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54: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家综合素质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互评互互评法;自评自改法
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评价是贯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教学的一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无时不有,考试的分数是评价,作业的批语是评价,集体活动的小结是评价,学期的评语是评价,个别谈话是评价,家访也有评价。评价在一个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受传统评价观的影响,教师认为进行评价是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考试之外另加的环节。如何利用好评价这个教育工具,真正起到为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导航的特殊作用,这不仅仅是教师,也应该是教育行政领导关注的问题。
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构建的直接依据是中学语文教学论及中学各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此确定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评价项目为:阅读、写作、听话、说话、及综合能力。
一、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评价的内容:口语能力方面的评价;阅读能力方面的评价;写作能力方面的评价;以及综合能力的评价。
三、评价的原则: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多样性原则
四、评价的过程及方法
(一)、口语能力的评价
我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利用课前5分钟演讲培养学生口语能力。口语活动要求每位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能力。因此,首先,要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的态度和参与的过程;其次,要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特点等,因为,在活动中能够反映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有的认识问题追求深刻,有的认识问题倾向全面,有的认识问题热衷新颖独特,有的认识问题讲究辩证,这些不同的个性特点都应予以保护,尤其要对那些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要给予理解和尊重,但要防止学生认识问题过于偏激,思考问题走入极端;再次,要注意评价学生在口语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文明修养,这是交际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评价方法有二:1、可以让学生之间互评,评价要点包括:说话的语速和声音,说话的态度,说话的流畅程度,等等。活动一:要求学生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2、可以提前给每位学生一个评价表,要求填写:口齿是否清楚,问题是否明确,内容是否有中心,礼貌用语等等。评价表可以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商定。
(二)、阅读能力的评价
在阅读教学方面:1、要注重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从中感受人情美、人性美,从而塑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评价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对张洁的《捡麦穗》中“小女孩”和“卖灶糖老汉”的感情的认识和理解。文中刻骨铭心的“常常想念他”,正表明对真情的怀念与渴望,而越是怀念这种感情,越说明今天的社会十分缺乏这种感情,字里行间包含着对真情的热情呼唤。2、要注重对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的考查。在阅读中,除了看学生是否掌握必要的字词知识、作家作品知识外,重点要考查学生是否形成了自己阅读文章的方法:将整体阅读与重点语句赏析结合起来,将文章的语言美与理解文本内容结合起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体会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一些独到的感悟与独到的见解,逐步形成独立与文本对话习惯,提高自己的评价与审美能力。如朱自清的《春》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句,朗读时节奏如何把握?感情如何处理?重音应该放在哪些词上?等等,细节都要让学生仔细体会,从而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
(三)、写作能力的评价
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考查学生的写作,不单要看最后完成的那篇作文,还要看写作之前的准备情况。所以写作之前的讨论不仅仅为了互相启发,也为了考查学生写前的心理状态。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式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关注周围环境与自然状况,用心观察。通过这个过程,引导学生重新认识生活,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从而学会爱生活、爱社会的良好风格。
我采取了同学之间互评互互评法、自评自改法、习作上墙大家共同评价等方式,以利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操作方法:1、两节课连上,中间不下课。前20分钟讲方法或讲评,中间40分钟作文,最后30-40分钟互评自评自改。2、在互评的30-40分钟时间里,最后的5-10分钟是“自评自改”,也就是接着互评的传递,在剩下的5-10分钟的时间里,很自然的将作文传回本人进行“自评自改”。这种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训练了师生对写作能力的评价,也加强了语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慧莲. 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初探[J]. 课程.教材.教法, 2002, (12)
[2] 刘全利. 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途径[J]. 安徽教育, 2000, (11)
考试招生制度是学校教育的“指挥棒”,而招生“录取依据”则是指挥棒的核心。高考指挥棒指向哪里,学校教育就走向哪里;高考,考什么,学校就重点教什么。这就是人们长期诟病的应试教育现象。
破解应试教育顽疾,推进素质教育,从“指挥棒”的核心要素“录取依据”变革发力,是触及教育内涵改革的有效精准举措。“录取依据”的改革,贵在坚定服务于素质教育的方向,使教育步入育人轨道,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使学校教育达成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的统一,服务于素质教育、服务于选拔人才的统一。
落实国务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必须抓住高校录取依据改革的实质内容,坚定录取依据改革服务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方向,引导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首先,国家统考科目应发挥正确的引领作用,把住服务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方向。国务院“意见”指出:试点地区高考,不实行文理分科,普通高校录取以国家统一考试(语、数、外)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中三科成绩为依据,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情况。这就意味着国家统考科目的成绩,在录取中起着重要的区分作用。因此,国家统考科目命题的引领担当至为重要。
以往高考由于突出强调了选拔功能,认为高考首先是为国家选拔人才,而对基础教育引领功能有所忽视,从而将教育导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出现了“学生在中小学拼命学,考上大学拼命玩”的现象,违反了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高等专科教育已经呈现了宽进严出的办学模式。因此,我国的高考的区分功能,不应是区分人才的工具,而应是筛选愿意接受、适合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统考命题应“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中学的学业水平考试,坚持水平考试标准,防止考试功能异化,向选拔考试靠拢。将中学水平成绩确定为高校录取依据,目的在于加强教育的基础性,防止学生学习过早分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回归基础教育属性;另一方面,学业水平考试是标准参照考试,相对常模参照考试难度小,因此,学生学习负担轻。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升学录取依据,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警惕学业水平考试异化为选拔性考试。
关键词:教育 技工院校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174-01
实施素质教育既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技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技工学校应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业务素质和心理身体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为国家、企业培养出具有良好人生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心智成熟的复合型技术工人。
1 全面引导,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传统的技工教育观念一直是以培养学生“一技之长”为目标,挤压了其他教育的空间和时间。这种教育思想也直接影响了学生自身对综合素质的认知,误以为学好技能就万事无忧了,放松或完全放弃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事实上,职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也必须是以良好的综合素质为基础的,这一点是职业教育中我们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不应该忽略的一个问题。技工院校把自己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实用性”“技能性”上,应该说体现了自身办学的特色,其总体方向是不错的,但是要将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的办学主体要根本上认识综合素质对学生的重要性。所以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办学者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更新,有意识才能引领行动。
综合素质教育方面的师资,有些院校的配置也十分薄弱。这种状况并非此方面的人才短缺,而是由课程设置、办学思想决定的,学校在人才引入上更注重技能型人才,综合学科的教师只是个点缀,有些综合学科教师甚至会产生一种得不到重视,位低一等的感觉。所以,吸引和培养综合素质教育人才,是技工院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为其他学科的课程留有余地。当然为保证专业教学的时间我们也可以采用开设选修课的形式补充综合知识教学不足的缺陷。同时,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对班主任、综合课教师的工作要求,应在技工院校全体教职员工中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各任课教师也应学习素质教育概论,了解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的启示,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方法,在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实施道德及心理素质的培养。
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素质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比课程教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技工院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优良的校风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校园内设立宣传栏、广播台、团报、校报等及时向全校师生宣传国际、国内新闻,教育新思想、新动向及校内的新人新事。还要开展多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文化、体育、文艺、美术等活动,使学生受到优良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如举办一个文艺晚会,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文化品位、艺术修养等多方面素质都是很好的培养锻炼。每学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技能汇报、歌咏比赛、书法展览、法制讲座等活动来煅炼学生、教育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深刻、更牢固。
3 强化日常管理和改善教学方法,建设素质教育落地工程
3.1 管理是一种无形的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
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每年新生入校先集中军训半个月,确立内务、纪律、队列等行为标准,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军训后认真抓成果巩固,长期坚持。平时各项工作都要定期进行检阅与比赛,检查评比结果与班级奖励挂钩,形成一种无形的推动力。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守时守纪、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同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参与管理,有意识、有目的地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增长多方面的才干。
