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产技术调研,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中职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 专业建设
为更好地引领与带动江苏省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建设,笔者作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农林专业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组织工作室成员(来自全省中职农林类专业的骨干教师),就江苏省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进行了市场调研,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创新该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专业市场调研及其统计分析
根据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的统一部署,将工作室成员分成苏南、苏中、苏北三个调研小组。调研分为两个阶段,2014年8月到10月为第一阶段,主要进行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与分析,调研对象为果蔬花卉生产企业、江苏省该专业职业学校及毕业生;2014年11月到12月为第二阶段,主要进行职业岗位能力调研与分析,调研对象为果蔬花卉生产的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科研及技术推广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及其他涉农单位等。
两次调研走访了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多家果蔬花卉生产企业,查阅并汇总了大量行政主管部门统计报表及相关权威农业网站等所载信息;向相关果蔬花卉生产企业、行业主管部门等发放调查问卷共300份,收到有效调查问卷288份,并与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人员进行交流与座谈;通过电话、网络、座谈等方式与有着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就业历程的毕业生进行交流。
1.江苏省园艺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
通过调查与分析,社会对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类型需求呈多样化趋势。目前,江苏省园艺产业以生产花卉苗木为主,其种植面积居全国之首,全省蔬菜播种面积居全国第三,因此,对花卉、蔬菜生产技术人员的需求量较大;园艺产品流通产业市场繁荣,仅大规模花卉苗木交易市场就有89个,急需大量高素质的园艺产品营销推广人才;园艺产品“产、加、销、研”综合产业主要是指各类专业合作社,全省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7566家,主要以花木业合作社为主,果蔬业合作社次之,对能够深入农业生产、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果蔬花卉技术人才需要量大。此外,江苏省园林绿化公司规模庞大,仅具有一级资质的园林绿化公司就有122家。江苏省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景点(包括农家乐)发展也较快,达5100个左右。因此,以服务带动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大量具有服务功能的人才,如植物造景师、园林养护管理人才等。
2.江苏省果蔬花卉生产企业调研分析
本次调研共涉及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果蔬花卉种苗生产、果蔬花卉产品生产、园林绿化等企业共计45家,其中民营企业占50%、集体企业占20%、国有企业占15%、三资企业占15%;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占30%、50~300万元占25%、300~1000万元占25%、1000万元以上占20%。
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和产品营销业务员,其需求比例分别为45%和40%;调研企业中,对果蔬花卉繁育生产技术员有需求的为76%,其次是产品营销员为65%,养护管理员为55%。由此说明:人们对果蔬花卉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使果蔬花卉产业发展很快,从而需要大批的相关专业人才。
调查显示,几乎100%的企业都要求中职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如图1,有45.45%的企业最看重实践操作;有13.37%的企业非常看重理论知识,认为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将来就业后会限制个人的发展空间及发展速度;有13.65%的用人单位分别把团队协作、沟通能力放在首位,如产品营销、文秘等工作岗位;有6.63%的企业最重视员工的创新精神,认为具备创新精神的员工能为企业带来一股新的力量。另外,有7.25%的单位对毕业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环境适应、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较高。
图1
调查显示,有75%的企业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为花卉园艺工和营销员,其次为绿化工、蔬菜园艺工和插花员,而对果树园艺工、菌类园艺工等需要较少(图2)。
图2
由此说明:企业对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日渐提高。
3.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就业稳定性调研分析
本次调研以江苏省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为对象,共发放毕业生现状调查问卷15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46份,被调查人员均为工作3年以上的该专业毕业生。
(1)毕业学生就业岗位分析。调研显示(图3),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学生就业渠道呈多元化趋势。有31%的学生在园林绿化部门工作,有18%的学生在果蔬花卉产品营销部门工作,有21%的学生在苗木繁育生产部门工作,有4%的学生在果蔬花卉行业管理部门工作,有26%的学生在其他岗位工作。毕业生大多选择在果蔬花卉行业企业工作,一方面是由于江苏省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较明确,定位较准确,吸引了众多果蔬花卉行业企业单位到学校招聘;另一方面,随着江苏省对果蔬花卉产业的越来越重视,果蔬花卉企业也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所以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大幅提升。
图3
(2)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分析。通过对连云港振兴花卉公司、农友种苗公司、镇江瑞繁花卉园艺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调研及学生毕业单位调查,基本确立了该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主要面向果蔬花卉生产管理、新技术推广、产品贮藏与检测、产品营销四大岗位群,其不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具有不同的特点(表1)。
表1 不同工作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特点
就业范围 工作岗位 人才能力
园艺场、果蔬花卉生产基地、种苗公司、苗圃、高新企业 企业管理、生产养护、设施园艺、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苗木生产等 具有果蔬花卉生产技能、创新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
果蔬花卉产品营销企业(批发市场、零售商店、直销店等) 企业岗位管理、产品贮运、市场策划、营销主管、直销员等 具有果蔬花卉产品市场开发、经营管理技能
农业、园林、环保等企事业单位和物业管理 管理岗位、农技推广员、技术员、园林绿化岗位等 具有果蔬花卉生产养护及农技推广技能,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
个体或集体果蔬花卉产品生产与营销企业(花店、农庄等) 技术员、业务主管、销售主管、促销员、服务员等 具有果蔬花卉生产及经营管理技能,具有开拓创新及团队协作能力
(3)就业稳定性与满意度分析。调查显示,有68%的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一直在园艺行业工作,其中有4%的学生毕业后一直在一个单位一个岗位工作,有30%学生毕业后在一个单位内转岗工作,有34%学生毕业后在果蔬花卉生产行业转岗工作,有32%学生毕业后转到其他行业工作(图4)。毕业学生对目前工作很满意的为21%,满意的为38%,基本满意的为29%,不满意的为12%。
图4
二、专业建设思路探索
基于专业市场调研及其统计分析,可以说明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中等职业学校应以此为契机,加强专业建设步伐,以适应社会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1.准确定位,走出一条适合地方特色的专业发展之路
(1)专业目标的定位。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目标的定位,关系到该专业的发展及学生的就业方向。特别是随着江苏省城乡统筹发展,尤其是都市农业、旅游农业的日渐发展、成熟和普及,对该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专业培养目标还需注入新的内涵。因此,我们应根据当地果蔬花卉生产行业及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规范的、具有中职专业特色的适应现代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和岗位能力变化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能够应用和推广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的中高级技术人才。
(2)专业方向的定位。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的建设方向,既要充分考虑挖掘和发挥当地的名特优园艺资源优势,同时,又要考虑其保障生活、发展经济、平衡生态、旅游休闲、出口创汇、教育示范、致富农民等功能,特别是当前观光及休闲园艺的发展。因此,学校应针对当地特色农业生产实际,结合本专业的办学现状,对传统的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进行全方位改造,不断开发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设施园艺、观光农业经营等专业方向,以全面提升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群的综合实力,形成专业群优势。
(3)服务面向的定位。一是创新培训模式。学校应有效利用当地果蔬花卉生产教学资源,致力于职业教育新型农民培训网络体系的构建。在此基础上,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农民培训新模式,以加快农业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二是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全程参与地方特色农业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以此推动地方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做好服务与推广工作。学校应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依托,积极引进先进实用的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科技成果,通过自身的试验、示范,不断推广果蔬花卉新品种、新技术。
2.多元融合,走出一条提升专业内涵发展的特色之路
(1)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能力培养。要根据当地果蔬花卉产业发展状况,不断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提高应用性、技能性课程所占的比例;在教学内容方面,积极推行项目课程课例教学,强调“学中做”,并注重国际性农业背景知识的介绍。
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与实训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整体提升教学质量。
(2)夯实基础设施,提升科研水平。一方面,依据该专业课程改革及实施需要,对接果蔬花卉产业要求,配足、配齐、配优专业实训设备,以满足该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需要。
另一方面,以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运营为重点,积极开展省市级产学研推广项目研究,提升果蔬花卉产品研发的科技含量,使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实训基地成为政府农业技术服务、推广的中心;使产、学、研成果成为彰显专业特色,凸显示范、导向功能的重要桥梁与纽带,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经济效益的助推剂。
(3)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学科梯队。要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治学严谨、具有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教师队伍。第一,发挥好学科带头人在专业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第二,对优秀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放在关键的岗位上,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第三,继续选拔、培养一批后备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派继续深造,鼓励和资助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此外,还可在当地科研院所、农委等聘请具有丰富科研和生产经验的高级职称人士作为长期的外聘教师,对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指导。
(4)锤炼专业技能,培养就业能力。在中职教育中,“一专多能”人才的“专”和“能”都是指与实践教学相对应的职业技能。就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而言,“专”对应的是该专业的果树、蔬菜及花卉生产等核心技能;“多能”是指与专业相关或临近领域的复合职业技能、创新能力与职业基本素质。到底层一线工作,仅懂一门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既要会动脑,又要会动手,还要会动嘴。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培养“一专多能”的“通才”。
此外,在调研过程中,很多企业还提出,学生在学习期间,应增加其与企业的接触,以缩短就业磨合期,让学生一走向工作岗位就能迅速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
(5)创新培养层次,提升培养规格。在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之外,应当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3+3”及“3+4”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等。要坚持以多种形式发展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中等职业教育,走多样化发展之路,这既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现代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3.资源共享,走出一条服务“三农”发展的有效之路
(1)建设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根据农民培训的所需项目,结合该专业的办学实际,建设集教育培训、生产实践、示范展示、种苗供应为一体的多功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实习基地,真正把实习基地办成培训的大课堂、实践的大车间、展示的示范园、种苗的供应基地。
(2)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培训服务。通过有效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全面提升该专业教学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开展以果蔬花卉类高级工、技师职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培训,在面对成年人的择业培训、转移培训和技能提高培训中发挥积极作用,形成灵活、高效,以为区域经济建设和各类人才培养服务为目标的新格局。
(3)创新新技术推广形式。以“公司加农户”“产业技术联盟”等形式,大力推广果蔬花卉生产新技术,服务地方农业发展;以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为纽带,建立多种形式的校际合作模式,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为果蔬花卉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服务等方式,培育农村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以此推动果蔬花卉生产方式的转变。
三、小结
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是服务于地方农业特色产业的专业,是培养行业及企业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当地特色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确定专业的定位和建设目标;根据果蔬花卉生产行业及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合理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计划,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销对路的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业东等.高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1(5).
