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要求范文

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要求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要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要求

篇1

关键词:耕地治疗;农田建设;标准;综合整治

耕地综合治疗的高标准主要就是指通过一定的配套设施,采取科学有效的农田建设举措,集中、连续的形成一套完整的耕地治疗体系,旨在提高耕地的抗灾能力、改善农田经营方式,提高产能。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田耕作历史悠久、耕作经验丰富,但是对于农田建设的高标准耕作研究尚且不够完善。如何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结合先进技术和经验制定详细标准促进农业科技发展是研究的主要目的。[1]

一、高标准耕地治疗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高标准耕地综合治疗是指在传统农田建设基础上强化建设条件、建设要求等内容,侧重于不同区域的具体农田改进办法。在综合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到耕地本身的区域性、适应性,根据土地条件的优良,完善基础设施,综合提高耕地质量。制定出的具体实行办法,要考虑到是否科学可行,要保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基本权益,有针对性、有导向性的开展农田建设、整治。

耕地的保护是从数量到质量的双重保护,农村耕地的基本整治是要保证高产和稳产,维护生态平衡,提高抗灾能力,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积极实现耕作方式的创新性改革。耕地综合治疗要保证高标准,对于农田质量要划分等级,按耕地的优、良分布,这是对于耕地区域性整治的质量要求,说明基本的农田建设要努力实现高标准、高要求,落实好土地的灌溉、排水工程等,预防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等,实现科学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满足规模生产的要求。[2]

二、耕地综合治疗标准下基本农田建设的研究方法

指标考察。研究区域内土地的地形、地貌,结合气候、水文和土壤的基本特征,对耕地的总体生产力水平进行等级划分、评定。首先从构建评价体系着手,考察因素要从土地质量、生态水平双重方面进行,提高质量、稳定数量,保证生态景观良好。总体来说,高标准建设农田,一方面要考虑到耕地的生产条件,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是否能长久可持续的发展,这是高标准要求下农田基本建设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综合判定。在农田内部指标核查中,考虑到农田基本自然特征的差异性,主要考察方面要从耕地的土壤湿度、土层深度、有机质含量和整体土地质地入手,测定PH值。这些因素对于基本的农田建设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根据研究指标得出结论后,可有根据当地生产特点实施土地生产、保护机制。保证灌溉率、做好排水工作、完善道路的通达度,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活动,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进一步为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保障。除此以外,主导农田高标准建设的因素还包括当地的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化程度和人口规模等。指标的综合判定一定要遵循全面性和独立性。[3]

三、基本农田建设研究结果分析

耕地的自然生产水平主要是由自然质量条件决定的,耕地自然质量等级可以按照评价值进行划分,等级靠前的耕地质量水平较高、自然条件优越,耕作没有太大的限制因素,应当作为农田建设的有限选择区;水平较低一级的耕地该是自然条件一般,主要会受土层厚度、土壤肥力等因素影响,可能还会有轻微的土壤盐渍化。这种等级的耕地一般灌溉设施较差,应该是建设高标准农田体系中重点建设的潜力地块。这些可以通过增加土地平整度、改善基础生产实施实现土地的改良和升级,进一步提高农田建设的质量条件。最后,末端评价等级的耕地属于总体水平较次,自然条件没有什么优越性,改造难度系数较大,同时各项整治工程实施较难,不适宜建设。[4]

土地的总体质量评价应当综合各要素分析,作出科学计算、判断,同时还要结合农田建设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作出评价结果,将建设区域划分为重点建设地块和建设潜力性地块。耕地区域建设要控制在风险范围内就还要为一般建设区预留建设地块,保证耕地综合利用和保护。

建设农田保护机制还要优化耕地的基本自然条件,提升总体质量,凸显地块优势。需要优先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结合土地特点,完善基本工程实施。对于稳定性一般、自然质量水平较高的土地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处理好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耕地建设中,要提高土地产能就要可持续利用。例如,山区地块,地形起伏较大,不利于主要农作物的耕作,但考虑到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地区自然条件还是属于较优越,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保护机制;对于平原地区的耕地,地形平坦,灌溉便利,水文、土质条件都十分适用于生产活动,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把耕地作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5]

结语:

当前社会经济要求下,要实现农业的大发展、大进步,在关于耕地综合治疗的高标准方面一定要做足调研、做好研究,在农田建设方面积极创新,实施耕地保护政策,落实好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保护工作。在研究数据方面要选取不同区域、不同条件土地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总体评价科学评判等级,作出合理的分析、验证。对于土地的限制性因素要做好控制,对于其优势要充分利用,提高耕地总体生产力水平。重点研究土地的综合情况,多元化推动土地建设工作,始终尊重民心民愿,以长久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使基本的农田建设实现耕地综合治疗的高标准、高要求。

参考文献:

[1]朱传民,郝晋珉,陈丽,双文元,刘平辉.基于耕地综合质量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J].农业工程学报,2015,08:233-242.

[2]钱凤魁,王秋兵,李娜.基于耕地质量与立地条件综合评价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J].农业工程学报,2015,18:225-232.

[3]钱凤魁,张琳琳,边振兴,牛朋,贾璐,王秋兵.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耕地质量与立地条件评价研究[J].土壤通报,2015,05:1049-1055.

篇2

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25个粮食主产省份率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自2009年7月份启动以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很好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应该找出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什么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将耕地整理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产稳产田。它不仅是土地、劳力资源等“硬件”的建设,也是科学技术等“软件”的集成。不仅是一项田间工程,即对水、路、渠、林的改造和配套,更是实施土地平整、土壤结构改良的一项田面工程,是一个系统完整地提升耕地持续生产能力的综合性措施。同时也是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基础保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少数农民对农业综合开发认识不足,群众筹资投劳难以落实。土地治理项目名义上农民是实施主体,实际上是以县级开发部门或乡镇政府为主体组织实施的。由于实施主体和利益主体不一致,农民分散耕种和外出打工劳力多,难以组织其投工投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实施和绩效。

2.投资标准偏低

目前项目开发中农田配套设施投资标准偏低,不能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执行的标准是中低产农田改造标准,不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按现行投资标准改造后的项目区,往往会形成所谓的“核心区”和“辐射区”之分。造成辐射区水利工程严重配套不足,形成“断头路”、“断头渠”现象,项目区群众受益不均。

3.耕地难调,质量退化

延长土地承包期后,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耕地难以调整。按照“统筹规划、集体资金、连片开发”的原则,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打破原有农田划块,重新调准农田分配,往往有些农民不愿接受。另外,在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中,对新增耕地质量要求有所忽视。且大部分采用机械方式开垦,土壤原有结构被打乱,土壤养分含量低。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为追求较高的生产效益,进行掠夺式耕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绿肥等有机肥料,使得耕地质量大幅下降。

4.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由于农业综合开发总体投入资金有限,农民投入难、地方财政资金紧张,近几年,国家农发办规定的亩投资标准难与国家农发办2004年出台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相对应。由于亩投资标准相差较大,虽然我国许多项目区采取了集中资金、整合投入等措施,但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规模仍然不大,速度依然很慢。

5.规划设计不合理,注重硬件,忽视软件

在建设标准农田中,农业综合开发较普遍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等有形实体工程建设,从规划设计到实施,均精心布置,工程做得精、细、实、优。与田间工程相比,土壤改良、科技等软件措施略显不足,没有真正达到综合配套的要求。科技措施等无形投入的不足,高标准农田建设只能算是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投资效益的发挥,没有真正体现高标准农田的目标。有的地方设计未从实际出发,存在着路渠建成后“进水渠不进水,排水渠不排水”的现象。

6.建设有力,运营乏力

在现行的农村分散经营体制下,大部分村镇经济基础薄弱,许多建好的工程由于后期管护工作不到位,高标准农田发展不可持续。一些项目工程在建设当期当年,无论工程的内在质量还是外在形象,都可算得上是精品优质工程,一旦后续管护工作跟不上,工程破损扩大,高标准就会转化为低标准。一些通过土地整理建成的标准农田,也由于后期管护不到位,导致整理好的耕地质量下降,甚至出现抛荒现象。因此,有效管护,持续运营,长久发挥效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总理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最要紧的是保护基本农田。”目前,不少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建设高标准农田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必须进行广泛宣传。

2.建设高标准农田要树立“高”的理念,不可与中低产田改造的模式相等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提升,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借鉴意义。但高标准农田建设不能与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画等号,用中低产田改造的思路来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模式、机制等问题,都需要进行实践、探索和总结,通过建立实验示范区来加以验证。既要充分利用以往中低产田改造搭建的平台;又要深刻认识高标准农田建设毕竟与中低产田改造目标不一,一定要有新理念、新思路,绝不是增加点投入就能解决问题的。

3.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既要把耕地、道路、防护林、排灌渠道、机井、抽水站、输电线路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全面规范,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条件,更大程度地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又要注重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设施建设。土地平整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风要求,便于经营管理;田间道路工程的实施要从适应当地地形地貌条件出发,从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节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综合考虑,按照“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方便运输、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布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应有利于改善农田周围的生态环境,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加大资金投入,集中资金保重点。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和按照项目管理的优势,主动搭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整合平台,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和“资金渠道不变,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思路,统筹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加强部门和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形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巨大合力。

5.整合项目,综合资源。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复杂,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引力,以县区为整合平台,以涉农项目为依托,坚持综合开发的原则,坚持规模建设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通过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实施、科学选点、统筹规划、整合项目、规模开发、综合资源、分别利用、渠道不变、归口申报、县级负责、有序推进、整体验收、各记其功的项目建设机制,有效整合涉农项目,综合开发资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使之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亮点,结构调整、特色示范的亮点,科学发展、持续利用的亮点。

6.创新机制,处理解决好土地流转等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积极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充分尊重项目区农民群众的意愿,让项目建设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各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应依托资源和产品比较优势,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发展优势农产品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系,做到藏粮于田。走出一条立足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和改善生态环境,融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之中。应正确处理适当提高标准与经济适用的关系,探索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的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和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确保国家投资效益的长期发挥。

7.加强管护利用。要坚持用科学的理念创新建立一种新型的管护机制。一是法律保护,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予以重点保护。二是明确管护主体及责任,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应建立统一的、规范的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永久性标志牌,标明工程的范围、面积、主要设施及管护责任单位等。要办理好移交手续,县、乡(镇)、村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落实责任人,建立高标准农田管护长效机制。三是推广科学技术,搞好开发利用。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大力推广先进的、成熟的、品质优良的科研成果,坚持标准化生产,使改造后的农田实现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 张钢军, 张恩禄,侯宇.关于推进辽宁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考[J].农业经济, 2010,(3).

[2] 江苏省农业资源开发局土地治理项目处.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3).

[3]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耕地保护处.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质量问题与对策[J].浙江国土资源,2007,(2).

[4] 200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 示范工程项目正式启动,进展顺利开局良好[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10.

[5] 湖南省攸县农业综合开发办.新一轮的粮食增长点——关于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调查与思考[EB/OL].攸州网,2009-09-29.

