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范文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生;重要性;教育原则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236-02

一、家庭教育在中学生教育中的地位

1.家庭教育相比较于学校教育具有更明显的持久性。中学生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接受着家庭教育,并且这种教育会继续延续并对人的发展发挥着深远影响,所以相比较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具有更加明显的持久性,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阶段,也始终处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之下,而当中学生在学校中的课程结束以后,家庭教育仍旧是中学生所接受的主要教育。家庭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种环境,所以无论是中学生是否意识到或者承认,家庭对中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总是持续存在的,并且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都会有意识地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所以家庭教育对于中学生来说产生着长久性的影响,而因其长久性的特点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帮助和引导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家庭教育相比较学校教育而言具有更明显的基础性。中学生在幼儿时期就接受着家庭教育产生的影响。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虽然中学生具有较高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但是事实上中学生群体却很缺乏对外界的认知,并且中学生由于自主生存能力较低而体现出了对家庭的依赖性,所以中学生需要家庭来引导自己掌握一些生活知识以及其他知识,并逐渐认识社会。在此过程中家庭教育所能够传达给中学生的内容在学校教育中未必会涉及到,所以相对而言,家庭教育具有更加明显的基础性。中国古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然其中所提到的年龄并不是在指中学生,但是却对家庭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进行了强调。学校教育会在固定的时间段要求中学生掌握知识并完成学习以得到毕业证书,但是家庭教育却没有这种时间上的限制,同时也没有类似于毕业证书这种结业标志。对于中学生而言,只要没有离开家庭自主生活就一直在接受着家庭教育,而即便是离开了家庭也可以通过通讯工具等来开展这种教育,所以家庭教育所传达给中学生的内容具有基础性,同时家庭作为一种教育场所而言也具有基础性。

3.家庭教育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许多中学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且具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中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使中学生产生这种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虽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中学生培养中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但是从责任来看,学校教育更偏重于传授学生知识,而家庭教育则更偏重于向孩子传授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其中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是家庭教育十分重要的任务。这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能够以身作则,通过合理地对孩子开展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并重视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尊重,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从而引导孩子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能够在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激发中学生认知能力与丰富孩子知识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科学化能够为孩子智能的激发提供良好条件,由于家庭教育并不受到形式、地点以及时间的限制,并且具备灵活性的家庭教育也不会受到教学大纲的束缚,所以中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来得到良好解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发现并指出孩子的不足和缺点,然后对孩子进行引导,这对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针对中学生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则

针对中学生开展家庭教育应当以尊重中学生前提。中学阶段的学生并不具备足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并且其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作为学校以及家长都必须注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另外,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逐渐进入“叛逆期”,所以家庭教育应当以引导而不是强制为主要的教育手段,在这种教育的开展中,家长需要重视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在家庭教育中要尊重孩子的尊严、人格以及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家长能够树立正确的爱子观。在维护自身的威严性基础上做到严而有教,让孩子在感受到平等的同时也感受到家长给予孩子的爱护和关怀。同时家长要扮演良师益友的角色,当孩子在生活、学习或者是思想方面遇到问题时,家长需要及时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其次家长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家长与孩子作为两代人难免在价值观和思想上产生分歧,而由于孩子在家庭交流中往往处于被动,所以家庭教育会因此遇到瓶颈。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应当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同时家长要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通过重视和尊重孩子提出的观点和想法,让孩子感知到家长对自身的肯定,从而树立起对家长的信任。

2.以身作则原则。通过严格要求自身的行为来发挥榜样作用是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重要手段。作为中学生的孩子仍旧有大量的时间与家庭成员为伴,所以家庭成员要通过言传身教来发挥引导作用。这要求家长能够具备良好素养,其中又要求家长能够具有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思想,在了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体现出家庭教育对孩子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点的针对性。同时家长要具备良好的修养,避免使用过于粗暴的方法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另外家长需要通过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以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为导向来了解孩子需求并对孩子进行引导。

3.情感与理性结合原则。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鼓励是必要的,但是过分地溺爱孩子也是家庭教育中必须避免的,只有如此才能够在中学生教育中充分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作为家长应当给予孩子理性的情感,即在教育过程中要对自身感情进行控制,做到教育有度、严而不拘、爱而不纵,避免对孩子有错误的偏袒,在严格要求自身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严格教育。情感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家庭教育所具有的明显特点,在教育中实现情感和理性的结合是家长对孩子具有正确、客观认知的关键,只有在对孩子具有这种认知的基础上,家长才能够找到开展家庭教育的方向,才能够确保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2

(1)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与学生保持心灵沟通,了解和引导其心路历程。这一点的要点是,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不冒然对孩子做的事情下结论,尤其是否定的结论。更不能以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判断对错,粗涉学生所做的事。以家长意志批评训斥,强制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样只会导致学生更不愿与家庭交流,加上学生回家次数少,使学生与家庭隔阂加深,出现沟通不畅情况。

(2)关注学生物质生活的合理需求,超出部分一定要清楚原因,正向引导,适当节制。满足合理的需求,保证学生生活和尊严,防止其出现过度自卑,让其保持阳光心态。也要限制学生奢侈和虚荣,防止学生攀比注重物质享受,鼓励其发展兴趣,注重人格修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家庭无微不至的爱。须知,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3)关注学生学习,经常了解学生学习状态,让学生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了解学生学习内容,经常让学生介绍所学课程及取得的成绩,多加鼓励,有助于学生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上,避免沾染不良习气。多向学生介绍其所学专业中的成功案例,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4)家庭解决不了的学生遇到的问题,要先接受,再考虑应对方法。必要时要与老师沟通,或向专家请教,有了合理合适的应对办法后,再与学生沟通交流,以尊重的心态与学生平等交流是家庭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切记不可简单或者粗暴对待。

篇3

关键词:学生教育;特殊家庭;心理健康

在我们学校教育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学习环境、身心发展环境已日益优化,但是随着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交通事故的发生以及家庭成员身患重病现象的不断出现,特殊家庭学生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同时也因为一些不良习气的蔓延,学生犯罪率也在增加,这些现象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这就给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1. 一定要认识到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紧迫性。

(1)分析这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后,就会发现这些学生在客观因素上,由于他们的家庭环境不好、经济条件还很差、学习环境不健全以及缺少父母的监督等因素的影响,很多特殊家庭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就更不用说了。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父母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孩子只能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但是这些长辈们已经体弱年迈,再加上经济困难,只能勉强给这些孩子以温饱,怎么能够给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创造环境与条件进而去培养他们呢?还有一些学生家长观念落伍,对子女教育起来,只有简单粗暴的训斥,根本没有对子女出现的心理问题分析过、关心过,因此和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就不能很好的沟通。