[2]付丹,鲁娜.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J].职教论坛,2014(32).
[3]程林.中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农业教育研究,2014(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东周”为你整理了这篇中药材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需求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运城市古称河东,地处黄河中游,位于山西省的西南部,北依吕梁山与临汾市接壤,东峙中条山和晋城市毗邻,西、南与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隔黄河相望。全市耕地面积828.7万亩,总人口537.26万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环境使得运城市成为山西省中药材品种较多、分布较广、药材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之一。
一、产业发展现状
土壤以黄绵土为主、地形复杂、降雨季节较集中、昼夜温差大,这些先天条件使得运城成为许多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地,中药材作为运城市的四大产业之一,对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城市中药材种植总面积为47.5万亩,主要品种及规模为:柴胡12.99万亩、黄芩10.19万亩、远志7.41万亩、双季槐米4.72万亩、连翘3.47万亩、黄芪2.76万亩、半夏1.51万亩、瓜蒌0. 85万亩、丹参0.72万亩,其他品种有生地、玫瑰、苍术、万寿菊、桔梗、牡丹、黄姜、白术、、艾叶、金银花、芍药、板蓝根、原籽、血参、射干、防风等合计2.88万亩。全市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的中药材龙头企业12个,种植、加工企业37个,中药材合作社348个,中药材科技人员70人,从事中药材产业的经纪人956人,每亩纯收入2000余元。
二、机械化发展现状
(一)田间栽培类
总体效率较低,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田间栽培类主要以黄芩、远志、黄芪、半夏、丹参、生地为主,主要机械化设备包括播种机、移栽机、喷药机、喷雾器、收割(获)机、运输车、装载机等,根据目前市场保有量,播种机多为手工操作类,收割机种类过于繁杂,标准化程度较低,且普遍功能单一,多需要人工辅助,无法实现全程机械化。其余田间栽培类中药材双季槐米、瓜蒌、玫瑰、苍术、万寿菊、桔梗、牡丹、黄姜、白术、、艾叶、金银花、芍药、板蓝根、原籽等主要是人工种植,机具品种少,数量小,机械化水平极低。
(二)林间种植类
林间种植类包括柴胡、连翘,主要机械设备有开沟施肥机、培土机、除草机、喷雾器、电动剪枝机、割灌机、喷雾机、采摘升降平台、收获机、搬运机、运输车,其中中药材收割机效率低损失大,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其余林间种植类中药材血参、射干、防风等主要是人工种植,机具品种少,数量小,机械化水平极低。
(三)中药材机械生产企业
新绛县银剑农机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01月21日,位于新绛县龙兴镇店头村,主要经营农机具制造与销售,生产的机具为黄芩播种机、远志播种机、半夏播种机,市场保有量为91台左右,企业年生产能力220台左右,单机作业效率为6亩/h,且目前现有播种机都未进入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名录;新研发的机具层面,机具名称为防缠绕玉米施肥精量免耕播种机,年生产量为150台左右,单机作业为亩10/h,已通过国家鉴定,尚未进入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名录。
万荣县益民农机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06月01日,位于万荣县解店镇太贾路中段,公司有工程师10名,技术工人30名,在公司发展壮大的9年里,不断积累制造薯类、中药材收获机的经验,已经完全具备自主研发生产薯类、中药材收获机的能力,年生产销售收获机300余台。去年完成4UD-180A型薯类、中药材收获机的研发工作,提高了收获机作业效率,今年正在研发4UD-200A薯类、中药材收获机,预计今年年底完成研发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运城市中药材生产机械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1.未形成规模生产,制约机械化发展。中药材生产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不统一的种植模式,制约了中药材机械充分利用和效益最大化,影响了中药材产业的机械化发展。
2.有些中药材生产机具未纳入国家购机补贴范围,农户购机成本高,购机热情不够。
3.农机、农艺融合难,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农机、农艺工作脱节,导致中药材机械作业的适应性较差。
4.机具技术含量低,机械化水平低,中药材机械生产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行业龙头的拉动和支持,尤其是一些小型产品,普遍技术含量低,生产加工工艺简单,可靠性较差。
四、未来发展方向与工作措施
通过调查工作,为下一步推进运城市中药材生产机械化发展的技术方向和工作措施提供了方向:
1.协调发展,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引导农民统一种植模式,进行规范科学种植,农机部门有针对性地引进、推广适宜主要品种的中药材机具。
2.加大中药材生产机具的研发力度,加强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鼓励有能力的企业自主构建机具研发平台,使之形成规模带动生产机具的研发,提供资金和人才支持,引进具有创新性的理论知识,加快研制新型实用的中药材机械。扩大国家购机补贴范围,增加中药材补贴机具,减轻农户购机负担。
3.开展技术培训,组织各相关人员到典型生产企业、合作社及种植基地参观学习,交流好的做法和经验,农机部门通过培训班或演示会等形式,向农民传授先进的中药材生产机械化技术。
4.开展药材产业的深加工,全面推广药材烘干机、药材切片机,增加中药材的附加值,向药茶产业方向发展。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偏离-份额模型;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的经济一直保持稳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一五”以来,2005-2012 年武汉市的GDP 增加了3.58倍。这个数字高于同期全国累计同比增长率,为全国经济持续增长做出了极大贡献,发挥了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示范作用。但近年来武汉市经济增长步伐明显减缓,呈现增长乏力的疲软态势。虽然在全球经济危机大背景下,武汉市的发展难以独善其身,但武汉市自身的产业结构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所以,找出其中的短板和瓶颈,提出相应的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已是当务之急。
一、武汉市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率贡献的背后是产业产值的增加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武汉市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结果并不如人意。
1.第一产业占比不断下降,生产方式比较落后
武汉市第一产业比重波动较小,除在2011年到2012年略微有所上升外,在其他年份都持续小幅下降。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但主要生产经营方式还是以传统的为主。产业化水平较低,投入产出率低,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不利于收入的增加。传统的农业贡献了第一产业的大部分产值,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农业占比近四分之三,而林、牧、畜业的发展明显力度不够,未能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和湿地资源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2.第二产业占比略微上升,内部轻重工业比重失衡
第二产业比重呈轻微振荡,总体略微有所上升。从2005 年的45.57% 升至2012 年的48.22%。工业占据了第二产业产值的绝大部分,一般在82%以上。但内部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呈现明显的重工业化,以汽车、钢铁、冶金、石油化工为主导产业,却以资源过度使用及环境污染为代价。造成不可逆转的对环境的破坏,产业选择重合度较高,利润空间被压缩,工业低水平结构性等矛盾突出。致使地方性产能过剩,虽然在短期内可以保证短期较高的产值,但难以为继。同时,轻工业的发展被严重忽视,不仅损失了大量的产值,也割断了一、二产业间的联系,使产业关联度过低,联动效果不佳。
3.第三产业占比振荡变化,新兴产业发展不足
第三产业的比重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从2005年的49.57%一路升至2010年的51.44%,而后便出现小幅下降,直至2012年的48.02%。在第三产业的比重总体偏低的情况下,发展速度滞后,而第三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较低的水平使得原本就供过于求的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内部结构也局限于传统的商务服务业、仓储业和运输服务业,经营方式落后,竞争力低下,发展空间小,而具有“三高”特征的金融、信息、软件、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力度不足,导致武汉市第三产业的总体发展情况不佳,难以形成竞争力。
从总体看,武汉市的二、三产业产值占比95%以上,是经济增长的强劲推动力(见表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内部结构日趋合理。但与上海、北京等城市进行类比后,不难发现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速度和深度还差强人意。武汉市第二产业比重严重偏高(占比50%以上),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了市场要素价格的扭曲,对资源的有效配置极为不利。也使得武汉市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并且过度偏重工业的发展模式,致使产业结构发展的协调性和关联度不高。
