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管理小知识范文

健康管理小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管理小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健康管理小知识

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校教师;职业压力

最近十年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献计献策;但对同为象牙塔里面另外一群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却略显不足。仅今年2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江西师范大学哲学教授郑晓江在自己的住宅小区内坠楼自杀身亡;4月,中山大学法学院37岁的副教授谷德近在家里跳楼自杀。近几年来,高校教师自杀事件不断出现报刊杂志之上,让人们不禁诧然:高校教师都怎么了?

作为中国高校培养高端人才和自主创新的精英主体,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简单的个人问题,更是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职能能否更好发挥的问题。目前,高校教师面临着自身专业发展、教学、科研、自主创新等普遍繁重的工作任务所带来的沉重压力,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心理健康的“高危群体”。有专家指出,“当前部分高校教师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教师的自我期望值、能力素质和个性特征跟不上新形势的要求,就会降低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满意度,甚至是处于职业倦怠状况。”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的检出率意味着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达到了严重的地步,必须引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近些年来,针对解决教师心理问题的建议和对策提出了不少,但是,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到底是哪一方面出了问题?是教师个人的因素还是社会的因素?有无解决的途径?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校教师总体压力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教师中感受到压力较大和压力很大的共占70.34%,而31~40岁年龄段压力感受高于其他年龄段,是因为这一年龄段在高校教师骨干队伍中占据较大比例,他们要承担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甚至管理工作任务,面临个人学历提升和职称晋升的竞争及家庭负担过重等问题。因此,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长期压力下的各种生理疾病、职业不适应、职业角色冲突、神经症等方面,而长期承受过强的职业压力是导致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作为中国精英群体的高校教师普遍对自己寄予过高的期望,具有强烈的施展才能、实现抱负的愿望,希望自己的社会影响最大化,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受到诸多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使他们这一发展性需要难以得到有效满足。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改革普遍提倡“教师为学生服务”,学生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但是却忽视了对教师地位的肯定和改善,因此高校教师的成就认可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就更难充分满足。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社会转型使得原先的价值观念被打破,新的现实的生活观念在建立。而这些给教师心理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震荡,使高校教师产生了诸多的心理困扰和迷惑;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冲突的加剧、文化思想的急剧变迁也使教师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震动。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劳动的复杂性,教师的工资和社会上其他行业相比还有一定差异。教师的生活一向被冠以“清贫”,特别是辛勤工作在教学一线教师的利益回报率并不高。低微的工资、飞涨的物价、清贫的生活、较高的学历、过高的期望值、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高消费的诱惑、观念改变带来的困惑都会使教师心情浮躁,更会对生活产生焦虑、失去希望等不良心理。

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过高期望,也加重教师的心理负担——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和教学科研压力是教师强大精神和心理压力的来源。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大众传媒的高度发展,教育行业的“弱势化”也使教师权威优势日渐失落。再加上教师群体在人格上具有理想主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和社会尊重的需求都较强,有过分追求完美的倾向。当所有这些主、客观因素汇集到一起,势必会导致教师心理压力过大,“职业倦怠”、“职业枯竭”、主观幸福感低、心理健康状况差。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得不到改善,势必使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这不仅损害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也会对学生的高等教育和成长造成十分严重的消极影响,最终影响到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健全发展。因此,教师心理健康已经到了非改善不可的地步了。

二、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要有效应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除在社会宏观层面上对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外,关键是在社会、高校和高校教师个人层面上,综合各种策略,切实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提高其应对压力的能力。

(一)社会宏观层面对高校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社会各职能部门通过各种改革措施,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尊重高校教师的劳动、树立高校教师的主体地位,满足其作为普通人基本需要,实现同工同酬的人事制度,合理体现其劳动价值;同时社会各界要关心、配合教师工作,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减少并杜绝教师消极情感和行为的产生。

(二)学校微观层面尽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一是软条件,在管理上要有完善的管理体系,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在交流上,学校领导应加强与广大教师的沟通与联系,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建立良好的领导和教师的关系,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在工作上,尊重教师渴望了解新知识的愿望,使教师都有学术交流和专业学习的机会;在制度上,引进合理、公平的竞争机制,实现同工同酬,积极激发教师的进取心。二是硬条件,尽可能地为教师创立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三)高校教师个人层面提高自身应对压力的技能

(1)提高教师的压力应对技巧是以个人层面为切入点,促进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措施。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较为实用的方法有放松训练、时间管理技巧、认知重建策略、反思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放松训练是降低教师心理压力的最常用的方法,它既指一种心理治疗技术,也包括通过各种身体的锻炼、户外活动、培养业余爱好、自我管理等缓解紧张的神经,使身心得到调节; 而时间管理技巧可使生活、工作更有效率,避免过度负荷;认知重建策略包括对自己对压力源的认识和态度做出心理调整;反思也是一个应对压力、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它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过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饮食结构、作息有规律、健康的休闲方式、运动、锻炼、培育其它兴趣爱好、宣泄、倾诉。

(2)将自己融于到社会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而真诚的人际关系,是重要的心理保健途径,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对上,可以理解领导工作;对同事,可以经常沟通。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对自己的家人、同事、朋友要怀有一颗感恩和欣赏的心。

作为学生的指引者,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我们通过对经济社会、教育系统等的分析,寻求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隐患的源头,但如何从这些方面着手,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政策、方针、方案来保证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我们要继续思考的问题。本文也仅仅以较为肤浅的角度去呼吁注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希望能引发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张桂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篇2

这个系统中的基本信息,测试项目等的都是采用(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开发的,这个主要的功能就是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们查询成绩。还有一个可以和学生们互动的留言板,这个系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跟管理员交流沟通。

2数据导入

我们用SQLServer2005作为系统的数据库,来做一些测试管理中的一些需求,还可以用表格来做一些学生的基本信息项目等。有需要的一些项目就可以直接录入。

3客户端总体设计

客户端主要是控制操作的,它主要是负责系统的管理、和一些数据的设置、还有查询等功能。如果测试员要进入到这个系统中去,他只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了,他就乐意进入到这个测试的系统中组完成他想要了解的内容,对于你想要的信息你就可以向服务器提出请求。

3.1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一共包含有三个部分,有新学年管理、用户管理和密码修改。这是整个系统运行的控制和管理部分所有的一些初始设置如进行数据添加、修改或者删除等都要在新学年初设置。修改用户界面进入管理系统的密码要在密码修改功能中修改。

3.2基础数据设置

项目设置、标准设置、免测人员设置是基础数据设置的三个子目录。包括项目类型设置和测试项目设置,项目类型设置是指《标准》里规定的六种测试类型及其各类型编号的设置。测试项目设置是指根据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的,无论什么都要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范围内进行修改。

3.3查询统计系统

查询统计系统包括学生成绩查询、学生成绩统计、毕业成绩统计三个子目录。它主要的功能就是测试管理员在不同的需要下查询不同的内容,当中学生成绩的查询又可以分为两种方法来查询,可以按学生信息查询、也乐意按测试项目查询。根据所要查询数据的需求选择相应的关键词。按测试项目查询对话框除了有上一个查询对话框的检索内容外,增加了项目类型、项目名称、该项成绩范围与该项是否测试检索词,便于查询某一单项的具体测试情况。

3.4程序管理

现在我们的这个程序管理比起以前的真的是简单方便了很多,比如,我们以前都是用手写的然后录入到电脑中去,而现在我们可以直接输入到电脑中去就可以了,这样是不是很简便了,而且还能避免了很多输入上的问题,学生测试完了之后,剩下的一系列步骤就由测试管理员去把数据输入系统当中。

3.5与国家软件对比

与国家的软件相比,我们这个软件的优点就是可以设置年级,可以看到同一个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体质健康的信息,而且这个软件是很人性化的,它可以让不适合参加体检的学生免去体检,而且该软件对于查询也是特别的方便,给体育老师们带来很大的方便。根据了解,学生可以登陆学院的相关网页,看到自己的体质信息,而且他们的家长也可以看到他们孩子们的体质健康水平。每年要上报一些数据,我们要把这些数据用表格的形式完成然后交给上级领导,而且我们这个软件的输入也是特别的方便,只需要用纸写一些数据然后腾入到表格中就可以了,效率也提高了好多。如今,我们《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执行当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现在的人口扩大,招生也是在逐渐的扩大,特别是在如今校园的学生人数成千上万的高校,大量的测试数据的记录管理让《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推行受到阻碍。我们现在要开发出更实用的高校学生健康测试管理系统已经是势在必行了。也是我国高校体质测试管理网络实现的首要任务。我国现在必须更新观念,认识到体质健康测试仅仅是个开始,我们要根据测试结果做一些改变,根据那些检测数据发现学生们所存在的问题,这个数据是一个很好地表现孩子们的健康的证明,也可以让家长们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加以重视,不再只对孩子们的学习成绩看得很重要,而是把他们的健康也列入到重要的内容之中了。

