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民意调查范文

农村民意调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村民意调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村民意调查

篇1

一、农村土地流转趋势渐强,而且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泗洪县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伴随着土地流转方式变革的进程,土地“活”了,产业才能壮,农民才能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县土地流转面积超过6.78万亩,大部分现代农业示范区主要集中在流转的土地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土地流转的运行在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同时,也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土地经营权流转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1.推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增加了农民收入

全县经营50亩以上流转大户达60多家,超过100亩的流转大户有40多家,达到1000亩以上的流转大户有20多家,涉及了全县每个乡(镇) 。主要流转到瓜果、蔬菜、优质稻米、花卉苗木、畜禽养殖等高效农业行业。此举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根据泗洪县农村土地流转的总体情况和主要特点,不断拓宽流转渠道,效果初步显现。流转土地由当初主要的撂荒耕地扩展到了林地、旱地、渔塘等整个农用地。

2.调整优化了农业结构,发展了专业化生产

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农村经济形势有了较大转变,土地集中流转到优势产业,专业生产相对集中,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格局;有利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生态农业。

3.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土地流转为我县农民专

业合作组织建设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不少种养大户和生产能手纷纷依托土地流转,组建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统一产前、产中、产后和技术指导服务,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农民组织化程度得到较快提高,实现了合作社与农民利益双赢。目前,泗洪县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29家,入会会员达8.7万户,带动农民18万人,入社农户比未入社农户年收入提高10%以上。

4.提高了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据了解,全县通过土地整理,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大了土地流转的速度。通过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2008年底统计,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达13.7万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10.85万人。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会略有减少,但各级政府都在采取积极的扩大内需的措施,加快土地流转,有利于农民工在本乡本土找到就业的机会。

5.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五种模式激活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提高了农村土地的效益

土地流转的实质是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最早的时候,由于离土进城的农民逐渐增多,很多农民把土地转包出去,自己从事二三产业。全县转包面积超过4.45万亩,占流转面积的66%。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土地的出租和入股现象不断增多,使土地出现了资本化的特征,承包户不用投入就能获得经济效益。据了解,目前泗洪县每亩土地的出租价格一般不低于500元,而入股分红部分要高于出租土地的价格。土地出租和入股将成为我县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在土地流转模式中,转包、出租、入股都是保留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行为,多年的承包经营让农民留下了很深的土地情结,一般情况下,农民不会轻易放弃承包经营权。但为了追求土地效益的最大化,农民也改变了过去在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的做法,转而更多地面向工商企业户。

二、成效背后困难和问题依然重重

篇2

一、目前我县农民的法律意识状态

1、传统的习惯根深蒂固。随着法治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多年的普法教育,全县农民法律知识贫乏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的改观,农民的法律、权利意识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知道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总体来看全县农民的法律意识依然相对淡薄,传统意识较浓,农村法制宣传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法律素养低,害怕打官司,对法律缺乏信任,薄情优先于法。从走访的人员和媒体披露的大量案件来看,在一部分农民的脑子里的法律意识仍是空白,即使自己或家人受到了严重侵害,也不知道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或者想寻求法律保护,确不知道该如何着手;也有一些像经济往来的行为,如借款不写借条,总以为大家是熟人、朋友,不会出问题,一旦出了问题,又无凭无据,无法求得法律的保护;更有甚者,一些村干部的法律意识也十分淡薄,公然出面去解决本村发生的刑事案件,以私了的方式解决,使得触法刑法的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2、农民对法律的认识不到位,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意识浅薄。大多数的农村村民不懂得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更多的人认为法律不是保障人民权利的实现,而在更多的限制人的行为的发生。在很多的村民自治选举中我们看到很多村民出售自己的选票,候选人用金钱买选票的事情屡屡发生。他们不知道这样滥用自己权利的后果是导致选举结果并不能达到真正实现村民自治的目的,而以损坏自己的利益告终,而这种权利、义务意识的浅薄最终不能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3、农民法律维权意识存在误区。觉得上法院打官司不是维权的手段,特别是涉及到民告官如土地征用赔偿等问题上更是望而却步。由此造成许多本可以通过法律诉讼、司法调解等法律途径解决的问题,演变成了问题。法律意识维权上的这一误区直接造成对政府的信赖往往胜过对法律的信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的工作量以及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二、产生的原因

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文化知识面窄,谈不上什么系统的有条理的学习法律法规,广大农民获得的法律方面的信息量非常少。所以,法律在广大农民头脑中所占的位置自然是十分淡薄,甚至是触犯刑律的行凶、抢劫、盗窃等严重侵害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生命财产的犯罪,行为人也并非无知到杀人是否偿命、犯罪是否坐牢的愚昧地步,但是他们仍然铤而走险,这纯粹就是法律意识的问题了。

三、针对以上的现象,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1、营造一个大家都积极参与的学法守法的舆论氛围。现在的传媒的力量是巨大的。各类传媒应该要加大法律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或是法制文艺演出等形式以直观的方式入手,来吸引村民的注意力。在这个方面,宣传机构、普法机构应义不容辞的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篇3

生活状况满意率高 扶贫增收仍需加强

人均纯收入8842元,超两成位于扶贫线以下

调查显示,受访农村居民XX年人均收入在2031~8000元区间的最多,收入分布跨度大、差距较明显。其中,收入2300元及以下(低于国家扶贫标准)的比例超两成(详见图1)。

图1 农村受访居民收入分布

通过计算,受访农村居民XX年人均纯收入为8842元,与XX年四川省统计公报中农民人均纯收入8803元基本一致,反映出本次调查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当前农村家庭收入渠道相对单一,外出务工、家庭种植业是主要来源

在问及受访者“当前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时,选择“外出务工”和“家庭种植业”的比例明显较高,其他来源的比例较低,均在20%以下(见图2,此题为多选,相加不等于100%)。

图2 当前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分地区看,“外出务工”和“家庭种植业”均为各类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两大主要来源。不同的是,民族地区、丘陵和山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选择比例排第三位的都为“家庭养殖业”,而平原地区排第三位的是“个体/私营工商运输业”。

从收入分组看,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村居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结构差异较大,人均年纯收入在2300元及以下的家庭为“家庭种植业”的比例最高,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家庭种植业”作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比例明显下降,“外出务工”成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个体/私营工商运输业”作为主要来源的比例也有所提高(详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生活状况满意率高,扶贫增收仍需加强;村通路户通电情况较好,农村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农民比较满意公共服务,但均衡发展差异明显。总体来说,四川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效显着,全面实现还须加力。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居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渠道不多,其中:传统家庭种植业主要起到基本生活保障的作用,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明显;外出务工是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但受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较大,收入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个体/私营工商运输等农村服务业虽然对农民增收明显,但发展水平不高。总体来看,在当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提高传统农业经济效益,加强对农民外出务工的支持和引导,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扩展收入来源渠道,进而优化调整收入结构,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人均住房面积31平米,手机、电视、单独厨房的拥有率排前三位。

调查显示,当前受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在20平米及以下的占26.5%,21~30平米的占27.3%,31~40平米的占21.5%,41~50平米的占10.7%,50平米以上的占14.0%,通过计算,受访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1.0平米。

在问及受访者“家里现在拥有哪些设施设备”时,选择比例(即家庭拥有率)排前三位的分别为手机、电视、单独厨房。值得注意的是,受访农村居民家庭“单独厕所卫生间”拥有率为74.1%,略低于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5%的标准。从收入分组看,人均纯收入越高的家庭各种设施设备的拥有率越高(详见表2)。

8成受访者对当前生活状况感到满意

篇4

Abstract:2010 is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s medical service system first stage “receives year of the official”, then our item of Huimin policy whether really let us the farmer common people obtain materially beneficially? This article mainly through analysis current around the country comprehensive carrying out new rural cooperatives medical service system, hometown Wuzhi County new rural cooperatives medical service implementation present situation.

