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范文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教师心理状况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

篇1

[关键词]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

[中图分类号] R19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0- 09-02

Analysis on Mental Health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CHENLijiangHUANGXiaoyunHUANG DanyuZHU ChangWUYufang

Houjie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52394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MethodsUsing SCL-90 questionnaire to assess 325 middle school teachers and compare the obtained result with the norm of China. Results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are better than the mean value in China. The result also reveals that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does show correlation with gender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of teachers. ConclusionSchools and social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mental health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Key words]Middle school teachers;Mental health; SCL-90

中学教师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使命,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着教学质量,更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因此,开展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本研究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研究工具,进行团体测试,调查厚街镇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提高中学教师素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提供依据和参考,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东莞市厚街镇中学教师共325名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2方法

采用统一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1]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该量表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括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等。分5级评分,1=从无,2=轻度,3=中度,4=偏重,5=严重。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差。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345份,回收332份,其中有效问卷325份,回收率96.2%,有效率94.2%。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均数比较用t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中学专职教师共325名,其中女教师186人,平均年龄(31.12±9.26)岁,男教师139人,平均年龄(30.35±10.21)岁。普通中学236人,职业中学89人;中专学历21人(6.5%),大专学历143人(44.0%),本科及以上学历161人(49.5%)。

2.2中学教师SCL-90各因子评分与全国常模比较

本研究之SCL-90各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其中躯体化、抑郁、敌对、偏执因子分较常模略高,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其余各因子分均较常模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1、2。

2.3不同性别教师SCL-90各因子比较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性别有关。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男教师差,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3。

2.4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教师SCL-90各因子比较

本研究发现,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存在差异,其中“焦虑”因子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4。

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倍受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教师自身和学生身心健康及教育的整体发展都十分必要[2]。

3.1厚街镇中学教师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学教师总体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一般人群,特别是人际关系存在问题少于常模,与国内外部分研究结果一致[3,4]。分析原因,可能与我镇地处珠江三角洲较发达地区,教师的社会地位较高,受人尊重,独立性强,教师队伍受教育程度较高,个人素质不断提升,同时教师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及可靠的社会保障,因而我镇中学教师心理健康较常模高。国内外亦有报道,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差[3,5-7],可能与教师所处的环境等因素有关。 一般而言,随着教龄增长,教师的健康状况不断提升[8]。

3.2不同性别的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性别与教师的心理健康相关。有研究表明男性中学教师的生活事件评分显著高于女性。本调查则显示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男教师差,尤其“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有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心理压力主要源自人际关系压力、环境压力、工作压力、经济压力等方面。

造成中学女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职业的压力,教育的改革、升学、科研等因素导致教学压力上升。同时作为职业女性,家庭问题往往加重女教师心理负担。女教师付出的代价与得到的回报常低于男性,由此造成的不公平感与挫折感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导致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发生。因此中学女教师的心理问题应引起社会及教育界的重视。

3.3不同教学环境的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环境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要素之一,相对来说,职业中学和普通中学的教学环境不尽相同,前者升学的压力较少,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难以管理;后者升学、教研的压力更大。本研究通过比较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职业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略差,尤其焦虑因子,可能与职业中学生源有关。

我镇地处沿海发达镇区,职业中学的学生通常素质偏低,如今社会环境复杂,学生极易出现行为偏差,如何保障学生的健康、安全必然是摆在老师面前的难题,同时构成教师的焦虑压力。

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教师作为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学校应该创造条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心理健康疏导,针对不同教师的不同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提高教师的工作愉悦感, 最大限度地实现心理满足。同时鼓励教师自身重视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学习, 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在面对来自工作的压力时 能够适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积极主动地学习、完善自身,与时俱进。而对于从事心理健康的医疗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多方位掌握教师的心理动态,结合教学的实例, 切实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为提高中学教师素质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胜,马弘,等.心理卫生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306-310.

[2] 张丽娟.师源性心理伤害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7):28-29.

[3] 麻超,张桂青,翟永丽,等.新疆地区教师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3):267-268.

[4] 谢爱武.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3):217-219.

[5] 杨建华,边玉芳,蒋芸. 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221-222.

[6] 肖少北,李玉美. 海南省4 市县400 名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抽样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 2005,9(26): 76-77.

[7] 王亮生,黄岑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7,15(7):661-664.

[8] 王有智. 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2000,9: 23-26.

篇2

目前有一些针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测验的调查由于测量工具的不同和评价方式的差异等原因,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不一。根据各方面的资料,我们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在当前,教师不仅面临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压力,而且有学历、职称、论文、课题、竞聘上岗等各种压力。另外,教师这一社会角色往往使得他们更容易隐藏自己的心理问题。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促进他们自身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的需要,而且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为了进一步了解职校教师的心理状况,使职业学校教师能够身心健康地工作和生活,我们开展了本次调查研究工作。

我们选择的是小样本调查,调查人数为30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在调查中我们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和座谈法。

一、结果和分析

根据对本次抽样调查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当前我校教师的心理状况呈如下特点:

1、教师能够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地进行交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66%的教师都能够真心地去爱护和关心学生,与学生平等地交往。他们认为现代的教育体制与过去有所不同,长辈式的教育方法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以及当今学生的需要,只有成为学生的朋友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需求。

2、教师能够积极努力储备知识,调整心态。21世纪的今天,学校和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着这些挑战,我校教师能够积极调整心态。在调查中,100%的教师都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研究有关教育理论的书籍,并认可自己花钱进行再教育。

3、一部分教师存在职业倦怠感。教师工作的特点使得他们成年累月地重复着工作,需投入大量的情感和精力,但其成就却无法获得及时地反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调查表明,只有50%的教师认为从不后悔自己对职业的选择,有10%的教师经常后悔对职业的选择。调查还显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程度有所下降,只有63.3%的教师经常喜欢本职工作;26.7%的教师有时喜欢;10%的教师从不喜欢本职工作,6.67%的教师经常考虑辞职不干,50%的教师偶尔有这种想法。

4、职校教师的社会地位有待提高。调查中当问及职业教育在社会上处于什么地位时,76.6%的教师认为职业教育社会地位极低,处于滑坡状态。在30名被调查者中,有76.6%的教师认为工作环境非常不符合他们的期望。

5、职校教师在工作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压力。通过对随机抽样的30人的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在工作方面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压力,一些人正在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困扰。其中有66.7%的教师感觉工作压力特别大,他们的压力来自于领导的认可程度、同事的看法以及繁重的备课工作等。其中90%的教师认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已远远跟不上当今社会的需求。

二、建议

1、教师要敢于正视工作中责任感与自我实现的冲突,要善于从每一节好课中体验成功,从每个学生的点点滴滴的进步中体验成功。

2、人贵有自知之明,教师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自我认识,既不自高狂妄也不妄自菲薄。有时要站得高一些,方能高瞻远瞩;有时要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体会到人生的快乐。

篇3

【关键词】 精神卫生;文献计量学;对比研究;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209-03

Meta Analysi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Research in China/WANG Ping*, ZHANG Yue-ping, HUO Yong-quan.* Counseling Center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Xi'an (71005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the bases of improving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a meta analysis was used to discuss their mental health by empirical research in China. Methods A literature research through Chinese network database, and 26 literatures were obtained. Finally meta-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Results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differed with norm of China significantly. Female teache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ale teacher i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factor. The elder teachers' mental health was mostly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younger teacher.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was better tha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Conclusion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should be positively regarded by their family, their university and our society.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Bibliometrics; Comparative study; Student health services

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公众的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健康问题,而心理健康则是其中的关键问题。针对心理健康,1946年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有4点: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1]。

目前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学术期刊,但是仍显不足,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是研究问题单一,重复研究的问题很多,研究领域没有扩大和深入;第二是目前多数研究都是停留在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的层面,实证研究仍然有限;第三是研究工具比较单一,一般主要使用某几种问卷,常见的是SCL-90,而对其他研究工具的应用研究不足[2]。由于以往的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大多使用SCL-90问卷,因此本研究以此作为心理健康的衡量工具,通过采用Meta分析方法,尝试通过文献的历史回顾,从以往的轨迹中得出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综合结果。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使用网络数据库,包括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万方数字化期刊库,检索的关键词包括高校教师、SCL-90。

1.2 文献纳入标准 (1)文献的研究类型是实证研究;(2)文献的研究对象是高校教师或包括高校教师的群体;(3)文献的研究量表必须包括SCL-90;(4)文献的数据必须包含SCL-90各因子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1.3 数据提取 经过文献检索后笔者得到26篇符合条件的文献,从符合条件的文献里提取出数据。SCL-90量表共包括9个因子,提取后数据太大,所以只列出数据简表,见表1。

1.4 方法 进行Meta分析,使用Cochrane协作组织的Review Manage 4.2完成。Meta分析是利用统计技术,综合多个独立的同类研究结果,对结果或某特定方法/措施的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3]。

2 结果

2.1 与全国常模组比较 表2表明,目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 不同性别教师比较 表3表明,不同性别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在个别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来说,高校女教师的抑郁和焦虑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教师。

2.3 不同年龄教师的比较 表4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高校教师在心理健康的多数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4 不同类型教师比较

2.4.1 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比较 从表5看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中学教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来说,高校教师的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中学教师(P值均

