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范文

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7: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

篇1

关键词:资源库建设;共建共享;自主学习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中国教育的新常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如何利用网络平台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资源库,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成为当前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以现代设计史课程为例,探索依托世界大学城平台进行资源库建设的相关路径,分享资源库建设中的心得与体会,为同行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一、课程资源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1.资源缺乏系统性,重难点不突出目前,课程资源库的建设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注重各类资源的添加,但对课程资源建设整体规划的重视不够。如,对于资源上传主要还是依据资源的类型如视频、文档、PPT、动画、图片等进行分类管理,资源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对于破解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方面显得力不从心。2.技术标准不统一,成果难以共享不同平台在资源建设的技术标准方面没有统一标准,平台之间缺乏兼容性,阻碍了资源建设成果的快捷共享。如视频格式的标准,有的平台要求视频为MP4格式,而有的平台要求视频为FLV格式等。另外,资源在跨平台快捷共享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障碍。如,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资源只能对大学城用户实现共享,却无法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实现一键共享。3.重建设、轻应用,本末倒置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资源库的建设成为热点话题,许多资源库建设项目纷纷上马。但与在资源库建设上投入大量精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如何利用资源库实现建设的初衷,明显存在不足,导致不少资源成为了沉睡资源,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本末倒置现象。4.后续建设不足,资源更新少且慢由于在课程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课程资料的使用率较低,无法发挥资源建设的作用,也无法及时发现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资源库后续建设不足,课程资源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与完善,导致资源库边建边用、边用边建、师生共建、共建共享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

二、基于世界大学城平台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探索

1.建设目标依托世界大学城平台,系统构建现代设计史课程资源库,突破课程教学时空的限制,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永不下课”的课堂;促进资源库建设、应用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设计综合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设计史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和设计文化传播中的作用。2.建设思路按照“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思路对现代设计史课程内容进行分解,以知识点为单位制作课程教学资源,着力破解课程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制作课程的学习资源与资源导航,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问题解决方案;本着“边建边用,边用边完善”的原则,做好课程资源库的后续建设、完善与更新工作,确保课程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的可持续性。3.建设内容(1)重构课程内容体系根据现代设计史在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结合学生学情和职业岗位对学生在设计综合素养方面的要求,确定课程在知识、能力、素质三大方面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以现代设计史发展过程为主线,将现代设计史上每种设计风格作为一个学习项目,同时将每个学习任务按照国家、设计师、设计作品等划分为多个学习任务,每个任务里包含相应的知识点,根据这些知识点规划建设相应的课程资源。(2)制作碎片化的教学资源按照“素材—积件—模块—课程”的思路分层建设课程资源。其中,素材指的是图片、视频、微动画、PPT、测试题等最基础、颗粒化的资源,如一件设计作品的图片或解说视频等;积件是围绕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的任务),多种素材组合形成的资源,如每种风格代表性的设计师、设计团队等;模块是以课程的学习项目为单位组成的学习资源,如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设计风格等;课程包含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现代设计史课程教学中,借助课程教学资源库,引入信息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具体而言,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采用ISAS项目教学法或PBL问题导入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课后通过现代设计史资源库进行自学,在课堂上重点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4)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课程资源库在记录学生学习痕迹方面的优势,通过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线学习互动等自主学习情况纳入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督促学生培养自学能力;发挥网络平台可以跨越时空的特点,引入其他学生、教师同行、社会等多方参与对学生的作业、作品的评价,建立多元、立体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现代设计史课程资源库应用效果

1.初步实现课堂的翻转现代设计史课程通过建设课程资源库,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课前,教师学习任务,小组根据课程学习任务单完成在线自学,同时通过网络收集、整理学习资料准备课上的讨论话题;课中,教师引导各个小组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答疑,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课后,通过专题讨论、在线测试等途径巩固学生已学知识,打造“永不下课”的课堂。2.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大提升通过完成课程的相关项目、任务,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如,小组团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与团队协作意识,同时也锻炼了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与表达能力。3.教学资源师生共建共享将学生的优质作业与演讲视频作为代表性的学习案例补充到教学资源库中,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问卷,向学生了解课程资源使用情况,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及时完善课程资源库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使学生可以使用到更加优质的资源,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师生共建共享。

四、课程资源库建设心得

1.“学生为中心”是核心在开发课程资源库之前,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课程资源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解。在了解课程的教学现状、学生对课程的学习需求、学生的专业岗位和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有针对性地选择适用于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使课程资源库的开发更加科学、合理、有针对性。2.顶层设计是关键课程资源库建设的顶层设计直接影响建设的成效。在建设课程资源库之前,要熟知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指标体系,了解课程资源库建设要求,组建课程资源库建设团队,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接着,选择适应信息化时代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立适用于空间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最后,确定课程资源的制作与推广方案,具体到每个知识点(项目)的授课形式等,从而使资源库建设有序开展。3.精心制作是保障一是要精选课程学习资源,保证每幅图片、每个视频、每份文档资源的质量;二是要精心制作课程视频,无论采取专业的视频制作,还是教师自己制作视频,都要保证视频画面清晰、声音清楚、声画同步、播放流畅,同时针对关键的知识点配备字幕,适应学生在线学习的需要;三是精心制作课程导航,课程导航需要简洁明了且具有较强的交互性,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按照学习流程进行学习。4.推广应用是根本一是面向教学服务对象进行推广。可先从课程负责人所任教的班级开始应用,然后以点到面逐步扩大推广面。二是面向行业、企业人员进行推广。借助行业、企业人员来学校培训的机会,实现对课程资源库的应用推广。三是借助各级各类教学比赛活动面向同行推广。此外,还可以借助微信、智慧职教等多种平台进行推广,扩大课程资源库的推广应用范围,提升课程资源库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程进,樊亚娟.高职教育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不足与对策.广东化工,2016(6).

[2]葛圣彦.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3]杨贝艺.基于名师空间课堂项目的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库建设.卷宗,2016(8).

篇2

关键词:微课;混合式教学模式

无线网络的覆盖和移动通讯设备的日新月异,促使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认为:“微课符合时代的需求,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个知识点进行充分的、有趣的讲解,符合当今紧张的学习生活节律。”微课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它短小精悍、主题鲜明、易用性强,既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对教学进行有益的补充,也可以作为优质资源集合在翻转课堂、慕课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和各类学习软件之中,它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在教学中拥有广阔的前景。为了应对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冲击与挑战,适应现代化环境的教学形态,探索大学英语教学中微课建设的方法与策略,将有助于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引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

一、微课的概念和内涵

在中国,微课的概念自2010年引入,是一种新兴领域的研究。微课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12—2013年是第一阶段,研究者主要关注微课的界定、微课开发与制作、微课的教学方法等课程建设方面的问题。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他在2011年提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2013年,胡铁生又重新修订了微课的定义,认为“微课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2014年,关于微课的研究进入第二阶段,研究者将微课与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联系起来,开始探索微课网络资源的建设与运用,胡铁生提出,“微课程应该定位于一种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和呈现载体的微型在线视频课程”[1]。由微课定义的不断更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微课内涵的发展轨迹,人们对微课的理解由“微型资源构成”到“微型教学活动”再到“微型网络课程”,朝着立体化、课程化、系列化的方向迈进。微课应该具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微课顾名思义是微型课程,授课时间短,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第二,微课是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视频教学资源,并通过网络为载体传播、共享,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交互学习活动;第三,微课是一段完整的教学过程,授课人要准备完整的教学资料,课前设计教案与课件,授课时既要讲授知识点,也要合理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课后要对教学进行反思;第四,微课的教学内容为某一学科的具体知识点,可能是这个学科的某个重点、难点或一个考试要点等,并非是对整个教学章节或者一门课程的讲授。

二、大学英语课程微课资源制作的方法

微课制作要精心设计,突出教学内容,微课应该具有一定深度,能够带来学习者知识意义的螺旋式上升。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讲解生动形象、互动性强的教学视频受到普遍的欢迎。总的来说,微课的质量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具有教育性,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组织有序,教学环节完备,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教学方法准确,视频效果形象新颖,生动有趣,配套练习富有启发性;二是具有技术性,确切地说,微课集技术性、艺术性于一体,视频制作技术成熟,画面效果协调,布局美观大方,视觉效果好。把握好微课制作的原则,才能作出有吸引力的作品。大学英语微课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确保微课教学过程完整

微课是一段完整的教学过程,参考课堂教学的流程,可以将微课教学大致分为“前端分析———导入———讲解———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阶段。前端分析是学情分析,是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分析判断;导入部分要生动形象,与教学任务密切相关,能够针对英语教学内容的特点,真实形象地联系具体场景,准确而迅速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吸引学习者去主动探究;讲解要清楚,重点突出而且详略得当,语言富有启发性;总结要简单明了,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布置作业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复习,适当的练习能够强化学习效果。总之,微课视频要逻辑清楚、内容完整,尽量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2.精心选择微课教学内容

就外语学习而言,微课可以选择的内容包括语法教学、词汇教学、文化教学、篇章理解、听读写译能力技巧等。在选择微课的教学内容时,应该遵循几个原则:一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一个单元细化为若干个不同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每一阶段的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讲授的知识点,制作微课视频。二是微课选题要实用准确。教师对讲授内容加以提炼,归纳出重点和难点,再生动形象地加以展示,使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三是微课的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微课视频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习者的基础,抓住学生认知的特点开展教学设计,使微课视频既有实用性又具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教师在布置微课学习任务前,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微课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Why(为什么学习微课)、What(微课学习了什么)、Where(哪里是学习重点和疑点)、How(如何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3.提高视频制作质量

微课制作的形式主要有五种:教学录像型、屏幕录制型、多媒体讲解型、动画讲解型和视频剪辑型。微课建设到达一定程度时,应该制作一些优质教学资源,高水准的微课视频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尤其在一个微课专题中,如果个别微课制作质量不高,将影响整个专题的质量和学习效果。目前,技术人员、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努力中提高了微课制作水平,出现了一批内容新颖、制作水平高超的微课视频,教师可以在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官网、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官网等众多网站中寻找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三、构建基于微课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

