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旅游发展趋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人们常常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人们只是观光游览,并不产生污染,但却忽视了旅游资源的脆弱性,而且,有些旅游资源一旦破环就很难恢复原貌。河南省近年也开始注重发展农业旅游,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业总体收入逐年提高。但在开发过程中过于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环境效益。旅游开发欠缺长期规划,盲目性较大,导致许多可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设施欠缺,生态破坏严重。
(二)农业旅游经营观念滞后,市场认知不足
农业旅游在我国兴起时间比较晚,有很多旅游者还不甚了解,市场认知度也不高,在旅游市场上还没有完全被大众接受。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商家经营发展农业旅游的积极性,现在在河南旅游市场上,有影响、知名度高并且规模大的农业旅游项目还不多,大部分农业旅游区都处在等客上门的状态。
(三)农业旅游服务设施落后,经营管理粗放
服务质量是旅游产品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农业旅游资源所处的地域多为经济、教育欠发达的地区,农业旅游的管理人员和一线服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接待水平不高。同时,经营管理粗放的各类农业旅游景区景点在河南省还比较多,甚至有些地方还有一些违背道德甚至违法的现象,如,强行向旅游者兜售旅游产品和欺骗、宰客的现象。此外,农业旅游资源很多都处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本来这些地区的可进入性就差,旅游区公路、车站建设滞后,再加上接待设施标准不高,卫生状况不理想,基础公共设施落后,如,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条件差,安全、卫生状况不好,水、电、邮、医疗等设施简陋,这些都降低了农业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
(四)政府支持政策不全面,农业、旅游等部门沟通不畅
目前,农业旅游的发展项目还更多地处于自发的状态,政府的指导和相关支持政策还不全面,造成农业旅游项目开发比较盲目。此外,由于我国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使得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在实施中涉及到很多部门,如农业、旅游、林业、环保、水利、文物、城建、文化等部门,这些部门沟通不畅,经常会影响到农业旅游项目的进展,甚至因为各部门利益的关系产生纷争,严重制约农业旅游的发展。另外,由于我国农业旅游发展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还没能及时出台,这也是各地区农业旅游开发缺乏规划、盲目上马、无序竞争的主要原因。
二、低碳时代河南农业旅游的机遇和优势
(一)河南农业旅游发展的机遇
2011年,“中原经济区”最终写入河南省“十二五”规划,成为河南省未来5年的奋斗目标,而且在今年“两会”上,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正式被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河南发展农业旅游的优势
1、拥有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林牧副渔业并进发展,农业土特产品种类繁多,规模化农业、特色农业分布广泛,因而具有发展农业旅游的良好条件。如,信阳毛尖茶生产地、鄢陵的花木基地、三门峡苹果基地、信阳水库的渔业等。目前,河南农业旅游已扩大到农业较发达、特色较突出的广大农村地区,整个河南地区在旅游方面正在涌现越来越多的新景点。
2、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河南地处中原,具有“天下之中”的区位优势,河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来北往、东去西行的必经之地,交通运输非常发达。从旅游发展区位来看,河南省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极强,目前全省共有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洛阳机场和南阳机场3个民用机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全国第一,国家铁路干线京广、陇海、京九以及宁西、焦枝、焦新等支线在境内交汇,再加上高速铁路十字架的形成,使河南成为我国重要的交通十字枢纽,同时,河南农业旅游的吸引力也会进一步增强。
3、人口众多,市场广阔。据河南省有关部门测算,未来10年间,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河南作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将有三千多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届时可拉动消费需求4万多亿。农业旅游兼具农业和旅游业的属性,它可吸引那些不熟悉农业的城市居民,而且也可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学习先进经验、技术的场所,因此有着广阔的客源市场。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高层面精神生活的追求,促使旅游不断向多元化、多领域发展。回归大自然、欣赏田园风光、参观参与农业活动的农业旅游正成为新的旅游时尚,因此,农业旅游以其独特魅力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
三、河南发展农业旅游的建议
农业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体验形式,它不仅融合了农业生产,而且融合了旅游观光、参与体验、美食品尝、购物、娱乐、度假休闲等多种旅游方式。针对河南省农业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河南省农业旅游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低碳消费
河南人口众多,环境承载量大,农业是河南的立省之本,而农业发展的根本就是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与旅游的一个非常好的结合点。在实施农业低碳化中主要强调植树造林、节水农业、有机农业等方面,而这些方面正是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那么,可以在农业旅游园区中,展示低碳农业的魅力以及对游客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购买无污染、健康的绿色产品,倡导低碳消费,杜绝浪费,减少“白色污染”,引导游客积极参与低碳活动,认养菜地、果园,植树种草,体验亲自动手的快乐,由此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良好地结合起来。
(二)提升农业旅游层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接待环境
农业旅游要提升层次,就不能简单停留在看花、采果、吃农家饭这样的传统低层次产品上。发展农业旅游要充分突出本地区农业的地域特色,并且要积极创新,开发出新的农业旅游项目,让游客能够亲自动手参与操作,如,亲手种菜、摘菜、捕鱼等等,以使游客能拥有一种新的旅游体验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到农业旅游当中来,借旅游产业的平台推广和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此外,还要提高农业旅游的科技含量,加大科技在农业旅游项目上的应用,为游客展现现代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同时,为配合农业旅游的发展,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完善旅游接待环境,丰富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展现粮、果、蔬、畜、渔、草、花等农业资源,用丰富的产品组合吸引游客,以此改变游客对农村“脏、乱、差”和生活不便利的固有印象,从而延长其停留时间,提高其消费水平。
(三)加强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支持
我省有发展农业旅游条件的地方,政府应该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的事来抓,加强政府引导,做好统筹规划工作,给重点农业项目以政策和资金支持或税收减免,为本地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同时,积极鼓励建立农业旅游行业协会,促进农业旅游的规范化经营与管理。比如,深圳的世界农业博览园、上海孙桥的现代农业开发区、郑州市丰乐葵园等。这些旅游项目变传统农业为休闲农业,变农业区域为旅游区域,通过市场推广,增加农业生产的艺术性,增加农业的休闲性,使旅游者得到新奇别致的精神和物质享受的同时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自然概况
沈北新区地处沈阳市区北郊,处于东经123°16'~48',北纬41°54'~42°11'之间,区域面积1098km2。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7.7~9.1℃,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境内兼有山地、丘陵、平原,以平原为主。土地资源比较丰富,总面积为126hm2,境内流经河流19条,分属辽河、浑河两大水系。
2.交通状况
新区地处东北走廊的枢纽重地、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区域。长大铁路、哈大专客,沈哈、沈环高速公路,101、102、203国道穿境而过,距桃仙机场仅30km,沈阳地铁2号线和3号线直达新区。
3.农业发展现状
