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宏观经济统计范文

宏观经济统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7: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宏观经济统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宏观经济统计

篇1

关键词:宏观经济统计方法;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F222.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01

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什么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这里我们给出一个相对全面的解释,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是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以指导国民经济运行为目的,对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过程进行分析的一种实证经济。在国际上,宏观经济这个词语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由恩格斯提出理论知识,我们国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产生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不断增加,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大。通过对宏观经济统计方法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制定经济政策进而实施宏观调控,刺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类别及特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事前分析、事中分析和事后分析;(2)状态性分析、规律性分析和预测性分析;(3)专题分析和综合分析;(4)定期分析和不定期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特点主要包括应用性、数量性、对比性、综合性、实证性五个特点,从真务实,用数据和事实说话,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宏观经济问题。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课题和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按照经济活动来进行课题划分,可以划分为国民收入分配、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进出口需求、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分析、宏观市场运行等多个课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其现实背景的差异,宏观经济分析角度都会有不同的研究课题,描述我们宏观经济的变化过程、特征、以及变化规律等问题,揭示影响事物变化的关键因素,探索其因果关系,并积极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供决策者选择。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方法

(一)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一分析方法认为各种变量在综合分析的情况下最终会达到一种均衡状态,就供给需求理论而言,均衡分析理论认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在一定的价格和数量条件下,这两种曲线就会达到均衡,这种理论在马歇尔将图形引入宏观经济学以后一直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据主导地位;非均衡分析方法是相对于均衡分析方法而言的,认为市场上的供求不可能相等。非均衡分析方法更加贴近生活,它认为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由于信息的短缺和不对称以及信息成本的提高,所以市场的供需总是会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其中不完全竞争将是非均衡分析方法的研究重点。

(二)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作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的一个分支,由于其缺乏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人们更多的还是倾向于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主要运用在金融领域,其中数学依据主要是计量和统计,在经济学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又分为5小种,分别为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相互对比法以及数学模型法,在这5种分析方法中,比率分析法是所有分析方法的基础,趋势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法、相互对比法是分析方法的延伸,数学模型法则代表了定量分析方法将来的发展方向。

(三)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的分析方法主要是横截面分析,是相对侧重于分析经济变量的均衡条件,而动态分析则引进了时间维度,比如较为流行的时间序列分析,相对侧重于随着时间发展经济状况的发展,这两种分析方法都是不全面的,需要两者相结合来看待,以长泰县为例,不仅仅要对长泰县现有的经济状况、发展水平、发展特点以及问题作出分析,还要在时间维度上来作出整体把握,充分考虑内在条件和外在因素的双重作用,从而制定出相对的经济改革策略。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有什么的意义?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研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有利于把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化趋势,在证券投资领域是离不开宏观经济分析的只有把握住了整体的经济发展方向,才能把握证券的整体变动趋势;2.利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来判断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这里的证券市场泛指整个证券交易市场,从狭义角度来说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就是整个国民经济增长质量与速度的体现,当然对于长泰县这个小整体而言也是这样的;3.通过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证券市场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息息相关,认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证券市场的运行趋势和价值变动方向,对投资者、证券业本身,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在宏观经济学中,一方面在实证分析中,各类分析方法通常综合起来,多种分析方法共同作用,解决相关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实证分析方法也和规范分析方法相结合,实证分析方法为规范分析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提到“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因此在我们研究宏观经济学问题的时候,要用多种分析方法来综合考虑,研究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的内容、方法以及意义。长泰县作为一个城市近郊县,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也要秉持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制定严谨的经济发展路线,带动经济的腾飞,希望本文能对此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董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中国科技博览,2014.

[2]杨海琴.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作用[J].现代国企研究,2016.

篇2

目前我国的统计学在经济领域并未获得很好的发展,很多统计内容也并未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经济统计的重要作用并未得到重视。我国宏观经济统计的发展首先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实际的经验可以借鉴;其次,国民经济具有一定的整体性与层次性,想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统计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因此,在我国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过程中,应明确统计分析的发展方向与地位,并采取措施弥补数据不足、质量低下等问题,实现统计学的独立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完善。

2.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实现创新型国家的统计分析我国已经提出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因此,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创新能力。它需要我们在产业创新、国家创新等方面提升能力,并作出科学的研究。目前,创新指数的应用影响、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创新对国家税收的影响以及创新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都已成为经济统计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将科技信息数据融入到经济统计之中已成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中之重,也是统计与分析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2.2产业结构高端化的统计分析产业结构高端化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通过分析国内外的大量经济数据,对国家产业高端化的转型作出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各要素之间的推动作用,提出了“三高一低”的产业结构高端化发展规律,即生产效率高、劳动报酬高、资金回报高以及能源消耗低。通过研究分析国家产业结构高端化的特征,发现产业结构高端化离不开创新与金融信息的支撑,这也说明了我国实现经济产业的高端化转型需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信息化创新等方面作为支撑,同时,还应坚持绿色创新,发展新能源,以便实现产业能源的绿色、高端化。

2.3实现金融创新的统计分析金融体系与效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改革与创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才可以从容应对金融危机。目前正处于全球金融体系的改革过程,金融体系的创新与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保持金融创新,实现金融业与其他产业经营发展的链条关系已经成为非常复杂的经济难题,这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而言,既是重要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应做好对货币供求以及货币政策的金融统计分析,深入挖掘资本市场以及证券市场的统计分析内容,充分发挥现代统计学作用,进而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篇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宏观经济统计是信息时代政府和企业了解经济形势的必然途径。基于宏观经济统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文章分析了统计过程中的相关问题,阐述了我国如何对宏观经济统计进行利用。

关键词: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问题

宏观经济分析涉及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在世界各个国家应用广泛,同时对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完善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宏观经济分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而每个阶段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

1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相关问题研究

1.1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历程数学统计学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理论。在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者将国民经济的分析作为对象,关注国民经济的实际统计指标。在这一前提下对比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与经济发展趋势。第二阶段:我国整体经济趋于完善,统计学理论更加完善,经济行业分类清晰,从而使统计学理论能够更好的作用于经济发展实践。第三阶段:注重宏观经济统计与微观经济统计之间的关联性,使二者相融合,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一阶段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即使是现阶段,很多人依然对经济统计存在错误的认识,统计理论作用于金融等行业,但依然存在应用行业空缺,需要你进一步完善和推及。

1.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特点分析随着经济统计的发展,宏观统计逐渐得到认可。与其它统计方法不同,与一般的统计分析进行比较,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有总体性别,具有实证性和数量性的特征。当然,宏观经济还具有一些独有的特征。首先:统计对象更系统。在统计过程中,以我国的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为对象,研究影响国民经济的各个要素,分析其独立性与相互影响关系。国民经济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统计方法的系统性使分析更加合理。利用这种统计分析方式,可以实现你对经济的全面分析,使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对策。其次:国民经济统计具有层次性特点。在宏观经济统计方法下,将相关资料作为依据,并有效采用统计的分析方式来评价国民经济的运行机制。在这一统计模式下,统计分析按照一定的层次现代整体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在从经济的发展影响因素入手来进行逐层分析,基于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来制定合理的策略。国民经济影响因素众多,宏观经济的这一特点使得经济分析更具合理性,是未来经济分析的必然方式之一。

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对我国统计发展的影响

2.1宏观经济统计在我国经济分析中的产生在世界其他国家,宏观经济具有一定的作用,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这一特殊的经济体制中,宏观经济的发展源于计量经济学的提出。宏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为其发展提供了保障,使我国形成了特有的经济体制,通过分析了解经济市场风险,并且致力于降低风险。但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我国经济中的运用并无好的借鉴,需要经济分析者通过经验和不断的分析探索来完成目标。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而统计学与宏观经济的切合点是分析者考虑的问题,所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诸多问题或者一些统计无法出现预期的分析效果。当然,宏观经济必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与层次性,只有通过专业的分析方式才能确保风险分析的合理性,使经济发展更加顺畅。

2.2宏观经济统计在我国经济中的应用从整体经济形势发展来看,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容易受到国际形势、经济错误判断以及金融危机等特殊因素的影响。在这一情况下,经济学者必须对经济进行正确的判断,才能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政府在经济统计分析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正确的方法。实践证明,宏观经济统计方法能够对经济方向做出正确的预测,及时发现经济发展潜在风险。另外,宏观经济统计方法在我国经济中的运用还体现为它帮助银行等金融系统屏蔽了信用额度不高的企业,以降低金融系统的风险,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在经济危机形式下,金融系统的杠杆作用将体现在经济稳定中。因此,政府要善于利用宏观经济统计这一方法,掌握多样化的经济信息,以通过正确的分析来确保经济的稳定。

3结语

在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对经济形势的整体分析。统计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在经济发展中其作用一样不可忽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式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其主要作用还体现为明确金融风险,减少资源浪费和促进经济稳定。作为国民经济分析的主要工具,还帮助政府弥补了经济发展中的缺陷。当然,鉴于宏观经济统计的基础薄弱,还要求相关人员对其理论进行完善,致力于通过更加合理的理论对实践进行指导,采用全方位的分析方式来获得经济发展的现状,确保国民经济的发展策略合理。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5).

