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资金保障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社会保障资金;审计;重要性;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2
社会保障资金是我国实行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水平的关键,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监督是确保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条件,提升社会保障资金审计质量对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
(一)从社会保障资金自身运行的情况来分析审计的重要性
社会保障资金的自身运行情况对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工作提出了实质性的要求。一方面,养老保险的个人空账数额在进一步扩大,截至2008年底个人空账规模就已经达到了1.4万亿;而开始于2001年的“做实”试点工作,虽已取得13个省份做实、累积资金1100多亿的成绩,但对于庞大的个人账户空账来说,只能算是杯水车薪。另一方面,“做实”后的资金保值增值,同样构成对社保经办机构的考验,社会保障资金结余数目大且呈不断膨胀的趋势,使得管理成本和运营风险大量增加。根据国家审计署2012年8月的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结果显示,2011年末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等18项社会保障资金累计结余高达31118.59亿元,比2005年增长四倍多。积累数额巨大成为现状,收入过多但社会保障的力度依旧很小、个人空账现象严重等问题让各级政府面临相当大的压力。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国家社会保障体系能否健康运行,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由此,审计部门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行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审计部门作为第三方的经济监督职能,在对社会保障资金进行有效监督的基础之上,针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并在评价之后给予宏观性的、可行性方案对策,促使社保经办机构不断完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二)从社会保障资金审计自身的发展来分析审计的重要性
从社会保障资金审计自身的发展情况分析来看,传统的审计模式已不能充分发挥对于现代社会保障资金体系的审计作用,审计工作效益化趋势迫在眉睫。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财经法规日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各部门对国家方针政策执行力不断加强、国民社保法制意识逐渐增强,行政经费挤占、建设工程投资出错、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等社保资金的传统安全问题大为减少,以往审计重点关注的真实性、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证和强化。因此,必须转换审计思路,探索提高审计效益的新途径。要提高对宏观性、全局性、热点性问题的把握和认识,更多的从体制机制、从国家治理角度思考问题。要在关注真实、合规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效益情况,将单一的财务审计转向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综合审计中去。这对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二、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内容及现状
社会保障资金不仅涉及到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资金涉及面及支出范围广、保障种类和收入渠道多。从种类上看,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基金,救济、救灾、扶贫等社会救助资金以及用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社会福利基金。按照收入渠道进行分类,社保资金的来源包括各级财政部门的拨款、单位及个人的缴纳、社会人士捐助、基金存入银行后获得的利息、结余基金购买国库券所得利息、滞缴罚款等收入。从支出范围上看,主要用于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下岗、低保、救灾、扶贫、助残、退伍、福利院、五保户和贫困户的临时救济。由此可见,开展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工作能够保证社保基金的安全,有效促进社会保险、救助、优抚以及福利等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鉴于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监督工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加以完善。但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继续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监督。针对社保资金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社会保障属政府公共服务,必须有法律规范,依法进行。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成,但与社会保障有关的法律体系却仍不健全,社会保障的相关政策法规经常会发生改变。这就导致了社会保障制度缺乏稳定性,给广大国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影响了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威信。此外,由于社会保障相关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国家社会保障政策之间在对社保制度进行规范时产生的不完整性,使得社会保障资金审计部门没有专门的法律依据对工作实施进行明确规定,给审计监督工作带来障碍,不利于对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有效改善。
(二)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难重点不易把握
社会保障资金的内容种类十分繁多,这个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困难。社保资金涉及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城市居民以及其他在社会中处于弱势的人群;来源于政府拨款、企业、社会、个人的缴纳捐助以及投资管理收入等等;支出渠道包括救灾、助残、低保、扶贫等;涉及的管理部门有机关缴费单位、各级财政部门、民政部门、税务部门和社保部门等等。多种复杂因素导致了审计工作的内容繁多,不容易把握具体审计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审计难度非常大。即使不断增加工作成本,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也不一定能取得预期效果。
(三)社会保障体系的监督力度有待加强
完善的资金监督机制是保证社会保障资金被合理使用的前提。对于监督机制的制定,可以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部分。内部监督指的是社会保障体系内部的有关管理部门对自身业务活动进行制约与控制。外部监督是指政府专司监督的部门和权力机关的监督以及用人单位、投保人或权益人、新闻舆论等所形成的社会监督。我国专门设立了社保资金监督机构,但由于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在于对资金缴纳环节的监督,从而使得对资金管理和使用环节的监督有所缺失。虽然在一些地区专门成立了用于监督的专门组织,但其应有的监督职能却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审计在社会保障资金中的运用
(一)规范社保资金审计,完善审计监督机制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的监督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为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由于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在运行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解决。因此,审计机关要做好社会保障的资金审计工作,应该制定一套长效的审计监督机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社保资金审计的主体、内容、方式进一步明确,使得社保资金审计工作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要积极运用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者相结合的审计模式,整合监督资源,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在审计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处理遇到的问题,严格追究违法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步入法制化轨道,提高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监督的质量。
(二)改革审计工作模式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管理系统逐渐被应用于各行各业。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工作面对的社保基金数额巨大、种类数目繁多、业务数据庞大,传统的审计方法和工具已不能满足当前审计工作的需要,必须做出相应改革,才能够提高审计水平、质量和效率。对于参保人数众多的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保资金的管理情况,普通的审计工具无法实现快捷准确的系统化分析。这就需要计算机网络系统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对社保资金管理部门财务数据和相关部门业务数据进行采集,运用计算机审计软件和特殊技术对各类数据进行筛选,采用验证、检查、核对、重算等审计方法对筛选的数据进一步分析,检查社保资金内外部数据的一致性,寻找社保资金的异常流动,从而得出审计结果,对社保资金管理作出测试评价。
(三)构建公平市场秩序,促进审计风险导向
目前,部分会计师事务机构为降低审计成本而降低了审计质量,阻碍了风险导向审计实施。对此,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针对审计收费问题制定相应的标准,并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增强审计行业内部的自律性,督促各会计师事务严格执行有关规定。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在理论和实务中体现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有着很大的意义。为促进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我们提高风险评估和发现重大错报的能力。对审计风险准则推出后的发展情况进行实时关注,在吸取国际审计工作经验的同时分析自身的特点,充分结合利用,提高审计质量,从而保证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2010).
