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财务绩效概念范文

财务绩效概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财务绩效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财务绩效概念

篇1

关键词:虚拟现实;财务绩效;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49

1 引言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技术,其原理是通过计算机技术让使用者从听觉、视觉、触觉、甚至味觉的模拟产生对其真实性的误判断,从而通过视觉、触觉和听觉等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距离其产业革命的时机正逐步逼近。随着谷歌、微软、HTC等科技巨头的介入,虚拟现实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15年国内多家公司开始布局虚拟现实市场,虚拟现实技术及其相关概念股票在我国的二级市场得到了大量资本的青睐,部分涉足虚拟现实技术的上市公司股价在短期内均出现了较好的表现。

虚拟现实技术细分可包含显示硬件制造、内容呈现平台构建、视听触展示及后台配套设备等关键技术领域,二级市场中涉及相关技术领域的上市公司多达三十多家,而目前尚无对该概念上市企业财务绩效分析的相关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层次分析法对现有虚拟现实概念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帮助投资者分析相关上市企业经营状况,理性投资。

2 虚拟现实概念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财务绩效分析方式通常有杜邦分析法、沃尔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本文采用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将决策目标划分成目标层、中间决策层、方案层等多个层级,通过专家评分对每个决策要素进行评分,并根据评分结果生成判断矩阵,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统计软件计算各个层级、各个指标的权重,最后计算样本企业的财务绩效综合得分。国内相关研究中,魏玉平、李旭、常丽娟、孙立国等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制造业、商业银行、电子行业上市公司进行了财务综合评价。

评价指标的确定是层次分析开展前的关键步骤,评价体系及指标的建立通常应遵循合理性、实用性、科学性和客观性等原则,本文参照国内多名学者的层次分析指标分别从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中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四个大类和12个细分类指标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具体见表1。

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层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用分层的思路来逐步解决问题,划分层次并利用各层之间的总分关系科学合理地确定指标间的相对权重,所确定的权重要能反映出指标间的重要性、隶属关系,由此建立的模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有序性。在此基础上,将样本的实际值与对应的指标权重计算获得综合得分,以此作为评价评价和选择方案的依据。本文,主要利用层次分析法来评价虚拟现实概念上市公司的综合财务绩效。

运用Yaahp9.0统计软件,将相关专家按两个指标之间重要程度的评分进行评定,专家组按照对该行业的了解首先对各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再采用l-9标度法来赋值,并填入矩阵,就构成了判断矩阵导入到判断矩阵的目标层、中间层、备选方案。写出判断矩阵,同时进行一致性检验。具体见表2~表5。

其中,λmax=3.0537一致性比例=0.0517

通过Yaahp9.0软件,可以计算出各层级之间的重要性比重以及指标相较于决策目标层的权重结果,将上述指标权重汇总得到总体的指标权重,具体见表7。

由表7可看出,在此层次分析结果中,成长能力权重比重较大,为0.3788其中净利润同比增长率权重系数占比达0.2231。因虚拟现实技术属于新型技术领域,前期技术爆发阶段会给上市公司带来可观的收入,但是其收入的质量、持续性有待考证,而净利润同比增长率是衡量公司成长性较为可靠地指标,故本文在专家评分阶段侧重于考察上市公司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成长性,并对其赋了较大的权重。

4 虚拟现实概念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实证评价

4.1 样本的选择

本文选取样本来源为我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根据公司年报和对外披露信息中所提及的关于公司(或其子公司)设计虚拟现实设备制造、软件或系统平台搭建、配件制造或控股虚拟现实制造企业的信息,共提取35个样本。样本财务数据均取自上市公司披露的2015年年报。

4.2 数据标准化

本文所选取的财务指标中部分指标为正向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等。部分指标为负向指标,如资产负债率。为了不使各类不同指标之间的不同属性影响评测结果,本文通过SPSS19.0软件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4.3 综合得分计算

根据上述权重与样本数据计算的结果,建立评分模型:

Z=∑niWi×Pi

其中,Z是上市公司财务综合评分;W是各项指标的权重;P为去量纲后35家上市公司的指标值。依据上述公式得到2015年35家虚拟现实概念上市公司的财务综合得分及排名,具体见表8。

从计算的得分结果可看出排名靠前的几家公司均是当前A股市场中涉足虚拟现实领域的龙头企业。

具体来看,联络互动于2015年联合美国的Avegant公司了全球首款视网膜眼镜,并2016年宣布联合雷蛇等众多投资方打造VR电影,目前联络互动在国内VR、智能穿戴设备等硬件领域位于行业上游。其2015年销售毛利率达71.51%,净利润同比增长率达91.06%。

暴风集团自上市起便创下连续39个涨停的记录,随后爆出财务数据不佳,股价整理下挫,2015年暴风集团涉足虚拟现实领域,旗下暴风魔镜VR头盔已推出至第五代,公司在采取调整布局结构,提升品牌形象等手段后净利润同比增长率达313.23%,营业收入增长68.85%,重新回到向上发展轨道。

顺网科技目前在国内覆盖网吧约10万家,公司预计从现有B端(网吧端)入手打造现在虚拟现实平台并逐步拓展至C端(内容端)实现虚拟现实从硬件到内容的全面布局。

天音控股财务绩效得分排名靠后,究其原因是2015年4月天音控股子公司天音通信增资暴风魔镜,占股权比例5%。但其传统的手机分销业务受市场整体下滑影响费用增加,利润减少,移动转售业务影响力不足,公司2015年出现了2.27亿亏损。同时,华讯方舟研发的全彩、通透型头载显示设备能够实现虚拟现实头戴显示功能,在VR硬件制造领域排名靠前,但其运营情况并不稳定,2013、2015年公司分别亏损1.6亿和2.7亿,2015年净利润下滑高达1998.08%。

5 结论

通过层次分析法对A股市场35家虚拟现实概念公司的财务绩效分析可看出,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个新的市场热点,大多数公司近年来才逐步涉及,部分科技类和互联网公司倾向于从VR基础设备着手,而部分传统行业企业则更倾向于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进驻虚拟现实领域。真正具有投资价值、持续性和成长性的公司很难仅从股价的变化体现出来。因此透过对以上公司的财务分析,能较为清晰的识别真正具有成长潜质的投资标的,帮助投资者理性投资。

参考文献

[1]李志刚.虚拟现实:布局,在爆发前夜[J].电器,2016,(06):22 24.

[2]林燕云.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40 42.

[3]魏玉平,叶姗.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武汉城市圈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综合评价[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75 80.

[4]李旭.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上市商业银行财务竞争力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3.

[5]常丽娟,贾婷.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7 22.

[6]孙立国.电子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2.

[7]邓雪,李家铭,曾浩健等.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07):93 100.

篇2

关键词:杜邦财务分析 高校 财务管理 运用

随着不断的发展,高校财务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在推动高校的相应决策和健康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目前,高校财务体系存在着管理落后,管理体系不完善,不被重视等方面的问题,这对高校的合理发展有着相应的负面影响。只有对高校财务体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完善,才能使其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杜邦财务体系在分析高校财务状况和完善其财务管理方面能够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一、杜邦财务分析概述

杜邦分析法是由美国杜邦公司最早使用的一种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它可以通过相应的财务比率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深入地分析企业的经营业绩。杜邦财务分析方法能够将相应的企业财务比率融合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从而能够全面反映出企业的收益状况。净资产收益率是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核心。

杜邦财务分析法从企业的权益报酬率开始计算,并依据具体的会计资料进行分解计算,得出具体的指标。通过杜邦分析法得出的相应指标会被填入到杜邦分析图中。通过杜邦分析图,可以对企业的前后期的财务状况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也可以对不同企业之间的财务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杜邦分析法的运用,不仅能够使企业清晰地看到自身的财务状况,还能为企业的有效管理和未来决策提供相应的依据。

二、杜邦财务分析应用于高校财务中的可行性

杜邦财务分析法能够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为相关受托者提供能够反映经营状况的财务指标,为企业进行决策提供现金流量、资源状况和绩效等方面的财务信息,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杜邦财务分析不仅能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清晰的自上而下的分析,也使其了解自身的运用状况,还能够对高校的财务进行相应的分析,并对其相应的财务政策和经营状况进行合理的评价,这不仅能够降低高校进行决策的风险,还能够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信息。

高校财务管理不只是要获得大量的净收入,最主要的是要体现出相应的高校价值。首先,高校不仅要依据相应的发展目标,合理利用政策和资金,并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形成相应的高校价值。其次,高校还要对相应的委托方,如政府、银行等,提供有效的发展信息和经营状况,以使其能对高校做出正确的评价。杜邦财务分析法能够适合并满足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这些需要。