2.4.2 高校教师与小学教师比较 从表6看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来说,高校教师的躯体化因子、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小学教师(P值均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有显著差异,表明除个别因子之外,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来说情况不佳。以往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和全国常模只在偏执因子存在显著差异[4]。分析中发现这篇不一致的文献在纳入文献中所占权重并不高。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来看,教师、医生、农民、律师、家庭主妇等几类人中,教师患神经官能症的可能性相对更高[5];有研究认为,今天的教师正经历着比以往更多和更严重的压力[6];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量比工人还大,并认为国家应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7]。对于国内高校教师,社会有必要提供给他们更多的关注,高校应该开展针对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活动。

高校女教师的抑郁和焦虑水平都显著高于男教师,表明女教师可能比男教师具有更多的情绪困扰。这可能与高校女教师的多种社会角色压力有关。相对男教师,她们必须是优秀的教师、称职的母亲、体贴的妻子、孝顺的女儿,如果担任领导的话,还必须是个杰出的领导,这样容易产生角色冲突现象,就会产生心理压力感。

高校中老年教师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青年组,表明高校中老年教师可能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明显差于青年教师。一般认为,年青教师的压力高于中老年教师,因为他们要结婚、要买房、要建立事业、要搞好人际关系,但是结果可能并非如此,实际生活中中老年教师可能会比人们想象的要面对更多的问题。在学校里中老年教师多数为学科带头人或重要的管理工作;在家庭里,必须面对老人赡养、子女上学和就业等问题;目前社会对高校中老年教师支持也往往不够。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中小学教师,表明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可能面临更多压力。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压力是学生升学带来的压力,第二个压力是经济利益和教师水平及其任职班级成绩挂钩带来的压力,第三个压力是教学任务繁重带来的压力。而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只是教学和科研,不必承担提高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和升学率的压力。

4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84.

[2] 林小群,殷恒婵,马强.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综述.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55-65.

[3] 汤旦林,李晓强.Meta-分析:一种量化的信息综合方法(上).数量统计与管理,1997,16(4):59.

[4] 钞雪林,万爱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研究.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45(6):149-151.

[5] 王建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开明出版社,2001:101-128.

[6] EVERS WJG, BROUWERS A,TOMIC W. Burnout and self-efficacy:A study on teachers' beliefs when implementing an innovative educational system in the Netherlands. British J Educat Psychol, 2002,72(2):227-243.

篇4

论文摘要:本研究采用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对沈阳地区72名幼儿教师进行测试,探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结果表明:沈阳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成人常模,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23.6‰各年龄阶段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教龄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班型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无显著差异;不同学历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除强迫和恐怖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因子都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还对幼儿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问题提出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我国教师职业的压力呈上升趋势,幼儿教师也不例外。社会、领导、家长对幼儿教师的高期望,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化带来的对幼儿教师的学历、能力素质、专业水平等各种素质的高要求,减员增效、岗位聘任、晋升晋级等都会成为幼儿教师的压力源。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教师担负着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责任。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我们急需重视的问题。研究发现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儿童行为问题显著相关,要减少幼儿行为问题,必须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我国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则更晚。通过检索文献发现,1997年郑晓边等在《学前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必须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和王星在《前沿》杂志上发表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这两篇文章可算是国内较早的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理论性文章。然后沉寂了两三年,直到2000年以后,各地学者才又陆续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并对此进行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理论探讨。从理论和思辩层面上探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2)现状调查研究。这方面的论文研究相对较多,如2007年洪佳佳在《科教文汇》上发表的《杭州、金华两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陈小异等在《学前教育研究》上发表的《粤川渝三省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等,主要是研究者就本地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的问卷调查研究和应对策略研究,但未见全国规模的调查研究。(3)相关研究。刘瑛2006年在《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但仅几篇而已,并不多见。

总体来看,有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虽然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呈现增长的趋势,但研究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仍局限在现状的调查研究方面。研究显得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缺少地区间的比较研究和全国规模的调查研究。且研究结论中出现不一致的地方,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证明。有关教师心理健康应对策略的研究多是停留在理论探讨水平,操作性不强。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后,提高本地区教师素质已成为各地教育部门的工作重点。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本省市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沈阳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症结所在,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沈阳地区4所幼儿园为单位抽取100名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72份。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其中2025岁28人,26-30岁30人,31-35岁4人,36岁以上10人。

(二)研究工具

此次调查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分为9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

该量表采用5级计分法,无症状反应计1分,轻度计2分,中度计3分,偏重计4分,严重计5分。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用SPSS 13.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沈阳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由表1可见,幼儿教师各因子检出率前3位依次是敌对、躯体化、强迫。参照有关标准,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一个因子的得分大于等于3分者,则被认为被试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通过分析处理,幼儿教师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人数占23.6%,各因子项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敌对18.1%,躯体化15.3%,强迫15.3%,抑郁12.5 %,焦虑12.5%,偏执12.5%,人际敏感9.7 %,恐怖9.7%,精神病性8.3%.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与全国常模相比,本研究的72名幼儿教师在SCL-90各因子得分均比全国常模高,除人际敏感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外,抑郁和偏执两因子有显著差异(P,其它各因子均有极其显著差异(P

(三)不同年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表3可见,幼儿教师各年龄段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 ),这说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

(四)不同教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表4可见,5年以下教龄的幼儿教师得分略高于6年以上教龄的幼儿教师,但无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不同教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当。 3.不良情绪反应突出。在调查中发现,沈阳地区幼儿教师中敌对、抑郁、焦虑的阳性症状依次为18.1%,12.5%,12.5%,这些情绪长期存在会直接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敌对主要从思想、感情以及行为三个方面反映出来,包括时常有工兀恶的感觉、摔物、喜欢与人争议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抑郁主要指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咸旦、动力缺乏、活力丧失、悲观、失望、对自己失去信心、有罪恶感;焦虑主要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湘金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特征,如气促、出汗、失眠等。分析其原因主要是:(1)教师的成就愿望比一般人强烈,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渴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更渴望成功,可是现实生活中,教师的成功具有不可确定性,职业成就感不像其他职业那么明显,教师的很多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恐怖等心理问题。(2)有些园所管理上过于僵化,教师处于被控制;被监视的状态下,导致教师容易神绍过敏,心中不踏实,在工作中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事,心神不宁。

(二)不同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1.不同年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同,而有的学者研究认为随年龄的增长,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逐渐下降与本研究的结果不同,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有:(1)现代幼儿教师无论是年轻还是年长些,都面临着培训进修,评比,晋级等学习和考核,还有幼儿课程日益丰富、复杂,也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各年龄的幼儿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压力。(2)年轻的幼儿教师生活和家庭压力较小,体力充沛决定了她们对高强度劳动的耐受能力,但自身的经验不足和应激能力较差。年长些的幼儿教师虽然教学经验和心理素质较好,但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教师除了承受超负荷的工作外,还要承担照顾老人和操心孩子成长等各种家庭问题。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教师都受各自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所以心理健康水平大体相当。(3)本研究以5岁作为年龄段的划分间距,而年龄在31--35岁4人,36岁以上10人,样本偏少也是造成结果差异的一个原因。

2.不同教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发现,5年以下教龄的幼儿教师比6年以上教龄的幼儿教师其分数略高些,但差异不明。通常,由于经验的差别,教龄短的幼儿教师承受压力的程度,对课程的把握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都不及教龄长的幼儿教师,所以在得分上教龄短的教师高于教龄长的教师。但不同教龄的幼儿教师同样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教龄长的教师还面临着更多的家庭负担,上有老下有小,同样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所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与教龄短的教师基本相当,不构成显著差异。

3.不同班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班型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同,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1)小班幼儿的年龄较小,在生活上需要教师的细心照料和呵护,同时小班幼儿的教学计划较少,所以教师虽然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但教学力较小。(2)中班幼儿相比较下更淘气,更活泼,生活自理能力也明提高,但家长、幼儿园对幼儿所学知识的要求也更高。这样,中班幼儿教师虽然在幼儿的生活上投入精力有所减少,但教学压力却提高。(3)大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强,教师不必在生活上付出太多体力,但在教学计划上更严,更紧,面临的要求也更高。由于不同班型幼儿教师都有各自的工作压力,所以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

4.不同学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在学历上差异非常显著。本科学历幼儿教师除了强迫和恐怖两个因子外,其余各因子上都显著高于专科学历的幼儿教师。而贾林祥在研究中指出中小学教师中学历高者比学历低者更健康。幼儿教师中高学历者出现较多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1)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本科生大学毕业后满腔热血地投入到工作中,但较低的工资与社会地位让本科学历的幼儿教师认为得到的回报与其学历不成正比,导致本科学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差。(2)本科学历的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不甘心做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当她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但并没有多大的进步时,内心会产生一种消极情绪,也是导致本科学历幼儿教师出现较多心理问题的原因。

五、结论

1.沈阳地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水平比全国水平要低,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

2.不同年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差异。

3.不同教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差异。

4.不同班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差异。

5.不同学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除强迫和恐怖因子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因子都有显著差异。

六、解决对策

(一)完善幼教办学体制.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待遇

学前教育是小学教育乃至中学教育的基础,但学前教育并未纳入义务教育的行列。这使得学前教育的管理等方面无法与义务阶段的教育相比。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也远比不上中小学教师。另外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参差不齐,幼儿教师的流动也较大,这无疑是学前教育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对幼儿教师的合理利益进行保障,落实优惠政策,改善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并通过积极的宣传提高幼儿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从而满足他们的精神与物质的需求,使其付出与回报基本持衡。幼儿教师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她们所从事的职业理应得到社会的理解,家人的支持,家长的配合。

