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7: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和市场形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房屋租赁;风险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223-03
一、影响房屋租赁市场因素
(一)经济形势影响
2013年伊始,受国际国内经济放缓、物价总水平回落、中央厉行“八项规定,六项禁令”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高端产品的消费水平急剧下降。从调研中发现,杭州市体育场路某苹果电子产品销售店,2012年5月其营业额达300万元左右,2013年5月其营业额下降到150万元左右,同比下降50%;某虫草燕窝专卖店2012年5月的营业额还可达3万元左右,2013年5月只做了5 000元左右的营业额,同比下降幅度更大。
(二)电子商务影响
电子商务的普及改变了人们衣食住行的消费习惯,最明显的就是去实体店购物的客流量减少。由于网店消费的优势越来越得大家认可,足不出户、鼠标点点、快递到家,便捷的消费方式使更多的消费人群不再满足于实体店购物而是更依赖于网购。笔者所在单位处于杭州市黄金地段,2011年曾就单位门口的体育场路设监测点,根据9月的人流量监测,平均每小时有396位行人经过,1 202辆非机动车经过,大约有10%左右的行人会进店光顾;2013年9月,在原监测点监测,现在平均人流量只有210位行人经过,进店光顾的人数更是少之又少。在杭州市龙翔桥天阳明珠商业中心,曾经即使到了晚上,也是人流济济,上班族纷纷涌入购物,夜间营业额占全天营业额的60%,但如今,因客流量的减少无生意可做,商业中心地下一层一些百般无聊的经营户常聚在一起闲话家常,而旁边一些店铺就贴着“旺铺出租转让”、“急转,清仓”等字样。据该商厦一位业主介绍,“实体店生意不好,关键还是网店冲击大,毕竟网上开店不用付房租。像一些小商品,网上能卖几百件、几千件,而实体店里,一个月也卖不掉几件。”
二、杭州房屋租赁市场现状
原来“一铺养三代”、“若要富,买商铺”的投资观念,受各种市场环境因素的制约,正遭遇巨大挑战。杭州武林路等一些主要路段的店面,高额转让费等让拥有武林路等路段商铺的房东们激动不已,如今这样的机会越来越远。
(一)部分承租户要求降租或者退租
随着杭州地铁一号线开通,延安路(庆春路至西湖大道段)顺利完成“单改双”,阔别五年之久的工联大厦重新开业,寂寞中坚守市场的商户,以为终于盼来了春天。然而,一个月过去了,他们发现,即使工联重新开张,带来了一定的人流增量,但在电子商务冲击等多种因素的抑制下,自己的生意并没有多大起色。杭州市龙翔桥某商业中心现有110家店铺,据该中心负责人介绍,2013年,该中心在房屋租金普降20%的情况下,还有近40%的店铺未租赁出去,有个别承租户甚至要求降50%租金才愿意续租。
(二)房屋租赁面临较大困难
进入2013年以来,杭州多家报刊杂志上,频频刊登商铺对外招租广告。如原来可遇不可求的武林路女装街有近50家左右店铺要求转租,延安路米兰假日酒店沿街12间中有近5间,香积寺路近200米的路段有近20家商铺、华星路上100米路段有一半的店面要求转租或者关闭;庆春路某商厦一楼近900平方米店铺、杭州某集团600平方米商铺至今关了半年多还一直未租赁出去;体育场路上也有关闭半年以上店面待出租,文三西路香港城和康乐新村街面,有近7家左右店面空置半年以上依旧转让出租中。
房屋租赁困难,导致房屋租赁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延安路原罗蒙西服店铺,原租赁价格380万元,现在降到240万元也未租赁出去;延安路与庆春路交叉口原以纯店面空置了近4个月,租赁价格从480万降到350万左右才得以成交。
(三)房租收缴困难问题凸显
受国家宏观政策及经济形势的影响,一些企业经营面临非常大的困难,如虫草、烟酒、茶叶等高档礼品行业,以及服装、手机等行业,经营非常困难,房租缴纳的时候都一拖再拖,租赁双方矛盾开始凸显。调研中发现,近一年来,涉及到商业房屋房租拖欠的官司相比前几年增多了不少。
三、房屋租赁市场的价格制定
为了便于控制风险,本文着重在房租定价的源头价格方面进行了研究,同时也为广大租赁户在价格上有个比较,便于租赁双方价格更加透明,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
(一)首先分析影响房屋租赁价格的因素
本文列举了包括地理位置、交通情况、人流量情况等12个因素。特别是针对人流量情况(见表1),本文对杭州主要路段的人流量进行了监测。
(二)其次分析杭城主要路段的房屋租赁平均价格
笔者会同杭州某房屋中介机构人员对杭城主要路段的房屋租赁价格情况进行了调研(见表2),以下所示租金情况均以标准开间标准进深的一层商铺作为考量,基本考虑的户型为宽6米深10米或宽8米深15米等常规格局,实际情况是商铺门面有宽窄,进深有深浅,租金水平是天差地别的。
(三)根据影响因素和平均的租金价格计算项目平均租金
本文对地理位置、交通情况、人流量情况等12个因素进行了打分,求出项目的价值实现度(见表3)。然后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某一路段店面的项目平均租金,项目平均租金=项目周边平均租金×本案价值实现度÷平均价值实现度。
就杭州体育场路的租金情况来看,项目平均租金=项目周边平均租金×本案价值实现度÷平均价值实现度,即34.5×67÷81.5=28.36元/天/平方米,也就是说,体育场路的房屋租金价格可以控制在29元以内都属于安全范围。
四、对房屋租赁市场采取的对策
(一)未焚徙薪,提前做好租赁的衔接工作
出租户要及时做好与现有承租户的沟通,提前询问是否续租的意向,如果续租,在价格、租赁期限等方面多沟通多交流;如果不续租,那要提前找好下一承租单位,通过租赁平台寻找合适的租赁商家,尽量做好上下承租户的衔接工作,使空关期最短或者做到零空关。由于受电子商务平台的影响,在寻找承租户时,尽量找与电子商务冲击较小的企业,同时如果有可能,找厂家或者大公司作为承租户,在租金收缴等方面有比较好的保证。
(二)未雨绸缪,建立房屋租赁的信息平台
强化调研,加强对一些杭城主要路段房租租赁的调研,根据主要路段的人流量情况和主要路段房租租赁价格竞争力等进行分析,及时做出预警分析。同时与一些中介机构和房屋租赁单位建立半紧密的关系网,真正建立起房租租赁的信息平台,做到资源共享,防患未然。
一、市场经济下财会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改革意识不强。在新时展的过程中,任何陈旧传统的观念都应该进行转变,财会管理作为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工作,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更应该保持先进的工作理念。就目前的财会管理工作来说,很多企业仍旧沿用传统的经济体制,将财会管理工作完全归属于财务部,虽然这种经济管理模式没有违背相关原则和制度,但是在新时代的市场经济发展中,这种传统的财会管理意识比较落后。很多企业员工的财会管理工作意识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在开展财会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全员参与,而是财务部主管独自掌握企业财政大权,导致企业的经济发展不公开、不透明。(二)财会管理工作的强度和力度需加大。在传统的财会管理过程中,企业中几乎所有的财务工作都归属于财务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的工作内容,不涉及到企业的其他员工。但是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企业经济管理越来越趋向于透明化管理,企业的所有员工都需要参与到财会管理工作中,只是参与的形式和责任的强弱存在一定的区别。公平、公开是我国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注重的特点,它要求企业在开展经济业务活动的过程中受到企业员工的监督,使得企业的经济发展能够更加快速和稳定。在这种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下,财会管理工作的强度和力度明显需要加大,使得企业工作人员能够共同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物资。但是很多企业的员工习惯了传统的工作思想,难以投身到财会管理工作,并且其不愿意开展更加繁琐的工作,导致财会管理工作与经济市场的适应性需求有一定的出入。(三)财会管理工作处于初级阶段。要让财会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就需要按照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财会管理的过程中应用新技术并且创新管理模式。然而,目前我国财会管理普遍面临管理人员网络化水平较低、内部资源配置不足等问题,财会管理工作长期以来处于初级阶段,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对于企业的整体经济发展来说,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的地位应该相等,但是部分管理人员还是忽视了无形资产在企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导致无形资产难以增值,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也就违背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则。(四)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任何工作在改革的过程中都会面临传统工作理念和模式的影响,就财会管理工作与市场经济适应性而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当前面临改革的财会管理工作模式就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传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的财会管理人员都会身兼数职,其在工作过程中可以接触多个与财政工作相关的内容,甚至会通过不同的渠道从中获取私利,这种、的现象并不少见,导致企业的整体经济发展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应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部分财会管理人员的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也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遗留下的祸根。(五)财会管理人员素质低下。在传统的财会管理过程中,财会管理模式一直得不到较好的发展,主要在于财政人员的工作比较琐碎,对技术的要求不高,导致其工作技能得不到提升。在新时期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这种情况势必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虽然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要求财会管理人员必须改革工作模式,但是部分财政人员的工作热情仍然较低,不会主动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被传统的思维模式禁锢,长期使用单一的管理模式开展工作,素质一直得不到提升。
二、财会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的适应性
(一)转变传统的财会管理观念。在当代社会开展财会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企业急需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最主要的就是需要转变传统的财会管理观念,在创新和改革观念中改善财会管理模式。在转变财会管理观念的同时企业财政工作者和其他的工作人员需要共同转变管理模式理念,让财会管理模式能够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来说,转变管理模式的首要任务就是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让管理人员和参与到管理过程中的工作人员能够不断学习心得知识,接受新的管理模式,从实际上提升财会管理模式在经济市场中的适应性。(二)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判断。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在开展财会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几乎将所有的经济发展决策交予了财政人员和企业领导,但是部分决策人员并不清楚企业的发展状况,导致决策失误。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与文化在不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企业应该召集所有员工,为企业决策提供更多的意见和依据。部分管理人员经常依靠自身的经验对企业内部事务进行决策,但是其经验是建立在传统的管理理念和企业发展的模式之上的,不符合当代企业的经济发展状况。因此,在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管理人员和主要的决策人员应该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财会管理模式进行判断。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求财会管理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和业务能力,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为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三)完善财会管理制度。对财会管理工作而言,最主要的就是需要在转变管理人员的工作理念的前提下,完善财会管理制度,让管理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受到约束。部分企业在新时期下开展财会管理工作时,虽然让很多工作人员参与了监督管理,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没有制度约束的情况下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开展就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企业需要在内部管理中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对会计报表、凭证等定期检查,最大程度地保证数据地准确性和真实性。另外,企业的财会管理体系应该是积极向上的,这样才能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得财务部在管理企业财务的过程中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
三、市场经济下财会管理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提升财会管理业务水平。企业在当今时代开展财会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将管理工作发展成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内容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将企业的财会管理发展真正转向为现代市场经济,就得从财会管理水平着手。财会管理是企业无形资产的一部分,企业在对整体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从实际上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力。在开展财会管理业务的过程中,需要伴随一定程度的监督管理,保证财政人员在开展业务工作过程中行为的合理性,避免等不利于企业经济发展的事件的出现。(二)积极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就需要在各项工作中积极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在财会管理工作中,先进技术的引入尤为重要。传统的财会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疏忽,部分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不能面面俱到,导致管理工作的开展不全面。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财会管理模式中,将收据、货币结算等转变为电子模式,提升财会管理工作效率。当然,在网络环境中开展财会管理工作要求企业提升管理人员应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加强其计算机水平,实现管理工作的网络化。(三)建立新的财会管理目标。当前,企业财会管理工作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短时间内的经济发展要求,但是若要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就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财会管理目标。企业应该将财会管理目标与企业整体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够使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部分企业的财会管理目标是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而企业整体的发展目标还包括产值最大化的实现,甚至还需要保证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以长期发展为主,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相关性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确定能够使得企业整体经济发展最大化的经营方案和财会政策,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财政基础。(四)创新财务人员的管理模式。财务人员的管理是企业财会管理的基础,管理人员作为开展财会管理工作的主体,其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作用。企业需要通过创新财务人员的管理模式使其能够适应当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企业需要完善财务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还可以制定激励制度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其责任意识,使得财务人员之间形成良性竞争,为企业适应经济市场发展提供基础力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部分企业的财会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可以通过转变管理理念,改革和创新管理模式提升财会管理工作在市场经济中的适应性。企业需要在提升财政人员的业务水平的同时,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优化财务管理队伍结构,全面提升财会管理工作在当代市场经济中的适应性,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闯.财会管理工作和市场经济的适应性分析[J].中国市场,2015(28).
[2]饶芳.论财会管理工作和市场经济的适应性[J].企业技术开发,2016(12).
[3]张宇琪.试析财会管理工作和市场经济的适应性[J].科技经济导刊,2016(26).
[4]匡倩.刍议财会管理工作和市场经济的适应性[J].中国商贸,2014(17).