关键词:新农合 实施效果 完善

Key word:The new agriculture gathers Implementation effect Consummation

作者介绍:田沙沙1989女 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的农民满意度调查报告

河南省从2003年9月1日开始在25个试点县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武陟县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第一批试点县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武陟县已经实施了八年之久,政府及媒体也不断报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喜的实施效果以及农民的满意程度,但大多都比较概括,而且很少有反应当事人农民的真实情况和真切感受的,我们此次深入基层调查主要就是基于农民满意度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绩效和新农合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调查和简单的评估。我们选择抽样调查的方法,在武陟县的10个村庄近百户人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经过认真的调查、统计、整理和研究,完成了这份调查报告。

一、武陟县农民参合情况分析

武陟县自200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以来,积极探索新农合筹资新路子,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制度不断发展,群众受益程度稳步提高。

从横向进行比较,2010年,全国参合人口8.36亿,参合率达到95%;河南省参合人口7651.48万,参合率达到96.51%;而武陟县参合人口61.62万,参合率到高达98.20%。

而从纵向进行比较,2003年以来,武陟县坚持把推行新农合作为执政为民的重要举措,农民参合率逐年提高。2004年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实施以来武陟县农民参合率62.20%;武陟县采取措施积极落实新农合政策,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各种支付模式,在不断完善改革政策和宣传方案下,2005年武陟县参合率增加到90.43%;2006年参合率90.40%;2007年参合率98.89%;2008年参合率96.60%;2009年参合率92.60%;2010年参合率高达98.20%。

二、武陟县新农合制度实施情况分析

2003年―2004年武陟县医疗保险费用为10元;2005年武陟县医疗保险费用为20元;从2006年到目前为止,武陟县医疗保险费用为30元。

在武陟县,乡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比例为70%,县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比例为60%,省、市级和外省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比例为40%。在乡、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门诊看病,每次按照30%的比例进行报销,一年最多可以报销门诊费用60元。在县级定点医疗机构门诊看病,每次按照60%的比例进行报销,一年最多可以报销门诊费用5000元。

新农合实施以来,药价有所增长。“原来3块多就能把感冒治好,参加新农合后,就得5块多,报销之后也得4块多”,“不过小病看不出来参合的优惠之处,这要是遇上大病,那政府的这项政策可是要帮上大忙了。药价涨点也没啥,不要涨得太离谱就行了”。

武陟县2010年大力实施新农合县级一卡通计算机联网管理建设工程,400个村卫生所计算机配备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已经完成,2010年9月武陟县开始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

武陟县在全省率先实行门诊统筹补偿模式,门诊基金使用率由原来实行家庭账户的36%提高到目前的48%,门诊就诊率由原来实行家庭账户的0.81人次上升到目前的2.33人次,农民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门诊统筹的做法在全省得到了推广。

武陟县积极创新“一设一不设”服务举措,为278名家庭经济困难、长年卧病在床,患有脑血管病后遗症、恶性肿瘤晚期、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的参合老年人设立家庭病床,提供免费上门医疗保健服务;对农村参合的贫困人口不设住院补助起付线,并实现新农合制度与医疗救助制度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结算同步的“一站式”服务,有效减轻了农民群众的医疗负担。

2006年起,已把部分慢性病、地方病和住院分娩等纳入大病统筹,以扩大受益面。

三、武陟县农民满意度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支持率达97%,满意率达92%。总体来说,农民对新农合制度基本持支持的态度,但也有农民不满之处。

有农民认为新农合补助的门槛费太高。“有些地方,除了规定不住院不补助外,还故意设置不同等级的门槛费。同样是生病,却拿大部分人的利益来保护少部分人的利益,难道一般病人就不该享受国家同等政策的救助扶助?”因此,农民盼望最好尽快取消门槛费。

新农合的补助尺度不明。补助的标准尽管写在纸上,却很难兑现到农民的心坎上。农民往往是一头雾水,给多少拿多少,以致有的医院冒住院农户之名,套取国家利益,中饱私囊。农民热切盼望有关部门能将农民生病住院的“补法”说清楚,国家给农民的利益,农民要能真正享受到。

对部分家庭贫困的农民来说实施新农合后药价惊人。同样的药品,不一样的价格。摆上“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柜台的药品,明显高于个体医疗点,以致有的人一旦生病,宁可走进个体医疗点,不愿迈进“新农合”医疗机构。农民盼望“新农合”医疗机构的药品价格能够尽快降下来。

补偿比例过低、自付比例过高和封顶线过低的给付结构,一方面可能丧失吸引力,把本愿意参加合作医疗的人群拒之门外,而享受不到其优越性。另一方面有可能导致医疗服务利用率的下降,造成贫困家庭即使参加了合作医疗,也不敢住院。如此结果,还导致了另一问题,即富裕家庭在合作医疗上的花费比贫困家庭要多许多,形成了穷人补贴富人的现象。

农民对政府的宣传政策不满意。我国新农合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而地方上目前多采取的是政府组织、各级部门大张旗鼓宣传发动,乡村干部和医务人员上门办理的做法,一些地方为了追求高参合率出现不同的违规行为,影响了农民对新农合的信任度。

四、新农合政策的完善

全国各地都在为新农合的实施而努力着,而河南省也在不断地总结经验中,针对新农合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不足,河南省于2011年对于新农合政策进行了完善,重要内容为:提高参合农民住院费用补偿封顶线,由6万元提高到10万元。2011年6月底前,全省所有市级医疗机构都将实现新农合跨区域直补。参合农民门诊就医的费用按不低于40%的比例补偿。特殊病、慢性病门诊补偿不设起付线,按一定比例或按年度定额包干的办法给予补助。普遍开展新农合门诊统筹工作,进一步扩大新农合受益面,将重性精神病常用口服药和9项残疾人康复项目纳入门诊报销范围。

