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7: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程信息化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I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26-04
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 [1]。通过信息化可以极大的提高生产力,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并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模式产生极大的改变。当前,我国正以教育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务院提出了“切实推进职业教育广泛、深入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等理念。作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园林规划设计,具有很强实践性和极广涉及面,是专业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领域[2]。该课程教学侧重与实践紧密结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践设计训练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接轨。通过将本课程教学和实践与信息化技术深度整合,力图在此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提升课程教学和实践的效率和效果。
一、课程信息化建设目的和原则
课程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教学效果和效率”,即在课程中通过引入信息化理念、手段和方法,在与传统教学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课程内容并获得更高的学习质量,使教学效果和效率得以提升,实现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实践形式的优化。通过实际教学中的不断摸索,根据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和反馈,逐步明晰了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原则。
1.学习的全过程覆盖
课程信息化在内容方面不仅仅是针对数个知识点的信息化,而应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将信息化全面嵌入课堂教学、学生自学、项目实践等整个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起到服务和支撑全过程学习的作用。
2.高度共享、易于使用
课程信息化成果应易于教师和学生获取和使用。即使信息化采用的技术相对复杂,但针对最终使用者的教师和学生其交互性仍应尽量简洁和易于接受。即最大限度降低信息化资源的学习成本,让使用者能将精力更多的集中于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上。
3.内容的持续更新
每个学科领域都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的,课程教学应紧跟其学科和行业发展前沿,而相应的信息化内容也应同步进行。形象的比喻“信息化建设并非‘一锤子买卖’”,而应根据课程教学的调整持续的扩展和优化。
4.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化技术
信息化技术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其包括的具体技术类别十分庞杂,信息化建设中应根据课程具体内容特点选用相对最佳的技术,使信息化建设效果达到最优。此外,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相关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在其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5.提升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信息化水平
在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自身专业相关的信息技术水平,将信息技术应用融入其学习、项目实践和未来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信息化框架与特色
通过建立“园林景观设计信息化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信息化()(见图1)。平台立足学生学习园林景观设计从入门到能独立完成中小型园林设计的渐进学习要求,提供涵盖课内外学习、实训、项目实践以及对外交流的全学习过程支持(见图2)。
平台以“园林设计信息化学习模块”为核心、以“园林专业数字化资源共享模块”和“网络在线交流模块”为支撑,形成校内外互通的数字化教学板块。在此基础上构建满足专业实践和创新创业训练需求并与行业和市场实时接轨的“园林规划设计实践模块”。最终通过“对外宣传展示模块”进一步扩大本平台影响力、将学生和教师的视野延伸到行业最前沿。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信息化建设主要突出以下3方面特色:
1.内容层次递进、紧贴学生需求:课程各信息化模块紧贴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乃至工作后各个阶段学习的切实需求(见表1)。从最初入学时提供最基础的自学支持到有一定专业能力后的实践提升,完整的覆盖园林景观设计职业化教育全过程。
2.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或老师面对面的讲授,引入微课、反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和形式,使学生只要有网的电脑或智能手机即可访问课程所有内容。特别是虚拟现实教学软件和技术更可使教学摆脱园林建筑工程类实训由于投入过大而无法开展或练习类设计方案无法落地的尴尬,使学生有机会在虚拟空间进行验证或实践。
3.跨单机、网络的系统化教学平台:课程信息化建设不局限于单机或网络范畴(见表2),而是根据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和各开发平台的技术特点,综合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以系统的微创新来构建服务园林景观设计全过程学习和实际工作的支持体系。
三、信息化内容建设和应用
根据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信息化体系中各模块的功能和需求,自2010年至今开发或建立了5个模块共13个子项目,具体如下:
1.园林设计信息化学习模块
(1)园林规划设计网络课程:不仅包括“园林规划设计”也涵盖“园林设计初步”、“园林景观设计创意实践”等课程教学核心内容,包含11个栏目:教学文件、课程内容、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学生设计作品、毕业生作品集、方案集锦、视频库、学习参考、素材下载和学习活动等(见图3)。学生可根据课程进度从网站中同步获取课程相关所有信息,方便其课下查阅和自学。
(2)园林植物数据库:根据学生在园林植物造景等相关领域学习需要,开发网络版的常用园林植物数据库[3](见图4),包含三百余种常见园林植物各类信息,可根据纲、科、属进行层级浏览或根据特定信息进行检索,学生随时随地可查询使用。
(3)园林景观虚拟现实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基于unity3d平_的园林景观虚拟现实开发路径,并提供园林景观项目交互展示、园林景观要素施工虚拟现实展示、园林建筑虚拟化施工展示等多个园林景观虚拟现实教学软件,包括铺装、砌筑、园建和水景等6类25个典型园林要素建设场景、综合性园林建设以及园林古建建设的虚拟展示[4][5]。学生也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自己设计作品转换为交互漫游的场景,使设计方案得以全面优化并更具可行性。通过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和教学软件,不仅实现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双向流动的教学和表现模式,也弥补了教学条件和场地的不足。
2.数字化资源共享模块
(1)资源共享服务:为课程教学、设计项目实践、学生自学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由专兼职教师、校企合作企业共同汇集课程相关各类资源,目前总资源量近2TB(见图5),包括电子图书、设计素材、园林设计方案、教学视频、园林景观施工图、常用设计软件和教程以及大量专业课程相关资料和设计实践项目文件等。服务7*24小时在线,学生在校内外均可随时访问各类资源。资源共享服务月均下载流量约2500G,月均访问量约2000人次,该服务已经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支撑。此外,为了使资源可持续扩充,面向毕业生开放资源上传权限,专业历届毕业生不仅可与在校生一样使用资源,更可将自己的高质量资源上传分享,进而形成资源的良性扩展,目前月均上传约20G。
(2)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和云共享:在学校统一规划的教学资源平台和百度云等平台上,共享课程核心教学资源和资料,并与资源共享服务实时同步,使资源使用覆盖面更广,方便毕业生及合作企业在校外网络使用。
3.网络在线交流模块
为了提高学生设计项目实践沟通的效率和质量,建立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组QQ群和微信讨论组。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不仅可以扩展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渠道,方便教师实时跟踪设计项目进度和质量,更能加强在校学生与本专业已毕业师兄师姐联系,为学生学习、就业提供实时、开放的交流机会。
4.园林规划设计实践模块
为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并将实践教学与行业发展前沿紧密衔接,建立“猪八戒威客网店”、“淘宝网店”和“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室网站”。学生利用这些网络平台承揽真实园林设计项目,通过项目的承接、设计和沟通交流实践真实工作氛围,帮助学生尽早完成从学生到设计师的角色转换、促使学生设计制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工作效率并为开展校企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5.对外宣传展示模块
建设课程微信公众号(gqyuanlin)将学生优秀作业、设计项目作品等分享其中,扩大专业和学生设计工作室的知名度,提升专业和课程在行业内的存在感。此外,建立学生工作室QQ号(),统一对外宣传形象,提升学生业务交流、项目承揽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建设成效与总结
通过以上信息化建设,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全面实现了信息化,教学效果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课程实践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三年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项目团队完成各类园林景观设计项目数十项,自本专业走出去的毕业生深受行业企业欢迎。学生参加园林景观设计相关职业技能竞赛、大学生挑战杯等获国家和省级奖项7个,本课程也获得省级教育软件评审一等奖和信息化教学大赛二等奖。在教学改革、信息化建设等多方面的共同推动及专业教师不懈努力下,我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成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省级高水平建设专业,专业教学团队成为省级高职教育教学团队。
课程信息化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显著的作用,但构建在课程信息化基础上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提升才是根本。即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建立企业模式的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室形式的设计团队,进行大量真实项目训练,丰富学生工作经验、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使其综合素质与未来工作岗位需求零距离接轨。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全面融入信息化理念,从而使人才培养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 信息化[DB/OL]. http:///link?url=P23aszFxJEMhZfsGfQwqL0oNvhYGjZsCtIFCtXvrolvwc76_MTG_UhAvtfq40fN46_bKa461IeI8cClGT 1g3ccx- Polvr -HFV64aRELYM9apUL2qUjocPWQMChuaZLlf, 2015.7.
[2] 莎仁图雅.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有效教学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9.
[3]徐洁. 园林植物形态分析与景观应用的研究[D]. 河南农业大学 2013.
