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范文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45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

篇1

一、控制变量法

在多个因素同时存在的物理实验中,先考察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实验方法叫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最常用的实验方法之一,在对多个因素同时起作用的实验探究过程中,我们都要用到控制变量法。

例如,在著名的“欧姆定律”实验中。欧姆虽然事先知道:电压和电阻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电流的变化。但如果电路中的电流发生了变化,到底是由电压变化引起的还是由电阻变化引起的呢?欧姆认为:如果能控制电压不变,那么电流的变化就是由电阻的变化引起的;如果能控制电阻不变,那么电流的变化就是由电压的变化引起的。他的实验思路是控制变量法应用于实验探究的一个典型范例。正因为欧姆选择了正确的实验方法,再加上他十年的不懈努力,才最终在电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电阻的单位也用他的名字来命名。

又如,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等实验都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二、 等效替代法

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处理的方法叫做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在“曹冲称象”故事中,聪明的小曹冲就是利用了等效替代法,才解决了其他文武大臣都无法解决的难题,从而千古留芳。

又如,在现代电子技术中,在分析一些复杂的电路时,人们常常只关注整个电路(或电路中的某一部分)的输入、输出关系(即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电路来代替复杂的电路,使问题得到简化,这个简单电路就是复杂电路的“等效电路”。另外在研究“合力”“等效电阻”等实验中均应用了等效替代法。

三、类比法

在认识和研究一些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时,我们常将它与生活中熟悉且有共同特点的现象进行类比。这种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叫做类比法。

类比法对物理学的发展,对学生学习物理有着巨大的作用。例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规律”实验中,我们先把“电流”和“水流”、“电压”和“水压”进行类比,然后根据“水流”和“水压”的特点提出种种猜想来研究“电流”和“电压”的规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在教学实践中我曾有利用“类比法”成功突破实验难点的一个案例,供大家参考:

内容: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比热容》。

实验课题: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实验现象: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吸收了相同的热量后,水的温度上升得少而沙的温度上升得多。

思考问题:水和沙相比哪种物质的吸热能力更强?

由于“吸热能力”这一物理现象比较抽象,同时学生受“温度高的物体吸收热量多”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几乎所有学生都误认为是沙子的吸热能力更强。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把“两种物质的吸热能力(比热容)”与“两个人的喝酒能力(酒量)”进行了类比,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质量相同的两个人,都喝下了一瓶相同的啤酒。其中一人面不改色,体温上升得少;另一人面红耳赤,体温上升得多。请问:谁的喝酒能力更强(酒量更好)?”

学生们笑呵呵地回答:“面不改色,体温上升得少的人喝酒能力强。”当我再次问到:“在我们刚才的实验中,水和沙哪种物质的吸热能力更强”时,所有学生都答出了正确的答案:“水的吸热能力更强。”教学难点得到了突破,“比热容”这个复杂概念的教学也就迎刃面解了。

四、建模法

即将抽象的物理现象用简单易懂的具体模型来表示。

如卢瑟福提出用“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来表示“原子的结构”。物理学中用“磁感线”来表示“磁场的分布”规律,用“力的图示”来表示“力挫群雄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等,都用到了建模法。

五、转换法

即对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或不易测量的物理量,把它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或物理量,来间接认识或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如根据“磁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来认识“磁场的规律”,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等,都用到了转换法。

六、实验+推理法

如“牛顿第一定律”和“真空不能传声”两个实验用的都是这种方法。

七、其他方法

篇2

关键词:物理实验;初中物理;初中生;教师

初中生自我动手实验的能力与想象力空前强胜,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在课堂中利用一些较为简单的初中物理实验来教导初中生。

一、实验在初中物理教育中的地位以及重要性

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教育阶段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其还是初中生必考的知识点,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初中生的实验教学。因为物理实验能够使得初中生通过自己对实验的操作而强化自己的思维及能力,此外,初中生还能够通过物理实验而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的学习效率。

二、初中物理实验的具体运行方案及法则

1.运用问题引导初中生对物理实验进行思考

教师不能因为自己的学生通过物理实验的制作而放松对初中生的要求,因为学生若只是做物理实验而不动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那么学生能够获得的知识就会少之又少,所以教师需要用一些问题来引导初中生,使其高效率地学习到更多课本所没有的知识点。例如,某校物理教师为使学生能够在物理实验之中学到更多知识,在做实验之前总是会给学生提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如,在惯性的实验中,教师会让初中生通过实验找出影响惯性的因素。而如果某组学生所得出的结论与其余同学所得出的结果不同时,教师就会让学生共同讨论其中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从而使得初中生的思维得以有效的开发。

2.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课外的物理小实验

初中物理是与生活不可分的学科,其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人们用吸管喝饮料之时实质是由于压强的改变而被大气压而压挤出来的。所以教师可以逐渐引入一些生活中的物理实验来开阔初中生的眼界。

总而言之,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教育阶段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初中生的实验教学,使得初中生通过自己对实验的操作而强化自己的思维及能力。

篇3

一、物理方法的重要性

识记在学习掌握物理知识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机械”地记住物理知识绝不等于学会物理。因为物理理论具有的抽象性、简洁性决定了仅从字面上记住物理知识是无用的,只有真正理解了它的内涵才能在众多习题中灵活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当的使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扭转学生的抵抗情绪,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上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不防在授课的过程中多关注学生的情感,首先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然后,在讲授知识时多列举一些实例,并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主要方法,而且控制变量法贯穿初中物理教学的始终,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对实验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说说自己初浅的看法。