黎加厚指出,“未来趋势是系列化的和教材配套的,进一步发展为移动-云端能够支持的,并且是跨系统的”[2]。本文所探讨的微课建设,不仅是构建视频资源,而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互作用,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完整教学过程。只有将微课放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通盘考虑,融入教学流程之中做整体化设计,才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使微课的应用发挥更大的作用。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具备这样的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精神和协作精神,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合作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够较好地说明微课学习的认知规律,它将学习定义为“在一定的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包含四种要素,情境、对话、协作、意义建构。

1.课前应用阶段

首先,教师分析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的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开展教学设计,制作微课教学视频,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学习情境。因为翻转课堂是新生事物,教学流程与传统教学截然不同,所以教师应该详细考虑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阶段的教学特点,分层次制定每一环节的教学目标。其次,学生接到教师布置的任务后,利用微课资源自学,自主制订学习计划、控制学习时间、掌握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应随时了解与掌握学生学习进程,督促学生学习进度。教师可采用面授的形式,答疑解惑、检查监督,此外,师生间、学生间可以利用QQ群、微信、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沟通,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作用。通过这些途径,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督促学习进度,学生可以开展研讨、求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学习成果。

2.课上知识内化阶段

课上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新的认识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内化知识,课堂不再是教师讲授的主要场所,而是师生间、生生间协作对话、合作学习的场所。教学实践中,学生将课前自学的成果向教师及同学汇报,提出学习中难点、疑点,共同寻找答案;教师应该将课前自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的逻辑性,对所学重点内容进行点拨;之后,教师应该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问题,运用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精神;最后,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练习检验学习效果,发现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后辅导。此外,教师还应该布置家庭作业,督促学生回顾总结学习内容,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3.课后评价反馈阶段课后,学生总结反思

学习过程,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回顾教学重点,是巩固提高的阶段;教师也可以布置不同的任务,对学习效果存在差异的同学重点辅导,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这一阶段,也是教师课后反思、促进教学的过程,教师应该发现教学难点,总结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机制,寻找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由大学英语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分析和设计可见,微课能够辅助教师教学,帮助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意识,推动学生由“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四、结语

教育部即将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指出,“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建多元的教学与学习环境,鼓励教师建设和使用微课、慕课,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改造和拓展教学内容”。微课的应用具有广阔空间,教师应把握教学发展脉络,积极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开发优质微课教学资源,设计和构建基于微课的现代教学模式,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微课应用效率和教学效果,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晓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15-18.

[2]钟志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6(5):10-16.

篇3

[关键词]高职精品 资源共享课程 建设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246-01

前言

精品课程建设在“十二五”期间,被教育部正式的向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升级转型成功,精品开放课程的平台都是由教育部统一提供的。精品开放课程新一轮的建设在高校中正是开始了。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中,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其组成部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精品课程相比较,之间是存在不同的。对一流课程的评出是建设精品课程的重点,而网站资源则成为了评比和展示的资源,以精品课程为基础,在将共享进一步的开放就是我们所说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从而学习者可以课程网络学习资源服务顺利的使用。

一、设计容易操作和学习的课程

没有互动性的环节是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学习中的一大弊端,所以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应该要从学习者的整体出发,大家都比较容易接受,为学习者提供真正的方便,而并不只是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放在网络的平台上当做评比和展示的资源。

(一)设计理念网络教育资源无障碍的树立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团队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要将传统的观念改变,所设计的教育理念应该是网络教育资源无障碍的,在服务学习者的时候会更具有人性化,网络学习有着自己独有的特殊性,在对设计进行考虑的时候一定要全面,出发点要以资源的使用者和课程的学习者为主,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来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可以充分的发挥出其作用,进而促进人人共享、真正开放目标的实现。

(二)课程布局的设计要清晰合理

在对课程的布局进行设计的时候,要以课程内容为依据,课程内容的不同所选择的课程布局也是不同的。如果课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则需要使用线性结构,学习者只有对前面的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以后,在对后面的内容进行学习的会后才能够清楚地理解,一步一步有顺序的进销存学习。如果课程没有很大的学习难度,而且单元之间也是较为独立的,就可以使用网络结构,使用者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而对不同的模块或者单元进行选择。

(三)课程网页的设计要有吸引力

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有着极其庞大的资源,学习者在网上学习的毅力是很难坚持的,所以需要进一步的提高网页呈现内容的技术性。在设计课程网页的时候,最好可以变换色彩、字体,或者是插入一些图表、动画等,如此一来,学习者更容易被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网页所吸引。与此同时,网页文档需要有适中的长度、简明扼要的表述、适量的阅读量、掌握和了解起来都更容易一些,为学习者在网络上坚持学习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进而有效的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四)虚拟系统的开发力度要加强

设计课程的过程中,要将职业院校的特色充分的重视起来,对网络信息技术加以利用,进而使虚拟的工艺流程、生产线及服务流程等的开发力度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如此一来,学习者就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中进行操作,进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课程的操作及理论。“操作实践部分”最好是在每个模块中都有,学习者就有机会进行虚拟操作了,有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得培养。

(五)学习导航和指南的设计要简单合理

网络学习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学习是不同的,既没有老师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也缺少同学之间的互动,没有一个融洽的学习气氛,所学到知识也比较的零散。因此,在对学习导航和指南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尽量的简单而科学,可以帮助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更深入。学习者通过学习导航和指南的帮助,可以更清楚的指导这门课程该怎样学才能够更好的对其进行掌握,清楚地了解在整个课程中,自己想学的内容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更真实的了解和掌握。

二、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具体措施

系统运作的思想是每一个高校甚至是国家都应该具备的,而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这个项目应该被看成是一个需要持续推进的系统工程。而建设网络资源、设计课程规划、项目评审及相关的一些制度政策等都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部分。建设和应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一个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推进的系统工程。

(一)提供的建设技术平台要长期开放

教育部现在统一的提供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技术建设平台,使得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进一步的提高了开放共享度,而课程团队在设计课程的内容和组织教学的时候精力更加的集中,这样不管是在精力还是时间上都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

不过,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我国的集中申报评审方式还是自上而下。在申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时候,都有比较重的任务、紧迫的时间,这就给团队的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在资料的整理、资源的整合及上传上都比较匆忙。这就造成了教师感觉申报太累人了,也就不会主动地进行更新和维护了。

因此,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现有的形势需要进一步的改善,长期的开放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技术,团队教师在建设的时候才可以坚持下去,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教学资源更新以后上传上去,不仅申报压力有效的缓解了,而且还可以为精品资源共享n程资源的更新和维护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推广宣传的力度要进一步的加强

推广宣传的力度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有助于教师教育信息化理念的树立,深刻的认识到在网络社会的今天,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必然产物。随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有效实施,在网络上教学的内容及设计的理念是必然的趋势,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也是高校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和回报。公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不仅可以促进高校影响力的增强,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与此同时,对教师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是有一定的帮助的。而相关的政府部门也应该借助一些外界的媒体和不同的渠道,多宣传一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让广大的群众都能够对其有所了解。

(三)要采取激励措施和持续的政策

首先,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年度评估制度要建立健全,其中不仅要有教学内容、课程定位及教学队伍等这些静态的评估指标以外,还需要建立课程资源的访问量、更新了及下载量等这些动态的评估指标。评估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可以帮助不断地完善和改进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其次,评估检测机构也需要有专门的建立,不仅负责评估、分析及收集网络资源数据,还需要将学习者在使用中提出的建议或者遇到的问题向相关的团队进行反馈。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设完善的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有利的网络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坚持持久的网络学习,进而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在,在网络学习平台获得更多地知识,充实自己。

参考文献

[1] 王爱华,汪琼.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课程共享利用的对比研究[J].学术论坛,2013,(6):16-21.

[2] 刘冠华,胡树红.从MITOCW评估结果报告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76-80.

[3] 石娜,石梅香.高职网络精品课程资源运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8):38-39.

[4] 杨俊辉,吴阔华.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4):41-43.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多课程;教学资源

建筑工程中一些课程具有很大的相通性,如果能有一些多课程共用的教学资源库,学生熟悉并理解知识的时间会大大缩短,教学过程项目化也将会更容易实现。下面以建筑工程制图(识图部分)(以下简称识图)和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以下简称预算)为例,研究两课程共用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

一、预算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识图一般是预算的先导课程,可以说如果识图不合格,就没有办法进行预算。目前预算课程在图纸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普通图纸过于复杂,计算量太大,不适合直接作为预算课程的计算案例。不论是课堂讲解还是课后练习,时间都是有限的。相对来说,一般的图纸计算量太大,根本不可能作为该课程的教学案例。

2.预算课程缺乏一个系统的教学的案例。预算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课本虽然有例题和习题,但缺陷很多:

(1)例题不能真正反映现实操作过程,不能让学生学会数据和资料的翻查。真正的计算过程是要学生翻阅图纸、相关技术资料找到相关数据、资料,利用定额计算规则来完成,而书上例题都是把数据直接给出。如何通过图纸、资料找到相关信息,往往是学生计算的一大软肋,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例题、习题量少,不系统,不能让学生对预算有宏观上的把握,也不便进行课后强化。书上的例题、习题数量是很少的,而且所涉及内容并不属于同一个工程项目。

3.预算时,图纸识读往往花费很多时间。在课堂和实训时,学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往往不是工程量如何计算,而是不知如何看图。一则是建筑工程制图课并没有系统的图纸,学生对识图技巧掌握不系统;二则是图纸不熟,经常看了忘,然后又看,导致课堂时间不够用了,这也是上预算课无法利用真实图纸进行系统化仿真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识图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欠缺相关的建筑专业知识,不容易理解抽象的平面图纸表达的内容。建筑工程制图是第一学期就开设的,学生还没有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制图部分受到的影响还小,但识图部分就大受影响了。图纸上一些构件和布置,学生根本就无法理解,这就需要补充更直观具体的资料。

2.设计院的图纸绘制时往往不规范,不适合直接用于识图的教学。就是直接拿到真正的施工图纸,往往绘制的也不够规范,不能直接用于教学。

三、研究思路

现在急需这样这样一个资源库,它可以同时为这两门课服务。该资源库应具有以下内容和特点:

1.图纸模块:该图纸应难易适中,绘制规范,并能与课程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对识图课来说,一些制图符号、图纸的种类要齐全,且必须绘制规范,具有一定的识图应用价值。对预算课来说,工程量不宜太大,构造不宜太复杂,否则在有限的课时里很难将其算完。

2.识图课程:“专业知识拓展+配套习题”模块。由于识图开设得比较早,许多专业课如建筑构造等,学生还没有学,在看图时往往会遇到这类的问题。因此,在资源库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并配置图片、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图纸上出现的构件。如构造柱学生平时难以看到,在图上看到标注也不认识,但如果配上图片并讲解这些知识,这样学生对图纸的理解就会深刻很多。

3.预算课程:“课堂任务+课后强化+思路技巧”模块。针对预算课程,可以按教学进度编制课堂任务、课后任务,让学生能像实际操作中那样完整地完成一项工程。书上例图经常忽略了查图、看图的过程,而且往往做的内容东拼西凑,不是一个项目的,脱离了实际。由于是整套图纸,其过程性很强,很多预算思路和技巧就能得到体现,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预算。

四、研究成效

实践证明,对于学生的学习,该资源库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使得项目化教学得以实现。

1.两门课程可以共用,节省资源且与课程紧密结合。识图和预算两门课程都和图纸有密切关系,都需要有一套能紧跟主流构造、工艺,又能与教学紧密配套的图纸及相关资料。

2.对于图纸,学生在建筑工程制图课上已熟识,可以大大减少预算课上所花的精力,提高教学效率。在预算课上或者实训时,就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们图纸不熟悉,一套图纸翻了很久还没弄清楚构件的情况和想要的数据,这就给计算带来了很大不便,浪费了很多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任务往往很难完成。如果这套图纸在建筑工程制图课上学生看过并熟识了,这些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篇5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各个领域的相继开放,各行各业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加之对国际外语能力的较高要求,决定了应用型教育在培养本专业人才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和作用。

一、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本文由收集整理专业课程资源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较为传统,缺乏创新性

虽然我们一直在不断的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始终还没有摸索出一条最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模式,既让学生学以致用,又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在所有教师都想让学生好好听懂重难点时,教师就不自觉的开始了传统的讲授模式。因为我们怕学生单靠自己的力量或团队的力量无法学懂知识,教师放不开,学生很被动,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

2.实践学时偏少,实践教学随意性过大

学生没有国际货物买卖的感性认知,对课程的基本概念、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环节、各项交易条件、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规则等都难以深入理解,更谈不上灵活应用。单纯靠课堂理论教学是很难达到国际贸易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要求的。课程的理论学时偏多,实践学时偏少,占总学时的1/3,在实验教学上更为明显,如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的《国际贸易综合模拟》,我校是运用世格软件进行上机模拟操作,实验的随意性较大,会让课程之间的实验环节出现重复。

3.大多教师缺乏企业背景的实战经验

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到高校教书,缺乏实战的外贸经验。有些老师虽然有过相关的工作经验,但由于外贸业务流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变化中,已经很难跟上实践的操作。另一方面,老师们也很想去企业实战,但因为外贸是流程性事务,而且牵涉到公司的业务秘密,想找一家单位难度也很大,这就出现了教一套做一套的现象。

4.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的另一方面表现为“考试应急,考后忘光”的现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没有呈现一套系统的知识,他们总喜欢把课程之间的联系割断,这样对课程群整合教学资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应用型本科课程群教学资源改革的思路

课程群是指将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单门课程整合而成的系列课程,课程之间有横向的内在联系,又有纵向的连贯关系,但各自又自成体系,树立大课程观的一种理念。

1.国际贸易课程群的构建

面向专业的课程群建设坚持以学生的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逻辑联系为纽带、以教师团队合作为支撑、以质量效益为抓手、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的新型课程建设模式的原则。所以搭建“国际贸易”课程群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2.专业课的重要性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将所有课程分成了两大系列课程,分别是理论课程组合实务课程组。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将实务课程组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根据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情况,以“国际贸易实务”此门课的教学体系内容为核心展开。

3.结合专业分流方向构建课程群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大二第二学期将选择专业方向,目前主要有国际商务方向、国际货运方向和网络贸易方向,在设置必修的专业课如外贸函电、国际金融等课程的基础上,每个方向又有各自的专业课程。

4.基于企业岗位设置的角度构建课程群

根据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面向东北三省区域经济的中小企业,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基于外贸行业中所涉及的大多数企业所设置的通用岗位种类,考虑专业方向分流的课程,以工作流程为基础构建课程群。

三、课程群建设的探索

1.整合课程资源

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突出港口经济的特色,从大连中小企业的角度重新对课程群中的课程进行梳理,明确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划清各课程之间的知识界线,修订教学大纲、授课日历等。为了更好的体现课程的知识连贯性,目前我专业已启动了课程群教材的编写工作。

2.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突出“课堂教学、情景模拟、网络实验——三位一体”的创新教学方法。根据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改革,通过企业对外贸人才在产品上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上引入对具体产品的讲解。基本的思路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在上课时跟全班同学分享,以达到学生对很多产品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3.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群突出“实务”特点,即应以实践为主,充分利用国际贸易实务实验室、国际商务谈判实验室和国际商务单证实验室,增加开放性实验项目。比如上述的《国际贸易综合模拟》,以“任务驱动”为项目的实验指导书,让学生在局域网条件下能在寝室完成操作。另一方面实践教通过学校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去企业实习或观摩操作,或者请一些企业人员进课堂讲授经验,传授实用知识。

4.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课程群的建设需要教师发挥团队精神,在精讲2—3门课程的基础上,实现一人多课,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课程之间教学知识点的重复性。针对缺乏实战经验的师资情况,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5.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篇6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052-02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iochemistry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XIE Ying, XU Chongli, WEN Gang, GE Yakun, YANG Mei

Abstract The significance of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sele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content,

the methods of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etc are elaborated, combined with biochemistry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 construction, concept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mmon constructed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 has been put forward, obtained good results in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biochemistry; network teaching;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1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网络教学被更多地引入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许多高校为适应网络教学的需要,开发了相关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1-6]。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速度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网络教学的发展,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使用效率不是很高。因此,如何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方向,加强对网络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科学合理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是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对生物化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为高校构建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提供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2 生物化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目的

网络教学资源是开展网络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从网络教学媒体的特点来看,其最大优势就在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使学生享受到高水平的优质资源和信息化的学习支持。从学生的特点来看,除了生物类专业外,非生物类的一些专业也开设生物化学课,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各不相同。而网络教学的开展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因材施教。从生物化学课程特点来看,内容多,难度大,并且课时有限。网络教学的开放性,使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深入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要素,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科学选择。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配合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开发建设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网络教学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3 生物化学网络教学资源建?O的内容

课程基本教学资源建设 基本教学资源即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所必需的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考核方式与标准、课程信息、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习题、试题等内容,由教师总体设计,开课之前上网。教学资源自主开发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课件的制作,需要选择合适的模板,运用规范的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图表、动画、视频等媒体形式表达课程内容,合理搭配,优化组合,取得最佳效果。如生物化学反应原理利用动画表达效果更好,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大分子的认识与理解。

课件内容上要反映学科最新成果,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要穿插一些应用实例,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课件的制作应系统充实,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既考虑教师授课需要,也考虑学生自主学习需要,还能根据学科发展每学期进行补充完善,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

构建网络平台下的课外教学资源库 课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原则是突出主题,追踪前沿,充分利用互联网海量的资源,按照生物化学教学需要进行筛选、分类、编辑、整理,把与本课程相关的信息资源整合到教学平台,形成具有自己教学特色的资源。课外教学资源库内容包括生物化学研究进展、应用实例、生物领域科学家生平介绍和科学探索故事、生物化学相关网站、相关期刊介绍、考研试题、生物化学精品课和公开视频课网站链接等内容,汇聚最优质的学习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潜力。

建立在线答疑、交流系统 实现网络交互式教学的途径有讨论板、电子邮件等功能。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开设专题论坛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讨论、发表观点、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回应。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发起讨论,得到教师或同学的回应,有机会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充分表达,从而达到知识的升华,促进协作学习。教师还可以在线布置作业,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完成并提交。

4 生物化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方法

支撑平台的选择 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必须首先选择支撑平台。为了实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利用吉林化工学院引入的超星泛雅教学平台为支撑,使教师方便快捷地建设网络课程,开展答疑、讨论、作业等互动教学活动。

精心设计教学资源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环境,建立符合生物化学课程特点的教学资源体系,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教学设计思想。以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学习为根本目的,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制订具体计划,按照网络课程的规范与要求,精心设计与建设本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更新。

师生共建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各种需求,提倡师生共同参与,将资源建设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学生不仅能使用教学资源,还可以将资源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与大家共享。如教师主题,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自行搜集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后提交到教学平台,完成主题任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完成知识的建构。

5 生物化学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

教师辅助教学 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登录成功后,可以查看课程资源,进行长期的课程内容循环建设,组织教学互动活动,指导学生自我学习、自主讨论,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还可以建立习题库,根据每章节教学内容,从习题库中抽取适当习题在习题模块中。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登录后,进入生物化学课程空间,查看课程教学资源,在网上完成作业,进行互动交流、主题讨论等学习活动,也可以在网上复习课程内容,解决疑难问题,还可以把自己查到的有关信息上传到网上,与大家共享。

教学评价 教师通过后台可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通过学生上网的学习情况、习题完成情况、讨论参加情况、资料上传情况等进行基本的教学统计,分析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有依据地给出学生平时成绩。学生也可以与教师实时沟通,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6 生物化学网络教学资源应用效果

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学习素材,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了学科视野。师生通过交流彼此的学习资料,使得师生之间、不同年级之间、不同专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拓宽了教学空间,增加了时间,只要硬件条件允许,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入平台学习、交流、完成作业、复习课程内容,实现轻松愉快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篇7

【关键词】“网站建设综合实训”课程 混合式教学资源库 建设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34-03

教育部 2011 年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通知》,决定以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为引领,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提升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能力,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来开始尝试通过信息技术将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及终身学习结合在一起,进行混合式的教学改革。学校将信息技术应用渗透进课堂教学,通过教育途径的延伸,线上线下学习的结合,实现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以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从建设目标与思路、建设内容、实施方案、应用成效、特色与创新等方面对“网站建设综合实训”课程混合式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进行探索,以突出教学特色创新,大幅提升线上线下教学成效。

