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化自信的要求范文

文化自信的要求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文化自信的要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文化自信的要求

篇1

面对当今社会的需要,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也做了多次改革,然而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是阅读教学、口语习作教学的基础,最新的小学语文新课标,对于新时代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建议。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识字写字教学部分作了变动,实行“识写分开”,提出了“认识”和“学会”两种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字,其中2500会写。在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要求“多认少写”。所以,老师要准确把握新课标的变化。当今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特别是具备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开放视野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我认识到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时代在识字写字教学上要有所创新。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新课标;识字写字教学;变化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多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量的实践经验,针对很多方面做了较大调整变化,认真研究学习新课标对于改进教学、推进课改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而在“识字写字教学”的部分主要有一下变化:

一、调整识字量

义务教育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2500个左右会写”这个整体要求不变,但各个学段“会写”的字数有变化。也就是说,第一、二学段,要求“会写”的字数减少,第一学段减少200个,第二学段减少400个,第三学段则增加400个。

调整之后各学段的“会写”字任务更能遵循识字写字循序渐进的规律,有利于更好的完成识字写字的教学任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识字教学任务偏重,特别是“会写”的任务偏重。因为,在字的音形义里面,字形教学为主要矛盾/新课标调整后,减少了第一,二学段的“会写”任务,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有很多时间做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又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而第三学段,学生已经基本熟练地掌握了偏旁部首/汉语拼音/间架结构/查字典等等,为学生自主识字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增加一些“会写的教学任务”,这样,学生的学习负担不重,还有利于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重视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汉字也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课标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部首)。第二学段(3~4年级),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第三学段(5~6年级),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新课标在三个学段都提出了让学生掌握独立识字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要让学生有主动识字、喜欢学习汉字的愿望。上课的时候采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学习汉字、了解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用适合的方式来学习汉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可以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发展了组词造句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当我们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识字就不再是那么乏味的事情了。

三、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

在新课标里,强调了“写字姿势要正确”。第一学段(1~2年级) 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划和常用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贴(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在教学建议部分,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端正、正确、整洁。书写姿势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方法创新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对识字写字的要求应该不同。语文教学在不断改革,对识字写字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新课标对识字写字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贯彻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原则,讲究教学方法,以减轻学生负担”。新课标更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老师明白在新课改中要做什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进行创新教学。用同一方法去教学是不能把识字写字教学搞好的,所以在课堂上要有创新意识。这里的创新就是在课堂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创新。所以在新课改的课堂上要有创新的胆识。课堂上有“不确定性”,这是创新的土壤,课程的可变性的东西太多了,课堂教学毕竟不是公式,它具有不确定性。每个教师也都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语言、教学切入点。教师教学时的再创造是学生想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只给学生做引导,引导学生去想象、探究,教师只是点拨一下,留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再去创造。“教学相长”是教师与学生相互进步,教师不要当教学的支配地位,教师可以从教学上解放出来,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新课改教师要有“下岗”意识,让学生觉得教师在课堂中越来越不重要了,这样就很好,以学生为学习的主导。