新区农业历史发展悠久,果品、优质米、花卉、中草药、乳品、肉禽、生猪、饲料等高效特色农业发展迅速,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薰衣草、向日葵、稻田画、果树沟等农业观光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稻田艺术节、香草艺术节、寒富苹果采摘节等乡村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旅游休闲产业已经形成。
4.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状况
沈北新区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怪坡、棋盘山、沈阳国家森林公园、七星山等;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净居院舍利塔、石佛寺、马刚乡农家乐旅游等。全区居住着满、蒙、朝鲜、回、锡伯等十余个少数民族,素有"锡伯之乡"的美誉。
二、2011年沈北新区生态农业旅游新亮点
1.薰衣草公园
薰衣草庄园位于沈北新区马刚乡马泉村,是沈阳北部旅游区山地、滨水休闲带的重要节点,占地面积5000余亩,核心区域1600亩,栽种全国最大的观赏性薰衣草花田,种植了薰衣草、波斯菊等数十种香草和花卉植物,全景展现了浪漫,如普罗旺斯的花海乐土。茫茫花海中,分布着婚礼广场、音乐广场、清澈湖泊、向日葵迷宫、森林氧吧、藏宝地带、小动物乐园、拓展基地、咖啡屋、香草餐厅、露营地等设施,是亲近自然、举办婚礼、影视拍摄、田园观光、游艺娱乐、团队训练、科普教育、休闲度假的理想旅游目的地。
2.稻田艺术画
沈北新区稻田画位于兴隆台街道兴隆台村,紧邻兴隆台锡伯族中学。最佳观赏时间在6月末至8月初。是沈北新区优质水稻主产区,先后获得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清水大米”荣誉,也是沈北新区重点打造的特色名片之一。稻田画共四幅图案,分别为锡伯骑射、华强恐龙、影星梦露、酷贝拉卡通女孩。稻田画项目是探索现代农业与旅游服务业有效结合的一个平台,也是现代农业重要的转型升级项目。由于是全国首例,目前已经委托相关部门进行了专利申请。
3.新亮点的巨大经济效益
马刚紫烟薰衣草庄园2011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后,已接待游客32万人次,日均接待游客4000人次,单日最高接待量1.2万人次;艺术稻田画7月初对外开放后,已接待游客6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量1000人次;怪坡东北虎园项目9月28日正式对外营业后,已接待游客11万人次,“十一”期间,还创造了有史以来近6万人次的最高接待量。2011年沈北新区的旅游收入实现了7.1亿元,超过了过去10年的总和。仅国庆期间旅游门票收入就达2100万元,占到全市的60%。
三、沈北新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旅游资源的宣传
到沈北新区的主要游客仍是本市,其次是省内周边城市,外省市较少,故应采取立体式全方位的宣传工作。
2.旅游产业链内部结构关联度低,需提高竞争力
沈北新区的游客大多是短途游,一般都是一天至二天,主要是一日游为主,收入中以怪坡、沈阳国家森林公园两个景点旅游占有绝对优势,并没有充分带动生态农业旅游,辐射作用不够明显,衔接不够紧密。
3.产品结构单一,需深度开发
沈北新区的旅游花费主要是一日游的人均花费。在住宿和餐饮方面,游客支出最多,但都是旅游团统一安排,没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在购买纪念品和土特产方面,沈北新区推出的种类和款式较少,不能满足游客需要,另外结合本地区特色打造的购物点还很缺乏,尚未形成参观、购物、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产业体系。
4.周边旅游对沈北新区的影响
由于旅游资源类似,区位相近,沈北新区与周边各城市之间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象。例如丹东大梨树、本溪的小市羊汤及关门山,新民市的温泉及小西湖,苏家屯地区的马尔山草莓采摘等旅游项目,对沈北新区来说,既是旅游开发的竞争,也是旅游品牌的争夺,这对沈北新区旅游带来一定影响。
5.旅游特色不鲜明,科技含量不高
从整体来看,这样一个庞大而技术难度又较大的产业开发,技术储备薄弱,科技含量不够。新区不少生态农业旅游景点还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看果”的传统低层次上。花开过了,果结过了,游人少了,生态农业旅游也就失去了生命力,许多具有开发价值的资源未得到很好的利用。
6.旅游资源需全年统筹安排
旅游资源季节性变化很明显,尤其是对生态农业旅游活动的影响非常大,淡旺季反差十分明显。如采摘节、赏花节前后仅持续十几天或几天的时间,旅游旺季特别短,不少旅游点一年只火一次,造成了资产的闲置浪费。因此,如何延长旅游时间、减小季节性影响是生态农业旅游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沈北新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对策及建议
1.农产品加工企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
未来五年,新区要与全国大型企业联合,重点发展玉米、小麦、大豆、水稻等系列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体系。并完善游客基本接待设施,开辟游客观光通道,建立讲解员队伍,将游客关心、感兴趣的加工程序展现出来,满足游客的好奇心理。同时要把新区建成小学、中学、大学的科普教育基地,这些科普教育活动将成为沈北新区生态农业旅游巨大的市场资源。
2.建立建全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政策环境保障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缺少一个统一的、专门的、系统的法律规范和保障体系,沈北新区应该结合自身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特点,在现有的法律基础上,形成一套促进和保障沈北新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和健康运行的政策体系,来保障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和升级。
3.加大宣传,扩大知名度
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汽车、火车、书籍、地图等媒介进行宣传。举办大型旅游节,或采取制作专题片在央视等主流媒体播出,在《中国旅游报》、《辽宁日报》、《沈阳日报》等报刊做旅游专题宣传,扩大社会知名度。
4.需完善交通、住宿、设施建设
沈北新区要加快旅游交通建设,增开旅游专线,实现公路、铁路、地铁、公交系统立体化格局,为旅游产业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加强住宿及餐饮建设,为旅游者提供一个环境优美、价格合理的住宿条件,打造沈北特色美食及旅游产品,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5.引进资金和人才
新区的生态旅游产业想要获得发展,必须保证资金的持续投入,首先要保障政府的公益性投入,其次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外来资金和社会资金的投入力度,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和融资方式,通过集资入股、建立制度等积极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投入沈北新区的生态旅游建设。第三,要引进一批既懂得经营管理、旅游管理开发及策划的专业人才。
6.确保旅游市场良性运行
要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氛围,禁止宰客、哄抬物价、欺诈等不良形为,在服务态度及出租车运营等方面要严格监控,在沈北新区人民心中树立人人是旅游形象的观念,时刻把自身的形象作为沈北的形象,给来沈北新区的游客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通过他们积极宣传沈北的优良环境和旅游心得,扩大潜在游客范围,保证旅游市场良性运行。
7.重视环保教育,开发与保护并重
生态农业旅游经营企业的角色行为具有“双刃剑”的功能,一方面为观光农业旅游系统注入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及能量,另一方面,追求经济利益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造成环境资源的破坏甚至是恢复的不可逆转性。因此,生态农业旅游企业应该处理好经济收益和环保补偿的关系,保证两者互利互惠,良性循环。
8.挖掘市场潜力,扩大游客来源
近年来老年人旅游人数不断持续增加,逐渐成为旅游的主力军,并呈不断上升趋势。尤其在春秋两季,除开黄金周,就是老年人的旅游旺季。因此沈北新区应开发一些适应老年人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充分抓住这个潜力巨大的旅游群体。
关键词:农业旅游;广州;对策
1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3发展意义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3.4问题与挑战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4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
