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共财政的特征范文

公共财政的特征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公共财政的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公共财政的特征

篇1

一、真实性

新闻采访活动是人们不断认识世界的活动,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新闻报道的本源,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是新闻的原生材料,新闻是根据事实组合加工编辑而构成。事实是新闻发生的前提,又是新闻存在的依据。没有事实作为前提,新闻就失去了发生的合理性。没有事实作为依据,新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正如西方哲学家罗索所言:“事实的意义就是某件存在的事物,不管有没有人认为它存在还是不存在。”从新闻的这种内在要求看,真实是新闻的首要标准和第一选择,离开了真实,也就无所谓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

二、实效性

在西方新闻学中,决定新闻价值的首要因素是新闻时效。因为媒介的首要任务就是天天乃至时时为社会公众提供新的情况、新的信息、新的人物、新的经验、新的问题,离开了“新”,新闻变旧闻,成为“明日黄花”,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在报纸一统传媒天下的年代,有了“新闻只有24小时生命”的说法,如今进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群雄角逐的时代,新闻更是成了“易碎品”,激烈的竞争使得新闻时效性比以往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何为新闻时效性,新闻时效性,即新闻在一定时间内的价值和效应。它包括新闻事实本身、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与发表时间的间隔、新闻刊发的时机和社会效果。即时间性、时新性和时宜性。

从时间性来看,媒介就是要最大程度地缩短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与报道之间的时间差,最及时、迅速地向受众传递信息。在新闻事实发生与报道之间,采访是有效联系二者的中介。采访抢先,报道就有抢在其他媒体之前发出的可能;若是采访落后了,势必造成起步没赶上、步步赶不上的现象。“抢新闻”三个字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记者采访的状态,记者的活动可以说就是跟时间赛跑。新闻记者要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事实,从无数线索、事件中善于排除不是事实的“新闻”;要有强烈的新闻敏感度,善于发现和抓取现实生活中“第一次”发生、“第一个”出现的新事物或事物的新动向。这样新鲜出炉的新闻报道才能满足受众抢先获得信息的心理,才能吸引受众。新闻的新鲜性,决定了新闻采访的过程不能按部就班,不能慢慢吞吞,而必须高效率、快节奏。如若记者采访拖拖拉拉、错过最佳时机,时过境迁,那么新闻就会贬值,甚至失去存在价值。

三、公开传播性

新闻媒介传播的信息具有公开性,这种公开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新闻信息可以公开传播,没有什么“密级”,任何人只要在生理条件、物质条件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都可以接受和传播新闻信息。第二,新闻信息必须是公开传播的信息,有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因特殊原因没有经过新闻媒介公开传播,那么只能是别的东西,而不是新闻信息。同时,新闻信息不仅要公开传播,更重要的是还能引起社会上多数人的广泛关注,即新闻信息必须是公众应知、未知而欲知的新鲜事实。

新闻信息的公开性、广泛关注性决定了新闻采访活动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就是为了发现、获取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或事物的新动向,以便迅速、及时地向社会公众传播。即记者的调查研究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传播的需求而实施的,记者是带着公众需求去进行采访的,其采访的结果不仅要“传”给别人,而且要广泛地“播”出去,其传播对象不是一两个人,也不是有范围限制的少数人,而是尽量广泛的社会公众。

新闻信息传播的公开性也要求记者的采访过程具有公开性。这种公开性,规定着其活动的结果是公开的,任何新闻报道都应该而且可以被社会成员所分享;同时,也规定着其活动的范围是公开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可以为新闻采访所涉及;而且,还规定着其活动的内容也是公开的,新闻采访报道的对象应该是可以公开报道的一切人与事。这种公开性有利于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对媒介工作者进行监督。因为采访活动是公开进行的,并且其调查内容和结果最终要跟广大受众见面,要受到公众的检验,这提高了新闻的透明度。这种活动的公开性有利于公众公开、自由地借助媒体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意见。记者在公开采访时,必然会碰到对同一事件的各种不同声音。这时需要记者能够平衡报道,这不仅是体现记者公开、公平、公正地报道事实,更是为了尊重公众的表达权、知情权。

篇2

【关键词】 所得税会计;纳税影响会计法;应付税款法;财务特征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006年2月15日,我国颁布了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后文简称新准则)。根据新准则的规定,从2007年1月1日起,上市公司必须全部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此前,我国所得税会计的处理依据是1994年6月29日财政部财会〔1994〕25号文《财政部关于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后文简称暂行规定)。根据该规定,从1994年1月1日起,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可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后文简称应付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后文简称纳税法)”,其中纳税法具体又分为递延法和债务法(损益表债务法)两种。

笔者从巨潮资讯网站(省略)收集了2001―200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年报的资料,发现在2005年可以下载到的716家沪市和446家深市共1 162家A股上市公司(不含中小版上市公司)中,仅有33家明确披露采用纳税法。可见,在上市公司实务中,绝大部分公司采用的是应付法,只有少部分采用纳税法。从应付法与纳税法的比较可以看出,纳税法比应付法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实务中还是广泛采用应付法,极少采用纳税法,原因何在?为什么新准则要取消实务中广泛采用的应付法、只允许采用一种国内从未采用过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既有现实意义也很有意思的问题。

本文关注的重点是那些选择采用纳税法的公司与采用应付法的公司在财务特征上有何区别,试图通过对这两类公司财务特征的对比研究,为企业选择所得税会计政策提出合理的解释与中肯的建议,对实施新准则有所助益。

二、假设的提出

应付法就是基于收付实现制原则,将按当前实际应缴纳的所得税确认为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即将本期税前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之间产生的差异均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这种核算方法的特点是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按照本期应税所得与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即本期从净利润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交的所得税。应税收益与会计收益之间的时间性差异(或者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均在本期确认为所得税费用,或在本期抵减所得税费用,在会计报表中不反映为一项负债或一项资产。

纳税法是基于权责发生制原则,将本期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的会计处理方法。采用纳税法时,所得税被视为企业在获得收益时发生的一项费用,并应随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期内,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时间性差异影响的所得税金额包括在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项目内以及资产负债表中的递延税款余额里。

显然,纳税法比应付法更符合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要求,是所得税会计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其核算复杂程度又远超应付法。由于两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上的差异,采用不同核算方法的两类公司的核算结果也必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将会在其财务指标上有所体现,通过对这两类公司的核算结果分析,可以总结、归纳出各自的财务特征。同时,由于公司管理层对会计政策拥有选择权,其在选择某种会计核算方法时肯定具有一定目的性,因此,通过对其所选择的核算方法的核算结果分析,可以合理推断出对其选择存在影响的一些因素。按此思路,本文分别从纳税法公司与应付法公司核算结果总体差异性与影响纳税法选择的公司财务特征两个方面提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

(一)两类核算方法总体差异性方面的假设

通过收集样本公司数量结果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绝大部分采用的是应付法,2005年只有33家公司年报明确披露采用纳税法,仅占2.84%。可以合理预计,上市公司之所以普遍采用应付法而非纳税法,除了应付法简单的原因外,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在现行的应税收益―会计收益差异水平下,采用纳税法对大部分上市公司绩效考核指标的改善并无明显好处,因此,可提出假设:

H1a:在现行的应税收益―会计收益水平下,采用纳税法与采用应付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的两类公司,其总体绩效考核指标没有显著差异。

纳税法是基于权责发生制的理念,确认的当期所得税费用更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所确认的本期所得税费用直接与本期税后会计利润相联系,避免了采用应付法时所造成的各期间净利润波动的现象,从而增强了财务信息的可预测性和有用性,因此提出假设:

H1b:采用纳税法核算的公司,其盈利预测误差显著小于应付法公司。

(二)影响纳税法选择的公司财务特征方面的假设

虽然纳税法复杂,在应税收益―会计收益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与应付法的核算结果差别不大,但是毕竟现有30多家上市公司放弃简单的应付法而改用复杂的纳税法,那么,这些采用纳税法的公司一定是“另有所图”的。根据前面对这两类所得税核算方法的比较分析,结合一般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理论,笔者重点关注选择纳税法的公司,提出影响纳税法选择的公司财务特征方面的如下假设:

1.纳税法是基于权责发生制来确认所得税费用,而权责发生制固有的局限性为纳税法通过递延税款来调节所得税费用的确认从而调节净利润提供了空间和可能。特别地,纳税法可以起到收益平滑的作用。根据 Watts 和 Zimmerman (1990)关于实证会计理论的政治成本假设理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规模越大,其政治敏感性越强,其因利润较高而受到政府管制的可能性也越大,政治成本也越大。政治成本的存在将会促使企业选择将现在的盈余递延到将来的会计程序,因而更愿意进行收益平滑,在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上越有可能选择纳税法,据此,可以提出假设:

H2a: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可能选择采用纳税法,即选择纳税法与企业规模正相关。

2.根据盈余管理与会计政策选择理论,一般情况下,企业自愿变更会计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进行盈余管理,并且一般都是通过可操控性应计项目来进行盈余管理的。提取或冲销资产减值准备是一种较好的盈余管理方式,因为通过处置固定资产等其他手段进行增加利润需要增加税费成本,而提取或冲销资产减值准备无需增加额外的税费支付,属于时间性差异,尤其是我国所得税法允许计提的坏账准备在一定比例下可以税前扣除(其他资产减值准备不能税前扣除),因此,采用纳税法的公司会比应付法公司更多地利用计提坏账准备等资产减值准备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由于坏账准备的计提更具普遍性,可以假设:

H2b:纳税法公司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高于应付法公司,即选择纳税法与坏账准备计提水平正相关。

3.由于纳税法的复杂性,采用纳税法的公司的簿记成本和审计成本一般会高于采用应付法公司。因为会计核算复杂,审计难度加大,审计成本自然也高,审计收费也相应提高,二者可以统一采用审计费用水平进行检验。因此,可以提出假设:

H2c:纳税法公司审计收费水平高于应付法公司,即选择纳税法与审计费用水平正相关。

4.纳税法有递延纳税的作用,公司管理层出于增加盈利水平的目的,会想方设法将当期实际支付的所得税递延确认为所得税费用,因此,可以提出假设:

H2d: 纳税法公司实际支付的所得税费用与账面确认的所得税费用的比例高于应付法公司,即选择纳税法与实际的所得税支付率正相关。

5.根据 Watts 和 Zimmerman (1990)关于实证会计理论的债务契约假设理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增加报告净利润可以降低公司债务违约的可能性,因此债务比例越大的公司越可能选择将未来期间盈利转到当期的会计政策,债务比例越小的公司越可能将报告盈余递延到以后,以平滑收益,因此可以提出假设:

H2e:纳税法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高于应付法公司,即选择纳税法与资产负债率为负相关关系。

6.由于我国原暂行规定出于谨慎性原则的考虑,对纳税法的使用提出限制性要求,即在税前会计利润小于纳税所得时,如在以后转销时间性差异的时期内有足够的纳税所得予以转销的,才能采用纳税法,否则也应采用应付法进行会计处理。因此,可以预计采用纳税法的公司一般未来盈利的预期高于应付法公司,进而可以提出假设:

H2f: 纳税法公司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高于应付法公司,即选择纳税法与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变量与研究方法设计

对于第一方面的假设,绩效评价指标以1999年6月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国家计委联合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体系中规定的工商类竞争性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包括4个方面8个基本指标)为依据,盈利预测误差指标以每股收益预测差异百分比的绝对值、净利润预测差异百分比的绝对值两个指标为依据,采用均值t检验的方法进行检验,均无需建立模型。

对于第二方面的六个假设,由于需要检验的是纳税法的选择与企业的哪些财务特征变量有关,因变量为是否选择纳税法的行为,是个二分变量,需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检验。参照Logistic回归分析的一般模型,构建的分析模型为:

P = α0 + β1Lnsize +β2Ca +β3Bc +β4Tax +β5 Lev +β6Yl +β7Yy +ε

各变量的含义及预期符号列表如表1。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由于采用纳税法的公司需要用到“递延税款”科目核算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笔者先利用上海万得资讯科技有限公司的Wind资讯金融终端数据库取得“递延税款借项”或“递延税款贷项”有余额的公司,共有153家,再逐份阅读这153家公司的2005年年报,确认其中披露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采用纳税法的公司,共有33家沪深股市A股上市公司(不含中小企业版上市公司)明确披露采用纳税法,其中深市11家,沪市22家。

由于金融企业会计报表与其他行业报表有较多差异,缺乏可比性,本文以剔除金融企业(共6家)后剩余的27家公司为研究样本。再根据行业相同、规模相近的原则选择相同数量的应付法公司,组成控制公司样本。其中,对于行业,以证监会的行业划分为主要依据,参照Wind行业划分(即如果按证监会行业划分无对应的应付法公司,则按Wind行业划分选择),尽量选择两类划分结果相同的公司,以减少分析结果受行业因素的影响;对于规模,则以2005年期末合并报表资产总额为依据,选择与纳税法公司资产规模相差最少的公司。