(2)在对这些特殊家庭学生教育过程中,家长和学校沟通也很困难的问题时常出现。如在这些学生出现问题时需要和家长沟通,但是有一些单亲家庭找不到家长,在很难与家长沟通的情况下我们教师也是很无奈的;在这些特困家庭里,有的家长素质不高,甚至有的家长不识字,缺少通信工具的家长也很多,学校无法与家长常联系,对学生教育起来就很费时费力。这样看来,家长和学校沟通的困难也造成了对学生进行教育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成为对这些特殊家庭学生教育以及健康成长的障碍。

(3)一些社会不良环境也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享乐思想的存在、怕吃苦风气的蔓延、金钱至上思想的盛行、网吧的出现等这些社会因素都给学生的健康成长设置了障碍,一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因为成绩差、缺少母爱或者父爱,再加上如果结交了一些校外不良青年,就会造成随心所欲现象的发生,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学校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2. 针对特殊家庭学生,及时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很重要。

(1)作为教育者别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看作思想品德问题,教师对这些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把学校的课堂教育教学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千万别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是解决特殊学生心理问题的唯一办法。教师要在课堂上、课后辅导中、主题班会上等多个方面适时的对这些学生加以引导,促进其思想的健康发展。

(2)要求家长明确不管谁是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双方都有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双方要定期到校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协调好孩子的教育问题,教育方法要一致,以免出现反作用。严是爱,宽是害,只要出于一片爱心,孩子是能理解的,但在表达上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免让孩子出现逆反的心理。

3. 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过程中可采取的具体措施。

(1)建立班级档案制度,积极规范管理。为了使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在全面了解特殊学生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特殊学生的档案是必要的。它能使工作有案可查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并为以后的工作总结出经验,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就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具体可结合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对全校特殊家庭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对经济困难者,请求学校在费用上进行减免,使他们倍感学校及老师的温暖等等。

(2)建立班级谈话制度,积极尝试心理咨询。谈话是与学生最好的沟通,面谈、打电话、作业本上谈、书信谈等形式多样,均可视情况而定。针对特殊学生当天具体的表现,分别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耐心细致谈话。当然谈话内容是否切中要害,谈话时机是否最佳,这是谈话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3)建立班级心理疏导制度,积极进行行为训练。问题学生中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他们的行为动机往往很单纯,比如守法但不遵纪,他们不至于违法犯罪,但小问题不断,违反校纪班规是家常便饭,且有屡教不改的特点。这时候老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法,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其心理障碍问题消融或合理宣泄、转移,最终达到健康发展。

(4)建立信任激励机制,积极倡导自我教育。从心理学观点看,对学生的信任激励,能使学生排除心理不安全感。除此之外,还可积极尝试让特殊学生参与日常管理,由学生教育、管理学生,甚至可充当临时班主任。对其中表现出色的特殊学生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愿我们的信任能给中学阶段的他们添上一双隐形的翅膀,让他们更好地走过迷茫,走向成长!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生;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7-0069-02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开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思想品德的可塑性很强,而家庭是除学校之外中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工作如何开展,关系到孩子的一生,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更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一、家庭教育的含义

《辞海》中写到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教育也强调“互动”,家庭教育不再是单向的父母或年长者教育子女,而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互相进行的教育。本文提到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偏重讲家长和长辈对孩子进行的教育。

二、家庭教育中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教育观念

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成龙成凤的标准仅仅就是学习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好的孩子就是“龙”、就是“凤”。这种用成绩好坏来衡量孩子好坏的教育观念过分强调对孩子智力的重视,往往忽视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思想品德的发展变化及其培养。一味强调成绩,看重分数,而不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好学生。能够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当然是好事,但是若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存在问题同样是失败的教育。

(二)家庭环境

从“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想要孩子健康成长,一个好的环境是何等重要。家庭环境分为两种,一种是良好的家庭环境,另一种是不良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有提升作用,反之,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父母能够充分了解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深深懂得自身的一言一行对于自己孩子的影响。家长会自觉提升自身素质和修养,尽量成为子女的好榜样。同时,良好的家庭环境应该是温馨的、是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相处,家庭中充满欢声笑语。孩子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必定能体会到幸福生活的美好,美好的事物总是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当然,“良好的家庭环境必然也是亲子关系比较融洽,爱而有度的。”家庭成员之间是民主平等、相助互爱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中与同学相处还是今后工作中与同事相处都会多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的思想道德修养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具有不同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促进和提升作用,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成为中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绊脚石。

(三)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也是影响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因素之一。现代家庭教育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专制型家庭教育方式、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包办型家庭教育方式、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等等,其中一些家庭教育方式会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例如,包办型家庭教育方式与专制教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对子女的教育中,父母往往表现得比较强势,就像电视剧“虎妈猫爸”中的“虎妈”,不管子女的想法、意愿就强迫子女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从而阻碍子女创造性的发展。这种包办型教育方式看似为子女好,但其实不利于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三、优化家庭教育,提升中学生思想品德水平

(一)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与方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有的家庭教育观念已经过时,应该淘汰,例如“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教育观念是不可取的。中学阶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逆反心理也比较强。如果依然采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子女,非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可能助长子女的逆反情绪,甚至可能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因此,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很重要。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尊重是前提,更多地要采用说服教育。家长应与子女交流,了解其内心,对于不正确的思想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在家庭教育方式方面,父母应该采取民主开放式的教育,在平常的言行举止中教育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看法和意见。但不能过度地溺爱孩子,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还要教孩子学会爱别人,学会付出,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够具有热爱集体、热爱同学的良好品德。

(二)营造良好、温馨的家庭环境

树立良好的家长榜样。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子女。家长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教育水平,用自身的行动感染和带动学生,激发子女对于知识的渴求。当子女在家学习、做作业时,父母不应在旁进行类似于打麻将、看电视等娱乐活动,因为这种环境不利于子女学习。我们提倡的是建立学习型的家庭,使家庭中充满学习的气氛。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尊重、理解和关心,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家长要多与子女交流,了解子女的心理活动,增进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家长不能经常在子女面前争吵,让子女产生厌恶家庭的感觉。对待子女要奖惩得当,子女做得好的地方就应该奖励和表扬,对于不好的行为习惯也要及时指正。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家长都要把握好一个“度”,只有做到公正合理,子女才会从内心接受。

(三)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协同的教育体系

首先,学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一句标语、一幅图画可能就会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起到作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职业道德修养好、思想境界高的教师队伍。教师要发挥出主导作用,把握好课堂进度和方向;当学生得出结论时及时予以更正;在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其次,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当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往往不能很好地结合,甚至每周都出现“5+2=0”的现象,使得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要重视这一问题并及时解决。学校可以组建家长委员会,创办家长学校,让家长先受教育,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家长委员会成员可以参与到学校的日常事务中,时常与学校教师交流,共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最后,社会教育积极配合。不管学校、家庭如何保护,中学生始终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社会中形形的事情都会对中学生“三观”的形成产生影响。社会各界应积极配合学校完成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为学校、家庭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围。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网络、出版以及媒体影音的监管,防止不良内容对中学生的毒害;社会人员不做危害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事,如禁止未满十八周岁的学生进入网吧等。

