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范文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篇1

关键词:经济 责任 审计 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开展了十余年,目前我地区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有三类:一是对县(市)委书记或县(市)长的经济责任审计;二是对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的经济责任审计;三是对部门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虽然都是经济责任审计,但所涉及的层次和范围以及所涉及的内容有一定的差异。下面我就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各位审计同仁共同探讨一下。

一、对县(市)委书记或县(市)长的经济责任审计。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

1.经济发展速度和持续性审计。以经济发展结果衡量发展速度,主要通过主要经济指标的对比,如当地GDP、人均收入等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指标。以付出的代价衡量经济发展的持续性,特别是对具有破坏性的复原成本要进行计算。

2.公共财政体制建立情况的审计。主要有对政府收支集中度评价、对支出结构改善度评价、对绩效改善度评价,如预算的准确程度、行政成本、违纪金额占全部政府资金比重等。

3.经济决策审计。一是根据项目审计目标确定重点关注的决策领域;二是熟悉相关领域的决策管理制度;三是选择具体的决策项目进行跟踪问效。决策审计既要重视决策过程中执行程序的规范性,更要追踪检查项目实施的结果,以目标实现程度来评价绩效的优劣,决策审计结果是评价全部政府性资金绩效的关键。制度政策审计就是通过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制定、修订、废止的与全部政府性资金管理相关的各项制度、政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评价干部对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度。

4.廉洁自律情况的审计。廉洁自律评价是指对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制度建设、执行情况,以及被审计领导遵守财经纪律情况的总体判断。在制度政策评价基础上,通过选择重要政府投资项目、土地出让决策、重大政府支出等,进行全过程的测试,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进行跟踪,既可以发现个人是否存在违反规定的行为,也可以发现制度设计和执行中是否存在漏洞。

5.干部履责能力的审计。将被审计领导任职期间某些方面的状况,以其任职期初为基数,进行逐年地比较,据趋势变化情况,判断经济发展和管理情况变化态势,同时通过对发展速度和持续性、公共财政实现程度、制度政策等方面全面地审查,分析干部个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并对其经济决策能力、执行法规政策能力、驾御经济全局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等进行综合判断、评价,从而对领导干部管理经济工作能力水平做出判断和评价。

6.损失浪费问题。浪费这一社会现象虽然不是我们社会所特有,但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浪费现象却有普遍性,从这些年审计发现的问题来看,某些领域存在浪费现象,这导致经济的低效率,要重点查找机制体制不和谐所引起的损失。

二、对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的经济责任审计。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

1.政府性资金收支情况的审计。准确界定全部政府性资金范围,掌握资金来源、分布和规模,实施乡镇负债审计。对全部政府性资金支出管理控制、支出结构和支出项目进行审计。突出对群众关注的重点资金的审计:一是突出行政经费支出结构,分析评价政府运行成本;二是突出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发放,分析评价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三是突出教育经费管理,分析评价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四是突出新农村建设资金使用,分析评价基本建设投资绩效;五是突出对转移支付资金用途的审计,保障国家对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资金用到实处。

2.乡镇财政预算执行进行审计。重点关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情况以及同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关系,对财政收支增长情况审计,关注财政体制对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应特别关注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3.经济决策审计。根据乡镇发展的特点,对与发展规划、工作计划、为民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等密切相关的大额资金使用、政府投资项目等,实施经济决策审计。检查决策和决策执行过程的规范性,评估经济决策的实施效果,特别关注在经济决策过程和执行中领导干部个人发挥的作用。

4.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审计。主要对照上级政府的考核指标、乡镇自己确定的计划指标,有重点地检查完成情况以及完成目标所付出的代价。

5.政策和制度审计。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自定政策进行检查,对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内控管理制度进行审计。总结政策、制度对资金管理效益的促进作用,揭示因制度缺失造成的管理混乱、责任不明、损失浪费以及其他影响资金使用效益问题。

6.资产的审计。对乡镇政府的各类资产的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同时可对村级经济发展和集体资产管理情况进行抽查。

7.领导干部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情况审计。审查职责范围内廉政建设履行领导责任情况和个人遵守廉洁从政情况,关注有无在土地、重大投资或建设项目、政府补贴或扶持项目、政府采购中存在个人违反廉洁从政的行为。

篇2

1 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对象和评价内容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对象包括各极党政领导干部、行政部门或单位领导干部、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领导干部三大类,这些对象的管理范围和职责不同,因而在评价内容方面既要有所侧重,又要对其共性方面的内容加以统一和规范,达到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1.1 不同审计对象的评价侧重点。

1.1.1 对各级党政综合部门的领导干部,重点从宏观管理和效益方面去评价,要重点体现执行国家方针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指标,包括:GDP及其增长水平、财政收支规模及增长水平、人均纯收入及增长水平、社会保障覆盖面等,同时要对上级政绩的真实性进行评价。

1.1.2 对一般行政部门或单位的领导干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价:一是法定职责范围内监督和管理的目标、效果;二是本部门或单位自身的行政行为。

1.1.3 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领导干部,侧重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进行评价,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实现利税总额、资产报酬率、社会贡献率等。

1.2 不同审计对象评价的共性内容。

1.2.1 经济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根据上级党委政府或主管部门每年度下达的有关经济责任目标,针对不同单位的职责、任务和特点,进行考核和评价。

1.2.2 资产负债及财政、财务收支情况:①任期内资产负债情况。主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各项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各项负债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专业评价。②财政、财务收支情况。主要对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及有无隐瞒收入、私存私放财政资金或其它公款、有无坐支、截留罚没收入、应纳入预算的规费收入和应缴财政专户存储的预算外收入、有无拨款不及时、抵扣、截留基层单位经费问题,有无挤占挪用专项经费和专项资金问题,有无虚列支出,转移资金及违规发放资金、津贴和实物等问题进行评价。

1.3 财务管理和内控制度的情况。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经过符合性测试和检查,看其健全程度及其执行效果。一是看单位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完整、科学;二是看能否维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性、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财务收支的合法性;三是看能否改善单位内部管理,堵塞漏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4 国有资产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主要对被审计单位债权债务的合法性及各项资产增减变化情况进行审计,评价资产占用结构是否合理,有无闲置浪费,资产是否保值增值;同时对代政府管理的各项基金、资金是否安全、完整;其保值增值是否合规、合法,管理制度是否有效,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等进行评价。