为了增加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笔者研究了这54家样本公司2003―2005年连续3年共162组样本数据。之所以选择这3年的数据,是因为有几家公司是从2003年以后才开始变更采用纳税法的,并且有2家纳税法公司的年报从2003年才开始公布。本文的原始研究数据除境外审计费用从年报手工收集外,其余研究数据均取自Wind金融资讯数据库或者根据数据库数据计算取得。

四、实证结果与解释

(一)纳税法公司总体情况统计分析

1.纳税法公司行业分布情况分析。

采用纳税法的公司占所在行业的上市公司数量的比例如表2。

由表2可见,采用纳税法的公司涵盖了主要行业的范围,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而且采用纳税法比例最高的行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业、电煤水生产和供应业、采掘业(未在表中列出的其他行业均无采用纳税法公司)。这些行业的特点是垄断性强、政治成本高,其收益平滑的动机比其他竞争性行业更大,而纳税法更有利于收益平滑的特点,对这些行业应该更为适宜。当然,这是一个初步的判断,下面还要通过更深入、科学的统计、推断来识别。

2.纳税法采用或变更的情况统计。

为了了解上市公司变更采用纳税法的原因及其对当期公司财务情况的影响以及具体采用纳税法的情况,笔者专门查阅了全部33家纳税法公司2001―2005年度的年报,结果发现:采用纳税法的33家公司中,未明确披露的有6家,披露采用递延法的只有2家,其余25家均采用债务法(包括利润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占75.8%。可见,纳税法下递延法与债务法相比,债务法更受企业青睐。

另外,在2001―2005年期间可下载的年报中,披露发生所得税会计政策变更的公司有12家(包括泰达股份在2001年披露2000年发生变更),其中有3家因变更影响减少当年利润,有1家披露变更对当年盈利无影响,有1家没有披露变更对当年盈利影响情况,其余7家披露变更影响为增加当年盈利,可见,发生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大部分还是为了盈余管理,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报告盈利。

(二)独立样本t检验

为了检验第一方面的假设,笔者将扣除6家金融企业后的27家纳税法公司与27家采用应付法的控制样本公司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根据前述变量设计所确定的变量,笔者分别以工商类竞争性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中明确的8项基本指标和每股收益预测误差绝对值、净利润预测误差绝对值作为检验的变量,利用SPSS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3。

从表3的均值比较结果来看,采用纳税法的公司,8项指标的均值绝大部分优于非纳税法公司(只有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率纳税法公司劣于应付法),但是从显著性来看,除了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3个指标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指标并无显著性差异,特别是反映财务效益状况的资产报酬率差别很小。考虑到纳税法公司资产规模明显高于应付法并且多属于有一定垄断性的行业,这种差异更多可能是因为规模、垄断性行业等其他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与是否采用纳税法没有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即使纳税法公司8项指标均值绝大部分均优于应付法,只要统计显著性水平不显著,两类公司之间的差异就不明显。可以认为,在现行的应税收益―会计收益差异水平下,两类公司的核算结果在绩效评价考核指标上没有显著的差异,支持H1a假设。

从表4的均值比较结果来看,纳税法公司的盈利预测误差百分比均值确实小于应付法,但也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两类公司的盈利预测误差亦无显著性差异,拒绝H1b假设。

可见,在现行的应税收益―会计收益差异水平下,纳税法与应付法的核算结果并没有显著差异,纳税法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这很可能是实务上广泛采用应付法的主要原因。

(三)Logistic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纳税法公司选择选择纳税法与公司财务特征的相关性,笔者以剔除了金融企业的27家纳税法公司和27家控制样本公司2003―2005年的数据,根据前述构建的模型和变量,利用SPSS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1.变量描述性统计。

笔者以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的7个自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从表5中的结果看,7个自变量中,资产规模、坏账准备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4个自变量在纳税法公司与应付法公司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其余3个自变量没有显著性差异。

2.自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为了避免变量间多重共线性的影响,笔者对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资产规模、簿记成本(审计费用)、所得税支付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簿记成本(审计费用)与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性,销售净利率与簿记成本(审计费用)、坏账准备率资产负债率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性。为消除共线性的影响,笔者采取逐个纳入的方式进行Logistic回归,以保证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之间是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这样笔者分别得到三种组合模型进行Logistic回归:

组合一:资产规模、坏账准备率、资产负债率、销售净利率为自变量组合模型。

组合二:坏账准备率、资产负债率、审计费占收入比、所得税支付率为自变量的组合模型。

组合三:资产负债率、所得税支付率、坏账准备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为自变量的组合模型。

3.Logistic回归结果。

上述三种组合模型回归结果汇总如表6。

由上述结果来看,参与回归的七个自变量,回归结果均与预测符号一致,而且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在1%、坏账准备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在5%水平下显著,但税负水平、审计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销售净利率不显著,但模型的判对率不是很理想,只有65%左右。

(四)结果与解释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归纳如下结论:

1.从纳税法公司的行业分布情况来看,政治成本高的垄断性行业更愿意采用纳税法,这些公司的资产规模一般也较大。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也显示企业资产规模与纳税法的采用显著正相关,二者分析结果相吻合。

2.从纳税法变更情况统计分析来看,变更采用纳税法的公司绝大部分在变更当年影响了净利润,且大部分是调增利润,显示所得税会计政策变更与盈余管理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也表明,纳税法公司的坏账准备率与纳税法的采用也显著正相关,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进行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法,二者的分析结果也相吻合。

3.从纳税法公司与应付法公司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均值t检验结论来看,虽然纳税法公司的8大绩效评价指标有7项优于应付法,但是并不具备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这种指标优势恐怕与纳税法公司大多来自于垄断性行业、资产规模较大这种先天优势有关。另外,纳税法核算结果在盈利预测准确性上也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优势。由于纳税法比应付法在会计核算上明显复杂,而且我国会计人员总体素质不是很高,长期以来习惯了采用应付法,因此,一般来说,在原有制度允许采用应付法且核算结果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企业不会弃简就烦改用纳税法,这恐怕也是我国上市公司绝大部分采用应付法而很少采用纳税法的主要原因。

4.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来看,参与回归的7个自变量,回归结果均与预测符号一致,表明纳税法公司资产规模、坏账准备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审计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实际支付的所得税占账面确认所得税的比率均成正相关关系,与资产负债率成负相关关系,与笔者的预计符号一致,但只有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在1%、坏账准备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在5%水平下显著相关,税负水平、审计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销售净利率不显著。

5.税负水平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不显著,可能与变量的计算不准确有关。企业实际支付的所得税由于年报没有直接披露,笔者采取的是倒挤计算的办法,并不准确,里面包含了一些计入管理费用的税费等,这可能是影响回归结果的主要原因。

6.审计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也不显著,有点出乎笔者的意料。笔者的本意是用它来替代薄记成本的,因为纳税法核算复杂,会计核算要求高,簿记成本也高,相应的审计收费也就水涨船高,应该是有明显相关性的。一个解释可能是我国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太多、太复杂,以其作为簿记成本的替代变量不是很合适。

五、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结果,笔者认为,在现行的应税收益―会计收益差异水平下,应付法与纳税法的核算结果差异不大,这是企业普遍选择采用简单的应付法而不采用复杂的纳税法的主要原因。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税法公司的财务特征是:资产规模更大、资产负债率更低、坏账准备提取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更高,且回归分析结果显著。此外,纳税法公司实际支付的所得税与当期确认的所得税费用的比率、审计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销售净利率也更高,但结果并不显著。

现阶段我国虽然在新准则中取消了应付法和原纳税法(递延法和损益表债务法),但只要求上市公司执行,大量的非上市公司仍可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选择采用各种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根据上述分析,基于不同企业盈余管理的需要和企业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选择采用不同的所得税会计政策:

(一)对于非上市公司的小企业而言

其会计核算力求简单,会计与税法之间的暂时性差异很少,没有收益平滑等盈余管理的需要,采用应付税款法是最好的选择,应允许继续采用。对于其他非上市公司,如果没有收益平滑的需要,也应优先考虑选择应付法。

(二)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根据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上市公司必须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虽然减少核算方法选择空间,但并不等于压缩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而且,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确认所得税费用采用间接方式,所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可以按规定计提减值损失,盈余管理的隐蔽性更强、盈余管理的幅度可以更大。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斌,孙回回,李珍珍.所得税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因及实证研究[J].现代财经,2005,(5).

[2]戴德明,姚淑瑜.会计――税收差异及其制度因素分析[J].财经研究,2006,(5).

篇3

    1.工资、奖金;

    2.生产、经营的收益;

    3.知识产权的收益;

    4.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5.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1.夫妻共同财产的主体,是具有婚姻关系的夫妻,未形成婚姻关系的男女两性,如未婚同居、婚外同居等,以及无效或被撤销婚姻的男女双方,不能成为夫妻共同财产的主体。

    2.夫妻共同财产,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婚前财产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自合法婚姻缔结之日起,至夫妻一方死亡或离婚生效之日止。

    3.夫妻共同财产的来源,为夫妻双方或一方所得的财产,既包括夫妻通过劳动所得的财产,也包括其他非劳动所得的合法财产,当然,法律直接规定为个人特有财产的和夫妻约定为个人财产的除外。这里讲的“所得”,是指对财产权利的取得,而不要求对财产实际占有,如果一方在婚前获得某项财产如稿费,但并未实际取得,而是在婚后出版社才支付稿费,此时这笔稿费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同理,如果在婚后出版社答应支付一笔稿费,但直到婚姻关系终止前也没有得到这笔稿费,那么这笔稿费也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4.夫妻对共同财产享有平等的所有权,双方享有同等的权利,承担同等的义务。

    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特别是夫妻一方对共同财产的处分,除另有约定外,应当取得对方的同意。

    5.不能证明属于夫妻一方的财产,推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11月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规定:“对个人财产还是夫妻共同财产难以确定的,主张权利的一方有责任举证。当事人举不出有力证据,人民法院又无法查实的,按夫妻共同财产处理。”此规定即是这一原则在法律上的体现。国外也有类似的规定,瑞士民法典第226条规定:“凡无证据证明属于夫妻一方个人财产的财物均视为夫妻共同财产。”

篇4

关键词:裁判摘要;概念;特征;功能

一、裁判摘要的含义

裁判摘要,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将公报所登载的典型案例的判决理由的意旨予以概括和抽象,选择、摘取其中的精华、核心,所形成的“微缩判例”。

基于语义的研究,可将裁判摘要分解为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裁判”、“摘”和“要”。

第一,裁判摘要的对象――裁判。裁判摘要是对指导性案例的内容所作的概括和抽象,即“摘要”的对象是判例。所以,裁判摘要不同于判例本身,但它又是判例的组成部分。虽然裁判摘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从根本上说,它又依附于判例,不能脱离判例而单独存在。

第二、裁判摘要的形成――“摘”。摘要是指摘录下来的著述、话语的要点。作为动词的“摘”字,具有较强的选择、提取的意蕴。裁判“摘”要,并非判例之中的核心和要点的自然显现,而意味着编辑者基于一定的主观目的性,通过编辑加工而形成、构成的判例核心内容。判决是裁判者作出的,而裁判摘要则往往是裁判者之外的编辑者在对判决的再加工和重新概括而形成的,是对判例的再诠释、再创作。“摘”字就反映了编辑者在判决的诸多内容之中,对其核心、关键所进行的具有较强主观性的选择、摘取。

第三,裁判摘要的目的――“要”。美国法学家卢埃林认为,“撰写摘要的法官学会了一样东西,那就是:简结清晰地表达他的论点,在撰写之前,强调和缩短措辞。当正文完成的时候,有些论点可能需要重新措辞(尽管不应该这么做),但既便如此,这样仍然是奏效的。”为方便人们了解和把握案例的内容、指导审判工作,对案例的核心和概括实属必要。在语义上,“要”字既有紧要也有必要的含义。相应地,裁判摘要的“要”字也意味着裁判摘要既是案例的核心、要点,也是案例不可或缺的要件、要素。

二、裁判摘要的特征

1、裁判摘要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拉伦茨指出:“解释裁判的目标只能是:探求法官实际上的法律意见。”作为判例解释重要方式的裁判摘要,其母体是判例,它是从判例中派生和提取出来的,它必须准确地再现判例的主要内容,具有客观性;同时,裁判摘要又不同于判例,它是编辑者基于自己对判例的理解,通过再加工和再创造而形成的新作品,是判例的核心与精华,又具有主观性。

2、全面与重点的统一

简明扼要,但不能太简单,也不能过于抽象,要点的概括要具有全面性,裁判摘要是指导性案例的抽象与精华,而指导性案例则是裁判摘要的母体与出处。裁判摘要应当兼顾全面性与重点性,并以全面性为基础。

