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物医药行业的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生物医药行业涵义及特性
(一)生物医药行业定义
生物制药是指在制药工业过程中主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并综合应用生物学、医学和药学方面的先进技术,以组合化学、基因治疗、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新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高科技产业,是一个由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共同支撑的体系。
(二)生物医药行业的特性
1.行业进入壁垒高
高技术:生物制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高度综合、互相渗透的新兴产业。高投入:生物制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主要用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方面。另外,生物制药对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要求很高,且属于一次性投入,通常需要大笔资金。政策严格管制:药品作为一类直接涉及人民健康的特殊商品,其开发、生产、定价、销售、进出口等均受到严格的特殊法律的规范、控制和管理,没有药证和生产许可证、GMP等规范认证的药品和企业不能合法进入医药市场。
2.长周期
生物药品从开始研制到最终转化为产品要经过很多环节:试验室研究阶段、中试生产阶段、临床试验阶段(I、II、III期)、规模化生产阶段、市场商品化阶段以及监督每个环节的严格复杂的药政审批程序,而且产品培养和市场培养较难;所以开发一种新药周期较长,一般需要8-10年、甚至10-12年的时间。
3.高风险
生物医药产品的开发孕育着较大的不确定风险。产品开发风险:研制开发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很关键,一节败下将前功尽弃,并且某些药物具有“两重性”,可能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而需要评价;一般来讲,一个生物工程药品的成功率仅有5-10%。市场竞争风险:“抢注新药证书、抢占市场占有率”是开发技术转化为产品时的关键,也是不同开发商激烈竞争的目标,若被别人优先拿到药证或抢占市场,则全盘落空。
4.高收益
生物药物的利润回报率很高。一种新生物药品一般上市后2-3年即可收回所有投资,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利润回报能高达10倍以上。
二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目前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现象
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开发研究一种新药平均耗资3亿美元左右,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研发费用不断增加。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复杂、难度高,因此产业化过程具有很高的风险。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的生物医药市场具有国际专利的新药并不多,大多是买进专利或者生产国外专利已经过期的药物,原创药物的研发非常薄弱。因此,导致国内的生物医药产业陷入低水平重复生产、产能相对过剩与恶性竞争的现象。
(二)面临跨国制药企业的严峻挑战
外资医药企业逐步加大在华投资、原料药的生产重心逐渐转移到中国、逐渐从原来的注重产业投资向注重研发投资转变,是跨国制药企业投资中国的三大新动向。我国生物医药高端市场大部分被外资制药企业所占据。与跨国制药公司相比,由于我国本土生物制药企业在资金和技术上处于劣势,缺乏拥有核心技术与专利的拳头产品,因此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面临严峻挑战。
(三)仿制药品的威胁竞争
虽然我国近几年已开始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但在生物制药行业中,由于国内市场对生物仿制药的庞大需求,仍然推动着我国生物仿制药行业加速发展。在制药行业,一旦仿制药上市参与竞争,那么在一年之内,它就能攫取原研药高达80%的市场份额。仿制药价格通常比原研药低15%,而如果有更多的仿制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药价的下跌幅度可能高达60%或更多。生物制药企业将不得不与生物仿制药进行竞争。
(四)人才、资本与知识产权方面的短板
重视生物医药行业复合型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以形成国际化的管理团队,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成功的关键;伴随当前外资企业并购我国的生物制药企业,造成的最大损失是未来的巨额利润――知识产权。这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保护生物药品知识产权的环境。
三、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策略
(一)制定针对性的产业化政策支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所面临的疾病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生物医药产业必然将会成为国家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重点扶植发展。同时生物医药创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开发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是知识创新(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开发)、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各个环节的整合,需要多类学科的合作及严格的准入审批尤其是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功能,建立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机制和政策环境。
