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手术病人的护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手术病人;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179-01
手术病人是医院内住院病人中一组特殊的群体,无论何种手术,对患者都有比较强烈的刺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严重消极的心理反应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并导致病发症的发生。手术前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有焦虑、恐惧、睡眠障碍等。[1]因此,手术室护士要做好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使病人在手术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8月至2012年1月共手术168例,其中全麻38例,椎管内麻醉96例,局部麻醉26例,神经阻滞8例。
2 存在的心理问题
2.1 焦虑、紧张、恐惧:手术治疗的病人,术前普遍存在着担忧、焦虑、恐惧、睡眠不佳、食欲低下、对手术方案及风险的疑虑等问题。以上种种原因均可导致病人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周围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有时会导致手术暂停。一般而言,术前焦虑和恐惧的心理状态,女性高于男性,成人高于儿童,初次手术者高于继往手术的病人。[2]
2.2 抑郁、悲观: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担心自己是恶性肿瘤,担心手术不能成功,担心术后人财两空,认为治疗效果不乐观。
3 护理措施
3.1 手术室接到手术通知单后,即由巡回护士于术前一日进行术前访视。首先阅读病历,全面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包括病人的既往史、药物过敏史以及各项化验室检查结果,注意有无异常。向手术医师了解麻醉方法、手术,手术步骤及本手术专用的特殊器械和敷料。然后去病房主动与病人交谈,说明访视的目的,向病人介绍从进入术室到离开手术室的大体过程,其中包括入室时间、手术大致所需时间、麻醉诱导、手术和可能出现的不适等情况。了解病人感觉,鼓励病人提问,认真听取病人倾诉,表示出你的关注。和病人交流时,应照顾对方文化水平,性格特点以及解答问题的能力 。针对不同的病人心理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宣传疾病的有关知识,讲解手术的心要性和安全性,增加相互信任,调动病人配合手术的积极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手术当日病人接入手术室时会有陌生感,可以向病人大概介绍手术室环境,以减轻病人的紧张情绪。术间温度在20-30℃,湿度50%左右适宜。病人清醒时播放轻缓的音乐,使病人具有舒适感。医护人员要态度和蔼,言语亲切,不要大声喧哗及窃窃私语。麻醉前实施护理操作时,要向病人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必要时握住病人的手,或椎管内麻醉时站在病人前面,轻抚病人身体,不仅能安慰病人,还能协助麻醉医师摆好。
3.3 麻醉后手术进行中要使病人卧位舒适,保持输液、留置导尿管通畅。注意病人保暖,密切观察手术中发生的变化。清醒病人要随时观察手术中发生的变化。清醒病人要随时观察患者有何不适,引起不适的原因,以及告诉患者如何缓解,以取得配合。多关心患者,减轻患者的不安全感。遇到危急情况,保持冷静,不要在患者面前表现出慌乱,以免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在有条理的处理。
3.4 手术后全麻病人从麻醉中醒来,渴望了解手术是否成功。巡回护士要守护在病人身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态变化,尿液情况,防止病人躁动坠床或输液管脱落。安慰病人,及时告知手术效果。待完全清醒后与术者、麻醉师共同护送回病房,向病房护士做好交接。
3.5 术后2-3天到病房进行随访,通过查阅病历,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的术后情况以及对手术的满意度。
4 体会
加强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能够消除病人紧张恐惧情绪,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满足与安全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以良好的心态,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骨科手术 心理护理 伤害 疼痛
骨科手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要积极做好骨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者的责任。只要有过硬的护理技术,并且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积极做好骨科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现就该类患者的心理护理,谈一下几点体会,仅供同行参考。
新入院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
急诊入院病人:如车祸等可使患者在瞬间突然失去心理应付机制,理智丧失等异常心理特征,伤者疼痛难忍[1]。此时护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能体恤和宽待患者,要耐心抚慰病人,解除紧张心理。护士应始终保持沉着、冷静的情绪,善于和患者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让患者正确面对现实,积极配合医务人员治疗,尽早康复。
平诊入院病人:有些患者刚入院对医院的环境不适应,很容易产生焦虑,孤独,害怕等心理,这些都可以完全理解。所以护士对这些患者要热情接待,态度和蔼,对患者的合理要求要及时尽快解决,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有利于患者康复。
术前心理护理
要想对患者实施术前的心理护理,必须掌握患者心理状态,对不同年龄、性别、手术类别、职业、文化、经济等状况要详细了解,应用心理护理启发患者与疾病抗争,摆脱心理障碍正确认识疾病,提高抗病能力。特别是病人担心手术中的疼痛,出血,后遗症或意外事件等。这是责任护士要有针对性进行心理护理,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疾病和手术,打消病人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全力以赴战胜疾病[2]。
术后心理护理
患者术后很关心伤口的疼痛,手术是否成功,何时能完全恢复等,此时护士应热情接待,给患者以关心与安慰,使病人在精神上有所依托。责任护士应与主治医师取得联系,口径一致,合理解释病人的病情,术后加强巡视,对可能出现的不适应提前给病人解释清楚,消除其顾虑。及时指导患者术后饮食、排便、活动等注意事项,及时观察患者末梢循环情况,同时密切观察术后康复,注意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定时测量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确保病人安全。