(二)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保健能力

幼儿教师普遍缺少相关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对自身所出现的某些心理问题不能给予正确的对待,也缺乏正确的方法加以调整,从而使某些心理问题加以恶化。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轻微的心理问题,只要加以正确的调整就可以很快的恢复正常。幼教机构或上级主管部门应定期举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团体培训,提高幼儿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学习处理各种心理问题的应对技巧。如对新招聘的幼儿教师进行人职前的心理培训,这不仅能提高幼儿教师本身的心理素质,对幼儿教师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必要的。

(三)加强自身修养,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

幼儿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积极以正确的态度应对环境中遭遇的各种刺激与压力,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不要因别人把你看成是“孩子王”就降低自己的职业要求,贬低自己的职业价值,从而贬低自己的能力。幼儿教师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应刘来自各方面的刁难,也不会产生职业危机感。另外幼儿教师要积极的建立自己的^、际关系网。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学会如何与领导相处、与同事相处、与幼儿家长相处,与自己的家人相处,并增进相互间的信任与合作对增进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意义重大。生活中某些幼儿教师容易把个人情绪带入与他人的交往中,这对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不利的,在教育行业中,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全身投入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幼儿教师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意识与能力,才能不断维护与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五)不同班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从表5可见,中班幼儿教师各因子分略高于小班和大班的幼儿教师,但经过方差检验无显著差异( P>0.05 ),说明不同班型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当。

(六)不同学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表6可以看出,本科学历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专科学历,除了强迫、恐怖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在其它因子上都有显著差异((P

四、讨论

(一)沈阳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本研究得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23.6%,这一结果高于国内学者对广西、山西、四川等地的调查,也略高出中学教师22.5%的检出率。所以,沈阳地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对教师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事实上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普通人群还多。本研究除了人际敏感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外(P>0.05 ),抑郁和偏执两因子有显著差异( P

篇5

目前哈尔滨市高中教师心理问题导致躯体化的状况

本研究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哈尔滨市高中教师分层抽样,选取了省重点、市重点和普通高中教师若干人进行了心理问卷测试,每个层次均是大样本,发放问卷共4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349份有效问卷,有效率87.3%,更好地体现了调查样本的代表性、典型性与普遍性。

SCL-90总体情况:该普通高中教师群体统计结果表明,SCL-90总分超过160分的人数为100人,占被调查教师的28.7%;总分超过200分(包含200分)的人数为38人,占被调查教师的10.9%。(具体数据见《黑龙江教育・中学》2014年第6期第35页表2。)

普通高中教师与全国常模(87版)相比,总分、总均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项目上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躯体化因子与常模有极显著差异,高于全国常模,即教师有明显的各种躯体不适的症状表现。(具体数据见《黑龙江教育・中学》2014年第6期第35页表3。)

通过数据筛选和对表格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SCL-90调查显示哈尔滨市普通高中教师轻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8.7%,有10.9%的普通高中教师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在测量的9个心理因子中,躯体化症状最为严重,大约占到调查群体的8.02%。

案例分析

【案例1】

王老师,男,26岁,是一名年轻教师。最近总感觉胃不舒服。王老师在学生时代就不好好吃饭,挑食,还经常喝冷饮。所以经常会有胃不舒服的症状,他以为是小毛病,自己也没在意。工作后,由于事务繁忙,王老师就把病痛的事放在一边了。就在前不久,他在学校食堂刚吃完饭后吐了,他自己觉得休息一会儿就好了。没想到连续几天都这样,在同事的帮助下,他才到门诊挂了肠胃科,做了检查,结果显示肠胃并没有问题。

王老师觉得既然医生都说没有问题了,他还是没有在意,继续工作。可病痛断断续续地折磨着他,让他实在难以忍受。后经同事介绍做了心理咨询,结果显示,王老师患上了躯体化障碍。

【分析】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是相互影响的。当一个人心理长期处于一种过度的紧张焦虑状态时,就会导致身体出现相应的反应。而王老师正是出现由于工作压力过大导致的高焦虑所产生的躯体化症状,即我们常说的身心类疾病。躯体化症状特征多种多样且反复出现,有模拟的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反复申述变化不定的躯体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和任一部位,他们强调众多的躯体症状,常常到综合性医院寻求治疗,很少主动提出心理问题。常见的症状是:肠胃道感觉(疼痛、打嗝、 反酸、呕吐、恶心等),异常的皮肤感觉(痒、刺痛、烧灼感、麻木感、酸痛等),可伴有明显的焦虑与抑郁情绪。

对于这类病症首先进行放松训练,也可以进行系统脱敏,如果病症较严重可以口服少量药物进行缓解,必要时可配合理疗等物理治疗。

【案例2】

李老师,女,35岁,是一名青年骨干班主任教师。最近总是感觉胸闷、手发麻、心慌,这种症状大约每年都会出现两次,也曾去医院作过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李老师平时工作非常繁忙,心脏本来也不太好,身体有些吃不消,家里还要照顾刚刚上幼儿园的女儿,前不久有一同龄同事患病做了心脏支架手术。

后经丈夫陪同做了非常详细的检查,大夫诊断为由于工作压力大导致的心因性神经功能紊乱,后又经几家大医院诊断都无大碍,确定为心因性躯体化症状。

【分析】心理暗示会在不经意间对一个人身心产生影响,特别是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过大的工作焦虑水平和家庭生活压力之时,就容易对外界做出夸大的反应。而李老师正是由于自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中加之身边同事患病等消极心理因素的暗示,从而导致躯体化症状的出现。这是李老师未意识到的,也是对所焦虑事情或责任的一种逃避。

对于这类病症首先让患者从意识层面有良好的心理认知,几家大医院相同的诊断已经能够消除她大部分的躯体化症状,李老师还要注意平时的放松训练以及进行积极的暗示,多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多参加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

原因分析

无论哪个年龄段的教师都反映有躯体不适感。究其原因,这些症状可能与教师长期伏案工作有关,也可能与教师过度压力及紧张焦虑水平有关。过往的研究表明,教师这个职业是高压力职业,容易产生情绪耗竭与职业倦怠。教师的各项躯体不适感及饮食睡眠问题往往是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其实,躯体化的根本原因就是潜意识通过这种症状和反应回避某一事情或责任,也可能是想引起别人的关注和照顾等,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学校和家长对教师工作的过高期望。

在多元发展的现代社会,社会对教师有着极高的期望,这种社会期待久而久之便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教师的自我期待,使教师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同时,家长对教师的要求几近苛刻,这也使教师不堪重负。与此同时,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在承担日常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必须接受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各种考试等,身心负担极大。教师既要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潮流又要迎合家长确保升学率的需求,而这两者往往不能统一,使得教师心理矛盾冲突加剧,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导致了教师多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学校和家长给教师带来的压力会转化为教师工作的高焦虑,如果调整不好就会出现躯体化症状,这是典型的心理问题躯体化的表征。

第二,社会地位和家庭责任的双重压力。

有些教师虽然在从事教师工作,却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缺乏职业自豪感。社会要求教师为人师表,教师常常不得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惧。而职业的神圣感和实际社会地位间的反差,不可避免地使教师产生内心的角色冲突。另外,高中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付出劳动很多,但由于文凭、职称、收入等实际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使一些教师感到困惑。这种职业劳动价值与职业劳动回报的矛盾,加剧了教师的心理冲突。

教师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尤其是女性教师担负了更多的责任,教师超常的工作时间势必造成与家庭责任的矛盾。因此,工作中的矛盾冲突得不到合理的释放,家庭的责任又不可回避,这种双重压力会产生部分教师的躯体化,其实,这就是一种内心无意识的回避状态。

第三,教师个体人格特征的影响。

除此之外,还与教师个体的人格特质有关。如有的教师过于自卑,不善与人交往,个性刻板,不善调节,等等,使得他们在同样的外部压力下更易产生躯体化问题。

应对策略

我们要认识到心理问题导致躯体化症状是可以疏导和治疗的。由于心理健康状况导致个体身体症状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心理问题,通过积极的心理辅导和治疗,身体症状是可以缓解和消失的。

第一,学校应为教师创设温馨舒适的工作环境。

除了社会应当给与教师正确的关注与评价之外,学校应定期为教师做心理健康测评。针对教师中较为常见的饮食睡眠、躯体不良症状等,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帮助教师了解“心身疾病”的概念,让教师能够认识、判别自身的心理状况。通过宣传和讲座,让教师掌握一些正确的压力应对方式。建议开展一系列团体心理活动和体育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强身健体、减少躯体症状,另一方面也能够较好地缓解一些教师的焦虑抑郁情绪。

第二,掌握放松训练的技巧。

在一个非常放松的环境里仔细体验心理焦虑时身体哪些部位的肌肉变得紧张。再把紧张的肌肉逐渐绷紧,坚持数秒后自动放松。然后双目微闭,缓慢进行深呼吸,重复几次,使心情平静下来。注意吸气的时候要“深”,要“满”,吐气的时候要“慢”,要“匀”。平时经常练习会减少或消除躯体化症状的出现。

第三,掌握系统脱敏的技巧。

系统脱敏是将放松训练和条件反射原理结合运用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基本方法是,在患者出现焦虑或恐怖反应时,同时引起一个与之对抗的肌肉松弛反应(放松训练),以使患者原来的不良反应强度减弱,这种做法又称交互抑制。将交互抑制按等级排列,从弱到强,渐次实施,直到最终消除患者的不良反应,此即系统脱敏。