由此可知,在武汉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过程中,确实存在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弊端和问题。为确保要素的合理流动,资源的更好配置,总体效益的不断提升,经济的持续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一项涉及风险和外部性的创新活动,在路径选择时必须深思熟虑,考虑周全。
二、基于偏离-份额模型对武汉市产业结构的实证研究和分析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成一个动态过程,以其所在地区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份额、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三个分量,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门类,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本文选取了目标区域武汉市及其所在大区域湖北省2005—201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将数据的单位换算为亿元,基于偏离-份额模型,计算得到武汉市各个产业的偏离-份额数据(见表二)。
1.对武汉市各产业的份额偏离的分析
整体上来看,武汉市各产业的份额份量具有相同特征:第三产业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汉市各产业的份额分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但也不难看出,发展的同时差距也在逐步显现: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第一产业,且份额分量之和远远大于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的份额分量相当,差异较小,说明武汉市经济整体水平处于工业化和服务业并进的阶段。
2.对武汉市各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的分析
从纵向时间序列上看,武汉市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一直为负数,且绝对值不断增加,表明第一产业结构不太合理,层次低下,阻碍了武汉市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除2007年为-4.18外,总体上为正值,且保持增长趋势,说明武汉市第二产业结构整体优化程度较高,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并且促进作用在逐步强化。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在2006-2007年为正值,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在2008 年后发生逆转,2008-2012年内一直保持为负值,且其绝对值还在不断增加,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从截面上进行分析可知,虽然总体上武汉市产业结构份量总量为正,但也存在很多不和谐因素,需要予以重视。每年均有两个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抑制了经济的增长,这些结构未能自行调整,反而进一步加剧。因此,武汉市产业结构确实存在许多不合理和不协调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势在必行。
3.对武汉市产业竞争力偏离的分析
第一产业竞争力除在2006 年为0.44 和2012 年为12.76 外,其他年份一直为负,竞争力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竞争力除在2007年具有0.14微弱竞争优势外,在其他年份一直为负,竞争力严重不足。第三产业在开始的2006-2007 年里,其竞争力为负,难以与其他产业抗衡。但在接下来的年份中,竞争力呈上升态势,得到显著提高,市场占有率极大提升。总的来说,武汉市的三大产业,在近些年内,除第三产业的竞争力略有上升外,第一、二产业竞争力不断下降。因此,调整和优化第一、二产业的结构,提升竞争力已是当务之急。
综上所述,武汉市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第一产业占比过高,内部结构较为单一,投入产出低,整体效率水平低下;第二产业占比总体上较为合理,整体发展较好,但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导致产业同构现象明显,资源配置不合理,规模效应较低,缺乏竞争力;第三产业的占比有待提高,内部结构急需完善,技术含量有待提升,对人才的吸纳能力需要。
三、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对策建议
1.兼顾质量和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产品多样化和特色化
武汉市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水资源极为充足。由于第一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以传统的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为主,未能充分发挥好比较优势,种植水生经济作物,发展渔业和养殖业。今后,应在原有单个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加快土地扭转,鼓励多样化合作;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使水面动、植物生产互补,实现水陆“双赢”;按照市场需求,丰富农产品的种类,提高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附加值,带动关联的食品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2.统筹发展轻重工业,集约发展主导产业,大力培育优势产业
在大力发展制造业基调下,第二产业整体发展状况良好。但由于“重型化”较为明显,产值主要是由汽车、钢铁、冶金、石化等重型工业贡献的,不仅对资源依赖性较强,而且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所以,需要通过平衡轻重工业的比重,保持产业内的良性互动。作为主导产业的重工业应通过产业集聚,加强对资源的整合,实现集约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对工业“三废”的处理能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针对产业中的国有比重过大的问题,应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使经营体制更灵活。并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比如,针对作为主导产业的汽车行业,发挥与襄阳、十堰、宜昌等地区的产业联动作用,实现规模经济,实现共同协调发展;对具有优势的烟草、食品、纺织等轻工业应加大扶持力度,使其能在服务于农产业的基础上,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创造值得信赖的品牌,增强产业竞争力。
3.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生产业,重视新兴科技产业
第三产业总体规模不大,具有明显的结构缺陷。由于以传统的餐饮和商贸零售服务为主,金融、信息、咨询、物流、旅游等生产业发展严重不足。首先,武汉市应增强发展第三产业意识,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兼顾第三产业;其次,武汉市位于中国的中部腹心部位,水陆空交通枢纽完备,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应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同时,应通过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弘扬武汉具有特色的汉味文化和历史文化古迹;最后,武汉东湖地区是中国较大的智力密集区,集聚了大批高校,科研实力雄厚。应做好产学研对接,充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兴科技产业。
四、对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研究结论与展望
基于对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的结论和武汉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利用偏离-份额模型对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得出武汉市产业结构具有第一产业占比过高,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第二产业占比较为合理,但以“重型化”为主,同构现象明显,内部亟待升级;第三产业占比有待提高,应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结论。并从三大产业的角度,对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给出了第一产业兼顾质量和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产品的多样化和特色化;第二产业统筹发展轻重工业,集约发展主导产业,大力培育优势产业;第三产业整合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生产业,重视新兴科技产业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陈朔, 冯素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几个问题的国际经验和启示: 以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8(3).
[2]戴瑾.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以湖北省为考察对象[J].社会科学论坛,2010(15).
[3]马艳华, 魏辅轶.产业结构调整理论研究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1).
[4]徐勇,丁悦.产业演进比较与武汉产业结构高级化选择[J].统计与决策,2011(16).
[5]李武军,黄炳南.基于偏离一份额分析法的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研究[J].经济经纬,2010(6).