3.2 疏导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是改善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
细腻有条理的疏导,有利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里,与学生实现以心换心的交流,从而调节教育者的教育步伐和教育手段,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当前技校生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如由于社会及他人评价产生的自卑心理,长期受到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冷遇,使许多学生的人格意识薄弱;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不适应引起的心理焦虑等。尤其是当前的用人制度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技工学校学生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所以学校要注重学生感情的疏导,注意培养学生的宽容心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3.3 教学方式的不断进步,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重要手段。
当前社会需要的是通用型和复合型的人才,这要求学生具有社会需要的全方位能力,不仅是有一个工作岗位,更重要的是要有谋求发展的能力。因而,学生的一专多技、创新能力成为职业能力素质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靠包办式的教会学生,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通过讲课、讨论的方式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培养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当学生有了这样的能力之后,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才能更快适应自己的岗位,并利用这样的能力做出新的创新,从而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4 结语
推行素质教育非一日之功,只有通过全面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全体教育工作者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并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的改革,才能建立起科学的职业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才能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素质,才能适应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胡炼.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
关键词:素质教育;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0. 引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学术界以及公众对素质教育的认识逐渐加深,我国实行素质教育以及进行教育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今的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专业型的人才,更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复合型的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 在素质教育要求下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理工科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素质教育的推行和要求下,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智商与情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智商主要指的就是一个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情商主要是指一个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能力、情绪的控制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以及团队的合作能力等方面。智商和情商的高低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也说明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一个人的能力的高低影响大。在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理工科大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学习好专业知识,更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创新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不但有助于其适应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也对理工科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理工科大学生自身要重视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尽快让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的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2. 探究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求
2.1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中的核心内容。所谓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发展的内部根据和内部动力,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心理素质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专业技术知识学习以及实践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对实践中的突发事件的应激性反应较影响较为明显。心理素质的高低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的核心内容,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是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和前提[2]。
2.2交流沟通能力是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交流沟通能力是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中的基本能力,一个人能否将自己的思想与观点明确、有效地传递给他人主要是看这个人是否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以及信息化的不断加速,国家与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良好交流与合作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所以说有效的交流沟通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我国的传统教育过程中比较重视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和书写能力,对于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比较忽视。有很多的理工科的学生不能进行高效的沟通与交流,不能有效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思维,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实行过程中要更加重视理工科大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
2.3创新能力是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中综合素质能力的灵魂。创新能力不仅是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中综合素质能力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要适应现代知识型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也对人才的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理工科大学生要发掘其巨大的创新潜能,为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也要求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时刻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挖掘。
2.4实践动手能力是理工科学生创造财富的根本途径。理工科学生不仅要全面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大学课程中,理工科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不仅包含专业的技术理论知识,也有大量的实验与实践课程,意在培养理工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来理工科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就需要把自身学习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转化为一种能力,并且通过动手实践完成来工作中的各项任务,创造财富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说实践动手能力是理工科学生创造财富的根本途径[3]。
3. 理工科大学生在现阶段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方向
3.1心理素质能力。当今社会很多在城镇生活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促使很多学生独立意识与独立能力较弱,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依然较弱,自我的控制能力较差,面对困难容易采取逃避的方式或者逃避的态度。由于心理素质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实行过程中,老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心理素质训练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
3.2交流与沟通能力。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对方明白你的思想或想法。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会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与相处过程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人际关系和人际问题,这是不利于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在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很多理工科大学生只注重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不善于交流与沟通,导致其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能有效的与他人进行沟通与合作。由于交流沟通能力的重要性,理工科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开设相关的交流沟通课程,加强学生对交流沟通的认识。理工科的老师要建立交流沟通课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题的研究当中,通过一系列交流项目让理工科大学生认识到交流沟通的重要性,让他们主动来提高自己的的交流沟通能力。
3.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可以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效发掘创新能力也有利于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应试技能,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扼杀了很多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素质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可以改革学校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可以开展多样的设计大赛,或者关于创新能力的比赛来挖掘和拓展理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
3.4动手实践能力。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和书写能力,对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忽视,导致很多理工科大学生对纯理论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但是对需要动手实践的课程或者项目掌握的较差,这突出反映了传统教育留下的弊端。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以及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理工科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检验和验证真理,这样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4. 结束语
本文笔者主要是基于素质教育来探究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问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的探究也需要不断地深入。本文主要是对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教育工作者来说,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任务也任重道远。(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
备注:“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3DZZ057。
参考文献
[1]曾开富,王孙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22.
