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范文

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

篇1

关键词:孔子;孔子教育思想;教师;素质教育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两千多年来,他和他创立的学说,对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特别是教育,有着极为深刻广泛的影响,其教育思想经历过历史的洗礼和实践的检验,精华部分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辉,烛照着我们为做好教育工作不断地探索、研究。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研究、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将使我们得到许多积极的影响和有益的启示。本文试结合素质教育对孔子教育思想进行分析论述,以找出孔子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以及素质教育与孔子教育思想方面的联系与继承。

一、重视品德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要旨之一,就是整体性原则,即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尤其要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品行修养的培养,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立教。这种思想很多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长期以来从事教学实践,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方法上,总结出许多可贵的经验,他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在教育上注意言行一致。他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这表明人的言行的不一致性。由于言行的不一致,孔子提出对一个人的观察,要通过他的行动来检验他的话是否真实。他教育学生特别注意“行”的方面,强调言行一致性,把它作为判断人的道德修养高低的标准之一。他主张“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要求学生“敏于事而慎于言”,反对“言过其实”的人,强调“行”的重要和多做少说。他还教育学生要做到“仁、义、礼、智,信”,尤其强调要讲诚信,认为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人无信不立”。这些思想,以我们今天的思想教育工作方面仍有借鉴意义。在教育过程中,孔子十分注意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得到全面的发展,他提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一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全面知识与技能。在注重教育全面性中,孔子曾提出“智、仁、勇”,他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

二、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充分开发其潜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和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方法。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注意到了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提出了“因材施教”,培养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他非常尊重学生的品德个性发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子罕》),孔子很赞美弟子子路在这方面的德性,他说:“衣敝温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罕》)这种性格无论是环境顺利或不顺利的时候都要做到这一点。孔子还注意从发展学生的特长方面进行教育。他的弟子中有所谓德行、言语、政策、文学四科的区分,这正是发挥其所长教成的。孔子以后的儒家在《礼记》的《学记》中提出教学要长善救失,也是对孔子教学经验的总结。“因材施教”一语是朱熹对孔子教学方法的概括。孔子确定是这样做的。他首先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这就是说对高才生要讲高深的道理,不要限制他的发展,对一般学生就只讲一般道理,免得他接受不了。颜回、子项都是孑L子的高才生,但颜回自己说他只能闻一知二,实则颜回却能闻一知十,可见颜回在高才生里是最突出的。因此孔子对颜回讲的道理是很深的,颜回认为听了孔子的教导,“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罕》)。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也体现在孔子对学生的特点很注意、很了解上。他能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教学。最典型的例子是孔子对“闻斯行诸”一句的回答。冉求问孔子听到就该立刻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当然,听到就应该去做。子路问同一问题,孔子却回答,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有父兄在吗,还应再听取些意见呀!第三个学生公西华就怀疑了,去问孔子为什么对同一问题两样回答。孔子说,冉求性慢,力行差一些,所以我鼓励他听了就去做;子路性急说干就干,所以我要教他慎重一些,多听取意见,这些都是从学生个性特征出发,以补救学生的不足而进行因材施教的。因材施教在今天仍是教学工作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方法,我国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也应创造这些方面的经验。

三、使用启发式教学,主张学思统一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教师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个重要的创造,是当今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一个重要教学方法。孔子的启发是相当成功的,往往不给学生现成答案,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常在闲坐时,让学生随意谈论,然后因势利导,引出自己的看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一次他问子路、子贡、颜渊“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答曰:“智在使人知己,仁在使人爱己”,子贡答曰:“智者知人,仁者爱人。”颜渊答曰:“智者自知,仁者自爱。”面对不同的答案,孔子没有直接评论,而是给出让学生思考的结论:“子路可以做仕,子贡可以做仕君子,颜渊可以做明君子”。孔子还对如何启发进行总结,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就是说学生不到想明白而又不得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而又说不清楚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师指导学生要在学生有了求知的兴趣、动机、主动性、积极性的时候才有效,因为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强迫灌输,学习效果是不可能好的,所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雍也》)孔子不仅教学生时用启发的方法,自己和别人谈问题,也善于接受别人的启发。后来的《学记》把这一经验总结为善喻。“遵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是教学上很宝贵的经验。

四、重视师生关系,主张互敬互爱

师生要建立互相尊敬与爱戴的师生关系。建立必要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关乎整个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的活动,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关系。孔子认为在教学中,师生要建立互相尊敬和爱戴的关系。为此,孔子说要持“知之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的虚心态度,要采取“不耻下问”甚至“每事问”的态度,并且拜善人为师。不仅如此,孔子与学生情同手足,颜渊死,他悲痛不已。他不是把自己凌驾在学生之上,而是出现在学生之中或与学生结伴同行,或与学生席地而坐,或谈志向报负,或述个人情怀,都能做到胸怀坦荡心心相印。孔子的学生用下面的话来述说对老师的尊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子罕》),这正是素质教育所呼唤的真正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篇2

[关键词] 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内涵;关系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令人叹为观止,值得系统研究,深入体会,并使其服务于当下教育。

一、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素质教育内涵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和方法曾为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他办了一个规模很大的私学,由于他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步地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教学思想和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特别是他对教学或学习过程的各个因素,如,“学”、“思”、“行”等都有自己的见解,其中也不乏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的理念

素质教育,主要指后天素质的培养,是指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出发,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不能仅依赖学校教育,它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孔子不能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毕竟这是新时代的产物,但孔子的教育模式渗透很多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素质”的教育。当然古今的素养标准不同,培养方向、教育的内容自然不同。

总之,孔子的“六艺”与“六书”教育,是从发展和完善个人的出发与社会发展的考虑的,这些教育内容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更注重礼乐教育;既有自然科学知识,又有社会科学知识。这说明孔子的教育理念中,已认识到了学生德、智、体、美等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孔子是当之无愧的素质教育的先驱。

2、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实这一教学要求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已有体验。在孔子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别强调“多闻”、“多见”,“多闻”是指间接从别人或前人得来的经验;“多见”是指自己直接从事物中得来的经验,孔子重视“多闻”、“多见”的思想,并把它作为求得知识的源泉和教学过程的最初环节。