篇2

一、指导思想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一直以来,指导思想作为我们党和国家、人民的指导思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指导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统一,这些事实无不一一证明着这一指导思想的伟大正确之处。之所以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这一指导思想具有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便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只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才能具有科学的文化知识,才能不断发展建设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才能团结人们,才能树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原因之二是这一指导思想以具体实践为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文化建设文化改革的过程中,只有立足实践,脚踏实地,了解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征求人民大众的意见,才能做到众口协调,才能使我们的中华文化在人民群众中根深蒂固,广泛流传,才能树立起我们的文化自信。原因之三是这一指导思想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在指导思想与理论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发展进步,不断推陈出新,这样才能保持这一指导思想的先进性,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才能适时应对。在保持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更是如此,只有不断发展创新,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不断保持中华文化的新鲜感,才能不断加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源泉和动力。一个国家和人民只有有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才能有共同的目标,才能有共同的道路,在前进和发展的道路上,才能对自己的文化树立起信心。在2008年抗击非典时,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只有树立起共同的理想,才能众志成城,才能万众一心,所以说,这种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文化与精神才能取得自信,才能在遇到困难的道路上明确前进的方向。并且,在这个西方社会各种各样文化与思想的不断侵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外来文化,我们要只有坚定共同理想,始终保持着共同的理想信念,才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一味的追捧而忽略了本民族的文化与信仰。所以,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文化改革的道路上,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共同理想,为我们的中华文化自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的指引下,党和国家带领人民又培育出了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精神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代表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没有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就没有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根源就来源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来源于优秀文化培育出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与对文化的自信就来源与我们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与自强不息。反之,如果没有我们对五千年中华文化的自信,就很难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伟大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着时代的发展趋势,引领着时代的发展潮流。如果没有时代精神,我们便不能与时俱进,并不能使我们的文化得以创新,倘若我们不能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得以创新,便很难树立起文化自信。所以说,时代精神是文化自信的不竭动力,只有发展时代精神,我们才能为文化自信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篇3

第一,中国教育自信建立在中国广博的文化根基之上。在整个人类历史进程当中,中国的历史文化久远、丰富,有它的立足之地。在古代,不仅拥有儒家教育思想,也包括诸子百家等丰富的教育思想、教育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作为教育基础的文化。我个人曾经做过一些研究,出版过《中国近代大学精神史》《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中国教育六十年纪事与启思(1949-2009)》等著作,还对陶行知等一些教育历史人物进行过研究。这些都是基于历史的角度,进行价值判断。我感到,只有对历史有一个充分的认知以后,我们才会有这种文化的自信。

第二,中国教育自信不仅仅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而应该是建立在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全球文化基础上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事实上,近五百年来尤其是1840年以后,人类交往逐渐增多,客观上没有一个纯粹的中国的教育,没有一个纯粹的中国的文化。教育和文化,中西是交融的,我们所教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的内容,主要是从其他国家,从其他的文化中学来的。即便是人文方面,哲学领域,在1914年以后,我们也大量地接受了欧洲的新教育以及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国家主义等教育思潮的影响。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因此,我们不可能回到那个孤立地讲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去,中国文化自信也不可能找到一个完全剔除受其他文化影响的文化基础。

为此,我们真正要建立自信,就不能回到封闭的老路上去。要避免对立主义的立场,不能将其他国家的优秀的文化和教育排除在外,只讲本国的东西,认为只有本国的文化和教育才是值得自信的。封闭和孤立都不可能真正建立自信,孤立的自信,就是一种自负,就容易使得我们的教育和文化失去平衡,难以持久,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也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开放,建立面向未来的更加开放的心态,着眼整个人类的文化,作为我们自信的基础,以完整全面的视野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

第三,中国教育自信是建立在专业和理性基础上的。如果没有专业性,自信实际上只是一种世俗的情感,而不是拥有坚实基础的自信。如果没有专业的基础,我们就缺少对文化的分析鉴别。不管是中国的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它本身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

只有我们有了清醒的理性,有了专业的判断,才有可能分析得清楚什么文化是有利的?文化的哪一面是有利,哪一面是有害的,哪一面是要清除的?我们中华文化的庞杂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不是每一种文化都需要自信。以“追求做人上人”为例,这也是中国文化,但我觉得没有必要把它作为我们自信的基础。我们应该改变它,努力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要尊重人,建立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

教育的文化自信的建立实质上是一个对文化理性认同的过程。筛选文化、教育中与社会发展的曲线一致的认识,对它们进行分析、判断、鉴别,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自己的认同。实际上,文化发展的一个机制就是认同,主要是对过去历史文化积淀的认同。

现实确实存在一些人对中国的一些历史文化,缺少了解,所以缺少文化认同。一些学校可能表面上很时尚、很光鲜,但事实上它处在无根的状态;一些学校找一个历史名人来作为它的标志,但或许他们对历史名人并不理解,缺少对名人内涵的挖掘。这些现象都是缺乏自信的非理性、非专业的表现。

