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古代经济发展范文

古代经济发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古代经济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古代经济发展

篇1

关键词:西塘古镇;商业化;旅游开发;传统元素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17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也日渐茁壮,旅游业已被许多国家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旅游业的格局发生阶段性的变化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古镇多以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资源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同时古镇蕴藏的商机也造成传统元素流失,“现代古镇”出现。目前,国外对古镇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相关利益者、旅游与古镇文化经济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国内古镇旅游研究,从最初对古镇旅游存在的初步探索过渡到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研究问题,再进一步探讨古镇旅游先关利益主体和旅游地区域竞合的问题。在当前古镇旅游形式严峻的状况下,如何以保护固有文化为基点合理性开发古镇,使两者达到协调发展便成为了新一轮探讨的话题。

一、古镇旅游传统元素概述

(一)古镇旅游传统元素保持的内涵

传统元素作为构成古镇旅游资源的基本要素之一,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保持传统元素变得尤为重要。保持古镇传统元素一方面是对历史的尊重,体现了中华人民尊重自然、尊重我国固有的文化;另一方面是本心的一种遵守,表达不会因为现实利益驱动而随意破坏遗产的纯真初衷。重视古镇旅游中的传统元素,对内而言,是国人尊重千百年积淀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发展;对外而言,是向外传播我国文化,彰显我国的精、气、神,让更多人了解我国,以一种全新的途径提升我国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

(二)古镇旅游传统元素的特点

古镇传统元素多表现在格局构造、建筑特色、民俗风情方面。江南古镇在相同的自然环境中,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加上经过密切、长期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形成了这一无法比拟与替代的独特文化以及水纹建筑布局。水、桥、廊、街巷、居民建筑则构成了江南古镇建筑的基本元素,整体空间布局上多与河网协调分布。天、水、阁、人构造出婉约的形态,营造出的宁静的氛围也正是游客想通过古镇旅游这一途径获得的感受。

二、古镇旅游传统元素保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效益

古镇以其自身特色为依托,发展旅游业,创造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古镇旅游带动了一系列产业链的活动,就主体效益而言,可见的有游客在古镇景区直接拉动的消费(如餐饮、纪念品购买等)。除此之外,古镇旅游还拉动了交通、餐饮、购物等方面经济变化。据调查统计,我国每年旅游收入极为可观且呈现上升趋势。

(二)社会效益

具有特色的古镇总是能够吸引众多中外游客,旅游所带动的效益是极大的,旅游业从上游到下游有众多产业模块,旅游一条线提供了多方的职位空缺,促进了就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独有特色的帮助。同时,在旅游促进下还有众多专业由此产生,对教育知识也起了拓展作用。

(三)文化效益

古镇之所以“古”,是因为它经千百年历史的演变却始终保持着原有的形态或意识。千百年的发展,风景变了、人文变了,而它却在历史长河的塑造中更具有底蕴的美。它的一行一态都是文化美的写照,而它的存在成为了众多设计者考究的依据;那些从古流传至今的不朽诗句则成为了古今学者考量的精品。

(四)生态效益

随着中国的日渐强盛,在国际威望的提高,中国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但是在新形势下,中国并不是单纯的谋求经济的发展,“品质”成了发展中重点考虑的一个关键点。古镇在历来的开发与发展中都考虑生态效益这一重要要素,以生态为基点的可持续发展在响应了国家方针号召的同时也成为保持古镇活力永驻的突破点。

三、浙江西塘古镇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位于浙江省嘉兴市西塘镇且被誉为“浙江省中心镇”的西塘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西塘古镇交通极其方便,有沪杭铁路,沪杭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连接线,乘坐汽车、高铁、火车均能到达,同时周边三大机场毗邻。西塘镇依托旅游业,全力打造旅游产业,经济发展迅速,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外资引进等逐年增长,旅游业票房也是逐年增加。