1.5 投资决策情况。主要看被审单位对外投资,大额支出及在建工程等是否经过集体决策,是否按程序审批,有无挪用或盲目举债问题,有无计划外基建,有无基建超标和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

1.6 任期内遵纪守法及廉政情况。一般应从有无贪污、私分、侵占国有财物的行为及违反规定吃喝招待、请客送礼、挥霍浪费、收受贿赂等方面问题进行评价。

2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应注意的几点要求

2.1 注重可比性。审计评价一般是在事后进行的,在评价中,要考虑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因素带来的影响和其他不可比因素的影响,使评价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增强说服力。

2.2 把握灵活性。审计对象广泛,单位情况各异,对一些违纪违规问题的界定和评价,要做到定性准确、恰当,对有些问题要考虑法律、法规的层次性,有的问题则要结合实际考虑地方性法规的要求。

2.3 讲求量化性。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要坚持以定量考评为主,依据可靠数据和客观事实,采取写实、量化的方法予以评价,即能用数字量化的政绩或问题,一定要用数字来表明。

2.4 保持稳健性。评价要持稳健、谨慎的态度,做到审计评价的范围、内容和审计的职责相统一。就是要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履行经济职责,对财政、财务收支所体现的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行为进行评价,绝不能超出审计的职能范围。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审计事项或证据不足,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以及超出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被审计人的其他相关问题已移送有关部门正在调查处理,审计评价可以持保留意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篇3

现在,很多省、市己实施了经济责任审计公告制度,即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前,将相关的拟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予以公示;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将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也进行公示。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之前进行审计项目公示,能够使广大社会公众对经济责任审计进展情况监督,对于相关责任人员的违法,及时向纪检监察部门举报;而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后,通过公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能够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被审人员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解决社会公众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知情权的问题。因而,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通过公告制度,社会公众可以及时了解政府经济责任审计过程和审计工作情况,进而在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进而完善国家治理沟通机制。

二、如何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1.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问题,理论界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总体效果还不够理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实质与经济责任审计结论相适应的方法体系,所以评价体系中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指标体系,还应包括审计重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而处于评价体系核心地位的评价指标,应与相应的审计内容相适应。对于不同的审计内容,根据其重要程度赋予其不同的权重。在实施中,首先赋予各审计内容一个基础分,然后对不同的审计内容根据履行情况进行加分或减分,最后计算出总分并以此作为确定审计结论的依据,这样审计结论的质量就得到了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

2.建立全新的经济责任报告体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反映经济行为责任内容的报告体系;二是按规定要求编制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以说明责任履行状况。经济责任报告体系可以提供被审领导干部相关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该报告体系可以满足利益相关者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受托公共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需求,更好地完善国家治理服务。具体而言,经济责任报告体系可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1)政府机关预算执行情况报告;(2)政府机关年度会计报告;(3)政府治理结构报告;(4)政府经营活动及目标实现程度报告;(5)政府社会责任报告;(6)政府可持续发展报告。本文来自于《经济师》杂志。经济师杂志简介详见

篇4

一、经济责任审计调查的特点

(-)调查对象的特定性。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需要调查的对象是特定的,即与经济责任审计事项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二)调查内容的针对性。经济责任审计中,调查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主要有:被审计单位账面没有记载而又必须调查核实的事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缺乏可靠性,而又必须调查清楚的事项,如发票要素不全、内容不真实,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查;从被审计单位账面的审计发现了疑点,而又必须进一步调查证实的事项;根据审计目标和委托部门的要求,需要调查的其他事项。

(三)调查方法的多样性。审计调查方法取决于调查对象、范围、内容和目标等的不同要求。有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普遍调查和典型调查,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内部调查和外部调查,函证调查和现场调查,对单位调查和对个人调查,书面调查和会议调查等。这些调查方法可以相互结合运用,也可以与其他审计方法结合运用。

(四)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审计调查能够获得帐面审查所不能取得的比较真实的证据,审计调查的结果就是审计人员所看、所问、所闻、所查、所记、所算的和被调查单位和个人提供的各种证据资料。调查中所收集的审计证据准确、可靠,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与帐面审计结果相结合,可以起到相互印证的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调查的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需要调查的内容很多,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围绕经济责任开展审计调查。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任务就是认定或者解除审计人及其有关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调查必须围绕这一根本任务来开展,以便划清经济责任界限。划分被审计人和相关人员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有以下几种方法:1.按追责对象分为领导责任和经管责任,2.按追责程度分为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3.按追责内容分为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4.按追责方式分为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党纪责任。通过审计调查,进一步区分被审计人及其有关人员是否应承担经济责任及应负经济责任的程度或者履行经济责任的程度,对不应承担经济责任或者全面履行经济责任者应当解除其任期经济责任。

(二)、围绕经济案件开展审计调查。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促进廉政建设。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账面审计难以发现或者难以查清的案件线索,或者群众检举、控告的案件线索,都应进行审计调查。调查经济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调查经济案件所涉及的经济业务经手人、知情人、审批人、检举人;调查经济案件涉案人员所采取的手段以及反映作案过程的全部载体。

(三)、围绕重点开展审计调查。重点问题又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必须针对重点单位、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重点问题进行审计调查。否则审计结论就缺乏公正性,因而会失去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1、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单位所涉及的有关事项,确定审计调查的对象、范围和内容。又在审计调查中适当进行延伸审计,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

2、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要求所涉及的有关项目,选择恰当的调查方式。如用统计调查法核实经济指标,用试点调查法了解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用重点调查法追查经济案件,用会议调查法征求对被审计人的总体评价等。

3、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所涉及的特定事项,对审计调查材料进行相互联系、客观地,使审计调查的内容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具有相关性,而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更重要的是将两者有机结合,综合利用。

4、根据经济责任审计方案制订审计调查方案,合理安排审计调查人员、时间和审计力量及其组织方式。同时,又要根据审计调查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经济责任审计方案。使审计调查与经济责任审计在目标要求上达到一致,在组织实施上达到统一,在时间安排上协调同步。

5、根据责任审计与审计调查的关系,搞好几个结合。即:审计与现场观察结合,审计与问卷调查相结合,审计与调查相结合,数据统计与事实调查相结合,内查与外调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根据审计调查的要求,综合运用多种审计调查,以求得最佳的审计调查效果,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效率。

四、经济责任审计调查结果的运用

审计调查结果就是审计调查报告及其产生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除了方法、上的结合外,还必须注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审计调查结果相结合运用。

