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网上银行;外汇业务;对策建议
一、目前我国网上银行外汇业务的现状
(一)我国网上银行外汇业务的优势
从当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官方网站上调查,我国商业银行的网上外汇业务相比传统的外汇柜台业务,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因为对银行和客户来讲可谓共同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从银行方面讲,网上银行外汇业务的开通,既减少了银行柜台压力又节约了人力成本;从客户方面来说,当外汇业务只需在网上办理,大大减少了客户来回银行以及排队的时间,同时也简化了办理过程中的一系列繁杂的手续。以外汇买卖为例,其显著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交易方式灵活:为客户提供实时买卖、获利委托、止损委托、二选一委托四种交易方式,供客户选择;②交易时间更长:网上银行外汇业务可以方便了国际外汇市场全天候交易(休市和其他非交易日除外),因此白天、晚间均可投资;③投资机遇更多:网上可以实时进行资金结算,这样一天就可进行多次外汇交易,因此方便实时捕捉市场机会;④方便了解行情第一信息:网络的现代化为客户提供实时的市场行情信息,以便让客户把握市场先机;⑤交易随时查询:提供当日外汇交易状况和一定时间内外汇买卖成交状况查询。
(二)目前网上银行外汇业务的种类
自从网上银行外汇业务开通以来,各大商业银行都尽其所力,大力发展各自的业务种类。但从功能方面来说,目前网上已开通的外汇业务种类又大同小异。网上外汇业务主要有个人外汇业务和企业外汇业务两个大类。个人外汇业务主要有:外汇买卖、外币理财、外汇基金、个人外汇账户管理、个人小额结售汇、国际汇款、B股银证转账、国际卡境外消费后购汇还款等;企业外汇业务的品种主要有:网上信用证管理、账户查询、国际汇款、集团内外汇资金上收下拨等。
(三)发展网上银行外汇业务过程中的局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网上银行外汇业务有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相比网上银行人民币业务,外汇业务因外汇管理政策、货币流通等原因,处于一定的劣势,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局限性:(1)从个人网上外汇业务看,业务主要分布在不涉及或涉及较少外汇管理政策的方面,业务量主要有:外汇买卖、外币理财、个人小额(小于5万美元)结售汇、个人外汇账户定活转换等业务组成,其他方面业务量较小;(2)从企业网上外汇业务看,业务量的分布与个人业务相类似,发生的事务历史记录主要为接受客户在网上提交进口信用证及信用证修改、转让信用证开立、转让信用证修改、进口信用证汇付款/承兑、进口代收代垫/承兑等业务申请,以及外币账户查询、集团内资金的集中收付等。(3)大多数名义网上外汇业务仍依附于柜台操作,如农行,据统计,该行2008年1-8月份网上银行国际汇款业务达210亿美元,占其外汇业务总量的10%左右,实际上该行网上银行国际外汇业务仅是将企业本来通过柜台递交的书面汇款申请改为从网上提交申请,但汇款相应的单证仍需在汇款时递交柜台,经柜台审核、批准之后,汇款交易才算结束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手续仍然还是要在柜台办理,其他银行网上国际业务也均为此种情形。
二、网上银行外汇业务的风险
(一)个人小额结售汇总额难以控制
根据我国外汇管理局的规定,个人因私结售汇的年额度最高为5万美元。然而目前,大多数的商业银行均已开通了网上银行个人小额结售汇业务,但由于各家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并不直接和外汇管理局的因私结售汇系统相互连通,造成有关统计数据无法及时共享,因此各家银行对金额的控制不一,从而导致各商业银行对个人小额结售汇总额很难予以控制,如工行规定小额结售汇金额低于5万美元,汇丰银行规定为5万人民币。
(二)信用卡境外消费购汇总额难以控制
信用卡境外消费后购汇还款也是目前已推出的网上银行个人外汇业务产品之一。从银行层面,主要设定对个人购汇还款金额不得超过实际透支额的限制,因此银行设定的信用卡透支额度应该不高于外汇管理局规定的个人年度购汇额5万美元。但实际上,个人年度购汇额是否超过5万美元,还受非信用卡业务影响,明显难以控制,是否存在资本项下的支出更是难以认定。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和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各商业银行VIP客户信用卡的透支额度基本都超过了5万美元,例如中国工商银行的白金卡客户最高可透支额就达到100万人民币,这也就意味着VIP客户在境外使用信用卡消费的金额可以超过5万美元。另外,从结售汇统计角度,由于信用卡业务的区域性特点,某家分行对具体发生的业务量无法及时统计,这需要总行层面给予统一扎口。是否每家银行的总行均有这方面统计数据并向总局报送,也需要明确规定。因此,信用卡境外消费后购汇还款有可能超出个人年度限额。
(三)商业银行外汇业务的结算风险
1.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所有银行业务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并且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发展的时间也比较晚,相比西方国家不是很成熟,实际上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商业银行才开始真正发展银行的中间业务。国内商业银行收到了分页经营相知和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依然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要业务,中间业务发展非常的缓慢和停滞。把银行的中间业务仅仅看成是附加的业务,没有站在银行整体经营的角度去发展中间业务,对于中间业务的发展思想认识不足,一直把中间业务作为拓展低成本存款的方法而不是利润增加点看看待。总体而言,国内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比较缓慢,与外资银行和国外的银行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2.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欧美国家二战以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所得的收入一般占整个比重的30%-65%之间。在欧美国家一些特别重视个人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整个比重会更大一些。特别是在实行混业经营之后,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得到了长足有效的发展,规模也逐渐扩大,他们在保险、证券、个人理财等方面的业务已经成为了整个银行十分重要的业务。在整个银行业务中,正常的收付业务却成了次要的工作,这个现状和我国目前的情况正好相反。而且在西方的很多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服务手段科技化程度更好,软硬件设备等管理信息系统更为先进,可以再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向客户提供景荣服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银行的服务时间和空间,降低了经营的成本。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统计与核算
1.统计中的数据的采集。统计核算是指对事物的数量进行计量,通过计量来研究和监督大量的或者个别典型经济现象的一种方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数据采集应该是包括国内所有的具有中间业务的商业银行,在这个范围内进行数据的采集工作,其选用的采集方式可以采取外部社差、抽样调查、报表及直接管理人员对话等方式,在这些方式中,要以报表的方式为主要的采集方式,定期报表能够更准确的展现出所采集的数据的特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可以借鉴目前我国信贷业务所采用的定期报表的制度,在各级商业银行指定好报表之后,将报表报与同级别的人民银行,下级的人民银行上报至上级的人民银行,最后由中国人民银行各个地区的分行汇报上报总行即可。
2.统计指标的设定。统计指标是综合数量,反映的是总体现象数量的特征,是用来描述总体基本状况和各个变量分布特征的综合数量,不同的统计指标所反映的内容不同。统计指标包含三个构成的要素,一个是指标名称,一个是计量单位,另外一个是计算的方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统计绝对指标大体上包含以下几个内容,中间业务的数量,中间业务的金额,单项中间业务笔数,单项中间业务发生额度,单项中间业务收入,中间业务的收入,单项中间业务净收益,中间业务净收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统计的相对指标包含结构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动态相对指标,下面列举几个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例如,比较相对指标=A单位某指标数/B单位某指标数,通过这种指标的相互比较,可以看出我们目前不同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数量和收入水平,例如可以比较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国际结算的水平。统计指标是从整体上研究,几乎无法或者很难得到基本的特性,所以在进行总体的研究之外,还需要对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研究,这就需要进行统计分组,统计分组是指根据事物内在的性质和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将总体各个单位按照某种标志划分为若干组进行研究的一方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统计分组不但可以反映和研究中间业务的内部结构,而且可以划分中间业务的类型,反映各个中间业务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明确出一共包含多少个类别,每个类别下面有多少小类别和品种,做完划分之后,就可以整理出“关于建立中间业务统计制度的征求意见稿”,并将意见稿发送到有关部分,请求他们提出修改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确定的中间业务的统计分组会更具有权威性和客观性。
3.统计信息的披露问题。目前各个商业银行在统计信息的披露上存在着共同的一致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指标统计的口径不一致,各个商业银行所采用的统计指标口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第二个问题是披露的信息内容有限。因此,我们的商业银行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商业银行的做法,完善信息披露相关规范。银行作为特殊的行业,其信息披露可以促进银行自身与社会的协调发张,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价值。
三、结语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创新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的发展现状
(一)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拉动,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为迎接入世后外资银行的竞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中间业务收入达到一定规模。但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到总收入的40%~50%,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以内,平均为7%~8%,比例最高的中国银行也只有17%。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低,产品雷同,造成盈利能力差,“没卖点”
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中,大多数停留于以银行支付中介为基础和以信用中介职能为基础的中间业务,这些传统结算业务、服务性的收付款业务品种收入约占中间业务收入的90%左右。比如中国建设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银行卡、结算类、类、外汇买卖及结售汇、咨询类和房改金融业务等,这6项业务收入占中间业务收入的86%。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业中间业务品种已达到260多种,但60%集中在代收代付、结售汇、结算等劳务型业务上,都是技术含量低的低附加值产品,银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利润率很低。相比之下,那些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产品却很少。
(三)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较为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存在发展战略和规划不明确,缺乏全局性
