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社会治理热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296-02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而作为新兴媒体的重要受众,大学生群体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然而,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仍处于未成熟阶段,缺乏对事物的认识、判断、分析能力,由此,在一些媒体的误导之下,部分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群体对国情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影响了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程度、接受程度,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科学含义及特征
所谓“社会热点”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关注、议论多且比较集中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是刚刚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备受关注的事件,既包括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也包括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错,各种社会问题交织出现,大学生的思想空前地活跃,他们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革,关注着国内外的“社会热点”问题。具体来讲,社会热点问题有如下特点: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典型性
一般来讲,社会热点问题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它往往是当前发生的、激起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某一突出的社会问题,反映了社会上大多数人对此类社会问题解决的普遍需要,诸如教育改革问题、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医疗改革问题等。这些问题是每个社会成员都非常关注的,而且此类社会问题之前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导致公众对此产生积怨和很强的情绪化,当然社会公众中也包括在校的大学生群体。故此,这类问题具有典型性。
(二)社会热点问题影响的广泛性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从众心理,意思是一个人受到外界人群的行为的影响,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也会选择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意愿的行为方式。因为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引起人们普遍地关注和积极地参与,并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从而使人们产生大致相似的社会心理,这就会让人们表现出共同的感受和体会,从而形成更加广泛的影响力。
(三)社会热点问题的复杂性
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的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有的社会热点问题可能是跨领域的,可分属不同领域,比如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问题。同时,社会热点问题作为一个矛盾体,其中交织着各种问题形成的矛盾,涉及了多方面的利益关系,触动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可能引发全局性影响。因此,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极大的复杂性。
二、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需要
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以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看待社会问题,并能以正确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填鸭式地灌输的观点和条文。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随着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泛,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课本内有限的知识和理论,而是更加关注现实社会。但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发展和成熟之中,对现实社会缺乏理性、客观的认识,再加上生活中受到多方面信息的干扰和影响,特别是网络上信息泛滥、良莠混杂,就容易诱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分析。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培养大学生认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养,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需要
传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枯燥、说教性强,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甚至由于从中学就开始学习,感觉内容重复、质疑重复学习的必要性。但实际上中学与大学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如果能将大量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就能改变学生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复感,引起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对政治的关注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能够与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相连的,尤其体现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教学中。例如,每年经济年度人物的评选和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选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相关;每年召开的“两会”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相关;每年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反腐败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相关等等。通过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能够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从而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解决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困惑和质疑,这样就达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三、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
(一)课前导入时事热点,激发学习兴趣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学生的兴趣度低,这是教学中的普遍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时事政治不感兴趣、不关注,实际上很多学生对此还是有着浓厚兴趣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使学生能够以不同形式参与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教师对其进行评价总结、指正点拨,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一方面解决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认识和困惑,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例如,课堂教学中可以插入“课前时事播报”的环节。先要求学生自由结成学习小组,要求每次课上在固定时间内每个小组对最近国内外发生的热点问题进行简要播报和评论,可以选择一件或两件时事。播报结束后鼓励主讲学生与台下学生进行互动问答,也可由台下学生补充或纠正播报过程中的疏漏或不当观点。最后由老师作总结评价,并要求其他组成员就此次时事播报的情况写一份评论上交,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这种教学方法能起到较好的效果,能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很好地结合,从而体现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和时政性。但在具体组织过程中,需要教师有力地组织和把关,部分学生在选题时喧宾夺主、只顾热闹,选择的题目内容与课程内容无关,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把关和规范。
(二)学生分析时事案例,构建课堂教学新形态
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应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进行模拟教学,这种方法能够增强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上讲台自主分析,教师在台下做指导。为了增强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案例的主要来源。这既考察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检测了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需要作好组织和动员工作。首先,组织学生选题,先由教师限定选题范围,让每组学生在范围内选择一个题目,组别之间选题的内容避免重复,对于重复题目,教师适当进行调整;其次,组织学生收集材料,提醒学生一定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整理和收集;再次,由学生撰写主题报告和制作PPT,教师进行指导修改;最后,学生上台演讲,教师做出点评。
(三)参与社会实践,延伸课堂教学
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范围很广泛,其主要形式包括社会调查、教学实践、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学习参观、勤工俭学等等,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和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例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教学中有“社会实践调查”这一环节,具体组织可以这样进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考调查指南选题,在课外进行一次社会实践,并认真撰写调查报告。选题要紧扣社会热点问题,如节能环保、文化产业、公共安全、助学、民生问题等,调查内容要涉及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社会问题、生态问题等。这样就将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入延伸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谛是教会学生以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去客观看待社会现实问题,用战略思维去分析和看待国际国内大环境,树立大局意识和世界眼光,提高自己的鉴别力。将社会热点问题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才能潜移默化地使马列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才能真正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邱柏生.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
[2]黄振宣,唐爱琼.社会热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9,(12上).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热点问题;必要性
引言
社会问题是指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影响社会成员的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当今社会是信息极为发达的社会,大学生通过的方式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进行了解,但是由于社会阅历浅、信息渠道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不够,严重影响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1.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必要性
1.1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的时代性
与时俱进是的重要品质,的基本原理必须与实际相结合,以体现其时代性。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需要加紧时代的步伐,通过指导学生调查、研究、解释社会热点问题,体现思想政治理论的时代性[1]。
1.2丰富教学内容
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社会热点问题丰富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需要以联系实际、联系改革开放、联系社会主义建设为教学理论,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主要教学思想,以指导学生使用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要做到这几点就需要教师通过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合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利用热点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拓展视野,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途径
2.1在课堂期间导入社会热点
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性很强,导致给很多学生对热点问题不感兴趣,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不关心政治,不理会国家大事。在思想政治课程期间通过让学生自主导入社会热点,开展社会热点讨论,生活实际问题分析,教师在学生讨论期间加以引导,如此一来既能够有效解答学生的疑问,又能加强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2]。教师将国内外时事热点的讲述,然后由学生挑选几件时事,让教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进行分析讲解,这种方法有效体现了思想政治的理论性和时代性,引导学生通过教学的知识进行时事分析。不过,教师在选择这些社会热点问题时,应该注意与内容与教学的结合,避免内容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情况发生[3]。
例如,某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在本学期的课程安排上加了一个新的活动,“课前时事播报”,大致就是让班级成员按照班长手中花名册的顺序进行演讲,每一节课前由一名同学上台用PPT的形式向全班展示和阐述三天以来国内外时事热点,然后挑选一件时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讲评。在演讲过程中,如果发现遗漏、错误的观点,由学生自行提出予以纠正,最后教师做简要评论。PPT的制作质量直接关系本学期的成绩考核,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项考核指标,供教师参考。
2.2参加社会实践,延伸教学课堂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社会实践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手段,通过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范围很广,其主要形式有专业学习、社会调查、学习参观、志愿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就是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此外,就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4]。从某些方面而言,只是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是不够的,我国的学生从小到大都是缺乏实践经验的,导致很多学生都是缺乏外国学生那种“大胆”,让那些性格腼腆的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尽可能增加实践的种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实践活动。但是无论那种形式,都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确保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
例如,某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后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针对“用人单位执行最低工资的标准”这一情况作为社会实践调查,教师对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将班级80个学生分为20组,每组4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考调查指南,对社会中用人执行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对单位进行采访、分析,撰写报告。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经历中得到经验,用调查的数据分析反映“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法的情况”,在社会调查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合理运用,学会维权的手段,学会处理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劳资纠纷。
3.结语
综上所述,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想政治教学对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实践,以增加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知识的运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作者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王虹,仇艳艳.“概论”课教学中大学生关注的疑难热点问题分析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5(08):180-184.