4.1原则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4.2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2)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项目结构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3)优化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4)搞好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业旅游市场促销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5)鼓励乡(镇)村积极开发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不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因此,很难吸引到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很少有大型工商企业会投资开发农业旅游。因此,农业旅游景点的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农业企业的投入和农民的投入。而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力、可利用的资源都是很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乡(镇)村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组织农业企业、农民开发农业旅游。可以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引导、帮助农业企业、农民树立起旅游发展意识、积极开发旅游项目;二是配合有关方面,加强本地区的旅游官传促销:三县编制建设发展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改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四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形成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较大规模的集聚,如“荔枝村”、“杨梅村”、“香蕉村”等,使之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五是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农业旅游市场,促进有序竞争。
【关键词】秦岭北麓;景区带动型;生态农业旅游
1.景区带动型发展模式概述
景区带动型模式,即以开发重点的旅游景区为基础,进而开发其周边地区,通过重点景区带动其周边景区的发展。景区带动型模式有两个特点,一是可以通过对重点景区的开发来带动其周边地区农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拉动农副产品的销售;二是可以增加重点景区周边地区农民的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2.秦岭北麓景区带动型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西安市政府常务会2013年年初通过《秦岭北麓西安都市农业示范区规划(2012-2020)》。示范区将以都市农业为主导,重点发展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业等五大农业产业。示范区规划范围包括西安市南部的秦岭北麓环山路沿线及其以北地区,南横线以南大部分地区,东至蓝田县的厚镇,西邻周至与眉县交界处,横跨蓝田县、长安区、户县、周至县,共涉及1区3县37个镇、街道和602个行政村,规划区总面积860.6平方公里。
空间格局上,示范区将承接并沿袭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空间结构,形成“一轴四区、六廊八心”的布局模式,构建“山、水、田、园、林、城”的生态格局。根据规划,至2020年,秦岭北麓沿线国家级森林公园将积极发挥景区带动生态农业发展的作用,结合板栗、核桃、柿子、石榴、苹果、猕猴桃等果业,发展体验农业和森林旅游相结合的观光活动,形成装备现代化、生产集约化、功能多样化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中国西部都市现代农业向国际化迈进,将成为西安旅游的新亮点。
2.1 王顺山景区——历史文化与民俗体验区
王顺山景区有丰富的自然美景,悠久历史文化遗迹,游客在游览文化景区之后可以深度体验当地的特色产品。在体验名胜古迹的同时,让游人深刻体验感受其特色的地域农业的魅力。在这里可建立石榴观光园采摘园或相关的休闲农业种植体验园区,西安市市民可以近距离深层次体验千古历史文化,特色民俗风情,又可以体验农耕特色资源。
2.2 长安区翠华山地质生态旅游区
翠华山秀美的湖光山色和其国内罕见的山崩地貌使翠华山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翠华山春夏秋冬,景色各异,风景独特,冬季该区域已经开发了一系列以滑雪为主题的大型旅游项目,可以利用其翠华山独特的地质地形巨大的吸引力,在景区周边开发一系列农业旅游项目,如农业住农家屋、品特色农家菜等,夏季还可以进行垂钓、滑草等农业旅游项目。
开辟“开心农场农业认耕区”,把耕地分成小块,把这些地块租给客人,每位客人相当于网络上的农场好友,好友之间可以相互采摘对方的果实。客人只需要付每年的租金和管理费,就可以自己决定在菜地里种植什么,“开心农场”田间安装有摄像头,认购的客人可以随时通过摄像头观察自己的菜地情况,指挥农场配有的专业农艺师进行农作物照管和咨询服务。蔬菜成熟后,农场将通过网络、短信、电话等方式通知农场主,农场主可选择自行前往采摘,也可让农艺师代收并储存等农场主闲暇时去取,或者与农场好友买卖,交换果蔬,这样不但让农场主体验到真实版的“开心农场”,体会田园生活带来的简单、快乐的乐趣,还可以享受收获喜悦,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绿色新鲜的果蔬。在这个“开心农场”里还可以现场制作果蔬沙拉,果汁,蔬菜汁供游客品尝。
2.3 沣峪口休闲生态农业美食区
沣峪是秦岭北麓的一条山沟,因沣河从这里流出而得名。河水清撤见底,河面有时宽,有时窄,水流有时急,有时缓。河两岸有一铁链做的吊桥,上面捕着小木板。吊桥大约有三四十米长,一米宽,距河面有五米高。沣峪口,是西安市近郊一处传统的消夏避暑景区,可以爬山、观水。从沣峪口进山风光无限好,沣峪口景区适应“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旅游以及参与性、休闲性的农业生态旅游热潮,满足市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愿望,满足青少年求知、求新和创造欲望,满足中老年康体、健身的生活需求等具有很强的产品竞争优势和空间竞竞争优势。
绿色家园特色农产品美食区——沣峪口距离西安市区较近,是西安市民进入秦岭山的主要休闲旅游区域,在此区域开辟以具有陕西特色的农产品美食品尝活动,会受到很多游客的喜欢。由于现在环境污染,食品健康等原因,人们对于绿色食品的渴求的逐渐增加,在提倡绿色环保,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开辟专门的绿色餐饮品尝,买卖交易,让游客吃的放心,买的舒心。真正做到绿色健康,既满足了城市游客的绿色健康需求又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
2.4 太平——朱雀自然生态“农家乐”
太平森林公园所处地貌为秦岭中山地。整个区域高差悬殊、峭壁林立、峰峦叠嶂、沟谷连绵、多瀑布、急流和险滩,形成了丰富奇妙的山水自然景观。太平国家森林公园已被西安市旅游局定为“生态精品旅游区”。
朱雀国家森林公园为北秦岭褶皱带的组成部分,前山沟道开阔平坦,森林茂密,山环水绕、秀丽异常。后山峰峦层叠、山势峻峭,孤峰入云、岩石奇巧,瀑布潭间如飞龙串珠,无数奇崖怪石掩映在密林巨树,奇花异木之中,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
在此区域内主要依托秦岭自然美景、生态优势或民俗风情,结合陕西省政府新农村建设主题思想的引导,开辟以“农家乐”为主要形态的乡村特色村。同时,充分利用农家庭院、农家生活和乡村文化,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为游客提供餐饮、品茗、避暑、垂钓、登山健身、度假等服务。
2.5 周至道文化民俗农耕体验旅游区
周至楼观台位于秦岭北麓的终南山上,此台距西安市约有76公里,因传说中老子李耳在此修炼,得道之后传授诸弟子,故此地北称为全国的道教圣所,并受道教信徒的仰慕膜拜,是我国著名的道教胜地,被誉为中华文化之魂所在地,有“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结合道教文化的民俗体验是曲江文化产业集团开发道文化展示区的主旨,在2013年春节期间,景区推出主题为“逛楼观千年古庙会、拜华夏第一正财神”及系列活动,策划了“老子”讲经,道童齐诵《道德经》的盛大场面,同时还有周至民俗表演、民间祭拜仪式、木偶戏、秦腔戏等常态化演出活动,景区人气不断攀升。展示区内各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突破30万人,其中入园人数233188人,实现门票收入211.17万元,旅游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与往年相比均创历史新高。
在此基础上开辟了曲江农博园,开辟七个场馆——有机食品体验馆、低碳生活馆、楼观驿站、绿色童年、曲江菜园、农耕种植园、秦岭花鸟园。让游客深度体验农业高科技现代化的运作方式——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再到贩卖的一条龙模式,以及“租赁式农场”的经营模式等规划设计方案,体现出很强的绿色、生态、和谐元素,集观光、体验、休闲、科研、生产等为一体的创新理念和规模效应,兼顾了低碳环保和生态平衡的保护构想,体现了循环发展模式。
3.结语
关键词:杨安镇水库;库区生态;休闲旅游;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187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旅游消费能力随之不断加强,出游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从城市走向农村,特别是来到了水库库区周边进行生态休闲旅游,这极大的促进了库区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使农民增加了收入。杨安镇水库周边生态资源丰富,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的基础日渐成熟。
1 背景和动因
杨安镇水库坐落于乐陵市城区南6km的杨安镇与寨头堡2乡交界处,西侧毗邻济盐公路(省道248线济南―乐陵段),占地333.5hm2,库容1880万m?,主要包括饮水、围坝、入库泵站、湖心岛、生态区和输变电等工程,总投资3.2亿元。大坝长6.2km,坝高9.45m,是乐陵城镇用水和村通自来水的水源工程,2006年6月启动,2008年7月竣工蓄水。水库的建成结束乐陵市人民长期饮用高氟、高碘水的历史问题,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是乐陵市城乡供水最主要的水源地,对乐陵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杨安镇水库库区现有16个库区村,2287户,8034人,主要分布在杨安镇与寨头堡2乡镇。