3、事实与规范相统一

我国台湾学者杨仁寿认为:“判例与事实不可分,在英美法系国家固系如此,在大陆法系国家亦无不同,观诸欧日等国判例汇编,殆多将整个具体案例之事实摘入,当可思过半。故所谓‘判例’云者,应指包括事实在内整个案例而言,绝非仅止于从判决理由中摘录数句,更易数字,即予‘著成’”。所以,裁判摘要还具有另一个特征:事实与规范相统一。裁判摘要是人们了解、把握判例的一条捷径,但它代替不了判例本身。裁判摘要是编辑者根据指导性案例的判决书中的事实作出的,是判决理由中的结晶,与案件事实密切相关,但是编辑者又把针对这一具体的事实应用法律而产生的判决抽象为一般的规则。

三、裁判摘要的功能

弥补法律漏洞,促进法律发展。我国属于大陆法系,主要是以成文法为主,判例和习惯不是我国的法律渊源。法律的成文化和法典化必然有其难以克服的弊端:法律条文与社会发展脱节、法律条文规定抽象模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法律越来越难以调整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最高院每年就下级法院上报的疑难案件数目愈显庞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于2005年的《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中规定: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导制度,重视指导性案例在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指导下级法院审判工作、丰富和发展法学理论等方面的作用。而《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无疑就是指导性案例的重要形式,其中公报公布的裁判摘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判例制度的发展,弥补了法律漏洞,促进法律的发展。

裁判摘要一般采取了演绎、归纳和类推的方法。最高院公报公布的疑难案件涉及的法律条文往往呈现出规定模糊、不确切的特征。人民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没有明确的条文可依,只能采取类推的方式,找到与案情相关的法律条文,依据该条文适用类推、演绎、归纳的方法进而作出裁决。从裁判摘要的内容来看也体现了以上的特征。裁判摘要是指导性案例的微缩版,其类推、演绎、归纳的过程并没有凸显出来,但从裁判摘要法院的审理结论部分来看,就蕴含了这一过程。

裁判摘要不仅适法而且造法。从形式上看,法院是法律适用机关,判例作为法律适用的结果,应该属于法律适用的范畴;但从实质上看,判例具有很强的造法色彩,也发挥着创设裁判规则、发展法律的重要功能。公报登载的典型案例,绝大部分都不是简单、机械地适用法律的常规案件,往往具有创制裁判规范的属性,包含着丰富的造法内容。相应地,作为这些典型案例精华的裁判摘要,则应该抽象掉其中当事人状况、争议标的数额等的偶然性因素,把通过具体判例创设出的新的法律原则或判案规则,更清晰、准确地提炼出来。总之,裁判摘要应该是适法与造法的统一,但更应该突出其造法的功能。

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规制,判例的创制,包括最初创制和再次创制,是在具体案件的裁判过程中进行的。因此,保证判例制度科学合理运转的另一重要环节是对法官裁判具体案件的司法过程进行程序控制,这种程序控制属于裁判过程之内的控制,它在法官日常司法过程中每时每刻都起着作用,因而十分重要。此外,我国关于提高法官素质的议论多只重我国关于提高法官素质的议论多只重于专业素质并且主要是法律专业素质,对综合人文素质重视不够,而这是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规制是否有效的根本保证。

保障判决的基本一致,防止司法腐败的产生。判例制度的最大优点在于,通过遵循先例的原则,使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事实情况,获得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判决,而不会出现同样的案情具有不同判决结果的情况。裁判摘要则是对指导性案例的微缩判例,裁判结果的相同性是保持法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所必需的,是符合人类正义性要求的。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司法腐败的产生。所以建立判例制度,可以使法的安全价值得以实现。事实上,在现今我国的司法实践中,面对各种新的问题、新的案件,由于司法人员自身的素质及法律的相对滞后,不可避免地要参照判例进行判决,这也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了。不参照判例,便不能决案,参照又违背我国的司法体系,从而陷入司法两难境地。与其如此,倒不如大大方方地与世界接轨,实行判例制度。

四、适用具体案例来论证裁判摘要

摘取最高院公报中的两例裁判摘要作为论证对象:1、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与中企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借款合同纠纷案的裁判摘要:当事人在订立合同中,为了解决可能发生的纠纷而明确约定了管辖法院。此后基于合同形成的债权几经转让,但新的债权人均未与债务人、保证人重新约定管辖法院,亦未排除原合同关于管辖法院约定的,只要原协议管辖约定不违反法律规定,则应认定继续有效。2、李海峰等诉叶集公安分局、安徽电视台等侵犯名誉权、肖像权纠纷案的裁判摘要:公安机关在新闻媒体提供侦破案件的相关资料,供新闻媒体用于新闻报道时,应尽谨慎注意义务以保护他人合法权益。未尽此义务导致他人名誉权收到侵犯的,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公安机关侦查行为的合法性、配合新闻媒体进行法制宣传的正当性以及新闻媒体自身在新闻报道中的过失,均不构成免除公安机关上述民事责任的法定事由。

对以上两则裁判摘要进行评析。1、在以上两则裁判摘要中,对案件事实的说明往往采取了高度提炼、概括的方法。如在第一则裁判摘要中的当事人就省略了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中企国际投资以及工行宜阳县支行等法律关系主体。“此后基于合同形成的债权几经转让”把该案法律关系的变更用短短十几个字就充分表达出来了。“新的债权人均未与债务人、保证人重新约定管辖法院,亦未排除原合同关于法院约定的”这也是对案件争议点的精辟说明。“只要协议管辖约定不违反法律规定,则应认定继续有效。”该部分明显省略了法院的说理部分,只明确了法院的审理结论。2、裁判摘要具有法律规则特征,起到法律规范的作用。法律规则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假定条件、行为模式与法律后果。以第二则裁判摘要为例,“公安机关在在新闻媒体提供侦破案件的相关资料,供新闻媒体用于新闻报道时,”这是所谓的法律条件,即该条规则在以上情况时,对公安机关的行为具有约束力。“应尽谨慎注意义务以保护他人合法权益”这部分可视为行为模式,即规定了公安机关应如何具体行为之方式或范型。“未尽此义务导致他人名誉权收到侵犯的,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这部分就是该“规则”的法律后果,如果公安机关作出不符合行为模式的要求时,应该承担相应的结果。由以上两点充分说明了裁判摘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精缩版判例,对以后中国判例制度的发展可以起到一个里程碑的作用。判例作为中国的法律渊源也将是中国法治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刘风景:不同意见写入判决书的根据与方式[M].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二期.

[2]刘风景:裁判摘要的原理与制作――以(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公布案例为素材[M].

[3]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人民法院案例选[J].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版,2006年第二期.

篇5

1混凝土的裂缝

由多种材料组成的混凝土是一种具有抗压强度高、耐久性能好、抗变形能力差、抗拉强度低、易开裂等特性的非匀质材料。混凝土的微观裂缝亦称“肉眼不可见裂缝”,其宽度一般在0.05ram以下,即所谓的“无裂缝的混凝土”;当裂缝的宽度大于0.05ram时,肉眼是可以看见的,此时的裂缝称为“宏观裂缝”,它是由微观裂缝发展而来的。常见的微观裂缝主要包括i种,第一种是在水泥浆中集料之间的水泥石裂缝,第二种是在集料周围与水泥石粘结面上的粘着裂缝,第三种是集料本身的裂缝。规范规定,对室内正常环境下的一般构件,其裂缝宽度应小于等于0.3mm;对露天或室内高湿度环境中的构件,其裂缝宽度应小于等于0.2mm。

2混凝土收缩

水泥和水是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水泥和水相互作用时会发生水化作用而形成胶结材料,并将石骨料胶、松散的砂倒人合成人工石体形成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变形作用、温度、湿度及不均匀沉降等是引起大部分的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主要原因,其中湿度变化而引起裂缝又占主要部分,这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骨料中含有大量毛细孔、粗孔和空隙,这些孔隙中存在的水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混凝土的一些性质,因此较好的控制湿度变化控制对裂缝有较为重要的作用。混凝土收缩的种类包括失水收缩、碳化收缩、自生收缩、塑性收缩等。

当混凝土潮湿时,由于毛细孔、粗孔和空隙中自由水分的蒸发而引起的收缩是不会导致变形,但当周围环境的干燥作用而导致细孔中的水产生毛细压力时,水泥石承受这种压力就会产生压缩变形,从而导致混凝土的一部分收缩变形,这种收缩就是失水收缩,最大的失水收缩通常是发生在第一次干燥之后。混凝土的干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变形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水泥的标号、用量、级配、施工现状、养护方法和配筋数量等。混凝土中水泥浆的水化过程是一种物理——化学过程。当水和水泥结合的早期时硬化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的硬化收缩,这种收缩与外界湿度变化无关,主要是因为水泥颗粒的吸附水,被称为自生收缩。对于普通混凝土。大部分的收缩属于自生收缩,其数量级较小,一般在计算中可忽略不计。自生收缩可能是正的变形,也可能是负的变形,既膨胀。当自生变形为稳定的膨胀变形时,对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是有益的,因此,在丁程实践中宜选用矿渣水泥混凝土和掺粉煤灰的混凝土。在混凝土初凝过程中,在混凝土浇筑4~15h后到其凝结之前的水泥水化反应最为激烈,分子链渐渐的形成,出现水分急剧蒸发和泌水的现象,从而导致失水收缩此时胶合料与骨料之间也会产生不均匀的沉缩变形,而这些变形通常都发生在混凝土的塑性阶段,因此称为塑性收缩。通常塑性收缩的数量级较大,因此在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后,混凝土表面,尤其是养护不当的地方常常会出现无规则的表面龟裂缝。在实际工程中,水灰比过大、用水量大、水泥量大、粗骨料少、外掺剂保水性差、振捣不良、表面失水大、环境气温高等都很有可能会引起塑性收缩而致表面开裂。由于地下室外墙的墙体厚度较薄,如果不采取足够的浇捣、养护等施工措施就很有可能会由塑性收缩而引起薄墙裂缝。

因为水的作用,在应力状态下使得混凝土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碳酸气体产生化学反应,从而会引起碳化收缩。碳化收缩量与水化物的碱度、结晶水及水分子数量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以上因素的不同会造成碳化收缩量大不相同,并且这种碳化作用通常在湿度约为50%这种适中的湿度时才会发生,一般环境情况下,不专门计算,但是不能忽视因混凝土收缩变形而导致的温度应力。据宝钢转炉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的计算分析,由收缩引起的温度应力占温度应力值的30%以上。

3水泥的水化热

水泥的水化热是指在水化过程中水泥所释放出的热量。由于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的混凝土导热性能十分低,聚集在水泥结构内部的热量长时间内无法散失,导致此时包含有较大的温度应力和温差,因此就很容易因温度而带来的裂缝给工程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泵送混凝土就传统混凝土而言,其具有高强度、大流动的特点。当需要配制高强度混凝土的水泥时,通常不能采用标号小于525级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如调粒水泥、球状水泥的特种水泥,并且还应考虑水泥品种与外加剂的适应性和水泥的需水性等方面。由于水泥用量大、标号高,使得在施工配置过程中的水化热要比普通混凝土高出很多,从而形成了较大的温差和温度应力。因此,用适当地高性能矿渣掺和料来取代等量部分的水泥时,就可以起到大幅度提高强度和增加流动性的作用,同时可以有效地降低水化热。

4外加剂

在拌制混凝土过程中加入各种外加剂,就能够节省水泥、提高施工质量、改善劳动条件、加快施工速度、完善工艺、改善混凝土性能等。因为有那么多的优点,在近半个世纪以来混凝土外加剂是发展较快的一项混凝土新技术。具有调节凝结时间和分散水泥颗粒作用的减水剂,适量的加在搅拌的混凝土中时能够有效的起到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节省水泥、提高强度等作用。当加入减水剂能使水泥颗粒容易水化而收缩增加时,掺入减水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与和易性。

引气剂具有引进一定数量的气泡的作用,当在混凝土中掺人引气剂时,就可以能够有效的减少混凝土在流动过程中对管壁的摩擦阻力。引气剂的加入会使得混凝土的收缩作用从成分上有所增加,并且还能通过减少含水量而到达减少收缩的作用,当这两种作用共同产生时,混凝土的收缩基本上没有产生明显影响。在混凝土中使用缓凝剂时,通常会增加收缩裂缝,有时还可能会引起收缩裂缝。

5徐变

除了弹性变形外,在任意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结构还会产生一种随时问缓熳增加的非弹性变形,称为徐变变形。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徐变能有效的降低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减少收缩裂缝,并且徐变还能减弱因基础不均匀沉降和在结构应力集中区而引起局部应力的结构中的结构应力峰值。

篇6

关键词: 公益组织;财务特征;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D41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327-02