[2]林青.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探析[J].现代商业,2009(29).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 住房公积金 住房保障措施 重要性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的增加、人们对住房要求的提高以及住房用地的减少、房价的飞跃性提高,人们对自己的住房和是否能够安居越来越关心,由此,房地产应运而生,房地产经济快速发展,自进入20世纪以来,国家越来越在意国民的住房问题,在制定许多政策时都会受到这一问题的影响,国家为了社会能够安定、人们能够安居、经济能够平稳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各种基础措施能够顺利建设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住房保障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住房公积金作为整套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那么它到底有何重要性呢?本文将对这一制度的重要性展开分析。
1、住房公积金的主要内容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让人们安居乐业,我国在2002年制订并完善了《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住房公积金是指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在房地产经济出现、发展之后应运而生的制度,是重要的住房保障制度,住房公积金的缴纳是单位及其在职职工必须依法履行的法律义务。住房公积金具有三个重要性质,第一个是保障性,这一性质是住房公积金制度能够保障职工可以较快的、较好的获得住房,解决住房问题,维护社会安定;第二个是互,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能够很好的促成有房的职工帮助无房的职工,并且这一制度也为无房职工提供资金上的支持,能够让无房职工尽快获得安身之地,体现了这一制度的互,同时体现了国家政策的公平性和协调性,能够更好地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第三个是长期性,这一性质主要体现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对职工的长期保障和对房产的有效管理,这一性质的主要内容是在职职工自从进入这一单位参加劳动开始就要缴纳住房公积金,并且一直缴纳到退休为止,住房公积金中规定单位必须按照规定对职工进行补助。从住房公积金制度可以看出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可以很有效的缓解住房问题,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重要的住房保障措施。
2、住房公积金的重要意义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重要阶段所有制度都在逐步完善,和人们息息相关的住房保障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自“房改”进行后同步施行,在1997年颁布的关于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条例中明确规定,凡是在职职工和职工所在单位都要依法对住房公积金进行缴纳,职工通过每月缴存一定数额的住房公积金获得单位提供的长期性住房,在这一过程中职工缴存的等额住房公积金不但可以推行个人住房储蓄,而且这比缴存的资金可以运用到住房保障中去,为我国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住房保障体系不断趋向完美;从与我们自身更贴合的角度来说,住房公积金的缴存还可以进一步增加人们的购房能力,这些资金的积累也可以增加廉租住房制度建设保障资金,增加低级收入人们的购房能力,另一方面,住房公积金的住房贷款的利息低于银行利息,可以减轻购房人们的经济负担,增加他们的购买力。
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还可以转变住房分配机制,将住房的实物福利分配有效的转变为对于相关资金的分配,这一分配制度的转变可以将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有效的统一起来,从而形成利益的共同体,这一共同体的形成能够促进我国住房分配、资金使用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政策性抵押贷款制度的建立;对于社会来说,这一利益共同体的形成会为社会减少许多、方方面面的压力,减少流动人口的不稳定性和户籍管理方面的难度,更有利于发展和分配医疗卫生、教育和公共资源;对于集体来说,这一共同体的形成可以增加职工人员的向心性,提高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新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激发职工的创新能力,有利于集体与时俱进,增强竞争力;这一共同体的形成对个人也有重要意义,由于社会和集体的不断提高和完善,职工的待遇和福利将会获得提高,同时获得更加合理的补助,增强自身的购房能力,降低贷款还款负担,减轻自身在医疗、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压力。
住房公积金制度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这一制度有效的缓解了备受人们关注的住房和住房保障问题,为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安稳的国内环境,国家将有更多精力放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上。另外,由于国家通过这一制度可以筹集到一批资金,可以运用这批资金加快城市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进一步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推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3、如何更好地发挥住房公积金的重要作用
虽然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逐步完善,但是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暴露出来,因此只有找到这些问题并且解决好这些不安定因素才能更好地发挥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重要作用。
住房公积金的操作流程中主要有归集、支取、管理和贷款,由于住房公积金在实施过程中在这些环节所暴露出的问题,有人开始质疑这一制度,甚至说这一制度应该取消,根据调查显示,主张取消这一制度的大多是中低收入者,这一部分收入者虽然得到了单位和国家的补助,但是购房仍有困难,因此,解决好中低收入者在住房公积金缴存过程即资金的归集、支取、管理和贷款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疑惑也就能够有效的弥补住房公积金的不足,更好地发挥这一制度的重要作用。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首先,国家应该担起宏观调控、把握大局的重担,多听取基层人大代表所反映的人们的心声,完善相应的制度,在权利实施过程中增强监督力度,适当的进行权力的制衡和约束。另外,社会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社会保障,加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管理,健全社会医疗卫生、学校教育、道德宣传、法律普及、户口登记管理、人口流动管理等方面的措施,维护大环境的稳定。再有,集体应该严格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在住房公积金的缴存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住房分配上做到一视同仁,对于低收入者进行补助,加大对极其贫困者的帮助力度,缴存资金合理应用。最后,在职职工应该多了解住房公积金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了解相关流程,及时向所在单位反映自身情况,也可向政府寻求帮助。
只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促进事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是要进行分析,然后抓住主要矛盾,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更好地发挥这一制度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4、正确认识住房公积金的作用
住房公积金的产生具有其必要性,虽然在实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意义远远大于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住房公积金价值观,肯定它的重要意义,直面它的负面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推动这一制度的成熟,使它更好的发挥它在住房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5、结语
住房公积金在房地产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并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完善,这一制度的重要作用的重要作用在于它更好地将国家、集体和个人联系起来,促进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增强集体的竞争力和职工的购房能力。但是它仍存在着许多不足,这些不足是无法逃避的,只有直面它,找到解决办法才能更好地使住房公积金制度更好的发挥其重要作用,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2002年3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50号.
[关键词]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应对策略
土地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民正常生活的基础保障,在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被征地农民数量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农民的经济来源发生了重大变化,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也变得日益严峻。要想科学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就需要贯彻落实养老保险制度,为失地农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但是,从当前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待解决,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所以必须探索一条科学工作路径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加以落实。
1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现状
对我国现阶段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进行分析,在落实该政策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点明显特征。首先,养老保险模式较多,包括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纳入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有商业保险参与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等,不同模式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内容及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其次,养老保险资金筹措方式不同,部分地区的养老保险资金全部由政府承担,而一些地区政府则承担部分养老保险资金,其余分摊至集体经济组织和被征地农民。最后,养老保险水平地区不均衡现象严重,养老金领取标准受当地经济水平影响较大,经济发达地区的养老金领取标准远远高于经济落后地区的标准。[1]
2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的有效落实难度加大,部分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其中以下几点问题尤为突出。
2.1征地补偿水平较低
土地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被征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其主要经济来源途径便会被阻断,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容易引起失地农民养老隐患问题。为了减轻农民在失去土地后的经济负担,政府便会对失地农民做出相应的补偿,包括直接的补偿费用以及市场风险所带来的间接费用补偿。但是,当前大多数地区在开展征地补偿工作时,仅仅是落实了直接补偿费用,而对于市场风险所带来的间接费用补偿落实不彻底,导致征地补偿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失地农民的养老需求。
2.2现行制度不够完善
虽然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已经提出多年,但是当前实施的养老保险制度并不完善,养老保险政策不符合实际情况。大部分地区在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时候,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布置的任务而停留在表面工作,或者以农民不愿参加社保为由进行推脱,没有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落实。并且,现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参保年龄、参保标准、缴费基数等各项指标与相关政策存在不配套现象,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需要进行进一步调整优化。[2]
2.3工作落实力度较弱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所需要的工作经费庞大,这部分费用一般是由当地县级政府进行组织筹措的,并且大部分费用都需要政府承担。但是县级政府财政支出项目众多,在支出养老保险费的同时,还需要开展各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重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无法保证养老保险资金的及时到位。并且,部分地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资金存在挂账现象,仅仅是向被征地农民做出书面承诺,却没有及时发放养老保险资金,该项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
2.4农民社保意识薄弱
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国家出台的各项法律政策了解较少,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深刻认识,没有意识到养老保险与自身利益之间存在的关联性,缺乏积极主动参保意识,参保人数较少的现象比较突出。并且,政府缺乏对民众的正确引导,没有做好参保宣传工作,再加上征地补偿水平较低,只能暂时性地解决失地农民的经济问题,也没有明确规定养老保险费,降低了农民参保积极性。
3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的应对策略
3.1提高养老保险水平
提高养老保险水平是确保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有效落实的必要措施。首先,政府应该明确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从被征地农民角度进行考虑,加大对养老保险工作的财政支持,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作为核心民生工作,提高乡镇养老保险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建设。[3]同时,在开展征地补偿工作时,应该将间接费用的补偿与直接费用的补偿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确保征地补偿的有效落实,使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不会出现养老危机现象,满足失地农民的养老需求。
3.2建立健全政策法规
完善的政策法规是确保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首先,国家政府应该对现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完善和补充,对参保年龄、参保标准、缴费基数等各项指标进行重新划定,要求符合参保标准的失地农民参与养老保险。其次,还需要明确不同模式养老保险界定范围,供被征地农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并加强养老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协调统一性,加快社保制度之间的接轨步伐,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3.3加强工作落实力度
加强工作落实力度,是确保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力度,下拨专项资金用作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经费,确保资金专项专用和及时到位。其次,应该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保资金筹集模式,缓解养老保险金对当地政府造成的财政压力,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最后,还需要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对资金到位情况进行监督和核实,明确各部门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落实中的具体责任,确保参保农民都能及时获得相应的养老保险金。
3.4强化农民社保意识
要想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就需要农民的积极配合和参与,所以就需要强化农民的社保意识。各级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职能,加大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力度,站在农民的角度考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媒体等途径,对养老保险政策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使被征地农民了解到参保的重要性。同时,应该选拔觉悟高的农民代表进行集中培训,发挥参保带头作用,并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干部队伍,解答农民对养老保险存在的困惑问题。
4结论
为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消除农民失地后的后顾之忧,就需要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为主抓手,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综合我国现阶段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落实情况,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征地补偿水平、建立健全法规政策、加强工作落实力度、强化农民社保意识等策略加以解决,确保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持续推行及有效落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仝文军,程云龙.银川市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6(14):310.
