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篇1

农村劳动力转移保障体系包括:1、对失去土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失业最低保障制度,对于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在其过去拥有土地使用权的有效期内为农民提供相当于每年土地获益水平的失业最低生活保障;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医疗保险制度;3、农村剩余劳动力子女教育保障制度。通过建立一系列有效的保障制度来保证农村劳动力既能转移出去又能站得住脚。

二、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当构建主体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该体系的改革目标是:分类改革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通过创新体制和机制,建立起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离,公益性机构、涉农企业和中介组织协调,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结合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应充分发挥公益性部门、中介组织、涉农企业3类主体在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作用。政府及公共部门应将精力集中在公益性的职能上,将经营逐步剥离出来,让给中介组织与涉农企业来承担。政府应对3类主体采用不同形式分类扶持:对公益性部门(如农技推广部门)应增加事业费,保证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配合农技推广项目经费来扶持;对中介组织(协会与合作经济组织)应通过政策措施促进其发育,明确其法律地位,并对其在银行贷款、担保等方面进行扶持;对涉农企业应在银行贷款、税收等方面提供政策性优惠。

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检疫体系可以根据国情建立两套农产品药物残留检测体系:一套是针对出口农产品的药物残留检测与检疫体系,其目的是打破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绿色壁垒。政府主管部门可以从国外进口最先进的药物残留检测与检疫设备,派技术人员出国学习最先进的检测技术,确保检验检疫部门在检测与检疫设施、方法和手段上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另一套是针对国内销售农产品的药物残留检测体系,其指导思想是方便、快速与低成本,以便在各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药物残留检测点,对进入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进行强制性药物残留快速检测,通过市场准入制度来提高国内销售的农产品质量。

四、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日前我国各地已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水果、花卉、木材、水产品、畜禽产品批发市场,基本上都是现货交易市场,市场容量小,成交量少,市场发育程度低,交易手段落后。不少农产品市场处于“集贸市场”的水平,交易分散,透明度低,市场影响力小。因此我国还需要逐步建立一批上规模的农产品中转市场、拍卖市场以及期货交易市场。从供应链的角度构建农产品物流平台,通过标准化与信息化来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

相比之下,粮食市场流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缺乏竞争与效率。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主要粮食经营部门政企不分,规范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仍未建立起来,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不够完善。粮食市场流通体制的改革方向是:1、理顺关系,实现政企分离。国有粮食经营部门应定位于企业,而不是政府行政命令的执行者与执法者。通过政企分离将国有粮食系统分解成负责粮食市场宏观调控职能的粮食行政管理机关和独立经营的粮食经营企业2个系统。让国家粮食储备局与粮食经营企业完全脱钩。

2、健全粮食风险调控机制。粮食风险调控机制包括粮食预警系统和储备粮干预系统。建立粮食预警系统的目的是及时掌握国内外粮食生产、供求、价格的变化信息,及时对市场情况作出分析和预测,这对政府宏观调控市场、防止过度波动、促进合理的价格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储备粮干预系统中,要具有足额的粮食风险基金和合理的储备粮规模。做到储备粮实实在在、吞吐及时、购得进销得出。还要善于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调节国内粮食供求。

3、规范市场管理,搞活粮食流通。完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允许具有一定注册资金、具备经营资金筹措能力、必要的粮食仓储设施、相应的粮食质量检验和保管能力的各种经济主体从事粮食收购、批发、加工和零售业务。建立健全中介及服务组织,如粮油质量检测中心、仲裁机构、资信评级机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商标机构等。在推进销区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同时,也要逐步推行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篇2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完善和深入实施现有各项政策,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1 持续增加农业投入

以建立新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为目标,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各项事业的投入支持力度。一是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每年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加大对旱改水的扶持力度,把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作为调整种植结构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末,全县水稻种植发展到50万亩以上,全部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种植模式,打造出具有饶河特色的水稻品牌。通过预算,50万亩水稻总产量25万吨,总产值约6.5亿元;同等面积玉米总产量为20万吨,总产值约为3.2亿元。同等面积水稻总产值是玉米的两倍,由此可见,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是全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二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对我县农业的项目投资,做到建设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以项目资金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完善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机制,统筹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

2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工程,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大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发挥示范性工程作用,提升实施水平,加大推进力度。重点加强无公害蔬菜基地、东北黑蜂基地、特色养殖基地等基地建设,扩大规模,完善标准,提高效益。依托我县生态、口岸优势,以最优的政策、最佳的环境、最强有力的措施,培育壮大具有饶河特色的对俄果蔬出口产业发展,在项目资金、银行贷款、征地审批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加快黑蜂产业园区建设,改善环境,完善功能,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跨越。

3 建立完善补贴政策

坚持“多予不取”原则不动摇。增加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大力实施农业生产保险补贴,深入推进农村家电、农机补贴政策,开展新的补贴种类,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农村农民。加快土地流转工作步伐,加大对土地流转扶持力度,以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需求。“十二五”末,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要达到70万亩以上。

4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加主导农产品科技投入,重点增加农业节本增效、产品加工增值、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的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投入水平。加快场县共建步伐,充分发挥地方和周边农场在农机装备、农业科技、动物防检疫、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促进县域内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5 积极推进农产品认证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其它建设项目同步发展,制定政策,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以“生态、优质、安全”作为发展方向,对绿色产品、有机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施行财政补贴,调整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建立对农产品认证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建立以市场为本,政府为盾,各方组织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带动中小企业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全方位加快对产品认证。

6 全面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

抓好当前的农村工作,首要的就是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解决好农村干部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应把干部职能和工作方式方法转到服务上来。一是当好引路人。进一步强化对农民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寻找致富门路,通过网上招商、网络销售、信息指导,及时向农民提供市场需求、产销动态、价格行情等方面的信息,使农民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克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二是当好明白人。新形势下的农村干部不仅要全面掌握新时期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农村工作的管理方法、信息技术、农业科技知识,工业基本知识,还要善于让农民掌握科学致富的本领。通过典型宣传、教育培训、进村入户指导等多种形式,让农民也具有先进生产经营理念和较高的农业科技素质。三是当好经纪人。发挥干部信息灵、联系广、门路多的优势,积极为农民抓定单、找销路,帮助农民把产品卖出去,卖上好价格。四是当好带头人。新时期的农村干部首先要会干、能干,会富、能富,才能领导和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应继续倡导乡村干部直接领办、参办项目,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要为有项目的干部创造条件,出台专项政策,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

