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常识范文

高中语文常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中语文常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语文常识

篇1

不去耕耘,不去播种,再肥的沃土也长不出庄稼,不去奋斗,不去创造,再美的青春也结不出;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高中语文必修二文学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

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數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3.“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4.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

5.建安汉献帝年号。

6.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

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7.妾:旧时妇女谦卑地自称。

8.公姥:公公和婆婆。

9.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10.初阳岁:冬至之后,立春之前。

11.初七:支农里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12.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月十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13.适:出嫁。

14.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卵.....;

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要适合,叫六合。

15.青庐:用青布搭成的蓬帐,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16.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7.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8.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

19.子:对对方的尊称。

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20.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21.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2.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琐。“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桢。

23.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24.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这里指永和九年。

25.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26.视,一种祭礼。

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视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已日。视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27.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8.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9.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30.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31.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32.苏轼

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33.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34.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家”。

28.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35.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36.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37.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38.苏轼

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39.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篇2

关键词:文化常识;语文教学;理解;知识体系

一、在高中阶段进行传统文化常识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了这个民族优秀的精神,让中华民族能够一直傲立在地球的东方。但在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被淡化甚至已经消失,外来文化不断渗透,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理解日渐模糊。而在本应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应试的压力,教学只为高分的现象极为普遍。经典古文未能涵咏,诗词名篇未及吟哦,使得学生与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失之交臂。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精神,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在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的《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在“古诗文阅读”版块中明确提出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核目标。

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常识教学已经不再是一个做不做或者什么时候做的问题,而是一个当下必要而且迫切的工作。

二、关于高中阶段传统文化常识教学的内容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从时间跨度看,从夏商周上先圣三代,一直到晚清;从内容上看,其主体应该是儒家文化,辅以道家、佛教、法家等文化形态。

研究近年来,北大、人大、南大等国内知名高校国学院的培养计划,可以看到教学内容从古代哲学、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到古代文学、古代史学、古代民俗……包罗万象,无一不有。然而,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中,现实的因素制约了我们不可能像高等教育一样,将所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内容。

以课程标准和2016年的新考纲的实际要求,笔者梳理了现行通用的人教版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常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古代历法常识。如古文中经常涉及到的纪年方式、计时方式等。

2.古代星宿相关常识。如《滕王阁序》中涉及到的星宿分野的知识。

3.古代姓名称谓常识。如古文中常涉及到的姓、氏、名、字的相关知识。

4.古代职官常识。如古文中常涉及到官名和官职变动的词语。

5.古代年龄的称呼。如古文中常涉及到的一些表示年龄的词语。

6.古代的礼仪制度。如婚恋诗中涉及到的出嫁礼仪。

7.古代的节庆常识。如古代重要的节日的时间和主要的民俗。

三、关于教学途径的一些简单尝试和构想

由于急功近利的教学环境,一线教师们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往往是罗列出所谓“常见的文化常识”,然后让学生们强行记忆。笔者所加入的各种教学交流群中,散见的皆是《高考文化常识100题》。然而,我们知道没有理解的记忆是根本无法长久的,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科学的。笔者在阅读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和相关经验介绍后,做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1.立足教材,用有限的教学资料拓展整合教学内容。文化常识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绝不是唯一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要进行文化常识教学,首先就需要我们充分整合教学内容,将教材中涉及到文化常识内容进行足够地拓展和有效地整合。

比如,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遇到“申之以孝悌之义”,这时就可以针对“孝悌”拓展延伸儒家的“八德”。不仅如此,还可以从“四维”(礼、义、廉、耻)到“五常”(仁、义、礼、智、信)再到“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演变,延伸到“孝”的地位在传统文化中的日趋提升。并且讲到古代越来越重视“孝”,是因为伴随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经济日益稳定与发展,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祥和与稳定功能日益突出。这样,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相关的文化常识,也加深了学生对宗法制社会和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社会的认识。

2.注重理解,调动既有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加深记忆。没有理解的记忆是无法长久的,靠死记硬背明显不是积累文化常识的好方法。文化常识虽然是古代的,但是许多优秀之处依然被传承了下来,镌刻入了我们的基因之中。学生无法理解某些文化常识,是因为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调动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这就要求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弥补这些问题。

3.构建知识体系,让思维做到有的放矢。有些文化常识不论讲多少遍学生总是记不住,有些文化常识学生明明记住了但是一做题就出错。归根究底,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没有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知识杂乱无章。因此,我们有必要指导学生构建科学、有效的知识体系。

4.通过实践活动,巩固所学内容。如果教学文化常识,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或者坐而论道,就显得有些狭隘了。进行文化常识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所以,进行文化常识教学,最后还是要学以致用。由此,进行实践活动,也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

四、小结

在当下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在语文学科之中进行文化常识教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更是迫切的。教学文化常识,不应是急功近利的,而应真正站在树立学生文化传承意识的立足点上,让学生了解、感知、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所探讨的一些教学途径,主要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希望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通过理解记忆而后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并且能够影响自身的价值观和处世方式。