三、 杜邦财务分析在高校管理中的实践运用

(一)调整相应指标

由于杜邦财务分析法主要是针对企业进行的分析方法,其在高校财务分析中的应用需要对相应的指标进行一些调整。首先,要将“权益净利率”替换为通过计算收支结余和净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得到的“净资产收益率”。其中,收支结余包括在相应时间里经营收支相抵后的经营结余和经营以外的其他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事业结余两部分。净资产是扣除总资产中的负债部分。其次,将“资产利润率”替换为通过收支结余和总资产的比例关系得到的“总资产收益率”。通过这个指标,可以看出高校创造收益的能力。此外,将“销售净利率”替换为通过收支结余和总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得到的“总收支结余率”。通过这个指标的变动可以找出高校经营中的变动因素。

(二)分析高校财务状况

通过调整相应的指标,可以进一步建立高校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它能够通过多层次的财务比率在每个层次上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数据,再将相应数据与同期或者同行业进行有效的对比,从而实现对高校的财务和经营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如图1)

1、分析核心比率

高校财务中的“净资产收益率”是高校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它可以对高校的各种经营活动的效率进行有效的反映,也是对高校在资产使用方面和融资方面相应情况的综合反映,能够体现出高校的经营管理状况。而净资产收益率主要受到体现出高校经营状况的总资产收益率和体现出高校在资金上的筹措状况的权益乘数的两个指标的影响。要想使高校的净资产收益率,就必须不断提高高校在资产周转的速度和融资状况,也要不断提高总收支结余率。

2、分析经营状况

总资产收益率的高低直接受到高校财务收支、资金占用和周转情况、资产结构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其能够对高校的经营状况有一个综合性的反映。总收支的结余状况和总资产的周转情况对总资产收益率有着相应的影响。

总收支的结余情况是通过总收支结余率来反映的,它是由收支结余和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来实现的。要想使高校的总收支结余相应增加,必须要在不断提高总收入的基础上控制相应的开支。这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资金的周转率,获得更多的总资产收益。这首先要求高校在加强对收入方面的管理,加强对学费、经费、产业等方面的现金收入加强征收和有效管理,以确保各项收入的增加。其次,高校要通过使支出更加合理,降低消耗等方式实现对经营成本的有效控制。高校在管理和财务方面的费用都要进行严格控制,也要相应调整利息费用在高校财务中的比例,使高校资金结构和运用更加合理。

高校的资产运用和有效周转可以通过对其资产结构和收入境况进行相应的分析。首先,高校的资产结构的合理性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高校的资产流动状况,还关系到高校的收益能力和偿还能力。当高校资产结构中的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达到一定的比例关系时,其资金结构才算合理。因为流动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在资金偿还和现金利用方面的能力,非流动资产体现的是高校的规模和发展前景。针对高校财务中的流动资产,要看其主要成分有哪些,如果是有较大比例的货币资金,则要看是否存在现金持有量过多,或存在着相应的闲置资金的现状;如果是对资金周转有着较大影响的存货、应收账款的比例过多,应对其进行有效分析,看是否存在存货的积压以及应收账款中的坏账、死账现象。对于高校的固定资产,要看其是否被合理运用;对于高校中的在建项目,要看其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并加强监管。其次,在分析高校的资金周转状况时,要结合其收入情况进行,看其收入是否有效增加。

3、分析财务政策

高校在财务资金的运用过程中,允许存在一定程度的负债情况,这对高校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高校杜邦财务分析表中的权益乘数就是对高校的资金负债率的反映,权益乘数越高,高校的资金负债率就就相对越大。高校存在相应的资金负债情况,反映出高校对相应的财务政策的运用。如果高校的负债率超过一定的合理程度,就会影响到其偿还能力和相应收益,也使财务政策产生负面影响,高校的财务资本结构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四、结束语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不仅能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益进行相应的分析,还能够对其进行决策和向委托人提供相应的经营信息。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经过相应的调整,也可以用到高校财务体系中去。它不仅能够对高校的资金状况进行有效的分析,还能通过相应指标的改变和调整,为高校的良好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的运营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晓莉.杜邦分析体系在高校财务分析中的运用[J].会计之友,2010;9

篇3

摘 要 政府监督的问题由来已久。在现代社会,资源相对稀缺,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政府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日益扩大,政府支出在国民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支出形式也是多样化。政府在履行其受托责任时,如何利用有限的公共资源,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是各国政府和国民共同关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得到大力发展。在进行政府绩效审计研究时,有必要对政府绩效审计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因此本文对政府绩效审计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将其与几个相关概念进行比较,明确其含义。

关键词 绩效 政府绩效 政府绩效审计

政府监督的问题由来已久。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伴随着国家和政府的产生而产生;从世界范围的角度来看,各国都在积极地推进政府监督。进行政府绩效审计则是进行政府监督的有力手段之一。在此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得到大力发展。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定义,提出了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并将其与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绩效评价等进行了区分。

一、绩效的概念

“绩效”一词首先在企业中被广泛使用,按照我国最新《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绩”表示功业、成果、成绩,“效”表示效果、功效、有效。按照这一解释,“绩效”是效果、成果的统称。

什么是绩效?目前审计理论界众说纷纭。总结起来,主要是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是“结果观”――把绩效定义为结果。如英国学者John Bernardin等将绩效界定为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进行特定的工作活动、行为等产生的产出记录,这种观点将绩效等同为行为、活动的结果。第二种观点是“行为观”――将绩效定义为行为。如Katz等人的绩效理论认为,绩效的内容应包括一个过程,首先是员工加入组织中并能够留在组织中,然后在此基础上员工能达到或超过组织对员工所规定的标准。绩效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这一过程。随着对绩效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无论是将绩效定义为“一种结果”还是“一种行为”,都是不完整的。于是,更多的学者认为绩效所指的含义应该更加广泛,提出第三种观点“综合观”――将绩效界定为行为和结果的综合。如Brumbrach认为,绩效的内容应同时包含行为和结果。行为由从事某项工作的个人或组织进行实施。而行为不仅仅是实现某一特定结果所付出的活动,行为本身也是一种结果,是为达到特定目的所付出的脑力和体力活动,在这种描述中,要求行为与结果能够分别进行评价。

本文认为,前述的结果观和行为观都不能全面、完整地描述绩效的含义。当我们对个人、组织或某一项目进行绩效审计时,不仅要考虑实施的行为,也要考虑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即将绩效看作是行为和结果的综合。

二、政府绩效的概念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依法向公民和企业组织征收各种税费,汲取财政资源,并通过政治权力机制,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简单的来看,政府绩效就是政府行为与其产生的结果的综合。对于什么是政府绩效,国外更多的是沿用“3E”来定义,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其中,经济性是指政府为获取物质和人力资源的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简单的说就是是否能够以最少的代价取得所需的产出,即维持低成本。经济性的目的主要是评价在政府的支出过程中,是否存在浪费现象。效率性是指政府所提供的产出与所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关系,是否以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多的产出,即最好地利用资源。效率性的目的是评价政府的支出是否是值得的,是有效率的。效果性是指政府行动的结果与目标或行动的既定效果相匹配的程度,即提供人们对政府的需求。

目前,部分学者认为“3E”标准存在其局限性,将其标准拓展为“5E”,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性和公平性,而且这一拓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政府绩效是指政府管理活动中付出的行为及其所产生的结果,包括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和公平性。

三、 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

作为政府财务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环节,绩效审计在政府审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从相关理论研究文献看,“绩效审计”往往与政府审计联系在一起,对其含义表述的主要内容基本一致,即对政府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例如,2003年6月修订的《美国政府审计准则》将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描述为:“客观、系统地检查证据,以实现对政府组织、项目等进行独立的评价,从而增强公共责任……审计的内容包括项目的效益性、经济性和效率性”。张继勋等人认为政府绩效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及其部门、其他组织所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查和评价。”

在已有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中,更多的是将政府绩效审计作为独立的审计体系,很少探讨政府绩效审计传统财务会计审计的关系。笔者认为,政府绩效审计作为现代审计体系中的一部分,与传统的财务会计审计不可分割,不能成为独立的形态。因此,本文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如下:政府绩效审计是指以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审计主体,在对政府等公共部门和公共项目进行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对其业绩和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

四、 绩效审计与其他相关概念的比较

(一)政府绩效审计与政府绩效评价

什么是政府绩效评价?中外学者对其含义的界定也是不统一。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Hatry给出的观点:他认为府绩效评价可以界定为对特定服务或者项目的结果、效率的所进行的评价。通过进行政府绩效评价,可以提高政府行为的效率。这一定义得到了广泛认可。

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可以发现,政府绩效审计与政府绩效评价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从目的来看,两者的存在都是为了能更好的促进政府部门履行受托责任,揭示政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能够提高政府行为的质量;从标准来看,在进行政府绩效审计时,国内外理论和实务界大都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作为其标准,“3E”标准中也体现了评价的观点;从职能来看,两者的职能都是对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价,等等。