影响中国教育自信的关键性因素是什么?我认为有两个。第一个关键因素是教育和文化的过度组织化。过度组织化所导致的就只能是指令和服从。只有指令和服从的时候,人就不能自主地思想和创造,文化就不可能正常地生长和发育,正常地传播。这也是几十年来,中国教育当中文化自信缺失的重要原因。文化认同的前提是人有自主性,能够自主判断,自主分析,否则,理性和专业都不可能生成。

第二个关键因素是过度的标准化。只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掩盖了文化本身的多样性。在文化当中没有一个简单的对和错的区分,但是过度标准化的教育必然地要区分出对和错。这种标准化就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自信的建立。在现有教育体制中,标准答案和考试分数支撑着整个教育评价体系。和标准答案一致就给分数,和标准答案不一致,即便这可能就是创新的开始,也要扣分,让人无法通过考试进而上不了更好的学校。而非通过丰富想象发展人的创造力进而成为一个创新人才,通过实证发展人的审辨能力而做一个客观公正的追求者和维护者。由于想象和实证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展,人的知性不够健全,进而转换为在德性上缺少正直和道德判断能力。这样我们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就慢慢消失掉了。

篇4

一、自信教育思想溯源

自信思想自古有之,且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辞海》对自信的解释是自己相信,信任自己。从历史的演变来看,“自信”一说源远流长,如《旧唐书・卢承庆传》中“朕今信卿,卿何不自信也”;《孟子》的“有诸己之谓信”;《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等,皆有相关阐述。近现代国内学者车文博、黄希庭、陈帼眉等亦有类似的论述。而国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信是为了满足自尊需要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如果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沮丧的自卑感。―个具有足够自信的人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布兰登认为,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与自我价值的感觉,反映的是一种对生活和幸福的体悟。

有诗云:“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不论是个体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主观评价、自我评估、自我判断,也不论是生存自信、发展自信、成功自信等,它都是人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特征,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自信的个体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成就等多方面的个体心理和行为。

二、自信的力量

自信有多大的力量?成功学创始人拿破仑・希尔说:“自信,是人类运用和驾驭宇宙无穷大智的唯一管道,是所有‘奇迹’的根基,是所有科学法则无法分析的玄妙神迹的发源地。”自信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快乐。它会激发我们的生命力量,这种力量如同熊熊烈火可以焚烧困难,明亮智慧。奥里森・马登认为,成功者总是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能排除一切艰难险阻,直到胜利。可见,自信在很大程度上的确能促进一个人的成功。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有不少的仁人志士的人生历程、创业经历都可见一斑。可见,自信可以把人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可以使人在黑暗中看到成功的光芒,可以赋予人奋斗的动力。20世纪初,美国美孚石油公司,以布莱克威尔教授为首的一批西方学者,曾断言中国是一个“贫油的国家”。年轻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以科学家的自信探索精神粉碎了西方的“中国贫油论”。他运用地质沉降理论,30年里相继发现了大庆、大港、胜利、华北、江汉等油田。

对中学生而言,没有自信,怀疑自己的学习、生活能力,就会被自卑感所打倒;学习遇到困难,就会觉得无趣,没激情,进而选择放弃。若学生充满自信,就会对学习、生活充满热情,他们学习、生活的每一天都将是快乐幸福的。

三、自信教育的必要性

之所以要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从宏观的角度看,有自信才能产生勇气、力量和毅力,困难才有可能被战胜,目标才可能实现。从学习的阶段性看,高中阶段是学生步入成人行列思考问题成人化,掌握知识系统化的重要时期。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经验的不断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尚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同时还会从社会现实中确认自己。但他们自信的自我调适和自我完善能力还很不足,面对激烈的学习竞争和升学竞争压力,以及可能出现的挫折和困难,或许缺少应有的心理准备。当因主观欲望过大而难以实现时,他们常常会陷入无所适从的情感危机中。鉴于此,学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

