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范文

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

篇1

【关键词】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状况大学生人格

是否独生子女对大学生人格有着一定的影响。王月云等人研究?譹?訛表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非健康型人格发生率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姚齐和研究?譺?訛表明,非独生子女在恃强性、敏感性、幻想性、紧张性因素的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只有敢为性因素的得分低于独生子女。孙泽军研究?譻?訛表明,独生子在聪慧性、敏感性和兴奋性上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差异显著,而在其它人格维度上,两者无差异。

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的人格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黄悦勤等人研究?譼?訛发现,父母关系不和睦,单亲家庭是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刘金花调查?譽?訛表明,与自述父母关系说不清的子女相比,自述父母关系好的子女在人格特征上有更多的优越性,心理健康水平和专业有成就的人格特征得分也更高。凌四宝等人研究?譾?訛表明,父母婚姻完整和谐的大学生乐群性(A)、稳定性(C)、敢为性(H)均显著高于在离散型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持强性(E)、怀疑性(L)、忧虑性(Q1)、紧张性(Q4)则显著低于在离散型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

如果按照上述研究结果推论,不良的父母婚姻状况(例如离异,父或母去世)加上非独生子女(有兄弟姐妹),人格应该更不良;但从家庭系统角度来看,兄弟姐妹的存在未尝不是一种社会支持资源,也许会对父母婚姻状况不良的消极影响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为了获得实证的结果,本研究将尝试对是否独生子女与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及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

被试。采用整群抽样法,在北京市某大学大学生中进行取样。共回收问卷6518份,实得有效问卷6062份,问卷有效率为93.00%。其中样本的基本构成情况是:男生2707人,女生3354人,缺失性别数据1人;独生子4527人,非独生子1535人。被试年龄在19至22岁之间。

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试量表(16PF)以及自编的家庭调查项目作为调查工具。自编的家庭调查项目主要包括父母婚姻状况(分为正常、离异和父或母去世)和是否独生子女等内容。16PF共有187题,归为16种人格因素,分值越高,表明某种人格因素越突出,对正常人的16种基本人格因素有良好的区分能力。16PF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重测信度在0.43~0.89;结构效度较好,量表项目的因素负荷在0.73~0.96。

程序。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2×3两因素设计模式,以父母婚姻状况、是否独生子女作为自变量,分别以人格的16个因素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父母婚姻状况在人格因素上的主效应。

从表1可以看出,父母婚姻状况在大学生人格的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幻想性和自律性因素上主效应显著,而在其它的人格因素上则不显著。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在恃强性和幻想性上,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家庭(p<0.05);在兴奋性上,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得分则非常显著高于正常家庭(p<0.01)和父或母去世家庭(p<0.01);在有恒性上,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得分非常显著低于正常家庭(p<0.01);在自律性上,父或母去世家庭大学生十分显著高于正常家庭(p<0.01)和离异家庭(p<0.01)。

是否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人格因素上的主效应。从表2可以看出,是否独生子女在兴奋性上主效应显著,在其它人格因素上则不显著。

是否独生子女与父母婚姻状况在大学生人格因素上的交互作用分析。交互作用检验表明,在聪慧性、恃强性和兴奋性上,是否独生子女与父母婚姻状况交互作用显著(p<0.05);在激进性上,两者交互作用则十分显著(p<0.01)。交互作用见图1~图4。

进一步分析表明,在聪慧性上,父或母去世家庭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p<0.05),而正常家庭和离异家庭均不显著;在恃强性和兴奋性上,正常家庭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显著低于独生子女大学生(p<0.01),而离异家庭和父或母去世家庭均不显著;在激进性上,离异家庭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显著低于独生子女大学生(p<0.01),而正常家庭和父或母去世家庭均不显著。

研究结果讨论

关于主效应的讨论。在研究结果中,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的主效应显著,说明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确实存在显著影响。这与刘金花的研究结果“与自述父母关系说不清的子女相比,自述父母关系好的子女在人格特征上有更多的优越性”是一致的;但在具体人格因素上的差异显著状况和凌四宝等的研究结果是有出入的,究其原因,应该是两研究对大学生的父母婚姻状况分类不同所致。凌四宝等的研究将家庭分为完整和谐型和离散型两种,父母离异和父或母去世都被归于离散型家庭,但这两类家庭其实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本研究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因而将父母婚姻状况细化为正常、离异和父或母去世三种情况,我们也因此获得有关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影响的更为细致的结果。