为进一步了解浙江省目前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产品)体系的现状,我们选择了浙东、浙南、浙西、浙北、浙中七个地区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浙江省浙东、浙南、浙西、浙北、浙中七个地区一般社区人群,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调查问卷7247份。被调查的人群特征是:性别分布:男48.00%,女52.00%;年龄分布:小于20岁占3.92%,20~29占16.07%,30~39占25.57%,40~49占19.22%,50~59占16.15%,60岁以上占19.07%;医保形式分布:省级占3.51%,市级占45.59%,区级占24.45%,商业类占7.25%,无医保占19.20%;半年内门诊次数情况:0次占36.01%,≤6次占48.37%,>6次占15.62%;一年内住院次数情况:0次占70.09%,1次占19.76%,2次及以上占10.15%;三年内体检次数情况:0次占22.57%,1次占32.94%,2次占26.38%,3次及以上占18.10%。
1.2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人群对中医预防保健技术、产品体系(包括中医体质辨识、中医健康干预和健康咨询)在对健康的帮助、付费意愿和是否应该纳入医保的看法,愿意付费的月支付额度等。根据调查内容设置单选和不定项选择问卷问题。
1.3 数据处理:调查资料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管理,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群接受中医医疗或保健服务情况:我们设置了旨在了解人群对于中医的产品体系(不区分是医疗服务产品还是预防保健服务产品)的体验程度的问卷问题,目的是了解中医药的群众基础,结果详见表1。
由表1可知,人群接受中医药的医疗、保健服务的比例很高,达99.83%,说明中医药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在人群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属于医疗范畴的门诊配服中药(46.52%)占第一位,其他中医药服务接受率占前几位的分别是推拿(26.52%)、针灸(24.80%)、参茸补品服用咨询(13.70%)和膏方(10.02%),说明中医药的预防保健产品体系已经形成并已被人群所接受,还有继续大幅提升的空间。
2.2 人群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产品支付费用意愿情况:我们通过是否愿意付费、愿意付费的服务项目以及月付费额度等三个相互联系的问卷问题来进行调查,详细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人群愿意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产品付费的比例达78.11%,说明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产品有较高的人群购买意愿,但月支付接受度不高,主要集中在200元以下(其中50元以下36.61%,100元以下36.36%,200元以下20.01%)。人群愿意购买的服务第一位的是健康体检(64.96%),中医类的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均有较高的比例(如中药调理39.00%,推拿按摩30.92%,中医养生29.25%),这为中医医疗服务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3 人群对中医预防保健产品体系的评价:我们设置了中医体质辨识、中医健康咨询、中医健康干预三个方面的问卷问题,每个问题设置了对健康的帮助、付费意愿、是否纳入医保三个子问题进行调查。结果详见表3。
由表3可知,有76.74%的人认为中医体质辨识对健康有帮助,有83.45%的人认为中医健康干预对健康有帮助,有81.81%的人认为中医健康咨询对健康有帮助,说明中医预防保健的产品体系在人群中有较高的认可度。有60.45%的人对中医体质辨识有支付意愿,有65.05%的对中医健康干预有支付意愿,有59.17%的人对中医健康咨询有支付意愿,虽然整体上比例低于对健康帮助的认可度,但仍能说明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产品在人群中有一定的购买意愿。有73.35%的人认为中医体质辨识应纳入医保,有84.55%的人认为中医健康干预应纳入医保,有68.78%的人认为中医健康咨询应纳入医保,显然干预类产品纳入医保的愿望最强烈。
2.4 中医健康干预对健康的帮助认识的人群特征分析:进一步对中医健康干预对健康帮助认识的人群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详见表4。
总体上,年龄越高、文化程度越高认为有帮助的比例越高,离退休人员认为有帮助的比例最高,占87.96%。中医健康干预对健康帮助的认识,男女差别不大(P>0.05)。
3 讨论与建议
3.1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人群对于中医的各种医疗、预防、保健手段(如推拿、针灸、理疗、膏方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体验,并普遍认为对健康有帮助,愿意为中医预防保健付费,说明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产品体系已经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社区人群接受中医药的医疗、保健服务的比例达99.83%,属于医疗范畴的门诊配服中药(46.52%)占第一位,其他中医药服务接受率占前几位的分别是推拿(26.52%)、针灸(24.80%)、理疗(17.79%)、参茸补品服用咨询(13.70%)和膏方(10.02%),说明中医药的预防保健产品体系已经形成并已被人群所接受,还有继续大幅提升的空间。有76.74%的社区人群认为中医体质辨识对健康有帮助,有83.45%的人认为中医健康干预对健康有帮助,有81.81%的人认为中医健康咨询对健康有帮助,说明中医预防保健的产品体系在人群中有较高的认可度。有60.45%的人对中医体质辨识有支付意愿,有65.05%的对中医健康干预有支付意愿,有59.17%的人对中医健康咨询有支付意愿,说明中医预防保健的产品体系在人群中有一定的购买意愿。
3.2 目前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量较小,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目前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量较小,服务面也较窄,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虽然78.11%的社区人群有付费意愿,但月付费的额度不高,主要集中在200元以下(其中50元以下36.61%,100元以下36.36%,200元以下20.01%)。人群愿意购买的服务第一位的是健康体检(64.96%),中医类的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均有较高的比例(如中药调理39.00%,推拿按摩30.92%,中医养生29.25%)。
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与被调查人群的经济收入水平和中医预防保健相关知识宣传力度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主要在于服务的产品体系的产品尚不够丰富,产品的技术效果对人群尚未形成足够的吸引力[1]。提示我们应积极研究开发对人群健康有确切效果的健康干预、健康评估手段,并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产品的效果评价和效果确认工作,及时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在巩固原有群众基础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群众的认可度,提高群众主动寻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意愿。
3.3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手段不够丰富:目前人群普遍能接受到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干预方法主要包括: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推拿、针灸、理疗、冬令调补――膏方、气功、药膳(茶)、中药熏蒸、参茸补品服用咨询等[2]。以上这些方法,涵盖了用于治疗和用于预防保健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大多数方法和手段主要还是针对单病种的治疗、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等方面的运用,而针对健康人群的健康状态辨识、检测监测、信息存贮整合、分析评估的手段和方法仍然缺乏。现有的干预手段和方法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来说,仍然显得单调而缺乏。
现有的干预手段和方法尚未形成有效、规范的技术方案,缺乏对干预效果的客观、科学的评价,需要通过科研的形式进行技术产品体系的确认和规范化。近年来各级管理部门对于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科研工作相当重视,浙江省甚至每年推出“治未病”科研专项,这些研究尚处于研究进程中。相信在科研的推动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产品体系将不断得到丰富。
但是,我们知道,科研的作用只是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手段研究、确认和规范化的一个起点,进一步的推广应用才是我们丰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手段的关键。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主管部门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一问题,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技术(产品)推广,通过“治未病”高峰论坛及其系列专题讲坛、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的科技成果推广计划与继续教育计划、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相关技术讲座等,及时组织推广,使科技成果不断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支撑。
4 参考文献
[1]王晓鸣,宋康,刘建国,等.社区人群对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0):910-912.
关键词:果树花卉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 岗位需求
为准确把握河北省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状况和趋势,了解当前衡水市大园艺企业及基地一线生产岗位的技能需求特点,根据中职学校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进一步确定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所在调研小组利用暑期和寒假近三个月的时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对调研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为笔者学校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更好地开展专业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本地园艺行业的发展,更好地丰富本专业的发展内涵,进行了有效探索,并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一、调研方案设计
1.调研目的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完成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工作,调研组先后走访了衡水市多家果蔬花卉行业、企业,与多名行业管理人员、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人员以及学校往届毕业生进行了交流与座谈。
一是围绕贯彻学校教学质量工作和中职课程改革相关精神,就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调研。
二是就企业接受学校学生就业和实习的情况进行调研。
三是通过调研了解学校果蔬花卉专业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学生就业实习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听取企业相关部门和人员提出的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2.调研的思路与方法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涉及果树、蔬菜及花卉三大产业,不同区域发展各有特点,所以为了确保调研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确定如下调研思路。
一是宏观背景调研和微观需求调研相结合。通过宏观背景的调研,了解河北省果蔬花卉主体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才总需求;微观调研以企业为主体,了解企业目前现有人才成长经历及未来发展的实际需求状况。
二是与该专业中职人才需求的调研相结合。果蔬花卉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把握该专业中职人才的需求和定位,全面了解果蔬花卉行业人才需求的结构。
三是与中职教育现状调研相结合。中职教育培养目标要符合果蔬花卉行业岗位对人才能力及职业技能的要求,以此寻找示范专业建设的突破口。
四是科学设计调研提纲和调研表,准确地反映果蔬花卉行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趋势,为果蔬花卉示范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二、调研实施
1.行业、专家咨询
调研组先后走访调查了衡水市农牧局、园林局、林业局等行业主管部门,通过网络、媒体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并邀请了果树、蔬菜、花卉生产方面的专家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来学校座谈。
2.企业走访
实地调查走访了衡水绮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饶阳县绿科蔬菜种植技术推广服务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发放11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1份。
3.毕业生调查
通过网络、电话、现场发放问卷等方法,以问卷的形式,对近五年的毕业生,就其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几年后的岗位变化、岗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等做了跟踪调查,发放调查问卷75份,收回有效问卷71份。
三、数据分析及结论
1.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衡水市委市政府在《2012-2015年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工程。加强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的果菜生产基地。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做大做强蔬菜、畜牧和果品三大产业。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紧紧围绕蔬菜、畜牧、果品、苗木、花卉、水产等特色产业,每县建成一个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一批绿色有机的现代农业基地、独具魅力的农业休闲度假基地、优质天然的生态环保基地,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农业示范^,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所有这一切,需要大量既懂果蔬园艺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又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农业发展人才,以及能够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农产品营销、品牌建设等的人才。这将为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市场。
2.企业岗位分析
走访调查饶阳县吾固村向阳果蔬专业合作社、饶阳县绿科蔬菜种植技术推广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工作岗位有育苗、栽培管理、植物保护、产品保鲜与贮藏、销售、行政管理等,岗位分布情况见表1。
3.从业人员情况
采用发放调查表、走访等方式,对果蔬花卉专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具体见表2、表3、表4。
在企业调查问卷中,将企业对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划分为专业技术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能力、职业道德、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6个方面,见表5。
4.毕业生情况调查
