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7: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课程思政与一流课程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 要】面对新时期的挑战与机遇,为保证教育质量,高职思政教育应在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新、实践教学条件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充分体现自身特色,其中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起关键性作用。文章阐述教学团队的内涵、思政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和路径。
【关键词】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一、教学团队的内涵
对于教学团队,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6号]中对于教学团队的组成是这样界定的:“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
二、思政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在国外,专业教学团队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强调教师专业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教学团队建设上有着近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探讨思政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若干问题,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建设好学校思政教师的专业教学平台、教师团队和课程团队,提升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实现对系统内教师资源的整合,更好地推动专业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这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要有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硬,也要有业务功底的深厚,同时要在教学效果上真正实现让学生入脑、入心,就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不断改革。要实现这一效果,不能仅举个人之力,必须建设团队合作机制,形成高绩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三、思政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
(一)举办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提升教师团队意识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构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高职院校中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会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体现出来。近年来高职学校的连续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造成了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人文素养缺失。开展积极有效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宣传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许多高校也通过让思政课教师为大学生举办哲学社会科学类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加强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坚定政治信念。然而,如何选题,如何保障讲座的质量,如何组织完成这项工作,大都落在“思政”部。要使这项工作真正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就必须借助骨干力量,依靠思政教师集体的智慧,才能达到最优效果。实践证明,思政部举办高质量的人文社会科学类专题讲座,必须建立团队工作机制,依靠团队的智慧才能到达最佳效果。同时,以承担人文社会科学讲座为契机,可以建立起有效的团队建设机制,从而也能教师的团队工作意识。
(二)打造精品课程,提升团队实力
建立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工作目标。尤其是教育部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一课”评比活动根据高职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的要求,加快建成一批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需要的多种媒体资源。在资源建设中,要发挥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优势,在已建的各种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建设精品资源”,“建出水平,建出特色,建出效益”的要求,每年选择1~2门课程,进行教学总体规划设计和资源建设一体化系统方案设计,达到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一流教学效果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形成品牌,使其他高职学校在实施同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借鉴、使用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提高高职学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积淀和反复实践的过程,要力求达到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不断补充和完善网上教学资源,便于学生更好地选择和使用。
(三)营造专业教学团队合作的和谐氛围
首先,在专业教学工作中明确课程目标定位和任课分工,不随意更换课程,不互相抢课或推托课务,要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教学关系。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探讨教学心得、学术前沿动态、教改项目、课程建设及专业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努力营造教学团队的和谐的协作氛围。其次,要引导教师发扬互助友爱的精神,摒弃以往那种“跑单帮,搞单干”的形式,以团队为单位申报科研项目,努力发挥团队的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四)开展对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
要进行教学改革,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对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十分重要。因此,本专业教学团队要根据我校教学工作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对本专业的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教学业务培训、计算机知识培训、课件制作技能培训等,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能胜任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工作。同时要开展听课活动,新老教师互听,取长补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五)建立客观有效的业绩考核制度
首先,对专业教师团队实施目标责任制考核及业绩点考核,要求其在完成一定工作量的同时,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其次对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专门建立业绩评价体系,可分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督导评价、领导评价等若干个方面。通过考核把专业教师的水平和业绩分为不同等级,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同时,将考核结果与校内津贴(诸如课时、职称、学位津贴等)及岗位聘任制挂钩,以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教育;“双一流”建设;示范课程
2017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同年正式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研究生是非常重要的科技创新生力军。做好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环节和保障。而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教育的必备环节,又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建立研究生教育的示范课程,形成比较规范并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生课程教育模式,是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研究生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比较生硬,课程内容陈旧,创新不够
研究生教学往往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灌输性教学为主,“满堂灌”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同时,部分教师存在教学惰性与惯性,对课程内容的更新不及时,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不够。
(二)教学手段单一,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领不够