[2]王继全,陆树程.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几个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2(05):258-259.
关键词:社会热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美融合;分析研究
随着社会热点问题的不断增多以及大学生对该类问题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对热点问题进行全面的考查和分析已经逐渐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相关内容的考察和讨论,可以充分了解到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实际动态,从而使高校能够尽快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进而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率,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我国高校的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将其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完美融合到一起。
1.二者完美融合的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跟随社会发展的方式也由原来的追求潮流转变为关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自我认识。然而,信息时代的来临也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大学生作为充分享受信息时代便利的主要群体,每天接受的信息数量不断增多,使其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也逐渐降低,无法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从中获取到对自身发展有益的信息。因此,高校应该将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正确的判断,帮助大学生树立其正确看待热点问题的态度,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二者完美融合的策略
(1)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高校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保证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能够与思想政治教育完美融合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教育者应该首先改变本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结合当前社会上热点问题的特点,将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改为引导式。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课堂的主导者,采用灌输式的方式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落后,还无法取得较高的教学效果,所以一直被学生诟病。然而,高校采用引发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将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引入到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上,不仅能够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营造出活泼、灵活的课堂教学氛围。并且,教师可以通过对当下热点问题进行客观性的分析,引导学生对社会上热点问题中包含的思想理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以热点问题开展实践活动。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所有学生都必须要参加的一项活动。然而,实际的情况是:有大部分的学生对于参加此类活动具有极高的兴趣,但是还有小部分的学生参加活动只是为了走一下形式,当作是一项作业来完成,对于实践活动中的任务并没有真正的落实。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不高,认为该活动对学习没有太大的作用。因此,高校的教育者可以将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同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利用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兴趣来提高其对参加实践活动积极性,从而有效地避免由于学生对实践活动缺乏兴趣而导致的活动效果较差的情况出现。同时,高校在将思想政治实践活动同热点问题相融合时,应该要充分地注重该实践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实际能够达到的效果,并鼓励学生实际动手实践。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挑选社会热点问题时,可以广泛地向学生征求意见,从而使实践活动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外实践活动方面的教学效率。
(3)利用热点问题构建网络教育平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当前大学生生活中无法缺少的部分。目前,当代的大学生与同学、朋友进行沟通和交流,获取各类自己需要的信息数据,都是通过互联网,这也是当下大学生同世界进行对话的窗口。因此,利用互联网这一信息交流平台将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融合手段,并且这种融合手法也会受到广大大学生的喜爱。
总之,作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的内涵会对在思想层面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面对此种社会概况,我国高校应该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而将热点问题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这属于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引导大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正确的思考,还具有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 昱.试论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44―4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教改调研
一、从“概论”课的调研数据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期望
我们在2015年春季学期第一周对所教“概论”课的3个班级进行了调研。
本次调研让同学们以5人为一小组,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撰写并提交本小组对“概论”课教学改革的建议和希望教师在“概论”课堂教学中讲解或师生共同探讨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在第二周上课时,收回56个小组共327人参与的小组调查报告。经过对调查报告进行数据化处理,我们将同学们所提的教改建议分为以下两类。
一是完善“概论”课堂教学方法的建议。“概论”课是一门理论化程度较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才能更好地抓住和维持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大学生在建议中就改进教学方式的途径列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38. 16%的同学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呈现图片和视频,24. 53%希望教师引人当前社会热点问题,18. 31 %希望教师采用互动式分版块讨论的教学模式。
二是通过“概论”课探讨更多的社会热点问题。同学们希望以此为窗口提高自己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同学们所列举的社会热点问题中,我国外交政策与动向占49. 74%,反腐倡廉问题占40. 76%,问题占34. 78%,十报告占27. 12% ,“两会”热点问题占22. 28%,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占21. 74 %,朝核问题占15.21%,大学生就业问题占9. 78%。
上述调研结果显示出这样两个特点:一是所提的建议较为具体。这二是所关注的热点集中反映了当前国际和国内重大问题。及我国的外交政策问题位居首位,这一问题又属于“概论”课的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所要分析的内容。其他问题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体现了大学生对中国与安全的高度关注。
二、大学生的期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从教材使用来看,需要通过教师的再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使用方面存在两个方面的矛盾:1.教材内容的阶段性成果和现实社会发展的连续性演进之间的矛盾。教材只能回答到某一时点为止其所关注的主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是这一时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而现实社会的变化是连续的,社会的发展是不间断的,新的问题总是不断出现的,这不是教材所能解决的。②教材追求的自身体系的完善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课程教材之间不可避免的重复性的矛盾。“概论”课从其理论体系的建构来看,离不开对思想中具有独创性的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阐述,但这与《近现代史纲要》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如何避免这种重复,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对内容的再创新以及课程间的合理分工来进行把握。