(一)产品特色不够鲜明

西塘古镇的品牌建设缺乏规划,品牌认识和品牌定位模糊不清。西塘古镇的主要特色为桥多、弄多、廊棚多,这也成为西塘旅游对外主打的元素,但对于水乡江南而言,这一特色并不鲜明,没有极大的竞争力。由于地处江南,各旅游地提供的纪念品具有同质性,而价格又有所出入,导致产品没有自身独特性,市场竞争力弱,产品替代性强。

(二)游客吸引力还欠佳

选择古镇旅游的游客多为城市旅游者,他们希望从旅游中获得的是宁静、休闲、体验或怀旧风味,而作为江南六大古镇中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西塘古镇也忽视了这一市场需求。西塘将“生活中的千年古镇”作为自己的形象定位,但却很难让游客体会到所谓的特别之处,西塘没有开发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成为其对外吸引力不高的一大因素。

篇2

在一周的实地考察中,课题组发现遗址所在的大塘坪乡和铁河乡境内各类树木田地分布极为广泛,从课题组所在地出发,沿途城市的钢筋水泥逐渐为生机盎然的绿色所替代,沿途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水平不高,所以课题组认为若是能充分利用两地的较为原始未受工业化及城市化侵袭这一天然优势用于遗址的保护开发,既能使开发建设的成本降低又能最大的开发出遗址的经济潜力,同时还不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走可持续绿色发展的开发道路;并且,铁河乡紧邻鄱阳湖生态保护区这一优越的旅游资源,若是能将海昏侯墓遗址的开发与鄱阳湖生态景区连城整体,建设为主打“生态游、文化游”的游览观光胜地,必能造福当地居民,同时也为南昌为江西增加一张特色名片。因此,课题组在研究对比国内外各大遗址的保护模式之后认为遗址公园的模式较为适合海昏侯墓遗址的开发利用,将海昏侯墓遗址建设成南昌的后花园,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环境,既不使当地陷入每逢开发必破坏生态的怪圈,同时在保护原有生态条件的基础上又极大的发挥海昏侯古墓遗址的经济价值,帮助当地居民提高生活水平。

为帮助海昏侯墓遗址的保护与开发,课题组的步骤是考察国内外各大遗址的保护和开发模式,希望能从中找到对海昏侯墓开发有借鉴作用的信息。课题组通过对文献的查找搜集,最先考察的是意大利的遗址保护的模式;意大利在遗址保护和利用方面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模式,即公共部门负责保护文化遗址,私人和企业经营管理和利用这些资源。意大利政府认为,文化遗址关系到民族特质,是国家魅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而把保护、开发和利用文化遗址定为长期国策,并作为培育和管理现代文化市场的指导性纲领。政府、彩票和企业是文物保护和修复资金的来源。课题组认为“意大利模式”值得借鉴之处在于国家对遗址的集中管理,通过成立专门的公共部门来负责文化遗址的管理。但意大利的遗址保护模式不能照搬,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尚未发展成熟,相关立法没有完善,若是贸然引入私人和企业进入,不完善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必然造成管理的混乱和无序,对遗址本身而言也不是最好的保护模式,因此,照搬“意大利模式”不一定能达成意大利所达到的效果。

其后,课题组考察的是美国对遗址的保护与开发,课题组通过对文献的搜集总结发现,美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自然遗产与历史遗产融合在一起,从一开始就树立起建设供人游览的生态公园的理念。如最早建立的黄石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其中有茂密的森林,奔腾的河流,喷吐的火山,奔跑的野兽,但也保留了美国最早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聚居地。同时,美国注重用法律的手段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最初的仅限于保护国有土地上的独立战争纪念物、南北战争的战场遗迹等政府所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到私人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都逐步列入了法律保护的范围。课题组认为“美国模式”的值得借鉴之处在于法律的强化和健全。由于海昏侯墓遗址离城市区较远,靠近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周边居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较为薄弱,若是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必然影响遗址保护工作的开展。同时“美国模式”有其特殊性,是美国国情下的产物,因此对我国而言并非能完全适用,所以与“意大利模式”一样,我们不能照搬“美国模式”而是吸取其中的成熟经验从而帮助海昏侯墓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找到适合自身的方法与模式。