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造成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经营原则、经营范围难以把握,完全由各行根据自己的理解实施,缺乏规范性和长期性,分业经营模式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
(四)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注重科技投入,不短提高中间业务品种的科技含量,但是却相反专业人才,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五)我国商业银行缺乏高素质复合型的从业人员,并且错误理解“关系营销学“
二、我国商业银行营销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随着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增多,营销已经成为只有战略者才能生存的阵地。西方商业银行已经能较为熟练的运用这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探索和尝试研究出的营销管理创新的成果,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根据西方的商业银行的营销手段及发展特点,配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来讨论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商业银行战略性营销管理过程模型及营销目标
首先进行营销策划,银行应该决定如何对实现营销计划的目标过程中的进展衡量以及谁对者这一衡量工作负责,换句话说,计划本身应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已经达到了目的”,无论是何种原因,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评估并且对营销组合进行调整或是微调都十分重要。
(二)进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银行已有的营业网点,在空间上,从城市包围农村,要按照先从外部技术等环境较好的大城市开始,再逐步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推进。在时间上,先立足发展,如咨询、理财、基金托管等风险较低的中间业务;待人员素质提高,再发展风险较大、收益丰厚的业务品种,并逐步向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方面拓展。
(三)制定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战略战术
商业银行营销战略,是指商业银行将其所处环境中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与商业自身的资源和条件结合起来,以期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营销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
银行营销的服务渠道的发展走过了从单一、片面到整体、全局,再到多元、一体化发展的轨迹,而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及金融业运营成本降低的要求,不受营业时间、营业地点的限制,能提供24小时银行服务的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日益受到客户青睐,传统的分支网点数量比重逐年下降。据统计,招商银行60%以上的业务已经实现了非柜台化操作,随着电子银行的发展,这一比例还将不断上升。
(二)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个性化服务转变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金融业竞争发展新趋势的金融品牌竞争,正越来越受到各家金融机构的重视,成为现代金融企业竞争的着力点和核心所在。
(三)切实提高认识、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使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把握网络背景下中间业务新的发展变化趋势
银行业务的网络化促使银行的组织和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银行中间业务由类传统业务向创新类业务的转变,商业银行在发展创新类中间业务时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银行或者暂时占用客户的委托资金,或者垫付一定的资金并承担相应的风险,或者银行为客户提供银行信用,这时银行收取的手续费就不仅仅是劳务补偿,同时也包含着利息补偿、风险补偿或银行信用补偿。
(五)注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间业务人才的培训和引进。
各商业银行要重视中间业务人才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各种途径,采取理论培训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中间业务设计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对从事中间业务开发等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建立起一支具备复合性知识,具备多种适应工作能力,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孙连军.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思考.辽宁经济,2007.3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创新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的发展现状
(一)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拉动,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为迎接入世后外资银行的竞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中间业务收入达到一定规模。但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到总收入的40%~50%,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以内,平均为7%~8%,比例最高的中国银行也只有17%。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低,产品雷同,造成盈利能力差,“没卖点”
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中,大多数停留于以银行支付中介为基础和以信用中介职能为基础的中间业务,这些传统结算业务、服务性的收付款业务品种收入约占中间业务收入的90%左右。比如中国建设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银行卡、结算类、类、外汇买卖及结售汇、咨询类和房改金融业务等,这6项业务收入占中间业务收入的86%。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业中间业务品种已达到260多种,但60%集中在代收代付、结售汇、结算等劳务型业务上,都是技术含量低的低附加值产品,银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利润率很低。相比之下,那些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产品却很少。
(三)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较为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存在发展战略和规划不明确,缺乏全局性
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造成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经营原则、经营范围难以把握,完全由各行根据自己的理解实施,缺乏规范性和长期性,分业经营模式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
(四)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注重科技投入,不短提高中间业务品种的科技含量,但是却相反专业人才,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五)我国商业银行缺乏高素质复合型的从业人员,并且错误理解“关系营销学“
二、我国商业银行营销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随着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增多,营销已经成为只有战略者才能生存的阵地。西方商业银行已经能较为熟练的运用这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探索和尝试研究出的营销管理创新的成果,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根据西方的商业银行的营销手段及发展特点,配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来讨论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商业银行战略性营销管理过程模型及营销目标
首先进行营销策划,银行应该决定如何对实现营销计划的目标过程中的进展衡量以及谁对者这一衡量工作负责,换句话说,计划本身应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已经达到了目的”,无论是何种原因,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评估并且对营销组合进行调整或是微调都十分重要。
(二)进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银行已有的营业网点,在空间上,从城市包围农村,要按照先从外部技术等环境较好的大城市开始,再逐步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推进。在时间上,先立足发展,如咨询、理财、基金托管等风险较低的中间业务;待人员素质提高,再发展风险较大、收益丰厚的业务品种,并逐步向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方面拓展。
(三)制定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战略战术
商业银行营销战略,是指商业银行将其所处环境中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与商业自身的资源和条件结合起来,以期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营销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
银行营销的服务渠道的发展走过了从单一、片面到整体、全局,再到多元、一体化发展的轨迹,而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及金融业运营成本降低的要求,不受营业时间、营业地点的限制,能提供24小时银行服务的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日益受到客户青睐,传统的分支网点数量比重逐年下降。据统计,招商银行60%以上的业务已经实现了非柜台化操作,随着电子银行的发展,这一比例还将不断上升。
(二)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个性化服务转变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金融业竞争发展新趋势的金融品牌竞争,正越来越受到各家金融机构的重视,成为现代金融企业竞争的着力点和核心所在。
(三)切实提高认识、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使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把握网络背景下中间业务新的发展变化趋势
银行业务的网络化促使银行的组织和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银行中间业务由类传统业务向创新类业务的转变,商业银行在发展创新类中间业务时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银行或者暂时占用客户的委托资金,或者垫付一定的资金并承担相应的风险,或者银行为客户提供银行信用,这时银行收取的手续费就不仅仅是劳务补偿,同时也包含着利息补偿、风险补偿或银行信用补偿。
(五)注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间业务人才的培训和引进。