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接受力不足,缺乏对网络资源、线上教学探索的热情,很难吸收和应用新的教学方式。单纯依靠课堂的传授,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量的扩大,不能满足当前网络时代信息量迅猛增长的形势。
(三)教学评价体系薄弱
教师对教学系统的评价机制建设力度不够,不能形成有效的效果评价,成果导向性意识较差。
(四)缺乏教学团队的建设,不能形成合力
我国高校普遍对科研团队的建设比较重视,但对教学团队建设的力度不够。
二、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的思路与探索
(一)加强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1.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视频、板书等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思考。虽然多媒体教学比较普遍,但是高质量的课件却是稀缺的,需要精力和财力的投入作为支撑,不仅要从知识内容和结构方面进行设计,也要考虑学生的视觉感受和情绪影响。同时,仿真教学也是非常好的一种现代化教育手段。通过在仿真教学中设置不同参数,可以激发学生对课堂中涉及不到的知识探索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模拟平台。
2.开发新的教学工具和平台,利用超星、雨课堂、慕课等资源,丰富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先进的网络手段,使学生在家就能和名师“面对面”,获取更前沿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双一流”背景下开放的学习模式。
3.案例与实践教学。研究生课堂不可缺少工程案例实践的分享,尤其对工科的研究生尤为重要。要从实践中去理解和提升理论,同时培养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思维和方法,为学生独立开展研究做好指引。此外,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也至关重要。
4.互动式、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多途径的讨论,包括课堂和线上等形式,引导学生课下独立学习,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多角度全面看待问题并能从讨论中得到启发,学会有效捕捉信息。
5.模块式教学。将模塊知识延伸至工程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学科前沿探索,培养“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自主和快速学习的能力与模式,强化科研成果向工程实践转化的思维,促进我国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6.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企业导师进行授课等,通过实践理解理论应用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建立有效的反馈体系和评价机制
教学效果的反馈,不仅仅停留在结课后成绩的反馈,应该对平时教学的每个环节进行及时反馈,以便及时了解并积极改进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可以建立多段的评价机制,包括课中、课后的及时和分段评价,科研应用的反馈评价,以及中远期受益的反馈等,不局限于一次性评价。评价机制的建设非常重要,科学评价机制要实现量化,制定完备的评价体系。
(三)重视学校的上层建设
学校要形成较为完善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制度与体系,建立相关的各项政策,这有利于实现课程教育规范化,为教师展开多样性教学提供足够空间。同时,还要多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对研究生课程建设投入更多的精力并进行教学团队的建设,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政策,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四)注重课程的思政建设和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
在研究生教育中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思想品格培育要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高等传热传质学》课程讲授中,不仅要讲授比较抽象的公式和定理,通过案例的介绍,还要挖掘案例背后科研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创新过程中的艰辛和不懈坚持的精神,以及科研过程中体现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等。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外语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外商贸活动与人文交流日趋频繁,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商务英语专业是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发展起来的。商务英语专业自2007年开始招生以来,在我国迅速发展。然而,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在学科理论基础、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基于多年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实践,对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建设现状和存在不足进行分析,探讨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方式方法。
1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现状,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方式方法。涉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专业教学方式方法、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实践实训等方面内容。本研究采用理论与实证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商务英语专业发展、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郑州师范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实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郑州师范学院自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英语(商务方向)专业,2018年本科商务英语专业开始招生,进行了多年专业建设实践。本研究通过对专业建设过程的诸多环节和工作进行分析,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学改革等,梳理了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者还对部分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负责人、教师及学生进行了访谈。
2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
商务英语专业的设立是我国高校外语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的一项重要举措。2007年教育部批准商务英语作为目录外专业开始招生,2012年教育部批准商务英语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商务英语专业快速发展,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校数量不断增长。商务英语专业是复合型外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指南》对商业英语专业方向做出明确的规划,主要有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国际会计、国际金融和跨境电子商务5个专业方向。商务英语专业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适用的68个专业之一,是其中唯一的复合型外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吸收了多个学科、专业的理论和知识,定位是应用型交叉学科,英语语言和商科知识的交叉是其显著特色。与其他语言文学类专业相比,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性、应用性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全球化时代,国际商务沟通和人文交流加剧,外事、外贸、跨境电商等行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校需要根据办学定位和优势,确定商务英语专业定位和方向,推动商务英语专业朝着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方向发展,形成专业建设的良性循环。
3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基于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对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目前多数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实践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具有完善和提升的空间。
3.1人才培养模式层面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有待创新。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英语知识和技能,掌握经济管理、国际商贸理论,具备国际化视野、深厚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处在探索阶段,专业教学方面基本沿袭传统英语教学路线,存在模式单一、方法陈旧等问题。专业建设有待深入融入社会发展进程,服务社会能力有待提升,需切实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2课程体系层面