二、控制变量法内涵

大多数情况下,影响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往往不是单一、孤立的一个物理量,而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的多个物理量共同作用的结果。物理学中对于多个物理量的问题常采用控制变量的办法来研究,即人为的把多变量的问题转变为多个单变量的问题,研究过程中,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物理量,而固定其它物理量,然后再改变另一个物理量,固定其它的物理量,依此类推,通过分析得出哪些物理量影响研究结果,具体是怎么影响的。

三、实施控制变量法的步骤

控制变量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应用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步骤:

1.确定所研究的物理量是否可以应用控制变量法研究

这是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首要条件。由于初中生接触物理学科时间不常,对物理的研究方法还不是很熟悉,比如,接触过的模型法、比较法、类比法、还有控制变量法等学生还不能很好的区别与应用,往往在实际探究问题时不知道采用哪种物理学研究方法,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研究某个物理问题时知道此问题应该运用控制变量法呢?关键是让学生抓住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表现形式,即研究对象的结果可能由诸多物理量决定时,我们就要想到应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六章《电阻》一节,在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我们首先通过生活常识(为什么有时用粗导线,有时候用细导线?为什么说用铜做导线比铝的好?)猜想电阻的大小可能与导体自身的诸多因素和导体所处的环境有关,所以想到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电阻问题。

2.确定所研究的物理量可能与哪些物理量有关

确定要研究的对象用控制变量法探讨后,学生应该大胆提出可能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因素,只要想到的都一一罗列出来。这是科学探究的首要环节,即猜想与假设。后续我们在通过实验探究这些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如果反映在实验数据的表格上为某两次实验只有一个物理量变化的情况下,则实验结果不同,说明与该物理量有关,这个物理量就是一个研究因素。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九章《电磁铁》一节,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前就应该猜想可能与导体中电流的大小、电流的方向有关,还可能与导体的运动方向等因素有关,或者是磁场的方向有关,有了这样的猜想,我们下一步再通过实验论证是否有关就可以了。

3.确定探究实验中变与不变的物理量

这是采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研究的物理量可能遇到与几个物理量有关的情形,那么在实验中,首先要确定固定哪些物理量,变化哪一个物理量,然后再固定哪些物理量,变化另一个物理量,再考虑实验过程中控制这些物理量有没有先后顺序等。要牢记,无论有几个影响结果的物理量,每一次只允许变化一个物理量。

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三章《摩擦力》一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首先猜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时,应该考虑先控制接触面积粗糙程度相同的情况下,改变压力大小,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然后再控制压力的大小相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再次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逐一控制实验即可,没有先后顺序而言。

4.确定采用何种方法控制变与不变量

这是采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时,我们在具体实验操作中,如何控制要变的物理量和不变的物理量呢?下面举例说明。

篇4

一、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整个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比较普遍,例如在苏教版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序言中“哪一支蜡烛先灭”、“装满水的杯子能放入多少大头针”,第一章中“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家庭小实验“探究影响琴弦音调高低的因素”。初中物理从开始就渗透了控制变量的思想,把控制变量的思想对学生给予简要的介绍,就会使学生逐步领悟到控制变量法的实质要领,为以后的探究实验作好方法上的准备。

二、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的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因两者在成像特征上有共同之处,容易使学生接受;而玻璃板又是透明的,能通过它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研究像的特点,揭示出规律。在教学中,在学生亲历实验过程的基础上,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总结,在思维方式上受到启发,他们以后遇到有关的实验设计时,就会自觉地加以运用。

三、转换法

有的物理量不便于直接测量,有的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转换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就是转换法。譬如,在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和比较,而我们可通过转换为让煤油吸热,观察煤油温度变化情况,从而推导出哪个电阻放热多。教学时不妨设计一问:为什么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大小的关系时,还用到似乎与实验无关的煤油呢?以其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小结出该实验中煤油的作用的基础上,进而再问:该实验能否不用煤油而改用其它方式来观察电阻通电后的发热情况?这样促使学生思维得以发散,转换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设计实验的能力也随着提高了。

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利用软细绳测量地图上铁路线的长度,用刻度尺和三角板配合测量硬币的直径、圆锥的高等,探究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动能大小通过小球对盒子做功的多少来体验,电磁铁磁性的强弱通过吸引大头针的数量来判断、研究磁场等等,都运用了转换法的思想。

四、类比法

类比法是一种推理方法。为了把要表达的物理问题说清楚说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如:在研究电压的作用时,借助于看得见而学生比较熟悉的“水压形成水流”的实验作类比,来揭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比如在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实验中,为准确记忆通电螺线管的北极与电流方向的关系,以紧握的右拳头类比为螺线管,四指为线圈并指向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一端为北极,这样形象直观很容易被学生理解记忆牢固。当然,这里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类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找到更符合学生实际的类比方法。例如讲解内能、浮力等概念时运用类比法。

五、图像法

图像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很直观。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像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验中,运用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具有独特之处。如: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水的沸腾情况的实验中,就是运用图像法来处理数据的。它形象直观地表示了物质温度的变化情况,学生在亲历实验、自主得出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描点、连线绘出图像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液体的沸腾特点了。

在其他的实验中,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采用图像来处理数据。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实验中,把电路中的各点作为横轴、电流为纵轴,作出的图像为水平直线,很直观表示出串联电路中各点电流相等的规律,这样学生非常容易理解和记忆。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匀速直线运动路程跟时间的关系、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特点、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电流跟电阻的关系等实验中都运用到了图像法。这样把数形结合、图形与文字结合起来处理数据、描述物理规律,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处理数据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探究比较复杂的物理问题中,也经常运用图像法,比较直观地反映物理规律。例如将一正方体用细线系住从空中慢慢放入水中,如水足够深,正方体受到的浮力如何变化问题,用图像表示则很清晰。

六、理想化方法

理想化方法是指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想象建立模型和进行实验的一种科学方法,可分为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实验。