0引言

当一个国家发展到经济水平相当高的程度,已经对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强烈的追求愿望的时候,就会对公益组织的发展看得更为重要。目前,我国的公益组织仍处在发展中状态,也证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是有一定的高的水平了。但是,公益组织的发展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发展速度比较快,而且在不断地发展进步,还没有达到公益组织发展得相当高的水平。那么,目前,我国公益组织的财务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政府财务的监督机制是什么样的,具有哪些优点呢?下面,我们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概述。

1公益组织的财务特征

1.1 公益组织的财务具有公益产权的特征公益组织财产,顾名思义,是公共组织的财产,并非个人财产。它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而聚集和使用的财产。公益组织则是以实现社会公益目标位目的的组织,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公益组织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单位。②对于财产的收入不可以进行随意的分配和使用,不允许存在剩余收入和利润分红的现象。③不可以通过任何手段将公益组织的财产转化为个人的私有财产。

1.2 公益组织的财产资源具有公益属性公益组织必然有财产聚集的来源,主要来源有三个:一是来源于政府的财政补助,也被称为财政资金;二是来源于有偿的服务费或者是会费,不过这两项费用是保证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情况下收取的费用;三是来源于社会上的爱心捐赠工程。公益组织的财产资源的公益属性体现为以下四点:

①公益组织的财产形成的资源是需要投入到有用的服务中去的,但是它的任何业务之间的运走都要保证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②为公益组织筹集资金的相关单位、组织或个人都是不图任何报酬的,也不要指望从公益组织中获得任何增值、分红、分配组织资产。③当公益组织的投资者或者说是资源的提供者将资源投入到公益组织后,这份资产就不再属于提供者,提供者没有了这项资源的所有权。④投入到公益组织的财产资源也不归公益组织所有,公益组织对这部分财产和资源仅有管理和受委托管理的权限。

1.3 公益组织的财务信息不对称性由于公益组织是并不拥有组织的产权的,所以它与委托人的关系仅仅是一种与委托的关系。公益组织作为人,对公益组织的财产具有行使经营权的权利,所以是具有一定的财务上的责任的。这种责任则是指,人不可以随意使用公益组织的财产,必须要根据委托人的意愿和想法进行财产的使用和经营。而同时,人还具有另一方面的责任,那就是要将信息公开化、透明化,让社会知道了解委托人筹集的这项公益资金的来源及用途,整个操作过程要求是要透明化的。

由于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不对称性的特点,公益组织的相关工作人员是具有信息知情权的相对优越性的,社会上对这些资金的流动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的,而且信息是存在一定的成本的,所以,这就有可能导致委托人一种“理性无知”的状态发生,从而也导致了人逆向选择,或者是走上背叛道德的道路。在没有任何监督和管理的情况下,这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导致对会会公益有损的问题发生。

对于这样的信息不对称的解决办法,就是要让委托人近可能的获取更多的财务方面的相关信息,减轻信息的不对称性,也避免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而造成的违背道德的逆向选择,造成对社会发展不利的现象及问题。具体的解决措施,可以采用强制性要求公开财产信息的方法。让公益组织的相关工作人员的资金直接操作行为减少,制定合理的资金使用和经营制度,保证任何一笔资金都有来源和使用的登记,不可以由一个工作人员进行全权把握。保证互相监督和管理,保证财产信息的公开化。

1.4 公益组织的财产具有责任机制缺陷的特点由于公益组织的财务责任机制与普通的企事业单位明显不同,不存在个人的利益,也不存在任何的竞争环节,没有激励的工作机制,导致其财务的责任机制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①资产缺少保值和增值的机制。由于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是没有占有组织财产的权利的,他们对公益财产要进行经营管理和运行,但这并不是他们的财产,也没有什么劳动奖励,所以,作为人的公益组织的管理层来说,他们没有任何动力去保证公益财产的保值或增值。②资产缺少成本责任机制。公益组织不同于一般的企事业单位组织,生产是为了谋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利益,会对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多加考虑,并严格控制;公益组织对于没有任何盈利性质的公益财产来说,也就没有任何的陈本概念,不存在控制成本的观念和措施。然而任何一项资金和任务的运作都会产生相应的成本,即使是公益组织,也会在运作中产生运作成本,如果没有对成本产生相应的成本观念和控制成本的观念,那么,必然造成成本高出想象,影响其他运作过程的现象。所以,需要借助于外部的其他力量。对于这种现象的解决措施,可以利用政府职能,制定相应的财务运作规范,控制公益项目运作的相关成本,并采取业绩评估的方法,督促工作人员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公益资产的有效利用。

2存在于公益组织中的财务问题

2.1 公共财务腐败现象存在所谓公共财务腐败问题是指,某些个别的人利用自己的权利或对信息的掌握情况,而对公共财产进行直接或间接的非法利用或获取的行为,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公共利益和公共财产。解决这种方法的措施是要通过政府的监控和监督来进行有效管理的。公益组织财务被非法占有后就失去了它筹集的意义,不不能发挥其正当的用途,所以,公共财务腐败现象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问题,需要严格处理和控制。

由于现实中确实存在,而且现象也比较严重。所以,不得不考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原因主要是个人素质不高的问题,另一个原因也是政府监管措施不到位的结果。所以,应该不断地对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不断提高每个人的个人综合素质,同时,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利用强烈的政府监管方法和措施来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

2.2 财务腐败现象主要表现方式

2.2.1 个人行为主体的腐败这主要表现在一个人利益为目的的腐败现象。公益组织中的相关工作人员,为了谋取私人利益,擅自挪用公款,将公益资金纳入自己的囊中,行贿受贿现象严重。

篇7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财务特征;T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065-04

一、引言

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投资者想要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以便做出正确的投资意向,那么上市公司向社会公众披露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资料对投资者来说则尤为重要。因此,财务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是规范投资市场环境最根本的基础。但是,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利用各种手段对其盈利水平和财务状况进行人为包装,隐瞒财务风险,提供虚假财务信息,以至误导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判断。这些造假行为如果不及时得到解决,必将影响到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最终也会危害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及持续增长。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针对上市公司频频曝光的财务舞弊事件,通过分析舞弊公司的财务信息,总结舞弊公司的财务特征,从而为预防和识别财务舞弊提供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财务舞弊的症状及根源所在,杜绝因市场机制缺陷而造成的虚假财务信息,对发展中国资本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已经受到了会计学术界、实务界和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在目前,对于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进行的系统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就着重对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财务特征进行研究,主要采用T检验分析法。

二、国内外文献回顾

国外关于财务舞弊的研究主要是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财务舞弊的动机、舞弊公司的治理结构特征、舞弊公司的财务特征、识别财务报告舞弊的风险因素等。

Albrecht、Wernz和Williams(1995)[1]的研究认为,通过分析财务报告能够发现一些征兆。比如,财务报告中出现的一些无法解释的变化、一些非同寻常的大额和获利丰厚的交易、收益质量的不断降低、费用增长速度快于收入增长速度、高额负债或者其他利益负担以及无法及时收回应收账款或者其他现金流量问题。

Dechow(1996)[2]研究发现,与非舞弊公司相比,舞弊公司报告了更多的应计利润,舞弊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总资产的比值较低。

Beneish(1997)[3]对进行财务欺诈的上市公司和“清白”公司进行比较,发现两者财务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出现下面的任何一个或几个现象,财务欺诈的可能性上升:应收款项大幅增加,产品毛利率异常变动,资产质量下降,销售收入异常增加和应计利润率上升。

Ch.Spathis(2002)[4]研究结果显示,多标准判别协助方法优于传统统计技术,财务信息的研究对判别财务报告舞弊非常有帮助。结果也显示了财务比率(如总负债/总资产、存货/销售收入、净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总资产)在识别财务报告舞弊中的重要性。

方军雄(2003)[5]的研究发现,欺诈公司的毛利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显著地低于非欺诈公司,而资产负债率、两项费用比率(管理费用加销售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之比)、应收款项比率(年末应收款项余额/流动资产总额)显著地高于非欺诈公司。

黄水宁(2004)[6]根据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的研究发现和对企业可能采取的操纵净收益指标的手段的分析,企业可能采取以下提高净资产收益率的手段,并且这些手段可能导致相应的一些财务指标出现异常:(1)通过非营业活动提高净利润。包括诸如出售资产、出售投资、改变投资的核算方法等提高营业外收入或投资收益等活动。(2)通过虚假销售、提前确认销售或有意扩大赊销范围调整利润总额。(3)对已经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推迟确认。(4)利用关联交易调整利润。

综合中国财务报告舞弊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对于这一命题的研究,中国学者往往多角度展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具有多样性。这些研究对于识别和遏制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发生,指导和保护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不可否认,中国对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研究与国外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内的研究方法多为规范研究,实证研究较少,个案研究较多,综合性的统计分析较少。

三、样本与指标的选择

本研究样本所使用的相关数据资料分别来自: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网站(crsc.省略)上的处罚公告;国泰安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和色诺芬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新浪、雅虎等财经网站。通过收集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网站的证监会公告中的处罚决定(2004―2007年),并经过合理的选取和剔除,最后确定了51家舞弊公司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取得所需要的关于这些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手段的数据并使用EXCEL分类建档保存。

有关研究样本的选择标准如下:(1)本文重点考察每家公司在舞弊当年、舞弊行为发生前一年和前两年的财务数据,分别用(Fraud Year,Fraud-1,Fraud-2表示)。其中,舞弊当年定义为以证监会处罚公告里面所宣称的首次舞弊行为所在年度。公司数量为:Fraud-2 有29家,Fraud-1有35家,Fraud Year也有35家。(2)由于上市公司的中期报告与年度报告不具有可比性,因此,我们剔除了中期报告舞弊的上市公司,只选择年度报告舞弊的上市公司。

为了在我们后面的研究中,控制外部环境和行业因素的影响,我们在选择舞弊样本的同时,还选择了35家非舞弊公司,组成控制样本。控制样本的选取采用以下三个步骤:首先,确定每个舞弊公司舞弊当年的年度、所属的行业和当年年末的资产总额;其次,选取与舞弊公司同年度、同行业的上市公司;最后,在与舞弊公司同年度、同行业的上市公司中,选取当年与舞弊公司资产总额最为接近的那家上市公司作为控制公司。这些与舞弊公司同年度、同行业、资产规模相似的控制公司组成了控制样本,通过将舞弊样本与控制样本相同年份的数据比较,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检验舞弊样本的特征。

反映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的指标很多,我们没有使用单一的财务指标,而是采用一系列的财务指标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进行系统性的描述,如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款项占总资产的比重等描述公司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利用效率、资产质量的变量。还选取了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变动的财务指标,如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率、总资产的增长率、毛利率的变动等。具体指标详见表1。

四、研究样本与控制样本的财务特征比较

我们将研究样本与控制样本三年数据的均值与T检验结果值放在以下表格中加以分析。

首先,从Year-2年到Fraud year年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越来越多,Year-2年只有一个,Year -1年有四个,到了Fraud year年就有八个之多,一方面说明财务指标值的变化可以直接反映舞弊样本公司财务状况恶化,一般舞弊公司在实施舞弊前,都会有一些财务指标偏离正常值,如应收账款占资产的比重、固定资产占资产的比重等,这些指标对舞弊的发生起到一个很好的预警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舞弊公司采用舞弊手段后公司的财务状况并没有恢复正常,主要表现为舞弊那年的显著指标急剧增加,说明舞弊公司的舞弊成本通常是很高的,即实施一两次舞弊后并没有使公司的财务状况好转,公司可能继续舞弊下去。

然后,我们具体地比较一下舞弊样本与控制样本每一类指标的不同点。

1.盈利能力指标:与控制样本相比,五个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都是在舞弊发生的前两年的数值高于控制样本的数值,而到了舞弊发生的当年都低于控制样本值。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舞弊当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明显低于控制样本。舞弊当年的每股净收益均为-0.17元,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明显低于控制样本的0.18。其他指标虽然都低于控制样本但都没显著性差异。统计结果表明,在舞弊发生前两年时间里样本公司与舞弊公司的盈利能力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待舞弊发生时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已不如从前,为了保持以往的业绩,公司选择了舞弊。

2.偿债能力指标:舞弊样本公司的债务资本比值一直都要高于控制样本,但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并不显著,说明舞弊样本公司的债务风险水平一直比控制样本公司高。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是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舞弊样本与控制样本值并不显著,但舞弊样本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值都要高于控制样本,原因可能是舞弊公司虚构收入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应收账款,少转成本可能导致期末存货增加,从而导致两个比值的偏高。