具体人格维度上,恃强性、幻想性和兴奋性,离异家庭大学生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大学生,在有恒性上,离异家庭大学生则显著低于正常家庭大学生。恃强性高者好强、固执独立、积极,低者谦逊、顺从、通融、恭顺;幻想性高者幻想、狂放任性,低者现实、遵守成规、力求完善合理;兴奋性高者轻松兴奋、随遇而安,低者严肃、审慎、冷静、寡言;有恒性高者做事尽职,低者苟且敷衍,缺乏奉公守法精神。所以和正常家庭大学生相比,离异家庭大学生更好强、固执,更狂放任性,更随遇而安,也更缺乏奉公守法精神。

在自律性上,父或母去世家庭大学生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和离异家庭大学生。自律性高者知己知彼、自律严谨;自律性低者矛盾冲突、不顾大体。由于父或母去世,很多孩子被迫过早接触社会,过早承担部分家庭的责任,过早体验生活的苦乐艰辛,因而,相比其他家庭的孩子,人格上也就更加自律严谨。

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兴奋性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其它人格因素上两者无差异。本研究没有在更多的人格维度上检验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差异,这一结果和姚齐和、孙泽军等的研究结果是不一致的。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采用的是两因素方差分析,不仅考察是否独生子女对人格发展影响的主效应,也考察父母婚姻状况与其对人格影响的交互作用。而其它研究则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形式,没有考虑到这种交互作用。

关于交互作用的讨论。关于是否独生子女与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的交互影响是本研究比较独特和有价值的结果。从图1~图4,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格的差异受父母婚姻状况不同的影响。

对于正常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在恃强性和兴奋性上,非独生子女要低于独生子女,离异家庭和父或母去世家庭则均没有这种差别。说明正常家庭的大学生,兄弟姐妹的存在使其更谦逊、顺从、冷静、寡言。这可能与正常家庭孩子的注意力主要关注家庭内部,彼此要争夺和共享父母的爱有关。而离异家庭和父或母去世家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恃强性和兴奋性不存在显著差异。

对于离异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在激进性上,非独生子女显著低于独生子女,正常家庭和父或母去世家庭则均没有差别。激进性高者自由、激进,不拘泥于现实;激进性低者保守、尊重传统观念与道德准则。兄弟姐妹的存在使离异家庭的大学生更接近现实、尊重传统、重视道德准则。父母离异,通常孩子会对主动提出离婚的父母一方有一种误解,认为其对家庭不负责任,而兄弟姐妹的团结互助,则必然会增加其对家庭伦理重要性的认识。尊重传统,重视道德准则,正是体现了离异家庭孩子的这种复杂心理。

对于父或母去世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在聪慧性上,非独生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正常家庭和离异家庭则均没有差别。聪慧性高者聪明、富有才识、善于抽象思维;低者思想迟钝、学识浅薄、抽象思维能力弱。兄弟姐妹的存在影响到了父或母去世家庭大学生的思维智力,使其更聪慧。在这样的家庭,家长由于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没有太多时间去照顾孩子,孩子被迫彼此照顾,相互依赖。这种过早的社会化经历,可能是其聪慧性高的原因。

结论

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存在显著影响。离异家庭大学生在恃强性、幻想性和兴奋性上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大学生,在有恒性上,显著低于正常家庭大学生。父或母去世家庭大学生在自律性上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和离异家庭大学生。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格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兴奋性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兄弟姐妹的存在使正常家庭的大学生更谦逊、顺从、冷静;使离异家庭的大学生更接近现实,更尊重传统。此外,兄弟姐妹的存在影响到了父或母去世家庭大学生的思维智力水平更高,使其更聪慧

注释

①王月云等:“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比较研究”,《医学与社会》,2007年第9期,第38~40页。

②姚齐和:“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比较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第1期,第54~55页。

③孙泽军:“大学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16项人格因素比较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第3期,第284~286页。

④黄悦勤,李立明,刘秀芬:“理工科一年级大学生人格障碍及其危险因素的现况调查”,《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年第33期,第44~46页。