家庭教育是中学生思想品德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家庭教育也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协同的教育体系,共同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篇5

一、目的任务:

家长学校是对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理论知识与方法、提高家长素质的业余学校。家长学校的任务是: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传授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素质,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提高家教水平,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推动家庭和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学目的是:通过向家长讲授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营养学等有关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介绍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从而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科学性,促进家长主动配合学校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组织领导:

社区书记、主任巢凤英任组长,社区副书记叶明芳任副组长,同时由辖区退休老教师和志愿者等担任组员,切实加强家长学校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学内容:

1、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1)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明确思想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点,掌握在家庭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了解新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内容,知道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懂得如何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品德教育。

(3)知道对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掌握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家庭礼仪行为的方法,教育孩子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社会公德、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2、中学生的智育

(1)知道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的重要性,明确加强对孩子进行学习指导的意义,掌握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2)掌握培养孩子正确学习态度、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减轻过重学业负担。

(3)知道如何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指导孩子过好双休日、寒暑假。

3、中学生的健康教育

(1)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了解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掌握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2)知道中学生睡眠、卫生、饮食和用眼等方法及生活习惯的要求和内容,掌握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训练的方法。

(3)知道为孩子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时间和运动量,知道体育锻炼时应注意的事项。

4、中学生的审美教育

(1)知道中学生衣着打扮要整洁、美观、大方、有中学生特点,并帮助选择适宜的影视、书籍、音乐等。

(2)了解中学生审美教育的内容,掌握家庭中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5、中学生劳动教育

篇6

家庭作为促进个体发展的初级群体,对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发展有着最基础、最深刻的教育影响,当然,也有着社会与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家庭道德教育具有早期性和持续性优势

个体自出生起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便是家庭,父母抱着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不但对其生命给予细心呵护,更是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便开始有意识地对其进行着启蒙教育。另外,个体所在家庭的种族、、经济状况、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以及其他成员的素养、交往活动等等都无不例外地对其道德人格的形成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正如美国心理学家A.拉琴斯提出的首因效应理论,家庭教育作为个体最早接受的教育,其成败对今后的社会与学校教育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是个体道德教育的“摇篮”。同时,在家庭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生活环境和教育者的相对稳定性保证了个体道德社会化教育的连续性,因此,家庭又是促进个体道德人格发展的“终生阵地”,对中学生的道德社会化影响是基本而且长远的。

(二)家庭道德教育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优势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双重变化的时期,他们张扬个性,同时又极度渴望得到教师、同学、家长与社会的关注与认可。但是,由于学校教育自身的局限性,教师在同时管教几十个学生的道德思想时难免会出现教育的疏漏或顾此失彼的现象。而在朝夕相处的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个性特征、思想变化、优缺点的真实状况有着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了解。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以根据子女的个性特点和行为表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

(三)家庭道德教育具有亲情优势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联结而成的亲密组织,父母与子女之间这种天然的亲情关系无可替代,并且不可分离。父母对子女无私奉献的爱本身就是巨大的教育力量,将有助于子女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塑造健全的人格。在个体道德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这种“情”的教育往往比“理”的灌输更能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四)家庭道德教育具有生活化优势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丰富的“教科书”,而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个体自出生起便开始受到家庭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教育。无意识的教育包括家庭、文化氛围、经济水平等等,也包括父母在生动活泼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价值观、修养德性、行为模式、生活习惯等渗透到子女身上。这种“不教而教”的教育影响将产生“润物于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影响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重智轻德”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占据着一定的主导地位,其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追求的境界等都影响着对子女成才标准的选择。一些家长受当下教育体制和功利化思想的影响,认为中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升入更高学府获得更高文凭,为未来取得高薪职业和社会地位作准备是关系子女一生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事情。因此,他们不遗余力地花费大量钱财和精力为子女“择名校”、报各种辅导班、请家教,但是却对子女的道德发展不以为然,认为智育的发展比起道德品性的养成更为重要。

(二)教育内容“重基础轻高度”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家长逐渐意识到教会子女做人,培养其良好品德的重要性。但是,受家长自身文化素养、个性品质、精神境界高低等的影响,一些家长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内容多以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等基础性教育为主,对培养孩子责任心、团结协作、创新开拓和独立自主等品质的追求略显微弱。更少有对其子女进行尊重一切生命、关心他人和社会、保护环境、热爱自然、为集体利益牺牲自我利益、为人民服务等等更高一层的家庭道德教育追求者。

(三)教育方式“重言传轻身教”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其生理的变化也促使他们的心理发生着激烈的变化。他们敏感而骄傲,既渴望融入群体,得到教师、同学,甚至家长的认可和关注,又追求特立独行、标新立异;他们往往意气风发、理想远大,但却不切实际;他们是幼稚而又成熟、依赖而又独立的矛盾体。但是,由于家长自身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方面的不足,容易忽略中学生的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一味进行说教,机械地灌输成长的要求,反而适得其反,引起子女的反感和叛逆。同时,有些家长往往将子女置于教育的对立面,而忘记自己本身也是影响子女道德教育的一面“镜子”,重言传轻身教,因此导致事倍功半,取得的教育效果甚微。

三、提高家庭教育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影响力的对策思考

(一)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

促进家庭教育效能的实现正确的教育观念是确保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评价标准选择的科学性的先导条件。要促进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发展,关键在于转变家庭教育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并帮助其树立正确、全面的成才观。家长应加强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以与时俱进的姿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并同时在道德修养方面进行再社会化,以提高自身素质。另外,家长应尊重个体成长规律,从子女的角度出发,根据其个性特点和成长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科学、灵活创新、活泼生动的教育方式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纠正其可能出现的成长偏差。中学生是敏感脆弱而又矛盾的发展性群体,家长在对其进行道德教育时应更加耐心、包容,本着客观与科学的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方式方法上讲究教育的艺术。

(二)加强学校和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篇7

关键词:中学生;价值观;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更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对于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这个时期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准备时期,但是对于个别中学生来说,价值的迷茫或者说偏差的价值,是他们付出了惨烈的代价。比如说最近连续报道了几个中学生自杀的新闻,如4月20日,绥宁县绿洲中学初二175班学生龙某(女,14岁)从学校教学楼五楼跳下;5月24日,树德高二男生跳楼身亡,疑因学习压力过大;2017年06月22日,上午第二课时西南京路中学二年级二班一徐某某女生在上课期间坠楼身亡。导致中学生自杀的原因很多,如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教育不当、情感问题处理不当、心理受挫能力差,从中能够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中学生价值观的偏差,中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学生的价值观现状

