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7: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程资源建设应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资源库建设;共建共享;自主学习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中国教育的新常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如何利用网络平台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资源库,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成为当前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以现代设计史课程为例,探索依托世界大学城平台进行资源库建设的相关路径,分享资源库建设中的心得与体会,为同行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一、课程资源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1.资源缺乏系统性,重难点不突出目前,课程资源库的建设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注重各类资源的添加,但对课程资源建设整体规划的重视不够。如,对于资源上传主要还是依据资源的类型如视频、文档、PPT、动画、图片等进行分类管理,资源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对于破解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方面显得力不从心。2.技术标准不统一,成果难以共享不同平台在资源建设的技术标准方面没有统一标准,平台之间缺乏兼容性,阻碍了资源建设成果的快捷共享。如视频格式的标准,有的平台要求视频为MP4格式,而有的平台要求视频为FLV格式等。另外,资源在跨平台快捷共享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障碍。如,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资源只能对大学城用户实现共享,却无法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实现一键共享。3.重建设、轻应用,本末倒置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资源库的建设成为热点话题,许多资源库建设项目纷纷上马。但与在资源库建设上投入大量精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如何利用资源库实现建设的初衷,明显存在不足,导致不少资源成为了沉睡资源,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本末倒置现象。4.后续建设不足,资源更新少且慢由于在课程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课程资料的使用率较低,无法发挥资源建设的作用,也无法及时发现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资源库后续建设不足,课程资源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与完善,导致资源库边建边用、边用边建、师生共建、共建共享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
二、基于世界大学城平台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探索
1.建设目标依托世界大学城平台,系统构建现代设计史课程资源库,突破课程教学时空的限制,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永不下课”的课堂;促进资源库建设、应用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设计综合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设计史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和设计文化传播中的作用。2.建设思路按照“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思路对现代设计史课程内容进行分解,以知识点为单位制作课程教学资源,着力破解课程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制作课程的学习资源与资源导航,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问题解决方案;本着“边建边用,边用边完善”的原则,做好课程资源库的后续建设、完善与更新工作,确保课程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的可持续性。3.建设内容(1)重构课程内容体系根据现代设计史在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结合学生学情和职业岗位对学生在设计综合素养方面的要求,确定课程在知识、能力、素质三大方面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以现代设计史发展过程为主线,将现代设计史上每种设计风格作为一个学习项目,同时将每个学习任务按照国家、设计师、设计作品等划分为多个学习任务,每个任务里包含相应的知识点,根据这些知识点规划建设相应的课程资源。(2)制作碎片化的教学资源按照“素材—积件—模块—课程”的思路分层建设课程资源。其中,素材指的是图片、视频、微动画、PPT、测试题等最基础、颗粒化的资源,如一件设计作品的图片或解说视频等;积件是围绕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的任务),多种素材组合形成的资源,如每种风格代表性的设计师、设计团队等;模块是以课程的学习项目为单位组成的学习资源,如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设计风格等;课程包含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现代设计史课程教学中,借助课程教学资源库,引入信息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具体而言,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采用ISAS项目教学法或PBL问题导入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课后通过现代设计史资源库进行自学,在课堂上重点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4)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课程资源库在记录学生学习痕迹方面的优势,通过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线学习互动等自主学习情况纳入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督促学生培养自学能力;发挥网络平台可以跨越时空的特点,引入其他学生、教师同行、社会等多方参与对学生的作业、作品的评价,建立多元、立体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现代设计史课程资源库应用效果
1.初步实现课堂的翻转现代设计史课程通过建设课程资源库,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课前,教师学习任务,小组根据课程学习任务单完成在线自学,同时通过网络收集、整理学习资料准备课上的讨论话题;课中,教师引导各个小组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答疑,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课后,通过专题讨论、在线测试等途径巩固学生已学知识,打造“永不下课”的课堂。2.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大提升通过完成课程的相关项目、任务,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如,小组团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与团队协作意识,同时也锻炼了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与表达能力。3.教学资源师生共建共享将学生的优质作业与演讲视频作为代表性的学习案例补充到教学资源库中,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问卷,向学生了解课程资源使用情况,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及时完善课程资源库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使学生可以使用到更加优质的资源,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师生共建共享。
四、课程资源库建设心得
1.“学生为中心”是核心在开发课程资源库之前,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课程资源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解。在了解课程的教学现状、学生对课程的学习需求、学生的专业岗位和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有针对性地选择适用于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使课程资源库的开发更加科学、合理、有针对性。2.顶层设计是关键课程资源库建设的顶层设计直接影响建设的成效。在建设课程资源库之前,要熟知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指标体系,了解课程资源库建设要求,组建课程资源库建设团队,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接着,选择适应信息化时代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立适用于空间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最后,确定课程资源的制作与推广方案,具体到每个知识点(项目)的授课形式等,从而使资源库建设有序开展。3.精心制作是保障一是要精选课程学习资源,保证每幅图片、每个视频、每份文档资源的质量;二是要精心制作课程视频,无论采取专业的视频制作,还是教师自己制作视频,都要保证视频画面清晰、声音清楚、声画同步、播放流畅,同时针对关键的知识点配备字幕,适应学生在线学习的需要;三是精心制作课程导航,课程导航需要简洁明了且具有较强的交互性,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按照学习流程进行学习。4.推广应用是根本一是面向教学服务对象进行推广。可先从课程负责人所任教的班级开始应用,然后以点到面逐步扩大推广面。二是面向行业、企业人员进行推广。借助行业、企业人员来学校培训的机会,实现对课程资源库的应用推广。三是借助各级各类教学比赛活动面向同行推广。此外,还可以借助微信、智慧职教等多种平台进行推广,扩大课程资源库的推广应用范围,提升课程资源库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程进,樊亚娟.高职教育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不足与对策.广东化工,2016(6).
[2]葛圣彦.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3]杨贝艺.基于名师空间课堂项目的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库建设.卷宗,2016(8).
关键词:政校共建 公共实训基地 课程资源
课 题: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2-2013年度科研规划项目课题“政校共建开放式培训平台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576624。
公共实训基地是由省、市各级政府主导、协同相关单位建设的面向社会提供职业教育、技能培训、鉴定和各种技术服务、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培训平台,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硬件设施,是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保证。
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牵涉到硬件、软件、师资、投入和利用等一系列因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课程资源建设是公共实训基地软件方面最主要的建设内容之一,课程种类决定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匹配性,课程内容的多层次设置决定了与各种培训要求的适应性,课程资源形式的多样性则决定了培训质量的高低。
一、公共实训基地的课程资源
1.课程资源的定义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或学习资源。AECT(美国教育与传播学会)对课程资源的定义为:课程资源是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教学材料、学习环境和教学支持系统,是指一切可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物化了的显性的或隐性的、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学组成要素。这里研究的是狭义的课程资源,主要指人才培养方案、培训计划、课程标准、教材、实训指导书、视频、多媒体课件等与课程、教学有关的直接因素。
2.课程资源的特性
(1)公共性与开放性。公共实训基地属于国家所有,公共性、开放性是其最基本的特性。公共性强调面向社会,服务对象包括企业、职业学校和劳动者个人。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全社会所有对象开放,二是课程资源开放,三是全天候开放。
(2)先进性与示范性。先进性是指课程资源应紧跟技术发展前沿的客观要求,体现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重点突出高端职业和技能、新兴职业和技能、长周期技能、前瞻性技能的培训与开发。不仅如此,先进性还要充分体现在服务理念、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方面,以期做到以人为本和示范效应。
(3)实践性与操作性。学员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技能是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通过实训和操作,使学员熟练掌握实际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和核心能力。
(4)匹配性与适用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以实际生产为依据,同时又必须适用于学员的实训操作。有些设备或是价格昂贵,或是体积庞大,或是利用率低,实训基地不具备拥有的条件,但通过对其进行模块化、模拟化、仿真化处理,就能大大提高匹配性与适用性,达到实际操作的功效。
(5)完整性与系统性。大到一种职业,小到一项技能,都有其职业标准和操作要求。对于一个专业而言,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至于每一项操作步骤,课程资源应该是全面的,是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统一。
(6)综合性与通用性。在课程资源的总体设计上既要考虑技能训练的专业性,又要充分考虑相关专业的综合性和通用性。通用性强,能进行多专业、多技能的综合实训,能有效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发挥实训基地的最大效用。同时要注重职业素养和团队精神内容的安排,最终使学员得到专业关键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培训。
3.课程资源的建设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使各项工作开展顺利,实施有效,要自始至终坚持以下原则。
(1)工学结合原则。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吸收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专家能手等参与课程资源建设,真正做到课程资源与企业的实际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等紧密结合。
(2)科学化原则。突出人才培养方案、技能标准、课程标准等课程资源内容的科学与准确,既兼顾学员专业知识的掌握,又兼顾学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做到首岗能胜任、转岗能适应、发展有后劲。
(3)多样化原则。以传统的教材、实训指导书等课程资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资源为突破,以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课件为特色,建立并完善各类课程标准,多形式、立体化构建课程资源。
(4)标准化原则。构建并逐步完善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标准或评价指标,以标准化促进课程资源建设的规范化和特色化。