****公司优化重组、深化改革之年,一年来,面对市场寒冬、改革重组等多重压力,公司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和**公司的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市场是根、服务是魂、效益是本、合作共赢”的理念,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全力开拓市场,深入挖潜增效,积极推进市场、装备、队伍结构优化,打响了一场拓市场、降成本、增效益攻坚战,市场与生产运行工作在巨大的经营压力下奋力推进,实现了逆势而上新突破,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根据本部会议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生产经营情况
1、工作量运行情况
受低油价影响,钻、测、录各作业工作量同比大幅下降,各专业工作量完成均未踏上计划进度。
钻井工作量:
全年钻井进尺46.49万米,年计划59万米,完成计划的78.8%,同比减少35.18万米,降幅43.1%。其中集团内30.22万米,同比减少26.66万米(油田内部同比减少22万米),降幅47%;集团外9.81万米,同比减少8.23万米,降幅45%;国外6.46万米,同比减少0.29万米,降幅4%。
测井工作量:
全年测井进尺2172万标准米,年计划2290万米,完成计划的95%,同比减少1341万标准米,降幅38%。其中集团内1766.75万米,同比减少928.29万米,降幅34%;集团外398.71万米,同比减少388.03万米,降幅49%;国外6.56万米,同比减少24.66万米,降幅79%。
录井工作量:
全年录井进尺51万米,年计划72万米,完成计划的71%,同比减少38.18米,降幅43%。其中集团内36.51万米,同比减少28.57万米,降幅44%;集团外5.39万米,同比减少10.08万米,降幅65%;国外9.11万米,同比增加0.47万米,增幅5%。
固井工作量:
全年累计完成固井505井次,同比减少263井次。其中集团内固井494井次,同比减少239井次;集团外固井11井次,同比增加11井次。
定向井工作量:
全年累计完成定向进尺28.21万米,同比减少22.35万米,降幅44%。其中集团内进尺21.34万米,同比减少19万米,降幅47%;集团外进尺6.76万米,同比减少3.47万米,降幅34%;国外累计定向井2口,进尺1098米。
2、收入完成情况
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30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0%,同比减少9.59亿元,降幅39%。与去年同期相比,集团内减少5.81亿元,降幅40%(油田内部市场减少4.18亿元,降幅43%),集团外减少1.56亿元,降幅43%;国外市场减少2.22亿元,降幅35%。单位:万元
国内市场全年实现收入11.04亿元,同比减少7.36亿元,降幅40%,三大市场(油田内部、域外集团内、集团外)收入构成比例分别为:52%、29%、19%,油田内部市场收入占比下降,工作量下幅较大,同比降幅43%,外部市场收入占比有所上升。
分区域产值完成情况看,西北市场完成12814万元,为目前域外最大区域市场,但市场份额仅占国内总额12%,国内市场分布相对较分散,拳头市场尚未培育形成,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弱,该区域全年工作量下幅较大,同比减少14797万元,降幅54%;东北工区及中石油海南市场份额并列第二,各占7%,分别完成产值8174万元、8226万元;绿源地热井市场全年保持三支队伍正常运行,实现收入3167万元,同比增幅较大;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建立了良好的市场合作环境,进一步增强了竞争优势,本年完成产值2233万元,实现了市场份额新突破。
海外市场全年实现收入4.26亿元,同比减少2.22亿元,降幅35%。其中阿尔及利亚、科威特两个新兴市场增加1.42亿元,增幅达80%;其他市场同比出现不同程度下降,累计减少3.57亿元,其中加蓬市场减少1.6亿元,降幅达95%;泰国市场减少9860万元,降幅68%;玻利维亚减少4304万元,降幅61%;厄瓜多尔减少2556万元,降幅39%。
3、合同签订情况
市场开拓成效显著,全年累计新签合同额42.02亿元,比上年同期新签合同额32亿元增长31%,创历史最好水平。海外市场新签合同额创新高,全年新签合同11个,合同额4.3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8.8亿元,比上年新签合同额14.2亿元增长14.6亿元,增幅103%。
国内市场按业主划分,集团内部新签10.34亿元,占83%(其中油田江苏工区4.8亿元,占38%;南川非常规项目2.58亿元,占21%;域外集团内新签2.96亿元,占24%)。本年入围绿源地热河北3个标段一个平台6口井,陕西及山东2个标段1口直井、2口定向井框架协议,总工作量4000万元,在该市场站稳了脚跟,进一步开辟了集团内非传统资源市场领域。国内集团外市场稳步增长,全年新签项目26个,新签合同额2.8亿元,比上年新签合同额2.2亿元增长0.6亿元,增幅27%。其中中石油市场1.06亿元,占国内市场份额9%,与中石油海南福山油田签订年度钻井总包框架协议,本年累计新签13口钻井、17口单井固井协议,累计合同额8423万元,保持并巩固了在该区域的市场占有率;江苏盐井项目新签合同额8068万元,占比6%;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新签合同额6148万元,占国内市场份额的5%。域外盐井、煤层气、页岩气等新兴市场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全年新签合同34个,累计合同额4.8亿元,同比去年翻一番,有效拓展了生存空间,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可喜成绩。
4、队伍运行情况
截至2016年12月底,公司共有钻井、测井和录井专业队伍175支。由于工作量下降,全年平均停待队伍达111支,占队伍总数63.43%,各专业平均停待比均超过50%。四季度以来,市场处强化“以业绩保市场、以服务求生存”“一切适应甲方需要”等市场理念,奋力冲刺全年工作目标;运行处将工作重心全力统一到“提速提质增效益,创优创效保市场”上来,加大生产组织协调力度,靠前指挥、协调与服务,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减少非生产因素等停待时间,提高生产效率,12月队伍动工率80%,达全年最高峰值,比年平均运行数增加75支,其中钻井队伍动工率达86%。
二、全年市场与生产运行主要工作
1、完善市场开发体系,优化市场整体布局。
按照“坚持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并举,注重新兴市场的开发;坚持低端市场与高端市场并举,注重高端市场开发;坚持单项服务市场与大包服务市场并举,注重大包服务市场开发”的市场开发战略建立了由公司市场开发处、二级单位和公司直属项目部、二级单位市场项目部组成的市场开发体系,着力提升了公司对市场布局、市场优化管控力度。海外市场从原来的13个市场向阿尔及利亚等6个重点市场集聚,握指成拳,形成合力,构建了阿尔及利亚一个“规模市场”,厄瓜多尔、科威特两个“骨干市场”,加蓬、玻利维亚和泰国三个“潜力市场”的海外市场发展新格局;域外市场在巩固传统的西北、东北、华北和海南市场的基础上,攻坚页岩气、煤层气、盐井、地热等新兴市场,形成了“三北一南一新”的域外市场发展新格局。
2、完善市场管理职能,提升项目运行水平。
以内部持续重组为契机,优化完善了各二级单位的市场开发职能,出台了《**石油**有限公司市场开发管理办法》、《**石油**有限公司市场投标业务管理实施细则》、《**石油**有限公司石油**分包商及项目分包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规范市场开发行为,奖励市场开发有功人员。根据运行管理业务工作实际,制定了《**石油**有限公司生产运行管理办法》、《**石油**有限公司内部运输市场管理规定》、《**石油**有限公司石油**队伍资质管理规定》和《**石油**有限公司土地管理规定》等制度,为公司的生产运行工作保驾护航,提供制度保障。制度的制定和出台,进一步完善了市场开发、生产运行、队伍资质和土地等业务管理工作流程,促进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了项目运行水平。
3、完善投标决策机制,统筹规范投标行为。
市场开发处先后统筹组织了一系列重要项目投标协调会,对国内重大或大包项目,由市场处统筹协调组织,确定二级单位负责总包或牵头、相关二级单位协助,统一进行市场投标,做到覆盖重大项目信息搜集、项目跟踪、市场研究、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等关键环节;对于传统市场或单个市场项目,由二级单位或公司层面项目部负责,市场处协调,在项目投标阶段完善投标决策程序,进行新启动项目经济评价全覆盖,从源头上加强市场风险控制,规范各单位市场投标行为,形成了集中统一、灵活高效的市场决策机制。
4、加大市场协调力度,提高项目运行效率。
一是根据总部规范市场行为规定及市场形势任务,召开所属单位专题生产市场协调会议。强化各单位区域市场工作的协调力度,进一步统一规范市场操作行为,维护公司整体利益;二是统筹市场、装备、队伍配置,发挥重组后管理协调效应。科学调整钻机部署,合理优化市场布局,从钻机搬迁、安装的运力保障,到钻井过程中的电测、完井配合,做好各作业环节的衔接,提前做好生产预告,及时安排、协调,保障项目运行高效。新增3台钻机进入安徽宿南煤层气、绿源地热井市场,全年市场资源配置、生产运行效率取得新成效。
5、周密部署运行方案,优化生产运行过程。
生产运行立足于各市场生产的平稳运营,与二级单位共同制定生产施工方案,密切工序衔接,积极与甲方进行沟通协调,科学组织生产过程,确保高效安全运行。一是多次组织钻井生产单位到分公司生产部门进行沟通交流,对接井位和生产工作量,协调各单位完成甲方提出的要求。二是充分调动各单位生产积极性、主动性,深挖内部潜力,探索新的生产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程序,更加高效有序生产。三是加强对相关单位和部门生产环节的沟通,协调钻井、测井和录井施工作业配合,保证施工工序的有效衔接和生产组织的顺畅。四是深入基层,加强现场监督、检查和指导,严格执行规范化管理标准,督查整顿施工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基层队伍管理水平的提高。五是抓好生产分析,对重点项目重点井实行全程监控,提高运行质量和生产效益,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生产信息。
6、推动技术降本优势,实现合作共赢。
着力提升技术实力、大力推进“提速提效”。在复杂井和高难度井增多、平均井深增加的情况下,提速提效显著,打造了一批优质精品**,其中海南项目50767队刷新福山油田和****公司最大位移纪录,还节约钻井周期23天;阿尔及利亚索纳塔克项目年生产时效排名第二;科威特修井项目提前55天开工,获得甲方提前开工奖励30万元。加强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应用,水力振荡器、新型井底脉冲射流装置、新型取心PDC钻头等一批新工具、新技术得到成功推广应用,成效显著。技术创效提升了项目运行和管理水平,形成了技术降本增效优势,实现了与甲方合作共赢。
7、多措并举深挖潜力,打好挖潜增效攻坚战。
面对重组后极其严峻的生产形势,公司把挖潜增效当作实现全年效益目标的重要途径,下硬指标、定硬措施。一是群策群力降本压费。狠抓市场化、规范化竞价,着力降低采购成本,材料费用同比降低1.7亿元;立足自主修理,严控非生产性设备修理和外委修理项目,修理费同比降低1438万元;严格生产性租赁,严控非生产性租赁,租赁费同比降低132万元。二是大力推进单井单队考核。在结算价格总体下降的情况下,全年新开钻完井结算61口,盈利单井50口,盈利单井数占新开结算总井数的82%,比上年同期提高了6%,单井兑现最高85.3万元,最低-6.3万元,实现了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场空间压缩,“小亏散”问题突出。在内部,集团公司新增石油经济可采储量出现负增长,2016年合同价格与上年同比下降10%,导致利润减少783万元;陕西项目2016年合同价格与上年同比下降22%,导致利润减少763万元。在海外市场,类似的情况同样存在,海外六个重点项目的新签及待签合同都受到了低价竞争的影响,工作量不连续、停待严重等问题突出。此外,公司当前部分项目边际贡献过低,有的项目收入不及变动成本,个别项目亏损大于收入,这里面既有结算价格低的原因,也存在运营机制不适应形势变化、管理粗放等突出现状,项目经营低质低效问题亟待解决。
3、停待时间增加,队伍富余矛盾加重。2016年,与工作量相匹配的公司人员、队伍和装备严重过剩,人员、队伍和装备停待率大幅上升,钻井队伍平均停待率为52.17%,测井队伍平均停待率为80.95%,录井队伍平均停待率为64.06%,这在**公司都是最高的,年停待损失达到了4.7亿元。大量人员队伍的富余,直接导致人均劳动生产率低,全年人均创收19.5万元,不到**公司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年人工成本9.3亿元,占总收入的67%,高出**公司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人员队伍富余、生产能力过剩、人事费用率高、劳动生产率低、生产运行不均衡、队伍保障难度大,是我们提质转型升级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经济越发展,会计与法律的关系也就越密切。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越来越健全的法制国家,会计也将面临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完善的法律环境。会计不再是传统观念上的会计,会计人员也不再是仅仅局限于从事传统会计工作的人员。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法律来调节经济活动中的所有行为已成为所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特征。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我国正在努力争取成为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反映、监督、控制经济运行的主体――会计与会计人,则更应承担起越来越多的法律责任;尤其是近几年“中农信”倒闭、株洲“有色”巨亏、红光实业、银广厦和郑百文等上市公司造假事件的相继发生,更使会计在经济生活中与法律融合的重要性骤然凸显。由此也不难发现,在经济越来越发展,法律越来越健全的今天,加快会计与法律融合的步伐,不论是对国家、对企业,甚至是对会计人员自身,都是非常必要的。
一、会计与法律的融合,是国家规范经济秩序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主导经济主体的国家,用法律手段来规范经济秩序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在当今财务舞弊已成为世界各国公害的时代。因此,借助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借助法律的威慑力来减少舞弊现象的发生,已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热点问题。从国外看,安然的分崩离析,安达信的迅速倒闭;从国内看,上述上市公司造假事件的相继发生,都证明了只有加速会计与法律的融合,才能更有效、更全面地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真正切实地贯彻《会计法》。与此同时,由于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法制经济,也由于会计天生具有的与市场经济的密切联系,所以会计解释上的法律争端也成为法律界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法律诉讼将成为每一个企业和个人保护自身权益的有效手段。凡牵涉到市场经济的几乎所有经济行为都与会计有关。而在诉讼过程中,往往涉及到许多与会计相关的法律问题。由于会计知识的过分专业化,使普通公众甚至是法官在缺乏会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往往难以理解这些用复杂会计语言表达的经济行为,从而为进一步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增加了障碍。因此,面对这种现实,只有加强会计和法律的融合,才能妥善解决现实生活中纷繁复杂的经济问题,甚至法律纠纷。如红光实业公司的虚假财务报表,就有上海浦东的一位投资者向法院,要求红光实业公司及有关中介机构赔偿损失。但法院如何来认定虚假财务报表的责任,如何确定投资者的经济损失,由于缺乏具体的法律解释,故法院不得不以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为由将此案驳回。而在震惊全国的琼民源公司舞弊案中,尽管已对相关的责任人员作了刑事及行政处罚,但在民事诉讼中如何确定有关人员的过失责任,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持。很明显,在这些经济案件中仅凭单纯的会计知识和单纯的法律知识是难以应对的。因此,为适应市场经济和法律制度的日趋完善,加大会计打假力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就必须全面快速推进会计与法律的融合,以弥补单纯的会计知识与法律知识的不足。
二、从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而言,会计人员熟悉法律法规,可以运用法律知识防范经济活动中的欺诈行为,有效地
维护本企业的合法权益
单纯的会计专业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现代会计理论和实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大大提高了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但一涉及到民法通则、税法、经济合同法、国有资产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制度的规定时,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本身的局限性就会突出地表现出来。如司空见惯的票据欺诈、合同欺诈案例等。不法分子常常利用作废支票、空头支票、过期支票、印签不符的支票等实施诈骗而屡屡得手,或者构筑一些合同陷阱而引诱企业上当,企业躲之不及,却又避之不开。如银广厦、渤海集团、亿安科技等诉讼案件都反映出这一问题。这就非常需要会计人员能结合《合同法》、《票据法》等法律知识,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样,练就一套识妖精、灭妖精的本领,如此则上当的企业会越来越少,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越来越好。如发生在2003年的华信事件,令人触目惊心,折射出某些会计人员法律知识的缺失。案件起因是在2003年初,珠海一家企业开出金额分别为5000万元和8000万元的两张商业承兑汇票,并由农行河南方城县支行出具担保函,中国建行拱北丽景支行为这两张商业承兑汇票作贴现。4月,建行拱北丽景支行将这两张商业承兑汇票拿到工行华信支行转贴现,并承诺8月底该票据到期后再向华信支行回购。在扣除转贴现利息后,建行丽景支行获得了全部资金。然而,9月两张票据到期后,建行丽景支行并未实现回购承诺,工行华信支行向其催款也无功而返。随即,华信支行向工行总行举报。于是,1.3亿元票据大案被揭开大幕。原来,当初两笔合计1.3亿元的票据拿到工行华信支行再贴现时,建行丽景支行行长在两张汇票背后的背书是“假背书”,因其使用了私刻的公章和不合法的账户,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对《票据法》的司法解释,签章不正确的票据当视为无效(摘自2005-05-23 慧聪网《票据危机:1.3亿元票据大案》)。
一张小小的票据,竟能在中国金融市场掀起如此大的波澜。截至2003年9月末,中国票据市场融资余额已经达到了1万亿元,比1995年增长了17.3倍,占同期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规模的5.9%。票据业的高速成长在不断考验着企业会计的业务水平。从中也不难看出,会计人员掌握法律知识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法律对经济行为的规范执行情况必须通过会计信息和会计证据来具体量化和证明。由于会计基本原则和方法与法律规定的差异,客观上造成了管理实践中会计工作与法律执行的偏差。随着经济业务多元化的发展,新型经济业务的不断产生,隐形经济业务的不断增加,会计理论与法律规定之间的差异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麻烦。在我国,随着《企业破产法》《公司法》《合伙法》《票据法》《证券法》等的出台、完善和实施,迫切需要加强会计领域与法律之间的融合。基于此,北京大学在2006年5月26日开设的“企业法务会计研究生课程高级研修班”所设置的课程就有《民法实务》《合同的风险及陷阱防范》《法律实务与会计业务的比较》 等等,其目的便是要打造一批既懂法律又熟悉会计实务的复合型顶尖人才,为企业捂好“钱袋子”。
三、从会计人员自身利益而言,在精通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再熟悉各种经济法规,对其发展将会有很大帮助
现在,会计从业人员日益增多,会计市场也越来越饱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据2006年3月26日《青岛早报》报道:国家人事部近日在其官方网站上了《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分析显示,2006年大学生需求总量下降了22%。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更是遭遇到了“雪上加霜”的严冬――在人事部的今年热门专业排行榜上,会计专业已位居第十,“敬陪末座”,差一点就榜上无名了。
形势虽然是严峻的,但是前景仍然是乐观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成熟,过去会计工作中一些不为人们所重视的法律问题已初露端倪,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既懂会计又熟悉法律的人才已成为企业最缺乏的人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这种复合型人才有着巨大的现实需求。我国现在的会计师、审计师、律师等人才,多数是“单一型”的,只掌握了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但现实形势需要既懂得会计知识能甄别假账,又懂得审计技术能进行案件审查,还能通过法律手段来追究法律责任的复合型人才。回顾一些经济案件的查处,深感我国综合型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已经成为人才供给的一大缺陷。
目前,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将触角悄然伸进了内地市场,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日益活跃起来。他们正是瞅准了内地市场会计人才与法律人才的截然分化而来的。明眼人不难看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需要的是既精通会计知识又熟悉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作为会计师而言,熟悉法律法规做一个会打官司的会计师;作为律师而言,掌握会计知识做一个会算账的律师,其前景将是不可限量的。国际国内的经验早已证明,只有那些既精通会计又熟知相关法律规定的跨领域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那些日益增多的特殊的经济业务。
【关键词】财会管理;市场经济;适应性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财会管理工作都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企业内部各项经济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但是,就我国当前财会管理工作现状来看,其中仍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不仅大大降低了财会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还从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为此,本文就对财会管理工作和市场经济的适应性进行了初探分析,具体阐述了当前财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有效的改善措施。
1.市场经济下财会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在原有的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财会管理主要是财务部的工作范畴,但是。伴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进步与改革,财会管理逐渐向着企业全体员工而发展。然而,就我国目前财会管理工作现状来看,其中仍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大多数的财会人员并没有对传统的理论观念发生改变,导致现有的财会管理工作依然是由专门的财务部进行管理。
(2)可以说。我国当前的财务管理工作水平仍旧处于滞后的阶段,无论是在管理模式、还是基础设施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尤其是在内部资源配置上,相关的管理工作并不到位,致使企业内部各项生产活动无法正常运转,大大降低了财会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使其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与有效价值。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企业只是一味的注重有形资产的管理工作,往往忽视了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这也是无形资产一直以来无法增值的主要原因,极其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3)在传统的经济模式发展充。大多数财政人员的工作职责划分不明确,甚至还会存在一人担任多职的现象,这就导致财政人员的职责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再加之现代经济社会体制的飞速发展与进步,由于缺乏完善的财会管理工作体制。财会人员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改善。知识大量人力资源的流失,这就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瓶颈。因此。在新形势的发展前景下。作为一名合格的财会人员,必须加强自我建设,积极主动的掌握一切新知识。具有大胆创新的思维意识,对传统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强化与完善。然而,因为大部分企业对于财会管理工作的不重视,财政人员综合素质能力低下,在没有经过任何专业技能知识的培训下,就上岗工作,最终导致在实际的财会管理工作中,发生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大大降低了财会管理工作的质量。
2.实现财会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的适应性的有效途径
(1)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目标,就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其实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制订出一套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并建立完善健全的财会管理机制,改变传统陈旧的管理观念,促使财会管理向着创新性方向而发展,使其真正满足于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财会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与此同时。在对传统财会管理观念进行变革的过程中,不仅要保留本土优秀的历史文化,还要积极吸国外的成功经验,以此来不断增强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进一步加快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发展目标。
(2)现如今,无论是我国经济建设,还是文化发展,都逐渐呈现了多元化的形态。因此,在这一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财会管理人员不可以仅凭自身的工作经验就对财会管理模式进行判断。并且,正因为时代在进步。在实际的财会管理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问题。因此,财会女人只有对现有的财会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以后,才能全面掌握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其加以改进。
(3)依照相关的准则和法规,不断完善财会管理制度,制定更加符合会计核算的财会管理模式,使企业财会管理得到规范。在企业内部之间还需要建立一个检查制度,保证会计方面报表、凭证等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最后,企业还须要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财会管理体系,不断创新财会管理权集中制度,建立更加具有科学性的管理模式,发挥出财务部门的最大作用。
(4)企业的核心能力主要是由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构成,因此管理能力会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财会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一种无形资产,在发展中应加强财会管理人员素质,转变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企业对于财会管理的认识,充分发挥出财会管理应有的作用,确定企业财会管理的目标。
(5)在财会管理工作中不断引入网络技术,提高财会管理人员的计算。
(6)机水平。网络财会技术是指不受地域的影响,使用计算机来完成财会管理工作,实现财会管理的远程操作。近些年来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非常迅猛,这也是企业的发展趋势,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电子收据、货币结算的处理,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我国传统的财会管理起到的作用很多都是事后反馈,只能做出总结,而网络才会能够实现企业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财会管理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财会管理水平,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7)企业需要不断创新财务人员的管理模式,财务人员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企业在财会人员的管理中不仅仅需要良好的考核制度,还需要具有相应的激励制度,激励所有财会人员的责任感与上进心,在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竞争,为企业的健康良好发展贡献力量。
(8)在市场经济下建立新的财会管理目标,对于企业管理系统而言,财会管理系统仅仅是一个子系统,因此财会管理的目标在建立时应与企业的最高管理目标相一致。财会管理目标可以分为社会效益目标以及经济效益目标,其中社会效益目标是指实现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强调企业要拥有社会责任感,所谓经济效益自然是指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结束语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渐进入到电子商务、网络经济以及知识经济环境下,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传统财会管理逐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突显出很多的问题,实践中必须不断改革创新财会管理模式,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财会管理水平,使企业财会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促进企业的良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岳碧霄,杨奕.如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做好财会管理工作[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3(7).