一、建设目标与思路

(一)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职业教育理念与远程教育理念混合,将网络资源的在线学习与离线学习混合,将传统教学资源与数字化资源混合,将真实环境的学习方式与虚拟(网络)环境的学习方式混合,构建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和数字化学习两种方式相融合的混合式教W。

(二)开发多样性混合立体化教学资源库。优化混合式教学实施方案,在改进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设计一套切合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课件、助学视频及动画、试题库、学习评价体系等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三)突出自主学习,强化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活动为导向,将传统学习方式优势和数字化网络学习优势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上下工夫,关注学习过程,加强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训练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力求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

项目以“教学团队集中学习讨论与培训(领会相关资源库建设理论)到企业、同类院校调研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进行学生学习需求分析教学元素设计与开发(包括学习理论、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等)教学模式重构,混合式教学资源整合混合式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项目研究总结,评价并进一步改进优化教学资源”的思路开展研究。

二、建设内容

通过对课程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深入融合,创新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教学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整合立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借助互动性强的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实现课程线上线下“双互动”,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最终使学生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面授教学设计。课程将“翻转课堂”理念运用到教学中。以分组教学的形式,将班级学生分别划分为 6 组,每组6-7 人,每组设组长 1 名。教学环节按照企业项目开发过程,穿插角色扮演。计算机网站建设实训室被拟为“广西南宁欣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担的工作任务是某商务网站投票系统、注册系统、留言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学生分别扮演网页(美工)设计师、Web 软件开发设计师的角色,教师分别扮演客户、项目经理的角色。

在课堂教学面授过程中,围绕网络学习中存在的疑点、难点,通过小组课前汇报、撰写计划、案例分析、协作学习、编码调试、作品评价等教学活动环节,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同时,课堂教学中的资源都可以从网络教学平台中获取。

(二)网络远程教学开发。课程提前一周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工作任务。网站资源库的网络教学对课堂教学提供全方位的导学助学支持。帮助学生了解课程、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提供学习方法指导、指导学生选择学习媒体和学习开发工具、提供学习心理辅导和在线交流等。

在网络教学中,适时导学材料、作业、辅导资料、知识拓展资料等学习资源;定期组织在线测试和集中辅导;策划组织在线答疑、主题讨论、典型例题与案例解析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协作学习,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在线导学、定期实时辅导和集中面授辅导等方式的结合,保证导学助学服务不间断地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三、实施方案

课程一般按照 5 个课时进行单元设计编写。以模块 1 中第四个工作任务投票功能实现为例。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其中线上学习 2 个课时,线下学习 3 个课时。

(一)课前准备。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领取工作任务单,浏览和下载资源对投票功能相关知识点进行学习,与组员之间讨论交流,进行学习资料收集与整理,制作项目需求分析,并根据项目需求分析,进行投票功能设计,确定制作方案。

(二)课中讲授。课中讲授可从以下步骤展开:(1)针对学生网络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提示学生疑点、难点的解决思路;(2)学生小组分工协作,完成程序开发、编码单元调试和集成调试;(3)教师对各小组执行进度和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提出整改意见;(4)学生课内讨论交流,根据教师建议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5)成果展示,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布置下一个工作任务。

(三)课后巩固。学生将作品修改完善后通过网络平台提交给教师,教师在平台上批改作业并给予反馈。师生在学习平台上针对教学问题进行交流。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拓展内容。

课程教学资源针对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与开发,主要见表 1。

四、应用成效

教学资源实践环节经历了两个课改班级的课程教学(即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按照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新编制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校本教材等资源实施混合式教学。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学生成为主体,对学习内容兴趣增大,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慢慢参与到项目中,体验工作角色的魅力。其次,学生能够自主思考、探索,进一步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宽了学习的途径和渠道。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明显增强,课堂授课学习氛围有较大的改观。

同时,第一阶段实践教学环节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课时限制,一开始选取的教学内容难度偏大,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线上工作任务,增大了线下教师课堂教学指导难度。二是学生网页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自主开发设计网页的时间和空间不够。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难以自主开发网站,优秀学生作品较少。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第二阶段实践教学环节中,课题组成员反复研究总结,并提出改进方案和下一步研究工作计划。一是对现有的教学内容筛选和提炼,寻找适合课堂教学的企业实际项目,修订出切合实际教学需要的校本教材,进一步进行线上线下学习时间分配和资源建设。二是搭建“网站建设综合实训”课程资源库网站,丰富课程资源库,为学生课后学习和探索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经过两个阶段的教学实践研究,课改班级学生较非课改班级在课程综合成绩、网站开发综合能力上有较大的进步和提高。如图 1 所示。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对完成实践教学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88 名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如图 2 所示。

五、特色与创新

(一)与竞赛项目对接的教学资源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积极探索新思路,开发微课视频、制作助学游戏、搭建课程网站,将所有教学资源集成在一个平台。既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大V、教学计划、整体设计、单元设计等教学资料,又涵盖了教学课件、课程素材、学习手册、优秀作品等教学资料,资源强调多而精,极大程度上丰富了课程多媒体资源库,扩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将课程学习延伸到了课外。

结合相关竞赛标准,在教学目标上提出高要求,学生不但能够掌握网站规划、网站功能设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能使用动态网站技术独立完成建站工作,对现有的成熟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团队合作完成小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以及产品的测试与维护。真正做到以教学资源促进竞赛项目,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二)创设“工作室制”的资源学习环境。引入企业“工作室制”的教学环境设计,将企业真实环境带入课堂,教学环节按照企业项目开发过程,穿插角色扮演。模拟企业环境的教学情境设计,重在全面培养其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与规范等综合素质。

将企业项目开发流程贯穿课程教学环节,严格按照“网站策划网站整体设计静态网页设计动态网页设计数据库设计网站测试网站上传网站更新维护”整个标准的企业网站开发过程进行设计,促使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边“用”边学。

(三)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资源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深度挖掘企业资源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契合点,利用企业资源更好地改善课程教学质量。依托企业资源,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重构课程内容体系,结合岗位分析将企业实际项目融入教学内容,使得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升课程教学整体水平。

内容重构以就业岗位定位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作为重要依据,课程将企业实际项目融入教学内容,以 3 个子项目12 个典型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通过参与网站项目制作,亲自体验“网站策划―网站整体设计―静态网页设计―动态网页设计―数据库设计―网站测试―网站更新维护”整个标准的企业网站开发过程。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对接就业方向,接轨就业岗位,切实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企业资源的注入使课程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该混合式教学资源已经实际运用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验班级的课堂教学。对完成实践教学的专业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通过混合式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学生学习兴趣更为浓厚,迟到旷课率减少,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所提高,改变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同时也提升自学能力和职业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程建钢.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强光峰.科学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四个关键[J].基础教育参考,2015(7)

篇8

论文摘要:从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内容、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具体方案和应用措施,为公共体育课程实现教学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是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途径川.近几年,在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能够反映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新成果、体现现代教育思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教材及相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但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总体建设上仍处于探索、提高的阶段.因此,我们就必须在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加强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形成体育教学的信息化,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概念、内容和特征

立体化教学资源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是数字化时代教学现代化的标志,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网络化,优化教育资源诸要素配置的重要途径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立体化教学包、教学资源库、学科(专业)网站,也可以把它们分成三个层次.它具有以下特征:数字化处理、光盘化存储、多媒体显示、网络化传输、学习资源系列化、教学过程智化等囚.这样的特征能够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实用化的教与学需求.

2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

公共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中介,能够反映社会的要求,并受到体育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为实现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体育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就必须包括知识、技能、情感、身体发展等四个方面.教学理论主要包括:体育卫生知识、人与环境有关知识、体育保健知识、人体解剖与生理有关知识、运动营养学基础知识、人体健康知识、传统养生知识等教学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促进身体全面发展的内容、竞技性内容、娱乐性内容、保健性内容、情感性内容(体育游戏类)等.教学形式是以室外的运动实践为主,理论教学为辅,使学生在学习各种运动技能的同时进行身体素质的锻炼与培养.

3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3. 1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路

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结合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步骤进行建设,首先,要建设公共体育课程的立体化教学包,完善基础的教学资源;其次,要整合基础的教学资源,建设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资源库;最后,要建设大学体育专业网站,提供综合的网络服务.

3. 2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

3. 2. 1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包

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包的建设要以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主,重点开发公共体育教学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的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和技能锻炼指导书、试题库等,以及开发用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复习的PowerPoint电子教案、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助教助学的CAI课件、提供学生自学自练的网络课程等同时要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呈现包括纸质图书、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物等多媒体、立体化产品形态,使这些内容相关、表现形式各异的教育资源,既有重复和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如图1),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3. 2. 2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库

在完成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包建设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将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指标体系和课程教学包应用数据库、高级编程语言和媒体制作软件开发形成学习系统.使体育理论知识形成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流媒体等各种素材,并按照课程、知识点的树状结构排列,便于教师、学生按内容检索;为体育实践教学提供运动技能的仿真练习、模拟系统,以便于学生学习各种运动技能.同时还要完善体育教学资源库的管理系统,以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查询和运用,形成整个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如图2).

3. 2. 3大学体育网站

大学体育网站的开发要根据专业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站为门户进行建设与实践.建设的内容应包括教学网站、课外辅导网站、体育知识网站等几个部分(如图3).教学网站包括教学管理系统、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测试、教学评价和反馈系统等;课外辅导网站包括课外锻炼知识、俱乐部活动、校园体育竞赛组织与训练、场馆器材情况等;体育知识网站包括各类体育网站的链接、体育学术网站的链接等.使公共体育课程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将数字化学习资源、虚拟化网络空间与传统的课程资源及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师生之间利用学校、课堂、网络、通讯、生活实践等活动方式将体育运动的知识学习、经验建构和社会体验联结在一体,形成高质量的教学过程.