(-)、审计调查结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重要依据之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包含了审计调查的结果,对被审计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内容反映了审计调查报告的内容,是总与分的关系。审计调查的结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基础,调查报告必然成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重要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对审计调查结果的运用程度反映了审计调查的质量和效果的高低,审计调查的质量和效果的优劣直接到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效果,在一定意义上说,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能否被充分地利用并发挥作用,关键取决于审计调查结果有无分量。审计调查结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补充。一个项目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往往是反映总括、全面的情况,而审计调查报告是反映某一方面具体、详细的情况,可以起到补充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程度决定审计调查结果的运用程度。因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决定了审计调查报告所反映的情况、和意见及其范围和方式。但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要依赖委托审计的部门和审计报告使用者来体现,而审计调查结果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影响程度不完全是调查报告本身,还受审计机关的指导思想和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等影响,比较好的审计调查报告不一定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一点必须引起各级审计部门及其审计人员的高度关注,不能忽视审计调查结果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所产生的影响。

(三)、在特定条件下,审计调查结果能够独立地发挥作用。审计调查报告可以不依赖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而产生特殊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面的审计调查报告,是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内容和方法中带有性的认识,反映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建议,对加强和改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有指导作用。二是关于经济责任审计中某些特定事项的专题调查报告,一旦提供给报告使用者或者向公布,将对被审计人或者被审计单位产生重大影响,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震动力,特别是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进行宏观决策、正确任用干部提供直接的依据。三是关于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经济案件的审计调查报告,审计机关认为需要移送处理的案件,可以将审计调查报告及其调查结果的资料依法移交给有关部门,如纪检监察、司法机关和有关主管部门,他们一旦受理,将使审计调查结果得到充分利用,扩大经济责任审计效果。所以审计部门应充分重视和利用审计调查报告的独立作用。

篇5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财务报表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繁荣,企业和事业单位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和事业单位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断增多。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不断拓宽,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审计难度日益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层有重要的约束作用,为了促进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进行对比分析。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相同之处

1.根本性质相同

首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根本性质相同。无论是经济责任审计,还是财务收支审计,都是非常重要的审计业务类型。在开展上述两种审计业务的过程当中,相关人员必须对企业或事业单位的财务资料进行审查,保证审查过程的透明性。在确保财务资料数据无误后,方可以编制审计报告,提供审计评估。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可以对领导层的行为进行规范、对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审核、对财务报表作出精确评价。

2.基本方法相同

其次,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基本方法相同。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需要调查企业或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检查财务报表的各项指标。财务报表上包括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净收入、利润总额等。在开展财务收支审计时,同样需要查看企业或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对报表上的各项经济指标进行确认。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常用调查方法有抽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直接审查法等等。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常用调查渠道有召开内部会议、进行财务汇报等等。

3.法定程序相同

再次,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法定程序相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规范审计业务,国家对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审计流程作出了明确规定。一般来说,审计流程包括审计方案准备、审计方案实施、审计报告撰写等。无论是经济责任审计,还是财务收支审计,都必须遵循既定的审计流程。审计流程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的特征,有利于提高审计管理的效率。国家为审计业务提供了法律保障,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必须在制度之内运行。

4.监察规则相同

最后,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监察规则相同。在对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进行监察时,必须遵循公正原则。经济责任审计以领导层作为主体,对领导层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如果审计失责,会导致问题的发生。财务收支审计以企业和事业单位作为主体,对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监察不力,将无法帮助企业预测市场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开展上述审计工作时,必须遵循脚踏实地的监察规则。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不同之处

1.审计内容不同

首先,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内容不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是对领导层的经济责任进行审查和核算,一旦领导层出现失责问题,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这个角度来看,经济责任审计更偏向于“责任”的内容。财务收支审计是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作出评价,计算企业在一段时间内所获得的经济收益。从这个角度来看,财务收支审计更偏向于“财务收支”的内容。

2.审计资料不同

其次,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资料不同。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企业需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对领导干部的工作进行督查。一方面,审计部门需要和纪检部门建立沟通与联系,获取领导干部的工作资料、廉政资料等。另一方面,审计部门需要搜集基层意见,对领导干部作出客观且正确的评价。在开展财务收支审计时,审计部门需要获取企业的财务报表、财务账簿等,还有企业其他经济活动的票据。

3.审计效益不同

再次,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效益不同。经济责任审计面向的主体是领导层,对领导干部起着重要的纠偏作用。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后,领导越权行为越来越少,干部工作效率越来越高,企业和事业单位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财务收支审计面向的主体是企业或事业单位,在开展这一审计工作后,企业可以根据审计报告制定发展决策,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4.审计时限不同

最后,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时限不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需要相关部门的授权,审计部门不能自主决定工作内容。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限比较长,最大时限甚至超过了十年。与之相较,财务收支审计的时限比较短,仅仅发生在会计期间。

三、准确掌握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关系的措施

篇6

关键词:经济责任   科学评价 

    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对于进一步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十分重要,是进一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地位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是审计人员和被审计者共同关注的焦点,是矛盾从对立走向统一的必然过程。大家都希望有一套可循的标准作为审计评价的依据,我们对历年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按照审计评价的要求进行分类,并按问题出现的频率实施量化分析。有一位先哲曾经说过:“任何一门学科,只要与数学相联系,其科学化程度就大大提高了”。如果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能进行量化,无疑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大大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科学含量。

    一、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意义、原则和要求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意义

    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被审计领导干部十分关注的关键环节。评价原则、依据、方法、内容的确立能进一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也能有力地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2、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单纯的定性评价受主观因素影响,定量评价又难以量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科学化为经济责任审计注入了科学含量,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科学化使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充分考虑审计的实际情况,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3、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引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形成的结果为当地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管理和使用干部提供了决策依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也充分听取当地党委、政府、组织、纪检、人事部门的意见,反映民意,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具有客观性、公正性、时效性强的特点,成果明显。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1、重要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重要性原则,关键是要求审计人员运用辩证法,分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区别于其他一般性审计;在审计工作中确定审计重点,运用“重要性概念”进行审计判断。

    2、客观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客观性原则,是指以审计查证的事实为依据,在全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分析,并以此发表审计意见和建议。

    3、谨慎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谨慎性原则,是指审计评价应采取谨慎态度,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审计事项或证据不足的、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以及超出审计职责范围的审计事项不予评价,对审计难以定性的事项应予如实描述。

    4、科学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科学性原则,是指审计评价的标准、方法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