(5)结构化和动态化原则。要确保各种课程资源的合理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方便操作者使用;要保持课程资源的长期稳定,不断更新和维护。
二、课程资源的重点建设内容
面向的对象不同,培训的标准、要求、内容等也各不相同。以在校高职生为主要培训对象构建课程资源框架结构及相应开发规范,就能较好地兼顾多种培训对象,满足公共性、公益性、先进性和示范性的基地特性要求。课程资源重点建设内容包括专业标准、技能标准、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学习单元库和课程资源素材库。
1.专业标准
根据专业建设要求,专业标准应涉及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教育类型、学历层次、学制、生源、就业方向、培养目标、专业开设、基本条件等。面向不同的培训对象,专业标准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既要考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又要考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实施“规定动作+自选动作”的综合训练。
2.专业技能标准
专业技能标准主要源自国家职业标准、行业职业标准。专业技能标准的规定条目应包括:职业概况、基本素质要求、工作要求、理论知识与技能及相应比例等内容。
3.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
以职业岗位(群)的具体要求为依据,编制专业课程体系;以 “基本+特色”“规定动作+自选动作”的框架模式构建课程标准。专业课程体系应明确课程名称、学时、学分、颁布日期,主要包括课程描述(学时、学习与工作目标描述、学习与工作内容描述)、学习单元安排、各单元的教学内容、考核要求、授课教师基本要求、所需硬件、教材与参考资料等。
4.学习单元库
学习单元库是根据各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开发的,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学习对象、教学重点、教学工具、学时、教学方法等)、教学资料(包括教材、课程标准、讲授内容等)和各种教学资源素材(包括PPT、照片、摄像等)。由教学案例库、学习单元开发模板、自主学习平台开发模板和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学习单元开发系统是学习单元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5.课程资源素材库
课程资源素材库建设是一个边建设、边使用、边充实、边完善的过程。按媒体类型分类,主要包括文本文件库、图片库、动画库、视频库、音频库、课件库、三维交互和虚拟仿真软件库等;按应用类型分类,主要包括教学指导文件库(各类教材、学习指导书、试题等)、技术资源库(各类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技术文件)等。为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教学资源素材库应将参与资源库建设的著名企业信息纳入其中,主要包括:企业总体介绍、企业文化、企业主要产品、就业岗位信息、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情况、企业主页的超级链接等。
三、课程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是由绍兴市政府与地处绍兴的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的,是国家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单位。建成以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坚持公共性、公益性的基础上,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平台的优势,积极实施“‘教、学、做、工’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无论在公共服务方面,还是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实际工作岗位(群)要求为依据,构建并完善了包括34个专业的课程资源框架结构及其对应标准。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构建200余门课程资源库,搭建56门课程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编著以技能提升为主的校本教材87本,为持续稳定提升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夯实了基础。
二是强化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在教学组织方式上采用“两班制”“ 三班倒”和“课程周”,大力推广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CMM情景教学法( Customer Meets Machinist)”“一体化教学法”,真正使学生做到一人一机一岗的“工厂化”实训。随着课程资源的持续完善,教学改革的不断创新,教学质量和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连续五届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五获桂冠,累计取得全部15个冠军中的7个。
三是“超市式”培训,自主灵活。为了解决企业和社会学员学习与工作冲突的矛盾,根据学员职业特点和企业生产实际,实训基地以人为本,推行并逐步完善“超市式”“模块化”的培训模式,学员根据自己的需求,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培训包”以及其中的“培训模块”。
四是优化教材选用,校本教材特色明显。实训基地的设备多种多样,或是没有操作指导书,或是不对型号,或是等级低,给实训教学造成了较多的困难。在此情况下,学校制定政策,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统编教材,并采取措施支持教师紧密结合学校实训条件和学员实际情况,编著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内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性,项目案例丰富,且源于实际。
参考文献:
[1]姬瑞海,杜时贵,林克伟.政校共建开放式培训平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
[2]王良春.政校合作――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2007(8).
1.绪论
从教学角度来看,知识点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传递教学信息的基本单元,包括理论、原理、概念、定义、公式等,学习者学习一门课程主要就是对一系列知识点的学习[1]。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资源依据内容属性和规律,进行分类归纳,形成了一个个的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又包含多个知识点,教师根据知识点进行教学。知识点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又可以分为复杂知识点和元知识点。元知识点是不可进行再再分解的最小知识单位;复杂知识点由多个元知识点构成的知识点。在对知识点进行划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粒度,知识点的粒度小更有利于知识点的共享和重用。在本文中所指的知识点都是指元知识点。
将知识点应用在课程资源建设中,主要是为了适用除了课堂教学之外的学习方式,像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等学习者比较零散,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不固定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处于无监管、自由的学习状态一次传授大量的知识点的效果是不理想的。
2.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应用要注意的问题
将知识点应用到课程资源建设中,尤为重要的就是知识点的划分以及所划分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具体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分析教学对象特征,同一个知识点有可能教授的对象是不同的群体(例如:研究生、本科、专科),对知识点的提出、划分都有很大的差别。
(2)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导向同样是知识点划分的重要标杆,教学目标决定了要使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例如是进行探究性教学还是协作式学习)。
(3)注意不要将一个元知识点打散,要保证一个知识点的完整性,将教学内容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元知识点,并经过学习平台提供的媒体表现方式进行表现出来。
总之,在将知识点应用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用时,要对知识点进行适度划分,并要保证知识点及将其封装成整个课程时的完整性。
3.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应用
将知识点应用到课程资源建设中,首先就面临在我们面前四个问题:每个知识点划分多大;每个知识点怎么划;每个知识点多长时间为最佳;知识点怎么表现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们来逐个解决这四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每个知识点划分多大,也就是知识点的粒度问题。知识点的粒度在课程资源建设中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关键因素,粒度的大小直接会影响到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所采用教学形式。但是,至于要将知识点的粒度定为多大呢?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教师在对知识的粒度进行划分时很难把握这个度。知识点可以是一门课程、一个章、一节、一个段落、一句话都可以作为知识点的粒度,然后根据教学需求进行做组合形成课程。我们对知识点的粒度进行确认时,可以把粒度分为巨粒度,比较笼统,不能看清整体架构和细节,一般是指一个专业门类,其优点是对知识点划分不复杂,并且工作量小,但是这类的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可利用度不大;大粒度,一般是指一门课程,它和巨粒度的优点和缺点比较相似;中粒度,是指课程的章,它根据章大小和包含内容的多少来确定知识点的大小,中粒度的知识点的有的是有很高的利用度,有个和巨粒度和大粒度知识点一样,比较抽象笼统,不能被很好的利用;小粒度,是指课程中的一节,大多情况下,小粒度的知识点是比较具体的,能具体体现整个课程的体系,但是有个节可能会包含其他的知识点,也会有比较笼统的情况;微粒度,是对知识点的最小粒度也就是元知识,它可以是一个章节中的一段、甚至是一句话,或者是具体内容中的其他媒体元素,是最具体的知识体现。
巨粒度、大粒度对于一般的学习者不太适用,但是他也有存在的必要性,它主要是针对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的学习者进行进一步学习时提供相应帮助,至于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怎么进行都需要学习者自己具有一定的把控能力;中粒度和小粒度的知识点,能具体体现课程的体系结构,帮助学习者把握课程的全局,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具体进行指导才能达到很好的应用效果;微粒度,是元知识点,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知识点来进行学习,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如果不在整体的体系结构中而单独存在会让学习者选错甚至学错知识点,导致偏离学习目的,例如:整型变量的定义,在C语言中和在VB中是不同。
第二问题,怎么划分。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阐述,我们了解五种不同粒度的知识点有其各个优劣。所以我们在将知识点应用到具体的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每种粒度的优缺点对其进行分割和综合,达到课程资源建设的最优化。以下对划分的具体过程进行简单的介绍:
(1)确定课程的学科体系,既是在知识点的巨粒度中分离出大粒度的知识点。具体分析一门课程的的目标体系和知识体系的抽象概括。
(2)将一门课程中各个章进行详细分析,确定知识点的中粒度,确定每个章的目标和内容。
(3)针对每个章的每一节进行具体考虑,确定每一节的内容及其目标和表现形式。
(4)详细剖析每一节中的元知识点,并将其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音频、视频等媒体来体现出来,形成一个原知识点元素。
以上过程是将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应用的方式,也就是多个元知识点组成节,多个节组成章,多个章组成课程,多门课程组成学科的知识门类,这样既可以保证知识点的划分详实具体,又可以体现整体的知识体系架构。
第三问题,每个知识点的时间度,也就是每个知识点多长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最优。对于要建设的课程资源,所面向的学习对象,不管是在校的学生还是非在校生,他们的学习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习时间比较分散、自由;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进度自己安排;学习的地点不固定。以上特点就给我们在对知识点进行设计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就是知识点的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经过对以往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和提取相关的发现,14岁―18岁之间的学习者比较喜欢知识点的时间比较短的,如果教学对象时集中在这个年龄段的话,可以将知识点的时间压缩在5分钟―10分钟之间。18以上的学习者的能过更好的将自己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同一个问题上,所以如果面向的对象时这个年龄段的学习者,应该将一个知识点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30分钟之间,对知识的呈现效果最好。
第四个问题,知识点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一个知识点要通过什么样方式表现出来才能对学习者接受知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知识点的表现形式的确定是个复杂的过程,它是由学习者、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等多个要素共同决定的,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分析结果。一个知识点具体是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还是用几种媒体的组合来表现,首先要考虑学习者需求、性格特征、年龄特征,14岁以下的应该尽量采取图形、图像、视频,或者是几种的组合等呈现方式,14-18岁,可以采取多种媒体的组合,但是要尽量避免出现大量的纯文本;还要考虑本知识点要达到的目标效果,是掌握知识还是学习技能;还要考虑教学内容是抽象的理论介绍还是操作性的等等。
4.总结
本文是将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探讨了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怎么将知识点应用到课程资源建设中,两个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对以后课程资源建设特别是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义Web;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本体;RDF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4-3328-03
精品课程资源是一流教育教学资源的集合,是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应该供给大家学习和交流[1][2]。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准备。当今的时代是互联网盛行的时代,海量的精品课程资源以互联网作为平台存放着,但是用户能够从网络上真正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资源还是很少,其瓶颈就是现有的Web技术的局限性决定的。
现有的Web技术[3]使用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作为编写网页的标准语言,使用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可扩展性标记语言)实现不同格式信息间的交换。HTML语言是从信息的表现形式的角度来设计网页,它是面向用户的。而且,它的语法结构不严格,使得网页代码混乱无章,无规律可遵循。XML作为信息交换的载体,虽然解决了不同格式信息间传输的问题,但它很难揭示出信息的内容和特性。此外,XML自身有着领域的限制,不同的领域里,有着不同的XML语法规范,从而使得领域间的信息传输变得困难。此外,当前网络中各种信息的检索主要是通过网页字面关键词来检索的,也不能从语义上去检索。这些使得网络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都比较低。