各商业银行要重视中间业务人才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各种途径,采取理论培训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中间业务设计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对从事中间业务开发等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建立起一支具备复合性知识,具备多种适应工作能力,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孙连军.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思考.辽宁经济,2007.3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正处在转型期,拓展金融资产服务是一条逼走的道路。本文选取了两家国外银行,纽约梅隆银行与加拿大皇家银行进行讨论,希望能为国内银行的发展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
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业务模式
一、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体系:国际案例
(一)美国纽约梅隆银行专业化经营模式下的金融资产服务
1.纽约梅隆银行金融资产服务发展现状
截止到2011年6月,梅隆银行的资产规模达到了1.3万亿美元,而代管与托管资产达到了26.3万亿美元。梅隆银行的业务主要包括资产管理、资产服务、财富管理、资金服务等,为全球36个国家提供金融服务,主要收益为中间收益。如下图所示:
2.纽约梅隆银行金融资产概述
(1)资产与财富管理
主要包括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资产管理面向的顾客为机构型,财富管理面向的顾客为个人型或社会福利型。见下表:
(2)机构服务板块业务
梅隆银行还是一家著名的证券服务商,其中托管和代管金融资产又包括了基金资产、托管资产、公司资产等,下表是梅隆银行该业务的规模。
(二)加拿大皇家银行综合化经营框架下的金融资产服务
加拿大最大的银行就是加拿大皇家银行(RBC),是一所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集团。该银行的主要收益来自非利息类业务。
1.加拿大皇家银行业务综述
主要包括:国内银行银行、财富管理、保险、国际银行、资本市场等,这些业务的年收益如下图所示:
2.加拿大皇家银行财富管理业务
财富管理业务是加拿大皇家银行的核心业务,主要服务对象为全球富裕及高净值客户,提供的业务有:资产管理、遗产、信托等。
二、国内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提供的业务也相对简单,主要服务有:投资银行、资产托管、企业年金、基金、理财等,受我国法律限制,在私募资金、融资等方面还没有相关业务;而风险管理等服务也不太具有竞争力;各大银行的理财产品也没有给一行带来过多利润;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业务推销困难;针对高净值客户的遗产规划、税务规划等服务还没有开发。另外,我国的银行多为本土经营,无法服务于国际化的公司、客户的需求,国外开展的业务也无法满足国外客户投资中国的需求。
我国的金融行业现在的局面正是“供不应求”,客户需求大,银行所能提供的服务却有限。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金融资产,例如:债券、基金、理财产品等,这也带动了资金持有者对这些业务的需求。调查显示,我国有31.21%的客户希望银行开通多种投资渠道;42.97的客户希望银行能帮助其规避投资风险;25.82%的客户希望银行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咨询服务。但是目前只有27.35%的企业对银行的金融资产服务有所了解,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中外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发展现状比较
以我国X银行为例,金融资产管理业务与我国其他商业银行
相比较为完善,主要包括结算、资产托管、养老金、理财、投行等;针对个体主要有个人理财与私人银行服务。
业务拓展重心方面,梅隆银行与RBC的服务重心在于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X银行的服务重心则在于研发与推销产品。梅隆银行与RBC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服务重心在于根据客户的特征、需求等提供个性化服务,除了对客户资产进行保值增值以外还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便捷化服务,有些服务没有涉及到客户的资产,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培养长期客户,同时挖掘客源;而X银行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重心在于研发与推销产品,例如国债、保险、基金等,单纯地为了满足客户的投资需求,其他业务设置不多,即使有,也是一些实质性不强的业务,例如VIP尊贵身份等。总结起来一共有三点差异:(1)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拓展模式与以“产品”为中心的业务拓展模式的差异;(2)个性化服务程度的差异;(3)本土服务与全球服务业务运动模式的差异。
三、国内商业银行拓展金融资产服务的对策与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政策的改变,一些限制逐渐被放开,使得更多的金融机构得以进入金融市场中,在不断增加市场份额,一些行业例如基金、保险等都在与银行争夺客户资源,另外第三方资产管理机构如诺亚财富等也加入到了竞争中。国外的金融机构也都发现了中国的市场前景,汇丰、花期等纷纷进入市场,拓展业务,梅隆银行也正在构思把独特的金融商业模式带进我国。可以看出,在未来的发展中,金融机构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金融资产服务的市场潜力势必会被充分的挖掘。而我国极大商业银行由于具有广大的客户源,在竞争中也会占据一席之地,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占据先机,尽快发展自身的金融资产服务,在竞争开始前奠定优势。总结起来有三点:一上改变以往以“产品”为中心的业务拓展模式;二上借鉴国外银行的经验,改变针对中高端客户的服务模式,增加个性化服务;三是继续加大国际化业务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姜浩.现阶段商业银行投融资业务风险研究[J].海南金融.2014(08)24
[2]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课题组,詹向阳,樊志刚,姜烨,李卢霞.国际银行盈利结构与管理架构考察及启示[J].金融论坛,2012(07)1113
[3]闫峻,张毅,宁先明,陈瑾,袁媚,吴小安,钟莉萍,郑东.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发展方略研究[J].企业经济,2013(10)78
【关键词】商业银行;现状;中间业务;措施
加入WTO,银行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银行业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不断拓展金融领域,开发金融新产品,真正把银行办成金融服务多样化、业务综合全能化的现代银行,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发展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的基础上也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本文主要论述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现状及发展措施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一)中间业务发展起步晚,重视程度差
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20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商业银行才真正开始发展中间业务。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都把存贷业务作为发展的重点,把存贷差看作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增长点。对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的思想认识不足,仅仅把中间业务作为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的附属,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附加业务,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方向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而中间业务以其“高收益、低风险”的特征,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出现了信用卡、收付、票据承兑等业务。中间业务规模有所扩大,开办面有所拓宽,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晚,受传统观念和体制的影响,与外资银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中间业务品种单一、缺乏创新产品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中间业务发展起步晚,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比较单一,主要有结算业务、信用证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业务、信用卡业务等。而国外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品种已经达到2万多种,主要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如综合理财、投资咨询、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等业务。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还比较欠缺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层次服务的金融产品。
(三)中间业务收费低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没有按照收入、成本、费用、风险的标准合理地对商业银行收费,而是对部分产品收费,例如支付结算、担保和承诺类中间业务,对部分产品不收费如代收水电、工资等业务。这种收费标准不但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收入,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四)中间业务发展缺乏现代化手段和复合型人才
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商业银行利用信息技术和复合型人才等软件因素才能为客户提供多种业务品种,而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时信息化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同时我国银行业人员结构比较单一,国外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中聚集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一方面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另一方面又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电子化设备,能够为客户提供准确、高效、便利的优质服务。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就缺乏这样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发展力度
目前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同行中立于不败之地,单纯地发展存贷款业务已近远远不够了,必需要认识到中间的重要性,商业银行要改变原来的认识,要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竞争段,要提高发展商业银行的重视程度。同时还要加大发展中间业务的力度,要加大发展中间业务的技术改进,人才培养。
(二)大力创新中间业务产品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比较单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创新中间业务产品时因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要全面发挥自身的设备、网络、人才、信息、技术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提供综合性的资金清算和资金转移的有偿服务。其次开创具有特色的业务品种如集、理财、投资、保险、结算为一体的一揽子服务。
(三)合理确定中间业务的收费标准