(二)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培育建设国际一流的核心技术研发机构。重点支持生物医药优势企业建立针对核心、共性、重大关键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建立为企业国际认证和药品注册提供技术支持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提高政府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密切结合的高效研发体系的组织化程度,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有法律保障的合作关系,整合技术创新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积极拓宽多方位的融资渠道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发展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资本的大量需求决定了生物医药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不同的融资形式来满足资金需求。加强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比如国家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由中央政府出资与地方合作,采取股权合作方式,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引导银行贷款向生物产业倾斜,政府对生物技术企业贷款实行财政贴息的政策;鼓励支持生物医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具有自主专利技术、市场发展前景好的生物医药企业,在国内创业板股票市场优先审批、上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药;人力资本;现状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097-01
1 前言
医药制造业是我国一项重要制造业,它是高新技术产业之一,既可以代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科技实力,它的良好发展也对我国居民的健康事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药研发生产是促进医药行业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人力资本是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人力资本的规模、结构、技术水平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与走向。比较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制药水平,集中体现在新药研发水平差距较大,这也和我国医药研发人才培养水平有限有最直接的关系。“十一五”期间,医药工业总产值对比2005年,年均增长23%,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快于GDP增速和全国工业平均增速。实现利润1407亿元,年均增长31.9%。技术创新成果也很显著,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到医药创新领域,一批创新药物获得批准。2011年间我国医药制药业的总产值同批增长达到29.02%,虽然我国医药行业发展一直趋势良好,但实际上人力资本仍旧是医药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人力资本的规模、结构的瓶颈都会对医药行业的发展产生制约影响。具体现状分析如下:
2 医药行业人才总量在不断增长,但不能满足现状
单从医药制造业来看,2011年总从业人员数约为179万人,相较2010年,增加比例约为3%。相较2000年的998万从业人数,十年间增长约为79%。同时由于国家不断加强医药行业的准入政策,规模较小或资质不足的企业不断被淘汰,得以生存的企业一般都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的竞争能力,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更强。从另一方面来看,医药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医学类毕业生2010年较2009年就有13.8%的增长。医药从业人员还包括药学、生物、化学等专业。2011年包括生物制药等医药相关毕业生更是达到579204人。可是即使如此,随着医药行业的高速发展,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医药行业的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但因为医药行业人才培养方式滞后且规模较小,带来了巨大的医药人才缺口。根据英才网联旗下医药英才网数据显示,医药行业2012年人才需求与2011年相比增长41.4%,其中一线城市增长幅度较大,北京人才招聘需求同比增长35.2%,广东同比增长36.9%,上海同比增长49%。其中根据多份招聘网站的医药行业人才供需分析,专业营销人才和研发人才是目前最为紧缺人才。
3 医药行业人才基本素质要求较高,重点领域医药人才培养不充分
医药行业对于员工的学历、技能和工作经验都有较高的要求,根据前程无忧2011年的调查报告,生物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约94.1%拥有大专及以上的学历,其中55.8%拥有本科学历。员工整体专业水平和学历水平都在所有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医药学类学制通常是5+3+3制,即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整个培养过程将长于其他专业。我们再按照技术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行政人员来区分医药行业的人员构成。其中除生产人员和少数销售人员学历为医药类专科大专生外,技术人员和主要销售人员绝大多数是本科及以上学历,而研发工作则主要由硕士、博士,甚至有海外留学经验的人员承担。根据IMS在2012年4月的消息,越来越多跨国企业将医药研发中心向中国移动,医药研发人才对于研发市场的有力支撑,明确表示了“医药研发人员将持续性保持活跃”。根据2006年的数据显示,我国60家大型医药企业研发人员仅占大中型医药研发人员总数33.8%,对比美国39家PhRMA会员企业的研发人会员就占美国全产业研发人员总量72.8%。
4 医药行业人才地区性非均衡
人才分布的区域不均衡,大量高学历、丰富经验的医药人才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区域和大城市,而西部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软件人才数量较少。根据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11年数据(图1),超过一半的医药类人才都集中在东部区域,西部共12个省份却仅占17%。吸引这些人才的原因不仅仅是东部地区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更主要的是这些建立了良好的医药产业集群。目前已批准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的省市已达到21个,主要分布在环渤海与长三角地区。比如上海地区现已成为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机构最集中、新药创新成果最突出的基地;江苏地区现已形成苏州、泰州、连云港、南京一线的生物医药研发基地;天津地区聚集了500多家从事生产研发的相关机构,中药现代化水平全国领先。这些都是大量吸引医药人才的根本原因。