应用时,要求我们先进行放松训练,待全部放松程序完成后,要患者按假定焦虑等级的第一种情景进行想象,看自己是否会出现紧张。如果感到不紧张,肌群继续呈松弛状态,便可转入下一个情景。假如在某一个情景的想象中感到存在紧张状态,即应在自觉紧张的肌肉部位做一遍放松练习。以此类推,直到每一个情景均不感到紧张为止。

第四,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和积极参与公益心理辅导。

教师的工作比较繁忙,养成经常体育锻炼的习惯是缓解工作压力最直接的方法,也是增强体质的良好途径。体育锻炼也是对心理状况的一种积极暗示,乐此不疲的体育锻炼会消解心理问题的产生。在积极暗示的作用下,体育锻炼也是对躯体化症状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篇6

【关键词】驾驶员;心理健康;交通事故;分析

1.前言

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道路车行,同时也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诸多隐患。在影响交通安全事故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占着主导的地位。因此本文从机动车驾驶员违章的行为现象分析出发,对其产生的根源心理健康状况因素对交通事故影响进行深入探究,并对控制驾驶员违章行为,及提高驾驶员心理素质,保护心理健康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措施,为减少交通事故做出贡献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2.驾驶员心健康状况对交通事故安全的影响

2.1危险知觉

要做好行车安全,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必须随时充分的获得有关信息,在危险发生之前对可能引起安全事故危险信息能有准确的感知能力,可是在行车过程中,各种信息,无论是有关的、还是无关的,是安全的、还是危险地,这些信息总是混杂的,还要靠驾驶人直接利用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做出整体的反映,这就是知觉。危险知觉应该是驾驶重要技能之一,是对外来环境潜在危险因素进行主观认知、及判断和评价,以及应该具有的准备行为,危险知觉能力高低与驾驶员的年龄、以及实际经验有关,还和驾驶员身体状况有关。对感知能力的提高可以可通过培养和实际的训练来完成,尤其是瞬间筛选判断有用信息的能力。假如感知外界的信息发生了失误,比如驾驶员在患病,疲劳,酒后,压力过大,精神过于紧张都会对大脑产生不良的影响,这时极易发生感知错误,就会造成人们对信息的记忆、思维、以及对信息作出的判断和决策等一系列都发生错误,严重的会造成事故。所以,加强驾驶员的危险知觉能力测试及训练是尤其重要的。

2.2 驾驶风格因素

驾驶风格实质上就是指驾驶员长期行车过程中养成的驾驶习惯,其包括是否好超速,是否好超车以及是否好违章等,驾驶员危险的驾驶风格甚至能掩盖了高超驾驶技能,不安全的驾驶风格主要有两个来源。首先,来源于不正确的驾驶态度和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不够重视。其次,来源于驾驶员对其驾驶技能过高评价,太过自信,以及对安全水平不能正当的评估,因而有可能增加他们发生事故的危险性。

2.3感知运动能力因素

是指驾驶员的在行车时的反应速度、知觉能力、注意力、判断力等基本能力。驾驶员对复杂情况反映能力主要表现在其完成驾驶动作的准确、及时、协调以及可预见性方面。尤其是发生紧急情况时操作动作是否失误取决于操作的熟练程度。还表现对注意的分配上。驾驶员要安全可靠地进行驾驶,既要正确地完成操作动作;同时又要观察好道路交通情况,及时发现和判断有关的危险信息。这就要求对驾驶员的注意力进行有效地分配。要完成这种分配,这就要求驾驶员具有高超熟练的驾驶技术,以保证各种驾驶动作能“自动化”地完成。

2.4人格因素

在人心理特征个性化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驾驶能力的核心部分,所以驾驶员培养和塑造良好的性格可以大大提高安全行驶的可靠性。据有关交通心理学研究,具有冷静、沉稳、温和开朗热情、情绪不易冲动、为人谦虚等性格特征的驾驶员不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要有良好的性格特征,离不开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情操,良好的性格和道德情操可使驾驶员在行车中正确处理好各种个人和他人的关系,理智处理行车中的各种问题,自觉地接受交通法规的约束,以确保行车的安全。

3.加强驾驶员考核、安全培训及心理健康教育减少交通事故的措施

3.1加强对驾驶员的选拔、安全培训与考核

对驾驶员的身体健康条件要有硬性标准规定之外,还要对其进行立体视觉检查和测试。对于专门从事运输的专职的驾驶员,还要增加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标准进行考核选拔。对驾驶员的培训要以驾驶知识、驾驶技能训练及安全驾驶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其中驾驶知识包括交通法规相关知识、车辆保养、性能及操作,安全行车和道路常识等。驾驶技能训练主要是掌握和反复训练动作要领,保证动作熟练协调,形成一个的动作整体;以保证驾驶动作“自动化”地完成。培养驾驶员安全驾驶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主要针对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心方面,重点是解决工作的态度问题及解决交通活动的社会关系,并且制定相关的考核标准。

3.2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

对新驾驶员考执照前要对交通法规进行系统地学习,特别对第五条第六条的主要条款,不仅要理解还要熟记;还要学好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交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高行车安全意识;强化交通管理以及违章处罚力度;特别对故意违章行车的驾驶员,对其学习班进行安全教育,调整驾驶员的心理素质,保证其心理健康,减少和预防心理违章,同时也利用广播电视做好交通法规的宣传,用来提高全社会的交通安全意识,形成大众交通安全文化。

3.3加强心理训练,提高心理素质

加强对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健康教育,按着交通心理学研究成果要求,对新驾驶员要进行适应性心理培训,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导驾驶员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做好针对驾驶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各项安全措施,从而控制交通事故的源头。

4.结束语

本文对交通事故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先从驾驶不安全行车行为分析,对其产生的根源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得出驾驶员的心理健康因素是产生交通事故主要因素的结论,进而提出加强驾驶员安全意识,强化安全及心理素质教育培训,积极保护驾驶员的心理健康的合理化建议和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交通安全事故,大力发展交通事业。

5.参考文献

[1]李辉,张涛,崔军等《宁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上海预防志,2007,19(9):4540,4587.

[2]陈爽.驾驶员《心理应激与事故倾向性的相关研究》.山东交通学报,2005,13(4):77-81

[3]陈晓明《交通安全指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89.

篇7

【关键词】 成普教护生;心理健康;应对方式

成普教护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挫折感、消极情绪及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必要分析探讨此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某学院一年级护生315名,其中成教护生150名,普教护生165名。

1.2 方法 SCL-90[1]为0~4五级计分,包含9个因子。特质应对方式问卷[2]为1~5五级计分,包含两个成分;在统一指导语下,以无记名方式进行自测。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SCL-90各因子比较 成教护生的抑郁、焦虑因子明显高于普教护生,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因子差异均无显著性。见表1。

成教护生属非国家计划内生源,他们对高考落榜的感受更强于普教护生,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也较大。在诸多事宜上常伴有紧张不安和忧郁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是焦虑的表现[3]。抑郁是一种较持久的情绪低落状态,多与焦虑相伴[4]。

2.2 特质应对方式各成分的比较 成教护生的消极应对高于普教生、积极应对低于普教护生,其差异 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两组护生SCL-90各因子比较 (〖x〗±s)表2 两组大学生特质应对方式各成分比较

注:**P

2.3 SCL-90各因子与特质应对各成分的相关分析 315名成普教护生的SCL-90各因子与消极应对呈高度正相关,这与特质应对方式问卷作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但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6个因子均与积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却不同于其研究结果[2],这可能与地区、文化背景及群体的特殊性等因素有关。见表3。 表3 SCL-90各因子与特质应对各成分相关分析注:*P

3 讨论

随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影响成普教护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越来越多。本研究显示,心理健康状况对应对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说明消极应对方式是阻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积极应对方式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应组织学生多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和信息交流;尤其对于成教护生应更加重视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和心理咨询工作的针对性。使学生们端正认识,注重自我心理保健,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养成积极的心理应对机制,主动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31.

2 姜乾金,沈晓红.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20.

3 李心天.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88:46.

篇8

关键词:交通警察;心理障碍;躯体化症状因子

社会环境的刺激因素引起个体心理应激反应,从而产生多种心身障碍。心理健康问题是引起精神活动障碍,加重躯体疾病的主要原因。交通警察常年露天工作,直接、长期地暴露于交通废气、高噪音侵害的工作环境中,易导致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3]。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参加健康体检的交通警察群体进行以躯体化症状为表现的心理障碍筛查,了解我市某警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为警察群体的保健工作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012年7月~9月来我院进行团体健康体检的交通警察体检者共2939名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674份,有效应答率90.98%,其中男性2359名,女性315名,分别占该群体参检人数88%,12%。

1.2方法

1.2.1筛选方法 采用以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为主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其中调查项目包括年龄,性别等社会人口学特征,以及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中20个常见症状项目,问卷调查方式为体检者自行填写为主,医生询问补充为辅。

1.2.2筛选工具及判定方法 ①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omatic Self-rating Scale,SSS)[2]:由上海仁济医院心内科毛家亮编制,该量表共有20个症状项目,分成4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症状9项,焦虑症状5项,抑郁症状4项、焦虑抑郁症状2项[3-5],其重测信度ICC值为0.96(P

1.2.3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epidata3.0构建数据库,双遍录入法,核对无误后再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统计方式包括统计描述,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

