺术具有时代气息。如在古典文学名篇的学习中,可采用比较学习法,把原著和近年的改编的电视剧、电影相比较,寻求异同和联系,分析作者原意与导演的编导意图,评价课文人物描写与演员塑造形象的差异等。
二、引导学生横向思维,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我们应该明确,现代社会的发展,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经济增长因素外,还有一个我们息息相关的文化发展因素。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思想精华大量表现在语文教材里,不少优秀作品本身就是生动的思想教育教材,所以在语文课上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提取作品内容的文化精华、思想精华,联系实际,注重引导学生横向思维,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例如学习孔子的文章,我们可介绍孔子的生平事迹,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办学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还可就孔子的一些论数据展开课堂讨论,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患人之不知已知,意不知人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激发学生横向思维,探讨这些观点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经过课堂讨论,同学们会深受启发,既了解了孔子在文化、思想等方面的重要贡献,还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净化了大家的心灵。在学知识的同时也为祖国灿烂的文化而骄傲,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豪感和信心。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科学实验证明,人们从听觉上获取的信息保持在60%左右。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语文教学应该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用图像、声色、色彩等综合方式刺激感官,激发学习的兴趣。特别是作文课,教学结合投影仪向学生展示成功的范文,有利于同学相互学习。
四、充分利用传统的“小班级大舞台”的形式,营造浓厚的语文素质教育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