⒖嘉南祝

[1]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程达.语文学科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高效课堂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4-0024-02

作者简介:赵敏(1975―),女,江苏海门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语文是一门有历史的学科,同时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固守积累下来的经验,而是要在教学理念上“腾笼换鸟”,不断地创新教学策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材和教学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深化课文内涵理解

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师要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当学生产生了内在的学习动力之后,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多媒体教学方式就是语文教学方式的一次创新,语文教师要合理地运用这一手段,为学生再现丰富精彩的情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使其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被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文时,教师可以播放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让学生在电影的矛盾冲突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深化对课文内涵的理解。电影这一形式集动态的画面、变换的场景、变化的声音于一体,相对于教师生涩的讲解更为形象、生动、深刻,更能深化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多媒体教学方式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对提升高中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与理解有着巨大作用,其对高中学生提高观察能力、语言能力、想象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教师切不可过于依赖多媒体,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精心选材,将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效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二、放大主体学习效应,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放大学生的主体学习效应。只有当学生真正认可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他们的想法和建议被充分尊重的时候,他们才能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才会主动学习。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雨霖铃》为例。词在古代是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形式,加之本词作者柳永是一个常年流连青楼瓦肆之徒,所以人们往往更倾向于认为这首词写的是男女恋人之间的离愁别恨。但是也有部分读者认为,写离愁只是该词的表面意思,这首词真正表达的是作者对自己功业未就、前途未卜的感伤。这两种解释都可以说得通,因此,教师在讲授这首词的时候,就可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对其内容进行把握,而不必信奉唯一的答案。

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日趋成熟,而且他们所发表的见解或观点往往具有鲜明性和独到性,体现了思维的多元性。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创造条件,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的学习需求,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三、丰富深化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正所谓殊途同归。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体,起到了导向的作用,教师除了要讲授教材中包含的知识点外,还要深挖教材以外的知识,作为对教材知识的补充。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当学生积累了足够的知识以后,才能在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游刃有余。要想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一方面需要教师广泛地涉猎大量书籍,但最主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每一个学生的关注点都不一样,自主进行课文阅读可以使学生广泛地丰富和积累知识、夯实基础,并学以致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课外阅读。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思考意识特别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围绕教材,通过设计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构建高效课堂。如在讲授苏教版教材《江南的冬天》一课时,笔者列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作者写江南的冬天的用意是什么?江南的冬天有哪些鲜明的特点?文中“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这里的“特殊情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江南的冬景抵得过北方夏夜?这样几个问题把学生引入了对课文的深入思考和全面理解之中,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大有裨益,更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难点,传统的授课方式呆板、单调,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很难有效开展,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有效改变这一状况的方法是教师变换授课方式,适当让学生对原文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对课文就会有更深刻的感悟和理解。例如,在讲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不同的角色并进行对话。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表演的亲身经历可以加深他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使其感同身受;同时在表演的过程中,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表演时结合个人的生活实际进行加工,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运用激励评价模式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再加上面临压力巨大的高考,他们与师长很难有充分的沟通,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同时以身作则,发挥自身的典范作用。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下,也应该和学生保持良好的朋友关系,只有当师生间能够开诚布公地敞开心扉的时候,学生才会依赖教师,才愿意从内心深处接受并认可教师讲授的知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可以缓解高三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又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堂完美的语文课,不仅仅包括对课文的精彩解析,还应该包括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教师的正面评价对学生而言是莫大的荣幸,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给予肯定。此外,教师在运用激励式的评价方式时,一定要注意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在由衷地肯定自己。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的激励语言不能过于宽泛,而是要细化到语文能力的某一具体方面,这样学生才会真正觉得自己有了进步。

要在有效教学中收获语文课堂的高效,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就须不断开拓创新,挣脱固有经验的束缚,丰富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在教学模式上多创新、少“复制”,充分调动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一、观看视频,了解戏剧情节

翻转课堂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通过视频等方式去了解戏剧的主要内容。对于学生而言,看视频要比读文本更容易记住戏剧的情节,也会让学生对于整个故事中的人物关系获很清晰的认识,而且相较于干涩的文字而言,视频对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所以学生也会在学习的时候更用心,将本来枯燥的作业时间用得更有价值。

同时,观看视频的过程也是学生放松的过程,学生能够在写完很多复杂的作业之后,让自己的头脑变得更加轻松,从而劳逸结合,让学习更加有效率。在视频中,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更直观细腻,也能够让学生提前读懂人物内心的波动,从而更加轻松地理解文章,也能让学生养成注重细节的习惯,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

的《雷雨》是现代话剧经典,很早以前就有人拍过电影,所以教师很容易在网上找到视频资料。教师让学生课下看视频,能够缩短课堂上的讲课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理解人物内心的波动和文章的主旨。而且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看过视频之后,写下对剧本的理解,字数也不必很多,只要将自己看视频的感想表达出来就可以,然后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上交,由教师先大体浏览一遍,大致知道学生内心的想法和认识。在这种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之下,教师能够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并且针对学生的想法去进行有方向的教学,让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避免在课堂上做无用功。