一、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在学校里多重视理论课的学习,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却不太重视。很多日语专业的学生书本知识背的滚瓜烂熟,但实际运用起来,却会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如口语基础不扎实等等。
(二)很多高校仅重视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却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培养。日语专业的很多学生对于自然知识严重匮乏,在文明礼仪方面,社交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欠缺。这种种现象限制了他们个性的发展,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当代大学生往往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国家规定的大学生的体能标准,大部分日语专业的学生都能达到。然而当面临激烈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甚至是考研等压力时,他们却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很多学生面对这种情况有事会手足无措,甚至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这些都是综合素质欠缺的表现。
二、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德育建设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当前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在教育上,要突出德育的地位。学校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发展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应该转变教育的功利化的观念,使学科知识和人文知识结合起来,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有敏捷的思维以及自主创新的能力。其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选拔和录取学生时,要结合学生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成绩,择优录取。对于一些在某方面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择优录取。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出类拔萃,但求每个学生都成人成才,都是一个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全面发展的个体。
(二)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
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健全的学科体系。要根据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以及日语专业学生本身的特色,科学合理地设置学科教育体系。各门课程的设置应该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结合。把提高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同时也适时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以及素质培养教育等等课程的训练,使日语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是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实现日语专业学生整体素质的大幅度提高。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也是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贯彻落综合素质教育的根本。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自觉地把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教师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身心也得到发展。同时也要增强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开展一些加强师德师风的教育活动,通过考核和评优评先等政策,选拔优秀的教师担任辅导员。这样有利于把全面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到实处。
(四)建立综合素质教育的考评机制
建立综合素质考评机制也是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考评内容可以包括专业知识考评、思想道德考评、身体素质考评、创新能力考评以及人文素养考评等等。各个高校可根据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酌情调整考评内容。在进行考评时,要制定科学合理地考评标准。
(五)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在具体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探索各种各样的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使他们学会学思结合,多参与,多讨论,多探究,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如可多开展一些实践课程,教师在实践课程中既传达了专业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实战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利用发达的信息网络技术,增加教育效果。
三、结语
关键词:加强;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39-02
1996年我国颁布《职业教育法》后,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此后,在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高职教育也随着整个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几年来,高职院校围绕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开始了全国高职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时期,这是高职教育在不断探索、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发展的结果。
提高学生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人才是高职教育的职责。在专业素质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学生的人文素质也不容忽视。国家教委早在1995年就开始在部分高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建立了一批全国示范性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教育部于1998年出台《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其中强调“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对于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首批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以后不久,高职教育工作者们就意识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做了很多尝试和改革。当前,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更是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人文素质的含义及现状
(一)关于“人文素质的内涵”是什么
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和总结,给出了很多定义和解释,在理解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看法,我比较认同以下观点: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表现出一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并形成相对稳定的思维、行为方式和内在品质;人文素质首先包括人文知识,比如历史、文学、法律、艺术、道德、语言等知识;其次包括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如自觉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努力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热爱真理,拥有科学求实的精神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当代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再次,还包括一些偏重于人文方面的综合能力,也叫人文能力,比如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创新创业的能力等。
人文素质是综合素质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使其领会人文精神、掌握人文能力的教育,使学生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和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精神和人文能力的职业人才。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十几年来,高职院校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本着“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围绕“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目标,对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就业效益等进行了深刻的改革,促进了高职院校极大的发展。然而,老师们可以看到,多数学生在校学习的短短两年多时间内,一边忙于应付专业课的学习,一边忙着计算机、英语等各类资格证、上岗证的考试,再就是到处打听联系将来的就业去向;学生们的技能水平是在不断提高,时常听到高职院校学生举办各种技能大赛的报道;但同时也能感觉到,多数高职生的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是他们获得更好专业成绩和成为更优秀的职业人才一个制约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总体人文素质有待于提高。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要
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日新月异,不仅要求我们的学生在身心发展逐步成熟的人生重要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具备认识和分析辨别外界事物的能力;社会快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学生要有适应新环境、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市场经济的深入运行,需要学生具有风险意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经济发展日益社会化和全球化,学生要有更好的交流沟通、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需要大量优秀人才,我们的学生要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这些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责无旁贷。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能更好的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说: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不仅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要求,也包括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综合素质培养提出了要求,在教育实践中,无论偏废了哪一方面,都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医学生 素质教育 现状 建议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针对目前大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详细地论述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以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指导,借鉴相关理论权威的观点、见解,根据医学院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特点,特别是我国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实情,结合笔者的体会认识,将其归为七种: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法律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
医学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学一直在进行着探索:教育是对人、对国家、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学科,其本质是对人的培养。教育要创新,要发展,仅仅针对专业进行改革是不够的,对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具备综合素质的高水平人才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加强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必然的趋势[1]。
一、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总量的增加,以及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残酷,而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竞争。
(一)教育目标较清晰。
教育目标通常包含两种释义:既包括抽象概括的目标(目的),又包括具体个别的有操作性和可测性特点。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制定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确定学生发展定位目标,开展实施“全人教育”,可以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目标概况为:科学文化引领;发展学生内涵;提高个人素养;夯实专业基础;拓宽学科领域;培养综合能力。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学生对专业认识有充分的了解,65%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只局限于课本,37%的学生认为专业与工作不对口,根本无法就业。