1992年党的十四大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做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决定。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竞争的经济,然而作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竞争的属性外,还应具有和谐的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竞争与和谐的统一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和谐的市场经济。
一、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
(一)市场经济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和谐的社会,其中经济的和谐是基础。因为,和谐社会的实质是要处理好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协调好人们的各种利益,使人们和谐相处,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市场经济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外,还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社会主义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以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既要促进效率的提高,发展生产力,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竞争的作用要受到社会和谐目标的约束;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效率、竞争都要受到共同富裕目标的协调和相应政策的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和谐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经济。
(三)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在促进经济增长、带来高效率的同时,其自发性、盲目性的缺陷会损害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从而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带来经济增长的盲目性、收入分配的悬殊,乃至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以及其他不和谐因素。市场经济的缺陷不仅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对立,而且同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要求相对立。
二、发展市场经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一)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相容性
首先,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本质上是一致的。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个要求。
其次,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与和谐社会要求的公平正义具有统一性。
再次,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诚信友爱的建立。市场经济是以信用为基础,通过契约为纽带来维系的,“诚信为本”是现代市场经济长期生存的法则,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如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背后调节着商品运动,一切商品的价值和质量都要通过市场来检验,这有利于树立人们的质量意识和诚信观念,为和谐社会的诚信友爱的建立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发展市场经济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社会和谐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没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长,和谐社会将无从谈起。尽管物质财富的增长不会自发地导致社会和谐,但社会和谐却离不开物质条件。因为和谐与贫穷落后是不相容的,一个贫穷落后的社会永远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三、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机制
和谐机制是指为市场经济和谐发展提供的利益均衡引导手段和控制杠杆。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根本出发点
经济运行机制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类活动与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因此,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首先从人出发,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充分保护和激励人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确保人的权益得以实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机制的核心,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形成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是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道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而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形成,因此积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三)加强法制建设是保证
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市场运行的正常秩序,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保证。要建立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市场交易秩序,规范市场行为,保证公平交易、平等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界定各市场主体的产权,明确各自的活动规范,使市场活动在法律规则的框架下展开,引导人们以合理合法的手段追求自己的利益目标,自觉按照法律的规定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解决所遇到的矛盾;要坚决打击市场不法行为,真正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运行。
(四)健全收入分配机制是关键
关键词:新常态 经济运行 特点
一、2015年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2015年我省经济开局是近年来较为困难的一年,一季度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面回落,全省生产总值仅同比增长7%,同比回落1.7个百分点,是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最低点,经济下行压力之大超过预期。随着各项政策措施效应的逐步显现,二季度以来多数指标出现积极变化,经济运行呈现出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增长速度逐季回升的态势。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2%,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加快1个和0.4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高于生产总值增速1.8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回升的主要力量。前10个月累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与上半年持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9%,较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4%,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进出口总额增长23.4%,其中出口增长17.9%,进口增长31.8%。初步预计,全年全省生产总值3.71万亿元,同比增长8%以上,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1.63万亿左右,同比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3.54万亿左右,同比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万亿左右,同比增长12%以上,出口总额2651亿元,同比增长9%左右。
二、经济运行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虽然我省经济形势逐步好转,但受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等多种因素影响,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一些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一是新旧动力转换处在关键时期,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当前我省经济下行直接原因是需求不足,深层次原因是结构性矛盾,根源是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前10个月累计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较去年同期、去年全年回落2.6、2.7个百分点。在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的双重挤压下,我省煤炭、有色、钢铁等传统产业生产经营困难的局面持续加剧、增速同比下降明显。前10个月累计能源、化工、冶金、轻纺、建材等5大传统支柱产业增加值仅增长5.7%,利润下降6.2%,部分骨干企业大幅亏损,这5大传统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45%,对全省经济增长下拉作用明显。虽然现代服务业、高成长性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增长较快,但仍难以抵消传统产业的下拉影响,新旧增长动力正处在胶着拉锯状态,经济增长短期内难以有较大提升。
二是企业盈利能力逐步下降,亏损和困难行业增多,多数骨干企业效益大幅下滑并呈扩大趋势,特别是传统能源原材料行业大幅亏损给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带来极大挑战。受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人工和财务等生产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全省40个行业中35个行业利润增速较去年同期明显回落,其中10个行业增速回落超过20个百分点;15个行业利润出现负增长,比去年同期增加11个,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开采和开采辅助等3个行业出现亏损。前10个月累计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幅由正转负,同比下降0.2%,增速较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8.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单位数1215个,同比增长12.9%,亏损额达到326亿元,同比增长 57.5%,增幅同比分别扩大7.6和58.4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的亏损企业为94个,亏损额222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11个和107亿元。特别是煤炭、电解铝、钢铁、煤化工等传统能源原材料行业生产经营形势日趋困难,对全省工业经济稳定运行带来极大挑战。
三是工业投资增速下滑过快,导致全省投资增速下降并对后续增长带来不利影响。前10个月累计全省工业投资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7.8个百分点,回落幅度高于全国2.7个百分点。受市场需求下降、效益水平下滑、企业投资意愿下降等因素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0.7个百分点,比全国多回落5.2个百分点。同时招商难度增大、企业融资困难、项目建设放缓等因素导致新开工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均大幅下降,1-10月份全省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下降7.3%、个数同比减少1222个,其中产业集聚区新开工亿元及以上施工项目5330个,同比减少514个,下降8.8%。
四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尽管国家数次降低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比例,但在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融资难、成本高依然普遍存在于实体经济获取资金过程。“难”一方面体现在量在减少,很多企业特别是传统行业企业反映银行抽贷力度大于放贷力度;另一方面无担保和抵押的企业难以获取资金,对有担保的企业银行进一步提高担保条件,如我省骨干电解铝企业万基控股反映银行要求在原有担保条件不变情况下,寻求新的同等规模、效益良好的企业作为担保单位,并追加连带责任担保或资产抵押。“贵”主要体现在诸多的收费环节和限制条件,以及银行承兑、票据贴现等费用提高了企业获取资金的成本,初步调研我省大中型企业平均融资成本在8%左右,中小型企业融资成本普遍超过10%,部分企业实际融资成本达到了20%以上。
三、政策措施建议
一是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建议国家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上,继续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适度增加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在货币政策上,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机制,加大定向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中期借贷便利等货币政策工具使用,降低对重点领域的贷款利率,实质性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二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阶段,基础设施、城镇化建设、生态环保等方面仍有巨大投资空间。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铁路、城镇基础设施、大型灌区、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资力度,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先进性的重大项目。充分考虑中西部地区经济竞争力弱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实际状况,特别是基础设施大量建设的阶段性发展需要,在贷款资源配置、企业上市、债券发行等方面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三是全力推进企业降本增效。企业降本工作在实体经济中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新常态”下,企业收入规模增长在逐步放缓,降低企业成本就成为了企业利润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企业成本问题主要可分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内部如企业经营理念、运营管理等方面,可以通过大力发展生产业,带动企业咨询、经营管理等行业的发展,按照市场传导机制,借助第三方服务,提升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多途径、多方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四是积极帮助困难行业脱困转型。煤炭、钢铁、电解铝、化工等能源原材料行业作为我省传统优势行业在我省经济发展中做出了较大贡献,这些行业又普遍区别其他省市具有我省的特殊性,在转型发展需要时间,稳定生产等方面困难重重,建议国家给予帮扶。
五是完善国民经济统计核算办法。用电量、铁路货运量等实物量是观察经济走势的风向标和国家统计局检验调整各地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关核算指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上述指标与整体经济的数量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建议国家考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用电量产生的下拉作用,在评估和调整产业结构偏重地区的经济增速时,创新完善评估标准,力争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各地实际情况。
在关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众多经济学思想流派中,厉以宁先生是所有制改革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西方经济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经济改革理论、经济转型理论、比较经济制度理论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形成了独特而系统的思想体系,历来被论者认为是沟通中西、治学谨严、体系恢宏、独树一帜的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学的学术发展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政策趋向均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本文拟从六个方面评述厉以宁先生的主要经济思想:(一)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经济改革的现实条件和理论起点;(二)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新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方式;(三)所有制改革优先论:重构具有充分活力的市场主体;(四)体制、目标、人:经济学研究的挑战与创新;(五)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的中国版本;(六)经济学的伦理视角:经济运行和道德调节。
关键词:
经济非均衡 二次调节 所有制改革 转型发展 道德调节
一. 引 言
在中国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的以渐进式制度变迁为特征的市场化进程中,歧见纷纭的经济学家们以其各自的知识背景和社会立场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精彩的经济改革理论,形成了众多的思想流派,使得经济学成为中国社会科学中最为繁荣活跃的领域。这些思想,映射着中国的经济学者在深刻反省传统经济体制和理论范式的基础上所经历的艰辛而勇敢的探索轨迹,携带着鲜明的时代转折的印记;尽管这些思想家们也许并未形成缜密而成熟的理论体系,然而他们独特的理论进路和富有创新色彩的思想必将在经济思想史上留下值得珍视的篇章。事实上,中国经济学家在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比较经济体制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方面的卓越成就正在受到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如何对中国从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极具民族特色的变迁路径进行合乎逻辑的理论阐释,如何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寻求和选择一种社会成本最低的推进战略,一直是中国经济学家们试图解决的两大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在理论前提、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上迥然相异的思想派别。其中有以强调价格体系的全面改革从而建立竞争性市场机制为理论核心的“协调改革派”,有从中国非均衡的经济现实出发、强调企业改革优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重塑具有充分活力的市场主体的“所有制改革派”,有把改革宏观管理体制作为研究重心、把转换政府职能作为改革中心环节的“宏观改革优先派”,有以稳健见长的、主张把双重体制模式的转换和双重发展模式的转换相互衔接有机协调的“宽松学派”,有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两权分离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经营权主导改革派”,有将如何明晰企业产权作为研究重点、主张通过产权制度变革改造传统体制、重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需要的微观基础的“产权改革派”,有借鉴西方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工具和范畴、从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视角来研究改革的“制度学派”,不一而足 。这些极具政策意味的改革理论经历了学术上的激烈纷争和与现实经济的碰撞摩擦,在大浪淘沙般的甄选和淘汰之后,有些理论被淡忘了,而有些理论却日渐被中国改革的实践所证实和接纳,从而奠定了它们在经济改革思想史中的不朽地位。
厉以宁先生是所有制改革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西方经济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经济改革理论、经济转型理论、比较经济制度理论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形成了独特而系统的思想体系,历来被论者认为是沟通中西、治学谨严、体系恢宏、独树一帜的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学的学术发展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政策趋向均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厉以宁先生著述宏富,视野开阔,在许多领域都进行了富于独创性的研究,要对他的经济思想进行一番科学梳理并进行恰当中肯的评价,殊非易事。本文拟从六个方面评述厉以宁先生的主要经济思想:(一)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经济改革的现实条件和理论起点;(二)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新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方式;(三)所有制改革优先论:重构具有充分活力的市场主体;(四)体制、目标、人:经济学研究的挑战与创新;(五)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的中国版本;(六)经济学的伦理视角:经济运行和道德调节 。