5 医药人才的薪资水平存在差距,人才流动率较高
虽然医药人才的薪资水平其实总体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是医药领域仍存在不同工种间、不公细分行业间的差距。比如从事研发和销售人员的工资明显要高于从事生产员工。随着跨国医药公司的抢滩和本土研发机构的快速崛起,中国本来就不甚充足的研发人才供应更显得捉襟见肘。不可避免的,研发人才的供不应求直接导致了研发人才的薪酬水涨船高。不过以我国目前医药行业发展侧重来看,医药销售人员仍然被医药公司认为是最紧缺的人才。同样,也是因为研发人员学历水平最高,前期的人才培养投入最高,而生产人员的前期教育投入有限,不可避免的使得生产人员工资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两类。
从行业细分来看,生物医药行业一般薪资水平高于流通、化学药、中医药等其他行业。比如2012年上半年,生物医药行业维持了仍然11.4%左右的增长速度。因为其中一方面因素就是生物药是我国“十二五”大力支持的医药产业,这也使得它将是未来五年内比较看好的领域。而由于新医改的作用,整个医药流通业受到影响,但仍然保持11.2%的增长。化学医药行业则受到影响最大,由近13%的薪资增长下降到9.5%。此外,中医药行业只有8.6%的增速。
根据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在2012年介绍,国内生物医药行业流动率基本在20%-25%之间,高管流动率在7%-10%,就连应届毕业生的流动率也非常高。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很多医药企业对销售人才过度倾斜,薪资水平不均衡,使得很多充实生产人员转投销售岗位。而研发人员作为稀缺的资源,如果在企业中不能获得足够的重视,也必然导致其流失。
6 总结
随着“十一五”、“十二五”等政府政策相继出台,中国的医药产业形势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市场需求存在扩容空间。从产业自身的角度看,整顿与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对促进市场有序公平的积极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医药行业不可避免的要面对整个医药产业链出现动荡,甚至引起“洗牌”,因此企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以由此预见,高端研发人才、复合型营销人才将成为未来医药企业重点引进的人才。在医药产业布局方面,也将更加合理,除了继续保持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地位,集中研发要素向北京上海聚集外,将引导生产制造向山东、江苏等地发展,山西太原、甘肃兰州、福建厦门等地也将依托其原材料的天然优势,带动周边产业集群的简历与壮大。这也会合理疏导医药人才的分布。同时国家也更加重视医药人才的培养,卫生部2011年印发了《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更是从国家层面上提高了对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推进,人才的进步也需要良好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引导,医药行业和医药人才的发展将会是共同促进,协同进步!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 医药行业 大型生物制药企业 中小型医药研发企业
一、转型升级条件下我国的经济环境和医药行业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中国经济告别了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常态。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增速分别为7.65%、7.67%、7.4%。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主要表现如下:第一,经济增速的新常态。随着刘易斯拐点的临近,人口红利消失,我国经济增速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逐步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第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第三,宏观政策的新常态。主要是指财政政策的新常态:从挖坑放水到开渠引水,从建设型财政到服务型财政以及货币政策的新常态:从宽松货币到稳健货币,从总量宽松到结构优化。
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医药行业总体上也呈现出以上趋势。我国医药行业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近年来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医药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013年医药工业总产值为21682亿元,同比增长17.9%。而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所的最新预测,医药工业2014全年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幅由原先预测的19.7%下调为17.7%,虽然相比2013年略有下降,但仍保持17%以上的高速增长,而2014年,中国GDP增长率仅为7.4%。医药产品由于其特殊性,产业发展受相关政策影响大,特别是药品价格、招标采购、质量监管、医疗保险、药品临床使用等方面的政策影响较大。2012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改造提升传统医药;2014年11月发改委下发了《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指出将从2015年1月1日起取消药品政府定价,通过医保控费和招标采购,让药品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形成;2015年5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2015年进一步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6月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进一步放松了对医药企业开发新型医药产品的束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医药企业不仅获得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且更进一步丰富了自身的产品线,为以后在市场上攻城拔寨准备了充足的弹药。
二、我国医药行业现状