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也在快速发展,但中间业务所的收入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要想加快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调动起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就必需确定合理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商业银行可以在行业内部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确定统一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这个标准的制定可以参考国际标准,这样可以为银行业的竞争营造一个公平环境。同时,商业银行可以改变原来的经营模式,对一些代收、代付业务收取适当的费用,这样既可以提高行业的服务积极性,也可以增加银行的收入。
(四)改进中间业务的发展手段,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手段和复合型人才,因此商业银行要想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中在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需改进原有的手段,同时要引进发展中间业务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商业银行需要加快金融电子化的进程,要大力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同时中间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复合型人才,商业银行可以吸纳复合型人才,也可以在原有人才储备基础上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各界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银行业的竞争加剧,中间业务的发展已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时不可待。
【参考文献】
[1]邹玉玮,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思考.《时代金融》,2007
[2]齐杨,汪慧芳,罗文奇,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思考,《集团经济研究》,2007
关键词:表外业务;货币政策;规避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发展迅速。但由于表外业务和金融产品过于复杂,且缺乏透明度和必要的监管,因此成为风险隐患的发源地。西方发达国家的表外业务最先蓬勃发展,尤其是衍生产品交易发展迅猛,最终引发了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迅速,虽然其业务方式和产品构成还较为简单,但其规模不断增大,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大量的表外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不仅加大了金融系统的风险隐患,同时还对货币政策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国内外表外业务发展现状
(一)国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
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巴塞尔委员会规定,表外业务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表外业务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不涉及资产负债表内金额的变动但构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交易活动。广义的表外业务指所有不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经营活动。20世纪80年代,一些西方国家金融市场不断扩大、金融产品不断创新,表外业务迅速发展。90年代,一些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其业务形式多样、结构复杂、品种齐全,以投资银行、信托服务、证券销售、信用卡业务为主。据统计,当时一些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已占到银行业务总收入的40%-50%左右。
(二)国内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主要以交易服务类业务为主,集中在结算、担保、、银行卡业务等。1979年10月,中国银行首次开发信托、租赁类业务,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初次尝试。此后,各家商业银行也逐渐开发了多种表外业务。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种类仍以传统的结算、汇兑、收付等业务种类为主,形成的利润较低,新兴的、高附加值的表外业务开展较少。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产品形式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在规模上已属于发展迅速。
二、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驱动因素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引发外部需求
我国经济发展引致的整体需求是推动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产品需求的推动力之一,间接影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和发展的模式,并使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向纵深方向发展。如在我国改革推进过程中,银行储蓄业务与医疗保险、家庭财产保险等相结合的表外业务产品即是由经济和社会发展引导的创新。
(二)规避监管引发内部需求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最直接的推动力是规避监管约束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由于表外业务的特殊性,财务报表不能完全反映表外业务的信息,表外业务能够规避统计和监测的常规报表项目,因而许多表外业务是为了规避监管机构对贷款规模的控制或资本要求的规定而创新出来的,许多表外业务被商业银行作为规避监管、获得较高利润的工具。
(三)同业竞争引发双重需求
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激烈的竞争使商业银行面临存贷款业务市场不断萎缩、传统银行业务利润空间逐渐收窄的局面,推动商业银行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拓展表外业务。
三、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扩大了社会融资总额,干扰货币政策的调控
许多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实际是表内信贷业务的替代品,该类表外业务不在货币统计中被计量,存款准备金政策、利率政策等调控手段很难对其增加的货币供应进行控制,这将导致货币供应量不受控制地增加,严重干扰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
(二)影响产业政策实施,削弱货币政策资源配置效应
根据产业政策的变动与调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信贷政策调控方面指导商业银行进行配合,部分企业无法从正规银行信贷渠道进行融资,因此商业银行从表外业务途径开辟渠道,帮助一些企业通过表外业务获得资金,这将严重干扰货币政策资源配置功能。
(三)业务发展非理性,影响货币政策实施
表外业务为商业银行的创新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商业银行通过表外业务的发展形成了多种复杂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活动,并呈现非理性繁荣的状态,弱化了存款准备金工具的效力,使利率、再贴现率等工具失效。表外业务还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使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都面临失效的局面,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
四、政策建议
【关键词】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较分析
一、中间业务介绍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相对于资产负债业务而言是一个新领域,发展历程较短,但迸发出的创新活力使其业务品种不断更新换代,产品日益丰富。并且由于监管因素和发展阶段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种类与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各种类有所区别。我国于2001年6月21日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指出,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较分析
(一)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现状及所占的市场份额分析
从收入总量上看,经数据整理得出,2009-2011年各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四大行占领先地位,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且上升幅度较大。其中2011年工商银行收入最高,达1015.5亿元,其次是建行869.9亿元、农行687.5亿元,最后是中国银行646.62亿元。这四大行遥遥领先于其余12家,后12家中收入最高的交通银行2011年的中间业务收入也仅有182.9亿元。从2011年全年中间业务收入所占的市场份额来看,位于领先地位的中、农、工、建四大行占据全部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79%,其中工商银行最高达25%,而其余12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总量只占全部市场的21%。可见,上市商业银行的规模决定了中间业务的收入。其主要原因是,中间业务的开发、拓展与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分布、客户资源,以及进入国内市场的先后和银行在客户心目中的地位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四大行在以上几个方面都具有优势,其中间业务收入高是必然的。
(二)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
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情况,可以直观反应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盈利结构中的地位。经数据整理得出,2009-2011年大部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都是增长的,但增幅较缓。结合中间业务收入的绝对量情况可以看出,中间业务收入较高的行,其占比也较高。其中收入量位居前四的四大行,近三年的占比也位居前列。从2011年的数据可知,四大行中建行占比最大,达21.90%,其次是工行21.37%,接着中国银行19.70%,最后农业银行18.20%。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招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达18.33%,超过农行位居第四位。相对于中间业务收入市场份额的高度集中,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区别相对较小,除四大行外的12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占比虽然在不同程度上低于(招行除外)四大行,但差距不大,距离2011年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平均数14.18%不远,这说明近年来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盈利结构中的地位较稳定。
此外,这一比例还能反映现代商业银行功能和性质的转变情况。中间业务是区别于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另一个最主要的利润来源。这一比例越大说明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及寻求利润多元化的改革方面越成功。相比较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接近甚至超过50%的比例,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比例明显偏低(2011年平均14.18%)。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摆脱传统的靠单一利息差收入的格局,中间业务发展尚有很大空间。
