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7: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物联网安全技术规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液化石油气钢瓶;监督管理;检验检测
液化石油气钢瓶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其安全管理与正确使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社会稳定,关系人民群众生活生产质量。目前,松原地区居民、外来人员和商业场所使用的液化石油气瓶万余只,已经达到报废或临界报废的气瓶近万只。大量报废气瓶更新置换工作仅由气瓶充装单位独自完成存在很大问题,给气瓶安全监管造成较大困难,也为气瓶安全使用埋下了安全隐患。切实做好报废气瓶更新置换工作对于完成全市安全生产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报废气瓶的更新置换
加强组织领导,共同推进气瓶综合监管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和行业主管原则,督促、指导经营企业做好液化气瓶的报废更新工作,推行“一户一瓶”建卡登记制度。周密计划,预防和杜绝报废气瓶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气瓶充装单位可以在站内设置空、重瓶换瓶服务人员,使之持证上岗。气瓶充装单位应向社会公布换瓶服务电话,并应加强换瓶服务人员的培训教育和监督管理,不断提高换瓶服务质量。气瓶充装单位不得在站外设置换瓶站点或换瓶人员。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加强对充装单位换瓶人员的监督检查,确保换瓶人员持证上岗,所换气瓶符合《气瓶充装许可规则》和《气瓶安全监察规定》等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加强宣传,提高居民安全使用气瓶的意识。松原市政府、安监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气瓶充装单位要加强《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气瓶充装许可规则》、《气瓶安全监察规定》等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全社会对气瓶报废更新置换工作的认识,做到顾大局、识大体,积极配合政府和质监部门做好相关工作,努力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和居民主动”的良好局面。
2 切实提升液化石油气钢瓶安全监管水平
液化石油气钢瓶充装行为属国家行政许可行为,如果充装单位管理不善,或者消费者使用不当,轻者短斤少量,掺杂使假,给消费者合法权益造成损害;重者引发火灾或爆炸,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松原市分布区域广、缺乏统一的安全管理信息化手段,易导致事故频发。根据国务院《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相关精神,我市应加快推进物联网信息系统应用工作,切实提升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水平,消除安全隐患等安全问题,极大地提高气瓶安全管理的有效性,遏制与杜绝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和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此,在市区的报废气瓶更新置换工作中,一并采取气瓶物联网信息系统的安装应用,预防和杜绝气瓶充装、销售过程中残杂使假、缺斤少量、分瓶倒气等违法违规行为与安全隐患。
3 落实监督管理责任
液化石油气钢瓶的充装单位是液化石油气钢瓶的安全责任主体。气瓶充装单位应当按照《气瓶充装许可规则》、《气瓶安全监察规定》等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加强气瓶的安全管理,保障气瓶的安全使用。气瓶充装单位只能充装自有产权气瓶,且应当达到以下要求:
(1)气瓶必须是取得生产许可资质企业生产的合格气瓶,并应当携带合格证、出厂监督检验证书等技术资料;
(2)建立气瓶登记台账和档案,在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气瓶使用登记,对气瓶实行物联网信息技术管理;
(3)气瓶颜色标志符合规定,安全附件齐全;
(4)气瓶瓶体上有充装单位物联网信息技术管理电子标签,张贴警示标签,瓶体整洁;
(5)无改装气瓶或者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的气瓶。
气瓶充装单位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1)向液化石油气消费者提供合格液化石油气钢瓶,并对气瓶的安全负责;
(2)负责气瓶的维护、保养和颜色标志的涂敷工作;
(3)按照安全技术规范及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负责做好气瓶充装前的检查和充装记录,并对气瓶的充装安全负责;
(4)负责对充装作业人员和充装前检查人员进行有关气体性质、气瓶的基础知识、潜在危险和应急处理措施等内容的培训;
(5)负责向气瓶使用者宣传安全使用知识和危险性警示要求,并实施物联网信息技术等先进信息化手段对所充装的自有产权气瓶进行建档登记和安全管理。在所充装的气瓶上粘贴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及国家标准规定的物联网信息技术安全管理电子标签;
(6)负责气瓶的送检工作,将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钢瓶送交盟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指定的气瓶检验机构报废销毁;
(7)配合气瓶安全事故调查工作。
4 检验检测
气瓶定期检验证书有效期为4年。有效期满前,检验机构应当向发证部门申请办理换证手续,有效期满前未提出申请的,期满后不得继续从事气瓶定期检验工作。气瓶检验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有关安全技术规范和检验标准规定的项目进行定期检验。检验气瓶前,检验人员必须对气瓶的介质处理进行确认,达到有关安全要求后,方可检验。检验人员应当认真做好检验记录。气瓶检验机构应当保证检验工作质量和检验安全,保证经检验合格的气瓶能够安全使用一个检验周期,不能安全使用一个检验周期的气瓶应予报废。从事气瓶定期检验工作的检验人员,应当经总局安全监察机构考核合格,取得《气瓶检验员》培训证书后,方可从事气瓶检验工作。气瓶定期检验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1)按照有关安全技术规范和气瓶定期检验标准对气瓶进行定期检验,出具检验报告,并对其正确性负责。
