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范文

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7: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

篇1

关键词:资源库建设;共建共享;自主学习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中国教育的新常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如何利用网络平台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资源库,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成为当前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以现代设计史课程为例,探索依托世界大学城平台进行资源库建设的相关路径,分享资源库建设中的心得与体会,为同行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一、课程资源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1.资源缺乏系统性,重难点不突出目前,课程资源库的建设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注重各类资源的添加,但对课程资源建设整体规划的重视不够。如,对于资源上传主要还是依据资源的类型如视频、文档、PPT、动画、图片等进行分类管理,资源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对于破解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方面显得力不从心。2.技术标准不统一,成果难以共享不同平台在资源建设的技术标准方面没有统一标准,平台之间缺乏兼容性,阻碍了资源建设成果的快捷共享。如视频格式的标准,有的平台要求视频为MP4格式,而有的平台要求视频为FLV格式等。另外,资源在跨平台快捷共享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障碍。如,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资源只能对大学城用户实现共享,却无法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实现一键共享。3.重建设、轻应用,本末倒置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资源库的建设成为热点话题,许多资源库建设项目纷纷上马。但与在资源库建设上投入大量精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如何利用资源库实现建设的初衷,明显存在不足,导致不少资源成为了沉睡资源,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本末倒置现象。4.后续建设不足,资源更新少且慢由于在课程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课程资料的使用率较低,无法发挥资源建设的作用,也无法及时发现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资源库后续建设不足,课程资源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与完善,导致资源库边建边用、边用边建、师生共建、共建共享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

二、基于世界大学城平台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探索

1.建设目标依托世界大学城平台,系统构建现代设计史课程资源库,突破课程教学时空的限制,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永不下课”的课堂;促进资源库建设、应用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设计综合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设计史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和设计文化传播中的作用。2.建设思路按照“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思路对现代设计史课程内容进行分解,以知识点为单位制作课程教学资源,着力破解课程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制作课程的学习资源与资源导航,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问题解决方案;本着“边建边用,边用边完善”的原则,做好课程资源库的后续建设、完善与更新工作,确保课程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的可持续性。3.建设内容(1)重构课程内容体系根据现代设计史在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结合学生学情和职业岗位对学生在设计综合素养方面的要求,确定课程在知识、能力、素质三大方面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以现代设计史发展过程为主线,将现代设计史上每种设计风格作为一个学习项目,同时将每个学习任务按照国家、设计师、设计作品等划分为多个学习任务,每个任务里包含相应的知识点,根据这些知识点规划建设相应的课程资源。(2)制作碎片化的教学资源按照“素材—积件—模块—课程”的思路分层建设课程资源。其中,素材指的是图片、视频、微动画、PPT、测试题等最基础、颗粒化的资源,如一件设计作品的图片或解说视频等;积件是围绕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的任务),多种素材组合形成的资源,如每种风格代表性的设计师、设计团队等;模块是以课程的学习项目为单位组成的学习资源,如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设计风格等;课程包含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现代设计史课程教学中,借助课程教学资源库,引入信息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具体而言,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采用ISAS项目教学法或PBL问题导入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课后通过现代设计史资源库进行自学,在课堂上重点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4)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课程资源库在记录学生学习痕迹方面的优势,通过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线学习互动等自主学习情况纳入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督促学生培养自学能力;发挥网络平台可以跨越时空的特点,引入其他学生、教师同行、社会等多方参与对学生的作业、作品的评价,建立多元、立体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现代设计史课程资源库应用效果

1.初步实现课堂的翻转现代设计史课程通过建设课程资源库,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课前,教师学习任务,小组根据课程学习任务单完成在线自学,同时通过网络收集、整理学习资料准备课上的讨论话题;课中,教师引导各个小组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答疑,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课后,通过专题讨论、在线测试等途径巩固学生已学知识,打造“永不下课”的课堂。2.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大提升通过完成课程的相关项目、任务,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如,小组团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与团队协作意识,同时也锻炼了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与表达能力。3.教学资源师生共建共享将学生的优质作业与演讲视频作为代表性的学习案例补充到教学资源库中,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问卷,向学生了解课程资源使用情况,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及时完善课程资源库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使学生可以使用到更加优质的资源,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师生共建共享。