篇3

一、推进高效农业扩张裂变

1、激励发展高效设施农业。(1)对各镇新发展一个连片千亩以上设施栽培(含设施园艺)基地,且每亩设施大棚面积在600平方米以上,当年建成使用,在本地使用期6年以上,土地流转价格每年每亩不低于500元,并建立以土地流转农户为主体、运作规范、实行保底分红合作组织的,对投资者每亩设施钢架大棚补助2500元,竹木大棚补助850元。每亩奖励镇村50元。(2)对村(居)新发展规模设施栽培基地、每亩设施大棚面积600平方米以上,当年建成使用,由当地农民投资经营,使用期6年以上的给予补助,其中100亩以上连片规模基地,钢架大棚补助1500元/亩,竹木大棚补助700元/亩;200亩以上连片规模基地,钢架大棚补助2000元/亩,竹木大棚补助750元/亩;300亩以上连片规模基地,钢架大棚补助2500元/亩,竹木大棚补助850元/亩。符合上述要求的规模基地,每亩奖励镇村50元。(3)对新建一个1万平方米以上的智能温室,每平方米补助120元;新建1个1万平方米以上连栋大棚,每平方米补助40元。每万平方米奖励镇村10万元。(4)对新发展1个100座以上标准食用菌大棚(占地面积110平方米、五层菇床以上),每座补助2000元。每座奖励镇村500元。(5)新建一个300亩以上连片有机稻米等高效基地(亩纯收益3000元以上)的,每亩补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0元。每亩奖励镇村5元。

2、激励发展规模生态养殖。(1)对新建1个1万平方米以上、当年饲养生猪万头以上(出栏8000头以上)的发酵床生态养猪场,补助投资者50万元,奖励镇村1万元;新建1个1000平方米以上,当年饲养生猪千头以上(出栏800头以上)的发酵床生态猪场,补助投资者5万元,奖励镇村1000元;对现有千头以上猪场实行发酵床技术改造的,每平方米补助投资者30元。(2)对新建1个标准化10万只禽场(6000平方米以上),肉禽出栏或蛋禽存栏8万只以上,补助投资者15万元,奖励镇村5000元。(3)对新发展一个连片100亩以上、万只以上的林间养禽基地或新发展一个面积100亩以上的“水稻+龙虾”等特种种养项目,每亩补助投资者400元,每亩奖励镇村5元。(4)新建一个连片100亩以上的钢架大棚基地进行水产等特种养殖(繁育)的,每亩补助2500元,每亩奖励镇村50元。

二、推进高效农业示范带动

3、激励农业产业招商和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1)新招引固定资产投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或流通项目,对招引单位内资按1︰3、外资按1︰4抵算工业招商引资任务。(2)对新投入固定资产500万元以上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新上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按阜发[2009]6号、28号文件规定的企业技改补助标准奖励。(3)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开票销售首次突破1000万元、3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3亿元,且销售年增幅在20%以上的,一次性分别奖励2万元、5万元、10万元、15万元、20万元。(4)对被新确认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一次性分别奖励20万元、5万元、1万元。

4、激励农产品市场建设和品牌创建。(1)对新办农产品专业特色市场或原有专业市场扩大规模,新投入固定资产(不含市场中的住房建设)在100万元以上的,补助10万元。(2)对新办农产品专业特色市场,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除永久性大型建筑外的用地视为农业用地,并优先安排建设用地计划。(3)专业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免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等县内行政性收费。(4)凡新获得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的,每个分别奖励5万元、2万元、0.3万元;凡获得国家名牌(驰名商标)、省级名牌(著名商标)、市级名牌(知名商标)的,每个分别奖励100万元、10万元、2万元。

5、支持各类人才和“凤还巢”人员自主创业。县镇机关部门、农科人员发展农业项目,县内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投资带头创业,在使用土地、税费减免、信贷、办证服务等方面享受与县外客商同等优惠。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县直、镇区机关干部、返乡创业人员投资符合本意见规定的设施栽培、高效种植、生态养殖和农产品加工项目,除享受县鼓励机关干部到工商等企业投资、任职的政策外,本意见的相关激励政策同样享受。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对组织本县农产品营销达到一定规模的人员和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组织免费办理相关证照,优先安排“绿色通道通行证”,并给予适当奖励。

6、支持发展高效农业项目与实施低收入人口脱贫致富相结合。积极探索扶持“一有三缺”农户脱贫致富的有效形式。凡享受补助资金的高效设施农业基地和生态养猪场必须完成镇区下达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任务,按照入股或入社形式与贫困户签订有效带动协议,确保按期实现脱贫目标,否则不享受补助资金。入股农户的股金按每个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1000元标准由县财政支付,入社的贫困人口在基地务工连续3年以上,年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由县财政每人一次性补助种养基地投资者1000元。

三、推进高效农业创新突破

7、支持农村土地规模流转和合作组织建设。(1)对连片流转土地300亩以上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用于发展高效农业的,给予流出土地农户每亩一次性补助50元。(2)对新注册登记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入社社员100人以上、或入股土地300亩以上、或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上)的,每个补助2000元。(3)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土地300亩以上、开展合作经营、社员分配年纯收益900元/亩以上(含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实体、当年盈余5万元以上的,一次性分别奖励5万元。(4)对新培植1个国家级示范、省“四有”、市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别奖励10万元、3万元、1万元。

8、支持镇区制定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激励政策。各镇区在执行本意见的基础上,可结合镇区实际创造性地制定推进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化、本土化、特色化的工作措施和激励办法,加快本地高效设施农业迅速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

篇4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财政工作

一、新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财政工作间的关系

新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财政工作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两者间更是相互影响。一方面,新农村经济发展为新时期农业财政工作开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一定意义上来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也成了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中的一个基础性目标;另一方面,农业财政工作开展对新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农村地区经济基础往往较差,且经济结构较为单一,无论是经济基础的强化还是经济结构的多元都需要农业财政上给予足够支持。可以看出,农业财政工作在开展上需要围绕着新农村经济发展来进行,其自身的支持、保障与促进性作用也应当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需要认清的是,新农村经济发展的紧迫感不断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时期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上的压力,并暴露出了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上存在着的一些不足。对于农业财政工作主体而言,如何围绕着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目标,进行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上的调整与优化也是值得思考的现实性问题。

二、新农村经济发展视角下农业财政工作开展的建议

(一)明确农业财政工作重点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农业财政工作开展的机械性特征都较为明显,缺乏重点与主次也导致农业财政工作开展的实际有效性处于较低水平。戏新农村经济发展视角下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中需要突出重点,而促进农业产业经济发展,重点扶植一些优质的产业经济发展项目则可以成为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中的重点。例如,杭州市下辖某县在农业财政工作中,便将农业产业项目引进、扶植以及配套的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作为了重点。在前期进行了农业产业经济发展调研的基础上,农业财政工作就如何进行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扶植,以及扶植力度的大小等进行了明确,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中的重点较好明晰后,专项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更是有了明显提升。农村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同新农村经济发展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农业财政工作在开展中能够以产业经济发展促进为重点时,农业财政工作在开展上的方向性和目的性能够更为明确,且可以为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二)严格执行农业财政预算