课题组还对国内提出的许多模式进行了考察,关于整体保护与利用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将整个遗址区建成遗址公园,二是将遗址区与风景区结合,建成旅游景区,三是将整个遗址区建成森林公园。在考察之后课题组认为,遗址公园的模式较为适合作为海昏侯墓遗址的保护开发的基本框架。由于海昏侯墓遗址的特殊性,其保护开发也存在有特殊性。海昏侯墓遗址所在地属于农村,环境相对城市而言更为优越,但经济的落后使得当地的基础设施极其不完善,并且两地境内没有较为著名的旅游景区以及风景区,因此将遗址与风景区相结合的模式显然无法实现;同时,将森林公园的保护模式虽然能够实现,但是并不能展示出海昏侯墓遗址的内在文化价值,作为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遗址,将其建设成森林公园无异于对这一文化遗产的亵渎。以海昏侯墓遗址为核心的大遗址所在地经济落后,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正是经济的落后才有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的优势,这正是遗址公园建设的基础条件所在,建设遗址公园既不会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破坏又能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海昏侯墓遗址,同时还能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实为一举多得的举措。

篇3

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概念股产业结构升级全球价值链

一、研究背景

继沪港通之后,A股市场近期又掀起了一波新的主题炒作―“一带一路”。在这种炒作氛围下,基建、涉外工程、港口等概念股持续受到资金关注,此前遭到冷遇的中国交建、中国铁建、中材国际等这些传统基建股自 2014年 10月份起相继出现20%以上的涨幅,多只与“一带一路”概念相关的股票出现连续涨停。下表详细阐述了“一带一路”的投资主线。如表1所示:

二、“一带一路”是中国实施开放型经济的必然选择

(一)国际资本运动与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参与

从资本运动的一般来看,资本国际化和产业间的国际转移是资本运动的基本规律。一方面,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克服国内资本平均利润的下降趋势,获得高额回报;另一方面,通过资本投资带动产业在国际间转移,使工业化生产落户全球,形成经济的全球化。从资本运动的个别来看,一国资本的国际运动首先是通过资本输入进行资本积累,由资本稀缺国变为资本富裕国,尔后再进行资本输出。资本的国际流动既为输出国提供了消化过剩产能的途径,又为输入国提供了资本积累的外生动力。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并不仅仅是货币的流动,更是资源要素的整合,内含了技术、管理与制度,通过产业转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中国改革开放35年的发展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相对过剩的产能提出了资本输出和国际间产业转移的要求。

(二)经济增长瓶颈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突围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无论是量的增长,还是质的提升,无不体现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以及与此相联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要素的高级化。产品内的国际分工和跨国公司主导的生产布局使得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各国经济依赖不断加深,没有哪一经济体能够脱离以全球价值链为载体的国际资本运动和产业转移,以及由此衍生的生产、贸易、投资与服务所形成的复杂的经济关系而独善其身。全球价值链改变了经济竞争力的内涵,使各经济体的竞争更加侧重于企业的跨境生产,侧重于工序和任务层面的核心能力竞争。如果说传统模式的产业升级主要表现为一国在不同时期、在不同产业和部门之间的升级更替,那么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则主要表现为产业部门内部的工艺、产品、功能或价值链的升级与扩展,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及其主导状况成为其经济质量的重要体现。所以,在经济全球化大势下,各国经济发展的首要步骤是参与全球市场,利用全球资本、人力、知识与技术,融入全球价值链,为价值链创造价值并获得自己的份额。

