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简述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简述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简述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简述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篇1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要点速记:全民多现身。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4(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要点速记:两权一目的。

5(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要点速记: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6.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要点速记:目内方育。

 

7.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要点速记:两传选新再创造。

 

8.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要点速记: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9.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要点速记: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10.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11.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外国三方面。

 

12.简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要点速记:义务要延长,高等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13.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理论三方面。

 

14.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

要点速记: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个性多发展。

 

15.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要点速记:提速(国民素质)个性创两全。

 

1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17.简述活动课程论的观点.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 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要点速记:个人经验,打破界限。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18.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要点速记:学生、社会、学科。

 

19.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1)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0.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语言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要点速记:语(语言智力)数(逻辑—数学智力)体(身体—动觉智力)音(音乐智力)美(视觉—空间智力),一人(人际智力)两自(自知智力和自然智力)。

 

21.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要点速记:两独一发。

 

22.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要点速记:开醋(促进)放盐(研究)。

 

23.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要点速记:学习过人。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2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要点速记:方(学习方式)平(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关(课程管理制度)节(课程结构)有内(课程内容)功(课程功能)。

 

25.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 素质。

要点速记:双基 + 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要点速记:建(间接经验)立(发展能力)主(学生主体)育(思想教育)。

 

2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要点速记:一动机四知识。

28.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点速记:备上作业来辅导,学生成绩差不了。

 

29.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要点速记:三备三计划。

 

30.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要点速记:明确内容;方法合理;语言热烈;板书从容。

 

31简述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适宜,难易适中。

(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32.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和关键。

(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要点速记:主(主动性)抓(抓重点、难点、关键)情境(设置情境),培方法(培养思维方法)。

 

33.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要点速记:小联(联系实际)在乡(乡土教材)下训练运(运用知识)输技能(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

 

3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要点速记:依自身,依内容,依目标,依学生,依媒体。

 

35.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36(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37(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要点速记:大养人,教主导,学集体;限独立,少动手,难个别,缺灵活。

 

38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特性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39简述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

(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要点速记:两准一敏才持久。

 

40.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

 

41.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要点速记:引观察、勤思考、扩知识、练想象、爱幻想。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要点速记:理解(理解材料意义)目的(明确记忆目的)精加工,组块编码重方法。

 

43简述如何组织复习以防止遗忘。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来进行复习的。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要点速记:法(复习方法多样化)官(多种感官)及(及时复习)时(分配时间)返(反复阅读)回(试图回忆)三中(分散和集中)。

 

44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要点速记:环境 + 个性 + 课程。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要点速记:储数量、训方法、多练习、勤思考。

 

4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44.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5.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点速记:阶(阶段特征)个(个别差异)机(积极性)缘(原型)

 

46.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班杜拉总结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环境、个体和行为。

(2)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4)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

 

47.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要点速记:材料意义 + 新旧知识 + 心向。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8(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49(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50(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51.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要点速记:创情境、控水平、用反馈、指归因。

 

5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要点速记:马(马斯洛需要层次)里(立志教育)奥班(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委(韦纳归因)。

 

53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1)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关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

②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

③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2)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

①精选教材。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3)教授学习方法。

要点速记:有结构,有内容,有方法,促进迁移。

 

54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3)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

(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5)情绪多具有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要点速记:需要、人类、时间、特点。

 

55.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 ~ 2 岁)。

(2)前运算阶段(2 ~ 7 岁)。

(3)具体运算阶段(7 ~ 11 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 ~ 16 岁)。

要点速记:感前具形。

 

56.简述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

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内化学说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57简述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及其教育意义。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2)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58.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要点速记:万能答案因素类:遗传+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59.简述具有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人的认知特点。

(1)他们对事物的直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他们的态度与自我知觉更加容易受周围其他人,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3)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语言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4)他们的社会敏感性强,善于社交。

 

60简述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

(1)婴儿期(0 ~ 1.5 岁):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 ~ 3 岁):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

(3)学前期(3 ~ 6、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 6 ~ 12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 ~ 18 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 ~ 30 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30 ~ 60 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60 岁以后):完善感对绝望。

 

61简述强迫症的概念及其治疗方法。

(1)强迫症的概念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2)强迫症的治疗

①森田疗法:日本的森田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只会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正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

②“暴露与阻止反应”。例如,让有强迫性洗涤行为的人接触他们害怕的“脏”东西,同时坚决阻止他们想要洗涤的冲动,不允许洗涤。

 

62.简述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绪疗法。它是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困扰理性化,从而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心理辅导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法,来改变学生的非理性的信念,从而恢复和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6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64.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④学校教育。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识。

 

65.简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要点速记:服榜样、约奖励、价辨析。

 

66.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道德阶段(2 ~ 5 岁)。

(2)权威阶段(5 ~ 8 岁)。

(3)可逆性阶段(9 ~ 11 岁)。

(4)公正阶段(11 岁以后)。

 

67.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10 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10 ~ 20 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20 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要点速记:三水平、六阶段

 

68.简述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要点速记:强道德、加实践、持统一、律自己。   

 

69.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要点速记:一教(教学)、二班(班会+班主任工作)、三活(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70.简述如何运用道德修养法。

(1)在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2)在肯定学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启发、帮助学生制订自我教育计划,使学生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

(3)班主任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

 

71.简述如何运用说服教育法。

(1)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3)态度真诚、热情。

(4)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增强教育效果。

 

72.简述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点速记:生(研究学生)目标,导(领导核心)关系。

 

73.简述班集体的发展过程。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74.简述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力的领导集体。

(3)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75.简述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76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2)集体促成的纪律

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4)自我促成的纪律

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77.简述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78.简述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79.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80.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8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篇2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养 基本途径

随着各国医学发展之间的联系的日益密切,各种医学类学术交流逐渐增多。我国也从其他国家医学发展中认识到一个问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重视,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医学院校都开始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也有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被合并进入综合性较强的大学,从而获得了较强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但是,我国的医学人文科学还不能承担起应承担的责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总结出了几点措施,希望可以帮助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理论结合实际,关注社会、医疗问题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师要重视社会和医疗问题,并把这些实例纳入教程,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也是对过去那种空谈理论的革新,改变了以往坐而论道的局面,真正使医生能够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同时也增强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能力,使医学生能够解决医疗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理论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医学院校可以利用周末以及节假日的时间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深入到各个领域进行社会考察,职业体验以及勤工俭学等活动;另外,还可以到敬老院以及社会福利院等慈善部门参加义务劳动,体会社会生活的艰辛。当然,尤其要重视医德医风方面,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医德医风交流研讨会,不断更新学生的观念,共同进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纪念馆,如九・一八纪念馆、纪念馆等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在真实、惨烈的场景面前自然会激起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醒学生们勿忘国耻。除了这些惨烈的场面,学校也可以带领学生们去参观一下新科技的产生及发展,让学生们领略到祖国的发展进步,为祖国的强大、腾飞而欢欣鼓舞,激发学生们成为国家栋梁的决心。

仅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不够的,学生们还要深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各级医疗机构调查研究,对村民进行健康普及教育,实现人人了解健康知识。学生们深入基层,能够了解到基层医疗卫生状况,树立正确的三观,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切实缓解基层看病难和看病贵的情况。另外,医学生在基层能够了解最真实的社会,有利于他们培养医学人文关怀的情感,自觉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基层的医疗条件也同时提醒他们医学生的就业机会并不都在大都市,在基层医院一样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人民服务。

二、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教育不仅包括文化教育、素质教育,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医生对心理健康的要求极高,想要做医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此外,医生必须具备的素质还有承受挫折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些都将列入医学生培养的课程。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他们要解救的不仅是患者生理上的病症,更重要解决患者心理上的障碍,所以,不能忽视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其纳入授课体系,针对学生的心理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指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学校应积极推广心理健康,为医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在校园内成立学生工作中心和心理咨询处,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在各个层面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的防御机制,降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几率。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心理咨询,同时心理咨询也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有效地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所以说,心理咨询是高校必备地基础设施之一,是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心理咨询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开设大学生心理咨询处,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定期进行专业讲座,使学生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在此基础上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改革临床医学教学内容,探索和寻找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帮助医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增强医学院校的知名度。