(二)教育内容较为系统。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总和。调查发现,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内容系统较为完善,目前现有的教育内容有:公民道德、和谐理念、网络教育、创新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修养教育、健康教育、诚信教育、安全教育、思想教育、心理辅导、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军训、社会实践、义务奉献、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1]。按照医学生的教育目标,把以上教育内容分到不同年级,利用就业指导课或班会或节假日,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实施,可以让学生自己知道在哪些方面应该努力,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素质[2]。
(三)具有完整的教育过程。
教育过程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等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体力、能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一般运用在教学质量管理中[3]。
(四)素质教育团队初步形成。
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医学院校把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就业指导教师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教育管理团队。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整个团队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对象、管理、服务、指导的内容需要统一协调,人人做到“四结合”,即:教育教学、就业指导、培养能力、科研创新;人人都懂教学、懂教育规律、懂就业指导、懂管理、懂服务,这样就不会出现理论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离现象”。
(五)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一般学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育活动形式,让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主要采用互动式、学生表演式、讲座式、交流式、比赛式、合作式、义务奉献式、辩论式、个人展示式、集体展示式、社会服务式、调查研究式、写作式、阅读式、演讲式、出题式、考试式等教育形式,打破传统“说教法”和“我讲你听”的单一模式[4]。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丰富。
社会实践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的意义。因此需要针对医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因材培养医学生就诊、护理能力。每年暑期医学院校都会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5],通过义诊、撰写实践调查报告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让大学生懂得不能脱离实践。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成立各种社团、义务团、职业发展学会,鼓励学生适当参加勤工俭学、家教等社会实践活动。
(七)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学生发展自我的前提。全面性发展学生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它反对传统教育中把教育现象僵死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单纯量化评价法,提倡多样、灵活、全面、有效的评价方法[6]。在操作上,更多地强调多层多元化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质性档案贯通,培养自我发展评价能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要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学会接受他人评价。
二、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大部分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因为大学老师不像初高中老师一样督促学生学习,大学更多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医学院对于刚进入校园的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培训教育也相对匮乏,使学生养成了懒散、惰性的学习习惯[7]。大学校园是一个知识的宝库,但学生对图书馆资源利用不到位。刚进入校园的医学生的课程,在设置上更多的是一些基础课程,相对枯燥无趣,与预期的想象和认识有所违背,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就失去了兴趣,缺乏研究问题的主动性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也就造成了医学生的科研缺乏创新性。医学生应当具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同时具有满足社会服务要求的基本技能。目前医学院校的学习更多地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而相对忽略整体素质的提高,课程设置较为单一。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学时过多,人文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偏少,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第二课堂的不完善。
综合素质教育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医学生不仅在第一课堂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的要求越来越多,在第二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意识也越来越强[8]。由于第二课堂存在随意性、连续性差等特点,有时会与第一课堂在教学时间上发生冲突,而影响第二课堂的活动质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社团,目前社团活动的管理工作大部分都是由学生干部在承担,学校对各种学生组织、社团的管理比较宽松,使第二课堂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导致第二课堂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机制,活动之后的评价与反馈没有得到相应的反馈。
(三)缺少结合医学生特点的综合素质教育。
目前,大多数的医学院在对医学生的培养中,更多地重视理论基础考核,轻实践技能考核。医学本科大多为五年制,相比其他学科要多一年的学习时间,由于医学生服务的对象为患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就业和升学的原因,许多学生放弃临床科室的实习而忙于各种考试。例如,在每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前,许多考研的学生放弃临床实习而选择埋头复习应考,以至于用人单位一直评论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越来越差。应试教育的指导、只注重理论的考核必然会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着误导作用。
(四)教学资源紧缺,影响到日常教学的顺利开展。
这个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场地不足。二是教室紧张,许多学生的“两课”教学仍然是大班形式,与教育部的规定不符。三是网上学习资源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五)教学管理制度落实有待进一步加强,切实保证教学环节规范。
据调查了解,医学院校日常教学规范的执行方面仍有所松懈。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态度和行动上的表现都达不到教学检查时的水准。课堂教学、考试等方面在原来的教学检查中形成的一些好的作法也没能很好地延续下来。
(六)缺乏配套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必须反映素质教育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宗旨。而目前高校仍然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核学生专业课程掌握程度,始终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禁锢。导致学生平时不学习,到了期末临时抱佛脚,用几天时间看完一学期的内容,使校园变成学生朗诵的场所,到处书声琅琅。大学教育是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基本知识的灌输。目前,学生在奖学金的诱导下,考试目的更趋功利化,期末考试考查的知识更注重记忆,所以期末考试变成记忆能力的较量。考试方式过于单一,考卷参考答案设置过死,这与教育改革德育教育优先的目标背道而驰。对其他素质的评价也缺乏可遵循的规则,缺乏健全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9]。
三、针对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以教师为主导,全面实施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教育是一种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工作,这就决定了教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要全面实施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只有教师通过自身不断努力的学习,不断提高学习素质和创造能力,为学生起到带头模范作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生。合格的医学院校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知识结构,掌握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具备开拓创新能力,并能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不断扩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勇于在教学改革中创新[10]。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创新型教师要将自己和他人的最新研究理论、成果或独特见解,积极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才能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的学生。
(二)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医学的从业性质要求医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医学生除应具有临床医学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外,还应具有临床行为、沟通技能、疾病预防、健康保护、临床思维、判断能力等能力[11]。但从各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各院普遍存在医学专业课程总课时太多、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薄弱且课时数少、选修课太少且不规范等弊端。因此,在一些医学毕业生的身上存在着人文素养、职业道德水平、专业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等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表现都与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重自然科学,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等现象有关。要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重点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指向和重心应从“学”向“做”转移,转移到提高医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上。教师应主动将“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
(三)完善评价体系。
系统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评价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以便更好地开展研究和实践工作。对于医学院的素质教育,要构建具有特色的、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动态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不仅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各方面进行评价,更应将素质教育的其他方面,如人文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等诸多方面纳入评价体系的评价维度中。评价的指标包括知识的考核,也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社团活动、自主学习等具体行为来确定。评价方式不应拘泥于考试,更不应限制在一次成绩的高低上,它应是一个系统的、多样的、形成性的、动态的评价过程[12]。
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医学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需要的。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既不能脱离一般高校的素质教育,同时又需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高素质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焦楠,白俊杰.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构成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远程教育,2012,10(10):13-15.
[2]赵越.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D].黑龙江大学,2010.
[3]唐春平.过程方法"在高职系级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2(4).
[4]李龙珠.我国高等学校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5]文丛.在社会实践中促进医学生素质教育探析[D].管理观察,480:80.
[6]黄玉凡.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与高考制度的改革[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10(5).
[7]聂银学.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58-59.
[8]侯玲,王旭.中医药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探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15(5):112-113.
[9]贺连平.医学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学园,2011(4).
[10]李贺,王春梅.发挥教师在医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8):2267.