3. 3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实施

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公共体育课程丰富的专业资源,而且还需要数码相机、扫描仪等外部设备的支持、计算机专门软件开发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参与.从整体来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个高校要协调好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相关的师资队伍,共同努力进行建设;二是技术手段的准备,以现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开发工具为基础,配置用于开发的软硬件平台,建设教育信息化的主干道,并应用先进的资源建设技术、工具和手段;三是聚集优秀的师资力量,整合出优筹 立体化教学资源;四是制定合理规划,分期分批,稳步实施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4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比较滞后,体育教学中只是简单的以教师教学为主体来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学生以盲目的模仿练习为主,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学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等都满足不了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师生对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以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4. 1提高师生综合运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能力

一是要提高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其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二是提高体育教师运用PowerPoint多媒体教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的能力,及运用多媒体形式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三是提高学生网络教育资源的应用能力,自主高效地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与交流,从而提高教育信息化的程度.

4. 2以立体化服务保障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需要立体化的服务来支撑.首先,学校公共体育教学部门要实现动态化服务,将体育教学和体育相关服务延续到学生的整个学习期间,以满每一个学生对体育教学资源的需求;其次,通过体育教学资源数字化信息服务系统,为师生提供多类别、多形式、多阶段的教学资源应用服务,形成服务形式的立体化;最后,形成服务对象的立体化,任何教学单位和个人都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获得内容丰富的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资源.

篇9

关键词:中职 畜禽解剖 虚拟仿真 实训教学资源

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在高等职业院校,特别是一些工科类专业课程的建设中应用比较广泛,对提高实训水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在中职,特别是农业类专业中应用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此,开发和应用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也应作为中职农业类专业建设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项目予以重视。本文以畜禽解剖生理课程为例,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从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建设的背景分析入手,阐述农业类专业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开发的内容及其应用。

一、资源建设的背景

1.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开发是信息技术在专业教学应用的需要

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知识信息传递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学科知识信息传递的角度来思考,信息技术具有效率高和效能高的特点,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之一就是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而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的开发则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形象而具体的体现。

2.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开发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现代化的需要

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应能满足教学、实训、科研等多方面的需要。一是适合教师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受资金、场所等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将大型的流水线和重型设备搬进实训室,就需要将这些操作对象和设备经过模块化、模拟化、仿真化处理,使之既具备实物的一切特征,又能放在一定的空间里作为训练工具,从而有助于教学应用。二是适合学生学习。实训基地建设必须根据学生实际,制订详细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即便于学生使用与掌握,又能使学生感受到课堂上无法感受到的职业氛围,达到教师授课生动形象、学生操作方便的目的。三是适合经济发展。中职培养目标必须与区域行业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培养的学生不仅能直接从事生产一线操作,还能成为引领行业技术革新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开发是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需要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是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满足专业建设需要。职业教育资源的开发,要求能满足校内教学中理论验证及单项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技术的应用能力等多方面的需要。二是满足公共服务需要。资源开发需有利于面向区域企业及兄弟学校开放,实现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资源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满足学校发展需要。专业资源建设的规划、建设必须服从学校整体规划的需要,不仅要为其他专业的规划、建设提供示范,还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从而更好地发挥基地的投资效益。

二、资源开发建设的内容

1.资源开发的技术基础

中职畜禽解剖生理课程是养殖及牧医类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其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开发依据的技术基础为三维动画,即在计算机中建立一个虚拟的三维世界,按照要表现对象的形态结构和大小建立一个模型及场景,并根据要求设定形态结构的运动轨迹、过程和其他动画参数,最后按要求为表现对象赋上特定背景,都完成后让计算机自动运算,生成特定的画面。

2.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搭建

将三维动画技术应用于课程资源的建设并实现共享,还需要建立一个技术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用来解决资源的建设、整合、开放与共享问题,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虚拟实验教学环境。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方案设计是从虚拟仿真实验应用、教学资源、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四个维度切入,从而解决实训应用的统一管理,达到教学资源最大化。

3.动物虚拟仿真解剖软件

动物3D虚拟解剖软件主要是依据动物解剖学的教学要求,采用三维立体仿真技术,根据采集到的特定动物真实影像的解剖位置及比例参数,对犬、鸡等特定动物进行3D真实还原。软件设计主要是基于系统解剖学的教学理念,对特定动物各个系统的解剖结构进行逐层讲解与展示,从而充分展示各个解剖结构特点和内在联系。

动物3D虚拟解剖软件共有三个模块:结构认知、随堂练习、随堂测试。结构认知模块可对动物各个器官进行360°全方位展示,可从各个角度对特定器官进行缩放、旋转观察及拆分操作,对动物多个系统整体结构有立体的认识。同时,还可对单个器官结构进行放大观察,使学生能够观察到微观复杂的解剖结构,如具体的神经、血管、淋巴等。重要的解剖结构还会有文本注释,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学习及理解。随堂练习和随堂测试模块,可检测学生使用解剖软件后的学习效果,可有效反馈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三、资源的应用实践

1.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3D为基础的动物解剖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其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示动物主要器官系统的解剖结构、内部形态,改变以往仅靠有限的实物展示、挂图或文字描述等途径,通过动画演示并配以图解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更直观有效的方式加深对器官结构的认知,且这种实训过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实施。比如在动物循环系统的教学中,以前一般先是用静态实物或挂图展示心脏及血管模型,再通过文字反复描述循环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的过程,内容抽象,教学一般需要4课时,现在通过3D解剖软件演示教学,学生只需2课时就可轻松掌握。

2.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学

现代教学提倡一对一的教学,其教学模式是灵活的、多样的,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这就需要创设适合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虚拟仿真教学实训软件设置了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菜单功能,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的程度,随时打开学习链接,针对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选择性地反复开展学习,同时,还可通过配套的测试内容反复练习,直至将知识点完全掌握为止。比如学习泌尿生殖系统的解剖结构,教师只要做一次讲解和点评,学生就可根据自己的了解程度,通过3D演示资源有所侧重地去自主学习,掌握相应器官的结构特点,让学生感觉有趣而不枯燥。

3.有利于降低教学成本

实训教学作为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教学手段,其教学成本占据了教育成本的大部分。虚拟仿真实训资源的开发应用则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以畜禽解剖生理课程为例,由于该课程涉及的实训对象为畜禽,如果每搞一次实训就解剖一个或多个畜禽,反复实训就需要解剖更多的畜禽,其教学成本是相当高的。一次性投资开发应用仿真实训资源,师生不仅可随时实训、随时测试、反复实训,而且不需要增加新的成本,显著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益。

篇10

关键词: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应用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125-02

经过近30年建设,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已成为一个覆盖广泛、理念先进、设施完备、面向基层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近几年来,电大教学手段实现了更新换代,网上教学成为其重要的教学形式。现代远程教育的本质是基于网上教学资源的教育,网上教学资源的质量将极大地影响电大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质量,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开放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现代远程教育必须拥有充足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必须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建设的效益体现于应用。

一、 电大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的现状

网络教学资源是一种新型的媒体,是利用多媒体和流媒体技术,通过网络表现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活动的综合性教学系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办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实施以来,网上教学资源成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性、灵活性、动态性、交互性、易用性等许多优势,是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大开放教育师生重要的学习手段,网上教学资源的质量将极大地影响电大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质量。

开放教育学习的网上教学资源依托电大在线教学平台,分为三级电大教学平台,分别是:中央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省级电大在线教学平台、市级电大在线平台。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主要体现在网上课程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指导文件(教学大纲、课程说明、教师介绍、课程考核说明、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教学实施方案、课程实践教学方案等)、教学辅导、IP课件、直播课堂、VOD课程资源点播等栏目。

网上教学资源对学员自主学习的帮助很大,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首要的解决办法是通过教学平台查阅资料等。学员对网上教学资源的利用也主要体现在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了解教学指导性文件,收看直播课堂和专家教授的讲座,在教学辅导和IP课件的辅助下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二、电大网上资源建设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网上教学资源中的内容虽然很丰富,但针对性不强,更新也不够及时

教学指导文件(包括课程说明、教师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使学生对有关课程性质、学分安排、学习方式、教学主要内容、师资配备、媒体资源、考核等课程基本信息有了充分的认识,对学生全面了解课程有实质性帮助。但网上课程资源只注重大众化教学辅导,只是对课本重难点的简单重复,没有更新的、更有针对性的资源。这样的教学辅导不能满足成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而且师生交互性较差,不能及时的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二)自建教学资源中的直播课堂、IP课件栏目资源不够充足,有待加强

网上教学资源中,课程的学习辅导栏目中的内容比较全面、系统、精炼,重点、难点突出,覆盖所有知识点,能够解决学生学习中普遍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但在线平台中的IP课件和直播课堂这些栏目,资源仍不够充足,而且,那些由教师根据自己的习惯、认识和理解制作的网络课件,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专业的技术指导,往往质量不高,既不方便用户使用,也不便于后期的更新、维护和管理,有待丰富和加强。

(三)动态资源相对较少,可交互资源不多,教学资源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提供的网上学习资源种类比较丰富,包括文本、视频、动画等各种形式。但仍是“静”多“动”少,距满足学习者不同层次需求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现有的网上教学资源中大部分课程仍然是以文本教学材料(课程介绍、各章重难点辅导、习题及期末复习等)或是简单的网络课件。这就要求我们能根据学生需要,随教学过程适时推出动态网上资源,如:讨论、答疑、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室等,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目前,网上教学资源相同的多,共性的东西多,个性化的东西少,无法满足学习者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学习需求。

(四)网上师生交互活动问题突出

网络为师生间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途径。网上交互活动(包括实时性和非实时互)仍然很少,学生和老师之间不能展开很好的及时有效的网上学习交流。实时交互活动安排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就网上非实时互活动而言, BBS讨论虽然可以向某个老师提问,但由于BBS中帖子比较多,而且各种问题混杂,往往使任课教师回答问题比较滞后,或者由于问题问得不太明确而造成根本没人回答的结果。网上师生交互问题突出。

(五)电大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存在许多不适应教学资源建设进程的因素,教学资源质量有待提高

部分专兼职教师目前还不适应网上教学形式,对这种新的教学形式还不是很接受。他们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仍然是重常规教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打天下”。殊不知,网络作为时代进步的产物已经形成了师生间可以永久分离的教学形式,通过网络可以达到比面对面授课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都很高,但在网络应用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也只是应用简单的PPT,对其他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如流媒体课件)只是了解,而没有实际应用操作能力。