通过对71名学校毕业生的调查统计发现,他们主要职位为蔬菜生产、果树生产技术员,产品营销员,苗圃育苗技术员,植物保护技术员,行政管理人员。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技能发展,成为技师;二是管理发展,成为部门经理或经理。毕业生胜任工作时间见表6。
对学校果蔬花卉专业课程意见见表7。表7毕业生及企业技术人员对专业课程设置意见所占比例
四、调研结果与结论
衡水市种植蔬菜180.6万亩,形成区域特色。特别是饶阳蔬菜2009年被评为“中国蔬菜之乡”,2010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县”。全市果树面积160万亩。随着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打造宜居生态湖城的形势需要,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的果蔬花卉园林苗木生产基地建设迅速兴起。
目前生产一线的员工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职称偏低,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不能适应现代化、园艺产业发展需求。伴随着行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今后衡水市果蔬花卉行业技能人才需求将大幅度增加。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差,不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性。
五、改革建议
1.专业方向定位
根据调研结果,确定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三个专业方向:蔬菜生产、果树生产和花卉生产。
(1)蔬菜生产。面向各蔬菜园区、企业、合作社、蔬菜管理部门等,培养具有蔬菜育苗、栽培管理、病虫害识别防治、产品保鲜储运、产品营销等技能的人才。
(2)果树生产。面向果树生产园区、企业、合作社、果树行业管理部门等,培养具有果树育苗、规划建园、果树整形修剪、花果管理、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品采收与贮运,产品营销等技能的人才。
(3)花卉生产。面向花卉、苗木生产公司、园林局、绿化公司等,培养具有花卉育苗、栽培、养护、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街道绿化及产品营销等技能的人才。
2.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职业要求,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注重果蔬花卉职业技能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以校企合作为改革平台,以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特点为依据,结合衡水市区域农业经济现状和企业人才需求,遵循职业学校学生教育规律,改革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4.课程体系重构
将专业基础性知识揉进专业课教学内容中去,按照生产过程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建立以生产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5.教学内容更新
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同时结合生产实际,随时更新教学内容。
6.校本教材建设
以大中型园艺企业岗位需求为切入点,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分析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开发、编写适合本专业的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
7.评价体系改革
企I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在提高,不再是以学习分数高低定义学生,评价学生采用多元考核办法,激励学生全方位发展,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8.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教师下企业锻炼、聘请企业生产技术专家指导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学水平。
9.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关键词:林业种苗;生产技术;管理措施
近年来,随着林业事业的不断发展,很多地方都开展了一系列植树造林的工程,林业种苗的存活率也逐年提高。但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方面仍存在部分问题,因此需要改进林业种苗的管理方法,加强对种苗的养护工作,本文主要根据现阶段我国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措施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便保护好森林资源,推动林业建设的健康发展。
1重视林业种苗生产技术与管理措施的必要性
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养护是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在我国,随着林业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林业种苗的竞争力日益提高,因此必须建立起合理有序的市场环境,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提高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完善种苗的管理养护措施,提高林业产业的产量,保障林农的经济效益,为促进我国林业建设的长远发展,重视林业种苗生产技术与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措施中存在的问题
2.1专业技术型人才缺乏
当前我国的林业管理中的专业型人才相对缺乏,生产及管理技术还处于重数量轻质量的阶段。员工数量不足,导致每人的任务量繁重,由于部分员工的专业知识不达标,林业的生产水平降低。林业的管理人员重视对种苗的种植,而忽视后期的培养与养护,影响了种苗的质量,相对恶劣工作环境也难以留住高水平的技术型人才。
2.2调研信息获取不足
在种苗的管理过程中,由于林业部门的综合服务体系缺乏,信息交流不完善,严重影响了种苗的经营市场。未采取良好的调研措施,缺乏对市场环境的认知,难以满足种苗调整的实际需求。不了解林业生产所需的技术也直接影响了种苗的管理质量,种苗的种植和经营模式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也会造成扰乱市场的不良影响。
2.3资金短缺问题严重
由于林业的发展和苗木的管理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短期内难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导致资金短缺问题严重。由于投资资金不足,影响了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进而也阻碍了专业技术型人才的招收。当前我国的林业种苗投资还存在一定误区,资金利用率较低,种苗的管理措施不当,导致林业产业难以获得长足发展。
3改善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措施的对策
3.1加快培养专业的林业管理人才
为了提高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完善种苗的管理措施,林业管理部门必须加加快培养专业的林业管理人才,重视专业型人才的发展。为林业部门提高资金与技术支持,加强对种苗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指导工作人员做好种苗的培育检测工作,促进林业种苗的发展。为专业型的技术人员提供更好的待遇,建立一定的奖励制度,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壮大林业种苗管理队伍,吸收更具综合素质的林业人才,为建设林业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2加强林业信息渠道沟通建设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林业种苗的管理需要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林业信息渠道沟通建设,促进林业部门直接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将合理有效的林业种苗生产技术推广至基层及个体林农中,使其享受到直接的利益。通过网络平台加强对市场信息的获取,将种苗的生产信息与市场需求联系起来,运用新型的管理手段,强化林业种苗的信息传递,保证供需平衡,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3.3加大资金与技术的支持
林业部门可以成立相应的种苗发展基金制度,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充足的资金有效的促进林业种苗的发展。面对林业种苗资金短缺的问题,国家需要加大优惠政策的实施,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增加种苗基金的投放比例。林业部门结合广大的社会力量解决资金问题,发展种苗基金制度,利用社会团体的公众效应,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妥善解决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措施的问题。
4结束语
林业种苗的管理直接影响了林业事业的长足发展,但由于我国当前在生产技术及管理措施中仍存在部分问题,因此,为促进林业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快培养专业的林业管理人才、加强林业信息渠道沟通建设、加大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只有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完善林业种苗的管理措施,才能提高林业种苗的质量,符合市场化的需求。
作者:崔鑫 单位:内蒙古五原县林业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作过程;饮料生产技术;课程设计;职业资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28-02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0000人,有四个专业群被列为重点建设项目。课程始终处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1],为了促进课程的改革,与瓶装饮用水、果蔬汁、茶饮料、可乐、冷饮等企业交流和调研,发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目前就业率较高,但主要进入的是生产一线,工作时间长、进入职业角色的时间较长,且频繁跳槽,半年换2~3家企业的学生不在少数。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情况没有很好地对接。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实践技能、较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迁徙的能力,作者将“工作过程”融于日常教学之中。下面我们就以《饮料生产技术》课程为例,对其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进行探讨。
一、深入企业一线开展调查
课程教学要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首先要了解企业的需求,深入一线开展调研活动。社会调研的参与者有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教师等,调研的内容包括:①区域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②职业岗位群及其工作过程情况;③专业核心岗位及相关岗位的需求情况;④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情况[2]。最终的工作结果要形成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并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二、课程设置背景
根据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食品加工的职业岗位群分为焙烤、饮料、乳品、肉品、果蔬等方向,由饮料加工方向衍伸出《饮料生产技术》这门课程。
据饮料工业协会统计,我国2004年饮料销量为4000万t,2008年饮料销量为6000万t,2009年销量8000万t,2010年饮料的销量更是达到了1亿t,连续5年产量增幅达到20%以上。由此可见,中国的饮料市场不仅具有巨大的潜力,而且正在蓬勃发展,日新月异。饮料企业的用工需求增长很快,生产一线、质量控制和设备维修都缺人。
三、课程设计理念
饮料生产技术课程根据人才需求报告,以“能力本位”[3]为指导思想,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同时参照《饮料制作工》相关国家职业标准,确定饮料行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有:设备清洗、原料前处理、水处理、物料调配、物料均质和脱气、物料杀菌、物料灌装与封口、饮料后杀菌等。以此确定企业的典型工作岗位及其知识、素质、能力要求。
四、整体教学内容设计
进入21世纪,人们对饮料的要求趋于营养、保健和回归自然,果蔬汁和茶饮料近年来销售火爆,植物蛋白饮料是我们饮料工业今后若干年发展的重要方向,碳酸饮料仍占据着市场40%的份额。通过调研饮料行业产销供求、对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分析并参照饮料制作工职业标准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有瓶装水、果蔬汁饮料和茶饮料等七大项目,但是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根据行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
五、课程单元设计
首先课程的教学安排在理实一体化的饮料实训室。教学组织形式由现场教学、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形式组成。采用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授课模式,边教边做、做中学、学中做,学生在做前要商定方案,上课时学会操作、课后进行成本核算、总结体会等环节。
在目前的实训条件下,一般是8~10人一组。
首先,按学号分四组,这样有利于对号入座,便于同学们找到自己的组织、找到组长,便于方案的设计和探讨;如果每次换组,同学们感觉无所适从,没有归属感,交流起来有障碍。
其次,组内成员是平等的,大家轮流做组长,每人都有一次统筹全局的机会。改革前每组只有一个组长,很多同学把事情高高挂起;改革后,组内较弱的同学被逼得积极思考,怎样把自己分的实训项目做好,积极找资料、找能力强的同学讨论,甚至给老师打电话询问,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同学们经过一学期的训练,积极性大大提高。
单元设计以典型工作任务――苹果汁制作来举例说明。以苹果汁制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学校实训室的具体条件和设备,购买适量的原料,选择苹果汁生产的工艺流程和合适工艺参数,控制好苹果汁生产中如防褐变、调配、杀菌等关键点,分组分工协做制成苹果汁,最后评定苹果汁的感官指标,是否有淡淡苹果香气、是否酸甜可口、是否有褐变、是否有沉淀等。
六、课程考核
本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过程考核方式进行,由形成性考核的各项过程成绩组成,理论基础考核(100%)+实践能力考核(100%),中级《饮料制作工》的成绩纳入实践能力考核。
在课程考核办法上,由单一的教师评价改为教师评价、组长评价和组员互评。
教师在量化考核指标时,细化了如下方面的评分规则:
1.产品感官指标:产品的色泽、香气、滋味、口感和操作熟练程度等;产品是否澄清透明、具有苹果的色泽和香气、是否酸甜可口等。
2.工作的努力程度:组长是否轮换、组长分配任务是否到位、成品对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的熟悉程度、操作的熟练程度等。
3.素质表现:是否迟到、早退,打扫卫生是否认真负责、是否能团结协作等。
七、特色与改革
饮料生产技术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设计,采用现场教学、任务驱动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干劲,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提高饮料生产的技能,中级《饮料制作工》的通过率达95%以上。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融合,实现课程教学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1.饮料生产技术课程的特色。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拉近了学校书本知识与企业实际生产的距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有了全局概念和成本意识、多了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为培养高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2.饮料生产技术课程的努力方向。深化校企合作和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2]余平,王彬,李明荣.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3):92.