(一)价值观

中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实现价值观教育的意义,首先,这弄懂什么是价值观,以及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必然会形成一种价值认识。所谓“价值观”,是人在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和判断,价值认识是对价值关系的反应,它是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活动的根本指导意识。可见价值观作为人的意识对人的实践有能动的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对于中学生来说正确的认识世界、正确的认识社会、正确的认识自己,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指导自己的行为,促进自身的发展。从中学生的品德形成来看,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行为行为三大要素,也就是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里的情感认知就是价值观的问题,如果价值观现了问题,道德认知也就会出现偏差。道德认知出现了偏差,那么就会影响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行为。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变化的青春期,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中学时光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人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时期。综上,可以看到价值观在中学生成长中有总要的影响。

(二)中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学生整体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问题:首先,最突出的是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喜好、自己的得失作为衡量事物的尺度。这种认识有一种典型的表现,人人为我,我不为人人。父母应该应该为我的成长创造好的条件,老师应该关心我,同学应该对我好,犯了错误应该理解关心给我机会改过。这种不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中学生人际关系淡漠,一旦自己的要求达不到心里容易失衡,如某校一学生因母亲没收其手机,一气之下跳楼轻生,影响自己的成长,甚至成年以后也很难改变。其次,功利主义突出,把自己是否的得利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把能够为自己带来利益的事情积极的去做,相反不冷够为自己带来实际的利益就消极的去做。有的学生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去讨好同学讨好老师,和自己实际利益无关的集体的事情反而漠不关心。这样孩子会不知不觉形成自私冷漠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再次,享乐主义盛行,贪图享乐不愿付出只想回报。具体的表现主要是不爱劳动很少几乎不做家务,沉迷于网络、电视、追星,学习上没有追求不刻苦,不努力,简而言之就是只想着玩想着享受而不愿意付出努力。如果在成长的重要时期都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那么成年以后何去何从也是一个大问题。最后,叛逆心理严重,青春期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有反思批判的思想精神是可贵的。但是这是由于不成熟许多中学生把反判当成了独立,只要是父母老师同学认同的,他们就反对,为了反对而反对。在这种叛逆心理下,做出很多过期的行为,比如和父母争吵甚至离家出走,在学校故意违规违纪逃学,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伤害父母,也会伤害自己。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学生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行为就会会产生严重的偏差,对于中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二、中学生价值观教育

从中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可以看到中学生价值观教育迫在眉睫,那么怎么教育呢?主要可以从自我教育和外在教育两个方面入手。

(一)中学生价值观的自我教育

随着中学生的不断成长和成熟,认识能力辨别能力身心素质都不断提高,他们有责任不断提高对自己的价值观教育。第一正确的认识社会,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社会环境不断的变化,对思想的冲击也特别大。能够怎样能够抵制住这种冲击,就必须要正确的认识社会。分清主流支流,看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认识的社会虽然有一些消极的因素,但是主流是积极的,而中学生就是要我住这些主流,学习积极的先进的科学文化,抵制落后的消极的思想。第二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少年应该早立志,立大志。作为成长的中学生来说,更应该早早的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理想。把自己的理想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在一起,结合自身的实际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有了目标不去行动那就是空中楼阁,所以还要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持续不断的实践,用坚强的意志力战胜种种的困难和挫折。第三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一个人不光要有才能还要具有高尚的品德,作为中学生,一定要不断的加强自己道德方面的教育,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严格的要求自己,比如说按时完成作业、对父母有礼貌、尊重同学、讲究卫生,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是能够始终如一的把它做好就是大事,就能够培养自己好的品德。中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自己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就是用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二)中学生价值观的外在教育

对于中学生来说,毕竟还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健康成长,他们的价值观教育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力量。这里了就主要从家庭教育和就学校教育两个方面来简单探讨一下对中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首先是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价值观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相反不良家庭教育对孩子价值观就起了消极作用。有的父母一边打麻将一边对孩子说要努力学习;有的父母一边玩手机一边孩子要求不能玩手机;甚至有的父母对孩子表示我们家有钱,不需要你努力了,这些都对中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消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很中学生的价值观就来自其父母传递给他的信息。作为父母一定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身教大于言传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学校教育,中学生接触最多的除了家庭就是学校,学校教育在中学生成长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学校不仅仅是一个教授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育人的地方,价值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现实很多学校忽略了对中学生价值观教育,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学校的招生。学校一定要认识到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结合教学实际展开各种形式的价值观教育比如说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健康教育、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学心理学(新编本)陈安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2013.12重印)

(2)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研究马亮河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5月

篇8

关键词: 中学生教育 文明礼仪教育 必要性

一、在中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素质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文明礼仪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期。针对在中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有利于中学生的自身健康成长。开展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培养他们的文明礼仪习惯,促使他们形成乐观、豁达、健全的人格,才能让中学生更好地发挥才能,在这个意义上,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提高中学生自我能力的内在需求。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是接受道德熏陶教育的过程,有利于社会化道德情操的培养。对于当代中学生而言,文明礼仪教育应成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怎样用礼仪规范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对于中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营造和谐心理氛围的基础。文明礼仪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综合反映。因此,文明礼仪教育是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交际能力,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同时,带来了丑陋的现象和一些不良风气。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文明礼仪教育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对于中学教育有着重要意义。我国有着丰富而宝贵的文明礼仪遗产,对中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明礼仪。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文明素质。高质量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化知识,而且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情操及文明的生活方式等,做到讲文明,有礼貌,所以文明礼仪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中学生对文明礼仪教育的掌握,能帮助中学生满足社会规范的发展需要,进而满足社会需求,培养中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有利于维护正常秩序和社会规范,从更深层面讲,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正常运转。另外,文明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范畴,是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有利于改善学校风气,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学校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也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二、加强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具体措施

为了更好地加强对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建议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开展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

(一)开展文明礼仪课堂教学活动

根据教育的不同阶段的要求,定期文明礼仪教育的宣传材料,精心组织,丰富内容,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性,促进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水平。加强,校园文明管理,营造教育校园环境,提高文明礼仪教育质量。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教育内容,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性。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开设一系列文明礼仪教育课程,教学礼仪知识。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到远的过程。文明礼仪教育课应根据时代特点,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实现文明礼仪教育横向一体化、纵向序列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营造愉快的活动氛围,结合具体学习情况,给予细致指导。按照激发兴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调动中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的积极性。注意及时引导和挖掘文明礼仪教育因素中的具体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与此同时,学校应加强文明礼仪教育的监督和评价,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的积极性。

(二)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

从文化的本质特性来看,文明礼仪教育是中学生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本质部分。因此,以礼仪教育为契机,开展道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文明礼仪行为是一种思维和行为的有机融合,文明礼仪习惯是文化的核心,只有充分展示礼仪的文化内涵,发扬人文精神,才能使礼仪发挥更大作用,优化德育方式,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文明礼仪教育必须是渐进的过程,做到常抓不懈,需要多方面力量的有效配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结合实际,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逐步培养学生的礼仪习惯,争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文明礼仪教育过程中的一致性,达到二者教育效果的相辅相成。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学校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广泛征集学生家长对于文明礼仪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更新和改进文明礼仪教学方法,从而建立一个家庭与学校合作的文明礼仪教育平台。同时,促进礼仪教育进课堂,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合理确定教育内容,作为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强对家庭礼仪和社交礼仪等关键领域的教育,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与探索,礼仪教育逐步形成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挖掘整合各种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文明礼仪教育。