二是从教学过程来看,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大学生希望教师的课件能通过各种相关的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素材合理组织安排,创造出形象、生动的视觉效果,以不断激起他们听课的欲望;希望教师的讲课能够把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糅合在一起,从感性到理性,更能够体现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以避免空洞、抽象的理论说教;希望教师的教学过程能有更多的师生间的互动,如辩论、演讲、课堂讨论等,以增加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参与性,通过更多的参与达到提升自身能力的目的;希望教师能有更多的激情来带活课堂的气氛,以教师个人风采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
三是从教学内容来看,需要通过教学素材的不断丰富和理论内容的与时俱进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学生能通过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体在第一时间内掌握最新的时事热点。这些热点问题可能会给大学生带来思想上和认知上的困惑。大学生希望能在课堂上或课堂下就一些与课程有关的问题和老师共同探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走的只是从书本到书本、以不变应万变的传统教学路径,教师的教学效果必将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存量,不断调整和丰富教学内容。
三、推进三个结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一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能够“进头脑”的关键。首先是社会的实际。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来分析国内外的重大社会问题,用现实的材料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提升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重要方式。其次是学生的实际。让大学生的身边人、身边事进人我们的教学内容,会大大缩短大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距离。同时还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因材施教。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合理地进行教学安排。最后是教师的实际。在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成果对相关问题作更深层次的探讨。当然这种探讨应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公共课而不是专业课的特点,避免过度理论化的情况出现。另外,任课教师也可以适度结合自身的亲身经历,探讨自己对某些理论问题的感性认识。
二是课堂讲授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师生互动教学是维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学生关注力的重要手段。首先,教学的问题来自互动。了解大学生在关注什么、希望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获得什么,是实现老师讲授与师生互动相结合的第一步。为此,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调研是必要的。同时,将调研之后的总体结果以及教师的分析和完善教学的建议在课堂与学生分享,则显得更为重要。这可以向学生表明,教师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同学们建议的。其次,在讲授过程中贯穿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通过课堂互动来抓住并留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在思考中跟上教学的节奏和老师讲课的脉络。不过,如何组织好课堂互动,也有许多需要总结的方面。最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在结合中实现互动。主题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行之有效的互动教学活动,从全员参与到重点参与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如主题演讲、主题参观、专题论坛及暑期社会实践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教学可以运用的组织形式。
高中政治社会热点有效课堂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应并重情感态度教学、能力教学及知识教学。为了能够在课堂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优化高中学生的政治知识架构与提升政治学习能力,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社会中的时事热点,以便可以在跟随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实现推陈出新。本文探讨了构建有效性高中政治课堂时应用社会热点的相关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
一、丰富社会热点素材,有效导入教学内容
优化课堂导入方式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条件,因此可以利用社会热点为学生导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社会热点的引导下对政治知识产生求知欲望,并在课堂中以相对亢奋的状态配合教学过程以及学习政治理论。在为高中学生导入新课内容时要重视应用形式多样化的载体,包括视频声像、相声小品、音乐、漫画、图片以及文字等,让社会热点案例与事例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以便能够让社会热点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理解理论知识。例如,在对“政府的权力”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制度反腐”热点进行课堂导入,在讲解依法行使政府权力的内容前,可以先为学生播放制度反腐方面的热点新闻,或为学生展示在人民网上搜集的一些反腐漫画,以便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与漫画的过程中对违法违纪行为产生感性认识,随后自然引出依法行使政府权力的相关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会因此得到提升。再如,对“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全国春运电视电话会议”进行新课导入,说明民航局、铁路局、安全监管总局及交通运输部等政府部门的职责。
二、针对社会热点展开辩论,有效理解政治知识
高中学生通常会比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社会焦点问题,且随着知识量的不断增加与人生阅历的变化,对于一些社会热点也会产生独特看法。对此,可以在构建有效性高中政治课堂的过程中应用辩论教学模式,让学生针对热点问题展开辩论,并在准备辩论、参加辩论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已经学习到的政治理论知识,以便在辩论社会热点的过程中可以受到一定的启迪与教育,由此培养分析政治问题的逻辑性思维。为了构建有效性课堂,在运用辩论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情况精选辩题,保证选择及设计的社会热点辩题具有贴近学生与贴近生活的特点,同时要针对社会热点设计思辨性较强的辩题,让参加辩论的双方能够产生较大分歧,并可以形成较强的思维冲突。例如,在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针对“延迟退休政策”展开辩论,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官员建议、国民情绪、专家意见及媒体建言等,并辩论是否应该实施延迟退休政策。此外,要重视对辩论过程进行巧妙调控,维持好辩论秩序,确保辩论活动可以起到加深知识理解程度的作用。辩论时间应控制在25分钟至30分钟之间,且教师应在辩论前说明辩论礼节、辩论技巧及辩论方法等,在辩论中可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点拨。
三、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将社会热点引入到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在紧密结合社会热点与政治理论的基础上改善教学效果,但如果学生不了解社会热点,则难以构建高效政治课堂,也无法有效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对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主动获取、了解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以便可以有效改善课堂中的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在教师呈现出社会热点后立即产生积极反应。为了让学生主动搜集社会热点新闻、信息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增设摘读环节,让学生朗读自己搜集到的社会热点,在朗读后结合所学的政治知识进行简单评论,教师则可以对学生所做出的评论进行鼓励、表扬及适当点评等,让学生能够在搜集社会热点材料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此外,可以让学生在黑板报中设置社会热点专栏,及时更新专栏中的内容,确保学生可以了解最新社会热点,保证社会热点的时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用社会热点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政治教学,进而为有效性高中政治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在运用社会热点进行政治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准确把握好时代的发展特征、党和国家所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以便使时政教育与政治教育实现有效契合。
参考文献:
[1]杨付兴.复习学案导学法在高中政治复习课的实践研究――以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课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35.
[2]张文君.网络媒体时代民主政治的“陷阱”――民主技术掩盖下政治逻辑的异化[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31-41.