4结语

篇3

关键词: 体质健康 健康管理 医学生

健康管理是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在国外已日趋成熟,在国内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2001年之后,各式各样的健康管理公司成立,但高校关于健康管理的研究较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多元化的体质健康教育和相关体质健康服务在整个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教育可以学到更多体质健康知识,改变自身行为,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健康,从而影响身边同学和家人。

一、医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现状

1.体质健康缺乏管理体系。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万人医学院校的数量与日俱增,某些医学生人数已达数万人,但每年数以万计的学生体育课成绩、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等原有档案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当前学校开展的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活动只停留在掌握有关体质数据的层次上,对学生出现的体质健康问题在指导、干预等措施上尚不到位,许多工作停留在应付和机械执行的阶段。多数医学院校仅成立了体质健康测试中心,简单地上传数据,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体质监测数据表明,尽管青少年的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青少年学生的体能素质指标近20年来持续下降,超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超重与肥胖男生已接近四分之一。

2.体质健康缺乏档案管理。目前医学院校体育管理部门尚缺乏懂档案业务的人才,且缺少这一人员编制,无专职人员负责致使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中的材料不能及时、完整、系统地得到收集,对每期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活动中形成的材料不够重视,忽视体质测试材料的收集,造成归纳与整理归档工作相脱节及材料的流失,对相关体育部门档案工作的督促不利,从而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材料的管理。高等医科院校档案综合管理部门档案员和体育部门兼职档案员未能相互配合,根据档案管理规范要求和体育档案特点及实际情况,尚未建立健全体质健康测试档案管理的业务规章制度,使医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的归档范围、分类大纲、分类纲目和保管期限、编号和编目的具体操作方法等付诸流水,致使体育教学管理者、体质健康测试人员和体育教学管理部门的兼职档案员无所适从。

3.医学生体质健康资料缺乏现代化管理。资料管理单一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书写形式记载档案。据不完全调查结果统计显示,当前体育工作中运用计算机、声像、多媒体等手段十分广泛,积累的资料十分丰富,但由于观念落后、方法陈旧、发展缓慢等原因,尤其是档案科学管理意识薄弱,收集归档的体育文件材料不完整,管理人员认识存在滞后性,因而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的利用率不高或基本没有,测试档案管理方法与手段较单一。大多数高校在管理和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和测试数据的上报,而忽视体质健康测试的后续服务。过于重视测试的证明功能,只是给出各项体质评价分数,很少给予恰当的反馈信息和必要的健身指导意见,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停留在应付和机械执行阶段。

二、医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

1.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除了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学生健康的良好氛围外,还应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让学生了解、认识健康管理的先进理念,让学生参加健康管理成为自觉行动。开展健康管理工作关键在于要有长期循环的健康监控,并根据学生自身体质状况不断调整健康计划。

2.新时期体育档案管理工作需要高层次、高素质、有责任心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才能实现体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改革医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管理中的不足,高效率地处理和利用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让学校体育档案在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提高高校体育工作质量,促进医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3.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构建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网络服务平台。目前高校在校学生人数众多,而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建立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网络服务平台,可以满足众多学生的健康服务需求,提高体质健康管理工作效率,实现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信息与预约管理、学生体质健康成绩查询、体质健康教育等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将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中的体质健康测试、体质健康评估、咨询与指导、健康干预四个环节有机统一起来。学校与管理部门的网络软件系统应当互连共享,这样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微观上都将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有效监控。全程管理大学生体质健康在进行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过程中要转变“重测试、评价,轻针对性指导、干预”的做法,让每个学生通过健康管理“测试――评价――指导――接受干预――再测试――再评价――再指导――再接受干预……”的循环往复的全过程,有效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体质较弱的大学生重点进行全程体质健康管理是提高大学生群体体质健康水平的关键。全程管理必须以体质较弱大学生的体育需求为关注焦点,学校应调查、识别和理解体质较弱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密切跟踪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把他们的需求与学校体育工作目标相结合,采取措施,改进工作,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篇4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宣教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选取2009年7月-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6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实施健康宣教,出院前发放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表,统计本组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情况,总结其应用体会。结果 本次健康宣教使患者受益匪浅,患者满意度达到98.5%。结论 通过健康宣教,支气管哮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有了了解,更好地保障了他们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健康宣教;支气管哮喘;应用体会

支气管哮喘是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全球约有3亿哮喘患者,我国就达3000万,哮喘的急性发作影响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为了帮助更多的哮喘患者学会自我管理,更好地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需要加强哮喘的健康宣教[1]。本组以6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健康宣教,出院前发放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表,统计本组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情况,总结其应用体会,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7月-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6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包括男41例,女27例,年龄31岁-69岁,平均年龄为42.2±13.5岁,其中感染所致为25例(占36.8%),过敏所致为43例(63.2%)。主诉胸闷、气促、喘息等症状。

1.2 方法

对6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实施健康宣教,出院时发放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表,统计本组体检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情况,总结其应用体会。进行哮喘健康知识讲座及一对一健康宣教,对患者及家属有关哮喘防治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作耐心细致的解释和指导,其宣教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明确支气管哮喘的诱因:通过很多因素可以诱发哮喘,比如过敏食物、动物毛、香烟雾、烟雾、被褥和枕头的灰尘、扫地飞扬的尘土、强烈的气味和气雾剂、树和花的花粉、以及天气变化、感冒、情绪变化、跑步、运动和劳累等等。哮喘病人应避开过敏原,能引起哮喘发作的东西不要留在家里,不养宠物、不吸烟,家里不能有强烈、刺激的气味、不能有带香水味的肥皂、洗发液或润肤液,不能点香。床铺用简单的褥子,经常用很烫的水洗床单和毯子,放在太阳下晒干。开窗户以保持空气新鲜和干净。保持情绪稳定。2)介绍治疗方法:要根据症状体征、肺功能等情况把病情分级,按哮喘轻重分级正规治疗,自己不可乱用药,更不能相信巫医神汉以及私制的“秘方药”,否则延误病情遗恨终生。常用药物有两类,解痉平喘药和抗炎治喘药。解痉平喘药能缓解症状,常用的有沙丁胺醇、喘康速、奥克斯都保、沙美特罗、氨茶碱、抗胆碱药爱全乐等,尤其是奥克斯都保起效快、药效持续时间长,可迅速缓解症状并可作维持用药预防复发。抗炎治喘药也就是所说的治本的药,有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氟替卡松、强的松等和色甘酸钠、抗白三烯药物如扎鲁斯特、孟鲁斯特等,长期应用可以控制病情。吸入激素为首选抗炎药。普米克令舒是目前唯一一个雾化吸入液,住院病人经常雾化吸入。联合吸入激素和长效β受体激动剂具有协同的抗炎和平喘作用,可获得优于应用加倍剂量吸入激素时的疗效,常用有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3)学会自我监测病情:如果呼吸峰流速值明显下降、支气管哮喘症状加重、行走和说话困难、鼻翼扇动、唇甲紫绀等应立即到医院或与你的哮喘专业医师联系。一定学会正确使用各种吸入装置,这与治疗效果有明显关系。4)强调规范治疗的重要性:只要坚持长期规范治疗支气管哮喘大部分可以控制,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每个病人要与医生经常保持联系以便及时、正确调整药物,及时指导。

2. 结果

入院时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胸闷、气促、喘息为主的症状,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上述症状经治疗及护理显著缓解。通过本次健康宣教,使患者对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增强了与疾病斗争、战胜疾病的信心,受益匪浅,患者满意度达到98.5%。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通俗地讲即是一种过敏反应(变态反应性)性疾病。哮喘有关的活动性症状可能导致失业和生产能力下降,从而可以巨大影响整个劳动力,并易产生一些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哮喘发作可以产生肺气肿、肺心病、心律失常、休克、呼吸骤停或窒息而危及生命。哮喘可以造成巨大的社会花费,包括直接医疗花费和生产力丧失导致的间接花费,因此,其有效防治措施已成为广大医生及患者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其中健康宣教的分量不容忽视,其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健康教育,进行健康知识的传播,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正确认识,让患者树立自觉遵医、合理用药、规范治疗的正确理念,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健康宣教是“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率”的服务手段,是控制医疗费用,拉动保健需求的根本措施。

本组以6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健康宣教,出院前发放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表,统计本组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情况,结果发现,入院时患者的胸闷、气促、喘息症状及相应体征经治疗及护理显著缓解,而且患者对疾病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增强了与疾病斗争、战胜疾病的信心,受益匪浅,患者满意度较高达到98.5%。由此可见,通过参加此次健康宣教,患者对自己的基本健康状况有了了解,同时,对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好地保障了他们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职业倦怠 焦虑 生活满意度 社会支持度