    5、历史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历史性原则,是指审计评价要考虑当时的政策环境、当地的经济运行环境,要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相适应。

    6、统一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统一性原则,是指“三个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评价内容和范围统一、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统一。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要求:

    1、严格执行国家审计准则和质量控制办法

    审计机关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相关规定,对审计事项进行评价。审计事项评价,是指审计机关按照确定的审计目标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分析判断,并发表审计意见的行为。

    审计评价意见,即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审计结果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发表评价意见。尤其是在任期内对本单位的重大经济决策、重点工程管理、重要资金运作应负的责任,以科学发展观和专业知识水平,发表客观的审计评价意见,并充分考虑重要性水平、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审计发现问题的数额大小、性质和情节等因素。

    审计机关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

    2、科学设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分值分配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百分考核表”,实施固定分值与变动分值相结合、主观判断和客观事实相结合、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应该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发展方向。通过设置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使分值的分配趋于合理。由于贴近实际,因而更具科学性。

     3、全面实行集体打分,内外二次修正

    由审计小组将审计发现的情况,在小组内进行集体打分,列出基本得分表;然后由审计机关召开审计业务会议,组织审计小组以及审计小组以外的审计人员对一些指标和得分进行评定(第一次修正);最后聘请组织、纪检、财政、人事、国资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对相关内容进行评定(第二次修正)。

    4、合理划分评分档次,进行综合评价

篇7

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有关法规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等有所规定,但并未细化。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各种困难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审计质量,增加了审计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不明确。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细则规定中只说明了什么可以评价,并没有规定不可以评价或不可以过多评价的内容。因此,在部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为使审计报告更容易得到被审计对象的认同,往往存在审计评价内容过于全面化的倾向。表现为:一是充分肯定责任人的成绩,对存在的问题只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这种对成绩、问题避重就轻的评价,不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二是把被审计单位的社会效益、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把被审计单位可持续发展纳入评价内容,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难度,加大了审计风险。

2、审计内容过多,造成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许多审计单位将经济责任审计同一般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等合并进行,把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在单位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之上,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内容过多,这就产生了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的问题。为了避免矛盾,审计评价往往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谈事实,对经济责任的归属采用回避的态度,违背了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原则。特别是不能区分被审计领导的个人责任和单位集体的责任。

3、经济责任的不确定性和审计对象种类的复杂性,给审计评价带来困难。在高等学校中,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种类非常复杂,涉及院校职能部处、院系所、教辅单位和后勤产业等不同经济运行模式的单位,以后还有可能涉及到校级领导。有些干部上任后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经济责任,学校没有直接授权。有些院长、系主任和所长是专家学者型的人物,他们甚至不直接分管其单位的财务和行政工作。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不明确给评价带来困难。

4、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未能建立,审计报告文本非标准化。评价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指标和标准。虽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但是审计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未能建立,审计人员在审计评价过程中缺乏标准,比如对重大经济事项、重大经济损失的判断标准不一致,对审计责任大小的评判就难免存在偏差。

此外,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报告并未采用严谨的、规范的标准文本。在实际评价中没有严格遵照经济责任审计有关文件规定,往往带有主观随意性,评价用语不够准确规范,使人难于理解或产生歧义,有些评价结论过于绝对化。

5、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审计评价质量难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审计工作政策性强、责任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然而,审计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被重视,审计人员地位不高,造成人员素质不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政策水平差异较大,不能满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

篇8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问题 解决措施

在我国审计工作中,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和突破,为我国审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道路,经济责任审计作为监督和管理干部的重要制度,其具有其它审计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不管是在确保国家资金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还是在完善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已经是当前我国审计工作中的中流砥柱。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因而作为审计人员必须认真分析当前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找出解决措施,以求使审计工作得到改善。

一、当前我国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尤其是审计方法,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次改进,已经缩短了和国际间的距离。但是在审计实践中,我们还是发现了不少存在的问题,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达不到理想要求。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当前,就从满足我们的实际要求来看,经济责任审计不管是在立法和在制度规范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差距。虽然国家近年来修订和完善了诸多勇于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规范的相关法律条文,但在描述方面大都具有较强的宏观性,而具有可操控性的内容则相对较少。没有明确的制度,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准则和审计程序、文书、内容以及书面语言使用等诸多方面进行说明和规范,导致审计人员难以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可操控性不强,从而给审计机构就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障碍,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难以得到有效的规避。

(二)审计方式方法亟待改进和规范,难以突出审计重点

在审计方法方法来看,主要采用一般的审计方式,而经济责任审计则是包含了法律、经济、行政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具有的复杂性和规范性可想而知,因而对当前的审计方式方法进行不断的改进和规范成为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一大课题。与此同时,由于审计方式方法的落后,导致审计的内容往往难以面面俱到,尤其是当前的审计主要集中在财政财务的收支审计,而对领导干部是否将经济责任落实到位与否进行全面有效的审计,加上一些审计人员的素质水平不足,往往只注重财务数据,而难以对其进行理性的分析,只注重问题的发现,而对责任的所在往往忽略,尤其是将任期审计的项目按照一般的项目进行进行普通的审计,导致审计的效率与质量的低下。

(三)审计队伍操守与素养有待提高

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方面也是牵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现有经济责任审计队伍构成中,具有复合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较少,大多仅有的单科专业知识,不足以应付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引致的多元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特别是在面临涉外受审单位的审计任务时,我国审计人员往往因复杂的外国经济社会法律事务而显得手足无措。

(四)审计成果的利用水平低下

一是当前对审计结构的利用不足,往往审计结果的报告要比组织部门的干部选拔和任用要迟;二是审计的结果没有有效的制度进行保障,而其涉及的范围又是纪检、监察以及组织和人事等多个部门,导致其运用过程中往往被打折扣;三是对于审计结果的应用锁采取的衡量标准往往不相同,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对于审计结果的应用缺乏统一衡量的标准,使得审计结果与促进干部管理和用人机制的改革需要不相符。

二、经济责任审计解决对策

(一)不断完善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

在目前的基础上,对我国当前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进行不断完善,对其审计的范围、对象、程序以及因违法应承担的相应责任等进行不断完善,提高审计程序的可操控性,并对各种审计公文体系进行不断规范,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对审计方式方法进行改进和规范,致力于审计重点的突出

在审核方式方法上,应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实际,既要将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进行有机的结合,又要做到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与任中任前审计相结合。这样在确保审计工作面面俱到的同时,将审计重点体现出来。