(三)从同比增长变化看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盈利能力的成长性
当年中间业务收入相对于上一年的同比增长情况可以反映中间业务盈利能力的成长状况。整理2006-2011年中间业务同比增长情况数据得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正处于高速稳定发展阶段。用上市商业银行近六年的平均增幅反映中间业务的成长状况,可以避免短期因素的干扰。首先,16家上市银行中有14家近六年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增幅均超过了50%,而且相对于四大行而言,其余12家增幅更为可观。表现突出的是民生银行(93.71%),兴业银行(93.87%)。其次,从不同年份各银行的增幅均值不难看出,经济周期和资本市场波动会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盈利能力造成显著影响。2007年,多数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呈“井喷式”发展,行业增幅均值达103.26%。反之,2009年上市银行中间业务盈利能力的增长普遍缩水。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势头,虽然会受到经济周期与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但其发展势头仍然十分迅猛。
(四)从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变化看中间业务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可以反映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盈利结构中的地位,那么从这一占比的变化就可以预测中间业务未来的发展趋势。整理数据得出,除个别银行在个别年份外,绝大多数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是呈逐年上升趋势的,这说明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盈利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此外,结合中间业务盈利能力的成长性可以看出,虽然相对于大型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型上市商业银行虽然中间业务收入提升的速度很快,但其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还明显低于前者。这说明中小型上市商业银行的盈利结构还过分倚重传统业务,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然而,从不同年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平均变化可以看出,从06年到11年,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平均值已经从7.49%上升到14.18%。不可否认,未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盈利结构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高,利润贡献率会越来越大。
综上所述,从现有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发展态势良好,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迅速。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呈现层次差别,国有大型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已初具规模,而中小型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相对滞后。不管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还是中小型上市商业银行,相对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而言,都处于初级阶段,未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
三、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分析
针对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水平低,层次差别大,以及借鉴国际经验,我国上市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调整战略重点,形成以传统业务带动中间业务发展,以中间业务壮大和促进传统业务巩固和发展的新思路,将中间业务认真抓起来;其次,针对不同层次的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要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再次,要加大中间业务创新科技的投入。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创新科技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最后,要加强对中间业务监管,制定合理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建立和完善中间业务的风险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志鹏,张本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绩效定量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09.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业务 滞后
一、个人理财相关概念和发展现状
(一)个人理财概念界定。
个人理财业务,概括而言,就是将个人资产委托银行打理,实现保值增值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银行理财专家根据客户的资产状况、预期目标和风险偏好程度,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个人投资建议,帮助客户合理而科学地安排投资方式,以实现个人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满足客户对投资回报与风险的不同要求。
(二)个人理财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是规模小,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包括个人理财业务)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为8%左右;二是品种少,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从目录上看有260多种(国外有1000多种),而实际运用的很少,其中个人理财品种就更少;三是个人理财业务层次较低,技术含量比较低,银行难以像国外商业银行一样给客户提供包括证券、保险、信托等在内的真正让客户获得增值收益的综合性理财服务;四是产品的特色、差别化服务不足,缺乏特色。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滞后的原因
(一)分业经营金融政策的制约。
由于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的金融政策和体制,银行、证券、保险这几个行业,都是严格分开经营的,业务不能交叉,3个市场处于相对分隔状态,三者都只能在各自行业内为各自的客户理财,而无法利用其他两个市场实现增值。因此商业银行提供的个人理财服务,还只能停留在咨询、建议或者方案设计方面,不能真正客户进行组合投资,银行理财服务中的核心业务即增值业务大都无法办理,所以,国内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呈现“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二)专业人才的匮乏。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专业理财师匮乏已成为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理财业务是一项知识性、技术性相当强的综合性业务,它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从业者除应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投资技能、丰富的理财经验外,还应掌握房地产、法律、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并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公关能力。目前,国内银行符合以上标准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具备国际职业资格的理财“高手”更属凤毛麟角。现在,我国各商业银行一般把从事个人理财业务的一线员工称为客户经理,这些客户经理虽然都是筛选出来的,其综合素质要高于营业网点的一般柜员,但离客户和社会的期望及西方金融策划师的距离相差很远。众所周知,理财离不开人来打理,没有高素质的理财人员,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谈何容易。
(三)客观技术备件的制约。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要以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发达的金融网络为依托,尤其是个人理财等附加值比较高的中间业务,更需要一系列技术的支持,且附加值越高,对技术的要求就越高。而我国金融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水平比较低,相应的硬件设备比较落后、陈旧,在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像国外发达国家银行开展得红红火火的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家庭银行等业务在我国目前都难顺利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方便、快捷、效率自然大打折扣。
三、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对策
(一)朝着国际混业经营的方向发展。
混业经营是当今西方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一种经营模式,中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既是适应金融国际化、应对外资银行挑战的需要,也是拓展自身业务、特别是个人理财业务的需要。如果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政策松绑后实行混业经营,那么它们可以融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于一体,它们也可以像美国的商业银行一样,为客户提供存取款、信用卡、汽车和房屋等各种消费贷款、办理保险、买卖股票、基金和债券等金融产品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到那时,一旦政策壁垒拆除,个人理财业务将有长足的发展。
(二)加强专业人才的建设。
理财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所以加强专业理财师队伍的建设,提高理财人员的综合素质应作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专业理财师队伍的建设应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逐步推进:首先,要加强对现有客户经理的培训,培训课程应根据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要求来安排使我们的客户经理变成既有金融专业知识、理财知识,又懂得营销技巧、通晓客户心理的“通才”。其次,建立我国的个人理财师资格认证制度,以规范个人理财师的职业道德、执业行为及提高其专业理财水平,打造真正的理财专家。
(三)加大理财意识和理财市场的培养。
首先要加强对居民理财意识的教育,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意识,让百姓走出传统理财的误区。其次,要加大产品的宣传力度,借助有影响的媒体扩大宣传的力度和广度,让更多的客户了解它。再次,要设计符合中低客户需要的产品,开发中低客户市场,当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基本上是针对高端客户而言的,准入的门槛较高,一般都在50万元以上,而让那些有理财愿望的中低客户望洋兴叹,诚然,对银行来说,抓住高端客户非常关键,但根据中国的实际,中低客户属绝大多数,该市场是一个比较大的潜在市场,为实现银行的长期利润,银行不应忽视它。第四,完善客户信息保密制度。客户的财产应该属很私人的东西,客户委托银行理财,银行有责任替客户保密,只有完善客户信息保密制度,才能消除中国人长期以来存在的“财怕外露”思想,放心把钱交给银行打理。
参考文献:
[1]刘嵘.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探析[J].福建金融, 2005,3.
[2]胡维波.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瓶颈及其突破[J].金融与经济, 2004,5.