篇2

[关键词]男男者;同性恋;异性恋;性取向;家庭环境

[中图分类号]R167 [文献标志码]A

男男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是指与同性发生的男性,是行为学上的定义:由于MSM易发生无保护的并有多个多,因此成为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从性取向上,MSM包括男同性恋、男双性恋和曾与男性发生过的男异性恋者,其中以男同性恋和男双性恋者为多。男性同性恋成因十分复杂,主要涉及遗传、表观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因素、发育及内分泌因素、社会及心理因素等诸多方面,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青年学生MSM作为这一群体中年龄偏小、文化水平偏高这一特殊群体,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青年学生MSM的同性性取向(包含同性恋和双性恋)的家庭及成长环境成因及影响因素,以利于对这一人群有更好的了解,从而预防青年学生MSM感染艾滋病。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5年5月至7月,以天津市各区级疾控中心和社会组织为依托,通过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组织同伴教育员采用同伴推动抽样法招募全市12个区的25所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MSM 51人,并从5高校招募异性恋学生35人,1名MSM学生因年龄过大(33岁)而被排除研究。全部研究对象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写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基本信息问卷和性取向成因问卷(参考张艳辉等的研究)对调查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基本信息问卷包括出生日期、民族、户籍所在地、在本地居住时间、所学专业类别、性取向(自我认同的)等问题;性取向成因问卷包含可能与性取向有关的家庭环境、个人性格等问题,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式提问,有效确保问卷的质量。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调查对象共85人,全部为男性、未婚,年龄范围为18~27岁,平均年龄(21.18±2.01)岁。MSM组50人,平均年龄(21.60±1.92)岁;普通男大学生组35人,平均年龄(20.57±2.02)岁,两组年龄差异经秩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民族、户籍所在地、在本地居住时间、所学专业类别及性取向等基本情况见表1。

2.2 性取向相关影响因素

经卡方检验,MSM组童年时与父母亲关系融洽的比例低于普通男大学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MSM自述性取向成因

50人中,26人(52.0%)自述同性性取向为先天性,均不自觉有任何事件或人诱导,属自然而然、不自觉便喜欢同性,但发觉的时间早晚各异,从小学至初中不等;24人(48.0%)自述为后天性,其中10人是由于后天家庭因素影响(包括父母离异、父亲强势、和父亲关系紧张、父母工作繁忙由祖母或外祖母照看等),网络及影视作品影响的有5人,另有因好奇、被人诱导、与异往受挫等原因而产生同性性取向。

2.4 调查对象对我市大中专院校男生中MSM人群所占比例的估计

MSM组估计我市大中专院校男生中MSM人群所占比例的均值(中位数)为15.7(10.0)%,普通男大学生组估计该比例为11.7(2.0)%。合计为14.0(7.8)%。

3 讨论

本研究选择的人群为在校学生,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依从性高,而且年龄小回忆偏倚小,有利于质量控制并能减少回忆偏倚,可使收集的信息更真实、准确。本研究的青年学生MSM依托于各区级疾控和社会组织招募,虽为匿名调查,但信息相对可靠,有很高的可信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样本量偏小的不足。

同性性取向的成因有先天说和后天说,先天说包括基因、激素和大脑结构,后天因素包括家庭、社会、心理、生理等因素。国外还有研究成长环境和基因对性取向的影响,提出同性人群有更大的精神压力。本研究中,MSM组童年时与父母亲关系融洽的比例低于普通男大学生组,说明了童年时与父母亲的关系会对同性性取向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杨泰等的研究中,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未与亲生父母生活的家庭结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均产生严重影响。幼年时喜欢扮做女孩易造成男性儿童性别角色混乱,这与钱玉燕、张北川等的研究结果一致。除此之外,小时候不爱活动、不喜冒险、不喜欢玩刀枪玩具的青年学生更有可能成为同性恋,这可能是在孩童时期同性性取向的表现倾向。18岁之前接触过有关同性恋的书籍或电影并从中获得性可能是产生同性性取向的诱因。

在自述的同性性取向成因上,认为自己的同性性取向是先天形成的和后天形成的比例相当;而自述为后天因素导致的同性性取向中,家庭因素为主要原因,这也说明了家庭环境因素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排在第二位的后天因素为网络及影视作品,说明了信息便捷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根据“空白占据理论”,首次性经历对于性取向的形成至关重要。青春期(性朦胧期)的首次性经验对其性别角色的识别认同具有较强的影响,并因随后一段时期内的空白而不断强化进而固化,逐渐形成终身的性取向。由此可以看出,同性恋的形成并非是单一原因的,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的。