篇5

为此,我对孙桥村及其周边许楼、彭庄三个发展层次不同的村庄进行了实地调研,从中发现有关问题,并认真思考,提出对策。

孙桥行政村基本情况:该村位于孟海镇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处,全村368户,1326人,耕地面积1896亩,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全村有劳动力686余人,有粮食购销储运有限公司1家,发展蔬菜种植等农民合作社5家,各类个体工商户12家,以反季节蔬菜为主导产业,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36个,外出务工人员约占全村劳动力的60%,全村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许楼行政村基本情况:该村位于孟海镇南部,沿万福河两岸,辖6个自然村,总人口3303人,耕地面积5189亩,全村903户,有劳动力1173人,外出务工730人,约占劳动力的50%,全村发展民营企业6家,个体工商户107家,全村发展冬暖大棚319个,蔬菜成了主导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镇属中游。

彭庄行政村基本情况:该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一公里处,辖两个自然村,总人口1170人,耕地面积1800亩,全村408户,有劳动力411人,外出务工人员约占劳动力的70%,30岁以下的全部外出。主导产业不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在全镇属较差水平。

从总体上看,哪个村主导产业明显,工商服务业发达,哪个村劳动力外流的就少,经济发展就快。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60%左右,外出的越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就越大。

(一)劳动力外出较多且结构失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农村劳动力参与城市建设、融入城市生活已是大势所趋。且年龄结构不合理,18岁-35岁的青壮劳动力外出比例大,达到95%以上,4050人员外出比例较小。文化水平高的外出务工的多,熟练技工收入高。

(二)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已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按目前可耕地面积测算,农业生产及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农村劳动力和技术人才应占到劳动力的50%,转移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农业技术人员缺口在30%左右。部分村,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的太多,在家务农的主要是老人和妇女,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只能延续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先进的农业技术、机械设备、管理方式无法推广应用,特别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更是难上加难。修路,打井,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公益事业,也缺乏必要的劳动力。

(三)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从事农业生产与外出务工收入相当。孟海镇重点培植了蔬菜、林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并形成了蔬菜加工、棉花加工、畜产品加工板块经济体系,带动经商、服务、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富余劳动力3000余人,农民通过产业优化升级增加的平均收入与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收入相当。

二、农村人才外流、农民增收缓慢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人才大量外流、农民增收缓慢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层面的,又有社会方面的因素,亦有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等原因。

(一)的制约。分田到户的土地承包经营率先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其初,由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极大激发,适应了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是,土地承包政策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不变,又不能自由流转,使土地的使用零星化,难以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收益不集中。再加上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其生存的依赖,对土地有特殊的感情,对自己承包的土地不愿意流转,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很难向大户集中,先进的机器设备、基础设施难以推广应用。致使乡村人才不得不外出另寻他途。

(二)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由于分散的经营方式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使农民的土地收入微薄,收入增长缓慢。但外出务工可收到十分明显的增收效果,并且明显高于在家务农收入。事实也已证明,务工收入已撑起农民收入的半边天。

(三)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乡村人才从“低处”流向“高处”。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再加上农村发展的短腿,自然而然形成了城乡差别。城市在交通、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环境、基础设施等各方面都明显优越于农村,对乡村人才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三、解决农村人才外流、农民增收问题的对策建议。

农村大量人才外流、农民增收缓慢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一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村人口多,就业压力大,而大量劳动力的转移又产生了乡村人才“空心化”问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这一矛盾问题的有效途径,即有利于发展农业现代化,也有利于减轻城市在交通、公共卫生、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压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实行“产、加、销”一条龙, 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可以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模式确定主导产业,培育龙头加工企业,实现规模生产,拉长产业链条,大力支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让千家万户群众都能融入到产业链条中去,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引进并广泛使用滴管、喷灌技术,普遍推广机械化作业一方面实现部分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另一方面实现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提高农业效益。由掌握现代科技的劳动者从事农业,采用先进的经营理念改进农业,实行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生产使农民不用外出也能有较高收入。这样能较好的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及农业发展中存在矛盾与问题。

(二)实施农村人才开发战略。一方面是国家扶持政策向农村人才倾斜,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应,搭建农村人才的活动舞台,改善农村人才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创新人才使用机制,降低各种门槛,打破各种限制,允许农村人才参加社会人才选聘,吸引人才到农村创业。另一方面是加强对年轻人的引导,鼓励回乡建设美好家园。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一批具有知识、技术、创新的年轻人作为引导与推动力量,因此,通过政府宣传发动,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为他们提供政府和资金支持,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利用他们的自身知识、技术带动农民致富。同时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把农村人才开发当作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程来抓。制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建立农村人才评估办法,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篇6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年农民,参保意愿

 

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确定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同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旗)展开试点,2010试点覆盖面已达到20%,预计今年达到60%的覆盖面,2020年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农民作为新农保制度的参保对象,他们的意愿将对新农保制度的实施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中年农民是不久将面临养老问题,并且当下还有足够时间为自己的养老做不同安排的群体,是对养老保险制度反映敏感的一个群体。所以,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第一批试点地区河南辉县的中年农民。

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方法

1.调查对象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划分45岁以下是青年,45~59岁为中年,60岁为退休年龄。而我国民间约定俗成地将35~45岁之间的人们定义为中年人。我国目前统计的平均寿命是71岁,人口中位数为35岁。因此,结合我国人口寿命的实际情况,本次调查把35—60岁的农民作为中年农民。

2.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的数据来源于2010年7—8月对新乡辉县11镇9乡进行的《河南中年农民参加新农保意愿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多阶段等距抽样的方法抽取3个乡镇,每乡镇根据经济状况好、中、差随机抽取3个村,每村随机抽取20户。在样本地区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2份,有效率为84%期刊网。

3.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研究是由我们课题组成员利用暑假时间,对试点地区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资料收集时除由农民自己填写外,还采用问答和访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以及实地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农民的基本特征、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知程度与参与意愿等方面的信息。问卷调查调查所得资料经审核后,用SPSS 11.5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并进行分析。

二、调研数据

1.中年农民样本的基本情况

(1)性别结构:男性有143人,女性有109人,比重分别为56.7%和43.2%。

(2)年龄状况:35-40岁有54人,41-45岁有95人,46-50 岁有62人,51-60岁有28人;分别占样本的21.4%,37.7%,24.6%,11.1%。

(3)文化程度:文盲有36人,小学有112人,初中有67人,高中或中专有24人,大专及以上有13人,分别占样本的14.2%,44.4%,26.6%,9.52%,5.16%。

(4)婚姻状况:未婚的占样本的14%,已婚的占86%,已婚有子女的占82%,已婚无子女的占4%。

(5)职业:以务农为主的仅占29..2%,其它情况如经商、打工等占70.8%。

(6)儿子人数:无儿子的占样本的31.3%,一个儿子的占57.6%,两个儿子的占10.5%,三个或以上占0.6%。

(7)年人均纯收入:5000以下的占38.6%,5000—10000的占46.2%,10000—20000的占12%,20000以上的占3.2%。

如表1 样本基本情况

 