语义Web技术[4]是当前Web技术研究的热点,也是Web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采用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替代HTML来编写网页,这种网页不但可以包含格式信息,还可以包含描述内容的其他信息,使得网页能够被机器理解。并且RDF是领域无关的,没有定义任何领域的语义。它采用OWL(Web Ontology Language)来描述信息及信息之间内在的关系,便于机器自动进行基于内容的信息检索。它使得计算机能够自动处理并理解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资源,并将整个互联网看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库。与传统的Web技术相比,它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具有更高精确度和细粒度的资源检索机制,以及能够实现异构系统间真正的资源共享。
本课题试图将语义Web技术引入到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构建基于语义Web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模型,这对提高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效率是十分有意义的。
1 语义Web的概念
在该体系结构中,第一层是Unicode和URI,是语义Web的基础,其中Unicode是国际通用字符集,是处理资源的编码。URI是统一资源定位符(Uniform Resources Locator,URL)的超集,支持语义Web上对象和资源的标识。第二层是XML+命名空间+XML Schema,用于表示数据的内容和结构;第三层是RDF+RDF Schema,用于描述资源及其类型;第四层是本体语言,用于描述各种资源之间的联系;第五层是逻辑,在下面四层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操作;第六层是验证,根据逻辑陈述进行验证以得出结论;第七层是信任,在用户间建立信任关系。
2 基于语义Web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
2.1 精品课程资源简介
2.2 语义Web的开发环境
本实验采用Protege3.2+Jena2.4+MySql的组合建立语义Web的开发环境[6]。Jena是Java的一个API,所以需要Java运行环境,该文使用的Java运行环境是Jdk1.5.0_04和MyEclipse。Jena主要功能是进行逻辑推理和查询操作等。Protege是开发本体的环境。Protege和Jena的功能是不同的,因此,都需要安装。它们均可到网上免费下载。Protege直接安装即可。Jena解压,把lib文件夹下的jar包添加到MyEclipse工程里即可。还需要安装MySql,安装MySql的前台图形界面管理程序SQLYOU,将Mysql驱动jar包添加到MyEclipse工程里即可。
2.3 基于语义Web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体系结构总体框架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是提供给用户进行精品课程资源检索、共享的平台。本实验中,使用RDF编写网页内容,使用Protege软件构建精品课程资源库本体及该本体中各对象及属性之间的关联。使用Jena进行逻辑推理和查询操作,并将逻辑推理后产生的数据结果保存到数据库中,以便反馈回给用户。本实验使用MYSQL台数据库保存资源查询结果。
本平台主要采用三层B/S体系结构,由表示层、逻辑层和数据层三部分组成[7]。表示层作为用户接口,用于显示查询结果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查询请求,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逻辑层是处于体系结构中的核心,主要包括查询解析(本体中间件)、逻辑推理和查询结果处理等三个功能模块。数据层主要用于对精品课程资源知识库的存储、维护、访问和更新等操作。
该平台运行检索功能的基本流程如下:
首先,用户登录到网站的首页,接着输入要查询的信息的关键词,并提交请求信息。这里的关键词不再只是页面关键词了。
3 结束语
精品课程是体现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成效的窗口,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现有Web技术的不足,使得有效资源共享率很低。语义Web技术是新一代的Web技术,它能使得机器可以理解信息的含义,在信息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上大大优于现有的Web技术。为此,本课题试图引入语义Web技术到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并设计出一个基于语义Web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系统整体框架。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我们将继续研究语义Web中的逻辑推理部分,优化算法,进一步提高语义检索中的查准率和查全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EB/OL].http:///tx.doc.
[2] 谭振江,魏洪,于前洋.“数字信号处理”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27(4):92-93.
[3] 张会平.基于语义Web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D].武汉:武汉大学,2005.
[4] Grigoris Antoniou,Frank van Harmelen.语义网基础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 高志强,潘越,马力,等.语义Web原理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一、构建教学资源库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逐渐普及,各行各业中都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工作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一年级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在学生今后的工作中会被广泛应用。因此,本文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例,着重研究在软件环境更新的情况下,如何构建新的教学资源库,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同时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应用,更好地为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现状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更新换代,我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更新,使用软件Win 7+Office 2010进行教学。本课程原对应的教学大纲(Win XP+Office2003)及计算机实训室所用软件均改至配套Win 7+Office 2010。在新的教学大纲下,我院原计算机精品课程内容也需要更新,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拟研究如何构建新系统环境下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源库,以满足新大纲下教师上课的需求,并更好的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相结合,把教学内容数字化处理,把教学设计思想与考试大纲融合,设计成符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电子化教学资源。
二、构建教学资源库的研究内容
(一)创建教学资源库的目标
摸索、总结一套适合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法,实现和新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Win7+Office 2010)结合,在新的系统环境和应用软件版本中结合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将资源库应用于教学,争取我院高职高专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合格率达到90%。
(二)研究内容
包括在教学大纲更新、软件环境升级至Windows7及Office 2010的条件下如何建设新的教学资源库,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乐学”,使教师能够互动式教学,并在乐学的基础上实现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无缝对接。在提高学生通过率的时候,避免形成应试教育,通过考试的同时掌握基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实现对各个软件的熟练操作。
结合本课程各模块的特点及新版教学大纲的要求,构建的教学资源库中应包含各模块的所有知识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资源库中呈现现有的知识点:
表1 各模块知识点在教学库中的表现形式
序号 知识点 媒体形式
1 计算机概论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
2 Windows 7操作系统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3 计算机网络基础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4 文字处理Word2010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5 电子表格 Excel2010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6 演示文稿 PowerPoint 2010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课程每一章节配备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课程中的所有实训配备使用南软极域教学软件进行屏幕录制的实训视频;课程部分授课章节进行教学录像;将教材及实训中使用的各种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进行分类整理归档,使其他教师在教学需要时,随时可从素材库查询下载。
(三)解决的教学问题
在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建设能够实现互动教学的教学资源库,使学生在课上学习之余,在课外时间能够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实现分模块强化练习。通过互动教学的方法,将原有实训内容提炼成教学资源库,围绕模块设计,“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顺利通过考试。
在应用旧的教学大纲(Win Xp+Office2003)时本门课程已有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并已挂上网站,但缺乏教学录像及实训视频。现大纲更新至Win7+Office2010后,教材已及时更新,但精品课程网站上课程内容及教学内容尚未及时更新,同时学生操作实训也进行了更新,根据所做更新,拟在精品课程网站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教学资源库,更新教学及实训内容,完善素材库及课件库,补充重点章节的教学录像,并利用教学所用南软极域软件进行实训操作的屏幕录制,完成实训视频的制作,使学生在课后亦能完成自学。
三、构建教学资源库的基本步骤
(一)拟采取的基本步骤
结合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拟采用下述方式开展研究:
实施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由课题组牵头,计算机教研室共同探讨,并查阅收集资料,确定新考试大纲下教学资源库应包含的模块,拟定出课题计划,并做出下一步工作的具体分工。
实施第二阶段:建库。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构建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总体结构。包括:课程资料库、试题与习题库、课件库、素材库、网络学习平台。
根据架构好的总体结构,明确分工。进一步根据总体结构及其下设子模块,整理收集新大纲及新系统环境下的资料,对原有精品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后增加的模块收集资料入库。对新考试大纲下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做匹配更改;对新版教材所用的教案、课件及时更新;对新设计的17个实训,利用南软极域教学软件进行屏幕录制,可将整个实训在电脑屏幕操作过程中录制下来;对新考试大纲下教师的授课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像。
将整理好的资源库到网站。可利用现有的精品课程网站进行改造,将新的内容完善至网站,在教学中推广教学资源库的应用,鼓励学生课外多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使用教学资源库,实现更多互动效果。
实施第三阶段:应用及总结。推广应用教学资源库,根据教师授课及学生使用的反馈,对教学资源库进行功能性评价与改进,对所有的资源进行新的技术评估。根据交流汇总,形成研究报告。
(二)现阶段实施成果
已构建了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资料库,包含课程性质、课程评价、教学队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设计等;试题与习题库,包括理论习题、上机实训题、理论模拟题、上机模拟题、历年计算机等级考试真题;课件库,包括包含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素材库,包括教学录像、实训操作视频、教材及实训中使用的各种素材;网络学习平台,包含在线实训、在线模拟测试及交流平台等模块。
四、构建教学资源库的主要特色
实践性操作强。可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软件南软极域多媒体教学系统辅助教学资源库的创建,该软件是计算机实训室授课的教学软件,可以利用其屏幕录制及试卷编辑等功能,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大纲进行教学资源库创建,实训视频具有极强的可实践操作性。
资源利用性高。相同的资源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组织和服务,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来源广泛。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案例。
具有共享性。利用搭建的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关键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9)02-485-02
University High-quality Courses Digitized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d Application Research
LI Zhi-yong1, WEI Hong2
(1.Center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Guangdong Business College, Guangzhou 510320, China; 2.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Guangdong Business College, Guangzhou 510320, China)
Abstract: The high-quality courses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niversity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he educational reform project, It is an important action of university to realize the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 sharing and the promotion informationization teaching.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high-quality courses constructed the digitized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motion applies two important aspects and has conducted the analytical study to it.