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中,预算是相关工作开展的一个有效指导,同时也是一种具体规范,严格执行农业财政预算是新时期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中需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从新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农业财政预算的严格执行也具有重要意义。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主体每年可以结合新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农业财政预算的编制,其也可以结合重点的产业项目,进行项目预算编制。在此基础上,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中则要对预算进行严格的执行,并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引入预算绩效考核机制,确保农业财政资金能够切实被应用到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上。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中也要对预算执行状况进行常态化评价与监督,避免财政资金被套用、冒用和挪用。在每年年终时,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中则应当对农业财政预算执行状况进行系统性总结与回顾,并在参考下一阶段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在农业财政预算编制上进行一些调整与优化,提升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与新农村经济发展需求间的匹配程度。

(三)多角度提升农业财政工作质量

农业财政工作的质量需要更好提升,这也是其对新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更好体现的前提。在农业财政工作质量提升上,农业财政工作制度需要得到进一步完善,除了进行相关工作开展的权责关系明晰外,更加要对工作目标、原则、一般内容等进行明确,使得基础性制度能够更好指导与规范各个层面、各个时期的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与此同时,农业财政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农业财政工作开展的进程,也导致相关工作在开展上的固化性特征十分显著。信息技术当前已经十分成熟,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中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成为不错的创新选择,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中更是可有对相关数据进行较好采集、整理与分析。从制度建设与方式方法选用等层面促进了农业财政工作质量较好提升后,农业财政工作开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能够得到及时解决。而农业财政工作在较好良好的状态下开展后,其对于新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新农村整体建设也可以提供更多帮助与支持。

篇5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金融发展 协整检验

一、引言

金融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它依附于经济生存,并影响着经济的增长。首先,可以通过金融运作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其次,通过金融的基本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如通过发放贷款、贴现票据、购买有价证券等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注入。再次,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来提高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效率以节约成本。同样,经济的增长也能影响金融的发展。首先,金融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其次,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不同,从而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规模和层次。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该研究的样本区间为1990—2009年,涉及的变量和数据资料主要包括安徽省GDP、第一产业产值、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农业存款、农村储蓄存款。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知网数据库。

(二)研究方法

1. 模型选择

在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中,由于时间跨度比较长,而且考虑到时间序列的不稳定性,应用回归分析可能会产生伪回归现象,所以本文采用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分析。

2.指标设定

本文主要从农村金融规模与农村金融效率的角度衡量农村金融发展状况,从而建立起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联动性关系式如下:FZ=α+γCB+δDB+ρXL+ε(1)

其中,CB为安徽省农村存款与第一产业产值比率,DB为安徽省农村贷款与第一产业产值比率,XL为农村金融效率(即村贷款与农村存款的比值),FZ为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

三、结果与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二)协整检验

四、政策建议

通过实证检验表明,当前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具体表现在农村金融规模对经济发展并没有起到推动作用,而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村经济发展则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当前的农村金融政策的重心应该从扩大农村金融市场规模向提高效率转化,构建一个高效、规模合理的农村金融市场。

本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几点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一,构造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第二,加强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在竞争基础上的合作。

第三,继续推动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在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

第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

篇6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 经济发展 金融支持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有较大比重。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民占有较大比例,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原因之一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需求的主体--农民和中小企业户主,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数额有限。资金的缺乏使生产的扩大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受到阻碍,因此农业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一直未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收入也因此没有明显提高。农村金融机制作为经济发展中作为重要的资本支配手段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遗憾的是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远远不尽如人意,其范围、程度和效率仍有待大幅提高。

(二)研究目的

本文将首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金融支持的实际作用做深入分析,明确农村经济发展中各资金需求主体对资金的需求状况和农村金融体系对资金的资金供给状况,对满足需求的政策、制度、措施加以肯定和拓展,针对未能平衡的资金需求对金融供给体系做相应的政策制度调整和完善。本文写作目的主要有两个:首先,详细阐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现状和瓶颈,及金融供给体系对其所起支持作用和至今未解决的障碍。其次,对农村经济发展中未被满足的金融需求相关原因和解决途径做具体探讨,即对资金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不相匹配的部分做深入分析。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体系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体系的现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经济政策作了大幅调整,新的经济政策以事实为依据,更具操作性和灵活性,我国农村经济因此获得了较大发展。政府通过市场引导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和农业投资,使我国农业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78年之后的六年呈现迅速急剧增长态势,其后则呈现波动式缓慢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态势并未改变,农民收入并未呈现乐观的增长态势,农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并未提高。

(二)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关性

关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农民收入水平,不同学者都做了相关研究。国外学者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关性的研究表明金融制度体系的完善通过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因为金融市场可以通过提高储蓄投资转化水平改善投资效率,从而对经济增长起着促进作用,有利于促进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尚不完善,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都存在巨大潜力。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挖掘、释放金融体系作用,强化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力度,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将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三、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一)商业性金融

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大致由四个形式的金融组织组成: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民间金融组织。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基础,商业性金融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商业性金融重视经营成本,资金效率,风险规避的经营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的市场活力是合作性、政策性和其他民间金融组织无可比拟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决定了其经营规模的适度性和对农村经济发展所起支持作用的不周全性。因为若商业银行的规模过小则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必然不足,若规模过大则由于其商业性必然倾向于经营利润更高的非农业经济业务,如此便失去了其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组成部分的本义。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由于地域、历史背景、经济现状的不同而呈现出形式和程度的差异,其满足应是不同形式金融组织功能相互补的结果。因此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前景应是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互补,政策性和民间金融组织共存。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经营的业务范围日渐缩小,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也随之弱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农村体系中的地位在逐渐动摇,因为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需求的形式和规模必然会不断改变,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合作性和政策性金融必然难以完全满足需要,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作用将起到无可代替的作用。

(二)农村合作组织

从我国当前的农村金融组织构成来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占主要地位。这是由当前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现状决定的。由于我国现阶段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农村经济水平还不高,因而金融需求偏向于小额分散的形式,而合作性金融组织的业务形式正好大大满足了农村中小企业主和农民的融资需求。因此合作性金融组织成为农村融资主体的主要选择。而且农户和中小业主的信用状况和还贷能力相对透明,因此,选择诚信社员的信息成本较低。在经济业务的办理上,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作为农村融资主体的主要选择,其与业务主体间的经济业务往来为了解客户信息提供了方便,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增强了可信度。合作性金融组织的交易成功本相比其他形式的金融大大降低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民间金融组织

民间金融组织,指广大农村经济主体为满足融资需求,自发开展和形成的使用非公有经济成分的资金进行民间经济融通活动的组织。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中巨大的资金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因而在正规的农村金融体系之外出现了弥补其功能缺陷的民间金融组织。在现阶段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农村资金需求主体的融资形式多为零散的小额分散式。这样的业务对于商业性和合作性的金融组织而言需要花费的成本相对较高,利润相对较少,与经营原则相冲突,因而难以得到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机构的支持。民间金融M织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种不足,遵循了市场需求。就其存在性而言,民间金融组织一直被认为是非正规的金融组织,其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一直未得到客观对待,其运行机制也未得到理性研究。

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障碍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支持乏力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六种主要组成机构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在该体系中,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占主体地位,但其经营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存贷款业务、结算业务和业务,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银行作为我国农村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吸收了我国大部分的农村资本,但近来农业银行的经济业务逐渐转向收益率较高的非农领域,造成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逐渐减弱。