(2)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角度看,孔子关于“学”、“思”、“行”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如,在处理教学或学习过程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即学与思、知与行、教与学的关系,孔子就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他认为学习和思考二者不能偏废,应该很好地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在学与思二者的关系上,孔子是更多地强调“学”是比较根本的,“思”必须以“博学”为基础。他说:“吾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当代素质教育的关系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教育思想不仅为中华文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明的构建也产生了深深的影响。而且他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1、孔子十分重视言行一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话说明他以实际行为表现作为衡量学生的一把尺子。在“言”与“行”二者的关系上,孔子把“行”看得比“言”更为重要,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要求言与行的结合一致构成了孔子及其弟子在教学经验和道德修养方面的另一个特点,这一特点与素质教育中提倡的言行一致的育人要求是完全吻合的。

2、在教学的关系上,孔子提出了极为深刻的见解,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认为作为一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应该是“学而不厌”,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诲人不倦”。孔子认识到作为老师只有孜孜不卷的刻苦学习,使自己有更深厚的学问修养,才能教好学生,同时,在教育方面,老师也必须持有认真的态度,不辞劳苦地做出辛勤的劳动,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可见“学不厌”与“诲不倦”是密切联系着的。孔子就是本着这种精神,“以发奋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态度来从事教与学的。他的这一敬业精神及态度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教育与发展,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这种精神将得到尽一步的弘扬。

综上所述,孔子不但建立了系统的教育理论。更重要的是他有着大量的教育实践和成果,这些成果正是其素质教育思想的结晶。其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对中国现代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这些原则和方法与当前“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要求有很多相通之处,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和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应得到科学的继承并加以创新利用。

参考文献:

[1]杨国欣.孔子教育思想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6,(8).

[2]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3]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4]程泽峰.论孔子教育思想在语文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篇3

[关键词]孔子 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165-01

一、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以道德教育作为教育内容及培养目标的基础

孔子把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德放在首位。孔子为达到这个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把道德规范(礼)、道德熏陶(乐)作为教育的首要内容来强调,其次才是射、御――军事技能,书、数――科学文化教育;同时,孔子也很重视学生自觉地修养德行。他在这方面提出许多主张,如立志、克己、内省、力行、中庸等。立志对道德修养非常重要;克己内省指时时反省自我,然后加以克制;力行则要求不论对自身还是对他人都不要停留在口头上,要身体力行付诸行动;中庸则指掌握事物的分寸,使人际关系和谐。这一系列的主张都体现了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把如何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人格完善的人作为教育的根本。

(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

1.学、思、行结合。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观点纳入教学过程的教育家。《论语》中提到“思”有25处,可见孔子对思的重视。孔子在学习中让学生思考,不单单是坐在那里苦思冥想,还要“扣其两端”,逆向思维,思要有灵活性,而学、思最终的目的是行,即付诸实践。这种学、思、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因其先进性贯穿了整个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

2.启发诱导。孔子是真正的启发式教学法的创始人,他早于苏格拉底几十年提出了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只有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有问题时,孔子是先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由此可见,孔子在当时就注意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然而现在我们却更多地注重以教师为主体的启与发,却往往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思考、发现、探索的过程。

3.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因材施教的第一人。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在《论语•颜渊》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作出了四种不同回答。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中有数,他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对相同的问题作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又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孔子是在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做到了教育的以人为本。

(三)教师修养的典范性

孔子提出了许多教师修养的准则,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等。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热爱和从事教育工作。他曾率领弟子周游列国,与学生共患难,师生结成了亲密的关系。他对学生真诚相待,把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他在教学中提倡师生“教学相长”,他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勤勉教育学生,因此获得了万世师表的称誉。

二、孔子教育思想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

21世纪教育的主题是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即以育人为本的全面的、和谐发展的、创新的教育。面对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回顾孔子的教育思想,发现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启示。若能把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部分与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相结合,则会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素质教育首先要求学生学会做人

教育不能只注意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培养他们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心,这是德育的目标。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为基础,掌握的知识越多,危害也就越大。而孔子以德育为基础的教育,正是要教会学生做人。他的“六艺”教育,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为目标的教育,都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德高尚、人格完善的人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提倡以育人为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孔子的因材施教就是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施教,不仅各因其材,而且各尽其材。孔门弟子之中文臣武将皆备,教师学者济济,生动地表明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成功。

(三)素质教育提倡和谐发展的教育

孔子的“六艺”教育涵盖了德、智、体、美四方面和谐发展的内涵;他的学、思、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他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观。这些都恰恰表明孔子已经在实践了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

孔子的教育理论中所提出的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师修养及学生自身修养的原则在今天看来仍有其先进性、科学性与合理性,我们应该积极汲取其中的精华,使之成为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创新教育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农村教育;因材施教;教育公平;教育改革

一 我国农村学校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的教育决定了中国的未来。

从国家近十年来出台的针对农村教育的政策中可知,国家非常重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在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现在,我国实行中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对贫困生还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将有效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我国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农村中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仍与城市中小学存在巨大差距。即使在条件好一点的学校,微机室、图书室等设备也常常沦为摆设。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村的学生数量明显减少,许多学校就近合并;随着农民进城务工人数的增多,一部分孩子跟随父母进入城市就读;还有一部分家长将孩子送入城镇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就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农村学校的学生。

(二)师资力量不足,素质教育困难重重

为了2011年,10597名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已全部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各地师范院校还因地制宜,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农村学校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并对置换出的农村骨干教师进行脱产培训;部分高校还在每年实施支教计划,支援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尽管如此,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的改善还需要一段时间。加之教育资源有限,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推行难,导致学生视野狭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与城市学生的差距越来越远。

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之一。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五百年,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仍然焕发着活力,对我国当代农村学校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实践有着深刻的启示。在当今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和应对农村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遇到的新困难、面临的新挑战,仍然需要我们继承、发扬他的教育思想,并从中汲取有益营养,完善农村学校教育的内容、方法、思想、体制等等。

二 孔子教育思想对农村学校教育的启示

(一)“君子不器”理念与农村素质教育

所谓君子不器,即真正有能力的人不会去做具体的事情,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是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专业技术人员。[1]孔子所讲的“君子不器”对于当代农村教育的启示,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素质教育,学生要使自我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做一个多面手,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孔子在教学中,采用礼、乐、射、御、书、数的课程,使他的学生在这六个方面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素质教育:孔子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气质进行不同的教育,孔子认为人的智力是有高低的,因此在教育上应有所区别。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在城镇各类学校开展地很好,在农村学校却很难开展。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改革,提高农村学校素质教育是当务之急。我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很大,在农村倡导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必须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

