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大学生安全事故案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安全需求是人类发展最基本需求之一,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保证,是其思想进步、健康成长和立志成才的基本条件。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的当下,大学生安全各类问题涌现: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2008年上海商学院的火灾事件、2010年的药家鑫事件、2013年复旦投毒案、2014年跨年夜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等。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依据相关法规政策,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法理依据。
2006年9月北京市教委召开“北京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上海市颁布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规定要对全体在校大学生普及安全教育。《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均明确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一直是高等教育关注的重点,也是各高校势在必行并要行之有效的工作重点。
(二)现实诉求。
1.大学生安全现状不容乐观。新时期、新常态下,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显著变化,由此引发的大学生安全问题也纷繁复杂。据对百度新闻案例的整理分析,目前大学生安全事故处于多发期、高发期,其安全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大学生安全事故总量历年增长。案例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安全事故几乎呈现直线式增长。从2010年的11起事故增至2015年的157起,增速极快。大学生安全事故快速增长,安全形势严峻,大学生安全教育亟待改进和完善。二是大学生安全事故普遍存在。从案例发生的地域分布来看,大学生安全问题分布范围广泛,各省普遍存在。400起大学生安全事故分布于我国3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山东、浙江、江苏和广东大学生安全事故发生比例较大。三是大学生安全事故类型多样。对400个案例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大学生安全事故类型多样,自杀、跳楼、溺水、车祸、被骗、失联、中毒、伤人、旅游被困等事故层出不穷。大学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亟待维护和保障。四是受害者群体分布广泛,事故后果严重。对事故受害者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受害者年级跨度从专科至本科至硕士、博士均有,学生年级跨度从一年级至毕业生,院校也覆盖了专科、本科院校。此外,在400起案例中,受害大学生人数高达1,953人。
2.“空气式”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空气式”大学生安全教育现象。所谓“空气式”教育主要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指大学生安全教育像空气一般无处不在,即各所高校都有大学生安全教育,但又似“空气”透明,安全教育重视不足。多数学校采用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形式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且安全教育仅为辅助教育,被放置在次要位置。二是指大学生安全教育效果如空气成分,有用氧气占比不高,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安全教育内容有待完善,教育效果有待增强。目前,承担安全教育的主要是保卫和学生管理部门,教师缺乏专业训练、系统知识和教学经验,形式多为理论说教,教育效果较差。此外,大学生安全教育形式、安全教育内容均有待拓展。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剖析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理论基础。
1.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学科属性。安全学科是新兴的综合科学学科,其应用涉及社会文化、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土木、矿业、交通、运输、机电、林业、食品、生物、农业、医药、能源、航空等种种事业。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将“安全科学与工程”单列为一级学科,其下设“基础灾害”、“类别灾害”、“理论安全”、“安全管理”和“安全工程”五大二级学科。其中安全管理学是各行业所共用的用以解决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二级学科。大学生安全教育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保障大学生安全的学科,属于解决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范畴,即属于二级学科安全管理学。