(三)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利用率

为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利用率,就应结合事实对审计数据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确保其有理有据,为收阅报告的人员更加透彻和清晰的认识报告审查出来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选拔和任用干部。

(四)着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为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效的提升,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着力提高其专业水平,并在选拔过程中对选拔制度和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以选拔更多优秀的审计人员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为这项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结束语

总之,经济责任审计关系到一国经济运行的整体,也与各受审单位的正常高效运转密不可分,只有从制度规范、队伍建设和过程控制入手,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建设,才能助推其进一步深化发展和前进,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一定会得到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璐.浅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建立,时代经贸中旬刊,2007(05)

[2]钟婷婷.管理者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07)

篇9

[关键词]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实行审计在我国由来已久,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工作的评价以及领导干部选拔的重要依据。与一般的审计过程相比,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加复杂,其审计结果更加重要,会直接关系到我国领导干部对的廉洁和高效,直接关系到我国领导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严格遵守审计制度,规范审计程序,保证审计过程的科学严谨,审计结果真实可靠,监督和引导我国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积极促进地区经济建设。但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在审计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的干扰着我国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正常进行。本文将分析部分地区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多年基层审计研究和工作经验给出具体可行的解决对策,为我国完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作用分析

我国是一个民主集中制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干部担负着经济建设的重任,领导干部队伍的廉洁性和高效性直接影响着我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意义重大,具体表现如下:

1.有效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防止产生腐败

通过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有效的加强对领导干部行政行为的监督,防止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从根源上防止了腐败现象的产生,有利于保证我国领导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2.提高领导干部工作效率,积累工作业绩

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是对领导干部廉洁性的审计和评价,也包括对领导干部任期内重大经济建设指标完成情况、重大决策的科学性以及个人廉政高效等多方面做出的综合审计和评价,通过综合审计和评价可以有效地提高领导干部的工作效率。

3.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内在素质

对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可以防止的产生,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保持现有领导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和高效性。同时,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也是领导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通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可以科学合理的提拔优秀领导干部,加强我国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三、当前部分地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一个复杂的审计过程,其审计结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部分地区对其认识不足,不能有效的发挥审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工作的一个总结和检查,没有将审计上升到监督和评价的高度。第二,认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仅仅是形式主义,没有将审计工作落到实处,背离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初衷。

2.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不明确,干部管理体制不完善

明确的审计范围以及规范统一的审计程序是审计顺利进行的基础。虽然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已经推行多年,并且对我国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纵观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我国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有很多不规范之处,从各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可以看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各不相同。另外,不同地方审计程序也存在着不规范之处。依据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对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该在任期结束后、职位调动前完成。但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干部管理体制不合理,对干部在任期间的监督和审计工作比较欠缺,很多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具有过大的职权,审计部门无法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只能在领导干部调离或卸任之后开展审计工作,严重违背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则。

3.审计人员不足,审计经费短缺

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以及适度的审计经费支持是完成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支持与保证。与一般的审计工作相比,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加复杂,审计内容不仅仅包括领导干部的财务问题,还要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行政管理以及经济建设等多方面进行科学全面的审计和评价;同时,我国政府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繁重,相关统计显示经济责任审计大体上占县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总量的50%-60%,有的甚至占70%以上。但与之对应的是当前我国政府缺乏具有综合素质的审计人员队伍,不能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人才保证。另外,经济责任审计时间跨度大,审计内容丰富,必须要以一定的经费支撑为基础,但部分地方政府对审计部门的经费支持力度太小,不能支持相关审计人员按照规定的要求完成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审计,造成审计质量低下。

4.评价指标设置不合理,未能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审计人员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只有设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保证审计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有效性。但在我国部分地区,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很多指标的设置过于陈旧,没有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设置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另外,部分地区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过于单一,仅仅从廉洁从政以及经济发展两方面设立指标,没有考虑对社会进步和环境指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没有充分结合当地老百姓的需求和利益,审计过程没有体现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观,这种评价指标体系不能体现出领导干部任期内所做工作的长期价值,也不能对领导干任期工作作出科学评判。

四、完善我国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1.强化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

强化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需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相关领导干部需要端正态度,为审计人员提供真实可靠的材料,积极配合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第二,审计人员需要提高认识,意识到审计工作所承担的重要责任以及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审计工作,将审计工作落到实处,防止审计形式主义的出现。第三,上级行政主管单位以及纪检部门需要加强对领导干部以及审计工作的监督,增加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保证审计过程都能按照国家政策和法规进行。

2.明确审计范围,优化干部管理体制

我国是一个民主集中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对领导干的任期的经济责任审计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开始的,在过去的几十年发展过程中,我国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从开始探索不断走向完善,各方面体制也不断走向成熟,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之中,部分地区还存在审计范围不明确、审计程序不规范的现象。国家相关部门必须依据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建设的需要,加快相关审计立法以及规章制度的建设,进一步明确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规范审计程序,保证我国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在相关法律和政策的规范下进行。另外,我国部分地区干部管理体制不规范,经济责任审计难以对相关干部起到真正的作用。因此,部分地方政府必须规范干部管理体制,加强对干部的监督与管理,严格的执行国家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做到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与离任审计的有效结合。

3.加快审计人员培养,满足相关审计经费

与一般的审计工作相比,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加复杂,不仅仅需要考虑到领导干部的个人经济行为,还需要对领导干部的行政管理行为作出综合的评价,这就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人才还比较欠缺,这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加快对已有人才队伍的培训和教育,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还需要相关的高校加快经济责任审计人才的培养工作,为我国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另外,经费不足也是制约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相关部门也需要为审计人员的工作配套基本所需资金,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4.科学设置评价指标体系,纳入长远发展规划审计内容

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进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和老百姓对领导干部行政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但部分地区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过于陈旧,并没有依据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制定全新的指标体系。这就需要相关审计部门的人员积极深入基层调研,补充相关基础知识,了解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经济发展方向,了解老百姓的基本利益需求,制定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另外,部分地区的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仅仅关注于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经济建设相关指标的评价,没有将社会综合发展等指标纳入到指标体系之中,这也是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一、经济责任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1.经济责任和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经济责任是指法定代表人在任职期内对其所在部门、单位的资产、负债、净资产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该负有的责任。

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接受委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对党政正职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党政领导干部个人履行经济责任、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情况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行为。经济责任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的深化,深在思路中,化在结果上。