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仍需优化。《国标》指出,“商务英语专业可设置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包括综合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商务翻译、经济学导论、国际营销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实用电子商务、跨文化商务交际导论等13门专业核心课程。目前高校之间商务英语课程建设存在差异,一些高校核心课程之外的特色校本课程有待建设,在高年级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存在困难。部分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在低年级阶段与普通英语专业的课程相似,学生对普通英语类课程满意度高于商务类课程的满意度。
3.3复合型师资层面
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师资仍然匮乏,高水平复合型商务英语师资团队需进一步建设,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师多来自英语专业教师队伍,大多缺乏国际商务方面的学习和工作经历。现有商务英语教师主要为英语专业背景,商务类和实践类师资不足。
3.4虚拟仿真实践层面
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条件有限,实践实训硬件和软件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商务英语教学重在培养学习者的国际商务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上应倾向于语言技能与国际商务技能的有机结合,强调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语言综合应用。传统的语音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无法满足商务英语人才培养需要,高校亟待建设配备完善硬件与软件的国际商务模拟仿真实训室。部分高校商务英语实践基地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达标。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内容相对知识化、理论化,学生欠缺在外贸、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谈判方面的实训,无法深入熟悉国际商务活动的操作流程和规范,国际商务实践技能有待提升。
4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举措
国家战略实施和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外语学科的内涵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商务英语专业应适时调整建设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树立复合型、应用型和特色化意识。商务英语专业需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实训教学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持续建设。
4.1凝练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商务英语专业需要凝练专业特色,持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时要进一步突出复合性、应用性特色,还要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办学定位,凝练校本专业特色。应多措并举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需切实提高专业课程建设水平,着力进行课程提质和课程资源建设,打造金课、一流课程。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创新,并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方式,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创新,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商务实践技能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专业教学中应注重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组织、指导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教赛创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素养。
4.2创新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提质
为提升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应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理念和方法层面,可采取以下举措。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深入融合,按照新文科建设要求,培育时代新人,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专业教学中应不断探索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方式方法,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引导学生不仅学习外语语言与文化知识,还要学习中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商务英语专业需要持续进行课程提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教书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3创新教学手段
在商务英语教学手段方面不断创新,切实做好教育技术在外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国家大数据战略背景下,积极调整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营造智慧教学空间。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加大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力度,推进一流课程建设。
4.4加强实践实训教学
国内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上应注重实践性。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有助提升学生的商务实践能力和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建议增加学生与多元文化接触的机会、开展融合技能培养的商务实践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国际商务实践能力以及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商务英语教师要探索实践实训方法,着力进行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进行实训实践教学方法研究与创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结合,英语教学与国际商务技能实践实训结合。学校应重视商务英语专业实践实训和实习。积极改善专业办学条件,进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对国际商务模拟仿真实训硬件和软件的投入,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
4.5提升商务英语师资素养
在师资层面,高校应加强复合型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人才发展规划,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商务英语教师的专业核心素养构成中除了外语教师通用的专业素养,还须具备商务素养、商务知识、商务能力三类复合型素养。学校应支持专业教师进行学历和职称提升,积极提升商务英语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商务英语教师在常规专业教学之外,应将着力进行教学研究。商务英语教师可携手企业行业专家,共同进行外贸实务、跨境电子商务等专业领域的教学研究。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还应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
5结论
商务英语专业是复合型外语专业,目前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实践方面尚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在专业建设中需要凝练专业特色,持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整合配置优势资源和力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改善国际商务实践实训和实习条件,加强实践实训教学;进行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商务英语师资专业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边立志.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十年:成就、问题与对策[J].外语电化教学,2018(1):63-69.
[2]李刚.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以西华师范大学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4(6):76-8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王俊超.中国商务英语教学研究20年可视化分析(1998—2017)[J].外国语文,2018,34(4):155-160.
[5]王立非,金钰珏.《国标》指引下商务英语教师专业核心素养阐释[J].外语电化教学,2019(4):61-66.