(三)营造校园文明礼仪的良好氛围

校园环境是影响中学生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起到规范指导、示范激励和约束作用。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浓厚氛围,形成文明礼仪教育合力,培养中学生合理的审美情趣和美德,加强文明道德建设,合理发挥教师的作用,形成文明礼仪教学示范效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不良行为。加强对学生意识和行为文明的培养,通过树立典型与校园争创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明礼仪的魅力,追求内心境界的提升,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管理,促进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只有教育和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文明礼仪教育卓有成效。学校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建立完善学生文明礼仪教学管理系统,结合学校教育和学生课堂,让学生理解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学校建立必要的文明礼仪规章制度,加强学校文明礼仪管理,积极鼓励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号召学生不断总结自己在文明礼仪方面存在的不足,帮助中学生及时提出改进措施,进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结语

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文明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一种促进人际沟通的行为规范。加强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塑造中学生的良好形象,进而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本文结合中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从加强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具体措施入手,鼓励学生全员参与文明礼仪学习活动,接受文明礼仪教育。为了更好地开展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需要通过创新文明礼仪教育方式方法,不断开展文明礼仪课堂教学活动,加强与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和配合,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进而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各种文明礼仪教育的信息和资源,营造校园文明礼仪教学的良好氛围。在中学阶段加强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不断丰富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实施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进而推动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田玉洁.礼仪教育: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J].学理论,2013(03):261,262.

[2]刘元春.强化文明礼仪教育完善中学生素质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7):19.

[3]罗卫东,邓文梅.关于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思考与建议[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4)44,45.

[4]陈进火.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探究新时期德育新路[J].成功(教育),2012(03):244.

篇9

关键词:中学生 厌学 家庭教育

城乡结合部的中学生,在每一个城区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活习惯既有城市学生的特点,也有农村学生的特点。从学习角度来看,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厌学的。甚至有些学生存在严重厌学情绪,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或抄别人作业,打架、旷课、逃学,怕考试、恨老师、恨学校等等。造成初中生厌学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有学校教育的原因、社会的原因,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源自家庭教育的不当或缺失。

一、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也终身的学堂。我国学者郑其龙等编著的《家庭教育学》中指出:“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子女的培养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或分支。”强调了家庭教育在培养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美国人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都说明家长的素养、家庭的环境,对人一生的教养息息相关。然而,城乡结合部的家长群由本地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组成。这些家长大部分文化程度低下,有些甚至是文盲。他们的家庭教育手段和方法普遍原始甚至粗暴。而当地的“土豪”家长由于家庭经济非常宽裕,对孩子的教育大部分是放任自流,溺爱娇宠。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教育任务完全交给了学校和老师;有些家长自身素质较差,在道德观念、文化修养及行为习惯方面都对孩子起不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有些家长认为知识并不重要,只要孩子将来能赚钱,就能立足社会。即使有些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也只是一心指望孩子在学校各门功课都考高分,争第一,并不是注重孩子的德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家庭教育的不当和缺失是导致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厌学的最主要原因。

二、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厌学的对策

上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的“曼彻斯特调查报告”指出:“关系教育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环境内,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几乎二倍于社区和学校两项因素的综合。”家庭教育是整座教育大厦的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都认识到: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教育好教师。那么,要教育好孩子,也一样首先要教育好家长。

那么如何和家长进行有效的交流,引导家长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逐步改变孩子的厌学状况呢?

1.指导家庭教育要处理好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教育规律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关键。从这个角度讲家长是教师的伙伴和合作对象。但在我国,许多家长有过挨训的经历,许多教师有过训家长的体验。家长受到不分场合、不分轻重的训斥后,会把羞恼、怨恨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轻则受训斥,重则得到一顿“饱打”。孩子受到伤害后,又会把怨恨投向告状的老师,因而产生不良的厌学情绪。这样,造成了教育的恶性循环。教师与家长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尊重家长,调动家长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建立家长联系制度,保证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配合。

2.告诉家长应注重言传身教

家长正儿女易行善,家长邪儿女易行恶。家长民主儿女生平等之心,家长独断儿女生专行之念,家长仁慈儿女博爱,家长暴戾儿女残忍。在孩子面前,家长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孩子的表率,保证子女有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同时对子女的学习成长过程常常予以关心指导。如果家长随心所欲,对孩子的学业冷漠处置,必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家长的言传身教将对孩子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在家庭经济条件有对富裕的现在,家长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创造“条件”让孩子经受磨炼,使孩子从中体验艰辛、体验快乐,也从中养成做人的优秀品格。

3.指导家庭教育要帮助家长读懂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一个孩子就是一本书,需要我们认真去读。一把钥匙一把锁,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孩子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智能差异、行为差异、潜能差异、环境差异等,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潜能,智能是多元的。所以,不要轻易地否定孩子,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能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家长要对孩子信任、尊重、承认,经常肯定孩子,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进步,认为自己真的很棒。因为一个缺乏自信、充满自卑的孩子,即使脑子很聪明,反应灵敏,但在学习中稍遇困难和挫折就会出现问题。而且每个人的天赋和后天的条件毕竟存在差异,不能期望每个人都是精英,也不可能期望每个孩子都成绩优异,出类拔萃。家长要针对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帮他们树立合理的目标,让孩子逐步消除不良的厌学情绪,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变得自信向上。

有人说孩子的问题根源在家庭,表现在学校,恶化在社会。因为家庭教育是整座教育大厦的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因此,若要从根本上改变城乡结合部中学生的厌学现状,学校老师就需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多渠道的沟通机制,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 范广玲.中学生心理常见问题的思考及对策[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

[2] 黄伟奇.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00)

[3] 路校彬.厌学问题研究现状分析.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篇10

中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策略

由于中学生身心发育不够成熟,认知力和判断力比较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如果不在这个时候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让中学生误入歧途。只有在中学生人生道德观形成的雏形时期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找寻有效路径,才能摆脱困境,使中学生成长、成才。在新形势下,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关系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因此,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1.错误的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各种教育手段很多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上,评价学生们的首要标准是学习成绩,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导致不少中学生认为,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做老实人“吃亏”,讲道德的人“无用”,这对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2.单调的教育方法

目前,许多学校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单一,主要体现在没有分层分类地设置内容,仅依靠教材内容对学生们进行教育,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感到枯燥无味。而当今的中学生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思维方式也日益改变,他们思想异常活跃,决定了他们向往接受新鲜的事务。因此,单调的教育方式方法,很难对学生们产生良好的效果。