3.资产质量指标:舞弊样本货币资金占资产比重这一指标,一直低于控制样本,但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并不显著。舞弊样本应收账款占资产比重这一指标在舞弊发生的前两年中一直是低于控制样本的,并且在舞弊发生的前一年时还具有显著性差异,按照常理推测舞弊公司发生舞弊时通常要虚构销售,而导致应收账款的增加,而这里反而减少,最有可能的结果是舞弊公司将大量的应收款项转变为其他应收款。舞弊样本存货占资产比值与控制样本值无显著差异,说明舞弊公司采取了必要的盈余管理手段使存货的账面价值合理化。无论是固定资产的净值占总资产的比重,还是固定资产的原值占总资产的比重,舞弊样本在舞弊发生的当年和前一年都明显低于控制样本,可能的原因就是舞弊公司通过舞弊手段虚增大量的资产。舞弊公司在舞弊当年的流动资产与资产的比重这一指标与控制样本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显著的差异,前者明显大于后者。这也说明舞弊公司虚增利润形成了大量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其他应收款的增长可能是由于关联公司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而形成的,也有可能是上市公司通过某些交易安排,将应收账款转变为其他应收款而形成的),但是货币资金状况并不是很好。

4.资产利用效率指标:舞弊公司前面两年的平均数分别为0.46,0.48,低于控制样本的0.60,0.54,但在0.05的显著水平下,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在舞弊发生前舞弊样本和控制样本的总资产利用效率相似。但是,到了第三年即舞弊发生的当年,在0.05的显著水平下,舞弊样本与控制样本的总资产周转率就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了,究其原因可能是主营业务收入的下降和企业虚增资产的增加所致。舞弊样本公司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在舞弊发生前后明显低于控制样本公司,因为舞弊样本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下降的同时,必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增加其他业务收入,从而导致各项流动资产的增加,致使舞弊样本公司的流动资产周转率降低。舞弊样本公司的固定资产周转率一直高于对应控制样本公司,但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一直低于控制样本,并且,在0.05的显著水平下,舞弊前一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还具有显著差异,原因也可能是舞弊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下降而其他应收款项增加所导致,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舞弊当年的存货周转率明显低于控制样本,这是由于舞弊公司少结转成本导致存货价值增加而存货周转率下降。

五、结论

本文将每一个舞弊公司作为一个研究样本,共获得51个样本,每个舞弊样本选取舞弊发生的前两年和舞弊发生的开始那年的年报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参与研究的指标共有四类19个。对舞弊样本和控制样本进行T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舞弊发生前两年舞弊样本与控制样本的盈利能力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待舞弊发生时公司的盈利能力已不如从前,表现为公司每股净收益和收入增长率明显低于控制样本;舞弊样本公司偿债能力指标都一直高于控制样本但都没显著性差异;舞弊公司的流动资产占总资产、固定资产原值占总资产、固定资产净值占总资产这些比率都明显低于控制样本,这说明舞弊公司虚增利润形成了大量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导致了流动资产的大幅度增加;在舞弊发生前舞弊样本的总资产周转率要低于控制样本,但没有显著差异而到了舞弊发生的当年就变成显著了。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都明显低于控制样本。

总的说来,我们发现虽然舞弊公司通过操纵资产和负债项目达到了与控制样本公司相似的偿债能力,但是舞弊公司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和资产利用效率水平都明显差于非舞弊公司。具体来说,舞弊公司通过虚构交易、少计费用、虚增资产和利润等舞弊手段使得舞弊样本的每股收益、收入增长率、固定资产原值和净值占资产的比重、流动资产占资产的比重、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都明显低于非舞弊样本。

六、研究局限与展望

由于多种原因,本文研究存在着以下的局限:(1)受公开舞弊案例有限和资本市场各项制度逐步出台的影响,考察的六、研究局限与展望舞弊样本和控制样本过少。(2)控制样本理论上要求是非舞弊公司,但是我们不能肯定控制样本本身没有发生过舞弊,有可能发生了舞弊而没有被察觉。

以后的研究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首先可以采用更大的样本以使研究结果得到更有力的证明,样本的来源除了受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处罚的公司外,还可以搜集新闻报道中符合条件的样本,而且样本还有个自然增长的过程;其次可以增加考察的识别指标,从更多角度分析可能具有识别功能的变量;最后,财务报告舞弊的多种类型使得各自的识别方法也有较大的差异,可以考虑对其他识别方法进行实证的分析。

参考文献:

[1]Albrecht, Wernz ,Williams. Fraud: Bringing Light to the Dark Side of Business. Irwin: New York,1995,(7):475-477.

[2]Dechow, P. M, R. G .Sloan, and A. P. Sweeney.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anipulation: an analysis of firms subject

to enforcement actions by the SEC.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Spring ,1996,(13):1-36.

[3]Beneish, M.D.Detecting GAAP violation: implications for assessing earnings management among firms with extreme financia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1997,(16):271-309.

[4]Ch.Spathis, M.Doumpos and C. Zopounidis. Detecting falsified financial statement: a comparative study using multicriteria analy

sis and multi-variates statistical techniques. The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02,(11):509-531.

篇8

【关键词】 财富效应; 支付方式; 并购类型; 关联属性

一、引言

2006年底,伴随我国A股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全流通预期下新的市场运行规则正在形成,并购市场极大活跃,并购动机、并购行为以及并购绩效都与股权分置资本市场环境下有所不同。本文以2008—2010年上市公司发生的兼并收购类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利用事件研究法,对并购支付方式、并购类型、并购关联属性这三个并购交易特征下的股东财富效应进行分类研究,为今后全流通市场的并购实践提供参考,同时对政策制定者和政府监管部门正确引导并购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

国外有关并购短期财富效应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已经相对成熟,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Bruner(2002)在对1971至2001年间的130篇研究文献汇总后发现,目标公司股东获得了显著的短期超额收益,平均超额收益率在20%~30%之间,有的甚至高达50%,而有关收购公司股东财富效应的研究结论却存在较大差异,并且随着样本选取时间的推移,总体呈现不断下降甚至为负的趋势。Ben-Amar和Andre(2006)研究发现收购公司股东在短期内获得了统计显著性为正或微弱正的超额收益率。

国内有关并购财富效应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在股权分置时代,非上市公司收购上市公司的数量所占比重比较大,因此,有关并购短期财富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目标公司上。张新(2003)研究发现并购重组为目标公司股东创造了财富,而对收购公司股东的财富效应产生负面影响。随着上市公司收购非上市公司并购事件的不断增加,学者们开始把研究重点转向收购公司的股东财富变化上。朱滔(2006)研究发现收购公司在(-60,+60)的事件期内都能获得显著为正的累计超额收益;韩立岩和王晓蒙(2007)研究发现股权收购公司的股东财富在(-6,-1)和(0,+8)两个事件窗内分别呈现先盈后亏的阶段性表现。

由此可见,国内外有关并购财富效应的研究尚未得到明确一致的结论,一方面,并购活动所依存的制度背景和资本市场环境的差异会造成股东财富效应的差异;另一方面,事件窗口的选择和不同的并购类型也会影响到收购公司股东的财富效应。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本文所选样本为2008—2010年间发生的上市公司股权收购和资产收购事件,剔除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采用事件研究法时,为了尽量捕捉并购公告在事件期内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剔除上市当年并购的样本,剔除在事件期内发生分红、配股以及增发的可能影响股价变动的重大事件的并购样本。经筛选后共有586起并购事件作为本文最终研究样本,样本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市场调整法下的累计超额收益率(CAR)来衡量并购的短期财富效应,为了对收购公司在并购公告日前、公告日后和整个并购事件期内的财富效应进行全面和可靠的反映,拟选择(-30,-1)、(+1,+30)、(-1,+1)和(-30,+30)四个事件窗口。

分别按照并购支付方式、并购类型以及并购关联属性对并购样本进行分组研究,采用参数检验(均值T检验)结合非参数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的方法,考察四个事件窗口下基于三种交易特征的彼此独立子样本之间的CAR值是否有显著差异。非参数检验作为参数检验的有效补充,在对总体分布位置进行检验的同时,放松了参数检验中对数据总体分布类型的限制,以保证样本数量。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并购事件的总样本分析

从表1均值T检验和Wilcoxon符号检验结果可以得出:在(-30,-1)事件窗内,均值显著为正,而中位数为负且不显著,说明市场对一部分收购公司的并购行为存在提前反应现象;在(-1,+1)事件窗内,均值和中位数均为正,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在公告日能获得积极的并购公告效应;在(+1,+30)事件窗内,均值为负且不显著,中位数显著为负,说明在并购完成后,大部分收购公司的股价存在“反向修正”的趋势。由于在(-30,+30)窗口,CAR均值显著为正,中位数为负且不显著,因此,仍有少部分收购公司的财富效应得到持续增加,但大部分收购公司的股东财富效应没有得到持续增加,这可能是由于投资者更加成熟,并购的市场化特征在股改完成后逐渐显现出来。

(二)按并购交易特征划分的子样本分组检验

1.按照不同支付方式分组

股改完成后,资本市场的定价功能逐渐恢复,并购支付方式呈现多元化特征,尤其是以股权作为支付手段的并购活动逐渐增多。从表2的检验结果来看,采用现金支付方式的收购公司,其均值在(-1,+1)窗口显著为正,在(+1,+30)窗口显著为负,其中位数均为负值,而且在(-30,-1)、(+1,+30)以及(-30,+30)窗口下CAR

结果表明,采用股票支付的收购公司存在信息提前泄漏现象,其产生的股东财富效应具有较高的持续性和显著性,整体具有良好的市场表现,而大部分采用现金支付的收购公司遭受了损失,市场表现不佳,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收购公司采用股票支付方式可以降低由于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支付风险。这与有效市场理论框架下得到的“收购公司采用现金支付方式的超额收益通常要高于股票支付方式”研究结论相反(Myers 和Majluf,1984),但与行为金融理论框架下基于股票市场驱动并购理论(SMDA)得到的“股市高涨背景下收购公司短期内采用股票支付优于现金支付”研究结论相一致(Shleifer和Vishny,2003)。同时,在基于全流通预期的资本市场环境下,采用股票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信心以及公司治理的改善,这些都向市场传递了好的信号。

2.按照不同并购类型分组

从表3的检验结果来看,资产收购公司的CAR均值和中位数在(-30,-1)和(-1,+1)两个窗口显著为正;而股权收购公司的CAR均值仅在(-1,+1)显著为正,其中位数均为负值,而且在(+1,+30)窗口下CAR

结果表明,资产收购公司的并购信息在公告日前有所泄漏,并且产生积极的公告效应,而股权收购公司虽能产生积极的公告效应,但并购后大部分公司却遭受损失,市场表现不佳,“资产收购”类型并购活动的市场表现要明显好于“股权收购”类型并购活动,并且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并购公告日后。与杜兴强和聂志萍(2007)在股权分置背景下研究得到的“股权收购活动最受市场认可”的结论恰恰相反。这可能是由于在全流通预期下,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上市公司开始从股权分置时代的“圈钱工具”转变为优质资产的“吸纳器”,资产收购活动中的优质资产注入和整体上市比例大大增加,逐渐成为场外资产实现资本化的重要方式。此外,非流通股的逐步流通,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将越来越激烈,同时遭受目标公司股东抵制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股权收购的成本和风险将大幅增加。因此,与股权收购行为相比,资产收购行为得到了市场的积极追捧,并为收购公司股东带来更大和更持久的财富效应。

3.按照并购关联属性分组

股权分置时期特殊的上市制度安排,决定了关联属性是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鲜明特征。随着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的特殊关联关系却依然存在,关联并购数量短期内不会减少。从表4的检验结果来看,在(-30,-1)窗口,“关联并购”组的CAR值均显著低于“非关联并购”组的CAR值,而在(+1,+30)窗口,“关联并购”组的CAR值均显著高于“非关联并购”组的CAR值。

结果表明,关联收购公司公告日前的股东财富效应要显著低于非关联并购公司,说明关联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会降低股东财富;而其股东财富效应在公告日后则显著高于非关联并购公司,与邓建平等(2011)在股权分置时期得出的研究结论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股改后非流通股份的逐渐流通,大股东的财富增值模式由“直接掏空”转变为“做大市值”。控股股东通过关联并购从上市公司转移利润获取私人收益的动机有所减弱,关联并购逐渐成为解决母子关联公司之间“同业竞争问题”的有效手段,这也与国家产业整合政策及鼓励优质资产上市政策不谋而合。因此,市场对关联并购有良好的预期,大股东通过关联并购对其控制的上市公司体现出来更多的是“支持”而非“掏空”。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合以上对上市公司并购短期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和研究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一是总体上看,收购公司在并购公告前存在提前反应现象,并且能获得积极的并购公告效应,但大部分收购公司在公告日后股东财富效应并没有持续增加。

二是采用股票支付方式的收购公司在整个事件期内的股东财富效应显著高于采用现金支付的收购公司。

三是在并购公告日后,进行资产收购的收购公司的股东财富效应显著高于进行股权收购的收购公司。

四是在并购公告日前,非关联并购收购公司的股东财富效应显著高于关联并购收购公司;而在公告日后,关联并购收购公司的股东财富效应却显著高于非关联并购收购公司。

基于全流通预期的资本市场环境,上市公司的并购交易从支付手段、并购标的和关联并购等不同维度进行了创新型的探索,积极推动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活动的发展,并购市场日趋活跃。然而,伴随新一轮的上市公司并购浪潮,极有可能会出现新的投机形式,亟需完善上市公司收购制度和规范上市公司并购行为。一方面,应完善和建立资本市场以及并购重组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和提高涉及重大资产买卖的关联并购和换股并购的信息披露力度和质量;另一方面,应对采用股票支付、资产收购和关联并购等并购活动中出现的股价异常变动进行实时监控,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不断促进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活动趋利避害,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Bruner Robert F.. Does M&A Pay:A Survey of Evidence for the Decision-Maker[J].Journal of Applied Finance,2002,12(1):48-68.