2 结果

2.1交通警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2674名交通警察,根据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所列症状的统计,心理障碍阳性人数为116名(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所得总分≥40),占体检人数的4.43%;其中男性阳性人数为102,占男性体检人数比例为3.32%,女性阳性人数为14,占女性体检人数比例为4.44%;各个因子阳性比例较低,均低于20%,躯体化症状因子阳性比例为5.27%。(表1)

2.2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主要症状人数统计情况 单项阳性症状比例最高的七项,比例均高于20%。分别为躯体化症状四项,包括易尿频、尿急,咽部不适、喉咙有阻塞感,呼吸困难、喜大叹气,头晕、头痛;焦虑症状三项,包括经常会担心自己生病,肢体易出汗颤抖或忽冷忽热,强迫感(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其中,男女比例差异较大的阳性症状为头晕、头痛,分别为28.83%、41.27%,其余阳性症状比例基本相似。(表2)

2.3躯体症状因子与交通警察心理健康状况相关性分析 躯体化症状因子得分与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总分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2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理障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高发疾病,越来越多的心理障碍患者以躯体化不适为主诉前往综合性医院就诊[1]。大量研究证实,现代人容易患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是精神上面临着来自社会、经济、工作、健康等越来越多的竟争和压力[7]。交通警察常年露天工作,直接、长期地暴露于交通废气、高噪音侵害的工作环境中,更易导致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2],尤以躯体不适症状为主诉的心理健康问题为甚。目前,国内外对疾病与心理因素互相影响的认识水平已经有提高,但较需要应对的现实问题还远远不够。综合医院各科均存在大量的以躯体不适症状为主诉,临床上找不到疾病诊断依据,或者有相关疾病,但其自我症状与疾病严重程度不符的患者,而这些实质是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症状,与传统意义上精神科的心理障碍患者并不完全相同。

本研究应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2](Somatic Self-rating Scale,SSS)作为健康体检人群心理障碍筛查,发现广州市交通警察人群中,心理障碍阳性比例较低,仅占该人群的4.43%,与广州地区各类精神障碍加权时点患病率[8]基本持平;其中男性阳性人数为102,比例为3.32%,女性阳性人数为14,比例为4.44%,这表明本交通警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分析交通警察各个因子情况,因子阳性比例较低,均低于20%,躯体化症状因子阳性比例为5.27%。躯体化症状因子与交通警察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r=0.921,P

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警察队伍对当今社会非常重要。因此,这个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应当受到重视,体检能及早发现人群中疾病的危险因素,通过及时改善生活方式,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是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本研究观察对象属于高压力工作群体,工作岗位特点是经常暴露于交通废气、高噪音环境和经常处于压力应激状态。因此采取减少交通废气排放,降低城市噪音,定时轮岗减轻压力等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躯体不适症状的出现,从而减少躯体疾病伴发心理障碍或由心理障碍而引发的躯体疾病。已有的研究发现,部分心理障碍的发生具有性别差异,由于性激素以及对对应急压力的行为模式不同,女性较男性更易发生心理障碍[9],提示防治伴有躯体化症状的心理障碍时,应注重采用个体化,心理疏导与身体疾病治疗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

首次在较大型群体健康体检中采用毛家亮医生研究的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为主,适当增加年龄,性别等社会人口学特征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配合度高,花费时间、人力少,应用于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体检群体作为自评量表可行性较好,方便与其他人群调查结果进行比较。不足之处是应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体检者自己主观判断受体检时的健康状态、情绪等因素影响,较难统一的判断标准。随着我国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的统一和交警健康状况记录系统的完善,可采用队列研究来提高研究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文源.综合医院精神医学问题的认识[J].医学与哲学,2010,2:9-11.

[2]庄琦,毛家亮,李春波,等.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9):R1.

篇9

【关键词】 精神卫生;对比研究;学生,医科

【中图分类号】 R 395.6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732-02

心理干预已成为21世纪现代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心理健康促进及心理障碍人性化干预模式[1]正在探索中形成并逐步完善。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人性化,就是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障碍类别,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关注个体人格偏差的倾向和原因,帮助学生解决阻碍其潜能开发的心理障碍。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学业的成功,也关系到高等教育和培养人才目标的实现。分析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障碍或人格偏离的原因,对高校人才素质培养、心理健康促进和个体人格完善,提出人性化心理干预建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医学生和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测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选取青岛大学医学院学生640名,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同年级学生616名。剔除无效试卷后,医学生有效被试611名(男生311名,女生300名),有效率为95.47%;师范生有效被试585名(男生229名,女生356名),有效测试率为94.97%。

1.2 方法 测量工具采用由宋维真等[2]修订的“心理健康测查表”(Psychological Health Inventory,PHI),该量表共168题,包括躯体化、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疑心、脱离实际和兴奋状态7个临床分量表,以及无法回答的题目数(Q)、说谎分数(L)和诈病或装坏分数(F)3个效度量表。以T分60分作为区分健全人格与偏离人格的临界点,如果某个临床分量表的得分在60分以上,则认定受试者在此方面存在心理异常,如果得分在70分以上,则认定受试者在此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分值越高,问题越严重。测查以班级为单位,由专业人员使用统一指导语进行标准化集体测试。个人笔答,30 min内完成。实发问卷1 256份,剔除Q量表原始分>10的被测试卷,获得有效测试答卷1 196份,有效测试率为95.22%。将原始分转换为相应的T分后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受检对象心理异常(T分>60)检出率为43.39%(519/1 196),心理问题(T分>70)检出率为12.21%(146/1 196)。医学生心理异常和心理问题检出率高于师范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比较 医学男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是54.34%(169/311),高于女生的39.67%(119/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P<0.01);师范男生心理异常检出率为48.03%(110/229),高于女生的33.99%(121/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P<0.01)。医学男、女生心理异常率高于师范男、女生,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3 不同专业大学生PHI分量表得分异常率比较 医学生前5位心理问题依次为躯体化、抑郁、脱离现实、病态人格和过度兴奋状态,师范生前5位心理问题依次为过度兴奋状态、抑郁、病态人格、躯体化和焦虑。医学生的疑心、躯体化和脱离现实明显高于师范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师范生的过度兴奋状态率高于医学生,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4 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心理异常大学生的PHI分量表得分比较 不同专业同性别比较显示,医学男生的躯体化、脱离现实和疑心高于师范生;医学女生脱离现实、师范女生兴奋状态水平较高(P值均<0.05)。相同专业不同性别比较显示,医学生的躯体化、病态人格和疑心平均分男生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6.61,3.51和5.66,P值均<0.01);师范专业心理异常学生的躯体化水平男生高于女生(t=3.47,P<0.01),病态人格女生高于男生(t=2.02,P<0.05)。见表3。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校医学生和师范生有心理问题或人格偏差倾向的比例为43.39%,有较严重心理问题比例为12.21%。与以往同类研究[3-4]结果基本一致。在2类专业的群体比较中发现,医学生的心理异常和心理问题检出率均高于师范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显示医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应引起高校足够的重视。

3.1 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共同点 不同专业群体的性别比较显示,医学生和师范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均为男生高于女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提示高校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生,人格不完善的比例较高。这可能与受社会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影响,进入高校后男性比女性对自己今后的成就有较高的期望,因而学业、事业、职业的社会化角色压力感普遍较女性大有关;另外,也与男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人际交流相对不足,因而获得心理支持相对较少等有关。

3.2 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异同点

3.2.1 心理问题严重程度不同 在PHI检出的心理异常(T分>60)的群体中,心理问题比较严重(T分>70)的人群比例各专业不同,医科生约为1/3,而师范生不到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师范生,说明医学生需要心理辅导的人群更多。

3.2.2 心理问题的侧重点不同 医学生的首要心理问题是躯体化,有近50%的心理异常学生会在高度的精神压力下有身体的不适感,即心理问题常以躯体症状反应表现出来。按其出现频数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抑郁、脱离现实和病态人格、过度兴奋状态。师范生的前5位心理问题首推过度兴奋状态,有超过50%的心理异常学生精力过度充沛,表现为乐观、外露、轻松、无拘无束、无压力感,其余依次为抑郁、病态人格、焦虑和躯体化。这可能与男生比例较高的为5年制医学生[5],专业课程的难度和学习考试的紧张度以及就业的压力均高于师范生有关,未受过系统心理学教育的医学生容易倾向于从医学和病理角度解释心理冲突或压力;而女生比例较高的为4年制师范生[6],因学业相对轻松和包括心理学等在内的文科知识涉猎较多,故心理、情绪和人格特点轻松活泼的成分较多,有较多时间和精力参加各项文体活动,人际关系比较融洽,心理支持系统比较完善,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较少,躯体化较轻。

3.2.3 心理问题在各性别组突出表现不同 PHI分量表之一的脱离现实显示异常心理的医学女生平均分高于师范女生(P<0.01)。项目分析表明,医学女生除有医学专业躯体化、疑心较高的特点之外,还有紧张,退缩、企图逃避现实和情绪不稳定的特点。应有针对性地鼓励医学女生勇于与人沟通交流,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患者交流的技能;而过度兴奋则以师范女生为高(P<0.01),表现为精力过度充沛,也不乏轻浮和不扎实的学习、生活姿态,提示在女生较多的师范专业应培养学生稳重和扎实的工作学习风格,减少夸张的、冲动的行为。医学男生躯体化、脱离现实和疑心平均分高于师范男生,显示他们既有男性的心理期望值高,心理调适、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低的特点,又有医学专业学生特有的职业敏感――疑病倾向,容易将心理冲突或心理压力以躯体不适形式表现出来。提示应针对躯体化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原因,给予相应的心理减压辅导帮助。

总之,应根据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适合学生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健康发展[7]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帮助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认识自己的个性缺陷,提高心理调节能力,以有效应对今后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的心理问题。

4 参考文献

[1] 雎密太,张建新.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模式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5,28(3):639-642.