[2]邓颖洁.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问题及对我国政府统计发展的作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7).

篇4

[关键词]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经济发展;解决措施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019

[中图分类号] F2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035- 02

0 前 言

宏观经济、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了解并掌握我国宏观经济最新趋势很有必要。在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开始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也提升了人们生活质量。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作为其中重要指导方,其运用领域不断扩大,但受到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仍然存在部分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克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合理判断分析,从中找到方法和策略将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控和解决,是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1 关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具体概述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经过两种知识体系发展而来,即统计学知识体系以及经济学知识体系。这两个知识体系的相互融合,并遵循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经济发展规律的过程,能够根据相关数据资料,得出科学的国民经济运行,并对发展过程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进行验证。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三个非常大的发展阶段:第一大阶段主要将其重心归纳为国民经济,并将统计指标划为关键点,以当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情况为依据,对经济进行分析探讨;第二阶段为国家经济审核体系完善期,核心经济指标确定,宏观经济分析中的科学统计得到优化;第三阶段为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相辅相成阶段,形成新局面。上述内容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分别占有地位,其职能依次为分析过程的关键内容与重要基础、对研究问题做出定性认识以及统计局在年初做好上一年度的经济统计分析。以上三个工作内容能够解释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并科学预测经济发展态势,针对经济制度或者运行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管理建立。

2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逐渐增多,在促进经济预测准确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2.1 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因素导致缺乏创新思维

受到工作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在分析过程中,其缺乏统计过程的创新思维,统计分析方式较落后,在分析时不能很好的遵循统计原则,使得统计分析结果存在误差。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统计分析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但实际运行时,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局限性无法准确把握大数据时代特征,导致构建出的经济统计分析模型无法准确预测经济趋势。

2.2 市场机制被弱化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步入到了高收入的阶段,实行投资补息、国债技改等政策,扩大了投资规模。但与此同时投资需求的增长速度没有上升的迹象,经济增长速度呈现一种下滑的趋势,使得市场机制本身的推动力被弱化。

2.3 出口难以为经济增长起到大的作用

自从2012年以后,净出口已经没有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实际贡献率,相关文献显示净出口不仅没有带来增长甚至还出现负贡献率得现象。分析其原因发现是由于出口量以及进口量减弱,且都出现衰退迹象。在这种条件形式下,经济增长更多的是靠内需,只是从当前来看,投资消费的增长速度跟以往的年份比起来明显放慢了步伐,影响着出口、跨过企业的积极性。

2.4 消费需求低迷且国民收入分配悬殊较大

很多居民收入主要是用来消费可增长平缓,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国民收入悬殊较大、资源分配非常不合理,其收入增长跟政府收入增长比较起来要慢,所以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是很协调,因此供需矛盾突出。

3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建议

3.1 深化中小型企业生产模式改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型企业存在一定的劣势,其主要劣势为融资困难,在贷款项目上存在较大阻碍,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政策支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经过简化银行贷款手续流程及降低银行贷款门槛,为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与资金支持。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的立法制度体系为中小型企业出台科学的发展优惠政策。帮助中小型企业制定适合其发展的方案,不断推进其发展,引导其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深化中小型企业生产模式改革不仅助于企业的发展还是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融合多种统计方式提升工作效率

基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传统的统计方式已经无法准确把握大数据的特征的发展趋势,因此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必须顺应时展潮流,对经济信息进行多方面的分析。通过融合多种统计方式,进一步加深政府部门对宏观经济的掌握和了解程度,提升统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以便更加及时地预测经济发展态势。

4 结 语

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和相关单位应不遗余力的加强对宏观统计分析的支持力度,制度相关政策,及时地预测经济发展态势,从而让我国经济能够更加稳定也更加良好。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惠.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探讨[J]. 财经界:学术版,2015(8):18.

[2]李伟. 探索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 现代营销,2016(1):8.

篇5

【关键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基本问题;宏观经济学

什么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为指导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整体情况所进行的实证经济。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产生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产生的背景是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是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而诞生的专业性术语和知识体系。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将统计学和经济学融合到一起。但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出发点却与两个知识体系完全不同,其具体表现出来的是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存在和作用。

在计划经济阶段,单纯使用统计学就可以衡量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但是当我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原有的统计学就不能准确地衡量出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但是原有的统计方式也并没有完全被取代,而是调整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所以说,经济体制改革催生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同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特点

1.实证性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建立在现实客观的基础之上的经济分析方法,具体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特征:一是从现实出发,分析经济运行规律;二是以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为约束,也就是说,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所使用的统计变量是有时间下标和空间范围的;三是依据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与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进行的分析。

2.综合性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综合性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总量综合,是指宏观经济总量、结构、经济关联度的综合;二是数据综合,是指总括性数据、结构性数据和关联性数据的综合;三是方法综合,是指统计方法、逻辑方法和辩证方法的综合;四是学科综合,是指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综合。

3.假定性

从现实出发进行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不能排除微规因素的影响,但是为了更好地分析宏观经济,一般把微规因素作为条件假定不变,这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一个特点。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问题

虽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产生和发展为我国的国民经济统计分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发展和实践当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在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演变而来的,没有实际经验可以借鉴,可以说它的发展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的探索前进当中难免会犯错误。其次国民经济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特征,想要对国民经济进行既整体又分层次的分析,是一个很困难的难题,这就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方向

面对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自身的缺陷以及国内外经济的不断变化,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必须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才能继续更好地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建立科学的信息数据搜集整理体系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大背景,所以只有建立科学的信息数据搜集整理体系才能运用海量的数据进行更佳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这对于进行更全面的国民经济分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想要充分地利用互联网发展时代下的大数据,就必须从政府各部门的信息数据做起,必须大力发展政府公共数据共享平台,让这一个数据基础作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基石。一旦数据平台搭建完善,全国的信息可以共享,那么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就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更加准确地衡量出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2.以创新型国家为目标的统计分析

2006年,我国提出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这就说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必须以创新能力为重要内容。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即便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必须不能一成不变。事实上,科技统计如何融入经济统计并且让创新分析能力建立在经济体系中成为核心要素,是分析研究发展上一个大的发展方向。

3.产业结构分析和金融统计分析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近些年经济发展的重点,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重要核心内容。所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产业结构的统计分析将是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此之外,金融统计分析也十分重要。因为金融体系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金融改革和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必须要进行金融统计分析,保证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准确性。

五、结束语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这当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功不可没。但是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必须充分完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这样才能让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继续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基本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23~33.