1.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1.1能够有效转变传统政治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成为了主要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教学缺乏反馈,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开小差,导致上课教学效率很低。若将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时事政治引入课堂,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时事政治,从而达成了学生成为课堂主导的目的,学生极大程度的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有效提高高中政治的教学效率。
1.2有助于激发学生上课积极性。
将时事政治引入到高中政治课堂中,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运用时事政治这一课题使学生参与到自主思考和课堂讨论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政治的基本知识进行巩固、落实、加深,又能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激发学生上课积极性。
1.3有利于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时效性。
第一,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事政治,顺应了素质教育发展的趋势,使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也对社会实事发展加以关注,及时了解国家大事,是新时展的要求。第二,将课本知识相关的时事政治引入课堂,能够有效丰富、完善课本上的知识,使课本的知识更加的形象、生动,使学生可以运用时事政治当作课本上的教材、案例,另外学生还能够在课堂上运用学到的知识积极的讨论时事政治。第三,在教师的指引下对时事政治做出独立的思考、与同学间进行讨论最后做出判断,能有效的丰富课堂知识,帮助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
2.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现状
2.1高中时事政治教学时缺乏客观性。
在将时事政治引入课堂时,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进度、课堂讨论方向进行引导和控制,并且在分析、总结的过程中要与课本知识相联系,但由于时事政治的自由度很大,所以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主观性过强,穿插着私人情绪,因此,极易引导学生走向思想的误区,忽略了让学生独立思考、落实基本知识、学会运用知识、培养政治素养的根本目的。
2.2高中时事政治的教学力度不够。
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化,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事政治已经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但引入的效果还没有达到预期。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的讲解课堂知识,往课堂中衔接时事政治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本身没有重视时事热点引入课堂中的重要意义,忽视了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发挥的作用。
3.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3.1增加对时事政治的关注。
时事政治不仅包括我国社会中发生的事情,也包括许多的国际事件,例如国际关系、国家利益、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政治内容,都与现实息息相关。一方面而言,时事政治与政治课本知识息息相关,同时也成为了高中政治教学的典型案例,与政治课本知识紧密的衔接能够有效的丰富政治课本的知识,使原本固定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将时事政治引入高中政治课堂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自由与课本知识相衔接,做出独立的思考,并且能够在与同学、与老师探讨的过程中做出判断,进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的落实课本的基本知识,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有效的利用。
3.2增加对时事政治的积累和讨论。
高中政治课本中出现的政治理论是时事政治的指导思想,也是基本理论在现实社会中的一种实践;而时事热点是政治理论的最典型的素材,能够使学生对政治知识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进行有效的运用。因此,教师自身应该处处关注时事热点知识,不仅让学生知晓如今的国际社会形势和国家社会的热点问题,鼓励学生积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搜集和积累时事政治,更要努力使时事热点与课堂教学相衔接,把时事政治当作最好的教学素材,并且教导学生运用政治理论学会分析、讨论、判断时事。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时事热点是有时效性的,它们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电视、网络、新闻等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并且激励学生学会关注、学会发现、学会认知、学会积累,学生也只有通过日复一日的积累政治知识并且试着与课本理论相连接,才能够逐渐培养起自己的政治素养,树立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的与政治课堂衔接,与社会接轨,与时代接轨。
3.3增加对时事政治的运用。
时事政治是讲述政治理论最典型、最有效的素材,无论是知识讲述过程中还是在课后习题中,都可以引入时事热点作为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引导学生将时事热点与政治理论相衔接,并且教授给学生分析时事热点的方法。比如在讲授国际关系这一课中,“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则可以恰当的引入中韩在汽车制造领域中的技术合作促进了中韩友好交往。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社会知识,还能够最有效的学会分析案例,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提高注意力。
4.结语
一、改变教育观念,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目前,初中学生的思考远远超出教科书范围。因此,为进一步教育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政治理念的教学,长期以来抓分数以及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框框的教育模式必须彻底打破。
当然,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高考专家必要的研究,教育模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的选择。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高层次人才,但还需要一个多层次的人才。
我们正面临着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问题。整个国家,提高产品质量,以提高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不应该有研究,但应该是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意识,提高水平。研究教育的轨道,转向对教师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不能以降低教学要求,但要提高教学要求,并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作出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真正的学生课本知识转化为知识和能力。
二、平等对待学生,改变封闭教学状态,实行开放式教学
当代中学生的突出特点是思想开放,追求人格平等。他们并不满足于从课堂上获取知识,渴望与社会的联系,了解社会,尤其是在社会热点问题,以增加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在同一时间,他们都渴望教师了解自己,并平等对待他们,他们之间的智力差距之间的学生,但他们反对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偏好要求,希望他们认为公平性教师评价点和能够影响教师和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优秀生和后进生的要求,可以互相帮助,有机会表现自己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的指导下,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封闭教学,以满足平等的要求不是学生思想开放的个性,在教材和课堂的范围内被拘留的学生的视野,并沿逻辑轨道的好老师来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学方法,以注入型为主,虽然重视口语和实践,但结合的基础上以教师为中心。封闭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甚至在高考中获得高分,但不利于学生的歧视和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的适应性。甚至必然会给学生的思想和因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学生心理之间的严重失衡。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来表达他们的基本事实意见,允许不同意见的思想交锋,使学生对自己的结论。教学中心的学生身上,将加速改善的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水平。
三、理论与实践,把空洞的说教变成生动灵活的触及心灵的案例
初中学生厌倦心理因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脱节,无疑牺牲的设置教师学生交谈。虽然教科书的基本理论,是指以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但学生并不满足于此。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他们将遇到许多矛盾,如代沟,请称雄,不正之风和问题,当自我被困遇险不理解,期待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得到满意的答案。此外,在党和国家的社会重大举措。
人们谈论的会议,会导致不同的观点,学生看到和听到会带来种种疑虑,也期待着请教教师。如果教师是逃避不回答这些问题,它会导致学生的思想发生变化导致读书无用的感觉。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空洞说教的方式的花言巧语,总是处处以了解学生的思想无疑对学生的思想脉搏,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了深入和详细情况和合理的答案,即使学生持有的观点是错误的,应当给予交涉,捍卫自由和余地,没有压迫,没有讽刺,推理,解除学生的思想疑虑,改变他们的错误观点。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活泼的真正的灵魂的交融,是一个先决条件,以提高理论的可靠性和吸引力。
四、运用鲜活的教学材料,解释当前热点问题,增加信息量,扩大视野
关键词: 公司治理/范畴/理念/路径/热点问题/展望
内容提要: 对公司治理相关问题的研究是近20年来学术界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其研究范围涉及到 经济 学、法学、管 理学 、社会学等诸多领域。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直接推动了
随着改革和经济的 发展 ,公司治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也不断得到拓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内学术界对公司治理的关注程度与
关于独立董事制度实践的反思。随着独立董事制度在公司治理中的实践,面对令人失望的实然效果,学界从该制度的设置目的、产生背景、运行环境等不同视角对独立董事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如有学者认为,设置独立董事的目的是解决外部治理所产生的市场机会主义行为和内部治理所产生的 企业 组织机会主义行为之缺陷,这不仅仅是一个组织 经济 学的问题,还涉及到组织行为学的管理创新和法学上的法理变革与规制[57]。也有观点认为,公司独立董事制度产生于美国,该制度在美国的存在是由美国特殊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特殊的司法制度所决定的。我国现有的社会经济环境暂时并不适宜强制移植该制度。自从独立董事制度施行以来,实际效果与制度设计初衷相距甚远,不宜强制性地规定我国上市公司必须实行独立董事制度,而应当强化和完善监事会制度。Www.133229.COM因此,可将我国《公司法》第123条解释为任意性条款,把设立独立董事的权力赋予公司,由公司根据需要自主决定是否设立公司独立董事制度[58]。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了一定了解。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结论。