本研究还设计了对大中专院校男生中MSM人群所占比例进行估计这一题目,估计的比例可能有一定偏差,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同性恋人群正由以往的隐蔽化向公开、显现化过渡。这也体现了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篇3

【关键词】青年学生;;安全套使用

大学生作为艾滋病防治关注的群体越来越受到重视[1],然而近年来针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下简称“中职”)学生的HIV检测及特征的报道不多。为了解中职学生的艾滋病感染状况及特征,评估感染HIV的风险,探索这一群体防治艾滋病的有效措施,我们收集2011~2014年本市某中职学生哨点监测数据,对该人群艾滋病感染情况、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1~2014年哨点监测调查的天津市某中等职业学校1641名在校学生。

1.2方法

收集2011~2014年我市某中等职业学校青年学生哨点调查问卷结果,哨点抽样方法按照哨点方案[2]执行,收集内容包括(1)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如性别、户籍地、民族等。(2)艾滋病知识:艾滋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安全套使用知识等。(3)特征及安全套使用情况。(4)HIV抗体检测结果。建立数据库。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根据参考文献和研究假设,将学生的性别、年龄、户籍地、年级等作为变量与是否有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P值、比值比(odds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同时了解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知识与安全套使用之间的关系。

2结果

2.1一般人口学资料

调查的1641名中职学生中,2011~2014年各年调查人数依次为405、350、466、420人,其中一年级新生1219人(74.28%),二年级295人(17.98%),三年级127人(7.74%);男1349人(82.21%),女292人(17.79%);平均年龄(18.78±1.78)岁;本市户籍624人(38.03%),外省户籍1017人(61.97%);汉族1586(96.65%),少数民族55人(3.53%)。

2.2HIV检测结果

1641名学生中,HIV抗体确诊阳性1例,感染途径为男男同性性接触感染,确诊时为18岁。其自述最早发生男男的年龄为16岁,并有多名性伴。

2.3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从表1中可见中职学生对于部分艾滋病知识了解不正确,其中对“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能从外表看出来吗?”这一问题,回答正确的比例仅为10.5%;其次回答一起吃饭会否感染正确比例为37.6%,而对于一个性伴可以降低艾滋病传播正确比例为59.0%,“蚊虫叮咬传播艾滋病吗?”正确比例为60.3%。而本调查显示,最近1年仅有19.1%(314/1641)的学生接受过预防艾滋病宣传服务,7.3%(120/1641)的学生参与过艾滋病宣传服务。

2.4特征

1641名被调查者中,8.5%(140/1641)的学生自述发生过,10.82%(146/1349)的男生和6.16%(18/292)的女生自述发生过。第一次发生的平均年龄为(17.71±1.97)岁,最小12岁。有过性经历的164人中,第一次发生的对象,主要为男/女朋友150人(91.5%),临时性伴7人(4.3%),商业性伴3人(1.8%)。4名男生自述发生过同性。

2.5的影响因素

男生自述发生过比例高于女生(P<0.05),男生发生的风险是女生的3倍以上(1/0.309);同时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年龄每增长1岁发生的风险提高1.401倍;少数民族中职生发生的比例高于汉族学生;不同户籍和年级间的学生间发生比例无差异。见表2。

2.6安全套使用

自述有过的140名调查者中,第一次使用安全套比例为49.3%(69/140),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为32.1%(45/140),最近1年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仅为16.4%(23/140),有时使用32.9%(46/140),从未使用6.4%(9/140)。140名自述发生的学生中79人回答了“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吗?”这一问题,其中96.2%(76/79)的人回答正确,3.8%(3/79)的人回答错误。比较这79名中职生是否正确了解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知识,和最近一次是否使用安全套(χ2=2.127,P>0.05)及最近一年使用安全套频率(χ2=0.985,P>0.05)间并无统计学差异。见表3。

3讨论

3.1艾滋病防治工作应向低龄化发展

在中职学生群体中检出HIV感染者,说明艾滋病不仅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同时威胁到低龄的中职学生群体。因此有关部门除了重视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工作之外,对低龄的中职生和中学生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也不容忽视。