篇6

    宏观统计经济学是将统计学以及宏观经济统计两个学科的内容进行综合,从而有机结合而成以计量经济学为核心的,并且以宏观经济学为研究对象的独立学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备不同的历史意义。在国家计划经济的时代,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是为了计划管理,通过研究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对下一阶段的发展进行指导[1]。在现代的市场主义经济的环境下,已经建立起优化管理、量力而行已经统筹兼顾的统计分析思想,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包含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统计学的概念。经过了国民经济重要指标阶段、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阶段,现阶段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已经进入了微观统计与宏观统计一体化的阶段,在现阶段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备电算化的功能,为国民经济以及个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指导。现在以及发展成为以统计作为核心以及以宏观经济为轴心的经济学体系,对于中国的经济学的发展研究以及分析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体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统计测量的理论以及方法,主要对于国民经济进行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对于国家的宏观统计进行分析统计,在统计过程中宏观,依照宏观经济学原理以及统计指标,采用计量经济学为主要的研究方法[2]。

    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挥在那,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在现阶段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中,主要表现出全面性以及独立性。全面性的表现在于对于国民经济以及个人经济进行综合分析,而独立性是基于统计方法不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并不仅仅包含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宏观的经济活动是主要的研究对象,但是随着宏观经济的研究,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研究国民经济、部门经济以及微观经济的各个层面统计分析方法。广义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包含有对国民经济每个层面的研究,并且包含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结合,形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的指导,为宏观经济运行的检测与盘提供科学的依据[3]。

    3、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以为既包含宏观经济学与计量统计学的相关概念,因此在研究中,包含有统计分析的方法、也同时包含对于宏观经济的探索性方法以及统计模型方法。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主要以统计指数分析、因素分析、弹性分析以及多远时间序列分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标准是以科学的统计计量的方法,对于宏观经济进行分析统计,在所选用的宏观经济的指标中,建立宏观经济的模型,同时对于宏观经济的指标进行准确的估计[4]。

    在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研究中,需要采用统计学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中需要相应的统计技巧。在对宏观经济的统计分析中,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建构描述性的统计分析,从探索性的统计分析中,建立直观的分析体系,从而将回归意义多元化应用于宏观经济的统计分析中。而且随着网络化的发展,从网络化得到的统计分析数据中,可以对统计的变量以及多层次的对象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中采用“从小到大”的研究思路,通过数理统计,对宏观经济中的多个层面进行统计分析,实现宏观经济的全面、动态的分析。

    4、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目标是针对国家宏观经济、部门经济以及宏观经济的多层面的为研究目标,通过对经济进行研究,从而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得到相应的研究结论,为国家的经济政策作出指导。作为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包含对专题的统计分析以及制度化的统计分析,通过科学化的统计方法,对于宏观经济进行动态以及静态的统计[5]。

    在进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通过采用系统化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对于宏观经济的每个层面进行全面性分析。

    (2)灵活性原则,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每个时期的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呈现出不一样的内涵。因为研究的对象既包含宏观经济的主体,也包含政府的经济目标。

    (3)系统性原则,在研究中,需要对宏观经济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研究,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工作者进行服务。

    (4)多样化化原则,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需要采用多种调查研究的方法,因为宏观经济包含的层面相当丰富,为了保障统计数据的全面性与可靠性,需要采用如抽样调查、问卷调查以及典型调查等多种调查方式结合使用,必要时需要补充调查。

    (5)发展性原则,在进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需要采用现代化的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对多得到的统计数据进行科学性的分析,防止传统研究的不足。同时采用现代化的统计手段,能够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节约统计分析的时间并且弥补由于调查数据不足的缺陷。

    4、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方向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背景,而且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能够使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得到良好的应用发展。从国内外的研究以及结合我国的发展实际来看,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方向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4.1 顺应大数据时代的统计分析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备实践性与科学性,在现代社会中,能够对信息进行合理地额分析以及应用,就可以对某一领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科学的预测与分析。大数据时代的科技发展,使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数据来源、分析方法都呈现不一样的特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潮流,将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于宏观经济分析中,能够使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把握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大数据时代的特征是网络化与公开化,通过实物量统计并且结合科学的核算系统,能够对于关于国民经济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构建出能够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进行指导统计分析模型,并且预测发展的趋势。

    4.2 创新型国家为目标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随着国家的发展目标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创新型国家的概念是我国的重点发展方向,对于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用于创新型国家的发挥概念中,能够对创新能力等进行定量分析,从而驱动国家创新能力的发展。

    4.3 宏观经济空间统计分析

    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将地理信息等相关信息纳入到宏观经济的统计分析中,构建出多方面的全面化的分析系统,从而使相关的统计分析更加的科学化。宏观经济空间统计分析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与空间联系起来,使相应的发展与分类更加的有序,并且促进有序化管理。

篇7

关键词:GIS;普查;宏观经济统计;系统分析

我国对于普查和宏观经济统计等一向都是十分重视,相关部门和单位需要对这种基础性的信息资源进行认真的对待和处理。随着我国经济与人口的不断增长,所需要统计的信息数量也在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所以需要引入更加系统的统计方法,才能对如此海量的信息科学资源进行有效归纳整理,并加以科学利用,最终成为相关部门对发展路线与决策制订的重要依据和参考。GIS的统计系统作为IT技术领域高速发展的产物,已经在各行各业的统计方面崭露头角。GIS拥有灵活多变的特性,综合了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等多重功能,效率极高的同时又能充分的实现普查与统计分析的目的。

1统计行业的GlS分析

1.1 GIS的含义探究

GIS的意思是地理信息系统,其具有管理、显示与采集分析等多重功能应用,可以实现对大量数据及时有效的分析和处理。GIS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经趋向于成熟,被大量地应用于了各方各面,包括公共管理、环境评估、交通安全、资源调查等,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多元化的系统。

1.2 GIS的发展现状

GIS由于自身具有的多重优越性和先进性等原因,所以得到了很多国家与组织的高度重视。美国最早的对GIS展开了深入的钻研,并成功的将其应用到自身的统计管理系统之中。很快,欧洲等国也基于GIS研发出了适合自身国情与条件的统计系统,将GIS广泛的应用在了地理信息的采集、数据处理、统计等各个阶段。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投身到了GIS的统计研究当中。

在我国,GIS也已经逐渐的开始起步,统计部门与单位已经积极的将GIS引入到自身对统计的工作当中。在新世纪的初期阶段,国家统计部门就已经根据GIS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人口普查地理信息系统。

2 GlS设计研究

想要集成普查与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就需要将GIS进行各级行政区的划分,将所划分的单元为核心进行逐一统计归纳,并最终实现跨门类的数据集成。利用GIS特有的数据查询、空间定位与数据分析等功能特性,可以快速的提供辅的决策信息,及时有效的进行信息的共享与反馈,大幅度提升效率的同时还能更加及时的将统计数据进行,将统计服务做到更加的直观与透明。

如今的我国统计业务都是以行政区为单位进行划分的,最小的单位都是居委会,但普查所要求的最小单元则是小区,所以我国的统计业务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革,必须要尽快的在如今行政区为单元划分的体系基础上在进行细分,建立更加标准统一的统计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平台,这就需要GIS的积极引入。

2.1元数据库的建立

在普查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过程中,统计的数据往往具有多维度、分布式、多变性和异构存储等多重的特征,根据不同的特征还要进行不同样式的数据库分散处理,同时还要依托于不同的部门单位和不同的行政地区,从而形成了多源异构的数据整合问题。统计部门往往在对人口、农业和经济等方面进行普查的过程中,会出现时间跨度大和采集系统不相同等问题,所以导致其的指标体系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想要对这些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就需要考虑到其的指标系统、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等属性,并构建出相应的分析图来进行充分的考虑。

元数据库的基本思想就是在所收集归纳到的底层基础数据库之上加入元数据层,然后将相应的地名、统计与信息等数据库加上用户的信息,再通过元数据控制对数据进行转换,得到相应的信息元数据,在根据这些元数据进行有机的集合。

2.2数据分析的深刻挖掘

GIS中的统计系统设计的一个关键的步骤就是对数据的深刻挖掘与分析,需要坚持的以设计目标为数据的中心,通过一系列相关的算法进行计算编程。后期再通过对数据进行数次的分析与编辑总结,利用多重的分析方法对用户所需要的数据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分析,并最终利用模块的方式进行输出和展示。