1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不浓
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不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总体感觉并不是很好,近一半的学生认为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感觉枯燥、无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可度低。一是一些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没有直接的影响,不如看外语和专业书实用。二是有些学生比较功利,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了获得学分,学不学用处不大;三是有些学生有抵触情绪,有325%的学生认为“社会环境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可见受社会上不良因素影响,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抵触情绪,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一种空洞的说教,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2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
调查问卷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不强。教师“理论功底欠缺,讲解内容缺乏必要的广度和深度”,“语言表达缺乏感染力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等。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有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功底比较薄弱,对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没有很强的驾驭能力,不能很好地解答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另一方面,在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教室大,学生多,教师难以很好地驾驭整个课堂的教学,客观上造成课堂控制效果不好。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不新
调查问卷显示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比较传统,问卷中有30.33%的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需要改革。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指定,虽然教材内容阐述透彻,逻辑严谨,但内容比较传统,说教严重;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科生与高职生使用的教材完全相同,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特点编写的教材;三是教学内容重复比较严重,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类似的课程,所学的知识学生基本都熟悉,所以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新奇感。
4教学形式创新不足调查问卷显示传统的“教师主导式课堂教学”不受学生们的欢迎。527%学生认为讨论、辩论等教学方法效果较好。42.37%学生认为教师“灌输式”教学方式严重、缺乏师生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原因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重说教、启发不足,重教师主导,师生互动缺乏;教学形式创新不够,导致学生兴趣不浓,参与程度不高,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建议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解答学生的疑难困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互动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自觉把外在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思想政治素质。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其次,丰富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关注大学生的焦点热点问题,努力使教学内容反映当今形势的新变化,反映青年学生生活实际的新变化。同时,重视实践教学,把课堂实践、课外实践、社会实践、职业实践纳入教学内容。通过社团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重点在课堂,课堂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全面驾驭课堂。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熟读经典著作和中国化理论成果,熟练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讲课时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以高深的学术造诣获得学生的认可,从而取信于学生。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不断地拓宽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以广博的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是大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理论来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为学生解疑释惑,培养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内心感到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
3改革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基本上是逐年修订,但社会实践日新月异,教材内容也不可能把社会发展中的所有新问题都写进去,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时展要求和我国改革的实际情况,紧扣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努力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供求”之间的矛盾。二是教学内容简单重复。教学内容纵向上与中学政治课内容重复,有些内容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学习过,缺少新鲜感。横向上课程之间也有交叉和重叠内容,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整体上考虑课程之间的重复和交叉问题,要深入分析研究大学与高中教材的特点和差异性,从不同的角度讲授或取舍重复内容。对课程之间的重复现象,应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与每门课程主讲教师研究讨论交叉内容讲授的侧重点和讲授方法,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4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性
全书共分为3部分,共14章。第一部分 治理的气候变化关键理论,含第1-4章:1.全球气候政府治理;2.气候治理行为者网络理论与实践;3.“硬币”的第三面:全球气候政治的领导权和治理;4.气候治理的局限性。第二部分 气候治理案例:理论与实践,含第5-11章:5.自由主义的气候治理;6.碳排放计算;7.家庭智能电表与能源治理;8.跨国生物能源循环治理和转移的合理性;9.气候变化世界中移动物种的管理;10.森林碳测量;11.气候治理的安全性:预防和准备。第三部分 未来方向,含第12-14章:12.全球气候政策的兴起和衰败;13.气候变化的多样性;14.反思与出路。
Johannes Stripple是瑞典隆德大学政治科学学院的副教授,他的研究兴趣是与全球环境政治相关的国际关系理论,最近在《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国际研究综述), 《Global Governance》(全球治理), 《Critical Policy Studies》(政策研究评论),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全球环境变化)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了欧洲和国际气候政策、碳交易、可更新能源以及气候管控下碳汇和场景预测等研究成果。
本书通过总结气候治理领域最新成果,如碳交易、森林碳测量以及能源消耗,重点定位在气候变化社会和政策研究领域,试图为气候变化在社会秩序研究领域提供新的视角。本书适合气候变化领域的高年级研究生以及社会科学家阅读,也可为对全球环境政策与环境治理感兴趣的机构、政策制定者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必须从各方面加以重视,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实效,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枯燥性以及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决定了我们必须改变以往教学模式,针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解决和提高改善。
1 制约在教改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1.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执政党的执政思想和执政理念在学校的传播和贯彻,是哦G有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如何将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予以教授,将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给学生,让其自觉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品格,是每位教师应当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好的多数教师均能端正教学态度、认真备课授课,但也有部分教师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整体水平。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原因造成了目前的状况:第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历偏低。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纯理论课,不涉及任何实验、实务方面的经验经历,这一特点导致了实现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入门门槛偏低,部分教师的学历偏低,只有本科甚至专科文凭,部分教师是半路转行,缺乏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思维的培养。第二,部分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三心二意”,未将主要精力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教学上。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着教师不重教学、重科研,不重教学、重兼职外快等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不例外,甚至由于其在学校中不受重视的尴尬地位而更加严重。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的实现依赖于很多因素,其中一个重大因素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良好,则能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改目标,在潜移默化中重塑学生的价值观体系,反之,未达到教学效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会在让学生产生“假、大、空”的抵触心理。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落后于当前世界形势、社会热点的发展。任何一门教材的编写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其内容只能反映其编写过程中已经发生的内容,对于未来世界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变更、社会热点的更迭都不能进行有效预料,因此呈现给学生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落后性,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第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相较于传统学生而言,当前新一代的学生对于自由的追求、自我表达的渴望、个性的彰显等各个方面已明显不同于传统型学生,对待他们我们应该改变过去填鸭式的传统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仍然将学生定义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课堂上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互动,学生的参与度过低,从而导致“老师讲老师的,我玩我的”的大量“低头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较差。