[2] 宋维真,张建平.心理健康测查表(PHI)使用指导书.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93:9.

[3] 范存欣,马绍斌.大学生心理健康测查结果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1998,19(4):262.

[4] 刘欣,徐海波.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中国心理卫生,2003,17(2):124-126.

[5] 王岚,闫勃,王立金.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6,22(6):433-435.

[6] 樊晓光,周东明.青岛大学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6,27(4):326-328.

篇10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心理健康 亚健康

1.研究对象状况分析

对我国高校教师健康状况的研究近年来颇多,其研究对对象涉及到北京、河北、河南、福建、江苏、广西、兰州、陕西、湖北、广州、上海以及浙江等多个省市的高等院校,教师来自不同类型的高校。有的研究对某一地区所有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吴彬等的《福州地区高校教师亚健康影响因素的累积比数模型分析》一文对福州地高校教师健康的研究,也有对同一类型高校教师状况的研究,刘纯姣的《上海市财经类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也有对某一类型教师的健康状况的研究,黄忠兴的《浙江省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研究》。

2.研究方法状况分析

对教师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依据其研究内容的不同,其研究方法也有较大的差异。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多采用量表测量的方法,其主要有自评健康评定量表(SRHMS)、社会心理因素测量、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EPQ - RSC)等量表。自评健康评定量表(SRHMS)是个体对其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价和期望,目前,自评健康已经成为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健康测量方法之一。社会心理因素测量(job contentquestionnaire, JCQ) 对工作心理要求、工作自主性、工作社会支持三方面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测评。90 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用于测试心理健康水平,由90 项有关心理或精神症状的问题组成,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另外还有运用生命质量评价量表、自定亚健康量表以及体检等方法对教师的健康进行研究。

3.高校教师健康研究进展

3.1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在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中,有的研究显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全国相比较差,而有的研究则显示较好。魏美春在《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现实分析及其对策――基于江西省赣南部分地方高校的调研》通过因子分析发现,高校教师(SCL―90)各因子及阳性分数均高于全国常模,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偏执和人际敏感,是最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吴训慈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分析》一文中分析,高校教师与全国常模SCL-90 结果比较发现:调查组被试在总分及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恐怖、精神病性5 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其中躯体化和精神病性两个因子与全国常模差异非常显著。张虎祥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压力的相关研究》高校教师SCL-90总累计分135.87±31.71,总因子分14.98±3.48。与国内常模比较,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忧郁及焦虑因子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邱秀芳在《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一文的研究显示,高校教师自评生理健康总体状况较好,处于中等以上水平,自评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也处于中等水平。刘纯姣在《上海市财经类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一文表明:上海市财经类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总分及各因子均比全国常模低,总体良好。仅有9%的教师测试为阳性,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从研究对象所在地区发现,中西部经济不是很大发达的地区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身处上海和广州经济较为发达地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较好。

3.2 高校教师亚健康研究进展

韩新功在《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文中,河北高校教师的亚健康人数为67.5%,其中: 重度亚健康为41.3% ,轻度亚健康为26.2%。王翠芳在《高校教师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的结果显示:高校女教师亚健康状况高于男教师。司琦在《高校教师亚健康状况的心理成因与锻炼对策研究》中,有超过九成的高校教师自评处于亚健康状态,引起亚健康状态的心理原因主要是工作压力大造成的心情不好、焦虑、睡眠不良等消极心理状态。朱丽在《高校青年教师亚健康危险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30岁组在本调查中人数最多,占43.13%,他们的亚健康发生率最高,达79.17% ,其次是

4.结论

对教师健康状况的研究已涉及全国各个地区,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量表和体检数据的方法对教师健康状况进行研究。经济状况不同地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广州、上海经济发达地区高校教师好于江西、兰州等经济不是很发达地区的高校教师。而全国高校教师的“亚健康”均不容乐观。

参考文献:

[1] 邱毅,黄静珊,王兴林.陕西省高校教师身心健康与体育锻 炼现状调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3):313―316.

[2] 马亚娜,丁素琴,戴晶晶.苏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状况调查 [J].苏州大学学报.2007.27(1):91―93.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校级重点项目,项目编号:07sx2102。

篇11

【关键词】 精神卫生;职业卫生;人格;回归分析;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7-0605-03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益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和人格问题也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部分针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报告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为严峻,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既有各种工作压力、人际与家庭关系和物质环境,同时也有教师自身的人格特征因素以及社会角色冲突等[1-3]。本研究通过分层随机取样,在贵州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获取代表性样本,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职业压力、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开展少数民族教师的心理干预工作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贵州省黔西南、黔南和黔东南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为取样范围,每个州随机抽取小学、初中和高中各2所。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由各学校教务处负责召集教师,从每所学校抽取20~50名教师进行测试。共发放测试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542份,有效率为72.3%。其中男252人,女276人,14人未填;小学87人,初中281人,高中159人,15人未填写;农村105人,城镇273人,城市147人,17人未填;汉族260人,布依族144人,苗族62人,其他民族65人,11人未填。平均年龄(32±8)岁,平均教龄(10±8.5)a。

1.2 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4] 共有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分别表示没有、轻度、中度、偏重、严重。该量表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主要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8。

1.2.2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5] 采用朱从书等编制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该问卷共46个项目6个维度:考试压力、学生因素、自我发展需要、家庭人际、工作负荷、职业期望。本研究根据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部分教师的访谈,对问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问卷共42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采用1~5级评分制,分别表示没有压力、有点压力、一般、压力较大、压力很大。依据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得到学生因素、考试压力、职业发展、工作负荷、家庭人际关系、组织与社会氛围等6个因素。修订后该问卷总体和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6,0.90,0.93,0.86,0.82,0.82,0.87。

1.2.3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6] 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该量表共包括88个项目,由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掩饰性(L)4个分量表组成,每一题都有“是”和“否”2个答案,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该量表在国内使用比较广泛。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中小学教师心理卫生问题 教师SCL-90总均分为(1.87±0.59)。以3分作为临界值,考察被试在SCL-90量表各因子上得分为阳性的情况,结果发现,各因子阳性检出率从高到低分别为强迫症状(8.7%)、躯体化(8.1%)、抑郁(7.6%)、人际关系敏感(6.6%)、偏执(5.9%)、敌对(5.9%)、焦虑(5.2%)、精神病性(4.6%)、恐怖(4.4%),心理卫生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6.6%。

由表1可见,不同性别中小学教师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教学阶段中小学教师SCL-90得分和总均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学校所在地教师SCL-90存在一定差异,城市教师得分普遍低于农村和城镇教师,除偏执外,其余各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民族中小学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存在差异,汉族教师普遍低于布依族、苗族和其他民族教师,但只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和总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中小学教师EPQ得分情况 见表2。

2.3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压力、人格特征的关系 表3显示,职业压力中的P,N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值均

2.4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分为自变量,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总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型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因素,家庭人际关系,职业发展,P,N,E等6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可以预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F=87.628,P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差,心理卫生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6.6%。这一结果与国内同类研究结论[7-10]比较一致。提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予以特别关注。

以往有研究认为,不同教学阶段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7,11]。但本研究并未得出类似结论,其原因可能和取样对象有关:本研究在取样时,高三年级和初三年级已经放假,调查对象是一年级和二年级教师。由于中学一、二年级教师没有学生升学压力,无形中降低了教师工作的难度和出现较重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因此,本研究中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汉族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少数民族教师,特别是侗族、土家族等当地少数民族自治州分布人数较少的民族教师。可能与少数民族教师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关。民族研究学者在有关民族认同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发现,具有消极民族认同感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差[12]。当前我国西部地区正处于大开发的社会背景中,少数民族教师面临着民族文化重组和文化认同的多重问题,在此情景下能否构建积极的民族认同感,将会影响到少数民族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示在开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可以从少数民族教师的民族认同和身份认同着手,培养少数民族教师积极的认同感,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城市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优于城镇和农村教师,与国内已有研究结论比较一致。贵州省地处山区农村和城镇交通和信息比较闭塞,生活环境比较单调,除工作、学习任务以外,还有农田里的繁重劳动;经济负担相对较重,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评职称、晋级、调资和调岗相对困难,这些因素都在困扰着农村和城镇教师的生活和工作。

研究结果显示,教师职业压力对心理健康有较大的影响。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中,学生因素、考试压力、职业发展、工作负荷、家庭人际关系和组织与社会氛围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学生因素、职业发展和家庭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可以正向预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促使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与已有的研究结果[13-14]一致。一般认为,教师职业压力是产生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职业压力越大,教师出现倦怠的程度就越严重[15];而倦怠会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16]。提示在开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可以从教师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方面着手,改善中小学教师竞争过度、互不信任、缺乏发展的职业环境,创设轻松和谐、乐于进取、相互关爱的工作氛围。

由于本研究存在取样数量和取样区域局限以及样本有效回收率较低的问题,故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4 参考文献

[1] 廖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4):346-348.

[2] 徐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子的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24-27.

[3] 郭成,阴山燕,张冀.中国近二十年来教师人格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5,28(4):937-940.

[4] 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5] 朱从书,申继亮,刘加霞.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研究.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3):50-54.