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产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医药行业属于高新技术领域,医药产品生产经营涉及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规模化生产到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其间的审批与研究环节周期较长,新药产品的开发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才、设备。因此,总体来说医药行业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尤其是近年来,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高技术手段在医药开发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使进入医药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
此外,我国医药行业的集中度较低,根据SFDA南方所数据2010年我国医药行业的企业数量达到了顶峰,为7038家。其中大部分是技术含量低,效率极为低下的中小型制药企业,而这些企业之间相互恶性竞争又导致利润率更低。这些中小型生物制药企业的特点是研发费用不足、研发实力不强、产品单一化。我国有很多销售额上亿,甚至是上十亿的中小制药企业只依赖于1~2种主要品种,而主要品种的销售额一般占其营业收入的60%以上,甚至更高,这种产品的单一性结构也从一定程度上为中小型制药企业积累了不小的风险。在国际上,大型制药企业的营业利润率相当高,平均值达22%之多,而在我国一般医药企业利润率达到10%就相当高了。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来看,我国医药行业的特点为:一是技术层次低,在世界医药工业体系中扮演者原料药供应商的角色,而科技含量高、利润率高的制剂产品则大量依靠仿制,因而不能打开制剂药物的国际市场。二是产业集中度低,生产厂家众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加剧。三是受国家政策影响大,如受医保政策和国家定价政策的影响大,企业之间难以展开充分的市场竞争。
三、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政府对医药行业管制逐渐宽松,预期我国未来几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将趋于宽松,医药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加的集中化和专业化。
(一)大型制药企业的发展趋势
大型生物制药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整合,来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实力。一般情况下,通过并购实现业务的增长要比从规划图纸开始实现自身增长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且风险较小。医药行业中新药研发有着“难度高、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大型医药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快速整合其竞争优势,有利于其产品线的不断创新,加快其产品投入市场进程。此外,面对国际医药巨头的竞争,国内医药企业需要迅速扩充自身的实力,通过并购不失为明智的选择。纵观欧美著名大的制药企业,几乎都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了兼并、收购发展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国际大公司只依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例如,国际制药巨头辉瑞收购并整合法玛西亚、惠氏,而最近又宣布将以大约1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药物及医疗设备制造商HospiraInc;默克收购雪兰诺;赛诺菲收购安万特等等。国际上大型制药企业并购的案例举不胜举。通过并购将国内医药企业做大做强也是中国制药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竞争的必经过程。
从我国大型生物制药企业自身财务竞争力来看,我国大型生物制药公司的资金实力雄厚,偿债能力较强,很多公司财务费用甚至为负值,不存在较大的偿债风险。相对于其他财务指标表现出较强的资产管理能力,大部分大型生物制药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较强。这说明医药行业整体在资产管理质量和盈利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我国大型生物医药企业获取净资产现金投入的能力不足,获取现金能力较弱。公司的资本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以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和整个行业的竞争优势。其中应收账款周转能力成为制约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从总体财务特征来看,大型生物制药企业非常有利于其进行负债并购和扩张,可立足于现有的资产优势,充分利用杠杆融资进行并购和重组业务。另外,应收账款周转能力成为制约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生物医药公司普遍存在应收账款周转期过长,经营现金流少的特点。所以生物医药行业在保持销售增长的情况下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收回,合理安排现金收支,保持足够的资金流。
此外,我们预期国内的货币政策将在未来几年一直保持宽松,现有的经济环境非常适合有稳定现金流,信用良好,资产优质的大型生物制药企业进行兼并扩张。企业可依靠自身实力,扩大自身的融资渠道,通过收购兼并来扩充自身的实力,增强自身研发实力。同时,企业也要注重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随着企业并购之后规模的不断扩大,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将会有所增加,企业短期容易出现过度膨胀的问题,这样就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同时企业的财务资金也会出现紧张的情况,特别是在举债融资并购的过程中,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也相对较多。因此,加强财务整合风险控制就是并购财务整合能否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了能够顺利实现并购后的财政整合,首先要加强医药企业支付风险的控制,快速剥离劣质资产,对并购后的医药企业现金类资产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资产优化组合。
(二)中小型合同研究服务医药企业的发展趋势