2 在课改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1.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提高其授课能力、授课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改的实效性,必须从多个方面予以提升。首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正所谓“为人师表”,要想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首先应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要严格杜绝思想道德败坏的人进入教师行列,要选拔一批忠实的马列主义者进入教师行列,确保教师队伍的纯洁性、思想道德修养的良好性。其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授课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理论课程,其内容比较枯燥,因此,将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浅出的讲解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的授课效果,是每个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应该时刻关注热点新闻,并自觉的运用思想政治理论原理予以分析,结合热会热点问题传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并积极回答其对社会现象的观点,并在此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价值体系。
2.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实现课改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也是课改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要求,因此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比较枯燥,应该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加以提高教学效果,包括教师的上课方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等各个方面。具体而言,其一教师应该转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创新授课手段,将思想政治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寻找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并以此切入教课目标。其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思想政治内容,通过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冲击加强学生的接受程度。其三,运用小组讨论、主题演讲、小组竞赛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认真听取学生们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分析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难度,潜移默化中重塑其价值观体系,将其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3 总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课程,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全面分析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努力寻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和途径,为国家、社会的未来培育思想道德修养过关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甲明.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实现的矛盾探析[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5( 6) : 132- 134.
关键词:社会热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04-02
目前,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型、社会体制不断变革与创新的时期,社会形成多种利益群体和利益关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矛盾与冲突,出现了许多社会热点。同时计算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也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大学生作为计算机网络等新媒体的重要受众,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尤其高。
一、社会热点的概念与特征
所谓社会热点,一般是指在某一时期,在较大的社会范围内引起公众舆论高度关注的某些新闻事件、社会现象、人物等问题。社会热点往往是某一时期的新闻焦点,也往往反映在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所关注的聚焦点上,如收入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等。当前我国的社会热点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前我国的社会热点正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体制不断变革与创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与当前我国所处的特殊时代紧密结合,迅速反映着这个时代客观世界的最新动向与最新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社会保障问题一直都是群众所关心的社会热点,主要是由于在体制变革中,大批国有企业和一些事业单位产权结构改造、转换经营机制,原有职工身份随之发生了变化,涉及到体制变革中职工的切身利益问题。
2.具有关联性和复台性。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社会转型也形成了多种利益群体,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加上各种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差异,社会热点问题的表现形态不可能是单一的,其关联性和复合性相当明显。社会热点问题往往是各种矛盾的纠结点,其根源也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和复合性。
3.具有普遍性。社会热点问题所体现的矛盾往往不是局限在某一个领域或范嗣,而是普遍存在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中,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牵涉到的也往往不是少数群体的利益,而是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4.具有阶段性。社会热点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实质和外在的表现形式总是随着社会变革和转型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同时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公众关注点的变化,社会热点问题也会转化,其自身有发生、发展、消退的过程。
5.具有敏感性。社会热点问题根源于社会变革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是内在利益冲突的外部表现,其所牵涉到的往往是各种直接利益,直接触及政府、社会各阶层和利益群体的深层次矛盾,具有明显的敏感性。
6.具有可导性。社会热点问题与经济社会变革和利益主体调整紧密相关,同时它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是某一时期社会的焦点所在,也是社会各种思潮、价值观的交锋战线。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会热点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引导得当,就会转向有利的方面,成为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反之,就有可能向相反方向发展,对社会稳定构成危害。正是基于这一点,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与引导,将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由感性情绪转向理性分析,多做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团结鼓劲的工作,将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纳入正常、健康的轨道,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二、社会热点与商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传统媒体和现代新媒体都在不断地发展和扩大影响范围,现代新媒体如ita*机网络、手机信息等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大学生正是这些新媒体的主要接受群体。信息网络以其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和内容丰富等优势在大学校园中快速发展,社会热点目前也越来越多地首先从计算机网络开始传播,甚至可以说大学生往往是社会热点事件的第一受众。
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社会认知和实践领域也不断扩大,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多,他们不仅仅满足于教材上有限的理论知识,而更加关注教材之外真实的世界。因此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度也高于一般群体。同时当代大学生作为80后乃至90后一代,思想尤其活跃,反传统的意识强烈,对社会热点事件具有较为敏锐的触角,他们十分关注社会重大政治问题和身边的热点问题,并凭借自己最为开放、活跃的思想,发表不同的观点或见解,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各种社会热点事件的参与者、追随者和传播者,通过BBS等形式形成一股强劲的校园言论力量。但是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可塑性强但尚不成熟。加上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平衡,极易受社会热点的影响却往往无法正确分辨社会热点事件的利弊,再加上某些传媒的误导,致使不少大学生对社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和看法,直接影响到其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回避了社会热点问题,就更加显得苍白无力,就不能真正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不能真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社会热点教育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突破口。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思想政治教育说教多而且枯燥、不能针对变化的实际情况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往往形成一种防御型、任务型的教育模式,其实效性确实需要提高。而社会热点教育正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突破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强调,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材料的兴趣。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发展由认知和非认知两方面的协同发展。其中认知的内核是思维。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占主要地位,进行独立思维时,已经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分析、综合。在自我意识方面,大学生独创性较强,希望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得到别人的赞同。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度高,兴趣强烈,对社会热点尤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社会热点教育使大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思考、参与讨论,真正投入到思想政治学习中去,主动地接收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摆脱以往的灌输式、强压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人点和相关思想理论知识的新载体,非常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社会热点教育有助于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许多社会热点都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的内容密切相关,有的甚至是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过于枯燥和抽象,不能够切实回答学生所关心的一些重要问题,不能够解释实际社会存在的一些现象,如果教师不联系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照本宣科,甚至有意回避,将会使学生认为所学内容与现实脱离太远,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则能