3.2艾滋病防治工作应更有针对性

中职学生自述发生比例达到10.0%,与深圳中职学校调查结果9.9%相近[3],高于文献报道的普通高中学生[4-6]。可能相对于高中生,中职学生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相对宽松,具有较高的发生比例,而高中生由于过重的学业压力和更加严格的家庭教育,比例较低,但是今后大学宽松的管理可能有更加放纵的行为[7]。此次调查发现中职学生中男生有着更高的比例,特别是存在传播艾滋病风险极高的男男[8-10],而确诊的学生就是通过这一途径感染,因此应重点加强男生特别是男男同艾滋病宣传教育。同时本次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高于汉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的艾滋病防治也不应该忽视。

3.3中职生对艾滋病预防知识认知度较低

中职学生对于部分艾滋病知识认识错误。从表1中可见对“感染艾滋病的感染者能否从外表看出来”这一问题,回答正确比例仅为10.5%,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都有明显的症状特征,对无症状的携带者缺乏正确认识;很多学生认为蚊虫叮咬和一起吃饭会感染HIV,说明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还有很多误解。而最近一年仅有19.1%(314/1641)的学生接受过预防艾滋病宣传服务,低于文献报道的30.0%[11-13],因此相关卫生和教育部门应该加强中职学生的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3.4需加强中职生预防性传播疾病的意识

篇4

关键词 贫困生 资助 甄别 认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学子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让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走出大山来到了大学,通过知识来改变他们的命运。然而,接踵而来的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学费的压力,从而高校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生,为了能够使农村家庭的孩子有学上,有书念,国家和学校也相应的增加了助学的力度,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助学金以及学校的助学岗位,如何能够将这些钱利用的有理有据,用到实处,在这一点上就和我们如何能够准确的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甄别与认定是息息相关的。

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类别

首先,孤儿家庭。尤其是那些没有兄弟姐妹的孤儿,由于没有家庭主要劳动力,经济困难程度偏重,因此在国家资助政策的扶持下这类学生一般在小学初高中的时候就开始受到资助。其次,单亲家庭。处于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劳动力的缺失因此会造成经济困难。通过调查,单亲家庭中父亲缺失比母亲缺失的家庭一般来说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会偏重。但是其中也有个别情况,有的家庭当中可能是经商或者是在世父母有正规职业的这些家庭,家庭经济情况有可能受影响不大;同时还有一类单亲家庭属于离异单亲家庭,家庭的破碎可能并没有对家庭的经济情况带来巨大影响,因此这些情况需要仔细甄别。再次,因病致贫。有的学生家里虽然父母双全但是由于家里有重病患者,常年需要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因此给家庭的经济造成了相当大的负担,这一类学生经济困难情况也很严重。又次,突发事件致贫。有的学生家中本来的经济是相当好的,但是因为一些突发事件比如重大疾病、车祸等等的因素而造成家庭经济苦难的学生。最后,多子女家庭。有的学生家里兄弟姐妹较多,而且都在读书,高额的学费给家庭带来相当大的经济负担。

2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甄别的方法

首先,可以在新生报到时通过留意学生的穿戴情况来初步的了解学生的经济状况,一般来讲,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穿戴与家庭环境优越的学生的穿戴会有明显的不同。其次,可以通过翻看学生以往档案的情况来甄别。以前已经受过资助的这部分学生应该格外关注,这说明这部分学生之前就比较困难。再次,通过学生的自述来酌情的了解学生个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在这一点上要特别慎重,难免其中存在很大的一部分学生为了得到高额的助学金而弄虚作假。最后,通过与同宿舍同学和同班同学的交谈中,来侧面的了解学生的经济状况,也是甄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甄别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代的大学生自尊心比较强,不想让同学们知道自己的家庭比较困难,因此处处的掩饰自己家庭困难的现状,这也给老师认定经济困难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其次,有的屡次受到经济困难资助的学生,不好好的珍惜国家和学校给予的资助金,经常的挥霍,而学习成绩却屡屡下降,丧失了资助金原来的意义。同时,由于资助金的额度和资助学生名额的限制,曾经受过资助的学生,把接受资助金当做了自己的特权和理所当然,而失去了分享的爱心。再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界限比较难把握。现在学校的很多大学生都有手机和电脑,但是有手机和电脑的学生并不都是家庭经济情况良好的学生,而这些学生的家庭经济苦难情况受到很多同学的质疑,把资助金发给这些学生会引起很多其他同学的不满和怨言。最后,学校对经济困难认定的方式单一也是认定不准确的一个原因。现在高校中认定基本上是采取辅导员宣讲,困难学生提出申请,班级认定小组根据困难学生提交的材料进行认定的程序进行。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需要学生所在地的村和镇上的民政部门开具相应的证明,据了解,这些证明有的也是弄虚作假,这给学校老师和班级认定小组的认定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同时由于认定小组的成员可能存在个人的主观臆断等因素也会使着认定工作不能够准确到位。