2.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理论基础。由于大学生安全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这要求大学生安全教育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理论基础。一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理论基础涉及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学的分支,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强制原理、预防原理、弹性原理、故致因理论、控制理论、风险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等安全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均可服务于大学生安全教育。二是大学生安全管理是要规避大学生的不安全行为。因此,行为科学的个体行为理论、群体行为理论以及组织行为理论等需要纳入大学生安全教育范畴。三是大学生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大学生安全教育也是个系统教育,安全系统管理学离不开经济学、心理学、信息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理论支持。因此,大学生安全教育还需要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支撑.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实问题。识别大学生安全的风险因素、探究大学生安全事故类型是高效、全面、合理设置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先决条件,本文将根据搜集到的400起大学生安全事故分析其面临的风险因素以及突发事件的类型。
1.大学生安全隐患。根据大学生安全事故产生原理,结合400起大学生安全事故分析发现,大学生安全主要受到两方面风险的影响:一是内部隐患,即大学生自身问题带来的风险,如个体身体问题、心理问题、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带来的风险隐患。二是外部环境隐患。如大学生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周边环境带来的隐患,具体如表1所示。
2.大学生安全事故类型。大学生安全风险隐患复杂多变,这决定了大学生安全事故属于多源并发性安全事故,类型多样,事故涉及大学生人身、财产、心理安全等多个方面。大学生人身安全事故主要表现为车祸、自杀、被杀、受伤、猝死、失联、、禁锢、触电、踩踏事故等。其中车祸、自杀占比较高,分别为29.75%和27.5%。近年来,大学生失联事故呈现多发趋势。大学生财产安全事故主要表现为被盗、被抢、诈骗等,其中诈骗事故占比高达13.5%。大学生心理安全事故主要变现为抑郁、自闭、感情纠纷等现象。此外,涉及大学生的火灾、爆炸等事故也时有发生。
四、结语
新时期、新常态下,大学生安全事故复杂多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授课方式等受到巨大冲击。面对新变化和新的大学生主体,本文通过阐述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当前加强在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基础,并针对性提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设置建议以及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项目等,为目前高校思政工作者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方面提供建议和意见。
作者:吴倩倩 殷杰 单位:华侨大学旅游学院 华侨大学旅游安全研究院
参考文献:
[1]蒋夏宁.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7(4):82~84
[2]张继延,潘道广.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效果的路径与方法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2:115~116
[3]黄小欧,李壮.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统计,2015,1:57~58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
一、案例回顾
案例一: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三名学生见义勇为,救起两名落水男孩后溺水身亡。
案例二:2008年11月14日上午六点,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死亡。
案例三:2009年10月20日,女大学生误入传销组织,不愿当骗人工具坠楼。
二、案例分析
三起事件,时间、内容、结果等都不相同,无论是奋不顾身舍己救人,还是因宿舍起火跳楼身亡,还是因想找份好工作而误入歧途,共同点是对安全意识的漠视。
案例一:据了解,这些参与救援的学生大多不习水性,最严重的是他们采用了手拉着手这种一线牵的方式救人,这种方法不仅不科学,而且自身难保。
案例二:经过消防部门核查,火灾原因为住宿学生使用“热得快”引发电器故障,从而引燃周围可燃物体。学校三令五申不允许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但学生依然我行我素,这之中学校与学生是否都应该反思其方法是否得当?
案例三:传销组织者的针对人群分为三类。一类是即将走出校园,迈入社会的大学生,他们面临的将是就业的压力;另一类是农民工,他们更多的是想着如何养家糊口;最后一类就是无业游民,他们想的是如何以最快的方式赚到钱。传销根据这三类人群的想法,以更多的诱惑引诱他们,对他们进行洗脑,以发展下线,层层扩大。关于大学生误入传销的新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为什么还是有大学生不断地陷入此陷阱?这不仅仅要打击传销势力,更多的是要思考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否健全。
三、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方法
大学生对安全的重视度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其安全意识的培养。其次,安全意识的培养关键从对安全意识深入开始。同时,因为大学生安全意识强弱程度、家庭背景、个人取向等差异,安全意识的培养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
1.深入方式