3区域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系统

区域宏观经济往往具有区域性和不平衡性等多重特点,应用GIS系统方法可以根据区域的实际构建与客观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从而有效的促进各个部门之间有效的分工协作,并最终达成区域经济的高效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在标准规范的运行体系之下,统计元数据需要利用先进的分析方法,对GIS所形成的数据进行采集与展示,根据不同的系统与数据进行功能维护。GIS模块实现了地理空间数据的统计、编辑与管理等功能,在系统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其需要与其他的系统模块进行区分与独立,要深度分析数据模块,为GIS模块进行单独的对待。要为GIS创造出独立的输入与统计条件,根据不同的地理信息进行归纳与输入,尽可能的将数据进行直接的输入与输出,为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创造空间展示平台。

GIS模块在数据查询模块中起到的是辅助作用,其可以利用自身灵活的空间特点进行数据的统计与查询等功能。还可以通过关键字等对地理要素信息进行搜索查询,进行精确定位或者是模糊定位;还可以根据所选择的图层,对封闭区域进行选取,按照GIS所划分的不同行政区对所需要求值的消费、单位、人口、投资等各方各面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查询的汇总。

数据经过了收集与归纳后,需要集中的输入数据分析模块进行处理,根据不同的分析需求,可以对不同层次的数据进行不同方面的处理,从而对所需要处理的信息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分析。在数据编辑展现模块,对目标的数据进行复制、调整等操作,利用软件生成诸如条形图、饼图或折线图等统计图表,实现统计数据的最终汇总。

篇8

关键词:城镇单位平均工资;组合回归模型;异常值检验;实证分析

1.引言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每年国家统计局都会公布本年全国的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但数据后便引来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争议,普通老百姓更是表示没有感觉到工资的增长。由此引发了大家对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关注。统计数据的质量包含多种特征,而准确性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特征。所谓准确性是指统计数据的估算值与目标特征值即“真值”的差异程度。本文从我国城镇集体单位平均工资数据出发,对统计数据准确性检验和分析的方法进行探讨。

2.文献综述

1938年,H. Wold 提出可以将离散平稳时间序列分为确定性和随机性两部分平稳序列之和,这便是现代时间序列分析理论的灵魂-Wold 分解定理。1961 年Cramer 证明了这种分解思路同样可以用于非平稳序列,这便是著名的Cramer分解定理。杨海山(2001)[1]建立了组合模型对统计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估。卢二坡(2006)[2]从异常值的角度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是指通过各种统计和计量分析考察时间序列是否存在异常值。通过分析异常值存在的原因判断数据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刘洪、黄燕(2007)[3]在数据质量评估方面,即数据值与“真值”的差异程度方面他们与杨海山的不同之处在于运用了异常数据检验法。

3.组合回归模型基本思想

3.1模型概述

组合模型,根据序列Yt的特点,选取合适的函数形式拟合f(t),直到剩余序列μt可以用ARMA模型拟合。

3.2 数据质量的评估

基本思路是:在模型通过各种检验、具有良好统计预测功能的基础上,比较模型拟合出的预测值与实际值,找出离群数据。

3.3 异常数据检验法

篇9

【关键词】联立方程模型;数据质量诊断;时间序列;线性回归;相对误差

一、指标和数据的选择

为了对全国31个地区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质量进行诊断,本文选择了2009年对各地区宏观经济有高度描述性的七个核心指标:地区生产总值GDP、最终消费支出C、资本形成总额I、电力消费量ES、工业生产总值IP、各地区对外净贸易总额XM以及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W,其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

二、模型假定

1.本文选择作为外生变量和滞后一期的内生变量的宏观经济统计指标的历史数据是真实可信,其数据不存在质量问题。

2.区域宏观经济指标中,部分指标统计数据是真实可信的,另外部分指标统计数据可能存在着质量缺陷。

由于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最终消费水平、电力消费这四个指标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在此,假定四个指标值可疑,剩余三个指标数据可信。

3.部分统计指标之间存在着内在相互关系,该关系可以通过模型予以拟合,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符合线性模型描述其规律。

三、模型建立

利用宏观经济学中相关知识,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如下:

上述联立方程组模型有4个内生变量,5个前定变量。对联立方程模型进行识别:首先用阶条件对方程组内的第1个方程进行判断。这时有2个内生变量和1个前定变量,,表明第1个方程过度识别。以此类推,上述四个方程都属于过度识别。然后,用秩条件进行识别。划去第一行和非零参数所在列,得3行6列矩阵,显然,由秩条件表明为恰好识别。综上可得,这个方程组为过度识别。把上述联立方程组模型写为简化模型如下:

上面4个方程中,外生变量以及滞后的内生变量确定内生变量的精确部分,随机误差项构成了内生变量的随机部分。在简化模型中,前定变量与随机误差项不相关,可以对上面的联立方程组里面的参数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

四、模型求解

运用SPSS做线性回归,得到第一个以资本形成总额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如下:

五、模型解释及评价

方程:就宏观经济理论而言在收入固定的前提下,增加消费会减少投资。同时,如果收入增加投资也会随之增加。模型结果为在保证其他变量不变的前提下,滞后一期最终消费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资本形成总额减少1.317个单位;在保证其他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一单位,资本形成总额增加1.245个单位,均与经济意义相符;在保证其他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薪酬每增加一个单位,资本形成总额减少0.02个单位,其原因是在劳动市场中,对劳动的投入增加会减少对资本的投入,因此资本形成总额下降;由于对外贸易的增加会减少本地区的资本总额,因此在保证其他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各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增加一个单位,资本形成总额减少1.074个单位。

同理,经验证其他三个回归方程各参数估计系数均与经济意义相符,且四个联立方程的整体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就每个回归方程而言,各解释变量也足够显著。

六、统计数据质量诊断

将2009年全国31个地区的假定真实指标,包括滞后一期的最终消费支出、滞后一期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当期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当期各地区对外贸易总额XMt以及当期工业生产总值的数据代入上述联立方程模型,求得各地区各待测指标的点估计值,将其与官方提供数据进行对比,计算其相对误差。我们给定相对误差超过10%的数据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因此从上述统计数据质量诊断表中可以看出,最终消费支出对应的统计数据质量优于其他三个指标。同时,对于各地区而言,有8个地区所提供的统计数据质量有待更进一步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庞皓.计量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宏观政策调整;通货膨胀;全球性金融危机

一、引语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的影响随通货膨胀本身的发生类型、程度以及人们预期的不同而不同。通货膨胀一旦发生,在社会的产量、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会产生复杂的影响。尤其是通货膨胀在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方面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政治后果,是每一个国家的政府必须认真对待、审慎处理的问题。

二、当前国内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是输入性通胀,全球货币未能协调,宽货币与高通胀成为常态,目前包括欧美等地,刨除房价因素外其他消费品价格并不低。从按海关总署日前公布的数据计算,我国进口大豆的均价自今年7月以来已经连续三个月上涨,今年9月中国进口大豆均价比7月份上涨了5.3%,与此同时,食糖现货价格指数历史性地突破6000元/吨大关,食糖批发价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达70%。基本生活用品以及石油等资源品价格处于大幅上涨阶段。

二是内源性通胀。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还上以往社会保障体制不足、收入分配失衡的欠账。新华社报道,展望“十二五”,中国经济总量将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社会保障与提高最低工资需要有人买单,当社会财富不足以支撑时,惟一的办法就是通胀。未来中国CPI有可能维持在4%以上的高位。经济学家厉以宁10月16日表示,如果国际油价、铁矿石价格和粮食价格继续上涨,输入型通货膨胀将不可避免。3%的通货膨胀率警戒线是适用于西方的,而中国近期来看,维持9%的经济增长率是可能的。如果9%的经济增长率还把3%的通货膨胀率作为一个警戒线,会给经济带来很多问题。4.5%的通货膨胀率作为警戒线是可以的,是社会可以承受的。考虑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办法,目前3.5%的CPI加入房产等因素,可能已经在4%以上。

三、宏观政策的经济调整

从当前的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增速过快问题已经在政策的影响下受到了一定的遏制,大体上实现了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发展。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加强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因为从当前的不稳定形势来看,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下行风险还将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通胀压力仍高位存在,因此,宏观调控需要在“保增长”和“反通胀”之间把握好平衡。对此,笔者建议如下:

1、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需求角度看,中国经济长期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作为最终需求的消费动力不足。这种发展方式缺乏稳定性,国际市场上一旦有风吹草动,中国经济会立刻出现波动。应当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使得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从生产角度看,中国经济过于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支撑增长。第三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近年来徘徊在40%左右,而美国的水平是80%。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必然加重资源环境压力,是不可持续的,应当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

从投入方式看,中国经济过于依赖靠物资消耗推动经济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特别是国内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这种方式难以为继。应当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

2、优化信贷结构,调整信贷方向

货币政策结合财政政策才会发挥宏观政策的潜力。优化信贷结构,调整信贷方向,防止产能过剩加剧和通货膨胀的抬头。截止2009年5月,信贷迅速扩张,规模已达5.18万亿元。虽然,信贷规模高速扩张在短期内能刺激国内经济实现较快增长,但是存在着扩大资产泡沫、影响银行体系稳定、引致通货膨胀、推高产能过剩等多方面隐患。目前,信贷高速增长主要与中央和地方政府项目建设有关。除对拉动GDP有短期效果外,对切实提高居民购买力,扩大社会消费的作用十分有限。而经济结构与分配体制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长期不能改善是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对信贷规模和方向的控制,对私人投资部门的信贷进行引导,在信贷方面进行必要的监管是非常必要的。

结语

    当前我国的通胀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食品价格不断上涨,另一个就是房地产市场的供求不平衡导致的房价持续高攀,因此,我国应切实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水平这一根本决策入手,从根本上抑制通货膨胀的势头。

参考文献:

[1]李长密. 通货膨胀风险预期分析及宏观经济调整对策[J]. 中国证券期货, 2010, (04) .

[2]方平. 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调控策略研究[J]. 西部金融, 2010, (07) .

[3]丁茂战. 宏观经济要迈四道“坎”[J]. 上海经济, 2010, (07) .

[4]刘琛君. 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与搭配——基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分析[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0, (03) .

[5]刘伟. 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突出矛盾及宏观经济政策调整[J]. 理论学刊, 2010, (07) .

[6]薛俊波,孙翊,吴静,王铮.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模拟系统的开发及其应用[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0, (04) .

[7]胡艳妮.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依然存在[J]. 金融博览(银行客户), 2010, (07) .

[8][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07-02.

篇11

【关键词】宏观政策调整;通货膨胀;全球性金融危机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2008年第三季度后,我国实体经济开始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宏观调控由治理因流动性过剩导致的通货膨胀向“保增长,放衰变”转变。从目前国家经济情况看,宏观政策的调整基本能够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要求。经济运行开始步入正轨,主要表现为:投资持续上升,消费稳定增长,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逐步增强;工业增速稳速上升;金融行业运行正常,社会信心基本恢复。但危机并未结束,虽然经济形势好转较快,但我国的主要出口贸易伙伴美国和欧盟复苏非常吃力,导致我国出口贸易在短期内还难以迅速恢复。受出口下降,产能过剩,就业困难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等压力,世界经济走势依然不是很明朗。

就在国内出现复苏迹象的同时,通货膨胀的声音悄然在民间传开。国内成品油价迎来再次调整。自2010年4月14日零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均提高320元;当前1年期和2年期品种的收益率分别为1.4941%和1.8746%。同样两年的资金运作期限,如果直接投资2年期品种,按照单利计算,投资人获得的利息为本金的3.7492%(1.8746%×2);如果分两次投资1年期品种,第一年的利息率为1.4941%,要达到同样3.7492%的回报,第二年投资1年期国债的收益率需要达到2.2551%,这比目前的1年期国债收益率高出了0.0076个百分点,也就是76个基点。这意味着,市场预期,1年期利率在1年后将上行76个基点。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市场对通胀预期的升温。

在国内经济复苏的背景下,持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无疑会增加未来通货膨胀的风险,国家有必要对宏观政策进行微调,以保证我国经济正常稳定的复苏。

一、通货膨胀简要介绍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经济学上把它定义为一般价格水平普遍的和显著的上涨。一般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1]。

通货膨胀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公式为:

其中:πt为现期的通货膨胀率。Pt为现期物价水平,Pt-1为基期物价水平。

二、通货膨胀的依据

1、出口下滑和产能过剩制约经济增长,引发通货膨胀。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和欧盟内需出现停滞或者不同程度的下滑,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强烈的紧缩效应。在进出口贸易对我国GDP贡献率已达70%的条件下,我国GDP增长率由11.5%(07年第二季度)下降到8.9%(09年第三季度),已连续7个季度持续下降。

在出口严重下滑和内需无法迅速提高的条件限制下,原有的被高投资和高出口掩盖下的产能过剩已加速显现。一些企业生产能力不能被充分利用、利润下降,国内出口贸易开始受到影响。由于我国是一个年轻的市场经济国家,一些经济体制和结构不够健全,居民收入增长幅度较低,国内需求跟不上经济发展要求,导致出口受阻的产品无法在国内消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及人民的生活和就业带来极大的困难。但长期来看如果不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会加剧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的矛盾,最终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2、流动性过剩易引起通货膨胀

“流动性过剩”的概念在2004年由国有商业银行首先提出,此概念提出后一直被不断地引用。现在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指实际的货币存量对预计的均衡货币存量的正向偏离,也就是指经济中存在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就有了经济过热现象和通货膨胀危险[2]。在宏观经济上,流动性过剩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

广义货币量与GDP的比率,常作为衡量流动性过剩最常用的标准。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的RM2与GDP的比值为160%,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美国的57%和俄罗斯的21%,更远远高于同为发展中国家印度的19%。由此可见,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已经非常严重。货币流通速度和广义货币增长速度共同决定了通货膨胀率。但从我国价格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来看,三者具有极强的相关性。以RM2代表广义货币供应增长量,CPI代表物价水平,NGDP代表名义GDP,RGDP代表实际GDP。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经网1997年~2009年相关月度及季度统计数据

1998年到2002年,RM2处于下降阶段,国内出现通货紧缩,RGDP在8%左右;从2003年开始RM2开始大幅上升,连续7个月增幅超过20%,并于2003年8月到达极大值,它的上升带动了CPI的上升,GDP的增长率也在升高;从2006年6月到2008年12月,RM2与CPI保持一致,GDP的增长率在10%左右。由此可见,RM2与CPI、NGDP、RGDP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为确保经济增长目标,央行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广义货币供给量M2同比增幅不断提高,从09年1月的18.7%上升到9月的29.3%,增幅连续6个月超过25%。

2009年前三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9.0万亿元,比年初增加8.7万亿元,同比多增5.2万亿元;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58.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1.7万亿元,同比多增5.2万亿元。银行为中央政府1.18万亿投资还要提供配套贷款,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加大了流动的压力。长期的流动性过剩和货币供给短期内大量增加使得通货膨胀有了货币基础。

同时,由于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一直在增加,截至09 年上半年,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 21,316 亿美元,同比增长 17.84%,是世界第一储备大国。大量外汇储备一方面增加了货币供给的压力,另一方面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两年多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 18%,并且有升值幅度加大的趋势。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国际上套利的热钱大量流入,更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的货币供给压力,使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雪上加霜。

过于巨额的流动性在短期内注入市场,如不能迅速被生产领域消化,可能造成短期内货币供给过剩引发通货膨胀;即使新注入的流动性全部进入生产领域,也会引起总需求快速扩张,导致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但综合多角度分析,笔者认为近期马上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其主要原因是货币的流动性(M2/GDP)在不断上升表明国内经济景气度还不高。因此,货币的流通速度在下降,短期内货币扩张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推动作用减弱,所以短期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但随着经济景气度上升,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是通货膨胀的发生风险大大增加。

尽管CPI和PPI双双回升,但是并不会马上就带来通胀,只是会为明后年出现通胀埋下伏笔。现在价格同比还是下降的,环比在上升说明经济在复苏是好现象。也可以说,双收窄,说明市场价格在逐步回升,通缩压力在明显减小。

很多学者认为,大宗商品期货价格的大幅度上升成为推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动力,也是未来中国物价上升的最主要动力。而对于过剩的中国金融资本而言,参与大宗商品的投机不成主流。因为全球大宗商品的主要市场部在中国,中国金融资本还没有能力主宰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而国内期货市场的资金规模大约只有1000亿元左右。所以,不会导致国内出现通货膨胀。