3.不良的教育环境

中学生教育环境不够理想,学校、家庭和社会缺乏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没能够形成合力来推动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而且,一些中学生经常上网,网络上会包含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相反的信息内容,对缺乏正确判断能力,正处于成长期中学生影响非常大。一些学生沉浸到虚拟的网络中,由于不能适应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中的角色转换,导致行为错位乃至心理失衡。

二、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1.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评价一名学生的优秀与否,经常是学校以升学率、老师和家长以分数来评判,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更高的学历,就必须要通过中考、高考,并且要取得好成绩。这种观念的存在,导致了学校德智教育的失衡,严重影响了中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教育方法的欠缺

目前看来,导致教育方法欠缺的主要原因是,许多学校在教育方法上仍然采用的是老师灌,学生接受,教材怎么说,老师怎么讲的单调方法,很少有创新性的教育手段,学生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或很少,学生知识的获得完全是被灌输的,而不是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的,这种教育方法已经让很多知识都对学生没有兴趣。

3.复杂的外界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外境环境已经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多数父母只关心孩子们的成绩,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情况普遍存在。对于外界环境的影响,网络已经开始走进每所学校、每户家庭,而中学生恰恰是这个群体中的大多数人。网络中一些不健康信息对辨别能力较弱的中学生冲击极大,如果利用的不好,就会被它所利用,导致中学生沉迷网络。

三、解决中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策略

1.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着重在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学生们的高尚情操下功夫,从而使中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注重从传统文化美德开展教育,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可以使中学生的道德认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鼓励他们多读中华文化传统经典著作,许多名著中包含了中华传统美德方素质的形成,使中学生道德的感在书中找到共鸣,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无论对中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品德也分有益。在开展教育的同时,要充分关心、理解、尊重中学生,以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中学生主动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2.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中学生求知欲较强,生性好动。因此,要选择适合于他们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力求创新、多样、寓教于乐,这样做就会使中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在开放的心态中得到有益的锻炼,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可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八荣八耻”教育,不要只靠空洞的说教,而是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结合“清明扫墓”等场合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结合司法机关联系的一些“劳教人员”现身说法进行普法教育。同时,要通过主题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参加者,使学生在活动中,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3.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才能更行之有效地对中学生开展系统教育。要正确处理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的两者关系。通过家校互访、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成立校外教育基地等形式丰富教育内容。学校要构筑覆盖全校、延伸课外的立体思想动态网络预警体系,定期对学生进行普查,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家庭要加强素质教育,为孩子们树立表率;社会要建立起健康绿色网络,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重点要加强网络教育,完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相关机制,占领网络教育主阵地。

四、总结

总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要积极把握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问题、新方向,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重道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工程,全社会都应该积极关注,形成很好的社会氛围,使祖国的未来在良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感恩教育;“双差生”;重要性

感恩是一个人对自然、社会、他人所给予的恩惠或帮助的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与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联系。而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能知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最起码的觉悟要求。

感恩教育其实无处不在。在家庭中,父母要感恩孩子,孩子要感恩父母,妻子要感恩丈夫,丈夫要感恩妻子;在学校德育教育中,老师要感恩学生,学生要感恩老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感恩教育也必不可少。

所以感恩教育贯穿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中,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感恩教育却越来越被“冷落”。首先,是家庭教育,父母太过注重儿女的成才教育,而忽视其成人教育。大多数家长认为自己对儿女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只要儿女过得好,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使本来应为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互动,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的无私付出。长辈的过度溺爱,使不少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唯我独尊、骄横任性的习惯。而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使得父母自身漠视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这势必影响到中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部分中学生甚至产生了心理上的偏差,认为父母都是欠他们的,为他们提供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感激、尊重成了没必要的东西。其次,是学校教育,一些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这与学校德育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再次,是社会教育,现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影响的增加,社会邪气蔓延,污染了中学生纯洁的心灵,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也给中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特别是对“双差生”来说尤为重要。

所谓的“双差生”是指道德品质和学习成绩两方面都差的在校学生。他们处在不同的家庭结构中,有的是家庭的中心,被家人过度宠爱;有的是父母不在身边,管理不到位,甚至无暇顾及,长期以物质来满足他们;有的是单亲或离异家庭,对周围的事物相对敏感。使得他们在思想上缺乏正确的人生观,行为上,缺乏理智,往往凭一时的感情去行事,很少考虑到行为的后果,为了所谓的“兄弟义气”,大打出手;学习上,缺乏正确、坚定的目标和学习积极性,求知欲望低,厌学思想严重,更有甚者以不学为荣,以学习为耻;纪律上,缺乏自觉性,对学校、班级的管理教育抵触性强,认为错皆不在己;生活上,缺乏自我约束,个人主义思想严重,追求娱乐消遣,易结交一些有类似行为的同龄人,拉帮结派,无事生非,欺负他人。

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出现诸多不良现象。在家中,有些对自己的父母不太礼貌,经常因为一些琐事与父母争吵,甚至顶撞父母;有些跟父母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不断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而忽视父母的付出;有些甚至嫌弃父母唆、贫困;更有甚者无故发脾气,对父母大呼小叫,丝毫不顾及父母的感受,甚至做出伤害父母的事。在学校,以自我为中心,时常与同学发生冲突,迟到、早退、睡觉、旷课,甚至抽烟、喝酒、打架,扰乱课堂秩序,顶撞老师。在社会中,不懂礼让,经常出入网吧、娱乐场所,甚至以破坏公物来宣泄心中的不满。他们这些行为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感恩教育,他们不懂得感恩。所以,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一本书曾这样写道:如果我们的青少年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自己的父母、家人、老师、朋友、成长,社会、生活、学习,那么他们才会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将来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用感恩的心去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用感恩的心去化解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社会才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越来越近。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应成为每个人的美德。而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学会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让“双差生”学会感恩,关键要让他们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古人云:“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这些都因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芬芳四溢,香泽万里。对“双差生”进行感恩教育,能唤醒他们内心的真善美,让他们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身边的人和事,能让他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去发现,去探索,去品味生命中的至真至纯。

参考文献:

1.彭成.感动中国:青少年必上的8堂感恩课[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04).

3.吕莉莉.感恩的心――浅谈感恩教育的重要性[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06).