关键词 翻转课堂 高职 “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58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be reformed. Based 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e "basic"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se flip the classroom is not only feasible and convergence in abundance, including the promotion of teachers learning to grow up,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nstruction is the beneficial attempt in the teaching reform. The implementation of flipped classroom, the need to integrate the teaching content,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detailed and feasible implementation plan, fully adequate teaching preparation, list before class, class and after class teachers and students specific tasks, scientific evaluation. Whether the amount of teaching classes, the hardware support in place, the formation of a joint force of teachers, to urge students to study independently, effectively mobilize the students, scientific evaluation, is the key factor affecting the effect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Key words flipped classroo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asic” course
反思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课堂上师说生听局面始终未能打破,教学效果令人唏嘘。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改革创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必须积极应对,改革创新。在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是改善教学效果、回应时代要求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1 翻转课堂适合高职“基础”课
1.1 翻转课堂符合高职学情特点
高职生虽然大多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但换个角度看,他们受应试教育毒害相对较浅,当中很多人性格活泼,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也乐于表现。翻转课堂恰好给了他们创新思考和课堂上表现自己的机会。
1.2 翻转课堂适合“基础”课程特点
“基础”课一般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由于刚刚迈上人生新阶段,面对新的环境,新生通常会以全新的面貌投入期待已久的大学生活,普遍学习态度端正,积极性高,听从教师安排和教导,好管理,易于教师实施翻转课堂。
“基础”课主要包括适应大学、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公德和法律基础等教学内容,实践中教师比较容易将这些内容从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适合采用翻转课堂开展教学。
2 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
如何在“基础”课中实现“翻转”,即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是问题的关键。
2.1 整合教学内容
2015年最新版国家指定“基础”课教材包括了绪论和八章,内容较多。依据“05方案”,“基础”课学分为3,学时为48~54。实践中有些高职尤其民办院校不执行文件精神,不同程度削减思政课时。若按教材体系一章一节进行翻转,课时必然吃紧。须将“基础”课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再来实施翻转,效果更好(如表1所示)。
整合后,教学内容更加聚焦,教学指向更加明确,更有利于翻转课堂的实施。
2.2 实施翻转课堂
实施翻转课堂,教师必须预先制定详细可行的实施方案,充分做足教学准备。方案当中应当包括翻转课堂的学习时空、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要求、检验评价等(如表2所示)。
3 实施翻转课堂的收效
3.1 促进教师学习成长
全媒体时代网络信息资源空前发展,尤其当前以慕课为代表的网络课程兴起,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挑战,对哲学等人文学科影响至深。教师不能再抱着已有的知识体系固步自封,不能再固守传统思维按照既定套路照本宣科,必须居安思危、积极应对,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和改革,寻找出路、力求突破。实施翻转课堂,可以倒逼教师顺应历史潮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接受新鲜事物,广泛涉猎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持续更新自身知识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促进教师学习成长。
3.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人才。实践中,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专业技术技能教学,忽视综合素质培养,运用翻转课堂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翻转课堂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流程和师生角色。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展示和提问――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沟通表达、组织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整体综合素质。
3.3 有效改善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现今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学生难以抵挡网络游戏和其它手机乐趣的诱惑,课堂上任凭教师讲得再生动有趣学生,也只顾低头刷屏,教学状况堪忧。实践中很多高校都在坚持探索改革,但整体上教学效果仍有待提高。运用翻转课堂,能使思政课呈现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热烈讨论、激烈辩驳的景象,产生师生思想碰撞、畅快交谈、亲切交流的局面,教学效果大大改善。
3.4 推动思政课程建设
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是培养学风和学生行为习惯的黄金期。“基础”课一般在大一上学期开设,在该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翻转课堂,可以逐渐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内化知识的学习习惯,养成优良的学习风气,为思政后续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推动思政课整体建设和发展。
4 影响翻转课堂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
4.1 教学班额不能过大
翻转课堂相对适合小班教学。教学班额过大,会造成有的学生浑水摸鱼;教师难以管理课堂和把控全局,难以给每位学生释疑解惑和因材施教。如果大班授课,学生展示环节只能分小组进行。
4.2 硬件支持必须到位
翻转课堂很大程度上依赖计算机和互联网,以及馆藏资源丰富的图书馆,对硬件设施要求较高。以笔者所在的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学校位于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联网机房计算机配备充足,学生普遍拥有个人电脑且宿舍网络有保障,图书馆馆藏丰富、设施一流,硬件条件足以支持翻转课堂。
4.3 要形成教师团队合力