(2)按气瓶颜色标志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去除气瓶表面的漆色后重新涂敷气瓶颜色标志,打气瓶定期检验钢印。
(3)对报废气瓶进行破坏性处理。
监督检验的主要内容有:
(1)对气瓶制造过程中涉及安全的外观检查、水压试验、阀座检验、壁厚测定、瓶阀检验及气密性检验等重要项目进行逐只监督检验;
(2)对气瓶材料的复验、气瓶爆破试验和产品试样的力学性能和其他理化性能测试可与生产厂家取得联系进行现场监督确认;
(3)对受检验单位的气瓶制造质量管理体系运转情况进行监督。
5结束语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对气瓶充装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实施经常性的现场安全监察,发现气瓶充装单位有违反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规范的行为,依法责令限期整改。发现事故隐患的,应当依法责令立即整治;重大事故隐患整治前,责令暂时停业或者停止使用;重大事故隐患消除后,经审查同意,方可恢复充装和使用,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监督充装单位制定操作性强的专项应急预案,督促充装单位适时进行应急演练,切实加强和提高充装单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保障气瓶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届时,大会还将继续凸显“我国电子认证服务业发展现状与重点”的介绍,并以“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高峰论坛”为本届大会的突出亮点,集纳各界经典名篇、学术成果、研究课题、应用经验,编辑出版《2013中国信息安全技术展望学术论文集》,其中优秀论文将择优在《信息安全与技术》(国家级刊物)、《信息网络安全》、《计算机安全》、《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上刊登,并全文收录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龙源期刊网。
征文内容如下:
1.计算机安全、下一代网络安全技术;
2.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密码学、软件安全;
3.信息系统等级安全保护、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4.云计算与云安全、物联网的安全;
5.移动互联网的安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移动计算平台安全性研究;
6.信息内容安全、通信安全、网络攻防渗透测试技术;
7.可信计算;
8.关键基础设施安全;
9.系统与网络协议安全分析;
10.系统架构安全分析;
11.面向业务应用的整体安全保护方案;
12.信息安全漏洞态势研究;
13.新技术新应用信息安全态势研究;
14.Web应用安全;
15.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标准的实施与发展现状;
16.国内外电子认证服务相关政策与标准研究;
17.电子认证服务最新技术和产品;
18.电子认证服务应用创新;
19.电子认证服务行业研究和热点事件解析;
20.可靠电子签名与数据电文的认定程序/技术规范/应用规范/应用案例分析;
21.数字证书交叉认证技术规范/应用规范/应用案例分析;
22.电子认证服务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融合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和应用发展情况;
23.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标准;
24.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标准化;
25.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集成技术;
26.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性的技术指标与经济成本;
27.信息安全产品设计和系统集成;
28.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的评估与认证;
29.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
30.工业自动化安全面临的风险;
31.国外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的做法;
32.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33.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性的建议;
34.工控系统与信息系统对信息安全的不同需求;
35.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与可用性之间的矛盾与平衡;
36.应用行业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37.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测评体系;
38.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安全策略;
关键词:物联网;概念;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29.5;TP391.44
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内部的信息交换与传输协议,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环境的信息网络化连接,从而实现智能化的对象识别、定位、追踪、管理、服务等综合化的网络管理技术。
1 物联网的相关概念
物联网是现代科学技术信息的重要产物,指的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是在现代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管理技术、传感技术、服务与管理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将应用拓展到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信息交换与通信。狭义上的物联网技术指的是物品与物品之间的网络连接,实现的功能为物品的智能化识别与管理;广义上的物联网可以延伸理解为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相互融合,实现一切事物的数据化、网络化,在物与物之间、物与人之间、人与现实环境之间构建起新型的信息交换与传输体系,建立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万维网”,这是网络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从物联网通信的对象以及技术实现过程来分析,实现物与物之的信息交互、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内容。由此,我们可以整体的将物联网概括为三个方面的技术特征:全面感知、智能处理和可靠传送。结合现代对象识别技术对物体信息进行采集,如激光扫描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通过信息感知、分析、处理与捕获技术是采集的物体信息接入网络数据库,利用网络通信技术、传输技术、共享技术等,实现随时随地的、高效的、可靠的信息交换、传输与共享;最后通过数据处理技术、智能管理技术与密码保护技术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化管理与集中化控制。
