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提高学历的话范文

关于提高学历的话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7: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关于提高学历的话,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于提高学历的话

篇1

要]:高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是高校教学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本文对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作用、内容、基础、关键、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粗略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

教学管理 科学化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管理工作则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如何保证中心工作具有科学的运行机制,既是我们广大高校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研究课题。要想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深刻理解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目的与基本方法。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与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而要保证这一任务与目的顺利完成与达到,就必修建立符合高等教育发展与高等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体系。因此,科学的教学管理应是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高效管理,而探讨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管理科学化的作用

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形成过程,符合人们对事物的内在规律的认识过程。教学管理工作者首先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获得了对教学管理的感性认识,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总结与分析。但是在理论分析过程中,教学管理工作者又常常会发现原来初始实践中某些内容的缺陷,这就促进教学管理工作者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某些内容进行再认识、再分析和归纳实践的结果,并把这些认识成果补充到原来的认识之中,完善教学管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过程。经过多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逐步建立起了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这种在理论指导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明显发挥作用:

1、使高校教学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轨道。教学管理工作者应围绕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科学制定教学规章制度,加强各项教学工作规范建设,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

2、教学管理科学化形成的过程,也是提高各层次教学管理工作者素质的过程。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水平,是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关键。在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形成的过程中,教学管理工作者应加强科学化意识,主动依靠和利用现有的科学方法、现代化科学手段,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教学管理工作者还应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学习社会科学的理论,掌握现代化管理方法,认清教学管理的内在规律,在实践中学会科学管理,并从经验管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3、教学管理科学化可以大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在科学化体系的保证下,教和学双方均可以按照有序的活动方式进行,而且活动的双方可以充分有效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也就充分发挥了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从而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二、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内容

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内容主要是: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以教学管理基本原则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建立起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过程监控系统,进而实现对教学管理全过程动态的有效管理。

1、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结构是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指挥着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行。通常说来,教学管理决策是指参与教学工作的领导者,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定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选择目标和行动方案的活动。由于教学管理所依靠的主要是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传递、交流、加工和制造,因而教学信息的管理又成为教学管理决策系统的基础。此外,在有了科学的教学管理决策系统作指导,畅通的教学管理信息为基础之后,还需要有有效的教学管理控制系统为保障,才能使整个教学管理大系统合理地运行。我校在实际工作中建立了学校教学工作例会制度,这是由主管校长主持,教学管理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及全校各院系主管教学行政负责人参加的两(三)周一次例会制度。实践证明,这种例会制度可以较好地形成学校教学管理决策系统的中枢,可以有效地领导全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2、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主要包括教学巡视员制度、学生教学联络员制度等。正确的决策依赖于可靠的信息,而可靠的信息必须经过畅通的信息网络才能获取。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要求及时得到利于决策执行的准确和有力的信息,以便使决策部门在充足准确的信息下,有效调整和控制教学的顺利进行。信息反馈系统的科学化管理主要体现在教学信息的收集、教学信息的浓缩、教学信息的筛选、教学信息的提取反馈四个方面。实践证明,我校建立的两种信息反馈制度,形成了科学的信息网络系统,通过执行这些制度,教学管理决策部门就能汇集大量的有关人才培养目标、层次、知识结构以及教学过程中反映出的教风、学风等各类信息。

3、教学过程控制系统是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各类教学检查为手段,以教学过程中各类教学环节为中心而形成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学分评估制度、教学检查制度、作业和试卷抽查制度等,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运作这些制度,就能有效地控制住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关键点,使人才培养全过程得到优化,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三、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基础

要使教学管理符合教学规律,就必须在探索、发现、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体现教学规律要求的各种教学管理规范,建立健全系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因此,建立完善的教学制度体系,加强教学制度建设,有利于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可以说,科学的教学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是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基础。

根据高校教学管理的情况,至少应建立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规章制度体系:一是包括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及学校、学院、系反映教学管理体制的各种规章制度;二是包括教学大纲以及有关授课、实验、生产实习、考试、毕业设计、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的课程管理制度、规定等文件;三是包括有关师资、学生、教材等教学管理要素的制度与规定。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所有关于教学管理的制度体系中,有一条基本的链: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与考试管理制度,这一链反映了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制度。因此,科学的教学管理,应首先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要求,建立健全以上教学规章制度体系。只有规范的教学系统,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教学管理的随意性,提高教学管理科学化的程度。

四、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关键

规范的教学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只是为科学的教学管理提供了指导原则和工作基础,而有效的科学管理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因此,实施科学的指导与控制是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关键。

1、 坚持严格管理

严格执行教学规章制度是有序化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而严格教学管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以培养目标和教学规章制度作为管理的基本依据,严格制度办事,坚持原则,不循私情,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坚持管理的经常性和连贯性。教学活动是动态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管理工作也应该是连续不间断的,不应该时紧时松。

2、 实行激励机制

高校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智力型的高层次活动,同时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老师和学生都具有较高的素质,因此,教学管理不能一律追求严厉,而应在严格管理的同时,有效运用激励机制,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首先,在教学管理中应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认真调查了解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需求,并创造条件尽力满足其合理需求,并注重引导将这些需求同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搞好教学、努力学习成为老师、学生的最高层次的需求。这样就从内心深处产生了教与学的自发动力,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其次,要在保证教学规章制度有效实施的基础上,尽可能给师生留有一定的自由度,尽可能使教学过程的管理由外在的强制性控制转化为内在的自我控制,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 加强考核与评估

对教学实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完全依靠过程控制是不够的,还应加强教学考核与教学评估工作。科学的教学考核与教学评估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工作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应强化常规的教学检查与监督,如实行期初、期中教学检查,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管理的必要手段。其次,要根据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学工作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法,对各层次和类型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评估,以客观地评价工作状况,肯定工作成绩,发现存在问题,为改进工作指明方向。最后,通过客观公正的教学考核与评估结果,运用各种精神和物质手段,对优秀者加以奖励,对工作质量达不到要求甚至造成教学事故者进行必要的惩罚,这种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奖惩手段会在教学管理领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五、教学管理科学化的保障

要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就必须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逐步实现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和高效化。

1、 大力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是现代管理方法之一,为有效管理教学过程,应推行教学工作的目标管理。即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通过上下结合的方式,合理制定各种教学工作目标并尽可能量化,然后将目标交给执行者,充分尊重其意见,发挥其才智,实行自我管理,以便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最后进行评估,依据教学目标实现程度作出客观公正评价。

实行教考分离也是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的管理方法之一。所谓教考分离,就是教师只负责授课环节,不负责所教课程的考试与阅卷工作。教考分离要求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学生也必须全面掌握所学课程的内容,通过教考分离,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考分离制度操作严格规范,也是目前完善考试制度、提高考试信度的一项有效措施。

2、 努力实现教学管理的微机化

要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成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进而进行正确的决策,就必须收集和处理大量信息,这是手工操作无法完成的。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广泛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设备,以实现教学管理的微机化。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计算机有以下功能:一是存储教学数据,如对有关授课、试题、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等大量资料进行存储与统计;二是分析与评估教学状况,如运用计算机分析处理教学过程中的有关动态状况,以及教学成果、质量等问题;三是支持教学决策,高校应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职能优势,研究开发教学领域中的决策应用软件,尽可能运用计算机提供决策支持系统,以促进教学决策的科学化。

六、结束语

篇2

一、电工基础

电工基础知识是电力拖动技术课程的基础的,牢固地掌握电工基础知识,为电力拖动课程学习带来方便条件,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易于理解和掌握,难度相对降低,而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如:电工基础知识中的串联、并联、混联知识,电与磁的知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知识,交流电路相关知识,常用电工仪表的正确使用及电工测量知识。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巩固,深入的了解、掌握及应用,为电力拖动内容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常用低压电器

机械设备完成任务不同,工作内容和要求不同,所使用电器的规格、数量、型号、种类有所区别,所以,学生对常用低压电器的分类、种类、用途、特点、性能,主要应用场合,与其他电器的区别,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和认识。

如:低压断路器(自动空气开关)集线路控制和保护功能于一体。当线路正常工作时,它控制该电路的通与断;当电路中发生短路、过载、失压等情况时,它自动跳闸,切断该电路以保护电路和电器设备。它的特点是操作安全,安装使用方便,工作可靠,动作值可调,分断能力强,动作后不需更换元件。

1.低压断路器分类方法

低压断路器分类包括:按结构分、按操作方式分、按极数分、按安装方式分、按其所在电路中的用途分。一般情况按结构分类,低压断路器结构由触头系统、灭弧装置、操作机构、热脱扣器、电磁脱扣器及绝缘外壳等部分组成。

DZ5系列断路器由三对主触头,一对常开辅助触头和一对常闭辅助触头组成。主触头串于主电路中,用来接通和分段主回路的大电流。当电路出现短路、过载故障时,断路器自动跳闸切断工作电路。

2.低压断路器的使用

低压断路器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断路器的热脱扣器用于过载保护。

(2)电磁脱扣器用于短路保护。

(3)欠压脱扣器用于零压和欠压保护。

(4)低压断路器的型号及意义。

(5)低压断路器的选用。

(6)低压电路器的安装与使用。

(7)低压断路器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还有一些常用的继电器,特别是时间继电器,常开、常闭、常开延时闭合、常闭延时断开和一些保护继电器,教师都应该详细介绍和讲解,包括它们动作值的调定等等,学生都要较好掌握。