[2]雷爱先.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团结,2015(5):50-52.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经济效益
1、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重要性
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工作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关键工作,其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房地产开发工程全局协调与质量监督等工作的科学开展,对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资金控制与管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现代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加强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有助于保障工程建设施工的顺利进行、保障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保障工程施工质量、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认识到开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现代房地产开发管理理念进行工程开发的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2、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工作要点
2.1提高企业工程管理综合能力,促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工作需要企业具有较高的协调能力、综合能力以及资金管理、建筑工程专业技术等相关能力的项目经理与项目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他们以房地产开发企业较高的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为基础开展甲方管理工作,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因此,现代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具有针对房地产开发过程各方面工作内容涉及的知识基础与经验,以此为基础开展工程管理工作,有效保障项目开发的经济效益,促进房地产开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
针对现代房地产施工过程中中标企业分包的情况,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以自身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强化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同时注重工程开发前的规划与设计,以此提高房地产商品的综合市场竞争力,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需求,其项目管理工作应从全局把握出发,以明确的职责权限、较高的综合协调能力以及对合同的管理保障房地产开发工程顺利进行。同时,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形成规范性,制定一套的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工程管理按规而行,按时完成,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
2.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房地产规划设计管理工作
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对住宅需求不断提高,其不仅要通过良好的居
住环境为人们提供生活起居的场所,同时还要以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满足现代人们对居住场所
休闲、心情调节、娱乐等相关需求。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工作必须认识到规划设计对工程项目的影响,以现代房地产开发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房地产规划与设计管理。现阶段,如居住类型的房地产,盛天置地推出小户型及双卫型户型。另外,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管理人员还要对房地产规划设计审批有关法规进行详细的了解与熟悉,以此为规划设计方案的审核奠定基础,保障房地产规划设计工作符合有关法规的需求,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各项工作的合法性,避免企业开发违规情况的发生。并且在工程概算的控制下,优化结构设计,降低工程成本,便利施工。
2.3以综合协调为基础,保障房地产开发施工过程
针对现代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中标企业劳务分包情况,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管理部门必须注重综合协调工作,以施工单位、劳务分包单位、各专业施工配件单位、监理单位以及自身管理工作的衔接与处理为管理重点开展工程项目的协调工作,保障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顺利施工。由于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多单位间的协调对工程施工进度、施工质量以及施工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使得房地产开发工程综合协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部门必须针对施工工期等主要因素同施工过程的各方进行协调,如现场协调、专题会议等,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
2.4注重房地产开发工程的质量管理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房地产是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经济比重的财产,其工程质量关系到业主财产安全与人身
安全。我国房地产项目施工质量常见的问题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市场口碑与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其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认识到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对各参建公司的严格要求保障工程建设施工质量。
作为房地产开发主体,如盛天置地,有成本部、招标部、设计部、项目部等部门。但是最重要是工程建设现场的项目部,他们在现场工作中起到监督与管理,在项目经理领导下负责协调各专业技术工程师的工作,监督各参建单位包括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和材料供应商的质量责任行为是否符合合同和规范要求,主持检查设计图纸质量、材料设备质量、隐蔽工程质量、工艺工序质量,审核办理现场设计、技术变更和工程量收方事项,建立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检查验收记录台帐,最终确保工程质量。项目工程部的严格把控施工保障房地产开发工程施工质量,为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奠定基础,为减少和避免业主进户后的质量投诉、维修奠定基础。
2.5、加强房地产开发工程的资金控制与管理。
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济利益完善的资金管理与控制体系是保障房地产开发工程资金控制与管理的关键,其关系到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的合理使用与管理,关系到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资金统筹计划与平衡,关系到企业资金的合理调配,是其现代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
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以完善的资金控制与管理体系为基础,严格施工过程的监督与控制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管理效果。通过房地产开发施工过程中协调施工企业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使施工过程人、财、物更加合理,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保障工程施工进度,切实有效的达到资金管理与控制目的。同时房地产开发企业还要加强工程技术人员与财务人员的配合,对工程招标、合同谈判、造价预算、签付进度款到竣工决算、造价分析等多项工作进行控制与管理,以整个开发过程的资金控制与管理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济利益。根据合同和公司状况,确定每月的资金收支情况,让公司资金充裕,增强企业的资金周转能力。
3、小结
综上所述,现代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其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针对这样的情况,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认识到开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完善的开发管理体系为基础开展全过程的管理工作,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保障工程施工质量、提高开发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庞小平,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水运科学研究,2006.
[2]于得利.论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管理工作重点[J].工程企业管理,2009.
[3]李平.房地产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建筑,2009.
[4]胡举.印唐军.浅议房地产工程项目的动态成本控制[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
[5]张守.健等.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出版社,2007.
[6]聂坤.房地产项目管理研究[J].科技信息,2010.
关键词:水文地质条件;农村安全饮水;环境监测;重要性分析
现阶段,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与城市相关工程建设相比,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绝大部分农村的饮用水存在水质不合格、水量不够等问题,这将影响到农村水质量的提升。改善农村水质量,确保水资源安全是人民群众最高呼声。因此,水务部门需要顺应人民群众的呼声以及要求,充分认识到农村饮水安全的重要性,并积极引导广大村民就饮水安全重要性完成认知,全面参与到饮水安全工程中。对已建成的水井水位进行观测,抽取水质进行分析,并得知其地下水动态变化情况。通过全面的检测成果,确保工程建设项目建成后对于地下水的影响程度可控,确定项目的建设可行性。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中的制约因素
1.1投入资金不足
我国目前农村地区水资源污染严重,出现分散式供水需求现象。用来采集供水设备较为落后,这都是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带来难度的问题[1]。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撑,而农村饮水安全是其中一个重点环节,急需资金投入。但目前农村饮水工程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拨款有限,我国农民整体收入不高,很多农民对饮水安全未能重视,这就导致农村饮水安全实施出现制约[2]。
1.2工程管理水准不足
在饮水工程建设中,仅注重安全饮水工程的前期建设,而忽略安全饮水工程的后期管理[3]。许多安全饮水工程在建成后管理人员管理不合适、不恰当,没能够及时维修,更换设备。影响到设备的正常运行,对群众带来明显损失,引发人民群众不满。
1.3工程收支水准失衡
安全饮水工程面向全体农民是一项公益性工程,因此安全饮水工程的水费不能过高[4]。但在建设中,其铺设管路线路后续维护以及管理均需要大量资金,而向农民群众收取费用不高,将会导致农村饮水工程收支失衡。且建筑材料费用和人工费用不断上涨,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资费用自然而然增加。针对偏远且地形复杂的农村地区,施工难度大,工程难以正常运行[5]。
1.4相关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管理的职工多数仅是略微懂得管道维修知识的人员,这些人员的业务能力及管理能力较低[6]。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针对农民群众的需求处理不到位。而饮水工程设置管理人员在上岗前也并未经过专业培训,管理能力欠佳,导致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7]。
2水文地质条件
2.1地下水层特征分析
为了确保本文数据的可行,本文数据将拟定以某工程为例。某工程分布在当地河漫滩地带。水文地质区表层为2m~3m的粉土层,下层覆盖厚度大约50m的砂卵砾石层,且局部有亚粘土以及砂卵砾石层、粗细砂互存现象[8]。
2.2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分析该地区其地下水主要来自于河水侧向补给,河道曲折。此外,受下游南岸河水汇入顶托影响,地下水位小于1m,可以将其作为天然蓄水池。而径流则包含潜水浅埋区以及沼泽地北侧。其二、三阶地下水位高于西侧,因此地下水由西南向西北径流。地下水的排泄方式有以下两种形式:其一,水平径流由上游流向下游,而上游水在压力作用下沿地层孔隙较大地层下游排泄;其二,人为对地下水的开采利用排泄。
2.3地下水动态变化
地下水动态变化其埋藏深度最大超过50m,根据地下水因素,其受大气降水渠道、田间水系影响,除短时洪水通过河床完成少量补给外,其地下水位主要受河水水位变化而变化,其变化量不大。对项目区内两口井每月观测一次,并记录一年观测资料得出相关规律[9]。
2.4地下水水质评价
该区内部地下水质良好,且地下水位透明、无气味。据分析,地下水位矿化度小于0.5g/L,硬度保持在130.1mg/L~272.5mg/L。分析结果表明,按该地区生活用水标准评价,该地区地下水无超标元素、水质良好,可直接作为饮用水使用。
3工程建设对项目地区地下水影响分析
在工程建设中,分析目前工程建设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按照其人均用水量进行分析,人均用水量维持在60L/人·d,牲畜用水量5L/头·d。该地区的用水量主要以人畜饮水为主。因此,根据水状实际情况调查结果,乡镇企业日用水量实际为89.51m3/d,具体如表一所示。
4保障安全饮水工程的其特性以及优势
4.1加大支持力度