1974年,美国基础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Job burnout)一词。职业倦怠主要用来概括描述在教育、助人行业中,当个体不能有效地应对各种负面压力时,存在的身心耗竭状态。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包括三个方面:去个性化、降低的自我成就感以及情绪衰竭,这种三分类法在不同群体中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共识。美国教师协会的调查结果表明,有1/3以上的教师存在严重紧张、焦虑等精神健康状况。而教师职业在香港被视为各行业中的高压力职业,仅次于警察。究其原因,教育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不确定的情境,其重复的工作内容、科研压力等,经常会给教师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从而出现心理上、生理上或行为上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并进一步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本文试图在对高校教师问卷调查、访谈的基础上,分析职业倦怠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缓解职业倦怠的应对措施。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山东地区高校教师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48份,有效率为88.57%。被试样本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兼顾工龄、职务、性别和岗位等。

(二)调查方法

1.测量问卷。本次调查,我们采用自编职业倦怠调查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进行数据采集。自编职业倦怠调查问卷项目的选取是依照一维模型,共筛选出19个项目,以5点量表进行评估(1=从未如此,5=一直如此)。得数越高表明职业倦怠程度越高;分数越低,职业倦怠水平越低。经检验,该问卷的alpha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827,信度较好。同时,该问卷具有良好的同时效度,可以用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测试。

2.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

二、结果与分析

(一)职业倦怠、心理健康人口统计学差异

1.性别在职业倦怠、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以焦虑水平、生活满意度以及社会支持总分三个方面的指标作为衡量标准。数据分析表明,不同性别高校教师在职业倦怠和社会支持度方面存在的差异并不显著,职业倦怠方面男教师要稍高于女教师。男、女教师在焦虑水平和生活满意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性教师的焦虑水平和生活满意度都显著高于男性教师。这可能是由于女性更善于察觉自身的焦虑,并且不忌讳表达自身的焦虑。

2.工龄在职业倦怠、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在职业倦怠方面,工作时间在0~1年以及2~5年两个工作阶段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水平远远低于工作时间在6~10年、11~15年、16~20年以及20年以上四个工作阶段的教师,P值均小于0.05,存在显著差异。职业倦怠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工龄11~15年、16~20年、6~10年、20年以上、0~1年和1~5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由工作5年之后到15年有一个递升的过程,并在10~15年区间段达到顶峰至,之后又出现递减现象。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职业倦怠的三个重要维度(成就感、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随时间发展的趋势并不一致。成就感的发展趋势是先下降再缓慢上升,而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的发展却一直呈上升趋势。

在焦虑水平方面,工龄在6~10年的教师其焦虑水平达到顶峰,其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工龄在2~5年和20年以上的教师,P值均小于0.05。出现此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工龄6~10年的教师正处于中年阶段,较之于其他年龄段的教师面临着更大的父母赡养、子女教育等生活压力和教学科研、职称评审等工作压力。在生活满意度方面,工龄在16~20年的教师其生活满意度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工龄的教师。生活满意度最高的为20年工龄以上的教师,其次是刚工作的教师,这一结果与焦虑水平随年龄变化的结果相一致。在社会支持度方面,工龄在0~1年的教师所获取的社会支持最少,均显著低于其他工龄段的教师。获取社会支持度最高的为11~15年工龄的教师,其次是工作20年以上的教师。这可能是由于教龄较短的教师尚未来得及建立和巩固其人际关系网,而教龄11~15年的教师正处于职业生涯的高峰阶段,人际网络亦最为完善。

3.岗位在职业倦怠、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统计结果显示,不同岗位的教师职业倦怠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要显著高于辅导员队伍和机关人员。职业倦怠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教学人员、辅导员、机关人员。焦虑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辅导员、教学人员和机关人员。其中机关人员的焦虑水平要显著高于教学人员和机关人员,P值均小于0.05。生活满意度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机关人员、教学人员和辅导员。其中,机关人员生活满意度水平要显著低于教学人员和辅导员,P值均小于0.05。社会支持水平方面,不同岗位教师获取社会支持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辅导员、教学人员、机关人员,但彼此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职业倦怠、心理健康(包括焦虑、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度)相关研究

职业倦怠与焦虑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同时职业倦怠与生活满意度成显著负相关。焦虑水平越高,生活满意度水平越低,其职业倦怠水平越高,反之亦然。焦虑和生活满意度水平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水平密切联系,焦虑和职业倦怠水平成为影响高校教职员工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中重要衡量因素焦虑、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三者之间也存在密切关系。焦虑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而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度成显著正相关。即焦虑水平越高,生活满意度水平越低;生活满意度水平越低,社会支持度就越低。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综上所述,性别在焦虑和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教师明显高于男性教师;工龄方面,1~5年工龄教师职业倦怠水平要远远低于5年以上工龄的教师,其中最高的是10~15年工龄的教师;岗位方面,教师人员的职业倦怠水平要显著高于辅导员队伍和机关人员。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上,焦虑水平与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

(二)建议

1.构建和谐教育环境,提高教师角色认同感。教师职业倦怠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长时间的重复工作,要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对学生的热爱,高校首先应努力构建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氛围,切实提高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学校各项政策、制度的制定都应体现全体教师的利益,建立健全的考核奖励机制,在教学和科研中充分肯定教师劳动的价值,从而提高教师对自身角色有认同感,提升工作积极性。

2.健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保障机制。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保障机制,设置教师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针对教师的工作、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另外,高校工会组织应充分认识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积极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业余活动,丰富教师的生活,增进教师之间的人际交流。

3.完善自我,提高职业素养。高校教师本身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性质,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提高工作热情。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丰富多彩。不断提高适应能力,避免超负荷工作。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现状进行研究,以“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为理论基础,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部分原则,尝试构建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并探讨该模式的运行策略。

0引言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均按照“中发[2007]号”和“教体艺[2007]8号”文件精神全面实施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积极开展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但许多高校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和测试数据的上报,而忽视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过多的重视测试的证明功能,只是给出各项体质评价分数,很少给予恰当的反馈信息和必要的健身指导意见。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停留在应付和机械执行的阶段,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对体质健康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研究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模式及其运行策略,可以为高校更好地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

1构建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1.1 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理论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的具体做法是为个体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1]。

健康促进是指个人和家庭、社区以及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改善促进人们实施健康行为的环境,增强人们改善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健康促进是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其内涵包括健康教育及其他能够促进行为和环境向有益于健康方向改变的一切支持系统。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是制定健康公共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强化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调整卫生服务方向等五个方面[2]。

1.2 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1.2.1 ISO9000标准简介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关于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方面的标准,该标准体系最初应用于制造业,后逐渐延伸到服务业。ISO9000族标准实质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模式、方法的体现,它可以帮助组织实施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体系通用的要求和指南。它不受具体的行业和经济部门限制,可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目前,ISO9000系列标准已逐渐渗入到中国的教育领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学校国际通用管理标准》的问世,为学校管理的国际化提供了必要的指南。从上可以看出ISO9000标准同样适用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IS09000标准8项基本原则为:以顾客为中心原则,领导作用原则,全员参与原则,过程方法原则,管理的系统方法原则,持续改进原则,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原则,互利的供方关系原则[3],它们体现了质量管理的最基本思想,也是组织的领导者有效地实施质量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1.2.2 借鉴ISO9000标准的必要性目前,大多数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比较松散,管理者的随意性比较大,管理效率不高。测试数据缺乏真实性,测试后数据的整理缺乏科学性。测试后数据的反馈不及时,对体质较弱学生缺乏相应的干预等等,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以经验管理为主,在管理和质量评价方面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体系、标准和要求,管理意识缺乏系统观念、管理过程薄弱、工作接口缺少明确规定、控制机制薄弱等。而ISO9000系列标准要求建立正规的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强调过程管理及过程控制,增加管理的透明度,保障管理的计划性、落实性和有效性,并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因此,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中借鉴ISO9000标准的原则和理念,可以切实提高其服务管理水平,有利于保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贯彻执行,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质增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

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是指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分析测试结果,评估体质健康状况,提供体质健康咨询,指导体育锻炼以及对体质较弱学生进行重点干预的全过程。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应搭建一个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由体育部门、健康管理中心、校医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以及家庭和社会共同组成的管理平台,建立集体质健康教育、体育锻炼、体质健康服务、阳光体育活动、心理健康服务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于一体的管理体系[4]。

2.1 规范体质测试中心测试工作,科学管理测试数据由于体质测试成绩与奖学金评定和毕业证书挂钩,学生为了获取体质测试高分,在测试的过程中弄虚作假较多,测试时各种作弊手段层出不穷,测试数据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同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及格率和优秀率与高校体育工作的各项评比挂钩,导致了部分高校上报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存在作假现象。测试数据的失真使我们不能够正确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从而不能及时、正确的采取措施干预学生的体质健康。因此,应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操作方法进行测试,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性,严格监督测试的全过程,杜绝学生作弊现象。同时,对测试数据进行科学管理,执行严格的数据管理程序,杜绝学校虚假数据的形成。

2.2 以体质测试中心为依托建设大学生体质健康服务台根据ISO9000标准的理念,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应当满足顾客当前的和潜在的需求。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如果想提高服务质量,必须以“学生”为关注焦点,主动为学生服务。目前服务学生体质健康比较直接的办法是以体质测试中心为依托建设大学生体质健康服务台,该服务台可以直接地、专业地提供各种体质健康咨询服务。