但在低通货膨胀率的可能下,警惕资产泡沫是必须的。过剩的资本无法被实体经济吸收,必然向大宗商品及资本市场流动。尽管是否有资金进入股市还有争论,但股价在2009年近一倍的涨幅和最近创业板市场的火爆登场等表现无不向世人昭示中国股市的“不差钱”。房地产方面,总所周知房地产中有大量的银行资金,如果出现房价的大幅下跌,将直接表现为银行坏账迅速增加,会威胁我国的金融安全,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

四、宏观政策的经济调整

在外需即出口持续减少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目标唯有依靠增加消费和投资来实现。但在通货膨胀的风险逐渐放大的情况下,应对宏观政策组合进行适度调整。应将宏观经济调整的目标和重点放在能有效抑制产能过剩、充分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切实增加居民收入以及有效带动消费增长、充分化解通货膨胀的风险等内容上。

一般而言,当经济处于紧缩状态时,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产业政策调整对经济复苏所发挥的作用要高于货币政策。但是,财政政策无法改变现有经济结构,不利于长远的发展。所以,有效的货币政策显得尤为重要。在经济景气程度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时,应在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同时,将货币政策转向中性或者适度紧缩状态,以避免国内货币发行过量而引发的通货膨胀,同时防止经济增长出现下滑[3]。

1、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需求角度看,中国经济长期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作为最终需求的消费动力不足。这种发展方式缺乏稳定性,国际市场上一旦有风吹草动,中国经济会立刻出现波动。应当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使得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

从生产角度看,中国经济过于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支撑增长。第三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近年来徘徊在40%左右,而美国的水平是80%。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必然加重资源环境压力,是不可持续的,应当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

从投入方式看,中国经济过于依赖靠物资消耗推动经济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特别是国内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这种方式难以为继。应当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

2、积极调整投资方向,抑制产能过剩,扩大内需

在现有条件下,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万亿,GDP就能增长3.3%。所以,合理增加投资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投资对短期目标的实现确实有支撑作用,但是长期却会进一步增加产能过剩与内需不足的矛盾。因此,在确保投资规模不减的前提下需要积极调整投资方向将投资集中于能长期有效带动国内消费显著增加的行业。

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带动内需有效增长。长期以来,我国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度一直很低。主要原因在于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偏低,贫富差距较大,贫困人口过多。加上中国人思想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使消费一直不占主导地位。因此,为有效提高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进一步扩大内需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之外,还应继续加大社会保障的力度和覆盖范围,以便充分降低居民谨慎性动机,减少货币需求,刺激国内消费。

3、优化信贷结构,调整信贷方向上

货币政策结合财政政策才会发挥宏观政策的潜力。优化信贷结构,调整信贷方向,防止产能过剩加剧和通货膨胀的抬头。截止2009年5月,信贷迅速扩张,规模已达5.18万亿元。虽然,信贷规模高速扩张在短期内能刺激国内经济实现较快增长,但是存在着扩大资产泡沫、影响银行体系稳定、引致通货膨胀、推高产能过剩等多方面隐患。目前,信贷高速增长主要与中央和地方政府项目建设有关。除对拉动GDP有短期效果外,对切实提高居民购买力,扩大社会消费的作用十分有限。而经济结构与分配体制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长期不能改善是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对信贷规模和方向的控制,对私人投资部门的信贷进行引导,在信贷放卖弄进行必要的监管是非常必要的。

五、总结

通货膨胀作为经济增长必然的伴随品会一直存在,过高的通货膨胀是经济增长过快和货币供应过于宽松的产物。短期内,我国经济处于短周期的调整恢复期,难以再次出现1992年、2007年的超高增长,因而出现高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较小;而长期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苗头,但只要政府控制得当,措施及时,通货膨胀完全可以得到控制,经济仍将重新恢复平稳增长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07-02.

篇12

[关键词] 高速公路 经济因素 交通量增长 预测模型 蒙特卡罗

交通量是决定高速公路项目经济效益的核心内容。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做过相关研究,国内学者对交通量的预测大多数采用了神经网络预测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分析影响某条高速公路所在地的国道、县道等历史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些学者也利用影响交通量的其他因素直接对交通量的大小进行估计。分析过程中很多不确定因素只能依靠预测者的主观猜测,因此,找到影响交通流量的宏观经济因素是十分必要的,而得出一种基于宏观数据的准确预测模型更是迫在眉睫。

一、影响交通量增长的经济因素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影响高速公路交通量增长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收费公路本身的一些物理参数(比如:隧道和桥梁的数量,这一地区受洪水、山崩等的倾向);二是国家的经济指标或者地区的经济指标。

Matas(2001)的研究模型是建立在1981年~1998年的72条公路的数据的基础上回归而得出的。Matas利用GDP作为国家经济指标进行研究。他的研究显示交通量变化的百分比直接受国家经济指标变化的百分比影响。与他的研究相符和的是,一些学者利用地区经济指标的变化量作为影响交通量的变量。影响交通量的地区经济指标包括:失业人口,就业人口,失业率,工资,零售量,税收收入,CDP和人口数。

Ash and Bazile 在2004年做过的相关研究显示:在发展中国家,长期的交通量增长近似等于经济增长的水平。而Matas的研究结果显示影响交通量变化的最显著因素是地区经济变量中的失业人口。因而,本文的选取地区生产总值,地区人口总数,地区失业人口作为影响交通流量变化的经济因素。

二、交通量增长预测模型

1.回归预测模型预测模型

本文利用的回归方程模型为:

Yit=β0+β1iEIt+μit

其中Yit表示在第t年,高速公路的第i段交通量增长的百分比。

EIt表示第t年,经济指标的增长百分比。

μit表示误差项。

回归选定的经济指标因子包括:GDP,地区人口总数,地区失业人口数,分别用这些经济指标的年变化百分比进行计算。

2.数据的选取与回归结果

交通量的数据是建立在1996年~1999年西安―宝鸡高速公路的10条支线,1997年~2000年杭州―宁波(杭甬)高速公路的5条支线,2002年~2005年京津塘高速公路的38条支线的基础上。各个经济指标的数据是在分析各条支线所属市的基础上。利用的统计年鉴包括河北经济年鉴2003、河北经济年鉴2004、河北经济年鉴2005、河北经济年鉴2006、中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2003、中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2004、中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2005、中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2006、河北经济年鉴2003、河北经济年鉴2004、河北经济年鉴2005、河北经济年鉴2006、河北省2003年各市生产总值及指数统计。

回归结果:

a.Predictors:(constant),X2,X1

b.Dependent Variable:Y1

a.Predictors:(Constant),X2,X1

b.Dependent Variable:Y1

a.Dependent Variable:Y1

回归的结果显示,影响中国高速公路交通量增长的经济指标包括:地区失业人口和地区GDP,地区人口总数为不显著因素,回归方程为:

Y1=-0.023X1+0.867X2+0.086

其中Y1表示支线交通量的增长百分比,X1代表地区失业人口变化百分比,X2表示地区GDP变化百分比。

本文的研究结果是对Ash and Bazile在2004年做过的相关研究的一种验证,与其得出同样的结论:在我国(发展中国家),长期的交通量增长近似等于经济增长的水平。

3.蒙特卡罗模拟

蒙特卡罗(Monte Carlo)方法,是一种基于“随机数”的计算方法。它实质上是利用服从某种分布的随机变量来模拟现实系统中可能出现的随机现象。通常使用专门的风险分析工具来进行Monte Carlo模拟分析。利用蒙特卡洛进行交通量预测的步骤如下:

(1)确定影响交通量增长的表达式,在上节中已经回归出Y1=-0.023X1+0.867X2+0.086这一方程。

(2)分析确定方程中各个风险因子的概率分布模型。

(3)应用计算机软件产生各个风险变量的随机数并带入风险模型中计算出预测年度交通量增长的幅度。

(4)重复模拟100000次,求得100000个值。

(5)对这100000个值作概率统计计算出其概率分布曲线。

三、案例分析

1.预测参数

以福建省某条高速公路项目为例,对该项目某年的交通量增长进行预测。利用福建省1995年~2006年的失业人口数据(来源于《福建统计年鉴1998》、《福建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2006(劳动就业篇)》)进行分析,确定失业人口增长百分比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分布函数为:N(0.0764,0.141)。利用福建省1952年~2006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福建省地区GDP增长百分比服从正态分布,分布函数为N(12.9,4.6)。