[关键词]物联网;实训实验课;信息化
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大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人们的教育理念正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多媒体、网络、云技术等新技术手段取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作为信息技术使用和接收能力最快的高等院校,进行一场新的教育技术革命是无法避免和迫在眉睫的。我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信息化来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促进现代化教育的形成,并从根本上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
一、什么是课程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了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要求,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不同于本科院校,他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己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提高教育质量是关键。
课程信息化教学不仅具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而且具有实时的互动能力,扩充了教学资源库,完备了教学体系,如教学网站、网络辅助教学、学习资源库、游戏学习、仿真学习、互动学习等。与传统的模式相比,这些教学平台不仅形式新颖,还引进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追求目标。
二、当前我国职业院校课程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1.软硬件发展不平衡,互相掣肘。
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直以来“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现象较为普遍。很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都将主要的精力和侧重点放在有形的硬件建设上,在传统的想法上认为硬件的建设只需要保证硬件够用,然后就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就可以。而对硬件上运行的内容――应用方案和应用软件没有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和建设,以至于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的校园网及管理系统只用来进行简单的文件传输和新闻浏览,硬件没有或是只发挥了微乎其微的作用。还有一种情况是,开发了很多应用的软件可是使用时才发现,硬件不能配合。还是导致软件不能发挥作用。这种软硬件相互掣肘的情况比比皆是,严重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2.信息化建设的激励评价机制不健全。
1)学校没有足够重视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成果没有与教师考核、评优和职称晋升挂钩。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没有向信息化手段倾斜。
2)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不够明确,没有将信息技术同课程相结合。书本内容可以换一种表现形式,例如用多媒体手段等。
3)学校举办的各种对教师的培训比较少,难以使他们真正掌握和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方法进行教学和管理工作。
三、物联网实训试验课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是一种利用现代各种信息化手段向学生进行全方位传递信息的教育。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作占有重要地位,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变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我校开展物联网实训试验课程的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集干部培训与高职教育于一体的、有着60余年历史的老校。公共安全系为我校比较有特色的系部之一,开展计算机方面的教学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2013年,我系首次开展了物联网方面的教学――《物联网应用技术基础》,此课程为全系必修课,主要的内容为讲解什么是物联网以及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物联网的基本应用领域、物联网应用基本原理的讲解。此课程的开展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在2015年,我系为更好的服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设了物联网实训室,开设了物联网实训试验课程。此课程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由于资金有限、空间有限,在教学中不可能人手配备一套试验设备。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我们能够提供的试验环境之间有了很大的冲突。
因此,我们萌生了能否建立信息化的实训试验平台,将一些试验演示视频放于网上、将实验室虚拟化,既可以环节试验设备不够用的矛盾又可以使学生的何时何地想学就学。
五、物联网实训试验课信息化构建的框架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建设,探索出一个适合高职学生的,侧重于物联网公共安全领域应用的物联网实验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
1.信息化课程教学展示的建设。以PowerPoint和目前比较先进的微课、幕课技术作为教学展示的主要手段。摒弃了传统的板书模式,以多媒体、视频、动画作为主要说明方法。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在心理上没有抵触情绪,易于接受相关的知识内容。而且这些信息化的教学展示可以挂于校园网上,便于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有针对性地学习。
2.实验过程视频文件库的建设。将若干个试验实训项目分别拍摄为视频文件,突出实验细节,强化注意事项,并将这些视频文件整理成库,作为教学最有力的辅助手段。
3.信息化考试系统的建设。建立信息化的考试系统,摒弃传统的纸质试卷和一对一的实验考试模式,以网络化的方式建立网络实验考试模式。并定期的丰富和完善题库的建设。
4.多媒体实验题库的建设。最为课后练习的主要手段,建立多媒体的实验题库,一改传统的几大题型,针对实验实训课程的特殊性,建立适合的多媒体形式题库。
六、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总结
1.信息化建设需要事前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有序安排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走一步看一步,必须在前期做好预案。院校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展了很多年,有许多可借鉴的建设经验和模式。应在学校符合学院大的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制定完整的建设发展方案,按部就班的分阶段、有步骤的实施。
2.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的显著特点,在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教学手段上都要突出其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的信息化建设同样要围绕这个大的中心展开,要将实践性教学放在首位。可以通过实训室网络模拟化,为学生提供与真实工作相似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的教学更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能力。
3.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要多放借鉴,取长补短。需要走出去学习国内外的优秀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范例,要积极的组织行业专家和企业人员对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出谋献策,对这些建议进行分析和研究,作为学院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参考。
七、结束语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是在该课程建设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逐步进行的,并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总结该课程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搭建“中药博物馆”网站专栏
中药的鉴定首先要建立在对药材(饮片)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谈课程之前并未接触过中药。由于该课程需要掌握的药材数量较多但课程相对学时较少,学生对学习过的中药无法产生相应的实物识别映像,学习中存在印象不深的困难,导致学生对药材的识别技术难以加强和巩固,对药材容易混淆,因此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为了加深学生对药材的感性认识,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药材真实彩色图片分类制作成精美的PPT课件在授课中进行展示。一方面,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了解药材的整体、细微特征和鉴别要点,避免了单一教材黑白插图的单调性和枯燥性,在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药材图片讲解鉴定要点,解决了贵重、稀缺药材标本因价格昂贵、资源有限而难以获得的困难。
课程组教师充分利用现有“药用植物园”中的药材资源,结合昆嵛山野外采药实训的机会拍摄了大量药用植物的视频和图片资料,通过多年的积累,多途径搜集资料,分类整理出药用植物、中药材(饮片)图片三千余幅,视频资料百余个。
基于此,在学院网站上开设了“中医药博物馆”栏目(网站地址见文末)。栏目共包括“中医药名家”、“药用植物图集”、“中药材图集”和“中药饮片图集”四个学习板块,除上述视频、图片资料外,还包括两万多字的相关文字材料。通过搭建此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共享教学资源;不仅充实了课余生活,更弥补了课时相对不足的缺陷。
二、构建项目化课程学习网站
项目化教学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实践性和职业性,这既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方向。课程组结合自身条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中药鉴定技术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尝试,重新制定了课程标准,完成了课程整体方案和单元方案的设计。为了在课程教学中更好地体现职业性,校企双方加大了合作力度,教学团队人员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充分利用假期进行顶岗实践锻炼,录制了大量中药鉴定岗位工作相关的视频,并应用于课程教学,将课堂知识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使学生更清楚将来从事的岗位,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结合中药鉴定技术课程项目化改革过程中收集的大量教学素材,构建了该课程的学习网站(网站地址见文末)。网站共有“课程简介”、“教学方案”、“学习任务”、“教学资源”、“习题库”和“在线交流”六大学习板块,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项目设计方案、任务实施方案、参考教案、多媒体课件、中药图片集、习题集、在线答疑等内容。该学习网站是对课程改革的全面展示,同时也是对现有教学资源的一次全面整理。
在课程网站的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成员完成了大量的文本编辑、ppt课件制作、图片编辑处理以及视频录制、编辑、剪辑工作,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运用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三、集成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学习网站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为了更好地展示课程项目化设计的理念和具体实施情况,充实课下教学资源,课程组摄制了教改后的课程录像,并上传至学习网站。
中药鉴定的方法主要包括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药用植物、中药材(饮片)图片为中药的来源鉴定和性状鉴定提供了直观地学习资源,相比之下中药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的学习内容更抽象,学生很难理解。为了直观地展示中药的显微特征和理化鉴别现象,课程组利用显微摄像技术拍摄了50余种中药的显微结构图片,以及典型药物的水试、火试现象视频及典型中药理化鉴别实际操作和鉴别结果的视频,一并上传至学习网站。另外,考虑到毕业生和社会上本行业从业人员进修或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的需要,在学习网站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又增设了“拓展资源”和“职业资格”两个学习栏目,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课程学习网站,经过三年的使用,效果良好。
为了更全面地阐述项目化教学课程设计方案,说明项目化教学实施条件,为兄弟院校提供借鉴,课程组按照省级精品课程的标准,完成了精品课程申报网站(网站地址见文末)的建设。申报网站全面阐述了课程定位、课程设计理念、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课程考核和课程评价等内容。经过专家评审,该课程最终被评为2013年度山东省精品课程。
综上所述,中药鉴定技术课程的信息化建设行之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实际的教学难题,促使校企之间更深入地合作,提高了教师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丰富了 教学资源,促进了课程的全面建设。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源源不断、永无止境的过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也需要不断地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利用Flash动画、三维动画等技术,更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蔡中齐.中药鉴定技术实训项目化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
>>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改的探讨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 案例教学法在《环境保护概论》中的应用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原则 《环境保护概论》通识教育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科公共选修课《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讨 能源与环境保护 人类与环境保护 化学与环境保护 关于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城市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分析 公民环境权利与环境保护 环境工程与环境保护 水资源环境保护的研究 矿山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 水工建设与环境保护探析 建设发展与环境保护 市政建设与环境保护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涵括课程各章的全部数字化教学资源,课程功能模块包括“课程教学”、“数字教材”、“虚拟仿真”、“微课视频”、“在线测试”、“学习指导”、“交流互动”等,有力保障学生在课程信息平台上全面学习的性能要求。教学平台首页见图2。
本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利用当前先进成熟的网络软件技术即Apache+PHP+MYSQL,组建了流行的B/S三层软件体系结构:
用户界面层――主要提供用户的操作界面和响应用户的各种操作,用户通过客户端电脑的IE浏览器与系统在用户界面层进行交互。客户端网页采用HTML+CSS+JavaScript技术进行开发;
业务逻辑层――主要完成客户端的业务逻辑和服务器端的业务逻辑管理功能。在服务器端响应用户界面层的用户请求,执行任务并从数据层抓取数据,并将必要的数据传送给用户界面层。部署Apache Web服务器软件,采用开源且流行的PHP程序语言来进行业务处理,能够满足至少200学生同时在线学习的响应要求。