让大学生在大脑中反复出现并能够稳定记忆安全的信息,可营造稳定的周围安全环境文化建设和内部个体安全要素两方面,通过文化、教育、复习三种方式来展开。一是建立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因为大学生安全意识也会受到校园所创造的文化氛围的影响。从构建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开始,在学校内扩大安全防疫设备和消防设施投资和建设,定期开展相关安全活动。二是通过组织安全方面的活动,如消防讲座和法律报告会。还可以通过消防专业教学,让学生规范地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法律和学校的基本制度,并通过实际演练对消防技能、自救技能、火场逃生技能进行专门的培训。三是通过刺激方式,在校园网创办安全知识专栏,采用一些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安全事故、案例、画面,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意识到安全事故严重的后果,加深对安全隐患和威胁的敏感和警觉。
2.激励方式
一是鼓励。从大学生走进校园时,不同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不同。这种差异主要来自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因为对于这样的一群大学生来说,需要教师的鼓励,要适当地肯定和表扬他们,引导学生选择属于自己并适合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竞争。建立竞争机制,让学生能够在竞争中找到并建立各自的人生目标,形成自我竞争和自我约束的意识,如通过安全知识竞赛,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安全相关的知识,以此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三是奖惩。从校园安全培训后期看,如学生经过安全知识相关培训后,其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安全理论知识也有所增长,并在实际安全事故防范中产生了明显效果,这时就要对学生进行相关奖罚。
3.规范方式
规范方式包括制度规范、管理规范和行为方式规范。首先,完善并制定学校相关安全规范制度。其次,规范培养计划。包括确定培养时间,学校抓住学生几个安全事故高发期和特殊时期,要根据学生存在的各种差异制订不同的安全计划。
四、结语
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让他们从意识变成习惯是需要一个漫长的经过。同时,大学生的安全还需要社会、家庭、媒体以及各相关职能部门长期的共同努力和支持,这样才能为大学生创造良好、健康、有益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徐向东.关于安全意识的哲学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7).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突发事故;自我保护
一、 问题的提出
《2008年某地高校大学生安全情况通报》中,数据显示当年某地高校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63起,造成55名大学生死亡。其中,交通伤害事故10起,造成12死6伤;溺水事故2起,造成2人死亡;意外受伤事故2起,造成1死1伤;火灾事故4起,造成4人死亡;自杀23起,共造成19人死亡,另有4人自杀未遂;突发疾病15起,造成15人死亡;故意伤害案件7起,造成2死7伤。另有出现学生不正当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人身伤害事件以及被网络诈骗团伙骗取钱财或因热衷网络交友离校出走的相关案例产生。
通过对该地区的高校大学生安全情况调研,不难发现,突发事故对学生的致伤、致死比例还是比较高的,由于学生缺乏对必要的安全知识(包括交通安全、水电安全、消防安全、社交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安全等)的学习和掌握,导致他们在遭遇事故伤害时不能及时做出有效的判断抉择,有时甚至会采取错误或过激的处理方法(如某大学一大三男生因感情问题割喉自杀事件),导致一些严重的人身伤害事故的产生,因此适时地把安全教育纳入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的体系当中,十分必要。
二、国内安全教育的现状调查
1.安全教育的定义
所谓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是指高等院校为了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维护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各种安全教育与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对大学生进行国家法律和法规、学校安全规章和纪律、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的教育与管理活动。
2.国内大学生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2008年某地高校大学生安全情况通报》中的事故,经过分析,发现大学生遭遇的安全事故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事故灾害类,一类是社会安全事件类。其中,又以交通事故、用水(电)安全、突发人身疾病、心理危机诱发的自残自杀行为、不正确使用网络导致自身受害以及人际交往纠纷引发的故意伤害为主。进一步分析这些突发安全事故的诱因,可以归纳出大学生在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会交往经验相对缺乏。国内大学生的成长模式一般是直升式,即直接由高中升入大学,中间甚少有人经历过社会锻炼,导致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在社会人际交往中的情感经历,因而与一般社会人士相比,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都相对比较弱,更容易上当受骗。如在假期返乡期间缺乏必要的单独保管自己财物的经验,容易发生财物被骗、被盗事件。
二是安全防范意识相对缺乏。部分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对可能存在的安全事故隐患缺乏必要的重视和警惕。如人离开居所而不主动锁门;贵重物品胡乱放置而不加妥善保管;违反学校内部宿舍管理条例,乱接乱拉电线、违章使用大功率电器、吸烟乱扔烟头;不顾班主任的再三告诫,私自结伴去未开发的水域戏水玩耍等,并由此造成各种安全事故。