理想化模型就是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研究对象的一些次要因素舍去,抓住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再现原形的本质的东西,构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例如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杠杆就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杠杆在使用时,由于受到力的作用,都会引起或多或少的形变,然而在研究中把此时的形变忽略不计了,这里我们就把杠杆经过了理想化的处理,认为它无形变,视为一个硬棒,从而使学生在研究时不被细枝末节的因素影响,顺利地得出杠杆平衡原理。物理中的重心、光线、原子核式模型等等都是理想模型。

篇5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实验 教学

近些年来,初中物理的教育教学有了很大的改革,为了切实执行新课标中提出的“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目标,真正把初中物理实验融入到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要积极地推行学生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新模式。长远来看,这种教学新模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训练学生的动手、动脑、手眼并用具有重要作用。面对初中物理教育教学的现状,教师要加强边学边实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边学边实验的学习能力。

一、认识和理解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特点

边学边实验教学模式和具体的实施方法,是指初中学生在初中物理教师的指导下,一边学习物理教材中客观的、基础的知识,一边进行物理实验的教学组织方法;学生在教师的耐心组织分组实验、示范试验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获取知识,这样看来,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就可以培养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用实验进一步理解物理知识的能力。

首先,边学边实验教学方法是一种良好高密度思维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课的容量去理解新概念、技能和科学方法。新思维是指学生在一堂课上有一定的有意注意时间,并能充分利用时间开展思维活动。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师一门心思地单独讲、学生被动的单纯听,教师传统式的单独写、学生自顾抄写的现象,就形成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一直是主导者的情况。而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自己阅读物理基本理论材料,自己尝试着完成了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讨论交流,因此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新性就得到了充分发挥。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因材施教的做法就充分体现出来了。学生可以自己根据本节物理内容初步拟定学习的步调,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在反复阅读和理解了教材以后,再去做物理实验,为了加深印象也可以反复操作,在实验中还有解决不了的物理问题,学生就可以马上去问老师。学生在物理教师的指导下,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一些很好的发现问题的角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传统方式所得不到的效果,充分发挥的动手动脑能力,自己可以学得更加深远一点,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可见,边学边实验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全体学生在实验中都能获得知识,又可提高物理实验的操作能力,而且还可以使物理课堂教学的气氛活跃起来。

其次,初中物理的这种边学边实验方法,可以分为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是提高学生学习团队精神,共同提高学习物理兴趣的很好的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的环节。同时,在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物理教师也发现了教师的演示实验,以及学生分组做实验都存在一些小小的弊端。在物理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感性认识示范的过程,它是没有办法代替学生自己的理解和自己动手的活动,教师可以把演示实验合理地融入到学生当中去,让学生边学边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做实验,这样就能使学生对物理现象产生更加清晰和直观的印象,在实验中自然而然地学到新的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和提高物理实验的分析与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边学边实验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效率较高,声情并茂的物理教育教学活动。但是由于具体的教学硬件的限制,在物理课堂上开展的边学边实验的仪器还不健全,纵观初中物理所关系到的所有物理实验,其精确度、精密度要求还不是很高,有的仅仅能体现在一些物理基本现象、基本事实的认识。初中物理教师进行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方式可以根据物理授课所用的教材、基础不一的学生以及物理器材不完善的实际情况,教师就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方式不同方法进行。物理实验可以安排在物理新授课的开始,作为新一节课的导入设疑,起到引起学生好奇、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作用;也可以安排在新物理的讲授过程中,用来理解物理新概念、探求物理基本规律好方法,这就为学生进行辨疑解难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可以用一整节物理课时,也可以用半节课或者几分钟。总之,根据初中物理教学的需要灵活地掌握,以达到最佳物理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初中物理边学边实验的方法具有很强的教学功能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理解与掌握物理基本知识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当前物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边学边实验不仅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进一步表明,学生对学习物理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习的组织方式关系很大。而边学边实验,既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又让学生在操作实验的基础上讨论,进一步总结分析结论,最后学生自己就能很容易地归纳出物理概念与规律。显然,这样有效的学习过程属于上面所说的一种情况。可见,边学边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物理知识。

(二)边学边实验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有效教学

一、明确初中物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初中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物理课学到初步的物理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获得观察,实验的初步技能,逐步发展自己的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初中物理的教学目的可以归纳为下面三点: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1)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学习了解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方面的初步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2)因为,物理实验课的教学必须尊循物理教学的一般原则;所以明确物理教学目的和要求,是上好一节实验课的必备条件。

二、知道物理实验课的类型

从广泛的角度来看,一切以实验为主题的课统称实验课。(3)然而在初中物理中大体上可以分有学生分组实验课和探索型实验课。学生分组实验课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在实验室里分组进行实验的教学方式,是目前实验课最常见的形式,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更仔细地观察物理现象或验证重要的物理定律,更深入地了解物理仪器和装置的构造和性能,以及仪器的使用方法。从而加深理解和巩固掌握的有关物理概念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探索型实验课是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来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探索物理量之间的联系,为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规律奠定基础或直接形成概念建立规律的课。它的主要目的除了要求学生在新的物理概念,定律或规律得出之前,探索实验现象,以及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技能。还要求学生学习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即在具有许多变量的物理现象中,每次实验只改变其中一个物理量,探求其余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依次变换物理量进行研究,最后概括出概念,定律或规律。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实验常用的方法,例如“研究液体压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欧姆定律”等实验都应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也都属于探索型实验课。

三、利用身边生活经验,创设物理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生活用品甚至自己的身体等进行实验,它比我们在课堂上正规地做实验更加富有亲切感。这样开展实验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