为了保障安全饮水工程的特性以及优势能够有效发挥,需要加强其整个部门建设,实现管护,通过多样性的措施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真正保证农村饮水工程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在宣传过程中,其可以通过加大支持力度,保证安全饮水工程能够被当地居民所熟知以及认可,获得当地居民的重点关注。例如,加大整个宣传力度,开展饮水重要性宣传。保证整个饮水工程深入民心,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时间,在村委会协助下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发放有关安全饮水工程的资料,以引导广大群众认知到对于自己日常生活饮水工程的特性以及饮水工程的优势。通过集中宣传,促使广大群众能够从实际出发,了解自身健康,积极参与到整个工程建设。如宣传效果良好,甚至可以使当地居民全力支持,自发募集民间资金,发挥民间人力、物力、财力作用,实现全新的宣传模式。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或财政部门,加大整个安全工程建设模式,以保障整个建设合理、精准,加大对于安全饮水工程的资金投入,保障充足的资金来源,才可以使饮水工程能够顺利实施。基层水利职能部门可以争取政府增加投入,同时还需要对广大农民群众发动宣传作用,使农民自发筹集资金,引导农民、企业家、成功人士能够给予饮水工程资金支持[10]。
4.2保障合理的运行方案
为了保障整个方案的合理运行,应该从饮水工程的日常管护入手,实现全方面的合理优化。加强管护以及业务技能培训,实现多样性的管理方案。例如,在工程管控中,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包含了建设、管理、维护,整个时期较长,且管理、维护是一项长期的重复性工程。因此,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对自身的工作能力进行强化,保障能够对饮水工程提供全面支持。水利职能部门在建设期间,必须加强监督,保障整个工程质量。在建设完毕后,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定期检查整个安全饮水工程的运行情况,更换老化设备、零件,保障工程能够顺利有效运行。且基层水利部门做好乡镇政府工作,针对于工程工后续的维护以及管理,能够实现全新的可行基础,对安全饮水工程后期能够提供合理的保障。而在技能培训中,为了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运行,需要专业的管护队伍。因此,基层水利职能部门结合工程所在地的具体情况,给出精准的管理措施,构建全新的管理系统。针对所有管理人员,可以完成岗前培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并促使管理人员知晓整个法律法规,熟练掌握保护技术,合理地制定奖惩措施。将所有工作系统制度以及工作责任实行个人责任制度,与工作人员产生密切关联。保障饮水工程能够与管理人员的工作真正衔接,使整个工程顺利运行。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分析,该地区地下水总耗量为106.04×104m3/a,占据整个区域补水量的4%。因此,该地区的安全工程饮水工程建成后,对该地区的地下水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1]易强,黎景开.水文地质调查与物探在湘西北干旱山区找水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资讯,2020(15):58-59.
[2]林兰兰.碧流河营口境内地下水库截潜工程开发探析[J].东北水利水电,2020(8).
[3]关丽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取水水源可靠性论证分析[J].陕西水利,2020(11):58-60.
[4]龚磊,王新峰,宋绵,等.赣南兴国和宁都脱贫攻坚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数据集[J].中国地质,2019(A01):11-17.
[5]崔淑芳.刍议水文地质条件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重要性[J].建筑与装饰,2019(1):79.
[6]肖理奇.商水县农村饮水型氟超标问题治理措施探讨[J].水利技术监督,2019(5):76-78,217.
[7]长梅迟.探讨水文地质条件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影响[J].水电水利,2020,4(4).
[8]杨延岗.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要点措施分析[J].水电水利,2020,4(7):46-48.
[9]王兆军.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危害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7):70.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经济效益;探讨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人民经济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居住条件的需求,房地产行业在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工程开发管理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以科学的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果,提高工程质量成为了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下文就针对房地产开发管理工作展开几点探讨。
二、关于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重要性的分析
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工作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重要工作之一,其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房地产开发工程全局协调与质量监督等工作的科学开展,对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资金控制与管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现代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加强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保障工程建设施工的顺利进行、保障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保障工程施工质量、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认识到开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现代房地产开发管理理念进行工程开发的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工作要点
1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的基础―――开发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
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工作需要企业项目经理与项目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具有较高的协调能力、综合能力以及资金管理、建筑工程专业技术等相关能力。其需要房地产开发企业较
高的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为基础开展甲方管理工作,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保障工程施工质量。针对现代房地产施工过程中中标企业分包的情况,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以自身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强化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同时注重工程开发前的规划与设计,以此提高房地产商品的综合市场竞争力,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
因此,现代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具有针对房地产开发过程各方面工作内容涉及的知识基础与经验,以此为基础开展工程管理工作,有效保障项目开发的经济效益,促进房地产开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需求,其项目管理工作应从全局把握出发,以明确的职责权限、较高的综合协调能力以及对合同的管理保障房地产开发工程顺利进行。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房地产规划设计管理工作
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对住宅需求不断提高,其不仅要通过良好的居
住环境为人们提供生活起居的场所,同时还要以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满足现代人们对居住场所
休闲、心情调节、娱乐等相关需求。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工作必须认识到规划设计对工程项目的影响,以现代房地产开发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房地产规划与设计管理。另外,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管理人员还要对房地产规划设计审批有关法规进行详细的了解与熟悉,以此为规划设计方案的审核奠定基础,保障房地产规划设计工作符合有关法规的需求,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各项工作的合法性,避免企业开发违规情况的发生。
3以综合协调为基础,保障房地产开发施工过程的顺利开展
针对现代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中标企业分包情况,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管理部门必须注重
综合协调工作的开展,以施工单位、分包企业监理单位以及自身管理工作的衔接与处理为管理重点开展工程项目的协调工作,保障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顺利施工。由于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多单位间的协调对工程施工进度、施工质量以及施工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使得房地产开发工程综合协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部门必须针对施工工期等因素同施工过程的各方进行协调,以此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
4注重房地产开发工程的质量管理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房地产是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经济比重的财产,其工程质量关系到业主财产安全与人身
安全。我国房地产项目施工质量常见的问题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市场口碑与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其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认识到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对监理公司的严格要求保障工程建设施工质量。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开发企业其是工程建设的甲方,因此,其甲方现场代表必须认识到自身工作中监督与管理的职责。
在工程技术部领导下负责协调现场各专业技术工程师,监督参建单位包括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和材料供应商的质量责任行为是否符合合同和规范要求,检查设计图纸质量、材料设备质量、隐蔽工程质量、工艺工序质量,办理现场设计、技术变更和工程量收方事项,建立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检查验收记录台帐,对工程质量负直接责任。通过房地产开发企业甲方代表工作的开展保障房地产开发工程施工质量,为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奠定基础,为减少和避免业主进户后的质量投诉、维修奠定基础。
四、加强房地产开发工程的资金控制与管理,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济利益完善的资金管理与控制体系是保障房地产开发工程资金控制与管理的关键,其关系到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的合理使用与管理,关系到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资金统筹计划与平衡,关系到企业资金的合理调配,是其现代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
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以完善的资金控制与管理体系为基础,严格施工过程的监督与控制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管理效果。通过房地产开发施工过程中协调施工企业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使施工过程人、财、物更加合理,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保障工程施工进度,切实有效的达到资金管理与控制目的。同时房地产开发企业还要加强工程技术人员与财务人员的配合,对工程招标、合同谈判、造价预算、签付进度款到竣工决算、造价分析等多项工作进行控制与管理,以全过程的资金控制与管理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济利益。
五、小结
综上所述,现代房地产开发工程的管理工作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其关系
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针对这样的情况,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认识到开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完善的开发管理体系为基础开展全过程的管理工作,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保障工程施工质量、提高开发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以此为基础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那。
参考文献
[1]杨东,房地产开发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J],建筑经济,2006.