关键词:警察综合素质教育法律科技心理业务
说到警察,给人更多的印象是电影中抓捕坏人,机智神勇的镜头,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警察的职能和面对的社会情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法不断更新,科技含量不断上升,反侦察能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警察系统内部违规和犯罪行为也在悄然上升,这些情况都对我们警察系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警察综合素质的教育自然也就成为当中基础且重要的一环。
目前,在我国为提高警察综合素质而开展的教育培训,一般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体能拓展训练等等,然而这些教育并未形成一个合理且有效的体系,用一套宏观的思维来对其引导,所以相应的这些教育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那么从警察的职业特点考虑,要想提高综合素养,应该从下几点着手:
1、法律素质教育
法律素养的高低,是法治社会下警察素质的重要标准,在这方面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在部分偏远地区,警察行事的标准往往是“自身的所谓正义感”而不是法律。警察若缺乏法律素养,克制力便会受到影响,在处理一些特殊案件时,容易打草惊蛇或是发泄私愤,最终给自身和团队带来负面影响。
王某是四川某地刑警,因长期和当地黑恶势力抗争遭到当地黑恶势力头目刘某报复,将其儿子殴打致残,后在以故意伤人罪对刘某实施抓捕时,王某在并无需要的情况下开枪,刘某中枪死亡,王某最终也因故意伤人致死遭到了法律和组织的严厉处置,由此可见,法律素质的不足将给个人和组织带来多么大的危害。
法律素质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长期且持续地开展普法活动,在警察心中牢牢树立“依法执法”的观念,同时也要大量宣传因不懂法而执法不当的案例,让警察在对比和总结之中吸取教训,并结合所学的法律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法律素质。
2、科技素质教育
目前,高科技、高智商犯罪层出不穷,这一趋势使得警察队伍的科技素质急待提高,因为唯有此我们才能以更快捷、精准、有效的方式来打击犯罪。首先,我们应该在警察系统大规模地开展科普教育,在系统内部引进或开设专门的培训机构,开设诸如外语、IT、网络等基础科技知识的教育,其次,还应根据警察的分类,如经警、刑警、民警等,分门别类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再次,我们应该和国外先进国家、组织、机构展开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引进先进人才和技术设备,充实我们的硬件和软件装备。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考虑从高技术人才中选拔出专门应对高科技犯罪的人员担任警察。最后,还应该在警察系统内部开展大规模的交流和轮岗,以“培养一个精英,带动一群精英”为指导精神,唯有从些方面入手才能快速且有效的提升我国警察队伍的科技素质。
3、心理素质教育
警察这一职业的危险性和事情的突发性都远远高于其他职业,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巨大压力,若是心理素质不过硬,势必会严重影响自身的工作。在面对坏人时,我们希望警察能快速出动,迅速制服,而法律又要求他们三思而行,这使得我们警察在很多工作中常常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为此,我们首先要在整个社会大力宣传对警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警察赢得良好心理状态的基础,同时,应定期在警察系统内部展开调查,摸清警察的心理动向,再以此为依据,邀请心理专家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帮助。除此之外,应该在警察系统内部建立“发泄室”等心理释压场所,以供时刻处于高压状态的警察缓释心理压力。
4、业务素质教育
业务素质教育有两层要求,一是要针对各警种展开职能培训,包括射击、耐力、谈判、驾驶、修理等等,从多个层面提高警察的综合办案能力,缩短我们的办案周期。第二,则是要从社会影响的角度对警察进行培训,在办案的时候除了从破案的角度思考,还更应该从社会影响方面考虑,只有这样,我们的警察队伍才能从单纯的立案破案过渡到兼顾个人与社会的新型警察。
新时代警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提升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唯有在把握警察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综合型素质教育,我们的警察才能完成由传统警察到新型警察的转变。只要我们根据警察的职业特征合理规划,有的放矢,我们整个警察系统的综合素质推进工作必将得到强有力的推进。
参考文献:
[1]杨树新. 警察素质教育改革的几点设想[J].中国警察, 2005,(09).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艺术素质教育;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责,以往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致使学生在初入社会时无法很好的融入其中。高职院校顺应社会的发展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将综合素质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近年来,高职院校加大了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以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一、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要只是僵硬的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和实践技巧,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当前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除了必修的艺术课程外很少会接受到艺术教育,致使学生艺术素质相对较为匮乏,且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也忽视了艺术教育,课堂上的一些陈词滥调模式化的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得到学分才选择艺术课程,无法实现教学效果。学生也错误的认为自己并非艺术类学生没必要接受专业的艺术教育,只要把专业知识掌握了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了,没有意识到艺术教育的实际价值,艺术教育也就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以至于形成两极分化的现象,对艺术有兴趣的学生积极开展教学活动,为得到学分的学生消极应对,致使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参差不齐,当下我国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问题并不容乐观。
二、艺术素质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
艺术素质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以期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促进师生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它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艺术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以期学生在艺术熏陶中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发散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完善他们的知识框架,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对其综合素质的影响
艺术教育自古便有,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美育的国家,像古代教育中的礼教、乐教,后学校越发重视学生的“美育”工作,前辈更是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越发重视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教育,学生也希望在学习生涯中可以接受艺术熏陶,教师更是看到了艺术教育的深层教育意义,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以期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学生能够净化心灵,自觉运用道德准则规范自身的行为,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推动社会稳步向前运行。近年来为了应对市场挑战,企业对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而学生的实际素质与市场需求未能达到一致高度,阻碍了社会前进的步伐。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是由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审美鉴赏能力等几方面组成。开展艺术素质教育,便于学生培养群体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便于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实现自身与团队共同进步,避免恶性竞争事件的发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打下基础。组织学生表演话剧,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在活动中陶冶心灵,升华群体意识和协作意识。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便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避免学生在日后工作中只会套用书本知识,禁锢思想,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容易激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填补了他们在逻辑思维中的漏洞,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研究表明,艺术教育对于开发人们的智力、培养人的创造力、形成良好道德品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重视学生的艺术教育,重视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以便更好地为日后的工作贡献力量。学生接受艺术素质教育,能在艺术熏陶中明白其中的内涵,净化心灵,明辨是非,远离低俗情趣,因此该教学活动有着良好的感化作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教育的实际意义,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说教式的灌输,并不能真正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在艺术活动的参与中,在熏陶中有所感触,“知善恶、识美丑”真正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之际,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高职院校其教学任务不仅是向学生灌输专业知识,同时也承担着学生艺术素质、文学素养、职业精神培养的多重责任。当前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愈发重视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以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下市场环境愈发复杂,学生在日后工作中会遇到多种诱惑,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达到一致的高度,促进就业,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冠.高职院校艺术素质教育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影响之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1):143.