但是,当前农村学校仍采用以学生成绩来考评及奖励老师的评估办法,教育主管部门考核教师以学生成绩定优、评先。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创新教学,探索教学新路,搞素质教育。大部分教师没办法跳出考试的圈子里,每天想得是什么能考,可能考什么。由此造成了只抓主科,忽视小科。素质教育根本落实不了。

在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加大政府的重视程度,更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

因此,有必要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2]

(二)“教学相长”与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篇5

一、扩大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多样化,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特别是电子文化时代的到来使学生能从更多的渠道接收语文信息,多媒体教学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平台,与此同时,人们的知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如果语文课程的教学仍然局限在角落里,不能与时代同步发展,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学习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压减教材内容,突出经典,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这样既简化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又可以挤出时间拓展内容,使教学艺术具有时代气息。如在古典文学名篇的学习中,可采用比较学习法,把原著和近年的改编的电视剧、电影相比较,寻求异同和联系,分析作者原意与导演的编导意图,评价课文人物描写与演员塑造形象的差异等。

二、引导学生横向思维,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我们应该明确,现代社会的发展,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经济增长因素外,还有一个我们息息相关的文化发展因素。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思想精华大量表现在语文教材里,不少优秀作品本身就是生动的思想教育教材,所以在语文课上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提取作品内容的文化精华、思想精华,联系实际,注重引导学生横向思维,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例如学习孔子的文章,我们可介绍孔子的生平事迹,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办学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还可就孔子的一些论数据展开课堂讨论,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患人之不知已知,意不知人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激发学生横向思维,探讨这些观点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经过课堂讨论,同学们会深受启发,既了解了孔子在文化、思想等方面的重要贡献,还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净化了大家的心灵。在学知识的同时也为祖国灿烂的文化而骄傲,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豪感和信心。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科学实验证明,人们从听觉上获取的信息保持在60%左右。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语文教学应该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用图像、声色、色彩等综合方式刺激感官,激发学习的兴趣。特别是作文课,教学结合投影仪向学生展示成功的范文,有利于同学相互学习。

四、充分利用传统的“小班级大舞台”的形式,营造浓厚的语文素质教育的氛围。

篇6

一、启发式教育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博深的学问,就必须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的著名论断。孔子在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孔子的启发式教育精髓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的引导和及时启发。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方法,对我们是很有启示的,我们的教师认为课堂上不讲似乎对不起学生,不讲就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不讲就是没有水平。于是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主导”变成了“主宰”,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这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而不越俎代庖。

二、因材施教

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树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主张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虽然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但孔子确实有着“因材施教”的思想,他的教育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十分熟悉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正是由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大有启发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齐步走”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目的。

三、倡导乐学

孔子倡导乐学。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那么孔子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的呢?

一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民主教学。这是令学生乐学的前提,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师生感情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孔子对学生十分热爱,与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从不摆教师的架子,总是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而且也能放下架子向他的学生学习。教学态度谦和、民主、诚恳、友爱,教学气氛轻松愉悦。今天,我们更应该像孔子那样,对学生讲平等,讲民主,讲感情。

篇7

一、仁者爱人,爱人者人皆爱之

孔子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仁”,“仁”即“爱人”,而唯有“爱人”者方能担当育人重任,孔子的这种思想首先就体现在他一生最光辉的事业中。有一则这样的故事: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篇第十·十七)厩,当然是指马厩。马棚失火被烧了。马棚里,自然有马,也有会养马的人。养马的人,自然也不算什么地位高的人。但孔子退朝回来知道此事后,关心的是“伤人乎?”,而不询问马的情况。对于地位很低,在当时被人们成为“贱民”的仆人,孔子尚且如此关注与尊重,就更不用说,活在他生命中与他相依为命的弟子了。他的学生颜渊曾喟然而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由此可见他对学生的影响很是深远,为人师者,孔子从不声色俱厉,记得在《论语》中对孔子印象最深的两个神态是“欣然”、“莞尔”,从这两个神态,我们便看到了一个和蔼可亲的老者,他的智慧就在融融和笑间。学生在孔子眼里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把他们每个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学生也把老师刻在了灵魂里。反观我们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这与孔子之仁真是不谋而合,是啊,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性存在,他们有成长的欢欣,也有追忆似水年华的痛楚,有面对花开花落时的伤感,也有迎来朝阳时的欢呼雀跃,因此,教育,我们不应该忽视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不应该强迫他们出产的仅仅是成绩。仁者无敌,唯有仁字在心,在行,才能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回归教育的本质。

二、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是道德的坚守者,他在论语中所说的“德不孤,必有邻”,让物质文明极度发达,而道德逐渐丧失的我们后来人不仅产生心灵的战栗。作为老师,孔子在和弟子的谈话中,反复提到道德的重要性,在他眼里,道德品质要远比智慧重要多了。孔子的弟子颜渊学术成就一般,但他有“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君子固穷”,所以他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这是对孔子道德的最好描述,在《论语》中,孔子反复向他的学生阐释的品德有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内省(吾日三省吾身)、知礼(礼之用,和为贵;不知礼,无以立也)、好学(朝闻道,夕死可矣)、固穷(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等,而这些作为一个人的立身之本的品德,却正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正在逐渐丧失的品德。特别是近年来应试教育的甚嚣尘上,不唯德,只唯分数的人才评价标准,更加速了道德在学生中的丧失,在这种教育情形之下,品德教育逐渐淡出学校的课堂,真善美遗落,世间温情淡漠,教育看起来蓬蓬勃勃,实际上在充满激烈竞争的血雨腥风中早已远离了它的本质。素质教育下,关注学生的价值,关注民族的良性发展,在素质教育下,老师和学生有了更多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可以审视心灵回归自我。素质教育下,学生的活动多起来,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提炼多种品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自由的心灵才是完满充实的心灵,当学生在校园中飞扬自己的青春的时候,也将是他们树立品德,在世间书写大大的人字的时候。

三、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篇8

《论语》大学生品行建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素质,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就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全面而又有效的培养教育。作为我国传统经典的《论语》其中蕴含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通过充分吸收《论语》中的有益成分,可以为大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很好的行为指导,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一、《论语》对大学生学习的指导意义