[2] Ben-Amar,W. and Andre,P..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from Control and Acquiring Firm Performance:the Case of Family Ownership in Canada[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2006,33:517-543.

[3] 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J].经济研究,2003(6):20-29.

[4] 朱滔.上市公司并购的短期和长期股价表现[J].当代经济科学,2006(3):31-39.

[5] 韩立岩,王晓蒙.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收购公告的财富效应[J].财经问题研究,2007(1):66-72.

[6] Myers Stewart C.,and Nicholas Majluf.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

13:187-221.

[7] Shleifer,A.,and Vishny,R.W.. Stock Market Driven Acquisit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70:295-311.

篇9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防范措施

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证券市场的进步与发展,上市公司伴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证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目前上市公司中出现的财务报表舞弊现象已严重影响到市场发展的健康机制,成为市场良性发展的阻碍,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舞弊行为的具体研究,提出具体的舞弊行为的预警措施与机制,希望能为我国未来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特征与表现

随着上市公司财务市场的微妙变化,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机制也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在新时期证券市场发展环境的影响下,涉及企业投资、运营、决策等类型的会计报表逐渐由外部报表发展过渡为内部报表。企业为了营造相对稳定的经营发展环境,必须健全完备的报表机制,但是基于报表操作的特殊性,这种操作存在一定隐秘性的层面,中小企业公司在制作自身财务报表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通过虚假操作来获得更多的市场支持,以实现经济利益与其他利益的获取。

比如,某上市公司在制作财务报表时,会有与真实业绩差别较大的数据出现,这种非法操作不仅会为公司自身的名誉造成影响,还会严重影响市场投资者的运作,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损失。通常上市公司把企业在当期所产生的用度计入资产项目统计中,或者经过长期挂账的体系将企业在当期的用度计入资产目录以实现扩大企业资产范围的目标。另外,有些公司还可能利用使用频率较高的物质进行企业资产的增添,比如利用陈旧或者已发卖的货物,将这些货物原有价值记录进企业存货,当做企业的资产项目,极大提高了企业的资产范围,但是企业固定资产的市值已存在消耗部分,无形资产对于企业来说并没有任何商业利润潜力,因此这些夸张的非法制定报表舞弊行为只是为了虚增企业增产,严重影响了财务市场的健康运行。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的原因分析

现代企业制度中将企业的所有权作为重要内容,但是企业的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归属不同,企业的经营管理通常由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进行运营,而企业的所有者并不参与日常企业管理工作流程,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制度有利于促进证券市场的公平发展,但是目前来看,现代企业制度仍存在着需要继续修改与完善的地方,因为在这种制度环境下,某些上市公司会趁着经营与所有权的分离的漏洞拥有更多报表舞弊的空间,促成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行为。

另外,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督体制仍不够健全,有待进一步地完善。目前国际证券市场发展的常态是第三方机构的入驻,这种新制度促进了独立会计机构的发展,对包括注册会计师在内会计核算体系也有着很大的积极影响。近年来,我国会计领域也逐渐向着专业化与独立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会计监督体制在会计活动过程中稍显被动,不能严格对新上市公司进行会计审查,阻碍了财务市场的良性发展,因此我国需要不断完善会计监督体制。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的防范措施

当前,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舞弊行为极大地影响了投资者对于企业经营情况的判断,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为了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促进资本市场的高效运转,我们必须有效防范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行为,下面从几个方面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的防范措施进行探讨:

1.完善证券市场监督体制,确立财务报表信息披露制度

当前,我国会计有向独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但我国证券市场的会计监督体制不够完善,对公司会计审查不够严格。而上市公司利用证券市场来募集资金中需要做到数据呈现公开化与直观化,这就要求加强信息披露制度的设立与完善。虽然我国已基本确立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该会计制度以企业信息数据为基础与核心,要求会计信息进行定期的披露活动,通过信息披露制度可以有效规避证券市场中的财务报表舞弊行为但是目前信息披露制度的执行力较弱,财务报表信息披露制度仍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为了保证会计相关信息达到长效真实的标准,我们必须不断完善财务报表信息披露制度,有效阻碍数据舞弊的行为出现。

2.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完善行业准入制度

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水平是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重要取决因素,通常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舞弊行为主体是会计从业人员,为了杜绝从业人员的数据造假行为,我们应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以“诚信教育”为目标,强化其职业操守,要求会计从业人员秉承严谨的数据操作态度,另外,还应完善行业准入制度,提高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有效保证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的精确性与真实性。

四、结语

由于我国会计监督体制仍不够健全,上市公司会通过虚假操作来获得更多经济利益,从而导致财务报表舞弊现象日益增多,这种行为影响着我国证券市场与上市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活动进行强制规范,同时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完善行业准入制度,有效保证证券市场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连f彬.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现状分析及甄别模型研究[D].厦门大学,2008.

[2]王继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特征的识别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

[3]翟丽芳.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及其审计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4]熊艺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7.

篇10

关键词:创新型基层政工人才 特征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206-01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对革命和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保证和促进作用。但随着新军革迅猛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的日益深入,思想政治工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以往相比,军事斗争准备中的政治工作任务更为艰巨,对政工干部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更高。要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未来军事斗争中依然保持崭新的生命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政工人才队伍,是当前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1 创新型基层政工人才的特征

1.1 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基层政工人才创新素质的核心。事实也表明,只有始终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与处理问题,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才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作出正确判断。

1.2 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未来战争是高技术武器大量使用的战争。不可避免地,未来官兵的思想问题将越来越多的与技术问题融汇到一起,从而出现“技术性”思想问题增多的趋势。因此,为适应未来战争的需求,政工干部必须既有组织开展政治工作的扎实的专业基础,又有深厚的军事素养,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高科技知识,只有具备“军政兼通、军政兼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技术性”的思想问题,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

1.3 有较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

是否能够紧跟时代步伐,能否掌握最前沿的知识,是否能够掌握创新军队政治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取决于自身通过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1.4 创新思维活跃

政工工作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要处理的事情也不是一成不变,僵化和因循守旧是政工干部的大忌,面对未来高技术战争中官兵思想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突破思维定式,在求异求新中发现新的思想火花,发现改变现状的契机。创新思维活跃的人,善于捕捉和适应形势的变化,能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新的组合、迁移和应用;能够围绕某一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思维扩散尽可能地向各个方向和各个层面展开,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产生新的思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2 创新型基层政工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培训目标及培训思路的偏斜

在这样的思想观念影响下,我军政工学科分类过细,政工专业口径过窄,课程设置普遍注重专项专业训练,培养出来的事务型人才较多,层次较低,基层政工人才普遍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综合应变能力差,难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

2.2 培训方法僵化,培训内容相对滞后

当前,虽然我军大体上都实施了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的普及,教学效果较以前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依然未能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教学理念的转变,相当一部分课程教学主要还是教员讲,学员听,启发诱导不够,主客体之间交流僵化呆板,课堂沉闷乏味,未能形成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氛围。

从教学内容来看,大多数的教学内容仍然强调理论性,太过于规律性、科学性,新知识新技术比重偏小,不能反映现代新军革的发展实际;另外实践性、趣味性较差,不能启发思路,开阔视野,调动学员探索研究的积极性。

2.3 创新教育缺乏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造就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教育活动。另外,在教学方式上也过分注重学员的共性而忽略个性、注重求同思维而忽略求异思维,这样的教育方式虽然有利于对学员进行统一要求,但是不利于学员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养成。

2.4 教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我军政工教员队伍素质与培养创新型政工人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比如,一些专家、教授虽然具有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但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能力较弱,缺乏开拓创新的活力;而一些中青年教员掌握的理论知识虽然相对较新,但缺乏任职经历和实践经验,尤其对部队情况不了解,在教学中缺乏丰富的案例和全方位的实际工作经验,致使讲授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相脱节。

3 创新型基层政工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3.1 教育理念创新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一是树立超前教育观念,从传统的以培养适应近期任职需要的低层次人才转变为以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为主。着眼于未来高技术战争对政工人才的需要,教学内容应有前瞻性、超前性和预见性。二是树立创新教育观念,从传统的注重培养经验型人才向注重培养科学型、创造型人才转变。注重培养学员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研究和把握所从事活动的思维习惯。

3.2 教学模式创新

教学模式的创新应当抓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内容。二是改进培养方式。改进培养方式的核心是突出学员的主体作用。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改变政工教学中由概念到理论、由理论到问题的固定套路,把以教员课堂讲授为主变为以小组个别指导、研讨交流为主,有效发挥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员解决现实问题能力。

3.3 切实提高教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员是培养创新型政工人才的主体,是深化教学改革的主力,政工人才的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员的整体素质。当前,提高教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加强教员的代职、培训力度。比如定期选派教员到其他军种院校培训,组织教员参加部队三军交叉见习、实战演习等活动,为教员参与部队实践、了解部队需求创造条件;二是大力优化教员的专业结构。适当引进本兵种之外专业相近的教员,形成以专业化教员为主,本军兵种、系统之外相关学科教员搭配融合的教员体系。

参考文献

[1] 邵仲岩.知识结构优化与能力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理论观察,2006(3).

[2] 徐小洲,叶映华.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与生成转化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

篇11

[关键词] 动画电影;色彩;审美特征;表意功能

动画电影广义指以动画制作的电影,得益于19世纪电影摄影技术的发展,是一种电影类型,受众广泛。例如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其内容没有界线划分。“使得儿童从中看到的是故事,少女看到的是青涩而朦胧的恋情,少年看到了冒险与长大成人的艰辛,成人看到的是思想,是人文关怀,从而做到了老少皆宜,各取所需。”随着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动画电影制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好莱坞动画电影的长足进步,一些优秀动画电影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动画电影的观赏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动画电影的发展。纵观最近几年比较成功的动画电影,都具有鲜明的色彩视觉审美特征,充分利用色彩的表意功能,烘托电影情节的情趣,符合受众的审美需求。本文就针对动画电影中色彩的视觉审美特征和表意功能进行论述,从这两个方面阐述动画电影成功之处。

动画电影中色彩的视觉审美特征

色彩是动画电影中重要的艺术视觉元素,动画色彩的设计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民俗学等方面的知识,不仅能够再造现实,代表自然色彩,同时也能够表现某种或多种心理状态,传达不同的隐喻意向。富有表现力的色彩,表现出强烈的、极富感染力的视觉效果。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画电影色彩的假定性

克里斯蒂安·麦茨(Christian Matz,1913—1993)说:“不是由于电影是一种语言,它才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而是因为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它才成为一种语言。”电影中的语言主要有两种,也就是听觉语言和视觉语言,正是在这两种语言的作用下构成了“如此美妙的故事”。声音是一种听觉语言,而色彩是一种视觉语言,这一点在动画电影表现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银幕空间当中主要起到的是超越理性表达的作用,在动画电影当中经常作为表现人物形象,传达与表现人物情绪与心理变化的手段,这让银幕更加生动而富有生命力,也是内在的人物性格在色彩的表现下外在化,实际上成为创作者假定的思想、想象的具体再现。作为视觉语言的色彩,这种假定的再现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第一层次,属性语言。简单地来说就是受众的视觉感受及色彩处理技巧,实际上就是客观现实的再现,如在《冰川时代》当中,那晶莹剔透般色彩与质感的冰山,几乎再现现实中的冰山,甚至超越其质感,看到这里我们会不由得感叹色彩语言的表现力。第二层次,修辞语言,这就是利用色彩来表现对客观世界的主观理解与反映,如在国内的一些动画电影当中,经常用黑色来表现人物对客观世界某一事件或者环境恶化的理解。第三层次,审美语言,也就是将色彩所谓对美的一种体会和表现,如在动画电影的当中经常会用红色来表现比较温馨的时刻,如在《狮子王》中,通过对场景色调的改变来制造不同的氛围与心理感受。如荣耀石是动画中的主要场景,按照叙事的时间线依次运用冷暖交替、不同明度的转换展现故事的跌宕起伏,如暖色调夕阳下荣耀石上的狮子王那片刻的宁静与美丽,既是一种写实,也是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再现。