二、设置悬念,理解人物性格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只有具备跌宕起伏的情节,才能让学生的内心产生更多的波动,从而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更加用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思考故事会朝着什么样的剧情发展,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探索文章的实质,思维更贴近作者的感情。在学生对悬念的思考中,戏剧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让学生也能够自己扮演一个作者,去设计自己认为可能发生的剧情和桥段,当学生在脑海中设计完成之后,再与作者的思维进行对比,去思考自己与作者的设计有何不同,然后去深入思考不同的原因。

在学习《雷雨》这篇戏剧时,教师可以对戏剧的视频进行剪接,对于一些结局性的内容进行剪切,这样学生虽然看到了视频,并且也能够大体了解戏剧的人物关系和心理,却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间。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下,学生能够与作者进行灵魂上的碰触,从而使思想高度获得提升。跌宕起伏的情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有所提高,让学生更加用心地学习语文,从而让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提升整个班级学生的语文水平。

三、扮演角色,了解情感冲突

身临其境的环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戏剧的内涵,所以,让学生扮演戏剧中的角色,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作为剧中的人物进行思考,从而深入理解戏剧的主题。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演出人物内心深刻的心理波动,只有将剧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理解透彻,才能够熟练地表现出所要扮演者的心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将台词完全弄懂,所以,进行角色扮演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而且,角色扮演,能够让语文课堂不再枯燥,让课堂更加活跃,从侧面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爱上这种充满乐趣和活跃的语文课,能够更用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而且更有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让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让整个班级的学生能够在和谐的基调下共同进步。

在学习《雷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比较突出的情节,将学生分组,然后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让整个班级的各个小组进行表演,从而配合完成一部完整的戏剧。在其他方面,教师不要干涉,把更多的权利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学习之后,进行相互合作和讨论,在自己自学和编排的过程中,培养出互相协作的能力,也能够让学生的集体意识变得更加强烈,让学生在共同合作和探索中学习语文,提升语文成绩。

篇5

【关键字】 新课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世界就是不断变革和发展的,教育也不例外,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升高中语文阅读的水平,就必须要先明白新的课改对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提出了那些具体的新要求,明确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一、新课改后高中语文阅读的现状分析

新课改后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中如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的氛围,成为高中教师教学的研究重点。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设置等方面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革,才能让语文阅读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才能促进教育水平的不断向前发展。

就目前的教育发展现状来看,我们通过经过仔细研读和分析,新课改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如下三个新要求:

第一,网络、多媒体等外界新科技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语文阅读的相对枯燥性不利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开展。语文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文的整体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网络多媒体的立体、形象、多彩性让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黯然失色,面临着严重的压迫。

第二,建立在新课改的基础之上,更多更新的要求导致了传统的、以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相对滞后。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教学过程的精彩性要求成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必然趋势。面临新课改对课程的目标、设置等全方位的要求,高中语文老师必须要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

第三,新课改后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可见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传统“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要改革发展。面对学生们不可估量的求知欲,高中老师要提升知识储备,提升课堂的吸引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抓住学生的“胃口”,让学生乐在其中,自主学习,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二、新课改下如何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

为了提升学生的高中语文阅读能力,提升教学质量,经过不断探索和钻研,提出以下几点关于新课改下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建议。

第一,教师们要大胆地采用高新科技,借助于多媒体的网络音频、视频等各种资料,渲染课堂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对新兴事物有很大的兴趣,教师们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满足其接触新鲜事物的欲望,借助于新的科技手段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解决教学上的难点和重点。

第二,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们预习、自主阅读,提升学生自己的阅读能力。同时,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结合集体讨论,相互探讨,最后老师抛砖引玉、画龙点睛,这个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己的领悟和分析能力,而且让整个课堂成为孩子们的“专场”,充分地提升他们的参与度和对学习的热情。

第三,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融入生活,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自己的研究兴趣,尤其是把研究性的学习纳入课堂教学中来。只有深入研究才能领阅读的真谛,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体现新课改后“以学生为本”的要求。把语文阅读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可以有效迅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四,充分利用图书馆里丰富的图书资源,让学生在书籍的海洋里任意驰骋,提升孩子的阅读量,提升其阅读的能力。俗语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充分利用D书资源,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加强文学积累,自然提升语文的阅读能力,从而提升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灵魂”。在新课改的形势下,高中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要不断进行创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水平。“有变通才会有发展”,高中语文老师要不断地接受新鲜事物,运用多媒体、图书馆或者现代教学的方式方法提升教学的吸引力,让学生爱上语文阅读,同时,不断吸取先进教师的先进经验和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让语文阅读成为学生们的习惯,这样才能促进整个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倩.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尝试[J].快乐学习报(信息教研周刊),2013,(9):104.

[2]刘艳.论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5):2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