首先,将学习的过程视为一个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一方面,要提高知识的储备,另一方面,则应通过学习提高道德修养,从两方面进行全面进修。所以孔子曾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二者不能偏废,若缺其一则无法实现一种完整的素质教育,大学生教育的真正目的也将无法达成,也就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其次,在《论语》中孔子提倡“学而不厌。”(《述而》)在学习上做到“不厌”并不容易,最重要的是要将学习看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要充满热情,不将学习看作负担,即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对待学习上不仅要富有热情,而且要注重实际的学,不要把学习目标仅仅停留在口头上,避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阳货》)的现象,目标在远大也应该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来。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不懂的问题“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泰伯》)通过多问,可以解决不了解问题,巩固知识。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敢于积极发问,孔子称赞这同行为是“善哉问”。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大学中的教学资源,并结合网络信息等方面的手段,实现“问”的有效化和可靠化。最后,学习中应讲求一定的学习方法,《论语》在这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第一,学习时应报以一种老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只有这样才能放低自己的身段,不至于高看自己,也有利于更好地潜心学习。第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孔子非常重视对学习成果的及时复习,他认为通过及时的复习使自己对所学知识实现升华,使认识加深,达到“闻一以知二”的效果。第三,对待学习应该勤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而。”(《述而》)要学会合理利用时间,安排各项事情,努力学习。而且不仅在学校,即使将来踏入社会都要将学习作为一种终身的行为习惯,活到老,学到老。

二、《论语》对大学生生活行为的指导意义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方式,是大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代的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的成员其行为和生活方式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生行为习惯不断带来影响,某些大学生在行为上出现了或多或少诸如:诚信的缺失、交友失当、攀比和追求高消费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论语》中的宝贵财富,为问题的解决寻求答案。

首先,孔子在《论语》中提倡要做到应该尽量理解他人,体会别人的感觉,能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实现人际交往的和谐发展,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这正是《论语》所要向后人表达的人际交往的重要准则。其次,在交往中还应注意对朋友的选择,在自己心中,要有一个标准,时刻提醒着自己。对此,孔子曾有过这样的表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孔子认为,交友就应该结交那些智慧、正直、宽厚的人,而应避免结交善于阿谀奉承,巧言令色的人,这是对自己有害的。要注意把握尺度,适可而止。最后,孔子还认为,应该向比自己有能力的人学习,正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途径就是能有一个良好的知识储备和一个优秀的品行作为支撑。

三、《论语》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指导意义

拥有一个良好、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们这个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素质发展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也是大学生踏入社会、融入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良性发展,对指引今天社会风尚的前进同样有着重要意义,《论语》作为记述孔子言行的重要著作,在指导大学生思想观念建设上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人无信不立,作为一名大学生更是如此。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诚”和“信”,孔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学而》),他还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从这些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将诚信看作一个人最起码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素质。另外,孔子还认为,一个人应该具有坚毅的品格,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秦伯》),在孔子看来,一个人不应该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应该为之进行不懈的努力。对大学生来说,坚持不懈更应该是作为自己对人生的要求。只有坚持不懈的人,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孔子“仁”的思想,对当代学生素质建设更具启发性。所谓的“仁”,包括恭、宽、信、敏、惠,五个方面,在今天的大学生良好思想观念的培养中,更应该注重“仁”的培养,用以激发大学生仁爱、宽厚的观念意识,使得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得更好,更有成效。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每人都有义务将自己做到最好,将自己的学习、行为和思想观念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实现自身的均衡、协调、健康的发展,在接受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论语》作为孔子一生的言行和思想结晶,是一本值得人们仔细开发,仔细研读的著作,将其中的生活智慧更加广泛地应用与我们大学生涯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瑞,李忠云.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篇9

一、爱心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教师首先应学会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和谐的朋友式关系。所谓育心必须交友,必须师生共同参与,既有教师的无话不谈、知而必言,又有学生无拘无束地谈印象、谈感受、谈疑惑和问题。教师以爱心对待学生,当学生受到感悟时,必然以自觉的学习态度来回报教师。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所以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教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唤醒爱心,只有爱心才能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感情当然不能代表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然而,有时候师生之间相互的感情并不一定有着明显的直接的“教育功利”目的。如果师生间建立起了感情的良性循环――教师经常想:“这么好的学生,我怎么能不想方设法地把他们教好呢?”学生经常想:“这么好的老师,我怎么能不好好听从他的教育呢?”――那么,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出现成功的曙光!

二、快乐教育是达成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快乐是一种最佳心理状态,是个体愉快的心理体验。人有快乐都本能地希望与他人共享。快乐的人具有自信感、自如感,对人对事有较强的容纳和接受倾向,容易合群,容易使人产生亲切感。翻开《论语》,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鲜活跳动的孔子论快乐教育话语。颜回是孔子最欣赏和器重的学生。孔子称赞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在学习中颜回始终处于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尽管非常贫困,但其对老师传授知识的领悟和理解能力却是超群的,出类拔萃的,完全沉醉于孔子的快乐教育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谓“好之者”可以理解为喜欢学习善于学习的人,“乐之者”可以理解为懂得快乐的人。喜欢学习、善于学习的人其学习效果固然好,但快乐学习的人,其学习效果则会更好。这是多么深刻的真知灼见啊!快乐学习对广大求知者又是多么重要啊!又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那些聪明充满仁爱的人,总是能从大自然中找到快乐,体验高雅的生活情趣,懂得拥有快乐,让身心处于积极状态。人要生存总离不开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有志向有理想有追求的读书人,他们的精神生活,精神品质总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以至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乐”。大教育家孔子的《汉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生动地表现了孔子师生之间那种融洽的学习气氛,以及学生各自不同的志向、个性、尤其是淡泊宁静的情志,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从孔子师生愉快的对话交谈之中,学生老师的心思志向、各自不同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主张得以展现,其中的教与学、取与舍,明确清晰。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场面和谐,其乐融融,让人羡慕。孔子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志向,看似很随意,而在更深层面上反映的是:孔子的快乐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期望整个社会所有人的快乐与幸福。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也主张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了解游戏娱乐的价值,不赞成对学生体罚。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人文主义思想家蒙恬在他的《论对孩子的教育》一文中说,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先生却手执柳条鞭,板着可怕的面孔,强迫他们埋头读书,这是怎样的做法呀?我要让教室里充满快乐,洋溢着花神和美惠女神的欢乐。教室是他们收获的地方,也应该是他们玩乐的地方。