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选择适当的、与教材紧密联系的社会热点,并采取有效的方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去,使其更加丰满和充实。
4.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需要。大学生非常关注教材之外的现实世界,而社会热点往往是现实社会各种矛盾的集中反映。教师除了扎实搞好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之外,也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针对性地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研究社会热点,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5.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由于受社会环境和自身成长过程的诸多因素影响,一些大学生社会主人翁意识还明显不强,社会责任感反映出一些情绪化和功利化的倾向,人生追求上对个人利益考虑较多。社会热点教育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大学生提供了解社会、了解民生、了解国情,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平台。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热点教育和研讨,可以产生和深化承担社会责任的认识,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性转变,让大学生在对社会热点的分析和思考中加深对社会现象、社会职责的了解,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牢固树立起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在社会实践和政治活动中受教育,增强社会政治责任感。
三、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机制构建
我们认为。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这种结合不应该只是某些教师的、某一时期的做法,而应该从一个更高的视角,把这种结合常态化,构建起一整套系统的、全面的结合机制,将社会热点真正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认为这种机制构建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机制构建。课堂教学是社会热点教育的主要方式,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把国内外发生的各种社会热点有机地融进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从课程教育角度看,可以每门课程教研室为单位,教师定期(如每周)集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选择、与教材结合的方式等进行讨论和敲定,可以确定某一大的范围由教师自主决定社会热点和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经过一个时期的实践可将与社会热点结合进行教学的章节内容适当固定下来,形成一种常态模式。“原理”课和“概论”课等均可以如此进行。当然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尤其是各教研室主任对社会热点问题能够积极关注、及时梳理,并具备敏感性。每学期结束前,应认真对本学期社会热点教学的经验、方式等进行研讨总结,寻找规律,将一些共同的、有效的模式常态化,建立起相应的机制。
在对社会热点进行选择时,一定要注意教学对象的专业特点。在有多个社会热点可选时,可根据学生的专业进行选择。如经济管理类学生一般比较关注社会经济热点事件,法律系学生则比较关注社会刑事案件热点等等,并且学生也具备一定的与这些热点相关的基础知识,选择这类热点,教学效果会更好。
2.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讲座机制构建。有些社会热点问题长期存在,其产生的根源非常复杂,牵涉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深刻性,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些热点又往往是大学生非常关心的、急待寻求答案的问题,对于这些社会热点问题,高校可以采用社会热点问题讲座的机制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系部联合组织全校性的社会热点问题讲座。不定期地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来开设社会热点问题讲座,解决一些在常规课堂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使之成为常规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
在选定讲座题目和大致内容时,注意要经过学校党委、宣传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系部教师与所聘请的专家、学者的商讨,以避免与思想政治课堂教育产生过多的重复或者冲突情况,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系部教师比较了解本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与特点,可以给专家学者提供参考。
上述的这些做法同样也应当形成一种长效的机制,学校可以通过文件将其制度化、机制化。如对每学期至少开设讲座的次数、要求学生参加的次数等进行规定,当然,学校党委等也应对此高度重视,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
3.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学生社团研究性学习活动机制构建。大学生各种学生社团在校园里非常活跃,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参加了各种社团。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可以利用学生社团这个平台,注重创新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互动教育,组织他们对社会热点开展讨论和辩论,并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专家学者参与其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这种研究性学习活动,鼓励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提出不同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案,鼓励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形势的发展和政策的变化,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模式更加适应于客观事物和现实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方式,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要途径。它们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敢于批判、坚持真理的胆略和勇气等都很有好处。
支持、引导学生社团开展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并且逐步形成一种机制,可以主要由各系部辅导员负责,以辅导员为主。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为辅,结合校园社团活动,尤其是针对一些大学生本身发生的社会热点展开。需要注意的是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一方面以学生社团为主,实际由学生进行题目选定、活动组织和活动策划,但是另一方面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也必须加以引导和指导,避免一些错误、偏激思想的传播。
4.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机制构建。实践教学有大实践和小实践之分。大实践是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也就是所谓的“走出去”以社会为课堂的社会实践,其形式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考察、社会调研以及社区服务等。小实践是指除了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课堂实践教学,其形式包括课堂讨论、观看视频资料、阅读实践等。我们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并不尽如人意,事实上目前大多数高校受各方面条件限制,难以集体组织学生真正“走出去”进行社会实践,一般是课堂讨论、观看教学资料片等方式运用的比较广泛。许多高校只能采取将学生分组,由学生自己完成“走出去”的社会实践,然后要求其完成相应的实践作业。这种方式需要的经费比较少,但不少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兴趣,敷衍了事,教师也难以检查。而社会热点尤其是地方性社会热点如果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社会热点尤其是地方性社会热点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甚至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利益关系,学生的家乡或者是其将来就业选择地的热点事件往往引起强烈的关注,如厦门市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规划战略方案作为一个地方性社会热点,引起厦门大学生的强烈关注,不少学生不顾路途遥远,专门前往厦门市规划局参观和了解相关发展规划,尤其是农村学生非常想了解自己家庭所在村将来的规划情况、可能的征地拆迁情况等等。选择好社会热点尤其是地方性社会热点,与学生息息相关,将能够促使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出去”进行社会实践。
一、工作目标
以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以继续巩固我局五五普法以来的一切成果,深入开展面向全社会的法制宣传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养,营造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做到抓住重点、细化分类、扩大效果,将今年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工作重点
(一)普法教育
1、继续深入开展“法律六进”工作,抓好重点时间、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
(1)机关干部重点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行政法律法规、干部法律知识读本,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完善党委中心组学法制度、领导干部法制讲座、领导干部自学制度。全年领导干部的法制培训不少于四次。
(3)重点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禁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
(4)在企业中大力开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的宣传教育,把握正确导向,利用送法进企业,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学法用法的水平和能力,帮助企业职工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抓好社会面的法制宣传
(1)利用固定宣传栏,重点围绕公民在日常生活、生产工作中相关的法律知识,围绕局机关的阶段性重点工作,围绕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教育。