(三)国际经济关系的深度调整及其主动回应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与投资规则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服务贸易和投资协定成为新一轮贸易谈判和规则制定的核心内容;二是更高标准的新自由贸易协定将引领全球贸易新规则;三是WTO多边贸易体制将日益边缘化。国际贸易规则的深度调整是国际分工演化的结果。生产分割和生产积聚并存,价值链细分与供应链塑造形成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制造业“全球化”和“碎片化”成为全球分工和生产体系的重要特征和演进趋势。首先,通过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和国际合作新框架,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性政策,拓展中欧合作空间,深化与中亚、东南亚、南亚等周边国家的合作,深化中阿之间的经贸往来,以此来应对美国所带来的挑战。其次,“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我国对国际经济关系规则的适从、参与及主导。“负面清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物,随着区域主义的兴起,未来国际经济关系的融合中区域经济将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在对外经济的参与中,恰恰缺少这一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战略从本质上看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努力,探索以运输通道为纽带,以互联互通为基础,以多元合作机制为特征,以打造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新兴区域合作机制。

三、“一带一路”要求国内全面深化改革

(一)以开放促改革的开放型发展战略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以开放促改革”。从这一层面看,“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我国以开放促改革政策的具体体现。(见表2)

首先,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是中国对外依存度提高的必然结果。目前,中国经济越来越依赖世界经济的市场、能源、资源、技术与管理经验,试图实施封闭经济来获取持续的增长已不可能,必须积极主动地应对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其次,全球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体现出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的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全球价值链的构造和主导,必须促使企业通过全球化的生产才能获得能力提升。第三,随着对国际经济的全面参与及深度融合,对国际经济规则的适应、融入、参与、主导将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这一进程必与国内市场规则的发展相联系,新一轮对外开放仍将会形成对国内全面深化改革的“倒逼机制”。第四,只有全球化的发展思维和理念,才能解决发展中的瓶颈,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地与国际经济接轨

首先,我国产业升级遭到封阻。美国等发达国家遵循“优势产业转移”模式主导全球产业价值链,将世界各国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具有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的发达国家,一种是没有技术创新能力的跟随国家,被“俘获”于价值链的低端。要避免在国际经济参与中陷入“低端锁定”,除了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外,还必须构造“制度优势”,通过技术进步来攀升和主导全球价值链。其次,市场机制还未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在最初的5年过渡期内很好地执行了入世承诺,但是,在5年过渡期之后,市场化的规则建设有所放缓,行政化的干预措施有所抬头。例如,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内服务业和垄断行业对民间企业的开放问题,仍未能很好发挥市场的作用。第三,微观主体企业还不能完全适应全球化的生产与运营。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比较,我国企业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全球化的战略思维和视野,立足全球配置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各类资源的能力不足;国际化经营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组织框架、营销模式、管理模式不适应,缺乏国际化人才;研发设计能力弱,研发投入偏低,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等,亟需构建中国的跨国公司。由此可见,国内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必然会影响到开放经济发展的实施效果,可以说,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实施,就是这种开放性政“倒逼”的结果,即国际贸易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机制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高度契合。

(三)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与国家、全球价值链

“一带一路”战略体现了我国新时期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即在对外开放的方向上东西并重,海陆联动。就“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国内各地开放态势联系而言,将重点涉及东北、西北、西南等沿边地区。所以,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可以激活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开发开放和创新创造活力;而且可以优化国内开放型经济的区域布局,实现各地区协调发展,为提升开放型经济的整体水平创造重要的战略机遇。首先,沿边地区不应走传统工业化老路,也不应实施沿海区域“两头在外”的代工模式,而应走产品价值链的模式,积极承接沿海和内地产业的转移,不仅沿边地区获得发展机会,也与内地、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使区域经济发展获得动态平衡。其次,通过国内的区域平衡发展和产业转移构建国家价值链,之后,再通过“一带一路”构建中国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沿海区域更加加快开放步伐,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在它们深入地对外合作中,可以更多地向内地转移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为内地和沿边地区腾出国内市场。这样,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拓展为中国产业价值链的构建提供了产业空间。