四、教师做好演示实验、学生做好分组探究实验

努力做好演示实验。在没有专职实验员的情况下,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实验中有可能出现的故障要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教师要考虑在演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演示操作要规范。正确的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 精心设计与组织分组实验

过去物理实验时,总是让学生预先知道实验的目的、原理以及最后的实验结论,只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验步骤重复实验就行了。新课程标准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与验证实验相比,它的优点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六、扩大实验教学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中学物理实验又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实验过程要给学生留有较充分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独立引出实验步骤,独立选择实验器材,独立进行操作实验,独立设计记录表格,独立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尤其是能在别人看来没有问题或不能问题之处提出有些新意或有价值的问题,体现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在头脑中形成实验方案,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判断是否可行,设计过程中的错误和缺陷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地修正,脑的活动不断纠正着手的失误,手的操作同时也不断修正脑的错误,手脑结合,相得益彰。因而物理实验教学中促进手脑的有机结合是物理实验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适应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的要求。

七、 注重实验创新,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在提倡创新的教育之下,教师在物理实验方面一定也要不断创新。教师完全有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学校的实验室条件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课程计划,适当地增设实验或者改进实验。对于教材中进行操作有困难的实验,要变换方法进行。对教材中出现的实验缺陷,要适当补充步骤使之完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一定要在创新中想办法为实验增加趣味性。例如,为了让同学们体验大气压的大小,可以每桌配置两只塑料挂衣钩,将其背侧紧压在一起,然后同桌面向相反方向拉钩,结果费很大劲才能拉开。或者,可以再将一张塑料卡片盖在一只灌满水的玻璃杯杯口,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 。手移开后,纸不会脱落,水也落不下来。和教材内容相关的趣味实验的设置,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到物理实验的神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 实验教学方法

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说,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放在第一位的。可以说,培养学习兴趣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首要目标,我们必须通过教学措施落实“兴趣”目标。方式和手段是多样化的,实验激趣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所以笔者在此想重点谈谈用实验引入的方法,如何做到激趣的同时又能引思,发挥实验的魅力,达成“兴趣”目标。

案例一:《磁体与磁场》一课的引入课堂实录片段

师:“老师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这是一支‘圆珠笔’,这是一张百元纸币。下面呢,老师就用这支笔,先把这张百元纸币戳通!”(神秘状)

(学生发出唏嘘声,好奇)

(老师拿纸币出来,完好)

师:“这张纸币上应该有个洞吧!为什么没有呢?”(慢点讲)

(学生惊讶)

师:“等学了今天的内容之后我们再来揭开这个秘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磁体与磁场》。”

案例二:《物质的比热容》一课的引入课堂实录片段

师:“上课前,老师想给大家玩一个点火游戏,大家想不想看啊?”

生:“想!”

师:“这里有2根筷子,一根是竹子做的,一根是金属筷子。我请一位同学来帮我一起完成这次点火。我用一个酒精灯来同时加热这两种不同物质做成的筷子。大家一起倒数15秒,好吗?”

(看现象,金属筷子将火柴点燃了,竹子筷子没有点燃火柴)

以上所举的两个案例都是笔者在新授课过程中创新的两个小实验,不是教材本身提供的,但是这两次引入的效果却超乎寻常的出彩。由此我也进行了反思,发现在我们身边其实随手可以拿来做实验的“道具”真的很多,我们身边的教学资源也不少,很多新、奇、特的物品都可以为我们的课堂增色。比如:在讲授大气压强的时候,我们可以拿一个有两个内胆的茶壶,内部分别倒上牛奶和咖啡,外表看上去很普通,老师引入时可以像变戏法一样的一会儿倒不出来,一会儿却能倒出牛奶来了,可是一会儿却又变成了倒咖啡,接着想倒一杯牛奶就牛奶,想倒咖啡就是咖啡……这些魔术道具也好,自制道具也罢,都可以用“情理之中”的原理来解释“意料之外”的现象,这就达到目的了。

用来引入的实验有什么要求吗?笔者认为应该满足这样几点要求才是合适的。

一、时间不宜过长,做到点到为止

以上笔者提供的案例时间都很短,一般在一分钟左右为宜。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这堂课的重点内容的达成,还会让人怀疑指向学习主题的有效性不够。

二、有可观赏性,现象一定要明显

比如,在《平面镜》一课中,苏科版教材上有一幅图片“浇不灭的蜡烛”,教参配套的光盘上也有这个视频。但教师如果想亲自演示这个实验就会面临一个问题,直接在讲台上演示,学生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没有了观赏性和神秘感,这个引入就没什么价值了。如果就是看一下课本的图片,也没有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所以笔者进行了一个改进,取两支相同的短蜡烛,点燃玻璃板前的一支,另一支放入烧杯中,将烧杯放在玻璃板后面,调整位置使烧杯中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用笔记本电脑的摄像头对准玻璃板后面的烧杯和里面的蜡烛,正好把点燃的那支蜡烛也遮挡了起来(当然还要做好必要的遮挡和保护措施)。再通过教室里面讲台上的多媒体设备,用大屏幕投影给学生看,通过老师亲手表演的“浇不灭的蜡烛”,不仅现象很直观明显,而且比看图片或者视频更有观赏性,学生更喜欢。

三、激趣的同时要能引思

用来引入的实验,老师一般会选择趣味性比较强的魔术、游戏等活动,学生往往会感到新奇有趣,课堂气氛也往往会比较活跃,学生的思维也会比较开放。这时教师一定要把有趣的活动有效地指向我们的学习主题,这就要我们教师所选的实验原理应单一,目标指向较为一致,但是要制造“意料之外”的现象。同时设计好你的引问和设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我们要研究的学习主题上,而不是游离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胡侃乱发散思维。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创新思路