四、课程资源库建设心得

1.“学生为中心”是核心在开发课程资源库之前,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课程资源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解。在了解课程的教学现状、学生对课程的学习需求、学生的专业岗位和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有针对性地选择适用于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使课程资源库的开发更加科学、合理、有针对性。2.顶层设计是关键课程资源库建设的顶层设计直接影响建设的成效。在建设课程资源库之前,要熟知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指标体系,了解课程资源库建设要求,组建课程资源库建设团队,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接着,选择适应信息化时代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立适用于空间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最后,确定课程资源的制作与推广方案,具体到每个知识点(项目)的授课形式等,从而使资源库建设有序开展。3.精心制作是保障一是要精选课程学习资源,保证每幅图片、每个视频、每份文档资源的质量;二是要精心制作课程视频,无论采取专业的视频制作,还是教师自己制作视频,都要保证视频画面清晰、声音清楚、声画同步、播放流畅,同时针对关键的知识点配备字幕,适应学生在线学习的需要;三是精心制作课程导航,课程导航需要简洁明了且具有较强的交互性,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按照学习流程进行学习。4.推广应用是根本一是面向教学服务对象进行推广。可先从课程负责人所任教的班级开始应用,然后以点到面逐步扩大推广面。二是面向行业、企业人员进行推广。借助行业、企业人员来学校培训的机会,实现对课程资源库的应用推广。三是借助各级各类教学比赛活动面向同行推广。此外,还可以借助微信、智慧职教等多种平台进行推广,扩大课程资源库的推广应用范围,提升课程资源库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程进,樊亚娟.高职教育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不足与对策.广东化工,2016(6).

[2]葛圣彦.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3]杨贝艺.基于名师空间课堂项目的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库建设.卷宗,2016(8).

篇2

关键词:微课;混合式教学模式

无线网络的覆盖和移动通讯设备的日新月异,促使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认为:“微课符合时代的需求,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个知识点进行充分的、有趣的讲解,符合当今紧张的学习生活节律。”微课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它短小精悍、主题鲜明、易用性强,既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对教学进行有益的补充,也可以作为优质资源集合在翻转课堂、慕课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和各类学习软件之中,它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在教学中拥有广阔的前景。为了应对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冲击与挑战,适应现代化环境的教学形态,探索大学英语教学中微课建设的方法与策略,将有助于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引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

一、微课的概念和内涵

在中国,微课的概念自2010年引入,是一种新兴领域的研究。微课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12—2013年是第一阶段,研究者主要关注微课的界定、微课开发与制作、微课的教学方法等课程建设方面的问题。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他在2011年提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2013年,胡铁生又重新修订了微课的定义,认为“微课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2014年,关于微课的研究进入第二阶段,研究者将微课与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联系起来,开始探索微课网络资源的建设与运用,胡铁生提出,“微课程应该定位于一种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和呈现载体的微型在线视频课程”[1]。由微课定义的不断更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微课内涵的发展轨迹,人们对微课的理解由“微型资源构成”到“微型教学活动”再到“微型网络课程”,朝着立体化、课程化、系列化的方向迈进。微课应该具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微课顾名思义是微型课程,授课时间短,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第二,微课是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视频教学资源,并通过网络为载体传播、共享,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交互学习活动;第三,微课是一段完整的教学过程,授课人要准备完整的教学资料,课前设计教案与课件,授课时既要讲授知识点,也要合理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课后要对教学进行反思;第四,微课的教学内容为某一学科的具体知识点,可能是这个学科的某个重点、难点或一个考试要点等,并非是对整个教学章节或者一门课程的讲授。

二、大学英语课程微课资源制作的方法

微课制作要精心设计,突出教学内容,微课应该具有一定深度,能够带来学习者知识意义的螺旋式上升。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讲解生动形象、互动性强的教学视频受到普遍的欢迎。总的来说,微课的质量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具有教育性,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组织有序,教学环节完备,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教学方法准确,视频效果形象新颖,生动有趣,配套练习富有启发性;二是具有技术性,确切地说,微课集技术性、艺术性于一体,视频制作技术成熟,画面效果协调,布局美观大方,视觉效果好。把握好微课制作的原则,才能作出有吸引力的作品。大学英语微课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确保微课教学过程完整

微课是一段完整的教学过程,参考课堂教学的流程,可以将微课教学大致分为“前端分析———导入———讲解———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阶段。前端分析是学情分析,是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分析判断;导入部分要生动形象,与教学任务密切相关,能够针对英语教学内容的特点,真实形象地联系具体场景,准确而迅速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吸引学习者去主动探究;讲解要清楚,重点突出而且详略得当,语言富有启发性;总结要简单明了,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布置作业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复习,适当的练习能够强化学习效果。总之,微课视频要逻辑清楚、内容完整,尽量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2.精心选择微课教学内容