(四)“中等收入陷阱”规避与增长质量提高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体其进一步的经济增长被原有增长机制锁定,导致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中等收入水平上限的一种发展状态。首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遇到经济结构转型的障碍;其次,汲取性制度向包容性制度转型遇到障碍,尤其是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不清,难以有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如果从增长率的角度观察,则中国不会有“中等收入陷阱”的担忧,但若以发展方式认识,则中国的“中等收入陷阱”也需及时提防。中国自身所面临的增长动力衰减、经济结构扭曲、公共服务缺位、收入差距拉大、社会流动弱化、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约束趋紧等深层次的挑战,实际上凸显了“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所以,如何规避“中等收入陷阱”,提出了发展方式转变与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这就要求在未来的经济增长中高度关注增长的质量,将经济增长从要素依赖过渡到技术和制度依赖上。“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所形成的内外压力有助于这一转变的形成。参考文献:

[1]董小君.通过国际转移化解过剩产能:全球五次浪潮、两种模式及中国探索[J].经济研究参考,2014(55):3-18.

[2]米歇尔・鲁塔,齐藤美香.全球价值链[J].国际经济评论,2014(5):155-158.

[3]刘志彪.从全球价值链转向全球创新链:新常态下中国产业发展新动力[J].学术月刊,2015(2):5-14.

[4]卢进勇,陈静,王光.加快构建中国跨国公司主导的跨境产业链[J].国际贸易,2015(4):4-10.

[5]舒志斌,兰宜生.我国高科技概念股市场定价的实证分析[J].汕头大学学报,2001.

篇4

关键词:城市设计审美价值取向城市特色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城市设计的审美

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的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的功利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个人在接触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受其作用、影响和刺激时产生愉悦、满足等美好感觉的原因,是人们通过反思和寻找美感产生的原因,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彰显、界定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丑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 人类对城市的设计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具有自觉的审美意识的。当然,城市不是作为一件纯粹的艺术品而存在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的艺术要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城市美的研究正在成为城市规划和美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然而当下对于城市美的关注往往只停留在城市建设的具体现象上,其研究也多限于技术与形式美的范畴之内。从系统美学的角度讲,美是不能脱离审美关系系统而独立存在的。美只是审美关系中客体的系统质, 离开特定审美对应关系和审美主体,离开特定审美距离和审美环境,客体便无所谓美或不美。城市美学需要完整地反映城市审美活动的全貌,就不能将城市美过分地理解为物化的城市环境。而应当在重视城市这一物化的审美活动载体的同时,认真研究城市系统的主体城市人的作用。

城市审美主体城市人的划分归类有不同的方式。从城市发展的过程而言, 政府、 企业及城市居民是最关键的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主体。他们本着不同的审美追求对城市空间选择使用、 丰富建设, 最终促成城市美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拥有不同的话语权,并通过不同的行为方式影响着城市美的发展。

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设计依据,强调为人服务。如何适应人的活动,调节人的心理感受,就成了城市设计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城市空间最终是为公众服务的,其空间体量、功能配置要体现人文关怀的原则,要把无形的空间创造成有情的场所,具有广大市民共享的社会性,易于识别,具有个性的识别性环境压力小,身心轻松安逸的舒适性,交通方便快捷的通达性、安全性,有视觉趣味和人情味,环境优美的愉悦性及功能和形式灵活多样的整体性、多样性和文化性,要具有一定的象征意思,并尊重自然、历史、保护生态。城市空间布局要以区域理论和全局理论,用系统的方法,把构成城市空间各要素作为研究的对象,要满足不同层次市民的不同需求,体现各种利害关系,融化各种文化,创造一个既是物质又能满足广大市民精神需求的场所。