二.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经济改革的现实条件和理论起点
一般均衡理论自1874年瓦尔拉《纯粹经济学要义或社会财富理论》发表以来,已经有一个世纪的历史,到20世纪的50年代,阿罗和德布鲁等人完成了一般均衡理论的现代化阐释工作。一般均衡理论所要回答的,一是经济均衡的存在及其稳定性,二是经济系统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以及经济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相互关系。一般均衡的哲学基础是相信自由竟争的市场机制是一个精巧的装置,经济主体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和效用最大化行为使得市场自动产生供求的均衡,分散决策的市场行为下面存在着一般均衡结构,均衡价格把市场秩序强加于可能发生的市场紊乱之上。这种以理想主义的完善的市场结构和灵敏的价格体系为基本假设前提的均衡理论是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起点。而非均衡理论在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以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学假设逐渐得到了主流学派的关注和认同,非充分就业均衡和市场缺欠作为经济学研究中的常识被人们所接受。60年代后期,克罗沃(Clower)和莱荣霍夫德(Leijonhufvud)有关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的研究开创了现代非均衡理论的新时期,并产生了以帕廷金(Patinkin)、克罗沃、莱荣霍夫德、巴罗(Barro)和格罗斯曼(Grossman)等人为先驱的非均衡学派,此后的经济学家更是把非均衡理论从单一的市场经济领域扩大到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领域,贝纳西(Banassy)的非瓦尔拉均衡模型和波茨(Portes)的计划经济非均衡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与西方经济学中非均衡理论发展演变的轨迹相似,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研究中,以巴罗内和兰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从一般均衡理论出发,主张中央计划当局借助“试错法”达到模拟市场的目的,形成均衡价格,以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源合理配置,这种乌托邦式的模拟市场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现实运行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偏离瓦尔拉均衡状态的非均衡经济,著名的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Kornai)甚至认为,非均衡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的共同特征,在其代表作《短缺经济学》和《反均衡》中,他认为短缺非均衡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正常状态,并从这个观念出发试图建立以说明现实社会主义经济机制为基本内容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他的开创性研究,正如他在《短缺经济学》的中文版前言中所希望的,对处于深刻变革之中的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学家的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厉以宁先生是较早对非均衡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国内经济学家,他在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尤其在汲取科尔内等现代经济学家关于社会主义非均衡经济运行的学说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的内在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独特的解析,指出中国经济的非均衡性是研究中国经济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探讨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现实起点。早在80年代初期撰写《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时,厉以宁先生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问题,即社会主义经济中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失衡问题,并认识到失衡或者说非均衡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现实状态。而社会主义经济所追求的均衡,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均衡,不是一种静态的绝对的平衡;在此基础上,他探讨了社会经济的动态相对平衡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动态相对平衡 。根据动态相对平衡的观点,厉以宁先生认为,从我国现阶段以及从更长远的时间来看,需求略大于供给的状况是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而且为了实现预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为了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需求略大于供给的相对动态的失衡是对经济发展较为有利和现实的状况。 这就是他提出的“以平衡为分析的出发点,但不以平衡为必然达到和必须达到的境界”的著名命题。这些早期的思想奠定了他以后的“均衡非目标论”的理论基础。
80年代末期撰写的《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被厉以宁先生认为是最能代表自己关于中国经济的学术观点的著作,在这部专门论述中国经济运行的体制特征的著作中,他从中国目前的非均衡经济现实着手分析,以说明资源配置失调、产业结构扭曲、制度创新的变型等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并进而合乎逻辑地提出中国经济改革必须构建具有充分活力的微观经济主体的政策主张。两类不同的经济非均衡的提出,是厉以宁先生对于非均衡理论的重要发展和突破,也是他全部所有制改革理论的根基所在。何谓两类不同的经济非均衡?西方的非均衡理论所考察的是市场不完善、价格信号不能起到自行调整供求关系的条件下的经济运行过程,而厉以宁先生观察中国的经济现实所看到的情形是,中国固然存在着市场不完善以及价格信号不灵敏的经济非均衡状况,但是,中国非均衡经济运行中隐藏的更为严重的非均衡现实是缺乏具有充分活力的、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具有独立市场决策权利的企业或者厂商。换句话说,经济的均衡状态固然以市场的完善和价格的灵活为前提,但是一个更为重要或更为基本的前提是微观经济单位的充分活力的存在。由此,厉以宁先生作出了两类经济非均衡的区分:第一类非均衡是指,市场不完善,价格不灵活,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都是存在的,供给约束或需求约束也都存在着,但是参加市场活动的微观经济单位却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它们有投资机会和经营方式的自由选择权,他们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第二类非均衡是指,市场不完善,价格不灵活,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都是存在的,供给约束或需求约束也都存在着,不仅如此,参加市场活动的微观经济单位并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它们缺乏自由选择投资机会和经营方式的权利,也不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这样的微观经济单位尚未摆脱行政机构附属物的地位。厉以宁先生认为,发达的成熟的市场经济所出现的非均衡属于第一类非均衡,而在传统的和双轨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之下,由于企业并没有摆脱国家行政机构附属物的地位,所以这种非均衡属于第二类非均衡。而经济改革的首要使命,是建立一种新型的经济运行体制,重新塑造具有充分活力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有投资与经营自并相应地承担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的独立商品生产者,从而由第二类非均衡过渡到第一类非均衡 。
厉以宁先生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时期双轨运行体制的最核心的本质特征上的深刻洞见,澄清了人们在经济改革路径选择的优先次序上的许多模糊认识,中国在举步维艰的改革初期所遭遇的众多经济陷阱,诸如产业结构调整的迟滞,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剧烈波动,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微弱等,都与中国经济所处的特殊的非均衡状态有关。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处于第二类非均衡状态,因此双轨运行时期的经济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完成企业运行机制和企业产权关系的改革,培育具有充分自和活力的市场主体,而不是首先进行大规模的价格体系的调整,也就是说,中国经济改革必须以现阶段的经济非均衡作为出发点,而不应当迷恋完善的市场体系和灵活的价格体系;从我国特殊的非均衡状态出发所得到的有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构想只能是,企业体制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处于第二类非均衡,因此双轨运行时期的资源配置方式就不能只依赖价格调节和市场调节,而应该将数量调节和价格调节、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加以有机整合,积极发挥政府在商品市场配额调整和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得商品市场配额均衡的实现对于经济由第二非均衡向第一类非均衡的过渡产生积极影响。可以说,两类经济非均衡的区分,是厉以宁先生全部经济改革理论的基石,他的所有制改革优先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都是非均衡理论的合乎逻辑的延伸和拓展。
三.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新经济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配置是全部经济学理论的最终指归,也就是说,由于资源供给的有限性,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如何有效地把经济中有限的资源配置于各种不同的用途,以便用这些既定的资源达到最大的社会物质产品和劳务的产出。自从古典经济学时代以来,在资源配置的研究方面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趋向:一种趋向认为,市场机制是能够完善地、合理地在社会有限资源条件下配置各种资源的唯一有效的机制,因此资源配置学说无非是一种市场经济自发进行调节的学说,其实质是相信竞争性的市场价格机制能够导致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另一种理论趋向认为,从资源配置过程和效果来看,市场机制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或者反映于对社会资源的利用不善,从而造成资源闲置或者浪费,或者反映于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之间的不协调。这种理论趋向强调政府调节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主张政府调节应当与市场调节在不同程度上结合起来以克服市场失灵的弊端。古典学派之后的新古典学派、凯恩斯学派、货币主义学派、供应学派以及理性预期学派,在资源配置的研究上,无不是这两条理论进路的发展和演化,他们的理论分歧,实质上是对市场机制作用的估计程度的分歧,或者说对政府调节效应的判断的分歧。厉以宁认为,尽管西方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资源配置的理论对研究我国资源配置模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西方经济学的现有理论不可能成为适用于解决我国资源配置失调的现实可行的对策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实质性问题是寻找一种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含义。宏观层次上的资源配置是指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的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单位,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使每一种资源能够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面。较低的微观层次的资源配置是指在资源配置为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生产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区如何组织并利用这些资源,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以达到最大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出。厉以宁先生指出,这两个不同层次的资源配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最关键的区别在于,两个层次的资源配置实现的途径不同,较低层次的资源配置可以在不转移生产要素的前提下,通过生产技术措施或组织管理措施来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较高的宏观层次的资源配置合理化的实现,通常要涉及生产要素的流动、产权关系规范化、固定资产的转让、宏观经济调节手段的运用、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等问题 。通过区分较高的宏观层次的资源配置和较低的微观层次的资源配置,厉以宁先生认识到,与两个层次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合理化相应的是两个层次的企业体制改革。较低层次的企业体制改革是改革企业的内部经营机制,由此使得企业变得充满活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将更加关注自身的经济效益并更好地发挥经营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较高层次的企业体制改革是改革企业的经济地位,使企业由过去作为行政机构附属物的地位转变为真正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使企业的产权关系明确化,使企业成为承担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因此,经由对资源配置理论的研究,厉以宁先生顺理成章地得出了他的关于经济改革顺序的基本选择,即:要使资源配置由不合理趋向于比较合理,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是必要的,而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以赋予企业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地位作为突破口,明确产权关系,实现政企分离,培育和完善市场,在此基础上实现市场定价的格局和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价格改革既不是唯一重要的改革,更不可能成为改革的突破口。经济转轨时期的资源配置合理化的这种路径特征,是由我国经济的非均衡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厉以宁先生的资源配置学说的最大特色,或者说他对资源配置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从中国的经济非均衡的独特状态出发,从经济体制变革的角度,从微观经济基础和宏观经济调控相互协调衔接的角度来研究资源配置 。
按照厉以宁先生从资源配置角度所设想的新经济体制的目标框架,这种体制将是一个企业具有充分活力,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和重新组合的经济体制,企业的内部经营机制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经济体制之下的情形,较低层次的资源配置将因企业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而趋于合理;同时由于产权关系规范化和生产要素有可能在社会范围内重新组合,资源在社会上不同使用方向之间的合理配置亦将成为事实,于是较高层次的资源配置目标将得以实现。但是这种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新经济体制的正常运作离不开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离不开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协调。在厉以宁先生关于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的结合以及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协调方面的一个贯穿始终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结为一个准则,即:对于经济运行(包括资源配置)来说,在运行目标上,宏观目标优于微观目标,而在运行机制上,市场调节优于政府调节。政府干预经济的目的在于使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趋于协调,具体而言,政府调节就是在市场机制保证微观经济运行合理性的基础之上,通过适度科学的政府干预去实现某些单靠市场调节所实现不了的宏观目标。政府干预经济的目标是要从资源配置的宏观经济视角来考虑资源投入的社会边际收益,而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或方式是尽力通过市场机制来影响微观经济单位的决策,通过微观经济单位的资源投入调整和资源转移来达成资源配置的优化。这就是厉以宁先生著名的“二次调节论”的基本观点。
对资源配置中政府行为非理想化以及政府行为适度与优化的深入理论解析是厉以宁先生资源配置学说中颇具特色的篇章,他通过对政府调节局限性的剖析划定了新经济体制中政府干预的边界。政府行为的理想化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之上:即假定存在一个理想化的政府,它作为经济活动的主持者,拥有调节经济的丰富手段并掌握充分的信息,它能够通过及时科学的分析对客观存在的经济问题和政策实行的后果进行准确的预测和周密的考虑,并能够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一一采取适当的对策。这种政府行为理想化的假设是建立在政府有一种非凡的万能的力量的信念之上的。而厉以宁先生认为,根据非均衡理论,由于经济中存在的大量不确定性,由于政府所获得的信息的不完全性,由于政府政策效应的滞后性和不平衡性,政府行为必然是非理想化的,而只有从政府行为的非理想化出发,才能正确估计和有效利用政府干预在非均衡经济的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考虑到政府行为的非理想化特征,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调节行为的优化应当以限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消极作用并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为原则,政府调节应当通过对市场的影响而体现出来。
四.所有制改革优先论:重构具有充分活力的市场主体
在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优先次序的论战中,厉以宁先生是一贯强调所有制改革对于传统体制转轨的决定性作用并把所有制改革或企业制度改革置于首要位置的代表性人物。所有制改革优先论是厉以宁先生从他的经济非均衡论和资源配置学说中必然推致的结论,从逻辑上来看,只有彻底改造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构建真正具有独立地位的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从而使企业成为真正拥有自主经营权利并承担经营风险的商品生产者,才能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真正转轨。所有制改革派(企业改革派)和协调改革派(价格改革派)之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主线的长期论争,从不同的思维侧面和理论视角丰富和拓展了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在中国当代经济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新古典经济学将市场机制归结为价格机制,认为市场配置经济资源的核心是均衡价格向量的确定;而这种论点的基本前提是,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是合乎理性的,经济当事人的交易界区和产权界定是极其明确的,因此交易行为发生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为零,不存在交易摩擦,从而资源按照市场经济原则的配置就只取决于均衡价格。诚然,帕累托最优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最理想境界,但是它的成立条件和理论前提是相当苛刻的,事实上,如果引入市场机制,至少需要三方面的制度前提:(1)经济生活中的当事者是分散决策的,这种分散决策不仅应当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而且应当有制度保证其决策的独立性;(2)决策者之间必须是平等的,相互之间的决策不能发生直接的影响,即不能存在外在性;(3)分散决策的行动结果事先谁也无法掌握,否则便无公平竞争可言。然而这三方面的制度前提又必须以产权界区明确为前提,因此,若要使中国的市场经济机制真正建立和运转起来,必须首先创造这样一种制度条件。在我国特有的经济非均衡的现实条件之下,经济当事人尤其是企业由于尚未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而使得均衡价格的形成遭遇阻碍,因此试图以放开价格为先导从而建立一种竞争性市场机制的观念是不切现实的。实际上,科斯(R.Coase)在30年代《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就指出市场机制赖以运转的微观基础是完善的企业制度,只有在企业产权制度确立、企业之间的财产权利界区明晰的基础上,企业与市场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才是明确的,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摩擦,从而市场价格机制才能有效运转。厉以宁先生从中国在经济转轨时期所处的第二类经济非均衡的现实状态出发所得出的结论同样印证了科斯的理论 。