在对以往的物理教学改革之后,新课标下的实验教学创新就是改造之后的成果。它是通过教育改革一般原理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利用实验来解释物理中出现的现象或问题,把不理解的东西转变为能够解释的事实,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动手中进行自我发现,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就是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通过了解初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对物理课的掌握,不难发现,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初中物理确实比较难。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通过实验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和掌握,培养他们的物理素养,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技巧。本文总结了一些已有的物理授课经验,阐述了关于初中物理实验授课的基本改革步骤,笼统的介绍了一些如何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手段。

一、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授课中的意义

实验是初中物理授课过程中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进行物理教学的一种必要方法。通过实验进行教学,既能够增强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还可以积累物理知识,最难得是学生有了一个可以实验的地方,可以利用操作让学生学习知识,看到现象的实质。不仅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还加深了他们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并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在整个物理实验中要以学生为主,把学生看做是操作的主体,而老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任务则不再是单单的主导活动,变为了引领和指示人。教学方法不再是以往课本上的僵硬的形式。在对初中物理授课改革的突出点就是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把曾经单调无趣的授课方式换成了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性和注意力的实验课堂。从而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实验操作来掌握知识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巧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让他们能够对物理概念进行具体的运用。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路

1.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由于过去教学经验和授课模式的影响,中国的教育现状是学生仅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合作者,而老师却是课堂上的主干,指导学生被动着进行学习。所以,时间久了之后,学生就不懂得自己去分析问题,操作能力也随之降低,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水平的提高。根据现在学生们的实际发展水平,若是老师把平时的教学模式改为以实验操作来获取知识的课程模式,多给学生提供自己实践的条件,让他们从约束到主动参与,这种方法就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主体意识。例如,在讲阿基米德原理的时候,就可以探究浮力的轻重和与之有关的一些条件,老师能够利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解答也可以让他们自由结组分析,让他们找出与浮力相关的问题的假设,老师再带领他们结合自己的假设去亲自动手操作,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团队合作能力与自我分析的能力。

2.做独一无二的实验

目前物理知识的学习在许多的物理教学上只依赖于课本内容,还有一部分实验在课本上都]有提到。所以,老师应该去填充一些书本上没有包含的实验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丰富了实验的主旨。在平时的实验操作中能够做到抛砖引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对物理知识心领神会,增强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也丰富他们的物理概念。在实验操作中,可用的器械材料有很多,老师能够利用学校提供的材料,也能自己准备一些能利用的小材料,还能够通过生活中可利用的东西当做实验材料来开展实验。资料表明,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是通过单方面的死记硬背,恰恰是由于他们对物理的主动性。在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根基之上再进行学习的方法是极其有效的。但是一些学生成绩不好也不是因为他们智力的不同,而是他们对物理本身就不关注不学习,没有很好的认识到物理这门学科的实质。所以,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就要尽量多为学生演示一些难以理解的实验,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物理学科的喜爱。

3.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物理老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发现物理中的问题,这样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操作的能力。老师仅仅在必要的时候给他们一些指导性的提示,其他的操作让学生自己分析,选择合适的器材操作。通过让学生自己实践的过程能够使他们更加喜欢实验,体会成功的。学生在自己操作中就会遇到一些问题并提问,尤其是提那些与众不同的问题,更加的锻炼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中,还要结合初中生的实际发展特点,不但要单方面的想着提高成绩,还应该锻炼他们的逻辑推理技能。在初中的物理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水平就需要先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老师在物理教学中,能够根据一些问题情境,通过不同的方式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面,还要支持学生对物理现象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索,以求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需要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探索,从另一种角度来认识物理实验的现象,发现问题,寻找到物理与众不同的一方面,通过实验现象来学到物理的实质。进行创造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引领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老师再进行物理实验时,需要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去进行自我思考,提高学生自主操作的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通过思考来寻找问题进行提问,从而进行处理。

总结全文可以发现,实验教学是学习物理的重要途径,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要学会变通,大胆体验新事物,通过一些新的体验来填充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参考文献:

篇9

一、实验考核的准备

1.确定实验考核内容与评分标准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为了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去做好实验,我们把事先确定好的具体实验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考核的内容、要求和程序(例见附录1和附录2)。由实验老师将要考核的实验安排在一个实验室里,并分为若干个组配备好所用的实验仪器,以利在课余时间向学生自由开放。

2 确定实验室的开放日

一般每次考核时开放时间为一周左右,开放期间,由实验老师统一调度,由任课老师轮流值班。其主要工作是:① 答疑和管理,至于有关实验的具体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反复阅读课本去领会感悟,并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以及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讨论,加深认识和理解。② 根据实际情况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实验技巧,如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为了使玻璃管中的空气全部被排净,可以将一根穿有细长线的缝衣针沉于玻璃管底部,然后边注水银边抖动细线,以保证实验的成功。③处理突发事件,如有的学生在使用酒精灯时,由于操作不慎或不规范,引起燃烧事故等,对这种事件的突然发生,要及时帮助学生处理,同时总结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经验教训。

由于有考核这一手段的督促,学生做实验时大都不再马虎了事,在开放实验室的这段时间内,绝大多数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钻研以及与同学们的相互切磋,对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注意事项以及实验现象的分析等方面都能认真仔细地去完成,做到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实验的有关知识,并能熟练地进行操作。