仅上传网络学习资料一项工作就耗时耗力,因此仅凭一人之力难以实施翻转课堂,必须形成团队合力。备课环节需要大家集思广益,确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搜集学习资源需要集体出动,广泛涉猎和甄选网络教学资源以及图书馆学习资源,为学生筛选和指定学习内容;若有条件自行拍摄和制作微课视频作为学生自学内容,更需发挥集体力量。
4.4 要有效督促学生自主学习
如何有效督促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是实施翻转课堂最大的难题。首先应当想法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引导和教育。其次,可以搭建学校自己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更有吸引力的网络学习资源。再次,可以成立学生自学协会等社团组织,建立QQ、微信等学习交流平台,为学生自学创造环境并提供技术支持。最后,还可以建立监控体系,充分发挥学生互相监督和家庭监督的作用。
4.5 课堂要有效调动学生
传统教学造成学生不愿学害怕学、教师不愿教害怕教的恶性循环,翻转课堂必须防止这种状况出现,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竭力调动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愿意参与展示、讨论和提问,学起来也乐起来。可以挑选优秀学生或优秀学习小组担任课堂助教,辅助教师完成翻转。
关键词:高等学校;实验室;实验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40-02
为实现学校总体目标: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目标: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学校不仅要以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依托,更需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稳定的实验师资队伍作支撑,进行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共同构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实验教学在增强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专业实验中心师资队伍建设来看,在相当程度上已经阻碍了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因此如何建设并稳定好一支具有高水准的实验师资队伍,是我校实验室建设与改革中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从本学期我校专业实验中心师资队伍建设调研情况来看(见表1),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着很迫切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解决。对我校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考归纳为两方面(见图1和图2),即:保证有一支实验师资队伍,保证高质量实验师资队伍。
表1华东理工大学实验教学中心师资队伍调查
实验教学
中心机械实验
教学中心电信实验
教学中心化学实验
教学中心材料实验
教学中心发酵工程实
验教学中心专职实验
人员总数101629149年人均实
验学时数518013675137935387122245岁以上
人数比例90%56%41%64%89%高级职称
人数比例10%6%24%14%0中级职称
人数比例50%75%52%50%67%初级职称
人数比例40%19%24%36%33%本科大专
人数比例100%81%48%72%87%硕士人
数比例019%48%21%13%博士人
数比例004%7%0图1图2一、问题之一:保证有一支实验师资队伍
(一)硬件投入大软环境未跟上
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教育投资的加大,高校办学条件也将全面改善。就我校实验室而言,近二年修购基金所购置的仪器设备等硬件投入量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但硬件投入的同时往往会增加软件环境建设,即实验课程内容设置、课时安排以及配套服务与合理的实验室管理。而软环境的核心是人,即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状况。软环境配套建设未跟上,就不能最大发挥硬件投资效益。
(二)实验师资队伍老龄化严重
从调研情况看,机械实验教学中心和发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师资队伍老龄化最严重,两年之内退休大批实验技术人员,尤其机械实验教学中心两年之内退休40%实验技术人员,五年之内退休70%实验技术人员,造成了实验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三)实验师资队伍稳定性较差
从调研情况看,由于实验中心师资待遇低,高水平的教师留不住、调不进,造成高学历、高职称偏少,断层状况比其他教师更为明显,实验师资队伍不稳定状况比较严重。
二、问题之二:保证高质量实验师资队伍
(一)实验师资队伍定位降低
实验室队伍定为教学辅助人员,其弊端显而易见。首先,与理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相比,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摆在了次要的地位,这样不利于实验队伍的建设、培养和提高。其次,忽视了实验室队伍在教学及科研中的作用,实验室工作人(下转第42页)遵循师专育人规律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
黄解瀚
(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鹤岗154107)
摘要:高校是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其重要职能就是要发挥文化传承创新作用。作为师专发挥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必须要遵循育人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引领文化传承创新的方向;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营造文化传承创新的良好氛围;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夯实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以先进的文化引领地方文化,为地方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做出贡献;拓展多种有效途径,打造文化传承创新的平台。
关键词:高校;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41-02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引领文化传承创新的方向
文化传承创新的含义是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传播到社会,延续到后代。文化传承创新是以价值体系为中心的思想文化的传承创新,文化的核心是价值取向。高校是文化传播和价值整合的重要载体。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中,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消除价值冲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主流价值,另一方面,要不断为社会塑造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新价值取向。因此师专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必须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持的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我校近年来的探索是: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式与政策课有机结合起来,抓住必修与选修、课内课外等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深化教学改革,先后完成了四项省级课题研究,并完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校级精品课的建设,努力使思政课校本化,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能够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以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为主线,营造文化传承创新的良好氛围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血脉,是实现大学功能的动力源泉和建设力量,也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和许多的高职高专院校一样,我校的建校历史较短,大学文化底蕴较弱。