三、电路知识

学生要掌握电力拖动课程内容,电路图是必不可少的理论知识之一。绘制、识读电路图,是电力拖动学习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感到困惑、茫然、困难重重。主要是因为电路种类多,越往后学习电路就越复杂,难度也越大,电路越难理解,难以记忆。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正反转、制动和调速控制线路及原理,位置控制与自动往返控制,顺序控制,异地控制线路及原理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给学生讲电路,讲原理,更要讲学习方法。学生要注重简单电路的学习,基础电路知识的积累。教师可以从手动正转控制电路着手,讲解电路的结构原理。该电路较为简单,学生易于绘制、理解和掌握。之后,可以引出点动正转控制电路。与手动正转控制电路比较,该电路添加了手动按钮、接触器、控制电路等内容。电动机的运转不再由低压开关手动直接控制,而由按钮、接触器配合实现自动控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强调与前面电路的区别和不同之处。重点讲解按钮、接触器、控制电路及主电路中与手动正转控制电路的区别,讲解按钮、接触器的配合和作用。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再进行稍微复杂一点电路的教学。如: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线路教学。它与点动正转控制电路的区别在于:当手离开启动按钮后,电路可以连续正转运行。在电路上的区别是:接触器常开辅助触头与启动按钮并联,增加了自锁部分,同时专设了停车按钮。该电路与点动正转控制电路的区别在于:自锁电路的作用是该电路教学的重点内容,应当反复强调。经过以上电路的教学,学生对电力拖动有了初步的概念,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最终,一些复杂电路的教学,掌握与前面所学电路的区别,可以较为顺利地完成。

四、实际操作

实际操作是电力拖动教学的又一不可替代的环节。实践为理论服务,理论指导实践,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通过实操过程的示范、讲解和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电路的结构、组成,巩固理论知识内容,对电路的工作过程更为清晰,对电路的工作原理的理解更为透彻,对常开、常闭、自锁、互锁、串联、并联、主电路、控制电路、等电位点概念的认识更为清晰。

电路安装注意事项:电器布置合理,其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该控制机构是否美观,是否紧凑,更重要的是线路连接的整齐规范程度。合理的电路布局可使布线简捷、成本降低、电路结构紧凑、整齐、便于安装和故障查找。布线安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等电位点的安装。电力拖动尤其是一些较为复杂的电路,支路较多,等电位点概念需要特别加强,若按支路来接线,接线过程很易出错,很易搞混,难度相对增加。学生思路不清楚,接完哪条路,该接哪条路,有时会一塌糊涂。若采用等电位点方法,利用等电位点来接线,在电路整个接线过程中,只认等电位点。同一等电位点的不同接点,按字母、数字编号,依次进行、逐点接线。这样既方便了接线作业和接线程序,又不易出现接线混乱的情况。大大缩短了接线作业过程,其质量保障也大为提高。第二,电路接点处的连接。导线接头部分的长度对线路的质量和美观程度,产生重要影响。导线接头部分太长,电路易产生不安全隐患,易出现触电、短路等不安全因素,且影响电路的美观程度。但若导线接头部分太短,在节点处常易出现接触不良,断路等现象。所以,在做接线工作时,要把握好连接导线部分长度的处理。第三,按钮处接线。按钮处接线较为繁杂,按钮接按钮、按钮接触头、串联连接、并联连接、与接线端子的连接等,较容易引起接线混乱。把等电位点中不同接点按顺序接线(依次连接),注意按钮的常开、常闭,按钮的进线与出线,必须连接接线端子。

五、电气动作试验

接线工作完成之后,线路工作是否正常,是否达到了质量要求,要经过电气动作试验后方可确认。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线路外观检查良好,不允许有其他杂物参与其中(试验线路整洁,不许有废导线及其接头、废触头、螺钉、塑料等存在),工作电路一定要清理干净。第二,试验场地整洁。第三,按电路工作顺序逐项进行试验。

六、排除故障

排除故障是电力拖动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首先学生要熟悉电路的工作程序,熟练操作电气动作试验。按下哪个按钮,哪个指示灯亮,哪个接触器线圈得电,其接触器动作,沟通哪条电路,哪个电器投入工作,线路的控制关系如何,要一清二楚。是电源问题,电路问题,主电路还是控制电路问题,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线圈动作良好,控制电路工作正常,问题出在主电路。若线圈不工作,接触器不动作,则为控制回路故障。加上仪表的测量,排查范围会逐渐缩小,最终可确立故障点的确切位置。

通过以上电力拖动教学过程的训练和内容的学习,学生对电力拖动知识的掌握上了一个新台阶。理论水准大为提高,动手能力大为加强。使得电力拖动教学内容得以深化,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作者单位: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

上好电力拖动技术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是授课教师的责任。笔者根据电力拖动教学的体会和实践,就电力拖动教学质量的深化与提高,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电工基础

电工基础知识是电力拖动技术课程的基础的,牢固地掌握电工基础知识,为电力拖动课程学习带来方便条件,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易于理解和掌握,难度相对降低,而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如:电工基础知识中的串联、并联、混联知识,电与磁的知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知识,交流电路相关知识,常用电工仪表的正确使用及电工测量知识。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巩固,深入的了解、掌握及应用,为电力拖动内容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常用低压电器

机械设备完成任务不同,工作内容和要求不同,所使用电器的规格、数量、型号、种类有所区别,所以,学生对常用低压电器的分类、种类、用途、特点、性能,主要应用场合,与其他电器的区别,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和认识。

如:低压断路器(自动空气开关)集线路控制和保护功能于一体。当线路正常工作时,它控制该电路的通与断;当电路中发生短路、过载、失压等情况时,它自动跳闸,切断该电路以保护电路和电器设备。它的特点是操作安全,安装使用方便,工作可靠,动作值可调,分断能力强,动作后不需更换元件。

1.低压断路器分类方法

低压断路器分类包括:按结构分、按操作方式分、按极数分、按安装方式分、按其所在电路中的用途分。一般情况按结构分类,低压断路器结构由触头系统、灭弧装置、操作机构、热脱扣器、电磁脱扣器及绝缘外壳等部分组成。

DZ5系列断路器由三对主触头,一对常开辅助触头和一对常闭辅助触头组成。主触头串于主电路中,用来接通和分段主回路的大电流。当电路出现短路、过载故障时,断路器自动跳闸切断工作电路。

2.低压断路器的使用

低压断路器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断路器的热脱扣器用于过载保护。

(2)电磁脱扣器用于短路保护。

(3)欠压脱扣器用于零压和欠压保护。

(4)低压断路器的型号及意义。

(5)低压断路器的选用。

(6)低压电路器的安装与使用。

(7)低压断路器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还有一些常用的继电器,特别是时间继电器,常开、常闭、常开延时闭合、常闭延时断开和一些保护继电器,教师都应该详细介绍和讲解,包括它们动作值的调定等等,学生都要较好掌握。

三、电路知识

学生要掌握电力拖动课程内容,电路图是必不可少的理论知识之一。绘制、识读电路图,是电力拖动学习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感到困惑、茫然、困难重重。主要是因为电路种类多,越往后学习电路就越复杂,难度也越大,电路越难理解,难以记忆。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正反转、制动和调速控制线路及原理,位置控制与自动往返控制,顺序控制,异地控制线路及原理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给学生讲电路,讲原理,更要讲学习方法。学生要注重简单电路的学习,基础电路知识的积累。教师可以从手动正转控制电路着手,讲解电路的结构原理。该电路较为简单,学生易于绘制、理解和掌握。之后,可以引出点动正转控制电路。与手动正转控制电路比较,该电路添加了手动按钮、接触器、控制电路等内容。电动机的运转不再由低压开关手动直接控制,而由按钮、接触器配合实现自动控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强调与前面电路的区别和不同之处。重点讲解按钮、接触器、控制电路及主电路中与手动正转控制电路的区别,讲解按钮、接触器的配合和作用。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再进行稍微复杂一点电路的教学。如: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线路教学。它与点动正转控制电路的区别在于:当手离开启动按钮后,电路可以连续正转运行。在电路上的区别是:接触器常开辅助触头与启动按钮并联,增加了自锁部分,同时专设了停车按钮。该电路与点动正转控制电路的区别在于:自锁电路的作用是该电路教学的重点内容,应当反复强调。经过以上电路的教学,学生对电力拖动有了初步的概念,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最终,一些复杂电路的教学,掌握与前面所学电路的区别,可以较为顺利地完成。

四、实际操作

实际操作是电力拖动教学的又一不可替代的环节。实践为理论服务,理论指导实践,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通过实操过程的示范、讲解和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电路的结构、组成,巩固理论知识内容,对电路的工作过程更为清晰,对电路的工作原理的理解更为透彻,对常开、常闭、自锁、互锁、串联、并联、主电路、控制电路、等电位点概念的认识更为清晰。