三、电大网上资源建设的改进措施

(一)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进行网上教学资源的设计制作,开辟新的领域增加师生交互

由于学生的地域差异、背景差异等,我们在网上教学资源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和实际需求,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特点进行资源建设。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是师生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分离状态,学习者必须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利用多种媒体资源自主学习。所以我们的网上教学资源必须提供多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员的个体差异,随教学过程适时推出动态网上教学辅导资料及讨论、答疑等,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可随时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补充、了解相关内容或拓展自己的知识水平,所以迫切需要促进网上交互功能的实现。

(二)加强网上教学资源建设的整体设计,整合、优化网上教学资源

在网上学习资源的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固化资源和动态资源的关系。在进行课程总体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层面、学习需求和学习状况,综合考虑多种媒体的合理使用情况、网上教学资源的总体设计情况,网上教学资源及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动态教学资源与传统媒体的优化配置问题。在课程已经完成了传统媒体(文字、音像)的建设前提下,应尽快根据课程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建设直播课堂和IP课件等视频教学资源。在进行网上资源建设时,应增加在线测试栏目,有助于学生自测学习水平,通过反馈,研究更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式等。这样可实现人机交互。练习题的设计应尽量加入交互方式,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对重点和难点问题,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效果,展现其内涵,使学生能深刻体会,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对专兼职课程责任教师的网络教学资源整体设计和建设能力的培养

网上教学资源建设的现况不尽如人意,同教师对网上教学资源建设的认识不到位有关。我们认为,不能过分强调传统媒体,而对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重视不够。不能有应付任务的想法,而要积极主动的考虑如何把网上教学资源和传统媒体完美结合,并投入到网上教学资源建设中去。对网上教学资源建设作好总体设计,不仅仅是如何操作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充分地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从而建设出一批适应开放教育特点的教学资源。同时教师要更加强化对学生的服务意识,要提供实时的和非实时的全方位教学支持服务。应根据有关学科特点和课程教学过程的特点,包括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建设与此相适合的网上教学资源,并加以科学的组合,充分发挥不同的教学媒体的优势。教师更要重视各种教学媒体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形成具有自己特色,满足个别学生需求的网上资源,使其更具个性化、动态性和交互性。

参考文献

[1]吴结.论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原则[J].继续教育研究.2004,(04).

[2]林君芬,余胜泉. 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 现代教育技术.2001,(1).

[3]黄晓斌. 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与思考 .教育技术〔J〕.2003,(3).

篇11

关键词:网页美工;课程调研;教学资源库;MOODLE;教学实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随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大力推进与发展,高职各专业都在集结力量整合资源,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教学资源是为促进教学有效开展所提供的包括教学资料、教学环境及教学支持系统等在内的各种资源,也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者与学习者能够利用的一切要素。其中教学资料主要包括教材、教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图片、声音、视频、动画、案例等能够创造一定教育价值的课程相关资源,信息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在这方面体现得更充分,需要包含各种电子化形态存在的教学材料,包括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数字化形态的资料。信息化教学环境最主要的特征在于网络教学的互动性与自主性,教学者如何组织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有效开展预习、学习与巩固学习,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是尝试或者正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高职学院各专业团队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在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法理论基础指导下,针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商务网站平面美工》的教学现状与特点,在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模块化对象导向动态学习情境平台下建设教学资源库,整合各种电子化资源,将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无缝结合,充分实现教学做为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深化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性研究,实现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教学设计或课程创新,并推广到其他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中,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一、《商务网站平面美工》课程调研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所的《2013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目前电商企业最急需的人才类型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型人才需求占到了28.57%。技术型人才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美工人员,电商卖的就是图片和文字,美工人员成为企业标准配置的人员,要求具备视觉营销的思维,设计能力强,并熟悉网页设计技巧;另一类是IT人员,电商企业依靠高度信息化产生的效率取得竞争优势,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维护是企业的核心能力。通过对湖南省内各大电子商务企业进行人才调研,我们发现,“跨界”人才是电子商务行业的最爱。一个好的电商运营人才必须既精通互联网,又精通营销推广。一个好的电商视觉设计必须既精通设计美学,又精通视觉营销。同时,大部分毕业后自主创业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能够组织或者独立完成产品拍摄、图片处理、店铺装修以及企业网站建设等工作,是他们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图1 电商企业最急需的人才类型

二、MOODLE平台概况及与环境搭建

目前,高校建设教学资源库平台主要通过自主开发资源平台、大学城空间平台与免费的教学管理平台三种方式。其中自主开发资源平台,需要团队拥有专业的信息技术开发人员,像电子商务专业团队侧重于商务人才,技术开发人员比较少,前期开发与后期维护管理都将一个大的问题。大学城空间平台是融合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在线教学平台,拥有课程设置、作业等各方面功能,但平台后台代码不开放,有些内容需要进行付费,使用者不能自己注册,需要机构认证付费才能使用,缺乏足够的自主设计与控制权。免费的教学管理平台有很多,其中主要以MOODLE、eFront Learning、Ilias、Dokeos、Sakai、Claroline、Atutor、Olat为代表,它们被越来越多的教学者与教学机构接受与使用,因为它不需要太多的编程能力,即使你是新手也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工作。其中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模块化对象导向动态学习情境平台是使用者最多的一个免费开源课程管理系统,也被称之为学习管理系统(LMS),它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作为设计理论,认为教学应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和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以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反思,以开拓学生思维、创新与实践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独特经验去建构知识,并努力为学生的建构知识提供大量的认知工具,不断开拓学习时空,增强学习能力,使之获得学习的成功。网络信息技术为建构主义学习提供了最理想的认知工具。

与其它课程管理系统相比,MOODLE平台具有很多优点,完全不需要付出任何使用费用,界面操作方便简洁,可以在任何支持PHP的平台上安装使用,拥有很强的在线交互性,能够满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各种互动需求,对于有一点编程能力的教师来说,还能进行平台的二次设计与开发。教师可以全面控制课程的所有设置,还可以限制其他教师的访问与操作,可以以星期、主题或者社区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与安排,拥有包括论坛、测验、资源、投票、问卷调查、作业、聊天、专题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灵活课堂配置,能够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活动进行全面的追踪与关注,快速实现课程包的下载备份与恢复。教师可以在作业模块布置作业,学生可以上传不限文件格式的作业内容到服务器,教师在线批改作业打分评价,教师的反馈会实时显示在每个作业的作业页面,并且有EMAIL反馈信息通知。教师可以自定义考试题库,随机组织试卷供不同的学生与班级使用,同时系统对在线测试题目进行自动评分。同时,还拥有聊天、投票、论坛、问卷调查等功能,最重要的是,MOODLE还拥有超强的资源模块功能,可以支持显示任何类型与格式的WORD文档、PPT、FLASH动画、视频和声音等文件,这为我们顺利开展教学提供了基础。

基于MOODLE种种优点,课程组选择了MOODLE教学管理平台作为教学资源库运载平台。首先选择在学院的局域网的虚拟机下进行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的搭建试验,通过以下步骤完成了网络教学环境的平台:

第一步:数据库环境搭建

MOODLE平台是基于PHP脚本语言编写的开源程序,它的数据保存在数据库。在安装MOODLE前还需要先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我们采用PHP经典组合:Apache、MySQL和PHP来建这个数据库。目前将这三个软件打包一起安装的软件包有很多,比如PhpStudy、XXAMP等。phpStudy是一个PHP调试环境的程序集成包,集成了最新的Apache+PHP+MySQL+phpMyAdmin+ZendOptimizer等各种程序。XAMPP(Apache+MySQL+ PHP+PERL)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建XAMPP软件站集成软件包,可以在Windows、Linux、Solaris、Mac OS X等多种操作系统下安装使用,支持包括英文、简体中文、繁体中文、韩文、俄文、日文等多种语言。两个软件包安装起来都非常方便,都可实现一次性安装,无须配置即可使用,是非常方便、好用的PHP调试环境。我们选择的是PhpStudy集成程序包进行数据库环境的搭建。

第二步:MOODLE平台的安装

MOODLE官网http://上有各种版本的MOODLE软件,注意MOODLE的版本要与Apache、MySQL、PHP等的版本保持一致,不然互相得不到很好的兼容。将Moodle压缩包解压缩至PHPstudy的安装目录下的WWW子目录中,打开IE浏览器,在其地址栏中输入http://localhost,开始MOODLE系统的安装。为了让MOODLE更好地支持中文,还需下载中文简体的语言包,将其解压后直接放在moodle/lang/下即可。

第三步:平台的访问

管理员添加《商务网站平面美工》课程,管理员可以开放自主注册的权限,也可关闭注册权限。注册成功的教师与学生输入局域网地址即可登录《商务网站平面美工》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平台,开始进行课程学习、讨论与在线测验等各种任务。

三、《商务务网站平面美工》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情况

课程组研究团队结合企业调研情况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将《商务网站平面美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图像图形处理软件PHOTOSHOP,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与视觉营销设计能力。

本课程分为四个模块进行展开,分别包括:

模块一:主要让学生完整掌握PHOTOSHOP软件的使用。

模块二:数码相机的使用与产品拍摄的方法,要求学生掌握正确使用数码相机,对常见商品进行拍摄,并对拍摄后的照片进行图片处理。

模块三:网店色彩搭配、布局、装修与设计,要求学生了解网店装修知识的基础上,融合了创意与色彩的运用技巧,并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商品页面设计的趋势,以及流行的设计技术,主要讲述网店装修所需要的知识,以及店铺页面的布局与视觉元素设计、页面色彩搭配、图片处理、普通店铺的装修和旺铺的装修。

模块四:本模块以典型企业网站为载体,通过商务网页设计导引、商务网页布局与设计、网页效果图制作、静态页面制作、DIV+CSS网页布局五个学习型项目的创设,对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基本原理及实现方法进行了系统介绍及完整展示,让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制作出美观大方且能体现企业商务访求的网站。