篇12

【关键词】 中学生;“同性恋”现象;成因;对策

校园,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是美好而纯真的,可是现在,这一方“净土”在网络化、娱乐化、经济化的洪流中,也被涂满了五颜六色。校园中,一对对女生手挽手,肩并肩,有说有笑,亲密无间,互相拥抱,互相亲吻;一对对男生一起吃饭,给对方夹菜,偶尔互相喂食。这就是“同性恋”,这一现象让家长无言以对,纯真的孩子们也在其中迷失了自我。

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变革,年轻的家长还在为早恋、性教育问题而烦恼时,“同性恋”又让他们手足无措,因此,对中学生“同性恋”的研究就尤为重要。

一、中学生“同性恋”现象的成因分析

目前有的学者专家将这一现象称为“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就是指:在校园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学生选择同性作为彼此爱恋依托对象的倾向和行为。这一现象的原因要从学生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来分析。

1、主观因素

青春期的学生,身心正处在发育阶段,“性早熟”也越来越明显,他们在懵懂和好奇中尝试“恋爱”,这种“恋爱”一旦失败,就很容易偏向对同性之间的爱恋。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还不高,也不够成熟,这些都使得中学生成为“免疫力”很低的人群。

2、客观因素

中学生本身就很脆弱,“同性恋”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客观环境的影响。

(1)多元的社会诱导中学生发生偏离。打开电视、电脑、手机,娱乐充斥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洗礼”着每一个人。“超级女声”、“快乐男生”风靡一时,李宇春一头短发,帅气的动作,影响甚远。一时间,校园少了长发乖乖女,清一色的短发。韩剧中的男主角,长相精致,让广大女性都自叹不如。于是,男生开始画眼线,涂唇彩,小步扭捏,个个妩媚。

开放的社会,多元的文化,孩子们浸泡在其中,他们开始模仿,开始试探,同时也迷失了方向,“伪男”、“伪娘”不断出现,性别在这里有些混乱,“同性恋”也就滋生了。

(2)家庭教育的“臭氧空洞”让孩子们被“灼伤”。中学生“同性恋”的形成中家庭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父母关系的好坏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父母离异,或者一方有婚外情的家庭中,孩子较容易有两性的认知错误,例如:父亲有婚外情,孩子就会痛恨女人,久而久之就会泛化为对所有女性的痛恨。

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也会导致“同性恋”。现在的父母在各个媒体上看到或听到的性伤害的事件太多了,看到孩子和异性在一起,就很容易联想到一些可怕的事件,于是他们只允许孩子和同往,久而久之,孩子的圈子里只剩下同性朋友,这在无形当中就促成“同性恋”的发生。

父母对孩子的忽视让孩子极力寻找倾诉和慰藉的对象。现在作为“房奴”、“车奴”的父母每天都在奔波忙碌,无暇顾及孩子的身心发展。孩子在仅有的同性圈子中不断寻找可宣泄情绪的对象,渐渐地就会依赖、依恋、爱恋。

二、中学生“同性恋”现象的疏导策略

通过对“同性恋”这一现象的研究,我们首先是要预防,防患于未然是最理想的。那么对于已经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我们又该如何疏导呢?

1、在尊重原则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各种帮助

“同性恋”学生一般都将自己的这种情感隐藏起来,害怕被发现害怕被取笑。这就证明他们内心深处似乎也明白这是一种“非正常”的情感。所以我们不必刻意提醒,也不必大张旗鼓的教育,只要顺其自然,尊重他们,循循善诱,加强他们对自身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避免学生努力证明自己“是否正常”,内心纠结于“同性恋是否是变态”,自己“是否是变态”这类问题,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很大焦虑。让他们有一个轻松的心态,平静的心态去面对,渐渐地使他们摆脱对“同性恋”的依赖。

在尊重的基础上,我们也要帮助这类学生,及时正确的发泄自己的情绪。“同性恋”学生一般情绪上更容易焦虑、抑郁、自卑,如果没有可以宣泄这些情绪的渠道,很容易走极端。学校可以安排心理咨询老师,让学生可以找到倾诉的对象,减轻心理压力、负担。

2、进行科学的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智发育不成熟,缺乏理性的思考、判断能力。我们一方面要顺其自然,另一方面也要开展必要健康教育。一个是青春期的心理教育,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的课程,如:掌握与同性和异性正确交往的方法;及时了解男女性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和角色期待;性伦理等。

家长也应在生活中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有一个是青春期的性教育,“同性恋”现象产生,就是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性别产生误解或者不认同造成的。所以性教育很重要,让学生对性别有一个科学、理性的认知。通过这些健康教育的开展,也能够使得“同性恋”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所“拥有的感情”是否理智,是否正确。

3、改变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

对“同性恋”学生的疏导不可或缺的一方是家庭,是父母。很多父母在发现孩子有“同性恋”倾向时不是羞于启齿就是打骂交加。父母为什么不冷静的思考一下孩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呢?要从根源上解决,也可以咨询相关专业人士,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寻找出路。家长之所以有一些错误解决方法,就是家庭教育观念的陈旧。必须改变家长的观念、态度,才能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性教育,即便是在我自认为很开放的社会,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家长在面对“同性恋”孩子的时候,首先自身的心态要正确,家长的心态都不正确,如何引导孩子?家长只是一味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送孩子参加各种补习、培训班,忽略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明确,孩子的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孩子以后发展的“1”,其他的学习成绩,能力、智力所有的都是“0”,没有“1”,再多的“0”也只是“0”。

研究中学生“同性恋”现象,我们不仅仅关注的是学生“同性恋”现象,我们更倾向于纠正和协调每一位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希望社会、学校、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帮扶稚嫩的孩子找到正确的成长轨道。

【参考文献】

[1] 陈尽染,袁誉宁.关注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现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7.

[2] 杨凤池.难解之结同性恋[J].中国青年科技,1994.1(1)42-44.

[3] 马金福.迎春蓓蕾初绽放――对中学生早恋想象的认识[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07.

[4] 葛兴,王珍.论中学生考试心理障碍的表现与应对策略[J].新课程(教研),2011.06.

[5] 李阳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1.21.

[6] 刘云艳.幼儿好奇心发展与教育促进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7] 李玉玲.同性恋合理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8] 杜娟,马岚.关于正确处理中学生早恋问题[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03.

[9] 谢文剑.别再错把友情当爱情―中学生“早恋”心理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14.

篇13

摘要:考试焦虑在中学生中较为常见,过度的考试焦虑对其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针对目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现状及其特点,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缓解考试焦虑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考试焦虑 影响因素 调控

一、引言

关于“考试焦虑”的界定,目前还没有得到统一。曼德勒认为考试焦虑是一种处于失助和紊乱状态下的一种情绪。萨拉森主张,考试焦虑是同注意和认知评价想联系的紧张情绪状态。我国学者杨明均认为,考试焦虑是学生主观意识到考试情境对自己具有某种威胁时产生的一种紧张害怕的内心体验。综合学者们的观点,不难发现,考试焦虑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状态,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受到个体认知评价的影响,所产生一种不良情绪反应状态,同时伴随着身体及行为反应。

国内对中学生的考试焦虑研究十分看重,中学生过度的考试焦虑不但会影响中学生的考试成果,甚至对个性及人格的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考试焦虑是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我国学者杨骏[1]等采用特质焦虑量表调查发现中学生在考试前的确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随着考试结束,考试焦虑亦逐步恢复正常。由此可见,考试事件是直接引发中学生考试焦虑最直接最大的因素,那么考试焦虑的发生究竟与其他因素有关吗?哪些隐性的因素加速了考试焦虑?