三、改革考核方式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考核模式仍然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在评价的过程中,考核分数为主要的评价依据,但是,人文素质教育注重的是思想教育,考核无法对其进行评估。因此,要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创新考核模式。因此,在考核的过程中采取了四六分的新制度,即将学生的专业素质考核总分数的60%记为总成绩,将日常的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纳入40%的考核成绩。有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采用的是开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因此,在设计试卷的过程中要尽量的将分值侧重于案例分析、简述等题型,侧重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开卷考试对学生的要求更为严格,学生无法从课本中寻找到标准的答案,只能自己归纳总结,这在无形中就加大了考察的难度。这种考核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使教育真正地落到了实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这将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院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门较为特殊的课程,并不是理论的简单教育,还需要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更多的是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实践。应当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育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一名称职的医生。

参考文献:

[1]王超.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02).

[2]谭宗梅,张小健,陈霖柏.定向免费医学生人文素质课教学内容科学体系构建的思考――兼谈定向免费医学生人文素质课教学内容的改革[J].大家,2012,(09).

篇3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农村学校体育 冲击

实施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每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等文件,给教育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对我们广大的农村中学来说,更是意义非凡。本人根据多年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了解和研究,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结合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试着对农村学校体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改进措施作进一步的分析思考,从而推动农村学校体育也能向素质教育方向很好的发展。

一、目前农村学校体育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前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或只图于表面工作,这就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空间,好多农村中小学校,体育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心目中地位不高,认为它不是主干课程,可有可无。或者说,平日开口闭口说重视,真正操纵起来困难太多,什么资金困难,场地有限,器材太少等,都限制了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学的全面开展。因此就有:说起来重要,实际上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很普遍。

2.现阶段广大的农村学校体育目标不够明确,与素质教育不适应。由于学校体育理论的落后,导致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当今社会要求有较大的差异,体育素质与身体素质混淆不清。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体质教育就是身体素质教育;也有人简单地认为,学校体育就是身体素质教育,等等。这些观点过于简单化,把学校体育弄成枯燥乏味的身体素质锻练,这是学校体育教育的误区。身体素质仅是体育教学中一种简单的练习手段,它不能代替学校体育的根本宗旨和总体目标的全部,只有体育素质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融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等于一体,才能真正体现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与素质教育相一致,共同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3.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求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体育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多数体育教师热爱体育工作,热爱学生,基本功扎实,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但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相当部分体育教师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我们有不少体育教师习惯认为只要专业技术好,篮球打得好,排球也有两下子,就是一个好教师。为人师表不严,举止仪表不端庄,语言行为不够谨慎,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形象和社会地位,这些问题困扰了体育教师那么多年,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必须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

4.当前在农村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等。但是,体育课堂教学作为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单调呆板、内容陈旧,方法与手段简单落后,考试标准过死,考什么教什么,为达标而达标,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体育教学就这样简单重复、周而复始,使本来应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课变得枯燥无味。因而,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严重后果。

二、农村学校体育改革设想

1.转变学校教育思想观念,提高认识,加大投入。素质教育也推广了好多年,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都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的应试教育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不可能担负起全民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革。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体,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只有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牢固树立和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与全民健身协同起来,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出发,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素质教育服务,这是体育教育思想认识的升华,更是教育本质观念性的变革。另外,学校加大对体育资金投入,添加必要的体育设施与设备,这对学校发展有利无弊。

2.明确学校体育目标,重视体育素质教育。由于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程,也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培养目标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因此,学校体育目标必须与时代要求、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必须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相配合。现代学校体育在发展进程中,应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体育工作的环境、氛围。

3.开发资源,激发潜能,师生共进。“引进流行时尚教材、挖掘地方特色运动、发动自编自创内容”,目前,全国各地已掀起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热潮。像江苏海安的“三门球”、湖北武汉的“台式排球”、安徽蚌埠的“毽球”及“沙包垒球”等等,这些都是地方特色运动项目,很受广大师生和社会的欢迎。农村教师要以身作则、因地制宜、发明创造各种切实可行的体育器材。

4.加大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教育已成当务之急。农村体育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精神,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体会到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和无穷魅力。

新的课改教育理念已走进课堂,它给农村中小学孩子带来的改变是:勇敢、顽强、自信、自制、灵敏、果断、冷静、豪爽、开朗、热情与热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正确的人生方向。我相信,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引下,经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齐心努力,我们农村学校体育会迎来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大学生 素质教育

一、客观理解大学生素质教育

1、客观理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它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长期形成的一种教育工作机制和教育观念,它的代表即是“考试”这个教育考核评价方法,考试作为基础性知识的考核办法无可厚非,这种考核评价直观明了,整个操作比较简单易行。然而,也就是这简单明了,极易产生教育过程中的惰性思想,进而以偏概全,形成应试教育这种机制和观念。在这种历史和社会背景下,提出“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针对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

既然“素质教育”是针对旧的教育机制、观念和教育考核评价方法提出的,我们就不能用这一词语的基本意义来确定它的具体概念,而应把它放入教育这个大环境中来理解。因此,本人认为:素质教育没有固定概念,任何对它的解释都有失偏颇,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要求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来促进现行教育体制“归本正源”,服务于教育的目的。如何具体理解大学生素质教育呢?其实,我国《高等教育法》已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与生产劳动结合, 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想,这也许就是对何谓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最好回答。

2、大学生综合素质分类及其考核评价机制简述

通过以上对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解,我认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具有全面性、基础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就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性和基础性而言,主要体现在:一是思想素质,即理想信念、政治修养、道德素养、法制观念、意志情操和兴趣性格等;二是专业素质,即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三是人文素质,即文化知识等的继承;四是信息素质,即获取信息的能力;五创新素质,即思维模式、创新意识和个性特长的培养;六是身体素质;七是心理素质等等方面。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和发展性主要体现在“知和行”的统一,亦即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大学生素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是基于高校图书馆参与素质教育过程中所应给予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考核评价话语权,而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贯穿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丞待研究。

二、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曾说:“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作为已经拥有自己图书馆的高校,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大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在课堂,课堂之外,首选应该就在图书馆”。事实也告诉我们,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的中心,与师资队伍、实验设备并列被称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在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其优势和作用是其它机构无法代替的。

1、高校图书馆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大学生全面教育提供了“新阵地”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优势主要有:一是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优势;二是高校图书馆具有及时的信息资源优势;三是高校图书馆具有优良的物质环境优势;四是高校图书馆具有自由的学习氛围优势等等。

高校图书馆的这些独特优势有助于学生从封闭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通过丰富的馆藏资源,在优良的环境中,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中,自觉的接受教育。图书馆属于开放式教育,它可使大学生开阔视野,获取全面的知识信息,从而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

2、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了发展契机

我们知道,高校图书馆做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育和情报两大职能。然而,长期以来“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这个辅助的认识和现实弱化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致使高校图书馆的潜在功能和教育职能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核心在于以人为本,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用科学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发展。面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机遇、新挑战,本人认为:图书馆的教育作用势必、也应该被凸显出来。然而,高校图书馆必须提高认识, 跟上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更新落后的办馆观念,树立图书馆的知识形象,开拓创新,从“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辅助职能中解放出来,理清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全面服务为抓手,利用多种途径,拓展图书馆的职能,强化教育职能。

三、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教育职能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教育职能有:

1、思想道德教育职能。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缺乏教育载体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然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图书馆,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和道德行为。从而达到全面发展。