兰格和哈耶克之间关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持久的论战对于中国经济改革理论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五、六十年代的经济理论界曾经普遍接受兰格的通过试错法建立模拟市场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这种经济运行模式,不同于经典作家所设想的完全取消商品货币关系的产品经济模式,也不同于苏联高度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而是一种试图以计划模拟市场的经济运行方式,这一模式以取消消费者为前提,中央计划当局只是被动地反映消费需求和生产成本的变化,制订模拟的市场价格,并通过这种价格调节资源的有效配置。青年时代的厉以宁先生同样认同和服膺兰格的思想,但是六十年代后的社会经济现实迫使他重新审视和反省传统经济模式在公平和效率上的体制缺欠,他认为,在传统经济体制下,由于国有企业在政府行政的强大约束之下丧失独立自主的商品生产者地位和决策权力,由于存在严重的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晰的体制顽疾,国有企业既不能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更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率的配置。这样,厉以宁先生由对兰格模式的推崇转而对兰格模式的质疑和批判,并从自己的理论框架出发,确立了自己的改革思路,即改革必须从企业改革也就是所有制改革入手,所有制改革是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在没有进行企业改革从而企业尚未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条件下,在改革并不触及计划经济体制的产权基础和产权结构的前提下,中国真正的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体制就不可能稳固建立并有效运转起来 。在1986年4月25日北京大学“五四”科学讨论会上,厉以宁先生以非常精彩的富于个性的语言表述了他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路径选择的基本观点:“经济改革的失败可能是由于价格改革的失败,但经济改革的成功却并不取决于价格改革,而取决于所有制的改革,也就是企业体制的改革” 。这句在理论界被广为传播的名言集中体现了厉以宁先生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观点,可以说,所有制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最为核心也是最为艰难的部分,所有制改革主线论由于触及最为敏感的产权问题的“”而在实践过程中倍受磨难,厉以宁先生在强大的压力面前始终以一个诚实谨严的学者的姿态阐扬自己的所有制改革理论,充分表现了一个经济学家巨大的理论勇气和科学精神。
以厉以宁先生为代表的所有制改革派(企业改革主线派)和以吴敬琏先生为代表的协调改革派(价格改革主线派)的论争的焦点在于对市场机制的理解的差异。在厉以宁先生看来,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的存在,在独立的产权明晰的商品生产者缺位的情况下,以价格为调节资源配置基本信号的市场机制就不会真正起到引导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以企业的灵敏反应为前提的政府宏观调控也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通过所有制改革彻底改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一个有效率的市场机制才会最终建立并正常运行。在吴敬琏先生看来,市场经济是一个有机体系,这个有机体系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主要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的宏观管理体系三个要素组成,三者相互制约缺一不可,但是竞争性的市场机制是以完善的价格机制为基础的,在价格改革大大滞后、竞争性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的条件下,协调改革派更强调价格改革在构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作用,认为只有理顺价格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才有可能进一步推进所有制改革从而构建整个市场体系 。所有制改革派和协调改革派之间的长期论争,从不同的视角为中国经济改革总体思路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而更加富有象征意义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恰是选择了一条中庸的路线,在重塑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构建竞争性的市场机制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三个方向上同时展开全面推进。实际上,价格改革主线论和企业改革主线论只是分别强调了市场机制的两个不同侧面,前者强调经济运行机制和宏观环境方面的改革,后者则强调经济运行主体和微观基础方面的改革,而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极为必要的:没有独立的产权明晰的企业就不可能有真正竞争性的市场,同样,企业也无非是市场关系的总和,没有竞争性的市场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无论是企业改革先行还是价格改革先行都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将经济体制改革的诸方面协调推进配套进行,注重多种路径选择和目标取向的折中和谐,才能够实现经济体制的真正转轨。
五.体制、目标、人:经济学研究的挑战与创新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往往被视为一种具有严格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性质的社会科学,因而在大多数经济学家看来,经济学应该处于一种完全超脱的摒弃“价值判断”的“道德中立”状态。在马克斯·韦伯看来,所谓“价值判断”,即是指研究者“宣称他接受从某些伦理原则、文化观念或哲学观点中所推演出来的实际价值判断”,而“道德中立”,是指两种极端的状态,或是认为“应把纯粹从逻辑上可推演的断定和经验事实断定与实际的伦理价值判断或哲学价值判断区分开来”,或是“主张即使不能用某种逻辑上的完整方法作出这种区分,但还是有希望把对价值判断的断定坚持到最低限度” 。然而每一个经济学研究者都必然痛苦地感受到区分经验事实的陈述和价值判断是如何艰难。这就产生了一个令所有学者都感到尴尬的悖论:一方面:“科学经济学”的鼓吹者们总是顽固地维护经济学本身的纯洁性和道德中立姿态,认为经济学的根本宗旨是追求“具有科学意义的在逻辑上和事实上正确的结果”;另一方面,所有经济学赖以存在的理论预设却又与“经济科学不能把主观性评价作为其分析的主题”这种貌似公允的判断相左。在厉以宁先生看来,经济学非但不能摒弃和回避价值判断,不能完全摆脱或忽视价值观念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相反,作为一门社会设计和社会启蒙的科学,经济学应该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对客观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与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将现实社会经济状态与经济学家经由自我的价值判断而形成的对理想社会的科学设计结合起来,将经济学的科学目标和道义目标结合起来。作为社会启蒙的科学,经济学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科学研究告知人们对经济行为和经济事实的肯定与否定的客观标准,从这个意义而言,经济学不是超越阶级的纯粹抽象的数理科学和逻辑哲学。作为社会设计的科学,经济学将告诉人们,如何进行经济建设,如何制定发展目标并且把目标实现的可能变为现实,如何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以及如何把人们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用于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经济学的社会启蒙作用和社会设计作用在实质上是统一的。经济学作为社会设计的科学,如果不能在明确经济中的是非的前提下进行设计,不能对一种社会设计的经济运行后果作出恰当的科学的价值判断和是非辨别,那么经济学仍然不可能起到促使发展目标实现的作用,其社会设计功能的道义上和科学上的可信任度就要降低。同样,尽管经济学作为一种社会启蒙的科学能够告诉人们如何评价一个目标和经济政策,但是如果不发挥经济学作为一种社会设计的科学应有的作用,不研究如何使目标可能变为现实,那么即使是构想科学并且符合道义标准的目标,它也不会自动实现。厉以宁先生将经济学的本质界定为社会启蒙和社会设计的科学,强调价值判断和规范研究在经济学中的作用,但是这并不表明他不重视实证研究在经济学中的地位,相反,他认为实证研究所获致的成果将会丰富规范研究的内容,使得经济学中有关社会评价、政策探讨的判断建立在更有实证根据、更有说服力的基础之上 。
新技术革命在最近几十年的突飞猛进给经济学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不但是经济学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的挑战,而且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根本内容上的创新的挑战。以新技术革命为出发点,作为社会启蒙和社会设计的科学的经济学,就必然将研究的重心置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经济行为和社会经济运行方式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方面,这种影响在三个主题上同时展开:就“体制”而言,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以促进和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又对经济体制提出哪些新的要求?以“目标”的研究为例,考虑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发展目标方面应当如何把经济上的要求与社会上的要求联结在一起?微观经济单位和宏观调控主体在制定目标时,应该如何趋于现实化和合理化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从“人”研究层面来说,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人类福利的含义和度量标准发生何种变化?如何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真正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总体福利的增进而不会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牺牲品?由此,厉以宁先生认为,经济学研究要在新的时代面前回应挑战,就必须在三个层次上进行全新的探讨:第一个层次是对现行经济体制以及该种经济体制条件下的经济运行的研究,第二个层次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研究,第三个层次是对人的研究,也就是对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 。三个层次的经济学研究在逻辑上有相互关联和相互渗透的关系,但是其内容各有侧重:经济体制的研究主要是一种比较经济体制研究,即在现存的世界各国的经济运行体制中,从集权体制和分权体制各自的优劣比较出发,寻找一种既能够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率又能够有利于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体制,即探求一种将微观经济的管理与宏观经济的管理有机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发展目标的研究是基于信息不充分和政府行为非理想化的理论预设,在摒弃最优经济原则的前提下,将现实原则而不是理想原则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原则,在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决策中使得目标的确立走向现实化、多元化、综合化,追求多种发展目标之间的均衡和谐的实现方式;对“人”的研究建立在经济学的终极人文关怀的观念之上,在这种观念中,对人的研究被置于经济学研究的最高层次,对经济体制和发展目标的研究都是为了人的总体福利的增进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学研究的这个层次上,经济学的视角与伦理学的视角往往产生相互的交叉与认同。
厉以宁先生将“体制、目标、人”作为经济研究的三个层次,而他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正是从这三个层次的研究的角度出发去构建的,他的较早期著作《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反映了他试图以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来对传统经济理论进行重新阐述的积极而有意识的努力,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我们仍可以明显觉察这本著作在体系创新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重点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而经济运行总是在一定的经济体制条件下实现的,因此,必须将一定的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前提。在厉以宁先生的设想中,理想的目标经济体制应该包含以下特征:(1)这是一个建立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基础之上的、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以市场经济为基本框架的经济体制;(2)这是一个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真正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从而拥有独立法人的经济体制;(3)这是一个在资源配置中以市场为主要调节方式的、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经济体制;(4)这是一个有着基本合理的灵活的价格体系从而价格能够比较灵敏地反映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经济体制;(5)这是一个依据按要素分配和按劳动分配相结合的原则促使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走向合理化的经济体制;(6)这是一个基于政府行为非理想化的基本理念使得政府的行为趋于合理化从而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战略指导与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行为之间寻求协调平衡的经济体制 。在这样的经济体制分析框架的前提下,可以从国民经济运行、企业经济活动、个人经济行为三个层次分别考察,探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经济改革的基本路径。在发展目标的研究中,两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即在给定的经济体制之下研究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两大社会经济目标。由给定经济体制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转入有关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合理程度的确定的规范分析,反映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探讨的深化。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是一个包含社会发展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体系,这种目标体系的动态相对平衡性要求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注重多种目标的统一协进,并考虑到在目标的变动中社会承受能力的强度。在对“人”的研究中,厉以宁先生始终以一个关注民生的经济学家的姿态,主张“对人的关心和培养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认为在理想的社会制度中,人应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充分拓展自己的潜在能力,不断深化自身历史使命的认识,社会生产发展的最终目标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达到统一。以这种人文关怀的理念为出发点,厉以宁先生对平等与效率问题、社会福利的基本含义问题、人的地位的社会评价标准问题、社会主义民主问题等进行了广泛深刻的探讨 。
六.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的中国版本
发展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领域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最近几十年中取得了很多学术界公认的成果。但是发生在中国的广泛而深刻的制度变迁却给发展经济学提出了崭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不是对以往成果的否定,而是对发展经济学基本研究对象所提出的挑战:中国制度变迁中面临的转型和发展的双重使命是传统发展经济学中所未曾涉及的命题。所谓转型,是指中国的经济体制要从初始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过渡到与国际主流社会相一致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所谓发展,是指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要从不发达的状态逐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发达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种转型发展的双重背景之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许多命题诸如资本形成、人力资本培育、市场化、企业家成长等,都与传统发展经济学有着不同的内涵。由于传统的僵化的经济运行机制和长期积淀的传统社会结构的合力影响,强化了中国转型发展的特有的路径依赖特征,逼使许多经济学家在正统发展经济学的教条之外寻求中国独特的转型发展之路。厉以宁先生在他九十年代后期的著作和讲演中,一直关注于转型发展问题的研究,坚持“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的基本观点:所谓在转型中发展,就是要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创造经济发展的条件,而在这种体制变迁中,最为核心最为关键最为艰巨的使命是重新构造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塑造具有充分活力的市场主体;所谓在发展中转型,是指通过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对剧烈的体制转轨的承受力,增加整个社会力量对改革事业的支持和理解,从而更加深入地推进以市场化为根本指归的经济体制变革 。针对中国在转型发展初期所面临的特殊社会经济背景,厉以宁先生提出了中国转型发展的三个基本命题:以构造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产权改革相比于价格改革应居于优先的地位;转型发展时期的失业问题相比于通货膨胀问题应居于优先的地位;转型发展时期经济增长分析相比于货币流量分析更加有用。在这三个命题之外,厉以宁先生还对与转型发展密切相关的宏观经济调节、社会协调和观念更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而在九十年代后半期,他对关系中国转型发展的重大课题诸如区域经济发展和反贫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关于第一个命题,厉以宁先生认为,以产权改革为中心的改革既是实质性的,又是渐进性的,“实质性”意味着产权改革将彻底改造深受传统体制束缚的微观经济主体,从而实现中国真正的市场化改革,而“渐进性”意味着中国产权改革的路径选择将摈弃激进论者的路线而采取较为谨慎的推进战略,以最小的社会震荡成本换取最大的改革收益。厉以宁先生在产权改革上的这种立场,一方面将自己与以维护中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为依据而对所有制的改革采取抵制姿态的保守人士区别开来,另一方面又与那些主张效仿苏联东欧的经济转轨模式从而对中国实施大规模彻底而迅速的私有化的激进人士划清了界限。以股份制为新企业体制的目标模式促进中国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以股份制改造为突破口完善和促进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变革和体制创新,是厉以宁先生产权改革的基本政策主张,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实践的检验和学术界的长期论争,股份制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关于第二个命题,厉以宁先生历来主张“就业优先兼顾物价基本稳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政府宏观政策目标体系中将就业目标放在首要的位置加以强调,认为惟有将就业置于突出地位即把发展置于突出地位,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准,使社会得以稳定协调发展,除非是在物价急剧上涨而引起社会强烈动荡的特殊情形之下。而产权改革和就业优先这两个政策主张在逻辑上是相辅相成的:产权改革的顺利进展带来的企业发展将为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宽松的环境,而就业目标的优先策略带来的良好就业态势又可以减少产权改革引发的社会震荡,降低产权改革的社会成本。关于第三个命题,厉以宁先生认为,尽管货币流量分析是现代宏观经济分析中常用的说明经济增长与波动的方法,但是由于中国在经济转型发展时期经济分析对象的特殊性,应用货币流量分析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经济增长分析比较适宜于研究转型发展中的中国经济。中国不但是一个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处于非均衡状态的发展中国家,在这种特殊的转型发展背景之下,体制的非单一性、市场的不完善、非经济因素对经济运行的有力干扰、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的状态长期存在、隐蔽失业和隐蔽通货膨胀的公开化等,都使得传统的货币流量分析方法无法对困扰中国转型发展的诸多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准确的阐明,而更为严重的是,应用货币流量分析对中国转型发展的扭曲解释会使我们的战略决策受到相当的误导,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战略的制定。具体而言,货币流量分析无法说明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中的短线部门“瓶颈”制约背后真正的体制与结构根源,而由这种分析方法所导致的将治理通货膨胀置于首位的经济政策选择会严重忽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同时货币分析法所推出的理想化的平衡增长战略在处于特殊转型发展时期的中国是缺乏现实意义的。
七.经济学的伦理视角:经济运行和道德调节