制药产业在我国是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所在地泰州,是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泰州医药城现已落户国内外医药企业六百多家,泰州医药产业连续15年销售领跑全省。2015年,泰州医药企业实现产值720.86亿元,销售收入717.07亿元,利税90.03亿元,分别增长8%、12%和4.3%[1]。《泰州医药高新区工业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泰州将围绕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丰富“研+产”特色发展路径内涵,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学院多年来秉承“紧密结合产学研育人,紧跟区域增长极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参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努力培养社会行业和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药品生产技术正是立足办学方向、适应地方经济特色开设的一门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在企业调研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整合了传统的工业药剂学、药物制剂设备等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了药典、药品生产管理规范的相关内容。
2课程建设理念
与大学本科教育不同,高职院校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培养的是从事药品生产岗位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课程遵循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起点的课程理念,构建基于药品行业管理规范的项目化课程体系,采用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
3课程建设思路
成立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教学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建设小组,以学院为主体、企业为主导,校企联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企业一线的工程师和学院骨干教师共同组成校企联合教学团队,在职业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地制订药品生产技术课程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评价机制。
4课程建设的具体举措
4.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科学设计课程目标。课程组通过对江苏省特别是泰州地区医药行业、制药企业进行调研以及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归纳出药品生产技术课程所涉及的职业岗位主要包括药品生产工、药品调剂员、药物研发助理等。通过药品生产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药物各种剂型的概念、特点和应用,掌握片剂、注射剂、浸出制剂、液体制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及软膏剂等常规制剂的生产技术和相关基本知识;具备各种常见剂型不同岗位的生产操作和质量控制能力,能熟练使用药品生产设备,并能对设备进行调节和维护;促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养成遵守操作规程、安全生产的职业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思维方法。4.2以药品生产过程为基础,有序整合教学内容。针对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21世纪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并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制药企业的企情、高职学生的学情,课程组基于药品生产企业一线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选取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根据药品生产工岗位群设计了液体剂型生产技术、固体剂型生产技术、其他剂型生产技术3个模块。课程组参考行业企业调研意见,为了使学生树立依法制药、规范生产的观念,在学习常规剂型生产模块之前设计了药品生产管理模块。将这4个模块以任务为依据分解为10个典型制剂学习项目,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统筹考虑,有序组织教学内容,保证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具体课程设计及学时安排见表1。4.3以校企联合教学团队为引领,实施导师组负责制教学。由企业富有岗位工作经验或生产管理经验的企业导师和校内专业教师组成校企联合教学团队,导师组共同负责课程教学组织和课程考核的具体实施,既能充分发挥企业的专业优势,又能更好地组织教学[2]。另外,还需要制订相关管理办法,明确导师筛选的标准、权利和义务,细化导师的考核要求,从而夯实导师组团队的基础。4.4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学院建有总面积约700平方米的药品生产实训中心,可进行片剂、颗粒剂、小容量安瓿剂等剂型的生产。考虑到某些剂型实际操作的局限性,学院在现有校园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引进了药品生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通过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团队以项目为载体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习内容灵活采用模块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操作能力。
5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落脚点,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3],评价标准应尽量客观量化,便于实施。药品生产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从事药品生产岗位工作的核心专业技能为目标,考核评价指标实现“七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行业标准相结合,职业技能考核和职业素质考核相结合,目标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评价相结合。通过构建学生、学校、企业、行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形成融“教、学、做、用、评”为一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作者:冒玉娟 邢晓玲 赵丽 宋亮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制药网.十三五泰州将重点做大中国医药城的“药”[EB/OL].,2016-11-01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程改革 《煤化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1 调研的背景及原因
2006年11月,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而从我们对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中,了解到我院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毕业生大多就业于鄂尔多斯地区的煤化工企业,从事操作岗位,会涉及到煤样采集,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的测定,煤质的评价等等。这些技能的具备,就突显出高职院校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职业技能基础核心课程―《煤化学》的重要性。
为了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突出学生动手能力,以使其更加符合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化工型人才的需求,我们对一些相关企业进行调研,结合本校教学的实际情况作如下分析,为该门课程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2 调研的基本情况
2.1 调研目的
2.1.1 明确企业对毕业生知识方面的要求,确定《煤化学》课程教育目标、教学内容。
2.1.2 听取企业人员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寻找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提出课程改革建议,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2.2 我院《煤化学》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2.2.1 内容过时,教材版本太陈旧,没有充分反映出当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应用。
2.2.2 学科化倾向较重,有些课本公式太多,学生不爱学也学不会。
2.2.3 应用少、案例少,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
2.2.4 重理论、轻实践,对实验实训不够重视。
2.3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形式,基于以上目的将课程内容设计了七大部分,知识目标设计了了18项,能力目标设计了7项,素质目标设计了9项。在每一小部分知识或目标后面设置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需要四个选项进行选择。
本课程调研涉及神华煤制油有限公司、内蒙古天润化肥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伊东集团东华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和我院化工系教师。调研对象包括车间管理人员(车间主任、书记)、技术员、班长、操作员(内外操)、任课教师。本次调研安排在2013年1月。
3 调研结果分析
3.1 调研结果汇总
2.煤样的采集和制备方法
3. 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固定碳的计算
4.煤中碳、氢、氮、硫、发热量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5.煤的热解过程和发生的化学反应、煤黏结和成焦机理
6.煤的黏结指数、胶质层指数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7.煤的分类方法、煤种的性质和用途
8.煤质评价方法
9.煤的燃烧 1.采集煤样并进行制备
2.测定煤中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并对固定碳进行计算
3.测定煤的发热量
4.根据煤种知道其应用范围
5.对煤质进行评价
1.良好的政治素养、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素质
2.团队精神和与他人交流沟通能力
3.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安全、环保意识
5.节能降耗意识
重要 1.煤的成因类型、成煤过程
2.煤的物理性质、表面积、孔隙度和孔径分布
3.炼焦煤种和配煤原理 1.测定煤中的碳、氢、氮、硫元素
2.测定煤的黏结指数、胶质层指数
1.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2.开拓和创新能力
一般 1.中国能源概况、煤炭资源及综合利用情况
2.煤的原始物质、外表特征
3.煤的宏观和微观特征
4.煤的有机质结构
5.影响煤热解的因素
6.煤炭气化和液化 1.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2.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3.2 调研结果分析
3.2.1 确定了课程目标
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煤化学》的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煤的外表特征和生成、煤的一般性质以及目前煤炭的综合利用情况,掌握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煤的工艺指标、煤的分类及煤质评价,了解煤的有机质结构。
3.2.2 选取了与教学、企业需求一致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煤化工专业方向的基础课程,是为后续《煤炭气化生产技术》《甲醇生产技术》《煤液化生产技术》《炼焦生产技术》等课程服务的,根据上述课程的需要将本课程分为煤的外表特征和生成、煤的一般性质、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煤的有机质结构、煤的工艺性质、煤的分类及煤质评价、煤炭的综合利用七部分。
4 课程改革建议
4.1 人才的培养方向
通过调研,培养从事煤化工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4.2 实习场所的建设
建设煤质分析综合实训室,增加模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训机会。
4.3 教师队伍的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有好老师,才可能有好徒弟。在前面的调查中我们已经提到过,理论老师和实训老师在知识结构上可能存在某种缺陷。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不断的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及时吸收和消化新设备,掌握与所教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并能默契配合专业课其他教师进行教学;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通过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多给教师进入企业的机会,使教师能够站在技术的前沿,能够更好的了解专业的现状,将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4.4 要强化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训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在不断地动手操作过程中来通晓操作规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2011年11月30日