数据层――主要负责数据存储、数据检索、数据维护功能,它响应业务逻辑层的请求,访问数据。该层存储了本课程教学所涉及的各种数字资源。部署最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MySQL来管理系统的课程相关数据。
(2)创设手机微信订阅号教学平台
为方便学生学习,本课题组还开发了《环保概论》课程手机版微信订阅号,其主要功能包括:“各章节概览”、“群发预告”、“投票”、“在线测试”、“交流互动”、“环保术语自动回复”等,涵括本课程各章主要数字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利用手机终端进行便捷学习的需要。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与持续改进
课题组教师开发《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应用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与测试等各个教学环节,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开展“以学生为中心”[4]的分层教学,提升本课程的教学效率。
1.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1)课前预习:教师本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平台网址、手机订阅号二维码,学生可通过登陆本课程教学平台网址、读取手机二维码进入订阅服务号,获取各章节相关教学资源进行预习。根据各章节教师布置的课前任务,学生可点击“课程教学”栏目了解各章节主要教学内容,还可点击“微课视频”等栏目学习重难点知识。由此,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2)课堂学习:教师导入新课并讲授课程知识,重点利用本课程“虚拟仿真”信息化教学资源,对教学难点问题进一步详细讲解;或者利用本课程制作的现场实训视频,加强学生的感性理解;或者利用本课程制作的小游戏,开展课堂教学互动。由于开展了有效的课前预习,部分班级还可尝试开展“翻转课堂”[5]的教学尝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课后复习与测试:学生可在课后再次进入本课程教学平台,巩固课程学习内容,在线测试并提交答卷;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点击友情链接的常用环保网址,了解学习更多环保资讯,提升学生的环保素养;对于疑难问题,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留言,老师将尽快答疑。
实践教学证明,通过本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以生为本,实现分层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度提升约35%,课堂活跃度提升约30%,章节测试学习成绩提升约12%(表1)。
2.教学反馈及持续改进
为实现本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持续改进与建设,课题组设计开放式调查问卷,在教学实践过程收集师生的评价反馈意见,教学反馈调查问卷反映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要点:①课程资源的信息化程度交互性(网络版、手机版);②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代表性;③课程仿真教学资源是否易懂易学;④课程信息化资源用户界面优化性能;⑤课程信息化建设持续改进建议。
在每轮开展课程教学结束后,课题组都将对相关教学的师生开展问卷调查。在分析反馈意见的基础上,课题组将系统总结存在问题,不断完善本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使其更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以实现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持续改进。
四、结语
通过开展《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突出本校环保专业及“双师型”师资优势,通过自主研发和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发独具特色的专业教学资源仿真软件和课件,充分发挥教学信息资源化的优势,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大大提升了专业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1).
[2]毛丽娟.人本主义――构建网络教育的哲学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4(1).
[3]张其志.教育科学研究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关键词]高职类 电子商务专业 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体系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从2004年开始就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有接近80%的学生不能够及时就业,这与电子商务巨大的人才缺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核心课程体系的设计是造成培养与就业脱节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是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体系建设直接影响高职类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效果。
一、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信息化建设课程定位
作为高职类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具备大专生应有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知识,熟悉经济管理与现代商务的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电子商务技术与政策法规,了解电子商务活动基本流程,掌握一定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能力,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战略眼光,能够掌握和具备电子商务网站开发、应用与管理、网络贸易与营销活动、制造业信息化管理等实际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作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核心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更是一个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实践课程,需要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来进行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训练。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网站如何设计实现,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掌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的技能。
二、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建设现状及问题
1.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构建与企业工作技能脱节。高职类院校在对电子商务专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构建时,有相当大一部分只是单纯从知识构建角度规定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相关企业对人才技能的具体要求,这就造成了两种局面,一种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毕业进入企业之后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空有抱负不能施展;另一种局面是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工作中所需要掌握的一些知识和技能没有在学校的学习中得到学习和掌握,增加了企业对人才二次培训的投入;以上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众多的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和顺利就业。
2.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之间存在隔阂。目前,我国各类高职院校均都开设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课程,其课程体系主要依据课程性质将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分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种课程之间相互分离,各自进行,这就使得课程之间缺乏沟通、产生隔阂。学生在传统课堂上吸收的理论知识不能够得到及时的实践巩固,在实训实验室进行动手操作时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做指导,不仅在教学内容上存在叠加和重复,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时间,使得学生不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知识和技能的同步掌握、真正提高。
3.模拟实验室仿真度较差。企业信息化课程的学习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众所周知,计算机是一门技术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技术,并且更新换代的速度相当快,这就对高职类院校的模拟实验室的仿真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模拟实验室是学生锻炼实践技能、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实训基地,其仿真度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对相关职业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目前,很多高职类院校模拟实验室的不足之处在于仿真度较差,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相关行业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更有甚者,其模拟实验室从建成开始就没有更新过,设备落后,内容缺乏深度,软件陈旧,考核方法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学生对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练习需求。
三、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建设完善策略
1.根据实际技能需要选择专业课程。各高职院校应立足本身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就业特点,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信息化建设课程进行准确定位,同时结合相关行业的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将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结合岗位职业资格的要求作为标准,来选择相应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群,并进一步构建和完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形成自身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优势,并且专业技能的锻炼与企业工作岗位能力的需求相对应,满足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2.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联系。打破原课程体系存在的课程隔阂,以内容层次为课程的划分依据,实现理论教学与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的对接,明确理论课程的指导意义和创新基础,以此满足专业技术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需要,同时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模拟实验室来提高学生技能的形成能力,使学生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明确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课堂教学环节通过教学实践和不断深入的校企合作,使课堂教学的内容落实到“实务”上,突出课程的核心专业基础和技能属性。
3.增强模拟实验室的仿真度。为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要尽量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作为实践教学环境,以更直接、真实的方式加深对相关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促进工作技能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案例引导教学、真实场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充分利用模拟实验室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职业素养的形成,改善教学效果。在考评方法上,参照企业用人考核标准,增加实际操作技能问题和主观分析问题,着重考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作为高职类院校,要始终明确一个概念,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因此,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体系的必要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各高职院校应当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科学地设置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体系,这样才能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养成,提高人才的培养水平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孟庆波.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IT类课程体系的研究[J].教育观察,2009
[2]谢康,陈丽.信息化课程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5,(3)
[3]沈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于开发[J].商场现代化(下),2008,(9)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课程 高职院校 存在问题 对策
一、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是各级各类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它已经深入课堂,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中仍然存在以下深层次的问题:
1.高职院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有待提高。据调查,在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较快的地区,尚有1/3的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不甚了解或根本不知道,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远远低于学生。
2.应用效果不佳,没有将现代教育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没有真正促进教学改革。有些教师即使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授课,但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他们既丢失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又没有建立起与信息技术环境相配套的课程资源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系。
3.课程资源贫乏且适用性差。许多教师备课时还要花大量精力做一些低层次、重复的课件,没有充分的、优质的资源可以共享。开发优质的信息化网络课程资源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二、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对策
高职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注意“三件”建设同步发展。所谓“三件”主要是指教育信息化中的硬件、软件和潜件。因此,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建设应重点围绕“建库”、建模式、“建人”、建精品、建平台等方面进行。