(二)动画电影色彩的运动性

电影是一种运动的艺术,因而电影中的色彩与其他绘画类艺术门类中的最大视觉审美区别就是运动性。动画电影中的色彩是在时间运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一点类似于音乐的表现,也有结构的快慢、强弱与高低,正是这种特性能够让观众在思维活动中产生丰富的联想,来表现动画电影的主题与格调,营造良好的环境气氛与情绪。当然,色彩与其他要素在动画电影当中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大闹天宫》中色彩的运动性表现得较为明显。作为一部由传统名著《西游记》改编的动画电影,在色彩表现及人物动作上借鉴了很多京剧当中的内容,在“孙悟空大战哪吒”的那一段当中,创作者先用红色作为铺垫,然后用黑色烘托、渲染紧张的氛围,再用纠缠在一起的红色和金色构成了激烈的武打场面,而配音则是京剧当中的锣鼓声,火爆的色调与尖锐的音乐,让观众看起来非常亢奋。并且从这一片段可以看出,色彩是在银幕画面的运动变化中完成的,尽管电影本身就是一个个静止的画面快速播放形成的,但是正是播放让色彩快速运动起来,并且与动画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与内容协调、统一起来,实现色彩的艺术性再现。

(三)动画电影色彩对造型的强化性

在绘画艺术作品当中,色彩主要用来传达信息和情绪,也是表现艺术作品造型的重要手段,在艺术作品当中具有造型的作用。简单地来说就是运用各种色彩来塑造、刻画某种形象,烘托特定的气氛,以达到增加作品的情绪感染力,揭示作品内涵的目的。在这一过程当中,创作者要深刻的把握色彩的形成规律和可能性,从心理学和表现力角度把握每种色彩所产生的情绪作用和象征寓意,根据所要表现的特定的主题、内容,选择合适的色调单独或者整合起来处理。在一个动画电影当中,每一个画面都是由统一的色调形成整体结构,当然不同色调直接具有主次性、层次性、虚实性,形成一个逻辑顺序和主次虚实。比如说在最近几年比较成功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当中,用黑白两种颜色塑造的主角形象阿宝,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这部动漫电影瞄准的就是中国市场,当然是采用的好莱坞式的色彩表现思维,但却是表现的中国文化。之所以要选择黑白相间色彩的熊猫做主角,主要是因为在中国文化当中通过用白与黑来表现善与恶,在传统武侠当中都是以惩恶扬善作为主要内容,《功夫熊猫》在这一方面也不例外,黑与白的结合一是对中国国宝熊猫的客观再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同时也使阿宝这个武侠角色变得更加突出,这就是色彩对造型的强化性体现。

动画电影色彩的表意功能

电影是一项艺术创作活动,在动画电影当中,色彩是艺术创作中表达情感与思想的重要手段,也是在电影中外化呈现的一种形式,受众是通过色彩作用于视觉上,来了解作品中的内容以及所蕴涵的深刻意蕴,这就是色彩的表意功能。

(一)动画电影色彩的象征与隐喻功能

色彩站在视觉语言的角度,其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艺术的象征与隐喻,在动画电影的银幕当中,“象征”是一直接具体的色彩来表现抽象的内在精神,可以说超越了内容的表象,也超越了色彩本身所具有的一般文化含义,艺术家们将其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告诉,让观众感受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想象冲击力。由于动画电影当中所有的内容除了声音之外,几乎都是虚构的,这种情况下色彩的象征功能表现得更加明显。所谓的隐喻从语言的角度来讲就是以一种事物的形象特征来比喻另外一种事物的抽象含义,达到深化、突出原有事物形象的目的。虽然是两种语言功能,但是在动画电影当中二者一般是穿插存在相互联系的。在《功夫熊猫2》当中,开头的故事叙事当中用到的最多的颜色就是灰色与红色,在有关沈王爷的回忆当中,灰色的格调象征的是不安的开始,而红色则是隐含着战争与杀戮。此外,由于故事情节实际上都是中国武术与西方先进国家的舰船大炮,实际上这里隐含着近代中国历史,而这也是一种象征的意义。并且,又将西方发达国家的侵略史比作沈王爷,这是一种典型的隐喻。由此可见,在动画电影当中,色彩的象征与隐喻往往是穿插存在的,这是动画电影色彩一个重要的表意功能。

(二)动画电影色彩的叙事功能

一部成功的动画电影,必然有一个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色彩在整个故事情节当中能够起到重要的叙事功能。这种叙事的作用在动画电影当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色彩的主题深化作用,动画电影中的主题一般比较直观。在电影《功夫熊猫2》当中,阿宝与沈王爷的决战是在海上进行的,这场决战既是武术与大炮之间的决战,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激烈的碰撞,因为在文化的发展中代表东方的是武术,而代表西方的是大炮。在海上的决战,实际上也蕴涵着中国五行的思想,在五行当中水克火,在电影当中蓝色是海水,而红色代表的是大炮,当蓝色与红色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冰与火的较量,而根据五行水克火的思想,代表邪恶一方的红色大炮必败,这也是电影色彩所表现的一个深刻的主题含义,简单来说就是邪不压正。其次,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前进的作用,从心理学的教学来讲,不同的色彩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比如说绿色代表的是和平与希望,黑色代表的是无助与邪恶,黄色代表的是一种温暖,红色有时候是带给美好,有时候却能到另一种血的极端。在动画电影当中,艺术家们正是利用了色彩在心理学上所带给人们的不同的感受来推动情节的前进。这一点在《功夫熊猫2》开场表现得非常明显,在一开始艺术家们用深灰、灰蓝的色调表示故事的开始,用一种浅灰绿色表明当时的人们还生活在和平当中,伴随着各种颜色的烟花表现出的一片和平之色。但是转而画面被一片暗红与黄色笼罩的画面将情节推导到沈王爷,接着又转到以绿色为主的画面上,表现出爱好和平的老沈王爷夫妇对小沈王爷的担忧,加上羊仙姑对未来的预算。可以明显看出,色彩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动画电影当中,叙事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故事情节和画面表现力共同构成了最吸引观众的浓墨之笔,在这其中色彩的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只有合理地利用色彩的表现力、叙事功能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总之,色彩是动画电影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任何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都能看到色彩的多彩运用和其强大的表现力,合理的、创新的发挥其视觉审美特征,充分利用其表意功能,都是为增强其表现力服务的,在实际运用的时候要结合动画电影的主题,并加以创新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色彩在动画电影中的视觉审美特征与表意功能。

[参考文献]

[1] 杨晓林.动画大师宫崎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04,103.

[2] 王乃华.民族风格?英雄梦及其他——评《功夫熊猫》兼及国产动画片的创作[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8(09).

篇12

关键词:财务困境 债务结构 实证研究

一、 文献回顾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因财务不善陷入困境的例子屡见不鲜。国内外研究中,Argenti (1976) [1]在《公司困境:原因与症状》中概括了财务困境的成因。佘廉[2] (1999)认为我国企业陷入困境本质是管理水平落后。以上研究均没有考虑债务结构可能是企业陷入困境的诱因,因此提出本文研究方向——债务结构对财务困境的影响。

二、研究假设

从债务期限结构看,短期债务对企业造成经常性偿付压力,长期债务偿付风险较小。故提出:

假设1:长期负债率越高,企业越不容易陷入财务困境。

从债务来源结构看,银行借款是企业主要负债源,其比例高低,侧面反映企业质量好坏;商业信用是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其比例越高,企业发展空间越大,持续经营性越好。债券融资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且发行条件很高,其发行比例越高,企业条件越好。故提出:

假设2:银行借款率越高,企业越不容易陷入财务困境。

假设3:商业信用率越高,企业越不容易陷入财务困境。

假设4:企业债券率越高,企业越不容易陷入财务困境。

三、实证研究

1.样本选择

本文将ST公司认为财务困境公司。选取2005-2007年首次被冠以ST的131家公司样本,按照“行业相同,规模相近”原则选取131家健康公司作为配对样本。数据取自中国股票市场研究(CSMAR)数据库。

2.模型提出

(1)因变量

将是否被冠以ST为划分标准,企业被冠以ST,则Y为1;否则Y为0。

(2)回归模型

建立债务期限结构和来源结构对财务困境影响的二元逻辑回归模型:

P(Yi,t)=

Zt-1=+1(CQ)it-1+2(DQ)it-1+3(Size)it-1+4(Lev)it-1+

Zt-1=+1(YH)it-1+2(SY)it-1+3(ZJ)it-1+4(Size)it-1+5(Lev)it-1+

3.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通过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后,本文运用SPSS12.0软件Binary Logistic进行回归计算。

(1)债务期限结构模型回归

从表1知,长期负债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符号为负,说明企业负债的期限结构与企业财务困境负相关,即长期负债率越高越不容易发生财务困境,验证假设1。

(2)债务来源结构模型回归

从表1知,银行借款率和商业信用率通过显著性检验且符号为负,说明企业的银行借款率与企业财务困境负相关,即银行借款率越高越不容易发生财务困境,验证假设2。企业的商业信用率与企业财务困境负相关,即商业信用率越高越不容易发生财务困境,验证假设3。企业债券率虽符号为负,却没通过显著性检验,即企业债券率对财务困境影响不明显,无法验证假设4。

使用Hosmer-Lemeshow统计量进行拟合度检验。两模型概率值p=0.134,p=0.254,认为模型较好地拟合了数据。

四、结论

企业长期负债率越高,企业越不容易陷入财务困境。短期负债虽方便易得,却是财务困境的导火索。银行借款率越高,企业越不容易陷入困境。商业信用率越高,企业越不容易陷入困境。企业债券对财务困境的影响并不明显。基于以上结论,企业应重视债务结构,避免因为债务结构不合理而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企业要适当调整长短期债务比例,重用银行借款和商业信用,提升企业价值,避免财务困境。

参考文献:

[1]John Argenti. Corporate collapse: The cause and symptoms [J], New York: McGraw Hill, 1976, 121-137.

[2]佘廉.企业预警管理理论〔M〕,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篇13

【关键词】稳健货币政策;财务风险;特征;防范

货币政策是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以达到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最终目标;中介目标主要是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和贷款量;操作目标主要有短期利率、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等。近期,出于对通货膨胀、流动性泛滥等问题的担忧,国家多次出台收紧的货币政策,将今年的货币政策定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企业财务风险不仅与企业内部管理效率有关,更重要的是,它对外部环境特别是政策环境的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当前信贷超常增长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已经淡出,稳健审慎已经成为我国宏观货币调控的基本方向。在此背景下,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1 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财务风险作为企业风险的货币化表现形式,它指的是由于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计或无法预计的因素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时时处处存在,是企业运营的必然产物。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财务风险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财务风险是指在资金筹集和运用过程中产生的,从资金开始进入企业,在企业中流转使用,到资本偿还、现金回收、收益分配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存在于公司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可以说,财务风险是各种财务活动行为失误的系统性综合反应。例如:在生产施工中由于质量不达标,可能造成工程验收和结算的延迟等。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企业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出大于现金流入,以致企业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而引发财务风险。

1.2 财务风险的多样性

企业经营环境的多元化,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多样化以及财务行为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多样性。从企业经营环境看,不同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对施工企业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即使在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中,施工企业即要面临国内同行的竞争,也可能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多样化的经营环境必然会给企业造成多样性的危机影响。从企业的生产经营看,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个过程中的失误都可能形成财务危机。

1.3 财务风险的突发性

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受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是企业内部可以把握和控制的,甚至是可以预见的,但更多因素是具有突发性的,无法预料的。如: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导致工程项目的损毁,或项目建设工期的延长而增加的固定成本;或投资方出现财务危机,而导致不能拨付计价款项等等。当企业发生突发性的财务危机时,若风险水平超过了企业短期能承受的最高限度,那么企业就将陷入财务危机之中。

1.4 财务风险的可防可控性

通常来说,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具有其客观必然性。因为财务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财务矛盾日积月累形成的。但如果具备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多数风险仍然可以早期发现、治理,并按成本效益原则将其控制在一个可以接收的范围内。

2 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来源与对策

货币政策的取向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意味着银行信用的收缩和金融市场借贷成本的提高。这将使各类经济主体之间的资金链条处于紧张状态,大大增加经济主体的投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施工企业结合自己的行业特性,从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对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控制。

2.1 融资风险与对策

施工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通常需要购买更新大量机械设备。如:持续采购大量的砂石料、水泥、钢材、燃油等材料,并需要按时支付人工薪酬,具有明显的资金依赖特征。在信贷趋紧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融资能力将会受到较大制约,同时融资成本提高,从而产生项目融资风险。