变量

百分比

变量

百分比

性别

56.7

职业

务农

29.2

43.2

非农

70.8

年龄

35-40

21.4

儿子人数

31.3

41-45

37.7

1

57.6

46-50

24.6

2

10.5

51-60

11.1

3及以上

0.6

文化程度

文盲

14.2

收入

5000元以下

38.6

小学

44.4

5000—10000元

46.2

初中

26.6

10000-20000元

12

高中及中专

9.52

20000元以上

3.2

大专及以上

5.16

婚姻

未婚

14

已婚有子女

82

篇7

哪晓得,村支书张国安的动员发言才起了个头,就被村民嘈杂的议论淹没了。

而会上民意调查的结果:支持搞新农村建设的村民不足50%;其余的人中,40%多的村民觉得无所谓,10%的村民有抵触情绪。

面对沉甸甸的民意,村支两委一班人陷入了沉思:新农村建设,怎样才能顺民心?

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了,福城村农民新居雪白的墙壁上,“新农村建设靠谁?靠你,靠我,靠大家”,这句话,恰好回答了新农村建设的“民心支点”所在。

解“疙瘩”,院坝会交锋融“坚冰”

要在福城搞新农村建设,一开始,村支两委干部就没有睡过好觉。

新农村建设是个新生事物,农民不晓得有什么好处,他们心头少不了疙疙瘩瘩。

该出的招都用尽了,宣传、发动,给外出务工人员写信……效果还是不好。

乡亲们心头有“小九九”:“几爷子,怕是想方打条又要叫我们出钱哦?”

被“呛”了个哑口无语的张国安在想:“必须讲道理,摆事实,把好处说到大家心坎上。”

36岁的六组村民向以明是个典型的“保守派”代表。去年5月,村干部到他家宣传新农村建设,他让干部吃了一个“闭门羹”,关门之前,向以明还留下话:“啥子新农村?那些玩意儿是政府的事,我是绝不会投一分钱的,要搞,你们各人搞!”

然而,在两周后的一次院坝会上,村干部硬是让向以明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向以明,你说说,现在的村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受罪的是哪些人?”“当然是我们村的群众。”院坝会上,当着群众的面,村支书张国安给向以明开起了“小灶”。“你再说,政府有投入,我们各人出点钱,把路整好了,受益的又是哪些人?”“……好是好,就是不晓得我们的钱得不得遭村干部拿去吃了喝了哦?”“对头对头!”……一石激起千层浪,向以明尖锐的提问一抛出,群众纷纷炸开了锅,“新农村好是好,我们的想法,你们得不得听嘛?”“建新农村,投入啷个投,这个问题要说清楚!”

“这个你们放心,我们要成立由村民代表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每一分钱的花销,大家都会一清二楚。规划、管理、投入这些都要听大家的意见!”张国安的一席实打实的话赢得了在场群众的掌声。

向以明当场表态:“我原来以为又是政府搞花架子,如果是让我们各人做有益于子孙后代的事情,那,我也同意!”

就这样,村支两委先后召开院坝会、“板凳会”70多次,通过一次次的交谈,群众思想上的“坚冰”渐渐消融。

集民智,办好群众想办的事

63岁的福城村四组村民张世富没有想到,自己的一个建议居然也被写进了村里的发展规划。

“当时村里征求意见,我就提了一条,现在村里的幼儿园太少,条件也不好,应该考虑建设和发展。”张世富回忆道。

张世富的意见得到了重视,《福城村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的第十三章“社会事业”部分明确提出:“2007年年底以前,在冉家湾、张家湾、猫儿寨建幼儿园和托儿所。”

在规划六组张家湾的公路硬化工程时,一些群众认为硬化公路的成本太高,价值不大,村支两委反复征求群众意见,并通过村民代表协调,最终项目获得群众认同。六组村民张华春说:“建什么项目,每个项目该建成什么样,都是我们大家商讨的,所以我们都知道村干部在做什么,我们该怎么做!”

“办群众想办的事,办好群众想办的事。”张国安说,在福城村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光群众代表会、院坝会就开了10多次,村务公开栏展出近20天,从中梳理出群众建议上百条,采纳群众建议反复修订后的《福城村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最终经开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后,由开县建委编制成册。

科学规划对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其科学性、可操作性如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作为开县惟一入选全市100个“示范村”的福城村,其规划从编写流程到具体内容乃至蓝图的诞生,无疑具有“标本意义”。

“一号工程”,群众签字才算数

在新农村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村里成立了由村民代表组成的新农村建设议事小组和村民自治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负责管理和监督。

福城村通往村外主干道的村道只有1公里多,然而去年以前,这条路“晴天一把刀,下雨乱糟糟”。路况太差,客车、货车不愿进来,老百姓颇有怨言。

新农村建设启动后,福城村把硬化村级公路和人行便道列为“一号工程”。

项目是立下了,可修路的资金还差一个大缺口:上级投入的资金只有60万元,而要完成“一号工程”,至少需要资金100万元。余下的40万元上哪儿筹呢?

张国安算过一笔账:40万元,分摊到福城村4000多名村民头上,每人也就100元左右。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分摊。议事组反复商议。“在筹资过程中,我们实行了全村群众梯度集资和‘谁受益、谁投资’的分类投入方法。”张国安介绍说,“离村道较近、受益较多的农户,人均集资150元,远的农户人均100元,再远点的30元。”

梯度集资和分类投入的办法果然立竿见影。改造道路所需的40万元很快筹齐。从去年8月底到10月初,不到两个月时间,福城村硬化4公里村级公路和8公里人行便道的“一号工程”便宣告竣工。

截至目前,福城村实施的人畜饮水、道路硬化、学校迁建、社会公共服务中心等11个基础设施项目已基本完工。为此,福城村人均集资1500元,单户家庭最高达6000多元。值得欣慰的是,在采访中,笔者没有听到一句怨言。

51岁的福城村五组村民张欣荣没有想到,当了大半辈子农民,自己居然也有了“签字权”。去年5月,张欣荣被群众推选为村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在理财小组中,除了村会计张善海,其余4人都是跟张欣荣一样,是德高望众的普通村民。

“这样的印章,我们每人都有一个。”张欣荣小心翼翼地取出锁在柜子中的一枚鲜红印章,自豪地告诉笔者,“工程建设每进一批材料,都必须经过我们几个理财小组成员签字、盖章才算数哩!”