1.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加强管理。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100周年校庆上指出,“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创新、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所必需的,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
2.注重培养复合型新教师。优质的课程资源不仅是应用于教学的先进工具,更应是先进教育思想、人――机界面技术以及名师教学经验的结晶。未来的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必须是由集一流现代教育思想、一流教学水平、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而不必是技术专家)的现代新型教师才能真正完成。
3.跨院校协同合作,建设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巨大的兼容性和信息的开放性,是现代信息资源的基本特点。这种课程资源应当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围绕课程知识点,向科研、生产内容辐射,分别组建某一知识模块的学习资源、科研资源以及备课资源,并与校内、外相关的课程资源链接。许多教师围绕一门课程将组建的课程资源整合在一起,就开发了一门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课程资源。
三、信息时代需要开设会计信息化课程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存储介质、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不同于传统会计,也使得会计工作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因此为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应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步伐。
(一)会计工作信息化要求会计必须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完成审计任务
企业管理信息化、ERP系统的应用、贸易中的电子商务普及,以及网络财务软件的广泛使用,使会计信息的采集、存储方式、内部控制等都发生了改变。会计面对会计信息化,仅依靠传统会计方法和手段,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会计目标的要求。只有通过会计与网络、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实现与会计信息化系统对接,随时取得所需的会计对象的相关资料,才能实现实时会计监督,使会计跟踪更加严密,提高会计的有用性。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推动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使会计信息化成为现代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校应该开设会计信息化课程
现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以造就具有财务会计知识技能基础、掌握财政财务会计知识和能力的会计人才为工作重点。而这部分毕业生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不具备就业优势,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因此高校相关会计专业应该开设会计信息化课程,使学生具备计算机会计能力,将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
(一)会计信息化课程的主要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各单位采用会计系统软件信息化程度不同,数据库中数据存储格式也不同,而且数据库中的数据量相差也非常大。总之,信息环境下,会计人员需依赖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各种会计业务和工作。
(二)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组织采用实践项目导向
传统的计算机会计教学,软件功能相对简单,采用理论教学或多媒体教学演示操作,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或许不大,但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教学内容增多,软件功能复杂化,仅通过理论讲授没有感官刺激和动手操作,或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会使学生走马观花,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因此会计信息化应该归入实践性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以工作项目为导向、分小组进行综合实训练习,改变单人单机按软件程序机械操作。
(三)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方法采用模块法
模块教学法原是国际劳工组织在广泛研究世界各国现今培训方法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种新的技能培训模式。其特点是将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分解为多个相对技能模块。教学中以基本能力点为控制对象,将相关理论融于技能训练中。教师在会计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中,面临教学内容多元化、软件功能复杂化,可以采用模块教学法分组练习,再融合教学案例,使教学内容系统化、完整化。分组练习侧重训练学生相互间的沟通与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理解在会计实务中需要集体智慧和力量,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多方面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现代教育思想的统领下,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高度整合,才能建成科学、有效的课程资源库,才能被广大高校教师所接受和运用,也才能真正探索出适合于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院校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为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 课程建设 思考
随着我国会计信息化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存储介质、核算形式及系统内部控制制度随之发生了改变,形成了由人、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与程序等有机结合的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审计工作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为高校审计教学工作带来新的课题。
一、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的重要性
(一)会计信息化对审计信息化的要求会计信息化的应用给会计工作带来了高效率,传统的纸质会计资料已经被电子化的会计信息数据所取代,电子化数据的存储要求审计也必须采用计算机等先进手段完成审计任务,改变那种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和时间的人海战术并且工作质量和效率非常低的状况,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使审计人员摆脱繁琐的手工查账、复核、勾稽,进而从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开展审计工作、履行审计职责。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一体化的发展,贸易中的电子商务普及。网络财务软件的广泛使用,以及支付手段的多样化,网上银行等新型财务活动形式,对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审计面向的会计信息电子化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传统审计方法和手段,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审计目标,未来的审计工作必须信息化。
(二)数据安全给审计提出了新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一方面,逐渐实现审计手段的计算机化,即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机所办理业务的审计,另一方面,审计部门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和档案、报表、信息处理、预策、决策等工作也逐渐的实现了计算机化,数据安全给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工具参与各个行业管理,极大促进了管理的效率,但在计算机应用的过程中,不尽人意的犯罪案件也不断出现,如盗用对公存款,盗用资金、融资、管理存款,计算机诈骗,利用计算机伺机作案的犯罪案例,为防止犯罪,审计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计算机办理业务的隐蔽性,工作中的许多差错一时难以发觉,为了防止给工作带来重大损失,也要求加强计算机审计;由于计算机的基本存储设备是磁性介质,各种软件程序和数据就贮存在磁盘或磁带上,具有易于复制,便于拷贝、携带、通用的特点,因此,数据安全显得极为重要。在目前的大规模大系统使用过程中,计算机系统普遍采取了联网技术,实行资源共享,联网使得数据传输速度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但一个用户的破坏却会影响其他用户的数据安全和正常运转。随着各个行业计算机应用的领域日益扩大,审计信息化步伐必然要适应这种发展需要,事后审计更要事前事中监察,实行立体化数字监督,确保数据安全,才能巩固业务领域,扩大审计成果并不断得到发展。
(三)审计信息化课程是时代的要求 2009年,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实现会计监督信息化,核心内容就是要全面推进会计监管手段和方式的信息化,利用网络化平台,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日常监管,实现从事后检查向日常监管和实时监管转变,即实现审汁手段现代化。随着会计电算化在企事业单位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目前我国已经有了十多种审计软件,但这些软件功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主要原因是复合型审计信息化人才不足,大部分审计人员精通审计业务,有着丰富的审计经验,但计算机知识多停留在办公软件的简单应用上,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应用能力,审计机构的计算机专业人员熟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却缺乏审计理论及实务流程。现在社会急需的既懂审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缺口较大,现行高校审计专业主要是以传授财会、审计理论和方法等知识为重点,计算机审计人才的培养缺位已成为我国审计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高校开设审计信息化相关课程不仅是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责任。
二、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思路
(一)设计审计信息化课程内容 由于各单位信息化程度不同,且数据库中数据存储格式不同,数据库中的数据量相差也非常大,要求审计人员能够进入财务管理软件内部,通过数据采集并形成中间库的方式,获取电子会计数据,从而使审计人员能够利用在对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测评的基础上,通过对底层数据的采集、转换、清理、验证,形成审计中间表,进行数据分析。利用审计软件提供的预警和查询功能,可以快捷地从电子会计数据中发现可能存在的会计错误和会计舞弊行为,审计人员无时无刻不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各种审计业务和工作。因此,高校要逐步推广审计信息化课程的开设与应用,根据社会市场需求来确定学生的审计软件开发能力在审计信息化学科中的定位,进而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大纲。研究教学内容向审计软件的操作和简单的系统开发倾斜。可将审计信息化原理、财务ERP沙盘课程、数据处理,审计数据分析、程序设计语言、审计程序开发、数据库及其查询、操纵、计算机犯罪的审计、网络信息安全审计、企业信息化管理审计等内容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先将其纳入辅修课程,以后逐步改为必修课程。逐步拓宽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审计人员。
(二)借鉴“CBE”教学模式 CBE课程教学模式强调以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核心,整个教学目标的根本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所必须的全部能力。改革一直以来高校广泛采用学科体系培养专业人才,CBE教学模式对审计信息化课程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在审计信息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概括为:(1)教学分析。教师首先对课程分析其在实践中所需要的能力,学生将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将学习内容在胜任未来工作能力为基础的逻辑框架内予以确定。(2)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分析课程设置,确定学习指导书,讲义、实习实验资料、期刊摘录资料、音像及计算机教学软件资料等,编制教学进度计划,制定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水平考核标准与办法。(3)教学实验与实施。强化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将计算机审计的实践案例搬进学校的课堂,帮助学生在完整的审计流程中掌握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怎么利用审计软件进行财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发现问题、查找问题,使审计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教学组织程序可包括:搜集被审计单位必要的信息技术资料,明确工作任务,做好审前准备工作;设计审计信息化方案;进行数据采集、数据转换,数据分析;写出审计结论。
(三)建立ERP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 ERP作为目前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承载了企业大部分的业务运营和经营管理内容,给企业带来了信息和管理上的优势,已经成为企业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工具。ERP中会计信息系统作为非独立信息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任何―个子系统数据变动都会实时地反应给所有相关部门,会计人员只需要录入原始数据,计算机就可
以按程序自动生成财务报表、总账、明细账,在会计软件中还具有的取消出纳签字,取消审核、反记账和反结账,对会计资料进行无痕修改的功能,由于ERP的实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动程序、组织结构和技术,增加了EfuP环境下审计内容的复杂性,从而需要进行风险管理审计,ERP审计是将业务和电子化集成起来的一种全方位全新的审计。对从业^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个合格的ERP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熟悉软件开发流程和软件开发的特点;熟悉ERPI~,理,熟悉ERP的架构,可以知道ERP是如何实现业务流程,哪些业务流程的实现是ERP难以做到的;熟悉软件编程;精通数据库管理;熟悉审计知识和流程,知道如何取证,分析和报告。