(二)农村金融工具单一,技术手段落后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金融工具创新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农村,长期以来在金融机构经济业务中主要使用的是传统观的存贷款和结算等基础类金融工具,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是经济及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加之经济基础薄弱,限制了金融工具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创新,因此农村金融工具的改进不多见。股票、国库券、金融债券等金融工具的使用在农村很难普及。

(三)农村金融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尚待完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用法律形式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秩序,规范农村金融行为,防范农村金融风险,是建立健康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前提。然而相关农村金融组织所实际受到的政策扶持力度却远远现实需要,致使其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满足经济主体资金需求的能力受到影响。更有甚者,为维护自身运转,一些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直接导致了农村资金外流,使农村金融支持状况恶化。

五、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对策与建议

(一)推进农村金融工具创新,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完善农村金融功能、市场机制和服务机制提供了契机,金融体系的完善必将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需求的满足程度依然差强人意。因此,不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来看,为了更好的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工具的改进在所难免。首先需要积极完善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真正做到让需要贷款的人有款可贷,为农村资金需求者提供有力支持。其次,扩大金融服务范围,促进和引导各种金融工具的综合使用,在原有金融工具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融资形式,有效的进行资金管理和风险分散。再次,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因为农村金融的创新需要相关政策引导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与融合,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扩大信用范围

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扩大农村信用范围,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金融的稳健运行,更关系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民增收。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将更多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接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进一步扩大该数据库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通过加强相关技术培训,支持更多有条件的联接得到进一步延伸。其次,提高农村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基层工作人T的培训。使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在办理业务时多用、用好企业和个人信息数据资源。最后,加强农村地区征信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农民培育信用意识,维护自身信用记录,提高自身金融素质,享受更便利的金融服务。

(三)优化农村金融支持外部环境

除了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问题外,农村金融支持的外部环境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支农力度也有较大影响。优化农村金融支持外部环境应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发展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在尽力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情况下,努力提高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保持农村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使农村经济获得良好发展。其次,通过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推动金融体系逐步完善,调整维护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

六、结论

新形势下,金融支持在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明确了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尽力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金融支持的力度范围的分析,认清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形势,了解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尚待完善之处,并将理论联系实际,针对金融支持障碍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只有不断顺应新形势,结合实际改革和完善金融体系,我们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七、致谢

通过这次论文的写作,我对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有了更加系统的了解,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论文的结束,也意味着我四年大学生涯的结束。四年的大学生活不仅让我收获知识,也让我体验到生活的充实丰富和美好。

在毕业之际,我首先感谢四年教过我的所有老师,感谢他们授予我知识,教我做人的道理。为我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还要感谢我的母校―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她给了学习的环境和机会,2009~2013的四年里让我在这里尽情成长。衷心的希望西亚斯的明天越来越美好。其次,要感谢我的同学。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与人相处,教会了我要宽容待人,教会了我感恩,是他们与我共同经历里四年美好的大学时光。最后,要特别感谢周福顺老师,他热心负责的态度激励着我,他渊博的知识和科学严谨的作风让我敬佩,在周老师的耐心指导帮助下,我顺利完成了初稿并最终定稿。所以,在此向周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和祝福!

参考文献

[1]邹雪娇.关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12月.

[2]董杰.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5月.

[3]江美芳.农村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苏州大学,2011年9月.

[4]余章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7月.

[5]马立珍.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5月.

[6]孙艳英.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4月.

[7]卢娅.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广西大学,2008年5月.

[8]陈华.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发展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年6月.

[9]LIYan.Alienation of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and theInnovation of Financial Organization in China.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3(1):68-71.

[10]Jin Ke.Study on New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China.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Jiao tong University.2011.

篇7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2-0124-02

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便是金融,经济金融化趋势的加快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随着我国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城市金融体系日趋完善,但是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要求往往无法得到满足,而且金融行业存在的问题在农村地区依然存在。因此,本文基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现状分析,从而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完善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一、 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一)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发展特征,主要体现在农村每一个行业中经济所占的比重不同。在农村经济发展初级阶段,还没有工业,大部分经济活动仅停留在农业活动,手工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到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传统农业活动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农村服务业这类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农业化程度加深,农业经济活动相对减少,仅占农村经济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可以说,当前农村经济的主体主要是第三产业与农村工业。而从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农村地区的文化工业水平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虽然农业结构在政策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支持,在不断地优化与整合,例如:渔业、林业、畜牧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也得到了快速提升。改革开放前只有不足10%,如今已经超过了50%。2004年国家提出的三农政策,连续11年锁定农业问题,全面推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提升,农民才会有更多的收入,而农业生产条件才能不断完善,但是农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与城市经济发展相比,无论是投资力度、居民收入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

(二)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以政策性质为主的金融手段占据了主要地位,形成了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国农业银行在正规农村金融中占据主导地位,农村信用社是以合作性金融机构形式存在,农业发展银行为国家政策性银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覆盖面不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对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逐渐削弱了对农村金融的投入力度,部分农村地区的信用社被逐步撤销。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存在,在农民融资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便利,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偏远地区金融机构极度缺失,随着金融服务网点或者试用网点的退出,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的严重性。第二,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以往农村信用社一枝独秀,可以说占据了农村金融的半壁江山,但是垄断局面之下必然是较低的效率,目前很多农村信用社已经无法真正承担金融领头羊的角色。第三,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目前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发展,中西部地区劳动力逐渐流向东部发达地区,他们的收入也随之通过金融机构流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这样就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业生产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

二、 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

第一,分类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培育符合标准的市场主体,进一步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在农村地区建立农村商业银行,同时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研究银行改革实施的总体方案,目的是对政策性职能进行最大限度的强化。让更多的商业银行能够主动参与农村经济建设中,然后根据农村经济的实际需求,对目前的金融战略进行调整。例如,战略调整应该坚持以“三农”发展为基本目标,通过金融手段不断强化对“三农”支持力度,建立“三农金融事业部”,从而探索出符合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第二,从农村地区经济实际情况入手,不断优化金融服务主体,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当地农民经济状况适当降低金融准入门槛,让更多的民间金融机构能够参与进来。政府应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适度引进民间资本,从而建立新型金融机构。例如,村镇银行可以放宽对发起人的限制,允许民营资本作为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参与运营农村信贷公司。第三,积极拓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融资渠道。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资金来源方面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要解决融资难问题,就必须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由于目前农民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还比较陌生,应不断加强品牌建设,政府更应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做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宣传工作,让更多农民真正了解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宗旨,充分利用“口碑效应”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优势在农村地区积极流传开来,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在村镇银行存钱的积极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广泛收集存款信息,重视把握储户的实际情况,要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服务,降低信息不对称性,适当为储户提供更加优惠的贷款政策,真正做到不脱农,多惠农。