Key words: high-quality courses; resources construction; promoted application
1 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教育部于2003 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本着“开放和共享”的精神,旨在建设一批集合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六年来,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07年已评出国家级精品课程1798门,并已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
精品课程所彰显的价值理念是一种整体优化意识、合作共赢意识和全程教学质量意识。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是精品课程的两个方面,必须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才能实现精品课程的价值。建设是基础,应用是目标,建设与应用密不可分,建设精品课程是为了更好地应用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经过教学活动的应用检验,既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建设者与使用者、同行教师、专家之间的互动,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并使课程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完善,实现了持续建设和提升,因此,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同等重要[1]。
2 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建设、应用、评价与再建设等环节,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与评价能够促进课程的更新与进一步建设。目前,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重资源建设,轻推广应用
各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都比较重视。由于精品课程立项评审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致使各高校纷纷将主要精力放在课程立项建设上,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动精品课程建设。据不完全统计,除国家级精品课程外,省级精品课程数量已达一万多门,此外还有数量更多的校级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和应用是实现课程先进性的重要保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精品课程资源利用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利用率不高。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各高校开发平台不一致,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基本上是谁建设,谁使用,谁管理;另一方面,高校对结题后课程持续建设和应用未引起足够重视,鼓励教师开展后续建设和应用方面的政策机制不健全,因而许多精品课程建设后继无人,课程使用较少。这种重申报评审轻建设应用的短期行为,背离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应用。
2) 学生对精品课程缺乏了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最大收益者,理应成为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的积极参与者。但实际情况是,精品课程建成后学生使用的并不多。某高校调查数据显示,随即抽取的学生只有30%左右了解精品课程,经常使用精品课程的学生仅为10%左右。学生极少使用的原因中,不知道精品课程存在的占35%,认为网上资源对学习帮助不大,不愿意使用的占20%。由此可见,学生对精品课程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了解,学生个人信息技术基础层次不齐,对传统学习模式产生依赖,加之部分教师不注重宣传引导,一些学生没有个人电脑上网时间受阻,校园网速度慢等原因,导致精品课程短时间内难以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2]。
3) 教师应用精品课程积极性不高
教和学是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精品课程的应用与评价离不开教师。当前,在教师应用精品课程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许多教师对如何实现精品课程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感到困惑;2)部分教师认为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大学教师个性化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矛盾;3)少数教师对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4)缺乏网上资源版权保护机制;5)持续建设和应用机制不健全等。
另外,教学效果体现着课程建设目标,是教师参与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的重要推动力。目前,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建立精品课程延续资助计划和复评制度,对结题精品课程后续建设和应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复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网站是否连通?2)教学录像是否全程上网?3)教学资料是否及时更新?4)辅导答疑模块管理情况等,而对于学生浏览教学资源获取教学信息完成教学环节,以及他们自主学习的需求和学习效果等涉及不多,因此,复评结果难以得到教师的接受和认可,从而影响了教师应用精品课程的积极性。
4) 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教学资源与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两个方面,体现着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平。高水平的教学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教学资源包括教育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整体性的特点。高水平的课程网站是课程展示与应用的平台,是课程实施基于网络的主题研究、协作式学习的系统,包括教学模块设计、教学资源链接、交互功能开发、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体现科学性、艺术性、有效性、友好性的特征。目前,一些精品课程存在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教学内容先进性、教学设计科学性与合理性体现不足的问题;另外,部分精品课程网站存在重辅助教学功能设计,轻自主、协作学习方式支持;重内容呈现,轻教学环境设计;网络速度慢,流媒体视频效果不佳,资源丰富性适用型不强等问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不能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精品课程的使用[3]。
5) 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支撑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为提高学校教学现代化水平,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高校纷纷启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还购置专用服务器,扩充校园网带宽,改善校园网硬件支撑环境。目前,一方面网络运行速度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另一方面网络对教师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课堂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多由教师自行开发,作为非专业人员,教师开发的多媒体课件水平参差不齐,课件应用存在诸多问题;其次,精品课程对现代教育技术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但部分课程项目缺乏教学设计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参与,导致课程教学设计不合理,网站制作存在困难,求助社会专业公司开发网站又面临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维护不便,缺乏特色等不足,因此,精品课程的网络支撑与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3 加强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的主要途径
1) 加大宣传力度,使师生树立对精品课程的正确认识
精品课程宣传可以从项目宗旨、功能、资源和使用等方面进行。精品课程为了教学提供了优质丰富的资源,为师生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活动搭建了平台,所以,精品课程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学生参与精品课程学习,可以感受名师的教学风范,体验教学改革的成果,拓宽学习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能够激发他们投身教学改革,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2) 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水平
① 推进名师名课工程。对校内主要公共课和公共基础课设立课程负责人岗位,聘请高级职称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主持课程建设。课程负责人聘期三年,每年发放一定数量岗位津贴,将课程建设成效作为他们岗位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为鼓励和引导高级职称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可以将教师教研量化考核后与科研考核结果一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范围。
② 实施精品课程跟踪管理。持续建设和应用是实现精品课程科学性和先进性的重要保障。课程跟踪管理就是学校将课程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过程从建设期延伸到项目结题后,通过定期复评建立课程档案,了解课程动态,不断完善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保障激励机制,推动课程的持续建设和发展。复评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分类进行,重点应该放在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效果、教学应用、网站维护与更新等方面。评估课程教学效果,学生的感受是第一位的,专家、同行的意见和建议同样不可忽视。可以通过匿名聘请校外专家参与评估,组织教学督导跟踪听课,召开师生座谈会,进行现场评估等方式,多方获取信息。对于检查情况较好的课程,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有效,继续划拨建设经费,也可以适当调整课程工作量计算系数;检查情况较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要求限期整改。到期仍不能完成整改任务的,撤销荣誉称号停止拨款。
③ 完善课程持续技术支持与服务机制。在精品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中,组织体制是保障,技术系统是条件,教师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是核心。教育技术人员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教学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为激发他们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实现对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深入协助与支持,学校可以建立一定的激励引导机制。如:把一定比例的课程建设经费以项目方式划归教育技术中心,要求项目组吸纳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同时,学校根据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情况决定下一年度经费划拨数额。
④ 以课程建设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在强调教育技术的同时,更关注“人”的价值,不能把精品看成是传统教育的网络搬迁,而要求在新理念和新技术背景下重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掘其内在价值。教学改革与研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建设高水平精品课程离不开教学改革。但教学改革往往不是孤立的,教学成果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所以,精品课程建设需要长期、持续、系列化进行。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注重将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实施创新与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起来配套进行,以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和课程校本特色的培育;另外,精品课程建设应该与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以利于依托学科优势,整合教学资源,建立精品课程专业支撑平台;还可以筛选一些教师队伍素质高,教学研究基础好,教学改革条件相对成熟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专项建设,以加快教学成果形成步伐,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4 结束语
真正的精品课程将是经得住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并具有发展性的课程。只有当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建设、课程平台建设等内因与国家的关注支持、学校的环境保障、学习者的认可等外因完美结合时,精品课程也才真正走上了精品之路。当精品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切合了学习者需求,成为了学习者学习和参考的重要资源;当精品课程配套设施发展健全,课程建设与维护走上了科学规范化;当精品课程监控、评价与管理制度走向完善之时,也是精品课程实现持续发展之日。精品课程必须常建尝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建设和广泛应用,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目标。不断完善的政策制度、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富的教学实践、逐步深化的教育教学改革、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支撑环境将成为精品课程可持续建设的强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宋德如.略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7,4(4):58-60.