福城村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部下设村民民主理财、安全质量监督、后勤保障、现场施工等小组。各小组成员除村、组干部外,农村老党员、退休老工人、老教师等群众代表占了大多数。“我们总的原则是账、钱、物‘三权分立’,即镇管账不管钱、村管钱不管账、群众管物资不管钱。”张国安介绍道,“此外,村里还建立、健全了群众议事决策制度,对重大事项,必须户户签字,进行群众公决;所有开支,都要求定期张榜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农民的“主体”作用,使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大大高涨。

到目前为止,福城村硬化村级公路4公里、人行便道10公里;农房立面装饰4万平方米;新修农村集中供水工程4 处,打机压井15口,解决了1820人的饮水困难;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500平方米,农民休闲广场2000多平方米;新发展1000亩优质柑橘果园;新建沼气池52口,改灶、改厕100 户。

篇8

为实现村(居)“两委”班子及常务干部考核制度化、规范化,充分调动广大村(居)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镇结合实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镇村(居)“两委”班子及常务干部年度考核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考核办法》)。《考核办法》就考核的对象和原则、内容、程序和方法、结果和运用、纪律和监督等进行了明确,确保了考核工作的可操作性。

一是明确适用对象和坚持的原则。我镇制定出台的《考核办法》适用于村(居)“两委”班子、村(居)常务干部年度考核。村(居)常务干部指村(居)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村(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文书。考核工作由镇党委负责整个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镇党建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考核坚持客观公正、真实准确、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量化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二是明确考核内容。考核内容包括实绩考核、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实绩考核是指对村(居)“两委”班子及常务干部在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考核。民主测评、民意调查是指对村(居)“两委”班子及常务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综合调查、评价。村常务干部兼职的,按所任最高职务结合兼职职务进行考核。村(居)“两委”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包括: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发展集体经济,改善村级基础设施情况;安全生产责任制执行情况;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情况;移风易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情况;改善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情况;完善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等情况。同时,突出考核村班子驾驭全局、处理利益关系、处置突发事件、务实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村(居)“两委”常务干部实绩考核内容包括:(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实绩考核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方面,注重考核其政治理论水平,执行县、镇党委、政府决定决议,并积极开展工作情况;领导能力方面,注重考核其驾驭全局工作情况,重大决策取得明显成效或导致严重失误情况,开拓创新情况;工作作风方面,注重考核工作落实程度;工作实绩方面,注重考核农民增收、集体经济、计划生育、社会稳定和治安状况、基层组织建设等;廉洁从政方面,注重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班子成员是否有违法违纪行为,对违纪行为是否敢抓敢管等情况。(二)村党支部副书记,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和文书实绩考核主要包括:履行分工职责情况,服从大局和团结协作情况,求真务实情况。注重考核其分管工作及发挥“双带”作用情况、中心工作及突击性工作的开展和完成情况。实绩考核内容由镇根据县、镇党委、政府工作部署及每年签订的工作责任状制定,实行一年一定,每年3月底前完成。村(居)“两委”班子的民主测评主要从思想政治建设、领导能力、工作实绩、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进行。村(居)常务干部的民主测评主要从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进行。村“两委”班子的民意调查指标为依法办事和党务、政务、财务公开情况;服务群众和办事效率情况;公众形象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树文明新风情况;扶贫帮困情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情况;群众处理情况。村(居)常务干部的民意调查指标为依法办事情况;服务群众和办事效率情况;公众形象和廉洁自律情况;在班子中发挥作用情况。

三是明确考核程序和方法。对村(居)“两委”班子及成员的年度考核按以下程序进行:进行实绩考核、组织民主测评、进行民意调查、形成考核初步意见、征求镇纪委意见、审定考核意见及公示和反馈考核结果。年度考核原则上于每年12月中、下旬进行。参加民主测评的范围包括镇挂村(居)领导、包村服务组干部、计生工作包村干部、村(居)党员代表、人大代表、村(居)民代表及村(居)民小组组长。参加民意调查的范围包括镇挂村(居)领导、包村服务组干部、计生工作包村干部、村(居)党员代表、人大代表、村(居)民代表及村(居)民小组组长。被立案审查尚未结案的村常务干部,参加考核,但暂不确定等次,待问题查清后再行确定。

篇9

实绩考核是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实绩考核指标根据市委、市政府当年工作部署,由市考核办商市级相关部门提出,报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出台。

我市坚持分类考核,突出实绩导向,分别制定了区县、部门、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并根据自然条件、功能定位、发展基础等因素对区县再细化分类。实绩在考核总分中占比最大,区县序列达70%,部门序列占60%,高校序列占50%。

总分为100分,每项指标根据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权重,对应2―11分不等的分值,由相关市级部门逐项考核评定,并经统计部门审核把关,市考核办再通过公式折算成相应的分数,各单项分数累加得到总分。

在考核内容的设置上,既注重考核发展速度,又注重考核发展质量、资源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统筹城乡的推进;既注重考核发展绩效,又注重考核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注重考核经济社会发展,又注重考核党的建设。

在这一思路指引下,2009年,城镇新增就业、危旧房棚户区改造等一系列新指标被纳入考核体系,而一些涉及各项工作投入的指标则被排除。2010年,又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重心的不同,增加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巴渝新居建设、农户万元增收、政府债务平台整治等指标。

“以前也有考核,但是由于考核体系多而分散,由不同的单位主持,导致考核标准不规范,被考核的单位也应接不暇,再加上一些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的考核没有量化标准,而是笼统以‘优秀’、‘好’、‘一般’等模糊字眼评定,导致有些考核流于形式,考核的结果对区县自然也就没有多少约束力。”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存根表示,通过实绩考核,改变了过去模糊的字眼评定,干得好不好,算账见分晓。

德行表现:正向测评+反向调查

怎么评价干部的德、如何考核干部的德,这在全国都是一个新课题。细细品味我市出台的《重庆市市管领导干部德的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其最大创新就在于:采取正向测评和反向调查相结合,从正反两方面对干部的德进行评价印证,从而在制度设计层面有效破解了如何“考准、考实”的难题。

所谓正向测评,是指通过正向指标,对领导干部德的表现情况进行民主测评,讲求综合评德。“对党忠诚,与中央、市委保持高度一致,用人五湖四海,处事公道正派”;“慎交友、拒红包、不吃请、不说情、不谋私”……考评办法从六个方面细化德的正向测评指标,并纳入干部年度考核的民主测评指标体系,一并设置、测评、计分,由参评人员按照“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和“不了解”五个档次,对干部德的表现作全面综合评价。

所谓反向调查,是指通过反向指标,对领导干部德的表现情况是否具有某些负面反映进行重点调查,突出熟人问德。考评办法专设了分类指标,用反向调查方式,向熟悉领导干部情况的人员调查了解干部是否具有某些负面反映,以全面、准确、真实掌握干部的德行。

“什么问题突出就考核什么”――我市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行业领导岗位实际,选择当前群众意见最集中、社会反响最强烈的十种负面现象作为评价指标,包括“贯彻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态度不坚决、行动不迅速、措施不落实,牢骚话风凉话多”、“学风不浓玩风浓,不信马列信迷信,求神拜佛、看相算命测风水”等方面,并分别制定区县正职、副职,市级部门正职、副职,高校正职、副职等六套德的反向调查指标体系。