道德问题并非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命题,经济学的核心命题是资源配置和效率增进。然而经济学并不是不涉及道德问题,相反,在对经济学的许多命题的最终解答中,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似乎总是难以回避的。但是经济学的界限在于,它只是在给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下进行分析,它把人们的“偏好”、“价值观”、“生活目标”、“社会公德”等等当作外生的经济学体系之外决定的变量来看待,当作自己分析的前提条件加以接受。然后在多种给定的道德准则、社会规范范围内,进行经济学分析,告诉人们如何行为、如何选择、如何决策、如何配置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增进自己的幸福 。经济学和道德哲学的这种学术分野并未成为经济学家关注道德问题的阻碍,事实上,每一个严肃的有着人文关怀的经济学家必然怀有道德忧患意识,在20世纪末中国学术界有关道德问题的饶有兴趣的论争中,许多经济学家以其精彩的论述和独特的理论视角引起伦理学家们极大的关注。经济学家“不务正业”介入道德研究领域,在世纪末的中国似乎具有某种象征含义:在中国由传统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变迁的进程中,经济学家对伦理道德问题的普遍的强烈的关注不仅反映出学者的强烈的道德忧患意识和社会使命感,而且折射出整个社会在制度转型期面临道德规范的混乱与道德意识的迷茫时对于道德秩序的普遍呼唤与强烈渴求 。
厉以宁先生是国内经济学界较早关注道德伦理问题的学者之一,从他许多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试图从伦理学的视角对经济学的诸多范畴进行规范分析的努力 ,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其理论进路与伦理学家的相异之处在于,他并不将眼光贯注于有关道德的是非判断与善恶评价,而是将道德置于整个经济运行体制中去考量,探讨道德在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中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在厉以宁先生看来,由于存在着市场缺陷和政府失灵的情形,因而单纯依赖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经济运行目标,而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所遗漏的空白,应该由习惯和道德调节来填充和弥补,在交易活动中如此,在非交易领域就更是如此。由此,厉以宁先生提出,道德调节和习惯调节是超越市场和超越政府的一种调节,它的社会整合和经济调节功能介于作为“无形之手”的市场调节和“有形之手”的政府调节之间,作为第三种调节起作用,共同维系和引导着整个经济的和谐有效的运转 。习惯和道德调节的力量来自于经济中的行为主体内部,即来自每一个行为者自身,它表现为各个行为者按照自己的认同所形成的文化传统、道德信念和道德原则来影响社会生活,使资源使用效率发生变化,使资源配置格局发生变化。因此,习惯和道德调节的约束力和有效性取决于社会成员对群体的价值观念和传统信仰的认同程度的高低,取决于社会成员建立在共同价值谱系基础之上的自律程度的高低。换言之,道德作为维系社会运行的一种手段,是通过各个行为主体自身的道德约束和相互之间的道德约束从而形成一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道德风尚,它使得经济行为主体对他人的行为和社会前景形成稳定的预期,以此为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提供一种道德坐标和道德秩序。
道德力量为我们探讨经济学中的一些规范问题诸如效率与公平等提供了新鲜而有说服力的视角。厉以宁先生认为,效率具有双重基础,即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效率的道德基础,单纯用物质技术因素来阐释效率是不够的,事实上,物质技术因素只能产生常规效率,而道德力量才能够真正挖掘效率增长的潜力从而产生非常规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道德力量是效率的真正源泉,这个结论已经被经济史中无数例证以及管理学的现论所证实。道德视角的引入同样可以加深我们对于公平的标准的理解。从收入的绝对或相对平均而言的公平并不能为公平的衡量提供一个客观统一的尺度,类似的,用机会平等来测度公平同样会遗漏下许多难以解释的空白点。厉以宁先生认为,公平以对群体的认同为基础,在一个群体内部,成员对群体的认同程度越高,其公平感就越强,当社会中的成员从其处于超利益的考虑而参与的群体中普遍感到一种受到尊重和和谐的氛围,其公平感就会增进社会的协调的效率的提高。
厉以宁先生强调道德力量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但他并非是一个“道德乌托邦主义者”或“道德万能论者”。第一,他一直强调道德激励与利益动机的相容性。社会成员的道德的自我激励使他们激发起为公共利益和公共目标的实现而努力的热情,自愿地在个人利益和公共目标冲突时将公共目标的实现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但是,社会群体对于个人正当利益动机的尊重是社会成员实现自我道德激励的必要前提,而社会成员的持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既来自自我的道德激励和道德约束,也来自自我的正当的利益动机。第二,他始终重视现代社会运行中法律的作用。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习俗或道德传统属于非正式制度,而法律属于正式制度,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习俗和道德文化传统等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与政府的法律规范等正式的制度安排一起确立着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习惯和道德调节在社会经济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制衡功能和协调功能,但是,习惯和道德调节必须以法律的规定作为边界,不能违背现行的法律规范。第三,他关注政府的道德自律并主张建立一套严密的筛选机制、保障与激励机制、约束与监督机制,以此规范政府的行为。政府是一种通过自己的立法行为为社会经济运行提供强制性秩序的组织,政府的成员需要有道德激励和道德约束,但是更重要的是,政府调节行为必须建立在符合法律规范的基础上,需要建立一种由公众实施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促进政府行为中的民主程度并防止因政府滥用权力而对社会秩序造成的破坏。
处在制度转轨关头的中国既需要经历经济体制变迁的洗礼,又必然经受伦理道德体系和文化传统更新的阵痛,对于一个具有长期集中计划经济传统并拥有丰厚的历史道德资源的国家来说,这种经济体制与道德传统的双重变迁的使命注定是意义深远而步履艰辛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重整既具有迫切性,同时又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
八.结束语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中国伟大变迁的时代,我们目睹这个曾经饱受患难的国家重新以一种难以置信的勇气和信心,向着民族复兴的梦想靠近。而尤其令我们感到荣幸的是,作为经济学的研究者,中国在当代经济发展中所经历的巨大变迁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丰富而生动的素材,这是时代赐予经济学者的宝贵的际遇。而经济学界诸多学派之间严肃的探讨、论战和争鸣,不但促进了经济学科的繁荣,也为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视角。厉以宁先生是同时代这些优秀的经济学家当中的一个,假若以对中国经济学术界和中国经济改革决策的影响力作为衡量标准,他又是其中最杰出者之一;他以独特的理论进路、勇毅的创新精神、坚实敏锐的现实感和严密宏大的理论体系,为中国经济改革思想贡献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确立了自己在当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的位置。但他又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家,他以深远的忧患意识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的关注,使得他的思想浸透着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充满终极关怀的意味。当然,如同所有深受传统经济体制和传统经济学知识结构影响的经济学家一样,厉以宁先生的理论体系和论证范式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所遗留的深刻的印记,对此,厉以宁先生亦有清醒的自我估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中国经济学的繁荣昌明有赖于中国经济学人一代接一代的持久而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厉以宁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 厉以宁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3.《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厉以宁著,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
4.《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厉以宁著,经济日报出版社,北京,1991
5.《关于经济问题的通信》,厉以宁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6.《经济漫谈录》,厉以宁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7.《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厉以宁著,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7
8.《经济·文化与发展》,厉以宁著,北京三联书店,1996
9.《经济学的伦理问题》,厉以宁著,北京三联书店,1995
10.《厉以宁九十年代文选》,厉以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1.《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厉以宁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2.《体制·目标·人 :经济学面临的挑战》,厉以宁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13.《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厉以宁著,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
关键词:财会管理工作;市场经济;适应性研究
每个企业在运作的过程中,都需要以财会管理工作作为发展的基础,一些企业的决策有时也需要通过财会管理部门一起决策。我国经济正处于着快速发展阶段,所以对于一些陈旧的财会管理方式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革,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持续发展。
一、财会管理工作在市场经济下出现的问题
(一)改革意识不强
财会管理工作在经济的发展中需要不断保持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但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经济体制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延续着传统模式,将财会管理工作都交给企业的财务部门,虽然这样做没有错,但是顺应不了新时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企业运用的是旧的模式,所以很多财务员工的工作意识还没有随着时代进步而进步,造成企业财会管理工作应有表现没有表现出最大程度。
(二)财会管理工作强度、力度不够
传统的财会管理工作只依靠财务部门人员完成,与企业其他部门联系频率非常少,但是随着企业越来越流行透明化的管理模式,财会管理部门需要对其他部门开放,得到其他部门人员的监督,保证财会部门工作能够公平、公正、公开。另外,企业应该乘着经济市场良好,加大财会管理工作的工作力度,让企业各个部门人员能够共同使用企业的资源,但是由于一些企业员工在传统工作思想下工作时间长,很难在融入新模式下的财会管理。
二、财会管理与市场经济的适应性
(一)转变传统财会管理观念
当代社会企业想要在新时代跟上市场经济的步法,核心内容是要转变员工的传统财会管理理念,多进行财会管理理念的创新和改革。但是在进行财会管理理念创新的同时不能仅仅针对财务部门人员,应该针对全企业人员进行培训。另外想要做好财会管理模式的发展,其中借鉴国外先进理念是一个不错的办法,通过让涉及财会管理工作人员以及财会管理人员学习新的知识,加快本企业的财会管理观念改革。
(二)采用科学合理方法进行判断
由于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将企业的经济发展都交给了财会管理人员和企业领导,所以容易造成不懂企业发展规划的决策人员做出错误抉择,并且目前我国文化、经济都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所以企业应该结合企业各个部门员工一起做决策,增强决策的适应能力。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决策人员进行决策时是依据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在新时代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人员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财会管理工作的判断,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财会管理人员和相关人员是否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财务管理能力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市场经济下财会管理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提高财会管理业务水平
企业想要在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下进行科学的财会管理工作,首先就要保证管理工作能够顺应市场的经济需求。将企业财会管理朝着市场经济现在以及未来需求方面发展,这是想要做好财会管理的必然条件,这么做的基本要求需要提升财会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财会管理作为一家企业无形资产中的重要一部分,不断提升财会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可以保证企业未来发展需求,能够从实际方面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不过在进行人员技能提升的过程中,需要保证财会管理人员办理业务的公平性,严格查处以权谋私的现象。
(二)建立新的财会管理目标
虽然企业财会管理工作能够在较短期限内顺利完成企业经济发展要求,但是想要让企业长时间发展进步,定好财会管理目标是关键。在进行财会管理目标建立时,应该保证企业整体长远发展目标与之保持一致,让保证企业在进行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收入最大化。另外在企业的发展当中,保持产值最大化以及股东财富最大化也是企业发展关键部分,所以企业决策者在制定企业未来经济发展规划时需要制定长远目标,将企业长远发展方向指定对。最后,财会管理目标的建立需要对企业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遇见的资金、时间价值、风险、利润等方面的相关性进行详细分析,保证企业在未来整体经济发展中始终处于盈利状态,为企业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提供资金援助。
(三)财务人员管理模式不断创新
企业财会管理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对财务人员的管理模式,财务人员作为企业财会管理工作运行的核心部分,对于企业未来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保证企业财务人员时刻拥有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能力。想要达到这点,企业应该拥有一套完善的财务人员管理方案,制定正规、科学的财务人员管理考核制度,对于表现良好的财务人员做出适当的奖励,保持财务人员之间的友好竞争关系。
[关键词]价格管理 价格控制 内部价格市场化 定价方法
价格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价格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价格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价格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大型集团企业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人就某大型集团企业的价格管理工作做深入调查研究,做如下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给企业价格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发展带来很多机遇的同时也对企业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反映在企业定价和价格决策上就是要做到“快”、“准”、“变”、“控”。
所谓“快”,是指除了保质保量提品、服务并及时推了新产品外,企业定价和价格决策心须快,必须及时;所谓“准”是指价格决策必须符合市场实际情况,价格定位必须与市场水平相符;所谓“变”是指在价格决策制定后,何时变化,怎样变化也是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一环;所谓“控”,就是由于市场是多变的,但做为企业集团整体价格应该是在该企业的总体控制下运行。
(二)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树立商品意识、市场观念,改变价格管理的传统做法
从价格管理来说,在价格管理工作上要树立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这就要求我们的成本和价格树立源于市场,终于市场的观念。随着企业体制的改革,企业内部的产品、半成品、劳务交换真正商品化,企业内部的小市场逐渐形成,因此企业内部价格也必须实行市场化。
1.实行企业内部价格的市场化是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企业体制改革的需要。
2.实行企业内部价格市场化更是改革企业内部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的需要。
二、企业改革与发展要求价格管理处理好各种关系
在企业体制改革多种利益形式出现的今天,要求企业价格管理工作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这些关系说到底是利益关系。
各单位局部利益与集团企业整体利益的关系,其中包括:总部与部门之间在价格管理分工上的关系;总部与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全资子公司、等不同层次单位之间的关系;部门与各不同层次单位之间的关系等,要坚持整体利益大于局部利益的原则,在此前提下应适当考虑各单位的局部利益。
三、如何完善价格管理工作
市场经济和企业改革的发展,对企业的价格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要求,而完善并加强企业价格管理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快价格立“法”
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企业集团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成员和管理层次相应增加。因此在当前应尽快制定并颁布一套完整的,在企业集团范围内通行的《集团价格管理办法》以解决工作规范化问题。
(二)完善价格管理职能
长期以来我们工作的主要精力几乎都放在价格预算和价格确定上,而对于价格工作的其它职能在管理上没有明确,在制度上没有规定。价格管理职能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价格管理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确定并完善价格管理职能,加强价格管理。
(三)定价方法的科学化、规范化
定价方法的科学化是要使定价方法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在实际工作中是合理可行的;规范化是要使定价按规定方法,规定水平测算,并能适用于计算机操作。
1.对价格构成的新认识
目前,在价格工作中,使用多年的成本定价法,在市场经济中己被证明是有缺陷的。在这种方法中:价格=成本+利润(A)其中成本有很多说不清的因素,不仅如此,一百个生产厂生产同一种产品有一百个成本,哪个成本是对的,检验的标准只能是市场,是市场价格。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看成本而不唯成本。
2.加强对多种定价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对定价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产品价格的定价方法包括两大类:一是定价方法,二是计价办法。研究定价方法并加以应用才能使定价工作更准确,更合理,更符合市场要求。
(四)夯实基础工作,大力推进价格管理电算化
1.基础资料管理必须加强
价格工作是一项复合性工作,它需要许多相关部门和相关文件、相关资料的支持,这些文件和资料的及时性、准确性是保证价格工作“快”和“准”的基础。
2.开展企业内部价格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研究
开展对企业内部价格资料的统计和研究工作,可以通过供销价格信息的研究,掌握企业的市场营销状况,支持价格决策,研究寻找出一些规律性的资料,使定价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建立科学的价格统计分析体系,完善价格管理基础工作。
3.价格电算化是解决价格工作“快”与“准”必不可少的条件。近几年来,该企业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产品品种达上百种,因此必须依靠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必须建立计算机价格管理系统。
(五)实行企业内部价格市场化
要在企业实行内部价格市场化,需解决市场价格水平的界定和市场价格的波动与企业内部价格的相对稳定这两个主要问题,同时又要对企业内部价格市场化加强管理。实行企业内部价格市场化并不等于无序竞争,对于局部的利益失衡现象要学会用经济手段管理经营活动,要通过价格政策加以调节和引导。
(六)价格管理工作要突出重点,强调控制
在纷繁复杂的价格管理工作中,必须抓住重点,在当前企业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首先,必须抓住经营活动中的“供、销”两个环节,抓住这两个环节,对集团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至关重要。其次,要加强集团总部对集团成员的价格控制管理,使其在集团的统一政策下开展工作。最后要抓好价格政策和价格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
(七)加强价格系统管理,提高价格人员素质
价格工作是一项集经济和技术于一体的复合性工作,它不仅要求价格工作人员掌握价格、财务、税收等经济方面的知识,更要求其掌握相关产品的专业知识。必须对价格管理人员的工作和业务水平要进行定期考核,开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研讨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到价格工作开展的较好的企业学习对方的先进经验,请各方面专家来企业指导,办专题讲座,开阔价格人员视野。
(八)加强价格信息管理
在市场经济下,掌握了信息就等于在竞争中多了一支手,多了一个头脑,产品价格的制定,企业决策的准确性、及时性及企业内部价格市场化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价格信息的支持。
以上是对该企业集团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完善价格管理工作问题的简要分析和探讨,更多需完善的方面,待以后进一步更深入调查研究后,以做分析。
参考文献:
[1]内格尔著.定价策略与技巧:赢利性决策指南.
[2]李江海著.价格成本监审.2004.1.98-111.