2.3 构建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网络服务平台目前高校在校学生人数众多,而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建立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网络服务平台,可以较为便利的满足众多学生的健康服务需求,提高体质健康管理的工作效率。体质健康管理网络服务平台可以实现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信息与预约管理、学生体质健康成绩查询、体质健康教育等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将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中的体质健康测试、体质健康评估、咨询与指导、健康干预四个环节有机的统一起来。学校与管理部门的网络软件系统,应当能够互连共享,这样无论是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才能够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有效地监控。

3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的运行策略

3.1 引入ISO9000:2000标准的部分原则运用到体质健康管理中高校引入“以顾客为中心原则”,使广大教职员工在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服务观和体质健康服务观,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质量意识。高校可根据“过程方法原则”,明确每位教职工在体质健康管理中的任务、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到为学生提供体质健康服务上来。高校引入“全员参与原则”强调全员参与体质健康管理,强化团结协作的意识。高校可根据“持续改进原则”和“过程控制”的要求,把学生体育行为的控制和体质健康的提高作为重要的质量要素来抓,持续改进体质健康管理质量。

3.2 创造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支持环境大学生对体质健康的认识以及个体的体育行为存在较大差异,高校应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能吸引大家全员参与体育锻炼的体育人文环境;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学生们认识、理解增强体质健康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让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成为自觉的行动。高校应营造一个学校师生员工易于和乐于参与体育锻炼的组织文化环境,学校可以制定《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等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学校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体育赛事举办、阳光体育活动组织、体育场馆运营和体育社团组建等方面充分发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

3.3 全员参与管理大学生体质健康ISO9000标准中的质量管理活动都要求全员参与,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充分参与才能为组织带来收益。高校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齐抓共管,因此,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应与学校体育工作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学校领导应动用一切资源,调动每个大学生、广大教师(尤其体育教师)、体质测试管理者、辅导员、班主任、医务工作者、管理者以及学生社团、校团委、学生会、校医务所、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组织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体质健康服务中来,形成全员参与管理的局面。

3.4 全程管理大学生体质健康在进行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过程中要转变“重测试、评价,轻针对性的指导、干预”的做法,让每个学生通过健康管理的“测试——评价——指导——接受干预——再测试——再评价——再指导——再接受干预……”的循环往复的全过程,有效地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体质较弱的大学生重点进行全程体质健康管理是提升大学生群体体质健康水平的关键。全程管理必须以体质较弱大学生的体育需求为关注焦点,学校应调查、识别和理解体质较弱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加强和他们的沟通,密切跟踪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把他们的需求与学校体育工作目标相结合,采取措施,改进工作,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3.5 调整大学体育课程服务方向依据大学生现实的体质健康水平,明确体育教学目标,设置体育教学项目和内容,建立切合实际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建立增强体质健康的教学体系,选择能够使学生均能愉快地接受体育学习,加深对所学项目的理解,体验运动项目的乐趣,教师需转变思想,处理好健康目标与技能目标的关系,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充分引导教师关注本校、本班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公共体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并重点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体质健康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鼓励体育教师进行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方面的研究,努力提高体质健康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2]杜小安,朱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管理模式与运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8)91-94.

篇7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某糖尿病门诊服务半径为范围,选取服务半径步行15分钟服务半径的确诊糖尿病病人384例为研究对象,年龄31-82岁, 31-49岁者26例, 50-59岁者158例, 60-69岁者122例, 70-79岁者75例, 80-82岁者3例;男140例,女244例;空腹血糖≤14mmol/L,餐后血糖≤17 mmol/L(以防止监测初期由于饮食和运动量掌握和配合不当,造成血糖水平波动过大、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如低血糖等)。

1.2 管理方法 对384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知己健康管理,完成3个月的强化管理。强化管理期为3个月,巩固管理6个月,强化期随访共8次,评价2次,随访第1个月每周1次,第2、3个月每两周1次; 3个月后视病情的分级进行随诊安排。

1.2.1 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 在开始的第一周以讲座形式对参加管理监测的糖尿病患者集中进行防治基础知识教育。内容包括:生活方式与慢病的关系、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等,提高患者的防病意识和依从性。

1.2.2 量化饮食治疗 使用生活方式疾病综合防治系统软件,依据患者的身高、体质量计算总热量,对患者开出个性化的饮食处方,包括:每日餐数、总热量分配、热能来源比(碳水化合物60%,脂肪25%,蛋白质15% )、食物分类摄入量(主食、肉类、蛋类、蔬菜、水果等)。患者每周记录两天膳食日记,一天为工作日,一天为休息日。掌握能量平衡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基础,因为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因素就是摄入热量过多而体力活动减少以至热量过剩,体内和皮下脂肪堆积,使胰岛功能减退而导致糖尿病。

1.2.3 量化运动治疗 依据患者的病情,采用能量监测仪监测患者每天运动的消耗量,指导患者每日运动(运动方式、运动次数、运动持续时间、运动强度等)消耗的热量达到规定的有效运动量。为安全起见,运动方式推荐以步行为主,并避免空腹运动。每次持续运动时间20-40 min,每日运动2-3次,有效运动强度因人而异,运动时的代谢当量为3-6梅脱最有益健康,即有效运动;使心率达到(170-年龄)次/min为有效安全标准。

1.2.4 合理用药 继续药物治疗:不改变强化管理前的药物治疗方案,直至通过综合治疗病情稳定好转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药物调整。

1.3 监测指标 监测指标包括体质量、体质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总运动量、有效运动量、有效运动时间、有效运动次数;实际摄入量、实际平衡量等。

2.结果

强化管理3个月后,各指标均有较明显的变化:体质指数平均下降0.7kg/m2,腰围平均下降2.3cm,收缩压平均下降6.4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3.4mmHg,空腹血糖平均下1.2mmol/L,总胆固醇平均下降0.42mmol/L,三酰甘油平均下降0.24mmol/L,高密度脂蛋白平均升高0.01mmol/L,低密度脂蛋白平均下降0.34mmol/L。经统计学分析,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有所提高,但管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指标管理前后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糖尿病患者管理前后运动量指标的比较(x ±sd)

指标例数管理前 管理后t值 p值

总运动量( kcal) 384 492.5±236.2 470.4±224.9-1.27 0.21

有效运动量( kcal) 384 230.9±184.2 247.1±172.1-2.31

有效运动时间(min) 384 46.0±34.9 47.5±32.5-1.41 0.16

有效运动次数384 3.4±2.1 3.4±2.0-0.18 0.86

有效运动量/体质量 384 3.5±2.8 3.8±2.7 -3.02

表2 糖尿病患者管理前后能量平衡情况的比较(x±sd)

指标例数 管理前管理后t值 p值

实际摄入量( kcal) 384 1807.2±571.91681.9±357.6-4.66

实际平衡量( kcal) 384 -207.8±608.9 -282.2±430.4-2.55

3 讨论

篇8

本研究选取贵州省某地区中小学校长160人,使用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考试升学的压力最大,人际关系的压力最小;中小学校长心理健康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积极应对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压力直接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主观支持通过中介作用影响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主观支持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间接影响。

关键词 校长 工作压力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心理健康

分类号B849

1 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持续改革与发展,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工作压力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核心人物和特殊的教师群体,不仅承担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还担负着学校管理工作,面临着较高的社会期望和职业压力。因此,中小学校长的心理健康和工作压力问题便凸显出来。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校长具有较强烈的工作压力感,且工作压力是影响校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有研究认为,虽然中学校长的工作压力大,但自身心理素质相对较好,因而中学校长的身心健康状况良好,其身心健康状况平均高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这种结果与中小学校长自身良好的人格特征有一定关系,大多数中小学校长情绪平稳、乐群热情、性格外向、态度温和、自我克制能力较强。但除人格因素之外,国内有关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内在心理机制的探讨比较少见,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

社会支持是个体从社会中所获得的来自他人的各种支持。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个体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障碍的症状就越少,社会支持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起调节作用。应对方式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有意识、有目的和灵活的调节行为。应对方式对个体心理健康也具有影响作用,有研究表明,与普通教师相比,校长的应付方式最为成熟,负性生活事件的受影响程度反而低于普通教师。

综观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发现,虽然有研究者关注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对学校教师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但目前尚未见到有研究将多个变量同时引入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中,系统考察多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本研究拟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分析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在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心理机制,为探索降低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以贵州省某地区中小学校长培训班的培训学员为研究对象,利用培训学员上课时间,采取整群取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其中男性校长156人,女性校长4人;正校长86人,副校长74人;专科学历122人,本科学历36人,2人数据缺失;小学校长110人,初中校长42人,完中(初中和高中)校长7人,1人数据缺失;乡镇和农村学校校长152人,城市学校校长8人;35岁以下校长96人,36~45岁校长54人,46岁以上校长10人。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问卷(Principal Job Pres—SUFe Questionnaire)