对策:企业在当前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应当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2.1.1 要从最基本的资金链考虑,防止资金链断裂。因此就要精心的预测未来现金流,建立企业全面预算,及时掌握现金状况。

2.1.2 从融资方式来说,负债融资主要包括:金融机构贷款和债券发行。企业要建立长期的财务预警系统,将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作为长期预警系统的主要指标,加强分析与监测。而在确定债务规模时要权衡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来确定负债比率。由于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大额贷款可能比较困难,所以要充分发挥公关能力,争取提前与银行签订合同,减小变数。

2.1.3 要完善资金管理调度机制。在资金运作上要实行统一调配,集中管理,在满足发展需要基础上充分发挥资金规模优势。在资金调度体系方面,应进一步强化施工项目资金的整体规划,明确相关流程、责任和权限。使资金得到有效充分的运作。例如:某工程公司,自2009年4月起开始执行资金集中管理机制,由公司财务进行集中管理,下发《**公司资金集中管理办法》,由下而上编制资金预算,充分利用资金的时间差,加快了资金周转,降低了资金成本,有效防范了财务风险。

2.2 投标

目前建筑施工市场基本实行低价中标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为了能揽到工程,各公司之间相互压低标价,开展恶性价格战。如果投标阶段不顾自身实力,不惜血本盲目争取项目,这将导致极低的工程利润率,甚至产生亏损,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履约风险,支付风险甚至诉讼风险,使企业面临严重的财务风险和信用危机。

对策:完善合同管理机制。

在国家稳健货币政策下,施工企业的市场因国家投资规模的缩小而变的紧缺,这就会导致施工企业之间更加激烈的竞争。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在制定投标文件过程中,也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精准报价,量力而为,决定投标与否以及投标标价。施工企业应根据施工方案对其能承受的最高成本进行测算,测算过程中不能漏项,并留有余地。在签订合同时形成严格的审查制度,逐一推敲合同条款,对涉及到验工计价时间和方式、工程结算的违约条款及各自应承担的经济责任等内容严格把关,防止含有不平等条款的承包合同的签订,以至于将施工企业置于被动地位。例如某施工单位,在巫山中标某高速公路项目,巫山地理条件复杂、交通困难、机械设备及物资运输极为不便。由于前期对现场的施工环境调查不到位、对施工难度估计不足,导致该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后进度缓慢,计价周期内的低产值导致计价款的不到位,进而因为资金短缺导致无法进行下一步正常的施工生产,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致使该项目超出预计工期仍未完工,给企业造成了损失。

2.3 成本控制

成本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任何环节控制不当,都有引起财务风险的可能。施工企业如果不结合项目规模、特点、复杂程度及施工条件,制定出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就可能导致施工工期延长,所需机械设备增加,投入的成本费用增加,最终导致项目实际收益低于预期,形成施工项目亏损。

对策:完善成本控制机制。

2.3.1 结合合同工期、施工现场条件等具体因素,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制定科学经济的施工方案,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2.3.2 健全材料物资管理,对材料采购、入库、管理、出库、耗用严格把关,做到材料采购有计划、质量有保证、管理有办法、消耗有定额。

2.3.3 推行责任成本管理,进一步落实项目成本目标责任制,将目标层层分解,横向可以分解到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等不同施工单元;纵向可以分解到前期准备、主体施工和收尾交付等施工阶段,从而把成本费用控制在责任成本范围内。例如:某桥梁工程公司于2010年1月下发《**公司项目经营承包办法》,在该办法中,公司一级成立内部经营承包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成本定额的确定依据;由公司项目管理部依据公司经营承包领导小组确定的项目可控责任目标成本编制《工程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项目经理部为了确保项目可控责任目标成本的实现,必须成立项目成本控制小组,组长由项目经理担任,副组长由党支部书记、副经理及总工担任,组员由财务部部长、计合部部长、工程部部长、物设部部长等有关人员组成,办公室设在计合部,办公室主任由计合部部长担任;明确各部门在责任成本考核中的分工;制定年度绩效考核及奖惩标准,有效调动各部门人员积极性,使公司项目的成本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了显著效果。

2.4 内部控制风险

施工企业从项目承接开始到完工,牵涉到经营、生产、财务等环节。不建立一整套与项目施工管理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就容易放纵部分项目承包人违规操作,给企业带来风险和损失。

对策: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内控机制。

施工企业应按照《会计法》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在会计核算、内部计合、内部牵制、财产清查、内部审计、原始记录管理、岗位交接、会计档案管理、会计组织等一系列领域形成有效的财务控制制度。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强化会计核算基础、优化财务管理流程、有效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和企业经营活动的高效运转。

2.5 结算

一般而言,施工项目竣工后,就应及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编制竣工决算,进行最后的财务结算。在金融市场资金供应趋紧的条件下,部分业主可能会发生困难,致使施工企业无法及时收回工程结算尾款,而工程质保金也会因难以收回演变成收款风险,这些无疑都会加大施工企业的资金负担,诱发系统性的财务风险。

对策:重视工程项目结算管理。

由于目前货币市场由扩张趋向审慎,施工企业因部分业主无法支付而往往出现竣工项目结算长期搁置的现象,因此可成立项目结算小组或类似机构,安排专人负责工程项目的结算和清欠事务,以免丧失索赔的法律时效,给企业造成损失。要做好结算工作,施工企业则要在内部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如变更签证、索赔、实物量核对、结算书的编制和送审等,决不因自身的原因而延误结算。例如:某施工企业成立了法律事务部,该部门通过延续债权时效、转移债权债务、参与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及时完善收尾工作、办理质保金退款等手段,加大了双清治理的力度,从而降低了新欠工程款的形成率。采取分块管理、专人负责、法律清欠等多种灵活清欠方式,仅2010年由该部门牵头和参与收回尾工款、质保金、变更索赔款等资金5587万元。为企业挽回了损失,降低了财务风险。

综上所述,在当前稳健货币政策下,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做到未雨绸缪,在各个方面做好防范,将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以期获得理想的经济目标。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企业管理;集中采购;采购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7.09.179

1 集中采购的特征

为整合企业采购资源,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规范采购行为,大型企业多采用成立集中采购中心,统一管理和实施企业采购工作。企业集中采购具有有利于发挥规模采购优惠、有利于规范采购行为、有利于优化供应链管理、有利于推进采购标准化和信息化、有利于提高货物和服务质量等显著优点,集中采购的特征如下。

1.1 集中采购的组织特征

集中采购是将不同采购主体的工程、货物或服务集中归并于统一时间、地点、流程、规则进行招标采购。因此,加强采购需求使用主体与采购组织实施主体的协同配合,建立集中统一、专业高效、层级分明的集中招标采购组织体系是保证集中招标采购成功的组织基础。

1.2 集中采购的需求特征

适应集中采购范围的是技术标准统一的通用货物或服务。凡是有特殊个性需求、未形成统一技术标准的货物,或规模较小的零星项目,难以分类归并集中实施招标采购,因此,掌握集中采购需求特征,加强需求计划管理至关重要。

1.3 集中采购的程序特征

集中采购涉及采购项目单位多、流程长、环节多,采购规范程度高。招标文件审定、分标分包规则、评标办法和评标组织等程序事项与单一项目招标相比,既有每次招标采购之间的简单重复性,又有一次招标采购内的多种需求和管控的复杂性。

1.4 集中招标采购的价值目标特征

集中招标采购既具有社会影响大、法律与廉政风险大,采购的公共性、透明度、规范性要求高,又可以发挥规模优势、提高采购效益、降低采购成本,有利于实现企业集约化发展的价值目标。与单个项目分散招标采购相比,集中招标采购需要平衡各个价值目标的综合难度比较大。

2 集中采购中的主要问题

鉴于集中采购的以上特征,在企业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难以规避的问题,影响实际采购效率,主要表现如下:

(1)增加采购审批环节,降低采购效率。企业为实施集中采购,需要成立独立的集中采购中心对采购工作进行统一管理,这样在采购需求人和招标公司之间就增加一个管理单位,即企业集中采购中心。该集中采购中心的主要职责一般如下:负责依据国家招投标法律法规和企业有关规定,制定采购管理的制度、标准和相关规范性文件;负责组织编制和审核企业采购计划;负责组织审核采购方案和招标文件。

鉴于企业集中采购中心的职能,在进行采购立项审批流程时,需要增加集中采购中心审批环节。如:某企业在实施集中采购前的采购立项审批流程为:采购需求人―招标公司,在实施集中采购后的采购立项审批流程为:采购需求人―集中采购中心―招标公司。以某企业为例:根据集中采购实施一年来的数据统计,由于审批环节的增加,造成平均每个采购项目的采购时间增加10个工作日。审批环节的增加拉长了采购时间,一定程度上降低采购效率。

(2)集中采购按批次组织实施,时间相对固化,难以满足部分采购项目在时间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为提高效率,降低采购成本,企业集中采购一般按批次进行,如:每月原则上组织两批次集中采购,每月的第一、三周集中审查招标文件;第二、四周集中开评标。如果在一个批次集中采购前无法完成采购立项审批,或采购需求人未完成招标文件的初步编制和内审,将错过本批次采购,只能推迟至下个批次实施,这样以来评标、定标、合同签订及供货时间都将全部向后推迟,影响项目实施进度。以某企业为例:根据集中采购实施一年来的数据统计,由于批次集中采购的实施,造成约40%的标段采购时间向后推迟,给后期合同签订后的工期带来压力。因此,集中采购难以满足部分采购项目在时间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不适用于有特殊需求的采购项目。

(3)集中采购过程较长,成本较高,不适用r值低、数量小的采购项目。集中采购实施过程中,集中采购中心在组织招标文件评审阶段和评标阶段均需要将采购需求人集中到同一地点进行招标文件评审和参与评标工作,如双方无法就招标文件关键条件达成一致,还需要进一步沟通和协调,往往这一过程占据整个采购时间的1/3。另外,集中采购中心一般位于企业的总部,在采购招标文件评审和评标阶段需要将招标需求人集中到企业总部,增加企业管理成本。以某企业为例:根据集中采购实施一年来的数据统计,由于集中采购的实施,因招标文件评审导致平均每个采购项目的采购时间增加12个工作日,因集中评审招标文件和评标,导致每个采购项目增加差旅等管理费用2.4万元。对于需求时间紧迫、价值低、数量小的采购项目,不经济,且效率较低。

(4)由于集中采购实施单位与采购需求人各自关注角度不同,双方协调对接工作量较大。在企业集中采购模式下,采购需求人根据项目实际需求编制招标文件初稿,上报集中采购中心,集中采购中心组织招标公司和采购需求人进行讨论审查。采购需求人根据采购项目的重点、难点及实际需求,会提出一些个性化需求;而集中采购中心为实现批量处理、提高效率、满足合规性要求,规避风险,会对招标文件的投标人资格、技术要求及评标办法等提出修改意见。如:为避免限制投标人,降低投标人资格;再如:为防止评标专家与投标人串通评标,避免评标的主观性,尽量不采用综合评标法,或提高综合评标法中投标报价的评分比重。因各自所处角度不同,双方很难在短时间内达成一致,往往需要多次沟通,有时还需要更高一级别的管理层协调,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采购需求人希望能够尽快完成快采购工作,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往往最终会妥协,无奈接受集中采购中心的意见,这将为以后的合同执行困难埋下伏笔。这一过程中,双方对接工作量很大,耗时较长,严重影响采购效率。以某企业为例:根据集中采购实施一年来的数据统计,进行一次以上的招标文件评审采购项目占总采购项目的35%。

(5)集中采购实施单位与采购需求人的管理责任关系较难界定,容易造成责任推诿。鉴于集中采购存在本文第四条所述情形,进入评标阶段后,资质较低(虽能满足采购项目最低资质要求)的投标人往往以报价较低而中标,在合同执行过程中,中标人可能因为管理能力和成本控制等因素,造成施工、供货质量、进度等无法达到合同约定,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甚至造成合同纠纷。一旦发生上述情况,采购需求人认为是集中采购中心要求降低企业资质、调整评标办法等因素所致,责任在集中采购中心。而集中采购中心则认为招标和定标过程是按规定进行的,中标人合法,问题是因采购需求人管理不到位、中标人违约等因素造成,责任在采购需求人或应追究中标人违约责任,与集中采购中心无关。双方推诿责任,管理责任难以准确界定,最终造成项目实施困难,损害股东利益。

3 结 论

综上所述,集中采购存在较为明显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集中招标适用于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中能够形成一定规模优势的大宗、批量且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同类货物和服务。但难以满足部分采购项目在时间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不适合需求时间紧迫、价值低、数量小的采购项目。且存在协调工作量大、推诿责任等管理难题,因此,企业应根据采购需求,区别进行,分类实施,充分发挥集中采购的优势,尽量减小弊端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采购和项目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赵国清.浅谈集中采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经济理论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