篇3

[关键词]郑州市 耕地资源利用 对策 建议

[中图分类号]S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060-01

一、耕地资源合理配置与种植业结构调整

依据耕地地力评价结果,按照郑州市政府制定的城郊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发展目标,参照全市土壤类型、自然生态条件、耕作制度和传统耕作习惯,在分析耕地、人口及效益的基础上,在保证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的前提下,提出郑州市农业结构的调整规划。

1.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依据郑州都市区“一主三区四卫”的空间结构,郑州市现代农业空间的战略格局可概括为“一圈双轴汇聚高端,高效特色两区协同、一带一廊主题联通”。一圈即主城新区都市农业圈,以特色杂果种植与园艺设施农业为主,发展旅游休闲农业。两区即平原高效现代农业区,重点发展粮食作物种植与种业产业、特色杂粮种植产业、果蔬花卉产业。山区丘陵特色农业区以丘陵、沟域为主,适合种植杂粮、杂果,适宜发展畜牧养殖与杂粮杂果种植相结合的循环农业种养模式。一带指沿黄生态休闲农业带,拥有黄河滩区与百里亡B岭特色地理与自然禀赋,适宜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产业,精品果蔬和设施食用菌种植产业,黄河鲤鱼养殖产业。一廊指南水北调干渠生态景观农业廊道,包括贯穿我市南北的南水北调干渠两侧的农业区域,优先发展以花卉、苗木、林果为主的生态绿色农业以及由此延伸的休闲观光农业、创意体验农业、高新科技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

2.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从郑州市农业发展现状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律来看,未来十年,农业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是依靠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传统的农林牧渔产业。传统的农林牧渔产业结构将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以谷物生产为主的传统种植业将在依靠科技和土地质量提升来提高土地生产率,在保证综合产出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腾出耕地和水资源让位于附加值更高的蔬菜、花卉、籽种等产业的发展。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更多地将通过内部挖潜,转变发展方式,合理布局,向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健康养殖发展,以确保生产能力与效益的提升。二是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全面突破优势产业和潜力产业。包括蔬菜产业、花卉产业、籽种产业、农产品加工业,这些产业目前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利好条件和政策环境,发展潜力巨大。三是围绕现代城市发展拓展农业的新领域。包括休闲农业、生态产业、农业物流产业和农业总部经济,将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的亮点和新的增长点。

二、大量推广科学施肥

肥料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环节。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肥料效应,提高经济效益,应按照作物需肥规律施肥,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不断培肥地力。但又必须考虑影响施肥的各个因素,如土壤条件,各种作物需肥规律,肥料性质等,并结合相关的农业技术措施进行科学施肥。

1.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

扩大实施“沃土工程”实施规模,在高标准粮田区域内,开展耕地质量定向培育,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为重点,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施专用肥和生物肥,不断改善粮田地力状况,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在农田基本设施配套齐全,能充分保障灌溉用水的地区重点推广秸秆快速粉碎还田腐熟技术;在西部丘陵山区没有条件直接秸秆还田的区域重点推广秸秆薄膜覆盖堆肥、生物快速腐熟堆肥技术。

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技术,是国家的一项支农惠农政策。按照“增加产量、提高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总体要求,围绕测土、试验、示范、制定配方、企业参与、施肥指导等环节开展一系列的工作。为建立健全施肥指标体系,指导农民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三、加强耕地质量管理

郑州市耕地资源有限,要获得更多的产量和更高的经济效益,只有必须依靠耕地资源的增产潜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提高耕地质量,依法进行耕地质量管理。

1.依法对耕地质量进行管理

要根据“国家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及“河南省耕地质量保护办法”,建立严格的耕地质量保护制度,严禁破坏耕地和损害耕地质量的行为发生,建立耕地质量保护奖惩制度,完善各业用地的复耕制度,确保耕地质量安全及农业生产基础的稳定。

2.改善耕作质量

农户分散经营和小型农机具的施用,使耕地犁底层上移,耕层变浅,使耕地土壤对水肥的保蓄能力下降,植物根系发展受到限制,影响作物产量的提高。要倡导农户联片的耕作方式便于大型拖拉机的使用,改变犁具加深耕作层,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壤矿质养分的转化利用能力,提高耕地基础肥力,保证耕地质量的良性循环。

3.扩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规模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和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日渐提高。要强化防止灌溉用水及重金属垃圾对土壤的污染。严禁化肥和有害农药的超标准施用,避免残留物对土壤的污染和塑料制品对土壤的侵害,而影响植物根系的发展。增加资金和技术投入,扩大完善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使产品和食品生产有可靠的保证,用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志伟,许嗥,崔邢涛,河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对策[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03).

[2]乔庆伟,许庆福,王增茹,孟艳丽.济宁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山东国土资源2005(11).

篇4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实现我国耕地保护基本国策的一项基本制度,是落实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措施之一。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杨维刚作为来自国土资源系统的委员,十分关注耕地保护工作。他表示,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对于遏制耕地锐减势头、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坚持耕地占补平衡不动摇

近年来,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部分省份难以在本行政区内实现占补平衡。二是新增耕地质量越来越低。各地新开垦的耕地质量普遍不高,占优补劣现象比较严重。三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地方采取非常规手段补充耕地,带来了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生态隐患。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一些人开始质疑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杨维刚认为,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看,在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决不能轻言放弃。关键是要积极顺应形势发展,围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不断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对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杨维刚有自己看法。一是粮食安全这根弦不容松懈。我国人多地少,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近年来,粮食连年增产,但粮食进口也在同比例增长。有数据显示,将我国进口的粮、油等农产品综合起来算,相当于每年在海外占用了7亿亩左右的播种面积。要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把饭碗端在别人手里。二是耕地后备资源的现实潜力不容忽视。通过近十多年的大规模开发,大部分土地资源已得到开发,但在新疆伊犁河谷、黑龙江松嫩平原等地,还有大量优质后备资源,耕地开发仍有较大空间。此外,我国现有耕地也有很大的扩容提质空间――据统计,通过土地整治可实现3%~10%的新增耕地率。对占耕地比例2/3以上的中低产田进行提质改造,将大幅提高粮食综合产能,也相当于增加了大量有效耕地面积。三是占补平衡制度的硬性约束能力不容低估。占补平衡制度将耕地补充与建设用地审批相挂钩,实行“以补定占”“先补后占”、“占补平衡”,形成了控制建设占用、促进节约集约、稳定耕地数量的倒逼机制。过去15年的实践表明,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强化了全社会耕地保护意识,有力遏制了耕地面积快速减少态势,优化了土地利用布局与结构。在耕地保护方面,目前还没有比占补平衡更好的替代方案和制度设计。

顺势而动推进制度改革

杨维刚表示,要坚守好耕地保护红线,就必须要顺势而动推进占补平衡制度改革。一是要坚决贯彻中央对耕地保护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二是要积极应对“四化”同步发展对耕地保护提出的新挑战。顺应“四化”发展所带来的人口迁徙以及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生产方式的调整变化,构建耕地保护新模式尤其是耕地占补平衡新模式,是当前土地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三是要充分考虑科技进步对耕地建设与管护带来的新影响。一方面,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程度大幅提高,既提高了耕地单产,使得更少耕地能承载更多人口,也对耕地布局、结构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今后的耕地占补平衡必须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组织实施。另一方面,遥感、航测、计算机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耕地调查、监测、统计等管理工作效率,使得新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模式成为可能。四是要认真总结工作实践,为创新占补平衡制度积累新经验。

杨维刚建议,要完善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将现有的耕地开垦费调整为占用耕地补偿费,并大幅提高征缴标准。国家统一制定具体标准,并根据建设所占耕地的数量、质量的不同等级,探索建立占用耕地补偿费阶梯费率制度,形成“不占或少占耕地、能占劣地不占好地”的倒逼机制。在省(市、区)域内不能实现占补平衡的,补充耕地缺口部分的占用耕地补偿费应上缴中央,由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占用耕地补偿费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央分成部分)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筹平衡。要完善土地整治制度,建立新增耕地储备制度,拓宽补充耕地来源渠道。新增耕地来源应从以开发为主过渡到以整理、复垦为主。取消当前占补平衡制度中对补充耕地项目的资金、地类等不合理限制。不论新增耕地的资金来源、原始地类、获得方式,只要是符合相关规定的,即可纳入新增耕地储备库。只有耕地质量等级达到中等地以上的,才能用于占补平衡。

“要改革占补平衡实施方式,变项目平衡为总量平衡,变数量平衡为数量、质量双平衡。”杨维刚建议,要以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为目标,把提升耕地质量放在首位,坚持统筹规划、先建备补、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不再实行项目对应的占一补一制度,以年度为周期,实行县域范围内的耕地占补平衡总量管理。只要符合相应质量要求的新增耕地量多于年度耕地减少量的,即可视为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建立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对建设占用的耕地以及新补充的耕地,要进行数量和质量双重评价,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对占补平衡考核制度杨维刚也表示出了特别关注。他建议,建立完善以各级政府为责任主体,以年度为周期,以耕地数量增减、质量升降情况为主要内容,以土地变更调查、卫片执法检查和现场核查为主要手段的耕地占补平衡考核体系。结合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地理国情监测等重大工程,加快完善现有土地整治和占补平衡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耕地数量变动、耕地质量变化的跟踪监测与统计。进一步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将其作为占用耕地补偿费和中央分成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转移支付、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生态用地或成新内涵

如何统筹好“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的关系,既不因耕地开发而影响或破坏现有生态系统,又通过保护耕地来提升现有生态系统建设水平,是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

篇5

关键词:城乡统筹 人地挂钩 土地整治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0-157-02

1 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以及国土资源部《关于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的意见》精神,创新城乡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城乡统筹和“四化”同步协调发展,以现代产业园区和美好乡村建设为载体,通过创新城乡土地管理制度,实施人地挂钩政策,推进全市城乡之间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构建耕地得到严格保护、各类土地得到有效利用、集体土地资产价值得到充分显化、农民权益得到切实维护的土地管理新格局,为皖北后发地区跨越发展探索新路。

通过人地挂钩搭建城乡土地一体化配置的新平台,促进城乡空间的优化重构,奠定统筹城乡发展的空间基础。新时期农村土地整治,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及美好乡村建设完全合拍,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进,恰逢其时。

2 人地挂钩政策的内涵

人地挂钩是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的基础上“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定居规模挂钩”,把“地随人走”作为人地挂钩政策的核心内容,遵循人口迁移规律和现代城镇发展规律,以现代城镇体系聚集人口增量控制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以现代城镇体系聚集人口增量(以前两个年度城镇化率之差,即城镇化增长率)与人口总量的乘积,扣除上级下达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后,作为开展人地挂钩的年度规模控制指标。通过优化土地空间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园区就业、农村环境改善。

3 研究区人地挂钩潜力测算

3.1 宿州市农村建设用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3.1.1 农村居民点用地中空闲土地多,利用效率低

宿州市农村居民点面临布局分散、闲置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的局面。农村居民点是以低层、单户房为主,楼房很少,居民点建筑物密度与建筑容积率低。另外农村居民点用地中的一些生产性用地,如庭院用地,存在土地利用不充分和闲置问题。

3.1.2 农村居民宅基地超标多,农民集约用地观念淡薄

宿州市一户多宅、“空心村”及闲置宅基地等问题突出,造成土地资源使用粗放浪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农村相继出现建房,由于缺乏严格管理、科学规划和合理引导,农民建房一直处于随意性的自发建设状态,致使农村居民宅基地超标严重,许多新建房户并不退出旧宅,已进城务工经商并购置商品房在城市居住的农民大多也还保留农村旧宅,于是就出现双重占地,甚至一户多宅、多重占地的现象,而老宅的弃置不用则出现了“空心村”现象,土地资源闲置浪费问题十分突出。