共9个项目,分别反映校长的总体压力及考试升学、工作负荷、社会监督、人际关系、主管领导、问题学生、生涯发展和社会地位等多方面的工作压力。采用5级计分(没有压力、有点压力、中等压力、较大压力和压力很大,分别记1~5分),分数越高表明压力越大。本研究中问卷内部一致性为0.87。

2.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 Rating Scale,SSRS)[9]

共10个项目,包括主观支持(4个)、客观支持(3个)和支持利用度(3个)等3个维度,分别反映被试主观感受到的支持、实际得到的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以总分反映被试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本研究中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2。

2.2.3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

共20个项目,分为积极应对(12个)和消极应对(8个)2个维度。每个项目按照不采取、偶尔采取、有时采取和经常采取进行4级评定。本研究中积极应对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2,消极应对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1。

总体工作压力、考试升学压力、工作负荷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和生涯发展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均具有显著负相关(p

2.2.4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elf—Rated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SRHMS)

该量表包括正向情绪(5个)和心理症状与负性情绪(7个)2个子量表,共12个项目。其中正向情绪正向评分,心理症状与负性情绪反向评分,每个项目从0到10共11级计分。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好。本研究中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0。

2.3 统计方法

数据运用SPSS 11.5软件进行录入,进行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运用Amos 6.0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

3 结果

3.1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平均分为3.14±0.96(理论范围0~5分),在考试升学、工作负荷、社会监督、人际关系、主管领导、问题学生、生涯发展和社会地位等方面,考试升学的压力最大,平均分为3.03±1.00,人际关系的压力最小,平均分为1.99±0.89,排在压力前3位的分别是考试升学、问题学生和工作负荷压力。结果显示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处于中等水平。中小学校长心理健康平均分为84.28±14.28(理论范围0~120分),从结果来看,中小学校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极应对与心理健康水平均具有显著正相关(p

3.2 不同组别的中小学校长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状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本研究分别将被试按总体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各维度和应对方式各维度分数由低到高排序,分别取两端27%的被试作为低分组和高分组,对两组被试的心理健康分数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在总体工作压力、主观支持和积极应对3个因子上,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p0.05)。

3.3 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在相关研究文献和各变量之间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对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做出以下假设:工作压力直接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主观支持与积极应对通过

4 讨论

近些年来,中小学校长成为心理和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不足之处是普遍注重定性研究,缺乏定量分析。本研究以西部中小学校长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对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中介作用影响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主观支持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间接影响。根据上述模型假设,本研究首先建立工作压力、主观支持、积极应对和心理健康的饱和模型;其次,使用Amos6.0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把饱和模型中路径系数不显著的路径删除(从总体压力到积极应对的路径),得到如图l所示的结构模型,即主观支持与积极应对在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该模型的拟合指标比较理想。

以上研究模型假设基本得到证实。进一步路径分析,将同一条路径中的系数相乘之后(如工作压力一主观支持一心理健康的路径系数为一0.16×0.18),再将不同路径的系数相加(如工作压力对心理健康有三条不同的路径),分别得到总体工作压力、主观支持和积极应对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一0.275、0.212.0.152。

支持、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处于中等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与廖传景等人研究结论比较一致。这种结果一方面可能与中小学校长自身心理素质较好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小学校长在学校环境中经历多年的个人奋斗,培养了良好的性格特征,大多数中小学校长性格外向、乐群热情、情绪平稳;同时善于利用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同事的社会支持,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用于调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间接地提升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研究结果也可能与被试取样有一定关系。贵州省地处我国西部地区,教育和经济发展总体上落后于中东部地区,在升学考试、生涯发展和工作负荷等方面的竞争和压力低于发达地区。因此,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相对不高。

在工作压力的具体方面,本研究考察了中小学校长在考试升学、工作负荷、社会监督、人际关系、主管领导、问题学生、生涯发展和社会地位等8个方面的压力情况,结果显示,考试升学的压力最大,其次是问题学生和工作负荷,而人际关系的压力相对最小。这种结果一方面反映出当前社会对学校的过高期望和上级部门对升学目标的考核给中小学校长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升学率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教育管理部门考核升学率,学生家长重视升学率,升学率决定学校的发展,这些问题在当前教育中并未改变。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问题学生的转化问题,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如开行政会、处理常规工作(巡查校园、整理文件、接待上级检查、接待家长、教师谈话和整理文件等)、处理突发事件,均让校长感觉“疲惫不堪”。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我国西部地区中小学校人际关系的氛围比较和谐,校园工作的人际环境相对较好。从工作压力的得分情况来看,与地处中东部地区的湖北省中小学校长的工作压力水平相比,地处西部地区的贵州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水平普遍较低。这一结果反映出不同地域的中小学校长的工作压力存在一定差异。

本研究发现,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积极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显著。也就是说个体工作压力越大,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而社会支持水平越高,个体更多采用积极的方式应对困难与挫折,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尤其是个体主观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更加积极。关于社会支持的作用,多数研究者认为感受到的主观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因为虽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是“被感知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而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中介)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本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观点。

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压力和身心健康之间的内在关系比较复杂。其中,缓冲效应模型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调节和缓冲压力事件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中介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是介于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媒介;主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独立于压力之外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动态效应模型则统合了主效应模型和缓冲效应模型。依据温忠麟等人的观点,我们同时检验了主观支持在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通过对主观支持调节效应的分层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主观支持的调节效应不显著(R2的变化只有0.006,第二层回归分析主观支持×工作压力乘积项中B=0.084,p=0.284)。因此,主观支持对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依据文献分析和变量问相关分析结果,我们建立了工作压力、主观支持、积极应对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通过对主观支持中介效应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4个变量间的5条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

参考文献

1 汪颖,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2 马雪玉,王景芝,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10,26(5):581—582.

3 汪小琴,任春亮,中学校长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6):564.

4 廖传景,中学校长身心健康及其影响与保护性因素,心理科学,2009,32(9):1508—1510.

5 张福建,中小学校长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山东教育科研,2001,(10):37—39.

6 闻吾森,王义强,赵国秋,等,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24(4):258—260.

7 邓远平,罗晓,教师职业压力、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探析,集美大学学报,2011,12(1):44—48.

篇9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心理健康 职业倦怠 工作绩效

1 研究方法

本文以青岛某高校教师为被试进行包括职业倦怠、工作绩效、心理健康(焦虑、生活满意度以及社会支持)等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248份,有效率为88.57%。被试样本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兼顾性别、工龄、职务、岗位等背景变量。数据分析和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

问卷分为三个部分,即职业倦怠、心理健康、工作绩效,其中心理健康以焦虑、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来体现。问卷中职业倦怠和工作绩效调查问卷为课题组自己编制,信度和效度经过检验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焦虑部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社会支持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生活满意度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这三个量表是心理测试中最为常用的量表且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 结果分析

2.1 职业倦怠、心理健康(焦虑、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度)与工作绩效相关研究分析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健康(焦虑、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度)与工作绩效相关研究分析数据见表1。从表中可以发现,职业倦怠与工作绩效、生活满意度成显著负相关,与焦虑成显著正相关。即职业倦怠水平越高,高校教职员工其工作绩效和生活满意度水平就越低,其焦虑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因此职业倦怠水平与高校教职员工的生活满意度、焦虑和工作绩效水平之间存在密切联 系,也就是说生活满意度、焦虑和工作绩效成为影响教师工作职业倦怠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工作绩效与职业倦怠、焦虑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即职业倦怠、焦虑水平越高,其工作绩效越低,反之亦然。工作绩效与职业倦怠和焦虑水平密切联系,职业倦怠和焦虑水平成为影响高校教职员工工作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同时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中重要衡量因素焦虑、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三者之间也存在密切关系。焦虑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而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度成显著正相关。即焦虑水平越高,生活满意度水平越低;生活满意度水平越低,所获取的社会支持的程度就越低。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

2.2 职业倦怠和焦虑交互作用对高校教师工作绩效影响

研究发现,低职业倦怠且低焦虑水平的教师其工作绩效水平最高,而高职业倦怠且低焦虑的教师其工作绩效水平最低,不难理解对于高校教师乃至其他群体都存在这样的情况。而按照一般的理解,应该相对应的是高焦虑和高职业倦怠的教师应该其工作绩效最低,而数据分析却表明低焦虑、高倦怠的工作绩效最低。在调查中发现:存在很高职业倦怠的教师将对工作失去很大的兴趣,工作目标丧失,虽倦怠但不焦虑,两者之间反而不再共生共处。

3 对策和建议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参差不齐,职业倦怠问题突出,两者和工作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影响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职业倦怠方面有以下对策和建议。

3.1 提高高校教师心理素质

3.1.1 构建高校和谐教育环境

第一,高校必须坚持推行全员育人的教育模式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构建和谐、宽松、公平的学校教育环境。所谓全员育人是指学校的每一个教职员工,机关工作人员、学生工作人员、一线教师都是教师队伍的一部分,每个人都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责任。学校各项政策、制度的制定都应体现全体教师的声音,强化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使教师产生心理认同,特别是在收入分配制度、科研制度、人事制度等方面要统筹考虑多方因素,做到公平合理。