三、教师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由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和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且年龄越小的学生越容易接受教师语言态度、行为习惯的影响。教师健康的人格特征突出表现在如何对待教育工作,怎样对待所教的学生。其中,教师性格特点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忽视。如果教师经常为不良的情绪所困扰,就会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如长期患病、婚姻失败、人际关系不和等,都可能使教师上课无精打采,一旦工作不如意时,就大动肝火。所以,高“情商”的教师首先应善于控制与疏导自己的情绪,不在不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生气、发怒。马卡连柯以自身的体会为教师树立了榜样,他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怨的神情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我有不愉快的事情,我生病了,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示出来。”

教师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传递者,同时还是代表和具有这些价值和准则的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对学生起着仿效作用。教师工作一向复杂而繁重,如果仅仅从经济报酬上看是体现不出它的劳动价值。教师劳动价值充分体现在其具有的社会性。一名教师,不论他的性格如何,是否适合做教师,但他心里自然明白自己在怎样教育学生,能教到什么程度。教师有普通人所有的一切需要,包括物质生活需要。但教师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教师拥有更多的是无形的责任。那种将教师作为不得已而从之的职业想法,不喜欢教学,随意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学生或将商品意识纳入教育行为,不专心教学,热衷于有偿家教等,都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

总之,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在日趋紧张、竞争激烈的环境里,人们的生存压力也更大。教师在社会转型时期,也会为多元道德价值观所困,也必然会承受职业所带来的各种压力。而只有心理健康、人格健全、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学生,才能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把素质教育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史.岳麓书社,2000.11,第1版:21.

篇10

关键词 成人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lG40 文献标识码:A

1当下社会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病

1.1是精英教育还是教育精英

当今我们教育的目标是精英教育但是现状是教育精英,甚至是大众教育都未达到。但是这种教育精英教育出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却又都不是精英,他们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与教育投入是完全不成比例的。

1.2教育问题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最近广州2个大学生参加马拉松比赛致死案,就体现出当今大学生的一种身体素质低下的现象,许多大学就因此取消了长跑运动。还有很多学生的一种非遗传性的肥胖,都是由于一系列教育的弊病衍生出的问题。

1.3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花钱上好学校,现在在合肥,孩子换个好学校要4、5千块钱,北京现在就要5万10万甚至20万。这种把大量教育资源集中在少部分群体中的行为导致的结果是教育资源的更加集中。异地高考是否对外籍学生开放,有的省份已经公开,有的省份却是明令不接受外籍学生参加高考,教育公平该如何去实现?

2孔子基本教育思想的阐述

2.1教育“成人”

那么孔子对于“教”的作用于目的又是怎样人生的呢?老师的教育除了要传授知识以外,更实在教诲学生给学生指出道德的学习榜样,并且通过对于他们所作所为做出道德评价。鼓励与引导学生道德的前进与进步。最后的教育目标就是“成人”成为君子。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孔子教育的目标是成为君子,在《论语・宪问》中孔子对君子做了多次的解释,一种是仁德、聪明、勇敢;还有一种是做到让人们安居乐业。能够做到这些就已经是非常难得了,他认为他自己都还无法做到。退而求其次,如果能够做到在物质利益的面前还能想到道义的约束,在危险的时候能献出生命,长期处于平困之中还能信守自己的诺言,这样也就能算是成人了。在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君子是成人的终极形式,成人是成为君子的前提条件。君子起码要是一个人格完备的人。

2.2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有教无类的意思就是无论你是贫穷或富有,出生高贵与普通,身份高贵或贫贱,品格优秀或卑劣,你都有受到教育的权利。孔子的学生中有出生高贵的贵族子弟,但是更多的是出生贫贱的庶民百姓。除了其中的南宫叔和孟懿子是鲁国大夫孟僖子的儿子,宋国的司马牛是贵族。其他的如颜渊、子路、子夏、有若、子游、子张、公治长、子贡等等都是出生于普通的庶民之家。颜渊住处破败,公治长曾是囚犯,子贡虽然是商人,但是社会地位低贱。这些都是普通庶民之子,但是孔子都一视同仁给予教导。他曾经说过“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即便是曾经有过错,生命中有污点的人,只要他诚心向学,他都会一视同仁,“诲人不倦”。孔子有个学生名为宰予,他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论语・阳货》)因此认为可改为“一年之丧”,被孔子批评为“不仁” 。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即使是对于这样的学生,孔子也一视同仁地给予认真教学。根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仪教,弟子者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正是这样,孔子门下才会云集众多门生,而他的弟子也可以说是形形,个性鲜明。

2.3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所教的内容不同,方法也大相径庭。不同学生擅长的领域不同,资质不同,他教授的知识与难易程度也不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曰:“其言也,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乎?”(《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同样问的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针对不同的学生作不同的回答。颜渊聪明德行也高孔子就按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仲弓为人不够谦逊,孔子就教他谦卑,司马牛性情急躁,孔子就教其言行谨慎,樊迟愚钝,孔子就只教他最基本的爱人。

3孔子教育思想对现实教育的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说贯穿中华两千年教育史。首先他将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升到是治国安邦的根本问题与国家的重要职能。其次,改变了教育不再为贵族所享有的特权,普通平民可以通过学习来从政“学而优则仕”。最后,在教育中重视德育的重要性。这些都对当代的教育思想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对于现在应试教育下导致的择校、分重点班等问题,使得好多学习较差的学生被视为是“异类”、“害群之马”――因为他们会影响班级或学校的考试成绩。在这种体制下,一部分“学困生”被迫过早地走出了校园,走向了社会。这部分学生由于年龄过小,自制能力较差,因而走上了歧途,给社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和危害。这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就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任何人先天的品质都是相近的,不同的在于后天的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不在乎学生的成绩好坏,花的钱多或少。老师不能光重视那些聪敏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了那部分成绩差点,接受能力弱点的学生。我们应该提出提高全民素质教育,这种教育方针使得各类学生有发展的平台。教育不仅仅是在教授科学知识,更是一种素质教育、道德教育。所以这是面向全民的教育,有教无类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

[2] 朱熹(宋).《四书章句集注》.岳麓书社,2008年.

[3] 钱逊.《论语讲义》.人民出版社,2012年.