医院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医院管理层对资金货币内控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当前,有一些医院的管理者缺乏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知识的了解,对其重要性以及现实意义的认识不足。也有一些医院的管理者尽管对货币资金内控制度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医院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制度持无所谓态度,这也很难保障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一些医院尽管建立了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并没有随着医院业务发展以及外部客观环境的改变而及时修改和扩充。此外,有一些医院虽然制定了比较健全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没有制定保障制度执行的有效措施,也有一些内部控制执行人员怕麻烦,不认真执行制度规定,使得医院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成为空文,这给医院的货币资金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当前很多医院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许多医院并没有建立货币资金管理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者有一些医院尽管建立了货币资金管理的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审计部门在机构设置上仍然隶属于财务部门管辖,这就使得医院自身的内部审计机制缺乏应有的独立性。而且一些医院的货币资金内部审计工作往往仅局限于审核财务会计账目,而对于内部稽查、内部财务控制机制健全程度的考核等内容没有涉及,这使得医院货币资金内部监督机制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加强医院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管理层需要提高重视,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医院的管理层首先需要统一思想,增加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了解。医院的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实际财务会计核算与财务会计监督工作中的各个流程环节的重视与监督,强调医院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严肃性与重要性,并且要明确医院财务会计从业人员参与医院重大决策的具体职责。与此同时,医院要不断健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机制,并且要加强宣传工作,使得医院每位员工都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在整个货币资金内控程序中所起的作用,这对于保障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有积极的意义。扩展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制定必要的奖惩措施医院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要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围绕医院实际的工作目标进行设计,并且根据医院的发展状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正和补充,以此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自身的可操作性、科学性以及连续性。健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只有结合医院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制度方面的调整,才能在医院内部构建起行之有效的货币资金控制体系。改革组织结构,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对医院的组织机构进行改革需要从内部审计监督这方面去权衡考虑,通过设置具有独立性的货币资金的监督管理机构,才能有效促进内部审计工作在进行中的独立和有效,医院与其他类型的企事业单位有不同,其审计部门必须保持自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并且要在所属关系上受最高管理层领导,这样可以有效转变隶属于财务部门达不到监管的弊病,只有从财务部门独立出来,才能不受其他因素的感染,只有这样才能更客观地对医院的资金状况进行审核和监督,才能更好地采取控制策略。结束语综上所述,医院在加强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医院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内部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才能不断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从而保证医院经营目标的最终实现。
本文作者:李啁工作单位:鹤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
一、确立企业财务管理核心地位的重要性
为确立企业财务管理核心地位,有必要了解确立企业财务管理核心地位的重要性。企业财务管理核心地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财务结果反映各项工作的优劣、保障企业资金和资源合理使用、整个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促进企业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财务结果反映各项工作的优劣
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这是因为财务结果反映各项工作的优劣。从财务管理的职能属性上看,财务工作贯穿企业经济活动的始终,不论企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离不开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企业各个部门的各项工作,财务管理起衡量和指导作用,其财务结果直接反应各项工作的优劣。按财务标准衡量各个部门的工作情况,能够从财务的角度,整个企业的经济的角度,保证各个部门协调一致,共同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避免各个部门的资金浪费和财产损失。
(二)保障企业资金和资源合理使用
财务管理为中心是企业良好运行的保障,可以保障企业资金和资源的合理使用。对企业管理而言,财务管理可以起到统筹全局的作用,整个企业的管理工作以及市场的掌握进程都有赖于企业财务管理。如果把握不好这根主线,忽视企业的整体利益,或者对资金的流向做出不正确的决策,往往会使企业陷入困境,造成资金周转不灵,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不难看出,确立企业财务管理核心地位,围绕企业财务管理为中心来考虑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企业的资金困难和资源浪费,从而保证企业资金和资源的合理使用。
(三)整个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整个企业经济决策与企业财务管理息息相关。对企业发展而言,确立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始终把企业财务管理放在第一要务考虑,能够避免盲目投资造成的经济亏损,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究其原因,财务管理的账目清晰,会给企业提供良好的决策参考,事事量化,既能避免给企业带来错误的决策和判断,又能在企业决策的关键时刻使企业领导做出正确而迅速的判断。
(四)促进企业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确立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可以促进企业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以说,企业财务管理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互为依存,企业的存在离不了以盈利为中心,而盈利的前提离不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只有将企业财务管理放在核心位置,才能最大化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职能,为企业赢得最优的经济效益。只有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才能保证企业资本流动的安全性,保持最佳的资本结构,保证企业长期获取经济效益。只有保证良好的财务状况才能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探索确立企业财务管理核心地位的策略势在必行。
二、确立企业财务管理核心地位的策略
为进一步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在了解确立企业财务管理核心地位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确立企业财务管理核心地位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深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认识
深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认识是确立企业财务管理核心地位的关键。要深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认识,企业领导者必须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重视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牢固确立企业财务管理核心地位,从思想上肯定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这样才能使企业财务管理更好地位企业发展服务。具体说来,深化企业财务管理的认识,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培训活动,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广泛宣传财务管理核心地位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尤其是企业领导要提高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认识,以便在选拔与任用财务人员时充分考虑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
(二)形成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系统
形成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系统是确立企业财务管理核心地位的重要环节。为确保企业财务管理核心地位功能的发挥,企业应从大局着眼,形成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系统,确保企业各部门之间权责分明,共同致力于企业的发展建设。具体说来,形成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系统,财务管理部门和会计部门要分别设立,综合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满足企业经营制度的需要。此外,财务管理部门应协调好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职权范围,维持企业的正常、高效运转。
(三)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对确立企业财务管理核心地位至关重要。要通过落实财务管理工作来推动企业管理的全面发展,必须从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上下工夫,使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有章可循。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是企业管理的主要方面,在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过程中,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保证企业资金的合理支出及投入,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转和经营效益的实现。二是建立内部资金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各种内控制度和管理规定,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施行成本控制,尽量以节省成本为出发点,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而制定企业的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四)完善企业财务管理运行机制