关键词:商业银行;创新业务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7-0004-02
面对银行业在国内和国际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力,如何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成了不可回避而又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才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才能坚强而勇敢地持续经营下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如此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国有商业银行唯有奋起直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完善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最后独善其身。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日益融入世界经济金融体系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商业银行改革和提高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力量。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一、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业务现状
中国银行业的创新从整体上看仍处于较低水平:
1.创新层次较低,大部分创新还是模仿国外的创新,自主创新性思想不够强。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发育程度低,信用缺失现象严重,市场主体尚不完善,市场信用基础薄弱,各经济主体尚未形成稳定的关系,导致金融工具的适用性不强。
2.创新的技术含量不高,很容易被效仿,不存在核心的创新竞争力。商业银行的信息科技水平支撑不足,影响了金融创新产品的进度和技术含量。银行业的数据集中应用程度不够,虽然主要的业务操作都实现了电子化,但各项业务系统大部分还处于分离状态,不同种类的业务使用不同的系统,兼容性不够。
3.创新效率不高,不仅创新品种少、规模也小、收益也低。同时内地与沿海相比来说,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业务创新也缺乏有效的手段进行市场调研,论证工作也经常流于形式,创新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对创新业务的营销也相对滞后,重视推出创新业务,而对于其营销则不太重视,这就导致了创新业务的低收益。
二、中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
根据资金的运用和来源,可以将商业银行业务划分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三大业务。而面对金融自由化、全球化、混业经营化、电子化等趋势,这三类业务的创新会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商业银行开展的还有资产证券化的创新也将会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效益。
1.负债业务的创新
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业务,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面对日益严峻的外部竞争环境,商业银行积极应对新形势的挑战,从增强负债业务能力、强化差别定价能力和适应不同客户需求等出发,不断加强负债产品品种和功能的创新。
首先可以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对传统的负债业务进行创新,各家银行在大力改革经营机制、风险控制、薪酬体制的同时,逐步将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引入传统业务,积极推进产品创新,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2.资产业务的创新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是其资金运用的业务,是商业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主要集中体现在贷款业务和投资业务的创新上,如住宅权益贷款、金融期货和期权等。贷款业务的创新提高了银行的盈利能力,投资业务的创新提高了银行规避风险的能力。
一是增加对企业的贷款额度,创新贷款方式,针对企业发展现状,推出新的贷款方式,以更好地支持企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应广泛开展市场调查,开发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信贷品种,根据贷款消费者个人的具体情况安排贷款和偿还方式,而不能将某一类型的贷款拘泥于一种方式;三是积极创新银团贷款、并购贷款和保理贷款等新型贷款形式,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的需要,并加强对贷款对象的信用分析和要求充足的贷款抵押担保来加强风险的控制。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主要是指证券投资业务,即商业银行购买有价证券的活动。随着金融市场融资证券化趋势的不断增加,投资证券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的地位也愈来愈重要,成为仅次于贷款的资产业务。证券投资业务不仅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也增加了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提高了商业银行规避经营风险的能力。
3.中间业务的创新
以中间业务产品创新为代表的金融业务创新改变了现代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使中间业务成为与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并重的第三大支柱业务,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已成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战略,确立中间业务创新发展战略,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要针对于中间业务的隐蔽性、层次性、风险程度难以准确计量等特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中间业务的创新内容比较广泛,包括贷款承诺、贷款出售、银行保函、信用证、备用信用证、票据发行便利、信托业务创新和融资租赁业务创新等众多内容。
4.资产证券化的创新
资产证券化是拥有资产的经济主体,直接以现存的资产为基础,按照特有的融资结构,通过信用变形(将原始资产变形为证券资产)进行融资的多环节交易过程。它与传统的证券融资相比,是一种资产收入导向型、低成本、结构性的融资方式,也是一种表外融资方式和增加企业价值的融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手段。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整个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造成了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从而有人把危机的根源归结于金融创新,并因此而放弃创新。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看到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此否定了资产证券化,不能因噎废食,只有权衡好资产证券化中的效益和风险,充分利用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提高经营效益是非常有利的,面对资产证券化,数据挖掘的处理结果就成了商业银行管理层做决定的重要依据。
[1]苏昌蕾.关于重建我国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的思考[J].金融发展研究.2011/03.
[2]王发红,朱锋.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问题研究[J].济南金融.2001/08.
[3]马蔚华.战略调整―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路径选择[J].经济学家.2005/01.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管理
前言
伴随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发展浪潮,各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在整体上呈现出综合化和全能化的显著特征,其中品种繁多的中间业务的迅速发展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相比,风险小、空间大、收益高,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银行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和表内负债,能够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包括结算、汇兑、用卡、信息咨询、租赁、代保管、房地产金融服务、担保、承兑、信用证等。未来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将逐渐由以存贷款业务为特征的传统业务领域转向以中间业务为特征的现代业务领域。发展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自身持续经营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现代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特点
中间业务收入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主要来源,据有关资料记载,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人份额已达到其利润总额的以上。这充分说明,发展中间业务在现代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中间业务发展起步不久,但是目前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家银行的高度关注。从近几年利润增长的趋势上看,银行利润来源已经从原来以“存贷利差”为主的方式,更加趋向多元化、提供有偿服务、收取业务费用的中间业务方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机遇和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商业银行中,中间业务品种已达2万种,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晚,发展慢,品种少,收入比率很少有超过20%的。
2000年后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拉动,商业银行正逐渐转变经营理念,将中间业务发展作为实现金融工具创新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加快新业务品种的开发与推广,延伸服务领域,逐步向指导化服务阶段发展,以监管防范,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为核心,以高收益、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成为新的业务推广重点。在开展结算、汇兑、等中间业务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诸如信用卡、信息咨询、租赁、代保管、房地产金融服务、担保、承兑、信用证等一系列新兴中间业务,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间业务品种体系。各行对中间业务的认识逐步由辅业务的间接效益向主营业务直接效益转变,收费意识明显增强。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机遇
随着社会对金融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加快,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契机,推动中间业务健康高速发展。中间业务涉及国际国内金融财会、法律等各个领域,大力创新和发展中间业务,必将推动银行内部的改革步伐,推出一大批熟悉国际金融市场业务、善于开拓国际市场的高层次人才,提高金融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另外,在个人金融服务方面,向居民提供消费信贷、代客理财等高层次服务也在不断扩大,以满足社会各界对金融业务的不断需求。中间业务的迅猛发展,要求国有银行的经营理念、服务方式和机构设置都要做相应调整,必然推动金融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问题
1.对发展中间业务存在认识偏差。受体制、观念、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均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营业务,对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认识不足;对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认识不足;对中间业务的手续费收入可以大大提高商业银行利润总水平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影响中间业务的发展。
2.中间业务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结构不合理。近年来,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已达260余种,但实际运用的品种很少且层次低、功能不完善,主要集中在收付结算和业务等劳动密集型品种方面,高附加值品种在我国银行业中尚处于起步阶段。而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推行的中间业务范围广泛、种类繁多,涵盖、结算、担保、融资、咨询和金融衍生等众多领域。
