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德育基本规律范文

德育基本规律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德育基本规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德育基本规律

篇1

一是高校德育评估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所谓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高校德育评估要受社会发展等诸种因素制约,另一层是高校德育评估对培养社会的人起作用,以推动社会进步。高校德育评估实质上是对德育的社会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高校德育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提高德育成效,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高校德育评估既“受制约”,又“起作用”。两者之中,“受制约”是前提,“起作用”是目的。所以,高校德育评估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德育评估的目的,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二是高校德育评估必须与高等教育评估相适应。作为教育评估的重要分支,高校德育评估必须遵循教育评估的一般规律。当前的高等教育评估实际上存在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微观评估三个目标层次,这是由高等教育目标的系统性及其服务对象的层次性决定的。我国的高等教育目标管理体系中,高等教育的目标通常分为国家层面的宏观教育目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层面的中观教育目标以及学校层面的微观教育目标。这三个层面的教育目标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形成高等教育目标体系。相应的高等教育评估也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分别进行。从当前的教育评估情况看,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核心,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在内的系统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通过高等教育评估,我们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作出判断,以实现教育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和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和谐发展。高校德育评估必须与高等教育评估相适应,要根据中央16号文件及《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的要求,依据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评估的一般原理,分解德育目标,科学制定高校德育评估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在德育方面的基本规格要求。

三是高校德育评估必须与高校德育相适应。高校德育评估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环节,是对高校德育的现状及其结果的评估。高校德育有其周期性的特点,德育方案的制定是德育的起始阶段,而德育评估则是德育的终端,最后一个环节。通过评估,可以得出“量值化”的德育结果及定性描述相辅的德育结论。这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结果”,更加科学地反映德育本质。在这里,科学的德育评估至关重要,只有合目的性、合规律的德育评估,才能正确把握和认识高校德育,才能正确反映高校德育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才能把握当前高校德育改革的趋势与方向。

高校德育是一个动态的复杂多变的教育过程。高校德育有诸多规律,如“接受规律”,就是“高校德育要尊重学生的接受心理和接受能力,充分进行科学进而富有艺术性的德育渗透,使学生乐于和能够接受德育,并自觉进行思想政治实践和道德实践”。“合力规律”就是“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其诸要素在空间上要保持一致性,在时间上保持连续性,实现诸要素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以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德育工作”。“层次规律”就是“在德育过程中,既要注意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统一起来,又要注意把一元性的价值导向和多元性的思想意识结合起来”,取得德育工作的最大成效。要使高校德育评估成为“科学的德育评估”,作为“系统”的高校德育评估必须遵循“母系统”的德育原理,遵循德育的“接受规律”“合力规律”“层次规律”等,必须遵循大学生成才发展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高校德育评估必须与高校德育相适应。

二、高校德育评估要素耦合律

“耦合”一词被用来表述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它是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通过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高校德育评估要素耦合律指的是德育评估主体要素使其他评估要素纳入自己的轨道,耦合到特定的位置,从而使德育评估系统和谐有序运转。高校德育评估是一个特殊的系统,其内部包含着一定的结构与要素。高校德育评估的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划分。从其“共时性”的视角,德育评估可分为德育评估主体、德育评估客体、德育评估介体等三个构成要素。德育评估主体是德育评估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主导者,他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制定德育评估方案,借助一定的评估技术与方法,对德育评估客体的德育价值作出判断;德育评估客体是评估对象,是特定的评估对象领域;德育评估介体是连接德育评估主体与德育评估客体并使二者发生双向互动关系的媒介。高校德育评估的这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存在于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在德育评估的诸要素中,德育评估主体起着主导的作用,德育评估客体的确定、德育评估介体(方案、方法)的选择、德育评估环体的营造都是由德育评估的主体决定并付诸行动的。也就是德育评估主体利用其主导地位使德育评估的其他要素纳入自己的“轨道”,“耦合”到自己的评估观中,耦合到自己的“轨道”中,从而使德育评估系统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并使之协同运作,保证德育评估有效运行。

从德育评估“历时性”的角度,高校教育评估可以划分为德育评估项目的明确、德育评估的准备、德育评估的实施、德育评估的结果四个构成要素。无论从德育评估“历时性”的角度,还是从现实中的每一个具体的德育评估环节,德育评估都是根据德育评估主体的目的,通过一定的评估手段与方法,从而获得一定的德育评估的结果。而一定的德育评估目的、德育评估方法与手段和德育评估结果之间也总是处于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的本质方面,同样是德育评估的规律。德育评估主体的目的“耦合”着德育评估方案的制定、德育评估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并使得高校德育评估和谐有序运转,以期取得高校德育评估的科学结果。