尽管两者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不容忽视的。如:从执行主体的角度,实务经验表明,政府绩效审计的工作多是由国家审计机关组织执行的,如国家审计署等,而进行绩效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国家审计机关、政府内部专设的评价委员会或者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也可以是权威的民间机构、公众等,也就是说,绩效评价的执行主体的范围更为广泛,是多元化的;从立项的角度,绩效审计通常是针对公众比较关心、或者具有社会影响、与时事接轨等的项目进行立项审计,如中国某市福利彩票公益金绩效审计,而绩效评价通常是针对某个被评价对象在某一段时间内而进行的评定,具有很强的周期性,等等。

总结以上内容,政府绩效审计与政府绩效评价作为两种不同的监督评价手段,尽管在某些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绩效审计的实施侧重于当前重点项目和热点问题时效性较强,而绩效评价则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

(二)绩效审计与效益审计

由于各国的做法不同,翻译不同和约定俗成或习惯等原因,绩效审计在各国的具体表现存在差异,形成不同的术语。在我国,绩效审计术语正式出现之前,使用更多的是效益审计。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国内有许多审计文献将绩效审计与效益审计混同使用。关于两者之间是否能混用?国内学者的意见并不统一。例如,彭华彰等认为“‘绩效’与‘效益’并没有本质的差异,Performance可以翻译为效益,Performance Audit应理解为效益审计”。蔡春认为,“统一使用绩效审计术语比较规范”,并认为使用这一术语更能体现与国际研究的一致性。齐国生认为,相对于效益审计,绩效审计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效益一词的含义是指效果和利益,但是对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来言,它们不是营利性的组织,谈不上效益的好坏,所以对其绩效情况的审计若简单使用效益审计术语显得有些牵强。从我国开展政府效益审计的实际来看,主要是对国有企业的效益问题进行的审计,“政府效益审计”的提法是有其特殊背景的。所以对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开展的绩效型审计使用政府绩效审计这一术语更合适。

1992年出版的《会计审计大辞典》首次将“经济效益审计”与“绩效审计” 分别进行了定义,并指出经济效益审计是主要针对企业单位开展的,绩效审计是对非营利机构进行的以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中心内容的审计。虽然正式将上述概念进了区分,但是目前在我国的审计实践中,却与上述概念并不统一,如深圳市对福利彩票公益金项目的审计中称之为绩效审计,审计署社会保障审计司、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办对失业保险基金项目审计中称之是为效益审计,同样是对政府相关机构管理的公共资金进行的绩效型审计,却使用了不同的叫法。这种背离会让人们误解,这两者是可以通用的。本文认为有必要对我国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绩效型审计的术语加以规范,统一使用“绩效审计”这一术语比较规范。一方面,使用绩效审计这一术语符合国际惯例;另一方面,绩效审计包涵的内容更为广泛。

(三)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

财务审计主要关注是内部控制是否能够令人满意地发挥作用,审计范围主要是在财务收支领域,而且有一套专门的会计准则。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相比,既存在差别,又相互联系。

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从审计关注的内容来看,财务审计关注的内容是经济活动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情况。而绩效审计的内容是政府在使用公共资金、进行业务活动和开展管理工作方面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从审计的范围来看,财务审计审查的主要是会计资料,绩效审计审查的不仅仅是会计资料,还涉及其他的业务资料,并根据需要进行实地考察。从审计的标准来看,财务审计有一个用来测试财务报表和相关内部控制数字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的标准化的方法,而绩效审计则是在利用已有财务审计成果的基础上,对业绩和效果的评价,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没有已经制定好的标准,如有些项目需要依据某一领域或行业的技术参数和标准,甚至权威技术专家的参考意见也可以作为绩效审计的标准等等。

尽管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同,但作为现代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想要进行全面、完整的的绩效审计,离不开财务审计,并且要依靠财务审计的成果,因此,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之间存在必要的联系。同时,“传统财务审计的很多技术和方法也可以大量应用与绩效审计的实施过程之中,并作为构成其方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刘秋明.现代西方公共受托责任研究述评.国外经济与管理.2005(7).

篇4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

Sheldon首次提出了企业所要履行的各类社会责任(包括道德因素)需要与企业经营服务范围内满足需求的责任联系在一起;Bowen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为实现社会目标和责任所采取的行动和义务;Davis and Blomstrom提出企业追求利润同时有义务增进社会整体福利。

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研究:

温素彬和方苑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货币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方面;张兰霞等从股东、员工、供应商、债权人和政府五个方面研究企业社会责任。Carroll综合了学者们的观点,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一定时间内对企业的经济、法律和慈善等方面期望效益的总和,企业应当履行其社会责任,即在创造利润、提高财务绩效的同时承担起对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员工和国家的责任。

国内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研究有三类观点:一是正相关关系。Aupperle et al.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发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显着提高财务绩效。张兆国等采用系统GMM方法对中国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显着相关。徐光华和张瑞系统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演进过程并建立了相关模型,证明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显着正相关。二是负相关关系。>>>>>评审专家吐槽博士毕业论文:作者应该回炉深造

Yuhei et al.以ROA和Tobin’s Q为财务绩效指标对四大旅游相关行业进行实证检验,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能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李正以上海证券交易所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否提高财务绩效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负相关。三是无相关关系。Makni et al.以加拿大179家企业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不相关。Mcwilliams et al.用KID指数衡量企业的财务绩效,证实企业的财务绩效与社会责任之间没有关联性。陈玉清等以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对16个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探讨,发现两者相关性不显着。张川等以ROA为财务绩效指标对2007-2011年中国化工行业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发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不相关。

导致上述三类观点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1) 企业社会责任范围的界定不同;

(2) 企业社会责任的量化方法不同;

篇5

Abstract:Index designed is efficient enough to reflect marketing performance of multinational banks. Factor analysis avoids interactions between indicators and finds out key factors and facilitates marketing performanc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can not only assess marketing performance but also analyz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or multinational banks and direct the way for improvement.

关键词:跨国银行 营销绩效 评价指标体系

Key words: Multinational banks Market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dex

作者简介:张鹏宇,男,1985.3.15,九江职业大学教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电子商务)。

饶培培,女,1978.5.6,九江职业大学教师,方向:电子商务)。

一、营销绩效的概念界定

鉴于学界对本文中相关概念定义不一,为严谨起见,首先对关键概念进行概念界定。

1.跨国银行

目前国际上对跨国银行的定义看法不一。从国际金融界通行的标准来看,一家银行能否被称为跨国银行,不仅要看其国外分支机构的形式和数量,还要看其设立分支机构的所在国家数量。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UNCTC)对跨国银行界定为必须在5个和5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设立分行或附属机构。

跨国银行是银行国际化战略的高级形式,而我国银行业处于银行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如果严格按照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或者英国《银行家》杂志对跨国银行的概念界定,本文选取的五家中国的银行中,只有中国银行基本符合跨国银行的定义,但是境内业务仍是全部业务的主要部分。鉴于本文研究的需要,我们将跨国银行定义为一级资本与附属资本之和在10亿美元以上,在本国境外开设分支机构,开展国际融资业务,并派出一定比例的人员。

2.营销绩效评价

绩效(performance)是反映人们从事某一活动所取得的成绩或成果。绩效包含效率和效果(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两个方面。其中,效率是指为了达成目标,对资源的使用程度;效果是指目标的实际实现程度。绩效评估就是对以往行为进行量化的过程,即对以往行为对当前绩效产生的影响进行量化的过程。本文认为绩效评估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经济原理和分析技术,通过建立特定的指标体系、标准和程序,对组织的运营效果和效率做出综合的价值判断和评价,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3. 跨国银行营销绩效评价

我们将跨国银行营销绩效评价定义为:跨国银行的管理者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通过建立符合跨国银行营销活动特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对跨国银行营销活动的实际效果及其对跨国银行的贡献或价值进行评价和估计。

二、营销绩效评价的构成要素与实施步骤

1.2.1 构成要素

根据绩效评价的原理,结合市场营销管理的实际,本文认为营销绩效评价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1.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一般是指与评价对象的利益密切相关、关心评价对象业绩状况的相关利益人。从理论上讲,每一位利益相关者都会出于某种目的对企业营销绩效进行评价。在本文中,跨国银行营销绩效的评价主体除了投资者和管理层外,还有顾客和营销部门的员工,这就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因素来关注跨国银行的发展,有利于跨国银行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

2.评价客体

评价客体是实施评价行为的对象,它是由企业相关利益方决定的,体现了评价主体的需求。本文以跨国银行营销活动的绩效为评价客体,是跨国银行经营绩效的一部分,评价内容相对于经营绩效更加细化。

3.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是实施评价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它是绩效评价体系的中枢。绩效评价的目标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为战略制定提供支持性信息;而是为战略实施提供控制性信息。本文旨在对12家跨国银行2008年营销的财务绩效进行评价,分析差距,找出原因;此外,有针对性地选择花旗集团和中国工商银行作为个案,对其总体营销绩效进行,找出其优劣势,为营销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提供了信息。