2、专业知识教育职能。图书馆的专业知识教育,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学生延伸、丰富和对比课堂所学知识,同时课堂以外的综合性知识,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多种选择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3、教学科研服务职能。为高校的教学、科研等服务,这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

4、信息素质教育职能。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职能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文献检索知识,掌握搜集、获取文献情报的基本技能,增强他们的自学能力;同时,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接触新事物、了解新思想、扩大知识面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四、增强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

增强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这是建立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的前提,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也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认为增强图书馆综合服务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转第63页)

(上接第143页)1、实现观念上三大转变。新形势下,图书馆应紧跟社会发展趋势,思想上要与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接轨,实现观念上的三大转变:一是图书馆建设由注重硬件建设向注重文化内涵建设的转变;二是图书馆的模式建设由传统型图书馆向学习型图书馆转变;三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由书本管理向信息管理、知识整合的转变。从而保证大学生素质教育得以推行。

2、加强馆员自身教育与培训。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高校图书馆员是各类信息资源的管理者,是完成信息技术咨询的服务员,更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因此,要注重高校图书馆员的教育,提高馆员服务素质教育能力。图书馆员的教育,实行系统化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智力潜能得到挖掘,形成一个积极的、学习的、合作的、上进的团队。保证图书馆各项教育职能得以实施。

3、完善图书馆硬件建设,优化馆藏结构。图书馆硬件建设和馆藏建设是图书馆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图书馆的硬件建设,在内外部环境上要美观典雅艺术,在布局上要科学规范实用;图书馆的藏书结构要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性、基础性、实践性和发展性为指导,坚持思想性、科学性、及时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文献载体,科学划分图书资料的馆藏比例,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开设电子阅览和多媒体阅览等,从而为学生创造一种优美、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保证大学生素质教育各项活动有秩开展。

4、建立读者组织。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作用,建立读者组织,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图书馆的信任与感情,活跃了校园文化气氛;有利于引导学生们读书、学习、研究和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热情。图书馆在整体管理上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在工作中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同时,利用读者组织采集读者信息,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帮助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如何不断完善自我。

5、加强校内各部门的联系合作,开展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

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不是那一个部门的事,它需要各部门的配合联动。图书馆加强校内各部门的联系,有利于掌握学校的教育动态、学生的精神动态;图书馆加强校内各部门的合作,有利于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

总之,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切实实践科学发展观,发扬科学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分析存在的问题,反复探索、实践、总结,才能形成新的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促进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韩桂香.浅谈21世纪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7).

[2] 曾宪丽.谈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长春师范学 院学报.2007(2).

[3] 李学钰.高校图书馆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安阳师范学院 学报.2003(4).

篇5

    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够主动寻找新颖的解决办法的思维方式。与创新思维对应的是习惯性思维。即一种已经被形成定势的思维模式。在小学教育过程中,作为受教者的小学生正处在身理和心智急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所收到的教育和所培养的思维模式对其今后的人生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维分析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应该从小学开始抓起。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育应该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当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普遍存在以考试分数决定升学,就业的现象。考试的“公平,公开,公正性”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考试的公开性能够减少利益分配的争议,获得较大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公正客观性”考试往往不得不选择争议较小的答案。这样就往往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得中小学学生过早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中,小小年纪的小学学生背负死记硬背大量客观性知识的重任。同样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也较为突出。许多教师为了自己教的班级学生获得高分,在课堂上不是去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而是以填鸭的方式机械地传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承受能力而对学生的学习横加干涉,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行为简单和粗暴地进行否定。这一切的后果就是学生往往只认为世界是一个僵死的整体,只要把教科书牢牢记住就掌握了通向未来的钥匙。如果这种现象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的话,对整个民族的未来是极端不利的。

    三、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和难点

    1.培养创新思维的突进。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小学教育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创新:首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加要传授做人的道理:教育培养的目标不应该仅仅是善于考试的人,而是能够运用自己的能力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问题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应该成为小学教育的第一要务。同时教师应该通过设立目标,引导学生完成目标,对学生的成功进行肯定的行为模式而增强学生的行动能力和自信心。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绝对不止一个,可以采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同样需要教育学生,应该用最优化,最有效率的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应该教育学生什么应该被视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如何去在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找到最好的办法。第三,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解决问题有时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解决办法,并对之进行有效的综合以获得真正操作意义上的良好解决办法。小学学生由于求知欲强,经验浅薄,加上家长的娇惯,容易在认识上走向执拗。这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也是不利的。

    2.创新能力培养的难点。当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具体表现在:首先,应试教育仍然主导者当前的教学工作,这一点很难在近期内得到改变。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分数作为权重最大的指标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教学评估和教学激励机制的严酷性使得素质教育获得的难以用指标考评的成果黯然失色。在应试教育的“胁迫”下,素质教育几近无“立足之地”很难得到教学和教学管理者的足够的重视。其次,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在操作上具有较大的难度。由于小学教师待遇问题和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大量优秀人才从小学教育系统流失。许多小学教师本身素质有限,自己都无法有效进行创造性思维,自然就很难培养学生获得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第三,就创造性思维本身而言,这种能力很难用确定的,客观的标准进行考核与评估。这就不利于在管理层面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篇6

摘要:信息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简述了信息素质的内涵,分析了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现状与意义,指出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的一项职能。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1)05-0081-02

Information Diathesis Education for Undergraduate and University Library

Wang Wei

(Library,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information diathesis; education; library

Abstract:Inform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ocial momentums in information era.It is the important task of modern education to train undergraduates for the information diathesis. The meaning of information diathesis was introduced briefly.Moreover, the actuality and significance of information diathesis for undergraduates were analyzed.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education of information diathesis for undergraduates is a fun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1 信息素质和大学图书馆的特点

1.1 信息素质的内涵

信息素质是获取、处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质的主要内涵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能力[1]。信息意识就是主动、积极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和展示信息的意识;信息道德,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图书馆的应用日益广泛,将成为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伦理就是如何看待信息的虚假与共享问题,资源共享,并不是可以无偿占有他人的文化和科研成果;信息能力是在具有较高的信息意识情况下,能对收集和查找到的信息,进行确认、筛选、鉴别、整理、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1.2 大学图书馆的特点

大学图书馆是高校教学、科研的服务中心,是对广大师生进行教育的前沿阵地,是信息素质教育的课堂与试验地。

图书馆的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延伸,它为社会提供公开、公平和全面的服务。新世纪教育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并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能力,这就要求图书馆能适应时代要求,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满足专业教育、信息教育和全民教育的需求。因此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图书馆员来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是目前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方向[2]。

2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 当前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现状

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倡多年,但传统应试性教育依然在延续。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所具有的信息素质低,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图书馆去检索信息;不会使用计算机检索、处理及交流信息;更不知道如何正确评价信息与筛选信息。大学生外语、计算机技能整体水平偏低,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信息教育已刻不容缓。

2.2 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意义

信息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实现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我国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3]。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而学生只能被动地作为信息接受者。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工具主动获得相关信息,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方法,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了较高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学生通过信息教育能及时更新和补充有关专业技能,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捕捉机遇和迎接未来面临的挑战。

3 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的课堂――图书馆

3.1 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要求

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这也就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即是“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首先,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这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4],它是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为育人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教育活动。终身教育要求尊重学习的主体,提供所有人一生学习的机会,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个性化自由发展,使教育成为一种生活,使更多的人获得新知识与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第二、高等教育宗旨的终生化。迅速多变的现代科技和生产,对教书育人提出了新要求,它要求学生具备合理的智力结构,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很多国家把终生教育理论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宗旨,如德国主张“应当把大学看作终生教育机构的基础机构”[5]。因此,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必须开拓,充分发挥信息情报特长,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第三、信息教育与终身教育是辩证统一的。信息社会使知识更新急剧加快,人们不得不置身于不断学习中,信息教育的动态要求终身教育。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教育,社会成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所以信息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实现途径又必须借助信息教育。

