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民意调查范文

农村民意调查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农村民意调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村民意调查

篇1

一、农村土地流转趋势渐强,而且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泗洪县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伴随着土地流转方式变革的进程,土地“活”了,产业才能壮,农民才能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县土地流转面积超过6.78万亩,大部分现代农业示范区主要集中在流转的土地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土地流转的运行在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同时,也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土地经营权流转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1.推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增加了农民收入

全县经营50亩以上流转大户达60多家,超过100亩的流转大户有40多家,达到1000亩以上的流转大户有20多家,涉及了全县每个乡(镇) 。主要流转到瓜果、蔬菜、优质稻米、花卉苗木、畜禽养殖等高效农业行业。此举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根据泗洪县农村土地流转的总体情况和主要特点,不断拓宽流转渠道,效果初步显现。流转土地由当初主要的撂荒耕地扩展到了林地、旱地、渔塘等整个农用地。

2.调整优化了农业结构,发展了专业化生产

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农村经济形势有了较大转变,土地集中流转到优势产业,专业生产相对集中,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格局;有利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生态农业。

3.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土地流转为我县农民专

业合作组织建设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不少种养大户和生产能手纷纷依托土地流转,组建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统一产前、产中、产后和技术指导服务,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农民组织化程度得到较快提高,实现了合作社与农民利益双赢。目前,泗洪县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29家,入会会员达8.7万户,带动农民18万人,入社农户比未入社农户年收入提高10%以上。

4.提高了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据了解,全县通过土地整理,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大了土地流转的速度。通过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2008年底统计,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达13.7万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10.85万人。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会略有减少,但各级政府都在采取积极的扩大内需的措施,加快土地流转,有利于农民工在本乡本土找到就业的机会。

5.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五种模式激活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提高了农村土地的效益

土地流转的实质是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最早的时候,由于离土进城的农民逐渐增多,很多农民把土地转包出去,自己从事二三产业。全县转包面积超过4.45万亩,占流转面积的66%。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土地的出租和入股现象不断增多,使土地出现了资本化的特征,承包户不用投入就能获得经济效益。据了解,目前泗洪县每亩土地的出租价格一般不低于500元,而入股分红部分要高于出租土地的价格。土地出租和入股将成为我县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在土地流转模式中,转包、出租、入股都是保留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行为,多年的承包经营让农民留下了很深的土地情结,一般情况下,农民不会轻易放弃承包经营权。但为了追求土地效益的最大化,农民也改变了过去在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的做法,转而更多地面向工商企业户。

二、成效背后困难和问题依然重重

篇2

一、目前我县农民的法律意识状态

1、传统的习惯根深蒂固。随着法治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多年的普法教育,全县农民法律知识贫乏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的改观,农民的法律、权利意识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知道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总体来看全县农民的法律意识依然相对淡薄,传统意识较浓,农村法制宣传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法律素养低,害怕打官司,对法律缺乏信任,薄情优先于法。从走访的人员和媒体披露的大量案件来看,在一部分农民的脑子里的法律意识仍是空白,即使自己或家人受到了严重侵害,也不知道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或者想寻求法律保护,确不知道该如何着手;也有一些像经济往来的行为,如借款不写借条,总以为大家是熟人、朋友,不会出问题,一旦出了问题,又无凭无据,无法求得法律的保护;更有甚者,一些村干部的法律意识也十分淡薄,公然出面去解决本村发生的刑事案件,以私了的方式解决,使得触法刑法的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2、农民对法律的认识不到位,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意识浅薄。大多数的农村村民不懂得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更多的人认为法律不是保障人民权利的实现,而在更多的限制人的行为的发生。在很多的村民自治选举中我们看到很多村民出售自己的选票,候选人用金钱买选票的事情屡屡发生。他们不知道这样滥用自己权利的后果是导致选举结果并不能达到真正实现村民自治的目的,而以损坏自己的利益告终,而这种权利、义务意识的浅薄最终不能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3、农民法律维权意识存在误区。觉得上法院打官司不是维权的手段,特别是涉及到民告官如土地征用赔偿等问题上更是望而却步。由此造成许多本可以通过法律诉讼、司法调解等法律途径解决的问题,演变成了问题。法律意识维权上的这一误区直接造成对政府的信赖往往胜过对法律的信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的工作量以及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二、产生的原因

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文化知识面窄,谈不上什么系统的有条理的学习法律法规,广大农民获得的法律方面的信息量非常少。所以,法律在广大农民头脑中所占的位置自然是十分淡薄,甚至是触犯刑律的行凶、抢劫、盗窃等严重侵害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生命财产的犯罪,行为人也并非无知到杀人是否偿命、犯罪是否坐牢的愚昧地步,但是他们仍然铤而走险,这纯粹就是法律意识的问题了。