[2]姚国林,门保全,刘文福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调研分析[J].职业教育,2013
[3]郭茜,陈震乾.液压与气动技术基础课程改革调研与建设[J].改革,2012
[4]刘翠.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改革调研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
【关键词】高职;生物农药与肥料生产技术;课程设置
生物农药和肥料开发于大自然,低毒,容易被环境降解,无残留,无污染[1]。随着人类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视逐渐增加,生物农药和肥料逐渐替代化学农药和肥料,在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植物生长调节发挥重要作用。《生物农药与肥料生产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微生物发酵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常用农田作物中常用的生物农药和肥料的品种、性能、作用、施用方法、生产工艺等,是一门科学性、实用性、综合性的专业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掌握目前常用的生物农药与肥料的种类、作用、基本的生产方法等,能够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生物农药和肥料生产操作、品质控制等所需的知识诉求。《生物农药与肥料生产技术》课程开设前期,教学团队在经过企业调研和学生走访等方法探索了本课程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模式[2]。
1 教学内容合理化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系统的程序式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学生的已获知识情况,从培养目标出发,选取实用性较强、学生易理解的生产过程知识,因此在教学内容选取时并没有集中学习生物农药和肥料生产的主要反应及其反应机理,而是从不同类别的农药和肥料出发,主要有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微生物肥料、生物有机肥、海藻肥等,内容包括其发展历史、概念、种类、特点、安全使用、生产等,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并且学习内容选取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类比来加强理解和记忆,并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2 教学方法多样化
2.1 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主体为学生,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知识内容由浅入深,通过丰富多彩的生物农药和肥料展示及学生对某些生物农药肥料调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目前生物农药肥料的发展及生产概况,使得学生对生物农药肥料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技能。
2.2 理论实践相结合
《生物农药与肥料生产技术》的课堂教学主要集中在各种生物农药肥料的理论知识,这并不能完全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几项生物农药和肥料的实训项目,包括柑橘小实蝇的诱杀、斜纹夜蛾的诱杀、常见天敌昆虫的识别和观察、微生物肥料吸毒检测、微生物肥料的田间施肥试验等,在实训环节中将生物农药肥料的施用方法、注意事项等知识贯穿其中,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诉求,提高技能,保证教学活动的完整。
3 考核方式综合化
针对我院学生情况,《生物农药与肥料生产技术》总课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生产小试32学时。在教学考核中,综合考虑三个方面:(1)学生的知识水平,主要通过课后练习和期末考试体现;(2)学生的学习氛围,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率、课堂提问回答等;(3)学生的技能水平,主要考察学生实训过程中基本操作能力、实训报告册。所占的比例为5:1:4。综合三种考核方式,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让教师更好的了解教学效果,以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 结语
在《生物农药与肥料生产技术》课程教学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生为教学主体,合理构建教学内容,调动学习兴趣,综合考核方式,立足于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需求,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综合多种形式考核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陆星星.生物农药的发展前景[J].广东农业科学,2009,11,108-123.
[2]唐振华,赵晓燕,刘珊珊.试论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式、动力及本质[J].职业技术教育,2012,4:45-48.
XXX选聘到职以来,积极为我镇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建言献策,对我镇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方面的重大决策事项进行调研论证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我镇提供农业科技方面的信息,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工作期间,重点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带政策、带技术、带信息走村入户向农民宣传中央、文件精神,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新品种、新技术,面对面地帮农民分析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
二是认真抓好基础教育和加强科技培训工作力度。本着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出发点,举办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农业技术,同时以村两委班子成员为重点,培训他们的技术能力,进一步带动全村科技发展,充分发挥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的专长,更好的为全镇农业生产和生活服务。自聘任以来,举办农业科技服务农业技术培训班6期,无偿发放技术资料6000余份,为儒林方、水西方、圈子方等农业生产基地提供科技服务,受益农民达多达1万余次。有效地打为发展我镇农村经济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是提供技术指导。组织山大的多名农技专家分期分批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农技指导,精心组织指导,面对面手把手传授病虫防治和新品种、新技重点指导农民当前急需的农业生产技术。通过推广农业科技应用和农业科技服务,解决了农业生产遇到的问题,农民得到了实惠,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学习应用农业新科技的热情。加强农业科技指导。坚持深入田头,精心组织指导,面对面手把手传授病虫防治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有关知识。先后组织实施了测土配方、畜禽防治等项长效与突击活动。
同时他对我镇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提出的诸多合理化建议已被我们采纳,带来的前沿农业生产技术已使全镇成千上万的农民受益。下步,我们将通过徐坤教授进一步加大与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沟通交流,通过其引进新技术、争取科研项目等形式,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2016年工作目标
1、农业调研:以打造“世界的菜篮子”为起点,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深入调研农业发展的特色与不足,确定适合我镇实际的农业特色发展目标。
2、基地建设:继续实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建设区域化种植基地、示范园区、家庭农场,形成规模化优势。
3、配套设施建设:配合镇党委政府,完成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善农田水、路、电网,为生产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高端农产品提供支撑。
4、科研方面:充分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引入科研项目2-3项。
三、2016年工作计划
[关键词]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149-01
1 农业生产技术现状
为了能够更进一步探究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现状,采用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样本地区和样本农户在调研期间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并且针对影响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展开深入分析。从实践证明研究中能够发现,当前我国多数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效率≥50%,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区域差异较为明显,还有一定的改善空间。当前我国农村生产中引进大量先进的农机设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但是农业技术效率却始终未出现较大的变动。此外,在耕地面积和中间物质费的投入上对于农业发展具有十分突出的促进作用,但是劳动力弹性却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农业劳动力过剩,有待进一步完善。
2 中国农业增长中的生产技术效率解析
2.1 农业生产技术效率
所谓技术效率,就是在生产技术不变、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按照既定的要素投入比例,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的最小成本,占实际生产成本的百分比。利用农业投入量和产出量来构建生产函数,主要内容为:①农业产出变量;②农业投入变量。主要包括劳动、土地及动力等。
为了对实际土地投入状况进行进一步说明:①利用总种植面积表示土地投入;②利用乡村年底的总从业人数来表示劳动投入,其中不包括服务业和工业的工作人员;③化肥投入为本年的总施用量,其中包含复合肥、氮肥以及钾肥等;④机械动力采用农业机械总动力来表示。
在影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中,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政策等是很重要的因素。根据相关数据和农业生产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劳均播种面积、劳均农机总动力、劳均化肥施用量、复种指数、灌溉率、财政支农预算比重、人均GDP、政策虚拟变量以及时间趋势变量等。其中,政策虚拟变量为不同时期政府对农业的干扰程度,每5年为一个变动标志。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还有待提高
随着近几年来农业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与生活水平多数在近二十年来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农业的体系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平衡,这就使得在我国的部分地区中,从管理者到生产者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还有待提高。图表1为某县城农户对影响农资选择因素的评价得分,这一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农户仍然受到了中国旧时代尤其是生产年代的农产品生产管理模式的影响,仅仅只关心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所带来的经济利润。总体上而言,农户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在质量安全意识的表现上仍然显得不尽人意。
3 影响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
其主要影响因素如图1。
3.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种植规模大小、气候和土地因素。根据相关学者研究结果,发现自然灾害尤其是旱灾,以及农作物种植比例对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很大。随着后期农业生产效率逐渐损失,水平逐渐下降,不断提高农业水利成为主要关键因素。此外,水路工程和公路工程的不断普及,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也有一定的督促作用;铁路运输的不断发展,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的影响并不明显。
3.2 经济因素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交织过程,其自身的特性决定着经济环境势必会对生产技术效率产生较大的影响。相关学者研究了政策性金融因素和合作金融因素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发现合作金融因素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政策性金融因素对其作用效果并不显著。另外,农业贷款和政府财政支出和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成反比例关系,其中后者的影响因素比较大。此外,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对我国农业投入状况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相关结果显示,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技术的无效程度,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效率。
3.3 社会因素