【关键词】大学城空间;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高职公共英语
一、什么是世界大学城空间
世界大学城()是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并以远程教育为核心、综合了远程教学、及时通讯、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的一个虚拟又真实的大学社区平台。世界大学城这个平台包含了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教师空间具备了资源储备、开放式学习、开放式教学、交流展示等功能。因此,大学城平台上的每一个教师都可以利用这个空间进行课程资源的建设、储备及应用;每一个学生也可以通过老师的空间来学习所学的课程,并且和老师互动、交流学习上的问题。学生也可利用自己的空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积累自己的学习资料。
二、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现状
目前,在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中,公共英语都是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二学期开设。第一个学期以学习实用英语并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以下简称3A)为主。第二学期,学生进入职业英语的学习,并且由于大部分学生通过了3A,他们开始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做准备。其次,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也是教学的目标之一。通常老师会将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团队,以英语为载体的学生团队活动会贯穿于整个教学中。这些活动符合高职生活泼好动的特性,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再次,大一英语课时有限,学生要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考试并完成英语团队活动,只有利用课余的时间,通过自主学习或团队成员积极组织、配合才能完成。然而,高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老师们常常会花较多的精力来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常用的方法是以任务为导向和以兴趣为引导等方法。
三、基于大学城空间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现状决定了教师要基于以下原则来建设该课程的空间资源:(1)有利于学生完成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2)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指导;(3)要以任务为导向、以兴趣为引导;(4)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这些原则我在自己的教师空间中对课程资源进行了重整、归纳并应用于教学。目前教师空间公共英语课程资源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 与教材相关的教学内容资源
大学第一学期开设的是实用英语课程,我院采用的教材是《新视野英语》,因此空间资源包括基于教材内容的PPT课件(包括每个单元的PPT);第二学期开设的是职业英语,因为专业不同,每个专业会选取不同的职业英语教材。以经贸专业为例,我给他们选用的教材是外研社的《新职业英语——经贸英语》。基于这本教材的PPT课件也放置在空间中。上课时,老师打开空间中的PPT课件,就可以给学生上课了。学生也可提前浏览老师的课件,了解将要讲授的内容,做好预习。课后,如果有同学觉得有课堂上没听懂的,同样可以去登录老师的空间,查看授课内容的课件,以弥补缺漏。在空间中,学生也可以就学习方面的问题和老师交流。
(二) 与3A考级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相关的课程资源
我院所有大一学生第一学期都要参加3A的过级考试,在第二学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要参加大学英语四级的考试。尽管针对这两种考试老师会做相关的辅导,但主要还是靠学生在课余时间做相当程度的真题来完成。因此空间资源还包括3A及四级历届真题及答案、各项题型分析、解题技巧、四级写作模板和各种范文。在英语考级中,听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模块,听力音频可单独放在一个栏目中。这样学生在课余的时间登陆老师的空间,找到这类资源,就可以做相关的练习了。学生也可以下载下来,放到自己的电脑上或智能手机上,学习起来非常方便。
(三) 与学生团队活动相关的课程资源
全国的各个高职院校都在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此课程改革强调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即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具体的方法是通过以学生团队的形式来学习。因此设计以英语为交流载体的学生团队活动成为了公共英语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第一学期设计的是以“my roommate”和以“English game”为主题的英语团队活动。“my roommate”主题活动是以寝室为单位,挖掘自己室友的特点,用英语相互介绍,并做成图文并茂的PPT形式;“English game”主题活动是由学生团队自己设计适合全班同学参与的英语游戏并组织全班同学一起参与。 第二个学期的活动是“English play show”(英语剧表演)和“the plan of starting a business”(创业计划展示)。英语剧表演活动要求以学生团队为单位,可以自编剧本或查找已有的剧本,然后自导自演;创业计划展示活动要求学生团队用英语为载体展示出自己小组的创业计划。为了支持学生完成这些活动,老师必须在活动方法和资源上给予指导,这些活动的方法和资源(包括书籍、网址、视频、剧本、PPT格式、创业计划的基本内容、英语游戏范例等)都可以放在空间中,供学生随时学习、参考。
(四) 以兴趣为引导的英语视听资源
无论是学生参加各种英语过级考试,还是英语课程的考核,或者是完成各种英语活动,都离不开对英语基本能力的掌握。促使学生掌握这些能力,我们除了以各种类型的任务为导向,也坚持以兴趣为引导,因此教师空间中提供多种多样的英语视听资源并对其分栏目归类,如英语音频资源和英语音频资源栏目等。英语音频资源包括英文歌、李阳疯狂英语、美国之音(VOA)和BBC等,英语视频资源包括各类经典英文电影、英语演讲视频、及其他受欢迎的英语学习视听资源,如《family album USA》、《hello, American》等。老师在课堂上根据需要可随时打开空间,调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学生们也可随时随地利用掌上电脑或手机来使用这些学习资源。
四、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普及,教师利用网络空间进行教学的方式和内涵将进一步扩展和延伸。人们将不断探索空间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方式,我相信,基于大学城空间这一平台的公共英语课程资源及应用也将随之更充实丰富。
参考文献:
[1]桂杉杉.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3)
[2]杨炳奎,李静艳.如何通过整合资源促进英语课程改革[J].基础教育论坛,2010(04)
[3]姜晶.网络环境下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教育信息技术,2009(7)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052-02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iochemistry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XIE Ying, XU Chongli, WEN Gang, GE Yakun, YANG Mei
Abstract The significance of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sele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content,
the methods of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etc are elaborated, combined with biochemistry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 construction, concept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mmon constructed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 has been put forward, obtained good results in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biochemistry; network teaching;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1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网络教学被更多地引入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许多高校为适应网络教学的需要,开发了相关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1-6]。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速度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网络教学的发展,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使用效率不是很高。因此,如何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方向,加强对网络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科学合理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是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对生物化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为高校构建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提供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2 生物化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目的
网络教学资源是开展网络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从网络教学媒体的特点来看,其最大优势就在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使学生享受到高水平的优质资源和信息化的学习支持。从学生的特点来看,除了生物类专业外,非生物类的一些专业也开设生物化学课,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各不相同。而网络教学的开展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因材施教。从生物化学课程特点来看,内容多,难度大,并且课时有限。网络教学的开放性,使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深入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要素,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科学选择。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配合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开发建设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网络教学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3 生物化学网络教学资源建?O的内容
课程基本教学资源建设 基本教学资源即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所必需的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考核方式与标准、课程信息、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习题、试题等内容,由教师总体设计,开课之前上网。教学资源自主开发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课件的制作,需要选择合适的模板,运用规范的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图表、动画、视频等媒体形式表达课程内容,合理搭配,优化组合,取得最佳效果。如生物化学反应原理利用动画表达效果更好,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大分子的认识与理解。
课件内容上要反映学科最新成果,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要穿插一些应用实例,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课件的制作应系统充实,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既考虑教师授课需要,也考虑学生自主学习需要,还能根据学科发展每学期进行补充完善,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
构建网络平台下的课外教学资源库 课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原则是突出主题,追踪前沿,充分利用互联网海量的资源,按照生物化学教学需要进行筛选、分类、编辑、整理,把与本课程相关的信息资源整合到教学平台,形成具有自己教学特色的资源。课外教学资源库内容包括生物化学研究进展、应用实例、生物领域科学家生平介绍和科学探索故事、生物化学相关网站、相关期刊介绍、考研试题、生物化学精品课和公开视频课网站链接等内容,汇聚最优质的学习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潜力。
建立在线答疑、交流系统 实现网络交互式教学的途径有讨论板、电子邮件等功能。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开设专题论坛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讨论、发表观点、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回应。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发起讨论,得到教师或同学的回应,有机会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充分表达,从而达到知识的升华,促进协作学习。教师还可以在线布置作业,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完成并提交。
4 生物化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方法
支撑平台的选择 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必须首先选择支撑平台。为了实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利用吉林化工学院引入的超星泛雅教学平台为支撑,使教师方便快捷地建设网络课程,开展答疑、讨论、作业等互动教学活动。
精心设计教学资源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环境,建立符合生物化学课程特点的教学资源体系,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教学设计思想。以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学习为根本目的,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制订具体计划,按照网络课程的规范与要求,精心设计与建设本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更新。
师生共建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各种需求,提倡师生共同参与,将资源建设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学生不仅能使用教学资源,还可以将资源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与大家共享。如教师主题,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自行搜集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后提交到教学平台,完成主题任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完成知识的建构。
5 生物化学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
教师辅助教学 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登录成功后,可以查看课程资源,进行长期的课程内容循环建设,组织教学互动活动,指导学生自我学习、自主讨论,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还可以建立习题库,根据每章节教学内容,从习题库中抽取适当习题在习题模块中。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登录后,进入生物化学课程空间,查看课程教学资源,在网上完成作业,进行互动交流、主题讨论等学习活动,也可以在网上复习课程内容,解决疑难问题,还可以把自己查到的有关信息上传到网上,与大家共享。
教学评价 教师通过后台可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通过学生上网的学习情况、习题完成情况、讨论参加情况、资料上传情况等进行基本的教学统计,分析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有依据地给出学生平时成绩。学生也可以与教师实时沟通,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6 生物化学网络教学资源应用效果
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学习素材,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了学科视野。师生通过交流彼此的学习资料,使得师生之间、不同年级之间、不同专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拓宽了教学空间,增加了时间,只要硬件条件允许,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入平台学习、交流、完成作业、复习课程内容,实现轻松愉快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摘 要:随着英语教育中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大学英语课程迫切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课题组从课程建设和资源建设出发,构建了一套符合行业背景高校以语言应用能力为核心、包含多种拓展课程的核心课程体系。同时,依托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建设多元英语学习和测试平台,先后建成语言自主学习平台、口语测试平台、写作批改平台和考试测试平台,有效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升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行业英语应用能力等多方面能力,有效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学效率。
关键词:拓展设置;自主学习;综合应用能力
一.引言