关键词:综合素质;改革实践;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师资团队建设。
・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国家和广东省下达的一系列关于教育体制综合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及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等文件中,如《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的意见》(粤府〔2012〕107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粤府办 〔2012〕103 号)、《广东省教育厅关于2013年普通高校进行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专业技术素养的训练和技术应用与实践创新能力,也须重视职业岗位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综合素质培育需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师资培养、师资结构调配、考评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构建。
1 高职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
1.1 部分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状况
本研究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NSTL电子期刊数据库等多种途径对中外高校综合素质教育及有关文献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
1.4 我国高职教育综合素质的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受技术理性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在技术理性的视角下,专业活动是一种应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专业知识具有等级性,研究与实践是可以分离的。高职教育学制短、投入少、师资不足、就业压力大,相当部分高职院校过于强调专业、技术教育和知识的工具价值,高职教育显现的教育导向,功利性、工具性、实用性,导致了在教学中重视专项能力的培养、轻视人文教养、重专业技能、忽视素质教育等弊端,培养的学生人文素质欠缺、适应能力差,引起社会反映高职人才培养水平不高。
2 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对策
2.1科学设置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人才培养应该是“素质与能力并重”,人才培养的核心必须适应并满足社会需要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必定具备从事职业所必须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素质教育要全面考虑受众的需求,结合职业活动进行。课程设置应结合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提升的综合素质。
广东某高职院校的培养质量调研报告显示,大多数毕业生有过离职,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9%)、薪资福利偏低(32%),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54%)。主动离职会影响学校的声誉,用人单位认为本校毕业生缺乏忠诚度;被动离职反映了毕业生没有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该校2011届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54%,比全国骨干校(46%)高8个百分点[2]。
2.2 优化师资团队
教师无疑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主体之一,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强劲的人格魅力、诚挚的敬业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等。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需要制定一个完整的培养计划,其中体现职称晋升、专业培训、道德修养以及年龄梯度等,并在可行政策的保障下逐步实施。
2.3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拓展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进行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基本上均停留在传统的教条化的教育模式上,传授的内容相对滞后,与现实生活和科学社会的发展相距甚远,致使相当部分学生为完成学分采取应付状态,经常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而学生在下面玩手机、发短信、昏昏欲睡,师生互动的场景很少出现,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如今很多学科领域的发展也走在了世界的前沿,可以通过引入中外文化、传承经典与发扬内在精神、介绍前沿科技的发展等方式,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育成。
2.4 创建完善的素质育成的学校环境
良好的环境,能促进人格塑造的自我完善,是培养整体素质高而同时又具备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学生的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的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去或多或少的对精神文化的教育有所忽视,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的风潮,这些现象在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领域都有体现。高职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三观的养成教育中,将会受到不小的干扰。
2.5 制定合理的管理体系、制度及教学评价方法
综合素质课首先是综合各学科体系里内容和基本知识构成的课程,文理农工医的基本知识都是个人综合素质的构成元素,各学科领域知识的有机融合呈现在素质教育课堂中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机构架设是必须的。高职院校的“产品”是具备高技术技能型高素质学生,因此,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是体系维护的措施和手段,重视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加大对综合素质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完善学校综合素质教育设施,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的规划、实施方案及经费保障,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素质育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成立综合素质教育学院(或通识教育学院、系),赋予学科化的角色定位,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促成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常规化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和实践。
两千七百年前伟大的祖先管子就论述过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关键词―“以人为本”(“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引申一下是,要想成就事业,必须从以人为本开始。现在的评价方法,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上体现不足,学生的潜质难以激发,对学生的发展缺乏指导意见,老师教学手段和方法改进缺失动力。
充分挖掘育人资源、实现育人功能是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重点。从教学角度和学生个体角度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应建立一个科学的、常态化的评价机制,确保过程科学、有效,以此进高职院校综合素质教育的改革和人才培养。
3 结 语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要提高综合素质教育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就必须不断的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积极探索,紧跟时展步伐,不断总结,汲取经验进一步优化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从而真正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职教育所培养出的学生才是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
一、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一)实行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制度。将初中学生学业考试作为初中学生学科学习目标评价的主要手段。初中学生学业成绩,一是用来反映初中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并依据成绩对学科教学情况进行评价;二是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结性考试,未参加学业考试的学生不得领取《义务教育证书》;三是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新生的依据。实行初中学业考试后,不再组织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初中学业考试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市教育局要建立学业考试工作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考试组织、成绩管理的制度化、信息化、规范化。学业考试成绩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合格标准,采用等级和实际分数进行记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按考试成绩对学校、学生排队或排名。
学业考试的命题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要建立和完善命题工作机制,落实命题人员资格认定和动态管理制度、试题征集制度、命题与审题分离制度、阅卷质量过程监测制度、试题评价反馈制度等,确保试题质量。
学业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由学生在校期间各年度成绩和毕业时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测试成绩组成,其他学科考试形式均为闭卷考试。“六三”学制学校生物、地理学科在学生初二学业完成后进行学业考试;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历史学科在学生初三学业完成后进行考试;“五四”学制学校地理学科在学生初二学业完成后进行考试,生物、历史学科在学生初三学业完成后进行考试,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学科在学生初四学业完成后进行考试。
学业考试考查科目为音乐,美术,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由县(市、区)教育局指导学校组织实施。
(二)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制度。依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精神,把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综合实践能力、学生特长等8个基础性发展目标,作为评定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等级的主要内容。评价结果包括等级和综合评语两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一个学期为一个评定时段,在初中最后一个学期依据学生每学年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按照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4个等级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要坚持内容全面、主体多元、方法多样、注重过程、结果客观的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综合评语由班主任在征求其他任课教师意见并汇总全班同学意见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做出描述性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将作为学生毕业及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评为D级的学生不得领取《义务教育证书》,不得被普通高中学校录取;报指标生录取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定必须达到B级以上。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由各县(市、区)教育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具体工作由初中学校组织实施。学校对初中毕业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于每年5月初完成。各初中学校要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德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各地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评价办法向社会公示、公布,评价结果根据需要向学生公示。公示时间应在5天以上,公示无异议方可记录。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力求评价结果科学和公正。
(三)建立和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长档案。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初中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档案包括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综合评语以及初中阶段发展的突出表现(或标志性成果)等内容。要严格限定学生发展标志性成果的种类,可能加重学生负担和大量占用学生校外活动时间的项目(如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结果等),不作为标志性成果和认定特长生的依据,不与升学挂钩。
(四)实施初中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评价制度。初中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更新教育理念、实施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制止学生辍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既能横向分析学校现实的工作情况,又能纵向分析工作进展。要加大重点指标的评估权重,促进学校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规范办学行为。初中学校素质教育水平评估成绩,作为分配普通高中指标生计划的重要依据。