3.1.3 农村建房无序,村容村貌较差

由于农村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农民建房随意性很大,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农民在建新房时多选择在村庄交通方便,视野开阔,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段建房。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性指导,致使新建住房新房零乱无章很难达到美观及质量要求,厕所、牲畜圈等辅助设施常与新建住宅连在一起,而且生活垃圾随处乱弃,没有统一的处置措施和统一的污水排放管道,雨天污水横流,晴天秽气难闻,农村居民点生活环境状况较差。

3.2 潜力测算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的测算方法较多,比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1)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2)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现场调查统计法;(3)户均建设用地标准法;(4)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闲置率法;(5)根据农村人口及人均居民点用地变化趋势测算规划潜力。

本研究采用第(5)种方法,即根据农村人口及人均居民点用地变化趋势测算规划潜力。主要基于由住建部规定的不同地区农村宅基地占用面积标准推算得出的人均居民点用地规模标准,测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理论上具备的整治潜力。

以建设部规定的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最高限150m2,利用宿州市现状农村人口数据和预测得出的宿州市未来农村人口规模,计算得出宿州市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的潜力,具体计算公式(1):

S= S现状-P规划0 (1)

式中,S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的潜力,S现状为现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P规划为目标期宿州市农村人口规模预测值。

2012年宿州全市总人口为651.66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537.8万人,城镇化率为34.8%,农村人口为350.6456 万人。2012年土地变更调查全市村庄用地为180.89 万亩,人均村庄占地面积为343.59 m2/人。所有村庄全部进行集中整治后按照人均150 m2计算,需要安置用地78.90万亩,可节余土地101.99万亩,节地率高达56.38%。

4 人地挂钩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需要坚持的原则

4.1 坚持保护耕地,节约集约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落实节约优先战略。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建设用地布局,实现辖区内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增加用地更集约,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

4.2 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

始终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把保障县域经济和农村发展、促进产业园区发展作为立足点,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机制,理顺农民、集体和政府之间土地收益分配关系,促进土地、资金、人口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优化配置。

4.3 坚持依法稳妥,有序推进

坚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有序推进;始终把握政策走向,制定配套政策和严格的监管措施,确保土地综合整治和人地挂钩工作依法合规、稳妥有序开展。

5 开展人地挂钩土地综合整治的预期目标

5.1 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现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得到全面实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高,土地闲置浪费、低效利用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用地布局更合理、粮食安全有保障。到试验期期末,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耕地耕地保有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5.2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同推进

通过优化土地、人口、产业空间发展布局,构建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四级特色鲜明、产城共融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形成产业支撑有力、人口转移有序、资源集约利用、环境保护良好、发展成果共享的城镇化发展新局面。

5.3 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初步建立

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初步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形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股份化经营稳妥推进,农民合法权益有效维护,美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壮大,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实现协调发展。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宅基地管理、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制度体系,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6 开展人地挂钩土地综合整治的建议

6.1 探索资金筹措渠道

由于挂钩项目投入巨大,因此必须建立多方而的融资渠道。一方面,政府可以每年拿出部分国土专项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资金等及整合涉农资金包括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农村环保工程等各项涉农资金用于人地挂钩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另一方而,也可以出台配套政策以及管理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此项工作当中。

6.2 探索城乡统筹利益共享机制

探索城镇产业园区与乡镇结对共建美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新路径,高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促进农村人口在新型社区集中居住、转移园区就业;原村庄建设用地进行复垦整治,在核销美好乡村建设用地、留足农村发展用地后,节余指标经批准有偿调剂用于结对产业园区发展建设;指标收益全额返还结对乡镇,专项用于拆旧区复垦、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拆旧补偿与建新补贴以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促进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要素优势互补、合理配置,逐步形成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持农业的良性机制。

6.3 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按照产权清晰、用途管制、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全面推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按规划用于除商品住房以外的建设;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有偿退出、流转机制,开展转移落户到城镇的居民退出农村宅基地、房屋交易试点等工作。

6.4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通过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大力推进园区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实现非农就业,鼓励农民由个体进城务工向家庭式迁居城镇转变,完善相关政策、推动进城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和待遇,基本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促进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受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健全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管理制度,建立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确保进城农民安居乐业。

6.5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以现代农业“两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平台,加快培育以农业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完善金融、科技等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引导城市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促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 刘彦随.农村土地整治要让农民受益[N].人民日报,2010-11-12.

[2]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S].

[3] 宋伟,陈百明,陈曦炜.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模型的理论与实证[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l):1-5.

篇6

提高新造耕地质量的必要手段

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耕作土壤的上表土层又称耕作层,是熟化程度较高的土层,肥力、耕作和生产性能最好,需要人力剥离进行再利用的正是这一部分,而它的可搬动、可迁移性正为今天我们实施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提供了可能。

宁波市1999~2007年建设占用耕地46.27万亩,而在被占用的耕地中60%以上是优质耕地。我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但在实际补充耕地过程中,往往只是做到了数量上的平衡,忽略了质量要求,普遍存在“占优补劣”的情况。为实现耕地“占优补优”的目标,国土资源部作出了新增耕地实行分等定级的规定,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复垦项目管理的通知》也要求新增耕地实行分等定级,对达不到规定标准的,要增加补充耕地的数量,这对于耕地资源紧缺的宁波市来说,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要保证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的真正平衡,不浪费有限的补充耕地资源,必须实施耕作层土壤的剥离和再利用,来确保新垦造耕地的土壤质量。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要求:“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各类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必须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

按照国务院及国土资源部的有关要求,2007年10月份,宁波市人民政府转发了市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水利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耕地开垦项目管理意见的通知》,明确规定:利用丘陵山地、溪滩地、废弃矿山、建设用地等开垦耕地项目,其表土必须为建设占用耕地剥离的优质耕作层,且耕作层厚度要达到30cm以上,以确保新增耕地质量。建设用地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止表土剥离,否则,停止供地。表土剥离及搬运费用纳入耕地开垦项目预算。该文件的出台为宁波市表土利用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表土剥离再利用初见成效

上世纪90年代,宁波市政协委员、高级农艺师李民政首先提出,要对建设占用耕地优质耕作层土壤剥离进行再利用;2002年,宁波市人大副主任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007年,市三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又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积极推广建设用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并利用的提案,社会各界对开展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的呼声越来越高,大家都已看到优质耕地耕作层表土利用的广阔前景。

2007年3月,国土资源部组织对宁波市2006年耕地占补平衡工作进行抽查,2007年5月浙江省政府又组织对宁波市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检查,两次检查,暴露出宁波市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中存在的“占优补劣”现象。虽然各级政府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补充耕地工作,但开发出来的土地质量往往不尽人意。土壤肥力严重不足,表土熟化周期长,植被生长缓慢,农作物成活率不高,产出率低等问题,使耕地占补平衡几乎成为一个“数字游戏”,这样的占补平衡,仅仅实现了数量上的平衡,而不是粮食生产能力上的平衡。

针对国土资源部和省检查组提出的几个问题,宁波市决定,要将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将被占用的优质耕地表土有计划剥离后,用于新垦造耕地表层覆盖,或者改良现有中低产耕地的土壤、提高其质量等级。

近年来, 宁波余姚市临山镇、象山县、鄞州区、奉化市等县(市)、区在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方面进行了不少的探索。

――余姚市临山镇废弃采石场复耕试点。临山镇先后在329 复线、国昌公司新建厂房、余姚风机总厂扩建厂区等建设项目中,剥离耕作层土方11.85 万方,用于乌龟山和临山一塘两个废弃采石场复耕整理工程,共新增耕地97.05 亩。由于新垦造耕地上覆盖了优质耕作层,新增的耕地土质肥沃,当季种植的庄稼长势良好。同时,也为临山镇发展经济提供了用地指标。

――象山县泗洲头镇杨大场村低产田改造项目。该项目改造土地面积536亩,共剥离、搬运覆盖了69800立方米的优质耕作层,项目投入434万元,建成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高标准基本农田449亩。

――鄞州区章水镇耕作层表土剥离。章水镇两个企业,本着对土地的挚爱,动用人力、物力、财力,将其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两块耕地上的耕作层表土进行了剥离、迁移,目前已将表土堆放在另一企业的空场地上,准备用于当地的开发造地工程。

――奉化市西坞街道利用耕作层土壤溪滩造地。2005年宁波市甬新河工程(奉化段)开工建设时,共征用土地960亩,工程沿线要开挖处理掉的优质耕作层约有80多万立方米。奉化市水利局把这些土壤剥离出来运到横坑沙滩堆放,供今后垦造耕地时当表土,现已将20万立方米无偿提供给税务场村用以65亩沙滩造田。这些新造的耕地成了村民的“香饽饽”,已有10多户村民要求承包,每亩田租费可达500元,每年可为村里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万多元。

下一步对策

笔者认为,开展剥离耕作层再利用工作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原则,剥离耕作层再利用工作地方性很强,要形成市里定政策、方向,县(市)区乡镇(街道)出规划的工作体系,各地要因地制宜的开展这项工作。二是“试点推动”原则,剥离耕作层再利用是一项新的工作,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应在取得试点成功的基础上,积极向面上推广。三是“市场运作”原则,要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机制,将其纳入到建设用地管理和垦造耕地的全过程,使之成为今后土地管理中资源保护和利用的一项长效措施。

1.制定政策,明确要求

确立一项基本原则。根据市政府《 意见》,各县(市)区要出台具体的《实施意见》或《办法》之类的可操作性文件,建立耕作层土壤剥离的工作机制和有关的规章制度,规定新批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必须进行耕作层剥离,使耕作层剥离成为建设用地供地的前置条件,国土资源部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要增加建设单位必须无偿保护和提供耕地耕作层的条款,交纳一定的土地资源补偿押金,对无理由拒不提供耕作层的应停止供地。

明确一个实施主体。各县(市)区乡镇(街道)对辖区内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和再利用工程负责,此项工作应列入县级政府对各乡镇(街道)的考核内容,年终对该项工作组织专项考评。各乡镇(街道)要制定复垦用地规划和耕作层土壤贮存保护规划,对具体建设占用耕地项目的耕作层剥离、运输(包括贮存)、复垦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对于超过乡镇(街道)处理能力的(如国营农、林、渔、牧场耕作层再利用),可提请上级政府部门管理。

制定一项优惠政策。新垦造的耕地,只有进行合理的耕作才能发挥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使新垦造耕地得到更好的利用,在土地开发项目工程验收通过后,应抓紧时间把土地承包到农户手中,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承包政策,承包新垦造耕地的农民,一定期限内可免交承包款,期满后在招标的前提下,承包款也可适当优惠,以鼓励农民积极承包新垦造耕地,让其充分发挥效益。

2 .加大资金投入,予以鼓励扶持。

宁波市政府《 意见》中已作出相应规定,“各县(市)、区政府可出台相应规定,适当提高委托耕地开垦费,统筹安排表土剥离及搬运费用。”同时,要加强资金管理,“对用地单位缴纳的耕地开垦费(委托耕地开垦费),应设立财政专户,封闭运营”。各地也可建立土壤剥离与再利用专项资金,专项资金来源、使用、管理等方面要有明确规定,专项资金可从土地出让金等列支,专门用于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作。资金来源的渠道有:

――土地出让金。《国务院关于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从2004年1月1日起,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将部分土地出让金专项用于土地整理复垦、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基本农田建设以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土地开发。同年,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印发了《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收入管理办法》,要求各地根据当地情况,将不低于平均纯收益15%的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

――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国家征收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专项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耕地开发等开支,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再利用作为新增耕地或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途径,理应投入相当规模的资金。

――造地改田专项资金。表土剥离再利用工作,是土地开发整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理应纳入土地整理范畴,使用造地改田专项资金。

――地方政府的投入。对利用优质耕作层土壤增加的新耕地及其产生的相应指标,可实行政府收购制度。在工作开展前,政府可以预先支付一部分收购资金。

3 .组建班子,落实责任

一是各县(市)、区组建土地开发整理办公室。其职责主要包括:负责编制各乡镇(街道)剥离耕作层再利用工作的规划;负责对乡镇(街道)剥离耕作层再利用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对乡镇(街道)此项工作开展年终考核;负责实施跨区域的耕作层剥离和再利用工程;负责土壤剥离与再利用专项资金的管理;开展技术研究,如土方剥离量和成本的测算、堆置场所的选择;拟订相应的技术标准等;根据需要组建国土、农林、水利、环保、财政等方面专家,开展对耕作层土壤剥离工程的技术鉴定和竣工的验收。

二是组建土地资源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目前,宁波市已成立了土地资源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实施海涂围垦工程和耕作层土壤再利用的商业化运作。各县(市)区可成立分公司,或者单独组建当地的对口公司。公司的职责可以包括:开展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的剥离、运输和造地施工;受乡镇(街道)委托,负责耕作层土壤堆放点建设和耕作层土壤的储存保护,防止耕作层土壤因堆放不当造成土壤污染和环境污染,防止肥力流失,保证剥离土壤质量。

4 .制定实施细则,完善工作流程

根据各地试点的情况,应该建立一套招拍挂告知、协议签订、施工指导、检查验收等较为系统的操作程序和方法。

一是招拍挂告知。在招挂拍建设项目用地时,应将所占耕地一定厚度的耕作层无偿提供给乡镇(街道)告知参与招拍挂的单位,作为建设项目供地的前置条件之一。

二是协议签订。建设用地单位在办理建设项目用地许可证时,与乡镇(街道)和拟组建的土地开发整理办公室签订《 用地项目表土剥离三方协议》,并缴纳一定数目的耕地耕作层剥离保证金。用地单位若不履行耕地耕作层剥离义务的,由乡镇(街道)委托相关公司进行剥离搬运工作,其费用从所交纳的保证金中支出

三是施工指导。在实施耕作层剥离时,由乡镇街道委托专业人员到工地进行施工指导,确保耕作层剥离工作的顺利进行并按时转运到待垦造耕地项目区(或耕作层土壤堆放点)。

四是检查验收。建设用地单位完成耕作层土壤剥离后,向乡镇(街道)提出书面验收申请,乡镇(街道)接到申请后,在三个工作日内委托专家完成验收并出具证明。建设用地单位凭验收证明办理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并领回耕作层剥离保证金。

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规划区内可利用的表土资源和需求量及其分布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专项规划,是我市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的基础和前提,着重要做好以下几个规划:

――取土区的规划。应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建设等规划,结合交通道路建设、河流整治等线性工程,通过对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布局的预测,制定取土区(包括地点和数量)的近期和中长期规划。

篇7

关键词:封银岩小流域山洪灾害 治理

Abstract: the silver seal rock 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 of small watershed is frequent, not only has the landslides, causing houses collapsed and farmland flooded, traffic, electric power, communication facilities at the same time also suffered serious damage, to the local people's life and production caused great impact and damage.

Keywords: silver rock mountain flood disasters in small watersheds

中图分类号: TV856文献标识码:A

一、工程概况

封银岩小流域地处保康县南部,区域内有封银岩、东坡2个行政村,总人口0.31万人。版土面积8.36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54km2。工程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1℃,降水量在900~1000mm之间。年降水量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内,经常形成特大暴雨,造成频繁的山洪灾害,不仅多次发生山体滑坡,导致房屋倒塌,农田被淹,交通中断,同时电信、通信设施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给当地百姓的生活、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和伤害。

二、土地利用现状

封银岩小流域总土地面积836hm2,其中耕地面积153.7hm2;果木林75.5hm2;林地394.7hm2;其他草地104.2hm2,交通运输用地27.8 hm2;水域用地31.8hm2;农村用地48.3hm2。

三、总体布设与措施

工程区为中高山强度侵蚀区,其地质结构为页岩,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治理方案以工程措施为主,辅以林草措施,发展林果树木。同时加强封育保护管理,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目的。

工程总体布设:

①新修石坎梯田1.58hm2;截排沟1.8km;沉沙池4口,蓄水池2座;田间作业道1.037km。

②培植营造经果林7.9hm2,水土保持林88.2hm2。

③沟道防护工程:新修谷坊5座,拦沙坝1座。

④疏溪固堤:新修沟堤0.64km。

⑤封禁治理221.32hm²。

四、施工组织

对于重点工程项目,采取人机结合、人工为主的施工方法,由专业施工队伍完成。拦沙坝、谷坊、疏溪固堤、截排水沟等骨干工程由专业施工队承包。林木措施根据现行农村联产责任制现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质量要求,最后统一验收。

项目按单项工程分坡改梯工程、沟道防护工程、水土保持林草、疏溪固堤、封育治理等项,分类施工。

1)坡改梯工程。采用人机结合施工,充分利用大小农闲、集中劳力,突击作战,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任务。

2)拦砂坝、疏溪固堤、谷坊、截排水沟等工程,尽量安排在冬、春两季,避开汛期,在枯水期沟道水流较小时开工,做到暴雨季节来临前必须完工。

3)林草措施。选择造林成活率高的按品种按季节进行,以人工整地挖窝为主,由农村劳动力出工,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发放苗木,县水务局配合村委会验收植树质量。

4)苗木整地和栽培技术

造林前,对土地进行整治,整地深度根据造林设计确定,一般采取人工的方式,对表土层进行清理,去除土中遗留的碎石、施工垃圾及其它不利于苗木生长的杂物。栽植苗木前,应严格按照苗木规格标准选苗。起苗前2~3天应浇水;起苗时应起壮苗、好苗,防止弱苗、劣苗、病苗的混入;起苗后分级、包装、运输,整个过程需注意根部保湿,防止受冻和遭风吹日晒,严防失水、损伤。苗木应随起随植,如因故不能及时种植,对时间较长的,起苗后应采取假植措施;对时间较短的,可采用浸过水的草苫覆盖。苗木栽植前应根据树苗品种、特点和土壤墒情的不同,对苗木进行剪梢、截干、修根、剪枝、摘芽、苗根浸水、蘸泥浆等处理,也可采用促根剂、蒸腾抑制剂和菌根制剂等处理。苗木栽植深度一般应略过苗木根颈,穴坑大小应略大于苗木根系,栽植时应使苗干竖直、根系舒展、深浅适当;填土一半后提苗踩实,再填土踩实,浇水,最后覆上虚土,填土要求熟土在下、生土在上。

栽植季节应根据苗木的生物学特性、工程区立地条件确定,选择夏季雨后或秋冬土壤结冻前进行,栽植时间一般选择苗木生长期间的阴天或早、晚进行。

根据乔灌品种、立地条件和培育的目的,确定造林密度。对于用作防护林带的树林,可适当加大造林密度。

五、工程管理

工程管理借鉴“一手抓流域治理开发,一手抓预防监督”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验,加强预防监督工作,预防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杜绝“边治理、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现象,巩固治理成果,使工程区治理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

加强群众参与监督管护工作。工程区组建县、乡村两级水保监督网络,制定管护办法,落实管护责任,对主要的工程措施村上落实专人管护。对田间工程和生物措施,落实“谁所有、谁受益、谁管护”的政策。对破坏水土保持措施的行为及时向主管部门举报,依据《水土保持法》及相关法规,严肃处理,确保项目治理成果发挥效益。

六、效益

封银岩小流域治理措施实施后生态环境趋于优化,小气候得到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大幅度提高。不仅使工程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减少泥沙流失量,蓄水保土效益显著,增加了林草植被覆盖率、减轻洪涝等自然灾害,改善当地的人文生态环境,同时工程区新增治理面积3.19km2。措施发挥效益后,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0.81万t,年增加蓄水9.14万m3,粮食0.33万kg,果品1.26万kg、薪材17.68万t、木材蓄积量0.03万m3,项目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0.76万元。

结论

通过小流域治理措施的配套完善,治理面积3.19km2。工程区的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 90%以上,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较大幅度的减少泥沙流失量,泥沙拦截率达到 70%以上。开展营造水保生态林,加大封育治理力度,使林草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 80%以上,使林草覆盖度提高到 86%以上,林草措施保存率达到85%以上。因地制宜,合理配置林果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工程区产业特色,发挥土地资源潜力,扩大林果及经济作物用地面积,大力发展以核桃、板栗为主的经济果林,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工程完成后的经济效益监测、社会效益监测、生态效益监测。质量进度监测由基层监测单位进行实地监测,上级进行验收确认。社会效益监测和经济效益监测通过在工程区内设置监测地块和监测农户来获取基础数据,生态效益监测由综合监测站和监测点来获取基础数据。经济效益监测土地利用、农作物面积、产量、收益,林产品数量、效益;社会、生态效益监测各措施拦沙、蓄水、灌溉、饮用水、保护下游安全、减少危害情况等。

参考文献: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22-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2008;

篇8

一、开发治理的基本情况

开县是移民大县、资源大县、农业大县、人口大县、贫困大县。全县山地、丘陵、平坝并存,以山地为主,约占63%,丘陵占31%,平坝占6%,是“六山三丘一分坝”地貌。而中山台地占丘陵和山地的较大比重,且多为粮食主产区。在幅员面积约780平方公里的九龙山、大德、义和、中和、南雅、郭家、敦好、白桥等8个乡镇的土地上,台地耕种面积24.0万亩,农业人口29.7万人,人均耕地0.76亩。台地海拔高度为350-950米,相对高度50-100米,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积温6000℃,年降水量1000-1*mm,年日照时数1350小时,年无霜期260-280天。

九龙山镇位于开县西部,距县城30公里,海拔780米至1184米,最高峰田家岩1178米,全镇辖17个行政村,总人口47829人,其中农业人口46094人。幅员面积13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43581.5亩,其中田26995亩。其地貌特征为:南部为典型的坪状台地,跨东坝、九龙山两山脉,古称东里坝和西里坝;往北即称天白山,地势逐渐升高,以蓬莱地层盖顶,圆丘起伏,构成浅丘漕谷地貌,地质和气候均适宜水稻生长,所产大米品质优良,在县内素享盛名,为我县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然而,一些障碍因素严重制约着区域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村经济发展,表现在:一是地质构造复杂,坡陡土薄,植被较差,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较重,属三峡库区生态恢复与建设重点区;二是水源缺乏,田高水低,望天田较多,加之多年无投入,水利设施严重,工程蓄水标准低、容量小、渗漏重,旱象威胁大;三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耕作技术落后,复种指数低,低产田土面积大;四是田间耕作道路体系不健全,连片规模小,农产品运载条件差,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五是农业结构矛盾突出,传统的粮经、粮猪型结构明显,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为彻底改变中山台地综合生产能力低下的现状,开县农综办选点九龙山镇东坝村,按照“统一规划、连片开发、立体布局、治水保土、种养并举”的开发思路,以低产田造为中心,以发展主导产业为重点,以区域综合治理为载体,遵照基本农田区、水土保护区、生态还原区的不同特点,围绕建设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和特色农业的目标,实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产业措施、科技措施,进行山、水、田、林、路、村综合开发治理。项目总投资618万元,从*5年月开始组织实施,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分期分项实施配套建设,现已初具规模。