电路安装注意事项:电器布置合理,其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该控制机构是否美观,是否紧凑,更重要的是线路连接的整齐规范程度。合理的电路布局可使布线简捷、成本降低、电路结构紧凑、整齐、便于安装和故障查找。布线安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等电位点的安装。电力拖动尤其是一些较为复杂的电路,支路较多,等电位点概念需要特别加强,若按支路来接线,接线过程很易出错,很易搞混,难度相对增加。学生思路不清楚,接完哪条路,该接哪条路,有时会一塌糊涂。若采用等电位点方法,利用等电位点来接线,在电路整个接线过程中,只认等电位点。同一等电位点的不同接点,按字母、数字编号,依次进行、逐点接线。这样既方便了接线作业和接线程序,又不易出现接线混乱的情况。大大缩短了接线作业过程,其质量保障也大为提高。第二,电路接点处的连接。导线接头部分的长度对线路的质量和美观程度,产生重要影响。导线接头部分太长,电路易产生不安全隐患,易出现触电、短路等不安全因素,且影响电路的美观程度。但若导线接头部分太短,在节点处常易出现接触不良,断路等现象。所以,在做接线工作时,要把握好连接导线部分长度的处理。第三,按钮处接线。按钮处接线较为繁杂,按钮接按钮、按钮接触头、串联连接、并联连接、与接线端子的连接等,较容易引起接线混乱。把等电位点中不同接点按顺序接线(依次连接),注意按钮的常开、常闭,按钮的进线与出线,必须连接接线端子。

五、电气动作试验

接线工作完成之后,线路工作是否正常,是否达到了质量要求,要经过电气动作试验后方可确认。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线路外观检查良好,不允许有其他杂物参与其中(试验线路整洁,不许有废导线及其接头、废触头、螺钉、塑料等存在),工作电路一定要清理干净。第二,试验场地整洁。第三,按电路工作顺序逐项进行试验。

六、排除故障

排除故障是电力拖动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首先学生要熟悉电路的工作程序,熟练操作电气动作试验。按下哪个按钮,哪个指示灯亮,哪个接触器线圈得电,其接触器动作,沟通哪条电路,哪个电器投入工作,线路的控制关系如何,要一清二楚。是电源问题,电路问题,主电路还是控制电路问题,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线圈动作良好,控制电路工作正常,问题出在主电路。若线圈不工作,接触器不动作,则为控制回路故障。加上仪表的测量,排查范围会逐渐缩小,最终可确立故障点的确切位置。

通过以上电力拖动教学过程的训练和内容的学习,学生对电力拖动知识的掌握上了一个新台阶。理论水准大为提高,动手能力大为加强。使得电力拖动教学内容得以深化,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篇3

一、认识写生练习的重要性

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20世纪中期以来的“写生”,更是异彩纷呈:有作为提高技法的写生,有作为收集素材的写生,有作为体验生活的写生,也有作为创作方法的写生。同时,写生是小学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适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学生愿意接受,并可随时随地进行训练,方法简便易行,可为儿童画创作提供更多理性的思考和丰富的素材,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校使用的美术教材中,安排了系列写生练习的内容,而且占有相当的比重,如静物写生系列、人物写生系列、风景写生系列等。写生用到的工具极其简单,一支笔、一张纸可以信手拈来、随兴而画,效果立竿见影,能让学生迅速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他们通过写生,细致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不断提高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从最感兴趣的形象入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玩、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往往和周围的情境、个人的情绪相联系,对外界新奇的、强烈的刺激易产生注意,但这种注意很不稳定。针对他们的这种年龄特征,在写生教学中,我坚持“先入为主”的原则,主要从造型简单、学生喜闻乐见的物体入手,如动画片中的“美羊羊”、聪明可爱的hello Kitty、一个红红的大苹果、一只漂亮的文具盒、一把小巧的削笔刀等,让学生近距离观察,鼓励他们细致耐心地观察、修改笔下的形象;同时适当地布置他们回家做写生练习作业,至于他们画什么,不做具体要求,只要感兴趣就行。

达尔文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观察是提高绘画水平的基础。我会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例如观察某位同学回答问题时的相貌举止,观察不同的人说话时的表情、走路时的姿势等。

对于人物的写生方面,我在低年级主要安排了人物头像写生,要求学生画出三个形象各异、差别明显的小孩子头像。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绘画要点,我和学生一起,仔细分析比较每个头像的脸型、发型、五官甚至表情的差异等方面,这比教师在没有写生对象的情况下口吐白沫地“说”要重要百倍。

三、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在指导高年级学生画全身像时,我主要是从三方面入手——人物的头部、身体姿势和服饰,要求三部分都细致描绘,马虎不得,在规定的20分钟内完成,养成细致观察、慎重落笔的良好习惯。而且,“人”是孩子最熟悉的对象,也是自然界中最具丰富内涵的形象,通过“人”的写生,可以让学生学到很多东西,如认知、操作,尤其是情感领域,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形成一种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我抓住这个契机,布置学生课后回家画自己的父母、画自己的亲朋好友、画自己喜欢的人,他们感觉更加亲切有趣,写生练习的情绪高涨,绘画能力的提高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我布置给学生的一次写生的要求就是:利用一周时间,观察自己的班主任,为他(她)画一张全身像。这下,学生们的情绪高涨,积极动口、动手、动眼、动脑:课上,认真听班主任讲课,观察班主任讲课时的动作、表情;课后,观察班主任怎样辛勤地批改作业,留心护送大家过马路;还有的学生当了一回小记者,采访了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班主任。有的班主任幽默地说:“我都快成为新闻人物了。”再来看学生这次交上来的写生作品,形象更加丰富饱满,个性十足。

四、适当拓展写生练习空间

篇4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产学研模式;地域特色

贵州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民间自然崇拜和原始宗教、巴蜀文化、滇文化乃至儒、道、巫、傩等诸多文化事象,都有其实存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实现贵州省从文化资源大省到文化建设强省的逐步迈进,文化产业良好的发展态势也对该专业的高端复合型人才需求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满足市场需要,目前贵州已有六所高校相继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但大部分院校均只招收本科生,呈现出对于专科层次人才培养不够重视、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不够条件的现状特点。已有的培养层次体系也存在学科建设初探期的普遍问题,加之资源环境的限制,使得贵州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全国范围内缺乏竞争力,学生就业率也不容乐观。

一、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科建设上的诸多问题

(一)学科归属及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文化产业学’还很年轻,年轻到不知道究竟应该把它放在什么位置上,归属到哪一个学科内”。文化产业所涉及的产业领域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会展策划、电视电影服务、演艺产业管理等,具有跨专业、垮学科的交叉性特点。尽管教育部现将文化产业管理划分为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贵州省各高校仍是按照自身教育资源及学校师资的客观条件来考虑专业的院系归属,导致该专业的学科归属不甚明确。例如,贵州大学专门成立了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贵州师范学院则是将该专业设置在历史与社会学院;贵州民族大学将其划分在民族与社会学院等。由于专业归属缺乏统一标准,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也相较随意。例如:贵州大学该专业开设课程有艺术概论与美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经济学、新闻与传播学、编辑与出版发行、表演艺术与经营管理等课程;贵州民族大学则侧重于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开设文化产业导论、管理学原理、文化产业投融资管理、动漫与网游产业管理、文化娱乐产业经营管理等;而贵州师范学院则开设的是文化资源学、管理学原理、民族艺术与文化、美学概论、社会调查与方法、会展策划等综合性课程。可见,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所开设的主干课程极其缺乏统一性,而更重要的还是缺乏专业的方向性和地域性。

(二)师资队伍缺乏创新意识与实践经验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办时间不长,除了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处于初级探索阶段,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在不断提高质量。兴办初期,贵州各高校对于该专业的师资队伍组建主要来自于临近专业的调配,诸如之前从事管理学、历史学、艺术学等领域教学的教师。虽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有学科交叉的特点,但对于大多数转型教师而言,他们本身也只是尝试教学,通过预先学习新的知识体系然后再传授给学生。近几年,一批毕业于该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陆续补充到省内各高校的师资队伍中,逐渐改善了该专业建设盲目探索的现实状况,但许多专职教师走上岗位后并没有充裕的时间到相关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兼职甚至脱岗实习,也没有与市场上该行业的实践单位保持密切联系,使得该专业的教学内容无法更新换代,培养的人才也与当前市场严重脱节。

目前贵州各大高校中,贵州师范大学在文化产业管理相关领域的科研平台有贵州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等;贵州大学有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等;贵州民族大学还成立了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下属有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战略研究与服务部、民族文化产业园区规划与建设研究部等其他研究部,旨在培养各类文化产业人才以及拓展文化产业研究视野;安顺学院也根据地域特色设立了屯堡文化研究中心,专注屯堡文化及旅游产业的科学研究,其余各校也在逐步建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平台,但要实现产―学―研的合作战略,高校还需进一步鼓励教师参与到与各企事业单位的文化项目合作中,并尝试创建与其他高校专家长期交流的教研活动。

(三)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机制有待完善

高校在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中,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重要环节,尤其对于贵州省这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文化为文化产业的实践提供了重要资源。贵州省因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许多文化消费形式还尚不健全,对于当地的话剧、戏曲、展览会和民族歌舞等表演,观众普遍反映水平不高。在这种市场大环境下,对于开设文化产业管理的高校无疑是一个契机,然而大部分高校却没有利用好智力优势来与地方文化单位进行文化产品合作研发、建立校外的实训基地等。此外,校内实训室的实践内容也有待改善,部分高校实训室只是放置了绣花机、喷绘机等工艺品制作机器,这让学生片面认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只是一个学习制作创意手工艺品的专业。事实上文化产业管理培养的学生并不全是文化产品的一手制作人,他们更应该学习的是如何将已有的文化资源通过市场策划、运营、管理升级成为高附加值的创意产品,通过市场来实现创意提现,因此校内实训室真正的角色与作用应再作考虑。