三、针对以上的现象,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1、营造一个大家都积极参与的学法守法的舆论氛围。现在的传媒的力量是巨大的。各类传媒应该要加大法律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或是法制文艺演出等形式以直观的方式入手,来吸引村民的注意力。在这个方面,宣传机构、普法机构应义不容辞的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篇3

生活状况满意率高 扶贫增收仍需加强

人均纯收入8842元,超两成位于扶贫线以下

调查显示,受访农村居民XX年人均收入在2031~8000元区间的最多,收入分布跨度大、差距较明显。其中,收入2300元及以下(低于国家扶贫标准)的比例超两成(详见图1)。

图1 农村受访居民收入分布

通过计算,受访农村居民XX年人均纯收入为8842元,与XX年四川省统计公报中农民人均纯收入8803元基本一致,反映出本次调查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当前农村家庭收入渠道相对单一,外出务工、家庭种植业是主要来源

在问及受访者“当前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时,选择“外出务工”和“家庭种植业”的比例明显较高,其他来源的比例较低,均在20%以下(见图2,此题为多选,相加不等于100%)。

图2 当前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分地区看,“外出务工”和“家庭种植业”均为各类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两大主要来源。不同的是,民族地区、丘陵和山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选择比例排第三位的都为“家庭养殖业”,而平原地区排第三位的是“个体/私营工商运输业”。

从收入分组看,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村居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结构差异较大,人均年纯收入在2300元及以下的家庭为“家庭种植业”的比例最高,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家庭种植业”作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比例明显下降,“外出务工”成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个体/私营工商运输业”作为主要来源的比例也有所提高(详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生活状况满意率高,扶贫增收仍需加强;村通路户通电情况较好,农村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农民比较满意公共服务,但均衡发展差异明显。总体来说,四川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效显着,全面实现还须加力。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居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渠道不多,其中:传统家庭种植业主要起到基本生活保障的作用,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明显;外出务工是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但受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较大,收入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个体/私营工商运输等农村服务业虽然对农民增收明显,但发展水平不高。总体来看,在当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提高传统农业经济效益,加强对农民外出务工的支持和引导,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扩展收入来源渠道,进而优化调整收入结构,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人均住房面积31平米,手机、电视、单独厨房的拥有率排前三位。

调查显示,当前受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在20平米及以下的占26.5%,21~30平米的占27.3%,31~40平米的占21.5%,41~50平米的占10.7%,50平米以上的占14.0%,通过计算,受访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1.0平米。

在问及受访者“家里现在拥有哪些设施设备”时,选择比例(即家庭拥有率)排前三位的分别为手机、电视、单独厨房。值得注意的是,受访农村居民家庭“单独厕所卫生间”拥有率为74.1%,略低于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5%的标准。从收入分组看,人均纯收入越高的家庭各种设施设备的拥有率越高(详见表2)。

8成受访者对当前生活状况感到满意

篇4

Abstract:2010 is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s medical service system first stage “receives year of the official”, then our item of Huimin policy whether really let us the farmer common people obtain materially beneficially? This article mainly through analysis current around the country comprehensive carrying out new rural cooperatives medical service system, hometown Wuzhi County new rural cooperatives medical service implementation present situation.

关键词:新农合 实施效果 完善

Key word:The new agriculture gathers Implementation effect Consummation

作者介绍:田沙沙1989女 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的农民满意度调查报告

河南省从2003年9月1日开始在25个试点县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武陟县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第一批试点县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武陟县已经实施了八年之久,政府及媒体也不断报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喜的实施效果以及农民的满意程度,但大多都比较概括,而且很少有反应当事人农民的真实情况和真切感受的,我们此次深入基层调查主要就是基于农民满意度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绩效和新农合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调查和简单的评估。我们选择抽样调查的方法,在武陟县的10个村庄近百户人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经过认真的调查、统计、整理和研究,完成了这份调查报告。

一、武陟县农民参合情况分析

武陟县自200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以来,积极探索新农合筹资新路子,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制度不断发展,群众受益程度稳步提高。

从横向进行比较,2010年,全国参合人口8.36亿,参合率达到95%;河南省参合人口7651.48万,参合率达到96.51%;而武陟县参合人口61.62万,参合率到高达98.20%。

而从纵向进行比较,2003年以来,武陟县坚持把推行新农合作为执政为民的重要举措,农民参合率逐年提高。2004年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实施以来武陟县农民参合率62.20%;武陟县采取措施积极落实新农合政策,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各种支付模式,在不断完善改革政策和宣传方案下,2005年武陟县参合率增加到90.43%;2006年参合率90.40%;2007年参合率98.89%;2008年参合率96.60%;2009年参合率92.60%;2010年参合率高达98.20%。