二、南京和北京现代化城市设计发展的研究

南京和北京作为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两座古都,在现代化城市设计审美上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北京皇城城建设时间最近,保存最完整,整个城市都是以皇城为中心延南北和东西两条轴线发展。而南京是民国时期的首都,西式风格和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颇多。审美取向受这方面影响比较深远。

北京是有着3000 年建城历史的古城, 形成了很多传统的历史风貌特征。7 .8 公里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两侧,严谨对称的格局;中轴线上的紫禁城、皇城、 城楼、 钟楼和鼓楼以及周围依衬的四合院平房群体;曲密的北京胡同中形态各异的门楼;贯穿市中心南北的六海水系、 环城护城河水系与流域水系相连;市内还坐落着许多坛、庙、寺、塔以及各历史时期遗

(北京市总体规划图)

留的诸多遗迹、中外古建筑;市区西北郊山区又遍布了古园林、寺庙、古陵墓、长城和诸多风景区, 形成了北京固有的独特、 浓郁的历史风貌。

1950年代, 国家刚刚建立, 百废待兴, 如果兴建新城,投资巨大,国家很难承受。

规划中新的城市中心以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 在人民生活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大量建设办公楼,也不适宜。而适当利用旧城中原有的建筑办公,无疑是比较经济的。1970年代后期以后, 北京开始大规模城市建设, 城市急剧扩张。由于采用了围绕旧城摊大饼的规划方案,城市基本呈环形扩张。目前北京城市发展,主要在南北和东西两轴的延伸线上。城市设计中以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作为第一出发点满足审美主体的精神要求。

南京的地理环境优越。“山、 水、 城、 林” 浑然一体 ,构成自然风貌的最大特色与亮点。历史文化遗

(南京市城市模型鸟瞰)

存丰富。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是六朝古都、 十朝都会 ,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她不仅有 2500 年的建城史 ,而且在六朝文化、 明文化、 民国文化三个方面 ,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独具特色。

《首都计划》作为南京第一部现代城市规划,对于南京的城市发展布局和城市设计审美意义巨大。它规划了南京城市的格局、 功能分区、 道路系统及各项公共事业的安排等。譬如 ,按照功能划分了中央政治区、 市行政区、 教育区、 工业区、 商业区、 住宅区和其他重要地区。各区间均有道路贯通 ,并四通八达。规划还把南京的道路划分为干道、 次要道路、 环城大道和林荫大道四种。其中林荫大道平均宽度达到 100 公尺。规划按照现代城市的要求 ,对各项公共设施的建设作了周密安排。譬如 ,自来水厂和电厂地址的选择改良宣泄雨水及污水排放的渠道等。规划对住宅区的设计。为南京的现代城市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山陵等中西合璧式建筑成为公众审美的导向。

三、南京和北京审美价值取向的问题及建议

北京市近几十年的城市设计,在保护古城风貌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但也走了一些弯路, 一些极有价值的内、 外城墙和城门建筑已基本拆除, 原有水系已遭破坏, 一些旧城街坊和胡同也被高密度中、高层住宅所取代。北京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特色正在逐步失去。据不完全统计,从1990 ~1999 年的10 年间, 北京累计开工建设危改小区150 片,拆除危旧房屋436 万平方米。从2000 ~2002 年,拆除危旧房屋443 万平方米。北京的胡同以每年600 条的速度消失,解放初全市共有360余条胡同, 现在保留下来的总数不超过1500 条。 根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年2 月卫星影像技术提取的信息表明, 除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和主要文物建筑外,支撑北京旧城风貌的老胡同、四合院现在只占旧城总面积的14 . 14% ,其中有一部分已列入近期的危改项目中。 照此速度发展, 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除了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文物建筑, 及部分胡同能够保留下来外,其他地区的传统风貌和世俗文化很可能在就会就此消失。从而对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审美主体造成识别性环境的破坏,身心的舒适性减弱和人情味的缺失。