二、对贵州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结合地域特色开展特色学科建设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同于其他类型专业,如果高校教育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无法侧重于其中一个领域,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然而对于侧重领域的选择,既要基于高校本身的传统优势学科,又要立足于本土的地域特色。对于贵州省而言,基于丰厚的民族民俗资源,在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已取得初步进展,但目前仍需在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整合旅游目的地和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内涵等方面,得到高端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的智力支持。因此依据当地文化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条件,贵州省各大高校应就市场需求来差异化培养文化产业人才,还可根据传统优势学科,进行学科交叉式培养,例如:贵州省师范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可与该校的地理与旅游学院进行深入合作,依靠本土的民族文化资源来培养侧重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管理的专业人才。地方高校利用自身特色来建设特色学科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学科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地域文化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毕业生在本地的就业。

在学历体系方面,由于贵州省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两头少,中间多”的特点,即专科与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极度空缺。面对目前文化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压力,贵州省可扩大专科层次的办学规模,并重视对于研究生的教育投入。

(二)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及实践能力

首先,为了补充校内实践型教师严重不足等问题,贵州省各大高校可以在师资来源结构上作出调整,除了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之外,还可考虑聘请来自地方文化企事业单位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为客座教授,加大流动编制的比例。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可组建专业教研室共同合做相关课题、研究课改方案、集体备课等,校内教师可以通过与校外专家的长期交流合作来积累实践经验和提高教学水平,打破对于文化产业认识的局限性。

其次,贵州各大高校应加强与海外高校的合作,增加此专业教师海外研修的机会,更大程度获取最前沿的教学经验和成果,拓宽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视野。

最后,文化产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要求较高的专业,高校应鼓励在校教师到当地知名文化企事业单位中去兼职或脱产实习、组建创意工作室等,重视教师实践性的培养。努力创建“创意型”师资队伍。

(三)积极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实习实训基地在文化产业管理教学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与理论教学的充分结合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和适应地方文化市场。贵州地方高校目前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中,主要重视制作文化产品的动手能力培养而忽略策划文化市场营销的创新能力提升,因此校内可适当创建类似大学生创意产业孵化基地等校内实训基地,通过与校内其他专业如艺术类、旅游管理类同学组建创意团队,学校与地方政府应通力支持,鼓励学生创意团队将校内文化创意作品与地方实际市场进行对接,通过实际运作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从事专业的热情。

贵州省目前有多彩贵州城、贵州文化出版产业园等十个文化产业建设基地,亦有贵阳荷塘月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贵阳交响乐团有限公司等三十余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各大高校应利用自身智力资源与各企业开展合作,创立“产学研”研究平台,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各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创意改造策划。对于高校与政府部门进行商业合作的平台建设,可进一步参考澳大利亚的ACID互动设计中心,该互动中心由昆士兰大学与政府部门依据自身优势资源作为股份入股后,采用现代企业管理的准则进行盈利分红等,即可协调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也为企业注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总之,校企合作建立学生实训基地是一个共赢的新型模式。

贵州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学科建设正在发展,各高校应深思熟虑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管理学、旅游学、艺术学等传统学科,针对地方文化市场的需求来差异化培养人才。通过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创意型”师资建设、加快校内外实训基地创建等举措,为贵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惠林. 文化产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彭爱萍. 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要利用地域特色[J]. 中国高等研究,2006(7): 58

[3] 邹文贵,徐铁汉. 地方普通院校文化产业专业与学科建设的对策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3(1):175-176

[4] 田素美. 论贵州省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J]. 企业导报,2015(23):103-104

[5] 彭雨良,李思雨. 澳大利亚“高校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绩效及其启示[J]. 新闻界,2013(2):73-77

篇5

[关键词]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必要性;路径

随着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指导思想的提出,这也对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不仅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而且能够确保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因此在当前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利用科学方法及科学制度来全面的推进档案管理的开展,努力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益,确保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的实现。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档案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出来,档案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央,成不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就使档案管理任务越来越重,对档案信息服务的功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一、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必要性

(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在信息化时代,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档案作为富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在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档案是对历史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说服力,而且档案涵盖的范围较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当前推动文化发展及推进文化创新的重要资源和基础。对于一个地区文化建设工作,档案不仅能够丰富区域的文化底蕴,而且有利于区域文化品味的提升。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就需要加快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使档案的价值更好的体现出来,为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二)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的需要

随着我国新兴媒体普及程序的不断提高,当前我国网民人数呈快速增长的态势,现代科学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也使档案管理的载体、渠道的样式更为丰富,加快了档案收集、馆藏、应用及传播等方面的改革,档案管理开始向系统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而且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们对档案信息多元化的需求不断增长,国家相关政策及条件的颁布实施也为公众赋予了更多的档案知情权,档案管理的社会责任进一步增强,对档案管理方式创新及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当前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其站在信息技术的前沿,更好的对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进行掌握,通过努力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从而使档案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三)推动档案工作健康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档案建设工作提出了较快的发展,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当前档案管理队伍从上到下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仍然存在着思想观念落后及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且档案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员缺乏,这都对档案管理的长远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制约。当前我国档案管理工作中整体水平还较低,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许多工作还停留在手工模式上。相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来讲,档案管理软件开发和应用相对滞后,档案检索效率不高,档案网络信息安全存在较大威胁。没有完善的档案管理标准化和制度化体系,在一些基层档案管理部门,还没有统一的档案管理标准和质量要求,各项管理制度不完善,这都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较大的制约影响。因此需要努力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实现档案管理质量的提升,为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有效路径

(一)强化科学发展观念

提高科学化水平是档案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必须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档案工作的方方面而。要增强服务意识。超前服务、主动服务,深入社会调查研究,了解信息需求方向,充分发挥好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安全意识,正确处理信息公开与信息安全的关系,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增强创新意识,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注重研究新情况、把握新规律、解决新问题,以新的思维对待新的形势,推动档案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二)完善相应制度体系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良性运行机制,是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关键和保证。要从宏观立法和微观运行方面,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形成推进工作创新、促进科学化水平提高的制度约束和政策导向。从党和政府来说,要把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从一个部门、单位来说,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完善相应工作机构,落实工作责任制,注重发挥档案工作的作用,为档案工作科学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具体到档案管理部门,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从档案收集、整理、管理和应用等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管理制度,使整个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同时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内部潜力,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档案管理是一门科学,特别是新形势下档案管理的技术更先进、内容更丰富、分工更专业,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应具备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要掌握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操作管理技术,同时还要具有统筹安排、耐心细致、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基本品质和良好作风。要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建设学习型档案管理队伍,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方法,拓展优化管理的途径渠道。重视档案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努力建设科技型、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为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结束语

在当前档案事业建设过程中,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作为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需要全方位的加强和改进档案管理工作,这就需要在组织领导上将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放在档案工作的突出位置上来,同时还需要在思想观念、制度建设和能力素质等多个方面加快提升,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保障体系,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云.浅议如何推进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J].西部资源,2014(1).

篇6

一个好的班集体,和谐融洽,人人上进。在这样的班级里,基础好的孩子更加优秀,基础差一点的孩子也被环境“熏陶”得急起直追。相反,在一个“乱班”,好学生能好下去真的不容易,更别说基础差、有问题的学生了。那么,“好班”和“差班”的差别是怎样产生的?究其根源,差别出在班主任工作上。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们该怎么做呢?我想就自己的认识谈下面几点:

一、加强班主任自身素质,树立威信。

俗语说“打铁全凭自身硬”,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而关键就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树立班主任的权威。

首先,班主任要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做知识的富有者。

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最不能原谅的就是教师的一知半解。在知识更新加快、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今天,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学生并不因为教师年龄比他大就信服和尊重你,而是因为你确实有知识才敬重和信任你,班主任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是很难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的。因此,班主任必须不断用新知识充实武装自己,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还要熟悉所学专业的一切知识。

其次,班主任要加强道德修养,做学生为人的楷模。

班主任是各项工作任务的中间者和具体执行者,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例如,班主任每碰到校园里的杂物就主动把它捡起来,学生也一定会照着这样做的,久而久之,校园里就会无杂物了。班主任要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给学生以示范,做学生的榜样。

再次,班主任要具备多种能力,做学生的“知心姐姐”。

班主任要具备的能力很多,如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个别谈话和谈心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的能力,总结工作的能力等等。但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必须有体察学生的思想、情感、需求的能力,随时注意捕捉学生的思想信息,把握他们对生活、学习的真实态度。

如:每次班里举办的任何一项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都要靠班主任去洞察每位学生的思想和态度。

二、以信任、宽容之心去理解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才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也才可以赢得学生的爱戴。 转贴于 信任学生,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做教育教学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宽容,“以己之身,及人之身”,从学生所处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行为动机或个性需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热情换取信任,以坦诚换取信任,以信任换取信任。在这种状态下,师生情感易于引起共鸣,也就容易实现心理沟通。

宽容是一种信任和激励,因而,信任会化作一种力量,激励学生自省、自律、自强。教学中要宽容和理解,多些耐心,多些和善——心不同,各如其面。要有宽容学生的胸怀,对幼稚的学生学会原谅,不过分指责;对错误的学生学会包容,不要过分揭短。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学会宽容、学会谅解,这样才能和我们的学生更加接近,才会有共同的语言,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点,才能和学生在蓝天里一起快乐地遨游。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深深地感到:宽容是一缕阳光,她照亮了学生的心;宽容是一丝春雨,她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宽容是一粒爱的种子,她会在学生的心中萌芽。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请你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吧!