(二)建立农地抵押制度

虽然我国农村金融经过多次改革,但是农村资金剥离现象依然严重,主要就是农民的基本金融需求与目前金融服务存在“错位”现象,因此,应积极发展农村内生性金融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内生机制的作用过程体现着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金融发展与本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唯有深化地区金融服务才能真正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农民贷款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抵押品,这样的金融风险也会更高,而且会影响到金融渠道的流通。农村经济发展依赖的基本资源便是土地,但是土地资源必然受到现实因素、历史因素的制约,解决农村金融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引入农地金融模式,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下,让农民将农地当做抵押品,建立更加灵活的金融C制,需要注意的是农地抵押制度要以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为前提,如果农民出现无法偿还贷款的情况,金融机构必须能够收回本金,降低风险的手段就是变卖抵押品。但是,农地抵押制度并没有得到全面实施,这是农地金融模式需要克服的第一个障碍,唯有建立农地抵押制度,才能真正解决农村金融配给方面的问题,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三) 大力l展乡镇企业

第一,积极鼓励与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农村金融结构指标对农村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所谓金融结构指标也就是用乡镇企业贷款余额比上农村地区贷款余额,从而相互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与研究之后进行衡量的。重视乡镇企业发展,才能更好地做活县域地区经济,从基层经济一步一步向上发展,逐步完善整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从而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渠道,才能保障劳动力不会持续外流,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还能保障资金在农村地区更加稳定地凝聚起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要发展乡镇企业,资金固然关键,技术创新也非常重要。传统的粗放型发展道路已经无法满足目前发展的需求,在强大的资金支持下,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增强技术开发的应用能力,努力打造一批技术含量高、质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优质产品,向集约化发展目标一步一步靠近。第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矛盾,包括产业结构方面的矛盾、农产品结构的矛盾,而要彻底解决这些矛盾,必须要建立流通的市场,才能真正将城乡之间的壁垒冲破。因此,需要加强小城镇建设,从而带动非农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农村地区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旦形成规模,就能增加非农业就业人数,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真正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田杰,刘勇,刘蓉. 信息通信技术、金融包容与农村经济增长[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2):112-118.

[2]张丽娜,王静. 农村金融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3-59.

[3]赵洪丹.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吉林大学,2016.

[4]赵洪丹,朱显平. 农村金融、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发展[J]. 当代经济科学,2015(5):96-108,127-128.

篇8

一、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剖析

在农村金融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农村金融的发展也为农户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信贷条件,更有利于发展农村产业。然而,在农村金融的实际发展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农户贷款难、金融服务空白点、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完善等,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此,本文主要对如何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升服务水平进行分析。

(一)农户贷款难

农村金融主要为农户提供更便利的贷款渠道,可以给农户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然而,作者在对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调查中发现,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极为普遍,而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并不是农户贷款的机会少,恰恰相反,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户提供的贷款机会很多,而能够满足贷款条件的农户却是很少,从而造成了现阶段农户贷款难的现状,不仅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同时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也并不大。

(二)存在金融服务空白点的问题

众所周知,农村金融机构为了更好的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在不同地区会设置相应的金融服务点。而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金融服务点的分布虽然广泛,但是也存在着空白点,对农村的金融服务水平也相对降低,在这些年农村金融的发展中,农村金融服务点的撤并虽然缓解,但是,空白点的问题依然想当严重,而这也是当前农村经济金融服务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三)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有待完善

农村金融服务主要是为了满足更多农户的经济发展需求,因此,需要对农村金融的发展需求进行改进和完善。然而,作者在对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运行情况分析中发现,一些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运行还不够完善,而且,在运行的过程中也仅能满足一部分农户的发展需求,并不能为农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直接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由于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服务也随之下降,也会影响到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鉴于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应该进一步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不断的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也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一)对信贷标准的改革

结合以上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来分析,产生农户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源于贷款抵押担保物上,一般情况下,贷款超过2万以上,都会需要相应的抵押担保物,而农户的手里最缺乏的就是抵押担保物,从而使得农户在贷款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作者认为应对信贷标准进行改革,首先,应对农村地区金融体系展开全面的分析,尤其是对信贷体系的分析,应考虑到农户在信贷中抵押担保物缺乏的情况,结合农村的发展现状,适当的对抵押担保物进行调整,不断的制定和完善抵押物品管理制度,并扩大抵押物品的范围,当然,在此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这样才能提高信贷标准实施的有效性。其次,还应重视农村信贷抵押担保物相互配套的中介以及市场的完善,这也是产生农户贷款难的最大原因,因此,要彻底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不仅要考虑到对抵押担保物的标准改革,同时,应根据地区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信贷抵押担保的中介以及市场进行相应的完善,不断的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二)对金融服务机构的服务点进行建设和完善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点存在空白点的现象,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高,而且,从金融服务点的运行情况来分析,由于空白点的影响,也使得一些金融服务存在盲区,将会对这部分区域的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对此,作者建议应对金融服务机构的服务点建设并且进行不断的完善。

首先,应不断的增设金融机构组织,为了保证农村金融服务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应不断的增设金融机构网点,如,小额信贷组织、资金互助组织、村镇银行等,从而保证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确保金融服务点能够广泛的覆盖各个农村发展区域,为农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其次,应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不断的完善农村服务组织,以此来满足农户的发展需求,例如,建立流动柜台,为农户提供更便利的服务,同时可以开展乡镇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下村入户,为农户提供更好的信贷服务。同时,可以适当的设立“两点两机”,即定点定时服务、便利简易网点、ATM机器、POS机等,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再次,应对农村金融服务点的撤并机制进行完善,金融服务点的撤并要结合实际的发展情况而定,对于一些金融业务不高,甚至会存在亏损的服务点必须要对其考虑到撤并,当然,要确保附近的服务点能够覆盖到该区域,确保该区域农村用户能够得到相应的服务,如果其他服务点都无法覆盖到该区域的话,应避免对该服务点进行撤并,可以适当的对其进行调整,不断的提升服务网点运行的可靠性,不仅要为农户提供更便利的服务,更要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等来对其进行调整,以便于符合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

(三)开展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在对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剖析中得知,现阶段农村金融机构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主体,对此,作者建议应对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进行改革,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首先,应对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其哪里存在不足、哪里存在问题,并且对其进行改善,同时,在对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应本着地方化、实际化、实用化的原则,确保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能够发挥出相应的作用,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应对现有的金融服务政策进行落实,以往有很多农村金融服务政策因落实力度不足,从而给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更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坚持落实现有的政策,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提升服务质量,发展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金融机构,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经济基础。

篇9

关键词:信息化;农村经济;服务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早在上个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就凭借着其在科学技术上的先进性,大力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利用信息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发展带来了变革,并且通过信息化的普及让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在效率及效益上有了质的飞跃。农村经济发展是立国之基,我国人口众多,如何解决吃饱吃好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是我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为此,国家在战略层面上对农村经济发展做了全面部署,以努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化同步”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发展的中心工作[1]。

一、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的内涵

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的涵义一般认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是指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展,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狭义的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是指以信息网络为平台,以农村经济发展信息服务为手段,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广播、电视、报纸等把涉及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发挥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受众面广的特点,及时、高效地传播给农村、农民,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生产实际提供技术性指导和支持,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朝着健康有序的道路前进。