二、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
(一)以学业考试取代升学考试,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依据录取新生。实行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后,取消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普通高中以学业考试成绩为主,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作为高中录取新生的限定条件。
(二)将普通高中半数以上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从2010年起,将普通高别是优质高中或省级规范化高中招生指标的60%(不含指标生)以上分配到高中服务区内各初中学校;各初中学校指标生的分配数额,根据该学校初中毕业生人数和素质教育工作评价得分各占50%权重确定。
为充分发挥招生指标分配对初中素质教育的引导作用,提倡对指标生录取不设限制性条件。对录取指标生设限的,应以不同批次最低录取标准条件为设限标准。初中学校要根据学生报名情况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按照多于招生指标的一定比例向普通高中推荐。招收指标生的高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对初中选送指标生的质量做出评价,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将评价结果作为初中素质教育工作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据此增加或削减初中学校的分配指标。
对在素质教育工作评价过程中或日常工作中发现有严重违背教育规律、违反办学行为规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和引起严重后果的学校,要调减其指标生分配名额,直至完全取消其按照素质教育评价情况分配指标的资格,同时给予学校负责人以必要处分。
(三)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招生录取。除采用指标生审核录取外,也可采取以下形式进行招生录取。一是统一招生录取。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在规定时间内,由高中学校根据初中毕业生报名情况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集中录取。二是推荐录取。初中学校可对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推荐,至少两名教师写出推荐信,由高中学校通过调查、面试、综合能力测试等方式考核后,予以录取。三是特长录取。特长生录取的主要依据是综合素质评价加特长考核。对有特殊才能或潜能但无实证性材料的学生,高中学校应提供考生展示特殊才能的条件,并建立相应的组织对考生的特殊才能进行评定。四是划片招生录取。鼓励高中教育资源和普职比例相对均衡、高中段教育普及率高的地方,在认真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采取区域内划片招生办法,合理划分各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招生服务片区,促进生源平衡,搭建竞争平台,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五是注册录取。部分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可采取注册招生的方式,由初中毕业学生持成长档案,在规定时间内到校报名,由学校根据学生成长档案决定是否录取。
(四)扩大优质高中招生自。对办学水平高、有特色、在当地能起示范作用的优质高中,教育行政部门应扩大其招生自,在学校招生计划中安排一定比例,由学校自主招生。取得招生自的学校,要制定自主招生工作方案,报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优质高中自主招生的比例,应不低于招生计划的5%、不高于招生计划的30%。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改革和完善评价与考试制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做好本地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改革工作。要建立完善公示、诚信、监督监控、复查复议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维护公平竞争。
(二)严肃招生纪律。对在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等级评定、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过程中违反规定的,一经查实,严肃处理。涉及学校的,在评先评优、年终考核、考点设置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是“规范化学校”的取消其称号,是初中学校的减少或取消其指标生分配数额,并追究学校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的责任;涉及教师的,取消其当年度评先评优资格和参与学生评价工作资格,不得作为推荐生的推荐教师。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改进;创新
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思想道德品质是综合素质的基础,要想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首先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又可以称之为文化素质。1998年10月,国家教育部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了“如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研讨会议,这也就标志着我国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正式启动,经过了15年的实践过程,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同时也加强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不与社会脱轨。但是,在文化素质教育15年的实践中,明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也是需要我们思考与反思的。本文根据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改进与创新的策略。
一、大学生文化素质课程改进与创新的重要意义与存在的问题
文化素质是一个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为了保证当代大学生不与社会脱节,能与国际接轨,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势在必行。高校存在的目的就是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了能够保证所培养出的人才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首先必须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这也就代表了传统的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需要创新与改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建立以培养大学文化素质为目的的体系,从而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我国几千年来遗留的宝贵财富就是构建这一体系的主要手段。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是现阶段社会与人才的主要矛盾,透过表面看其本质,就是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不到位。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国民经济已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具有想象力与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将其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很多高等院校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学分制就是明显的改革,在对学生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也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就拿华中科技大学为例,为了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进行了大学生文化素质课程的改革,非中文专业开设了大学语文,同时还有几十门供学生选择的选修科目,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说课时量不足,选修课程人数不够,课程教材不适合等等。
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的内容同样需要改革与创新,几乎所有高校对非中文专业进行文化素养的培养所选用的教材都是《大学语文》,而在这本教材中,更多的是对学生诗词与古文方面的拓展,虽然能够让学生开拓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但这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满足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需求,当学生走向社会时,口语表达与写作能力还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创新。
二、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改进与创新的策略
社会仍在不断的飞速发展,为了保证能够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已迫在眉睫,大学生文化素质又是综合素质的前提与关键,那么如何对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就成为了当今教育部门与学校的工作重点。
要想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必须对文化素养课程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首先,诗歌虽然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品位,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适当缩减文化素养课程内容的诗歌部分,同时要在课程的内容上增加名家作品,锻炼大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其次就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虽然在学校里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了充分的灌输,但是一旦面临就业困难与竞争激烈的社会的选择,很多学生会出现无从下手,力不从心的情况,用人单位虽然重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但是更注重的是表达能力与实践能力,有很多的硕士与博士毕业后,在求职信书写方面就能看出问题,格式不规整,求职信的特点无法突出,没有针对性,用人单位很难从求职信当中判断其实际能力。再次,现今社会的交往当中,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口才是最重要的,是人们智慧与能力的体现,好的口才也能够让人们之间相处和睦,心情愉快。如果一个人不能将准确的信息传递,那么就会给工作带来影响,甚至可能会给单位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就需要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比如说,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同时这也是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改进与创新的内容。
最后,就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牢固的掌握,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所培养出的人才才是真正为社会所需要,而不是仅仅只会“纸上谈兵”。丰富多彩的活动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大学生提高文化素养的途径。我们能够通过大量可供学生选择的活动来历练学生,这些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文化素养,同时也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大学生是祖国发展和国家强大的希望,同时也关系到民族发展的未来。因此,在改进与创新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上,我们不能仅局限于教育理念的提高与创新,重点应该落实到实际的教育过程当中,只有将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实践能力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才能保证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而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义遒.对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11-12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素质教育;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和综合能力,将素质教育和数学课堂完美融合在一起。学生能通过数学课堂提高自身素质,这个问题一直是当今社会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数学教师正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数学教学素质观的形成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差异性的,他们的知识、性格、能力、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必须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能力的提升。在此同时,要让学生产生主体意识,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由此形成数学教学素质观。
二、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对于初中阶段,学生最主要的学科之一就是数学,它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数学不仅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并且还有其他学科不具备的发散性。在其他学科中,问题的解决或许只有一种办法,但是对于数学这一门学科来说,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有一种办法,答案也不固定。所以,教师在教授数学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特点,有效的将数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1.辩证思想
数学具有辩证的思想,辩证主义是指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并且坚持质量互变原则和否定之否定的原则。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本身就包含着辩证的思想。如果我们能够发现数学中蕴含的这些的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正确树立数学观,教会我们用辩证角度去思考数学问题,并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与其他学科的密切关系。在数学教学中穿插辩证法的有关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加强学生对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风奉献社会。