二、武陟县新农合制度实施情况分析

2003年―2004年武陟县医疗保险费用为10元;2005年武陟县医疗保险费用为20元;从2006年到目前为止,武陟县医疗保险费用为30元。

在武陟县,乡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比例为70%,县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比例为60%,省、市级和外省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比例为40%。在乡、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门诊看病,每次按照30%的比例进行报销,一年最多可以报销门诊费用60元。在县级定点医疗机构门诊看病,每次按照60%的比例进行报销,一年最多可以报销门诊费用5000元。

新农合实施以来,药价有所增长。“原来3块多就能把感冒治好,参加新农合后,就得5块多,报销之后也得4块多”,“不过小病看不出来参合的优惠之处,这要是遇上大病,那政府的这项政策可是要帮上大忙了。药价涨点也没啥,不要涨得太离谱就行了”。

武陟县2010年大力实施新农合县级一卡通计算机联网管理建设工程,400个村卫生所计算机配备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已经完成,2010年9月武陟县开始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

武陟县在全省率先实行门诊统筹补偿模式,门诊基金使用率由原来实行家庭账户的36%提高到目前的48%,门诊就诊率由原来实行家庭账户的0.81人次上升到目前的2.33人次,农民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门诊统筹的做法在全省得到了推广。

武陟县积极创新“一设一不设”服务举措,为278名家庭经济困难、长年卧病在床,患有脑血管病后遗症、恶性肿瘤晚期、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的参合老年人设立家庭病床,提供免费上门医疗保健服务;对农村参合的贫困人口不设住院补助起付线,并实现新农合制度与医疗救助制度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结算同步的“一站式”服务,有效减轻了农民群众的医疗负担。

2006年起,已把部分慢性病、地方病和住院分娩等纳入大病统筹,以扩大受益面。

三、武陟县农民满意度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支持率达97%,满意率达92%。总体来说,农民对新农合制度基本持支持的态度,但也有农民不满之处。

有农民认为新农合补助的门槛费太高。“有些地方,除了规定不住院不补助外,还故意设置不同等级的门槛费。同样是生病,却拿大部分人的利益来保护少部分人的利益,难道一般病人就不该享受国家同等政策的救助扶助?”因此,农民盼望最好尽快取消门槛费。

新农合的补助尺度不明。补助的标准尽管写在纸上,却很难兑现到农民的心坎上。农民往往是一头雾水,给多少拿多少,以致有的医院冒住院农户之名,套取国家利益,中饱私囊。农民热切盼望有关部门能将农民生病住院的“补法”说清楚,国家给农民的利益,农民要能真正享受到。

对部分家庭贫困的农民来说实施新农合后药价惊人。同样的药品,不一样的价格。摆上“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柜台的药品,明显高于个体医疗点,以致有的人一旦生病,宁可走进个体医疗点,不愿迈进“新农合”医疗机构。农民盼望“新农合”医疗机构的药品价格能够尽快降下来。

补偿比例过低、自付比例过高和封顶线过低的给付结构,一方面可能丧失吸引力,把本愿意参加合作医疗的人群拒之门外,而享受不到其优越性。另一方面有可能导致医疗服务利用率的下降,造成贫困家庭即使参加了合作医疗,也不敢住院。如此结果,还导致了另一问题,即富裕家庭在合作医疗上的花费比贫困家庭要多许多,形成了穷人补贴富人的现象。

农民对政府的宣传政策不满意。我国新农合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而地方上目前多采取的是政府组织、各级部门大张旗鼓宣传发动,乡村干部和医务人员上门办理的做法,一些地方为了追求高参合率出现不同的违规行为,影响了农民对新农合的信任度。

四、新农合政策的完善

全国各地都在为新农合的实施而努力着,而河南省也在不断地总结经验中,针对新农合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不足,河南省于2011年对于新农合政策进行了完善,重要内容为:提高参合农民住院费用补偿封顶线,由6万元提高到10万元。2011年6月底前,全省所有市级医疗机构都将实现新农合跨区域直补。参合农民门诊就医的费用按不低于40%的比例补偿。特殊病、慢性病门诊补偿不设起付线,按一定比例或按年度定额包干的办法给予补助。普遍开展新农合门诊统筹工作,进一步扩大新农合受益面,将重性精神病常用口服药和9项残疾人康复项目纳入门诊报销范围。