因此我校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以此凝练学校核心教育理念。将“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确定为校训,并创作了《鹤岗师专校歌》,制作了鹤岗师专校徽,编写了《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规章制度汇编》,同时强化校园环境和人文景观等物质文化建设,从理念、制度、物质三个层面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为提高师生的科学素质、社会公德、职业意识、人文素养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范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宏观环境。同时通过学生二十四个社团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及举办的“鹤师学生模拟法庭审判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将教育内容融于其中,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使其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精神感染和文化熏陶,最终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目的。
三、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夯实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是师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我校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小学教师为目标,自建校以来,我们坚持素质教育新理念,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重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而且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从教能力的,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整合
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依靠课程的改革来实现,而每一次课程的改革又必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中育人,同样需要课程改革来实现。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一是对所有三年制及五年制的课程计划进行了调整,理论课与实训课进行合理的匹配,目前实践、实训课程的比例达到44%;二是对课程的样式进行了调整,构建了模块式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职业技能课程、选修课程等模块,提高学生课程选择的自由度,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三是重视素质教育,将音乐、美术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形成了校本化色彩浓厚的十余门必修、选修公共艺术类课程,拓展了学生人文艺术视野;四是重视“一课”和“二课”有机结合,强化实训类课程,狠抓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活生生的文化,了解社会,认识自我,从而更好地体悟文化、创新文化。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注重正确处理知识育人和德育育人的关系
文化的基础是道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正是通过明德与求善,引领和示范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础的形成。文化的纽带是知识,当赋予知识以灵魂时,知识才成为文化。我们历来注重德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中将各个学科教学目标的确定分为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拓展与训练和德育三方面,并把德育放在首位,使各学科的教学都重视人文知识和德育的渗透,最终实现文化育人。
(三)加强精品课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校根据教育部“五个一流”(一流教材、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标准积极推动精品课程建设。通过组织校本教材编写、精简教学内容、推广先进教学方法、举办教师优质课和现代教学技术应用大赛、实行学分制和学科教学流程监控管理等诸环节的严格监管,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目前学校有3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据统计,两年来我校学生获全国高职高专英语能力大赛二等奖一项,获全省高职高专艺体能力比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
四、以先进的文化为依托,为地方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做出贡献
高校是阐扬创新思想、研究高深学问、传播先进文化并育人养人的教育机构。在用先进文化培养各种优秀人才的同时,又将其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人文科学及创新精神源源不断地传递到社会,对社会文化起着积极向导和辐射作用,成为引领社会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积极力量。近年来我校教师参与了黑龙江流域历史文化的研究,参与了鹤岗经济转型和发展战略的研讨,参与了鹤岗城市精神的研讨和凝练,在鹤岗市文艺界、美术界、文学界,法律界,理论宣传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市各种大型活动中用有品位的高雅文化为鹤岗市的文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五、以拓展多种宣传媒体为途径,打造文化传承创新的平台
做为师专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应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为主要内容,还应在拓展多种渠道上下功夫,以此强化教职员工的师德师表意识,强化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育,形成全员育人的校园环境。一是通过创办校报、校园广播站、宣传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二是创办师专讲坛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系列专题讲座,使之成为师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和弘扬人文学术精神重要阵地,师专讲坛创办以来,已进行各类讲座50余次,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三是精心打造校园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广为传播。通过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研究博客(师生点击率达32万7千次),旗帜鲜明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核心价值观,打造多种文化交流的平台,使广大师生加深理解,明理践行;通过建立师德网页引导师生践行校训,扬善除弊;通过在校园网开辟校务公开、校园之声栏目,引导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使科学、民主、和谐的文化理念植根于校园,植根于师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田建国.以文化之魂引领学风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
\[2\]王树国.构建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
\[3\]孙家学.提升大学文化内涵建设、强化文化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
\[4\]纪宝成.深刻认识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职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