三是对社会消极因素的抵御能力相对缺乏。目前国内大学生的结构组成多为90后群体,这部分人群基本为独生子女,具备独生子女的一系列行为及心理特征,绝大部分都是从小就在父母、祖父母和老师的关怀下长大,甚少经历挫折,思想非常单纯,对事情的认知主观性强,容易偏听偏信,因而对社会上的一些网络谣言和热点事件不能作理性、全局判断,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在所谓正义旗帜的号召下,做出背离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最终使自己步入歧途;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涌现,良莠不齐,有的不良思潮胡乱鼓吹西方享乐主义,用靡靡之音来诱惑在校学子,诱导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西方某些错误的腐朽观念(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使得他们为了追求物质享受铤而走险,害人害己;此外,传统性知识教育的缺失使得在校学生容易盲目对待恋爱和,诱发一系列的自伤和伤害他人人身安全事件。
三、国内安全教育的改进对策
1.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重视自我保护
《2008年某地高校大学生安全情况通报》中的事故,其中多起事故皆因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薄弱导致(比如火灾和溺水)。事实上在2009年,同一地区还发生有2名学生在校外饮酒过量猝死事件,这些事故的发生都充分说明了目前国内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淡薄。为了进一步确保大学生的人身安全,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都认同社会采取“三位一体”式联同安全防护机制,即通过政府牵头,将学校、家长以及社会有关机构力量整合到一起,通过理论知识讲座、社会案例宣传、安全事项告知、实训演习(如消防教育安全演习)等形式,切实提高在校学子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教导他们学习和遵守有关安全条例规定,注意水电气安全和消防安全,严禁在不安全地带戏水玩耍,同时时刻注意人身财产安全,杜绝聚众酗酒行为发生等,进一步防备学生因疏忽大意或是自我保护不当而造成的意外伤害事故。
2.加强道路安全教育管理,消除潜在安全隐患
上文通报中显示该地区大学生安全事故中含交通伤害事故10起,共造成12死6伤,占该地区当年度大学生伤亡比例的24.66%,庞大的数字比例凸显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大学生道路安全教育的严重缺失。大学生交通安全事故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常规的校外交通事故,二是由于校园环境的特殊性而产生的校内交通事故,尤其是后者,更加隐蔽和容易遭到忽视,因而危害性更大。为了有效遏制这种现象,可以考虑要求学校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条例,至少在校内实施一定程度的交通管制,如限行机动车车速,不准摩托车或是电动车进入校园,设置道路安全减速装置,铺设专用人行通道,有效进行人车分流等措施,与此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校园媒体,公告展板等媒介动员师生员工共同遵守校园交通管理条例,降低校内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3.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建立完善监控体系
2008年该地区高校安全事故中自杀23起,占总事故比例高达36.51%,共造成19人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34.55%。无论是事故发生率还是死亡比例都高达近四成,可以说心理危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心理危机的成因多样,干预手段也可以根据严重程度采取生物疗法和行为疗法等,但无论哪种干预手段,前期开展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增强大学生承压能力教育都是根本所在。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建立有效的社会情感支持系统,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级监控预防体系,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因心理原因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事件。
4.加大网络行为监控力度,培育良好的现实互动机制
网络的便捷性、交互性、丰富广阔性深深吸引了广大学生,得到了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高度认同[2]。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近年,发生过多起学生因滥用网络而导致网络沉溺被学校劝退事件,过度上网导致突发疾病受伤甚至死亡事件以及遭遇网络欺诈,被骗取财物或因热衷网络匿名交友而离校被拐骗事件等。究其原因,大多数皆是因为个案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需求被忽视,从而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求心理庇护或是情感认同。因此,一方面可以考虑在校内完善专门的网络行为监控手段(如限时断网或屏蔽不良信息网址),从客观条件上对网络沉溺现象进行有效阻断;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宣传教育,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等与学生家长建立长效联系,家校联动,构建和谐、健康的环境氛围,帮助学生更好的走出网络误区。
四、结论
构建安全的校园内外环境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因此,加大安全教育的工作力度,既能够使大学生对涉及校园和自身的安全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又能进一步维护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可谓是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根据高校工科专业金工实习的特点,分析在金工实习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培养的重要作用,提出消除安全事故和隐患的措施。