(四)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就是把案例作为教材,教师作为设计者和激励者进行引导,让学生处在决策者的地位对案例分析和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从而培养学生高超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以达到为今后职业作准备的目的。刘家义指出,“要积极探索案例教学在审计干部培训中的应用,使审计^、员从案例中学到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审查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高校承担着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重任,高校在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中应高度重视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深化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强化实际操作技能,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在对―个案例学习和讨论时对学生的要求:承担案例中决策人的责任;能够识别和定义问题;提出目标及决策标准;找出各种可行性方案;做出判断、决策和制定实施的方案。案例教学过程可以分为:(1)案例讨论前的准备。案例教学的组织的教师,应该知识丰富,对整个过程通盘把握,在开课之前应当为每个教学案例制定一个具体的案例教学组织计划,计划中包括:案例的类型、案例的来源、案例讨论的具体组织步骤、案例在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等。(2)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把握方向,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分角色模拟、代表发言、互动问答等内容,教师适时提出有关现实中的诸多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踊跃答题,对某些问题师生共同进行分析、评价。(3)总结。在案例讨论结束之后,教师用几分钟时间为课堂讨论作一个简短的总结。把大家讨论的重点简要概述,遗漏的重点指出来,要肯定一些好的分析思路及一些独到的见解,指出讨论中应改进的不足和思路。(4)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一般在小组及全班讨论后形成,写好书面报告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个好方法,结论不一定唯一,过程才是最重要的。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把从教科书中学到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实践,不仅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职业训练,又学会了倾听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不断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突出审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由于审计专业的特殊性,学生随时根据需要亲临审计现场实践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网络实训室的建立,对学生在校期间掌握计算机审计方法,学习计算机审计编程有着重要作用。利用审计教学软件,虚拟企业、部门的财务活动,让学生在网上模拟完成审计业务处理实验的全过程。审计过程一般如下:第一步,采集数据一获取准确完整的电子数据是计算机审计的前提。学生根据审计理论知识及相关政策法规,对数据进行采集,采集数据时对应报表数与台帐数如不一致怎样找出原因,做到账表一致是数据分析的前提。第二步,转换数据――将数据转换成审计需要的形式是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基础。将采集到的台账数据Excel表格根据审计需要转换成Access数据库。第三步,整理数据――检查并提高数据质量是计算机审计能够准确得到审计结果的保障。整理数据的作用是提高数据质量,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做准备。有问题的数据将会给数据分析工作带来困难,并最终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准确程度。第四步,分析数据―一对审计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寻找疑点是计算机审计的主要任务。根据审计的目的,对重点进行审计的明细项目,审查资料数字是否真实,有无重报、漏报、虚报、瞒报、等问题,并对具有高风险的明细项目进行详细审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进来”就是将行业专家请进课堂现身说法,使学生有一种很近很真实的感觉;“走出去”就是学校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把学生放到审计实践的一线岗位,接受实践的洗礼,以便做到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尽快进入从业人员角色,满足社会对审计从业人员实践经验的要求,同时学生还可把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挫折反馈回学校,对学校更好的培养出合格的审计信息化人才意义巨大。
(六)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根据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匹配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拓展课堂教学环境功能,满足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对操作层面感性认识和理论层面理性思考的需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时空限制,把无法感知的世界在课堂上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审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的网络互动学习平台进行交互式讨论学习,通过多媒体课件、模拟软件等现代化全方位的现代教学手段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教学内容和模拟实践,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掌握和巩固知识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审计信息化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学科,具有理论层次较高、实践性强的特点,为了培养创新型和技能型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除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问题分析、分组讨论、自学指导等方法外,针对本课程的特点,还应结合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顶岗操作、项目教学等方法。重视实验教学法,教学中以基本能力点为控制对象,将相关理论融于实践技能训练中,在实践教学中侧重学生交流与合作的团队协作能力的教学和学生分组互助学习等现代教学方法的优点,让学生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并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建立审计信息平台的方式向教师和学生及时提供较为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系统地进行业务模拟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对实际业务流程的了解,缩短工作磨合期。结合顶岗实践教学法,形成实践中心的特色,促进实践体系合理化、资源共享化、实验仿真化、设计场景化。
三、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一)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现状随着会计电算化步伐的加快,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进程却显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1)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审计传统观念、方式方法根深蒂固,缺少改革的勇气。(2)资金投入不足,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要取得成效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审计实验室的建设、网络设备的投入与更新、人才的引进都离不开资金。(3)创新能力不足。课程的创新改革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很多教师科研任务重,课时量大,投放到课程改革上的时间精力不够,以及审计专业教师缺乏
关键词:教学设计;整体设计;单元设计;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8.5;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12-0-02
0 引 言
所谓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进行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分为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1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传感器技术》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包括课程性质的分析,即明确课程的学时、学分、授课对象和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课程目标的设计,即明确课程总体目标以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拓展目标;课程内容的设计,即明确授课内容,确定具体授课项目,包括引导项目、主导项目和拓展项目等;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即明确每个项目的所需课时,每个项目应该完成的任务,每个项目应该达到的能力目标,完成每个项目所需的知识整理与每个项目需要用到的训练方式手段、训练步骤以及要达到的效果;课程进程的设计,即对整个学期进行计划,设计每次课程要达到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第一次课授课过程的设计,第一次课程非常重要,需要明确整个课程的方向、整体构架和教学环境;考核方案的设计,即明确整个课程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比如考核内容都包括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分值占比,每个训练项目的考核内容等,考核方法又分为理论考核、操作考核、过程考核、期中期末考核等;教材和参考资料的选用;授课环境、硬件设备和所需工具材料等的设计。
2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在教学内容方面,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针对适合在一个课时内完成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过程设计,而单元教学设计主要针对教材中知识结构相对完整的章节或单元以及综合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课时安排方面,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是指利用一个课时就能实施完成的,而单元教学设计中一个单元的内容一般需要多个课时才能完成;在教学形式上,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一般只有一种教学形式,而单元教学设计则根据单元中不同的知识点或技能点的需要设置,通常包括多种教学形式。
《传感器技术》课程采用单元教学过程设计,通常需要多个学时才能完成一个单元内容的教学。该课程以项目实施为载体,进行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同学间与同事间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设计。其中,线上学习即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以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信息化教学设计
所谓信息化教学设计,即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和学生管理,在课程“教与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并使之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以促进“教与学”;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或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与学”的各要素中,如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使之既成为学习的手段,又是学习的对象。
没有科学教育不能成其真,没有道德教育不能成其善,没有艺术教育不能成其美,没有技术教育不能成其优。有科学,才有教育的神圣和庄严;有艺术,才有教育的灵动和活泼;有信息技术才能使教育更优化,将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变少、慢、差、废为多、快、好、省。信息技术使教育更优化,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帮助、优化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在规定的时间内使教育教学任务的解决达到可能范围内的最好效果。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兴起,利用计算机进行考试、快速出成绩已得到普遍应用,网络公开课、翻转课堂、微课等也在快速的发展当中。于是在《传感器技术》课程中也与时俱进的采用了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和成绩管理。比如利用信息技术预先将课程设计、授课计划、考核要求等内容上传到师生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在开课前对课程做基本了解和准备,然后老师每次课前再通过师生交流平台将课上要完成的任务和要达到的要求下达给学生,还可以下达一些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的学习内容,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比如《传感器技术》课程中采用录播手段,将一些安装操作过程录成小段视频上传到班级的QQ群里,供学生在课前观看学习,从而避免了课上演示时因学生人数多、传感器体积小、安装位置局限等造成的不良演示效果,使学习过程得到优化。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师生交流平台进行同学间的相互学习、讨论和及时反馈。另外通过一些作业反馈软件和一些交流平台,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交作业人数,学生对讲授知识的掌握程度等,还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和自我考核,增进理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我们面对的是伴随着数字技术长大的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效率已经远远不及在网上交流,学生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而在课堂上提问却很少有人主动回答,所以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而且在课程考核中采用计算机技术实现随机分组、题库中随机抽题、异时异地考核、自动阅卷、自动分析成绩并排名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信息技术是当代教师必需具备的素养
信息技术是对信息获取、存储、处理、传输所使用手段和方法的汇总,是当代教师必需具备的素养。
如今大学网络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浪潮,大学已不再是当年的大学。高等教育景象已发生并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记本、印刷讲义和教科书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现在是iPad、智能手机和电子书的时代。现在的学生是伴随数字技术成长起来的,他们是数字原住民。如果做老师还秉承着“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理念,那么就已经落后了。当今时代,老师知道的,九零后的学生知道;老师不知道的,九零后的学生也有办法知道。在如今这个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作为老师要引领九零后的学生学习,而这正考验着现代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获取信息技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发送信息的能力。
5 结 语
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是每个教师应该具备和不断提升的能力和素养。作为高职课程教学,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丰厚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技术,探究的教学模式,规范的教学管理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才能完成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是每个教师的任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新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10-12.
[2]焦建利.网络时代教师必备信息技术[J].信息技术教育,2007(1):54-57.
[3]苗兴辉.高职学生信息素养与未来发展关系[J].物联网技术,2016,6(1):97-99.
[4]郑黎明.高职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5(6):148.
[5]王胜.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学,2014,5(4):292-293.
[6]盖克荣.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6):18-21.