3.2 实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方法

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意识、伦理、道德、技术四个要素[6],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首先,开设合理的信息教育课,加强《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普及教育,通过检索实践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方法、途径与步骤。其次,培养师资,开发教材。缺乏师资和教材是目前开展信息教育的两大难题。师资是课程设置的必要前提,授课老师除了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外语、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应用知识及网络信息、资源检索等实践知识。因此培养和引进信息教育人才,编写相关教材,是推进大学生信息教育的紧迫任务。最后,在校内开辟信息交流活动,训练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要引导、培养学生熟练利用专业情报机构提供的二、三次文献检索服务系统。

3.3 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的职能

信息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它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一样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图书馆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因校制宜、因时制宜、突破陈规、勇于创新,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图书馆应与电教中心、网络中心、信息中心共同联合,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并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应努力探索教学方法,研制网上教学课件,改善教学效果,并坚持不懈地对师生进行电子资源检索方法的培训;图书馆应积极探索信息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例如:将文检课的教学从填鸭式向自助式转变,从面授式向远程教育转变,建立便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服务措施,如进行书海导航活动,开展信息角活动,举办信息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图书馆必须重视电子信息资源建设,学校应加大对图书馆经费投入。相信,图书馆凭借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进设备与技术,优秀的信息人员能够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参考文献:

[1][6]杨丽.2000年以来国内信息素质研究综述.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6):28-32.

[2] 饶坤英.以大学文明的标高衡量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2):72-75.

[3] 陈步苓.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0):27-28.

[4] 杨小杰.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1):195-196.

篇7

关键词: 养成教育 素质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教育,通过有效的培养与锻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不良行为,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公民。

一、什么是养成教育及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养成教育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根据个体道德的生长规律,通过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心理结构,凝聚为道德品质的培养方法。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什么是素质教育?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的“素质”是指“素养”,是指这种平时养成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水平以及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养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什么?简单地说,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养成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如何加强养成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这段话指出了加强青少年基本行为准则培养,对青少年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而青少年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任务在学校,因为学校的养成教育是育人的基础工程,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当前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基本道德素质抓起。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所阐明的“八荣八耻”是对全体公民的基本要求,当然也是青少年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对于学生,我们还应当始终长期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他们的道德素质养成必须从这些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要求的培养抓起,要求他们人人皆知、人人践行,将这些规范作为自己生活的基本准则。只有着眼于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实际,从切实可行处抓起,才能逐渐提升青少年的道德层次和水平。

(2)道德规范、准则的要求要有可操作性。

道德规范、准则要求必须具备可操作性,这是养成教育中必须坚持的最基本原则。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培养,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明了道德原则、规范、准则的基本要求,而且要使他们具体知道如何去做。只有可操作性强,才能使青少年易于理解和遵循,从而将道德认知转变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并在行为的不断重复中凝结成优秀的品质。因此,我们应着重进行道德行为规范的可操作性研究,将正确道德观念的教育落实在行为之中,使得青少年能够在道德行为中培养习惯,在道德习惯养成中积淀道德素质。

(3)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寓养成教育于活动之中。

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养成教育尤其强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为此,应注意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广大青少年普遍参与,在自觉参与中深化道德认识,践行道德规范。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应该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根据不同层次青少年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明确具体标准,制定落实措施,力求取得实效。要坚持在各种类型的道德实践活动中突出德育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使青少年在自觉参与中道德情操得到陶冶,道德习惯得到养成,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4)家庭、学校和社会凝成合力,共同做好养成教育工作。

在对青少年进行养成教育过程中,家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中长辈的思想品德观念和言行作风,对子女不仅潜移默化地发生着熏陶作用,形成其品德发展特别是学会做人的主观基础和出发点,而且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血缘上的联系决定了家庭德育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长期和相对稳定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任“老师”给予孩子的影响是最久远的。家长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示范,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

学校德育是青少年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德育具有德育内容系统性、途径方法综合性、德育管理规范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它在德育活动中使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的内容理论化;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提高识别、抵制和消除社会、家庭中不良因素的能力。学校道德教育在青少年道德素质养成中具有主导性作用,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坚持不懈地把养成教育放在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抓紧抓好。

社会德育是家庭、学校和单位德育的延伸、补充和拓展,而且因其德育资源丰富、感染力强,从而导致社会德育具有极大的覆盖面、辐射力和渗透性。青少年道德养成,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德育的资源,建设有利于青少年优良品德生成的环境氛围,培养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时刻注意社会不良环境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副作用,花大力气整治道德建设的社会大环境。

(5)与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并辅以必要的法律手段。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养成靠教育,也要靠制度、纪律和法制。科学、合理、严明的纪律、规章制度可以促进各项道德规范、守则等在实践中的落实,为整个青少年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青少年道德养成还必须始终注意利用法律对其行为的调节和规范作用,因为法制是推进道德建设的有力手段和重要保证,而青少年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总要经历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法律的约束是绝对必要的。

三、我院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

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十七大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我院始终围绕“学生的养成教育”这个中心,目标明确、常抓不懈,为培养出具有良好行为规范、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人格+技能”的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1)以入学教育为起点,引入养成教育。

从新生入学报到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进行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在为期近十天的入学教育和军训期间,学生要学习学院专门编订的《学生手册》、《学生安全手册》、《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试纪律、宿舍管理、违纪处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思想上绷紧养成教育这根弦,同时参加队列训练、内务整理、野外拉练等军事训练项目,从行动中落实养成教育,养成不怕苦、不怕累、团结协作、一切行动听指挥的良好作风,上好入学第一课。

(2)以一日常规为抓手,融合养成教育。

系对班级的考核以及班级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一日常规为抓手,内容涉及遵守作息时间、遵守课堂纪律、爱护环境(教室、宿舍、保洁区)卫生、文明礼貌用语、爱护公共财物、团结互助等多方面内容。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利用班会、周记、个别谈心、亲手做示范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在他们的示范作用下,学生们很快就适应了学院的学习、生活环境,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维护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3)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激活养成教育。

学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深化养成教育。平时通过校园广播、报纸、网站、橱窗、黑板报等阵地宣传报道校内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请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等。还举行一些专题活动,如举行“宿舍文化艺术节”,活动对宿舍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干净整洁,而是要突出宿舍布置的文化品位和宿舍成员的文化素质,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逐步达到这个要求,同学们就在创建的过程中,无形地提高了自身养成教育的要求。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更是学生施展才能的大舞台,他们通过书画、美术、摄影、演讲、朗诵、文艺汇演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文艺才能,并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4)以“三自”服务为契机,深化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综合竞争力。学院开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教育活动,让学生以自己的力量来服务大家,以自己的高素质来感染大家,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滋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学生会来协助搞好学生管理;通过学生评议会等组织来帮助大家解决矛盾,促进团结等等。

养成教育是一种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一种素养和人格的教育,是关怀学生一生的教育。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我们不应把养成教育仅仅理解为贯彻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而应把它提高到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去认识。学生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学校德育的核心就是养成教育,学校德育的根本出路在于以校为本、以生为本、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张树臣.本能教育论.全国高校素质教育教材研究编审委员会.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平衡点;应试教育

1基本概念简述

1.1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顾名思义,是以全面提高个体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它包括对创造性能力、自学能力、社会公德、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劳动观念与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审美观念与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尊重个人并且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基础之上,实现对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健全的人格的培养,并且能够良好适应和正确处理所处环境及问题的根本目标。

1.2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即应付考试的教育,是指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最终目标而采用机械化教学方式实施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只关注对受教育智育的培养,忽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例如根据一次《北京青年报》对北京市中学生的调查显示:中学生每天的平均学习时间是9.7个小时,但是48.8%的中学生睡眠时间少于8小时,大部分学生都承受着很重的学业负担。由此看来应试教育唯学业是图是一种普遍想现象,但也是一种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教育方法与模式。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2.1二者的联系:

如前所述,素质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是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综合方面的能力。而作为只培养受教者智育的应试教育,就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素质教育包含了应试教育,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2.2二者的区别:

2.2.1教育目的不同。

素质教育是以提升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全面适应和应对社会环境的能力,从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相反,应试教育把分数作为中心,作为目标,教学始终围绕提升分数,提升升学率开展。严重忽视了个体其他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2.2.2教育内容不同。

素质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方面,它包括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有对人格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而应试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着眼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以此来培养受教育者在进入社会后能够不被不科学的现象或者事物蒙蔽,实现对社会环境的科学认知。

2.3教育方法不同:

素质教育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基于受教育者的兴趣、个性化需求来实现的。在了解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之后,因材施教的培养其综合素质,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于应试教育来说,其教育方法则是统一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基础知识的教育,缺乏针对性,同时也是一种让受教育者被动学习的教育模式。

2.4教育对象不同:

素质教育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旨在平等但有差别的实施针对性教育,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的目的。而在应试教育方面,却忽视了大部分的受教育者,在我国,高考和中考,甚至大部分地区的小升初考试都是一味的强调学生考试分数,以一条分数线这样一条分水岭这种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方式来隔绝了本应平等的受教育者,实现对少数人的教育,对多数人的淘汰。

2.5评价标准不同:

素质教育实行的是受教育者的个性化教育,淡化了应试教育中对分数的追求,对升学率的强调,旨在提升个体完善和发展。例如现在部分地区的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对有艺体特长、但文化课成绩不是特别优秀的考生设置一些绿色通道;而应试教育实行的“一刀切”教育模式,以分数为评判标准,难免有失公允。综上分析,其实对于教育与应试教育来说,二者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

3平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必要性。

3.1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

如前所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所以,对于应试教育只强调分数这一弊病,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十分必要。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对少数人的淘汰和对全体受教育者的整体教育的有效结合,让受教育者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以此更能良好的适应和应对社会环境。

3.2有利于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整个教学水平的提升:

目前在我国,应试教育模式仍然大面积存在。虽然部分省份和城市早已施行素质教育试点,但是很难摆脱应试教育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分强调分数和排名,对于施行素质教育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然而,平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能在我国找到一个中庸的位置,这对于我国整个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整个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动作用。

4平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途径

4.1家庭树立对受教育者科学的教育观念:

众所周知,家庭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方式对于每个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分数、排名,甚至现在出现的“学区房”这一概念都在极大程度上的表现出来应试教育在我国社会环境中留下的极强的负面影响,以及造成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畸形心理,不得不承认,家长这种不理性的教育观念忽视了孩子身心的平衡与健康发展;另外有些家长对孩子基础知识的学习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总觉得不能像上一辈人那样逼孩子学习,不能视高考为唯一出路,以致于任由孩子自由发展,但是这又极容易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孩子在基础文化知识上的缺失,以致于长大进入社会后缺乏对社会环境的正确认知。所以家庭科学的教育观念对于受教育者的成长十分必要,家长应该在督促其学好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基于孩子的兴趣和自主有效的选择,有针对的实施引导和教育。

4.2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教材和考试的改革与建设:

之所以现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我国比重失衡,就是因为在人口基础如此庞大的社会,竞争压力大,教育部门指定的教育政策大多倾向于精英淘汰式教育。另外,现在大多数地区的中考或者高考中,虽然会将体育等一些科目作为考试内容,以此强化对所谓的“副科”的重视,但仍然存在集中训练后应付考试,并且考评系统不严格,以致学生考试虽然合格但是根本没有以正确的动机去学习,更谈不上培养综合素质能力了。所以教育部门应该从根本上加强对教材内容和考试要求的改革,在教材中丰富知识内容讲解和社会实践指导,激发孩子动手积极性,加强孩子合作意识,一定程度上弱化学生、家长、老师对于文化课分数和排名的重视,在考察笔试成绩基础上增添日常表现,并且将把“副科”转变为“主科”,附以同等学习要求等等,建设一套不具明显倾向性的教育政策体系,为下级教育部门和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提供依据和具体指导。

4.3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在平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严格对教师职业能力素质的考核,提升教师自我综合素质与能力,使其能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通过教学情景设置,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等多种形式能够对受教育的个体差异进行准确的把握,并以此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和引导方案,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同时重视学生基础文化知识掌握,实现对整体的受教育者的有效教育。

4.4新闻媒介加大对能力优秀青少年的事迹传播:

由于我国一千多年科举制度的影响,应试教育对现有我国教育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应该借助新闻媒介的力量,加强对综合能力优秀者、在个别领域能力卓越的青少年的事迹宣传,深化社会大众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认识,让广大群众理解在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对于受教育者在适应和应对社会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5结语

篇9

关键词:多媒体;音乐教学;缓解压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29-01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融入小学音乐课堂在缓解教学压力方面效果显著

多媒体技术因其本身具有直观、趣味、生动等特点,特别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接受能力,如果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媒体技术增加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成分,可使学生放松心情同时可有效缓解来自于升学、考试等的繁重学习压力,为排解学生来自生活和学习中的繁重压力提供一个合理有效的途径。

(二)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变单调为情趣,更有利于快乐教学的实施

小学生之所以喜欢看动画片,是因为动画以及视频的形式因其趣味性和直观性更容易被学生吸收和理解,若此时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媒体技术则会对小学生的视觉、听觉以及审美造成直观的冲击,使小学生更容易接受当前所需要学习的内容,有利于今后音乐教学的顺利实施以及音乐教学多元化功能的挖掘。

(三)多媒体教学比较形象,有利于小学生对音乐内容的理解

融入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效果类似于动画片,小学生思维活跃,想像力丰富,但并不善于理解文字性的东西,而多媒体技术本身则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等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优势,有利于小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教学内容,也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同时通过长期视频、音频的刺激也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丰富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形式,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爱上音乐教学,从而使今后的音乐教学活动更加顺利的开展,同时,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方面也完全符合素质教育对小学音乐教学的要求。

(四)趣味性较强,有利于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尤其适用于自制能力还较差只能凭借自身感觉和喜好来左右行为的小学生,因此,对刚刚接触音乐的小学生来说,培养其对音乐的兴趣远比培养其音乐知识与技能更加重要,音乐课本是应该起到舒缓学习压力、调节学校教育氛围的作用,但在现实中,音乐教学在大多数地区却同其他文化课一样成为了学生学习压力的来源,这样一来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音乐教学目标且逐渐偏离了素质教育对音乐课程的要求与期许,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需在音乐教学内容及方法上多下功夫,增强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当然,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融入多媒体教学内容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且在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方面是其他方法难以取代的。

二、多媒体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选择性原则

虽然前面具体讲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及作用,但并非是所有多媒体内容都适用于小学音乐课堂。首先,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多媒体教学内容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以趣味性和教育性为主,一些偏离了这些原则的多媒体内容则不适合进入小学音乐课堂。其次,多媒体教学内容可以是一首优美的歌曲也可以是相关音乐知识,但切忌不要给学生灌输较难理解和学习的内容或旋律。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虽然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所没有的优势,但在选择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多媒体内容是一定要有选择的标准,不能盲目地让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如相关内容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那多媒体技术也很难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因此,多媒体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

(二)教师专业水平应有所提升

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媒体技术,对音乐教师多媒体操作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音乐教师在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多媒体技术相关水平的提高才能确保音乐教学活动更加顺利。当然,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不断深入,对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音乐教师需不断学习与进步,以最好的状态来应对时代和音乐教育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改进

On the Several Opinions of languag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Fu Zheng,Liu Ling-yan

【Abstract】With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the depth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a bold attempt and explore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thods of language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are constantly improving and with some success, to improve the classroom atmosphere, to a certain extentimprov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Of years of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however, found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and put forward their own views.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discuss these two aspects.