二、开发治理的模式探索

坚持生态化、区域化、产业化的开发战略,以治水保土为中心,通过综合开发治理,实现从自然式到设施式、从平面式到立体式、从粗放式到园区式的转变,形成了“固渠治水系统化、改土治田肥力化、修路治村机械化、结构治优产业化、造林治山生态化”的“五治五化”的开发模式。

具体内容为:

(一)固渠治水系统化。按照“随山就势,四水归池,蓄水自给”的原则,根据山丘台地地势特点,重抓防渗堵漏、水系配套,以“拦、引、提、蓄、灌”等方式,因地制宜修建拦水、引水、蓄水、灌水工程。

拦——按照防洪要求和取水需要,在坡地上建截水沟、水平沟和排洪堰,在小溪上筑河堤、拦水坝,普遍实行条石硬化和水泥灌浆,将地表水、地下水、山泉水、土壤水、灌溉回归水等和其它余水拦入堰渠中,防洪护地保土。

引——以防渗堵漏为中心,整治加固来水堰、引水渠和沉沙池,保证水源引入塘库中。

提——少数潮冲谷地,台地上端无水可引,而下端有水源,则在下端修建塘(库),在上缘修建临时过水池,通过配套电排向上提水解决灌溉问题。

蓄——根据水源状况和灌溉规模,以山丘、台地为单元,在区域上端小高地上修建中小型水库、山平塘、水窖、防旱池、蓄水池等,实行防漏扩容工程处理,确保涝时蓄水旱时灌。

灌——利用水塘、水库和小河小溪,引水灌田。以自流灌溉为主,辅以浇灌、喷灌或滴灌,配套建设“射线式”石砌防渗水渠、水泥渡槽或铺设地下输水管道,直接伸入台地中央,进行节水灌溉。对坡耕地和坡地果园,通过建防旱池和扬水工程进行提水灌溉。

(二)改土治田肥力化。根据薄土瘦田、耕作粗放、地力下降的现状,突出培肥地力的耕作措施。一是实施土地平整。大搞农田整治,对25度以下的坡耕地实施坡改梯,修筑石坎田埂,通过客土垫地、加厚土层、深翻改土等措施,培肥土壤,提高地力,并实行沟、凼、池配套,形成有效的防护体系,建立高产稳产农田。二是实施“沃土工程”。以提高耕地投入产出率和肥料利用率为目的,通过对土、水、肥等资源的优化配置,综合开发利用,精培土壤肥力。在基本农田区,结合工程、生物等措施,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培肥地力。三是实施科技种田。大力推广稻草还田、稻草覆盖栽培、抛秧、免耕技术等多项科技措施,有效提高土壤生产力水平。

(三)联网治路机械化。按照“大车进村落,支路连农家,农机入田间”的标准,取直拓宽硬化项目区内通村入户道路,并利用台地的自然走向,配套建设机耕道路,延伸至台地中心而后向四周扩散作业通道,形成“金线串珠”的格局。同时从减少占地、利于管理的角度出发,将灌溉水渠与机耕道并行建设,两侧栽植经济林木,还结合改厕、改灶、改圈、改环境,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富民工程,既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又美化了村容村貌。

(四)结构治优产业化。坚持“增加总量、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方针,有效调整产业结构。一是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层面的种养业,实施稻菜轮作、水旱轮作、种养结合,发展果稻——鱼——藕、果——菜——桑等复合高效型粮经间作模式,多季种植,提高土地综合产出效益。二是合理开发利用池塘水面,大力实施科技兴渔,创新池塘养殖技术模式,扩大渔业养殖规模,发挥更大的生产能力。三是把发展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导向,实施优质粮食安全工程,“做优”“做强”粮食产业。坚持“围绕龙头办基地、办好基地促加工”,把粮食生产、转化、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化开发和整体建设,在基本农田区,围绕优质大米的产品优势,积极推广如Q优6号等优质稻新品种,全面推行水稻高产规范栽培技术,确保项目区的优质米产品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以九龙山米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把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建设成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形成以项目治理推动基地建设,带动一个主导产业发展的格局,实现农业综合开发的持续开发效应。

(五)造林治山生态化。按照“台缘树戴帽,台周树镶边,台下树织网”的思路,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果,把台地上方的荒山、陡坡作为生态还原区,成片栽植防护林和经济林;把田坎、地边、溪畔、路旁作为水土保护区,植造经济林,涵养水份,防冲保土,抗旱稳收,形成一道道绿色屏障,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三、开发治理的项目管理

推进中山台地开发治理,项目管理是关键,为此,我们整合资源,调度力量,创新“五步连环”的运作机制,确保了项目实施。

(一)坚持科学规划。按照“规模治理,连片开发,分步实施”和“防洪与抗旱并举,开发与保护并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的原则,遵循“建一流工程、树一流形象、创一流效益”的目标,对拟定开发区域,进行调查研究,现场勘测和科学论证,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因地制宜制定规划方案,明确建设规格、标准、质量要求。

(二)精心组织实施。为加强组织领导,县上成立了以分管副书记为组长,主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实行“县级领导全面指挥,农综办组织实施,相关部门配合督导,乡镇村社协调解难”的格局。设立工程建设指挥部,农综办抽调和聘请技术干部,长期驻扎工地,实施统一组织,统一施工;项目乡镇政府确定项目管理责任人,负责发动项目区群众投工投劳、安全生产、排解各类矛盾纠纷。在具体施工中实行专业队与群众会战相结合,手工操作与机械作业相结合,既保证质量又加快工程进度。同时制定并实施了“工程规程”、“工程流程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竣工项目验收办法”和“项目管理目标责任制”、“项目施工管理制度”、“工程质量管理及施工技术规范”、“项目实施安全管理制度”、“项目实施工作人员及技术员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项目管理制度,力求项目管理公开、公正、规范、透明,推进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三)推行民主管理。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尊重农民意愿,实行民办公助,让项目区农民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吸收农民参与治理开发的建设管理。一是实行竞争立项,把项目区农民参与开发的积极性作为择优选项的重要条件;二是严格实行“一事一议”,对项目规划方案、农民筹资投劳、土地占用等问题,以“八步工作法”进行民主决策,分别召开村组干部协调会、党员思想统一会、村民代表意见听取会和群众公决会议,并张榜公示实施方案。三是推行工程业主负责制,选定具备条件的农户或联户作为单项工程业主,引导农民投工投劳搞开发;四是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资金和项目公示制、工程招投标制,制定了《财政投入资金管理办法》、《自筹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严格实行“资金拨付制”、“县级报账制”、“决算审计制”等一系列工程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执行“专户、专账、专人”的“三专”管理,全面规范各项支出,确保了工程资金专款专用专管。

(四)强化质量监督。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一是实行定期巡回督查和不定期抽查,监督在工地,指导在工程,把项目质量监管落到实处。二是实行了项目工程监理制,签订合同,明确责权,细化施工现场监督,严格把好施工工序关、材料关、配件关、养护关和验收关等“五关”,强化项目工程的质量管理;三是聘请项目区德高望重、责任心强的群众代表担任工程质量监督员,配合监理公司对工程实施全过程监督,严把施工质量关;四是严格项目验收,按照验收结果进行竣工决算,凡是未按规划设计要求实施的项目,责其返工,并相应扣减工程资金。

(五)搞好运行管护。为走出重建轻管的现象,不断提高竣工项目管理质量和水平,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把工程管护列入开发治理的整体内容,重抓长效机制建设。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利用会议、报纸、板报、标语、标示牌等形式广泛宣传工程管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管护政策和措施,增强受益群众自觉管护综合开发工程的意识,形成建设和爱护工程的良好风气。二是落实管护主体。按照谁建设、谁收益、谁管护的原则,及时办理移交接收手续,逐级签订“移交书”和“管护责任书”,建立县、镇、村三级管护体系;坚持“以工程养工程”的原则,采取受益农户自管、村级干部代管、聘请人员专管、联户轮管和委托、租赁、承包或拍卖等多种形式落实竣工项目管护主体和责任人,推行业主制、合作制、股份制的资产经营管理机制,建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良性循环的运行管理模式。三是完善管护制度。先后制定了《水利工程管护制度》、《山平塘管护制度》、《农田用水管理制度》、《林木和果园管护制度》等,明确管护措施。四是搞好日常维修。采取一事一议和市场化运作的办法,积极筹措项目管护资金,对项目设施进行经常性检查、维修,确保工程设施正常运转,长久发挥效益。

四、开发治理的突出成效

通过实施水系治理、道路整修、土地培肥、防护林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综合开发治理,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社会发展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呈现了“青山绿水绕山岗,肥田沃土润秋色,种养并举产业旺,农民增收喜洋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一)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根本改变。农业综合开发把治水保土作为综合治理开发的突破口,突出兴修水利、培肥地力和道路整治,缓解了多年困扰中山区域群众生产生活的水患、水荒灾患,增强了抗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项目区总投资618万元,集中治理完成修建引水渠和排水沟32.4公里,取引自然泉水8处,建排灌站7座,渠系建筑设施25处,新建山平塘28口,整治10口,容积40万立方米,可灌农田4000亩,可解决人饮2万人,畜饮35000头的饮水难问题。新修机耕路8公里,修建人行路和田间耕作道4.8公里。改良土壤1万亩,栽植果树*0株,使开发区域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实现了旱涝保收的目标。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突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和产业化建设,促进了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在有限土地上增产增收,使人多地少、土地瘠薄的矛盾得以缓解。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治理,水田全部种优质稻,形成优质产粮基地,并实现稻——鱼——藕等种养结合的轮作、间作模式,而且普遍增种一季农作物,亩平增收入1080元;山地以烟叶基地为支撑,推行林药间作,改变了原来单一种植玉米和洋芋的模式,实现农民增收。通过集中开发和农业结构的优化组合,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综合开发突破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推动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带动了区域生产发展;通过实施农田水利、道路整修、村容村貌整治、农民技术培训,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社会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促进了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交通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开发治理的战略思考

搞好中山台地综合开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立足于为后靠移民创造较高质量的生存基础,立足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势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整合项目,集中投入,突出重点,持续开发,着力改善三峡库区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条件、耕地质量等级,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和库区土地的承载能力,为建设具有库区特色的移民农业和新农村夯基立柱。具体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坚持五项原则

——整体规划与基础建设并重的原则。把科学规划设计作为提高中山台地综合开发建设质量和形象的首要前提来抓。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根据区域自然资源、地理特点、土地利用、产业布局,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的原则,采取“一步规划,分步实施,串点连片,连续开发,形成规模”的方式,以配套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为重点,兼顾生态治理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进行整体规划。有效实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科技措施和改土耕作措施,着力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生产发展。