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有“独二代”,有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有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等。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情感上孤独、自私,不懂得体谅他人,个性中有抑郁、自私、冷漠、缺乏自信等特质,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自信教育。从学生所在区域看,农村学生基础不好,素质不高,再加上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从而导致其不自信,有必要对其进行自信教育。从客观条件上看,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名校和优质中学毕业生上重点大学的比例越来越大,国内自主招生政策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教学资源较为匮乏,等等,这些现存的教育差距迫使学校不得不去寻求突破。学校改变不了社会和家长,也改变不了客观条件,只能去改变教师、学生,让他们通过树立起自信心并加倍努力去争取更加光明的前途。因此,学校应构建以自信教育为主线,以课程、活动、环境为载体,以人文管理为依托的校园文化体系,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学校应为学生创设和谐高效的学习环境。以自信教育培养学生自主、自尊、自强、自豪,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使其成为“爱国、明礼、友善、自强”的合格公民。

四、进行充满自信的教育

自信的校长构建自信的学校,自信的学校成就自信的教师,自信的教师培育自信的学生。

首先,从学校层面,进行充满自信的教育。为使师资队伍在工作和业务能力等方面有足够的自信,学校应以教师幸福、快乐工作与生活为宗旨,追求一种文化管理,确立“以教师为本”“教师发展第一”的管理理念,营造宽松与高洁、明亮与清新的校园文化,让校园充满浓郁的人性化、人文化的色彩。同时,采取一系列提振教师自信心的学习、培训、激励的措施,让教师在充满人性化的氛围中坚定信心,幸福、快乐地工作。

其次,从教师层面,进行充满自信的教育。努力打造充满自信的师资队伍,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各种平台,让他们有心情、有热情、有感情、有激情,坚定信心,走出“教书匠”的误区。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专业素养。以“校长文摘”的形式,将好文章推荐给教师学习,且每年发给教师1-2册教育文献以帮助其提升理论素养。二是注重实践学习,提高教学实战水平。学校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为教师提供发展平台,以提升其专业素养,提高他们的教学实战水平。组织全员参与编写《导学案》,举办“五环”课堂教学环境下的公开课、学科教学讲座,指导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论著等。三是实施“三名”的激励策略。依托“名学生”的培养,塑造一大批“名教师”,以“名教师”为支撑创造有广泛影响的“名校”。激励教师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不断促进自身发展,打造一大批“名师”。四是促进年青教师成长,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平台,让他们实现“一、三、六、十”成长目标,即一年适应、三年合格、六年骨干、十年名师。

最后,从学生层面,进行充满自信的教育。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充分挖掘潜能,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办学理念,让学生在校园(尤其是课改后的课堂)、校外(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多维、动态的教学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让他们能亲身体验充满思想、情感、智慧的学习生活,使他们的潜能得到释放,个性得以张扬,真正品味到幸福而快乐的学习生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乡土及校史教育培育自信。福安虽为乡村,但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中国天主教第一位中国籍主教罗文藻均是福安人士;福安一中的校友有五人曾参加两弹一星的研试工作,学校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连续三年高考居全省前茅,被誉为福建省高考“红旗单位”……学校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培育学生的自信。同时,学校要求学生高中三年在完成学科课程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完成学习习惯的养成、自学能力的提升等。通过一系列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的自信得到了更好的激发。

二是以国旗下的演讲培育自信。每周一国旗下的演讲主角由校长或教师换成学生,由教师的说教变为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分享。演讲活动按班循环进行,由政教处负责审稿,采取从小组、班级、年级到全校的梯级训练,激励学生全员参加。

三是以学生自主管理强化自信。开展学生自主管理校园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校园这个小社会的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办法管理好,也让他们体验管理过程的艰辛,学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全、稳定、舒适的社会环境,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自主管理每天由一个班级担任,且所有班级依次循环进行,内容包括校园公共卫生清扫、学生行为规范检查等。