调查中,由调查对象按照“无反映无议论”、“偶尔有议论”、“社会有反映”、“群众意见大”和“不了解”等五个档次,分别对干部的德作评价。调查结束后,将调查结果与正向测评结果逐一比对、相互印证,并将最终结果及发现问题反馈给干部所在单位党委(党组)和本人。

在结果运用上,办法规定:在领导班子换届(任期)考察和领导干部提拔任职考察中,德的考核低于90分的,不能作为拟提拔人选;在确定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等次时,德的考核得分低于85分的,原则上不能确定为优秀等次,低于60分的,经组织考察后再确定考核等次。

2010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市管干部德的专项考评,共有4.5万名干部群众参与,考核结果最高的100分,最低的仅43分,改变了过去德的考核“分不出差别,看不出问题”的状况。

民主测评:德能勤绩廉打分说了算

以前部门年度考核只有“德、能、勤、绩、廉”抽象笼统的民主测评,单位之间也不排名比较,测评往往走过场。

与实绩考核将指标具体化一样,我市将民主测评内容也由笼统地考核干部“德、能、勤、绩、廉”,转化为干部群众可以感知的具体指标,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画好像,比如设置了“公道正派”、“工作实绩”、“敢抓敢管”、“团结协作”、“廉洁自律”等更加具体可评价的指标。为便于参评者打分,每项指标后还详细注明了此项指标的考核要点。

为规范民主测评,新考核体系对测评范围作了明确规定:按照民主公开的要求,把熟悉干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群体作为主要测评范围,重点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所在单位(系统)的干部职工中进行,确保参评对象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除对参评对象作出规定外,市考核办还要求各单位将领导班子及成员的述职述廉报告编印成册,提前三天送达参评人员;参评人员打分前,领导班子各成员则需作简短述职。

民意调查:干部怎么样百姓当考官

民意调查,可以说是新考核体系中最具创新意义、最具导向作用的一项。工作做得好不好,谁最有发言权?当然是群众!随机抽样获得的百姓意见不再是领导干部可听可不听的“选择题”,已成为领导干部必须面对、回答的“必答题”,答得不好,百姓不满意,考核便无法过关。

从2008年开始,我市引进民调,力倡“民评官”,对区县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绩效、公众形象的群众满意度进行随机调查。

新考核体系规定:民意调查完全委托第三方独立操作完成,从制度设计上便保证了公平公正。调查一般采取计算机辅助电话民意调查、入户民意调查、会议民意调查三种方式进行。

为便于被访者理解和判断,市考核办与民调中心,根据城镇和农村的不同情况,分别设置调查问卷。城镇部分重点调查机关办事、政府帮助就业、困难户领取低保、社会治安、绿化卫生等内容;农村部分重点调查农民增收、乡镇村社干部办事态度、农村公路、村民饮用水、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国家种粮直补政策落实等内容。

篇10

(一)申请程序繁琐,申请周期长

改造新建项目在由村级组织研究决定后,需要上报至乡镇分管部门,乡镇一级进行合理性、可行性研究调查。在有乡镇一级报送至县市一级农委、财政。经过批准审核再上报至省级财政、农业厅进行备案审批,最后村级议案才可以生效实施。审批时间比较长。同时村级项目申请资料的准备比较繁琐,需要多人、专人跟进项目资料的准备工作。所以村级项目议案从生成到审批实施时间过程时间跨度大,审批下来往往错过了议案项目最佳的实施时间。项目的时效性、实施效果有所折扣。

(二)奖补资金量不足,审批额度低于申请额度,影响制约投资规模

在实施“政策”过程中,农村筹资筹劳和财政奖补标准偏低,“政策”为了不增加村民的财力负担,按照相关规定农村在“政策”的实施中严格执行筹资筹劳上限制度,在现有的政策执行中存在小村做不了大项目、大村因为需要同时开展几个项目有难度的现象。而财政奖补的标准虽然已经努力提高并且对大项目给出了筹资优惠政策,但是还是不能满足村民解决公益事业大项目的建设意愿,还有第一年做了大项目第二年就不允许在筹措资金,给项目的后续操作和完善都提出了新的问题。

(三)缺乏对财补资金利用的长期规划,项目的整体性和延续性较差

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在申请时,村一级机构存在“过了这村没那店的心理”为了争取资金,项目在立项时缺乏充分的长远规划,致使在后续的使用中存在各种问题。施工中存在管理者临时起意,有修改施工方案的现象,造成施工难度增加。后期的使用中存在保养不及时,设备设施提前损坏的现象。

二、改革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建议

(一)简化申请程序,实现档案管理的自动化

自“政策”实施以来,与村民息息相关的的各项民生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针对于财政补贴申请手续繁琐这一难题,应该力求将补贴项目的申请程序大大简化,突出村民对议案负责的原则。申请项目需要的档案资料由管理系统自动生成,减少用于准备项目资料的时间和人力物力的使用,将信息化设施应用到财补资金的审批、发放和监管工作中,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审批效率,尽早让村民享受到国家政策红利,还可以提升财补资金利用的安全性,防止挪用财补资金等违规行为的发生。

(二)确保财补资金量充足,转变政府工作职能

以前的政策是政府立项,政府负责 。由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变成了以基层村民商议立项、政府协助引导的模式,改变了过去家长式的管理模式。所以,政府加大对民生重点项目的财政支持,可以从资金和服务两方面进行:一是对筹资筹劳制度灵活掌握,对有条件的村别对待,在做好民情民意调查的基础上,加大资金的筹措与审批力度,确保村级财补资金充裕,让所申请的建设项目都有足够的财补资金的支持,并借政策东风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建设速度;二是财补资金服务方面,要促使干部转变工作作风,乡村干部通过协助村民立项调查,规划项目,论证可行性等工作,加强了与村民的交流,也让村民感受到了来自政府支持农村发展的诚意,融洽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发展。

(三)提高财补资金利用效率,改善农民的生活与生产

提高财补资金的利用率,才能真正盘活资金,让财补资金真正服务于农民百姓。对于财补资金的利用应集中改善农民生活与生产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改变农民自身生活质量来看,村内垃圾一直是农村卫生污染的主要来源,在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以后,村内蚊虫鼠蚁明显减少,村容村貌在实施项目后显著改变。财补资金应用于农饮水工程实施后,农村饮用水质量得到了保证,对村内交通道路实施了硬化处理,实现了水泥道路无缝化连接,大大方便了农民出行。另一方面,随着农田灌溉机井和灌溉管路的完工,村民对种植农作物的收成有了收获预期,种植农作物有了多样性的选择,在财补资金的支持下,村民的种植有了更多的资金支持,经济收入也随之大幅度提高,农村发展的瓶颈得到了改善,为农村经济持续稳定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村民项目决策的参与度,强化财补项目责任