3.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不够,缺乏专业人才。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具有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的特征,是金融领域的高技术产业。相关的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银行业开展高技术含量中间业务品种的“瓶颈”。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熟悉银行业务及计算机、法律、国际金融、投资、证券、保险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储备严重不足,缺乏一支具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
(一)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
要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首先要摒弃中间业务是附属业务的经营理念。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为推动中间业务的拓展创造各种必需的条件。其次我国金融业应该早日实行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业的趋势,只有混业经营才能更好的使银行进行中间业务创新。同时,应该发挥银行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使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能够信息对称,能达成一个最优均衡。此外,要完善法律环境,健全法律体系,以法律来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培养强有力的宏观金融调控能力并建立有效的金融监控。
(二)加快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组织结构,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中间业务考核指标, 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应该借鉴西方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办法,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改革,在发展中间业务中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基于收益的绩效考评体系和配套的激励机制。
(三)完善对中间业务的金融监管,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
监管部门应出台中间业务监管原则,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制定业务规范,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法规,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加强金融监管、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始终处于规范、有序、良好的市场竞争状态。应借鉴国外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监管标准、监管手段、风险测量指标体系等,提高对中间业务的监管水平。由于中间业务不同品种的风险差异很大,监管部门应据此对中间业务实行分类监管, 对商业银行不动用自身的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为客户提供收付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全面放开,由商业银行自主经营和管理,对担保、承诺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类的中间业务,因其可能形成客户对银行的负债,风险较大,监管部门应强化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将其纳入授信管理范围加强风险管理。因此,制定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加大中间业务品种的创新,坚持以满足基本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以增加新品种为切入点,不断推出中间业务的新品种;吸收和引进国外商业银行已经开办的具有推广价值和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加以改造,为我所用。
(四)强化管理,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中间业务需要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多类型、具有开拓敬业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建立员工长效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使其能了解中间业务的最新动态并参与业务创新;建立起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人事激励约束机制,能充分挖掘员工的潜力。
(五)完善服务,培育中间业务市场
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服务优质、管理先进的外资银行的竞争。为此,一要强化全员的服务意识,利用高质量的服务,保持和扩大经营网点多、市场份额大优势;二要实行“一站式”服务,简化操作程序,推进套装交易,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成本;三要推行人性化管理,加强与客户的交流与沟通, 及时了解客户需求,为新产品的研发提供信息保障;四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和企业的金融意识,逐步营造适宜中间业务开展的环境。
(六)加大科技投入
中间业务涉及面广,种类多,新的业务不断推陈出新。国有银行要在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和吸收外资银行的经验和成果,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服务意识,力争以先进的科技手段,多样化的特色服务,不断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步伐。要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建立全国信息共享的通讯网络,形成较完备的信息系统,在银行传统的中间业务结算业务上进一步提高结算工具和结算手段的开发设计能力,完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的功能,从而更好地改进电子银行系统和以电子计算机网络运行为支撑的支付清算系统。投入一定的资金完善开办中间业务所需的硬件设施,组织研发队伍不断开发新的软件系统以适应新业务发展的需要,还要大力培养高科技人才。
四、结语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利在长远,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打造成熟健康的中间业务,研究探讨和逐渐规范中间业务的发展,对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面对跨国银行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要以传统业务为基础,以中间业务为先导,不断调整经营理念,坚持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相互促进、利润和市场份额兼顾的市场策略,寻找适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最终在行业内形成一种良好的中间业务经营氛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少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透视[J].经济论坛,2006,(7).
[2]徐通刚.浅析我国银行中间业务的缺陷及拓展渠道[J].经济师, 2004,(5).
[3]彭建刚.商业银行管理学[M].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关键词:中间业务;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62
1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指不构成其表内资产和表内负债,不依赖存贷款利差形成业务收入的业务模式。随着我国不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商业银行原有的主要依靠存贷款利差的经营模式面临越来越大的冲击。近几年来,商业银行整体利润增速放缓,中间业务收入依然保持较快增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业务收入的稳定性,降低商业银行经营总风险,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互为补充,形成协同发展的竞争优势,有助于商业银行满足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多层次、个性化的金融需求。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相较国外而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
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中间业务产品相对单一
相较于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上百年的发展历史,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历史较短。尽管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中间业务也进行了种种创新,但是业务开展范围依然较为狭窄,品种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银行卡服务、结算类服务等收费比例较低的服务种类以及保险基金类销售这种技术含量较低的业务种类中。相比之下,国外商业银行所开发出的中间业务种类繁多,包括衍生金融工具在内的中间业务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一方面,能够为商业银行创造更多营业收入,另一方面,也能切实满足客户丰富的金融需求。
2.2 人才、技术投入不足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往往需要更强的专业性,需要对于商业银行有更全面深入了解的人才。其对于商业银行的认识不局限于现有的简单存贷款业务,更体现在对于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一直以来,商业银行以存贷款为主的业务模式决定了其人才储备上以熟悉传统业务的员工为主,了解中间业务并能进行相关业务创新的人才极度缺乏。同时,中间业务的开发需要大量高科技的投入,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满足客户对于服务快速便捷的需求。目前,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对于商业银行的产品代销和银行卡业务发展都造成了一定冲击,互联网技术应用的落后也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
2.3 业务重视不足管理滞后
在我国商业银行仍以存贷款业务作为主要业务结构的大环境下,中间业务在管理上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中间业务对于银行总体的收入仍处于从属地位,不能将中间业务的发展切实的与银行现有的存贷款业务相结合,两者相互促进,反而将中间业务作为促进传统业务发展的手段,以中间业务手续费的降低等恶性竞争的手段争夺客户。对于中间业务的发展,缺乏从全行层面对于中间业务的整体业务规划、开发和协调管理,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权责不明晰而引发的业务冲突。
3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建议
3.1 提高对于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视程度
商业银行应转变自身的经营发展理念,改变目前将中间业务仅仅作为存贷业务从属的观念,将中间业务提高到商业银行未来收入主要来源的战略层面上。建立对于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的战略部署,明确不同的中间业务创新产品的定位及执行部门,从全行层面统筹配置资源。一方面,在观念上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建立良好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吸引优质人才,提升技术水平,满足中间业务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和技术要求,切实提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丰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产品种类,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建立针对中间业务合理的考核机制,避免中间业务的创新和发展在执行过程中沦为存贷款业务的附属,切实做到整合全行资源发展中间业务从战略层面到执行层面的转化。
3.2 完善中间业务风险防范机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仍较为有限,但随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断发展,也必将面临更多的风险。对此,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同时应做到未雨绸缪,完善其内部风险管控,建立完善的中间业务创新风险防范机制。中间业务因为其会计处理上的不够透明,外部监管部门也并未建立统一的监管标准,其引发的风险暴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容易放大风险所引发的后果。同时,由于中间业务的复杂性,往往涉及到较多部门和人员,风险管理的难度较大,其引发的后果也可能更为严重。对此,商业银行应在加强中间业务创新的同时,建立起完善的中间业务风险防范机制,在此基础上促进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 消费 商业银行 业务
一、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一)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1)私人财富增加和资产集中化。社会财富的改变为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西方商业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历史分析,国家的中高级群体人数不断增加,将会促进投资理财业务和我国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