第二,学校管理层要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全面统筹,多方位思考,科学、合理协调科研、教学、行政等工作。工作中应充分认识到,教学、行政、学生工作同等重要,全校每一个教职员工都是学校教师队伍的一份子,切忌人为把教师分等级。全体教师都应在工作中营造良性的竞争的氛围,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平等的接纳态度去工作,去生活,努力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

3.1.2 健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保障机制

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投入了很大的财力、物力,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但是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还不到位。鉴于此,高校应逐步构建起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保障机制,特别是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针对教师的工作、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可以聘请知名的心理学、社会学专家定期为高校教师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及时排解教师工作中出现的消极心理情绪。此外,很多高校每年都为新入校大学生开展心理测试,此项制度亦可推广到教师中间,应结合自己的实际,建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充分利用已有的心理测试软件,定期在全校范围内展开测试,及时把测试的结果反馈给教师,让高校教师更好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

3.1.3 树立积极心态,提高自身修养

高校教师自身要善于自我调节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各种压力,要不断加强自己在心理学知识方面的学习,特别是积极心理学、幸福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并且努力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用来指导和解决自己平日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在面对工作的竞争、角色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压力时,教师应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主动的去应对。

3.2 合理应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

3.2.1 完善高校管理环境

首先,应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体现科学性、合理性,而且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特点,减少刚性、硬性的规定,多些宽松的、柔性的管理制度。其次,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体现公平竞争的精神;建立科学的、综合的教师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参与管理创新,教学改革实践,让他们提供建议,参与决策,掌握改革信息等。在管理上实行开放民主的管理,赋予每一个教师更多的自和更大的自由度。再者,应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通过网络论坛、座谈会等方式激励全体教师为学校的发展建设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与合理要求,使之保持工作热情和动力。

3.2.2 提高高校教师自身认识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内因和外因两方面造成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产生也绝对不仅仅是外部环境的原因,教师自身内部方面也存在问题,也有需要提高和完善的方面。首先,高校教师个人应该接受当今时代对教师赋予的角色期望,学会自我接纳,教师要培养良好的个人心态,多阅读大师著作,加强人文底蕴的培养,勤思考,多创新。其次,高校教师要加深对高校教育行业的了解,关注国家在有关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能在大环境下思索自身所从事的工作。

3.2.3 积极关注高校青年骨干教师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7-179-02

1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目标定位

1.1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就是将人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精神属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体现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以人作为一切事物的根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一种哲学观。以人为本就是将人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重要基地,从教育的作用来看,学校教育具有启迪心智、传授知识、确立人生价值等方面的作用,这正如韩愈所说“传道、授业、解惑”之功能。“以人为本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满足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满足人的民利、公平公正要求、价值实现、精神文化等社会需要,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追求对人本身的关照、关怀以及人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落实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以生为本”,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使广大学生能健康地成长。构建和谐校园就是以追求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发展为整体效应,以全体师生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为根本,夯实和谐校园发展的基础。而构建和谐校园就必须以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基础,换句话说,健康心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1.2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导向,营造健康、积极、有序的校园生活

“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反映高校师生员工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一种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它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其所富含的隐性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对师生的道德教育、思想情操的陶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都具有独特的功效。丰富多彩而又和谐的校园文化,既能构建健康、积极、有序的校园生活,还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对心理问题起缓冲和矫正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存在着建校历史相对较短客观事实,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存在着起步较晚、积淀不深、特色不明等方面的不足。但如果我们的高职院校能把握时代主题,根植校园,充分挖掘学校文化内涵与特色,以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导向,科学、系统地制定出与本院校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总体构划,校园文化建设也能后来者居上,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改进学生管理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1.3 分类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分类引导,就是要遵循对学生心理认识的规律,以不同对象心理分类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管理。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等都存在差异,他们所能接纳的管理方法肯定会存在着不同,如果我们学生管理工作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势必会影响管理目标的实现。所以,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一方面在教学管理上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法,紧紧围绕学生这个核心,“因材施教”,根据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另一方面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参考学生心理普查结果,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标准,进行分类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效率,以期实现管理目标的最佳期效果。

2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操作模式

2.1 变“管教式管理”为“服务式管理”

高职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定型的重要节点,因此,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不能仅局限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学生管理工作还应以发展的视角对学生管理目标和内容进行定位。从客观上讲,我们的管理者必须将学生个体方面的需要纳入其中,即逐步将“服务式的管理模式”代替传统的“管教式的管理模式”。如果学生管理工作内容和形式只从社会整体的需要来考虑而忽视甚至无视学生个体的需要,就很容易使学生在这个管教式管理模式下习惯于“要我做”惰性思维。使得学生管理成为一种被动的行为模式,久而久之很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影响管理效果实现,使学生管理工作极易陷入既使有管理行为也难以实现管理目标的尴尬境地。所以说,忽视学生的个体需求,不仅使得学生接受管理时形成障碍,而且会使其心里受到压抑、扭曲,严重的还会使学生产生某些心理障碍,影响其健康成长。

2.2 变“条块式管理”为“项目式管理”

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是以“条块管理”为基本构架,各科室、部门作用明确、职责到位。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从面上看,似乎无懈可击,但实际工作中却经常会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各科室、部门各自为政、步调不一。从学生管理层面上看:教务处只管老师上课,保卫处只管学校治安,团委只管学生活动,其余处室参与的更少,学校的行政、后勤对学生违纪行为也是视而不见,认为事不关己。而一些教师上课也不管理课堂,只知授课而不知育人。甚至,许多人还会认为学生管理工作只是学生处(部)、辅导员、班主任的事。其实,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既需要多部门、多处室的共同参与,更需要学校的管理者们秉持着“围绕中心、服务学生”的理念,坚持“以生为本”,把学生管理工作当作一件大的项目来实施。

篇11

一、高职院校应将学生心理健档案的建立与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

1.身心健康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谐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感、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以及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贡献、成就、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从事社会活动以及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心理健康可以使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培养自信、自强、自立、自律、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2.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据有关资料研究表明:高职学生存在着三个心理问题敏感期。一是新生入校的心理断奶期。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多年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进入大学后,远离父母,面对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心理上有较多的矛盾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自豪感和自卑感的矛盾等。二是专升本的心理调适期。许多高职学生进校后,不满足现有的专科学历,想继续升本的学习。可是由于他们基础较差,竞争实力不强,在专升本考试中大部分学生落榜,这给高职学生造成很大的打击,觉得自己前途渺茫。三是毕业前的择业期。现在有些企业、机构、单位在选用人才时盲目追求高学历、名牌大学,再加上毕业生自身专业上的结构性矛盾等原因,使部分高职学生就业面临一定的困难和压力。找到单位的毕业生,有的嫌月工资给的少,有的对岗位不满意;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整天四处奔波,为找单位发愁。在毕业前表现出困惑、茫然、焦躁的情绪。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高职学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地段”。

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是转制或合并而成的,建校时间不长,办学经验不够丰富,学校大都忙于生存和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又缺乏专业咨询教师,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致使学生患有心理疾病、精神障碍而被迫休学、退学以及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件呈上升趋势。因此,各高职院校应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来抓。

3.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高等学校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优秀专门人才,必须重视学生心理问题。“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培养造就和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关注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品质,在心理认识、情感、意志三个方面及个性心理特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四个方面有较大差异,如从学校教育管理的角度科学、详细地用心理档案记录下学生的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心理状态,就能准确地分析学生个性特征,及时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同时,也将对学生的后续心理素质教育提供连续完善的材料,为进入新的环境帮助新的教育管理人员迅速掌握了解学生并及时实施转换期的心理教育措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二、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有效措施

1.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涉及到学生的隐私权,是一项很严肃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心。学校应定期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学习《档案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规范》及相关档案管理知识,不断提高工作人员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档案管理意识。建立严格的归档制度,由专人负责保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到一人一袋,封面要写请学生姓名、性别、班级、建档日期,并将其编上序号,存放于档案柜中。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不能随意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借给他人,如学生自己要看,可在咨询老师的指导、解释下查看。

2.客观真实地设计档案内容。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内容的设计,不能只是流于形式,或是简单的履历表,而是应较完整、准确、系统地记录下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应包括:(1)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本人、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对学生心理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事件等。(2)学生在校表现。包括身体情况、生活情况、学习情况、政治表现等。(3)心理素质及教育辅导措施、过程。包括能力状况、人格特征分析、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分析、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以及采取的教育、培养建议、心理辅导过程和就业指导等内容。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学生心理成长轨迹的反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档案。它记录的是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要随着学生心理发展而不断变化,特别是人格、智力、心理健康等方面,应定期测试、分析,提出可行性的教育、辅导建议,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的问题与困惑。