篇7

关键词 高职护理 生物化学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高职护理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为医疗卫生行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近年来,我国的护理人员需求旺盛,高职护理职业教育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高职护理职业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然而,我国尚没有专门培养卫生类的师范院校,老师完全依靠普通高校培养,高职院校的新老师,一边要适应“学生—老师”身份的转变,一边参照本科的学科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忽略了“以就业为导向”这一教学指导方针,从而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①。目前,生物化学作为一门必修科目,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因此,如何根据生物化学的特点和护理岗位的职业特点科学选择重点授课内容就成了目前面临的难题。

1 高职护理生物化学的教学特点及现状

1.1 高职护理生物化学的教学特点

(1)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教学目标明确。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教育强调的是生物化学反应的生理功能和意义在护理岗位上的具体应用,为接下来学习护理技能操作提供理论基础,针对性非常明显。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高职生物化学的课程安排是作为基础课程,同时课时也较少,以免影响技能训练。而生物化学内容是根据将来的护理岗位选择设计的,高职护理学生经过学习生物化学,为学习后续的课程提供一定的基础。

(2)高职生物化学教学更加强调专用性、实用性。高职护理生物化学强调专用性, 旨在培养高职护理人员能够在护理岗位上应用,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职业性比较强。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在指导学生打好生物化学基础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对生物化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生物化学教学内容要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1.2 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教学现状

目前,中国的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教学是借鉴了前苏联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纯依靠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死记硬背,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记忆为导向、以讲授理论为途径、以考试成绩为终点开展教学。单一的教学方法由于比较枯燥,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一部分学生厌恶甚而放弃学习,挫伤整个班级学习的积极性②。这种现象的持续存在,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高职生物化学的老师基本毕业于普通高校的生物化学及相关专业,从本科就开始接受普通高校的学科型的教学模式,受其影响较深,潜意识中也会将这种教学方式带到日常的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授课过程中;(2)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授课过程中,教师对授课目标不明确,不确定高职护理教育的特点,局限于原有的教学模式,未能以具体的护理工作要求为导向、以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目标。

2 根据护理工作需要进行授课内容的选择

2.1 授课内容的选择应结合护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目前,中国高职护理生物化学课程的设置与授课内容选择,主要参照普通高校的学科型的教学方式,单纯培养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未能对学生即将走进的护理工作实际需求进行明确的分析,因此也就无法真正地将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相结合。高职护理教育培养的人才将走上护理岗位,生物化学教学应以护理职业为导向,把护理职业的需求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授课内容选择的基础,提高整个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教学的针对性。

2.2 授课内容应紧紧围绕生物化学在高职护理中的实际应用

授课内容是实现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元素之一,其选材应体现护理工作的实用性和职业性。生物化学教学应注重实践性,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做到与护理工作相关,减少生物化学中过难过深而应用性较差的理论知识,同时增加生物化学在护理中应用的教学内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短、课时少,可以通过具体案例讲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护理工作中用到的生物化学知识,而不是要求学生“大撒网式”地学习。

2.3 教材的选择要结合高职护理的职业特点

高职护理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技能性、实践性和知识的专用性,这就要求教材的选择应尽量与高职教育特点相符合。一直以来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教材主要选用卫生部高职生物化学规划教材,然而单纯依据教材并未体现出高职教育知识专用性的特点和护理岗位的时代性,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缺少针对性和时代特色。因此,在教学开始之前对学生将来的工作要进行基本的了解,把具体工作要求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授课内容选择的依据。同时可将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两部分:理论知识可以按具体护理工作岗位要求的需要进行选择,避免枯燥地将理论知识一一介绍;实践能力部分可将高职护理学生即将从事的护理工作课常见的病例作为切入点,将该病例中生物化学发生的变化分析给同学们听,并将与之相关的护理操作穿去。然而,现实的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教学并没有提供一个成熟的教学模式③,这就对生物化学授课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授课老师可以根据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教学特点,同时结合时代特点主动开发适合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教学的讲义。

3 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

3.1 高职院校老师的现状

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学校的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教师对护理行业的了解,同样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授课内容的职业性和针对性。然而,我国尚没有专门培养卫生类的师范院校,高职院校老师完全依靠普通高校培养,高职院校的新老师,一边适应“学生-老师”身份的转变,一边参照本科的学科型教学模式,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的特点。老师对护理岗位的认识不足,导致教学过程中,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于生物化学知识在护理中具体应用也日渐生疏。培养高职护理生物化学老师对护理行业的认识,尤为重要。

3.2 提高高职护理生物化学老师对护理的认识

高职护理的培养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职护理突出的特点是技能性、实践性和知识的专用性。授课的老师应参加护理或相关岗位的实践,以保证我们高职护理老师对护理岗位的技能性和实践性有足够的认识,这样我们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才有针对性。

如何使高职护理生物化学老师对护理岗位的技能性和实践性有足够的认识呢?进入一线的医院,走进护理岗位,进行实践。只有进入医院,我们才能了解护理的技能性和实践性;进行具体的实践,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加深我们对护理职业的特点的认识。

4 结语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应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相适应,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更好地满足我国的社会需求。2010年6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高职护理的授课内容指明了方向,重视以护理岗位需求为导向、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护理生物化学作为高职护理的必修科目,将社会对护理实践能力需求作为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增强生物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正是高职教学的目标要求,也是满足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教学具有实践性的内在要求。

注释

① 梁月丽,陈东景.基于工作岗位需求的高职生物化学实践教学改革[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1(1):68-70.

篇8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化 高校英语 教学管理模式

英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也是国际化的语言,就我国现在的发展现状来说,对英语能力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的。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高校的英语教学管理模式也在不断的改革,多媒体网络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就是一种应运而生的英语教学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对高校英语教学管理模式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多媒体网络化下高校英语教学管理模式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体,学生则处于接受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和积极的态度。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缺陷,这就有了多媒体的引入。但是现在高校英语教育的现状也是不容乐观的,因为有不少的教师不能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并没有因为多媒体的介入而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只是利用多媒体把英语课程上的英语知识展现出来,并没有使多媒体发挥它本身的优势,这样多媒体的引入就失去了作用,也就没有改变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也可以说,用不用多媒体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样的。

多媒体教学是借助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完成教学的,与传统的板书教学有本质上的区别,这一改变对教学方法的影响是最明显的。比如,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化的多元性,是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来丰富英语的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死板乏味的现象,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为多媒体网络化教学与传统的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又离不开传统教学的一些方法,所以就可以结合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的优势,来优化英语教学方法。这一过程显然是需要磨合的,所以就需要教师在英语教学的教学方法上具备灵活变通的能力,比如说,在学习英语词汇时,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的音频效果,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单词,在多媒体播放单词的读音,对单词的应用进行举例时,教师就可以对单词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单词有更深入的理解,因为单纯地靠多媒体播放来学习还不能使学生完全的掌握单词,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就能加深对单词的理解和记忆。在英语教育中的教学方法是有很多种的,多媒体教学就是非常独特的一种,而且有了多媒体网络的支持,会使高校英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发生很大的改变,英语教学会更容易进行,教学效果也会更明显[1]。

二、多媒体网络化下高校英语教学管理模式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基本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教学的教学环境也比较枯燥,这样就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所降低,甚至会造成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听课,更别说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提问和课堂活动中去。此外,多媒体的介入使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所改变,但有的教师并不能很好的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也就只是利用多媒体省去自己板书的麻烦,简单地把课本上的知识录入多媒体中,然后通过多媒体向学生讲解教学内容,这样就没有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反而是吧多媒体当作是代劳的工具,这样的情况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也不利于高校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校的英语教育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单词和语法知识,还要求学生的口语能力达到一定的标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英语口语的训练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授的读法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也都是按照自己对读法的理解进行阅读,这种方法很容易使口语不标准。多媒体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其本身的优势,通过视频和真实的语言素材来营造一个比较真实的语言环境,因为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每台电脑都是相互连接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脑上的麦克风与任何一位学生或者是教室进行交流,真正地把英语说出来,并是以与人交流的形式来完成,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教室也可以通过主控板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设定一个情景,让学生在分组里根据所设情景进行讨论和会话,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真实的情景中,有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英语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给学生营造一个利于英语教学的环境,让学生通过视频中的情景来实现英语知识的学习,而且视频学习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能集中注意力,使学生更加积极和主动地去接触英语、学习英语、应用英语,实现高校英语教育的价值[2]。

三、多媒体网络化下高校英语教学管理模式的教学评价

从小学到高中,对学生的评价一直都是以一张试卷来决定,在考试结束后往往会有学生因为临场发挥而造成一个学期的学习就定格在考试失误的试卷上。现在在大学中还存在这种情况,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最后的考试,所以也就是学生学习知识时并没有真正地对知识理解和掌握,这种现象在英语教育中会给学生应用英语时造成很大的困难。虽然现在对评价机制有所改革,但是并没有真正的落实,所以现在的高校英语教学评价环节还是处在原来的状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已经引入了多媒体教学,但是就像上面所说的多媒体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所以对英语教学的管理模式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