高校德育评估要素耦合律具有必然性,存在于德育评估“共时”与“历时”之中,既限制德育评估活动自由的规律,也是德育评估活动自由展开的规律。高校德育评估要素耦合律表明:德育评估主体在整个德育评估活动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在德育评估过程中,评估主体总要引导其他评估要素按照德育目标所确定的德育评估指标体系去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评估主体通过自己的评估活动决定评估客体等其他要素的行为,也就是德育评估主体要素对德育评估其他要素有制约作用。反之,德育评估其他要素对德育评估主体要素也有制约作用。要使德育评估真正发挥它应有的成效,仅有一方面的制约是不够的,还应有另一方面的反制约作用。这种“反制约”作用通过德育评估的准则、规章制度来实现,通过对德育评估主体的监督来实现。“耦合”就是“主导”与“制约”的动态平衡。高校德育评估耦合律保证德育评估活动沿着科学化的轨道进行。

三、高校德育评估量质统一律

所谓“量质统一”表示德育评估系统内“量”与“质”的关联与统一。“高校德育评估是评估主体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依据一定的标准、程序与技术手段,对高校德育这一特殊事物进行评述与估量,是对德育活动的过程及结果作出某种意义下的价值判断。”总体而言,高校德育评估是以“量值”为主要特征的评估。

高校德育评估是以高校德育目标为依据,通过评估指标对德育评估客体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事情。德育评估指标的制定是以具体的、动态的、切合实际的德育目标为依据。评估指标就是这个具体的、可测量的、行为化的德育目标。“德育评估指标体系是从德育评估目标中分解出来的若干评估指标所组成的集合体,以及各项指标的权重和评估标准。它规定了评估的范围、内容与尺度。”是进行德育评估的基本依据。德育评估指标体系在功能上,必须具有与德育目标相一致的导向意义,它既是德育评估工作的依据,又是引导评估客体的规范;在评估内容上,必须具有合理的测量间距,能够对评估客体的德育现状依次进行等级划分;在评估范围上,必须涵盖德育任务和内容的各个方面,并使各项德育任务和内容占有合理的权重、构成完整的体系;在评估表达上,各项评估指标必须明确、清晰、便于描述,并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评估实施上,各项德育评估指标必须具有可测量性、可区分性。

由此可见,我们在高校德育评估中,通过一定评估方案得出的评估结论是以“量值”为主要特征的。通过这个“量值”反映高校德育的现状,反映高校德育目标的达成程度。高校德育的“质性”评估是针对“量化”评估范式而产生的逆向思维运作的评估模式,以改进“量化”评估的因果决定论、德育预定目标与统一标准的方式,主张自然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德育评估客体的性质。“质性研究力图追求解释理解以及对情景的推断推知,质性分析是一种不同于量化质询的知识类型。”德育“质性”评估弥补“量化”评估价值单一的取向,把评估的目光从德育的“现状”转向德育的“过程”;“质性”评估弥补“量化”评估过分依赖科学范式下的数据测量,强调“质”的探索,重视真实情景下对生动的、丰富的德育的解释与理解。德育“质性”评估的根本目的不是简单地将德育评估客体进行高低优劣的区分,而是树立发展性的德育评估体系,它要求不仅是最基本的检查、评估,更重要的是激励发展的功能。德育“质性”评估关注学校德育的特色、尊重差异与个性特点。德育评估的结论是重要的,而德育评估客体思考评估的过程更为重要,能够进一步激发德育评估客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及学校德育的丰富性、多样性。

篇2

关键词:水库泥沙,基本规律,排沙措施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reservoirs on the rivers, the cement flowing into the reservoir formation of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speed and the human library runoff sediment deposited in the bank, the reservoir and in a way, the reservoir type and other factors. Usually located in the more serious soil erosion area of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capacity shout small, the adjustment capacity of the reservoir also will call small. Siltation of the reservoir will not only affect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and the use of life of the reservoir, but also upstream of the reservoir flooded and a Kuang large range of cross-strait water levels caused by land Yanhua, swamps, while destruction of the reservoir downstream river water and sediment balance promote downstream fluvial process intensified.