3.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档案管理队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因此,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严重缺乏,必须走专兼结合的路子。学校可设2-3名心理咨询师作为专职人员,其主要任务:一是解决疑难的心理问题;二是对学校思政教师、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使其具备及时处理和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能力,协助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中出现的一般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地疏导和处理。另外,还可聘请社会上的心理医师在中心作兼职教师,他们既有医学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他们参与管理,一定能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实力强大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4.对毕业后的学生进行跟踪管理。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不能只局限于在校学生,还应关注跟踪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可经常邀请毕业生回校和在校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座谈,让毕业生谈谈他们心理成长、成才的经历和感受,同时对老师在学校给于他们的心理教育作一个客观真实的评价。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作用。

篇12

[关键词] 研究生; 健康管理; 认知; 需求

[中图分类号] R16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289-02

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及研究所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掌握与了解本校研究生健康管理情况,探索研究生健康管理的途径,规范在校研究生的健康管理,对于有效预防相关疾病、慢性病及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安全隐患,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高校卫生保健的重要工作之一[1]。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目的 首先,期望通过本次调查,引起在校研究生对健康管理的思考,有意识且主动地去提高自己的健康管理意识和身心健康水平。其次,探索健康管理服务在研究生人群中的市场潜力及最佳提供对象,最终为我校卫生保健工作的创新与完善可行性政策建议与意见。

1.2 调查对象 杭州师范大学在校研究生。

1.3 调查方法 专家咨询及问卷调查。

1.4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五部分:调查背景与目的、个人基本情况、对健康管理的认知情况、自我的健康管理情况、对健康管理的需求情况。共22道题,数据输入时有多项选择,变量一共30个。

1.5 统计分析 首先通过简单的描述性统计,知晓各个变量的分布情况,其次通过简单的相关分析,最后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来分析多个自变量和主动接受健康管理服务之间的关系,目的是筛选混杂变量,挑选有效变量。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分发问卷120份,实收回119份。学院分布情况表1。

2.2 健康管理认知情况

2.2.1学生对“健康概念”的理解 94.1%的研究生对健康管理的概念理解是正确的,即认为健康是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几乎所有的人对健康的概念都符合WHO对健康的定义,仅有小部分人认为健康只是不生病而已。

2.2.2 学生对“健康是否可以管理”的看法 98.5%的研究生认为健康是可以管理的,但其中仅61.7%的人赞同健康管理并注重日常的身心健康管理与维护。这说明:大家对健康有很高的认同感,但思想上的认同并未完全化为现实中的行动。逆向思维表明:健康管理产业和相关服务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健康管理的道路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积极发挥作用。

2.2.3 学生对健康管理师和营养师的知晓情况 超过一半的人仅是听过健康管理或健康管理师这个名词,但并不了解,更不熟悉,说明健康管理师和营养师的社会知晓度还比较低,同时可以预测健康管理产业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

2.3 自我健康管理情况

2.3.1 自我主动体检情况 仅41.4%的研究生是主动接受体检,剩余的皆为被动的听取学校的体检安排。在定期体检周期的认同上,认为周期应为6各月的(44.7%)与周期为1年(45.7%)的基本相当。仅有个别的人认为要超过两年再体检。

2.3.2 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 72.9%的人认为大学生面临的最重要的健康问题是神经症,主要包括焦虑症和抑郁症等,其次就是精神分裂症。这为高校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指明了方向和工作的侧重点[2]。

2.3.3 运动锻炼情况 仅45.4%的在校研究生经常参加锻炼(每周≥3次),绝大多数的学生偶尔锻炼或者几乎从不参加任何体育锻炼活动。不良的生活方式势必对我校研究生的身体状况产生不良影响,需要有效干预。

2.4 健康管理需求状况

2.4.1 接纳健康管理的出发点 接受或愿意购买健康服务的人群中,影响其接纳的主要因素是降低疾病风险(54.3%)、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56.3%)、降低医疗支出(39.2%)。而不愿意购买健康管理服务原因分析显示:62.3%的人不购买健康管理多是缘于经济问题,同时作为年轻人,身体状况良好也是他们不选择健康管理的主要原因。

2.4.2 时间的选择 40.7%的人认为二三十时最适合购买健康管理服务,54.8%人认为四五十岁比较合适。仅有很小部分的人认为六七十岁以后比较合适。

2.4.3 服务机构的选择 61.3%的人会选择去大中型医院,34.7%的人会选择去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社会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4.4 费用的选择 42.7%的人在健康管理的投资小于500元,44.7%的在500至1000元,而500之1000之间大约占三分之一。大于1000元的仅占一小部分。

3 健康管理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应用原理 二元logistic回归。

3.2 研究目的 分析影响大学生购买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因素。

3.3 研究结果 以是否接受与购买健康管理服务为因变量,以性别、对健康管理的看法、主动接受体检的情况等为自变量,以P

Model:检验除常数项外所有的总体回归系数是否为0,P=0.000,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性意义。Cox或Snell R Square和Negekerke R Square分别是0.386和0.750,其含义表示回归模型对因变量变异贡献的百分比。

表2 Variables in the Equation

3.4 结果分析 专业背景不同,对健康的认知与需求有差异,医学、卫生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对健康的知晓率偏高。听过健康管理、认为健康可以管理,且日常注重自我健康管理的人更容易接受健康管理服务。经济条件越好或者消费能力越强,越容易接受此类服务。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属于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随着年龄的增加,但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现实消费能力不足的现实之间构成了一对矛盾体。针对这部分群体,学校或相关的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应提供恰当的、适宜的健康服务。

4 讨论 研究生是大学校园里的特殊群体,其健康状况已经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需积极落实。第一,加大健康管理宣传力度,提升在校研究生健康管理认识。通过各种方式提升研究生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提升自我管理意识。第二,实施在校研究生健康管理服务,提升大学生健康水平。例如,可以开展学生对健康讲座的需求,建议校方邀请国内相关流行病及健康教育专家团队来校进行健康教育讲座。第三,建立在校大学生健康管理平台,积极探索大学生健康管理模式。健康管理是现代化的健康服务,具有个体化、信息化的特点。信息化平台的建立是进行健康管理服务的重要前提。学生健康管理软件系统及配套工具开发与构建适合学生健康管理模式及评价机制可以有效的促进健康管理工作效率[3]。各个高校应该积极探索,为大规模的学生健康管理服务积累经验,探索建立与高校大学生卫生相适应的健康管理的运行方式和体系,以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和“人人享有健康”的世界卫生目标的实现[4]。

参考文献

[1] 彭爱东.提高高校医务服务意识改进医务工作[J].医学信息,2010,9.

[2] 彭玲,张继红,朱于芳.建立大学生健康管理体系的体会[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

篇13

【关键词】健康宣教;分层分组责任制

【中图分类号】R21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064-02

护理学是在医学体系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人类对自身健康认识的提高,社会对护理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责任制护理模式多年来逐步在各医疗单位护理管理中深入,也是全方位提高护理质量的必经之路,如何扩大护理范畴,提高护理质量成为现代医院护理管理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我们针对健康宣教为入手点分析其在分层分组责任制护理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

选择我院某内科科室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其中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为25-59岁之间,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20例,年龄在29-60岁之间;疾病主要为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患,排除各种遗传和危重病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病情、病史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责任包干制护理模式

2.1 设置责任小组:

根据现有护理人员结构,按职称及年龄设置了两个责任小组,分别为上述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其中观察组由4名不同职称、年龄的护士组成。其中主管护师1名担任责任小组组长,护师1名担任责任护士,护士1名担任基础护士,助理护士1名负责生活。各小组成员职责明确,既分工又合作,每组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整体护理。

2.2 责任小组内实行分层管理:

各责任小组在护士长领导下工作。责任小组组长全面管理本小组内人员的分工及调配,全面掌握所分管病人的情况,指导下级护士为病人提供个性化专科护理。其中责任护士为病人提供正确的治疗用药,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掌握病人生理、心理状态,实施心理护理。基础护士重点为病人提供基础护理,负责床位管理及调配,完成有关护理记录,负责病人安全管理。助理护士负责护理患者生活。在本观察研究中,其中观察组责任护士针对患者和患者家属增设健康宣教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疾患基础知识介绍:就健康教育选用各种资料,配合各种不同的疾患需要的小册子、单张等印刷资料,以及各种医疗健康主题的展览版等。

入院疾患特点宣教:患者病情、病种复杂,教育以语言为主,采用直观、形象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包括:病房的环境、作息制度介绍;负责医生及责任护士介绍;每天查房时间;详细告知治疗的具体方案及所需时间;需要哪些检查及检查中会遇到哪些痛苦和不适,如何避免和减少痛苦;护理级别;健康饮食及健康行为;口服药的注意事项、副作用、疗程;康复指导。

患者家属的宣教:根据患者家属的年龄、文化程度不同方式宣教,尤其对于不能对病人本人讲述的疾病诊断要在伦理范围内告知,稳定情绪,以便配合治疗。进行康复指导时要同时对病人及家属讲解,包括日常生活如何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等方面的知识。