4.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指对评价内容进行计量分析所采取的经济单位。它是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主体的需要而设计的、以指标形式体现的能反映评价对象特征的因素。本文中体现跨国银行营销绩效的指标有财务方面的,如平均资产回报率、净利润增长率等,也突出了非财务方面的,如市场占有率、顾客忠诚度等。

5.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即评价的参照体系,亦即评价的对比标尺,是判断评价对象经营绩效优劣的基本依据。在企业绩效评价系统中常用的标准分别为年度预算标准、行业平均标准、国内先进标准、国际同类标准等。在本文中选用的是国际同类标准。

6.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获取绩效评价信息、取得评价结果的手段。有了评价指标与评

价标准,还需要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从而实施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对比分析和判断,实现若干个单项指标实际值到产生评价结果的技术转换。本文采用模糊综合测评和因子分析模型取得评价结果。

7.评价结论

评价结论是绩效评价系统的输出信息,也是绩效评价系统的结论。评价结论可以用来与预先设定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通过差异找出差异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相关的对策。本文中评价结论与国际同类标准比较,找出差异并分析了原因,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

1.2.2 实施步骤

营销绩效评价是企业绩效评价的一部分,我们结合跨国银行国际市场营销的特点,提出跨国银行营销绩效评价的步骤如下:⑴评价指标体系设计;⑵评价指标的选取;⑶数据的收集与处理;⑷评价方法的选取;⑸评价的实施;⑹评价结果的分析。

根据上述步骤,设计营销绩效评价体系理论流程。亚瑟・梅丹认为金融服务机构营销绩效评价的主要方面包括:⑴盈利能力;⑵市场定位;⑶产品/服务;⑷销售和职员业绩1。这四方面的内容与平衡计分卡2的财务、顾客、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本文将平衡计分卡应用到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中来。但是,平衡计分卡是用于评价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体系,而营销绩效评价是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一部分,两者的七个评价要素都有不同。本文结合跨国银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特点,将平衡积分卡应用到跨国银行营销绩效评价体系中来,构成了其主要框架,即财务、顾客、营销流程、营销部门员工的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然后,根据亚瑟・梅丹、Ambler、孙淑英等人提出各种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银行营销学、金融学和跨国银行实际情况设计具体指标;针对评价目的和评价体系特点,对财务指标选择客观评价方法,其余指标选择主观评价方法。

最后,运用选定的评估方法进行营销绩效评估得到最后得营销绩效评估结果,并对评估结果进行检验和分析,对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进行修正,得到合适的营销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并用评估结果指导跨国银行的营销决策。得到跨国银行营销绩效评价流程如图1。

参考文献:

[1] 吕丽霞.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广西大学,2006.

[2] 萧鸣政.现代绩效考评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王万芳,彭娟.营销审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篇6

【关键词】经济 责任审计 绩效审计 比较研究

研究国内相关理论和实务,其经济责任、绩效两种审计间存在紧密性的联系,特别是政府领域内的审计。当前国内很多学者不断学习且研究着国外的绩效审计相关经验,在该过程中极易发现二者有混同不良现象,认为绩效、经济责任两种审计具有雷同性,故极易混淆其审事、评人,直接影响了社会对其经济责任审计正确认知以及落实,制约了绩效审计当前在国内各领域内的发展。为了令绩效审计在国内得到高效的发展,要求社会或工作者能够正确认知两者间的联系和本质性区别。因此,从各视角、各层面研究和比较两种审计间的区别,令其在各领域中更好地发挥自身职能作用。

一、研究概念间的对比

从概念上进行比较,其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审计者需从被审计的所在单位开展财务相关活动,安排会计记录相关信息(资产和负债),确保信息具有真实性、合理性,对资产增值的部分予以全方位审计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理清审计单位工作者在本次活动中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而绩效审计在概念上到现在尚未有系统性观点,国内审计者借鉴了一些国外与绩效审计相关经验,并有效结合了国内的国情,重新界定了绩效审计概念。在定义上它主要是由独立性审计部门或机构及其工作者对政府开展经济相关活动展开审查,在分析和评价中确保公共资源利用有效效益能够和预期效果保持一致,从而改善其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提升政府经济活动在绩效上的监督力度。

在基本的定义方面,其绩效审计在原理上和经济责任的审计相一致,皆搜集与被审计相关单位的财政财务实际收支等重要信息或数据。比较其既定标准,在评价上能够与规定相符,且把审计最终结果传回给相应被审计的单位系统之中。但是存在区别的就是绩效审计更加倾向于对项目自身经济性能、整体效率以及最终效果等作出评价,其经济责任审计则倾向于对被审计的单位责任者在任期之内经济职责进行划分。两种审计皆是构建在其财务审计之上,由于仅能在合法且真实原则上对其各项指标作出评价,确保经济责任的评价要有客观性、公平性、精准性,在该过程中两者实现了互补。一方面,其绩效审计很好地指出了被审计机构在工作或相关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借助经营管理分析问题产生的本质,同时为其经济责任审计有效划分沥青相关部分设计者的职责,并为审计提供确凿证据。但是在另一方面,其经济责任审计把审计结果以报告形式提交给被审计的机构相关负责人,有力督促了该机构实现整改目标,不仅加强了管理力度,还提升了此机构的经济效益,不断推动着绩效审计提升发展的层次以及高度。

二、研究基本要素间的对比

(一)审计职能

从职能上进行比较,其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包含传统财务的审计职能,审查财务部门收支合理性与真实性,确保国家各项经济的完整和安全,职能重点在于监督经济。其次是经济责任审计,它重点在于审查并评价被审单位相关负责人自身在任职时间内对经济活动应该承担的职责。绩效审计在职能上倾向于评价以及鉴定,其职能实现主要是通过审核被审计的机构相关经济活动,考核其是否具有合理性和环保性,令此机构整合与优化自身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其经济活动的效益。在鉴证职能上延伸了评价重要职能,运用法律效力进行证明,进而为各机构或是相关法人提供精准的决策依据。两者皆有着评价的职能,区别在于对各自职责评价不同,绩效审计体现在经济活动审计整体效率和经济性以及最终效果。但是评价与审计息息相关,评价在内容上局限于部分或是所有事项的决策参与者,其绩效审计在评价内容上主要包含了经济事项整个过程。然而,经济责任审计在职能上倾向于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延伸了财务审计在监督方面的职能,其绩效审计在鉴证职能上延伸了评价职能。从其职能上来看,二者存在优势互补关系,主要表现在审计作用方面。

(二)审计方式

在审计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是其经济责任审计会随时、全方位对专项活动展开审计,分为现场、送达等多种方式。通常情况下,其绩效审计经常以调查方式开展审计工作,较少进行全面性的审计。另外,在时间上会随时不定期对多个项目展开审查与分析,在地点上对现场实施检查和取证以及分析,较少运用电子数据或是书面资料完成送达;其次为经济责任多数审计相关机构内部会计资料,具有较强的微观性,相关事项存在较少宏观性建议或是结论。由于绩效审计不仅在微观上展开审计,还对各类问题展开大范围性审计;而后经济责任重点对事后展开审计,还对事前和事中以及后续等展开诸多审计。经过对审计方式的比较,其绩效审计具有灵活多样的特征,针对于自身有着广阔的领域,较宽的界面和复杂且多变的内容,审计者可自由、灵活的进行选择,相较之下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很单一的审计方式。书面审计方式可以与电子审计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减少审计过程中的数据误差、数据篡改等问题,绩效设计亦可以其多样性和灵活性的审计方式补充责任审计的单一审计方式。

三、总结

通过对两种审计概念、基本要素间的比较,其绩效审计比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更为广泛的内容,方式也比较灵活,以及较为明显的审计成效。它在未来审计发展中势必会成为主流,但是经济责任审计又由于滋生对经济活动监督的复杂性,故在审计中充当着重要角色。虽然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都存在着不同的倾向点,但其之间却存在着互补优势。绩效审计倾向于经济领域的宏观性审计,其经济责任审计更加倾向于经济领域的微观审计,经两者结合应用在审计中,对政府机构充发挥出监督和评价以及鉴定等重要职能。

参考文献:

[1]李利华.论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之比较[J].学术交流,2012,(3).