与被动接受援助相比,村民更愿意解决村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村民在建设项目选择、建设项目建成什么样等重大决策上,都有参与决策的权利,村民在参与自身关系最直接、最希望办到的事情时,决策村内重要事物的参与度明显积极性增强,在参与决策的过程中,间接增强了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养成了参与村内民主议事的良好习惯,使村级村民民主治村的意识逐步加强。除此以外,对项目从前期规划到后期养护责任明确到人,加强政府对项目的后期检查力度,确保项目的延续性,使村民得到长远的实惠农村政治民主化、农村文明建设现代化得到了加强。

篇11

关键词:村庄规划;贫困地区;村庄建设

中图分类号:F034 文献标识码: A

一、村庄概况及特点

龙泉关村位于河北省阜平县西部,太行山东麓,距山西省五台山23公里,是河北通往山西省的西部门户之一,龙泉关村共533户,1388人,其中贫困户300户,1030人。村域面积983公顷,耕地面积只有47公顷。总体来说村庄具有以下特点:

贫困村

龙泉关村共533户,1388人,其中贫困户300户,1030人。村域面积983公顷,耕地面积只有47公顷,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劳务输出及少部分从事第三产业,年人均收入约1240元左右。

山区村庄

龙泉关村位于河北省阜平县西部,太行山东麓,距山西省五台山23公里,地处山区,平均海拔高度800米左右,西、北、南三面环山,区域地形的特点俗称“九山半水半分田”。

历史悠久

龙泉关村其西与山西省接壤,距山西省五台山23公里,是河北通往山西省的西部门户之一,龙泉关始建于明朝,因康熙帝封龙泉井,又为长城上一个重要关隘而得名。明代曾派重兵把守,素来是战略要地。

龙泉关村内现存历史建筑有城隍庙、五道庙、观音堂、万佛寺、财神庙五处庙宇。另外有戏台一处、碾盘五个。村内的三棵古树已有七百多年树龄。

镇区驻地村

龙泉关村是龙泉关镇最大村庄,省道382穿村而过,是龙泉关镇政府驻地村。保阜高速公路从村域北部穿过并设有出入口,龙泉关村距离出入口约6公里,对外交通较为便捷。

二、规划过程

《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村村庄规划》项目组于2013年5月份正式开展工作,项目组先后与三次赴村庄进行现状调研踏勘和民意调查走访,并两次与县主管部门、镇政府、村委会、驻村工作组、村民代表等进行沟通,2013年8月30日向住建部进行了中期汇报,会后进行了修改与完善,并且与当地相关部门与人员进行了正式汇报,于2013年10月形成了村庄规划的成果,上报至国家住建部。

三、规划理念

在规划过程中,始终秉持”深入调查、尊重民意、问题导向、注重实效、加强引导、和谐发展”的规划理念。

深入调查---在现状调研中,项目组采取实地踏勘、入户调查、召开座谈会、村民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为村庄所有建筑及各项设施建立了信息档案。这些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高标准完成村庄规划,指导村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尊重民意---项目组访问村民数百人次,问卷调查数百份,全面了解村民真实需求,力求优先解决村民反映的突出问题,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优先配套和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

问题导向---通过调研及问卷、访谈等形式找出村庄建设的主要问题,即村民普遍贫困、建设速度较快亟需控制和历史风貌需要加强等问题,规划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切实制定发展措施建议来指导村庄建设。

注重实效---本次村庄规划因地制宜,不过多套用理论、不摆花架子,不照搬大城市建设模式,强调技术可行,可操作性强,务求实效。

加强引导---第一点加强产业引导,由于地处山区,耕地稀缺,粮食产量低,第二产业基本为空白,旅游业同样方兴未艾,同时村民的意识较为保守,这些是导致村民贫困的主要原因。需要在产业上加强引导;

第二点由于龙泉关村所处镇区及公路沿线,建设速度相对较快,建筑随意占地,新建民居风格多样,呈现一种无序发展状态,亟需控制与引导。

第三点在民居建设、村庄风貌、远期发展空间控制等方面加强引导。

和谐发展---按照上位规划要求落实空间管制内容,控制产业布局、建设用地布局,强调建设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严格保护村庄周边的山体、河流、林地、耕田,保护村庄肌理和历史建筑,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建筑与山村整体风貌的和谐。

我们相信:通过对龙泉关村产业调整、历史资源保护、民居整治、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生态及绿化环境培育等措施,龙泉关一定 会建设成为以关隘文化为特色,村容整洁、基础完善、生活幸福的美丽乡村。

四、规划难点

1、如何把握镇区总体规划与村庄规划的关系

由于村庄为镇驻地村,村庄总体规划必须与镇总体规划相协调,但是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时间较早,某些方面不能适应现状的建设发展需要,本次规划提出对镇总体规划部分调整措施,并建议尽早编制新版的龙泉关镇总体规划。

衔接:本次规划延续上位规划所提出的发展定位及方向,并注重历史风貌的传承及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对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加以完善,增设幸福院,扩建水厂,并新建污水处理厂及35KV变电站。

调整:(1)村庄中间的主干道调整位置,由于总规制定的线路拆迁量过大,无法实施,本次规划尊重原有路线,适当拓宽,能满足远期的发展需求。

(2)东西向的道路结合地形高差适当调整线型。

(3)提出远期发展用地的控制指标体系,协调村庄建设的近远期的发展关系,同时为将来镇总体规划的修编提供依据。

2、改造资金短缺

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投入启动资金难以着落。共用设施,既可节约土地,又可减少成本,应当说是一件好事。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层政府财力薄弱等原因,导致改造资金无法着落的难题。

五、规划实施

1、目前已筹资150万元的给排水工程的施工款项,正在准备按照规划实施给排水工程。

2、旅游服务设施正在修建,初具规模,具有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

3、主要道路的综合整治工程正在筹备,项目组与当地多次讨论沟通来确定道路形式、铺装材料、施工做法等。

4、根据相关上位规划和相关扶贫政策、措施与当地综合确定产业布局,同时协调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村民意愿等关系。

5、规划项目组与当地联合形成产业发展小组、环境整治小组,并联合制定村民公约,引导村庄健康发展。

六、思考与体会

思考之一,村庄规划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尤其在贫困地区的村庄不适宜在较大范围采取整齐划一、同步推进的办法进行。