[6] 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人格特征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医学院出版社,1986:1-41.

[7] 刘艳.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教育探索,2005(2):99-101.

[8] 任其平.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4(3):37-42.

[9] 杨建华,边玉芳,蒋芸.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221-222.

[10]王加绵.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报告.辽宁教育,2000,19(9):23-24.

[11]王金道.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74-175.

[12]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102-107.

[13]徐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子的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24-27.

[14]邓为国,潘孝富,赫红英.学校人际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27(6):78-81.

[15]刘晓明.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2):56-61.

篇12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以甘孜州丹巴县泸定县康定县的等十多所小学1000多名藏族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在发放调查问卷时已对小学教师的族别进行了筛选,从而确定了所选取的被试都是藏族小学教师。因此,发放问卷1000多份,实际回收700份问卷,回收率87.32%。有效问卷700份,有效率85.48%。

本调查的研究工具选取《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主要测查工具。将调查所得有效问卷700份在SPSS12.0 For Windows上进行统计处理,并做差异分析。

本量表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并有全国常模。测查前给予统一的指导语,由被试无记名独立完成。

二、结果

(一)甘孜州藏族小学教师基本心理健康状况

1.甘孜州藏族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

一般认为,SCL―90所测的九项因子中任一因子分或阳性均分≥3则界定为超出正常均分,严重程度已达中度水平,提示可能存在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由此,本次调查700人中,检出1人在敌对因子上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0.94%。

2.甘孜州藏族小学教师心理问题与全国常模的比较(表1)

以各因子分表示,被试组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均低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差异极其显著(P

(二)甘孜州藏族小学教师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

1.甘孜州藏族小学教师在年龄上的差异比较(表2)

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组藏族小学教师的得分除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恐怖两项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外,在其余各因子和总分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2.甘孜州藏族小学教师在教龄上的差异比较(表4)

不同教龄组藏族小学教师的得分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恐怖两项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敌对因子上的差异非常显著,在其余各因子和总分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3.甘孜州藏族小学教师在文化程度上的差异比较(表6)

结果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组藏族小学教师的得分除在躯体化因子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和在第十个因子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外,在其余各因子上均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4.甘孜州藏族小学教师在婚姻状况上的差异比较(表7)

结果表明,不同婚姻状况藏族小学教师的得分除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恐怖两项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外,在其余各因子上均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在躯体化、强迫、偏执、第十个因子和总分上的差异极其显著;在抑郁、精神病性因子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在焦虑、敌对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

四、分析与讨论

(一)甘孜州藏族小学教师基本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本次测查结果表明,甘孜州藏族小学教师在SCL―90上各因子均分均低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且其差异极其显著,这表明甘孜州藏族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全国正常成人。原因分析何在?笔者结合实际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1.当地人的性格特征及民族风俗

①这里的人们性格豪爽,大都活泼、质朴、谦逊、大度、心平气和、团结互助;②这里有很多属于他们自己的传统节日。他们的生活虽然不富裕,但他们很容易满足,生活、工作压力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人们来说要小得多。因而,这里的人们不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2.当地人的信仰特点

甘孜州藏族大都信奉佛教,相信因果报应。他们在空闲或遇事不顺时,都会掐珠、念经,以此来打发其空余时间或消除其心中的怨愤。这些都有利于维护其心理健康状况。

3.当地人居住环境的特点

这里有美丽的藏房、清新的空气,人们生活井然有序,平静而又快乐。

4.当地教师职业的特点

①教师这一职业对甘孜州藏族人来说,很受尊重与向往。教师的待遇好;②学校规模较小,学生数量少,教师所面临的压力较小;③有两个固定的长假,这里教师的假期相对其他地方同行业更长;这样有利于这个特殊群体的身心健康。

5.当地小学的特点

①本次测查所选取的被试对象是小学的小学教师,她们中大多数是属于国家编制教师,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较当地的其他行业好;②小学领导对小学教师的要求不高,工作压力小。

(二)不同年龄段藏族小学教师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特点

有研究表明小学教师随年龄的增大心理健康水平相对提高,另一些研究则与之相反。本调查表明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因子上,不同年龄段被试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年龄越大,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等症状越明显;所以这个群体在SCL―90上的得分相对于另外两个年龄段的藏族小学教师低很多,这表明这个年龄段的藏族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

(三)不同教龄段藏族小学教师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特点

有研究表明小学教师随其教龄的增加其面临的压力增大,心理健康水平相对降低,本研究中,不同教龄段的藏族小学教师在SCL―90的总均分:教龄在5年及以下被试组的总均分为28.33;教龄在6―10年被试组的总均分为39.29;教龄在10年以上被试组的总均分为51.27,差异极其显著。表明教龄越长的藏族小学教师其面临的压力越大,心理相对于另外两个群体更容易出问题。长期从事小学这一职业,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所以有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在强迫、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另外两组。而教龄在5年及以下的小学教师因为刚参加工作,对工作充满了激情与热情,所以其在SCL―90的得分最低,心里状况最好。

(四)不同学历藏族小学教师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特点

本研究的小学教师中没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以大专学历居多,还有中专学历和高中及以下学历,由于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小学教师只有少数几个,所以在此研究中就把它归为中专一组来分析讨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中专、高中及以下组小学教师仅在躯体化因子和第十个项目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专学历组的小学教师,而在其他因子上的得分两者均无显著性差异。

(五)藏族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在不同婚姻状况方面的特点

因离婚和再婚被试只有5人,占总样本的4.7%,故略去不记。未婚被试和已婚被试相比,王杰等的研究表明,已婚农村小学教师仅躯体化因子一项很显著的高于未婚同行,其他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而在此研究中,藏族小学教师除了在人际关系和恐怖两个因子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外,在其余各因子以及总分上都有显著性差异。已婚被试组在SCL―90十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与未婚被试组,这表明已婚藏族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未婚藏族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差。

篇13

〔关键词〕SCL-90 ;体校;教师;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7-0020-03

一、前言

心理健康是指人具有完整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及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是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积极性的基础,是一个人全面健康发展的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心理健康的问题,特别是对普通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不仅配备了相应的教材,而且还将心理健康课安排进入了学校的课表,许多学校还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了专(兼)职心理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是教师完成工作职责的前提条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学生。学校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也日益重视,作为以体育为特色的体校,其文化课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到底如何呢?为此我们对全校的文化课教师进行了调查。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体校全体文化课老师。共发放问卷47份,回收46份,有效问卷42份,有效回收率为90.05%。

被试的年龄范围在20~50周岁之间,20以上20人,30以上14人,40以上8人;其中男性4人,女性38人。

(二)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国内比较通用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共有90个题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症状等10个症状因子,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问题越严重。

(三)研究程序

学校全体教师会议上统一发放,做好后当场回收。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SPSS13 .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校教师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我们将体校教师SCL-90调查结果与国内成人常模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参见表1:

表1 体校教师SCL-90调查结果与国内成人常模的比较

注: * P

从表1可以看出,体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与国内成人相比总体差异不显著。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和精神病性因子有显著差异外,其余的都没有显著差异。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得分还非常显著地低于全国常模,只有精神病性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

(二)体校不同性别教师心理健康比较

我们把体校不同性别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参见表2:

表2 体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体校男教师各因子分数都低于女教师。但男女教师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存在差异性;在心理健康的十个维度上,男女间在统计意义上也都没有差异。

(三)体校不同年龄段教师心理健康比较

我们把体校教师按年龄段分成三组,20~29岁为第一组,30~39岁为第二组,40岁以上为第三组,分别对这三组年龄段的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比较。分析结果参见表3和表4:

表3 体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年龄差异

表4 体校教师心理健康年龄差异的事后分析

由表3和表4可知,体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年龄差异,30~40岁的教师分数最高,高于其他两组年龄段教师。在躯体化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30~40岁的教师分数最高,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年龄段教师;在抑郁、偏执和其他纬度上有差异,也都是30~40岁的教师分数最高,高于其他两组年龄段教师。在强迫症状、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在统计意义上没有年龄差异,但从分数上看也都是30~40岁的教师分数最高,高于其他两组年龄段教师。

四、讨论

(一)体校教师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分析

本调查发现,体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研究者所调查的水平,李百珍、王凯、李焕稳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总均分大于等于2分,占教师总人数的14.2%,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检出率在20%左右。而体校的教师各因子均分全部在2分以下,只有两位教师因子分大于3,仅占总人数的5%。出现这种结果可能与体校的特殊性有关,体校的生源是特殊的,学生都是从各县市区招生过来的体育有特长的学生,这些学生早上上5节文化课,下午要进行专门的体育训练,他们的目标是在体育上有出息,文化课要求可以稍低,这就减轻了文化课教师的压力;学校还有一部分是民工子弟,是三十九中的西部教学点,这部分学生的流动性非常强,而且他们初三毕业以后是不能在温州本地升入普通中学的,最多只能读职业高中,这样,很多学生中考是要回原籍的,这也为教师减轻了升学的压力。所以体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会不错,与全国成人常模没有差异。而且人际关系分数明显低于全国常模,说明体校校内和谐,氛围融洽,人际关系轻松,大家身心舒畅。

(二)体校教师心理健康无性别差异分析

本调查发现,在心理健康的十个维度上,男女教师心理健康都没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异。可能这与学校所处的地域有关,在这里男女教师的角色职责差异较少,男女教师有着相同的自我发展的社会需求,也同样承受着来自家庭、职业的压力,同时由于全校氛围和谐,大家关系轻松,身心舒畅了,你好,我也好,所以性别间没有差异。