语言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随着人才标准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对学生英语需求的多样化,学校提出了培养新世纪创新型、外向型人才的要求,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方面,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基础之上。在传统语言教学中,尽管开展过各种语言教学改革的尝试,但由于忽视了课程设置的导向性作用,出现了不论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一锅煮”现象,造成“聋哑英语”现象,语言能力往往仅凭“一张试卷定乾坤”,大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薄弱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应用”成为制约语言教学改革的“瓶颈”。以“分级分类,因材施教,自主学习”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既能为语言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着力点、突破点,更能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供动力和保障。
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导思想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和奥运会以及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英语教育在全民范围内进一步普及和提高,各级各类学生的英语水平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为适应新形势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从2008年起,我校英语教学一改过去单一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确定分层次、分类别、自主式教学指导思想,整合利用学习者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自主学习理论等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全面开展细化课程设置,优化资源建设,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实践。围绕“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一个目标,通过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多次研讨,凝练出“一个目标、三个体系(基础,拓展,网络课程)、四个平台(自主学习平台,口语测试平台,写作平台、互动交流平台)、五个转变(教学理念和目标的转变、课程设置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评价体系的转变),构建“多维”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
三.围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改革
以细化课程设置为突破口,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抓手,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改革过去单一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确定分层次、分类别、自主式的教学指导思想,形成一套基于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以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全方位实施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分级教学+后续阶段拓展选修课程+网络课程体系;开展课堂面授、网上自主学习、集中答疑为一体的三维互动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听、说、写能力的培养;开辟网络课堂、英语电台和英语角等多维立体的语言学习园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英语学习和自主学习资源;强化课堂和网络自主学习的质量监控过程,切实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1. 因材施教,细化课程设置
分层次教学:新生入校时即进行英语水平测试,根据测试成绩以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的课程设置,分别设立“长望实验”、“长望强化”、“长望提高”、“普通”、“预备”、“国际”和“民族”等层次的教学班级。分级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重视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在第三、四学期为起点高的学生开设 “英语写作”、“英语口语”、“英汉翻译”、“”等选修课。选修课的开设起到“因材施教”和拓展学生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目的,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切实地提高语言应用水平,受到广大学生欢迎。
拓展课程教学: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内容和编排更为科学的英语后续课程及其管理体系。在学生具备了扎实的语言基础的前提下,进入英语后续阶段即应用型课程教学阶段的学习。目前开设的英语后续课程有语言技能课程(高级英语听说、写作、翻译、口译等)、语言应用课程(科技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媒体英语、旅游英语)及语言文化课程(英美概况、语言与文化、英美文学欣赏等)。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和文化素养,满足学生对语言学习的需求以及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网络课程教学:主要利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提供的《新理念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系统》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提供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系统》,将部分课程学习任务转移到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学生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完成教师在系统中设定的学习任务,通过系统在线测试考核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习成绩。通过网络课程,学生的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听力能力均有较大提高。此外,还开设部分课堂+网络结合性课程,如网络英语写作。课程以课堂精讲,课外多练,快乐写作为指导原则,凭借计算机及网络的优势,创造真实的社会学习语境,通过观察、比较、反思等认知活动,进而提高学生用英语写作的实际书面交际能力和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
2.优化资源,构建多维学习环境
改革语言实验教学,构建分层次模块化的语言实验教学体系,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多媒体交互、综合处理等多项技术,科学合理地架构出一套以系统控制中心为核心,以网络为依托的多功能、全方位、高效率、网络化的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先后两次成功申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并于2011年被批准建设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过十几年的投入建设,已经由单一的模拟语音实验室发展为现在集教学科研与训练为一体的多维数字语言综合训练中心,是南信大唯一的学科综合训练中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具人性化的“教与学”、“学与练”、“学与用”的实践环境,实现“分层次、自主式、个性化”的突破时空概念的教学模式。语言学习中心可以完成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教学效果的跟踪、记录、评估、分析、反馈、综合信息查询等各项工作。
外语自主学习平台:平台主要有资源中心、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网络考试、课程网站生成、教学门户等子系统,涵盖了资源建设与管理、教学、互动、网络化考试、课程网站建设、门户展示等功能。教师通过它形成自己的教学资源乃至教学特色;同时也鼓励学生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有利于促进教学的过程性评估和协作式学习模式的推广。
英语口语测试平台:平台采用先进的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可完成口语学习和测试功能,实现口语测试的高度自动化,基本无需人工干预便可完成测试、反馈和统计;听力测试、对话练习、朗读训练、单词学习等主要功能都是采用学生―机器交互式进行,可以支持至少1000用户同时在线进行测试与学习。
写作测试平台:教师可在线给学生布置作业,系统自动分配到教师所在班级学生的作业目录下。学生登录后可直接做答。完成作文后提交答案。教师可在管理界面设置系统修改或教师修改,或系统+教师修改模式,给出最终得分。
语言学习互动平台:帮助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所学习的课程,展开多样化的在线教学交流与互动,可以实现网络答疑、课程论坛、作业管理、成绩管理和成绩分析等功能,有利于促进教学的过程性评估和协作式学习模式的推广。
3. 加强监控,实现全程化、精细化管理
全程化管理:对教学缓解而言加强对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辅导、教学总结等教学环节的管理,不断提高实施水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课程设置而言,“全程化”,即从大学一年级开始, 大学英语教学管理贯穿始终, 四年不断线。“全程化”不仅仅针对教学计划内课堂教学,还包括自主学习和课外活动等诸多实践环节。通过合理安排基础阶段英语课程、拓展课程和网络课程等一系列课程, 特别是重视与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计划外的自主学习、课外竞赛等活动,保证学生在大学四年内大学英语教学的连贯性、促进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高。
精细化管理:在大学英语教成的全程中各个环节和节点都落实管理责任,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和规范,将管理责任具体化、考核目标明确化。要求每一个管理人员都要到位、尽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等等。为了实现精细化管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明确教学管理人员责任。2、重视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管理。3、坚持制度化管理。4、关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因素。
四.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实现教、研一体化
以优化资源建设为支撑,以细化课程设置为突破口,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抓手,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因此无论是在教学、资源建设还是教改、教研方面我们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改实施以来,全校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各类英语统考成绩得到提高,体现在机测口语、写作成绩、大学英语考试成绩、课外竞赛成绩以及实际口语与交际能力均取得明显提高。我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稳步提高。
分层次、分类别的课程设置和各类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针对性强,不仅培养了学生语言的应用能力和跨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对提高英语水平的需要,受到学生的欢迎。同时,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基础上,教师队伍朝着专业化、团队化方向发展,以教带研,以研哺教,教师在教学、教改、教研中形成了以课题为支撑的多个团队,取得了具有较高水平和影响力的教改教研成果,较好地推进了大学英语进行改革。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本文系教育部国家教育规划课题《行业背景高校中的英语后续教育定位与特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DIA100274
参考文献:
[1] 陈红.个性化拓展课程为主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式改革的探索[J].外语教学,2013(4).
[2] 关兴华.基于ESP理论的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实证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4(3).
[3] 邵华.大学英语精品课程泛在学习资源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8).
[4] 王红成.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试验研究――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12).
[5] 王红成.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写作教学试验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4(3).
[6] 肖岭.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理论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2(4).
【关键词】微课 水文水利计算与应用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36-01
《水文水力计算与应用》课程是湖南省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水利工程专业是省级精品专业,也是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可以掌握水文资料的收集、设计年径流计算、设计洪水计算等专业技能。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教育理念不断的创新,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利于其有效开展,为此“微课”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一、水文水利计算与应用课程对微课资源的需求
基于以下几点原因,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水文水利计算与应用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有效开展: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基础普遍薄弱,对计算有畏难情绪。由于该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理统计学基础,而高职学生通常在该方面的基础较差。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工作难以开展。
其次,传统教学资源利用率低,不利于学生学习。现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国家对精品课程的开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但传统的教学资源内容过多,视频的时长在一个课时左右,资源的主体和突出点都不明显,让学习者盲目而失去耐心。
最后,实践机会缺乏,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能力差。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独特的特征,在教授学生理论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国内水利高职院校,大多数缺乏各种水文水利模型监测与计算的校内实训场所,在课堂内通过传统的教学资源,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操作步骤的直观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差。
而微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传授知识的方式不再局限于课堂。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通过将课程资源制作成碎片化、片段化的微课,利用最简短的时间对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进行逐一讲解。学生通过微课,既能亲眼了解各种实践操作的过程,也能利用自己的零散时间完成对课程的系统学习,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水文水利计算与应用课程的微课资源建设
(一)水文水利计算与应用课程的知识点拆分
目前水文水利计算与应用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包括五部分内容:水文资料的收集、设计年径流计算、设计洪水计算、水库的兴利调节计算、水库的防洪调节计算。这五个知识点内又有多个技能点,但并非每个技能点都需要制作微视频,因此要对所有的技能点进行解构和评估,形成微课资源中新的技能点。
(二)微课的结构设计
“微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表现形式,其特点以短小精悍著称,视频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要在如此短短的时间内将一个技能点讲解透彻,就必须对微课的结构进行精心设计。如水库的兴利调节计算,首先采用水库现场拍摄的视频和制作的图示作为视频源对水库兴利调节计算的任务和目的进行介绍,以最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然后采用实例计算对兴利调节进行讲解,计算的过程要求简捷又不遗漏细节,使学生能根据展示的计算过程进行独立计算;最后在视频的结尾设置合理的提问和简短的总结,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三)微课的制作
1.微课视频的录制。微课视频的主要制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摄像机拍摄,可以借助于专业摄像机或DV对教学过程进行拍摄;②智能手机拍摄,用三角架将智能手机固定,拍摄教师在白纸上的教学过程。③电脑屏幕录制软件录制,可以通过录屏软件,对各技能点在电脑上的操作过程进行录制。
2.微课视频的后期编辑和输出。微课视频录制完成之后,制作者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视频进行一定的加工和处理。比较简单易用的视频编辑软件有Camtasia Studio、会声会影等。
(四)微课的
微课制作完成之后需选择合适的平台,以方便学生在课前课后应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目前国内的微课平台有可汗学院、中国微课网等。
以上提到的微课资源建设模式已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解决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主要问题。但由于《水文水利计算与应用》课程教学是一门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如何让微课取得最佳效果,对于微课资源的建设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61-65.
[2]蒋咏华.高校微课建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设备,2014(23):73-75.