2.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还应当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坚强的学习毅力,顽强探索的数学精神,并能够将这些行为更好地用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
三、如何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
数学作为初中教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意义。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目前我国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实施素质教育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向学生渗透素质教育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作为学生心灵深处的导师,必须要在自身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进而帮助学生找到自信心,从而让学生产生数学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传统的教育观并不强调素质教育的培养,一贯以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为目的,这早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现代社会注重的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实施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上,学生都是自由平等的个体,教师必须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能够真正发挥个体的潜能和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以知识的教学为中心,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改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和学生的基本能力密切相关,还和教师的授课方式有关。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除了从教师的知识水平评价,还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语言能力上得以体现。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思维逻辑,还需要在课堂上利用趣味性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诱导学生产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教师还要掌握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学习状况,能够针对每个学生作出不同的教学计划,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数学教材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满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作为未来的教育者,我们应该学会认识教材,规划教材,进行教学的设计。对课堂实施民主化管理,实现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经济水平迅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越发提升。在这样的现状下,教师不应该局限与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应当在完整传授教材的内容的基础上,引进一些能让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文化和数学史例,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也学会关注国家大事,掌握国家时事新闻,注重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建设民主化的教学课堂,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的个人尊严,用真心去聆听学生的心声,既是学生们的老师,也是他们心灵的朋友。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摆脱对数学的厌恶,体会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的数学课堂变得活泼自由。小结素质教育作为现阶段我国教育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辛的工作,它要求我们应该全面了解初中数学教学素质教育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能力。积极做出相应的措施去改变我国目前素质教育的基本问题,实现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的完美融合,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素质教育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快、普及面广。大部分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之后都可以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因此,在职业教育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在职业教育中英语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文化素质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在日常教学中要将英语国家的文化与知识进行有机结合。那么,中职英语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呢?第一,学生要正确掌握课本上的单词、语法、语句结构等;第二,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第三,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英语自学能力和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
(二)道德品质方面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思想品德教育是第一位的。英语课程作为中职教育的重要课程,在其中渗透素质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应具备哪些素质呢?一是要具有良好的团结合作意识;二是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三是要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审美能力;四是通过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体会我国的传统文化,并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这样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心理素质方面众所周知,一个人成功与否,心理素质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一是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欲望;二是培养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观察力、理解力,让他们能够主动地进行英语学习;三是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英语的动机;四是培养学生勇于表达的自信。
二、如何在职业英语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一)提高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无论哪门学科的教学,教师都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的言行举止、职业素养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1]。职业学校的大多数学生都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如对当前社会经济的看法、自然环境的看法、对人文精神的理解等都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因而,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言传身教地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快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职业英语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了解有关英语国家的历史、社会形态、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断地挖掘素质教育的内涵,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教师还可以利用其他的途径,引导学生对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鉴于此,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促使自己知识结构的更新,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
(二)运用课堂教学进行素质教育渗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更新教学方式。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和内容。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这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2]。此外,要想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顺应课程改革,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三)对学生严格要求职业学校在日常管理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在现代职业教学的发展中,很多学校忽略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就进入社会,如果此时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就会对日后的生活和工作十分不利。基于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一方面,严格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3]。在日常教学中,除了严格约束学生之外,教师还要尊重和关爱学生,在学生学习困难或者生活有困难的时候要及时进行帮助。教师可以设置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对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种激励机制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对学生日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为此,在职业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将素质教育融入其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和管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
(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职业教育中,课堂的主体都是学生。因此,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更好地汲取英语知识[4]。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为了保证素质教育在英语课堂中的落实,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同时要利用信息技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合理运用各种资源在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中,教师如果要将素质教育融入日常教育中,就可以借助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网络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师要重视网络技术的应用,合理运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互联网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英语国家的歌曲、影视作品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英语国家的文化魅力,更好地进行英语学习。这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英语环境和氛围中感受英语文化,接受环境的熏陶,从而提升英语水平。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创新教学方式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将素质教育融入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对学生布置一些学习任务。教师还可以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主动进行探索,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的回答。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及时进行提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英语水平。
(七)营造良好的素质教育氛围在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中,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塑造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创建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能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园内,教师将学校的环境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总之,教师精心营造良好的氛围,并将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能够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有效提高。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精神,使学生形成全面的、科学的认知,从而获得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