2.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是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完善了干部管理监督制度,给考核使用干部提供了参考依据,在严肃财经法纪、维护正常经济秩序、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意识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根据国家财政对事业单位管理的特点,对其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审查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重点审查事业单位综合预算执行及其结果是否达到规定的目标,具体考核指标有:资产负债率;经费自给率;人员经费占全部经费比率;公务费占全部经费比率;社会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

2.审查财务收支活动是否真实、合法、完整、有效。重点审查财政补助收入是否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并按预算级次反映;各项收费是否报经有批准权限的主管部门批准,并按核定标准执行;事业性收费收入和经营服务性收入是否分账核算;应存“财政专户”的事业性收费收入是否按规定缴存;经营服务性收入是否依法缴纳各项税费等。

3.审查资产、负债、净资产。重点审查任职初期和任职终结时的债权、债务;审查账表、账账、账证、账实是否相符;各项资产、负债、净资产是否真实、完整、合法。

4.审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重点审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健全,执行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堵塞漏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单位工作效率。

三、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

审计机关组织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开始于经济责任审计委托的接受,终止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审计意见书等法律文书的出具或送达。

1.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审计机关在接受经济责任审计委托后,应当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要求编制工作方案,对审计的组织方式、分工、协作、汇总、处理等事项做出具体规定。

2.进行审计前调查。要求被审单位提供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其他有关情况;职责范围或者业务经营范围;银行账户、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的纸质和电子会计资料;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等。

3.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根据委托部门的要求、审计工作方案和审前调查结果,依据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在审计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步骤和方法。

4.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机关应当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送达经济责任审计通知书,并将该通知书抄送领导干部本人。

5.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收集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有关的资料:被审单位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报告;有关重大经济决策事项和重大经营决策事项情况等。

6.起草审计报告并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现场审计结束后,由审计组负责起草审计报告,征求并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正确意见,修正审计报告。

7.出具审计结果报告等法律文书。审计机关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制作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报送本级政府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同时向被审计单位出具审计报告,也可以抄送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

四、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

1.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测评方法。内部控制调查方法:通过询问被审单位有关人员,查阅相关内部控制文件;检查生成的文件和记录;观察被审单位正在进行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运行情况等。

内部控制调查记录方法:运用调查问卷法、文字表述法、流程图法等方法对了解到的相关情况做适时记录。

内部控制测试方法:选取内部控制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运用相互印证式的询问、实地观察、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对拟信赖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以确定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效果。

内部控制评价方法:通过测试不同的控制程序和控制环节,可以确认每个控制环节或业务循环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和有效,有哪些弱点,从而确认内部控制是否可以信赖。

2.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质性测试方法。实质性测试的一般方法: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基础的财务审计而言,应结合具体会计账户审计目标,对不同的审计目标采取适当的审计方法,包括:对经济业务合法性进行审计;对会计记录完整性进行审计;对会计账户真实性进行审计等。

实质性测试的特殊方法:根据复式记账原理,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审计理论和方法,对不同的账户根据其余额是借方还是贷方的方向性,采用审计测试矩阵,重点测试某个账户的借方高估或贷方低估,而不需要对每个账户借贷双方均进行测试,以减轻审计工作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总之,为了深入领会全国经济责任审计会议精神,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而提高认识,做到廉洁自律。

参考文献:

[1]王德仲.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方法[J].湖北审计,1998(10).

篇1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也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俨然已经成为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一个壮举,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我国审计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对今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需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形式来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自身的工作。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研究,不仅在理论方面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还在监督企业管理层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作用。但是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较晚,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解决。电力企业是我国国有企业中发展较为快速的企业,但同时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通过研究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控制对策,以期能够有效控制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1.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和作用

 

1.1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对企业的管理者在其任职期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效益等进行监督和审核的活动,是在企业财务审计的基础之上,将审计结果与管理者的责任相联系。可以说,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具有特定的审计对象,由企业管理者的任期时间作为审计期间,主要审查企业管理者在任期内的所有经济活动。同时,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涉及较多方面,不仅包括一般审计所具有的内容还包括其他经济效益审计等内容。通过对企业管理者任职期内的管理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计,以此来评价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水平,确定企业财务审计的真实性及合理性进行审计,并在此基础上正确评价企业管理者的经济,以此为人事部门评价管理者提供依据。并且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不仅能够对评价内容提供标准,还能够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

 

1.2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作用

 

第一,完善企业监督机制,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管理者在任期内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提高了对企业管理者的考核质量。

 

第二,增强企业财政监督机制,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以财务审计为主要内容,因而能够重点监督企业管理者的财政情况。

 

第三,增强企业管理者的自觉性,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管理人员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公平且客观的审查,使水平较高的管理者能够得到较高的评价,而违反了经济政策的管理者则会得到查处,从而进一步促进管理者认真履行自身职责。

 

第四,提升企业管理效率,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能够进一步查清企业的资产,了解企业的效益,发现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2. 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为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内容,同时审计应当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负责人的经济责任为主要内容。

 

2.1 管理者任期内企业的财务合法性

 

企业财务合法性主要是指企业的财务核算是否符合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是否客观、真实且合理,同时财务报告是否完整及合法,以及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否真实、合理且有效。

 

2.2 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

 

企业的资金周转状况主要是指企业的各项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周转状况,经营状况是否有所改良,资产的完整性如何,企业是否存在资产质量下降的状况,且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有何影响。

 

2.3 企业的重要经营决策状况

 

企业的重要经营决策主要是指企业的经营决策中风险较高的投融资决策、公司经营结构、资本变革以及企业资产重组等对企业当前状况及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决策。

 

2.4 企业电力销售管理状况

 

电力企业的电力销售管理审计主要是指以评价电力销售业务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为主要内容,采取抽查验证的方式,验证电力销售相关信息的状况,为审计提供依据。

 

3. 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风险

 

一是审计力量较为有限,且与审计任务相矛盾。从总体来看,审计对象较多,但是企业的审计力量较为有限。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一定的,并且每年都会安排一定数量的审计工作,而审计对象的数量却并不确定,这就导致审计力量不足。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比一般审计有更广泛的内容,还会对被审计的管理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

 

二是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不够明确。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具有信息、资源、人员及组织等优势,电力企业通过内部审计来提升自身的经济责任已经越来越重要。电力企业基本都制定了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制度,但是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的主体并不明确,阻碍了经济责任审计在电力企业中的作用。

 