2.分析结果

根据影响因素的概率分布,利用分析软件,得到福建省某条高速公路交通量增长曲线,见下图:

可见该条公路年交通量增长最大可能在6.22%~16.98%之间,在这个增长幅度内的概率为82%,而且这条高速公路交通流量增长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本文通过回归首先指出了影响中国高速公路交通流量增长的经济因素,最主要的是地区生产总值和地区失业人口,长期的交通量增长近似等于经济增长的水平,进而得出中国高速公路交通量增长的预测模型,并给出了蒙特卡罗方法在交通量增长预测中的案例。试图从客观的角度和量化的角度出发,得出中国高速公路交通量增长的一般预测方法。

参考文献:

[1]Matas,Anna,2001,The demand elasticity on tolled motorways, University of Barcelona, Department of Economics,1~25

[2]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西安至宝鸡高速公路后评价总报告,2002

篇13

【关键词】汇率;传递效应;宏观经济;冲击;通货膨胀

1.引言

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就是稳定物价,因此,汇率对我国价格水平所产生的影响,是我们必须充分进行考虑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来说,能引起国家物价水平发生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占主要作用的因素有:汇率传递、供给冲击及实际需求冲击等。当我们对物价水平的变化进行研究时,可将上述因素有效的结合起来,以便分析它们在物价发生变动时所起到的作用。

2.文献回顾及背景研究

所谓汇率传递效应,它指的是汇率无论是升值还是贬值,都能以直接或是间接的方式使国内的价格发生改变。而汇率传递效应其速度和程度,还将取决于以下因素:定价策略、市场结构、通货膨胀环境以及贸易品和非贸易品所形成的比例等。

关于汇率传递效应方面的研究有很多,可大致将它们归纳为三类:第一类,讨论汇率变动将对进口商品的价格产生怎样的影响;第二类,讨论汇率变动将对进口商品的价格造成怎样的影响;第三类,讨论汇率传递效应将对我国的PPI及CPI所产生的影响。

在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中,一般都是借助于递归VAR模型来对汇率传递效应进行分析。现阶段,我国在汇率传递效应中,虽然已经有了初步定性的研究,但是对于系统的定量性研究,尤其是分行业研究这一块,基本属于未开发状态。根据这一具体情况,本文主要研究NEER发生变动,以及另一些宏观经济冲击下,将会对我国的价格水平造成怎样的影响。同时,还将主要针对汇率变动时,对CPI与它的分类指数以及EPI所带来的影响,进行集中的探讨,最后再利用递归VAR模型对汇率传递效应呈现出来的变化进行追踪。

3.研究方法及数据选择

3.1 研究方法的选择

就目前而言,VAR模型应该是在讨论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时,被公认为的一种最实用的方法,所以本文在对汇率传递效应进行研究时,所选用的就是递归VAR模型。需要注意的是在该模型中,系统中变量排序的先后都将对估计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从原则上来说,系统中排序靠后的变量不该同期影响到排序靠前的变量。

在对汇率波动给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时,所采用的两个统计量分别是IRF(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3.2 样本数据的选择

本文利用相关的计量软件,选取自1999年起至2006年止的月度数据,并对其中的样本点进行分析。1)本次汇率中的变量选定为NEER,汇率使用间接标价法,若指数降低则表明人民币贬值;2)国内消费价格水平及生产价格水平,其指标选定为EPI、CPI以及它的分类指标;3)GDP中的变量选定为VAI(即工业增加值);4)国际原油的价格选定为平均原油价格;5)货币供应量选定为经季度调整之后的M2(即广义货币供应量)。

4.经验估计

4.1 平稳性分析

由于系统中的平稳性主要取决于VAR模型中的数据是否平稳,因此,在进行分析之前,首先应运用ADF检验来辨别所选数据的稳定性。经检验后发现,只有实际工业增加值缺口vaigap的水平值是平稳数据,其余变量均为不平稳数据,但它们在取一阶差分值后就变成了平稳数据。

4.2 滞后阶数选择

在最优滞后阶数的选择时,一般所采用的都是AIC与SC信息规则。经表1的结果可知,1阶滞后时AIC与SC的数值最小,所以在VAR模型中,1为最佳滞后阶数,并且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可知,VAR(1)的结构是稳定的。

表1 VAR模型中滞后阶数选择

滞后阶数 AIC SC 滞后阶数 AIC SC

(1,1) -16.10454﹡ -14.51729 ﹡ (1,3) -15.42529 -11.06035

(1,2) -15.74636 -12.77026 (1,4) -14.98357 -7.714422

注:﹡表示最佳滞后期。

4.3 脉冲响应函数

在模型构建成功滞后,便应该对有关因素的变化会对物价水平造成的影响进行考察,所以,本文利用脉冲响应函数这种方法,有效分析了各种冲击对物价波动所起到的作用。

(1)NEER的冲击效应。由图2可知:首先,在我国,NEER的贬值冲击使物价水平呈现出上升趋势,这刚好与相关理论知识相吻合,由此便可说明汇率与国内物价水平之间确实存在着传递效应。其次,虽然NEER的冲击确实对国内的物价水平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非常小的;第三,EPI与CPI两项指数,在面对汇率冲击时都能迅速做出了反应,这种反应在前4个月左右最明显,然后在5个月之后就开始逐渐减弱,直到8个月后就基本为零了,这充分展示出了系统具有的稳定性;第四,EPI的通膨率是在汇率冲击后的次月达到的最大值,而CPI则经历了一个先负后正的过程,其最大值出现在第3个月时;第五,从汇率对EPI与CPI两项指数的冲击来看,前者的冲击效应明显高于后者。

(2)其他各种宏观经济变量中的冲击效应。除了NEER以外,其他各种宏观经济变量中的冲击效应,对于EPI与CPI两项指数的影响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对于国际原油价格而言,它对EPI指数产生的影响,远远高于对CPI指数所产生的影响;其次,针对货币供应量中出现的单位冲击,EPI指数能快速给予正常反应,并在第二个月时就达到最大值,之后再逐渐衰减到零,而CPI指数是经过了先降后升这一过程之后,在第3个月时才达到的最大值;第三,实际工业中的增加值所带来的冲击,使EPI与CPI两项指数的变动率,在第一个月时均为负值,之后再快速进行上升,前者在第3个月时达到了最大值,而第二者则在第二个月时就达到了最大值,这说明前者的变动率在实际的工业增加值中,其脉冲响应要低于后者;第四,由于EPI单位信息的冲击,使CPI指数第一个月时就达到了最大值,然后在第二个月时又迅速下降,之后再出现幅度较小的反弹,总的来说影响还是比较小的。

由上述分析可知,对EPI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大多是由外部带来的冲击,而对CPI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则是由内部带来的实际需求方面的冲击。同时,在众多能使国内的价格水平发生变化的因素中,汇率因素并不是它的主要因素。

4.4 方差分解

一般情况下,运用方差分解的目的,是为了测评汇率以及其它宏观经济所带来的冲击,对国内的价格水平变化具有多大的贡献,以此来求证汇率变动将对国内的价格水平变化所具有的重要性。经过对相关资料的研究发现,方差分解与脉冲响应所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即:对EPI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大多是由外部带来的冲击(例如原油价格),而对CPI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则是由内部带来的实际需求方面的冲击(例如实际工业中的增加值)。汇率因素在国内价格水平的变化方面,其贡献程度较小。

4.5 行业分析

为了能更深入的了解到汇率变动对不同行业间的价格水平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本文针对EPI与CPI中的某些行业分类指数,实施了汇率传递系数以及脉冲响应方面的分析。其中EPI指数包括:加工工业、原材料工业、制衣工业、采掘工业、食品工业及普通日用品工业与耐用性消费品;而CPI指数则包括:居住、食品、家用设备、衣着以及医疗保健。