篇7

大家好!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决定着企业的命脉,财务管理的中心是资金管理。

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近年来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与我国经济存在的产能过剩严重、结构调整压力加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是吻合的。进入新的一年,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资金管理仍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挑战,是全体CFO共同关注的话题。对此,我的建议是:拓展利益相关者合作,协同创新业务和财务模式。

协同创新

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树立业务、财务一体化的理念和协同创新的意识。

虽然财务管理的中心是资金管理,但是资金管理的问题绝不只是财务人员就能解决好的。现实中我们看到很多企业的资金管理都非常出色,它们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中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十分重视那些能够根本性决定企业资金管理绩效的体制、流程和模式等因素。

CFO不仅要敢于突破传统财务管理理念和模式的束缚,更重要的是要树立业务、财务一体化的理念和协同创新的意识,要打破财务、业务的传统界限和部门、企业之间的边界,跨越企业边界开展合作和协同创新,从而实现资金管理绩效的战略性提升。

比如,传统的资金管理认为存货储备是必不可少的,存货管理只能通过经济订货量模型和再订货点模型去控制存货上的资金占用,但要实现零存货简直就是异想天开。但是,现在很多企业通过与供应商的战略性合作却轻而易举就实现了零存货,而根本不需要再去计算什么经济订货批量,也不必再去核定什么再订货点,所有这些问题都由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模式解决了。通过这种管理模式的变革,通过跨越企业边界与供应商的合作,零存货的问题迎刃而解。

再比如说,在分散的资金管理体制下,大型企业集团要降低企业的融资规模和融资成本,只能逐一降低每个成员企业的资金需求,但对一个经营管理多年的企业集团来说,通过每个成员企业降低资金需求能挖掘的潜力可能已经十分有限了,但若将集团的资金管理体制由原来的分散管理变革为资金集中管理,则管理体制的创新就可以将集团成员企业的内部闲置资金充分利用起来,由此所带来的资金需求的节约和融资规模、融资成本的降低才是根本性的、战略性的。

因此,CFO要善于通过引领企业的管理体制创新、商业模式重构和业务流程再造以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管理的难题,而不能故步自封,就财务论财务。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加强,在全球视野中整合优化产业链,已成为各国企业的普遍选择。CFO不仅要思考企业财务如何满足企业优化整合产业链的资金需求,更要深入思考如何通过产业链的优化整合解决企业资金管理的难题。在这方面,CFO大有可为,也应该有所作为。

重建体系

我们应更新营运资金概念,创新应用营运资金绩效评价与财务风险评估新模型。日常资金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营运资金管理,但是,不论是营运资金概念,还是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以及与之相关的财务风险评估模型,都有待变革和创新。过去,我们习惯于将企业的经济活动分为经营活动和理财活动两大类,其中理财活动包括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这种划分体现的是一种狭义的营业观念,相应的营运资金所关注的主要是经营活动中的流动资金,如存货、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等,因而存货周转率(期)、应收账款周转率(期)、应付账款周转率(期)也就成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核心指标。但是,从资金管理来看,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都是企业运用资金创造价值的一种活动,只不过前者是直接创新价值,而后者是间接创造价值。有基于此,我们应拓宽营业活动的范畴,将营业活动界定为企业运用资金创造价值的各种活动,包括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两大类。

与此相对应,营运资金应该是营业活动中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之间的差额,在数量上,营运资金=流动资产-营业活动流动负债。在拓展的营业观念下,企业的营运资金在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之间如何配置,完全取决于哪类活动的配置效率更高,而目前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常用评价指标(如: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以及营运资金周转期或现金周转期等)既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业务、财务一体化的理念,更没有体现出对投资活动营运资金绩效的评价。

因此,与新的营运资金概念相适应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体系需要重新构建。建议对营运资金首先按照其运用的经济活动领域将其分为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和投资活动营运资金,而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再进一步按照其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分为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生产渠道的营运资金和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

在此基础上,应用以“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和“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为主要指标的“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绩效评价体系”评价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借以引导企业通过优化供应链和渠道关系来提升营运资金绩效,从而更好地体现业务、财务一体化的理念。

同时,应构建反映投资活动营运资金绩效的新指标。投资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应克服以营业收入作为周转额衡量指标的局限性,将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及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等现金流量指标作为投资活动营运资金周转额的衡量指标。

除此之外,已有的财务风险评估模型均将财务风险狭义地理解为企业的偿债能力,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财务杠杆等指标因而成为衡量企业财务风险的常用指标。但所有的财务失败最终都体现为因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的营业活动难以为继,即筹资活动难以筹措足够的资金来满足营业活动对营运资金的需求。因此,财务风险的核心内涵应聚焦于营运资金需求保障能力的不确定性,新型财务风险评估模型应定位于评估企业筹资活动对营运资金需求的保障能力,具体可以从数量保障能力和质量保障能力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其中,“数量保障能力”即考察企业各种筹资渠道可以融通的营运资金数量是否能够满足营业活动对营运资金的需求;而“质量保障能力”则可以营运资本(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非流动资产,代表长期资金来源筹措的资金用于营运资金的部分)占营运资金比例的高低加以衡量。在同等的数量保障程度下,该比例越高,则其保障质量越高,财务风险程度越低,因为长期资本来源对企业营运资金需求保障能力的持久性或稳定性要比短期负债更好。

篇8

关键词:ERP;财务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绪论

近十几年来,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竞争异常激烈,资源的日益匮乏,使得企业对资源配置能力、企业运转效率等软实力越来越重视,ERP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融合先进的管理思想,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完美结合,不仅能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而且能优化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然而,实施 ERP 的成本投入非常巨大,但其取得的收益却常常达不到企业预期的效果。因此,通过研究对ERP的实施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让管理者清晰的认识到ERP实施对企业财务绩效造成的影响。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ERP的概念。ERP又名企业资源计划,它是在ERP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过对企业各方面资源的整合、配置、业务流程的改良优化,来帮助企业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企业对消费市场的敏感度和对资产的运转效率。所谓ERP,是融合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借助发达的信息技术平台,以价值为导向,集成企业各项资源,并对企业的各项相关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各项业务流程优化重组和平滑衔接,为企业提供决策相关信息的管理知识平台。

(二)财务绩效的概念。对财务绩效的定义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财务绩效作为一种绩效评价方法,本文对财务绩效的定义为:财务绩效是指通过财务数据或财务指标对企业的管理经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对比和评判,不仅是对企业过去经营成果的对比和评判,还是对企业未来经营能力的对比和评判,本文研究的上市公司实施ERP对财务绩效的影响,采用的是《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中提出财务绩效定量评价的四个方面: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

三、企业实施ERP后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一)企业实施ERP后对盈利能力的影响。企业在实施ERP后,不仅能引了先进的管理理念,还改善了业务流程,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业务流程的重组使各部门变得精简高效,这样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ERP系统通过定额成本管理来有效的控制企业的各项费用, 在工艺路线上的各个环节都制定相应的定额,再与实际操作时产生的实际花费进行对比,找出差异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起到降低各部门的成本费用的作用,加强了企业的成本管理。ERP系统对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能有效的降低不良率,使得企业的废品、废料减少,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二)企业实施ERP对资产质量的影响。ERP系统的计划管理体系,能很好的帮助企业制定采购计划和发货计划,企业在采购时能准确的知道所需存货的数量,从而减少了库存量,降低了仓储成本,增强了存货的运转效率,降低存货对资金的占用,增加资产的流动性。ERP系统还能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控,通过改善的追款程序,减少应收账款天数,提高应收账款周转速度,从而来降低应收账款对资金的占用量,加快资金周转。ERP系统中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全面的监控,通过提高半成品、产成品的良率,降低原材料的次品率,来提高生产效率,提来资产的利用效率。ERP中的财务管理体系,通过对资金的动态监控和合理分配,不提高了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还增强了资金的运转效率。

(三)企业实施ERP对债务风险的影响。ERP中的应付账款子系统,能帮助企业充分的了解供应商的信息,并能根据供应商与企业的关系进行排名,及时的支付供应商货款,以利于降低企业的信用成本和债务风险,ERP系统的信息化也使得企业在处理与供应商债务问题时更高效,从而缩短了应付账款的支付时间,因此,ERP的实施会对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产生影响。ERP系统实施后企业的资产质量得到改善,资产的流动性增强,周转速度加快,对企业的营运能力产生影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长期负债逐渐变成短期负债,营运能力也就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因此,ERP的实施会对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产生影响。

(四)企业实施ERP对经营增长的影响。ERP是以顾客满意度为目标,不仅要及时的为顾客提品,还要提供没有缺陷、符合顾客期望的产品。企业各个部门可以从ERP系统中迅速获得顾客的信息,能及时的了解顾客的需求,从而更好的为顾客服务。ERP系统也对顾客的订货和结算提供了方便,只要实现了ERP的互联,顾客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订货和结算,能为顾客节省时间。ERP通过质量管理模块来对整个生产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帮助企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从而能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加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引进了ERP系统,就相当于请来了一个精明的会计师,他能对企业的各个环节、各个模块进行精打细算,帮助企业砍掉多余的成本费用, ERP各项管理体系还能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使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和经营增长能力增强,同时能降低企的债务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汉新.ERP影响企业成本与收益的实证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128-131.

[2]唐彬彬.基于ERP实施的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08.