4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甄别与认定的对策

首先,提高高校大学生资助观念。国家向贫困大学生分发的贫困资助金目的在于让更多的贫困家庭的学生能够有书读,同时读好书,所以受到国家资助的大学生一定要利用国家和学校给予的资助奋发图强,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同时,也应该有分享意识,毕竟困难学生的数量还是占相当大的比重的,困难中应该学会自强,在允许的范围内,将这份资助能够让给其他更加需要的同学,让更多的同学能够在这份资助中完成学业,同时,加强大学生的资助诚信教育,在资助认定的过程中,提供有利依据,不弄虚作假。使自己从原来的“物质资助”转向“精神资助”,从“资金式”向“能力式”拓展,做个自强自立的大学生。其次,学校建立动态学生档案,制定合理的认定机制。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时(下转第28页)(上接第26页)下流行的网络资源建立贫困生档案库,对贫困生进行实时监控和更新,同时,还可以利用对校园一卡通的消费情况来分析学生在校园中的消费情况和一些消费习惯,来辅助学校对贫困生的经济状况进行认定。对于认定为贫困生的学生,学校在一定时间内将名单在学校里进行公示,请全校师生进行监督和纠正,设立专门的信箱和网站,接纳师生对贫困生评选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已经认定为贫困生的学生的不文明和隐瞒虚报行为的举报。

5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甄别与认定的意义

对困难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的甄别和认定能够更有利的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发放给需要的学生,能够更大意义的发挥资助金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为贫困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利的帮助,使得这部分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正确的认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片诚信友善和分享的天地,净化学生的纯洁心灵,让学生时刻有一颗友爱的心。

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887);黄山学院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2013JXYJ32)。

作者简介:柳丽平(1983-),黄山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篇5

中学生家教家庭教师利弊手机应用APP在我国,家教是指教师或大学在校学生利用课外业余时间,通过帮助学生补习学科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并获得一定经济回报的有偿教学,因而也被称为“赢利性教学”。家教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它即是一种有社会需求的客观存在,也是一些从事家教群体人员分享知识和教学获取一些收入的新途径,因而,家教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简称或别名。

一、请家教存在的问题

1.好的家教不好找

在家教市场,家教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鱼龙混珠。有的是在一线从事教学的中学老师,也有的是正在上学的大学生。但实际上往往事与愿违,很多家庭在付出高额成本后,发现实际的家教效果并不明显甚至还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由此可见,找到一个好的家教,在现实中仍然是一个很难的事情。

2.适合自己的家教不好找

通过与其他同学沟通,发现很多同学存在一种共同的情况,就是请到的家教老师本身很优秀,但是就是跟自己的学习思路不对脾气,弄得自己教头烂额,疲于应付,时间一长,渐渐对家教失去了兴趣,对应学科学习的动力慢慢消失。因此,如何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家教老师,是摆在我们学生面前的一个难题。

3.受制于距离和投入的制约

通过调查,很多家庭在找到合适的家教老师后,又由于双方距离较远或交通问题,造成家教时间往往不能按时开始或家教成本的上升,也影响了学生甚至家庭其他事情的安排,为学生学习带来不小压力,也为家庭增加了不小的额外负担。所以,如何就近找到适合自己的老师,也是一个要解决的难题。

4.不清楚需要家教的学生在哪里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由于信息的不及时或不对称,一些好的家教老师,往往也不清楚附近有没有需要家教的学生,造成家长、老师彼此都不知道谁在哪里,有什么样的需求,彼此在寻找和等待中错过机会,或者舍近求远,耽误大量的学习或教学时间,潜在的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找到良好家教的途径与办法