多媒体网络化的融入,使高校英语教学管理模式中的教学评价有了很大改变,因为多媒体的教学方法是与传统的不同,在教学内容上也有很大的改革,所以就不能以传统的考试来评价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所以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各方面的学习情况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说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室来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把每次测试成绩都录入到一个表格里,并且这个表格对学生是可见的,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自己每次的测试成绩进行对比,找出不足之处。在测试时,教师可以通过主控板把测试的题目发给学生,而且测试题目要包含所学单元加上之前学的知识,让学生通过测试完成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和对学过的知识的测评。然后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成绩录入,并针对学生平时的上课情况、听课态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等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找出学生测试不理想的主要因素,进而使学生加强该方面的训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针对测试不理想的同学,教师在找出学生测试不理想的同时,还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使学生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多媒体网络化的教学能实现对学生不同形式的测试,为教学评价提供更多的依据,使教学评价更合理,评价结果对学生更有利,这也是多媒体网络化的教学管理模式的一个突出的表现[3]。

除了上面所述的几个方面,多媒体网络化在英语教学管理模式的师生之间交流也有一定的影响。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会选择用汉语交流,在高校的英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使用英语时会害怕自己说错而出丑,所以一般不会用英语交流。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教师通过设计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情境中,在英语课堂上也可以通过视频播放一个对话情境,然后由学生和教师根据视频中的情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英语进行模仿,在师生的交流中能够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的勇气和信心,这样就能使英语的实用性得到充分发挥。而且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通过多媒体来设定场景,能让学生更容易联想到真实的情景,使学生在使用英语更加得心应手,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特别是学生认为教师的英语水平比较高,与教师对话会有压力,而且认为自己说的是错的,从而降低自己的信心,利用多媒体来设定一个贴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情景,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是主角,教师在对话过程中则充当配角,以提高学生的信心和勇气。利用多媒体能够使师生的沟通变得很轻松,使师生关系更融洽[4]。

四、结束语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多媒体网络化在高校英语教学管理模式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评价及教学中师生的交流环节等都有很明显的应用效果,所以在实际的高校英语教学管理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化的优势,发挥多媒体网络化在高校英语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高校英语教学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段红.多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162-163.

[2] 李军.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利弊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2014(36):123.

篇9

[关键词]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具体措施;必然性

伴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源,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成为了影响各个领域生产经营和顺利运行的关键。面对全新的形势,档案管理必须进行科学化的改革和进步,但就我国目前档案管理的情况来讲,在科学化的提升与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下文就分析现阶段我国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就发展科学化档案管理的必要性展开分析,并就如何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提出几点建议。

一、现阶段我国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科学化档案管理的意识较低。近年来,档案部门开始充分利用“三月法制宣传月”等活动,通过各种各样形式的活动,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宣传。尽管如此,《档案法》等法律的执行能力仍旧不高,制约能力不强,最终只是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提高往往被忽视。另外,档案管理人员的水平与素质不仅关系着档案管理工作的进展是否顺利,更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就目前来说,专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整体水平来说还较低,一些档案管理人员习惯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与手段,而有的档案管理则直接由其他领导或管理人员代替完成档案管理工作,这些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方面都远远不够。

(二)缺乏完善的科学化档案管理基础建设。众所周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开始逐渐向信息化、网络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而这就需要一定的软硬件支持。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支撑档案管理科学化发展的条件,更是发展我国信息技术的关键。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想要提高科学化的档案管理水平,我国在软件系统以及硬件设施上还存在很多不足。

(三)缺乏健全的科学化档案管理制度。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国家非常重视档案管理,也因此针对档案管理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却没有明确档案管理的方案和手段,造成档案管理比较混乱。另外,档案管理没能形成标准化与制度化的体系,并且现有的规章制度中也没有明确的细节规定。再加上档案管理本身就属于复杂的系统,因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最终造成了档案丢失、管理不当甚至不规范等问题,这也为档案的查找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二、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顺应科学发展观的需求。作为企业、单位以及机构等重要领域的关键内容,档案管理工作涉及到非常多的问题,档案工作的好坏不仅关系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是促进单位可持续发展,机构社会顺利进行的关键。我们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档案管理工作为主要内容展开分析,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档案管理体现的是国民经济的软实力,不仅涉及到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更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是信息化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各项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多个领域中,这也使得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逐渐变得网络化、数字化,一些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出现在了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档案管理作为发展经济、建设文化的重要,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和方法,难免会造成一定的信息滞后,也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适应性的提升。而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不仅能通过科学的分类和完善的出库、入库管理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更有利于方便快捷的档案查找。

(三)是促进档案管理发展的未来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的数量、种类以及规模增大,不断出现了计划统计、经营销售、物资供应、财务管理等生产经营方面的必要档案,更有劳动教育、党政科研等最重要档案的产生。因此,档案数量与规模的不断增加也给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和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较大的要求。总的来说,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是顺应科学发展观的需求,是信息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更是促进档案管理发展的未来趋势。

三、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档案管理方式,提高服务意识。众所周知,档案管理作为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的不只是的单位或者企业的日常经营服务活动,更多的关系到档案服务行业的未来发展。因此,要想摆脱传统档案管理滞后、老套、缺乏时代性和综合性的缺陷,就必须从档案管理的模式、档案管理的内容以及手段上来创新,以促进科学化的档案管理的顺利开展。首先,档案管理应立足在服务社会为主,要避免为了管理而管理的观念。必须抛开形式主义只求切实做到实效;必须按照单位或者机构的实际发展需要,选择灵活变通的档案管理方式。引进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方式,革除已经不适应的管理模式。其次,还必须加强与实际的结合,对相关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是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关键,是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让他们做到以身作则,在执行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时起到带头作用,成为有服务意识有能力的档案管理人员。

(二)加强科学化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发展是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先决条件,而发展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不仅需要扎实的人才基础和完善的制度,更需要较强的软硬件设施支持。通过加强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软硬件管理设备,发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数据库管理技术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以保证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一方面,完善纸质档案的管理和载体管理,加强科学化的档案管理不仅能减少纸质档案的存储空间,降低对存储空间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发展科学化的档案管理更能降低对纸质存储空间的日常维护费用,大大减少对档案管理的直接投入。

(三)进一步健全科学化档案管理制度。为了强化档案管理的制度建设,健全科学化的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档案管理的运行机制。我们必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档案管理建设的实际需求与宏观把握对档案管理进行制度建设,注重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科学化的作用。其次,相关部门还应将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适应自身的档案管理机制,并进行不断的强化和完善,以此建立起一套可操作性强、系统性强的管理机制。与此同时,我们还应不断对相关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养,以提高其专业知识与技能,这也是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关键步骤。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的状态,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高职教学有其独特之处,课堂管理是影响高职课堂活动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课堂管理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事就怎么做,这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吃力,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好。而"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倒序,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是适应高职院校培养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模式。“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做为主,做是学的出发点,也是教的基础和目的,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

好的教学模式必须在好的课堂管理下才能发挥其作用,究竟什么样的课堂管理才能适应“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呢?这也正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一般认为,课堂管理包括课堂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纪律管理等。课堂人际关系的管理指的是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管理,课堂环境管理是指对课堂中的教学环境的管理,课堂纪律管理指的是课堂行为规范、准则的制订与实施。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以“做”为主,打造高效课堂

“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原则是以“做”为主、以“做”为基础、以“做”为方向,“做”是学与教的基础和出发点,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形成职业能力的环境,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改变课堂结构,调整教学关系,以学生为中心,推行“做、学、教一体化”,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快乐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二、“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以“组”为单位,重在课堂参与。

在“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堂环境管理有别于传统课堂,新模式要求改革传统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提高课堂效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更为了方便学生的“做”,教室座位应改“插秧式”为“小组合作式”即一个小组成员坐在一起,而非传统的坐法。这时候的教师也要走下讲台,以“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以真实具体或模拟逼真的学习任务为主,按照“接受任务--合作完成--展示成果--总结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做”中学,学中“做”。学生每堂课的任务都是上节课已经提前布置的,学生在课下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查阅有关资料,经过小组所有成员的不断探讨,最终形成一份方案。该过程让所有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保证了学生深度参与,提高了教师教学效率、学生学习效果。

三、“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人际关系是学生充满自信、充满活力,改变了以往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教学局面。让学生学习互帮互助,大胆发言,勇于质疑,积积参与,课堂上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频率高,课堂充满快乐、民主,学习气氛活跃,做到了激情热烈而有序。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后,教师则根据学生的交流讨论,对一每个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及其合作学习的表现进行点评、答疑和归纳总结,然后结合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并对学生的理解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各小组将本组的完成任务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以强化任务,形成技能。这时候的课堂纪律看似“乱”,实则秩序、民主,全在教师掌控之中。

四、“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自我管理

“做、学、教”都是在课堂中生存,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课堂管理的过程要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课程资源进行教育。学生也是管理者,其在课堂教育中,应根据课堂环境提供的多元信息,加以重组,有选择、有鉴别地自我地获取知识、技能,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即应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是起组织者、指导者、监督者和评价者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学生自我管理的思想观念,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民主管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学生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动手操作,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技术和技能,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此发挥学生各自的个性和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等,让学生掌握技术与技能,形成职业核心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五、“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建立起健康、有序的课堂纪律

有效的高职课堂管理,除了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管理能力以外,还应该建立良好的课堂纪律。健康型纪律是在强制和尊重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这种课堂纪律不同于以往的纪律,在健康型课堂纪律模式下,教师不是指挥家,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的行为,告诉学生行为的限度和可以被接受的选择,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或活动负责。

课堂作为高职教学的“前沿阵地”,应受到重视,而课堂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最佳的高职课堂管理方法应是我们一直探索的课题,使“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管理为高职生的身心良好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奠定高职生成才的坚实基础。