(三)体校教师心理健康有年龄差异分析

本调查发现,体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年龄差异,30~40岁的教师分数最高,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年龄段教师。出现这种状况其实也非常容易理解,因为30~39岁的老教师比20~29和40以上的教师压力都大,30~39教师刚好处于奋斗、拼搏阶段,处于个人成长、婚姻、家庭、孩子、事业的建设阶段,多重压力让他们身心俱疲,他们或者上有老下有小,或者如若还没结婚,那压力就更大了,家长肯定会对其施加压力,不像20~29岁的教师刚毕业没多久,还在享受生活阶段,就算已经结婚了,也还是处于刚结婚阶段,正是享受家庭的时候。而40岁以上的教师家庭事业基本稳定了,社会阅历丰富,生活积淀深厚,孩子也长大了,他们已经不过分奢求难以得到的东西,在心态上更加趋于平衡,所以心理健康水平会较高。基于此调查结果,希望学校多关注30~39岁阶段的教师,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减轻心理负担,更好地投入学校教学工作中。

五、结论

本研究采用SCL-90对体校文化课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

1.体校教师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各因子均分全部低于2分。

2.体校教师心理健康在性别上无差异;在年龄上有显著差异,30~40岁的教师分数最高,高于20~29岁和40岁以上的两组年龄段教师。

参考文献:

[1]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通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2]刘维良.教师心理卫生[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1999.

[3]林崇德等.心理学大词典(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桂祈蓉. 南京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众对策研究[D].2006年硕士毕业论文.

[5]王加绵.关于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的研究报告明[J].辽宁教育,2000(1):23~24.

[6]李百珍,王凯,李焕稳.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1):360~363.

[7]唐雪梅.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调整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7(3):44~45.

篇14

[关键词]职校教师;心理健康;人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067―03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社会各界对于教师、教育十分重视,不少学校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设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一项教育能力指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行为以及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必须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因此,对教师心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可为教师教育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本文将对近几年来的职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状况进行探讨,并且对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做出展望。

一 研究概况

1 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都十分重视。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已把对教师的教育作为一个专业。而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对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亦同时起步,教师的社会地位也随之慢慢提高。

近十年来,我国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关于教师心理状况的实证调查。韩向前(1989)使用EPQ艾森克人格问卷对1697名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进行测试,得出结果:与普通成人相比,我国中小学教师比较外倾,情绪化较稳定,其中男教师的外倾性和倔强性高于女教师,女教师的情绪性和自身隐蔽性高于男教师,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近十年来,我国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出现了一定的精神症状,例如:烦躁不安,性情急躁,记忆力衰退、入睡困难或易醒等项目,这些症状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都产生消极的影响。

随着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不断增强和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新型师生关系的产生,教师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重要因素。美国鲍德温研究发现: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因此,不少研究者针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对职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2 职校教师与普教系统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近年来,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高发人群。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经过抽样检测后的研究结果为:51.23%的中小学教师有心理问题,其中48.74%有中轻度心理障碍,2.49%已构成严重的心理疾患。许多研究都表明,教师心理障碍率高于普通成人,且有显著性差异。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且心理障碍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在职校范围内,54.03%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44.23%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问题,8.2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1.53%的教师有重度心理疾病。由此可见,对职校教师进行心理干预已成为各职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3 关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

(1)目前调查所用量表以SCL90为主

笔者查阅了近数十年的文献,发现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量表有50%以上为SCL90。另外还有一些作者在研究中采用自编量表,如吴真,赵子真(2005)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编制。

(2)常用方法是对比研究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行业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赵国秋,王义强(1996)等进行了中国教师与医务人员职业心理紧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职校教师与国内成人、职校教师与普高教师的对比,同一学校内男女教师的对比,同一学校内青年与老年教师的对比,谢胜林,柳梅红(2005)关于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等。

对某一地区的教师进行调研。如张炳耀(2005)在天津中等职业学校抽样调查;或跨地区、跨文化比较,如王玲等(1994)的研究。

对某些特殊群体的研究。李建雄等(2006)对农村女性教师的身心健康的研究。陆少明(2007)对新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连榕(2005)对专家。熟手新手型教师教学策略与成就目标、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3)对于职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教师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疲于奔命。周如俊(2005)对职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行分析,认为现在教师多角色,学生管理难度大,职校教师成就低,工作环境相对封闭是教师倦怠的原因。

(4)其他方面的研究

如曹光海等(2007)对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潘孝富,赫红英(2006)对学校人际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赵美玉(2006)对教师婚姻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与其相关性的研究等等。

(5)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迄今为止,对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仍未非常明确。国内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研究的局限性很大,很多研究仅仅限于某一类学校,不能进行有效的推广。例如:机工类学校的情况不能类推到医药类的学校。

比较类的研究较多,但大多是将职校与普教类学校做比较,但是职校系统内部的学校情况如何,是否有差异并没有深入的探讨。如:卫生系统内各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或各种不同的专业下教师心理状况的比较。

所用的量表比较单一,以SCL90为主,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也缺乏多样性。

由于某些原因,纵向研究较少,缺乏对一批教师的追踪研究。

4 职校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对研究结论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职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常模。教师的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1)职业观念:职业倦怠、态度偏差等。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身心衰竭、人格解体、缺乏成就感等等心理问题。职校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职校教师付出同等的甚至是更多的努力,却得不到回报,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态度偏差等状况。

(2)人际关系:人际敏感、人际沟通不良、自卑、嫉妒、盲目攀比等。

(3)抗挫能力差:遇到任何挫折,不是客观分析其原因,而会将挫折不合理扩大。

(4)心身疾病: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等。

5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较多,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三方面。

(1)职业因素

劳动强度大,社会回报低。经常加班工作,报酬却未与社会上的其他职业相挂钩:付出后结果难以预期,如为学生尽心尽力,但是学生仍经常出现突发状况;文人相轻,同事

之间竞争压力过大;出现了压力也找不到宣泄的渠道等等。吴真,徐富明,黄蓉等(2005)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及工作压力状况的调查研究表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之间存在正相关。李康耀(2006)揭示了教育制度缺陷是教师心理问题的根源。

(2)社会因素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同时,教师还承担着父母、知识源泉、朋友、发泄对象等角色。面对社会期望、家庭角色、社会地位、教育体制的变革,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便会影响其教学工作。不少职业学校正处于转型期,无论学校是转、并、升或停,对于教师个人而言都是强烈的心理应激,考验着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

(3)个人因素

教师本身的人格特征,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认同程度、教师的个人成长经历。钟以彬(2007)阐述了新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俄国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一位教师的人格与他能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前对于优秀教师应该具有的人格有以下看法:谢千秋(1982)等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喜欢的教师的前五条品质是:①热爱、同情、尊重学生;②知识广博,肯教人;⑧耐心温和,容易接近;④实事求是,严格要求;⑤教学方法好。韩进之(1989)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优秀教师应具有的优良个性品质应该是:①热忱关怀;②真诚坦率;③胸怀宽广;④作风民主;⑤客观公正;⑥自信自强:⑦耐心自制;⑧坚韧果断;⑨热爱教育事业;李龙辉等(2005)得出结论,教师的人格品质应该是:①真诚;②真实。

人格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行为模式。对教师人格的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影响教师人格的因素:性别因素、年龄因素、学历与职称因素等等。第二,师生问的交互作用: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已成为公认的事实,但究竟教师身上的哪些因素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其中机制是什么?这些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三,教师人格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教师人格的健全发展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心理健康的水平又反过来会影响教师人格的健全。

6 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不少的研究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在实际经验中总结,提出了丰富的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1)从两方面入手,改变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首先,调整教师的认知倾向。不少中职的教师面临相同的问题,如在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当初踏上工作岗位,对岗位职责仍然不甚了解,如今在明确了自己的任务、有了奋斗目标以后,学校可以统筹安排,通过职后教育,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对教师进行完善,缓解其压力。改变外部环境。其次,作为社会的人,教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学校环境是教师心理变化的催化剂,作为校领导,应该为教师营造一个充满凝聚力、活力的空间,为教师提供一种能让心灵健康发展的校园氛围。

(2)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师心理进行干预:第一,帮助提供和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应该仅仅是我们以往所认为的学校物质条件或教师的荣誉地位,它应该是一个涵盖着与教师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学校、家庭、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支持系统,能使教师处在一个更富有支持性条件的立体的社会网络之中。一旦一位教师出现了压力,需要他人帮助、支持时,他应该有可以求助并且能为其提供帮助的对象。第二,缓解职业压力。第三,协调人际关系。教师并非圣人,同事间的竞争,人际沟通中的矛盾,都会为他们带来负面的情绪。作为教师本身,或校领导,都有义务协调教师的人际关系。第四,学习调整情绪的方法。境由心生,教师应该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 对于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展望

对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已经有十多年了,研究者发现了很多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但教师心理研究仍未成熟,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展望。

1 研究方法多样性。目前对职校教师的调查研究较多集中在横向研究上,纵向研究较少。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可对同一批职校教师进行追踪研究,如学期开始、学期中、学期结束等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人格特征。

2 心理健康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量表层面上,在调查中还应适当加上观察法,与职校教师社会适应能力、生活适应等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评价。

3 调查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各要素。例如职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是因为哪些原因在发生变化,这些要素能够更加明确的表现出来。

4 针对职校教师的心理状况所提出建议及改进方法,应当更具有可操作性,而非纯理论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