完善企业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在确立企业财务管理核心地位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财务运行机制是企业财务机制的主要部分。对企业财务管理而言,完善企业财务管理运行制度,应从财务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等方面分别制定相应过程的管理机制,并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与此同时,财务运行机制是财务活动规律和资金运行规律内在表现,在完善企业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后,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监督,严格执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影响着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首先,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实施中占据基础地位。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质量高低,直接关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劳动力素质和人才质量。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在实施义务教育、杜绝新文盲产生、保障公民教育义务与权力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有重要地位。小学教育是初等教育阶段,是各级各类教育的起点和基石,为学生身心健康奠定基础,也为接受中、高等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小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开端,对学生身体素质、学习和知识完善、思想品德发展方面均起到启蒙作用:关注、保护、增强学生体质,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小学教育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教育基础工程,具有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等特点。要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就要求小学教育实施过程需全面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与经费投入,全面保证实现教育的有效性。
二、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决定》中强调,对于经济发展和教育的发展来说,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小学教育规模较小、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较弱,管理上缺乏规范性,无法顺利实现教育目标。结合笔者工作实际,提出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问题:
四、对于农村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农村小学地理位置偏僻,且大多数办学规模较小,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在基础设施上,桌椅教具陈旧,校舍建筑水平整体不高,缺少现代化教学媒体;在政策保障上,很少将办学力量向农村小学偏重,对于农村小学教育的保障性政策较少;在思想认识上,农村学生家长知识层次低,观念较为落后,对素质教育认识不清,无法与学校积极配合。
五、农村小学教育师资力量难以保障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是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学术界大多数观点都认同师资对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农村小学普遍面临师资质量不高、教师数量短缺等问题。在职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同时带多个年级、多个科目的课程,还要参与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如负责少先队活动、参加社区活动及各种比赛项目,加上农村环境艰苦,年轻老师的流动率比较高,教师队伍老化、不稳定、质量低等导致教师队伍建设面临很大问题。
六、对农村小学教育经费投入不到位
农村小学基础建设能力弱,普遍存在校舍落后,教学设施与现代化脱节的情况,甚至无法满足国家对于学校建设的标准化要求。究其原因是在教育经费的管理上,存在着不足和不平均两大问题。因存在地区差异,经济较发落后地区的教育经费相对较少。加上对于城乡小学教育的分配存在不均,很少存在额外拨款,使农村小学的经费保障得不到充分落实。体育场地、乐器等基本教育设施的缺失对于实现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起到限制作用。
七、农村小学教育缺少与家长合作
校园教育才是教育的观点在农村较为普遍。家庭没有给学校教育应有的支持,仍然有一部分家长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知识和文化对子女成长的意义,没有认识到自己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应有的责任和义务,致使因忙着农活或外出打工赚钱而忽略对孩子的引导与教育,使小学生产生自卑感,形成孤僻、任性、倔强的心理,对于学校教育的有效性产生制约。根据国情,我国农村小学生人数占全国小学生人数很大比例,农村小学教育是否能有效开展将直接关系学生的额成长成才,关系到我国小学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何保障农村小学教育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做到:
(一)加强思想保障。只有正确认识到农村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端正办学思想,端正治学态度,才能办好教育。小学教育没有升学任务,也没有经济效益,但关系着农村发展和社会发展大局,要求我们一定要有大局意识,从根本上重视。加大宣传力度,让各级党政机关、乡镇政府和学生家长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接受全民素质教育理念,为农村小学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思想保障。
(二)加强师资保障。造成教师队伍流失的原因多于农村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低、生活环境艰苦、工资、住房等相关需求得不到实现有关,造成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则多与职业理想不能实现、得不到再学习的机会和学校管理上存在问题有关。要加强师资,保证教师队伍的高标准,要求农村小学不但能在教师生活、工作方面提供保障留住人才,还要求能优化现有教师队伍,提供培训、继续教育等机会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更新教学方式方法,给教师以更大的发展完善空间。
保障性住房是指国家为了保证低收入者的生活条件而建造的一些限定租金、房价的住房。我国政府实施保障性住房政策极大的改善了低收入者的生活条件,但是,保障性住房具有公益性,因此,收益比普通的商品房要低,因此,融资较为困难。近年来,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人们越来越关注经济保障房的融资问题。
一、经济保障性住房融资的特点
经济保障房建设与普通的基础建设项目不同,这就决定经济保障房的融资也具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融资规模大
我国低收入群体较大,目前无法通过自身的能力购买商品房,因此,对经济保障房的需求较大,这就要求我国的经济力保障房建设覆盖范围扩大,相应的资金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面对这种情况,经济保障房建设融资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保证经济保障房建设顺利进行。
2.使用期限长
经济保障房建设与普通的商品房建设一样,其建设规模较大,周期长,且资金回收周期长,因此,保障房融资的使用期限较长。因此,为了保证经济保证房的融资成效,需要将资金的使用期限考虑进去。第一,财政资金,财政资金是我国经济保障房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其受到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较大,但是,近几年我国各地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因此,财政资金相对稳定。第二,信贷资金和金融渠道资金。这种资金容易受到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因此,具有不稳定性。第三,社会公共资金。这类资金的来源比较稳定,使用周期可以延长,因此,是经济保障房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这类资金也符合经济保障房的使用要求。
3.流动性差
我国经济保障性住房具有公益性,收入低微,且收益回收周期较长,因此,在短时间内资金很难流动。经济保障性住房主要通过租金收入的方式回收资金,但是,租金数额较少,通过租金方式回收资金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使用的是基于证券化的金融方式,这种方式使得经济保障房的投资方很难在短期内收回资金并进行资金流动。
4.偿还及收益性受政策影响较大
经济保障房是政府主导的,具有公益性,因此,偿还及收益也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经济保障房重要包括以下几个种类:第一,限价商品房能和经济适用房。这种类型的经济保障房的投资收益较快,在政府允许房价范围内可以通过出售的方法收回投入资金,并获取收益。第二,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这种类型的经济保障房的收益较低且缓慢,主要通过政府政策对租住者收取一定的租金,实现资金回收和收益获取。在经济保障房建设体系较为完善的发达国家,一般通过建立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保障房资金回收方式提高保障房的收益,从短期来看,经济保障房主要是为了解决低收入者的生活问题,从长期来看,政府可以通过赎买和鼓励租房者购买的方式提高经济保障房的收益。这种方式对于提高经济保障房收益效果较为明显,同时可以看出,保障房融资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较大。
二、加强经济保障房融资成效的方法分析
1.完善保障房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保障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相关的配套设施已经相对完善,但是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对于保障房融资的规定还不够完善,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完善保障房融资的法律法规,使保障房融资受到法律的保护,通过法律途径规范保障房建设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经济保障房顺利融资。
2.拓宽融资渠道
目前,我国低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重仍旧较大,他们的生活需要政府的帮助,因此,经济保障房建设需求不断增加,其资金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满足,亟需拓宽经济保障房的融资渠道。由于经济保障房的收益较低甚至出现亏损,因此,银行、基金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较小。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渠道,例如将保障房建设与一些收益较高的项目捆绑在一起,吸引投资。
3.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加大财政预算投入力度
保障房属于“准公共产品”,政府应当成为主要的建设资金负责者,充分地发挥出政府在保障房融资体制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加大财政预算投入力度,将保障房建设资金的需求纳入到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当中。继续推行从土地出让的净收益中安排出一定数额的资金,并将其制度化,形成“硬性指标”。充分地利用企业年金、保险资金、住房公积金的闲置资金等各种长期资金用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制定各种促进保障房租赁和建设市场发展的金融、财税、土地等的政策。建立健全长期稳定的保障房建设财政资金投入制度,确保年度财政预算当中保障房建设项目的支出比例,合理地安排保障房建设项目的支出构成比。
4.引入市场机制
在经济保障房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是拓宽融资渠道的重要方法之一,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经济保障房的优势。经济保障房虽然收益相对较低,但是建设及收益由政府把控,安全性能够得到保证。政府可以吸纳一些知名度低、急于打开市场的企业的资金,这样,这些企业能够通过投资经济保障房提高知名度,同时,也可以增加经济保障房的投入资金。
一、充分认识继续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推进农业保险试点,对农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特别是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抓手,为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强化保障支撑作用。
二、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原则
(一)政府引导。各级财政部门通过保费补贴等调控手段,协同农业、水利、气象、宣传等部门,引导和鼓励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加保险,积极推动农业保险试点业务的开展,调动多方力量共同投入,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二)市场运作。财政投入要与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保险业务以经办机构的市场化经营为依托,经办机构要重视业务经营风险,建立风险预警管控机制,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防范和化解风险。