[3]冯纯纯.ERP实施对公司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D].新疆:石河子大学,2009.

篇9

一、“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概念与特征

(一)“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的概念 “三重盈余”概念于1998年由Sustain Ability公司总裁John Elkington首次提出。其基本理念是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同时考虑满足经济繁荣、生态保护、社会福祉三方面的平衡发展。这三重考虑也被称作投资回报的三重底线。“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不仅包括对投资对象短期内财务业绩的考察,还要包括对投资对象在经济、生态和社会进行合理科学的职业判断,实际上是包涵了财务业绩和社会业绩的综合性业绩评价模式。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顺应了投资者对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变革的发展。

(二)“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的特征 “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业绩评价模式所反映的单一的经济利益关系,与以“经济增加值”为基础的评价模式和平衡计分卡评价模式也有很大不同,其基本特征归纳包括:

(1)评价主体多元化。“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以利益相关者为理论基础,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公司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股东、供应商、客户、员工,同时也应该包括社区、政府等。体现了现代企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

(2)评价内容多维化。平衡计分卡评价模式在传统的评价模式的基础上注重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三重盈余”评价模式在重视财务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同时,进一步引入社会资本(如诚信、合作、社区的和谐等)和生态资本(自然资源和环境等),是一种包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生态资本的综合评价模式。

(3)评价目标多重化。“三重盈余”评价模式强调企业在经济、生态保护、社会福祉三方面的平衡发展,由传统的“利润最大化”的单一财务目标转向经济、生态和社会的三重目标,企业不仅关注财务绩效,而且要关注生态效益和社会责任。

(4)公平内容多重化。“三重盈余”评价模式不仅加强了代内利益相关者间的公平,同时也注重了代间公平。即既考虑当前企业利益相关者间的公平,同时考虑当代与下一代利益相关者间的公平。充分体现其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

二、电网企业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 目前,电网企业评价模式仍主要采用传统的业绩评价模式,财务指标所占比重过大,缺乏对非财务指标的重视。财务指标往往只注重短期的结果,而忽略了长期发展的需要,这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内部指标偏多,缺乏企业内、外部协调能力的评价 电网企业现行评价模式缺乏对外部环境和社会福祉方面的评价,过多注重企业内部的财务指标,评价模式不能有效地评价企业内外部的协调能力,不能合理反映企业内外部资源能力优势和劣势,不利于发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评价范围过窄 首先,单一的注重财务业绩的评价模式,缺少对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方面的评价。其次,没有考虑企业生产经营的环境成本,没有考虑企业生产经营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目标的实现。最后,缺乏对企业经营的社会效益的评价。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的评价重视不够,不注重企业与顾客关系的评价,不注重企业与员工关系的评价。

(四)评价方法不适应 目前,电网企业绩效评价主要采用综合评分法,侧重于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的评价,无法科学合理地反映企业各方面绩效的协调发展状况。

三、基于“三重盈余”的电网企业绩效评价模式构建

(一)电网企业“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主要表现在:首先,满足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需要。近些年,社会责任成为电网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电网公司继2006年首次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后,已连续4年了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说明国家电网公司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在电网企业采用“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将极大地充实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进一步加强社会责任报告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其次,全面合理地评价电网企业绩效的需要。电力体制改革后,电网企业负责电力调度、电网维护等输配电环节的工作,对国计民生影响重大。因此,对电网企业的绩效评价,不能单纯地注重内部财务指标,应该结合其对外部社会福利、生态环境方面影响进行全面综合评价,这样才能更为真实地反映电网企业的绩效。最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电力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基础性行业,电网企业在输配电环节对电力行业产生着重大影响,实现电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电网企业“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的设计 具体为:

(1)进行企业战略目标分解。设计电网企业“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首先要明确电网企业战略目标,并对其进行分解。“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要求公司不仅考虑企业财务经营方面的目标,也应该考虑企业社会目标、生态目标,站在生态经济人的角度考虑和分解公司战略目标。

篇10

论文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财务绩效 可持续发展 利益相关者

论文摘 要:企业社会责任近年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企业社会责任( CSR) 的研究也成为学者们研究和讨论焦点。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CSR的研究文献的回顾,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以及财务管理目标、可持续发展、财务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概念出现于19世纪的西方社会,是由Sheldon于1924年首次提出的。迄今为止,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我国学者刘俊海从公司法学定义了企业社会责任责任: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以最大限度在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唯一存在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市场经济百科全书》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所作的定义是企业为所处的社会福利而必须关心的道义任。

二、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财务决策的准绳,也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

宁永志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的财务目标之间并不存在固有的矛盾。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而刘培红也认为:“企业实现经济利益与承担社会责任有暂时的冲突,但是从长远来看,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的。”赵卫华说:“社会责任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一)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化,社会责任在不断的变化。(二)社会责任和财务管理目标对立统一的关系。(三)二者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四)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刘兴贺认为:“从表面或短期来看,社会责任的承担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股东财富,而逃避社会责任,甚至伤害社会利益,反而会提高企业的价值,但从长远来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是一致的。”

三、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

面临21世纪的市场发展趋势,企业如何能实现不断持续发展的目标,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课题。

李培林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经营过程中,以社会责任为出发点,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合理要求,实现企业与社会永久性和谐发展的生存状态。张燕平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只有企业承担应有社会责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冯巧云认为:“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可以赢得较好的声誉,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使企业得以保持生命力,保持长期可持续地发展。”马红岩说:“现代企业只有较多地关注其社会责任,才能够获得持续发展。只有自觉地承担起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才能做到感恩社会、回馈社会,才能保证企业树立以人为本、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理念,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财务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也是社会责任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搞清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对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具有现实的意义,也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更主动更有战略性的管理和从事企业社会责任。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李兆华、卢丽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年度分布、行业分布、地区分布综合分析了财务绩效对社会责任的影响,认为:“虽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短期内有可能会降低企业的当前财务绩效,但从长期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利益,这些利益必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长期财务绩效。”李承源以营销理论和经济理论为基础,论证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对企业财务绩效有影响,且存在正相关关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会使企业各方面绩效显著提高,最终落脚于财务绩效的提升。温素彬、方苑按照资本形态的不同,构建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模型。以2003-2007年中的46家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来检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从当期看社会责任与企业当期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是负相关,但是从长期看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对其财务绩效是有正向影响的。闫萍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其财务绩效的关系是正相关远远超过负相关。”

结束语: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文献的回顾,我们发现:第一,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第二,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目标相互促进,长远看是一致。第三,只有企业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社会责任,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第三,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短期内负相关,但长期内存在正相关关系,且正相关远超负相关。因此,我国企业必须正确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不要把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看做一种消极的负担,而要将其视为企业发展的机会,把握好承担社会责任的尺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温素彬,方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150-160.

[2]王建琼,何静谊.公司治理、企业经济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经纬.2009,2.

[3]赵卫华.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J].商业文化.2010,10.

[4]宁永志.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协调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0,1.

篇11

【关键词】 价值链;绩效考核

理论上“价值链”这一概念,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所谓绩效考评,是对日常工作中的人进行系统、全面、客观的评价,根据事实和职务工作要求,考评该人对组织的实际贡献,同时强调人的特殊牲,并在对人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配合对人的管理、监督、指导、教育、激励和帮助等其他人事活动,以提高组织绩效,达成组织目标。

企业绩效考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其核心是比较所费与所得,力求用尽可能小的所费去获得尽可能大的所得。

一、企业价值链与绩效考评的关系

现阶段企业绩效考评的指标大部分都局限于财务指标的设计,对于非财务指标涉及很少,导致了大多数依靠财务报表数据进行企业绩效考评的失败,基于这一现状,借鉴价值链理论,从影响企业愿景的几个方面来构建企业绩效考评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体系,重点在非财务指标体系的构建。

我将影响企业愿景的非财务层面分为四个:业务流程层面、市场与顾客价值层面、环保层面和员工层面。这四个层面均是影响企业长期财务成功的关键驱动因素,它们平衡了关于股东、债权人、客户和环境的外部指标以及关于业务流程、员工的内部指标,平衡了反映以往工作结果的指标和驱动未来业绩的指标。基于价值链的思想构建的财务与非财务相合的企业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将价值链和绩效考评相融合,弥补了传统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不足,使得企业能够尽快适应环境的变化,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建立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绩效考评新体系的现实意义

1.改进并完善了现有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新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是建立在价值链理论基础之上的,它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对于传统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是一个改进和完善。不适应新环境的事物其自身必然存在着缺陷,使得它不能够与时俱进,不能适应并迎合新环境的需要,这就需要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进步,社会和经济发展就会停滞不前。新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能够改进并完善原有的存在弊端的体系,那么它就是一种改革,改革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2.为企业实现价值链管理奠定了基础