(本文系河源市社科联2010年规划课题;编号:Hysk10-016)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 城市化 逆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 城市化不足 高中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中,城市化问题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侧重于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特征及城市化的地区差异等知识的考察,考核能力要求较高。教材中,对城市化问题的介绍较为简略。本人试对其中几个问题加以探讨,力求使学生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城市化的含义问题

1.城市化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概括地讲,城市化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的过程和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即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城市化一词应包括4个含义:(1)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2)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4)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T.Friedmann)认为城市化包括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因此,城市化Ⅰ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而城市化Ⅱ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2.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也是城市化

美国学者哈里斯(C.D.Harris)、亚里三大(J.W.Alexander),法国的查博特(G•chabot)等认为,城市内部的地域级差变化完全是城市中的一个现象,它从属于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总过程。他们认为,城市性地域与农村性地域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衔接的、渐变的、连续的,即使进入城市性状态,“质”与“量”上的转化也仍在进行。例如,建筑密度较为稀疏的地域,随着商业网点的增多、交通线路的开辟,人流将逐渐稠密,建筑密度升高。再如,随着城市发展,城市内部一些设施较为落后的地段逐渐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诸如这些城市内部地域级差的变化,都属于城市化概念的范畴。

二、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问题

单就逆城市化来讲授,学生较难理解。我们不妨引入城市化的空间进程来探讨。根据发达国家一些城市人口增长的周期变动,可将城市化空间进程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4个连续的变质阶段。

幻灯展示图ⅠⅡⅢⅣ后,依次讲解4个问题。

1.城市化

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图Ⅰ)。对此含义,前面已作了详细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2.郊区城市化

二战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进程开始出现。据统计,几乎4000万人(占全美人口五分之一)的美国人因变换工作及其他原因,每年至少搬家一次,而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图Ⅱ)。这里的郊区,是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临近地域,主要是城市化核心地区以外的城市边缘(周一星,1995)。

在郊区化过程中,首先,是人口;然后,是工业、服务业、商业、事物部门,办公室从中心区向外迁移。例如,美国12个最大的城市(除洛杉矶外)在1950~1975年间郊区人口平均增加了207,结果是12个城市的城市总人口中,市区人口所占比重由61.3下降为31.8,而郊区人口比重则从38.7上升到68.25。再如,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费城、底特律、克利夫兰、波士顿、巴尔的摩、华盛顿诸城,新建住宅的80分布在郊区。巴黎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共有320个居住单元,其中,200万个位于郊区。

3.逆城市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这就是说,整个大都市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这一过程称之为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图Ⅲ)。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等。逆城市化首先出现在英国,1961~1971年间,伦敦人口减少0.8%,6个大城市人口减少1;1971~1981年间,它们的人口又分别减少了10.1和5.4。在此期间,新城人口分别增加28.5和21.2,退休和度假城市人口增加9和2.7%。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有:(1)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2)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们在乡村也可享受到城市一样的物质条件;(3)大城市中心环境恶化,老城区地价上涨;(4)城市交通日益方便、快捷,等等。可以认为,逆城市化是郊区城市化的纵深发展。

4.再城市化

面队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的问题,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1980~1984年间,就有纽约、波士顿、费城、芝加哥等7个城市在市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再城市化(reurbanization)(图Ⅲ)。与此类似,英国大伦敦的人口在连续30多年的下降后,于1985年起开始微弱增长,也出现了再城市化现象。

三、发展中国家的“假城市化”和城市化不足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起步晚、发展快,二是城市化水平较低,三是城市发展不合理。前两个特点学生较易理解,对城市发展不合理问题应作详细讲解。

由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造成的.这样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

1.过度城市化即假城市化

这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一种消极型城市化。它是指城市化发展水平明显超过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城市化状态,主要表现在过量的乡村人口盲目地流入大城市,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无法实现职业上的转换。中非地区和印度是过度城市化最集中的地区。

当国家经济基础还相当薄弱时,城市化发展的失控会造成城市人口增加与就业机会不足,以及农村人口减少与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下降之间的不协调,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城市病也随之产生。城市化发展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有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基本都属于这种情况。例如,1980年,发展中国家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城市有119个,400万以上的超级城市有22个,其数量超过发达国家。墨西哥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远不如瑞士、奥地利、芬兰、意大利等国,但其城市化的水平(74,1993年)却明显高于瑞士(60%)、奥地利(55)、芬兰(62%)、意大利(67%),其结果是不但没有带来高度工业化和经济繁荣,反而使乡村凋敝、农业衰败,给城市带来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就业压力大,社会治安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2.城市化不足

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不合理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城市化城市化不足。这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往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城市化不足,即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生产发展所需要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判断依据为G.S.Tolly模型。中国、俄罗斯、东欧是城市化不足状态较为典型的地区。

城市化不足,主要是人为政策的结果。当地政府采取种种措施限制乡村人口迁入城市,结果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受阻,城市文明得不到应有的普及。例如,1980年,世界平均城市人口比重为42.2,发达国家为70.2,发展中国家为29.2,中国城市人口比重仅为19.39。

参考文献:

[1]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院,1995.

[2]许学强,朱剑如.城市地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88.

[3]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3.

[4]胡序威.对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剖析.城市规划,1983.

[5]李梦白.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中国城镇,1985.

篇12

一、实现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意义

学籍档案作为衡量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的主要信息资源有三方面作用:一是可以为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协调控制提供信息,为学校领导对学校的发展预测、决策等提供可行的信息依据;二是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教育评估和教学评价提供真实的原始资料;三是可以为社会和用人单位选拔、录用、聘任和晋升以及确认学历证书的真假、学历证书的遗失补办、学生出国留学等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及服务。

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2002年又进一步放宽了对普通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并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高校学籍管理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彻底摒弃陈旧落后的人工管理方式,将科学、先进、高效的信息管理引进管理领域。以我校为例,其办学规模已由1999年在校生2784人发展到2009年的7500人左右,十年间学生人数增长了2.7倍,学籍档案管理也经历了从人工管理、单机版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到网络化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三个发展阶段。目前的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依托校园网络形成一套完整的学生学籍电子档案信息,可以十分便捷地统计、查询、检索学籍的各类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质量的动态情况,并可及时进行调控。

二、学籍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籍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

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各高校制定了适用本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但由于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的学分制处于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的过渡期,相应的管理制度也表现出许多不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情况。如学生选课问题。学分制实施后很多高校学生在选择选修课时,由于开设课程先限制了名额,使有的热门课程很短时间内被选满,学生只好随便选一些并不感兴趣的课程,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如学生重修问题。大多高校专业课以学年为期,使学生的重修必须隔一个学期跟下一年级一起学习;再如学生休学年限问题。学生休学规定以一学年为期,如果学生想休学一学期后复学,将导致学生无法跟班学习。

2.学籍档案材料不完整,管理方式落后

近十年来,全国高校招生人数由1998年的200万人飙升至2008年招生人数的近1300万人,快速扩招使各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信息量也翻倍增长,有部分高校的学籍档案管理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管理方式的落后大大增加了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工作量,也造成学籍档案材料不齐全、不完善的现象。如学生在填写学籍卡时不能按要求填写完整,有的单亲家庭学生不愿意填写离异的父(母)亲,使信息栏空置或填写“已故”;有的学生不使用规定的黑色碳素笔填写或者填写字体模糊不清随意涂改;有的辅导员填写学生操行、奖惩时掺杂人情因素和水分,不够客观公正,致使学籍档案不能准确完整地反映真实情况,内容真实性、完整性及档案的保存价值大打折扣。

3.学籍管理制度的宣传力度不够

高校学籍管理制度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有人认为学生了解学校有关管理规定是很自然的事,每位学生入学后发一本《学生手册》自已看就行,管理部门很少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讨论。使得学生总是到教学主管部门询问关于学籍方面的问题,如休学、转专业、重修、免修、缓考如何办理,有些学生因对管理制度一知半解,直到因违反相关规定受到处分时才后悔莫及。

三、实现学籍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对策

实现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制度化、归档规范化、管理现代化是高校学籍档案工作的奋斗目标。笔者基于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几点对策。

1.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加大制度的宣传力度

第一,高校应建立健全学籍管理机制,实行由主管校长负责、教学主管部门监管,设置专职学籍管理工作岗位和人员,各院系及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部门配备兼职学籍管理人员。制订学籍管理工作流程,严格管理,维护学籍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推进学籍档案管理规范化。

第二,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和相关政策法规,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学籍管理规定、注册制度、休(复)学制度、转专业、转学制度、学籍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等,同时根据学籍档案形成的规律制定包括学籍档案从产生、收集归档到查询、利用、安全保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制定相关制度时还必须立足于“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选课制度,适度放宽选修课人数限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改变重修、休学以一学年为期的限定,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准许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以一学期为期限休学,鼓励学生自学与老师的指导相结合,努力解决重修、休学后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困难的问题。

第三,加大对学籍管理制度的宣传,如对休(复)学、转专业、重修、免修等相关规定程序使用清晰易懂的流程图来表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台、校园网、宣传栏、座谈、竞赛等形式定期宣传,把替考、作弊、旷课等违纪行为制止在萌芽时期,真正做到以教育为目的,使学生沿着人才培养的正确轨道成长。

2.改进学籍与学籍档案管理手段,提高管理质量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学籍管理工作任务越来越重,靠手工操作效率太低,容易出错。信息化管理是提高学籍档案管理水平的关键,它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的准确性,实现资源共享,可使教学管理数据统计可靠、准确,可使情况反馈及时、信息搜索客观,全面增强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便于各级领导和部门掌握情况,进行必要的协调控制,为学校发展预测、决策提供信息依据。