(三)自主自愿。农户、龙头企业、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各级政府等有关各方的参与要坚持自主自愿。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各县(市、区)可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支持政策。
(四)协同推进。保费补贴政策要同农业信贷、其它支农惠农政策有机结合,以发挥财政政策的综合效应。农业、水利、气象、宣传等有关方面要对经办机构的承保、查勘、定损、理赔、防灾防损等工作给予积极支持。
三、保险试点工作方案
(一)保险品种。种植业为水稻、玉米;养殖业为育肥生猪、能繁母猪、奶牛。其中,育肥生猪保费补贴政策待省政策下发后另行下发。
(二)保险金额和费率。水稻一般灾害险和旱灾的保险金额分别为300元/亩和100元/亩,保险费率分别为5%和10%;玉米一般灾害险和旱灾的保险金额分别为292元/亩和100元/亩,保险费率分别为5%和10%;能繁母猪的保险金额为1000元/头,保险费率为6%;奶牛保险金额为5000元/头,保险费率为5%。
(三)保险责任。种植业和能繁母猪保险的保险责任执行2007年政策。
(四)承保规模。保费测算时,各县(市、区)财政分别按种植业40%、能繁母猪100%、奶牛100%的承保面计算保费,并据此安排预算资金。
(五)保费补贴政策。各扩权试点县按川财办〔2008〕22号文件规定的补贴标准执行。非扩权试点县种植业保费分担比例为中央35%,地方财政40%(其中县级财政承担10%),农民25%;能繁母猪为中央50%,地方财政30%(其中县级财政承担10%),农民20%;奶牛为中央30%,地方财政30%(其中县级财政承担15%),农民40%。
(六)保费补贴资金管理。继续执行2007年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管理办法,所有品种的县(市、区)财政保费补贴资金从财政部门开设的中央特设资金专户划入市级开设的中央特设资金专户,由市统一拨入保险经营机构开设的“农险资金专户”。
(七)风险控制和管理。2008年风险管理和理赔支付办法按达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达市府发〔2008〕35号)规定执行。
关键词:现代企业;纳税筹划;要点
新形势下,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现代企业想要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升自身经济效益,带动企业稳步发展,应合理开展纳税筹划,以财务管理为目标,提高企业盈利空间,提高企业高层人员对纳税筹划的重视度,以此发挥纳税筹划效果[1]。然而,无论是何种性质的纳税筹划,都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筹划,方可发挥筹划最佳效果。
一、纳税筹划的概述
纳税筹划主要是指以遵守税收法律法规为前提,在生产活动、投资活动的各个环节对企业税收进行筹划,以此达到降低税收负担、合理节税的目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不同地区税收法律政策存在差异,因此,企业也受到区域性影响,税收筹划内容相应不同[2]。但是,无论何种企业,企业处于任何区域,税收筹划目的都是税后利润最大化。税收筹划工作相对较为复杂,筹划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财务知识与经营管理经验,方能有效利用不同方式开展筹划工作,达到税收筹划目的。
二、现代企业纳税筹划的重要性
(一)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能力盈利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核心目标,即利用多种途径降低成本,以最少投资,实现利益最大化,以此给企业带来更充足发展资金,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纳税作为企业经营中不可缺少的支出,通过纳税筹划工作,能够降低企业成本,实现税后利益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可以说,纳税筹划能够提高纳税方案的科学性,降低企业现金流出,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帮助,使企业拥有更强的实力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使企业稳居不败之地。
(二)增强企业纳税意识企业展开纳税筹划工作,应首先满足如下前提:认识纳税的重要性,只有纳税人清晰认识到纳税的关键作用,通过合法方式降低税收负担,而非通过偷税漏税减少税收支出,方能保障纳税筹划活动的有序展开。新形势下,“营改增”全面实施以来,企业经济活动不断增多,收入增加,则纳税支出相应提高,因此,部分企业面临高额税务成本,为降低税务支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积极开展纳税筹划工作[3]。而在纳税筹划中,筹划方案越完善,企业税负支出相应降低。同时,在获得显著效果、降低税务支出下,企业纳税筹划积极性显著提升,纳税意识明显增强。
三、现代企业税收筹划的要点
当前,现代企业中仍存在诸多企业不够重视纳税筹划,因为相比于通过纳税筹划控制成本,企业更多是注重直接降低成本,且纳税人自身纳税意识淡薄,直接影响了企业领导者对纳税筹划的重视度。同时,传统观念的影响,民众普遍缺乏纳税意识,部分中小企业甚至未开展纳税筹划工作。而税务机关税款征收管理不到位,也为偷税漏税行为提供了空间,企业自然认为无需纳税筹划即可达到纳税筹划的目的。对此,国家税务部门应重视,提高企业管理人对纳税筹划的重要性认识,掌握纳税筹划工作要点,全面发挥纳税筹划效果。
(一)筹资阶段的税收筹划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筹资是常见的财务活动,筹资活动的开展,能够给企业发展提供更充足资金保障[4]。在现代企业发展中,巨大的竞争压力下,企业大多向多元化转变,在经营发展中,或多或少面临资金缺口,为保障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的顺利开展,企业应依照自身情况选择合理筹资方式,获得更多发展资金。而在企业筹资过程中,为有效降低筹资成本,企业应加强该阶段的税收筹划,首先,对多种筹资方式进行分析,挑选最佳筹资方式,降低企业筹资风险,保障企业所有项目健康运行。其次,积极了解企业优惠政策,通过短期、中长期等筹资方式的选择,降低企业税收成本。最后,在企业筹划时,企业可通过将设备租赁给其他企业以获得融资,如此,筹资贷款还款完毕,将设备销售,再次获得一笔资金,降低企业税收负担,提高经济效益。
(二)投资阶段的税收筹划第一,对不同投资方向进行税收筹划。现代企业想要实现健康持续发展,选对投资方向是关键,不仅能保障企业顺利经营,还能有效利用优惠政策,发挥税收筹划效果。通常,税收筹划方案制定中,首先要明确投资方向,对不同行业、不同政策条件综合考虑,制定最优投资计划;其次,选择税收优惠方向,以此规避投资风险,增大企业投资盈利,有效控制税收成本。第二,选取低税率项目。在投资过程中,企业必然会购进设备、材料,对此,在满足投资需求的同时,应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尽量选择低税率产品,以此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如某企业在投资过程中,需要进口设备,而设备的进口关税相对较高,因此,在进口设备前,充分掌握关税政策,保障设备性能、价格等的同时,挑选关税较低、成本较低的设备,以此有效发挥纳税筹划效果,提高投资效益。
(三)决策阶段纳税筹划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任何一项决策的制定,其最终目的都是为实现效益最大化,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5]。对此,在税收筹划过程中,应做好企业决策阶段的筹划工作,以此降低筹划风险。在对决策阶段纳税筹划中,企业应对各类影响因素全面考虑,依照企业实际情况,深入思考企业所在区域的税收政策,现行优惠政策等,制定科学的投资方案,降低企业税收的同时,保障企业未来发展路径与区域发展方向一致。同时,在投资决策中,不仅要对投资方式进行选择,还要对企业增值税、所得税等全面分析,有效发挥纳税筹划效果。最后,深入了解企业“营改增”税收政策,从而利用相关政策开展税务筹划,对投资过程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进行科学管控,保障企业健康持续运营。
(四)资金流的纳税筹划在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同经营环节的税收标准也存在一定差异,如在销售环节进行税收筹划时,可通过如下进行税收筹划:其一,在对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科学管理时,可利用税收筹划政策、以快速折旧方式优化企业资金管理,延后企业当期利润,提高资金利用时间。其二,在企业税收管理中,时间作为重要维度,结算方式不同,将直接影响税收义务发生时间。对此,全面掌握企业资金流,预测企业资金流向,并通过纳税筹划降低成本,提高资金流量,以此更多投入生产经营中,带来更多利润。另外,财务账目转销法、备抵法也能够在一定范围降低企业税收负担,提高企业当期利润。
关键词:大型企业;风险导向;资金管理体系;优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会计学省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成果(编号:T201532)
一、大型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不足的剖析
对大型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不足的研究较多,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进入相关企业调查,总结起来主要有:第一,资金账户持续膨胀;第二,资金计划和预算脱节;第三,封闭结算波动性、差异性较大,资金结算时间太集中;第四,资金考核管理体系不健全;第五,资金风险预警不足。
二、基于风险导向的大型企业资金管理体系优化思路设计
以风险为核心的大规模公司资金管理机制优化思路,是依照资金管理的流程,在过去的资金管理中添加资金风险剖析内容,确定资金使用过程的重要管控节点。具体为由资金风险分析、资金账户管理、资金计划管理、资金结算管理、资金考评管理、资金风险预警六项内容顺次相接,形成闭环。
三、基于风险导向的大型企业资金管理机制优化具体内容应用剖析
(一)资金风险剖析
1.资金风险辨别
主要存在的风险有:①资金账户持续增多导致的资金账户安全风险与效率风险;②资金规划和预算不一致、缺少动态管理导致的资金规划效率风险;③封闭结算的变化、差异和结算时间的不科学导致的资金结算缺乏风险;④资金考核不健全导致资金考核效率风险;⑤资金风险预警不到位导致资金预警缺乏风险。
2.资金风险剖析
具体方法是:第一,把企业面对的资金风险加以归类,把属性、性质一样的归为一类,且依照重要性排列,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分别是ABC等。大规模公司资金管理的风险包含三类:效率风险、安全风险、短缺风险,按重要性程度排列为:A是安全风险、B是短缺风险、C是效率风险。在每项风险种类下,不管是从资金类别、资金途径还是资金管理,均依照大型公司的现实生产运营过程,列出不利于资金运营的风险点。
第二,在每项分类中列出风险管控点,对其运用风险矩阵法,明确每个项目的重要程度。使用坐标系,把第一步中的风险点的级别设定为普通风险、战略风险、平常风险和重大风险。
第三,依照第一和第二编定资金风险剖析表。
3.Y金风险管控
不管是资金管理模式,还是机制的选取,只要是有利于资金风险管控的,均可称作资金风险管控手段,详情见表1。(二)资金账户管理
第一,促进账户统一管理。在规模较大的公司的把下属公司每一个账户归入企业总部的总分账户管理机制中,减少账目总量,对于开立的限额账户、临时账户和未曾在企业制定的银行开立的账户等均应归入企业总分账户管理机制中,对这些账户着重管理。第二,不断增强银企合作。第三,压缩管理级别。在增强账户统一管理的保障下,协同大规模公司总体机制的扁平化发展。
(三)资金计划管理
第一,增强和业务活动的对应度。联系ERP的实行,把大型公司预算管理融进资金收入、支出的每个环节,促进财务管理融合到生产运营过程,增强业务部门在资金收支过程中的规划、监督理念,实施全员参与的资金计划管理。第二,规范资金计划因素与预算项目。预算项目和资金计划要素应尽量运用一样的名字与适用范围,增强资金计划和财务运算的衔接度。
(四)资金结算管理
第一,严格分类资金用向。依照封闭结算与对外结算依据,确定资金动向。第二,增强封闭结算管理。大规模公司应主动配合企业增加封闭结算的内容与项目,健全封闭结算网络化,把有关较易结算业务都集中到内部封闭结算机制,进一步减少总体的资金运行费用,提升结算效率,降低资金运行风险。
(五)资金考核管理
第一,构建全方位的资金考核管理体系。不管是部门职位设置,还是制度的确定与执行,都应该从多个方面构建一个系统、先进、客观、全面的资金考核管理机制。第二,出台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资金考核的执行应有一定的制度作为保障,帮助资金考核管理总体的健全。第三,完善资金考核指标机制。针对资金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点设立相对应的指标,构建一套具有科学性、指引性与高效性的资金考核指标机制。第四,资金考核管理落实应依照阶段逐渐健全。可依照“制度出台――重点管理――全方位实行”的过程,一步步一项项促动全方位的资金考核管理。
(六)资金风险预警
第一,谨慎选择预警类型。企业可联系自身资金运行的特征进行选择,把一些行业的风险预警类型运用到资金风险预警中。第二,依据资金管理的特征,强调风险预警的关键点,避免因为太追求细化而误入资金风险的小细节。第三,联系大型企业现实状况,保障预警体系的时效性与高效性。坚持“恰当的才是最优的”的理念。另外还应持续更新,依照现实状况的变化,在不影响使用的状况下,及时调整预警体系风险信息。
参考文献:
[1]李战伟.企业信用销售风险管理探析.会计师,2015(05)
关键词:应急管理;公共财政;应急机制
中图分类号:D63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256-02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连续爆发了一系列的突发公共事件,如“9·11”事件、“卡崔娜”飓风事件、印度洋海啸事件、SARS事件、“5·12”汶川大地震等。这些重大的突发事件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因此,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势在必行。而财政是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最后防线,是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各种应急机制得以有效运作的财力保障。所以,公共财政是贯穿于整个应急管理过程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现今的学者大多数都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评述我国的财政应急机制的优缺点方面,可是笔者关注,对于应急管理工作的资金支持是否可以引入私人组织呢?私人组织提供应急管理的资金是否有效率呢?本文利用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的理论,着重于从公共财政的重要性、利用公共财政视角分析应急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等方面的论述对上述两个问题给予否定的答案,说明公共财政在应急管理中的可行性、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我国的公共财政应急机制及其作用。