二、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当前发展农业产业的目标,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推动着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

1.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有效地解决了农业产业扩展空间有限的问题

众所周知,农业产业相对其他产业来说,发展的空间相对不大。农产品的需求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小,波动范围也较小,农产品市场需求量相对较稳定,在需求总量很难再大幅度增长,农业生产要受天气、土壤等多种自然条件的影响,同时人类自身控制农业生产的能力有限,风险较大,资本投入相对其它行业类比生产率低,回收周期较长,大部分农产品都在销售运输过程中需要保质保鲜,而农产品本身受价值低,贮存难、收获与销售在时间的拖延等影响,缺乏应有的流通能力[2]。

2.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推动了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针对目前我国广大农业劳动者整体科学技术掌握能力不足,对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技术利用困难(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在家务农的大部分是由老、弱、病、妇女而组成),受知识、技能和体力等影响,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生产成果转化率不高,从而限制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状况,所以农业生产要在依赖工具性生产资料的传统基础上,更大程度上依靠遥控传感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大幅提升生产力,着力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3.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是农业科学管理和决策的重要方法

决策的失误就是最大的浪费,决策就是一个分析、判断、抉择的过程,要经过信息收集、信息反馈等过程,从而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用科学的方法武装大脑,以科学的决策指导现代化农业生产,制定出合理、实用、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决策,从而为农业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正确合理的方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三、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广泛宣传,加强重视

增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要对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重要性的充分认识。特别是我省可以依托“万名干部到万村进万户”活动,由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深入基层,到农村去,到农民家中去进行宣传,教育和动员。并且利用已掌握的信息技能以拉家常、宣讲实例等方式来引导农民群众主动的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学习信息化技能的热情[3]。

2.通过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宣传的力度

加快提高农业信息服务对象对信息传播载体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利用程度,组织宣讲团送知识、送科技,开展讲座、图片展、科技电影下乡等措施,进行宣传,起到带动示范作用,把“要求农民参加”变成“农民要求参加”,把旧有思想变为新时代思潮,将信息化观念的种子植根于农村,发展壮大在农民心中,营造浓厚的“学知识、用科技、享信息”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对信息化、科技化的学习和利用热情。

3.加大投入、政府主导

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是以信息化为核心,包括高科技、多媒体、网络化等技术及传播手段等运用于农业生产中而产生的新型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要充分发挥在农业信息一体化中的带头引领作用,要对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制订科学先进的整体规划,保证建设资金投入,制定长远发展规划,从而又好又快的促进信息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传播。

4.统一标准、共享资源

(1)统一信息资源标准化建设,实现信息跨区域、跨平台、跨系统共享。今后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方向主要有:一是制定要制订统一规范的信息资源收集标准,分类整合各类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逐步规范完善相应制度标准。科学选定有代表性的信息采集点,并在采集前注重嵌入性和兼容性,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整合及使用。二是要在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硬件、软件开发上有合理机制,避免各地资金重复利用、人力、物力的流失和浪费。

(2)不断充实更新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在已有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对数据库进行扩容和更新,不断提高数据库资源的质量。要对各类农业信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捕捉力,全方面挖掘农业信息资源,并把视野扩展到农业以外的其它领域。积极与国际接轨,把握国际国内相关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为农业生产各个方面提供必要信息。

参考文献:

[1]戚国强.国外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经验[J].农业专家在线网,2005(02).

篇10

关键词:农村物流;农村经济;格兰杰因果关系

中图分类号:F12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035-02

产业经济学收入弹性差异和投资报酬(技术进步)差异理论表明第一产业的属性是农业,农产品的需求特性是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难以随着人们收入增加的程度而同步增加,即它的收入弹性出现下降;由于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比工业要困难得多,因此,对农业的投资会出现一个限度,出现“报酬递减”的情况。由此可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并不能单纯依靠增加农业投入,发展农村经济要寻求新的道路。理论界普遍认为现代物流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现代物流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因此,发展农村经济我们可以借力于现代物流的发展。

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对物流与经济的关系开展研究。刘南、李燕运用了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从供给推动、需求拉动两个角度分析现代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1]钱晓英、马传秀从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构建模型物流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三者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物流、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增长中起重要作用。[2]周建勤,鞠颂东从农业与农村物流和城市物流的关系、农业与农村物流规划的内容、农业与农村物流节点布局和农业与农村物流运作主体培育等四方面论述了区域物流规划中农业与农村物流规划的思路。[3]上述研究对物流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证,为相关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吉林省现代物流与农村经济进行实证分析验证目前二者之间的关系,探求现代物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方法,为吉林省农村物流发展规划和建设新农村提供决策依据。

一、吉林省现代物流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分析

1.要求用于检验的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对非平稳变量要求是协整的,以避免伪回归。故在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之前,要进行单位根检验、对非平稳变量要进行协整检验。

2.数据的选取和分析

本文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在物流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这两个维度之间进行。衡量物流发展的标准我们选用了货物周转量(zzl)这个指标代表物流业发展水平,选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v)代表物流基础设施投入状况;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ncz)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指标,定量考察物流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数据选取了吉林省1993 -2012年年度数据,样本量为20组,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以1990年为基年进行修正,以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1)平稳性检验。本文检验时间序列是否平稳的方法主要采用扩展的迪基-福勒(Augmented Dicky-Fuller,简称 ADF)单位根检验,来判断序列的平稳性或者非平稳序列的单整数列。所有数据采用对数模型处理后的检验结果见表1。

(2)检验结果是:

① 从物流基础设施投资的角度看,在 10%的显著性水平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格兰杰原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不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原因;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货物周转量的格兰杰原因,货物周转量不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原因。

② 从物流业发展水平看,货物周转量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格兰杰原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不是货物周转量的格兰杰原因;

对于这一结果,可以解释为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推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但未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目前吉林省物流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农村经济对物流业的拉动关系并未形成。

二、现代物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推拉理论表明,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单向的促进作用,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双向作用。[4]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发现吉林省现代物流与农村经济的双向互动还存在巨大空间,结合吉林省物流发展现状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因为区域内农村物流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如果能充分发挥农村物流对农村经济的助推作用,二者将会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本文提及的农村物流是一个相对于城市物流的概念,它是指为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和农村居民日用品的流通提供运输、装卸、搬运、包装、加工、仓储及其相关的一切服务的总称。[5]依据现代物流与经济发展的推拉理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实现现代物流与农村经济的推拉作用。

1.重视农村物流的规划,调整、优化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资源

实证研究表明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未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应该重视农村物流的规划与发展,加大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优化农村物流路网结构,做好农村公路、村道与物流运输干线的联网工作,方便各种物资到村到户以及农产品的运出。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企业的集配中心,增加销地冷藏、保鲜运输和保鲜加工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投入,提高跨区域冷链配送能力。在邮政业方面,很多农村地区即使是城郊的农村,快递等业务都不能送达,应优化物流资源增加生活用品的配送业务,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和公交公司合作每天配送一次生活用品等零单物流业务,缩小城乡生活差别。