【Key words】Primary language; Improve

素质教育提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与应试教育相对应,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能力培养以及身心健康等。近二十几年以来,素质教育改变了死板、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不可否认在教学中也会出现诸多问题。 

1.出现的问题

首先,脱离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片面地认为课外知识越丰富就越贴近素质教育。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就小学生而言,他们知识水平不高,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启蒙后的初始认知阶段。紧扣课文的趣味性课文导入、巧妙的过渡以及简洁的结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某些教师,貌似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实为完全脱离教材的跑题,这种情况应该不是个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懂得,所有引入的小故事、课堂讨论等等都是为教学服务,为了让小学生——自制能力不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群体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果脱离这个目标,就成了逐末舍本,长远而言,也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 

另外,在本人十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发现脱离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另一种表现,即对小学生课堂知识能力要求过高。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我已经在文章中简述,对其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要求过高,无疑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心智发育不全面的小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也是小学生的特点之一),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纠正,会导致学生对本科目的疏离,甚至偏见以及恶性循环,如此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

第二,越俎代庖,“以生为本”成为空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的小学课堂平均80%-90%的时间都被教师掌握,并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去看待,毋庸置疑,其间有不少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满堂灌。师者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使其有基本的认知框架为深层次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要通过启发式学习为其提供思考的方法和途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只有学习和思考的途径才是其中“万变不离其宗”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以填鸭式的教学代替启发引导,错失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

第三,对“快乐课堂”的误解。近几年教育界提出了“快乐课堂”的理念,推崇自由、合作、高效的课堂环境,目的是为了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性。这对教师如何把握课堂气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非放任学生活动,单纯追求活跃快乐的课堂气氛。 

比如,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对小学生加以引导,就像一部影视作品的编导人员一样,任何活动都应该围绕着主题展开。切不可把快乐课堂变成混乱课堂,降低对学生课堂纪律的要求,忽视活泼的气氛、严谨的课堂纪律以及教学内容三者的统一性。

2.有效的解决办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第一,从教学内容上。作为教师应该着眼于教材,注重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善于总结教材信息,了解熟悉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积极拓展课外资源,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小学生成长的隐性信息,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益补充,如,坚强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乐于助人等等。在引导学生时做到有的放矢,既能通过导语等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

另外,除了对教材了如指掌,也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智力水平等等,以此为基础从众多知识中选取与小学生阶段认知能力相契合的知识扩展。 

第二,从教学方法上。真正把学生作为独立的隔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情感。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一切新鲜事物抱有极大的好奇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制定有启发性、趣味性的设问,可以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

要多动脑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使小学生一节课45 分钟都在认真地学习、思考是非常难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创设一些动静结合的课堂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带六年级的学生进行词语接力比赛,因为六年级的小学生已经通过几年的学习掌握了一些短语以及词语,这对他们来说不算过高的要求。把一个班级的孩子分成五-六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中的任何成员要以上一个小组说出的词语的最后一个字为开头或者谐音,在黑板上写出下一个成语或词语,并进行最后的分数评比,设置不同的奖励。通过几次成语接力,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短语和词语,我发现这种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记得更牢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成绩,学生真正在快乐、合作中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

根据医学研究,一节课,小学生聚精会神的时间只有20 分钟左右,这就涉及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的问题,教师要分清主次,把时间集中在精讲课文、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上,之后再考虑其他形式的学习活动,切不可填鸭式的灌满堂。 

第三,随着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媒介为教学服务。多媒体技术集声音、文字、美术、动画等多种方式于一身,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立体感,是学生容易体会课文中的内容,特别是对一些描写景物较多的课文,仅仅依靠教师语言的描绘难以呈现出文章蕴含的美感,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如,《赵州桥》一课就比较适合用多媒体讲解,作为教学辅助。赵州桥历史悠久,是当今世界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历经1400 年之久,通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对赵州桥有更直观的认识。当然在使用中,教师要把握主次,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使多媒体的动画、影片等等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

参考文献

[1] 高帆《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西南师大出版社,2009 

篇11

关键词:创新;体育教学;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创新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046-01

创新就是创造和利用新知识的能力,创新使人类超越了动物本能,创新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的那种依靠生理的缓慢地进步而演变的历史,创新是人类突破自我、改写历史的灵魂和源躯力。

一、体育教学的创新给学校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在我国学校体育现行《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体育教学任务是:“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和创造性,”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二、在中学体育教学注入创新教育

中学的体育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一环,为了更好地在体育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体育教学应该走出只重视身体素质训练的误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充分表现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体育教师在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鼓励和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到每一堂体育课堂教学,主动去掌握和获取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形成未异和创新的心理思维方式,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

(一)创新教育的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体育教师是能否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体育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在体育课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体育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创新意识,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用创新的方法手段启发学生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应具有创新性思维,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体育教学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

(二)在体育教学中营造创新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给体育课堂营造创新氛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而营造有效而积极的课堂创新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1)诱发学练兴趣是创新的动力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感觉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创新的乐趣,并及时对学生的创新举正成果给予表扬、肯定,激发学生产生创新激情和动力。教师要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民主、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多练,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对学生的异议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当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获得成功时,他们便会从中感到无限的乐趣,不言而喻,当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时,其创新精神和能力同时也得到萌发。

(2)创设想象情境是创新的翅膀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模仿,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相关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众多信息,拓展学生广阔的想象思维,如在游戏教学中,教师设置不同的障碍,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极力模仿,让学生按照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达到既锻炼身体又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效果。

(3)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创新氛围的内核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设法启发引导学生在求异中获取最佳方案或途径,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目的。如以跳绳为主要器材,组织一节体育课,我们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利用跑绳来设计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可进行花样跳绳比赛,可让学生牵拉着绳子两端,摆设不同高度组合成锯齿形和台阶形,通过跑、跳发展下肢力量,也可把绳子拉直摆在地上,让学生进行高频跑,跨步跳;用绳子拼做平面立体几何图形等等,只要是学生创设出来的活动练习形式都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并组织全体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纳,整理出最佳练习方案,再组织全体学生进行练习。

(4)教会学生练习方法,是创新氛围的根本

教学归根到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一个好教师仅要善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还是为了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育课堂教学尤其如此,不仅要在教学中传授技能,更要注重运动技法的传授。其教学效果是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肯定了学生的创新成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探索创新的能力。

篇12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职业素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会计教学为会计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途径,为了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教师需从全方面、系统化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笔者通过对多年教学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对会计教学的现状以及相应方法进行简述,以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更好的适应会计专业的发展。

一、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中职业素质培养的现状

1.中职会计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与会计职业脱节。现阶段,很多中职学校的会计职业素质的教学内容所使用的课本或课件还非常的落后,对当前的会计热点问题把握不准确,不能在课堂上及时进行讲解,导致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轨,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太过于概念化,实用、吸引人的案例较少。职业素质教育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地反映当今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阻碍了会计职业的发展。会计实践课程内容定位与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及实践能力有很大出入。这说明现实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没有按照培养研究型人才模式进行教学,其仅仅重视传授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忽视学生会计应用技能的训练。这说明目前会计专业教学并未达到使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并应用到工作中的目的,这对会计专业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中职会计职业素质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目前,居于落后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中职学校的职业素质教育流于形式,授课教师照本宣科,对会计职业道德知识的讲解粗浅,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只一味地强调学生需要严格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让学生深知会计做假账的严重后果,但是却没有重视教育学生如何保持节操,不做假账。这就会导致会计学生在遇到此类情况时无法依靠自己所学习知识来应对,使得学生职业综合素质较低。