就外语学习而言,微课可以选择的内容包括语法教学、词汇教学、文化教学、篇章理解、听读写译能力技巧等。在选择微课的教学内容时,应该遵循几个原则:一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一个单元细化为若干个不同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每一阶段的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讲授的知识点,制作微课视频。二是微课选题要实用准确。教师对讲授内容加以提炼,归纳出重点和难点,再生动形象地加以展示,使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三是微课的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微课视频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习者的基础,抓住学生认知的特点开展教学设计,使微课视频既有实用性又具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教师在布置微课学习任务前,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微课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Why(为什么学习微课)、What(微课学习了什么)、Where(哪里是学习重点和疑点)、How(如何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3.提高视频制作质量

微课制作的形式主要有五种:教学录像型、屏幕录制型、多媒体讲解型、动画讲解型和视频剪辑型。微课建设到达一定程度时,应该制作一些优质教学资源,高水准的微课视频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尤其在一个微课专题中,如果个别微课制作质量不高,将影响整个专题的质量和学习效果。目前,技术人员、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努力中提高了微课制作水平,出现了一批内容新颖、制作水平高超的微课视频,教师可以在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官网、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官网等众多网站中寻找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三、构建基于微课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

黎加厚指出,“未来趋势是系列化的和教材配套的,进一步发展为移动-云端能够支持的,并且是跨系统的”[2]。本文所探讨的微课建设,不仅是构建视频资源,而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互作用,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完整教学过程。只有将微课放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通盘考虑,融入教学流程之中做整体化设计,才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使微课的应用发挥更大的作用。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具备这样的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精神和协作精神,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合作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够较好地说明微课学习的认知规律,它将学习定义为“在一定的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包含四种要素,情境、对话、协作、意义建构。

1.课前应用阶段

首先,教师分析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的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开展教学设计,制作微课教学视频,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学习情境。因为翻转课堂是新生事物,教学流程与传统教学截然不同,所以教师应该详细考虑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阶段的教学特点,分层次制定每一环节的教学目标。其次,学生接到教师布置的任务后,利用微课资源自学,自主制订学习计划、控制学习时间、掌握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应随时了解与掌握学生学习进程,督促学生学习进度。教师可采用面授的形式,答疑解惑、检查监督,此外,师生间、学生间可以利用QQ群、微信、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沟通,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作用。通过这些途径,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督促学习进度,学生可以开展研讨、求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学习成果。

2.课上知识内化阶段

课上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新的认识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内化知识,课堂不再是教师讲授的主要场所,而是师生间、生生间协作对话、合作学习的场所。教学实践中,学生将课前自学的成果向教师及同学汇报,提出学习中难点、疑点,共同寻找答案;教师应该将课前自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的逻辑性,对所学重点内容进行点拨;之后,教师应该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问题,运用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精神;最后,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练习检验学习效果,发现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后辅导。此外,教师还应该布置家庭作业,督促学生回顾总结学习内容,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3.课后评价反馈阶段课后,学生总结反思

学习过程,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回顾教学重点,是巩固提高的阶段;教师也可以布置不同的任务,对学习效果存在差异的同学重点辅导,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这一阶段,也是教师课后反思、促进教学的过程,教师应该发现教学难点,总结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机制,寻找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由大学英语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分析和设计可见,微课能够辅助教师教学,帮助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意识,推动学生由“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四、结语

教育部即将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指出,“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建多元的教学与学习环境,鼓励教师建设和使用微课、慕课,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改造和拓展教学内容”。微课的应用具有广阔空间,教师应把握教学发展脉络,积极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开发优质微课教学资源,设计和构建基于微课的现代教学模式,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微课应用效率和教学效果,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晓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15-18.

[2]钟志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6(5):10-16.