——连片治理与生态建设协调的原则。注重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做到规模治理、综合开发,形成“建成一片,富裕一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同时,在进行土地整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田间耕作道修建的同时,高度重视水土流失的防护工作和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形成生态环境建设的良性循环。

——规模开发与产业特色配套的原则。坚持规模开发和产业开发观念,对有限土地实行开发性治理,一定要利用好气候、地理等方面的优势,发展区域性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一方面实行区域连线成片的土地治理改造,改善生产条件,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另方面,围绕农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通过政策调动、资金支持、信息技术服务等措施,抓优势农产品和主导产业项目经营,突出发展绿色农业、优质粮油和稻田立体种养等优质农产品产业,形成优势产业带,并通过龙头企业实施农产品深加工增值增效,开发高价值的优质产品,为农民增收拓宽渠道。

——工程措施与科技措施结合的原则。项目建设要以科技为先导,实行工程、农艺、生物、化学等多种技术措施综合配套,充分发挥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

——工程建设与工程管理并进的原则。要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从工程建设之初就加强项目运行管理,使项目能够长期发挥效益。

(二)突出四大重点

——强化基础设施配套,打造设施农业。以建设基本农田为主攻方向,强化基础设施配套,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水土资源。

一是突出水利工程配套。按照科学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努力蓄存天上水、有效回收灌溉水,拦、引、提、蓄、灌系统化的要求,统筹规划农田水利工程,以现有老灌区改造、渠道防渗配套为主,推广以蓄水、保水、调水、集水、节水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技术,建设喷灌、滴灌、管灌等节水灌溉高产农田。

二是突出基本农田改造。以石坎田埂、水平梯田为重点,改造中低产田,通过坡改梯、土地平整、深翻改土,加厚土层、提高土壤的保水、保土、保肥能力;配套秸秆还田、增施农家肥、测土配方施肥、粮肥轮作、合理耕作等培肥措施,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稳妥地发展设施农业和旱作农业。

三是突出改变耕作条件。按照耕作机械化、劳动智能化的要求,利用工程措施,修建机耕道和作业通道,不断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

四是按照科学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要求,在抓好工程措施的同时,抓好市场平台、产品认证、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优势产业发展,打造特色农业。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壮龙头、带基地、兴产业、富农民”的思路,发展优势产业。一方面,面向市场调结构,围绕优势造产业,注重特色创品牌。按照优质、高产、高效、节水、生态的要求,打造优质粮食生产核心区域,注重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实现连片开发,规模经营,基地带动,全面推广“新、特、名、优”品种,大力发展优质粮油、柑桔、魔芋、蔬菜、药材、畜禽、蚕桑、烟叶。另一方面,在提升产业特色和产业规模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加工型、市场型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增强实力,打响品牌。同时,推广“公司+经济合作组织+农户”和订单农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深、加紧、加牢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实现企业增利,农民增收。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生态农业。库区环境直接关系三峡工程的成败,直接关系库区群众的世代生存。而目前的现状并不乐观,应加大投入建设力度。一是以中山台地为单元,倾斜投入,搞好小流域规模治理、集中治理、综合治理,加快生态建设步伐。二是以退耕还林为重点,大力营造防护林带,提高农田防灾抗灾能力。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对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四旁”、沟坎植树和天然林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重建绿色生态屏障。三是以发展沼气能源项目为突破口,实施生态富民工程,发展家庭生态经济,提高农户生产经营能力。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林草——养殖——沼气——粮经”生态富民建设模式,实现厕、圈、沼、灶、菜、果良性循环,保护环境,美化村容,提高养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打造品牌农业。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大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努力提高中山台地开发的科技效益。一是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整合培训资源,对镇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扩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应用范围,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示范园、示范点,增强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完善项目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扎实搞好科技服务,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在项目区的转化和推广力度,把农业先进技术落实到田块畜圈,增加综合开发的科技含量,发展市场农业。

(三)强化三大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局观、市场观,进一步提高认识,把中山台地综合开发作为库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列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认真加以重视。各级领导要转变作风,经常性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中山台地开发过程中的情况和问题,积极协调予以解决。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实现信息互动,资源共享,形成合力。积极探索中山地区的群众工作方法,进一步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把台地开发办成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真正形成以农民为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农业综合开发新机制。

篇9

一、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估价

今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落实县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的一年。为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半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在县委的领导下,认真统一思想,完善工作思路,狠抓工作落实,努力致力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确保了全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上半年,全县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加大,招商引资提质显效,城乡消费市场活跃,市场物价稳中有升,金融运行平稳,财政收支矛盾十分尖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月,完成县生产总值万元,占年计划万元的,按绝对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可比价较上年同期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万元,占年计划万元的,比上年同期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万元,占年计划万元的,比上年同期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万元,占年计划万元的,比上年同期增长。上半年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农业生产形势喜人,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月,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万元,占年计划万元的,同比增长;实现农村经济收入万元,同比增长;实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元,同比增加元,增长。其主要表现是:

春耕生产扎实有力。一是大春作物基本实现了满栽满插。全县点播玉米万亩,栽插水稻万亩,点播花生万亩、大豆万亩,扎红苕万亩,播种栽插面积基本与上年持平。目前秧苗长势良好,粮食增产的目标可望实现。二是小春粮油作物喜获丰收。全县共收割小春粮豆万亩,占应收面积的。其中:小麦万亩,产量吨,同比增长;油菜万亩,产量吨,同比增长;豆类万亩,产量吨,同比增长。实施的亩小春多样化种植样板收成较好。三是粮食增产的五项改革措施取得初步成效。全县共推广两杂良种万亩,同比增加万亩,增长。推广玉米单株密植定向栽培万亩,占任务的;推广水稻规范化条栽万亩,占杂交水稻推广面积的;推广水稻肥床旱育稀植育秧万亩,占任务的;推广水稻抛秧示范万亩,占任务的;推广水稻生物多样性混栽万亩,微肥或植物生长调节剂万亩,平衡施肥万亩;实施大春“丰收计划”万亩,其中玉米万亩,水稻万亩。四是争取上级支持实施的玉米良种直补工作顺利进行,万元的良种补贴已全部兑现到农民手中。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继续推进。一方面,切实调整种植结构。各乡(镇)在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面向市场需求,积极引导农民实行多样化种植和栽培,着力在茶、桑、倍、竹、药、果、菜等产业上做文章,因地制宜地助农增收。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发展优势农产业。上半年,全县完成良桑嫁接亩,新植高标准、规范化桑园亩;改造低产茶园亩,苦丁茶投产面积达亩;种植蔬菜亩。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外出务工。截至月底,全县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万人,占年计划的,实现收入万元。

畜牧生产健康发展。截至月底,全县实现畜牧业总产值万元,同比增长。生猪存栏万头,同比增长;肥猪出栏万头,同比增长;大牲畜存栏万头,出栏头,同比分别增长和;羊存栏万只,出栏只,同比分别增长和;家禽存栏万只,同比下降,出栏万只,同比增长;肉蛋总产量达到吨,同比增长。由于今年上半年畜禽产品价格看好,强化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极大地刺激了畜牧生产,目前农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整个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

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县完成各类水利工程件。完成“三面光”渠道米米,修筑河堤米米,建成农村人畜饮水管道件米米;完成集镇供水工程改造扩建件,改善集镇居民人的饮水困难;修复水毁工程件,解决和新增灌溉面积亩,占计划的;国债农村人饮解困工程已建成水窖口、管引件,解决了人的饮水困难;普洱灯草农田建设片区开发已完成高标准石埂台地亩、土地整治亩、耕作道米米、排洪沟渠米米、灌溉沟渠近米米,工程总量达立方米立方米,整个工程预计月份全面完工。

扶贫开发项目抓紧实施。重点村扶贫项目,已建成拖拉机道条公里公里、水渠条公里公里、管饮件公里公里、小水窖口立方米立方米,完成玉米丰产栽培亩、安居房户平方米平方米。安居温饱工程,新建住房户平方米平方米,改造公路千米千米,新建水窖口。易地扶贫项目,完成落雁乡桦槁坪土地开发亩,通路公里公里,目前土地征用和农户拆迁全部完成,安居房已启动建设。

(二)工业生产提速增效,非公经济比重增大

—月,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万元,占年计划万元的,比上年同期万元增长。其中:重工业完成万元,比上年同期万元增长;轻工业完成万元,比上年同期万元增长。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万元以上企业累计完成万元,同比增长;其他企业完成万元,同比增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生产原煤万吨,比上年同期万吨增长;发电量万度,比上年同期万度增长,供电量万度,比上年同期万度增长;生产水泥万吨,比上年同期万吨增长;生产电石万吨,比上年同期万吨增长;生产单宁酸吨,上年没有产量。在重点企业中,柏树煤矿实现产值万元,比上年同期万元增长;红兴电石厂实现产值万元,比上年同期万元增长倍;供电公司实现产值万元,比上年同期万元增长;石特公司实现产值万元,比上年同期万元增长;博泽林化公司实现产值万元。与此同时,非公经济的实力明显增强,上半年,实现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万元,同比增长,占盐津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上年增加个百分点,达到。

(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上半年,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万元,同比增长。其中,基建完成万元,同比增长;更新改造完成万元,同比减少;私人投资完成万元,同比增;其他投资完成万元,同比增长倍。在交通建设上,盐电公路累计完成投资万元,占总投资的;庙坝大桥全部完工,累计完成投资万元,占计划的;黄毛坝大桥完成施工预制场地平整工程的,共投入资金万元,占投资总额的;水麻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已完成进场便道一期工程公里公里(包括豆沙第三合同段),公里公里的二期工程正在进行;普桧专用公路大路梁子隧道已掘进多米,完成土地征用亩、房屋拆迁平方米平方米。在城镇建设上,县城滨江路建设拆迁补偿方案基本确定,即将启动整个工程建设,现已投入万元资金完成安置房改造;豆沙历史文化名镇申报工作进展顺利,省级专家评审顺利通过;黄葛槽新区建设扫尾工作基本结束,共完成投资万元。目前新区河堤公路建设已完工,悬吊桥引道公路正进行路基开挖和挡护工程施工。在其他工程建设上,油房沟水库完成工程总量的,累计投入资金万元;白水江一、二、三级电站建设相继开工,上清河一、二级电站建设进展顺利;电石厂万吨的生产线和铁合金厂建设即将完工,月份可望投产。

(四)两税一增一减,财政收支矛盾异常尖锐

上半年,累计入库国税收入万元,占年计划万元的,比上年同期增长。其中,中央“两税”收入完成万元,同比增长;上划中央、省级两个所得税万元,同比增长。累计入库县级地方税收万元,占年计划的,比上年同期下降。地方财政收入完成万元,占年计划一般预算万元的,较上年同期万元下降。剔除上年同期屠宰税、农业特产税、农业税外,较上年同期实际增长。地方财政收入绝对额下降的原因,除政策性减免税外,还有鼓励非公经济发展提高营业税起征点和实行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等因素。地方财政支出完成万元,较上年同期万元增长。主要是由于刚性工资增加支出所致。其中:去年欠发工资万元,今年干部职工调资人均月增元,—月全县共万元。仅此两项,刚性增加支出万元,占增长数的。