[3]袁金超.基础教育微课资源设计开发的现状分析与政策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关键词〕高职艺术类专业微课程资源资源建设
在数字化手段日益丰富的今天,传统的网络课程已经不能较好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取而代之的是移动学习、微型学习等非正式学习形式。“微课”作为一种短小精悍的教学资源形式,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便捷,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学习都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拥有感,它弥补了现有在线视频课程冗长拖沓的不足,也能更加适应现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在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方式正悄悄发生着变革,微课资源正开始建设和应用,本文就高职艺术类专业微课程资源建设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高职艺术类专业微课程资源建设的意义
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向前迈进,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不断加强,伴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指出,要通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来促进教学和管理创新,从教育者自身出发,去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微课程资源这种新的形式正越来越受到学习者的青睐,在微课程建设中要结合信息化手段,力求做到简单易学,因此,微课程的设计尤为重要。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发和建设微课程资源变成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微课程在信息化资源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迅速,其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作为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也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大潮不断发展前进,因此,建设高职艺术类专业微课程资源是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要求。
2、高职变革课堂结构与学习模式的需要。微课程对于变革课堂结构与学习模式意义非凡。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多采用“2+1”或“2.5+0.5”的模式,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时间较短,微课程这种短小精悍的学习资源可以使学习者方便快捷地掌握所授知识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遇到困难,通过微课程资源也可以迅速解决。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是教师满堂灌,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角色由主体变为主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微课程这种教学资源将变革高职的课堂结构与学习模式,原因在于它可以高效地传输知识信息,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讲,传统的教学模式更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开发高质量的微课程资源,可以有效激发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视觉素养和审美情趣。
3、艺术类专业应用微课程资源的适恰性。从高职艺术类专业来讲: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本身更为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操作示范类的微课资源更容易使职业院校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点。而这种微课资源本身的属性就具有艺术性,由于微课的主体内容是微视频,微视频作为可视化学习资源,其视频美观性及知识内容的视频表征对于课程资源的可用性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艺术类专业课程较为注重创意和审美,以此开发出来的微课资源可视化程度更高,因此,开发高职艺术类专业微课资源,研究高职艺术类专业微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对于促进区域资源共享与优化,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
二、高职艺术类专业微课程资源建设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1、教学内容缺乏设计。微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就是短小、易学,但是微课程又需要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因此,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对参加全国高校教师微课大赛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认为微课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微课教学内容的百分比远高于其他环节。与此同时,许多教师认为自己没有掌握微课教学的设计方法,而大部分教师还在采取传统的学科性知识点的教授方法来设计微课教学内容,这就导致许多微课程教学资源展现出的效果不佳,不仅教学内容缺乏设计,而且不易于学习者掌握知识点。对于高职艺术类专业来说,微课程资源的建设除了要考虑教学内容设计的合理性还要考虑艺术类学生的审美诉求。
2、视频制作水平欠佳。由于微课程主要通过视频来展现,因此视频的制作质量对于整个微课程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全国高校教师微课大赛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资源。但实际的情况是,由于微课教师来自各自不同的专业,对于视频制作方面毫无基础,导致他们的视频制作水平欠佳,有的可能从未接触过相应的软件,要制作出一个精良的微课视频对于他们来说困难重重。因此,这样的教师制作出的微视频无论是从清晰度、效果运用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不尽如人意,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对于高职艺术类专业来说,微课程视频制作要求更高,其视频美观性及知识内容的视频表征对于课程资源的可用性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
3、重建设轻应用。目前各类的微课教学比赛层出不穷,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微课资源,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http:///)到今年为止已经举办了三届,每届参赛和获奖的作品都可以在这个网上观看。来自全国各地各省市的高校都参加了这个比赛,可以说上面的微课资源非常丰富,可据调查统计,每年只有从参赛到评审阶段网上的微课点击量可观,等到结果出来后点击量就急剧下降,一直到第二年要比赛前点击量又开始上升,这种现象体现出了微课建设目前普遍存在的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一些教师制作的是比赛型微课,而没有考虑微课的应用价值。高职艺术类的课程在网上也有不少,课时点击量也是不尽如人意。
三、高职艺术类专业微课程资源建设对策分析
1、加强高职教师对微课程教学设计的培训。通过调查发现,许多教师认为自己没有掌握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方法,这就导致制作出的微课程缺乏教学设计,但是微课教学设计是微课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要加强教师培训,重点加强教师对微课教学设计的理念、策略、方法等培训,并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设计符合学习要求和受众需要的微课程,在形式上要吸引人,能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等多种学习策略促使学习者有效学习。在设计上要勇于创新,针对自己课程的特点开创教学情境,设计出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需求的高质量微课程教学资源。对于高职艺术类专业而言,学生都是艺术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审美能力,因此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应更为注重创意和审美。
2、加强高职教师对微视频制作技术的培训。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资源,但部分教师视频制作水平欠佳,对于微视频的制作缺乏信心。因此,要重视对教师视频制作技术的培训,包括前期拍摄以及后期制作技术等。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微课程制作,如课堂拍摄式、录屏式等,可以综合使用多种软件来达到设计目的,培训应主要加强教师视频拍摄、后期编辑、合成输出等视频制作技术的掌握,还可增加对动画、录屏、音频等多媒体软件的教授,力求教师可以独立制作出精美的微课视频。高职艺术类专业开发出来的微课资源可视化程度应更高,更具艺术性和美感,因此对教师的制作要求更高,对于视频制作的质量要求也更高。
3、正确处理微课的建设和应用的关系。针对目前微课资源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笔者认为微课资源如果不进行交流与应用,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要正确处理微课的建设和应用的关系,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应形成良性循环的模式。通过建设微课资源促进其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教学应用的实践来指导微课资源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可以采取以下的方式:定期组织教研活动等向师生推广优秀的微课作品;开发相应的微课科研专题,供教师讨论和研究;定期开展微课培训,形成微课资源学习的良好氛围。对于高职艺术类专业,授课形式更为灵活,对于微课资源的应用应做的更好。
总结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更强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微课程资源这种短小精悍的学习资源更有利于技能的习得,而对于艺术类专业而言,学生本身的审美性对于开发高质量的微课资源大有裨益,因此,开发高职艺术类专业微课资源,研究高职艺术类专业微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对于促进区域资源共享与优化,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张静然.微课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3]张浩.新媒体环境中的微型学习设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中职 畜禽解剖 虚拟仿真 实训教学资源
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在高等职业院校,特别是一些工科类专业课程的建设中应用比较广泛,对提高实训水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在中职,特别是农业类专业中应用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此,开发和应用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也应作为中职农业类专业建设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项目予以重视。本文以畜禽解剖生理课程为例,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从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建设的背景分析入手,阐述农业类专业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开发的内容及其应用。
一、资源建设的背景
1.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开发是信息技术在专业教学应用的需要
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知识信息传递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学科知识信息传递的角度来思考,信息技术具有效率高和效能高的特点,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之一就是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而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的开发则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形象而具体的体现。
2.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开发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现代化的需要
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应能满足教学、实训、科研等多方面的需要。一是适合教师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受资金、场所等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将大型的流水线和重型设备搬进实训室,就需要将这些操作对象和设备经过模块化、模拟化、仿真化处理,使之既具备实物的一切特征,又能放在一定的空间里作为训练工具,从而有助于教学应用。二是适合学生学习。实训基地建设必须根据学生实际,制订详细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即便于学生使用与掌握,又能使学生感受到课堂上无法感受到的职业氛围,达到教师授课生动形象、学生操作方便的目的。三是适合经济发展。中职培养目标必须与区域行业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培养的学生不仅能直接从事生产一线操作,还能成为引领行业技术革新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开发是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需要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是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满足专业建设需要。职业教育资源的开发,要求能满足校内教学中理论验证及单项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技术的应用能力等多方面的需要。二是满足公共服务需要。资源开发需有利于面向区域企业及兄弟学校开放,实现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资源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满足学校发展需要。专业资源建设的规划、建设必须服从学校整体规划的需要,不仅要为其他专业的规划、建设提供示范,还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从而更好地发挥基地的投资效益。
二、资源开发建设的内容
1.资源开发的技术基础
中职畜禽解剖生理课程是养殖及牧医类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其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开发依据的技术基础为三维动画,即在计算机中建立一个虚拟的三维世界,按照要表现对象的形态结构和大小建立一个模型及场景,并根据要求设定形态结构的运动轨迹、过程和其他动画参数,最后按要求为表现对象赋上特定背景,都完成后让计算机自动运算,生成特定的画面。
2.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搭建
将三维动画技术应用于课程资源的建设并实现共享,还需要建立一个技术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用来解决资源的建设、整合、开放与共享问题,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虚拟实验教学环境。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方案设计是从虚拟仿真实验应用、教学资源、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四个维度切入,从而解决实训应用的统一管理,达到教学资源最大化。
3.动物虚拟仿真解剖软件
动物3D虚拟解剖软件主要是依据动物解剖学的教学要求,采用三维立体仿真技术,根据采集到的特定动物真实影像的解剖位置及比例参数,对犬、鸡等特定动物进行3D真实还原。软件设计主要是基于系统解剖学的教学理念,对特定动物各个系统的解剖结构进行逐层讲解与展示,从而充分展示各个解剖结构特点和内在联系。
动物3D虚拟解剖软件共有三个模块:结构认知、随堂练习、随堂测试。结构认知模块可对动物各个器官进行360°全方位展示,可从各个角度对特定器官进行缩放、旋转观察及拆分操作,对动物多个系统整体结构有立体的认识。同时,还可对单个器官结构进行放大观察,使学生能够观察到微观复杂的解剖结构,如具体的神经、血管、淋巴等。重要的解剖结构还会有文本注释,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学习及理解。随堂练习和随堂测试模块,可检测学生使用解剖软件后的学习效果,可有效反馈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三、资源的应用实践
1.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3D为基础的动物解剖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其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示动物主要器官系统的解剖结构、内部形态,改变以往仅靠有限的实物展示、挂图或文字描述等途径,通过动画演示并配以图解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更直观有效的方式加深对器官结构的认知,且这种实训过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实施。比如在动物循环系统的教学中,以前一般先是用静态实物或挂图展示心脏及血管模型,再通过文字反复描述循环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的过程,内容抽象,教学一般需要4课时,现在通过3D解剖软件演示教学,学生只需2课时就可轻松掌握。