四是以校园文化活动与社团活动巩固自信。校园文化活动与社团活动是给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以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个体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自信。我校采取“六自策略”成就学生“自信的我”,即自主、自编、自导、自演,以及道具自备、实践场所自寻。同时,学校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志向等实际,开设模联社、科技创新社等五类近百个社团,实行课程化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让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个社团。社团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五是以特色校本课程提升自信。我校的“每周一歌”与“每天一跑步”“视听课”特色校本课程,是增强学生成功自信的法宝之一。“每周一歌”是根据学生的心态变化、自信程度如何、学习压力的大小和节假日教育活动,以及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需要选择主题歌曲,如励志歌曲、爱国歌曲等。“每天一跑步”是每天下午学生听到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声后,自觉到操场跑步,男生四圈,女生两圈,跑完回家。“视听课”是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享受最大信息量的一个自信教育举措。这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展其视野,提升其自信。

篇5

[关键词]安全感;自信;大学生;个人评价问卷

安全感(security)是指人在摆脱危险情境或受到保护时所体验到的情感,是维持个体与社会生存不可缺少的因素,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自信(self-confidence)是个体对自己的信任,表现为对自己的知识、能力、行为、判断等有信心、不怀疑。在强调创新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对青年大学生安全感和自信关系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即探讨大学生的安全感、自信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东北林业大学和哈尔滨师范大学本科生360人、有效被试342人。其中男生155人,女生187人;大一134人,大二92人,大三67人,大四49人;农村134人,城镇及县级市79人,城市129人,文科179人,理工科163人。

1.2 研究工具

1.2.1 安全感一不安全感问卷(Seeurity-insecurity Question-naire)采用Maslow A.H.(1945)编制的安全感一不安全感问卷(简称S-I问卷)。该问卷包含75道题目,问卷采用0和1两级计分。问卷总分在0~24属于正常范围;25~30分的具有不安全感倾向,但总体来看,仍具有安全感;31~39分则具有不安全感;39分以上具有严重的不安全感,即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

1.2.2 个人评价问卷(Personal,Evaluation Inventory) 自信评价采用Sidney Shrauger(1990)编制的个人评价问卷(简称PEI问卷)。包括8个分量表,分别为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外表、爱情关系、社会相互作用、同人们交谈、总体自信水平及影响自信判断的心境状态。问卷共计54个题目,采用4级计分,“非常同意”计作1分,“极不同意”计作4分,总分范围在54~216之间,分值越高表示自信程度越高。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女性为0.74~0.89,男性为0.67~0.86,间隔1个月重测信度的相关系数女性为0.53~0.89,男性为0.25~0.90,总量表分的重测相关女性为0.90,男性为0.93。

1.3 方法分班级进行团体施测。采用SPSS11.0,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分层回归分析等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大学生安全感状况见表1。

2.2 安全感、自信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由表2可知,安全感与自信的性别差异都不显著;安全感与自信的年级差异显著。

2.3 不同安全感学生在自信上得分的方差分析见表3。

由表3可知,不同安全感学生自信水平的差异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安全感水平越低,其自信得分越高。

2.4 安全感与自信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安全感与自信的相关系数为为0.618,并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为进一步考察自信是否对安全感具有预测作用,以安全感为因变量,以性别、年级、自信各因子分为自变量,采用分层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在第一步回归方程中年级显著影响了大学生的安全感。第二步回归方程中自信因为对安全感的总体解释率达到41.1%。其中,心境状态对安全感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社会相互作用、外表方面、学业表现、总体自信等。

3 讨论

3.1 大学生安全感与自信的关系本次研究得出安全感水平越低的学生其自信水平越高。而以往Murray等及Camp-bell等的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产生这种不一致现象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其次是心理防御机制(mechanism of defense)的作用;另外,社会赞许倾向也可能使测验结果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