企业发展到实施价值链管理的时候,就不再是以个体的经营活动为主,而是以整个行业的价值链活动为依托,所进行的经济活动,这需要一个非常发达的市场和比较连贯流畅的销服务。企业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尚不能实现完整的价值链管理,价值链理论下的新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建立,会为企业实现价值链管理奠定一定的基础。

3.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价值链会计

价值链会计的概念虽然早就提出了,但它仍然是一个比较新的会计概念与范畴,存在着很大的研究空间,通过对新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了解与分析,就会对价值链会计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可以更好地理解价值链会计,更深入地研究价值链会计。这对于整个会计领域也存在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建立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绩效考评新体系的发展趋势

建立新的适应价值链需要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是立足现在,面向未来。首先,它所解决的是现行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中所存在的缺陷与弊端;其次,它的建立基础―价值链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概念,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自我发展和完善。新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是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只要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前进,价值链理论就会不断的发展完善,新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也就同样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新事物都是有待完善发展,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绩效考评新体系是针对价值链理论下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要求构建的,可能出现与目前一些企业状况不适应的情况,也就不可能对每个企业的业绩都能够做出完美的评价,这就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状况,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随着经济与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价值链必定逐步建立,该理论下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也必定会显现出其应有的优势和价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篇12

一、 用平衡计分卡建立企业一级绩效管理体系。企业一级绩效考核指标确立的是组织目标,组织目标只有体现企业的远景和目标,才能够对部门和个人起到引导和牵引作用,良好的组织目标可以将员工的个人利益、部门的局部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利益结合在一起,也可以引导管理者带领企业部门和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共同成长。良好的组织目标要依靠平衡计分卡的概念从财务指标、内部经营管理过程、客户以及员工四个维度予以确定。

以某企业为例,假如某年的战略目标确定为:以客户为导向,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收入,提高 GOP 率,提高客户满意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建立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则运用平衡计分卡确定的考核指标体系如下。   (一)财务目标。财务目标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时候都追求的目标,财务目标是引导企业经营管理者关注企业经营活动的经营结果,财务目标一般从四个维度予以考核: 1 、利润指标( GOP 、 GOP 率,纯利), 2 、收入指标(收入额,收入增长率), 3 、资金指标(应收账,存货), 4 、资产指标。其中利润指标是引导企业关注企业最终的经营结果,收入指标引导企业关注市场增长和市场机会,资金和资产指标关注企业资金和资产的利用效率情况。当然,企业在制定年度财务指标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每年的财务指标可根据年度不同的战略重点有所侧重。财务指标在企业一级指标考核过程中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但决不是唯一的指标,假如把财务指标建立成唯一的绩效考核指标,势必会将我们引入这样的歧途:大量压缩短期费用、培训费用、新产品开发费用,降低各种投资包括在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方面的投资,这些方面虽然在短期可以获得一些“财务绩效”,而从长远来看,对企业的发展而言是致命的。

( 二 ) 客户指标。平衡计分卡在企业一级考核指标中通过客户指标引导企业高层关注客户需求,将客户满意度作为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趋动因素。通过客户指标将企业和客户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客户指标一般可以从三个维度予以考核: 1 、客户满意度 ( 包括客户意见征集 ) 和客户投诉处理, 2 、重要客户的拜访、维护, 3 、客户档案管理。其中客户满意度关注客户需求和质量反馈,引导企业各个层面的管理人员及员工以客户为关注焦点;重要客户拜访率关注与客户的沟通,引导企业关键业务部门关注与老客户的联系;客户档案管理引导企业关注客户信息。

( 三 ) 内部经营管理指标。企业的产品质量状况包括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服务质量引导企业管理人员关注服务人员的素质、培训和服务过程控制,减少不合格品率,降低投诉;成本状况引导企业管理人员研究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降低采购价格综合指数及单位成品的成本率;效率状况引导企业管理人员关注企业内部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内耗,提高服务效率;创新程度引导企业管理人员根据客户需求和竞争对手状况对企业产品及服务进行创新,增加企业竞争力。

( 四 ) 员工学习和成长。平衡计分卡在企业一级考核指标中通过员工的学习和成长指标引导企业建立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建立企业远景与员工成长和发展结合在一起的绩效文化,通过关注员工的学习和成长,建立员工和企业的战略伙伴关系。员工的学习和成长一般可以从三个维度予以考核: 1 、员工满意度(员工离职率), 2 、员工培训指标, 3 、员工职业发展设计等。

二、 平衡计分卡在企业二级绩效考核指标建立中的运用。企业二级绩效考核指标是指企业部门级绩效考核指标,平衡计分卡同样引导部门从财务指标、经营管理指标、客户指标和学习成长指标四个角度建立部门级绩效考核指标,下面以企业营销部门为例说明平衡计分卡在部门中的应用。 营销部门作为企业战略性部门之一,不能依赖简单的财务指标(如销售收入)进行考核。其中财务指标侧重在考核销售收入,营销费用和产品单价;客户指标侧重在客户满意率和老客户流失率;内部经营管理指标侧重在新客户的开发、客户拜访、客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以及企业品牌的维护,员工学习和成长侧重在员工满意度(员工流失率)及员工培训计划完成情况。这样的考核体系设计可以引导营销部门在扩大市场的同时,强调客户沟通管理及档案管理,以及部门员工的学习成长,同时也告诉了营销部门进行企业战略规划的方向。

篇13

1.内部控制缺陷的概念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益和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内部控制的目标;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过程。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但是由于内部控制本身所具有的局限以及管理层的用人风险,使得内部控制难以有效的发挥作用。

内部控制缺陷指内部控制在设计和执行的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缺点。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和缺点使内部控制的执行偏离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导致内部控制质量降低,不能合理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2.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

(1)测试识别测试识别是指通过对内部控制活动的整个过程采取符合性测试及实质性测试,判断和认定内部控制设计本身存在的不足以及其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缺点。设计缺陷是指内部控制在最初设计时,系统本身存在不能合理保证控制目标实现的必要控制,或者现存的控制由于设计不当导致存在不足和漏洞,虽然可以正常运行却不能完全达到内部控制的实施目标。测试识别主要从设计不当和必要环节缺失两个方面识别设计缺陷。缺失是指在设计时缺少某一环节的内部控制程序或规则。设计不当指虽然为某一环节制定了内部控制程序和规则,但由于控制手段不当或者程序和规则的不完善影响控制目标的实现。运行缺陷是指在内部控制设计充分科学和合理的前提下,由于在运行过程中内部控制偏离设计意图而不能合理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进而导致内部控制无法充分有效的实施。运行缺陷的测试识别主要是通过运用穿行测试,发现内部控制运行过程中是否存在漏洞和缺陷。

(2)迹象识别迹象识别有别于测试识别,其立足于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结果。迹象识别通过所发现的偏离内部控制目标的迹象,识别内部控制在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缺陷。内部控制的执行偏离内部控制目标,表明现存的内部控制不能合理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表明内部控制可能存在缺陷的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内部控制系统未能及时发现管理层的舞弊自利行为或不能对发现的舞弊自利行为采取有效的措施或进行有效的制止。

②因不合规决策、违法滥用资金等受到监管部的责令整改或违规处理。

③外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人员发现公司存在错报财务报告的行为。

④企业出现贪污资产、任意挪用资产等违法违规行为。

⑤在某项经营业务活动范围内经常发生相似的重大诉讼案件。

测试识别虽然能够对内部控制在设计和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进行识别,但是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基本情况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外部信息使用者并不能够直接获取和进行识别判断,同时企业在披露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缺陷时,必然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导致披露的信息并不能够真实、完整的反映内部控制缺陷的基本情况。因此,本文在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基础上,通过识别己偏离内部控制目标的缺陷迹象(如财务报告重述、非标准审计意见以及违规处罚等),识别内部控制缺陷在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缺陷。

二、公司绩效理论

1.绩效的概念

绩效是指个人或者组织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行为及结果。绩效评价,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生产活动和经营管理的目标,个人或者组织根据预先确定的统一评价标准和特定量化指标,应用科学合理的运筹学和数理统计等评价方法,按照设计和制定的指标体系,对特定评价对象在某段期间的经营管理效率,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考核。

财务绩效评价作为公司绩效评价的核心,无论是所有者还是经营者,供应商还是客户,政府监管部门还是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对公司绩效评价和考核的过程中,无不把重心放在公司财务绩效上。由于非财务指标数据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对其难以进行量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的客观性,加上精力、时间有限,本文主要研究财务指标范畴的公司绩效,不考虑非财务指标因素。

2.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杜邦分析体系,主要是使用若干种财务比率之间存在的关系来考核和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率,该体系是一种比较经典的从财务层面考核和评估企业绩效的方法。权益净利率作为杜邦评价体系的核心,是财务分析中最具有综合衡量价值的指标,杜邦分析体系按照层层分解的思路,将权益净利率分解为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分解,更加直接简洁的反映出各个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和企业的财务状况。