2.规划农村物流园区,将农村物流网络纳入到城市物流网络中

上述实证分析中,货物周转量可以代表物流业发展水平。纵向来看,吉林省货物周转量逐年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但货物周转量是农产值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说明吉林省的物流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没有呈现推拉关系。新农村建设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城市化将农户的生活区与生产区分类化零归整,更有利于构建农村物流园区,如图1所示。建立农村物流园区在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周边建设相关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以减少运输距离,降低装卸、搬运次数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当然要实现农村物流园区的经济效益,必须形成规模化生产运作,创立品牌效应。物流配送中心在园区内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应当鼓励成熟的第三方物流参与到农村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中,也有助于城市物流资源的整合。[6]

3.搭建、推广农村物流网络信息平台

目前在网上搜索与农村物流相关的网站主要有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在网上搭建的吉林农网和吉林省新农村信息服务站服务平台等。主要开展政务宣传,普及农业技术知识,提供电子商务服务等。其中吉林省农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包括农资、日用品下乡和农产品等三方面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但是服务平台并不能实现网上交易。经考察可以说吉林省农村物流网络建设尚属于未开垦的处女地,我们可以学习淘宝或京东等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用互联网络技术整合农村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物流信息,促进农村物流信息在整条供应链中的顺畅流动,促进农产品市场良性蓬勃发展。搭建信息平台的同时,要加强信息平台的宣传推广,让信息平台真正充分发挥作用,切实让农民和企业受惠。

三、结语

本文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吉林省现代物流与农村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1993-2012年的货物周转量(zzl),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等指标的分析,得出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与物流业的发展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物流业发展与农村经济也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这一结果表明大力发展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加快物流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但是目前吉林省现代物流与农村经济并未形成显著的互动关系。因此,本文依据物流与经济发展的推拉理论提出了发展农村物流推动农村经济的几点建议。希望今后能在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村物流园区以及搭建推广农村物流网络信息平台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南,李燕.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7,01.

[2] 钱晓英,马传秀.物流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协整性分析[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3] 胡愈,许红莲.现代农村物流与其主要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2.

[4] 周建勤,鞠颂东.区域物流规划中的农业与农村物流问题探讨[J].物流技术,2007,02.

篇11

 

一、我国“三农”问题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得到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虽说金融危机确实对我国的整体经济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但对我国的农村经济来说却起到了很好的刺激激励作用。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农业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否则发展的很可能就是所谓的“泡沫经济”,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内在的力量。农村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些年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还存不少的问题。具体来说:一是在农业方面,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仍然比较落后,科技投入不足,相关的基础建设也不够完善,而且粮价浮动较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在农民方面,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知识型农民过少;三是在农村方面,农村管理相对落后,仍然易受传统不良管理思想的影响,农村面貌还需进一步改善。总而言之,“三农”问题仍然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仍然需要大力解决,与城市发展相比,城乡之间的差距还在不断扩大,这些都极大的影响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面貌的更新。

 

二、发展农村经济的几点思考建议

 

(一)加强农业投入,促进农业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是重中之重,需要在以农业增收为主导的目的下调整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结构,发展多元化农业生产。在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中,对农业发展的把握往往是依据经验而进行的,因而对农业的未来收入预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现代化背景下,农业的发展可以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得到快速发展。具体来说,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首先应了解市场需求,通过对需求的了解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在农业发展中不仅要关注量的提高,同时更应该注重的是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另外,农业的发展结构的调整既要兼顾精细化的产品生产又要注重规模效益与品牌建设,通过多渠道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

 

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农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农民素质的提高。政府各个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教育农民,具体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强农民法律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商品交易都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因此司法部门要发挥自身作用,定期向农民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二是增强农民科技意识。应充分通过各乡镇事业服务中心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农民提供科技种植知识,通过专家讲座、组织参加技术培训等方式,对他们进行科技培训,增进农民的农业科技知识;三是强化农民市场观念。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农民利用互联网等资源获取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行情的情况下进行农业投入。提高农民素质不仅有利于农民自身发展,而且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从而实现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

 

(三)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面貌

 

农村发展经济的条件不足,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尤其要在资金投入上予以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农村经济政府可以从两方面加大管理力度:一是转移农村劳动力。不同区域农村经济情况的发展是不同的,因此中央政府需要在宏观政策上进行引导,地方政府则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形积极调配技术人才,合理划分农村劳动力资源,将合适的人安排的合适的岗位上。此外,地方政府还应注意人才的引进工作,通过各种优惠和鼓励政策吸引大学生投入到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去;二是引进资金。中央政府也应在二次分配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资金支持。此外,也应注重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引导社会企业团体等将信贷资金投入到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资金基础。另外,农村经济的发展还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的支持,因此还应注意从公共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入手,在促进农村总体发展的基础上更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改善农村面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接受足够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农村经济的提高与发展可以从“三农”问题着手,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业生产结构以及完善农村管理等方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篇12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增长;灰色关联法

一、变量和数据

1.指标选取。农村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两方面,因此,在指标选取上,本文构建了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两个研究指标。(1)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指标。该指标包括2个子指标:第一,农村金融规模子指标:存款规模Y1(%)=农业存款余额/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贷款规模Y2(%)=农村贷款余额合计/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第二,农村金融支农程度子指标:农业贷款规模Y3(%)=农业贷款余额/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乡镇企业贷款规模Y4(%)=乡镇企业贷款余额/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该指标包括3个子指标:农林牧渔总产值X1(亿元);乡镇企业增加值X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X3(%)。

2.数据来源。该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于2005~2012年

《安徽省统计年鉴》(表1、2)。

3.研究方法。首先,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得出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而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表1 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相关指标表

表2 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指标

二、实证过程和结果

1.各因素与序列值。在关联度分析中,一般称参考序列为母数列(母因素),比较序列为子序列(子因素)。本文采用的母数列为Y1、Y2、Y3、Y4;子序列为X1、X2、X3(表3)。因为系统中各因素的物理意义不同,选取的指标不具有统一的量纲单位,导致数据的量纲也不一定相同,不利于比较,并可能在比较时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为了使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在具体计算前,需要对数据进行量纲化处理。用初值化法对表3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使得各指标成为具有可比性的量化值,得到的无量纲化处理结果如表4所示。

表3 各因素序列值

表4 无量纲化处理结果

2.贡献度分析。根据表4的数据,运用Excel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到各计算因素之间的关联度(表5)。由表5可见,各项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处于0.6570~0.8742,表明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但影响效果不同。在此结论下,即可对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行分析,具体分析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表5 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各项指标关联度