关键词:集合竞价;市场有效性;交易机制;市场微观结构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0104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790288)
作者简介:张肖飞(1980- ),男,河南安阳人,管理学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公司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5-0152-05 收稿日期:2012-01-25
一、研究综述
收盘价格的决定机制是交易机制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收盘价格在证券市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收盘价格形成机制决定了多数相关机构进行结算时采用的收盘价能否准确地代表证券在一天交易结束后的价值;另一方面,收盘价格形成机制对证券市场的质量有重要影响。因此,收盘价格形成机制的设计和评价一直是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研究的重点(Huang et al,2001;Biais et al,2005)。
正是由于收盘价格的重要性,许多证券交易所都在市场收盘价格决定机制方面制定特殊的交易机制来促进价格发现并且减少噪音。这些交易所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收盘采用集合竞价机制。与连续竞价相比,在集合竞价阶段,由于实时披露虚拟委托单信息,增加了交易的透明性,减少了信息不对称性,因而能够有效地促进市场有效性。比如巴黎、澳大利亚、美国证券交易所和多伦多证券交易所都分别先后引入集合竞价。深圳证券交易所在2004年6月25日启动了中小企业板收盘集合竞价,并于2006年7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收盘价格决定机制变为最后三分钟集合竞价,这为本文研究收盘集合竞价对市场有效性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契机。
在集合竞价的信息效率方面,一方面研究发现集合竞价会吸引噪声交易者,在投资者人数不变的情况下,集合竞价的定价误差会更大,如王志刚等(2005)、李平等(2006)、孙有发等(2011)的观点。与之相反的观点认为,集合竞价阶段揭示买卖盘信息和指示性价格,交易者从中推断参与开盘的其他交易者的市场行为以及其所拥有的私人信息,并据此修正自己对股票价值的最初看法,形成新的判断。交易者再次参加交易,形成新的成交价。通过多次模拟这一交易过程,股票价格将包含更多新的私人信息,定价误差会有效降低,促进市场有效性,如Madhavan(1992)等的观点。由此可知,集合竞价机制与市场有效性之间的关系还存在分歧。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为了研究收盘集合竞价对市场有效性的影响,拟采用如下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分析收盘采用集合竞价前后的日内效应,主要从交易量、波动性和相对买卖价差的变化;然后,运用价格同步性分析方法来分析。这种研究方法最初来源于对系统风险beta的考察,Pagano等(2003)将其进一步拓展为价格同步性方法,可以通过分析股票价格之间的同步性来研究市场有效性的问题,其后Comerton等(2007)、Chelley(2009)、张肖飞(2010)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因此本文也主要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收盘集合竞价对市场有效性的影响。
以深交所主板市场收盘采用集合竞价的交易日(2006年7月1日)为分界线,将样本窗口分为事件前(Pre)和事件后(Post)两个期间。将每个股票(j=1,2,……n)按不同的收益率期间(分别按L=1,2,3,4,5,6,8,10,12,15,20天计算股票的收益率)在事件前后两个时期进行市场模型回归,得到每个股票在不同时段的βL值。有研究表明股票反应与市场不一致会导致对系统风险β估计产生向下的偏差,并降低市场模型解释力。对由市场模型得到的βL和收益计算长度L以及收盘采用集合竞价前后的虚拟变量Dj进行回归,称为第二阶段回归:
βj,1LE=aj,2+bj,2ln(1+L-1)+cj,2(DjE?ln(1+L-1))+ejLE
(1)
其中βj,1LE是事件期E基于L天间隔的证券j的收益数据回归得到的β估计值。E=Pre或者Post,Pre代表事件期前,Post代表事件期后。aj,2、bj,2、cj,2分别表示第二阶段的参数估计。aj,2可以解释为股票β的渐近水平。L是持有期,用天表示,股票收益也是基于天算出来的。DjE是虚拟变量,如果市场模型回归的β是基于事后数据估计出来的,则等于1,否则为0。ejLE是随机扰动误差项。
非同步的价格调整同样会导致基于短时间收益计算的市场模型的拟合优度R2的恶化,如果在收盘价格采用集合竞价后价格发现的效率提高,那么预期收盘采用集合竞价后的市场模型R2要比事件前的R2大,进行如下的回归,称为第三阶段回归:
AdjRsqjLE=rj+sjln(1+L-1)+tj(DRsqjE)+uj(DCjE)+vjLE
关键词:长三角经济圈;发展趋势;格局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102-02
1 长三角形成和发展
为推动和加强长江三角经济联合与协作,促进长三角经济可持续发展,1992年由上海、杭州、南京等14个市经协委发起、组织,成立长三角十四城市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至1996年共召开五次会议。1997年,14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设常务主席方和执行主席方,常务主席方由上海担任,执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外的其他成员市轮流担任。每两年举行一次。协调会在常务主席方设联络处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各成员市的协作办作为协调会具体的联络、办事部门。机构就区域内涉及的经济、旅游、基础设施等重大战略问题展开了讨论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各城市的合作。2003年,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扩充为16个城市包括新加入的台州。
2 长三角基本格局
长三角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一方面,长三角要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国际竞争力最强的经济中心和利用全球化资源辐射长江流域、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另一方面,长三角形成以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为核心,与其他城市相配套衔接、以大都市圈为组织架构的15+1综合经济区,长三角成为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长三角有明确的城市群功能定位。长三角包括了上海城市群、南京城市群和杭甬城市群。确定上海城市群为核心,南京、杭州城市群为副中心。以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家创新中心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完善城市等级和规模结构,努力构建分工合理、功能完备的城镇体系,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目前,长三角已基本形成沿高速公路展开的三条城市发展轴:第一条是沿沪宁高速和沪宁铁路展开的沪宁城市发展轴,聚集了上海、苏州、无锡等;第二条是沿沪杭高速和沪杭铁路展开的沪杭城市发展轴,聚集了上海、嘉兴、杭州等;第三条是沿杭甬高速和杭甬铁路展开的杭甬城市发展轴,聚集了杭州、绍兴、宁波等。三条轴线共同构成了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副中心的Z字形城市空间格局。
城市群圈层结构进一步完善,形成四大圈。第一圈指上海这一长三角的中心城市;第二圈指包括苏州、嘉兴、南通在内、距离上海100公里以内的“一小时紧密都市圈”;第三圈指南京、镇江、泰州、扬州、湖州、绍兴、宁波、台州在内的、距离上海300公里以内的“三小时都市圈”;第四圈指包括江苏、浙江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逆江而上的安徽芜湖、马鞍山,乃至合肥、九江等。
随着杭州至南京轴线基础设施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杭甬发展轴的作用不断凸现,宁波可能与上海、南京、杭州共同构成长三角未来的菱形城市空间格局。在长三角开发过程中,像上海、南京和杭州这样的中心城市充当了增长极,起着扩散作用,而沿沪宁、沪杭、杭甬等Z字形或菱形产业带则充当了增长轴的作用。
3 长三角经济和格局的发展趋势
长三角将逐步在壮大东部地区经济实力、推动长江流域快速崛起、带动中西部加快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引领我国全面参加全球竞争中,发挥核心作用。长三角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实践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长三角功能定位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长三角明确重点产业发展布局,做大做强石化、钢铁、电子信息产业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业;巩固提升装备制造业、纺织轻工和旅游业等传统优势支柱产业;同时加快发展现代生产业和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具有先导作用的新型产业。长三角重大基础设施协调与建设方面,将综合交通和能源为两大重点,提出加快沪宁、沪杭、杭甬、沿长江、沿海和宁湖杭6大重点交通通道建设,及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同时发展煤炭、油气、液化天然气、电力和新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长三角提出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实行差别化土地政策:对沪宁杭沿线,采取严格措施保护优质基本农田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对沿江、沿湾,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对沿海和宁湖杭线及其他沿路发展带,适度安排建设用地;对沿湖地区则控制土地开发强度。长三角确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一类是引导性政策措施,如在区域内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另一类是协调性政策,主要是打破行政壁垒,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是以上海为“核心”、以沿长江、沿杭州湾等6个“发展带”为框架的区域联动发展,形成“一核六带”的区域总体布局框架。
一核即强化上海这个核心,充分发挥上海作为国内外交通枢纽、长三角地区要素资源配置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创新源头的作用,整合利用周边地区的资源优势,增强上海集聚和组织引导能力,以促进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和竞争力提升。
一是优化提升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目标建成具有世界发达水平的都市连绵区域。这一发展带主要包括沪宁杭交通沿线地区,将按照集约、创新、优化的原则,加快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城市功能,改善环境质量,成为带动区域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提升、服务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发展的区域。
二是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根据规划,长江沿线的县市区将发挥“黄金水道”优势,引导装备制造、化工、物流等产业向沿江区集聚;建成特色鲜明、规模聚集、布局合理、生态良好的产业基地和城镇聚集带,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长江产业带的核心组成部分。
三是重点建设沿湾发展带。沿杭州湾县市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港口条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制造加工业和重化工业,建成功能协调的现代制造业聚集和城镇聚集带,带动长三角南翼发展。
四是积极开发沿海发展带,即拥有沿海岸线的县市区,依托临海港口,培育和壮大港口物流、大型重化工和能源基地,发展新兴的临港产业、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综合经济带。
五是积极培育宁湖杭发展带,拓展长三角向中西部辐射带动功能。宁湖杭沿线县市须考虑区域资源环境开发容量及生态屏障功能,选择与生态经济相协调的开发方向和模式,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生态农业及资源加工,培育城镇集聚区,形成生态产业集聚、城镇有序发展的发展带。
六是引导发展沿湖生态服务带,成为全国性重要旅游休闲带和区域性会展研发基地。环太湖乡镇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在保护太湖及其沿岸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研发等服务业和特色生态农业,严格控制用地开发规模和强度,突出开发理念创新和空间布局优化。
近几年,长三角一体化在推进过程中正在发生着质变。几年前,城市间的竞争大于合作,现在合作动力远大于竞争。初期,长三角的发展以投资推动、资源消耗为主,由于资本、资源等的稀缺,以争夺要素为目标的竞争在长三角城市间展开。各地争相出台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当时长三角发展主要特征。但随着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其资本集聚效应已显现,资本要素对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限制远不如从前。且随着土地、资源、环境压力日益沉重,资源消耗型的发展模式不再适合于长三角发展。创新,这一发展要素正成为长三角新的限制。长三角各城市发展水平的不同,创新要素――人才、技术、信息的分布和集聚能力有着较大差异。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无疑是集聚创新要素能力最强的地方。不过,相对于资本、资源等发展要素,创新要素有着共享的特性,由此长三角城市间合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长三角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等不断深化基础上,长三角正通过创新要素流动,深化彼此间合作。
关键词: 长三角经济圈发展趋势格局
1.长三角形成和发展
为推动和加强长江三角经济联合与协作,促进长三角经济可持续发展,1992 年由上海、杭州、南京等14 个市经协委发起、组织,成立长三角十四城市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至1996 年共召开五次会议。1997 年,14 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 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设常务主席方和执行主席方,常务主席方由上海担任,执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外的其他成员市轮流担任。每两年举行一次。机构就区域内涉及的经济、旅游、基础设施等重大战略问题展开了讨论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各城市的合作。2003 年,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扩充为16 个城市包括新加入的台州。
2.长三角基本格局
长三角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一方面,长三角要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国际竞争力最强的经济中心和利用全球化资源辐射长江流域、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另一方面,长三角形成以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为核心,与其他城市相配套衔接、以大都市圈为组织架构的15 + 1 综合经济区,长三角成为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长三角有明确的城市群功能定位。长三角包括了上海城市群、南京城市群和杭甬城市群。确定上海城市群为核心,南京、杭州城市群为副中心。以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家创新中心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完善城市等级和规模结构,努力构建分工合理、功能完备的城镇体系,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目前,长三角已基本形成沿高速公路展开的三条城市发展轴:第一条是沿沪宁高速和沪宁铁路展开的沪宁城市发展轴,聚集了上海、苏州、无锡等;第二条是沿沪杭高速和沪杭铁路展开的沪杭城市发展轴,聚集了上海、嘉兴、杭州等;第三条是沿杭甬高速和杭甬铁路展开的杭甬城市发展轴,聚集了杭州、绍兴、宁波等。三条轴线共同构成了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副中心的Z 字形城市空间格局。
城市群圈层结构进一步完善,形成四大圈。第一圈指上海这一长三角的中心城市;第二圈指包括苏州、嘉兴、南通在内、距离上海100 公里以内的“一小时紧密都市圈”;第三圈指南京、镇江、泰州、扬州、湖州、绍兴、宁波、台州在内的、距离上海300 公里以内的“三小时都市圈”;第四圈指包括江苏、浙江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逆江而上的安徽芜湖、马鞍山,乃至合肥、九江等。
随着杭州至南京轴线基础设施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杭甬发展轴的作用不断凸现,宁波可能与上海、南京、杭州共同构成长三角未来的菱形城市空间格局。在长三角开发过程中,像上海、南京和杭州这样的中心城市充当了增长极,起着扩散作用,而沿沪宁、沪杭、杭甬等Z 字形或菱形产业带则充当了增长轴的作用。
3.长三角经济和格局的发展趋势
长三角将逐步在壮大东部地区经济实力、推动长江流域快速崛起、带动中西部加快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引领我国全面参加全球竞争中,发挥核心作用。长三角
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实践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长三角功能定位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是以上海为“核心”、以沿长江、沿杭州湾等6 个“发展带”为框架的区域联动发展,形成“一核六带”的区域总体布局框架。
一核即强化上海这个核心,充分发挥上海作为国内外交通枢纽、长三角地区要素资源配置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创新源头的作用,整合利用周边地区的资源优势,增强上海集聚和组织引导能力,以促进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和竞争力提升。
一是优化提升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目标建成具有世界发达水平的都市连绵区域。这一发展带主要包括沪宁杭交通沿线地区,将按照集约、创新、优化的原则,加快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城市功能,改善环境质量,成为带动区域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提升、服务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发展的区域。
二是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根据规划,长江沿线的县市区将发挥“黄金水道”优势,引导装备制造、化工、物流等产业向沿江区集聚;建成特色鲜明、规模聚集、布局合理、生态良好的产业基地和城镇聚集带,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长江产业带的核心组成部分。
三是重点建设沿湾发展带。沿杭州湾县市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港口条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制造加工业和重化工业,建成功能协调的现代制造业聚集和城镇聚集带,带动长三角南翼发展。
四是积极开发沿海发展带,即拥有沿海岸线的县市区,依托临海港口,培育和壮大港口物流、大型重化工和能源基地,发展新兴的临港产业、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综合经济带。
五是积极培育宁湖杭发展带,拓展长三角向中西部辐射带动功能。宁湖杭沿线县市须考虑区域资源环境开发容量及生态屏障功能,选择与生态经济相协调的开发方向和模式,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生态农业及资源加工,培育城镇集聚区,形成生态产业集聚、城镇有序发展的发展带。
六是引导发展沿湖生态服务带,成为全国性重要旅游休闲带和区域性会展研发基地。环太湖乡镇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在保护太湖及其沿岸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
适度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研发等服务业和特色生态农业,严格控制用地开发规模和强度,突出开发理念创新和空间布局优化。
近几年,长三角一体化在推进过程中正在发生着质变。几年前,城市间的竞争大于合作,现在合作动力远大于竞争。初期,长三角的发展以投资推动、资源消耗为主,由于资本、资源等的稀缺,以争夺要素为目标的竞争在长三角城市间展开。各地争相出台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当时长三角发展主要特征。但随着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其资本集聚效应已显现,资本要素对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限制远不如从前。且随着土地、
资源、环境压力日益沉重,资源消耗型的发展模式不再适合于长三角发展。创新,这一发展要素正成为长三角新的限制。长三角各城市发展水平的不同,创新要素——人才、技术、信息的分布和集聚能力有着较大差异。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无疑是集聚创新要素能力最强的地方。不过,相对于资本、资源等发展要素,创新要素有着共享的特性,由此长三角城市间合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长三角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等不断深化基础上,长三角正通过创新要素流动,深化彼此间合作。
参考文献:
[1] 孙久文. 区域经济学[M] .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 曾赛星,宛天巍,王方华.长三角都市圈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上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3] 刘志彪,郑江淮等.冲突与和谐:长三角经济发展经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 李清娟.长三角都市圈产业一体化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说起2010年的中国股市,我想很多中国投资者的心清都是非常复杂的。这一年中国经济的表现还是比较不错,但是我们中国A股在全球资本市场里全排在了倒数第三位,比遭遇了债务危机的西班牙和希腊稍好一点,比金砖四国立的其他国家要差很多,大家也想不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的媒体,很多的投资者都在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今天,我们不再去讨论2010年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希望花一点时间去讨论一下2011年会发生什么,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会不会出现一个新的变化。用我们眼下非常流行的一个说法,2011年的中国股市能不能更给力一些,然后让中国的股市也能像子弹一样飞一飞!
当然了,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是电影,不能我们想把它拍成什么样就拍成什么样。必须把现实当中影响到股市当中的方方面面的因素进行综合深入的分析。因为在2011年大家都觉得这一年德中国经济可能会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甚至有人说这将是中国经济最不确定的一年,因为有很大得不确定性,所以要想研判中国股市的走势,就变得非常困难。
为此,我们特邀请非常有影响力、资深的评论人士和分析人士来为我们投资者拨开迷雾、指点迷津。他们分别是:美国银行中国区主席刘二飞先生、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林先生、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先生和开石投资管理总经理也是著名的私募人陈继武先生!