农村劳动者由于自身素质偏低,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但是经过对该研究成果的不断完善和创新,逐渐发现劳动者自身文化水平高低,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并不高,通过相应的技术培训即可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效率。
3.4 综合因素
此外,农业生产技术效率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①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可以明显的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这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②自然条件的影响,政府相关经济补贴和退耕还林面积影响范围最小;③根据相关结果显示,农业化肥使用量、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以及机械总动力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比较大,耕地面积和固定资产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范围比较小。
4 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水平
4.1 加快现代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加快现代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是尤为重要的,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在现代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上,各个地区的农户可以进行远程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故此,需要政府加大农业经济信息网络建设投入,构建更为科学的农业信息网络,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推动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4.2 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
农业机械生产效率水平提升,能够有效降低人工劳动量,并且节省农业生产成本。农业机械生产效率越高,说明机械作业量大。农业机械作业效率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率,所以需要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对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4.3 建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一种民间组织,主要是帮助农民更有效的组织管理农业生产,更大范围的传播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协会中,农业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农业专业知识,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5 结语
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制定灵活而又相对应的政策来实行,任何偏颇都会导致农产品市场发展不稳定甚至是停滞不前。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我国农业生产体系加以完善。
关键词:新型农业生产技术;新型农机具;推广;应用
1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与农机具的应用问题
1.1从业人员专业能力欠缺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便是农业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养不够。由于相关方面的应用与推广是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和要求性的,所以相关的农业生产人员应该也必须具备一定专业能力与专业的技术,从而才能更高效率地施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所带来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现状是我国的农业生产人员年龄偏大,知识面不够广,理解能力不足,专业能力也相应地缺乏。此外,我国当前大部分农业基层农民队伍结构不合理,人员变动只出不进,这样的现象实在是不利于新技术的运用和农机具的普及。因此改善从业人员的组成结构,提升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是解决新型农业技术和农机具应用问题的关键。
1.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缺失
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辅助器具在使用普及的过程中是极其依赖基础设施的,只有好的基础设施的辅助,才能够更加完美地实现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的使用效果。因此,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国现在农村基础农业设施是十分的缺失以及不完整的。尤其是建设力度不足、建设经费不足、建设管理意识不足的问题非常的突出,这些现象严重地使得新兴技术和农机具无处可施展拳脚,从而使得其实用性大大降低。此外,国家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无法全然贴合新农业技术的需要,也无法完整地为新兴技术和农机具提供对应的保护,从而使得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的应用受到严重的阻滞。
1.3农业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生产环节也不局限于传统的那几样,而触及到了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后续环节。所以,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就不能仅仅的适用于农产品生产这一个方面,必须对后续的环节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只有在合适的地方施用合适的农业生产技术与农机具,才能有效地提升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但就我国目前形势来看,尽管国家已经对农业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但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依旧较低,新型技术和农机具的应用率也不够令人满意。
2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与农机具应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努力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养
第一,要改革农业从业队伍的构成机构,从而建成科学合理的专业,多加引进青年人才到农业生产建设过程中来。动用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一部分愿意投身此行业的专业人士,以期逐渐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与相关方面的能力与技术。第二,定期组织农业从业人员的相关方面的培训与再教育,让农业从业人员不仅有知识的重塑,更要让其跟上时代。针对这一点,可以将不同年龄段的从业人员进行一定的划分,并且施以不同时期长短不同教学内容的培训,并且采用科学的考核手段以提升整体队伍的质素,从而推进新型技术和农机具的普及与应用效果。
2.2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第一,要大力投资于农产业的基础的设施的建设与整修,对于资金筹集的渠道应该有所扩展和更新,来保证农业有稳定的资金流来运转和转型发展。同时,对于政府拨款提供的相关扶助经费,一定要合理利用不得浪费。若资金流仍不充足,便吸引当地或者其他地域的公司与企业来进行投资,以保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流入,保障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二,要加强相关建设人员的管理理念和建设的意识,对于相关管理的标准与要求上面要更加的严格与完善一些,确保管理体系的科学与先进,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既有革新又有效率,为推广普及农机具的应用与新型技术的推广打下坚固的基石。
2.3逐渐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首先,要创建相关联的农业的相关技术应用大本营。依照农业牵涉到较弱的方面来创建相关联的农业的相关技术应用大本营,不断运用新式的农业的生产技术科技与农用机械,不停更换更好的运用方法,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目的。然后,扩张农业的生产规格。能够与有关的农企寻求技术上的互帮互助,从而有一个良好的长期互助的关系,给新式的农用机械和生产技术供应物资和人力资源,这样就能保证扩张农业的生产规格和新式农用机械运用的高效性。
2.4结合企业与研究机构开展宣传
经过相关的普及与推行,让农民更了解新式的农用机械和生产技术。现在的农村显得更为富足,电话和电视等电子产品已经出现在了他们的家中,应当从电视和收音机等方面来向农民普及农用机械和新型生产技术,这样农民就知道了这些新式的东西,就会主动去关注这些东西。在新式技术成品的转型上,高等院校、研究部门和生产公司应当一同分娩,保证科学研究实际达到生产环节中来。除此以外,在农用机械和新式技术的操纵和运用方面应当确切斟酌农民切实的生活状况方面,保证新式的农用机械的“简单化”,使农民操作新式的农用机械的时候感受到它带来的方便和便捷。
2.5健全农业基层推广队伍
为了给新式的农用机械设施的普及制造优越的环境,农用机械设施技术方面的普及指的是把新式技术、新式器械还有新式的成品不断地推敲、示范、培育和询问等方面最后为产业的高效性起到辅助作用的一个阶段。但是在最下层给农业普及的机关其实就是慈善机关,这些慈善机关最重要的责任就是从各个方面服务最下层的农产业,牵扯到了最下层农业对于新式技巧、新式设施还有新式成品的运用。但是最下层的处境比较困难,所以许多好的人力资源不情愿在最下层上班,最下层农业的普及机关的金额缺少,要进行普及会面对很多的困难。从而一定要增强农业普及机关的人力资源培养的规模,引入更加优秀的人力资源,高层机关应当有专门的基金为这方面的工作进程保障扶助,这样就能确保最下层农业的普及和推行能够稳定可靠。
3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推广对策
3.1探索农技推广新方式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该以当地农业特征来为基础,开拓新型技术,搭建新品种示范基地,并将示范基地作为考察对象。积极建立以技术为基础的村庄入境项目,以专家—技术讲师—技术示范家庭—普通农民四位一体的农业技术来作为进入村庄的推广模式,缩短农业技术与农户之间的距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开展土壤测试配方施肥、高产的重大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广泛宣传,确保宣传进村入户,以发放“明文”等形式来提升对农技推广活动的影响力,确保农技推广工作顺利开展。
3.2结合产需
农业技术研究成果与基层农户的生产需求之间关系密切,相关部门应针对农户实际生产需求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来研究与基层农户相适应的农业生产技术,来确保新型农业技术具有实用性、有效性,从而促进我国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为了到一些边远的村社调查了解农业生产真实情况,把科技措施推广落实到农户田间,他主要以马车、拖拉机作为交通工具,每天步行几十里,经常吃住在农户家中,和村社干部挤在一张床上,在生产一线做试验、办样板、搞培训、指导科技推广和科技救灾减灾。
为创新农业生产技术、普及农业科技、提高粮食单产、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山区群众温饱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他先后主持昭通微地膜覆盖玉米栽培、马铃薯脱毒良种及配套综合技术、水稻肥床旱育浅插稀植、优良桑蚕综合技术、优质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及推广等重大项目。还参与组织全市粮食综示区、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示范推广良种、玉米育苗单株定向密植移栽、玉米地膜覆盖、旱粮规格化间套种、测土配方施肥等增产技术。
2008年以来承担举办部、省、市粮食高产样板36.805万亩,经省、市县(区)高产创建领导组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组验收,亩增粮食115.49公斤一274.57公斤,并因此获得农业部“丰收奖”。
为了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推进昭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他经常深入到昭通绿健果蔬商贸有限公司、鲁丰种业有限公司等农业专业大户、合作社、企业基地、园区、车间开展调研指导,帮助找问题、理思路、定规划、做方案,解决技术难题,推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昭通是一个多灾地区。成忠龙树立“减灾就是增产”的抗灾夺丰收理念,坚持一手抓科技推广,一手抓防灾救灾。他还编写了《昭通农业生产(种植业)主要自然灾害防灾抗灾救灾减灾技术》印发到县、乡、村。
在昭通近几年发生的几次地震、特大干旱、风洪雹及冰冻雪灾中,他都及时奔赴重灾区,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查看灾情,帮助制定生产自救方案,帮助群众搞好种子、肥料、农膜、农药等农用物资和水源调节,努力把灾区群众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他几乎没有节假日,经常加班熬夜,把所学理论知识与昭通实际相结合,先后撰写《昭通水稻肥床旱育浅插稀植技术操作规程》、《昭通168个新农村示范点产业发展规划》、《昭通市高原特色农业粮食示范园建设规划》等上百万字调研报告。
其中《把握市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昭通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获管理观察杂志社优秀论文一等奖,编制的《昭通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获省总工会等五部门“云南省首届职工先进操作法奖”。
成忠龙不仅要求自己刻苦钻研,而且非常注重单位人才和基层农技人员的培养。为此,他亲自编制了《昭通市农业科学院改革发展方案》、《昭通市农业科学院工作激励鼓励办法》等管理办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