三是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较难确定。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是否能够完成各项经济指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以及企业收支的合法性等。但是在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中有一些经济责任难以进行划分。

 

四是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不统一。当前,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完善的法律规范,相关的制度并不完善。并且审计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审计范围内的特定事项,审计的职责并没有对人的审计范围进行规定,并且对人的评价缺乏依据。

 

4. 有效控制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对策

 

4.1 建立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议会制度

 

建立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议会制度是能够真正实现高效和统一的主要基础。可以说,它并不是企业审计能够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联合组织、纪律监督等部门进行工作协调。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议会制度需要企业内部的组织、审计和纪律部门等能够统一分工,共同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4.2 明确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目标

 

首先,电力企业应当设立经济责任审计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长期目标是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企业的短期目标则是正确评价企业管理者的经济责任。同时,电力企业应当将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企业发展方向相结合。可以说,只有两种发展和改革方向相一致,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如果企业能够做好自身的财务审计,那么企业的经济责任能够更加明确,那么审计结果就可以更为明确地对相关人员进行正确评价。

 

4.3 明确界定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

 

为了消除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申风险,电力企业应当首先明确经济责任中的前任和现任责任。同时,电力企业也应当明确直接责任与主要责任的区别。首先企业管理者应当对分工负一定的直接责任,对其余负间接责任。而对于其任期内,未经其审批而发生的重大净问题应当由当事人负直接责任。

 

4.4 建立完善的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系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系构建首先应当考虑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状况,不仅需要对电力企业的财务状况等指标进行分析,还应当对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率等进行评价。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实事求是、全面反映被审计单位的主要状况,不能主观且片面在审计评价中,电力企业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首先应当对重要的经济事件进行评价;其次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在进行经济评价时,需要以事实为依据;最后应当遵循客观的原则,以客观、多方地角度来看问题,并且能够客观且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

篇12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评价

1.内部控制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和关系分析

1.1 内部控制评价及经济责任审计定义概述

所谓内部控制评价,这是审计机关构建,以及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包括相关的审查、测试、调查以及报告的动态过程,关系到组织的三大目标的具体实现情况。

所谓的经济责任审计,则是在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下,相关的内部设计机构和人员对于审计对象的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评价和监督行为。

1.2 内部控制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关系分析

(1)内部控制方法能够在经济责任设计中进行有效的借鉴,而经济责任设计的重要内容就是内部控制评价活动,这两者存在相互促进和相互统一的关系。

经济责任审计有力的工具就是相关的内部控制评价。对于内部控制评价范围来说,主要包括内控制度的效益性、有效性和健全性三方面,其中,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包括文件检查、询问、问卷调查和观察等方面。内部控制评价的缺陷判断标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对于内部控制评价的方式来说,主要包括重点强调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全过程控制。所以在相关的经济责任设计过程中,可以在分析上述的基础上,充分参考内部控制的优势,进行相关审前、审中以及审后的相似探讨,利用好这种内部控制评价的有力工具,使得经济责任设计的力度和深度能够得以进一步加强。

(2)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就是内部控制评价活动,其中,经济责任审计的七个主要内容就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相关的执行情况。另外,在相关的规定的要求下,经济责任审计中相关的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就是内部风险控制问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内部控制评价结果能够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2.基于内部控制评价基础上的经济责任审计实务探索

机关内部审计部门已经着手尝试基于内部控制评价基础上的经济责任审计的探索,为了更好地使审计工作的集约效应得以发挥,有机结合内部控制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力求能够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2.1经济责任审计前的内部控制

在这过程中,主要集中在相关的风险收集、识别以及相关的制定审计方案的活动。在收集相关的内控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对于重点的审计环节进行有效设计,并且制定相关具体的审计计划,以及包括相关的分派审计资源和相关的实施措施等。具体包括建立年度机关内外部的风险库;收集相关的日常财务以及业务等内控相关信息;通过相关的内部控制调查问卷的发放活动,初步测试内部控制的总体情况,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确立好相关的审计重点问题。

2.2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内部控制问题

在此过程中,主要强调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和效益性测试与评价等问题。这个过程则是把内控评价对于具体的审计实施进行相互衔接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对经济责任设计提供相关的参考,可以从内部控制评价的效益性、有效性和健全性进行逐步的深入评测。只有在内部审计人员充分了解所负责的审计事项相关的流程以后,才能进行深入调查,以及对于细节问题的关注。

2.3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后期

在此过程中,应该结合内部控制评价结果以及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好内部控制评价结果本身。内部控制情况则是经济责任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审计报告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机关应该坚持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应该对于内部控制评价中存在的缺陷问题进行整改跟踪,以及相关的更为深层次的评价,使得被审单位的内控薄弱环节得以关注;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纳入所有的评价结果以及建议。二是,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评价来说,可以有效借鉴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能够有效利用内部控制评价中相关对于缺陷的判断,进行相关的定性和定量方法的处理。

3.下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内部控制评价探讨

第一,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以及相关的内部评价进行统一考虑,处理好其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对于内控评价来说,这不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部内容,其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看做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力工具。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应该清楚了解这种辩证关系,尽量使得重复审计得以避免,合理分配审计内容;利用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客观定论。

第二,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中相关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进行研究,能够更加体现出科学性和成熟性。今后应该在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先进性上努力,进一步健全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方两个方面思考:一是,不断提高内控自身评价体系水平,积极从信息、沟通和监督、风险评估、环境控制以及控制活动去探索,进一步评价好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运行质量,把其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在评价体系建立方面,应该多多考虑相关的内部控制子系统的适应性评审、控制制衡机制评价、内部控制执行情况以及核心控制职能评价等多个方面。

参考文献:

篇13

一、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的必要性

(一)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是合理利用审计资源的有效保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目前,审计工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审计任务繁重和审计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据统计,大部分省市审计机关在安排完成好同级财政审计及署定、自定项目后,已没有更多的人员及时间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所以,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有利于审计机关合理安排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有效利用审计资源。

(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是政府改革的要求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表明传统的政府治理方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庞大的公共开支导致财政危机是一种普遍的行政现象,同时效率低下、成本过高以及腐败的滋生又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因此寻找高效率、低成本的政府运行模式已成为政府改革的目标。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组成部门应顺应政府改革的需要,在提升管理水平,特别是在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上要多下工夫。

(三)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有利于成本意识的强化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如果一个项目的投入远远大于其产出,那么该项目就是不经济的,不值得做,审计也是如此。然而,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成本意识非常淡薄,这不利于审计经费的合理使用。如果要在经济责任审计上树立成本意识,就需要在降低其审计成本方面多做努力。