提高高校学籍档案管理质量,首先要实现学籍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如学籍档案信息采集要求完整、准确、真实;档案的分类要科学;文件材料的归档要及时。我校自2007年底引进并启动网络化现代化教学管理系统以来,教学管理及学籍管理得到了全方位的改善:首先,规范学生学籍信息的采集。在招生信息的基础上加以补充,经学生本人确认、学籍管理部门审核后统一打印学籍卡,减少了学籍卡因填写字迹潦草、模糊、涂改、专业班级简称及学号等信息不规范的现象,学生基本信息的形成为取得学籍的学生提供了学籍注册情况的查询渠道。其次,学籍异动处理及时。对学籍异动学生进行实时更新,使任课教师或相关部门及时了解学生异动情况,使学生信息准确。第三,方便了教学质量评价与学生成绩查询。学生成绩在任课教师完成课程教学计划时经考核后,登录校园网录入并打印成绩总表,成绩提交后任课教师没有取消更改成绩的权限,保证了成绩管理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学生成绩查询必须在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评价后才能查询成绩。第四,实现了教学计划管理、智能排课、选课管理、教材管理的信息化,同时对英语应用能力及大学生四、六级英语等级考试报名、毕业资格审查等发挥重要作用。该系统在不断使用中加以完善,提高了我校教学与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了教学管理质量。

3.提高学籍与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学籍与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提高的关键是建立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学籍档案管理工作队伍。由于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及滞后性的特征,要求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相对稳定,一份完整的学籍档案需要3~4年才能最终形成,没有一支稳定的队伍就很难做到有始有终。同时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这些都要求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具有为教学工作和学生服务的思想,尽职尽责;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做到知法、学法、守法,维护学籍的真实性;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必须熟悉整个学籍管理流程,解决日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掌握现代化管理技术,利用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在计算机上建立一套完整的学生学籍信息档案。

总之,高校学籍档案管理是在学籍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的真实记载和反映,是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籍与学籍档案管理,尤其是借助校园互联网来实现学生学籍管理信息化,是促使学籍与学籍档案管理逐步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解颖娴.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

[2]殷建群.浅谈如何提高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水平[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篇13

第一部分关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内容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是教育研究活动的基本单位。其管理内容,站在不同的位置,或考虑问题的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及不同的内容。

1.广义狭义的理解。

广义理解。按照“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内容应包含有8个方面:①组织;②课题类别和选题;③申报;④评审;⑤经费(管理);⑥课题管理;⑦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⑧成果的宣传、推广和评奖。

狭义理解。仅指“⑥课题管理”这一部分。

2.工作性质的理解。从课题管理的分工工作性质看,既包含有行政性的管理,又包含业务性的管理。

3.课题级别的理解。从立项课题的级别来看,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以有5级。

国家级——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审批的课题;

自治区级——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的,由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广西教育厅批准立项的课题;

地市级——由地市教科所教研室组织,地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或教育局批准的课题;

县(市区)级——县教研室组织,县(市区)教育局批准的课题;

校级——学校自己组织并批准立项的课题。

4.管理层次的理解。

宏观管理——课题的规划管理属于宏观层次的管理,意在引导科研方向,形成研究重点,调动、组织和协调研究力量,有助于教育科研工作整体目标的明确与教育研究资源的合理组织。如区教科规划办对全广西、各地市教科所教研室对本地市、各县教研室对本县区范围内课题的规划管理。

宏观管理较偏重于行政性的管理。

微观管理——以课题的研究进程为管理对象,以研究方法与技术为主要领域,以课题个体的成果效益最优化为管理目的,是落实课题规划,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关键。指课题自身独立的管理。

微观管理偏重于业务性管理。

中观管理——介于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之间。

5.工作过程的理解。从研究工作发展过程看,可分为规划管理、过程管理与成果推广应用管理三大板块管理。

总之,课题管理内容是相对而言的,站的位置(上、中、下)、角度的不同,所指的管理工作内容和要求也有所不同。有的时候是既有分别,又有互相包含,不是截然分开。

本讲座所讲的管理内容和要求,主要是确定在两个方面:

一是针对广西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自治区一级课题的管理问题来讲。

二是针对与大家关系比较密切,目前大家比较关注和急需了解的关于“课题的管理”、“课题的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两大问题来讲。

第二部分关于广西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的管理

一、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分级管理。

广西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的管理,主要遵循“上管下”、“自管自”和“委托管理”的办法进行。

1.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负有管理职责,直接管理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并指导委托课题管理单位进行课题的日常管理工作。

2.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含a类、b类的c类)的日常管理,委托地市和高校教育科研机构进行,具体为:

①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是地、市、柳铁管辖的,委托地、市教科所(教研室)、柳铁教委普教科进行管理。

②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是高等学校的,委托该校分管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的部门(如:科研处、教务处、高教室、教科所等。)进行管理。

其余(指上述提到的“地市或高校所管辖”以外的其他单位,如区直单位、区直中专、区直幼儿园、教育学会),由区教科规划办直接管理。

我们把以上①②所提到的地市教科所、教研室和高校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部门称为:委托课题管理单位。

3.各立项课题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负责课题的自我管理、具体管理。

二、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办对委托课题管理单位进行日常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1.地市教科所教研室及高校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部门,负责对课题的日常管理。协助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办管理所属范围的重点(a类、b类)课题,代为管理所属范围的一般课题(c类),做好有关工作。

2.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了解、检查立项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督促课题组按计划开展研究;对研究工作尽可能提出改进意见,为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指导、协调有关部门支持课题的研究,提供咨询服务,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同时可通过召开研讨会、现场会、印发课题简报等各种形式,沟通信息。

3.对课题更改项目的请示及课题结题申请进行审核盖章。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变更的7种情况(后面“二、2.”在对立项课题的规定和要求中将详细提到)的请示,进行审核和盖章。

篇14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化教学模式 多媒体素材 跨文化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当前高校英语教育的趋势与要求。多媒体素材可丰富了英语教学,大量信息的注入,鲜活生动多样的表现形式,推动了外语教学的最新发展,进一步促进和融合了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关系。

一、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多媒体素材的认识与思考

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高校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学习观念,应该“把好脉”,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症下药”,灵活地,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环境教学视学生为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信息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多媒体素材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对于学生,“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拉扎若斯(ALLasarus)的研究表明: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与智力高的学生相比,显示出更大的优势。这也就是说,在学习活动中,兴趣与智力相比,兴趣更为重要。教师应做到备学生、备教材,设计每一节课,增加趣味性,启用研究性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素材。将由知识的注入转变为开发学生的智能,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自主高效去完成学习任务。

二、当前英语教学现状与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传统教学模式所遗留的弊端,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不利教学发展的网络资源环境,教学设备、教学仪器、网络资源的配置,多媒体、网络化教学对教师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熟悉、运用操作的技能要求,学生以往学习过程中不良的学习态度、学习模式等,诸多因素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多媒体素材的使用,制约了大学英语的发展。外语教学也应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他们之间即是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互为补充。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映文化。双语教学也不应单纯是语言教学,而应是国际理解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尊重、包容不同文化的理念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对待英汉语文化差异的正确观念,从而保证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广大英语教师也应切实考虑到英语,这一国际性的语言,在交流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非母语使用者的文化、语言、地域乃至个人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各种英语变体。为了避免有些学生甚至运用本族文化的语言交际准则去套用外语,“目的语文化”日益受到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三、利用多媒体素材加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不是纯语言的练习或交际技能的练习。依托网络,利用多媒体素材,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与局限,以其形象、生动、新颖、丰富、多样化等特点,强化了教学重点,激活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接受、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发散性思维,对教师授予的教学内容整合内化,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多媒体的素材展现给学生原生态的文化,满足了学生的猎奇心理,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去涉猎异域的文化、风俗、地理、人情、自然景观、历史背景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开阔了文化视野,会欣赏异域的文化,捕捉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与共识,自觉不自觉地体验异国文化氛围,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外来文化并融于新的文化环境中。

(2)教师欲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自身必须身为表率。利用多媒体素材等教学手段,能够将文化知识渗透到词汇教学、语篇教学、听说教学等环节中,较强的驾驭文化交际的能力将带动和感染学生,能够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得学生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自然地提高文化素养,拓宽文化视野。

(3)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主动导入英美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如提问、回答、讨论、介绍、文化旁白等使学生了解异域文化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地激活学科教材内容,要能够利用多媒体素材为学生开辟接触目的语的多维途径,学习地道英语,拓宽文化视野。

(4)放开视野,让英语真正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的基础在于使中国学生首先了解中国文化的认知源泉,在学习西方语言和西方文化的同时,能对两种文化进行认知图示层面上的对比、分析。真正的双语人才不仅对语言差异有敏锐的直觉,还要有对文化差异理性的分析,并能与对方在认知图示的深度上进行沟通,从而达到消除误会、畅所欲言的交际佳境。在语言学习和实践中,领会两种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文化的融合,进而加快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

(5)多媒体的介入,打破了常规,使学生不再被动坩‘储存’’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有了较多的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通过课外浏览一些网站、期刊、报纸,或者是电影欣赏等,体味原汁原味的文化大餐,动手参与部分课件的制作,又重新内化整合了自己的所得知识,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