二、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

关于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从宏观上来说,家庭教育及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考试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洪明、王洪礼(2002)[2]提到,家庭教育失误容易导致中学生考试焦虑,这其中家长期望值过高、缺乏民主的管教方式等等家庭教育失误对孩子的伤害尤其是心理伤害是十分严重的,不仅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甚至加剧他们的“闭锁”或“逆反”心理,他们很可能采取逃避或者转移的方式,保持心理平衡。(2)学校因素。长期以升学率为奋斗目标的学校无疑将分数、成绩的重要性扩大,过分的看重考试的作用。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分数决定智商、高考决定命运的想法,这种不合理的认知进一步促使考试焦虑的产生[3]。(3)社会方面的因素。肯来提(1990)[4]提出,中国学生的考试焦虑是明显高于英裔或欧洲种族背景下的学生,是因为孔子的伦理观念在亚洲文化的渗透,亚洲国家强调学术上的优秀,以成就作为孩子献给父母的最好礼物,因而往往成绩促成学生考试焦虑。

从微观上看,郑日昌提出,考试焦虑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国内不少学者也对考试 焦虑的成因进行了实证研究,总结起来发现:

(1)考试认知评价。即个体对自我和眼前的考试情景的认知评价。当一件事情被知觉为威胁性时,就会引起焦虑。肖琼、王淑兰通过对中学生考试焦虑与考试的认知评价的相关因素发现,13个因素及总分与考试焦虑均有极显著的相关[5]。这一结构和情绪的认知理论相吻合,即认知评价是情绪产生的核心[6]。

(2)人格特质及个性特征。一个人焦虑与否与其人格特征有联系[8]。由于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不一样,他们的神经类型的强弱也不一样,神经系统强型的人比较敏感,容易激动,较多地体验到焦虑情绪。再者,有些学生长期处于不良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了某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如“焦虑型人格”等。这种人格特征会成为一种较为持久的潜在心理因素,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使他们容易产生焦虑。当遇到考试,尤其是重要的考试,就会紧张焦虑、心烦意乱、注意力难以集中, 因此很难顺利通过考试[9]。

三、中学生考试焦虑的调控

(1)培养积极人格特质

人格应该来说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人格的形成与稳定大致需要二十年的时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意识。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发展并不完善,在此阶段,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能有效的应对考试焦虑。于肖楠、张建新[10]认为帮助个体度过逆境甚至产生积极效应的心理品质包含热情、乐观、好脾气、敏捷、积极行动、问题解决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等。在积极人格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形成合力。充分考虑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2)纠正不合理的考试认知评价,掌握学习技能

考试压力是考生的主观认知在客观条件下作用的结果。因此, 主观上要帮助考生改变对考试和考试焦虑之间关系的错误认知,使他们意识到自我认识和评价是造成压力的关键,帮助他们认识到考试只是检验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正确对待考试结果,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 同时,不要把考试的分数看得过重,因为它不是衡量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另外,引导学生适当地调整期望水平,使学生的自我期望与实际水平相适应,可达到缓解心理压力和克服考试焦虑的目的。

(3)调节考试焦虑的心理方法指导

合理情绪疗法由allis创立,这一治疗帮助来访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及信念,消除已有的情绪障碍。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再教育阶段。我们用此疗法治疗考试焦虑的具体方案如下:在心理诊断阶段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了解学生已有的问题并指出其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帮助他们搞清楚原因并解释不合理信念与情绪困之间的关系,领悟阶段则要帮助学生认识他的非理性信念是导致考试焦虑的真正原因。

参考文献:

[1]刘琪瑾,林文岳,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 M] .武汉: 武汉出版社.1997, 425.

[2]洪明,王洪礼.家庭教育失误导致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分析与对策[J].心理科学.2002(25)

[3]何蔚.考试焦虑及其心理辅导[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7. (4) .

[4]叶秀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成因分析及其调控[J].基础教育研究.2006.05

[5]肖琼,王淑兰.中学生考试焦虑及其考试认知评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7

[6]施建农,蒋长好.学生心理治疗[M].中国税务出版社, 997,27-31

[7]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148-151

[8]秦安兰.中学生考试焦虑内在成因及应对策略[ J ] .中国学校卫生. 2004. (8) .

篇14

关键词:初中生;诚信教育;问题;对策

初中生的诚信教育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教育,一个是诚实的教育,一个是守信的教育。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两个方面相互作用,互为基础。尽管在当前初中生的教育过程中有着很多关于诚信教育的内容,同时关于诚信教育的效果也比较明显,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主要从学校和家庭教育环境两个方面探讨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对策。

一、当前初中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尽管在初级中学的诚信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有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诚信问题具体表现在初中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诚信意识丧失。在日常生活中,初中生不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于一些自己犯的错误不能够清楚认识,初中生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采取的态度是:虚心接受、屡教不改,这已成为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一大缺陷。

家庭环境对于初中生诚信教育的缺失就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编造各种理由找家长要钱、买零食、上网吧、玩游戏等。如,初中生就经常借口学校要买资料,向家长要钱,造成了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误解。

在学校中,学生诚信教育缺失主要表现在:在家庭作业和课堂作业上面,有的学生在做家庭作业和课堂作业时往往都是在抄袭别人的作业。在考试过程中,不诚信的现象表现为带纸条、做小抄,在考试过程中东张西望抄袭他人的试卷,不能够诚信地进行考试,所以说在期末考试中和一般的家庭作业上面学生都不够诚信。

二、初中生产生诚信问题的原因

产生这些诚信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二是来自学校环境的影响,三是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社会上对人的评价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导致了一切问题向钱看,这样就影响了初中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学校因素中学校一般比较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很少开展学生德育教育和诚信教育,这样就直接导致了诚信缺失。家庭教育中,学生家长在履行诚信的过程中,没有给学生一个好的表率作用。一些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比较淡薄,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只要能够让孩子不犯错误就可以了。同时家长的文化素质也是造成初中学生诚信教育比较薄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三、开展初中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在日常的诚信教育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同时在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心理素质健康成长方面下工夫。在进行学生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对学生诚信教育环境进行加强,应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培养,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诚信氛围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诚信素质。

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学生家长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不断优化诚信的家庭环境,让学生在家庭里受到良好的诚信信息的影响。家庭是初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让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并在诚信的氛围中快乐成长。在学校的环境中,教师应该成为诚信教育的典范,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中成为诚信教育的典范,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诚信。另外,从制度上对学生进行规范和影响,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有规可循。同时学校和家长应该积极沟通,不断消除社会不良影响对于学生诚信教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梅秋华.诚信在召唤对中学生诚信教育的一些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07).

[2]季晓华.以环境育诚:当代初中生诚信教育的方法[J].科技信息,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