篇12

一、思想、情感上发生了明显变化。找到了一些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走出机关来到农村,由 一个机关工作人员变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整天面对的由抽象的文字材料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事和活生生的人,这种变化对我的思想、情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深刻的。比如,同样是对待土地征用和农民失地问题,过去从材料和新闻上看到他们,我可能会产生一些同情;但是现在,当我实实在在面对这些事,面对农民兄弟,望着他们期盼的眼神时,我感觉到的就不仅仅是同情,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了。过去看到这种情况,我总希望别人去做点什么,现在却想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类似这样的变化,半年来经常发生着,而且在许多方面正在发生着。我相信这种变化会影响到我的今后,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在三岔“三同”的日子。六个月对农村的耳闻目睹,亲身体验,与农民兄弟的促膝交谈,也让我看到了、听到了、认识到了、体会到了市委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开展“千个支部帮千村,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的良苦用心。换句话说,我们到基层锻炼,就是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关注民生,服务民利,将“三同”融入“三农”。锻炼我们的思想、作风、意志、能力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二、通过调查研究,初步了解了一些村情民意。“三同”期间,我比较注意调查研究。为期六个月的“三同”活动,我既要当好农民,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农民。按照市委提出的“三个为什么”(到基层锻炼为什么,锻炼期间做什么,锻炼之后留什么),认真思考西片区发展中的一些共性和热点问题,开展一些社会调查和走访活动。虽然我生在农村,但长期在外学习工作,现在农村的条件、环境、现状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仅仅凭印象、凭经验已经不能准确把握农村工作的特点了,难以适应“三农”工作的需要。

不到农村不知道,一下基层才知道,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农村工作事情非常具体,鸡毛蒜皮一大堆。我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为了熟悉农村工作,我经常跟着村组干部到村子里看看问问,慢慢熟悉环境,经常和村干部促膝交谈,虚心向他们学习,到村子里进行村情民意调查,了解农民关心什么,需要什么。

我所在的三岔村委会地处原西山乡政府所在地,是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岔村民委员会共有4个村民小组,1035户农户,人口3787人,人均有粮41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543元,人均耕地只有0.41亩。由于近年来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征用了大量土地,大多数劳动力外出打工,三岔农民一年时间是“一个月种田、一个月过年、十个月外出打工挣钱”。三岔属城郊结合部,经济相对发达,目前正抓紧小康村的建设,大多数农户基本不干农活或干农活的时间很少。我所在的农户家户主是村民小组的副组长,土地大部分被征用,基本上无农活可干,针对他家的实际情况,“三同”期间,我主要是帮助他们做点家务,收割季节帮助收割谷子、玉米,辅导两个子女的学业。对村委会的工作则尽力而为,列席部分会议,积极提一些意见和建议。针对三岔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地、农民外出打工的实际,对三岔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发展城郊经济我作了一些调查,可以说,这些调查虽然是初步的,但却是活生生的,是在办公室的文件材料中读不到的。到农村后的感受是在机关里无法找到的,一些鲜活的知识也是在机关无法学到的。

三、开阔了眼界,改变了观念。过去在机关工作,形成一套固定的思维、观念以及方式,对机关以外的情况和工作,尤其是对农村现在的情况和工作都不了解,也很少去关心。通过六个月的“三同”活动,使我对“三农”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对农民有了更加深厚的感情。当年对知识青年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句话用来形容我现在的感受是最恰当不过了。我很荣幸自己能够参加“三同”活动,亲眼目睹了农村现在的变化,尤其是开发区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西片区的开发建设给西山带来的巨大变化。我还亲自感受了市委、市政府,开发区党委对农民的关心和爱护。这使我发现,农村工作原来这么有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原来可以这么直接、这么真切在农村得到体现。这段经历使我对所从事的机关工作和“三同”活动有了新的认识,我相信有了这番经历之后,再回到机关时,我会尽自己所能,尽力干好本职工作,为农村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服务。

篇13

早上好!深入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居委是一个城市近郊村。全村有418户,总人口1180人,耕地面积435亩。在20*年以前,由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村路不平,交通不畅,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村集体招商困难,经济总量小;垃圾随处乱倒,无正规化管理,整个村庄的环境体现的脏、乱、差现象。

自2009年2月全县开展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以来,*居委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紧密结合全村的实际情况,研究进行了全村的总体整治规划。规划的内容是:投资27万余元铺设11公里水泥路,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投资249120元进行村屯和路边绿化,栽植各种绿化树木3万余株,美化绿化家园;投资4万元进行了街道路灯亮化;投资84880元进行粉刷墙壁以及图画标语的建设,美化了村庄环境;投资7万余元建设垃圾站点10个,解决垃圾随意乱倒的现象。

村庄环境建设工作是一项切实提高村民生活环境和居住质量的民心工程,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们将着力抓好村庄环境建设的管理工作,争取为老百姓办好事,多办实事。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高群众参与程度。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支持的村庄整治建设原则,积极引导、广泛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村庄整治建设中来,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典型示范,让农民群众亲身感受到村庄整治带来的好处,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在村庄整治中基本上要做到,农民自己承担房前屋后的卫生整治和保洁。

2、拓展整治内涵,扩大受益面。通过村庄整治,使村庄环境面貌得到较大的改善,但要防止整治内容单一,整治范围窄小、整治标准不高、农民群众受益面偏小的问题。在整治内涵上,要进一步提升整治质量,要以村庄基础设施调查中的民意调查为依据,着重要对农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村庄道路、河道整治、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卫生改厕等方面加大整治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整治范围上,要继续加大推进力度,力争所有自然村都得到整治,确保整洁美观。

3、积极研究探索,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要积极探索长效管理的有效办法,确保整治成果不反弹。

一是根据本村实际,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建立起环境卫生保洁制度、绿化养护制度等,确保长效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二是建立保洁队伍。落实5名垃圾集中收集保洁员,做好对全村居民生活垃圾及主要道路的长效保洁,同时要定期对长效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开展检查。三是发动农民群众参与。提高村民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自律意识。

篇14

一、思想、情感上发生了明显变化。找到了一些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比如,同样是对待土地征用和农民失地问题,过去从材料和新闻上看到他们,我可能会产生一些同情;但是现在,当我实实在在面对这些事,面对农民兄弟,望着他们期盼的眼神时,我感觉到的就不仅仅是同情,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了。过去看到这种情况,我总希望别人去做点什么,现在却想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类似这样的变化,半年来经常发生着,而且在许多方面正在发生着。我相信这种变化会影响到我的今后,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下基层的点点滴滴的一目。几个月对农村的耳闻目睹,亲身体验,与农民兄弟的促膝交谈,也让我看到了、听到了、熟悉到了、体会到了。换句话说,我们到基层锻炼,就是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关注民生,服务民利。

不到农村不知道,一下基层才知道,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农村工作事情非常具体,鸡毛蒜皮一大堆。我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为了熟悉农村工作,我经常跟着村组干部到村子里看看问问,慢慢熟悉环境,经常和村干部促膝交谈,虚心向他们学习,到村子里进行村情民意调查,了解农民关心什么,需要什么。由于近年来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征用了大量土地,大多数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民一年时间是“一个月种田、一个月过年、十个月外出打工挣钱”。

可以说,这些调查虽然是初步的,但却是活生生的,是在办公室的文件材料中读不到的。到农村后的感受是在机关里无法找到的,一些鲜活的知识也是在机关无法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