3.中职会计职业素质教育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效果差。目前,多数中职学校会计职业素质教育主要是以授课教师进行课堂讲解为主要形式,教师不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学生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会觉得枯燥,学习不感兴趣。学生机械地进行听讲、记录,对学习内容不善于思考,导致学习过程中易产生厌学情绪,导致职业素质教育收效甚微,学生无法真正领会到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二、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方法

1.积极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中职会计学教师应积极进行的教学模式改革,引进或采用新型、高效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以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新时代背景下的现代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学生整体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教师需不断学习、更新教学理念,逐步淘汰滞后的教学思维与模式,使学生更加轻松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职业素质。教师可应用情境教学、案例讨论等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沟通协作的能力。

2.对课堂教学及课程内容设置进行科学设计、改革。在课堂教学及课程内容设置设计上,学校应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来进行课程的合理安排。当前大部分院校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相关技能培训严重缺乏,使得学生职业能力较差而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需要配合必要的技能课程设计,以针对性进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思维能力。通过在会计课堂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案例的实证教学,可以发现其对于枯燥、抽象的会计课程教学具有较大帮助。通过列举生活化案例,能让学生提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生活化案例中设计一些可以实际操作的部分,不但能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还能加强学生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生活化案例教学区别于传统知识灌输性的学习,通过对一些生活中的具体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找出解决方法,创新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当然,值得注意的是,生活化案例的运用有一定的局限性,生活化案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章节。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全面考虑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对不同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更新,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

3.注重教学实践,提升职业技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满足社会需求。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应对接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重点”的思想来选择教学内容。根据岗位的实际变化情况,将新知识、新标准等纳入课程,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先进性”。在教材编写时,应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及时更新教材内容,简化、删除空洞的不相关的知识,满足社会企业中会计岗位的能力需求。在中职会计教学过程中,其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技能应用到社会工作实践中,并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中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为宗旨的特色教育,培养的会计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须具备过硬的职业素质以及专业技能。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投入社会工作,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ρ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锻炼,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寻找到自身的缺点与不足之处,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完善,以获得更大发展。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技能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实践热情。此外,中职学校还可以和企业进行合作,将会计专业学生带到实际的企业环境中实习、学习,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会计工作的具体流程,以锻炼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各项技能。中职学校也要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目前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以及选拔人才的相关标准,以便进行教学改革,更好地培养社会需求相符合的专业型人才。

4.建设一支整体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来说,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其言谈举止,讲解的内容,会将自己的社会情感、个人品质等传授给学生。会计学教师对职业素质的认知、对于职业活动的判断、处理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学校应重视对教师整体素质的培养,不仅重视教师会计学实践经验与技能,还需要注意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提高。学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积极组织授课教师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提升教师的法律意识与职业能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结语

中职会计教学是会计人才培养的摇篮,对于满足学生职业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需求有重大意义。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会计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会计学生步入社会、适应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积极优化课程设计,完善教学方法、手段,进一步促进学生实践学习,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赵浩容.中职会计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培育浅谈[J].新课程・中旬,2013,25,(10):67-68.

篇13

一、游戏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阶段,知识深度增加,知识面拓宽,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若适当采用游戏实验将学生置于一种自然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可以有助于学生掌握难点知识。例如,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一难点内容。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等位基因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我利用人类10对单基因控制的性状:有耳垂和无耳垂;卷舌和不能卷舌;发际有美人尖和无美人尖;拇指可向背面弯曲和不能向背面弯曲;食指比无名指长与比无名指短;左右手嵌合时右手拇指在上与左手拇指在上;双眼皮与单眼皮;有酒窝与无酒窝;正常足与扁平足;色觉正常与色盲;白化病与皮肤正常等进行游戏实验。

在课堂上采用不同性状的组合方式,请具有相应性状的学生站立,否则坐下。如有耳垂者站立,无耳垂者坐下;其中能卷舌者继续站立,不能卷舌者坐下;再其中有美人尖者仍然站立,无美人尖者坐下……依此类推。最后,在50人的班级中,往往实验到第七、八对相对性状时,站立的只剩下1人,说明这位学生在全班中的唯一性。而采用另一种不同的性状组合,最后剩下的又是另外一个人,也说明他在全班学生中的唯一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认识了人类的一些单基因性状,兴致盎然地参与在整个实验中,气氛异常热烈。然后,我适时地和他们一起计算这10对单基因性状的自由组合方式有多少种?得出210=1024种(假设不连锁)。学生恍然大悟:为什么采用不同性状组合后剩下的总是不同的人。从而,认识了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进一步理解了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为知识的灵活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多种学科渗透,使学生感受所学知识被应用的乐趣

如果所学其它学科知识能被用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往往引起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在生物课教学中,教师创造机会增加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将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数学知识方面,学习遗传变异部分内容时应用较多。例如计算配子种类,若3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如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能产生几种配子?可用分枝法来做:可直观地看出有ABC、ABc、AbC、Abc、aBC、aBc、abC、abc8种配子。也可用组合法来计算,转化为数学组合题:有3个盒子,每个盒子中有2个不同元素,从每个盒子中任取1个元素,有多少种取法?如图:Aa Bb Cc学生会轻而易举地算出C12.C12.C12=8种的结果。在课本第141页中,为说明DNA分子的多样性,指出:“若1条多核苷酸链中有100个4种不同的碱基,它们的可能排列方式是1个非常巨大的数字。”师生可用排列法计算,得出:学生从数字上体会到DNA中蕴藏着巨大的遗传信息。

在化学知识方面,生物课的第一、二章内容与之有密切的联系。学习酶的专一性时,为了使学生更明确这种生物催化剂与化学催化剂的区别,我举例MnO2作为化学催化剂可催化截然不同的反应: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这一类物质的分解,不能催化其它物质的分解。

学习糖类时,结合化学中有关知识,说明葡萄糖与果糖的同分异构关系;给出核糖C5H10O5与脱氧核糖C5H10O4的分子式,使学生直观看出其名称的区别;通过多糖、二糖的水解反应探讨它们与单糖的关系等,都可使学生不觉得死板。在物理知识方面,也与生物学有广泛的联系。学习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时,理解膜上蛋白分子多在ATP驱动下运动,那么磷脂双分子层的磷脂分子为什么也可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呢?这里把握住分子运动论,问题便迎刃而解。学到中耕以促进根的呼吸作用时,不免要涉及中耕保水的问题,这里可以提示:土壤板结必形成土壤毛细管,水分会顺毛细管大量散失,而中耕作用在于切断了土壤毛细管,避免了水分丢失。这时,学生为物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能解决生物学问题而欣慰,知识掌握便自然一些。在哲学知识方面,生物学中许多原理能用哲学知识帮助理解:非生物与生物界的统一性;遗传和变异的辩证关系;蛋白质多样性与DNA多样性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及生物发展进化原理等。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准确应用哲学原理,理解以上思想,同时也学会了终身受益的思维方法。

如在讨论遗传与变异的相对性与绝对性时,类比静止与运动的关系,学生得出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正确结论。在地理知识方面,课本第7章生态系统部分与地理课有关内容重叠。介于学生对本部分知识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学习时可以采用学生试讲,教师补充的办法。新型教法的采用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能积极参与。其中学习到我国珍稀植物为什么多为裸子植物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联系第4纪地质大冰川对我国影响较小,使她成为许多地质时期植物的避难所,说明我国有大量残遗种的原因。在学习化石和地质历史年代表时,也可与地理知识结合。

三、介绍最新生物学成果,展望生物学发展前景,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

篇14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读者素质;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得到最优化的组合和最大限度的发展,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成长,成为时展需要的人才。公共图书馆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信息的海洋,是知识的殿堂,为了提高图书馆利用率,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化、教育和学术的各种社会职能,许多图书馆界人士都强调图书馆本身的因素,如图书馆学习气氛、人员结构、硬件设施等,而往往忽略了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一一读者的素质。读者作为利用图书馆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图书馆作用的发挥。因此,为了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加强读者的素质教育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1.公共图书馆读者素质存在的不足