南京在改革开发初期,城市设计定位不清 ,建设理念不明确。对于南京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摇摆不定 ,认识模糊。80 年代 ,报纸上曾不断宣传南京要建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当时人们理解的国际化大都市就是满城的高楼大厦 ,对南京能否建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也闹不清楚。南京是著名的古都。这里有大量的、 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但是 ,南京要发展、 要改造、 要创新、 要改变落后面貌 ,这也是广大人民的愿望。因此 ,如何处理好发展、 改造与保护的关系 ,是一个严峻考验。事实证明 ,这两者的关系并未处理好。1958 年 ,南京城墙被拆除,但是南京人固有的城墙观念与情结并未改变。南京人认为城墙外就是农村 ,一切建设与改造都在城内进行。要建新 ,只有除旧、 拆旧。南京今天虽然仍有不少民国建筑或其他重要遗存保留下来 ,但是许多民国建筑被拆掉了。各种政府机关和高等院校 ,都挤在城内。马路通行不畅 ,就拓宽、 砍树 ,或拆房子修新马路。高楼大厦绝大部分建在城内,设计风格不一致,布局零散,没有统一设计。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与减少,城市文化韵味的降低。给南京市民的生活品质带来了不好的影响。造成了审美取向的不明确。

结语: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 文化的不同直接影响到艺术审美观的不同。 城市设计是体现一个城市, 或者说一个国家文明与文化的标志, 但凡著名的城市就有着区别于其他城市审美形式的特点,如历史名城佛罗伦萨、 雅典, 现代化城市纽约等。 这些城市既保留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也同时向世界展示其现代化文明的程度。 可见,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 良好的城市设计有利于开展对外交流, 也是城市实现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归根结底, 良好的城市设计有助于城市的经济振兴及整个社会全面综合的发展。城市良好的视觉形象,不仅需要造型优美独特的标志性建筑, 而且也具有了民族传统文化审美观念的特色。 如纽约的联合国大厦、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 佛罗伦萨的古老建筑群, 以及新加坡的城市花园等都是城市形象的代表。因此在城市设计发展过程中对于审美价值取向的引导是有必要的。倡导根据城市条件产生出城市设计审美的个性,保持城市发展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Lynch K. Good City Form[M]. Boston:The M I T Press,1985.

[2] Lynch K. The Image of the City [M]. Boston:The M I T Press,1985.

[3] 陈朋. 城市美学研究的新视角—论城市审美主体的发展及城市美的表象. [A]现代城市研究,2006(7):83—88.

[4] 陈鹭王淑芬. 北京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研究[J].城市问题,2008(6):35—38.

[5] 张落成朱天明. 南京城市发展与布局思路探讨[J]. 规划师随笔,2005,29(6):76—79.

篇5

关键词:内蒙古 现代物流 县域经济 内在联系

内蒙古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投资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超过了我国平均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区域经济优势。而物流业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随着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其现代物流业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同时,现代物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同样起着助推剂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了内蒙古区域经济系统的整体效益及经济实力。

1 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物流及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1 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物流发展现状

内蒙古地区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重点投资地区,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依据内蒙古的区域优势,现已建成了以铁路、国道、高速公路及航空为主的多种交通方式,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由于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经济不发达、铁路与公路在部分地区尚未开通、基础设施落后及交通不发达等种种原因,使得现代物流业在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的发展遇到很大的困难。物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产业结构相对不合理、生产方式比较粗放、政府对于物流业相关政策制定不完善导致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从而限制了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另外,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部分地区还没有开通铁路与公路导致交通不便利、有关交通的基础设施非常不健全、对于物流产业的投入较少导致物流业设备落后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物流业的发展;最后,不合理不科学的物流产业结构及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物流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低下、综合素质偏低等都导致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落后。

1.2 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政权为调控的主体即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是依据其地理位置进行划分的,使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由于整个区域的资源状况不同、交通情况不同、区域环境不同、文化水平及人才数量等差异性导致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极大的差异性。另外,由于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恶劣、易出现自然灾害、环境较差及人民大多数以单个家庭为单位进行农牧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经济模式和其劳动人民的综合素质低、文化程度不高、就业体系不健全等种种因素都限制了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导致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 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物流及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2.1 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物流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依存度