(五)城乡市场活跃,物价稳中有升,金融运行平稳

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比上年同期万元增长。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万元,比上年同期万元增长;餐饮业万元,比上年同期万元增长;其他行业万元,比上年同期万元增长。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全县金融系统实现各项存款余额万元,同比增长;各项贷款余额万元,同比增长。总体趋势是存贷较快增长,现金表现为投放。累计净投放现金万元,体现了金融信贷对重点项目建设的较大支持,促进了商业的进一步繁荣。

(六)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开放领域进一步扩大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已全面完成扫尾工作并按要求进行了检查验收;国有企业改革,已完成改制企业户,安置职工人,终止职工身份人,支付安置资金万元,达到了“两终止、一退出”的目标;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主体改革,已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和复查,基本实现了“村村减负,户户受益”的目标。与此同时,财政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有序开展。

今年以来,全县共引进投资项目个,涉及矿产资源开发、水电开发、市政建设、冶炼、建材等领域,协议总投资万元,比上年同期万元增长,实际投入项目资金万元,比上年同期万元增长。至此,全县招商引资项目已达个,协议总投资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亿元。今年引进的投资项目有:红兴电石厂扩建万吨生产线项目,协议分三期建设,总投资万元,投资万元的第一期工程已建设完工,即将投产;开家湾煤炭开发项目,协议投资万元,已投资万元;串丝红砖厂,投资万元,已建成投产;盐津旧城改造滨江路建设项目,计划投资万元,已到位资金万元,前期拆迁安置房改造已经完成;炭沙湾原煤开发项目,计划投资万元,已到位资金万元。此外,在今年的“昆交会”上,我县成功地签约合作项目个,协议引资亿元,其中的水电、煤炭两个开发项目是全市唯一进入省级盘子的项目。目前,盐电公路和白水江一、二级电站投资完成较好,柿子红兴电石厂、铁合金厂、上清河电站等工程投资进度加快。这些招商引资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拉动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增长。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教育事业继续推进。认真开展“普九”前期工作,通过积极争取,我县已被列为全省“普九”实施县;多方筹措建设资金,盐津一中学生公寓等个工程已通过验收;去年年底开标的个工程陆续竣工,部分工程正准备验收交付使用;柿子中学实验楼、艾田中学综合楼已开工建设;完成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滩头新田苗圃希望小学得到香港苗圃基金会万元的捐助,筹建工作进展顺利,预计本月底即可开标建设;积极争取“贫义”工程、国家教育部远程教育等一批项目设备的投入,部分学校教学器材得到改善。与此同时,不断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全县教育环境有所改观,教育教学质量受到重视,今年高考上线率达,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较大突破。今年上半年,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乡村干部真抓实干,人民群众积极支持配合,全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月,全县完成五术例,是上年同期的倍。其中,结扎例,占市下达全年任务例的,是上年同期的倍,结扎中二扎完成例,占市下达全年任务例的,是上年同期的倍;一放例,占市下达全年任务例的,与去年同期持平;人流引产例,比上年同期少例。全县共办理农村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光荣证户,兑现一次性奖励万元;办理农业人口独生子女教育“三免”人,免费万元;收缴社会抚养费万余元;调查核实干部职工违法超生案件起,并进入处理阶段。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广泛开展了卫生行政执法、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爱国卫生和医疗管理等工作。妥善处置了艾田中学学生群体性食物中毒等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查处经营超保质期食品家和违反《食品卫生法》的经营单位户;取缔非法游医、牙医摊点个。上半年,全县共报告传染病件例,发病率为例万,较上年同期例下降。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全县行政、企事业和人民团体应参保户人,实际参保户人,占应参保人数的。其中,参加医保户人,养老保险户人,失业保险户人。做到了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保险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加强了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服务工作。

精神文明建设有新的进展。新闻宣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外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以“三村”建设为突破口,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积极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完成了村级换届工作,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成功举办了白水江电站开工庆典等系列活动,扩大了盐津的知名度。与此同时,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统计工作逐步规范,科技、民政、气象、档案、助残、地方志、老龄和妇女儿童工作继续推进。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强化建设用地管理,依法审批各类建设用地亩,清理违法用地案件件,制止违法案件件,查处违法案件件;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完成申报工作;万亩的退耕还林工程作业方案已上报申请评审,基本完成沼气池口、节柴灶眼的建设任务。版权所有

(八)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全县社会政治稳定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县乡人民政府自觉接受同级人大、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民主、科学决策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充分运用会议、专栏、知识竞赛、广播电视、流动车等载体,广泛宣传《行政许可法》,认真开展普法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增强了公务员的法律意识,有效扩大了群众的知晓率。在行政机关全面推行执法责任制,与个县直执法部门签订了执法责任状,并适时开展了行政执法监督,提高了执法机关的依法行政水平。加大了集镇五大秩序治理力度,认真开展了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和交通秩序、市场秩序、建筑秩序、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集镇白色污染得到进一步治理,市容市貌有所改观,一个文明、卫生、有序的城镇居住环境初步形成。

治安整体联动防范得到强化。坚持严打方针,大力开展打拐、追逃、缉毒等各项专项行动,依法查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有效地打击了各类刑事犯罪,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月,共受理治安案件起,查处起,同比分别上升和;立刑事案件起,破起,同比分别下降和;破获贩毒案起,同比上升倍,缴获海洛因克克,较上年同期多缴海洛因克克;收缴炸药公斤公斤,雷管枚;开展“四防”安全检查次,排除整改隐患起,帮助教育违法青少年人,协助查处治安案件,制止犯罪行为起。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共调解纠纷件,调成件,接待来信来访件,较上年同期减少。与此同时,切实抓好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加大煤矿、道路交通、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检查力度,及时落实整改措施,确保了上半年未出现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上半年,全县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死亡人,伤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同比事故起数下降;发生火灾事故起,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同比事故起数下降,直接经济损失下降。

回顾半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之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势头。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一是县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这是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二是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理念,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三是抓住有利时机,切实稳固农业基础,突出工业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实施投资拉动,提高引资质量,这是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四是各级各部门目标明确,措施有力,狠抓工作落实,团结协作,排难而进,不回避矛盾,敢于正视困难和问题,承认差距,并切实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探索新思路,寻找新办法,解决新问题,这是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五是广大干部职工顾全大局,勤奋学习,求真务实,廉洁奉公,紧紧围绕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责,这是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源泉;六是坚持深化改革,全方位实施对外开放,切实树立服务型政府形象,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制、市场、人文、服务环境,这是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还存在许多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农村产业化、服务化发展滞后,农民增收比较困难;电力短缺、交通状况不好等“瓶颈”制约因素一时无法缓解,工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一些项目前期工作不够扎实,相关手续不尽完善,新开工项目受到一定影响;地方税收形势严峻,财政收支矛盾尖锐,发展与困难将一度并存;企业下岗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不断增多,就业渠道仍然狭窄,给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压力;安全隐患难以消除,安全事故防不胜防,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教育、计生、卫生等基础设施落后,投入资金严重短缺;干部的思想观念、服务意识有待提高,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铺张浪费行为在少数地方和单位仍然存在,廉政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稳定形势仍不容乐观,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这些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务必引起全县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版权所有

二、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下半年,随着水麻高速路、普桧专用线等重点工程的上马,以及在建工程的继续推进,新上项目的陆续开工,投资拉动效益将继续显现;在电石厂新线、铁合金厂、三股水二三级电站、上清河一级电站的竣工投产和国企改革以及其他新增生产能力的推动下,工业经济有望保持较强的增长态势;教育“普九”的推进,计生、卫生、文体旅游事业的发展,必将推动社会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所有这些,为我们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全县各级各部门务必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的群众观,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牢牢把握农民增收、工业增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教育“普九”、人口控制等工作重点,积极应对新形势,充分估计新困难,及时采取新举措,群策群力,扎实工作,确保国民经济增长以上,力争达到的增速,迈出加快发展的坚实步伐。

(一)继续关注“三农”问题,大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当前,我县大春作物长势喜人,主要农产品、畜产品受市场需求的拉动价格十分看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这些均有利于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增加农民收入也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为此,全县各级各部门务必认真分析形势,抓住机遇,积极引导,狠抓各项农民增收措施的落实,确保年度元增收目标顺利实现或超额完成。一是必须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要进一步增强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努力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切实加强中后期田间管理,搞好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认真组织开展好防灾救灾工作,适时组织秋收,确保今年全县粮食生产稳中有升,如期实现增收的目标;认真组织晚秋作物种植,切实搞好冬季农业开发,不断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切实加大畜牧生产力度。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立竿见影的重要途径。农业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要立足实际,结合市场行情和需求,进一步抓好生猪、牛、羊、乌骨鸡等畜牧产业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民加大饲养量,实行科学饲养,开展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努力增加出栏数量,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三是继续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要抓住“两站”及配套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在不断发展壮大茶叶、蚕桑、五倍子、竹子、乌骨鸡五大优势农产业的同时,借助我县处于“两站”建设前沿的优势,积极营造后方生活补给基地形象。特别是沿水麻公路、普桧公路的乡(镇),要围绕市场,依托区位优势,立足本地实际,努力扩大蔬菜、水果和畜禽产品等的生产规模,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要坚持不懈地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通过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对优势农产品进行开发和深加工,实现规模化生产和订单农业,保证农产品稳固的销售渠道和市场。对茶叶公司、博泽林化公司、丝厂以及牛寨一枝春罐头厂等企业,要继续鼓励和扶持,帮助其通过改制改造、盘活资产、招商引资等途径,进一步理顺经营机制,规范内部管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申报和论证工作,创造自己的特色品牌。申报论证成功,市、县政府将给予奖励。五是继续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前提,认真抓好基本农田、“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利设施的除险加固,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六是继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要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主渠道,加深研究,加强引导,通过能人带动、中介引荐、有组织输送等途径,在确保万人输出目标完成的情况下,让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务工或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同时,要切实发挥劳务输出机构的作用,积极开展培训,及时提供用工信息,认真组织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增加收入。七是继续抓好扶贫开发。要整合资金,集中力量,切实抓好已实施的安居温饱工程,尤其要实施好落雁桦槁坪易地搬迁扶贫项目,并充分利用重点村扶贫、以工代赈和其他扶贫资金,努力改善贫困村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

(二)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

尽快提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我县之所以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业不发达。为此,要继续把工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使之快速发展壮大。一是尽快研究制定全县工业发展规划。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结合我县工业发展的客观实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早制定出台《盐津县工业发展规划》,用以指导今后全县的工业发展。二是继续盯死骨干企业生产不放松。必须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管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确保年初确定的产值、销售收入、利税目标实现。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各企业主管部门要对现有骨干企业进行认真分析排队,实行分类指导;对发展状况好的企业,要继续鼓励支持他们上规模、上档次;对发展状况差的企业,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准问题,研究对策。一句话,就是要对主要骨干企业做到盯死不放,促进发展。三是进一步搞好协调服务。要根据各个时期的实际,加强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调度,优先保证重点行业、重点工程的生产、建设需要,努力缓解工业发展的“瓶颈”制约。要积极为浙江中大集团在白水江和县城以上关河流域开发的梯级电站建设顺利实施创造条件,大力支持四川伊力集中作好县城以下关河流域梯级电站开发工作;充分发挥博泽林化公司、丝厂、茶叶公司等优势农产业加工企业的龙头作用,带动茶叶、五倍子、蚕桑等产业形成更大的规模;继续抓好石特公司技改和红兴电石厂、铁合金厂的建设工作,努力为其排忧解难,搞好服务,使之尽快投产并发挥效益。四是切实加强对煤炭行业的管理。要进一步查清资源,搞好规划,合理布局,扩大煤炭开采规模;要强化煤炭税费征管,坚决堵塞漏洞,切实把该收的都收起来;要着力抓好柏树煤矿等年产万吨以上煤矿的生产和管理,加强安全检查,使今年全县煤炭产量达到万吨以上。五是进一步激活市场。大力培育和发展以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商贸流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积极为工业发展提供服务平台。六是切实加强市场秩序治理。依法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法行为,努力营造更加开放有序,诚实守信,依法经营的市场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实力增强,不断推进我县工业化进程。