金工实习的教学意义: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步实现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化。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
金工实习是机械类及工科类专业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它作为大学生进校后首次较长时间接触的生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养和工程素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是理工类专业不可缺少的实践教学环节。
一、金工实习拥有安全意识的重要作用
我过的高等工科院校都要进行金工实习的实践教学。金工实习课程面对的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没有接触过这些机械设备。对于工科的学生,他们既要进行车、钳、铣、磨、锻、铸、焊等传统工艺的加工实习,又要接受数控加工和CAD/CAM等新工种、新技术的培训,由于一些非机械类的学生独立操作时间短、动手能力也参差不齐,独立加工时难免有失误,在机器设备损坏的同时也容易导致人员的受伤。长期以来,我国各高校在实习金工实习过程中出现了多例安全事故,而更多的安全隐患因为没有造成安全事故而没有显现出来。一旦出现人身安全事故,对学生及其家庭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同时也对学校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在金工实习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实习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培养学生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保证金工实习安全顺利的进行。
二、金工实习中产生安全事故和隐患的原因
在现代工程训练中产生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的原因很多,各工种的每位指导老师指导多名学生操作实践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实习动员课和安全教育课都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实习安全的重要性,但还是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安全事故,其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1、认知好奇引发安全事故和隐患
人们在进行各种学习活动中有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它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金工实习是学生入校以后第一次生产实践教学,对于一些求知欲强烈、具有远大理想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想通过实践操作来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对实践操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因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而出现安全事故或安全隐患。例如在车工实习时有的同学为加快车削速度而擅自更改进给量来加快走刀速度,而使车刀磨损车床损坏等后果。
2、焦虑、恐惧等情绪产生的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
调查资料表明在我国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中有一大部分患有焦虑症。焦虑是指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情绪状态。由于金工实习是学生进入高校的第一次生产实践实习,所以一些老师往往在实习之前的安全动员中对实习的危险性及安全事故夸大渲染,导致一些学生在心理产生对实习产生恐惧情绪。如个别同学在用自动进给车削工件,当指导老师巡视到身边时,表现情绪异常紧张、手脚不知该放到哪里,在车削到终点时将自动进给手柄由纵向直接搬到横向的位置,而没有放到手动档位,切削深度加大,导致工件严重变形甚至断裂。而个别对实习有恐惧心理的同学并不是立即关掉车床使车床停止运转,而是急忙跑开自己的操作岗位,如指导老师不及时制止,就可能出现车床损坏的事故。
3、消极情绪及环境因素诱发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
在当今社会中由于大环境的影响,有不少学生对机械行业不感兴趣,认为机械就是工人干活,不如计算机等工作即轻松又赚钱。所以在金工实习时即不认真听机床的工作原理,也不仔细观察老师的师范操作,消极怠工,不按操作规程操作,心存侥幸。例如个别学生在操作车床时,不听指导老师的讲解和反复的强调,在车床运行时就给车床主轴变速,容易出现严重损坏车床的安全事故。还有的学生因实习车间布置不当,为了走些近路而被撞伤等产生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
三、预见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的措施
1、做好实习动员及安全教育
金工实习是大学生第一次接触生产实习。因此通过实习动员让每个大学生都知道金工实习的重要性和实习的要求、注意事项及安全等。在金工实习安全教育课中,应注重对造成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的正面分析,不要片面强调或过分渲染安全事故造成种种伤害的案例,引导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操作中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从而帮助少数同学克服机床 实习操作的恐惧心理。这对预防安全事故,消除安全隐患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提高实习指导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是防止安全事故的关键