对于依靠规模效应的大型生物制药企业,采用并购重组可以迅速扩充其实力,并利用其信用度高的优势,可在资本市场上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资金来支持其扩张,而对于一些拥有科技优势的服务性中小型合同研究机构(CRO)来说,银行贷款对借贷主体有严格要求和评估,还要有抵押和担保。一个刚起步的医药研发项目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难以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上市筹资对大部分中小企业更是只能望而兴叹。可见,以上融资渠道均非理想选择,而风险投资却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一种好的选择。
风险投资,是对那些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的投资。风险投资的实质是一种科学技术和金融相结合,将资金投入风险极大的高新技术开发生产中,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的新型投资机制,是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一个资金有效使用过程的支持系统。
医药产品研发的特点是资金投入高,周期长。新药研究开发过程,不仅包括在实验研究阶段,还包括进入临床的各研究阶段(临床Ⅰ、Ⅱ、Ⅲ、Ⅳ期),耗资大、耗时长、难度高。当前国际上每种药物从开发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5年的时间,耗费8~10亿美元左右。美国制药界在过去的20年间,每隔5年研究开发费用就增加1倍。风险投资机构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医药研发企业进行投资,并积极参与到其研发业务和日常管理中去。但医药产品的研发具有高度的风险,因此必须设计出合理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具体医药行业风险投资的高收益来自对医药企业投资股权的转让所得到的资本收益,而首次公开上市是风险投资最理想的退出时机,目前我国创业板、新三板的蓬勃发展也为风险资本在医药产品研发各阶段的退出创造了合理可靠的资本市场环境。除此以外,各类资本中介服务机构,如法律服务、投资银行咨询服务、医药行业咨询服务、审计和评估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也为风险投资的退出创造了市场保障。最后,政府为外包服务企业和风险投资的有效结合又提供了相当可观的政策支持力度,如在税收、利率、法律援助等各方面的间接支持,甚至是直接的转移支付支持,为中小型医药合同服务机构的风险投资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作者单位为南京长澳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 韩武,张育粹,苏倪玲.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竞争力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20).
关键词: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实例研究;资本融资环境;资本市场
自1993年6月29日我国第一家医药公司—哈医药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至2009年3月我国共有医药上市公司100家,医药板块作为朝阳产业广受投资者关注。医药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优势群体,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力。其中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的上市公司有18家,占医药行业的18%,代表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总体状况。笔者将对这18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进行资本市场利用现状的实证分析,以期对利用资本市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其中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开公司本身因素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由于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大多数生物医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因此,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8[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国家发改委.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 现状 问题 政策建议
生物、医药产业属当今世界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这些产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了解、规划和指导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我们对近5年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情况作了全面的调查,并对未来7年(到2020年)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谋划和思考。
1.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经历了近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后,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了中成药制造、化学药品原药制造、兽用药品制造、卫生材料、医疗器械、医药用品制造以及生物技术的产业链。
1.1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利税总额稳步增长。2008―2013年间,衡阳市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由17.62亿元增加到67.0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1.5%,工业增加值由5.44亿元增加到14.2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9.01%。其中,生物、医药制造业占全市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43%和1.63%。
2008年至2013年间,衡阳市生物、医药企业的利税总额由1.83亿元增加到13.53亿元,年均增长62%。税收总额由0.71亿元增加到4.65亿元,年均增长46%。
截止到2013年底,衡阳市生物、医药制造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95%,从业人员数量为6182人,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1%。