[4] 匡亚明.《孔子评传》.齐鲁书社,1985年.

篇11

关键词:孔子 君子 六艺

孔子教育学生要做一名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教育也是“君子”教育。这才是孔子教育事业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所在。君子人格教育是孔子教育观的“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就是孔子教育观的“表”,二者互为表里,形成了孔子教育观的完整体系。孔子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即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仅仅只有一种用途,孔子要求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和技艺。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学生。一般认为,《论语》中讲的“游于艺”的“艺”,就是指“礼、乐、射、御、书、数”。但从《论语》的记载来看,孔子教育弟子的科目远不止这些,起码还有《诗》《易》《史》的教育。

诗教。诗即《诗经》,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的意思是:“《诗经》三百篇,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内容,就是‘内容高尚纯正’。”

孔子认为《诗经》包含了政治上的深刻用意,与政治教化密切相关。因此,孔子非常重视《诗经》在教化和引导弟子中的作用,他经常援引《诗经》启发学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书教。书即《尚书》。孔子祖述尧舜,文武。正是从《尚书》对尧“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赞美中,孔子得出了“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结论,并以此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论语》二十篇中的第二十篇专题为“尧曰”,是孔子以《尚书》教育学生的记录。

礼教。据研究者说,孔子教授学生的礼,现在已经很难知道其中的内容了。《论语》关于“礼”的言论很多。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孔子无疑发展了“礼”的某些内涵,一定程度上冲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陈规,使“礼”具有了普遍适用的社会规范意味。因为孔子讲“礼”是面对他的所有学生,而他的学生中,有不少都是贫家子弟。

乐教。孔子教授学生的乐,现在虽然难知其详情,但从《论语》的记载来看,也还是有信息可寻,如孔子在齐国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认为《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周武王虽建有武功,但孔子认为武王作的“武”乐,形式很好,“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对“乐”的评判标准是“乐而不伤,哀而不”,以是否有利于端正认识行为、有利于社会和谐为根据。孔子晚年花了很大气力整理鲁国的音乐,使“雅颂各得其所”。孔子之所以如此重视音乐,是因为他认为音乐在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是培养人们中正和平性情的重要手段。

射教。射教也就是军事学教育。孔子的弟子中,子路、冉有都带兵打过仗,是军事指挥人才。冉有向季康子说,他的军事才能受业于孔子。孔子自己也向鲁定公提出过“凡文事必有武备,凡武事必有文备”的战略思想。孔子还提出过“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以不教民战,是谓乞之”的主张。这些都说明,孔子的军事造诣颇深。只是孔子是个反对战争的和平主义者,是个教育家,因而,他向弟子在传授军事思想时,总不忘阐说他的做人、做事道理。

史教。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历史学家。孔子评价自己“信而好古”。孔子信而好古,并不是出于简单的兴趣爱好,而是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把历史的研究当作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孔子不仅对上古史颇有研究,而且对现当代史也十分关注。孔子把自己对历史的研究心得告诉弟子,也经常同弟子们探讨历史得失。在孔子同弟子的谈话中,不仅对尧、舜、禹、商汤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伯夷、叔齐以及齐桓公、管仲、子产等著名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有对当代一些著名人士的评价。特别是孔子晚年根据鲁国史料编订《春秋》,更是花费了他的极大精力,也寄予了他的政治理想。这些,都对他的弟子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篇12

但是。在实践上,推进素质教育的道路是很曲折的。从总体上看。课堂教学还是少有生命活力,素质教育的成就还不够明显,课程改革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性的必然选择。

李岚清同志在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导向,又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他提出的要突出抓好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给了我们德育工作者很深的启示。

启示一:转变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引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所以,确立新的教学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学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学的独立性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可见,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因而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其次,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再次。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要让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当然,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启示二:改革教学方法

单一、刻板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是思想政治课长期以来不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手段,所以改革教学方法就成了当务之急。 好的教学方法,是思想政治课实现素质教育的媒介。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应该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新型学习方式,而有效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还在于我们教师的合理引导。首先,“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不能变。“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人的思想是最复杂、最多变的,而思想政治课又正是一门塑造人格、净化思想的学科,所以无论用什么方式,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都是应该贯穿始终的;其次,除了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外,教师更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把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体验教育引入到我们的政治课教学中;再次,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采用的教学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了,把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此外,演讲式、社会实践式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

启示三:调整教学内容

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应该让学生学些什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呢?可能有人会说:政治课本上有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呗!说这话其实是不清楚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规律。因为既然是讲思想政治,就应该让学生受到全面系统的思想品质的教化和政治知识的培训,同时还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切合国家的政治社会现实,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但问题在于这两者恰恰具有多变性的特点,因而教材内容就显得相对滞后了。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时代要求经常性地系统调整教学内容,比如将诚信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等时代性较强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政治知识,真正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而新课程教材所呈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即“从儿童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加强了与学生生活和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强调学生能力的提高,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适当调整教学次序,以求最佳教学效果。

启示四:改革考试评价制度

说起考试,一般人就想到“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低能”等弊端。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把考试当作目的的是“应试教育”,我们应该摈弃;把考试当作手段的是素质教育。我们应该提倡。我们都知道孔子的三千弟子是“七十二贤”。那么,这个“贤”是不是通过考分得出的结论呢?当然不是。孔子的评价方法是“察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他注重的是一个人的行为。我们思想政治课的考试制度怎样改才能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使思想政治课所教内容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和理论修养呢?我校推行的德育学分考核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即理论考试和德育学分各占一定的比例,,德育学分的结算主要是参考其日常行为规范,由教师评定、家长评定、小组评定、学生互评相结合,这样对学生能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约束作用,既体现了我校“成人成才成功”的办学理念,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启示五:建设商业素质的教师队伍

思想政治课要实现素质教育,还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政治教师。

首先,政治教师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己身正,不令而从;己身不正,虽令不从。”如今的师德建设已是一个焦点话题,我们很难设想一个向学生索要物品或体罚学生的教师,在课堂上大谈奉献、大谈道德时。学生会奉之如圭臬。而政治教师做的正好是人的思想工作,就必须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篇13

关键词 孔子思想 教学目的 治学态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02

Comparison between Confucius's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Modern Educational Thoughts

ZHAO Xi

(Luoyang Polytechnic, Luoyang, Henan 471000)

Abstract Confucius thought is broad and profound, far-reaching, in the er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is not developed, the idea of teaching, especially the idea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at the time was widely recognized in the concept of Confucius. It now appears that Confucius's educational purposes, attitudes and methods are still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t is worth learning from modern educators.