篇3

[关键词]高职精品 资源共享课程 建设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246-01

前言

精品课程建设在“十二五”期间,被教育部正式的向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升级转型成功,精品开放课程的平台都是由教育部统一提供的。精品开放课程新一轮的建设在高校中正是开始了。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中,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其组成部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精品课程相比较,之间是存在不同的。对一流课程的评出是建设精品课程的重点,而网站资源则成为了评比和展示的资源,以精品课程为基础,在将共享进一步的开放就是我们所说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从而学习者可以课程网络学习资源服务顺利的使用。

一、设计容易操作和学习的课程

没有互动性的环节是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学习中的一大弊端,所以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应该要从学习者的整体出发,大家都比较容易接受,为学习者提供真正的方便,而并不只是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放在网络的平台上当做评比和展示的资源。

(一)设计理念网络教育资源无障碍的树立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团队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要将传统的观念改变,所设计的教育理念应该是网络教育资源无障碍的,在服务学习者的时候会更具有人性化,网络学习有着自己独有的特殊性,在对设计进行考虑的时候一定要全面,出发点要以资源的使用者和课程的学习者为主,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来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可以充分的发挥出其作用,进而促进人人共享、真正开放目标的实现。

(二)课程布局的设计要清晰合理

在对课程的布局进行设计的时候,要以课程内容为依据,课程内容的不同所选择的课程布局也是不同的。如果课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则需要使用线性结构,学习者只有对前面的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以后,在对后面的内容进行学习的会后才能够清楚地理解,一步一步有顺序的进销存学习。如果课程没有很大的学习难度,而且单元之间也是较为独立的,就可以使用网络结构,使用者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而对不同的模块或者单元进行选择。

(三)课程网页的设计要有吸引力

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有着极其庞大的资源,学习者在网上学习的毅力是很难坚持的,所以需要进一步的提高网页呈现内容的技术性。在设计课程网页的时候,最好可以变换色彩、字体,或者是插入一些图表、动画等,如此一来,学习者更容易被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网页所吸引。与此同时,网页文档需要有适中的长度、简明扼要的表述、适量的阅读量、掌握和了解起来都更容易一些,为学习者在网络上坚持学习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进而有效的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四)虚拟系统的开发力度要加强

设计课程的过程中,要将职业院校的特色充分的重视起来,对网络信息技术加以利用,进而使虚拟的工艺流程、生产线及服务流程等的开发力度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如此一来,学习者就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中进行操作,进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课程的操作及理论。“操作实践部分”最好是在每个模块中都有,学习者就有机会进行虚拟操作了,有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得培养。

(五)学习导航和指南的设计要简单合理

网络学习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学习是不同的,既没有老师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也缺少同学之间的互动,没有一个融洽的学习气氛,所学到知识也比较的零散。因此,在对学习导航和指南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尽量的简单而科学,可以帮助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更深入。学习者通过学习导航和指南的帮助,可以更清楚的指导这门课程该怎样学才能够更好的对其进行掌握,清楚地了解在整个课程中,自己想学的内容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更真实的了解和掌握。

二、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具体措施

系统运作的思想是每一个高校甚至是国家都应该具备的,而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这个项目应该被看成是一个需要持续推进的系统工程。而建设网络资源、设计课程规划、项目评审及相关的一些制度政策等都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部分。建设和应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一个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推进的系统工程。

(一)提供的建设技术平台要长期开放

教育部现在统一的提供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技术建设平台,使得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进一步的提高了开放共享度,而课程团队在设计课程的内容和组织教学的时候精力更加的集中,这样不管是在精力还是时间上都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

不过,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我国的集中申报评审方式还是自上而下。在申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时候,都有比较重的任务、紧迫的时间,这就给团队的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在资料的整理、资源的整合及上传上都比较匆忙。这就造成了教师感觉申报太累人了,也就不会主动地进行更新和维护了。

因此,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现有的形势需要进一步的改善,长期的开放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技术,团队教师在建设的时候才可以坚持下去,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教学资源更新以后上传上去,不仅申报压力有效的缓解了,而且还可以为精品资源共享n程资源的更新和维护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推广宣传的力度要进一步的加强

推广宣传的力度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有助于教师教育信息化理念的树立,深刻的认识到在网络社会的今天,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必然产物。随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有效实施,在网络上教学的内容及设计的理念是必然的趋势,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也是高校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和回报。公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不仅可以促进高校影响力的增强,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与此同时,对教师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是有一定的帮助的。而相关的政府部门也应该借助一些外界的媒体和不同的渠道,多宣传一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让广大的群众都能够对其有所了解。

(三)要采取激励措施和持续的政策

首先,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年度评估制度要建立健全,其中不仅要有教学内容、课程定位及教学队伍等这些静态的评估指标以外,还需要建立课程资源的访问量、更新了及下载量等这些动态的评估指标。评估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可以帮助不断地完善和改进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其次,评估检测机构也需要有专门的建立,不仅负责评估、分析及收集网络资源数据,还需要将学习者在使用中提出的建议或者遇到的问题向相关的团队进行反馈。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设完善的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有利的网络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坚持持久的网络学习,进而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在,在网络学习平台获得更多地知识,充实自己。

参考文献

[1] 王爱华,汪琼.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课程共享利用的对比研究[J].学术论坛,2013,(6):16-21.