二、 实验考核的操作

通过实验室的开放,学生掌握了要求的实验,这个目的已经达到,接下来的考核只是一种手段。为了评估学生的实验成绩,我们可以采取简便易行的考核方法,在每位学生对开放的实验都已经掌握的基础上,抽签确定学生各自考核的实验内容及场次。由于学生准备充分,即使是较复杂的实验也可以在25分钟内完成。学生开始操作时,实验老师和任课老师每人监督10人左右,并在过道巡视,观察学生实验的全过程,当看到谁的操作有误时,便立即在其考核表上记下相应的扣分,并告知扣分原因。在巡视的过程别要注意那些学生容易疏忽和出差错的地方,同时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如在做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时,可提如下的一些问题:滑动变阻器有什么作用?在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放在什么位置?你是怎样判断小灯泡是否正常工作的?等等。当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实验后,教师应根据考核记录的结果和学生交上来的实验报告作出较为客观合理的成绩评估,并及时通报给学生。

三、 对实验考核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通过多年的有效实验研究,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学科成绩上都有很大差异,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实验考核在物理教学中起到了以下作用:

1.充分发挥了实验室的功能,优化了实验教学,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主动地、系统地对所要求的实验进行了全面的复习,真正理解和掌握每个要求做的实验,促进了实验教学,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2.给予了学生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开发了智力,启迪了思维,让他们从实际操作中思考和发现问题,增强了探索意识,从而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原理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附录1

物理实验考试样卷

物理实验A卷:测量小灯泡的功率

考生须知:1 每个考生在25分钟内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2.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后举手示意请监考老师验收,待监考老师验收完毕后方可离场。

(1) 实验器材:装在灯座上的额定电压为2、5伏的小灯泡一只,电压表、电流表各一只,开关一只,滑动变阻器一只,电池盒一只,电池两节,导线若干。

(2) 请完成以下操作:

1.画出实验电路图;

2.正确连接电路;

3.接通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发光,记下电表示数,算出这时小灯泡的功率;

4.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是额定电压的4/5左右,记下电表示数,算出这时小灯泡的功率;

5.整理实验器材。

(1)

电路图(请画在下边的方框内):

(2) 实验记录:

工作状态(电压)电压表读数(V)电流表读数(A)小灯泡功率(W)

篇10

一、观察――分析――总结法。观察物理现象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现象产生的条件,观察现象发生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现象的理解。

1.学生的观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深入了解物理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2.师生的分析。在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全面、系统、具体观察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条件进行理论分析,找出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

3.师生的总结。在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对观察实验的方法与技巧、物理现象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这个物理现象解释有关物理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二、示范――练习――总结法。练习使用物理仪器的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物理仪器的使用方法或读数方法。

1.教师的示范。在学生练习使用某种物理仪器之前,教师要对这种仪器的操作方法、读数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等讲清、讲明、讲透并做好示范。如在练习使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可采用实物投影仪,教师将天平的使用方法及读数方法投影到大屏幕上,使全班学生都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及读数方法。

2.学生的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练习物理仪器的使用方法或读数方法。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物理仪器的使用方法或读数方法。

3.师生的总结。在学生实验练习了某种物理仪器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使用方法及读数方法,找出其难点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解决方法。

三、引导――实验――分析法。测物理量的实验目的是通过物理实验测出某些物理量的数值,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这些物理量的理解。

1.教师的引导。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被测物理量与哪些因素有关,采用什么方法测量最方便、准确,如何去测量等等。

2.学生的实验。在确定实验方法之后,要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具体实验操作,按要求测出有关数据。此时,教师要加强个别指导,对学生中有创造性的好方法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对学生中错误的操作方法予以及时纠正。只有让学生进行实验训练,才能提高实验能力。

篇11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学设计

一、激发实验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进行实验不单是有巩固教材知识的作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强烈的兴趣,物理的实验教学如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是中学阶段里的基础教学重要的部分之一,实验操作也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础技能物理教学工作者要注重对学生实验兴趣的激发,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教师该用什么方法,才能激起初中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呢?比如,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感。

例如,在谈到有关“浮力”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可带领学生到户外或者是学校实验室里的水缸,让学生轻松轻松,借机带一些必要的小工具(如硬纸片、塑料、橡胶等),教师可以亲自给学生作示范,比较它们在水里面的动静;或者是下载些相关的视频(比如各种游船、或是其他的一些媒介),再加上些精彩的动画画面或是歌曲什么的,最好是学生平时都喜欢的或者非常流行的,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深出浅入,制定个性化学习机制

对于初中生来说,对知识充满着强烈的好奇感,这就需要教师从中引导,在调动其积极性的同时也得把他们带到实验中来,让他们闻有所悟,学有所得当然,每个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学习和吸收知识的方法,这要求学生自己自定学习计划。

例如,在研究物态之间的转化时,可以提前给学生讲清楚一些必要的知识预备,让他们提前做好预习的功课,并且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及对此的理解做出相应的学习计划,提出他们的要求(如果条件可以的,建议尽量满足他们所有合理的要求);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制定的计划做出相应的处理接着可以要求学生做些简单的实验,比如将冰放入各种温度不等的水中,看他们的反应程度,可以简单的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水温的不同,而冰块在水中的融化过程和时间也是各不相同的。

三、学有所得,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有的物理教学如同“纸上谈兵”,没有把物理实验所传达的精髓传授给学生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真正的实验操作中才能达到物理学科的最优学习效果作为物理教学者,要正确处理好教材内容和实验操作的关系,要让学生真正的体会物理所蕴含的学科奥妙,就必需得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所以,带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了解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在我看来,教师在每次实验前,可先给学生讲解实验仪器如何正确的使用,再制定明确的操作步骤在操作规程里,不仅要写出操作的主要步骤,而且要规定出具体的要求;其次,教师要加强指导的作用,并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技术水平;再次,要处理好实验原理和操作的关系学生实验一方面是为了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是为了巩固,验证运用所学的理论;最后,要求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运用原理指导操作;引导学生运用理论解释操作中出现的种种现象,而且对教学内容尽可能“化繁为简”,这样更加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例如,在试验电阻的大小以及其影响因素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先讲明各种用电器的用法及其用途之后,给学生演示一遍,学生再根据教师演示的方法做实验,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安全问题,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疑问,教师要随机应变地做出处理和指导,解答学生心目中的疑问,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还能有效地提高实验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完善总结,得出概括