杨安镇水库从建设以来,得到了省市各级部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帮助库区群众脱贫致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为库区村民谋划好、发展好新的创收增长点,又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现阶段,杨安镇水库库区存在的问题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少,留在村里的大多为老人妇女孩子,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方式,导致耕地产出少,收入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难。村民自身文化素质低,镇村工业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和农民就业岗位不足,吸纳富余劳动力有限;库区村集体经济底子薄、负债多,没有集体经济积累,难以依靠村集体为村民增产增收;库区基础设施薄弱。部分灌溉设施老化、损毁严重。各村道路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交通不畅制约着库区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成为了库区群众增产增收的拦路虎。因此,培植库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势在必行。
杨安镇水库库区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依据生态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索性养殖、种植,开拓出高品质休闲旅游景区与农业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新思路,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在人性化农业产业的思想指导下,将库区建设成为集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为一体的多赢化库区。
2 库区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的优势及前景
2.1 资源优势
乐陵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五里冢和惠王冢遗址。乐陵市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金丝小枣之乡”,3.335万hm2千年枣树森林游览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跃马河风景区获评省级水利风景区。
2009年10月,杨安镇水库荣获“AAA级国家旅游风景区”称号;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第七届水利风景区。杨安镇水库景观包括入口广场、喷泉、垂钓园、五龙柱雕塑、假山、荷塘、露天浴场、碧霞书苑等,风景区遍植樱花、玫瑰、月季、金银花、枸杞、紫叶李、国槐、冬青、黑松等观赏林木。
2.2 地理优势
乐陵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冀鲁交界处,北临天津滨海新区,东依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与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半岛城市群)结合部,北京、天津、济南经济脉的中心位置,是山东省的北大门和主要进京门户,素有“齐燕要塞”、“鲁冀枢纽”之称。境内有省级公路4条,干线公路19条,分别与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天津港、黄骅港、济南机场相接。德滨高速、济乐高速及正在建设中的德龙烟铁路,均从乐陵穿境而过,可实现“1小时到济,2小时达津,3小时抵京”。杨安镇水库北侧3km处即是德滨高速(德州―滨州)公路入口,交通便捷。
2.3 基础优势
从2008年开始,根据上级批复的杨安镇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规划,完成了各种沟道清淤、水工建筑物、节水灌溉、特色种植、生产用电、技术培训、安全饮水主管网连接、新建道路、农村农业电网改造等工程。使库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库区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今后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4 政策优势
杨安镇水库库区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符合乐陵市党委政府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兴办生态农业项目,把农业资源变为农业资本,把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休闲服务等领域延伸,实现3次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
2.5 市场优势
乐陵市及周边县市经济发展迅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消费支出特别是旅游支出也大幅提高,广大群众也迫切需要有一个观光休闲的场所来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3 库区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的现状及下步的发展途径
自从2008年开始,库区利用现有资源建成集游览、垂钓、休闲一体的休闲景区,突破经营单一模式,吸引客源,以服务创造效益;实施长效结合,休闲与游玩相结合的方式,实施了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创收工程,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从长远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诸如面临着规划论证不够深入全面、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对农村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不足、不重视品牌效应、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今后,应结合杨安镇水库库区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各项惠农政策措施和服务机制,确保杨安镇水库库区生态休闲旅游农业的蓬勃发展,确保农民增收。
加强库区生态休闲旅游农业规划的深入性、全面性,谋划好库区的长远发展。在2009年乐陵市委、市政府委托南京市农业大学规划的基础上,2014年委托淄博知名设计院专业人员对库区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规划设计。进一步丰富库区内容,提升旅游品味和经济效益。库区规划以杨安镇水库为中心,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在库区拟开发建设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水利建设、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区。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加速经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努力营造生态休闲旅游农业良性发展环境。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完善硬设施,强化农业设施装备支撑。积极整合农业、水利、交通、旅游、媒体等有关部门的职能优势,加大项目区内镇村的包帮力度。通过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规划,改善库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库区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将交通道路建设作为重点,努力实现村村通、路路通、田田通,库区的生活、生产路全部硬化,这将极大地改善了库区的交通和生产条件,为村民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农民合作社为主导,积极构建高品质生态休闲园区,增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的核心作用,把农户联合起来,做大产业规模,形成规模效益。目前,一个经济林木培育合作社正在申报中。
积极申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在对库区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扩大库区品牌影响力、知名度,促进库区群众增收。
突出特色,广泛宣传库区生态休闲旅游农业。政府下力气加大库区的宣传力度,既可利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可采用微信、博客、拍摄微电影等新兴媒体来宣传库区旅游。通过宣传可以进一步突出库区特色,提高库区的知名度,吸引本地及外地游客观光旅游。
4 结 语
加快杨安镇库区经济持续发展,保障库区农民增收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必须依靠科学有效的政策支撑,足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广大的库区干部群众艰苦卓绝的奋斗努力,才能实现。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为库区群众增收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同心协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这对于拓展库区农业发展空间、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丰富城乡居民休闲方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书信等.乐陵市水利志[M],2009.