根据汇率传递系数以及脉冲响应方面的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价格分类指数在面对汇率波动时,其反应均不明显,并且它们的传递效应都不完全;相对来说,EPI的分类指数对于汇率变化的敏感程度要高于CPI的分类指数;其次,单看EPI的分类指数中,生产资料在面对汇率变动时,其敏感性比生活资料要高,其中当数采掘工业最为明显;此外,在CPI的各项分类指数中,所有指数在面对汇率变化时其敏感程度都不高,相对比较敏感的是居住和食品两项。

5.结论及启示

经过一系列的分析与研究后得出:首先,我国的汇率传递效应不完全,当汇率发生变化时国内价格变化不敏感;EPI指数发生变化的关键性因素,是由外部供给所带来的冲击,而CPI指数发生变化的关键性因素,是国内的总体性需求;其次,汇率变动对于国内价格所产生的影响,一般不超过1年,效果最明显的是刚开始的4到5个月之间,一般在8个月左右逐渐归于零;此外,EPI指数在面对汇率变动时,其敏感程度显然高于CPI指数,并且EPI指数占据着较大比例的汇率变动,同时,就EPI指数内部而言,当汇率发生变化时生产资料的敏感程度要高于生活资料;第四,就CPI指数内部而言,除了居住与食品这两项之外,其余价格指数当汇率发生变动时,其反应均不敏感,且传递效应的系数也很小。

本次分析对于政策方面的启示在于:首先,因为汇率传递效应其整体情况较差,所以,我国可将货币政策的重心放到稳定国内的物价水平上来,基本不用担心由于汇率变动而给我国的物价水平带来不良影响,这样不但能使货币政策更加独立,让汇率制度具有一定弹性,并且还能为实施物价稳定这一目标,营造出适宜的经济大环境;其次,基于前面对于EPI与CPI指数的分析,货币当局应充分重视汇率变动给生产价格造成的影响,构建起能源战略的储备机制,以实际的货币及汇率政策来保护生产方的利益,严防供给冲击所带来的负面性影响;第三,政府应起到正确的调控及引导作用。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国内外的金融衍生产品及期货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外汇市场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对进出口商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之能利用好相关的衍生工具,从而对价格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第四,介于汇率发生变化时,对于居住及食品两项指数的影响较大,而这两者又占据着居民消费的重要位置,因此,当汇率发生变动时就极易对其福利水平造成影响,所以,政府对于此类情况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封北麟.汇率传递效应与宏观经济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12).

[2]耿晶晶,陈娜.中国汇率价格传递效应的实证分析[J].中国外资,2011(10).

篇14

关键词:经济;保险业;VAR模型;VEC模型;脉冲响应函数

一、保险业与经济发展概况

1、我国经济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目共睹,GDP由1980年的4588亿元以年均增速15.2%的速度增长至2016年的744127亿元,仅次于美国189592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GDP增速波动较为明显,但随着GDP基数的不断增加并未出现增速显著下滑现象。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质量是不同的,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主要通过基础建设投资、房地产投资、出口代工等形成了比较快的经济增速。而现在经济转型升级,经济增速可能有所下降,但经济增长质量却出现了很大的提高。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分别以22.3%和22.5%的年均增速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相对缓慢,年均增速为15.0%。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赶不上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这一现象长期下去就会直接影响生产者的经济效益,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是造成产能过剩、资源制约突出、就业压力增大等诸多矛盾的主要原因。

2、我国保险业发展概况

1979年11月27日,我国决定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中国人民银行立即颁布《关于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和加强保险机构的通知》对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和设置保险机构做出了具体部署。并于1980年恢复了财产保险业务,1982年恢复人身保险业务。自1980年恢复保险业务以来,全国保费收入由4.6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30959.1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7.7%。保险深度由1980年的0.1%增长至2016年的4.16%,但依然低于国际平均水平6.89%。中国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相对于保费收入快速增长的趋势,可以发现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趋势出现了和保费收入较为一致的增长特征。改革开放以后,人身保险相对于财产保险恢复稍晚,然而自恢复以来人身保险以年均增速51.6%的速度于1997年反超财产保险,到2016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71.8%,占据了保险业的主要份额。财产保险起步早,主要以车险为主,现如今车险占财产保险的70%以上。与人身保险相比,财产保险增速缓慢,自1980年恢复以来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由4.6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8724.5亿元,年均增速23.3%。财产保险产品同质化导致市场的恶性竞争,是制约财产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不同险种与经济变量关系的实证研究

本文主要选取了1980-2016年的财产保险(proi)、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ifa)、城乡居民储蓄余额(hsd)、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scg)以及1982-2016年的人身保险数据(peri)作为分析对象。数据均来自保监会网站、国家统计局网站、《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在建立数学模型之前,为了减小异方差的影响,首先对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分别得到数据:lnproi、lnifa、lnhsd和lnscg。

1、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

对数据lnperi、lnifa、lnscg和lnhsd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并发现四个变量在滞后二阶时均互为格兰杰因果原因。然后建立VAR模型,模型通过单位根检验。对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得到的结果如图1。基于VAR模型(同下文的VEC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曲线,横轴代表响应函数的追踪期数,纵轴代表被解释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在模型中,将响应函数的追踪期数设定为10年。脉冲响应函数是假设在某一时刻给定随机误差项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而这种冲击会通过传递给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带来影响。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可以有效刻画出各个经济变量对不同险种的保险的传递效应时滞与强度变化,清晰地反映出各个变量在相同标准差冲击下的反应程度。(1)经济变量对人身保险的作用。给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一个单位冲击,前3期人身保险产生一个负向响应,这种响应由“0”逐渐增长产生一个较长时间的正向响应。说明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在前期遏制了人身保险的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的增加能够促进人身保险发展;给全社会固定资产一个冲击,得到一个较小的人身保险正向响应。这一现象表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加对人身保险的发展的作用很小;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个冲击,财产保险对这种冲击的响应由“0”增加,在第二期达到最大值0.04,并由此逐渐减小趋于“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人身保险短期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2)人身保险对经济变量的作用。给人身保险标准差一个单位冲击,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对此冲击的响应较小,在“0”周围有较小的波动,说明人身保险对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的增长作用很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对这种冲击的响应从第1期的0.02逐渐增加,并在第2期达到最大值0.05,第二期之后逐渐减小并趋于“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冲击的响应由第1期的0.01增加至第4期的0.02,之后逐渐减小收敛于“0”,说明人身保险短期内正向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长,之后这种作用逐渐消失。

2、基于VEC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

对基于数据lnproi、lnscg、lnifa和lnhsd建立的VAR模型检验时,发现模型不能通过单位根检验,也就是说模型不平稳,此模型并不合理。经检验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满足建立误差修正模型(VEC模型)的条件,故对数据建立VEC模型,并对VEC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得到的结果见图2。(1)经济变量对财产保险作用。基于VEC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第1期财产保险对经济变量单位冲击的响应为“0”。也就是说,在第1期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一个冲击,财产保险对此没有任何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财产保险产生了负向的影响,此脉冲响应过程说明我国社会消费总额的变动对财产保险的发展产生了阻碍的作用,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了可能是财产保险产品的过于单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带动财产保险的与时俱进;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的提升对财产保险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前3期保险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响应为正,第3期之后这种响应趋于“0”,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在短时期内对财产保险具有推动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作用并不明显。(2)财产保险对经济变量的作用。在第1期,财产保险受到单位冲击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个经济变量的响应都为正,整体为增长趋势。这一结果说明财产保险对经济的正向推动作用非常显著,且这种推动作用越来越大。

三、结论及建议

1、结论

经济与金融日趋渗透融合以及社会财富和资产日益金融化,会因此促进经济关系金融化。也就是说银行、证券、保险等广义金融业在经济体中的占比不断攀升,并由此引发了经济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如今,金融与经济具有相互依存、共同繁荣的正效应,同时也具有萧条、波动与危机联动、互动的负效应。保险业作为金融三大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的助推器和“稳定器”的作用不容小觑。基于VAR模型与VEC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更加印证了保险与经济发展存在深远的相互关系,尤其财产保险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

2、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