Keywords Confucius's Thoughts; teaching target; attitude; teaching methods

孔子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许多思想理念被后人传承并发扬光大,可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着了我国的教育史。而在现代教育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很多人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已经落后了,但笔者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

1 孔子教学目的和现代教学目的比较

春秋战国时期,诸候割据,战乱频繁,奴隶制度趋于崩溃,而封建制度刚刚萌芽和发展。换句话说,孔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在此时,孔子兴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论语》中这样记载孔子收学生的条件:“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悔焉。”“束修”指的是一条腊肉干,也就是说孔子教育学生的学费就是一条腊肉干,与其说是学费,不如说是一种仪式。一般情况下,只要行束之礼,孔子就会收他为学徒并认真教授他各种礼仪和文识。所以孔子弟子来自各个行业,冉雍因为其父亲“贱而恶”在当时的社会中备受歧视,但是孔子并没有放弃对其教育。可见孔子是希望让能受教育的人接受教育,希望把教育对象由少数贵族阶级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而这种教育思想与现代的大众化教育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是以“修身”为出发点,正如现代教育中的“做人”教育为始,也主要围绕着这一根本培养学生。冯友兰在《论孔子》一文中曾谈到:“孔子的教育主要是使学生通晓古代的典籍(文),熟悉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社会制度及贵族的威仪(礼),有艺术修养并特别注重贵族的道德实践。”他在强调“文”的同时,重视道德规范,德乃立身之本。他在主观上认为文化知识在他的全部思想中占据不甚重要的地信。

曾子受孔子的影响很大,尤其是礼仪之道方面。孟敬之看望生病的曾子时,曾子说:“笾豆之事,则有司存。”“笾豆之事”指行礼之仪式,“有司”类似于现代的司仪,掌管行礼仪式的专家。曾子认为行礼仪之事有专门的技能 ,而君子所贵在“道”,故而樊迟向孔子请教稼、圃之事时受到冷落。而君子所贵之“道”,就是成人成德的根本。孔子主张“诗”“书”,认为“文”是立言的根本;“礼乐”主于“礼”,孔子一直以周公为典范,推崇周公的“礼”,并认为“礼”是立身、行事乃至“成人”的根本。正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在教育他的儿子时就强调要学诗、学礼,否则无以立言立行。从现代教育观念来看,这是“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而“兼济天下”是孔子对弟子入仕方面的要求,是以“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为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宗旨主于“成人”,而孔子弟子资质不同,学业各有侧重,但孔子最重视的还是他们的“德行”。孔子曾评价以“言行”闻名的子贡不如以“德行”著称的颜渊,称赞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仲弓虽然不一定称得上“仁”,但“佞”却是绝对不会去做的。这足以证明孔子之教育重心在“成人”“成德”之上。

现在再来看孔子的教育目的,我们不得不思及当代教育思想。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多样化、专业化。当代教育在适应这种变化的同时,似乎忽视了“人”与“德”的教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犯罪问题等令人担忧。古人云:“欲正其行,先正其身。”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是否应该重新考虑教育中“成人”“成德”的分量呢?

2 孔子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比较

“因材施教”是孔子所提倡的一大教W方法。《论语》中:子路与冉有同时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问:在知道了一件事情后,是不是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但是却对冉有说“可以去做”。针对这两个不同的答案,一旁的公西华备感疑惑,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可见孔子知其弟子之长短,因其材而施其教。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也概因如此。

同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所重。孔子注重启发,注重思考。《礼记・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要求教师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在《孔子游春》中,有这样一个情景:孔子带领弟子到泗水河畔游玩。当时,泗水正涨春潮,生机勃勃。孔子全神贯注地凝视泗水,而弟子们都感到困惑。这时颜回在旁边解释说:“老师每次遇水必观之,想必其中有一定的道理,可否讲给我们听?”可见弟子们此时已经达到一种“愤”的状态,也就是激起了学生们的好奇之心。“悱”的状态,就是孔子看到学生如饥似渴的眼神认为时机已到,于是便开始一场关于“水是真君子”的引导和辩论。弟子听后备感震惊,都没有想到老师从这司空见惯的河水中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可见弟子受教育之深刻。由此又为孔子引导弟子在言行上做一名“真君子”埋下伏笔,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正如《孟子・尽心下》文中所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这种以激发兴趣、适时引导的教育方法,远胜于呆板的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

嵇文甫先生在谈论教育时曾言,“填鸭式”教学法“容易导致天才教育的歧途”。《礼记・学记》中也曾说:“语之而不知,虽舍可也。”在现行教育中,提倡素质教育成为时代的主流,而素质教育提倡因材施教,提倡诱导学生发挥各方面才能,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然而在现行教育中,由于社会与个人各方面的原因,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人们对孩子求全责备的借口,他们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即是要求学生成为各门功课都能得高分的考试机器,从而忽视了孩子的个性与爱好,反而致使孩子、家长与社会都难以喘息。《论语・季氏篇》中,孔子曾说学习者可以分为四类:“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然而“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篇》)“因材施教”则可让“布衣之子”成为一代圣贤。

3 孔子的治学态度与现代治学态度的比较

孔子一生治学,求实、严谨、勤奋、直率且从容。他曾“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以自省来修身,在治学方面更是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宏论。再反观我们现代教育,虽然我们拥有了越来越优越的教学环境,越来越先进的教学手段,各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却显得太过功利、太过浮躁了。基础教育阶段依然片面地追求高升学率,高等教育的学费却日益增高。部分教师也不安守本职工作而热衷于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走穴”活动,部分学生也不以探求真理、造福社会为学习目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似乎占据了部分学生的内心。有人曾做过相关调查,发现许多初中生视学业若无物,两极分化尤为严重,一个班里的学生,真正认真听课做笔记的学生只有十来个,而剩下的学生则热衷于睡觉、看闲书、追星等。对此,笔者认为这绝非特例,孔子思想中的求实、勤奋、严谨、直率和从容正是现代教育所缺失的。当然这几点也是每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应该具有的精神。

金景芳先生在他的《孔子思想论述》中提到:“孔子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以至于超越中国历史的界限,受到长期的尊重,首先在于他是伟大的教育家,而不是在于他的政治思想。”尽管现代一些专家对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评价莫衷一是,但不可否认孔子的教育目的、教学方法与治学态度是民主的、进步的、积极的,并且影响到其他国家和民族。因此在社会主x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使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新世纪的曙光中得以传承,我们要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让社会主义的新一代在文化知识和道德水平上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郑玄.周礼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731.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70.