关键词:乡村旅游 本质特征 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将食、住、行、游、购、娱与观赏、考察、学习结合在一起的能够改进农村的产业结构、增加农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资源,促进三农发展,同时使城市居民扩大了娱乐休闲范围,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一、乡村旅游的涵义: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乡村风光和地方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以当地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利用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生活习俗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为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了解乡村风情民俗,对乡村进行考察、学习、研究体验提供了一个机会,它在促使时尚与原生态的结合的同时也使得农村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扩大了农村的就业机会,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和发展状况
1.乡村旅游发展趋势
我的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由于我国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工业化与城镇化在农村深入发展进而推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农业多产化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同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景区化使乡村风貌成为乡村旅游的基础,用景区的观念构建乡村景观用旅游的理念经营乡村、农民多业化可以使农民在经营农业的同时经营旅游业,让主业与副业并存从而吸引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资源产品化把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转换成具有观光体验和休闲价值的旅游资源,总的来说,我国的乡村旅游在政府大力实施政府的主导型发展战略下为农村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下,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从而大力带动了旅游地农民的积极性,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大好趋势。
2.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游客需求的逐渐变化,我国的乡村旅游也正在从初级的观光、游览向观光、考察、学习、休闲、康体、参与、娱乐、度假的综合方向发展,使得奔波于喧嚣的城市中的居民在“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农家景,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悠哉中流连忘返,进而选择成为乡村旅游的钟爱者。
根据中国目前旅游状及各大旅游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目前乡村旅游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点:(1)以乡村风情、民俗民风以及传统文化习俗为主题的乡村旅游。(2)以农业风光以及田园景观为主的乡村旅游(3)以农庄农场为主的包括体验教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4)以疗养、康乐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三、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不完善,在部分不发达地区,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欠缺,景区设施不够完善、景区内房屋及内部摆设简陋,食住卫生达不到游客的要求,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交通问题就是制约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服务意识欠缺,旅游业是以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对服务标准要求很高的一个行业,而很多乡村旅游景点缺少正规的管理与规划,从业服务人员岗前缺少培训,服务水平不够端正,没有掌握基本的服务知识。
3.旅游产品单一,缺乏乡村旅游自身的内涵和特色,很多景区出现景观内容雷同,旅游产品粗制滥造等现象。旅游产品不能将资源充分的综合利用
4.环境意识差,许多景点只注重眼前利益,盲目开发对现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对乡村原有的风情景观进行改造,大兴土木,失去了乡村所独有的浓郁风情。
5.客源市场有限,乡村旅游大多为短期游、近郊游,因此乡村旅游的游客大多来自周边城市地区,受时间、经历、金钱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乡村旅游对于较远地区的旅游吸引力还不够。
6.对环境的破坏加大,旅游人数的增加对带来更多的废弃物会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同样会带来交通工具的频繁使用,交通工具的汽车尾气是大气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我国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策略
1.针对基础设计薄弱的问题,应当加强相关的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建设,由于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地都是城市地区,因此在基本的生活条件与用品上要与城市接轨,例如厨房、厕所、用水、用饭、洗澡等设施及卫生的保障,其次要改善交通设施,可以在城市与旅游地之间建设旅游专线,交通改善了,游客通往旅游地的道路也就畅通了,在基础设施完善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魅力,从而留住游客获取经济效益。
2.针对乡村旅游服务意识欠缺的情况,应当在政府的引导下对景区进行规划,对从业人员加强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加强对旅游地的人才引进,对在岗服务人员以及即将上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3.针对旅游产品单一,旅游产品缺乏特色与文化内涵方面,首先应该发掘乡村气息,树立鲜明的乡村景象,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在游客的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其次发现乡村的文化内涵与底蕴,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产品,乡村旅游的形式不能局限于表面层次的观光,也不能局限于资源的表面现象,要注重综合的发展与深层次的情感交流,才能开发出具有民间文化特色的,具有独特的乡村气息的旅游产品。
4.针对环境意识差的问题,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乡村旅游进行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想要长期的进行发展获得效益就要在短期的发展过程中进行合理地安排与规划,科学的对环境的承载力进行评估;其次针对游客的空间移动中使用交通工具会对空气造成破坏方面,可以建立一条专门的旅游线路,并且使用节能减排的交通工具;第三,针对游客素质低的问题,可以在景区内进行宣传教育,加强游客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关键词 农业;新形势;发展趋势;应对策略;广东东莞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335-01
1 新形势下东莞市农业发展趋势
1.1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传统农业、城郊农业是当前东莞农业的主要形态,其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有必要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城市对安全、优质、鲜活农产品的需求,还可以为城市营造田园风光、绿色景观和生态屏障,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旅游、体验农家生活、感受农耕文化提供场所[1-2]。东莞目前计划建设连片面积20 hm2以上的农业园区,发展水产养殖、蔬菜和花卉种植等产业;建立集科普教育、观光娱乐、休闲垂钓、新品种试种推广等功能的综合示范点。引导农民种养意愿较高、投资比较大、市场前景好的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民、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形成集约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1.2 推进农业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结合东莞市农业质量安全监管的实际,推进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力争将全市所有蔬菜、水果种植户纳入诚信体系监管范围,包括建立种植户基本信息、及时更新监测数据、建立失信单位黑名单制度等。推动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诚信档案建设,将农资生产经营企业的资质、消费者投诉情况和质量监测结果等信息统一纳入诚信档案管理,探索建立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企业榜”和黑名单等制度。督促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和农资生产经营单位诚信守诺、依法经营[3]。
1.3 推进农业安全生产示范村建设
在东莞各镇街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的新模式,在辖区内选取一些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大、监管工作较完善的村和社区,在指导其落实种养户质量安全生产协议书、规范使用兽药饲料承诺书以及无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承诺书的签订工作的基础上,推行从投入品使用到农产品产出的全程监管,引导农户进行清洁生产,确保农产品安全产出。
1.4 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与农业科技推广、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园区建设等紧密结合,不断扩大全市标准化生产面积和规模,充分发挥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通过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科学种养水平,从源头上减少农户滥用农兽药现象[4]。市一级农业部门继续挑选一些种植规模较大,管理较完善的农产品生产企业或基地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一些条件具备的镇街可结合当地农产品的生产实际,充分发挥辖区内标准化生产基地、“三品”认证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为广大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规范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
1.5 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加大“三品”认证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开展“三品”认证活动。充分发挥“三品”品牌优势,将其与标准化建设紧密结合,用品牌化带动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不断扩大“三品”农产品生产规模[5]。市镇2级继续通过开展“三品”认证企业和产品的专项执法抽检工作,不断规范“三品”认证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确保认证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6 推进农产品产销联建建设
加大供莞蔬菜生猪生产基地的认定力度,推进供莞蔬菜产销对接,加强供莞蔬菜标识管理,提高供莞蔬菜的溯源能力。强化供莞生猪基地的动态监管,进一步推进供莞生猪电子标识信息化管理工作,完善不合格生猪情况快速通报机制,确保供莞生猪的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
2 新形势下东莞市农业发展应对策略
2.1 抓当地特色,农业引进亮点项目
以一种当地主要水果为种植基地,例如东莞岭南水果荔枝,在基地园区内配以其他季节性水果为辅,使果期覆盖全年,逐步建成种植、观光和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园区内可以设休闲品茗区、农业教育展览区、种植体现区、产品销售区等功能区,打造绿色、生态、环保、休闲的都市农业项目。另外,根据各镇的实际,也可以设置集生产、生态、饮食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庄,农庄内设蔬菜种植区、水产养殖区、饮食区等功能区,形成一个具有农业耕作、水产养殖、旅游饮食等配套的综合型旅游点。
2.2 抓源头保障,净化生产环境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农业环境质量报告制度,为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提供依据[6]。扩展农业环境监测点和质量监测测定指标,构建全市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耕地质量监测信息化水平。实施放心农资进村入户工程,配合开展农资打假行动。
2.3 抓农业技术,推广提高产品质量
做好科研项目申报和成果鉴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在农业园区建设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基地。推广轮作改种、蕉园低压微喷灌技术和抗(耐)病品种,有效减轻香蕉黄叶病造成的损失。加大退化蕉园改种项目帮扶力度,控制病虫发生危害,提高改种效益。建立健全新品种展示与示范体系,引导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引进适地适种作物,应用生物技术应对环境污染,为全市科学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2.4 抓检疫检测,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全面加强植物检疫工作,完善有害生物监控预警网络,设立疫情调查点与监测区,建设疫情数据库,健全突发性植物疫情应急反应机制,加大防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力度。以虎门港、松山湖园区、五大森林公园为重点,督促全市公共绿化地带做好红火蚁防控工作,确保“不漏发生点、不漏施药”[7]。分步建设植物检疫实验场,把好引种和产品调运检疫关。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生产环节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信息系统,做好软件更新,扩充病虫测报信息化功能。
2.5 抓平台建设,保障安全产品供给
建好安全农产品配送区,创新农产品物流方式,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切实开展地方品种猪资源保护,发挥供莞生猪生产基地资源优势,确保东莞优质猪肉供给。全面升级东莞农业信息网,构建纵向贯通、横向相联的农业网络。优化“农信通”服务,建立健全农业信息采编新平台,进一步推动信息服务多元化、社会化和办公自动化。
2.6 抓农业人才培育,优化管理效能
深入实施“乡土人才”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组织农村“乡土人才”跨镇传授实用技术,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把农村人才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依托网络资源开发远程教育。抓好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全面实行上岗培训机制。
3 参考文献
[1] 沈万红.创新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对新形势下大竹县农业发展的思考[J].达州新论,2008(1):48-51.