Keywords: reservoir sediment, the basic law of sedi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水库泥沙冲淤的基本规律

水库积的主要形式是壅水淤积。通时淤积对河床组成,河床比降和床断面形态进行调整,进而提高水流挟沙能力,达到新的输沙平衡。同样,冲剧也是通过对河槽的调整来适应变化了的水沙条件。冲淤的结果都是达到不冲不淤的平衡状态。只就是淤发展的第一个基本规律——冲淤平衡嶜向性规律。

水库泥沙冲淤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是“淤积一大片,冲剧一条带”。由于挟带泥沙的浑水到哪里,哪里就会发生淤积,而淤积横断面上往往是平行淤高的,这就是“淤积一大片”的特点。当库水位下降,水库泄流能力又足够大时,水流归槽、冲剧主要集中在河槽内。就能将库区拉出一条深槽、形成滩槽分明的横断面形态,这就是“冲剧一条带”的特点。

水库泥沙冲淤的在一条规律就是“死难活”。即由于冲剧主要发生在主槽以内,所以主槽能冲淤交替。而滩地除只能随主槽冲刷在临槽附近发生坍塌外,一般不能通过冲刷来降低滩面,所以滩地只淤高。这一规律可形象地称为“死滩活槽”。它说明,水库在合理的控制运用下,是可以通过冲刷来保持相对稳定的深槽的。

了解上述规律,对于采用恰当的水库控制运用方式是十分重要的。为保持有效库容,在水库运用管理中应力求避免滩地库容的失。汛期要控制减少中小洪水漫滩的机会,持别是含水量高的洪水要尽量不漫滩。另一方面,要力求恢复和矿大主槽库容,创造泄空冲刷的有利条件,并采用必要措施使主槽冲的深,拉的宽。

二、水库排沙措施

水库的排沙方式,可分为水力排沙两大类,前者是利用水流本身的输沙能力来排沙,后者是机戒或人工来排沙,包括水力吸泥,人工清淤,机械清淤和高渠冲滩法等。由于水流输沙能力与水流流太有关,而水流流态又与水库运用方式有关,因此,水力排沙与水库运用方式关系十分密切。水力排沙可分为滞洪排沙,导重流排沙等九种。

1. 水力排沙:

(1)滞洪排沙。蓄清排浑运用的水库,在空库迎洪或降低水位运用时,若人库洪水流量大于泄水流量,便会产生滞洪壅水。但由于库区水流流态是明流壅水,直到坝前仍有一定的行近流速,故细颗粒泥沙可被水流带至坝前而排出库外。洪运用的水库,在洪水人库时若水位较低,或人库洪水较大时,水流流态属明流,此时水库泄洪能将细颗粒泥沙排出库外。这两种利用明流壅水情况下的水库排沙都称为滞洪排沙。

(2)导重流排沙。水库导重流一旦产生以后,与明梁流一样,维持前进的动力也是重力。但由于深水重度与库水相差较小,挾带泥沙的导重流受库水的浮力作用,使导重流的重力作用喊小,这是水库导重流最重要的特性。在水库蓄水期间,具有一定数量细颗粒泥沙的浑水,在一定条件下,往往能形成导重流向坝前运动特别是中小水库,导重流多能到达坝前,如果能正确判断导重流低达坝前的时刻。及时打开底孔闸门,就能形成导重流排沙,将一部分人库泥沙排出库外。这种利用导重流的特性进行的水库排沙,由于初开始排出的水流含沙量大,因而排沙效率高。随着洪峰的降落和出库水流的喊小,排沙效率也随之降低。

导重流排沙是水库在蓄水情况下的排沙喊淤措施。我国北方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水量缺乏,水库排沙与蓄水兴利的矛盾相当突出。这些地方的水库,因导重流排沙弃水量小,不影响水库蓄水,且能结合灌溉,因而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利用。

2. 动力排沙:

(1)人工排沙法。在水库泄洪区间,可用人工将主槽量侧的淤泥推向主槽,或将水流导人在滩地上先开好的新主槽内,依靠清水基流或洪水的冲刷作用,将泥沙排至库外。

(2)机械清淤法。是利用挖泥般,吸泥泵等设备来清淤,特点是费用比较高。

(3)水利吸泥法(又称虹吸淤法)。利用水库上下淤存在的水头差产生虹吸作用用沉人水下的吸头将淤泥吸人输沙管中,排至下游。

三.引洪淤 ,处理好处库泥沙

多少河流水库进行水沙统一调节,对于水库的排沙喊淤、延长寿命十分必要。但是,水库排沙运用势必给下淤水库带来大量泥沙。因此,对出库泥沙必须进行处理,做到就地“清花”和利用,以防泥沙“搬家”。中小型水库常结合灌区的引洪淤灌来就地处理利用出库泥沙。

篇3

我国外语电化教学从起步至今已经历18年。18年来,外语电教工作者对这一领域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总结,为今后的发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理论财富和实践经验。笔者就上述主题谈些看法。

外语电化教学本身包含着语言教学和媒体应用两大部分。因此,它首先涉及到电教手段与语言教学的相互关系问题。我们知道人们的认识和思维过程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然后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外语电化教学完全符合这一认识规律。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和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原理,通过电教媒体来沟通和控制教学信息,以创造最佳教学效果。也就是说,电教手段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把抽象的材料形象化,利用声、色、形、景来强化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并建立起信息联系,从而诱发大脑迅速反应,加速记忆过程,提高记忆效率,达到缩短教学时间,增大教学信息容量的目的。这个过程,就是在有关教学法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学媒体自身的功能和特点,把设备的功能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的过程。因此它展示了电教媒体与外语教学之间业已存在的内在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不断的磨合中得以巩固和完善,并为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注入新的活力这一基本规律。

其次是外语电教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外语电化教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它是科技成果在教学领域的实际应用。正如人类进化的历史进程是以工具的革新为主要特征一样,外语电化教学的每一步发展同样离不开教学媒体的更新。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往往是创造和推动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的直接动力。以听说教学法为例,行为主义教学流派根据“刺激-反应”理论提出的这一教学法则,要求学生通过大量机械性的句型操练来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应运而生的语言实验室成为从事这一活动的最佳“工具”。由此可见,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从根本上增强了电化教学的力度,推动它向更深层次发展。另一个方面同样不可忽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周期不断缩短,促使外语电化教学手段与技术的发展节奏日益加快。从教学媒体的沿革及其进展速度可以看出,从幻灯、唱片、电影、广播、录音、语言实验室、电视、录像、卫星传播、计算机一直到目前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在不足一个世纪的演变中,这些媒体已经从原始的单一信息形态发展到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全息形态,变革的周期在不断加快,新老交替的时间由初期的几十年逐渐缩小到十几年,甚至更短,形成一种日新月异的快节奏趋势。这种趋势给外语电化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认识和掌握外语电教与科技发展之间的这种规律能推动我们所面临的工作。

第三是外语电教与人才素质的关系。电化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与机之间需要相互适应,然而人是处在主导地位的。因此首先要在人这个因素上下功夫。要发挥好人的作用,首先要根据总体工作规划和要求,设定相应的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任务和职责,根据不同岗位的各自特点选择相应的工作成员。在人员的物色和调配中,充分考虑其专业特长,学历层次和新老梯次,从整体上把握好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人员配备。同时,在工作实践中,注意选拨和培养知识面广并突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他们在管好用好现有媒体的同时,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新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努力成为新手段新技术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新的手段和技术不仅能为我们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而且也为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他们在适应新的工作手段中锻练自己,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为他们所从事的科研革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因此,人员素质与设备技术之间存在的这种互为转化的辨证关系是直接影响到电教事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发挥人与机这两个参数的最大效率是我们电教工作者永恒的目标。

从上述关系中得出的几条基本规律为外语电化教学勾画了粗略的轮廓。从总体上看,目前外语电教正朝着教学、科研与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型模式发展。然而,事实上每个单位的规模层次和工作任务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在基本模式相近的同时,各显自身特色。比如有的突出声像资料的收集、积累与播放,为外语教学开辟第二课堂提供丰富的资料,营造出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视觉氛围;有的集中精力搞教学片摄制,拥有一支精悍的编导队伍,为教材的立体化而努力;有的则大力加强语言实验室和视听教室的建设,为语音练习、口语实践以及视听资料的消化吸收创造条件;还有的充分利用设备和技术优势,在保障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创收活动,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弥补原有教学经费的不足,摆脱经济困境所带来的种种束缚。目前电化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特点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显示了它的功能和作用,为它今后的标准化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矗。