(1)从纵向来看,X1(农林牧渔总产值)、X2(乡镇企业增加值)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关联度相对较高,说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林牧渔业和乡镇企业的贡献度较大,尤其是对传统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突出,即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越高,传统农业和乡镇企业增长速度就越快。X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的数据均小于其他两列,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与农村金融的关系相对较弱,即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的贡献度低,原因在于安徽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农民获得的金融支持主要用于发展传统农业,其农业附加值较低,从而使农民收入的增长效果不明显。(2)从横向来看,Y3(农业贷款)与农村经济增长水平关联度较高,特别是对传统农业总产值的贡献很大,说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对农村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农村存、贷款规模与乡镇企业增加值关系密切,即乡镇企业收入越高,存款规模越大,贷款规模也越大。(3)从最大值、最小值来看,X1(农林牧渔总产值)与Y3(农业贷款)关联度最大,表明农业贷款对传统农业总产值贡献很大,农业发展已成为农民纯收入增长的直接原因;X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与Y4(乡镇企业贷款规模)关联度最小,表明乡镇企业贷款规模与农民纯收入的增长关联度最差,贡献度最小。这是由于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和国家环保政策的出台,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从而影响了乡镇企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能力。

三、深化安徽省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由于上述研究在指标的选取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在研究中,安徽省农村很多规模较大的非正规金融机构被忽略,因此,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性,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巩固政策性银行的金融功能。由实证分析结果可看出,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显著影响,经济增长对于金融投资依赖性较大,其金融投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因此,安徽省政府应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强化农业政策性银行对于农村资金和政策的倾斜力度。同时应以目前安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为立足点,适当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通过资金的聚集效应,引导社会资本和商业性金融的跟进,以更好的发挥其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完善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是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金融支持的核心力量。要增强农村金融的实力,应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造和重组进程,提高其竞争力。首先,应给予农村信用社必要的政策性扶持,对农村信用社实行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资金扶持和利率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其次,因地制宜的选择改革模式,对于安徽省南部农村地区来说,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均高于北部地区,所以将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地方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走商业化经营改革模式较为合适;而对于北部农村地区来说,其相对较贫困、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现状,则应选择建立具有真正意义的合作金融组织作为改革的方向。因此,应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农村信用社自身的改革模式,而不是“一刀切”,以期实现安徽省农村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3.引导民间金融发展。民间借贷对农村经济有着良好的适应性和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正式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不足的缺陷。因此,安徽省政府应鼓励并提倡合法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存在,对其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使非正规金融逐渐纳入正规金融体系,能够真正提供适合农村发展需要的金融服务,塑造规范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支农作用,与正规金融一起共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兵,朱建华,贾红岗.我国农村金融深化的实证检验与比较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2):105~109

[2]贾风雷.河北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相关性实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3]王莹,徐璋勇.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4):52~55

篇13

[关键词]农村经济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039―01

1目前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认识不足

随着现代农业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农业越来越重视,无论在政策上还是资金扶持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但是很多基层领导还没有足够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农经管理工作。

1.2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农村自身的情况,导致农村经济管理比较复杂,因为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较多,涉及的人员也多,同时农村经济管理的政策性又较强,因此,在进行农村经济管理时就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与之配套,这样才能使农村经济管理有效开展。然而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仍有可完善之处,导致部分农村经济管理职能不能有效发挥,制约了农村经济管理的作用。

1.3管理制度不完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在很多市场主体中已经建立了有效完善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然而农村的发展速度比城市慢,市场经济的管理理念还不够深入,因此,还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与目前的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造成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尤其在目前的发展形势下,农村的社会结构、利益结构和农民收入构成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需要完善健全、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才能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4管理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管理工作人员是保障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关键,因此要确保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同时也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综合素质偏低的情况,既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又没有思想上的认识,同时也缺乏工作热情,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

1.5资金管理不规范

目前,很多农村都存在着承包租赁合同不规范的情况,导致所得费用的减少,从而造成集体资产的损失。另外,很多农村财务不公开、不透明,也造成资金管理不规范。同时,由于农村干部缺少理财的概念,很少接触理财的信息,也没有相关的培训,导致对现有资产只会保管,不会投资,使资金(产)的回报率很低。

2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建议

2.1提高认识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领导,要经常督促其抓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从而使基层干部重视该项工作的开展。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宣传,营造全民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氛围,重点宣传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对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及对自身工作的认识。

2.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健全农村经济管理规章制度,推进法治进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该对农经管理执法责任权责体系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建立完善的追责体系、激励体系.对农村经济管理进行全程、动态的追踪,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法治对农村经济管理的作用。

2.3规范日常工作

目前很多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都不够规范,无论是农村土地承包、村级财务管理还是农民相关补贴等都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工作起来没有制度可循,造成很多工作没有顺利开展。因此,为了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要制定出符合工作实际情况的日常工作制度,使日常工作得到更好的规范。

2.4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畅通基层经济管理的上传下达、意见反馈,应该建设网络平台、数据库系统、监管系统,这样才能更好地反馈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分享相关的农村经济管理信息,诊断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从而逐渐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

篇14

关键词:农村金融;新农村建设

1农村金融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作用

1.1农村金融促进乡镇和私营企业的发展

通过农村金融信贷的支持,中小型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利用获取到的资金发展起了自己的业务。随着规模和业务扩大,以及为了满足适应市场化和国家化的需要,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小城镇建设,从而带动了企业产业的发展,这些都归功于农村金融的支持。

1.2农村金融带动了农村信息化和产业化的发展

在“三农”的开展过程中,引进农业所需要技术、购置优良品种和进行农用设施的改造以及聘用技术人员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随着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进一步完善,将给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化的步伐。

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农民需要农村金融来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和生产

农民发展农业、养殖业以及扩大生产都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资金的来源就依靠农村金融来解决。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在仅仅满足于以往的贷款和还款业务,更加倾向于更丰富和方便的服务,比如:结算业务,投资业务等等。农民的生产生活、收入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都与农村金融有直接的关系。

2农村金融发展和改革的建议

2.1大力发展新农村经济,实现农村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的均衡发展

金融和经济发展是离不开,是一个整体,经济决定金融,没有一个个的经济体,金融就很难发挥其作用,因此,农村金融服务滞后的现象,只有不断地通过在供给中创造出更多的需求、在需求中提供更多的供给,才能真正的解决这一问题。

2.2建立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根据农户和企业发展多层次性和多样化的要求,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竞争性的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允许农发行逐步开展信贷以外的咨询、项目融资、企业并购等金融业务,以增强其盈利水平,催进其可持续发展;开发适合新农村建设所需金融品种和服务,使农村金融资源总量平衡;建立和完善贷款的风险管控机制,遵循信贷资产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通过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协同运作,能够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2.3优化农村金融信用环境,为农村金融健康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切实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好的服务;强化农村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为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提供依据,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建立更加灵活的担保机制,为贷款发展农村经济扫除障碍。新晨

2.4引导和规范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金融不能很好的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在农村金融市场多元化、竞争性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其作用,同时要重视民间金融的规范和引导,加强有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放宽市场准入提交,杜绝非法操作,使其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3结语

总之,只有不断的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和发展适合新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才能更好的为新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满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魏雅丽.中国农村金融成长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