根据课程各个模块内容的要求,课程需要整合各种教学并规范课程的教学管理,提供交互方便高效的在线教学平台,开发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教学资源库。课程组教师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对《商务网站平面美工》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行分类,主要划分为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岗位需求、文本教案、PPT课件、教学视频、课堂资源、进阶练习、任务扩展、顶岗实训、学生作品、素材等12个类别。以主讲教师负责制的方式,协作开发出12个类别共将近500个教学资源,供教师与学生在线教学使用。探索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的现实意义。

《商务网站平面美工》课程的首页导航如图2所示。

四、《商务网站平面美工》课程在MOODLE平台上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应用

课程资源库建设好后,课程拥有了丰富的资源,课程组成员进行了各种尝试,不断探索利用MOODLE平台将商务网站平面美工教学与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整合。

针对课程需要反复实践与MOODLE网络化的特点,我们研究的重点在于针对MOODLE平台在课前预习、课中教学、课后扩展这三块的应用与思考。在实践过程中,采取了传统课堂与在线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尝试与探索,教学的方式也由单一的电脑机房观看教师的实践操作演示讲解,转为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的多元化方式。

课程组将《商务网站美工》整个课程划分为了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就是一个项目任务,每个项目任务里面有多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就是一个教学主题,我们尝试将每一个教学主题定义为一个教学任务单。

①课程组将教学任务单放入MOODLE平台上供学生在课前了解整个教学主题与任务,并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登录网络MOODLE平台进行知识预习,并完成相关练习,使学生提前熟悉教学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师通过查看课前预习练习提交的情况,可在课前掌握学生预习的基本情况,从而做为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基础,也更容易抓住教学重点与难点,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任务。

②课堂内教师登录网络平台,打开教学任务单,随机抽取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任务进行评价,引入本次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登录教学平台,根据教学任务单的安排,观看教学视频,下载课堂素材,完成作业,并上交作业至平台课堂作业版块,课堂内教师面对面地答疑解惑。

③课后布置课外作业,进行任务扩展。课外作业的设计非常重要,课外作业是对本次教学任务的巩固、梳理与延伸。我们根据每次教学主题的特点与要求,精心构思设计出相应的课外作业,用以补充有限的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或协作交流,教师扮演好指导者、参与者、咨询者、设计者和调解者的角色,从而对教学任务进行深化理解与掌握。学生完成任务扩展作品后上交至课外扩展作业版块,并在平台上讨论区与论坛区提问,教师在线解答。

④课程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任务结束后,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我们利用MOODLE平台上的测试板块主观与客观题,让学生在线做答,系统自动评分,以此检测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同时,对于主观设计题,我们采取人评与机评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团队自评、团队互评与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并利用投票版块了解学生对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反馈。

五、结束语

通过为期两年的研究与实践,课程组完成了《商务网站平面美工》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逐步搭建好MOODLE在线教学平台,精心设计教学模块,对2013级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教学实践,学生反映非常好,着重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让教学更加深入有效。同时,利用网络在线教学,可以形成更多的再生性学习内容与知识点,让自主探究学习达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Z].2010.

[2] 张洁.基于世界大学城的空间课程《Sql Server数据库基

础》的开发[J].电子世界,2013,(5).

[3] 袁鑫.基于Moodle的高职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

设的研究[J].科技广场,2013,(8).

[4] 胡彩玲,周静,陈东旭.基于世界大学城的《有机化学》

空间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广州化工,2012,(11).

[5] 罗治安,,李福胜,曾德昕,隆献.基于世界大学

城网络平台的空间资源课程建设与应用――以《社区康

复》课程为例[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2).

篇12

摘要:微课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应对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冲击与挑战,开发优质微课教学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微课应用效率和教学效果,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纵深发展。

关键词:微课;混合式教学模式

无线网络的覆盖和移动通讯设备的日新月异,促使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认为:“微课符合时代的需求,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个知识点进行充分的、有趣的讲解,符合当今紧张的学习生活节律。”微课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它短小精悍、主题鲜明、易用性强,既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对教学进行有益的补充,也可以作为优质资源集合在翻转课堂、慕课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和各类学习软件之中,它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在教学中拥有广阔的前景。为了应对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冲击与挑战,适应现代化环境的教学形态,探索大学英语教学中微课建设的方法与策略,将有助于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引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

一、微课的概念和内涵

在中国,微课的概念自2010年引入,是一种新兴领域的研究。微课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12—2013年是第一阶段,研究者主要关注微课的界定、微课开发与制作、微课的教学方法等课程建设方面的问题。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他在2011年提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2013年,胡铁生又重新修订了微课的定义,认为“微课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2014年,关于微课的研究进入第二阶段,研究者将微课与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联系起来,开始探索微课网络资源的建设与运用,胡铁生提出,“微课程应该定位于一种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和呈现载体的微型在线视频课程”[1]。由微课定义的不断更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微课内涵的发展轨迹,人们对微课的理解由“微型资源构成”到“微型教学活动”再到“微型网络课程”,朝着立体化、课程化、系列化的方向迈进。微课应该具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微课顾名思义是微型课程,授课时间短,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第二,微课是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视频教学资源,并通过网络为载体传播、共享,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交互学习活动;第三,微课是一段完整的教学过程,授课人要准备完整的教学资料,课前设计教案与课件,授课时既要讲授知识点,也要合理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课后要对教学进行反思;第四,微课的教学内容为某一学科的具体知识点,可能是这个学科的某个重点、难点或一个考试要点等,并非是对整个教学章节或者一门课程的讲授。

二、大学英语课程微课资源制作的方法

微课制作要精心设计,突出教学内容,微课应该具有一定深度,能够带来学习者知识意义的螺旋式上升。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讲解生动形象、互动性强的教学视频受到普遍的欢迎。总的来说,微课的质量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具有教育性,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组织有序,教学环节完备,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教学方法准确,视频效果形象新颖,生动有趣,配套练习富有启发性;二是具有技术性,确切地说,微课集技术性、艺术性于一体,视频制作技术成熟,画面效果协调,布局美观大方,视觉效果好。把握好微课制作的原则,才能作出有吸引力的作品。大学英语微课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确保微课教学过程完整

微课是一段完整的教学过程,参考课堂教学的流程,可以将微课教学大致分为“前端分析———导入———讲解———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阶段。前端分析是学情分析,是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分析判断;导入部分要生动形象,与教学任务密切相关,能够针对英语教学内容的特点,真实形象地联系具体场景,准确而迅速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吸引学习者去主动探究;讲解要清楚,重点突出而且详略得当,语言富有启发性;总结要简单明了,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布置作业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复习,适当的练习能够强化学习效果。总之,微课视频要逻辑清楚、内容完整,尽量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2.精心选择微课教学内容

就外语学习而言,微课可以选择的内容包括语法教学、词汇教学、文化教学、篇章理解、听读写译能力技巧等。在选择微课的教学内容时,应该遵循几个原则:一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一个单元细化为若干个不同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每一阶段的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讲授的知识点,制作微课视频。二是微课选题要实用准确。教师对讲授内容加以提炼,归纳出重点和难点,再生动形象地加以展示,使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三是微课的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微课视频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习者的基础,抓住学生认识的特点开展教学设计,使微课视频既有实用性又具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教师在布置微课学习任务前,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微课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Why(为什么学习微课)、What(微课学习了什么)、Where(哪里是学习重点和疑点)、How(如何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3.提高视频制作质量

微课制作的形式主要有五种:教学录像型、屏幕录制型、多媒体讲解型、动画讲解型和视频剪辑型。微课建设到达一定程度时,应该制作一些优质教学资源,高水准的微课视频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尤其在一个微课专题中,如果个别微课制作质量不高,将影响整个专题的质量和学习效果。目前,技术人员、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努力中提高了微课制作水平,出现了一批内容新颖、制作水平高超的微课视频,教师可以在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官网、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官网等众多网站中寻找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三、构建基于微课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

黎加厚指出,“未来趋势是系列化的和教材配套的,进一步发展为移动-云端能够支持的,并且是跨系统的”[2]。本文所探讨的微课建设,不仅是构建视频资源,而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互作用,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完整教学过程。只有将微课放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通盘考虑,融入教学流程之中做整体化设计,才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使微课的应用发挥更大的作用。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具备这样的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精神和协作精神,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合作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够较好地说明微课学习的认知规律,它将学习定义为“在一定的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包含四种要素,情境、对话、协作、意义建构。[3]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围绕四要素以及翻转课堂的特点,笔者设计了教学模式流程,将基于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课上-课后。

1.课前应用阶段

首先,教师分析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的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开展教学设计,制作微课教学视频,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学习情境。因为翻转课堂是新生事物,教学流程与传统教学截然不同,所以教师应该详细考虑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阶段的教学特点,分层次制定每一环节的教学目标。其次,学生接到教师布置的任务后,利用微课资源自学,自主制订学习计划、控制学习时间、掌握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应随时了解与掌握学生学习进程,督促学生学习进度。教师可采用面授的形式,答疑解惑、检查监督,此外,师生间、学生间可以利用QQ群、微信、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沟通,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作用。通过这些途径,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督促学习进度,学生可以开展研讨、求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学习成果。

2.课上知识内化阶段

课上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新的认识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内化知识,课堂不再是教师讲授的主要场所,而是师生间、生生间协作对话、合作学习的场所。教学实践中,学生将课前自学的成果向教师及同学汇报,提出学习中难点、疑点,共同寻找答案;教师应该将课前自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的逻辑性,对所学重点内容进行点拨;之后,教师应该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问题,运用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精神;最后,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练习检验学习效果,发现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后辅导。此外,教师还应该布置家庭作业,督促学生回顾总结学习内容,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3.课后评价反馈阶段

课后,学生总结反思学习过程,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回顾教学重点,是巩固提高的阶段;教师也可以布置不同的任务,对学习效果存在差异的同学重点辅导,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这一阶段,也是教师课后反思、促进教学的过程,教师应该发现教学难点,总结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机制,寻找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由大学英语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分析和设计可见,微课能够辅助教师教学,帮助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意识,推动学生由“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四、结语

教育部即将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指出,“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建多元的教学与学习环境,鼓励教师建设和使用微课、慕课,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改造和拓展教学内容”。微课的应用具有广阔空间,教师应把握教学发展脉络,积极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开发优质微课教学资源,设计和构建基于微课的现代教学模式,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微课应用效率和教学效果,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晓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15-18.