学生在实验课结束以后,对实验过程及结果一定会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那么,教师就可利用这一心理特征,要求学生写成实验总结,即心得体会要求学生在通过实验之后把自己所悟所得做出的总结写出来,记录他们在试验中的乐趣和感想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做出总体的评价与纠正。

篇12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探讨

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面向全体学生,使物理知识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实验式的探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谓的实验式教学,它主要是以实验的形式,向人们提出的各种假说和设想,并且加以举例说明和论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一、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实验的有趣性

为了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浓厚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出多种多样的物理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到“凹凸镜成像规律研究”这个模块时,首先让学生回家准备一个放大镜。然后让学生分别研究用放大镜看黑板上的字会呈现什么像?在近距离和远距离的情况下,他们的成像会有什么特征?而且在不同的观察角度,成像的位置、大小、虚实都完全不同。学生肯定一开始就对这生活中的现象很熟悉了,但是还是会似懂非懂的。

这样的实验游戏完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其中的奥妙。这时候老师可以把握学生的心理,适当地提出以下的问题:凹凸镜在不同的角度下,呈现的物象有什么差异?让学生在实验中经过仔细发现、具体操作、深入思考,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观察,降低实验的难度

物理课本里面实验的设置一般都具难学、难懂、难操作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需求,老师可以大胆地对其中的实验进行改革和创新,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

例如:有些学生都喜欢踢足球,有一次不小心把球踢进了河水里,但是球就在桥底下的漩涡不停地转动,怎么也冲不走。学生对这个现象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老师可以结合“压强与流速”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去思考。所以,在课堂上可以展开这样的实验:准备一个漏斗和乒乓球。然后用漏斗向乒乓球吹气,这时候的乒乓球肯定是在漏斗里不停地转动,也不会掉下来。通过探究以上的实验,同理也可得出足球为何在漩涡中不会被水冲走的原因了。

降低实验的难度,利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理解原理。实验形式的多样化,更加具有主体性、趣味性、导向性,利于教师有效地设置情境教学的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提高创新能力。

三、合理利用实验资源,增强实验的高效性

在进行实验活动时,可以选定相应的实验室,使实验的操作更加规范化。所以,老师在进行物理的教学工作的时候,可以全面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工具,同时把理论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科的知识。

如:在实验室里开展实验时,可以综合利用现场的操作工具和教学资源,展开许多有趣的实验。再如:在学到“幅度”知识时,可以让学生用手上的圆珠笔敲打装满水的杯子,观察一些用不同的力度敲打,发出来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这时候用力敲打的声音肯定会更响亮,所以这就是有关到幅度问题的研究了。所以,只有合理利用教学实验资源,使学生成为试验的主体,不断开发和探索,加强物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最终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四、探究式物理实验教学,增强物理教学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在实际的生活中,到处都体现出了大大小小的生活现象。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物理学科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且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例如:学生每天的出入都会乘坐交通工具。在等车的地方都会设置一条安全地带,如果不注意安全的话,人就会被卷入危险的区域中。所以,这也应用到了物理学科的知识:交通工具的速度快,所以产生的流速也很快,所以压强就小。可是两边的空气流动却很小、压强大,人就会被强卷到危险的区域。所以,在等车的时候,必须站在安全的区域内。同时可以利用:肥皂,细线,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和钩码等工具来探究有关的压强问题。

开展实验式的教学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初中物理的新课程改革要教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探究新的实验教学方式,把教材与生活紧密联系,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全面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志龙.浅谈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2(4).

[2]高双凤.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2004.

[3]陈松.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2(1).

[4]刘知新.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实验能力[J].课程·教材·教法,1981(4).

篇13

一、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运用一定手段(实验仪器、设备等)主动干预或控制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发展的过程,在特定的观察条件下探索客观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即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分别加以研究,然后综合解决的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控制变量法常用于探究物理规律的实验教学,我在“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首先确定研究对象是电阻,之后选取长短粗细相同但材料不同的金属丝,比较它们电阻的大小,然后确定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导体的长度,研究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接着保持材料和长度相同,改变导体的横截面积的大小,探究电阻与导体的横截面积的关系,最后将这些单一关系综合、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得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是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经过认真的分析,学生掌握了这一探究方法的精髓。在欧姆定律的实验教学中,我用这一方法组织学生讨论了怎样研究I、U、R之间的关系。

二、对比法(比较法)

“比较”即找出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可以很快认识新事物的研究方法,是比较常用的研究方法。

在比热容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装置,来判断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用同样的电热器加热,测出它们的温度升高相同值时所需通电时间不同,也就是吸收热量不同;同样的加热时间,它们升高的温度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但温度变化不同的物质的特性――比热容,使非常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顺利理解了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在“研究物体浮沉条件”时,我用同一支锡制牙膏壳,先做成盒状放入水中,牙膏壳漂浮于水面,然后把牙膏壳挤成一团放入水中,结果牙膏壳沉底,通过对比得出物体浮沉的条件。对比学习不但使学生对易混淆的知识学习掌握起来十分容易,而且印象更加深刻,应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三、类比法

类比是指在新事实与已知事物间具有相似的方面作比较。它能启发和开拓我们的思维,能给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是提出科学假设和探索新理论的重要途径,它对物理学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对学生物理的学习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教材中用橡皮绕绳运动与月亮绕地球运动作类比引入引力;研究电压的作用时,将电压类比为水压来认识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分布很抽象,规律的总结也不容易理解,课本中用蚂蚁沿着电流爬行说“N极就在我的左边”,猴子用右手把螺线管夹在腋下,说“如果电流沿着我右臂所指的方向,N极就在我的前方”来类比……这样把晦涩难懂的理论具体化,学生被生动的图像和有趣的类比所吸引,学习物理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效果是明显的。