[2] 刘冠华,胡树红.从MITOCW评估结果报告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76-80.

[3] 石娜,石梅香.高职网络精品课程资源运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8):38-39.

[4] 杨俊辉,吴阔华.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4):41-43.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多课程;教学资源

建筑工程中一些课程具有很大的相通性,如果能有一些多课程共用的教学资源库,学生熟悉并理解知识的时间会大大缩短,教学过程项目化也将会更容易实现。下面以建筑工程制图(识图部分)(以下简称识图)和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以下简称预算)为例,研究两课程共用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

一、预算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识图一般是预算的先导课程,可以说如果识图不合格,就没有办法进行预算。目前预算课程在图纸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普通图纸过于复杂,计算量太大,不适合直接作为预算课程的计算案例。不论是课堂讲解还是课后练习,时间都是有限的。相对来说,一般的图纸计算量太大,根本不可能作为该课程的教学案例。

2.预算课程缺乏一个系统的教学的案例。预算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课本虽然有例题和习题,但缺陷很多:

(1)例题不能真正反映现实操作过程,不能让学生学会数据和资料的翻查。真正的计算过程是要学生翻阅图纸、相关技术资料找到相关数据、资料,利用定额计算规则来完成,而书上例题都是把数据直接给出。如何通过图纸、资料找到相关信息,往往是学生计算的一大软肋,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例题、习题量少,不系统,不能让学生对预算有宏观上的把握,也不便进行课后强化。书上的例题、习题数量是很少的,而且所涉及内容并不属于同一个工程项目。

3.预算时,图纸识读往往花费很多时间。在课堂和实训时,学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往往不是工程量如何计算,而是不知如何看图。一则是建筑工程制图课并没有系统的图纸,学生对识图技巧掌握不系统;二则是图纸不熟,经常看了忘,然后又看,导致课堂时间不够用了,这也是上预算课无法利用真实图纸进行系统化仿真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识图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欠缺相关的建筑专业知识,不容易理解抽象的平面图纸表达的内容。建筑工程制图是第一学期就开设的,学生还没有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制图部分受到的影响还小,但识图部分就大受影响了。图纸上一些构件和布置,学生根本就无法理解,这就需要补充更直观具体的资料。

2.设计院的图纸绘制时往往不规范,不适合直接用于识图的教学。就是直接拿到真正的施工图纸,往往绘制的也不够规范,不能直接用于教学。

三、研究思路

现在急需这样这样一个资源库,它可以同时为这两门课服务。该资源库应具有以下内容和特点:

1.图纸模块:该图纸应难易适中,绘制规范,并能与课程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对识图课来说,一些制图符号、图纸的种类要齐全,且必须绘制规范,具有一定的识图应用价值。对预算课来说,工程量不宜太大,构造不宜太复杂,否则在有限的课时里很难将其算完。

2.识图课程:“专业知识拓展+配套习题”模块。由于识图开设得比较早,许多专业课如建筑构造等,学生还没有学,在看图时往往会遇到这类的问题。因此,在资源库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并配置图片、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图纸上出现的构件。如构造柱学生平时难以看到,在图上看到标注也不认识,但如果配上图片并讲解这些知识,这样学生对图纸的理解就会深刻很多。

3.预算课程:“课堂任务+课后强化+思路技巧”模块。针对预算课程,可以按教学进度编制课堂任务、课后任务,让学生能像实际操作中那样完整地完成一项工程。书上例图经常忽略了查图、看图的过程,而且往往做的内容东拼西凑,不是一个项目的,脱离了实际。由于是整套图纸,其过程性很强,很多预算思路和技巧就能得到体现,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预算。

四、研究成效

实践证明,对于学生的学习,该资源库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使得项目化教学得以实现。