一、公共财政在应急管理中的重要性
就我国而言,每年因公共危机损失严重,据统计2003年,我国因生产事故损失2 500亿、各种自然灾害损失1 500亿元、交通事故损失2 000亿元、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的损失500亿元,以上共计达6 5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损失我国GDP的6%。2004全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 550亿元。仅就自然灾害而言,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且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见表1)。据民政等部门统计,自然灾害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1 000亿元以上,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多人次。
通过上述数据表明,公共突发事件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对政府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应急管理是政府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目的是通过提高政府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和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恢复社会稳定,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公共危机越来越频繁爆发的趋势以及其产生的严重的后果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公共危机的性质并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其不利影响。
表1 1994—2005年中国因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及其
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减灾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6.
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紧急性、严重威胁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等特征,使得其一旦发生,就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灾害性和破坏性。在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要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公共部门在时间压力极大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做出关键性决策。这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着一个国家的应急反应机制。公共安全是最重要的一种公共产品,提供公共安全服务、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是现代服务型政府必须承担的一项基本职能。财政是公共危机应急机制的最后一道屏障,财政应急反应机制也就成为国家应急反应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为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提供财力保障。同时财政应急反应机制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一系列要素构成,如应急目标、应急手段以及应急程序等。财政应急反应机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时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能否将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
二、利用公共财政视角分析应急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首先,应急管理属于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提供。
在突发事件爆发后,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危机产生的影响是普遍性的,因此,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是面向该地区的所有人员,而且想要排除某人不接受应急管理的代价也是相当大的。这也就是经济学上的受益的非排他性。而且,由于应急管理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利益外溢,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应有的损失补偿。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具有正的外部效应。私人部门以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本身,无法使受益者付费或使受害者获得补偿,从而导致社会收益和私人收益、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之间差异的产生。这些就造成了应急管理收费的不可能性、市场失灵等特征。所以,应急管理工作属于一种公共产品。
因此,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以及公共权力的行使者的政府,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源,其身份和性质也决定了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这一角色必然要求其承担起管理危机的重要责任。
其次,公共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紧急性以及灾后救治的长期性等特征,要求应急管理工作必须有公共财政的保障和支持。
由于公共突发事件爆发的突然性、紧急性和不可预料性,所以,当危机发生时,为了遏制突发事件的蔓延和控制其危害,需要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应急治理,从而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应急治理的支出属于短期性的支出,但资金需要突然,必须及时供应。私人通常都不会有大量闲置的资金供给应急管理,其筹集资金的能力也相对比较弱,而且私人还会有一些其他客观的原因或者个人情感等问题,都会导致私人提供应急治理的资金会产生低效率的现象发生。因此,只有公共财政才能做到迅速筹措,保障供给。
有些突发公共事件对积累起来的社会财富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像地震、洪水会大面积地破坏房屋、桥梁、道路等公共设施,战争的破坏也是如此,因此,危机发生后的重建任务也是相当繁重。为了对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积极的挽救和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同样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这些资金属于对突发公共事件后期治理的支出,一般具有长期性。虽然在危机刚刚发生之时会有一些私人组织或者非政府组织自发的对灾区人民以及灾区的应急工作给予一定的资金援助,但是,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私人组织都不愿介入其中。因为灾后重建的任务繁重,经济效益相对微弱,而且对于灾后重建工作的资金供给也不像危机发生时的资金援助那样可以获得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对于提升私人组织的形象的效果也相对减弱。因此,私人组织都不愿提供突发公共事件后期治理的支出。这样,这一繁重的任务就只能由公共财政负担。
另外,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通常都会造成灾区乃至全国的人民产生一种恐慌的心理,容易造成社会一定程度上的混乱,从而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降低。因此,当危机发生之时,政府需要投入一些政治上的或者政策上的资金支持,用以安抚公众并且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例如,为了扶持遭受突发事件冲击的行业和劳动者渡过难关,恢复正常经营活动,必须及时出台一些财政救助政策,尤其是对财政收入下降的重灾区行业,更需要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加以救助。
三、我国的公共财政应急机制
公共财政应急机制是一种在社会非正常状态下(即危机状态下)保障人民生存权利的体制,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财政制度安排。应急机制所体现出的体制优越性、政府信任度、国际影响力等是一国最宝贵的财富。积极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急公共财政的模式,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公共财政应急机制对于保障人民生活安全和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6年国家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专项应急预案》等规定了财政部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职责和在应急管理中的具体程序,如财政部门负责中央应急资金以及应急拨款的准备,中央财政每年根据上年度实际支出安排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帮助解决严重受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等。还有,我国现行《预算法》第32条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应当按照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1%—3%设置预备费用,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以上相关的法律及政策规定是目前财政部在应对公共危机时的基本依据。从抗击雪灾、“5·12”汶川大地震时财政的应急反应中可以看出,灾害发生后,我国财政部主要在资金、政策和措施三个方面,通过资金拨付、减免税费、节支和贴息等方式应对公共危机。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中央财政投入大量资金,重点加强了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装备、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建设、灾害恢复重建能力建设等工作;(2)财政部门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应急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需求,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支持应急队伍建设;(3)支持国家防汛抗早、抗展减灾、森林防火、安全生产、核应急、公共卫生、公安、反恐怖、反劫机等专业机构应急指挥能力的建设;(4)财政部门初步建立了部门协调机制。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财政部门按照“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原则,在应急管理机构的统一部署下,推进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完普规章制度,明确财政部门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定位。在此基础上,财政部门积极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建立健全部际协调机制,确保应急管理工作协调有序地开展,保障应急管理资金的及时拨付到位,满足应急管理工作的资金需求。
尽管如此,我国的公共财政应急机制仍处在初期的发展阶段,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法律依据不足;应急管理资金投入分散,政策的总体效果不明显;预算费的功能弱小;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职责模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等等。因此,仍需要在现实工作的基础上,再通过更多学者专家的努力,探索更适合我国转型社会发展的公共财政应急机制。
参考文献:
[1] 施绵绵.公共危机的财政应急机制探讨[J].现代经济,2008,(9).
[2] 冯文成.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政府投入体系研究[J].财政研究,2003,(9).
[3] .突发事件与公共财政[J].理论与现代化,2004,(2).
[4] 苏明,刘彦博.我国加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4).
[5] 管泽锋,郑佳.公共财政背景下应急管理保障机制的构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