[2] 汪凤桂,欧晓明,肖鑫.论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与思路——广东不同区域农业发展趋势的比较与启示[C]//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北京:中国农学会(China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Societies),2009:3.
[3] 周玉国,施江滨.论新时期云南农业教育应对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策略[C]//农业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昆明: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5.
[4] 田晓婷.北京市顺义区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5] 陆世明,黄元宁,高正宝,等.加入WTO对滁州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应对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1(6):797-799.
1银川市休闲农业旅游———“农家乐”的分布与类型
1.1银川市“农家乐”的空间分布
银川市的农家乐旅游是宁夏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银川市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优势来看,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拥有大量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同时还有着独具风格的民俗文化,这些都能满足都市人“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需求,所以银川市可以借助这些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塞上湖城———银川亲水环湖,湿地连片,景观优美,因而为发展以旅游、垂钓、娱乐、餐饮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此背景下,银川市依托资源,适时打出“农家乐”别具风格的旅游品牌.“吃农家饭、宿农家房、观农家貌、享农家乐”成为银川市居民新型时尚的休闲生活方式.如今,银川市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1].
目前,银川市共有农家乐151家,上规模的有30多家,从业人员1800多名,助推了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行政区划来看,银川市星级农家乐主要集中在兴庆区一带,共有农家乐38家,约占总数的25%,其中三星级6家,两星级2家,如月牙湖乡黄沙古渡人家,掌政镇五渡桥农庄,红墩子开发区龙泉山庄等;部分集中在西夏区和金凤区,约占总数的46%.辖区农民个体开发的“农家乐”旅游近70多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有18家,如金凤区沿爱伊河两岸有四水产业、渔家乐,西夏区贺兰山东麓的生态园、石头山庄、古夏山庄等农家乐;还有一小部分集中在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三地,约占总数的29%,其他小型规模的农家乐更是多如繁星.
1.2银川市“农家乐”的类型
1.2.1按分布格局特点分类
(1)贺兰山东麓形成的休闲度假和主题农庄型“农家乐”.该类型的“农家乐”主要是依山而建,主要以野生口味和自主采摘为特色.这些“农家乐”大部分区位条件好,地形多变,森林茂密,环境优良,气候宜人,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游客可以参与管理,观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气息,了解农作物种植、收获等农业生产知识,还可满足其渴望绿色、回归自然的时尚要求,从而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
(2)环阅海沿线形成的以垂钓为主的“农家乐”(渔家乐).渔家乐是当前新兴的一种休闲旅游活动,它是由居住在湖泊边缘地带的农民向都市人提供的“走入农村、接近自然”的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属于“农家乐”的一种特殊形式.银川市阅海公园是市区最大的一片湖泊湿地旅游地,享有“银川之肾”、“城市绿肺”之美誉.环阅海沿线居住的村民利用这种独具特色的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经营了30多户渔家乐.这种“住渔家屋、吃渔家饭、做渔家活、享渔家乐”的休闲旅游,更以其亲近自然、返璞归真而成为游客的首选.
(3)以银川市为中心形成的边缘地带观光园区和种植基地.近些年,随着银川市经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形成了一些有规模的农业观光园区和种植基地.例如,银川市贺兰山东麓的气候、土壤条件特别适宜于葡萄种植,以玉泉营农场葡萄种植基地为依托,借助玉泉葡萄酿酒厂“西夏”干红等葡萄酒在国内外的品牌效应,增加观赏性强、品质优良、味美可口的葡萄新品种的栽种面积,建立自摘葡萄园,并结合已有的葡萄酿酒厂,集观光、娱乐、文化、品尝、购物、生产加工于一体,形成一个葡萄文化系列“农家乐”形式的旅游中心.
1.2.2按主题特色分类银川市“农家乐”旅游资源按主题特色分类结果见表1.
(1)农业旅游科技型.在旅游科技型的农家乐里面,都市人能够亲身体验农家生活,了解农家文化,并把游玩、购物、吃住结合在一起,这种形式的“农家乐”能更好地让游客融入到农家生活中.通过对各种农作物的参观,会让久居城市的人们有一种全新的体验,同时也便于向人们展示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农业科技成果.如银川市是有名的枸杞之乡,每年5月下旬到9月份,是枸杞的成熟与采摘季节,游客可以在枸杞园亲自采摘枸杞,购买新鲜的枸杞制品.在南梁农场还可以参观“枸杞展览馆”,全面了解枸杞的种植历史和药用价值.
(2)农村田园度假型.农村田园度假区一般会选址在空气清新的郊区,并且借用农村自身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人为地进行施工改造,成为都市人假日旅游、休闲度假或疗养的最佳去处[2].此种类型的农家乐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集休闲和娱乐为一体的田园度假村,使城市人走进农村、接近自然.
(3)农家庄园休闲型.此种类型的农家乐是将与农家相关的事物设计包含其中,如家畜、农作物、自然景观等.农家庄园休闲型旅游是在农用庭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其自身优势以及周边的资源完美结合,让游客在“农家乐”里面了解农家生活,亲身体验农活、品尝农家美食,真正体会做农夫的感觉.
(4)民族风情型.银川市有着古老的西夏文化和灿烂的伊斯兰文化,其独特的民族风情成为银川市传统文化的瑰宝.对银川市民族风情型“农家乐”进行开发,不但可以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而且也有利于更多的人了解伊斯兰文化和西夏文化.从农家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为出发点,让游客不仅能品尝回族农家美食、观光回乡农家庭院,还能欣赏到代表伊斯兰文化和西夏文化的歌舞表演.
2银川市“农家乐”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内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休闲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为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提供了发展的契机.而“农家乐”完全符合人们对“休闲体验”旅游方式的需求,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在不断增加、扩大[3].就目前的发展来看,“农家乐”是银川市休闲农业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银川市的“农家乐”还处于发展初期.所以,根据目前的“农家乐”现况和对相关资料的查阅,笔者认为未来银川市“农家乐”的发展趋势具有如下特征:
(1)参与互动式旅游取代传统体验式旅游.就目前情况来看,游客的旅游观光还是以体验式为主,无论是旅游产品,还是旅游服务,游客只能感受而不能参与.但是参与互动式旅游就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能让游客在观光旅游的全过程中,与各种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进行互动,吸引游客.
(2)观光旅游思想没落,休闲旅游理念兴起.就传统的观光旅游而言,游客只是简单地停留在观光层面,长此以往会产生审美疲劳,体会不到游玩的真正乐趣.但随着人们价值观的转变、工作与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人均收入的提高,休闲旅游观念正逐步形成.
(3)“农家乐”休闲方式和类型更加多元化.随着“农家乐”不断发展,人们对其要求越来越高,单调枯燥、层次低的“农家乐”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人们更加看重的是“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品质和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为了满足未来游客的心理需求,“农家乐”旅游规划和项目开发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使“农家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3结语
银川市“农家乐”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存在着不足,再加上缺乏科学的理论和规划对其开发加以正确指引,这就需要大量工作者对其进行研究,提出系统的策略,指导其开发管理.本文通过对银川市“农家乐”旅游的研究和探讨,做了一些思考:
(1)目前,对于银川市“农家乐”旅游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笔者在总结其他省区经验的基础上,分别对银川市的“农家乐”进行了系统分类,并深入客源地市场实地调查研究,认为发展具有回乡特色的“农家乐”能够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银川市“农家乐”的整体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认识不足、宣传引导力度不够、功能单一、特色化程度不够等问题.为了使银川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得更快更好,开发出具有特色的“农家乐”精品,就应该从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为银川市“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借鉴.