1.1读者图书馆意识淡薄

所谓图书馆意识,是指个人或社会对图书馆的认识态度和价值取向。图书馆意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认识图书馆;第二个层次是了解图书馆;第三个层次是利用图书馆。尽管大家都知道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一天不学习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但整体看,读者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图书馆意识,大部分来图书馆的读者都是被动到馆,也就是当他们因为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困难,必须要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时候他们才会想起图书馆,而没有主动、积极到馆增加知识的个人愿望。因为读者缺乏到馆的积极性,所以,他们对图书馆的基本职能,运作流程不了解,也不愿意去了解。

1.2读者用馆能力低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电子资源正成为各类型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资源是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阅读使用的资料。电子资源包括各种数据库、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等。电子资源能更快地为读者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要更好地利用电子资源,这就要求读者懂得使用计算机、使用图书馆的检索功能,但实际中,大部分读者对公共图书馆的使用仍是限于印刷型的图书,馆内的电子资源使用率非常低。

除了图书的借阅外,公共图书馆会定期举办展览、培训、讲座等活动,但积极参加这些活动的人数非常少,使得活动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1.3读者用馆道德欠缺

图书馆作为一个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地方,在馆内是需要读者有良好的用馆道德,遵守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为自己为他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然而,在实际中,有不少读者对图书馆的规章制度视而不见,有的读者公德意识薄弱,如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大声喧哗,随处奔跑;有的读者没有养成良好的爱护和正确使用文献资料的习惯,如读者在图书馆没有正确使用代书板,乱架错架情况常用有发生,在图书馆的期刊阅览室和外借流通处,普遍存在读者把阅读完的图书随便放在书桌、书椅甚至地面上,书刊被毁、被盗现象,有的书刊被“毁了容”“少了页”,更有甚者一偷了之的不良行为。而在阅读的书刊上,随意标注、圈点、画线,在阅览台上乱涂乱画、损坏桌椅等不爱惜图书馆设备的现象比比皆是。

2.公共图书馆加强读者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加强读者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现代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知识和人才是当代创造财富的源泉。在现代知识经济型社会里,谁拥有高素质的创新型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要使国家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就必须要重视教育,尤其是国民的素质教育,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富国的根本。图书馆作为一个服务性的文化事业机构,它肩负着文化、教育、学术等多种社会职能,应该成为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场所,因此,公共图书馆加强读者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2.2加强读者素质教育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公共图书馆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读者的终身课堂,肩负着文化、教育及学术的各种职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读者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图书馆在社会中赖以生存的基石,图书馆只有有了读者,才有活力,读者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图书馆的工作。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图书馆来自四面八方的读者素质参差不齐,读者群中有不少读者道德品行较差。所以,图书馆必须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作用,在提高读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上下工夫,使读者自觉遵守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图书馆工作人员以优质的服务对待读者,读者积极配合工作人员的工作,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成为图书馆的永久读者,图书馆的事业才能蒸蒸日上。

2.3加强读者素质教育是读者个人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全面提升读者的综合素质。众所周知,21世纪最根本的竞争是人的素质、人才的竞争,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需要有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健康的身体等高素质条件。提高个人的素质,是我们自身生存和发展能力的需要。素质教育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是一种机遇,是一个能较好发挥个人潜力的推动力,能使我们的个人能力全面升值,给我们更多的选择空间。

3.公共图书馆提高读者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1营造人性化的阅读环境,增强读者的求知欲望

环境在人类的成长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良训,公共图书馆努力营造句一种富有亲和力、体现人文关怀、让读者舒心难忘的人性化环境,这将有利于增强读者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个人的素质。宽敞明亮、高雅亲切的格调,合理布局、整齐美观的环境,灯光布置、空调设施、绿色植物的摆设,提供饮用水设备等方便读者的设施和贴心服务,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图书馆服务的温馨,体会到在图书馆是一种快乐,一种满足、一种尊重,激发出浓浓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3.2加强文献馆藏建设

文献囊括印刷书籍、声像资料、电子出版物等,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图书馆是传递知识信息、供读者学习研究的场所。读者到图书馆来的基本目的是查询、借阅文献,获取知识信息,这不仅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以及方便的制度、简易的手续,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常新的能满足读者大部分需求的馆藏。如果读者到图书馆来找不到自己需要的文献信息,就会使他们失望,图书馆也就会失去吸引力,受到读者的冷落。因此,图书馆应非常重视馆藏建设,文献的收集工作要主动深入社会,广开信息源,扩大订购渠道,文献资源要不断补充,使馆藏永远处于一种常新状态,与时代进步、知识增长同步发展。此外,还要认真做好导读工作,包括新近文献信息介绍、阅读指导和列出新书畅销排行榜等,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断扩大知识面,促进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的提高。

3.3加强图书馆管理和自身建设

图书馆要加强管理和自身建设必须先要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做到有规可循;制订尽可能完善的工作计划,对各种形势要有正确的估计;预先制订合理的处理措施,做到有备无患、未雨绸缪;完善各种监测和防范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其次,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读者工作的优劣,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高的图书馆业务队伍。要热爱本职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良好的自身素质才能起着积极的教化作用。首先,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以身作则,给读者良好的影响。图书馆工作人员文明的语言,优雅的举止,端庄大方的仪表,以及热情、礼貌、周到的服务态度,都会给读者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工作上耐心细致、诚实守信、积极勤奋、公平正直,成为读者的良师益友。其次,要有渊博的知识。图书馆工作人员除了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探索、学习,进行知识更新,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懂得与信息密切相关的电子计算机、网络等设备操作技术,以适应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

要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图书馆应该争取机会为工作人员提供以下的条件,一是营造良好环境,促使图书馆工作人员努力自学,勤于科研;二是大力开展专业岗位培训;三是建立业务进修制度;四是组织研讨,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之间的思想及工作经验交流。

3.4加强培训,提高读者用馆能力

现代化的服务设施需要现代化的检索手段。加强读者培训与教育,读者才能更好地使用图书馆的资源,图书馆可以采取定期培训或集中培训的方式,提高读者使用网上信息的意识与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并帮助读者掌握现代信息检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读者获取所需信息资源的效率。当前,适合读者培训的内容主要有手工检索工具的使用、网络资源检索与利用、搜索引擎的使用、中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等。

3.5加强宣传教育,倡导公德意识

宣传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同时进行,可以通过馆内张贴海报,举办展览会、报告会、座谈会、知识讲座等。以帮助读者增强图书馆意识,掌握图书馆基本知识,训练并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加强与其它相关部门的联系,共同促进读者图书馆意识及公德意识的提高。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学生是读者的主力军,因此,我们可以加强与各中小学校的合作,采取到学校开办展览、讲座,通过学校老师的课堂教育等形式加强学生对图书馆的认识,加强学生的公德教育。

4.结语

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要大力发展图书馆事业,使图书馆真正走进读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图书馆的各项工作,读者的素质教育是图书馆工作的重点,我们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采取有效的办法,提高读者的素质,使读者能更好地依托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促进图书馆向更高层次发展,进而更有效地为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刘黎明.图书馆服务工作之我见[M].广东文化艺术论丛,2OO6(上册).

[2]俞培果.论高校图书馆为素质教育服务[U].图书馆杂志,1998(5).

[3]何小萍.图书馆员素质刍议[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5,(2):31-32.

[4]邹泗梅.浅谈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教育工作[U].科技情报开发与技术经济,2006,16(4).

[5]高红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160—161.

[6]肖丽丹.高校图书馆人性化管理的探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5).

[7]程亚男.图书馆服务新论[J].图书馆,2000(3).

[8]陈建文.新时期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浅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4).

[9]覃凤兰.个性化服务: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新举措[J].情报杂志,2005

[10]杨方,曾劲.提高馆员素质完善读者服务工作[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53-5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