在加强指导教师的管理的同时,应注意安全意识、安全责任感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掌握应急指导的要领,掌握组织管理、教育心理、逻辑语言以及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指导学生要有满腔的热情和十足的耐心,缩短师生间的距离,鼓励学生勤练多问,杜绝学生带着问题操作发生安全事故,切实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综上所述,实习安全工作是金工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安全第一”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各类安全工作职责,才能保证金工实习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才能提高工程训练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伍新春 高等教育心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刘军明,刘少海。金工实习中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产生的心理因素分析。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关键词:校园安全文化;隐患;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263-02
一、大学校园安全文化概述
校园安全文化是在校园内部营造一种安全意识与氛围,以保障师生员工生命安全与健康,促进校园正常生活秩序的稳定运行。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安全文化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它与我国积极倡导的和谐文化有深刻的联系。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现有的大学校园安全文化主要体现在:室内及课间活动安全(教室、实验室等)、楼道安全(挤压、践踏事故)、体育运动安全(体育运动、运动会)、交通安全(行走、自行车)、自然灾害事故(火灾、地震)、游泳安全、偷盗、诈骗、打架、暴力、滋扰、设施事故安全、卫生安全等。
二、大学校园安全存在问题
大学校园是一个人群集聚的场所,其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校园安全存在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通安全事故,随着私家车的增多,各高校的校内交通处于令人堪忧的状态,人与车或车与车之间各种级别的摩擦常有发生。二是火灾事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火灾是威胁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因素。有的学校整座教学楼、试验楼、食堂被烧毁,严重影响了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烧死学生。三是盗窃案件,高校在安全防范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部分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较差,离开办公室和宿舍不随手锁门,将贵重物品随意放置在公共场所等等,这些都给犯罪分子作案提供了可乘之机,有些无法提供破案信息,致使案件侦破困难,犯罪分子长期逍遥法外。四是刑事案件,校园刑事案件中,当事人不少是在校大学生。他们中有的是由于社会或校园治安状况不好,被不法分子无端伤害;有的是由于学生本人缺乏警觉和自我保护意识,致使受到了本可以避免的侵害;也有个别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观念沦丧,为琐事大动干戈,为私利胆大妄为,由此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发生在大学校园的刑事案例诸如打架、吸毒、杀人、诈骗、、抢劫等等。五是意外伤害事故。有的学生在校外游泳不幸溺水,有的学生在登山中不幸遇难,有的学生在校园体育活动中由于意外原因失去了年轻的生命,有的高校食堂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等。由于行为不当,缺乏安全常识,或者管理不善,未能采取应有的安全措施,造成了高校师生员工人身受到伤害的惨剧。处理这些事故有时使学校的全局工作受到牵制,对学校稳定造成影响。六是其它类型安全事故。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意外事故还有传染病、食物中毒、跌伤、砸伤、触电、自杀、国防安全等等。意外死亡不仅给当事人的家庭、亲友带来了相当大的痛苦,也对学校和社会造成了很大损失,大学生自杀自残现象是在大学校园里发生的另一常见的安全事故。
三、大学校园安全事故预防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提高师生安全文化素质的一项系统工程。校园安全文化作为安全文化延伸和扩展,也具有很强的系统特征。校园安全文化强调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整体性,追求系统的协调和发展。同时,校园安全文化运用文化手段将安全的最终目标化为校园的价值系统,并通过价值系统的运行实现目标。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广大师生生命与财产安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1.坚持安全教育,思想不放松。从源头抓起,开学迎新的第一天,学校各系部可以给每位新生配发《新生宝典》《新生入学温馨提示》《大学生安全知识读本》。军训前分别进行院、系、班级的集中安全教育及个别教育,开学后安排安全教育进课堂,组织老师及学生会成员不定期下寝室进行安全教育宣传,同时还先后组织保卫人员给新生举办安全知识讲座,运用发生在校园内的各种案件教育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注重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养成,时时处处注意防火、防盗、防骗、防人身侵害,学会冷静对待网络、手机、就业等信息,善待自己,关爱生命。
2.重点排查火灾及各种隐患。为防患火灾隐患,深入校园排查整治。学校保卫处不定期联合各系部、学生处、后勤集团对学生宿舍、高职公寓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全方位的火灾隐患排查与整治工作,对在排查过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立即采取果断的整改措施。对因特殊原因无法及时整治的火灾隐患及时上报,不留死角盲区。多与街道、派出所协调,清除校园周边的隐患,加强校园安全设置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