一、休闲农业的含义、发展模式、特点
1.休闲农业的含义: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民众休闲、增进民众对农业及农村之生活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这种农业经营方式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等地兴起,后来广泛扩展到欧美地区。虽然各国的发展模式不太一样,但内涵都是为了提高社会环境生态质量,能为市民提供方便的观光、休闲、旅游之所。在我国休闲农业虽然刚刚发展起来,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总体而言,发展潜力非常大。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从而促进全国休闲农业与城乡结合部休闲旅游的发展,深度开发农业资源,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2.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中国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非常多样化,主要有连片开发模式、农家乐模式、农民和市民合作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等等。
连片开发模式主要是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带动农民集中连片开发现代观光农业。如上海市郊区、北京市郊区、南京市郊区基本上都在采用该开发模式。
农家乐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
农民与城市市民相互合作,共同同参与农业投资、生产、管理的各环节,建立休闲农园。
民俗文化塔台,旅游经济唱戏。在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不断结合农业休闲旅游来发展,二者相互促进。
3.休闲农业的特点:休闲农业是以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发展,依赖众多其他资源,但主要还是以农业为首。传统的农业发展已经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且这种发展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休闲农业依托于生态资源与农业资源,二者很好的结合发展,可以深度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农业结构。
农业资源与生态资源的结合,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的依托要素决定他的发展有一个限度,如果超出最大限度,会造成众多问题,还会影响。农业和生态资源、景观等其他发展得以存在的基础很容易被破坏,这就要求在生态农业的开发过程中,要注重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大力促进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住宿、度假、游乐,还可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如此可见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游客可以亲身接触农业生态资源,参加农业生产实践。游客与整个休闲农业发展环境的作用是相互的,游客参与其中,而游客的又会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
农业休闲旅游发挥如火如荼,广大城市游客不仅得到身体上的放松,心灵上也得到的休整,而且在旅游过程中还可以不断开阔眼界,增加自身素养。这样的休闲旅游模式远胜于传统的旅游,可以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需求。
二、城乡结合部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
在兼具城市和农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相当优越,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生态资源与农业资源的结合,城乡结合部的优势往往占有更大的优势。首先相对与城市而言,城乡结合地区劳动力廉价,土地资源丰富,可以为城市的发展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作城市发展强有力的后盾;其次从地理位置而言,城乡结合部兼具城市和农村的土地利用性质,城市与农村并不能完全分开,二者不可分割、相互交融,这又使得城市的发展具有延展性,整个休闲农业发展更具有潜力;最后相对高楼林立,建筑物高企的城市而言,城乡结合部的环境要好很多,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城乡结合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旅游经济;主要形式;旅游精品;发展趋势
2006年04月24日,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会的最新报告预测,中国将在10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和旅行经济强国。报告预测,2006年中国在旅游和旅行上的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等将实际增长14%,达27703亿元,预计2007年至2016年,年均增长8.7%,旅游和旅行经济的直接、间接贡献加在一起为国内生产总值13.7%。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旅游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越来越重,旅游经济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旅游经济的几种形式
(一)利用特色产品举办大型庆祝会、商贸会高层论坛来牵线搭桥,吸引游客。例如扬州每年都搞的“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台商投资洽谈会”“扬州经济发展高层论坛”等各项活动就吸引了大量投资商和游客同,时也很好地宣传了扬州。
(二)利用具有特色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等人文景观吸引游客,游览山水,瞻仰前贤,参观宗教建筑,了解民俗风情。扬州近来挖掘、整理、修建了朱自清故居、八怪纪念馆、宗教禅寺平山堂、观音山等。现在很热的红色旅游,也是这种形式,此外还有丽江的东巴文化、泸沽湖的女儿国等。
(三)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吸引游客,回归自然。例如九寨沟的水、张家界的山、青藏高原的冰雪、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等。此外,还有沙漠访古、海底探险等形式。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丰富多彩,为风光旅游提供了无尽的资源。
二、发展旅游经济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的关系。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应该相得益彰,名城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正因为有了名城,旅游资源才更加丰富。名城又是旅游亮点,有很高的知名度,能吸引四方游客。名城保护得好,能延长旅游资源使用时间,吸引大量游客。旅游经济靠名城吸引资金、吸引游客;名城又靠旅游经济发展实力,来装饰、保护、发展。旅游经济在名城会得到更大助推力,名城实力增强后又会促进旅游经济更快发展。
(二)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关系。旅游经济是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杠杆,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为旅游经济增加了实力,又反过来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但经济快速增长必须是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工农业是服务业的基础,服务业快速增长才能实现工农业的产值,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发展旅游经济与规章制度和法制健全的关系。服务不规范、旅游接待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法制不严密是发展旅游经济最大的障碍。游客们满怀热情而来,却遭遇住宿、餐饮、游览收费不合理,卫生未能达到标准,游览项目打折扣,在正规商店买的珠宝首饰也是假货等,导游吃回扣更是公开的秘密。要杜绝这些情况的发生,净化旅游环境,必须健全规章制度,严明法纪,为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在法制建设的同时,还应进行道德教育,大力宣传“八荣、八耻”,在旅游业树立讲道德、知荣辱,游客与导游间、游客与环境间和谐友好的新风气。三、旅游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也有了新的方向,突出表现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民和大学生旅游、参与互动型旅游。
(一)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旅游事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存、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同时也包括到森林、海滨、乡村这样一些生态环境好,让人可以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我国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然保护区遭破坏,有十分之一强的旅游景观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青藏铁路开通带来的旅游热潮,向人们打开了我国最大的绿色净土,若不注意生态环保,这块净土终将消失。发展生态旅的关键在于节省资源,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平衡。
(二)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指以景点内涵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动机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活动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活动的范畴,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更具精神人文和心灵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也都在不断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如果没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们肌体风骨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章,楼台亭阁、殿堂庙宇、碑刻雕塑、民俗风情等等,那么它们的价值、品位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品。
(三)农民与大学生旅游。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会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他们的旅游以城市风光和游乐项目为主,对吃、住、行的要求不高,只求开心、新奇。和一般旅游者不同的是,他们不但是旅游者,还是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如果能在旅游的同时,还为他们设计一些先进农业生产的观光,农产品信息的交流,会更受他们的欢迎。大力开发农民旅游市场,设计适合他们需要的线路、项目,为他们提供耐心热情的服务,我国这样一个人数最大的群体,会逐渐成为旅游市场最大的顾客群。这不但对发展旅游业,更主要的是对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都有极大的意义。
(四)参与互动型旅游。人们旅游动机重要的就是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改变和解脱,释放压力,放松身心。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满足于旅游中单纯地看和听,要求参与互动。同时,现代社会的人即使在休闲场合也不愿作被动者,愿意做各种活动的参与者。世界旅游景点中效益最好的依次是美国的迪斯尼乐园、东京的迪斯尼乐园、香港的海洋公园,三者共同的特点就是参与互动。不分年龄、性别、身份、种族、肤色的人完全被那种欢乐的气氛感染,毫无保留地投入其中,身心得到完全的释放。这种游乐项目也许是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释放自己最好、也是最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多参与这样的活动,不但有助于心理健康,甚至对一些封闭、刻板、孤僻的性格会起到很好的改变作用,这也许就是人们喜欢参与互动型游乐项目的原因。目前我国本土类似的旅游景点极少,且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很难满足国人这方面的需要,也是我国旅游业的一大损失。要开发此类项目,必须经严格的规划,根据我国的国情、民族性格特点,社会习俗进行设计,以求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观光农业;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77-01
一、观光农业发展的概况
1.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使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93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7% 。这为观光农业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和市场机会。同时,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从基本生活条件转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新需求。