美国银行中国区主席刘二飞:道路曲折前途光明
2011年是牛市、熊市还是震荡市?这三个其实是人为的选择,我实际想要说的是一个震荡中的牛市,震荡是要有的,但是总体上是牛市。因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所以不会是一路上涨。
为什么在这一年不可能是熊市呢?也不是不可能,这都是概率,因为谁都不是算命先生。我们中国的经济基本面是好的,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也是好的,很不确定的就是股民的心态。十年以前投资股市大家都觉得投股市肯定是赚钱的,今天你再问股民的话,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宣传教育,终于认识到了股市有风险,入市要小心,所以都在股市里头投资都非常小心。同时有另一个市场,一些股民们认为投资是没有风险的,什么市场呢?就是房地产的市场。所以好多大量的资金就不懂投资的人把闲钱都放到房地产市场里面,而不放到股票市场。虽然中国的股市非常值得投资,但是什么时候老百姓的心态、投资者的心态会转过来,充分认识我们已经被低估了的股市,这是我们任何一个人不可控制的。其实,这也是为什么2010年中国经济不错,但是中国的股市不尽人意的原因。
大家可能对于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看得更多一点,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导致市场差距这么大不确定性的现实因素到底有那些?我认为,欧美经济、货币政策和通胀是最主要的。 其中,通胀肯定是2011年的一个大问题,我们国家的老百姓对通胀的承受力比较低。所以可能通胀稍微涨一点的话对投资商的发生变化,对老百姓的心态影响很多,对股民的心态影响也很大,所以这是影响股市一个重要的原因。货币政策跟通胀是有关联的,货币政策是国家的政策层面的问题。同时货币政策可能还包括汇率的问题,这是我个人判断,2011会有事情发生,那扩容的问题,我不觉得2011年会有太多的事情发生,如果发生了对治理扭曲的现象没有很大的作用。我个人认为发生的可能性是有的,不大。还有一些流动性,如果突然曾经流动性,有一天老百姓突然对房市不看好了,那股市肯定会有一定的上涨,我个人认为发生的可能性没有那么大。所以这是一个侧重点选择的问题。
欧美经济对中国经济到底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影响?基本上我认为欧美经济对2011对中国经济会有正的影响,我认为欧美的经济基本上是在波动中缓慢增长。从今年1月份美国经济公布的数据来看,似乎美国经济在年底的时候还是出现了一些不错的现象。我个人认为,它的经济是开始回升,但它基本的动力还是不足,长期支持欧美经济增长的主要是老百姓的消费,他消费的动力是不足的,老百姓的收入工资没有增加,失业率很高,加上每个家里的资产负债表,都是高负债,所以要降低负债,要充分抑制他的消费。不太看出来欧美经济会有超过百分之二到三以上的增长。
当前,市场更关心中国政策基本面的问题。我们讨论那么多,欧美的经济也好,货币政策也好,其实归根到底我们是想了解一下中国的经济在未来的基本面的判断,在2011年还能够保持9%以上的增长吗?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可以的。9%以上不敢说,9%左右吧。因为我们国家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也是好的,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判断。我们一切的货币政策和其他的财政政策都是以保增长为前提的,在保了增长的前提下,你去做经济转型,去做防止资产泡沫的产生,去抑制通货膨胀。一旦9%、或者8.5%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货币政策还会做出新的调整,比较灵活的货币政策,还会调回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府在选择的时候首先要保增长。这是一个前提,你看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方面,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动力都在,农村的城市化,资产的货币化,还有一些国家的企业整体的转型,一旦经济增长到了八九以上,政府就会推出政策来兼顾其他的目标,但是一旦根本目标受到威胁的时候,政府会全力以赴,把拳头再收回来。
刚才讨论了基本面对于A股可能造成的影响,也讨论了欧美经济的影响,其实在讨论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时候,我们除了看GDP的数字以外,我们不得不去关注正在进行的这样一个经济结构的转型。因为这是一个经济内在的变化,这样一个政策经济的粘性,对A股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个人认为,调结构的时候不能忽视对传统产业的关注以及知识密集型企业去过渡,在这个过渡中国中,你才能消化由劳动力成本提高带来的增长因素。通胀跟劳动力工资上涨而带来的通胀,我觉得应该讲一个观点,实际上我们提高对通胀的承受力,由于劳动成本提高带来的通胀实际上没有多大的坏处,证明我们的工人自由了,贫富差距没那么大了。一些弱势群体由于经济发展了,财政收入增加了,昨天手机报上讲中国的财政收入去年又增加了30%多,用这些钱来填补弱势群体,这个问题是没有什么不太可观的。整体上说,劳动力的成本增加逼着这些产业,推动了这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去过渡,这实际是一个非常健康的事情。就像适当的有节奏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以及人民币层面的升值是一个活力的象征,也能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货币政策是关键
对于2011年大势方向的判断,我认为牛市的概率较大。因为过去十年当中,什么东西都基本上已经涨过了,只有股票没涨过。什么都涨的话,最终会轮到股涨了。在股市上真正能体动上涨的就是大盘股,而目前大盘股的股指水平几乎是全球最低了。我们的增长率今年大盘蓝筹股的上市公司平均增长是20%左右,我们的股指水平只有10倍左右,你说在世界上还能找到比国内更被低估的市场。所以我还是认为这个牛市的概率是有的。
在影响2011年中国股市的诸多因素中,个人认为,欧美经济、通胀和货币政策是比较重要的。之所以对欧美经济的走势非常关心并认为其是影响中国经济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经济更多地在融入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更多的影响中国经济。
美国刚刚公布的12月份的私人部门的就业人数是有29.7万的增长,让美国的很多媒体振奋,这样一个数字的增加有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乐观?我认为,就业是美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所以说美国经济好转主要还是看就业数据。就业数据上涨的话应该还是一个偏利好的信息。我在盘对市场影响的时候,我主要一点还是货币政策,决定中国货币政策的无非就是一个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是欧美经济,内部环境我们有房地产的问题,有通胀问题,但是现在显然通胀是中国最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内部跟外部的这么一些经济现象,最终着眼点会在停留在货币政策。为什么我们的股市去年表现比较差,前年其实表现也不怎么样,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货币政策。不要看我们措词上面说我们的货币政策导向由宽松转为稳健了,但实际上我们的货币政策的转向是在2009年7月,也就是在3400点见底了,之后货币政策悄悄转向,已经要清理地方政府的投资平台的问题了。在那个时候已经开始收缩信贷政策,就是我们四万亿政策退出来之后就开始往回收了。欧美经济现在到今年年初是不是会高一个段落,这个时候中国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对冲,既然美国不再放松了,中国可能会把货币政策放松一点,另外我估计CPI的走势也是前高后低。我们估计全年在4.5%,然后上半天的话有部分月份可以达到5%乃至6%,这也是一个货币放松的信息。所以我通过这么一个逻辑环境,这三个因素相互相关,最终着眼点还是在于货币政策。
个人认为,2010年CPI的压力虽然比2009年大一点,但是也不会大到哪里去。因为单纯从“十二五”第一年的CPI来讲的话,是一个外部经济,外部经济不可控,内部的话今年的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大致是10%左右,这样的话中国的CPI因为食品上涨3.3%的CPI,那么再加上非食品部分,非食品部分外部就比较大的相关性了、比如能源、大宗商品,这些东西如果是美国经济走势比较强劲的话,就是美国它抗通缩的政策见效,会带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这样中国不得不继续收紧货币政策,所以我还是非常希望欧美经济不温不火,这对中国比较有利。
综合以上的判断,个人认为,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因为说来说去还是货币政策,只要货币政策在一个加息的区间里面,中国股市就很难走出一个低迷的状态。我的判断是上半年肯定会有两到三次的加息,下半年货币政策一旦放松,可能也就是上半年的操纵到一个段落吧,对下半年的行业会有一个好的带动吧。至于经济增长的预测,9%是没有任何悬念的,我觉得很有可能是10%,从前不久发改委主任张平披露,“十二五”期间的各个省的报的数据,除了有五六个省报的数据在10%以下,大部分都报了10%以上,如果这样来算的话,中国2011年的经济至少9%,有可能是要到10%,我就取中位数,就是9.5%,这个可能性比较大。
其实经济结构调整在2010天的中国股市里已经显示出了对于中国股市的影响,我的理解是这个影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中国经济目前已经是消费拉动经济比过去十年已经明显了,说明中国经济还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可以调整。但是前面陈总也是强调继续看好传统产业,其实也是反映了我们投资拉动模式还是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我们大量地修高铁、高速公路,大量的基础建设投资,这些方面都应了我们城市化进程当中不可逾越的过程,只有当我们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了60%以上,可能我们的经济转型就水到渠成了,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传统产业一味的抛弃还是为时尚早。目前我承认新兴产业确实是发展得非常之快,成绩也很多。A股市场来看,有点透支了它们未来增长的共建了。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周林:长期增长可期
和前几年的情况一样,今年中国的经济还会面对许多的不确定因素,一个是大的环境,外界,虽然是欧美在经历了2008年起的经济衰退以后,现在开始走出了衰退期,开始逐渐有所增长,但是增长的幅度到底有多大,随着各个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整,到底能够对中国的经济提供什么样的影响,外部环境还是有很多的不确定性。经济方面也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从积极的货币政策到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果说从流动性来说,肯定比前两年还要更加差一些。在前两年大量流动性存在的情况下,股市的走向也是比较低迷的,所以说这也是在中国的股市上面一个阴影吧。当然从总的走向来说,中国宏观经济走向来说,重要还应该可以继续看好,但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未必,一对一的直接对应于股市的发展。所以,长期中国股市肯定是一个长期的健康的成长,长期的增长。今年的话可能还是一个震荡。
毫无疑问,欧美经济、通胀和货币政策是今年的最大变素。美国去年底的复苏并没有特别的明显,大家在节假日预计消费是非常好,但是实际数据出来,在圣诞节整个期间消费力度并不是很大,而且美国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的开支现在是变成了一个很严重问题,美国的财长前两天跟议会警告说,如果不让我们发国债的话,国债法定是限制14万亿,但是按照现在美国政府的开支的话,到了今年的三月底就要破这个相,所以他现在要求把法律的上限提高。看样子会这样作,如果不这样做的话,美国要宣布破产了对不对?但是美国肯定不能够破产,美国的政治家是有决心把政府开支减下来,这有一个很大的矛盾,就是说美国现在刺激经济靠扩大政府的开支来刺激经济,但是这一条将来越来越困难。消费税也是很疲惫,个人企业的都是也是很低迷,政府的开支又受到限制的话,其实这些方面对中国经济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因为毕竟中国的经济发展我们是希望转型,是靠扩大内需来增加,但是目前还是以外贸为主,所以对中国的经济实体是一个影响,也会影响到中国的资本市场。这是美国的经济。另外关于通胀我还讲,通胀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比较多的,尤其是消费者看到菜篮子的东西更贵了,但实际是原材料,各方面上涨,这个还是很厉害的,我们国家去年的铁矿石价格是从年初到年底增加了60%。钢铁工业因为铁矿石价格的上涨而支付的人民币的采购是花了1800多亿,而整个钢铁业全年的利润只有770亿。所以这一方面,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原材料、铁矿石、石油等等,这些价格的上涨,石油价格现在又回到90美元。这一方面对于中国的企业会有直接的影响,那么对企业的盈利情况有影响的话,肯定也是要影响到我们的股市的。宝钢这些企业实际上是非常困难。
以上说的都是不利的因素,有没有有利的因素?个人认为,如果人民币适当增值的话,对国外购买的压力是很有好处的,我们现在是出口的企业为多,就是宝钢等这些企业很多是依赖于进口的话,人民币适当增值的话,可以改善他们的经营情况。货币政策某种意义上是跟通胀有直接关系的,货币政策作为银行的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的话,这些讲的很明确,是要制止通胀。这跟世界上中央银行也是同一个思路,但是这一点的确由此而产生的已经开始加了几次息,继续加息的话对股市也有负面影响。关键还是看大家的期望是怎么样,前两次的加息在市场的预期当中的话,那么对于股市也并不一定是一个利坏的消息。
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上原动力还在,中国在世界是第二大经济实体,但是GDP还是相当低的,所以从增长的空间还是有的。第二点中国的政府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能力还是挺大的,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更多的财政政策,中国今年政府的税收超过了八万多亿了,所以它有这么多的钱可以来做事的,我不是说政府收的钱越多越好,现在政府也在适当考虑调整的各种税收。那么有可能还要减税,把不同的收入税率简化降低,从九九级到五到六级,即使政府的钱收得少了一些,但是因为让民间有很多的资金来进行消费,这也是会好的。所以从这两方面,我自身经济发展的阶段,加上中国政府的影响力我们觉得中国经济继续保证高速增长的话,在下一段时期还是可以完全可以的。
能够更多地发展第三产业,调结构的话,可能对于A股的整个大盘也很难说一定是利好还是利坏,因为有人欢喜有人愁,能够比较快的适应新的经济的发展就有很多的机会。
上海凯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继武:中国股市难以反映中国经济
2011年的市场,震荡性的可能会更大一点,牛市和熊市不太可能重复。这个观点我是在2009年8月份,市场在3400多点的时候,这两年的时间都没有改变我的观点,当时我的判断是,在未来三年左右的时间,A股可能都处在一个相对震荡的市场环境当中,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我们展望2011年,首先还是离不开2010年,我觉得2010年的市场其实两个字――扭曲。你说2011年的市场不好,你去看一看金融危机以后,我们的小盘指数实际上已经创下了2008年以来的新高,但是我们的大盘蓝筹股实际上是在两千多点的水平,所以这样一个市场结构出现了与香港市场完全背离的体系和结构。我们的大盘蓝筹股放在香港,就在涨30%~50%,我们的小盘股,现在的创业板现在放在香港我估计可能要打三折、四折,还未必卖得掉,所以你刚才讲中国经济在全球保持一个很好的增长,这样一个基础。但是我们在中国这个市场看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就是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完全相反,仅次于希腊和西班牙。所以这种情况下我认为A股市场充分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A股市场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很多人为这种扭曲一定会买单,这个买单我认为可能是在2011年,最晚是在2012年。买单的时间很快就会来临,所以我判断震荡市的原因是几个原因,一方面我们的大盘蓝筹股有一个价值回归的过程;另一方面我们小盘股的泡沫,随着船也板、中小板速度加快,这里面的泡沫肯定是要挤掉的,所以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就是说我同意李老师的观点,从大盘蓝筹股来说肯定是一个牛市,但是小盘股这种相反的走势对市场某一个阶段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还有一个原因,中国面临着外交环境,我们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过去做股票不太考虑这个因素,但是2011年一定要把这个因素考虑充分,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考虑充分的话,我觉得2011年的市场,你可能在某一个阶段输得很惨。假设我们的经济这个方面保增长,另外一个方面又要防通胀,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矛盾的过程当中,政策寻求一个平衡,所以这样一个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结构和的国际环境等等诸多的因素,所以我做出了一个震荡的判断。
在我看来,如果市场扭曲的问题不解决的话,中国的股市还是很难来反映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情况。巴菲特说只有退潮才知道谁没有穿短裤,随着扭曲的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恢复理性的合理,这个恢复理性的合理的过程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过程。
我认为欧美经济对A股市场的影响力不会很显著,当然会有影响,但是不是很显著。我认为货币政策和通胀实际是一类问题,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货币政策。
我认为A股市场目前小盘股和创业板股严重高估的情况是由于我们发行量太少,把我们的创业板和中小板的股票两千家、三千家的时候,它自然会恢复正常。大的机会是在经济转型期当中,如果说让我们找2011年的投资机会,经济转型是我们找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因为现在的货币政策,保增长、调结构、防通胀。保增长是财政政策,调结构就是我们的经济转型,防通胀其实就是我们的货币政策。
虽然很多人认为欧美经济是影响中国经济的重要因素,但影响中国经济未必影响中国股市。因此,我是更多地来考虑影响中国股市的最重要的元素,而政策方面无疑是最重要的。应该说股市都要考虑的因素。在某一个阶段,如果说资金严重地抽紧的话,肯定会影响股市的,但是相应的你的股值很便宜,也会推动一波上涨,所以影响股市的因素很多,如果从教科书上去列,很多因素,但是在某一个阶段,由于它扭曲和起的作用不一样。所以我们会看中,对它分析的权重不一样。
我们现在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保增长现在更多的会使用财政的手段,刚才周院长也讲过这个手段,财政我们政府手里是有这个能力的,而且有这个意愿,所以2011年的经济增长刚才他们都讲得很清楚,基本动力存在,政府意愿很强烈,政策引导有手段,虽然外部的国民经济可能会出现一些大的变化,但是美国的经济和欧洲的经济整体在未来三年可能是一个震荡的过程,它的经济真的是一个震荡的过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已经在金融海啸当中充分暴露,所以明年中国经济应该说整体上增长的趋势是很明确的。我刚才讲了两个观点,第一个中国现在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外交环境,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第二这一轮通胀有多种因素,有货币因素,也有输入性通胀的因素,但还要看到支撑中国物价很便宜的是二十多年来、三十年来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劳动力便宜。但是这个生产要素开始涨价了,这个涨价如果按照很多专家的分析是一个趋势性的话,那我觉得中国的通胀就没那么简单了。就是回到一个很低的水平。所以我觉得中国可能出现了一些由于工资上升,现在有很多人把工资水平跟欧美看齐,可是物价的水平没有看齐,所以我觉得未来的话水平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要素价格的改观是躲不过去的,尤其是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改变。所以通胀可能没有他们容易像过去那样回到很低、很低的水平。
通胀下不来,货币政策可能就会是一个相对紧锁的过程。刚才讨论了基本面对于A股可能造成的影响,也讨论了欧美经济的影响,其实在讨论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时候,我们除了看GDP的数字以外,我们不得不去关注正在进行的这样一个经济结构的转型。因为这是一个经济内在的变化,这样一个政策经济的粘性,对A股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我认为,经济结构也是影响中国2011年股市三个重要因素之一,为什么呢?我注意到调结构也是我们国家的第一个是中国经济的地区结构,我们现在看到沿海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已经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其实,实际上沿海的经济在这种产业转移背景下,就面对着产业升级的压力,所以沿海经济转移就一定伴随着沿海经济要升级,这个就带来了中国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那么第二个就是行业结构的调整,我们现在国家在十二五规划当中不遗余力地推动新兴产业,事实上我们现在的风电、核电、新的一些产业在全球慢慢地有一定的竞争力,臂助说风电,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第一大风电国。我们的风机和相关设备的制造力已经是全球最强了。那么这种情况下,一定会在中国催生很多新兴产业,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传统产业跟国外的差距更大。最近我们一直在传统产业当中抓机会,比如说去年重点投资的工程机电。工程机电是中国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我们有劳动力的优势,我们有资本密集的优势,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制造国,在这个背景下一定有世界级的企业出来,所以我们现在看马特弥勒(音译)要把总部迁到香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