总之,患者在住院期间根据病人的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类型、经济状况等因人而异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及时解决痛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门诊手术;舒适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b)-145-02
随着现代护理的不断发展,针对住院病人的人性化护理、舒适护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门诊病人在院观察时间短,对病人的舒适护理明显不足,特别是外科门诊需要行手术治疗的病人,手术对病人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事件[1]。为了减轻病人对手术的恐惧感,更好地配合完成手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我院外科门诊使用舒适护理模式,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院外科门诊从2006年1月~2007年7月对80例手术病人进行分组观察。随机抽取4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8~65岁,平均40岁。对照组40例,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16~67岁,平均42岁。手术均为四肢良性小肿瘤切除术。观察组实行舒适护理,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
1.2方法
1.2.1营造舒适的环境门诊手术室是门诊病人接受手术的主要场所。对于手术病人来说,是一种完全陌生的环境,使病人易感觉不安和恐惧,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营造一种宁静、优雅、舒适的环境,保持环境的清洁、整齐、空气流通,有利于病人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手术。
1.2.2手术前的舒适护理不论手术大小病人均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在手术前30 min护士应主动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主动进行自我介绍,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对手术的顾虑和疑问等,并予详细解答。向病人介绍手术室的环境、手术医生的水平、手术所用的物、询问过敏史。详细讲解病人所患疾病的病因、治疗的方法、效果、所需费用等。并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教会病人使用一些可以缓解手术中不适的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想象、肌肉松弛等。告诉病人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护士会一直陪伴,如有什么事,可以帮助解决。帮助病人调整好心态,处于接受手术的最佳心理状态,积极愉快地配合手术。
1.2.3手术中的舒适护理将手术室的温度控制在22~25℃,湿度55%左右。协助病人取手术所需的,尽量满足病人的舒适要求。护士应以端庄的仪表、礼貌的行为和精湛的技术取得病人的信任。门诊手术的病人采用局麻的方式,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状态,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应严肃、认真、不任意谈笑,加强相互之间的配合。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和一些肢体语言:如皱眉、握拳等,及时询问并采用适当的非语言支持安慰病人。手术对于病人来说是一种创伤,一种不良刺激,这些不良的心理和生理刺激,可以兴奋交感神经,使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间接影响手术的进展和效果[2]。在手术中产生疼痛等不适时,指导病人及时使用适当的放松技巧。通过使用舒适护理模式,使病人在生理和心理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使病人能舒适地度过手术。
1.2.4手术后的舒适护理手术后帮助病人回到诊室休息,为病人取舒适的,观察病情变化,有无因不适引起的疼痛。告诉病人手术的效果、手术后的注意事项、伤口的护理及复诊的时间。告诉病人应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良的心理状态可使机体免疫力降低,延迟伤口的愈合,增加感染的机会[3]。
2结果
通过自制的问卷调查,病人自觉舒适,能愉快地接受手术,对疾病有较清楚的认识,在治疗过程中掌握健康教育知识的程度较高,能及时来门诊接受换药及拆线治疗。观察组37例,达92.5%;对照组26例,只达65%。 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舒适护理使门诊手术病人在生理、心理上达到最愉快状态,舒适护理模式取得较好的效果。
3讨论
舒适是人类的基本要求,舒适护理是整体护理中个体的表现,是有效的护理模式。在门诊手术病人中,我们根据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运用新的医学模式理念,对以往使用的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改进,给予舒适护理干预。
虽然门诊手术较小、简单,仍让病人感觉到焦虑和恐惧。这些负性情绪可引起病人的应激反应,应激反应通过中枢神经影响自主神经系统,使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引起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呼吸不规则等[4]。常规的护理模式中简单的心理护理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舒适护理模式的运用,通过护士与病人在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充分的沟通交流,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实施舒适护理干预,缓解了病人的焦虑和恐惧等负性情绪,使手术收到满意效果。
通过对门诊手术病人实施舒适护理干预,可改变病人对门诊护士不热情、服务不周到的看法,减轻病人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使其增强对手术的信心。提高对门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而建立信赖-合作的护患关系。护士通过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也加强了门诊病人的健康教育,充分体现了现代护理的人性化。
总之,外科门诊护士要在门诊工作中建立舒适护理的职业意识,自觉在工作中应用舒适护理模式。护士的职业意识是指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医德观和自信心的概括和总和,护士通过言谈举止向患者表达出自己的工作能力、护理水平和慈爱心,让病人感受到信心、希望和温暖。
[参考文献]
[1]刘小芬,赵施竹.手术病人焦虑评估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8):80.