2.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学
现代教学提倡一对一的教学,其教学模式是灵活的、多样的,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这就需要创设适合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虚拟仿真教学实训软件设置了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菜单功能,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的程度,随时打开学习链接,针对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选择性地反复开展学习,同时,还可通过配套的测试内容反复练习,直至将知识点完全掌握为止。比如学习泌尿生殖系统的解剖结构,教师只要做一次讲解和点评,学生就可根据自己的了解程度,通过3D演示资源有所侧重地去自主学习,掌握相应器官的结构特点,让学生感觉有趣而不枯燥。
3.有利于降低教学成本
实训教学作为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教学手段,其教学成本占据了教育成本的大部分。虚拟仿真实训资源的开发应用则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以畜禽解剖生理课程为例,由于该课程涉及的实训对象为畜禽,如果每搞一次实训就解剖一个或多个畜禽,反复实训就需要解剖更多的畜禽,其教学成本是相当高的。一次性投资开发应用仿真实训资源,师生不仅可随时实训、随时测试、反复实训,而且不需要增加新的成本,显著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项目驱动;WEB应用程序设计;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5-7992-02
目前,职业教育大力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浪潮下,教学资源已不再以学科理论体系分类,而是以任务、项目模块进行分类,更加强调实践性、技术性,同时提倡工学结合,邀请企业参与开发教学资源。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web应用程序设计方向)是江西省高职高专示范性专业,在尝试“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实践中,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为了使“教与学”的效果更加显著,根据开放、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结合项目驱动式教学,建设《WEB应用程序设计》教学资源库平台,促进学生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
1 项目驱动式《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
《WEB应用程序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现课程培养的目标关键在于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使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信息手段,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到达社会需要的IT人才职业要求。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中发现该课程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
1)本课程传统教学多半采用知识驱动式教学法,先理论后实践的方式。课程教材中将知识分散,按章节进行教授再让学生上机实践操作,甚至前后章节内容没有任何联系,学习内容与实际WEB应用程序开景、开发流程等脱离,致使学生在学完整门课程后都没有建立系统的WEB应用程序开发思维。
2)由于教学资源不够完善,校企合作尚浅等问题,致使《WEB应用程序设计》教学中缺少实际应用程序项目,上机实验时仅限于基础知识的简单训练。
3)课程要求学生掌握WEB应用程序开发技术和网站建设、技术、网络安全等,知识点多,任务量大,仅凭课堂有限的时间不能很好地强化知识。
4)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高考成绩不理想,学习底子薄,学习主动性不够,针对这些学生情况,更多的是要求通过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5)在加强该课程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缺少指导学生完成对职业资格认证与鉴定工作。
2 项目驱动式《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标与作用、设计原则和内容
2.1 目标与作用
建立符合高职项目驱动式教学特点的新型教学资源库,赋予“教与学”以全新的手段和形式,其中包括教学文档(标准、考核、安排等)、电子教材(项目模块化)、课件、讲授视频、案例素材、考试系统(题库)、网络虚拟实训室、在线交流、职业资格认证等信息。通过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促使教学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适合高职院校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2 设计原则
将项目进行分解,融入课程知识点,进行整合,构建以“基于WEB的某某系统”为导向的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体现项目驱动式教学特征;针对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的特点,实现各类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以及相互共享,促进《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教与学”的效果优化。
2.3 建设内容
根据项目驱动式《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学生的需求,将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汇集,包括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组织管理,《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主要分为教学平台和学习平台两大模块。
1)教学共享平台
教学共享平台是教师(包括兼职教师)对课程讲授方面的内容。主要实现两个功能。一是实现资源共享,教师收集或创作的各种教学资源上传,存在教师个人资源库里,同时将个人资源库内的资源上传到公共资源数据库教学共享平台上,经过管理系统的严格审核后,实现与其他师生共享,以期互相学习、交流,进而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实现资源查询,教师检索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如任务需求、项目案例、企业环境、设备、文化等信息,并将结果组织后以任务书或引导文的形式给学生,丰富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根据“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要求,教学共享平台分为以下六个模块:课程文件库、电子教材及课件库、教学视频库、教学案例素材库、专业试题库和专业教学资料库。其中,电子教材及课件库是将企业实际项目根据开发流程分解后,融入课程知识点,构建了以“基于WEB的某某系统”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结构的自编的活页电子教材及配套课件;教学案例素材库包括教材配套的各种文本、图像、音频、动画等素材以及其他收集的项目案例素材;专业教学资料库中包含了软件开发专业的各类电子书、课程教学资料以及依托软件公司收集校外实践基地中具有代表性的WEB应用程序开发工作进行视频、音频和文字资料等。
2)学习互动平台
学习互动平台是针对学生课程学习开发的,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学习资源、交互讨论及虚拟实训室。学习互动平台学习资源分五个模块:教学案例素材库、实践资源库、学生作品库、自测试题库和职业资格认证资料库。其中实践资源库中包含了实践环节中的项目任务书和引导文、项目考核标准等资料。职业资格认证资料库收集了IT行业各种职业技能考试模拟试题及培训资料等,引导和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
“在线讨论”模块,可以实现在线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和同学在线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等等功能。“网络虚拟实训室”模块,通过优化和整合计算机资源配置,设计网络代码编译器,在网页中实现边写边实现,将实现的页面在代码编译器的另一窗口显示,从而使学生在任何时间、地点不受计算机环境配置的限制进行上机实践操作,突出了学习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3 项目驱动式《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应用效果
1) 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以及动手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虚拟软件开发公司,要求学生组成开发团队,相互协作,通过“项目驱动式”教学,把握项目分解后的任务内容特点和教学设计要求,从教学资源库中选择适当的素材组织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应用程序开发活动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同时,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库的学习互动平立完成“项目驱动式”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学习任务,加之合理利用“查询”及“在线讨论”等模块功能,主动地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提升学生的信息搜寻和交流协作的能力。
“网络虚拟实训室”功能模块实现了学生随时在线WEB应用程序编程实践练习,弥补了计算机软件环境配置的繁琐,优化了资源。
2)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学资源库在校园网上成功开放,实现各种教学资源共享,广大师生可随时随地进行访问浏览、学习答疑等,提高了课程“教与学”的开放性和高效性。教学资源库平台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一支“校企合一”的专业教学团队是实现课程改革的关键,由该团队共同开发课本教材、实训项目案例,共同建设实训环境等,在开发、使用过程中,师资队伍人员(专任与兼职教师)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促进了整个师资队伍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姜泽东,陈保国,史维琴.高职“项目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职教论坛,2011,7(3):30-31.
关键词: 《单片机技术项目课程》 自主学习 项目教学 资源库
一、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1.什么是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库
现代教育强调每一个社会人都应当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职业教育中,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显。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时,他们在校所学习的知识、技能等与生产工作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但这个差距通过以学校学习的知识为基础,自身更进一步的努力、完善是可以缩短的。
如何能快速地缩短这一差距呢?将校内学习的知识构建成一个资源库,方便学生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是刚实习时,也可以是毕业三年、五年后),通过阅读、学习资源库的内容,迅速恢复学习基础,能快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要求。
资源库的内容多种多样,可以有文档、专业软件、视频等。
2.自主学习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资源库应用于教育教学须注重三个方面的建设,它包括硬件环境资源建设、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以及利用各类硬软件资源服务于教育教学的人力资源建设中的校园网建设。其中,对校园网的硬件环境资源建设,国家教育部和各地的教育部门都制定相关的标准,许多有关的专业部门、网络公司也推出了许多解决方案,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已有了比较多的成熟方案可供选择和借鉴。
在资源库建设方面,各有关的专业部门、软件开发公司为了顺应教育这个庞大的新兴市场发展的需要,推出了一些优秀的方案。但是,由于各地教育发展的不一致,尤其在职业教育中,由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教材的不断推进,项目任务逐渐优化,各类学校校园网环境的不同,应用水平的差异等,使购买来的教学资源难以满足现实教育教学的个性化需要,这已越来越成为制约新课程改革发展的瓶颈。
我们呼唤具有新的架构理念,能更好地反映新课改思想,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更好地促进师生成长的资源库体系。
3.自主学习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
资源库在建设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就是实用性原则,我们认为建设的目的和最终意义在于应用,是为用而建的。建设可用的、适用的资源库,就是要建设适合教师使用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资源库,适应新技术不断发展的资源库。
(2)整合性原则
充分地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结合现代单片机技术的发展现状,融合项目教学发展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资源库建设。
(3)开放性和可扩充性原则
校本资源是为用而建的,是面对所有使用者的,让师生广泛应用,参与资源的建设,对所有的师生开放,是我们一贯的原则。
一门电子类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还需要不断引入新的项目任务,可扩充的学习资源是建设自主学习资源库的一个必需的条件。
(4)规范性原则
资源的建设要遵从一定的规范,便于整个系统的管理,以及资源本身的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师制定资源库的总体结构,规范资源库的组成。资源库的内容要按统一格式构建,方便教师的使用。
二、 资源库的组成
1.网络系统的组成
在资源库建设中,我们对校内现有的网络系统资源进行了整理与整合,尽可能充分利用现有设备。
(1)网内已搭建好一个FTP站点,向内提供一些常用软件、课件素材下载服务;
(2)老师们统一配备了专用的笔记本电脑;
(3)学校机房架构完整,具有统一的管理体系与沟通方式;
(4)校园网组建已完成,实现了“班班通”,网络基本畅通,校内资源的上传、下载均已实现。
现有的教学机房拓扑结构如图所示:
2.教学资源库的组成
随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对于教师来讲,高质量的备课,精美的课件制作,以及教师再学习,等等都离不开强大的资源库背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研究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的能力,不仅需要教育资源库,而且其质量成为资源库建设的关键;对于校园网建设来说,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管理和丰富是今后长期的重点内容。在这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形成自主意识。
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如下表所示:
三、资源库的应用
1.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学说
自主学习资源库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学说做出现代意义的理解,即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构建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现代课程理念,在加强科学课程设计研究的同时,以课程为切入点,在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的三个层面上展开关于课程设计的探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与发展性教学策略的构建,立足于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探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宏观上,要求有丰富的教育时空资源,催人向上的管理体制、和谐的交往关系;在微观上,则要求教师具有乐教的情操和会教的本领,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健康的心理,等等。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教育的整体发展。
2.应用实践
网络时代核心的精神是协作、融合。新的课改要求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全面地提高自我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应用新课改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通过项目教学过程中的“做―学―做”的培养过程,来实践教学目标。
以《流水灯》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通过学生工作页向学生布置本次课的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完善的目标。学生在此次项目任务工作中,要求完成电路图设计、C语言编程、编译、仿真或试运行,分析可行性并小组讨论其改进与创新。整体结构如下图:
上表的内容学生在完成后提交给教师,经教师检查、优化后,再拷贝给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当学生需要复习单片机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时,通过阅读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恢复记忆,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