(三)支持和服务于项目实施,加快投资增长步伐

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既是改善基础设施落后状况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牵引力。要按照“抓项目、增后劲,调结构、促发展”的理念,继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在交通建设上,要加快盐电公路建设步伐,认真分析薄弱环节,加强对重点桥梁、隧道的施工进度,确保工程质量,争取早日完工投入使用;全力支持做好水麻高速公路建设,认真搞好征地拆迁的后续工作,及时兑现村民的征地拆迁补偿费,完善国家、省重点工程建设用地的报批手续;搞好溪洛渡电站对外专用公路正线建设的支援和服务工作,强化路地合作;加快黄毛坝大桥、黄葛槽新区悬带桥引道等的建设进程,抓好庙坝大桥、新区河堤公路的扫尾工作,完善检查验收手续。在电力建设上,要加快白水江一、二、三级电站和上清河一、二级电站的施工进度,积极配合业主单位扫清建设障碍,争取早日投产发电;协调支持搞好柿子变电站建设,切实加快建设进度,争取启动城网改造、变电站、无电村建设工程;加强联络和沟通,切实搞好服务,力争横江洒渔沱一级电站年内动工兴建。在水利建设上,要继续抓好油房沟水库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加强工程质量检查,加快施工进度,确保按时按质完工,同时要积极落实和做好其他水利工程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切实改善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在城镇建设上,要深入细致地做好老县城滨江路建设的征地补偿和居民搬迁工作,力争早日启动建设;加快普洱黄葛湾新区建设步伐,切实为投资方排忧解难;加强协调和联系,力争豆沙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项目早日批复;进一步落实县城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争取年内启动建设。在其他工程项目上,要大力支持四川万泰集团搞好煤炭开发,加大对其他在建工程的检查和服务力度,促使其早日建成产生效益。与此同时,要切实加强县域经济总体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进一步加大项目储备力度,认真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和申报立项工作。各级各部门都要勤于向上跑项目、跑资金,善于向上争取资金、争取项目,并积极反映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求得上级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以此来保持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

(四)进一步深化改革,努力扩大招商引资成果

在改革方面,一是要继续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为目标,坚持分类指导,加强督促检查,认真做好企业改革扫尾工作,确保月日前全面完成企业改革任务。二是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积极探索配套改革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项政策,把农民减负增收的措施落到实处,切实做到减得下、不反弹,确保“税改”主体改革得以巩固。三是要进一步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认真执行“凡进必考”政策,严把人员进口关,严防机构、人员反弹。要按照省上的统一部署,抓好新一轮机构改革工作。人事部门要认真领会省市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及时牵头研究提出我县的机构改革方案,报县委政府审定,按程序报批。四是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做好社会保险费统一征收管理,逐步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与失业保险并轨。五是要建立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积极争取县级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我县开展,继续抓好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的准备和实施工作。

在对外开放方面,要继续保持和发展当前我县的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良好势头,努力营造良好的开放环境,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和质量;改变一切束缚招商引资的做法和规定,鼓励想干事、支持会创业的能人和客商来我县兴办实业,参与我县的小康建设;进一步清理和修订各种限制性规定,放宽市场准入,切实改进服务,围绕“四篇文章”,重点支持外商参与资源开发和优势农产品深加工;持之以恒以诚招商、亲商、近商、护商,切实搞好跟踪服务和问效,并通过在建项目的检查、协调,有效提高履约率,确保实际利用外资额不断增长;加大对外宣传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的领域和范围,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我县农业、工业、交通、旅游、教育等领域的开发,通过招商引资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具体工作上,一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加强与外商的联系,努力争取对县一中地段进行房地产开发;二要加大宣传,积极引进外资开发白水江、关河库区旅游和白岩洞休闲度假山庄;三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让利,鼓励支持外商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乌骨鸡、蔬菜、竹笋等绿色食品和竹制品;四要扩大矿产资源开发的领域,积极引进外商开发石英沙、铅锌矿和进行电石产品深加工;五要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商业流通,逐步建立起普洱商品交易市场,切实发挥大通道、腰店子的作用。

(五)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推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非公经济符合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要求,要旗帜鲜明地予以鼓励支持,让非公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在具体方法和途径上,要继续落实通过企业改革搞活一块,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一块,通过扶持帮助发展一块的重要举措,使非公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在行业和范围上,只要不违背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都要取消一切限制性规定,允许其经营和开发;在市场准入上,要进一步放宽条件,做到边经营边规范;在政策上,要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县内县外一视同仁,不另眼相待;在环境上,要进一步规范各种收费,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办事环节,坚决制止“三乱”,杜绝吃拿卡要和不作为,切实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和市场环境。与此同时,对私营经济业主也要加强教育、引导、管理,使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做到诚信经营、规范管理、照章纳税。

(六)高度重视财税工作,努力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当前,经济发展与财政状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发展形势大好,财政形势十分严峻,支出是捉襟见肘。这既是客观现实,同时又与我们主观工作分不开。为此,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框架,进一步明确县乡两级财政支出责任,逐步实现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财政统发工资。二要努力培植财源,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探索运用财政政策、财政贴息等手段,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实现财政与经济良性互动。三要认真分析税源,进一步制定计划,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切实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坚决堵塞漏洞,清缴欠税,做到不该收的一分也不收,该收的一分也不能少;严格依法治税,严厉打击偷漏税行为;要加强研究,进一步组织好非税收入。财政、国税、地税要密切合作,做到齐抓共管,其他各部门要积极支持财税部门做好财政税收工作。四要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始终坚持“三保两支持”的原则,在保证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的情况下,量入为出,努力增加建设投入和各项事业发展支出;严格执行政策和纪律,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下半年停止购买公务用车;强化财政监管,进一步规范财经秩序,认真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核查和清理,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七)统筹兼顾,不断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在教育上,要以“普九”为重点,切实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努力推进“普九”进程。一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多方筹措办学资金,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步伐;二要加强对滩头新田苗圃希望小学等建设项目的监管,把新田苗圃学校建出特色、办成样板,努力争取香港苗圃基金会对我县的投入和支持。三要围绕“两基”,巩固“普六”和“扫盲”成果,加强教学研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和办学质量。四要狠抓师德师风教育,弘扬修身立德、志存高远、为人师表的师德风范。

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上,要进一步巩固成果,提高计划生育水平。一要坚持不懈地落实“一放二扎”节育措施,努力提高“一放”率,切实做到应放尽放、应扎尽扎;二要进一步加大医学监护力度,及时落实补救措施,强化流动人口管理,严格控制早婚早育,坚决杜绝计划外生育;三要加大社会抚养费征缴力度,完善管理办法,切实发挥好经济杠杆作用;四要广泛宣传和动员,深入落实好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努力提高办证率;五要坚决落实黄牌警告和“一票否决”,从严查处违法生育的公职人员。

在卫生工作上,要继续抓好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加强重点疫病疫情监测,严防重大疫情发生;抓好妇幼保健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水平;抓好县疾控中心和县医院国债建设项目的实施,加强个贫困村卫生室建设项目的监管;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宣传,做好前期准备;加大卫生行政执法力度,确保群众用药安全。

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要进一步扩大医保、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的覆盖面,积极探索工伤、生育保险实施办法,全力实现“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要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多方筹措资金,确保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城镇弱势群众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金按时足额发放;要加强救灾救济,积极为因灾、因病致贫的群众排忧解难,落实必要的救济措施。与此同时,要扩大就业渠道,加紧建立健全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信息平台,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待业大中专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要坚持把改变城乡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县城“五大秩序”治理、机关环境美化作为重点,确定目标,落实责任,抓出成效;要深入开展反对封建迷信、消除愚昧和移风易俗的活动,坚决同赌博、大操大办等不良行为作斗争;要下决心治理整顿文化市场,规范网吧管理,达不到开办条件的,必须坚决取缔;要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以征集出版豆沙文史专集为契机,切实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要认真贯彻全县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有针对性地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动员全县人民围绕全县改革发展的总任务、总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十件实事的办理上,政府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到任务明确、措施有力,责任落实,并切实加强指导、检查和督促,确保县政府的承诺及时得到兑现。特别是还未落实的项目,要进一步分析原因,找准存在问题,制定落实的时间表,突出工作重点,使实事真正成实实在在需要及时办理的大事。与此同时,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要切实关心群众疾苦,把握群众情绪,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装在心上,真心诚意地把为民造福的每一件事当作大事来做,把解决人民群众的眼前之需和致富之策结合起来,把帮困与排忧结合起来,把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当作自己份内的事来办,做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的事,做雪中送炭的事,进一步密切干群、政群关系。

(八)抓好环境资源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认真抓好环境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工作,不仅可以有效利用现有资源,而且还能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一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加大补充耕地力度,确保全县耕地占补动态平衡。重点要做好落雁坳口社亩耕地复垦的报件工作,争取立项建设。要进一步清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基本农田保护。二要加强征地拆迁政策和法规的宣传,积极完善各项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确保所有在建项目和待建项目的顺利进行。三要认真开展非煤矿山执法检查,对无证开采、安全隐患严重的开采行为必须严格执法,坚决取缔。要综合分析研究全县采石场的规划布局,严格规范管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拍卖。四要切实加强各工程项目的环保检查和对生产企业的环保监测,严格环保执法,做到建设与环保、发展与保护有机统一,促进全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五要实施好万亩的退耕还林工程,抓紧兑现退耕还林的粮食和现金补助,抓好“天保”、“长防”和能源建设等工程项目的落实,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九)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总的情况是好的,但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矛盾增加,不稳定因素增多,社会稳定工作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下半年,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一要以《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为契机,加强各类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严格行政许可,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二要不断把打拐、追逃、缉毒等专项斗争引向深入,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取缔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大对门徒会等组织的打击力度,进一步规范和整顿校园周边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全面启动社会治安整体联防工程和无毒乡镇创建工作,为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三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原则,继续做好工作。坚持每月排查社会热点问题,对各类热点、难点问题和矛盾纠纷认真开展排查调处,千方百计把各类热点、难点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小问题不出村,一般问题不出乡,重大问题不出县。四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搞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煤矿“三通一防”设施的检查,严格按“四不放过”原则,对事故责任人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加大对重点工程安全生产的检查督促力度,确保重点工程建设安全;切实加强各类安全隐患的整改,对不具备安全生产的厂矿企业,必须坚决停产整顿,决不姑息迁就。

(十)强化政府自身建设,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