1.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

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事情可以通过网络手段来解决或实现。对于家教市场而言,可以建立一个公平、可信的家教信息平台,学生、家长、老师(在校学生)可以分别各自的需求和服务信息、服务评价及价格信息等,让供需双方能够借助互联网及时、快速找到相关信息,这样可以帮家长减少很多找家教的时间,在线了解和寻找可帮助学生的老师;而对于老师而言,也可以快速找到附近有需求的学生,快速建立沟通渠道;对于学生而言,也能够通过提供自述信息,帮助老师及早制定针对自己的学习计划,这样可以一举三得。

2.学生和家教老师能够远程互动

通过供求信息平台,选定一些老师后,可以通过及时通讯或视频方式,与老师进行初步的沟通,帮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辅导老师。老师也可以针对选定自己的学生群体,远程开通一些试讲试听课程,让学生能够更深入一些地了解老师的讲课风格和思路。

双方达成一致后,即可在线达成家教合作,便于学生和老师及时沟通,为家教后续学习进度安排做出更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达到家长和学生的家教目标。

3.建立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群落

可以借鉴滴滴打车或者滴答打车的模式,基于学生自己的家庭住址,由学生主动获取附近满足自己需求的家教老师,这样能够大量减少学生和老师的在途时间,集中精力更好的安排和进行学习,不再舍近求远。

4.利用手机APP拓展家教新模式

(1)实名注册,严把师资关。对于运营方而言,需要有严格的后台管理和审核功能。每一个注册的家教老师,都要实名注册。对于在校的老师而言,需要填写包括姓名、身份证信息、教师证认证、学历认证、专业资质认证、擅长领域、空闲时间等信息,便于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一类老师的情况。对于在校的大学生而言,需要填写包括姓名、身份证信息、所在学校、当前所学专业等信息。对于学生和家长,也需要实名注册,包括姓名、家庭所在地(便于进行地理位置服务)、学校名称、年纪信息、希望请家教的学科、其他需要补充的自述信息。

(2)信息及审核,师生公平互选。完成实名注册后,学生、家长、家教老师就可以家教供求信息,系统后台能够根据地理位置、学科、年纪、教学进度等信息,进行自动匹配,为老师或学生自动推荐家教对象信息。

需要开发强大的检索和查询功能,支持按照学科、老师评价、距离、家教费用(每小时课时费)等信息进行检索和排序,完成双方的在线双向选择,选择完成后,进入在线远程互动阶段,以便学生、老师之间能够进行远程互动。

(3)远程互动,在线试听。老师和学生完成初选后,可以在线进行远程互动,通过视频或者在线即时通讯工具进行虚拟的沟通,以便进一步加深了解。同时,为了减少老师的互动和选择时间,家教老师可以开设试听教师功能,满足同时针对多个学生的在线试听需求。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个人需要,最终确定是否选择该老师。一旦选定后,老师和学生就可以进行线上签约,学生要支付一定的订金到运营方第三方账户。如果没有选中,学生有权退订该试听,并进行新的老师的选择。

(4)线上签约,线下履约。学生选定老师并支付费用到第三账户后,学生和老师之间便建立了家教的契约关系,由运营方监督教师的家教履约工作,并将一定比例的费用打入教师账户,以便鼓励老师按照学生要求开展辅导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由第三方负责监管教学计划的执行、课时费用的惩罚和奖励等,及时督导老师和学生共同履约,这些工作需要教师、学生分别填写相关进度的完成情况,只有共同确认完成才可生效。

(5)家教成果,在线评价。家教契约关系确定后,教师仍需要线下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一对一的辅导。对于每次家教的执行情况,学生和老师需要通过客户端应用填写或选择。整个家教计划完成后,由家长、学生对家教老师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价,获得好评的老师将能够获得运营平台的综合奖励,并作为整个家教履约费用支付的依据。

(6)公平交易,第三方支付。整个家教工作计划完成后,运营平台方根据双方契约完成情况,支付学生预交的费用到老师账户中,完成整个交易。

三、结论

对于中学生而言,手机应用已经不再陌生,通过创新性的使用手机家教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找到我们心仪的家教老师,为我们的学习增添助力,省去家长很多的时间,也能为家庭降低一定的家教投入,为好老师提供新的服务信息,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参考文献:

[1]张君凤,樊文静,徐美红.家教中介现状调查及法律思考――以宁波市为例.西江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