关键词:信息化;课程资源;大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156-02
一、引言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教师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建设优质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篇之年,教育信息化建设也相应地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与意义。在刚刚的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就提出要让高等学校学校普遍具备网络教学环境和备课环境,鼓励具备条件的高等学校配备师生用教学终端。这意味着未来以智能硬件构建的“虚拟课堂”将成趋势。在智能硬件的辅助下,传统教育课堂正逐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转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智慧教育。电子白板等越来越多的智能硬件产品不仅被应用于校园场景,还在课后应用与学生的课余生活中,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助式与支持协作式学习习惯,还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也提高了课堂效率。教育信息化下的大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建设就是运用科技化的教学手段、信息化的教育传播方式等,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大学数学资源库,促进高等学校数学教育改革,以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这样对深化大学数学教育改革,实施数学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信息化课程的发展
传统的“课程资源”概念是美国学者泰勒1944年在《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报刊、互联网、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实践基地、以及校外的博物馆、展览馆、公共图书馆等。
信息化课程资源则是近十年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者普遍将信息化课程资源界定为“以数字化手段进行获取、传递和加工的,支持课程实施的多媒体资源,以及对这一手段进行支持的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总和。”信息化课程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的特点,对于延伸感官、扩大教育教学规模和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是其他课程资源所无法替代的。教育全球化与信息化合流使各种全新的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模式在学校课堂之外纷纷建立。如从传统的教科书完成向交互式电子书的转变;传统的授课视频录制到“哈佛耶鲁公开课”;从TED演讲、可汗学院的微视频到TED在You tube上的建立;从传统的OCW开放课程计划到MITX,再到2012年5月哈佛大学与MIT宣布共建的edX项目;从传统的LMS学习管理系统到学习平台的转换;从传统的远程教育到P2PU的建立,再到2012年5月14日宣布建立的“在线哈佛大学”密涅瓦项目;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到翻转课堂的实践。教育信息化正在重塑我们对“大学”、“教学”、“学习”、“课程”、“课堂”等等的认知。
三、信息化背景下大学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数学基础课程资源建设中,如何解决教师队伍对信息化环境的不适应问题;如何将传统课程资源与信息化课程资源有机结合;如何将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如何解决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中内容形式单一、重复开发严重,数据标准不统一,只重前期建设缺乏后期的维护与管理等共性问题国内外学者一直有所争论。要使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数学基础课程资源更好的服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今后的大学数学发展中使其走上专业化、系统化和个性化的道路是广大高校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数学基础课程如何有效的建设和使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已经得到高校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也是时展的必然。大学数学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数学实验四大公共基础课程。信息化下大学数学基础课程资源的建设重点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整合并完善现有的信息化资源,建成服务于大学数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优质信息化资源平台。(2)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大学数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四、信息化背景下大学数学课程的特点及建设内容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数学基础课程资源应具有多样性、共享性、扩展性、工具性等特点。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构建一个全方位、开放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支撑下的大学数学基础课程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和网络自主学习的全新的教学体系和模式,以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建设为核心,搭建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1.各课程组负责人利用信息技术,吸取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及前沿性知识,完成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实验、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教材的编写与修订工作,编写中应体现时效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2.搜集课内外资料,按题型形成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电子习题库,并形成模拟试题库。搜集文本、视频、音频、动画等媒体素材和其他素材,形成素材库。制作常见问题库,给出常用教育资源网址索引。
3.建设大学数学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共享平台,包括高等数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省级精品课网站及网络课程,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数学实验课程网站,形成一个入口学学数学,方便学生学习。对每一门大学数学基础课程建立完整的信息库,包括课程学习目标、电子教案、重要知识点的微课讲解、多媒体课件、习题库、模拟试题库、实践拓展项目等。
4.数学实验网站中既设置数学实验课程学习所需要的资源,同时配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重要概念、原理的实验演示和结果,加深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配备一定量的实践拓展题目,如热点问题的数学建模和求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大学数学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措施一般如下:
1.对国内外高校大学数学基础课程资源建设进行调研,取长补短,搜集资料并进行信息化资源建设的规划和准备。
2.给出依托信息技术的大学数学基础课程资源建设的可行性方案。根据各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建设传统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注意规划和分类,按照不同课程给出更为合理的建设方案并逐步按计划实施。
3.组织专人进行大学数学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合体布局,灵活生动又能体现每门课程特色,吸引学生主动、深入学习并给出一定量实践性题目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
4.网络教学平台要及时修正与改进,定期维护、更新。对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正和改进,安排专人对信息化资源进行定期维护与更新。
5.不断补充新的课程资源建设材料,与已有的课程资源形成大学数学基础课程资源数据库。
六、大学数学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信息化下大学数学基础课程资源的建设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通过大学数学基础课程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促进优质课程与教学资源共享。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可以轻松打破资源壁垒。随着十二五“三通两平台”工程的全面推进,能够通过融合的通讯网络获得可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2.通过大学数学基础课程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促进教师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革新。当信息时代的学生具备了“信息”型认识结构时,必然要求我们的教育者,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表现形式、实施手段上,都要符合促进“信息”型认识结构的发展需要。
3.通过大学数学基础课程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促进教学内容结构与表现方式的转变。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效率和效果。现代教育技术使得教学内容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的纯纸张形式转换成包含文本、图形、声音、动画、录像甚至模拟的三维景象的超链接的电子化的结构形式。
4.通过大学数学基础课程信息化资源的建设,提升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不仅是信息社会经济发展对新型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活在信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文化基础之一。
总之,高校大学数学信息化建设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加强管理数学资源库、提高大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实现高校的数学资源信息化,是信息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育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高校数学教育质量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数学基础课程资源的建设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也是高等学校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因此,要保证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持续,学校应从财政上加大支持,并尽快把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列入常规预算,至少使高校不必为了保证信息化的持续进行而想方设法去节省、“创收”。
参考文献:
[1]成丽波,蔡志丹,周蕊,王姝娜.大学数学实验教程(第二版)[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关键词] 会计职业角色;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4. 026
[中图分类号] F232;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4- 0045- 02
高校会计专业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长期以来是会计教育界研究探索的关键问题。会计信息化的过程是在会计行业和组织或企业会计活动中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和利用会计信息资源,使会计信息资源成为全社会的共享财富,以推动会计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其战略目标是促进会计行业、组织或企业的会计管理活动和会计业务的变革,以推动会计事业的发展。因此会计信息化不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管理理念。会计信息化课程应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实务应用需求及学生素质的变化,与时俱进。课程体系应体现实务化、职业化、复合化的特色。从适应学生将来从事会计职业角色的实务工作需求出发,合理定位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职业导向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满足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1 与信息化相关的会计职业角色的分析
在经济领域中会计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来源,经济管理活动所需经济信息的大部分来源于会计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实务中的会计工作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日趋紧密。会计信息化是以为单位提供标准化会计信息为基础的综合会计信息平台,内嵌于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与业务高度集成共享信息,所有数据直接来自于基础业务信息,又将财务计划和控制功能集成到整个供应链上;充分发挥会计的核算、控制、决策支持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和会计学科的发展,使得会计信息化功能不断丰富,它涵盖供、产、销、人、财、物以及决策分析等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功能不断完善。会计人员传统角色负担的工作大部分必须借助于计算机系统完成,在实务中面对会计信息化系统,会计人员通常扮演着使用者、维护者和实施咨询者等职业角色。
1.1 使用者角色的会计信息化应用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使用者,信息化应用直接表现为某种会计信息化软件在业务中的使用,作为使用者,需要掌握一种软件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操作技能,熟悉会计信息化软件功能。除了基本操作外,要想更好地应用会计信息化,还需要理解会计信息化与企业业务活动、企业价值和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学会思考如何应用会计信息化来为企业的长远战略和日常业务活动服务,提升自身的工作价值和企业价值。
1.2 维护者角色的会计信息化应用
会计信息化应用的重要问题是如何保障会计信息化系统能顺畅的运行,要顺利运行,离不开良好的维护,会计信息化的正常使用与软件、硬件配置、系统环境和操作人员正确操作联系密切。虽然维护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公司售后服务来解决,但在维护方面有费用高、范围有限、响应不及时等许多问题,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维护者,需要学习计算机系统维护和数据库维护、网络维护相关知识,排除一般性故障,解决日常应用的常见问题。
1.3 实施咨询者角色的会计信息化应用
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应用,会计信息化实施是一项复杂和严谨的工程,有时需要专业化的实施服务,会计人员作为实施咨询者角色,更多的是从企业用户的角度,当实施会计信息化项目时,为选择合适企业需要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提供选型建议,配合实施服务进行会计信息化在本企业的应用,需熟悉会计信息化系统相关的应用、管理和实施咨询内容,实施咨询的方法。
2 适应会计职业角色需求的会计信息化课程目标
会计信息化课程目标应从上述会计职业角色的实务需求出发,以将学生培养成未来会计信息化系统使用者、维护者和实施咨询者为方向指引。因此,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从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实务应用中所扮演的使用者、维护者、实施咨询者职业角色出发,将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与会计信息化有关的理论知识体系,重点培养学生为履行职业角色实务应用中所需要的实践工作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适应会计职业角色需求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
适应新时期会计职业角色需求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应体现实务化、职业化、复合化的特色。从前述各职业角色的需求出发,使用者、维护者和实施咨询者职业角色需要学习的内容。会计信息化课程内容的设计应紧紧围绕会计职业角色应用需求,根据会计职业角色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来安排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在会计中应用的背景、相关理论、企业经营过程中会计信息化日常应用、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维护、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实施。
4 适应会计职业角色需求的会计信息化课程教材
会计信息化课程实践性较强,知识的更新快,教材内容需有一定前瞻性,院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在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专业管理软件公司在实践方面熟悉企业应用需求优势,教材由院校教师和管理软件公司技术人员、有关科研人员共同合作编写,既保证了内容系的统性及适用性,又能体现出实用性、前瞻性和创新性;教学层次应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注重基础,突出实用,增加弹性,重实务,重练习,重能力;向学生提供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统合多媒体、多形态、多层次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主教材、实训教材、学习指导和试题库等组成,具体由教师辅导、电子教案、案例库、文字教材、网络课程、试题库、实训指导、工具软件、教学支撑环节等部分构成。以学生的学习为本,调动教与学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建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J].财会通讯,2012(18):16-18.