那么,从理论上说标准化模式应该具备那些条件和功能呢?我们不妨在这里作些探讨。

1、从工作性质上看,它要有:1)声像资料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卫星地面接收、无线电广播、资料采购(录音、录像、电影、光盘、磁盘等)与贮存管理,声像软件制作等。2)传播系统。它包括闭路电视播放,声像阅览中心,计算机网络等。3)语言实验室群。包括各种档次的听力室、视听室、综合型高级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实验室等。4)教学与理论研究。包括外语教学(口语、听力、视听说课等)、电教基础课教学、电教理论研讨、教材与教法研究、课程教学设计等。5)设备技术保障与科研革新。包括所有硬件设备的保养、维护修理、改造与革新,以及技术开发应用、设备的研制与试验等。

2、从组织机构上看,它应该分为:1)教学研究室,侧重电教理论和应用研究,制定规划和计划,指导电化教学的开展和提高。同时为学生和教师讲授电教基础知识。2)技术保障室,负责电教设备的技术保障与维修管理,科研革新以及产品信息交流。3)声像资料室,负责资料收集与管理为教学服务。4)软件制作室,负责教学节目的摄、录、编,以及美术设计、动画创作与特技制作、声像资料加工复制等。5)有线电视台(站),负责闭路电视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和日常教学节目播放与信息传递。

3、从人员组成上看,外语电教队伍的配备应该围绕教学、科研、服务3项主要任务进行考虑。为此,第一类是教学人员。教学人员当中又分两种,一是直接从事外语教学、教学法研究、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软件编制工作;二是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并讲授有关课程。他们的职称系列为教师或研究员系列。第二类是技术人员。他们是设备的管理、维护与保障者。他们不仅要自身熟悉各种现代媒体的功能以及工作原理,而且要负责对使用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传授操作和维护保养方面的常识。他们的职称系列为工程师或实验师系列。第三类是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细分有3种,一是行政管理人员,他们是电化教学总体工作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包括人员的调配和设备的调用。他们一般都兼有行政职务。二是资料管理人员,他们是声像资料的收集者和管理者,同时要为教学提供经常性的资料咨询与服务工作。他们的职称大部分为资料员,挂靠教师系列或研究员系列。三是设备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中有财产保管员和财备管理员以及设备场地管理人员等。他们在管理好财物的同时,要做好经常性的服务保障工作。他们的职务或职称分别为保管员、会计、出纳;技术员、实验师等。第四类是软件制作人员。他们从事教学片的摄制与编导工作。细分有摄像、编辑、导演、特技、配音、美工等环节。他们的职称主要挂靠在编辑系列。

篇4

[关键词]足球阵型 演变 发展趋势 攻守 平衡

中图分类号:F84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168-01

一.前言

比赛阵型种类繁多,但要依据本队队员的条件、特长和对手的特点来选用。阵型要在每个场上队员明确基本位置和主要职责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每个队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全队攻守的特点。随着现代足球运动的发展,规则的变化和人们对足球比赛规律认识逐步深化,比赛阵型随之演变和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国内外职业足球队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比赛阵型的萌芽阶段(1863―1924年)

(1)“一卫九锋”式阵型:

当时的足球规则规定了本方任何队员只要在球的前面就是越位。因此,在比赛中控球队员先将球向前踢或向前带,后面的队员再冲上去,由于规则的规定和技术水平低下,只设一个后卫防守即可抵挡九个前锋的进攻。

(2)“三卫七锋式”阵型 :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一个后卫的防守难以阻挡九个前锋的攻击,为了加强防守,在英国出现了“三卫七锋式”阵型。

(3)“四卫六锋式”阵型:

1866年,越位规则发生变化,规定进攻队员与对方端线之间,对方队员不足三人为越位。这一变化,使无球队员可以跑到球的前面去而有利于进攻,促进了传递配合,进球增多,这样就暴露了“三卫七锋式”弱点。于是,1870年由苏格兰人创造了“四卫六锋式”阵型。

(4) “塔式”阵型:

英国人根据3个后位难以防守进攻的情况,在1884年创造了塔式阵型,它体现了攻守力量基本平衡。因而留存世界足坛长达40余年,对足球运动的发展曾起到积极作用。

2.比赛阵型平稳发展阶段(1925―1953年)

(1)“WM”式阵型:

1925年,国际足联修改了越位规则,将进攻队员与对方端线之间对方队员不足三人改为不足二人时为越位,虽只改动了一个字,但对攻方极为有利,时球变得容易了,从而也丰富了战术内容。为了解决攻强守弱的矛盾,英国人契甫曼于1930年首创了“WM”式阵型。

3.比赛阵型迅速变革阶段(1954―1974年)

由于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优秀运动员的涌现及人们对足球比赛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比赛阵型与战术打法也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

(1)“四前锋式”阵型:

由于“W”的三前锋很容易被“M”的三后卫盯死,匈牙利人在五十年代初期向“WM”式阵型挑战,创造性的运用了四前锋制的阵型。

4.目前足球比赛中采取的阵型:

阵型是比赛战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场上队员必须在明确自己的基本位置并保证完成主要职责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根据场上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参与进攻和防守。目前足球比赛中较多采用的阵型有以下几种:

(1)四二四式阵型:

巴西人针对四前锋式攻守不平衡状态,于1958年在瑞典举办的第6届世界杯赛上成功地运用了“四二四”阵型,出色地解决了防守的弱点,用四个后卫防守四个前锋,又一次使进攻和防守达到了平衡。

(2) “四二四”阵型的特点:

攻守平衡,既保持了四前锋进攻锐利的长处,又弥补了三后卫防守单薄的不足。 层次减少,便于锋卫联系,加快了进攻和防守的转换。

(3)“四三三”阵型:

“四三三”阵型是由“四二四”阵型变化来的,它把一名前锋回撤到中场加强了中场控制,使防守更加稳固,进攻更加灵活多变。

(4)“四四二”式阵型:

英国人在1966年第8届世界杯赛上采用旨在加强防守伺机反击的“四四二”阵型,并获得成功,第一次登上世界冠军的宝座。直到1970年第9届世界杯赛才开始改变这种防守踢法的局面。

(5)“一三三三”式阵型:

以荷兰、联邦德国、波兰为代表的总体型全攻全守的踢法,在1974年第10届世界杯赛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6)“五三二”式阵型:

“五三二”阵型是由“四四二”阵型变化而来的。它是把一名前卫撤回到后卫线,成为盯人中卫而形成的。

5.阵型演变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攻守矛盾的斗争是阵型演变与发展的生命力。一百多年来从“一卫九锋”式到“三五二”与“五三二”式阵型演变发展过程也正是现代足球运动本身的规律。一百多年的现代足球史实际上是进攻与防守的斗争史,这一矛盾的斗争,推动了足球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也是阵型演变发展的动力。当攻强于守的时,促进了加强防守的趋势;当守强于攻时,又推出了进攻的提高;“不平衡发展达到平衡打破平衡新的不平衡发展”是其基本规律。

四. 结论

从足球诞生之日起对足球阵型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代人的努力,所有人追求的都是完美的比赛,现在已经不仅仅是把足球踢赢那么简单了,其中还夹杂着对足球打法的不断完善,和在观赏性方面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 《足球阵型的演变》高等教育出版社.王崇喜,1985年.

[2] 《现代足球》人民教育出版社.何志林主编,2000年.

篇5

事关公平正义与伦理道德是网络热点事件发酵的基本前提

网络对物理空间的突破,来自不同地域、各个阶层的群体成员,彼此之间先前几乎没有任何规范维系相互关系,且他们可以随时加入随时退出,所以这个群体的异质性较大,对事物认知具有广泛性和敏感性,因而现实社会中的任何矛盾几乎都能在网上形成舆论热点,有关部门对网络舆论的专题调研发现,互联网热点话题比较容易集中在八个方面爆发:涉“官”与涉“腐”内容;涉“富”或贫富差距;涉及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民族主义以及、中外关系;涉及伦理道德;涉及民生的内容;涉及公共安全、重大事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涉及明星“星闻”、“绯闻”及知名企业、敏感地域。以上八个方面可用八个字加以概括“公平正义”与“伦理道德”。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较为集中于这一时期,网络这一匿名平台正好给予了各种意见与价值观加以表达与展现的平台,从而使得网络成为社会价值观的集散地与放大器。各种价值观在寻求表达的过程中往往借助于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与现代的“公平正义”观隐藏地加以表现,从而形成一个又一个独特的网络热点事件。