(2)人们消费观念、理财意识转变。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投资观念逐渐发生转变。部分居民的经济宽裕、收入稳定的消费群体,更希望银行等能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理财产品,从而进一步实现其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3)竞争环境变化。2006年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金融行业逐步开放,根据我国的承诺,到2006年将全面取消对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业务的限制。目前我国金融业实力十分的薄弱,高科技技术在金融行业运用不充分,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同时我国金融机构的机制很不完善,缺乏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
(二)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1)经营战略和市场定位。随着全球金融业的快速信息化发展,使得银行竞争压力不断在增大。随着证券市场发展迅速,加剧了金融改革的深化进程,使得银行作用不断走下坡路。在此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发展到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主要为个人和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的投资、评估以及理财等金融业务,银行可从中可获得手续费,这样也降低了银行的投资风险。银行在对个人金融业务市场进行定位后,才能根据自身优势来确定目标市场,因为不同市场客户对产品和服务有着不同的需求。总体来看,高端消费者或客户要求在享受服务过程中也有一种自身价值体现,受到重视;而大众市场则更多需要的是服务便利。
(2)营销理念。企业进行营销是为了通过市场活动,进一步推广自身产品,实现企业盈利。随着银行业竞争不断加大,已经不是在以往的资本和技术层面上的竞争。银行为了为自己银行争取更多的个人金融市场,从而使得个人金融产品出现在市场上,并在合适的时间地点采取合适的营销方法进行销售。从当前市场来说,银行的营销手段对银行个人金融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银行采用各种营销渠道,使得客户对银行的信任不断加强,有利于银行对个人金融业务产品的销售与推广。
(3)创新能力。发达国家的个人金融发展比较早,银行创新是银行能长期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科技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我国金融软件的程序化、智能化,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运用与推广,在满足了顾客金融的需求的同时,也使银行的成本不断降低,从而吸收了更多的顾客到银行进行金融理财,也开拓了销售渠道。由此可知,金融机构创新能力对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规模相对偏小
我国银行的营业收入呈现逐年稳步上升趋势,如我国工商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占业务的30%左右,比例较高的是公司金融业务,一直保持在50%左右。2011年工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4752.14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943.93亿元,增长24.78%,其中个人金融业务1437.75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321.73亿元,增长资金业务769亿元,其他业务55.23亿元。个人金融业务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占银行收入的50%左右,银行业务不断盈利。
(二)业务结构不合理
我国商业银行业个人金融种类单一,严重缺乏个性化和多样性产品;利息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占银行利润比例低。
(1)业务品种种类单一。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的理财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品种主要包括储蓄存款、个人理财、私人银行业务、银行卡业务等,其他的如零存整取定期、通知存款和活期一本通等。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旅游贷款和家庭住房装修贷款等。因而总体来说,存在业务品种结构显得单一,技术手段相对而言较为落后,服务渠道有限等问题。
(2)业务收入结构有待改善。我国商业银行在服务费上占有的比例比较小,发展较为缓慢。而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业务体系。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存贷利差收入,与发达国家相比,产品结构与种类单一,因此在业务收入结构上比国外商业银行存在很大的差距。
(3)业务收益偏低。2011年工商银行税前利润2723.11亿元,金融业务实现利润额1432.35亿元,在税前利润额中占52.6%,比个人金融业务实现利润额478.41亿元,在税前利润中占比29.32%。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不断调整经营策略,实现了资产向个人金融服务转变。取业务多元化策略,积极开展中间业务,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客户提供结算、等服务,获得了大量的收益。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加大中间业务的投入,但整体上,我国个人金融利润贡献率在公司金融业务利润贡献率比较低,因此,还不能完全实现真正转变。
参考文献:
[1]刘倩倩,杨立社.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现状研究[J]. 海南金融,2011,(08).
[2]梁敏芳.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 金融经济, 2011,(10).
[3]王未卿,崔龙.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相关建议[J]. 财会月刊,2011,(11).
罗欣(1989—),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摘 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银行经营状况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已成为中国上市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目前,我国所实施的商业银行考核指标体系难以满足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通过分析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因素,结合国内和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建立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1.引言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金融改革和竞争,为适应新的发展的深化全面开放,怎样设计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并能合理地反映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整体绩效的指标体系,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几年,许多学者根据中国的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在中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包括数据包络法(DEA)、层次分析法(AHP)、经济增加值(EVA)等在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中的应用[1-2]。本文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绩效进行了分析,结合中国实际,找出影响中国上市银行的业绩的主要因素,分析发现国有商业银行和非国有商业银行绩效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建议和对策,为商业银行经营的效率和竞争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1)过多的依赖以财务评价:财务绩效的结果不能完全反映公司的真实财务指标,企业过分依赖财务评价,将会导致管理和经营人员追求高财务指标,出现短视行为。
2)评价指标不够全面。在《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中[3],并没有全面设置非财务指标。同时在8个非财务指标所涵盖的内容也不够全面,仍需要更进一步研究分析。
3)难以反映企业动态情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仅从静态方面进行绩效评价容易导致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失误。
3.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研究,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能满足构建指标体系的一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4]:
1)风险因素的选择要合理准确,数量上要合适;
2)各个风险因素之间尽量减少重叠部分;
3)构建的指标体系具备完备性;
4)要结合所评价行业的实际情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研究近几年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体系以及通过我国绩效评价体系的实践,本文认为,中国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有关财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原则,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运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遵循系统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提供指导的评价。
4.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因素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因素可从宏观因素、中观因素、微观因素三方面分析。
宏观因素:从宏观上分析,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周期因素、金融结构因素、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因素、汇率因素、利率因素、宏观政策因素及宏观制度变迁因素七要素。
中观因素:中观因素分析主要是从行业因素出发,其最重要的因素是我国银行的市场结构,包括银行业经营的风险性因素、市场进入壁垒因素、金融制度因素和规模经济效益因素四种。
微观因素:微观因素主要从银行自身方面的因素出发。影响银行自身方面的因素包括:银行资产规模、资产质量、分支机构数量、贷款质量、资本充足率、中间业务广度及深度、银行产权因素、银行规模因素、银行风险管理因素以及银行人力资源因素进行分析等。
4.2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效益评价为重点内容,兼顾企业资本周转全过程,分析影响绩效的多重因素,分层次确定相关指标。
1)以效益评价为重点内容:企业生存是以财务利益为发展基础,并且财务利益是企业利益相关各方重点关注内容,本文以财务指标为主。
2)兼顾企业资本周转全过程:只关心以效益评价为重点内容的核心指标是不够的,要全面评价银行经营绩效应当兼顾企业资本周转全过程,期间包括资产管理、发展能力、财务效益、偿债能力等四方面,选择具有代表的关键指标。
3)分析影响绩效的多重因素,分层次确定相关指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多类指标,为弥补综合性指标的不足,需要增加与之密切相关性的细节性指标,本文将分层次分析确定相关指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
表一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5.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因素,结合国内和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建立了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盈利能力指标、资产流动性指标、资产安全性指标、基础发展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五个二级指标及13个三级指标,能够有效的对商业银行的绩效进行评价,并提出要注重绩效的动态特征。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及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设计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对银行的发展非常重要。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办法和经营理念,对现有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正,考虑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针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建立出能够为企业所用,被广泛认可的上市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 朱玉林,周杰,刘旖. 以DEA法为工具的商业银行效率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J]. 现代财经,2010,11:94-97.
[2] 彭勃,叶春明. 基于PLHAA算子的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J]. 统计与决策,2013,04: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