[2]刘晓红,任从才,范紫香.心理干预对门诊手术患者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杂志,2005,4(5):7.
[3]Martin D.Preoperative visit to reduce patient anxiety:a study[J].Nurs Stand,1996,10(23):33.
【关键词】脓胸手术 病人 临床护理
脓胸是指渗出液聚于胸膜腔的化脓性感染。有大量渗出布满全胸膜腔时称为全脓胸;机化纤维组织引起粘连形成包裹性脓胸;脓腔可穿破胸壁形成自溃性脓胸。临床上以发热、胸痛、食欲不振、咳嗽、咳脓痰为主要特征。急性脓胸行抗炎、排痰等对自症治疗;慢性脓胸行肺剥皮术。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焦虑;②自我形象紊乱;③营养不足:低于机体需要量;④清理呼吸道低效;⑤体温升高。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18~70岁,经过积极的治疗与护理,治愈30例,好转5例。
2 护理
2.1焦虑
2.1.1主要表现
病人表现郁闷,不爱社交,心事重重,有的则表现脾气粗暴。
2.1.2护理目标
病人能向医务人员诉说焦虑的原因。能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手术治疗。
2.1.3护理措施
多与病人接触、谈心,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护士以诚待病人,处处为病人着想,解决病人的急需,争取使病人少花钱、治好病。多向病人讲解手术的进展及效果,使病人对治疗充满信心。
2.1.4重点评价
焦虑的原因及程度。焦虑是否减轻。
2.2自我形象紊乱
2.2.1主要表现:病人有一种自悲感,痛苦感,孤独感,唯恐因脓液臭味而遭人唾弃,不愿进行社交活动。
2.2.2护理目标
病人对治疗、手术能改变自我形象而充满自信心。病人能掌握自护胸壁脓腔破口的方法。病人能掌握长期置胸腔闭式引流管自护方法。
2.2.3护理措施
多与病人接触,护士不能有任何伤及病人自尊心的言行。脓腔穿破胸壁,污染衣物要及时更换,并予换药,用无菌纱布覆盖。咳脓痰时要加强口腔卫生,每天用生理盐水漱口,减轻口臭。
鼓励带管出院的病人正视暂时的现状,指导病人出院后生活起居,并教会病人自护的方法:如更换引流瓶技术;保护引流瓶及管道无菌的措施;长管是接病人的胸腔管,并插入水中2c m以上,应放生理盐水或冷开水;引流液的处理;活动时,引流瓶的放置等等。
2.2.4重点评价
自我形象紊乱的程度。改变自我形象紊乱的方法有效与否。
2.3营养不足:低于机体需要量
2.3.1主要表现
慢性病容。消瘦,可低于正常机体体重的20%。低蛋白血症。
2.3.2护理目标
病人机体需要量得到补充,增加耐受手术的能力。
2.3.3护理措施
向病人解释增加营养的重要性,介绍营养食谱。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必要时给予静脉高营养。高热时给予对症处理,物理降温,减少机体消耗。生理盐水漱口,每天3次,保持口腔清洁增进食欲。遵医嘱积极抗炎治疗使排脓痰减少,尽早手术治疗。
2.3.4重点评价
营养状态改善程度。血红蛋白及血清蛋白是否正常。病人精神、食欲状态是否正常。
2.4清理呼吸道低效
2.4.1主要表现
脓痰较多,尤以早上为甚。咳痰无力。双肺闻及痰鸣音。阻塞性肺部感染可伴有发热。
2.4.2护理目标
病人能有效地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脓痰量逐渐减少。
2.4.3护理措施
术前指导病人有效地咳嗽排痰。指导和协助病人作引流,每天2次。引流的方法是:上肺病变取半坐卧位,下肺病变取头低足高位,中肺病变取仰卧与平卧交替位,使脓痰及时排出。咳痰无力者给予协助,如拍背、雾化吸入。每班仔细听双肺呼吸音,并记录24小时脓痰量及性质。
2.4.4重点评价
呼吸道听诊痰鸣音是否消失,肺部清晰度如何,痰量的多少。病人能否掌握引流的要领,引流是否有效。
2.5体温升高
2.5.1主要表现
有肺部或邻近部位的炎症病灶。有急起高热及高热的伴随症状。
2.5.2护理目标
配合药物使病人体温正常或接近正常。
2.5.3护理措施
高热者,物理降温,包括醇浴、冰敷等。高热者,每天测体温6次。体温下降时出汗较多,要勤换床单、衣裤,保持皮肤清洁。高热时要嘱病人多饮水,或遵医嘱静脉补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遵医嘱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并观察其疗效和副作用。注意观察病人口腔粘膜及全身情况,及时给予病人预防口腔炎、感冒和褥疮的知识指导。
2.5.4重点评价
体温是否正常或有无下降趋势。物理降温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刘仲秋,刘桂梅,杨秀珍,赵和玲.结核性脓胸128例围术期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9年22期.