篇14

关键词 儒家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启示

1 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统贯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儒家的教育理念就是通过教育,使各种人才都成为有境界、有修养的“君子”,也就是人文素养很高的优秀人才,从而对社会做出贡献。

1.1 孔子为主的儒家对教育和知识学习的重视—好学。儒家思想特别是孔子本人的思想中有一值得注意的观念就是“好学”, “好学”是孔子思想中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基础性观念,在他的整个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他在整部论语中把“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置于全书之首。好学不仅是一种优秀的能力和特长,也是一种心智的取向,而这种能力和取向明显指向于知识的学习和教育的过程,这样就把伦理德性与好学结合起来了。

1.2 儒家教育不仅重视知识的“学文”,更强调德性的“学道”。孔子所讲“学”不仅指“学文”,更强调“学道”。就学文而言,学是指知识的学习,尤其是礼乐知识和经典知识。关于经典的学习,在《论语》中提到的有学易、诗、礼。孔子对经典的学习极为重视,“文”是好学的标志性内涵。这不仅成为后来儒学的主要特色,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实践。但是,孔子主张除了指经典和知识学习外,还有“约礼”,“修道”也都被包括在内。这样的“学”是品质德性的获得和提升,所以这样的学亦可称为“学道”。

1.3 儒家的教育理念和目标

1.3.1 “谋道”就是“志于道”,是君子的终身追求。君子是为求道而学习。“谋道”是学者的最高目的。按一般的解释“道”就是真理,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追求真理。但是,孔子更强调其中的人文价值及其社会意义,“谋道”是为了承担起社会义务,实现社会的道义原则。

1.3.2 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就需要提高修养,培养品德。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钻研学问、修养德性是孔子最关心的事情。也是体现其教育理念的根本途径。孔子将“修德”提高到很高的地位,视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体现出社会价值。

总之,儒家的教育理念,重视经典的人文教养,以君子为榜样和学习的模范,以德行优于知识,以圣人人格为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学”和自我的主动性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着眼于把人变成全面发展的高尚的人。

2 儒家教育理念的现代价值探析

在一定程度上讲,一个国家教育的现代化过程,是本民族文化传统复兴、强化和发扬光大的过程,也是我国的教育改革与现代化过程。

2.1 德育优先是人本教育的实质

2.1.1 儒家的“修德”、“约礼”思想中的“克己”。“克己”就是以礼来约束自身。儒家以“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教育传统,实则是引导人们要学会在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这种教育传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对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扼制各种社会弊端,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1.2 “仁者爱人”。“爱人”有两个方面:一是孝悌为本,这主要强调亲情之爱,纵向反映与父母长辈的血缘关系,横向反映兄弟姐妹关系,这引导人们怎样处理亲属关系。二是爱有差等,即人的爱人之心是由以爱父母为中心的亲人,渐渐扩散到周围其他的人。儒家倡导的爱人之心,是要人们从爱自己的家人做起,从而逐渐培养其爱他人、爱社会的情感。

2.2 礼乐熏陶是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

儒家教育强调礼教,旨在使受教育者学会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乐即音乐,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优秀品性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它之所以重视受教育者的人文知识技能的培养和情感熏陶,既是出于当时社会的需要,也是儒家自身的教育特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各方面知识技能,又富有与时俱进的人文素养的合格公民。针对“应试教育”内容枯燥和重复,学生个性压抑,人文素养缺失的状况,儒家教育将为我国现代素质教育课程提供有利的借鉴,也将为如何提高现代学生的人文素养带来很多宝贵的启示。

2.3 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的有效手段。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重视后天习得,提倡“教学相长”,自觉学习因材施教的理念和方法。施教要善于启发诱导,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重要理念和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使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条件,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便于引导学生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追求远大理想。

3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反思及新的教育理念的探索

3.1 中国现代教育的困境与期盼。

中国现代教育从教育体制到教育内容的变革经历了很长时间,但仍未达到人们预期的目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场关于素质教育的运动掀起了新的教育改革。大家都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给我国人才培养造成的弊端:第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第二,学生人格不健全,缺乏合作精神;第三,教育过于注重分数,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四,教育方法上,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素质。这一切都与现代教育的要求和目的背道而驰。

而针对“应试教育”弊端中的传统色彩,就有人认为在教育改革中与要与传统思想决裂,这显然是片面的。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教育现代化的过程都表明:任何国家的教育现代化都不能脱离对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也是本民族文化传统复兴、强化和发展的过程。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虽有对教育改革不利的因素,但其中也包含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以儒家教育为代表的文化传统是我国文化传统的宝贵财富,对于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必不可少。因此,全面认识儒家的教育理念,有效借鉴儒家的教育方法,完善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促进德育优先的人本教育,推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3.2 现代教育理念的重建与途径

3.2.1 改变传统的教育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开展创新性的教育活动,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理念,包括学生观、师生观、质量观等,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在学生观上,儒家文化主张忠孝,这种价值取向影响当代的学生观,往往把听话、顺从的学生看作好学生,而把有个人主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视为坏学生;这就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师生观上,儒家文化历来重视传统和权威的价值取向。“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在我国教育中占支配地位,在教育教学中表现为学生绝对地服从权威。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质量观上,儒家文化积极入世、注重功名。反映在当今教育上,即评判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是依照考取高校人数多少而定的。在学生质量评价上,片面强调知识因素,而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培养。

因此,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理念很重要。首先,必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树立教育的全面质量观,一方面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对全体学生的培养;另一方面,应注重学生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而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3.2.2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型学习。

当前的学校教学活动,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只注重讲授知识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填鸭式教育”。在该教育模式下,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学生的素质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也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此,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之间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是师生双方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在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使问题得以充分解决的学习活动,目的在于改变教师单一传授知识的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牟鈡鉴.儒学现代性探索[M]. 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2002.

[2]周立升,颜炳罡.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

[3]陈景磐.孔子的教育思想[M].湖北:湖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