2.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化速度的大大加快。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全国100万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将超过100座,50万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将超过200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为观光农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客源保证。
城市居民消费倾向将逐步转向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多样化、高级化和个性化,而且这一消费群体会越来越大。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消费层次也大大提高,观光农业就成为了城市居民新型的消费方式。
3.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改变农业和农村落后面貌。京山县近年来,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观光旅游的发展和周边地区相比,明显落后,既没有形成知名品牌,也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研究荆州市观光农业的发展,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准发展的对策,对于促进京山县观光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新农村建设与观光农业的相互关系
1.观光农业的态势。观光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在传统的农业生产基础上,经过人为的设计策划,从而具有特殊的旅游服务功能,成为农旅合的结新型农业形态。
京山县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必须立足现有的资源,利用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牧渔生产、民俗风情、农村文化、村落古镇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观光农业产品。
2.加强城市与农村的互动联系。通过发展观光农业,吸引大量城市游客到农村去观光旅游,城市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信息辐射到农村,实现了城乡居民在观念、文化、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加快城乡人口、信息、物质、资金、科技的相互流动,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城乡经济、文化、观念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京山县发展观光农业必须以休闲、互动经济的发展趋势,根据休闲消费将更注重文化内涵的获得和精神的满足的发展趋势,创办出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体验等休闲项目。
3.对现有的农业资源的整合。根据京山县当地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整合,京山县现有的交通设施和旅游接待能力等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打造出科技种植、农业生产、旅游休闲为一体,全国第一个无农药生态农业园。
三、京山县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特征和策略
通过对京山县全面的调查,综合分析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情况,摸清京山县的区位、社会经济、农业等资源条件,以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为京山县观光农业发展模式选择和布局优化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京山县开发选点原则:(1)区位良好、景观多样、环境优越;(2)规划建设原则:城乡互惠、逐层推进、打造品牌;(3)可持续发展原则:综合管理、生态运做、创新开发;(4)资源效益互补性原则。把资源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相互补又统一。
四、京山县观光农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1.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京山县观光农业已成为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并带动与之相关的餐饮、娱乐、交通、商业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改变了乡村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经济格局。
2.创造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观光农业是一项投入少、收益高、劳动容量大的农村新型产业,有利于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开拓非农业增收渠道。同时可以把农村闲置的劳动力进行优化配置,解决就业问题。
3.加速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观光农业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现代化进程。由于观光农业的发展,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农村也采用集体出资或个人投资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这些措施使一些村子的道路、通讯、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电视接收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黄冠军.观光农业园结构要素的功能评价与选择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
关键词:农家乐 旅游 生态文化 可持续发展
“农家乐”是以农村休闲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形式,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是,由于它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和浓厚兴趣。它丰富和完善了旅游产品结构,推动假日旅游的发展;它有利于分流旅游高峰期的客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它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农家乐”的概念
“农家乐”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我们通常所指的“农家乐”即狭义的“农家乐”,从购买者的角度来讲,它是指游客在农家田园寻求乐趣,体验与城市生活不同的乡村意味;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讲,它是指农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的旅游形式。广义的“农家乐”源于农业的概念,即广义的农业,它包括农、林、牧、副、渔。这种旅游形式可以定位于休闲类,其旅游主题既是民俗旅游又是生态旅游,是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结合。它是以城郊农民家庭为依托,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特色,吸引市民来此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体验劳作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
2“农家乐”旅游独具中国特色
“农家乐”的产生,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它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到特定阶段所产生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城乡消费结构升级换代的一种必然的经济现象,尤其与当地的特定地域环境有密切的联系。首先,“农家乐”在中国出现较晚,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我国“农家乐”旅游业的产生,是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整个旅游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而产生的一种旅游形式。使我国旅游业一改以往单一化的局面,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城市近郊发展起来的“农家乐”旅游,就是一种拓展旅游思路,满足广大旅游者日益变化的心理需要而开发出的新型的旅游项目。其次,“农家乐”在中国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内涵。
3“农家乐”旅游的优势
3.1交通优势。“农家乐”旅游景点一般距城市较近,交通便利,与需花很长时间才能到达的风景区相比具有时空优势。
3.2环境优势。经营“农家乐”旅游的农户,一般具有生态环境和民俗风情优势。或依山傍水,或竹林幽幽,或花果飘香,清香幽静,小桥流水,绿野成片,给人一种心旷神怡、身心舒畅之感,如置身世外桃园。
3.3价格优势。“农家乐”旅游消费较低,价廉物美。价廉是相对于都市和旅游景区比较而言的。物美,一是指环境;二是指蔬菜、家禽都是就地取材,现取现吃,新鲜无比,很多“农家乐”还是自产自销。“农家乐”的消费一般每人每天20~30元,三餐一宿的价格则为每人每天50元左右,淡季时则为每人每天30~40元。
3.4特色优势。“农家乐”不仅以户为单位,不少地区还形成了特色相近的多户连接的群体,优势更加突出。如:成都市西郊的郫县友爱乡是以种植花草和奇树而远近闻名的乡村。
4“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家乐”旅游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4.1“农家乐”旅游的自然生态平衡遭破坏。我国“农家乐”旅游自然环境保护本身就比较脆弱,许多地方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开发一些自然资源,导致生态压力增大。
4.2“农家乐”旅游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大量的“农家乐”旅游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拥挤的人流、车流以及噪声、废气,让当地的农民感到生活空间缩小,生活拥挤纷乱,严重的会导致当地农民对外来旅游者的敌视态度。尽管这些影响有可能是局部的和暂时的,但是毕竟是存在的,并且引起了不良的后果。
4.3“农家乐”旅游消费缺乏理性。许多地方把“农家乐”办成餐厅酒楼,盲目模仿城市旅游消费模式,其实人们到“农家乐”不是追求物质享受。而是追求生态环境方面的精神享受。因此,对资源环境,物质享受要提倡“绿色”消费,即在消费中要有强烈的环保意识。
5运用生态文化的理念促进“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利用技术推进力的进程中,必须认真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把长远和近期的利益综合起来;把物质增长与资源持续利用,把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把人的生理和心理要求,把技术手段和道德资源的开发都统一起来,把人与自然的协调作为现代农业技术实施和管理,并与发展农业生产的目的统一起来。生态文化符合新时代要求,符合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体现了人类谋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方式、过程和结果。生态文化的理念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重大而深远。具体到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必然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
生态文化要求选择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观,追求理性生活。生态文化认为:盲目地高消费并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而且造成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提倡绿色生活,以利于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依据生态文化理念,对照我国“农家乐”旅游中目前尚存在的问题,我国“农家乐”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坚持以下几点。
5.1坚持“农游合一”两栖发展模式。“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建立在旅游与农业的结合,生态文化要求“农家乐”旅游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农家乐”旅游一定要保持其农业特性,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旅游功能,在农业生产的同时,考虑其旅游功能。
5.2建立生态文化激励制度。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符合现代旅游的发展潮流,生态文化有利于社会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制,需要建立一套绿色保障制度体系,尤其是绿色激励制度。包括绿色财政制度、金融制度、税收制度、投资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