网民个性化自我表达是网络热点事件形成的关键因素

网民由于可以隐匿身份,自恃是“无名的大多数”,结成的暂时性群体关系通常是虚拟的、短暂的、缺乏约束与承诺的,由于彼此不相识,人数众多,常常会因彼此的暗示、情绪上的传染而陷入到一种非理性状态。

这种非理性状态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网民们有明显的群体娱乐特征,参与事件传播的人更多的是怀着一种唯恐天下不乱的看客心理,甚至可能在言论和行为上走向极端化,从事件混乱发展的过程中取乐。于是,越是消极性、越有攻击噱头的事件和人物越能得到一部分网友的响应。不少网络事件本身并无特别之处,但只要存在矛盾,网民们就会尽力找出突破口,挖掘到事件深处,以道德的名义参与事件的发展。这当然与人的本性有关,“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原始冲动,总是渴望挣脱和释放,一旦条件成熟人们总乐于表达”。

非理性状态还体现在对虚假的、夸张的、不确定真实的事件不容易在短时间被鉴别,常常会延续一定时间的错误继续进行传播,使得事件的后续影响较久。

网络公关大行其道是网络热点事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考察近年来的网络热点事件,我们发现样本中超过五分之一的事件牵涉到国家、政府、企业、外国人和外国媒体,并最终都引起各主体采取公关措施。以企业为例,市场上的企业危机事件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无论是危机的兴起、扩散还是深化,背后都有明显的网络推动的痕迹,众多的网民在有意或无意间扮演了企业的“杀手”――恒源祥十二生肖广告危机风波、“艳照门”对洁尔阴等企业的危机风波、万科“捐款门”事件引发的危机风波、抵制家乐福事件、三鹿产品信任危机等,无一不反映了网络热点事件理应得到行为主体的关注和警惕,网络公关成为各行为主体必须面对的工作。

据网络业内人士称,中国现在的网络推手至少有数万人。著名的网络推手阿任说:“现在是网络推手的春秋战国时代。”透过很多的网络事件和网络红人,人们渐渐发现,“红人”并非偶然成名,他们的背后是网络推手。“天仙妹妹”的背后是推手浪兄,“芙蓉姐姐”的背后是网络推手陈墨。 “封杀王老吉”的帖子经过网络传播后,让王老吉销量大涨。其背后也是网络推手。

网络推手的兴起是利益驱动使然,把普通人、普通事在网络上炒红,再利用事件和人的热门效应获得经济效益,这是网络推手工作的一部分,当然其主要工作还是对企业和产品的推广,这些网络营销策划师很善于把握网友的喜好,网友们则不知不觉跟随推手们一起转帖、讨论,不自觉地被网络推手“牵”着鼻子走。

传统媒体的不断加入是网络热点事件发展的真正动力

互联网由于具备比传统媒体更强大的互动性和快捷性,使得传统媒体很乐意和互联网结合,从互联网上撷取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互联网又因其言论的平民性,需要传统媒体权威的声音,以及一些社会舆论的延续,深受传统媒体舆论的影响。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由此可见,网络传播可以延续传统大众媒介创造的舆论环境,同时也能制造网络环境里的新舆论。

对于热点网络事件,有的源于传统媒介,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现实社会中算不上热事,而透过网络的扩大,强化了影响。

我们处于一个被媒体全包围的时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一起构成了触角无处不在的传播网。

“人肉搜索”是网络热点网络事件吸引网民的黄金法则

网络事件发生之后,如果一切都是已知的,缺乏未知数,那么网民很快便会失去热情。但是当事件和人物引起足够关注而却保持匿名之时,它便挑战了网民们的好奇等心理,此时“人肉搜索”便以一种“活动”加“游戏”与“完形”的方式吸引着人们参加。在网友的合力搜索下,网络上演了多次的“人肉搜索”及追杀令,对现实中的个人和群体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人肉搜索”触碰到一些不合理、不公正的公共事件时,即使包括那些对“人肉搜索”所意味的网络暴力颇有微辞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它作为一种网络监督的力量。“人肉搜索”以一种不期然的方式挺进公共事务,也以一种意外的方式弥补着现行法律的某些缺陷,此外,对某些诸如腐败、社会不公正等社会问题的涉入将进一步拓展网络民主与言论自由的领域。然而由“人肉搜索”引起的暴露个人隐私、道德侵犯、“网络追杀”为目的的暴力倾向等,也成为影响互联网健康发展新的瓶颈,应当引起相关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