3 健康宣教在责任制护理中的效果

为了评价健康宣教在责任制护理中的重要意义,本观察除以调查问卷询问患者满意率外,结合陪护率和基础护理合格率综合评价健康宣教在责任包干制护理模式中的意义。有关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满意率为97.5%,高于对照组92.1%;观察组陪护率为12.5%,低于对照组21.1%。结果见下表1:

4 讨论

实施护士分层分组责任制护理充分调动了各级护士工作主观能动性,每组成员从初级到高级,各层级护士职称、学历、 经验、能力都各自不同,组成小组团队后各层级护士责任明确,成员间相互虚心学习,取长补短,高年资护士的专科护理、带教、健康教育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低年资护士自觉从基础做起,同时 不断在上级护士指导下学到专科知识和技能。

增加了护患间的交流与沟通,各责任小组成员,尤其责任护士对所护理病人从病情掌握到心理状况基本做到心中有数,护士每天护理病人的时间占到工作时间增加,可随时观察病情并与病人交流,护患间相互信任,关系融洽,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度提高[1],本观察表明两组间病人满意率相差5%以上;职责分工明确,加强了临床基础护理工作各小组设立了基础护士和生活护士,由于她们的职责紧紧围绕基础护理工作制定,加之上级护士的协助指导检查,基础护理质量显著提高,同时健康宣教使得患者心理负担减轻,各种良性因素导致整体陪护率降低,本护理观察表明两组间相差8%以上。

健康教育是医院的重要职能,作为一种投入少、效果好的治疗方式,顺应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大趋势[2-3],但长期以来却是护理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医院以往护理工作过多强调加强病人疾病方面的护理,从而使单纯效果原则扩大,致使未能满足病人康复保健知识的需要及与渴望沟通的需要。健康宣教的引入,体现和护理范围的深入和拓展,护士意识到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患者健康意识、纠正不良行为、促进疾病康复、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举措,也对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纠纷、降低保健费用等其他各种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健康宣教增加在责任制护理模式中,使得病人及家属对护士产生了信任感,护士也感受到了自身价值的体现,增强了病人及家属的防病治病意识,提高了服务满意度,提高了护理质量,达到的医疗护理的最终目的。因此该护理内容值得逐步在各层医院推广,但有关责任护理过程中的健康宣教内容、方式、不同科室特点、不同疾患特点等等各种因素和特点情况还有待深入形成规范化内容,同时更要结合好医生的诊疗内容,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疗诊治活动,而不是替代、误导、甚至患者无法理解的健康宣教都是待克服的问题所在。

参考文献

[1] 翟丽华,王恩. 包干式护理模式探讨[J]. 吉林医学 2011,32(1):175-176.

[2] 许鑫,周立,李丽霞. 健康宣教流程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1):926-928.

[3] 张爱莲. 开展社区护理的方法探讨[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5):470-471

篇14

【摘要】目的 观察液氮冷冻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外阴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例病人进行心里护理,采用液氮冷冻治疗疣体,创面外涂康复新液。结果 60例外阴尖锐湿疣的病人,通过心里护理及液氮冷冻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后,创面1-2周愈和,术后3个月无新增赘生物,继续随访6个月,无一例复发,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液氮冷冻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外阴尖锐湿疣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创面愈合快不留硬结和疤痕,无不良反应等优点。

【关键词】外阴尖锐湿疣 液氮 冷冻 康复新液

尖锐湿疣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由人类状瘤病毒(HPV)的6,11型为主感染引起的男、女性生殖器部位炎症。HPV除了可引起尖锐湿疣外,还可引起局部不典型增生,有高度的致癌性[1] 。近年来,尖锐湿疣在我国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占性传播疾病的第三位[2]。 尖锐湿疣60%是通过性生活传播的,发病三个月左右时传染性最强,尖锐湿疣的潜伏期为3周-8个月,平均3个月。它的好发部位在阴道口后方、大小、、会、肛周等处,30%的病人同时合并阴道和宫颈感染。尖锐湿疣在临床外观上有其特征性:主要症状是外或部出现大小不等的赘生疣或团块。由于发病部位的特殊性、易感染性、病人的心理复杂,加上对疾病认识不足,在治疗上及控制复发上均存在一定的困难。2006年月1月―2010年1月,我院妇科门诊对60例尖锐湿疣病人采取液氮冷冻治疗疣体,创面外涂康复新液以及做好病人心里护理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尖锐湿疣病人均经临床病理确诊,或阴道分泌物PCR检测HPV阳性,并经5%醋酸白试验证实;病人年龄18-48岁,病程15-42天,其中妊娠期5人。32例病人无症状,自己无意间发现外阴长有赘生物,28例病人因白带增多有异味,伴外阴及肛周瘙痒,在妇科门诊检查发现长有菜花状赘生物,触之易出血,合并阴道炎、宫颈炎,发病部位为大小、、会、周围,疣体大小数量不等。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 康复新液为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主要成分为美州大蠊干燥虫体提取物,有通利血脉,养阴生肌的作用。阴道炎、宫颈炎严重者先进行阴道清洗及局部上药,待分泌物减少再采用液氮冷冻治疗疣体。用与皮损大小基本一致的棉签蘸取液氮,迅速压于皮损上5秒-10秒,每个皮损冻融2次3次。术后嘱病人每日大小便后创面予康复新液外涂,每次涂药前用无菌棉签擦净分泌物。对疣体数量多且疣体大的病人分次治疗,1周后进行第二次治疗,配偶患者应同时治疗。

1.2.2 临床疗效观察 所有病人治疗后均每周复查一次,观察其复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痊愈为治疗后自觉症状及局部病灶完全消失,皮肤黏膜恢复正常,无再接触史,随访观察局部治疗情况,连续随访6个月,局部未再出现病灶。复发为治疗后自觉症状及局部病灶完全消失,无再接触史,6个月内随访局部再次出现病灶。

2 结果

本组60例外阴尖锐湿疣病人,通过做好心里护理后,经液氮冷冻与康复新液联合治疗,皮损创面1-3周愈合,术后无明显瘢痕,第二周有3例复发,第4周2例复发,第8周1例复发,第12周及16周均无复发。继续随访至6个月,无一例复发,无一例不良反应发生,5例妊娠患者均未终止妊娠。

3 护理体会

3.1 病人心理特征 尖锐湿疣病人均存在紧张、恐惧、自责、羞耻及怕受歧视等。尤其是妊娠期病人更是感到恐惧、焦虑、紧张,担心妊娠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和家人的关心和帮助。

3.2 心里护理 有效的心里护理是治疗疾病的有效措施。尖锐湿疣病人心里复杂,不良心里可导致机体处于紧张状态,使机体抵抗力下降,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做好心里护理非常重要。护士要以热情、亲切、和蔼的态度接待患者,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针对患者的社会角色、性格、文化素质等特点,正确运用语言,以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告知患者尖锐湿疣并不是难以启齿的疾病,患了性病也没有必要心绪烦躁,心情沉重,及早就诊,及早治疗才是正确的解决方法。尖锐湿疣的治疗有些麻烦、痛苦,但不要因此而中断治疗,治疗后还需复查。心里护理可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缓解疼痛和焦虑[3],以交谈的方式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检查操作过程中要态度认真,手法准确、轻柔、熟练。

3.3 液氮冷冻与康复新液联合治疗外阴尖锐湿疣的优点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物理疗法、化学疗法、外科疗法等。本组采用液氮冷冻疗法先将疣体清除后再用康复新液外涂创面,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无一例不良反应。由于液氮冷冻治疗对疣体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冷冻后细胞内凝结成冰球,冰球溶解后造成毛细血管内凝血,阻断细胞营养供应,致细胞坏死脱落。其次,康复新液具有消炎、抗菌、止痛作用,它是一种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混合液,主要的有效成份为多元醇类表皮生长因子(WHF)和黏糖氨酸,其中极为重要的有多元醇类,具有很强的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及血管新生作用,采用该液外敷或口含可取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性水肿,促进新生肉芽组织生长,迅速修复损伤的皮肤黏膜[4]。它同时含有的黏糖氨酸,通过作用于细胞外基质,激活转化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可促进纤维细胞和I型胶原沉积,明显提高巨噬细胞的增殖和吞噬能力,激活溶菌酶,能够显著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有效地改善机体异常免疫状态,减少免疫性损伤,从而调节炎症和组织再生,与抗病毒药比较,不良反应少。该药使用简便,无局部和全身付作用,安全可靠。

心里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情绪,使其放松接受治疗. 液氮低温可抑制病毒的活性,使机体对失去活性或被抑制的病毒产生相应的免疫力,从而使体液免疫和细胞质免疫均得到增强.术时不易出血,定位准确,视野清楚,而康复新液的使用又可促进伤口的愈合,使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惜阴 实用妇产科学[M] 第二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3:593

[2]郑丽萍,谢园园,洪梅等,心里干预对心脏手术围术期应激反应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