1.两门课程可以共用,节省资源且与课程紧密结合。识图和预算两门课程都和图纸有密切关系,都需要有一套能紧跟主流构造、工艺,又能与教学紧密配套的图纸及相关资料。

2.对于图纸,学生在建筑工程制图课上已熟识,可以大大减少预算课上所花的精力,提高教学效率。在预算课上或者实训时,就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们图纸不熟悉,一套图纸翻了很久还没弄清楚构件的情况和想要的数据,这就给计算带来了很大不便,浪费了很多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任务往往很难完成。如果这套图纸在建筑工程制图课上学生看过并熟识了,这些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篇5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各个领域的相继开放,各行各业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加之对国际外语能力的较高要求,决定了应用型教育在培养本专业人才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和作用。

一、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本文由收集整理专业课程资源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较为传统,缺乏创新性

虽然我们一直在不断的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始终还没有摸索出一条最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模式,既让学生学以致用,又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在所有教师都想让学生好好听懂重难点时,教师就不自觉的开始了传统的讲授模式。因为我们怕学生单靠自己的力量或团队的力量无法学懂知识,教师放不开,学生很被动,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

2.实践学时偏少,实践教学随意性过大

学生没有国际货物买卖的感性认知,对课程的基本概念、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环节、各项交易条件、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规则等都难以深入理解,更谈不上灵活应用。单纯靠课堂理论教学是很难达到国际贸易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要求的。课程的理论学时偏多,实践学时偏少,占总学时的1/3,在实验教学上更为明显,如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的《国际贸易综合模拟》,我校是运用世格软件进行上机模拟操作,实验的随意性较大,会让课程之间的实验环节出现重复。

3.大多教师缺乏企业背景的实战经验

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到高校教书,缺乏实战的外贸经验。有些老师虽然有过相关的工作经验,但由于外贸业务流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变化中,已经很难跟上实践的操作。另一方面,老师们也很想去企业实战,但因为外贸是流程性事务,而且牵涉到公司的业务秘密,想找一家单位难度也很大,这就出现了教一套做一套的现象。

4.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的另一方面表现为“考试应急,考后忘光”的现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没有呈现一套系统的知识,他们总喜欢把课程之间的联系割断,这样对课程群整合教学资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应用型本科课程群教学资源改革的思路

课程群是指将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单门课程整合而成的系列课程,课程之间有横向的内在联系,又有纵向的连贯关系,但各自又自成体系,树立大课程观的一种理念。

1.国际贸易课程群的构建

面向专业的课程群建设坚持以学生的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逻辑联系为纽带、以教师团队合作为支撑、以质量效益为抓手、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的新型课程建设模式的原则。所以搭建“国际贸易”课程群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2.专业课的重要性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将所有课程分成了两大系列课程,分别是理论课程组合实务课程组。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将实务课程组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根据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情况,以“国际贸易实务”此门课的教学体系内容为核心展开。

3.结合专业分流方向构建课程群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大二第二学期将选择专业方向,目前主要有国际商务方向、国际货运方向和网络贸易方向,在设置必修的专业课如外贸函电、国际金融等课程的基础上,每个方向又有各自的专业课程。

4.基于企业岗位设置的角度构建课程群

根据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面向东北三省区域经济的中小企业,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基于外贸行业中所涉及的大多数企业所设置的通用岗位种类,考虑专业方向分流的课程,以工作流程为基础构建课程群。

三、课程群建设的探索

1.整合课程资源

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突出港口经济的特色,从大连中小企业的角度重新对课程群中的课程进行梳理,明确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划清各课程之间的知识界线,修订教学大纲、授课日历等。为了更好的体现课程的知识连贯性,目前我专业已启动了课程群教材的编写工作。

2.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突出“课堂教学、情景模拟、网络实验——三位一体”的创新教学方法。根据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改革,通过企业对外贸人才在产品上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上引入对具体产品的讲解。基本的思路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在上课时跟全班同学分享,以达到学生对很多产品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3.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群突出“实务”特点,即应以实践为主,充分利用国际贸易实务实验室、国际商务谈判实验室和国际商务单证实验室,增加开放性实验项目。比如上述的《国际贸易综合模拟》,以“任务驱动”为项目的实验指导书,让学生在局域网条件下能在寝室完成操作。另一方面实践教通过学校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去企业实习或观摩操作,或者请一些企业人员进课堂讲授经验,传授实用知识。

4.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课程群的建设需要教师发挥团队精神,在精讲2—3门课程的基础上,实现一人多课,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课程之间教学知识点的重复性。针对缺乏实战经验的师资情况,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5.完善教学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