经济的发展作为推动现在物流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同样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物流的发展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依赖性。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综合性物流服务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并给物流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区域的经济水平发展越高,其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就会越好,规模越大。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的经济中心是县城商品及加工品中心,县城的经济发展有其发展的相对优势,人才资源相对丰富,物流业相关设施基本上比较齐全。但县城经济与周边乡镇及农村经济发展存在极大的差异性与不对称性,正是这种非对称结构将其他的区域极化成为商品的流通整体,从而带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另外,县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加大了对现代物流的需求,并随着县域经济的向外扩大化发展及其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都使其对现代物流的需求不断提高,县域经济规模的不断加大使现代物流业的内涵与空间不断得到丰富,使得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系统不断扩大化并向县域经济的外延扩展,进而加快了现代物流业的一体化进程。随着县域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带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人们对于物流、精神、文化、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从而也带动了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当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人们的生活收入水平到达一定的高度时,人们对于物流业的需求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物流的需求是人们对于商品的需求而引发的,县域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会加大地区人们对外界商品的需求及对于本地商品的外输,从而形成一定规模的商品市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高度决定了商品市场规模的大小,而商品市场规模的大小又决定了现代物流业的规模及发展水平,所以,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2.2 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物流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县域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积人流、商流及物流等各种生产要素于一体的规模化生产。任何一个生产要素的缺乏都会严重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造成这以生产环节的中断。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行成本,改变了县域经济的增长方式,现代物流业是有相互联系的许多节点及网络体系构成,提高了物流业的运作速度及运作效率,为企业节约的资源使用的成本。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增加了物流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减少相关交易费用上有很大的进步。现代物流可以使物流企业与商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商家节约了一定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现代物流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其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带动了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还优化了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发挥了区域产业的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向科学话、合理化的、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3 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物流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发展

现代物流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须与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由于地理位置及环境气候等种种因素,以家庭为单位的种植业与养殖业是其主要生产模式,其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还不发达,其工业化水平发展进程较慢,程度较低,尽管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资源较为丰富,但受到深加工技术的负面影响,使资源变为消费品的能力较低;其次,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相关产业结构升级较为缓慢,民营经济发展也比较缓慢,加之人才与资金的匮乏、当地人民思想观念成就等种种原因导致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与我国其他沿海地区及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经济发展作为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须结合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不能超越县域经济的发展阶段,需要借鉴发达城市物流发展的相关经验,随着当地经济水平的发展,从简单逐渐向复杂发展,从阶段服务逐渐到全过程服务发展。

由于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处于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经济缓慢发展的混合阶段,其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的数量、企业的规模都还达不到发达城市的水平,导致对于物流的需求比较分散,对社会性的物流企业有一定需求, 但是数量有限, 要求也很简单。所以发展当地物流业必须与当地经济相适应,同时,为促进物流业随经济发展水平更好的发展,必须着重思考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物流业的改善,将现代物流思维运用到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以县城经济为中心,来带动周边乡镇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及经济的发展,加快内蒙古西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并注重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根据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地理特性,发展畜牧业及相关副产品的发展,并推进这些方面的产业化,进而还会再带动物流业的发展。所以物流业与当地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推动。

4 结束语

物流业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但同时物流产业作为当地发展的第三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对当地经济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须结合当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加大规模、数量及服务水平,最终实现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地区的经济繁荣。

参考文献

[1]戴晶晶.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12):157-158

[2]戴晶晶.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物流发展现状[J].区域经济,2015(18):23-28

[3]付桂军.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经济发展对策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6):76-81

[4]马 宁.从经济学角度探讨现代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中国投资,2013(8):17

[5]张红波.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3(12):61-6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