一、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
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是指把自然规律和抽象的理论知识,或不易观察的微观事物、难于操作控制的实验等(用常规教学媒体是不能很好地表现的),利用计算机通过多媒体CAI课件,以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进行信息综合处理,形成声音、文字、图像、动态的变化轨迹等多种信息组合,在大屏幕上展现出来,让学生能自发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从而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更深一步掌握概念起到很大的作用,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科学》课程是综合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门学科为一体的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理、化、生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危害程度以及学校的实验设备配置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能令人满意。如果这时候能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采用模拟型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些重要的但现有条件难以产生满意实验效果的实验,可以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溶液的导电性”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氯化钠水溶液导电性实验的全过程。在“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可以使整个实验流畅直观;另外还可以运用网络技术的虚拟实验室,发挥学生自主探索性实验的作用,除得到的数据准确外,还有利于环保。《科学》课程中适合使用模拟演示的内容还有很多,老师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探究型教学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型”模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导,通过系统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但与以往传统模式不同的地方在于利用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打破时空概念,充分展示科学的本质,通过多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具体形象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形成自己的作品,意义在于建构自己的知识,并在交流与展示中及时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教师成为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师生呈现新的学习伙伴关系,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思想。
三、WebQuest模式
WebQuest模式是美国圣地亚大学的伯尼·道格教授于1995年提出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处理不很明显的信息”。简单地说,WebQuest是利用因特网资源的授课计划或者是课程单元,它通过向学生提问一些本质性问题,提供进一步探索的机会,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应用他们的知识,从而努力让学生在较高的水平上思考。每一个WebQuest的核心是一个开放型问题,这个问题设定了WebQuest的清晰目标,鼓励学生回顾原先掌握的知识,激发学习者进一步探索的动机。WebQuest有其固有的教学模版与教学流程,通常有六个模块构成: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
(1)导言:提供关于WebQuest核心问题的一些背景材料,用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2)任务:即要着手解决的问题,是探究目标的具体化。一个好的任务应该可行有趣,并能促进学生高思维能力的发展。
(3)过程: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者应该经历一个描述得非常清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确定合作学习的小组和小组成员。过程为问题解决搭建了一个思维的“脚手架”,是WebQuest真正核心部分。
(4)资源: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在WebQuest学习活动中,学习者所使用的信息主要来自互联网。通常由教师创建一些链接来共享网络资源,提供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教师提供的资源可以有多种形式,如网页、期刊文章、网上专家、电子公告板、邮件地址等,当然也不排斥使用离线资源,如印刷品、电子光盘、杂志、实地考察、模型等。在一个实际的WebQuest中,过程和资源往往并在一起。
(5)评估:对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创作的作品进行评估。为了使学生学会选择、分析、综合利用信息而不是简单的拷贝粘贴,评价要注重学生高水平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作品的深度,是否有自己的观点,内容与表现形式是否有创意等。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只有自我评价才能引起学生的反思。要求学生对他人的设计或作品做评价,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
在进行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过程中,《钢筋工程量计算》占有重要地位。对《钢筋工程量计算》教学而言,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执业能力,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信息化环境下《钢筋工程量计算》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与实践展开论述。
关键词:
信息化;钢筋工程量;计算;课程设计;课程教学
随着当前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对《钢筋工程量计算》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当前的教学技术发展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做好钢筋分类、基础知识、项目划分、计算方法等内容的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际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学习积极不高,实际动手能力很差,对学生以后走向社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针对《钢筋工程量计算》教学设计和实践展开论述。
1信息化教学作用
随着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当前教学水平,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第一,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可以把最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且在信息化的背景下,需要教师对当前的知识信息进行深加工,不断更新当前的教学内容,从而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信息化教学主要利用当前先进的教学技术,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满足当前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要求。对信息化教学而言,不仅仅是运用单一的媒体,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相应的图形、文字、视频等内容,让学生能够手、眼、脑、耳并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优化实际的教学内容。随着教学不断开放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在很大程度山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实现师生之间的合作,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相互合作的关系,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在进行《钢筋工程量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前的教学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计算方法和学习内容的指导,从而建立完善的教学机制,对学生学习进行实际的指导,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钢筋工程量计算》教学设计
在《钢筋工程量计算》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钢筋工程量计算方法,能够充分运用学到的知识,独立地进行立柱基础钢筋、框架柱钢筋、框架梁钢筋、板钢筋、剪力墙钢筋以及楼梯钢筋工程量的计算,提升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
2.1课程定位
《钢筋工程量计算》是建筑工程造价专业设置的必修课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重视学生技能训练,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课学习,让学生掌握建筑工工程钢筋工程计算的方法,有效的节约工程建设投资,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为学生以后走上社会,进入企业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因此,对《钢筋工程量计算》教学而言,学校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2.2课程设计
在进行《钢筋工程量计算》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当前教学现状,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真正了解建筑基础、框架柱、框架梁、楼板以及楼梯等建筑构件制图规则和计算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备好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房屋建筑施工图、结构图;在进行钢筋工程量计算过程中,明确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从而学生掌握能够完成整栋建筑钢筋工程量计算的方法,要求学生要严格按照教学标准,明确钢筋工程量计算过程。
2.3教学方法
在进行教学模块设计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前教育技术,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教学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一,教师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请情况,把学生进行分组,然后按照教学项目,让学生进行积极的套路,对项目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要求各个小组制定详细的钢筋工程量计算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和方案。教师要根据学生完成的项目计算表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打分,对项目教学进行总结,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通过项目教学,可以深化学生对钢筋工程量计算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协调合作能力,加强学生相互交流,提高学生钢筋工程量动手计算能力。第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教师处在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了多元化教学模式,能够借助三维视图进行仿真模拟,像学生展示全新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文本,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钢筋工程教学内涵,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了教学的开放性,扩展了学生的认知空间,提升了学生体验能力,从根本上提升了教学效率。第三,多媒体教学。在现代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下,教师要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计划,充分利用视频模拟、动画演示等,把建筑工程钢筋从进场到具体施工的全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到现场施工的具体情况,掌握现场施工的技术水平,从而提升实际教学的效果,保证学生能够准确计算钢筋工程量。
2.4教学反思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理清教学思路,要求学生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结合当前现有教学资源,通过实际的工程案例,做好钢筋工程量计算,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能够应用到实践教学过程。在进行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要认识《钢筋工程量计算》实践性的特点,针对学生实际掌握情况,把教学理论真正应用到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让学生学以致用。
3《钢筋工程量计算》教学实践
为了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引进实践教学,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满足实际教学需要。下面就以实践计算案例展开论述。
3.1框架结构钢筋工程量计算
教师可以先提问问题,独立基础钢筋有多少种,具体包括哪些。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独立基础平面,查询图集,让学生自主的进行钢筋工程量计算。
3.2独立基础构造识读和钢筋计算
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明确钢筋工程量计算思路,在此基础上,确定钢筋的长度和数量,然后确定钢筋布置范围,从而有效的控制总的计算量。
3.3独立基础钢筋工程量计算
根据既定的条件,要求学生认真查询图集,完善独立基础坡面图,然后根据既定的公式,认真计算钢筋工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组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保证数据的精确性和工整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独立基础平法和构造图识的要点,在充分利用独立基础钢筋计算解题思路,充分利用图集,充分掌握钢筋工程量计算的基本流程。在信息化教学的模式下,教师要结合《钢筋工程量计算》课程教学的特点,在不断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要重视教学的实践性的,不断积累教学经验,重视对学生实践知识的传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钢筋工程量计算能力,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
作者:高盛廷 单位: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梁翠凤.钢筋工程量计算教学中的难点与对策[J].门窗,2016(11):244-245.
[2]郭容宽.工程造价专业《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轻工科技,2014(11):138-139.
[3]陈淳慧.钢筋工程量计算教学中的难点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1(21):674,686.
[4]李芸,许长青.《工程估价》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04):57-59.