四、变抽象为具体和理想化法

变抽象为具体指分析概括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把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与熟悉的事物或知识联系起来,帮助他们理解知识的含义。例如大气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大气压产生的现象来认识它。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电流时,对导体中有电流时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小灯泡发光,发热)来确定是否有电流通过;在研究大气压的值时,用水银柱高所产生的压强来研究大气压;由小磁针N、S极指向偏转,可以知道磁场的存在、强弱和方向;通过扩散现象,可以知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在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用光线描述光的传播,等等,都用到了这种方法。

科学的理想化绝不是无根据的幻想,而是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超现实的认识。客观存在的复杂事物具有多方面的特性,处于多种条件下,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只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起主要作用,并不是所有性质和条件都起同样重要的作用。我们为了能更加清楚地认识事物的某一性质才使用理想化这一分析问题的方式。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教师必然要忽略一些次要性质,因此在实验探究时,应该对一些理想化条件加以限制。例如在杠杆一节的教学中,为什么使用的杠杆是一根粗细均匀的直杆,用线把它的中心位置悬挂起来的目的又是什么?通过讨论,学生会明确实验用的杠杆可以看作理想的轻质杠杆,杠杆只受到动力和阻力作用,这样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问题就简单化,很容易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理想实验是在真实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根据逻辑法则,对过程作进一步的分析、推理。伽利略通过对于一系列实验的分析,并进一步推理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这一推理为牛顿的第一定律奠定了理论基础。教师运用这种理想化的方法,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篇14

一、充分理解教材中实验教学的特点

了解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加强实验教学的前提,但教师具体落实大纲和教材的这个精神,充分地了解教材中所设置的实验教学的特点及其要求,才能在日常的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地按照不同的实验安排和设计每一个实验的教学。义务教育教材中所设置的实验大体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在实验内容上的特点

(1)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可接受性。

(2)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

(3)特别注意所选择的实验技能,对学生今后在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应用价值。

2.在实验要求上的特点

(1)初中物理实验大体可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小实验(含习题的实验),《大纲》对这三类实验的要求各不相同。对演示实验而言,教师要根据实验原理熟练地进行示范操作,并引导学生了解为什么做这个实验,要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并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所观察的现象能揭示什么有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而对学生实验来说,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了解实验目的及其有关原理的基础上,会熟练地掌握基本仪器使用、选择安装和简单调试、准确的读数,会按规范的程序进行实验操作和记录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至于小实验,仅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能进行简单的制作和简单现象的验证,是属于课外活动的内容。

(2)突出实验技能的实用性,并从实验技能的实用性出发,对那些实用性较强的实验技能提高了要求,如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提出了零刻度线的问题;质量测量实验中,增加了物理天平的使用;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实验中,强调了读数的技巧,等等。而对实用性较小的技能降低了要求,如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删掉了测4个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机械效率等。

(3)实验器材简单易得,为适应广大落后地区学校实际情况,在实验器材的选择上遵循了简单易找而又低成本的原则,如序言中静电实验的塑料捆扎绳,振动发声实验的橡皮筋,音调实验中的木梳,等等。这就更增强了实验教学法的普及性。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和自制教具,不折不扣地完成大纲、教材中所规定的每一个实验。

二、实验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1.观察

观察是所有实验的第一环节,包括对实验器材的选取,器材的使用规则,器材的使用范围,器材的精确度等,要有一个详尽的了解。例如:测量教室的长度,我们是选用米尺还是选用皮尺呢?因为测量工具的米尺和皮尺,最显著的特点是它们测量范围――量程不同。如果用米尺就必须采用重复测量的方法,即使方法和操作都正确,但仍加大了实验的误差,而皮尺可以一次性测量,有效地减小了误差。使用前,我们还要观察它零刻度的位置,零刻度是否磨损,以及它的分度值。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我们是否操作恰当,读数是否准确的问题。

2.操作

操作是学生实际动手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例如天平的平衡调节,电表的机械调零等,我们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特别是在做一些带危险性的或损坏性的实验时,我们应先检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坏和意外。例如:在八年级电学中使用电流表测量电路电流的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电流表应与被测部分串联,要保证电流必须从电流表的正极流入负极流出,被测电流不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点触或试触的方法),不能将电流表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接在电源的两端。当然,我们可以事先将电路图画好,然后按电路图连接,达到操作时降低难度的目的。学生必须得到教师的检查同意以后,才可闭合开关进行实验。否则一旦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或电路中发生短路现象,很容易烧坏电流表。

3.记录

记录即在实验中,正确地读取和记录数据,它包括:读取的姿势(例:刻度尺数值的读取时,眼睛应水平垂直或竖直垂直刻度);读取的方法(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准确的记录(数字与单位要准确)。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错误的读取姿势或方法,加深学生对错误和差的了解,加强学生对动手操作的掌握;同时,也应注重实验的事实,而不能任意加大或减小实验数据,有意迎合实验的应有结果,应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分析

由于操作者不同,实验器材的不同,操作方法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记录的数据,可能导致同一实验结果的不同。我们应及时加以总结和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错误导致的结果,哪些是误差造成的原因”,与学生共同探求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的改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思维。例:做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实验过程中,实验的结果与理论的数值存在偏大的现象,我们应帮助学生指出,这并不是错误实验的原因,而是由于摩擦力存在导致的结果,为了使实验结果更趋于理想,我们应想办法减少摩擦(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加以归纳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