篇5

为此,我对孙桥村及其周边许楼、彭庄三个发展层次不同的村庄进行了实地调研,从中发现有关问题,并认真思考,提出对策。

孙桥行政村基本情况:该村位于孟海镇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处,全村368户,1326人,耕地面积1896亩,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全村有劳动力686余人,有粮食购销储运有限公司1家,发展蔬菜种植等农民合作社5家,各类个体工商户12家,以反季节蔬菜为主导产业,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36个,外出务工人员约占全村劳动力的60%,全村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许楼行政村基本情况:该村位于孟海镇南部,沿万福河两岸,辖6个自然村,总人口3303人,耕地面积5189亩,全村903户,有劳动力1173人,外出务工730人,约占劳动力的50%,全村发展民营企业6家,个体工商户107家,全村发展冬暖大棚319个,蔬菜成了主导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镇属中游。

彭庄行政村基本情况:该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一公里处,辖两个自然村,总人口1170人,耕地面积1800亩,全村408户,有劳动力411人,外出务工人员约占劳动力的70%,30岁以下的全部外出。主导产业不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在全镇属较差水平。

从总体上看,哪个村主导产业明显,工商服务业发达,哪个村劳动力外流的就少,经济发展就快。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60%左右,外出的越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就越大。

(一)劳动力外出较多且结构失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农村劳动力参与城市建设、融入城市生活已是大势所趋。且年龄结构不合理,18岁-35岁的青壮劳动力外出比例大,达到95%以上,4050人员外出比例较小。文化水平高的外出务工的多,熟练技工收入高。

(二)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已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按目前可耕地面积测算,农业生产及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农村劳动力和技术人才应占到劳动力的50%,转移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农业技术人员缺口在30%左右。部分村,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的太多,在家务农的主要是老人和妇女,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只能延续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先进的农业技术、机械设备、管理方式无法推广应用,特别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更是难上加难。修路,打井,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公益事业,也缺乏必要的劳动力。

(三)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从事农业生产与外出务工收入相当。孟海镇重点培植了蔬菜、林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并形成了蔬菜加工、棉花加工、畜产品加工板块经济体系,带动经商、服务、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富余劳动力3000余人,农民通过产业优化升级增加的平均收入与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收入相当。

二、农村人才外流、农民增收缓慢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人才大量外流、农民增收缓慢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层面的,又有社会方面的因素,亦有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等原因。

(一)的制约。分田到户的土地承包经营率先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其初,由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极大激发,适应了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是,土地承包政策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不变,又不能自由流转,使土地的使用零星化,难以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收益不集中。再加上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其生存的依赖,对土地有特殊的感情,对自己承包的土地不愿意流转,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很难向大户集中,先进的机器设备、基础设施难以推广应用。致使乡村人才不得不外出另寻他途。

(二)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由于分散的经营方式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使农民的土地收入微薄,收入增长缓慢。但外出务工可收到十分明显的增收效果,并且明显高于在家务农收入。事实也已证明,务工收入已撑起农民收入的半边天。

(三)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乡村人才从“低处”流向“高处”。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再加上农村发展的短腿,自然而然形成了城乡差别。城市在交通、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环境、基础设施等各方面都明显优越于农村,对乡村人才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三、解决农村人才外流、农民增收问题的对策建议。

农村大量人才外流、农民增收缓慢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一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村人口多,就业压力大,而大量劳动力的转移又产生了乡村人才“空心化”问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这一矛盾问题的有效途径,即有利于发展农业现代化,也有利于减轻城市在交通、公共卫生、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压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实行“产、加、销”一条龙, 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可以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模式确定主导产业,培育龙头加工企业,实现规模生产,拉长产业链条,大力支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让千家万户群众都能融入到产业链条中去,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引进并广泛使用滴管、喷灌技术,普遍推广机械化作业一方面实现部分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另一方面实现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提高农业效益。由掌握现代科技的劳动者从事农业,采用先进的经营理念改进农业,实行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生产使农民不用外出也能有较高收入。这样能较好的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及农业发展中存在矛盾与问题。

(二)实施农村人才开发战略。一方面是国家扶持政策向农村人才倾斜,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应,搭建农村人才的活动舞台,改善农村人才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创新人才使用机制,降低各种门槛,打破各种限制,允许农村人才参加社会人才选聘,吸引人才到农村创业。另一方面是加强对年轻人的引导,鼓励回乡建设美好家园。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一批具有知识、技术、创新的年轻人作为引导与推动力量,因此,通过政府宣传发动,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为他们提供政府和资金支持,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利用他们的自身知识、技术带动农民致富。同时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把农村人才开发当作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程来抓。制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建立农村人才评估办法,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