【摘要】 随着医学水平快速提升,人们对医学提出了新机遇与新任务。因此,实施手术后的护理措施凸现出了明显的弊端。过去那种短时间内的护理措施已经不能满足病人需求与医学上的变革。本文就是从手术室围手术期的现状入手,探究其整体护理策略。
【关键词】整体护理 手术室 围手术期病人
某院多年就着手进行整体护理,到了2010年12月真实开展起来,经过临床实践运用整体护理,得到较好的疗效[1]。采用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不但能够了解到病人心理及生理需求,还能够消除他们不安与紧张,帮助患者树立信心,让患者得到理解与尊重,维持患者身心最佳状态来配合手术治疗。在这种形势下,探究手术室围手术期病人的整体护理具有实际意义。
1 实施方法
1.1 术前探访
术前要对病人进行探访,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患者一般情况与心理状况,通过掌握的情况来分析患者对手术的忍耐能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来消除患者紧张情绪,提升手术工作的主动性。探访并不是随时都可以,要科学合理安排,大都是手术前日的下午两点到三点,最好由巡回护士执行。访谈主要包括:病人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生命体征、过敏史以及是否具有特殊体质等,如果是女性患者还要留意其月经正常与否;手术医生还要熟悉备品、休位、器械等,切忌被动盲目工作。
1.2 手术中的整体护理
(1) 手术当天早晨准备;手术日晨巡回护士应该亲自到病房去迎接亲人,全面了解患者的睡眠情况、术区皮肤的准备情况及生命特征等,语言上要做到自然亲切,让患者在轻松中到手术室[6],还要带好患者的病例及影像片以及一些药品等。
(2) 构建出良好的手术环境;在手术之前要打开空调对手术室温度进行调节,确保合适的湿度,并打开室内的净化器净化房间空气,做好各种备品及器械等操作工具的准备工作[7],比如:电钻、电刀、内窥镜、高倍显微镜以及各种软等。
(3) 安慰解释;在进行全面护理之前要将操作注意事项给患者说明白,让患者心宽并合作,比如静脉穿刺及摆放等,还要主动进行问候来减轻患者紧张,进而提升患者的信息,让患者用平和心态接受手术与麻醉。
(4) 尊重病人;尊重病患者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得到宽慰,进而减少患者的身体外露,做好保暖与遮盖,这样才能满足患者的自尊心需求,而不会出现大声喧哗。在护理上动作要轻柔,提防患者产生出不良的刺激[8]。
(5) 安全管理;手术中要实施查核体制,管理好输血输液;对患者的摆放上要防止摆放不正确而影响到患者呼吸及循环功能,小心提防患者肢体挤压、扯伤、压伤,对于消瘦病患者还要做好软垫方式;要小心电钻、电刀等各种设备的安全使用[9],提防皮肤与金属之间接触而造成灼伤。
(6) 麻醉患者;在手术之时要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护理必须要陪伴着患者左右,紧紧握住患者的手,给患者慰藉与鼓励,并且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里状况,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做全面回答,及时清除不适。
(7) 防止感染;对于围手术期病人来说感染是一个极大威胁,因此在手术前一定要做好手术间和各种器械的清洁消毒,手术中还必须要管理好进出人及物,防止出现空气污染[10];要严格监督手术相关人员实施无菌技术的操作,一旦发现错误就要及时进行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