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运用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资料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来看,其主要内容及目标之一就是要审查责任人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从审计界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定义和内容看,财政审计是对本级与下级政府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的审计监督。财务审计是对各级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的审计监督。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目标涵盖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全部内容和目标,它首先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人手,运用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资料,在经济责任审计时,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形成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这样不但可以直接找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切入点,确保经济责任的审计质量,同时也可充分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成果资料,避免重复审计,减少审计工作量,缓解审计人员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从而达到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的目的。

(二)合理利用社会审计已完成的工作成果经济责任审计要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指令、上级审计机关的授权或同级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的委托进行立项;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作为被审计单位的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都经过了社会审计组织的会计报表审计,且经济责任审计和年度报表社会审计在审计内容、程序、方法等方面有很多共同点。鉴于此,国家审计机关在执行责任审计时应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已完成的工作成果,资源、成果共用,减少重复,避免浪费,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

(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力量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干部管理制度改革和强化审计监督的结合点,其中内部审计所处的地位尤其重要。第一,部分内部审计机关可以直接承担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审计机关可以直接进行审计,或由社会审计组织或上级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如果国家审计机关将部分经济责任审计任务交给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必然能节约国家审计资源,节约审计成本。第二,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外部审计,合理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也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篇14

摘 要:经济责任审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类型,政策性较强,并且由于其涉及范围较广,审计环境相对复杂,加之其审计对象较为特殊,因而导致风险的发生。为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必须对风险成因进行分析,加强防范,以降低风险的发生率。但造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产生风险的因素多种多样,这就给防范工作增加了难度。该文简要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风险 成因 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a)-0106-02

经济责任审计在防治腐败、整治作风问题的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有效推进了廉政建设进程,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审计工作类型,经济责任审计在权责明确以及监督管理上具有重要意义,是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方式。其工作对象主要为领导干部,审计内容主要是审计对象工作期间所有的经济活动,对其经济活动中财政收支是否合理合法进行确定,从而监督领导干部经济职责及工作状况,防治腐败。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还存在诸多漏洞,相关制度体系还不完善,加之该审计工作政策性较强,涉及对象及内容相对复杂,因而工作要求相对较高,工作中风险产生的几率相对较高。如何防范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是目前关注的热点,加强对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以及防范的研究非常必要。

1 风险的成因

(1)客观因素。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内容涉及范围相对较广,因而导致其风险产生的客观因素多种多样。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导致风险出现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三个。首先,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管理制度不完善就导致管理工作受限,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利益关系复杂,一旦管理工作存在漏洞很容易令决策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影响审计的公平公正,最终导致审计结果真实性受到影响,从而加大了风险的产生几率。经济责任审计需要独立的权力,但是目前我国制定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无法保证经济责任审计部门权力的独立性,这对审计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其次,审计对象较为特殊。经济责任审查的对象主要是领导层,因此增加了审计的难度。最后,审计成本对审计工作造成了限制。由于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内容越来越复杂、方式越来越多变、范围越来越广,经济活动中涉及的经济关系也更为多元化,但是面对越来越重的工作任务,经济责任审计投入却没有增加,由于资金短缺,致使审计工作中一些调查活动无法有效开展,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风险。

(2)主观因素。主观因素是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对实际工作中的主观因素进行总结主要包括:缺少风险意识、使用了不合理的审计方法、在岗人员专业素质不达标、现有审计标准存在漏洞等。作为国家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部门依法建立,受法律保护,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但是针对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在相关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表示,一旦审计人员的审计报告以及审计意见存在错误,没有法律予以惩戒,这就造成了审计人员忽略风险防范,对工作要求低,相应的审计风险出现几率便因此提高。另外,我国目前使用的审计方法以及审计手段相对落后,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经济问题无法深入调查,例如贿赂问题、假发票问题,方法上的限制也是审计风险发生的因素。审计人员是经济责任审计的行为主体,因此想要确保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必须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但是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建设还尚未完善,现有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也参差不齐,因而增加了风险。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但是不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也是致使审计风险发生的因素之一,由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不完善,在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标准上并未进行明确规定,因而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主观臆断以及超范围评价的失误。

2 风险防范措施

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其工作质量要求相对较高,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严格依照审计标准,认真负责地完成审计工作,以确保审计结果准确真实。

(1)建设完善的审计队伍,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对于审计人员来说,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加强审计人员的道德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审计人员意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更加努力认真地进行工作,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2)依照审计标准和程序规范操作。经济责任审计由于较为特殊,因而对其进行了工作程序以及工作标准的规定。在审计时,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必须恪守规范化程序、标准进行操作。此外,审计人员的相关报告、意见应当保证真实合理,符合审计规范要求。除此之外,针对不完善的审计制度以及相关管理机制,应当予以完善,从而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行为予以规范,避免由于机制、制度的不完善而导致的风险,保证审计结果真实准确。

(3)规范审计取证工作。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其工作性质,明确其工作结果的影响,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予以重视,突出工作重点,尊重客观事实,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审计前,审计人员应当进行详细的调查,认真了解审计涉及的相关材料,保证取证的真实性,并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当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公正地做出评价,不夸大问题,不隐瞒弊端,不回避责任,将真实客观的事实呈现出来。另外,由于审计内容的广泛性、特殊性,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当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拓展审计思维,全面综合各类因素,以适应多变的客观情况。

(4)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经济效益审计。采取合适的经济责任审计手段,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经济效益审计,不仅有助于经济管理,提高投资决策水平,还可以有效地推进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将经济效益审计引入到经济责任审计中,要注意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理念不要和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相冲突,保证两者协调统一。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要将经济效益审计的思维模式和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相结合,保证两者之间不要互相矛盾。最后,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审计方法和经济责任审计有所不同,要注意和经济责任审计实际操作相对比,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5)建立相关性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目标和考核标准的模糊不清,建立健全相关性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将目标和标准具体化,保证审计评价的准确合理。在建立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意相关性原则,保证审计评价不同类型的对象能够相互适应。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建立时要注意系统性,注意指标体系设置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立相关性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所要承担的风险。

3 结语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对其审计工作质量会产生不利影响,因而如何防范风险的发生,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门特殊的工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但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保护了国有资产,还加强了对领导队伍的监督,遏制腐败。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廉政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小琴.内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防范研究――以高校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2(3):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