沃尔评分法指标体系,是在亚历山大。沃尔提出的信用能力指标概念的基础上,利用线性关系将各个财务指标联系起来,构建了综合比率评价体系,对公司信用水平进行评价。经过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沃尔评价指标体系,成为综合评价企业财务绩效的指标体系。沃尔评价指标体系,数据收集较简单,而且比较容易操作;但是,由于该评价体系仅仅选择了7个财务比率,评价结果缺乏一定的说服力。

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由Robert S. Kaplan和David P. Norton于1992年,在《平衡计分卡:驱动业绩的评价指标》一文中提出。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将作为人员考核评估工具的传统绩效管理转变为企业经营战略实施的工具,从具有密切联系的人员开发和培训指标、财务指标、业务管理指标和顾客指标等四个角度构造和建立评价体系,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业绩考核体系只关注财务指标的不足。但是组织战略过于明细,使得该指标体系的应用受到了大大的限制。

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由8项基本指标、16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构成,从发展能力状况、偿债能力状况、资产运营能力状况和财务效益状况等角度全面评价企业的绩效。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了国有资本金监管制度,推进了对国有独资公司、国家控股企业的资产运行效果和经营绩效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企业的真实经营绩效;然而,由于该指标体系确定之后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从而不能合理保证绩效评价工作的时效性。

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纺织业的发展现状和行业特点,从投资潜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获现能力等6个维度,选取了18项财务指标,构建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起源于20世纪初Karl Pearson和Charles Spearmen等对智力测试的统计分析,是一种利用降低变量维数思想的多变量统计分析法,通过对原始变量信息进行重新组构,将相互之间具有复杂关系的若干变量提炼归结为为数不多的几个线性关系不显著的综合因子。因子分析法既最大程度的保证原有变量信息的完整性,又有效地将众多原有变量归结为线性关系较弱的几个综合因子,在变量筛选、变量构建和综合评价等会计实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本文选取因子分析法对财务绩效进行量化分析,以计算得出的综合得分作为财务绩效的替代变量。

三、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是公司治理理论的重要基础理论,主要研究人与委托人之间的委托关系。委托理论认为,作为经济理性人,委托人与人都倾向于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追求价值最大化,人自然不会自始至终为了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采取行动,这就导致了成本的产生。成本是委托人的监督成本、人的保证支出以及剩余损失的总和,为了降低成本,经理会监督契约的签订和进行自我约束。

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的合理有效实施,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所有者根据经营者披露的高质量内部控制信息,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基本状况,做出正确的经营战略和发展策略,从而能够有效缓解人与委托人之间因产权分离产生的矛盾。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一方面能够加强所有者对经营者实施有效的约束和监督,保证所有者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有利于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另一方面,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能够增强经营者的工作动力,降低经营者自利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进而降低成本,提升公司的经营绩效。

四、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公司内部信息使用者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内部控制作为公司内部管理和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外部信息使用者并不能直接获取公司内部控制的具体情况。外部信息使用者只能通过内部控制可能存在缺陷的迹象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当公司出现财务报告重述、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以及违规处罚等可能存在缺陷的迹象时,外部信息使用者通过这些迹象信息判断公司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相比而言,投资者更愿意购买内部控制较好公司的股票,从而使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无法博得投资者的青睐。

当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时,表明公司内部监督体系不合理、检查机制不完善,内部控制不能为公司治理提供有效的保障,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风险的存在必然会增加经营成本,不利于提升公司经营绩效。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迹象向资本市场传递出公司内部控制运行失效的不良信号,使现有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对公司的经营效益和管理效率的评估大打折扣,从而降低了投资者对公司股票的估价和购买欲望,从而增加了公司的融资成本,最终导致公司绩效减少,对公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和整体价值造成不利影响。

五、政府管制理论

政府管制也被称为政府规制,是指政府为了保障和达到特定的公共的利益,凭借法律赋予的权利,对社会经济主体特定经济活动制定的某种行为规范或采取的约束性措施。依据法律授权,政府行政机构通过制定规章、监督检查、设定许可、行政裁决和行政处罚等约束性和规范性措施,对特定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和控制,其宗旨是为企业经济活动及市场的有效运行建立相应规则,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微观经济运行有序,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的相继,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充分体现出政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政府通过规章制度及政策等的管制和约束,试图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及执行效率。有效合理的内部控制将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从而推动经营效率的改善。

篇14

论文关键词:高校,财务绩效评价,问题

目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使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呈现出跨越式的发展趋势。我国高校长期以来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如何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金,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成本的最小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完善资金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学科发展方向,发挥综合优势,这些都需要建立一个比较科学的高校财务绩效的评价体系。

1、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概念

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是高校财务综合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财务风险评价、财务实力评价共同组成高校财务的综合评价。其中,财务实力评价主要是对高校的规模和资金实力进行评价,如总经费收入、总拨款额等;而财务绩效评价是对高校资金使用和产生的效益状况进行评价,反映的是高校教育资金投入而产生的效果、效率和效益,效果即高等学校最终有用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如科技成果等;效率是高等学校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综合反映资金潜力的发挥程度;效益是反映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和经济利益的实现情况。

高校财务绩效评价可以定义为:它是指运用特定的评价指标、合理的评价标准、科学的评价方法,对高校财务行为过程以及结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价。

2、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意义

2.1有利于高校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是通过市场自发调节和政府宏观调配来进行的。在市场自发调节不能起作用的公共领域,就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发挥其宏观调配作用。作为准公共产品的高等教育,政府对其资源的配置提出了高效、优化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开展财务绩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财务状况作出理性判断,制定出合理的发展目标,按照科学合理的规划,有轻有重,有缓有急,积极稳妥地实现既定目标,从容应对各种考验和挑战。

2.2有利于高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通过有效的绩效评价,可以发现哪些投入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哪些投入是高效的,哪些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财政和教育部门在安排资金时,可以按照绩效评价结果,使资金的分配由过去的按需分配向“按需要、按计划和按使用效果”方向转变,从而不断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2.3有利于高校人才激励和健康发展

组织、人事部门可将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考核管理的重要内容,实现社会监督,建立合理的人才奖惩机制。通过合理的评价和比较,充分调动职工创造良好绩效的积极性,促使高校健康持续发展。

3、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3.1对财务绩效评价的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我国对高校财务绩效的评价普遍以规模作为基本目标,对于效益和效果并不重视。长期以来高校存在重改革,轻管理”、“重投入,轻产出”、“重教研、轻管理”、“重使用,轻跟踪”、“重分配、轻监督”等现象,造成绩效管理和评价的缺失,导致了政府投入不足与教育资源浪费共存、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与有效利用率低共存、教育支出结构不甚合理等问题。

3.2缺乏完整、科学、规范、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应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目前我国高校缺乏完整、科学、规范、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采用的核算方法和核算软件不同造成基础数据缺乏一致性;

(2)高校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造成投资利益的复杂性,从而使得投资主体的确定较为复杂;

(3)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单纯追求定量化,甚少考虑非财务指标,缺乏完整性、关联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3缺乏监督机制,配套改革滞后

监督机制缺乏导致了高等教育资金错位、高校严重冗员和设备闲置浪费等问题。配套改革滞后,缺乏制度环境和法制建设,使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缺少应有的法律和制度保障,财政部门及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绩效考评的内容和报告制度的相关政策、办法不完善;此外,其他相配套的改革如高等教育收支分类规范、科学规范的高校会计制度和体系、完善的财政金融制度、高新效能的信息系统等也还需进一步完善。

4、完善我国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对策建议

4.1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要考虑到高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首先要从财务绩分析的信息使用者——政府、投资者和债权人角度考虑。一是从政府的角度看,政府是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最重要的信息使用者:一方面政府是维持资源配置秩序的政策制定者,同时还行使行政权力,担负着教育资源配置的调控角色;另一方面,政府又是高校资产最大的所有者,因而它关心的是高校资产的使用情况、使用效率和使用的安全性以及高校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水平,并对高校管理者的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和监督。因此,在进行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时,应着重考虑政府的需要。二是从投资者的角度看,他们侧重于关心高校的营利能力和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三是从债权人的角度看,他们主要关心高校的财务状况,即资产负债水平和偿债能力。

4.2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1)在制定指标体系时,应注意对比项目的相关性,对比口径的一致性,衡量标准的科学性。

(2)在解析指标体系时,应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横向指标与纵向指标、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多角度地展开思路,发挥绩效分析的总体功能效应。

(3)注意主观指标的量化,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是一种综合全面的评价体系,既有定量指标也有定性指标。定性指标都具有主观性,要对这些带主观性较强的定性指标进行量化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4)选择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法,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有沃尔比重分析法、指数法、因子分析法、功效系数法、隶属度赋值法(综合分析判断法)和平衡计分法。不同的方法的指标选取,赋权方式皆不相同,因此选取合适的评价方法非常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