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优势企业逐步崛起。从地域分布来看,衡阳市的医药企业主要集中在白沙工业园、衡阳县、衡东县和祁东县。从细分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中成药制造业的企业个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利税总额等各项指标均排在首位,其总产值占全市生物、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88%,中药饮片加工和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次之。而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处于萎缩的发展状态。
截止到2013年底,衡阳市总产值过亿的生物、医药企业共有11家,累计总产值为29.37亿元,占全市生物、医药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4.61%。尤其是通过近年来在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大量民营资本被引入医药行业,一批优势企业快速发展。
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研发能力提升较快。从研发人员队伍情况来看,衡阳市医药制造业拥有的研发人员数量从2008年的302人增加到2013年的337人,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由855人增加到903人;从实验平台的数量来看,医药制造业所占的比重较大。截止到2013年底,医药制造业拥有的省级技术中心2个,占比为11.11%。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占比为50%。湖南省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1个,占比为100%;从专利申请和授予情况来看,也是比较可喜的。
医药服务业加快发展,吸纳就业能力不断提升。目前,衡阳市医药服务业主要集中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零售与批发领域。2013年全市医药流通企业商品购进总额为21.42亿元,较上年增长18.5%,商品销售总额约为22亿元,较上年增长21.6%。衡阳市现有药品流通企业有1320家,其中零售企业有1296家(含县市区),居全省之最。由于企业个数的不断增加,医药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不断提升,尤其是限额以下的零售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增长较快。限额以下的批发及零售企业从业人员数量由2008年的2421人增加到2012年的5532人,年均增长22%;限额以上批发及零售业从业人员数量由2008年的1221人增加到2013年的2071人,年均增长12%。
1.2 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虽然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依然存在较多问题。
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实力不强。目前,衡阳市医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医药产业整体实力也不强。2013年医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为14.23亿元,仅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63%,占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2.9%。2013年湖南省重点医药企业有51家,而衡阳市仅2家,在湖南省14个市州中占比最少。衡阳市最大的医药企业是紫光古汉,2013年销售收入也仅为2.56亿元。目前一批“低、小、散、差”的企业生存相当困难,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可以说,医药产业是衡阳市的弱势产业。
专利授予量不足,专业人才匮乏。2013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的专利申请量25件,仅为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的1.03%。专利授予量5件,仅为全市专利授予总量的0.48%,专利授予量明显不足;从专业人才来看也相当匮乏。生物医药产业是由生物技术产业与医药产业共同组成,其涉及领域包括生物工程、机械工程、制药工艺、化工工艺等。而这样一种交叉产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正是制约衡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
管理体制不顺,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目前,发改委负责制定医药行业发展规划、经信委负责医药行业的立项,商务局负责医药行业的招商引资,而医药行业管理办公室负责企业的安全生产,看起来好像“权责明晰、分工合理”,实则不然。由于这种“分块”管理模式,使得企业更愿意到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去“跑”项目,而忽视行管办对行业的统一协调和管理。而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又不是某个行业的管理机构,并不会重视医药行业的发展。
医药服务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模式落后。2013年,衡阳市限额以上的医药服务企业仅14家,商品销售总额仅7.6亿元。衡阳市的医药服务企业主要集中在销售药品和医疗器械领域。从批发业来看,8家限额以上企业年商品销售总额4.2亿元,户均销售总额5000万多一点。从零售业来看,由于医院门诊药房作为特殊的、具有垄断地位的零售环节,占据了80%以上的药品零售市场份额,市区几家连锁大药房年销售在5000万左右,约30%的药店营业面积才40m2左右,全年营业额为200-500万,约70%药店全年销售额不到100万。
从经营管理模式来看,首先,衡阳市大部分的医药服务企业都没有属于自己的零售终端,或者是零售终端数量有限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其次,衡阳市大部分的医药服务企业都没有建立详实的上、下游客户档案,没有制定严格的客户管理制度和客户服务规范。
2.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根据目前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础和发展现状,未来7年(到2020年),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2.1实施五个重点项目