(2)局机关各部门根据自身工作常用法律、法规、规章,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撰写稿件进行广播或者广播讲座,结合典型案例,搞好“以案论法”宣传。
(3)局普法办组织好3月法制宣传月活动、“6.26”国际禁毒日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并协同有关部门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全年不少于二次。组织送法进企业活动,全年不少于六次。
(4)局普法办办好法制宣传专栏(橱窗),每季度更新一次,全年不少于四次。
(二)依法治理
1、加强依法行政和机关自身建设。局机关各股室工作人员根据自身职能,学好相关法律法规,掌握行政执法、行政管理的法定程序。在通过参加培训、考试,取得有效合格证书的前提下,履行工作职能。工作中,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不断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各项工作实行政务公开,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提高行政管理的能力,树立大服务的理念。
2、长效管理与突击整治相结合,解决群众普遍反映的热点问题。在局领导的支持下,争取县有关部门的配合,加大城市建设、违章建筑查处等方面的行政执法管理力度。具体整治工作由相关部门负责,局依法治理领导小组进行协调,划分阶段性实施。各部门在突击整治的同时,制订长效性管理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使依法治理、依法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局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要建立例会制度,有计划、有部署地开展今年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同时认真履行组织、协调、检查、指导、督促的职责。
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原则,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对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至关重要。坚持这一原则,就是要在教学中做到紧密关注社会生活、紧扣社会生活的热点。课堂上应尽量给学生多讲一些国内外发生的热点,巧设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这样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必须运用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首选方式,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的。案例教学就是用简单而生动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得出结论,印证理论观点。案例教学能融会贯通基本原理与实践社会生活,与历史背景、历史事件、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学摆脱枯燥、摆脱单调,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认识程度、理解程度。通过将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使理论的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富于启发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抽象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案例教学不能孤立存在,它的运行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学生必须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才能展开案例分析与讨论。要处理好具体的案例学习和系统的原理掌握的关系,避免就事论事、以偏概全、以现象解释代替原理探索,防止使完整系统的知识学习演变成零碎繁琐的事例展示,确保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同时,又要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来加深对原理、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将案例分析和理论阐释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发挥案例教学的最佳功效。
因此,提倡案例教学并不意味着否定、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事实上,在理论知识普及与更新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连贯性较强,能更全面、更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否定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就意味着自毁案例教学的基石。正确运用案例教学,就是要在讲解基本理论时,结合典型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明确地认识本案例的因与果、问题与对策,阐明案例所包含的本质,把生动的案例与原理融为一体,使学生由对单一的案例认识上升到对相应课题的理论结构理解、吸收和巩固上,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调查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论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理论是实践的指示器,而实践是理论的验证体。”[1]强调教学改革不是否定课堂理论教学的作用,而是避免理论课中比较抽象的原理不为学生所理解,要引导学生到现实社会中身临其境的体验生活,使政治理论与实际融为一体,从而使学生接受并掌握。实践证明,单纯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效果不好,学生也不欢迎。而理论联系实践,学生带着理论从课堂走向社会,又带着问题从社会回到课堂,可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对社会热点有更直观的感受和认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热情和认可程度有大幅度的提升。社会实践调查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以致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社会调查,并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积淀实践感悟,完善自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大学生深入社会第一线,耳濡目染,亲身体验,获得第一手资料,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动态中引导大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外化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社会调查提纲,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出调查报告或假期见闻。通过社会调查,学生可以提高运用政治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报告也为课堂教学补充了新鲜材料,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学们运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亲身经历与感受,针对当前与大学生相关的一些热门问题进行了多角度调查、深层次剖析,并有理、有据地阐述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教师精心指导与学生亲身体验相结合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操作和思考,彻底改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局面,从而使课堂教学发生质的变化。在体验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牢固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课堂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但不是唯一的场所;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但科学探究无限。外部灌输的理论,只有经过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而入脑入心,成为一种信念。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学习活动,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教师要充分运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发课外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适当向课外延伸,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实践教学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修身’活动,体验并感悟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政治要求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种教学意在强调教育的参与、体验过程,从而体现出教化的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的特征。”[2]通过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感受社会变化,加深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体验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新体系不仅增加了社会实践这个新环节,而且丰富了课堂实践性教学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的效能,课堂教学仅仅是一个方面,在深入社会实践亲身体验中,当代大学生更能深切的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实际行动自觉践行科学理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这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
动脑动手动口与素质能力提升相结合
现代教育更为强调教与学双主体之间的平等和互动,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动脑能培养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写作可以训练文字写作能力,做事可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动口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表明,大学生思想理论素养的提升主要依赖于主体的践行、体验、体悟。为此,在教学中应努力构建一个互动、对话、入脑、入心、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学生得到了解放,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学校走进社会,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始终贯穿于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反复循环过程,经过多次循环,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内外积极地探讨和交流,既能集思广益、相互启迪,又能开阔视野;既有言语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经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传递。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营造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的既严肃紧张又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其间,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互动交流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心中的所思所想主动地“掏出来”,学生热烈活跃的讨论交流与教师的引导性点拨、导向性分析、实际性讲授双向贯通,并通过“应用”这一中心环节,使学生对自身思想实际和现实社会问题的剖析内化为一种理性的思考,教学的重点、难点在热点、疑点的烘托中也得以解决。为此,应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真正落实在大学生的思想上、行动上,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做到知行合一,逐渐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