[2]钟志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6(5):10-16.

篇13

关键词: 《反应器操作与设计》 空间网络资源平台 教学方法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当前个性化教学的需要。近年来,建设了各种类型的课程资源平台满足学生求知的个性化需求,众多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完善增强了课程教学效果。但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存在诸多问题,既有因功能单一、界面单调或对教学资源格式限制等而使应用受限,又有因操作不便而长期未更新或互动太少逐渐丧失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沦为一种摆设。世界大学城以个人空间为基础,基于实名制、开放的网络学习互动交流平台。目前,职教新干线学习平台机构数量达157个,个人空间达11.5万个,利用“职教新干线”进行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当前的热点。网络空间资源课程建设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变革,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这种开放式的空间网络资源为学习提供了保障。

《反应器操作与控制》课程是我院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工生产技术等化工技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通过化工生产过程中反应器操作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化工生产关键的化学反应岗位操作、控制及优化的能力,以达到培养本专业学生岗位操作及工艺控制的能力的目的。该课程的教学特点是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性。教学内容涉及大量的工程概念、抽象的过程机理和复杂的反应设备。

在《反应器操作与控制》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已无法使学生对反应设备中物料抽象复杂的流动类型、设备构造有深入的理解与掌握,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把生产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给学生分析阐述清楚。针对课程改革面临的种种困难与挑战,我们尝试在世界大学城空间建设课程网络空间资源平台,辅助课程教学。

1.课程空间网络资源平台的开发

1.1开发思路

突破传统课程资源平台的局限,在世界大学城空间,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具有知识学习、在线仿真、交流沟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课程资源平台。

1.2.教学资源库的设计理念

基于情境化、精细化、扁平化、集成化的设计理念,建设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教学资源,课内与课外结合、真实与虚拟结合、教与学结合,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体现直观性、互动性、实用性、全面性。

1.3课程空间网络资源平台的组成

课程空间网络资源平台由自主学习、仿真实训两大模块组成:

自主学习模块主要是为在校学生、企业在岗人员及社会学习者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自主学习平台包括课程标准、表格教案、教学视频、课程资源等内容。其中表格教案是对课程资源(原理库、方法库、案例库……)的调用集合单元。

仿真实训模块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再现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和设备原理,高保真动静态机理模拟开停车、操作、调试、事故处理等过程,包括多个反应器实训单元,能逼真地模拟真实的生产装置,实现对装置的冷态开车、正常运行、故障的处理和正常停车等操作,真实地再现生产过程。在仿真实训平台上可反复进行开车、停车、事故处理训练,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有选择性地学习与训练,灵活地把握学习进度,提高实践技能。

1.4课程空间网络资源平台的特点

1.4.1针对性强,绿色环保。

针对化工行业具有工艺过程复杂,条件要求严格并且常伴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等不安全因素,常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课程技能训练的要求,通过仿真模拟生产运行过程,既安全、节能又绿色环保。

1.4.2学练结合,操作性强。

通过空间的课程资源平台建设,重构教学内容,搭建学练平台,既可进行知识学习,又可以进行虚拟仿真实训,增强了教学实训的实效性。

1.4.3师生互动,弹性学习。

基于空间的课程资源平台具有留言板、私信等交流沟通方式,可以实现师生跨时空的互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1.4.4共建共享,动态更新。

基于空间的课程资源平台应不断更新内容和标准,以保证教学与生产实际贴近,并展现新技术、新动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尤其是行业企业的资源,引进行企业的标准,使培养的学生更能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

2.课程空间网络资源平台的应用

以《反应器操作与设计》学习情境——均相反应器的设计为例,利用空间课程资源平台基于项目工作过程的组织教学。

2.1资讯阶段

教师在大学城空间布置任务,项目任务单帮助学生理解工作任务的要求。包括描述学习目标及内容、布置任务、发放相关学习资料,使学生了解任务。

2.2计划、决策阶段

学生在课程资源库中寻找与任务相关的信息,自己制订计划,进行工作过程步骤的设计,拟订检查、评价工作成果的标准。比较计划、确定工作计划,师生通过讨论、交流,共同找出设计方案的缺陷加以修正。

2.3实施阶段

学生根据计划独立开展工作活动,完成设计和模拟,做好有关文字记录,教师监督纠正。

2.4检查阶段

在工作任务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自查,师生依据先前拟订的评价标准检查工作完成的完整性、正确性和准确性。

2.5评估阶段

任务结束后,学生首先汇报,然后自我评价所承担任务的过程和结果,然后与教师一起讨论评价结果,提出不足及其改进建议,包括项目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对小组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资料整理。

3.课程空间网络资源平台的完善

在空间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体会到了通过建设虚实结合的空间课程教学资源库,可以突破传统仿真教学的局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学练合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我们将从以下两个方向完善课程网络资源平台:

3.1动态更新课程资源。

对接化工生产现场,以应用为出发点,构建反映化工典型设备、典型工艺、体现先进技术的普适性、可拓展的专业课程资源,力争使专业教师、在校学生、企业在岗人员、社会学习者都能从资源库中获取自己所需的专业资源。

3.2开发能力训练与测试平台

空间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化工仿真平台的功能完善,在空间开发能力训练与测试平台,建设课程题库,题库内容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建设,题型设计以职业能力测试为主,把“知识运用测试+技能操作测试”有机结合起来,满足在校学生、企业在岗人员及社会学习者等不同使用者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都亚京,张敏,李黎.高职高专院校网络课程资源优化策略研究现状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7):18.

[2]刘翔.大学城空间教与学的有效互动[J].民主教学,2013,(3):203-204.

[3]康蕾,彭桂莲.化工仿真在工学结合《化工单元操作》课程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2,(9):220.

[4]李楚梅.基于网络空间平台的英语教学模式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82-183,222.

篇14

关键词:《基础日语》 教学资源建设 应用分析

引言:

随着中日两国经济、文化交流内容的发展和变化,社会对日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读译能力以外,对日语专业人才的听说能力、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基础日语》课程仍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这显然难以适应当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基础日语》课程作为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是日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针对该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探讨与研究,对于培养适应时展的专业日语人才来说是十分必要且富有关键性意义的。

一、《基础日语》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

《基础日语》是日语专业本科生在入学后一、二年级必修的学科基础课,普遍认为是日语教学中最为基础的核心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语音、文字、词汇、会话、语法、阅读等日语初级阶段学习的基础知识及与之相关联的日本文化、社会、文学、历史等知识。设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为: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日语基础;培养其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训练学生日语实际应用能力;丰富其日本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使学生具备初步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为高年级阶段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牢固的基础。

建设课程的教学资源,首先要建设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教师资源是课程教学效果最终实现的核心力量和课程创新发展的动力来源,学校应予以重视并投入力量重点栽培骨干教师;其次必须由专业教师团队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课程教学效果最终实现的客观保障和实质性基础,教师应考虑《基础日语》课程的特殊性,依照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设计科学且合理的教学内容;最后还应保障课程的优良教学环境及良好教学效果,即设置多媒体资源教室和同声传译听力教室,图书馆也应提供充足的相关书籍资料并且保障资料的定期更新以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也可以定期举办口语类、竞赛类的相关活动,通过各种灵活的考试、考察方式来考察教学成果。

二、《基础日语》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应用分析

要建立一支具备高水平教学能力的教师团队,要求团队内部的年龄结构合理,教师职称分布须得当,以保证整体水平的均衡与持久。尤其值得外语教师注意的是,不能停止吸收新鲜知识。因为语言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教师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个人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对于《基础日语》课程来说,更是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均具备培养学生轻松听、流利说日语的能力。职称较高的资深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知识储备,在课程内容设置、课程目标制定等方面应起主导作用;而资历尚浅的年轻教师应发挥其与学生易于沟通、创新能力强的长处,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以期实现教学资源的实质性建设。与此同时,整个《基础日语》课程团队也应建立起集体备课制度,细化各阶段整体的培养目标,确定每节课应达到的教学效果,保证学生对日语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与接下来的《高级日语》及其他专业课程的无障碍衔接做好准备。

此外,还应充分运用教师的集体力量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现阶段国内高校的《基础日语》课程的教学模式仍沿用着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若想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授课教师需在延续板书教学的基础之上,积极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还能够起到高效能传输大量信息的作用。具体来说,可以制作形式精美、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课程之中,既节省时间,又能快速吸引学生目光;还可以筛选与所学知识关联度较高的音频、视频资料用以辅助单词、语法甚至文化现象的解析,为学生展现一个合理易懂的的语言情景和文化背景;除此以外,教师仍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将假名的写法及单词的构成与简笔画或者汉字进行联想;还可以在教授相关知识之时积极涉猎时下大学生喜爱的动漫文化和流行元素,这样也能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效率。教师还可以通过同声传译设备,带领学生进行大量的听、说训练,引起其对听说能力培养的重视,在这期间也可以对学生的发音、造句和会话情况进行即时的逐个提问或教师随机监听,这样不但能考察听课情况,还可以依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对课程进度进行及时的调整。

与师资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同样重要的还有考试方式的改革。单纯的应试教育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就业形势,于是,考试方式的改进也成为了需要教师慎重思考的课题。首先,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发多种多样能够体现学生真实学习效果的考试形式,如口头作文、情景会话演练、背诵课文等口语测验以及单词听写、造句作文、翻译练习等随堂笔试测验。其次,需要加大平时成绩所占课程最终总分的比重,并且平时成绩的评分标准也不应单纯依赖于学生的出席情况,而该取决于以上所提小测验的平均分数。最后,教师还可以在最终的课程总成绩中提出加分的政策,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日语的能力考试和知识创新类竞赛,随后给予相应的加分奖励。这样的设置并不是强迫学生参加考试,只是期望其能够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充足的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基础日语》的教学目标是打造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日语人才,即在夯实日语语言基础的同时,实现对学生较高听说能力的培养。要改变《基础日语》课只注重学生词汇和语法学习的陈旧思想。不但要重视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还要求授课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完善,而且要对考核环节进行相应改革,使其能够更加真实高效地反映教学成果。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够激发学生对日语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并拓展知识层面,最终实现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