生物技术项目。衡阳市农科所计划在2013-2020年投资5.9亿元建设生物育种项目,包括建设南方农业种质资源信息库、创建湖南北大荒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高档优质稻和双晚超级稻的研发等项目。
湖南创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在2013-2015年投资5亿元用于实施100万头无抗生猪冷链物流及无抗猪肉深加工产业化项目和建设微生物发酵无抗生素饲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生物制药项目。南岳制药公司计划在2013-2020年投资10亿元,生产年投浆300吨,年生产2600万瓶血液制品。此外,该公司还计划在2013-2020年间投资4亿元用于新建6个单采血浆站及其配套辅助设施,用于解决南岳生物生产原料紧张的困难。并着手基因工程重组人血白蛋白、纤维蛋白胶和疫苗研发。
中药新产品生产项目。紫光古汉集团中药公司立足开发滋补类中成药。计划在2013-2020年投资3.7亿元,建设口服液提取和制剂车间及锅炉房等配套设施,以达到年产4亿支口服液的生产能力;新建年产1500吨丸剂、2500吨颗粒剂生产线车间。
化学药品项目。恒生制药在衡阳县西渡镇投资6亿元用于生产青霉素类粉针剂、青霉素类口服固体制剂、部分头孢类粉针剂等产品。同时还将投资4亿元用于冻干粉生产线的续建。
爱民制药将投资8亿元建设生产感冒欣喷雾剂、甘花茶、加伊健等医药产品。
医疗器械设备项目。湖南乐福地医药包材科技有限公司将投资5亿元用于扩大软包装输液材料生产线二、三期产能、产量在原来基础上扩大10倍。
春天制药设备制造公司计划投资5亿元主要生产蒸馏水机、反渗透管、中药提取等方面的器械。
2.2构建支撑平台
积极构建科研机构支持平台。加快建设中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衡阳中心,积极促进重大医学成果的产业转化,提高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积极促进新药GMP中试平台的建设,加大新药的研发和试用。加强对医疗实验系统软件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支持力度,提升医疗实验系统软件服务水平。同时要支持中国科学院湖南技术转移中心衡阳基地的建设,大力推广生物技术成果在医药产业中的转化实施。
重点构建企业支撑平台。构筑以项目孵化、设备共享、信息服务为主体的面向全国的技术服务中心,通过支持建设汉森制药企业技术中心、紫光古汉企业技术中心、湖南创新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和湘南中药材研发中心,建立生物医药企业技术平台。
促进集聚发展。依托清华紫光古汉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基地,建设1个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并大力推动我市医药相关企业向医药产业园区集中,形成我市医药产业的集群发展。
3.保障措施及政策建议
3.1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保障。一是成立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专门管理机构,对衡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专业管理和指导作用,避免政出多门和管理真空的现象。二是建立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联席协调机制,统筹各部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产业发展重大政策,协调各领域要素资源投入,形成合力,促进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完善政策保障。一是加强产业发展政策指导。完善发展环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结合衡阳实际,尽快出台《加快衡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在税费减免、土地要素、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二是完善相关专项规划。在本规划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全市现代中医、新化学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医疗器械等专业领域相关产业指引。三是推进相关政策的配套改革。积极研究与医改、新农合、政府采购等政策衔接,探索建立创新药进入医保基本目录的绿色通道和谈判、议价、定价机制,设立试点地区(五大城区),改革和完善医保准入制度,形成医保与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
提供投融资保障。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公共资金引导作用。二是争取社会支持,构建多渠道投入机制。三是支持企业拓宽资本市场,引导企业市场融资。
构建人才团队。一是引进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充分利用衡阳市关于引进人才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吸引、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的相关政策待遇,积极引进国内外生物医药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二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三是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专业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3.2政策建议
强化政府服务功能。一是将医药企业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在政策上给予扶持。二是加强行业指导与服务。市有关部门要帮助企业加强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医药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组织企业积极开展行业技术交流,收集产品、技术信息,推进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帮助企业包装策划,提升行业形象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抓好政策服务。
引导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加大力度建设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促进衡阳医药相关企业向园区集聚。鼓励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以品牌、品种、技术、市场为纽带,进一步整合市内医药企业和行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