[5]周景阳.工程估价课程教学改革探索[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4.。
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引入信息科学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特别是存储设备与应用软件方面的进步,使对城市信息的获取、存储、更新、处理和传输从理论探讨变成现实,并且在国内外的许多城市实践中取得了成功。但如何充分发扬信息技术的优势,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还有许多路需要走,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解答。
1、城市信息的特征
城市发展涉及许多方面:发展新城需要征用土地,改造旧城需要拆迁安置,还有市政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要配套建设,这些都使得城市信息比项目主体工程复杂了许多。归纳起来,城市信息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征。
(1)城市信息是可浓缩的。
信息是事物的表征与存在方式,它无时无刻不存在。在计算机科学中,信息以可以被自动装置识别和处理的数据形式表现出来。在与城市相关的众多信息中,依托法规、规章的框架,大量信息可以被压缩为属性信息,并且与图形信息发生关联。
(2)城市信息是可扩散的。
城市信息可以被观察、分类和存储,在此基础上根据城市建设的需求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纳,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经历了输入与输出的流动过程。同时,城市信息被转化为数字化格式后,信息便不再像物质那样容易被禁锢和封锁,特别是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时代,它更易被传播和扩散。
(3)城市信息是可共享的。
数据文件和网络技术使城市信息容易被复制和传输,信息共享成为当代城市可行的管理模式,共享的城市信息为部门间的协作166规划师PLANNERS和交流提供了便利,也为公众参与城市建设提供了平台。
城市规划与管理是对城市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它可以细分为7个方面(图1)。
2、城市信息管理的应用与发展
虽然数字化技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城市信息管理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需要。二战后,欧美各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运动,城市物质形态的急剧变化使人们意识到必须对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进行有序的管理。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成熟和GIS软件的开发,在发达国家的城市和地区人们开始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例如,美国马塞诸萨州波士顿市的区域土地管理系统被应用于水资源的保护规划与管理;香港的新城发展计划与信息系统被应用于城市建设中对土地性质的确定、建筑密度的控制和人口规模的预测。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信息管理已扩展到和地理分布相关的各个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2.1地籍与房产管理
在地籍与房产管理中,构建合理的地理要素位置信息编码体系是信息管理的基础,因为该体系能将自然的街道地址与地图结合起来。
2.2资源调查与规划
运用GIS工具分析资源的改变与配置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对优化规划方案起到了重要作用。
2.3大型工程项目的前期论证
通过建立量化的评判准则,从经济评价、环境影响和资源损耗等方面对大型项目的选址、效益方面进行信息处理,可避免决策的盲目与偏激。
2.4公用事业管理
通过空间分析和地理分析,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增强了公用设施布局和配置的合理性,对公共政策的制定、资源的储备、网点规划、运营管理甚至治安保健、应急救援等都起到了指导作用。
2.5城市日常管理
尽管当前信息技术已被应用于城市管理的很多环节中,但是信息科学的效力并没有得到全面发挥,城市信息管理应当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资源平台,应当在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发挥出信息科学的强大效能。
3 城市信息管理的前沿探索
基于GIS技术、VR技术和遥感技术的支撑,国内外学者在城市建设实践中对城市信息管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已取得了一系列可供借鉴的成果。
3.1基于模型的城市结构模拟(简称“ABMS”)
基于模型的城市结构模拟是在采集城市信息的基础上,模拟个体与机构对所处城市环境产生的作用,通过对微观的空间尺度与重要事件的模拟,发现城市在结构体系方面存在的缺陷,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这一信息管理方式的应用范围很广,涉及到城市生活的众多方面。
在基于模型的城市结构模拟中,公众被当作“消费者”,城市结构体系扮演“经销商”的角色,政府则代表一个不可见的“操控者”。通过采集不同城市角色的基本信息,模拟在设定的行为规则下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以便制定相应的城市管理政策与规章。
3.2城市“细胞生长”模型信息系统(简称“CA”)
城市“细胞生长”模型信息系统是处理城市及区域土地利用发展的管理系统,它反映了伴随城市的生长,土地的使用存在的扩张性、侵犯性和连续性。城市“细胞生长”模型信息系统不仅被应用于城市土地的利用与开发,而且还是专项规划与管理的新方法,这一模型可直接应用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对水资源的规划与利用、对网络化管理中社区灾害的预防与缓解、交通增长规划与投资预测、城市生长极限分析等领域。
3.3选择与决策信息系统(简称“DCM”)
管理决策是城市信息管理中最普遍的行为目的,城市发展是在不断的管理决策中完成的。从一个世纪之前开始,城市中的个体出于各自的需求陆续建立了多种行为决策系统,并且发展了与之相辅相成的理论体系,从此随着信息技术的介入,单一需求与带有目的的决策系统被整合为平衡城市各方利益与需求的空间交互系统,用于支持城市建设者的选择与决策。
选择与决策信息系统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关注不同城市环境中人的决策结果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可应用于以下方面。
(1)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换乘枢纽中公众行为抉择分析。 (2)公众对居住地的选择。 (3)人口变迁引起的城市土地利用调整信息管理。
3.4公众参与信息管理系统(简称“PP-GIS”)
城市是公众的城市,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不仅仅是城市管理者的职责,也不仅仅是城市规划专家学者的任务,而是公众共同的职责,这一理念已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同。
当前,基于GIS技术、网络技术和VR技术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公众参与提供了完善的操作平台,成为开展公益的基地。通过仿真技术与物理环境模拟,将公共政策与规划方案进行可视化处理,公众可以跨越专业知识的鸿沟,切身感受到生活的空间与环境质量,表达自身对城市发展的观点与需求。
3.5道路交通信息管理
道路交通的规划与管理是一项结构化程度比较高的工作,相关的信息易于提取和存储,当前道路交通信息管理有多个方面的发展分支。
(1)以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土地利用信息管理。
通过建立道路交通模型及相关的信息系统,为城市土地利用和开发提供依据。
(2)行人模型信息系统。
行人模型信息系统以处于交通运行中的个体为研究对象,记录众多的个体在行进过程中的表现,有助于发现城市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为规划方案与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基本信息。
《会计信息化》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教学如何开展不仅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更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本文分析了目前煤炭企业会计专业《会计信息化》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建议,以期为《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后续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关键词:
高职教育;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
山西是我国煤炭销售大省。作为培养煤炭行业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肩负着立足山西,面向全国,服务煤炭企业的神圣使命。建设煤炭企业会计专业,对形成完整的煤炭人才培养结构体系,满足行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发挥着其他院校相关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建设煤炭会计专业,为煤炭企业培养更优秀的专门人才,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针对在煤炭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核心课程的改革意义重大!本文拟以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为背景,探讨煤炭会计专业《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改革问题。
一、目前煤炭会计专业《会计信息化》课程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也应紧跟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而与时代接轨,首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因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对课程的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煤炭企业会计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应更强调对学生煤炭会计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应以“行业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按煤炭企业会计的工作过程的不同岗位任务来构建和串联起一定的教学情境,侧重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煤炭会计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而多年来《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一直沿用着陈旧的教学理念,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教学内容的选取也以理论知识为主,实际的工作过程难以体现。
2.教学手段落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原本枯燥乏味甚至艰涩难懂的教学内容可以更简单、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受院校教学条件的限制,《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很难有单独的多媒体仿真教室让学生通过先进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身临其境的体会岗位的职责和工作的乐趣,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大多只是在教室中安装了投影设备,或者在通用的多媒体教室上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只停留在课件的播放上,而课件也是以文稿为主,图片、图表、音像资料较少,动画效果不明显,只不过是把板书搬到了投影上而已,很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3.教学方法单调
会计是与社会联系面较广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实践手段的运用。但是《会计信息化》课程目前还是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当然,讲授是必要的教学方法,但是绝不能是唯一的。单调的讲授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容易使其滋生厌学情绪,而《会计信息化》本身又存在与煤炭会计企业衔接的应用障碍,枯燥的讲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之不能与教师默契配合,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虽然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进行过许多有益的尝试,比如采用项目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等方法,但是受经费有限、部门协调困难以及教师本身的实践经验欠缺等因素的限制,实践教学组织实施困难重重,导致这些在实践中更为得心应手的方法只能在教室里做浅尝辄止,自然是流于形式,很难真正发挥成效。结果还是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并且没有体现出煤炭企业的特色,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二、煤炭会计专业《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建设与改革
1.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新时代下的教学要求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侧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会计信息化》课程应面向会计实际工作过程设计组织教学,按照煤炭企业会计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任务,模拟工作任务的真实情境设计教学情境,以工作过程的学习过程作为教学流程,采用以工作任务为案例的项目导向教学方法,以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等作为考核标准,真正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上,首先应通过课内实训和结课后的综合实训让学生在校内的会计综合仿真实验室模拟实际业务操作流程和步骤,体验煤炭企业会计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其次通过与部分煤炭企业的合作办学创建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可以到校外实训基地甚至是直接进驻企业进行定期的实践锻炼,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消除理论知识滞后的弊病,强化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2.丰富教学手段
现金的教学方法的顺利实施,需要有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支持。《会计信息化》课程改革应当通过改进教学手段,建设本课程的多媒体仿真教室,以模拟现实中的煤炭会计企业会计岗位的流程,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更好地去实践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增强其职业性。同时,教师应紧跟时代,掌握一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并将这些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来,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枯燥的知识也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当然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还需要有相应的外部条件支持,内外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效果。
3.创新教学方法
近些年来,我们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摒弃了以前单一讲授的教学方式,改之以多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相辅相成的方式。我们根据课程特点设计了“先教后做”、“先做后学”等教学程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质疑、研讨、练习等方法,完成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煤炭企业会计专业的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主要是讲授煤炭企业财务软件的操作,只依靠单纯的讲授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所以我们把授课地点直接选择在会计综合实验室,让学生们边学边做,同时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让学生能够对煤炭企业的会计岗位和业务有更直接的认识和体会,有效的缩短了上岗。
总之,煤炭企业会计专业《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构建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旨和特征的课程体系,对现有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相应改革,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这样课程建设和改革才能够真正取得成功。
作者:高彩翚 单位: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