2 物联网关键技术分析
2.1 感知与识别技术
感知与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基础组成部分,负责采集物理世界中一切“物”具体数据信息,实现对“物”的对象感知与识别功能,目前主要应用的感知与识别技术有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现代智能扫描技术和二维码技术等。
2.1.1 传感技术。传感技术是利用传感器和多跳自组织传感网络技术,来采集待处理对象的物体信息。传感器技术依附于现代信息敏感处理材料、敏感数据采集设备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对基础技术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要求比较高。目前,传感器技术在对“物”的数据采集精度、稳定度和可靠性方面仍存在着欠缺,我国的传感器技术仍缺乏自主创新,是我国物联网产业化的发展瓶颈之一。
2.1.2 识别技术。识别技术主要包括物体识别技术、地理位置识别技术。对物体信息进行识别是实现物与物互联的基本条件和前提。物联网识别技术是以射频标识技术、二维码技术为基础的。从应用需求的角度来分析,物联网识别技术首先要解决的是对“物”的全网内标识问题,需要建议一套系统且可靠的物联网物体标识体系,以实现物与物之间的数据准确传输与交换。
2.2 网络通信技术
物联网的传感器通信技术是实现信息数据传输的重要方式。而如何对先用的网络体制进行重组和改建,适应物联网的业务开展要求,如实现低数据率、低移动性等要求是现代物联网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传感器的网络通信技术可以大体的分类两类:广域网通信体系和近距离信息传输体系。在近距离传输技术方面,以IEEE 802.15.4为代表的近距离传输协议是目前最广泛应用的技术规范,其免许可证的2.4GHZ频段在全世界范围内可以实现通用,为物联网的信息传输与交换的实现提供协议支持。就广域网通信技术而言,以现代TCP/IP传输协议,3G网络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为物联网远程信息传输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其中以IPV6信息传输协议为核心的下一代通信网络将成为物联网远程传输的主要研究课题。
2.3 计算与服务技术
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处理、传输是物联网要实现的核心功能。而数据信息的服务与实际应用是物联网技术要实现的根本目的。
2.3.1 信息计算。对海量数据信息的感知计算与大数据的集成化处理技术将是物联网应用普及化应用所面对的重要挑战之一。对海量感知信息的大数据整合、云存储、多设备共享、高速率下载、有用数据发现与数据挖掘等关键技术的攻克,采用现阶段兴起的云计算大数据处理与共享技术为物联网海量信息传输提供技术支撑。
2.3.2 服务计算。物联网的发展方向应该以实际应用为最终目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涌现出许多新型的应用模式,这对物联网的服务模式和应用开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技术路线已经束缚了物联网的发展,在新时代的环境下,服务的内涵将得到革命性扩展。为了适应环境和服务模式的变化,物联网对行业普遍存在和要求的核心技术进行提炼总结,面对不同的需求,研究针对不同应用需求的规范化、通用化服务体系结构以及应用支撑环境等
2.4 安全管理技术
由于物联网终端感知网络的私有特性,网络信息的安全就成为一个必须攻克的难题。物联网中的传感节点部署的环境通常不会有人看守或者一些不可控制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传感节点比较容易被攻击者获取,盗取节点中存储的信息,进而侵入到网络。除了这方面的威胁,物联网终端感知网络还受到一般无线网络所面临的信息的泄漏、篡改、重放攻击等多种威胁。从安全技术角度来看,需要加强的相关技术包括:(1)认证技术――对使用者的身份进行确认;(2)密钥建立及分发机制――确保信息传输的安全;(3)数据加密等数据安全技术――以保证数据自身的安全性等。因此在物联网安全领域,上面提到的几项安全技术就成为加强安全管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
3 结束语
物联网是在现代网路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体系,在未来的社会生活活动中具有极大的可应用潜力。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必将推动人类文明朝着更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的物联网技术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技术层面仍缺乏自主创新技术,要建设我国的物联网战略规划体系,需要国家各行业的共同努力,以推动我国的信息化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伟,张益铭.物联网关键技术[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06).
[2]李中伟,金靖芝.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J].价值工程,2011(19).
创新驱动,打造“智慧质监”南京模式
推进质监信息智能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建设服务型质监、有效履行监管服务职能的需求为牵引,坚持以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技术,坚持渐进式、集成式、开放式发展模式,勇于创新,开发应用“网络化、集群化、一体化、集成化、多样化”的质监信息系统,探索形成“智慧质监”体系架构,为提升质监工作效能和监管服务水平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具体包括:
基础设施网络化。全局系统建成“三网体系、双主机房”架构,为“智慧质监”建设奠定了可靠的基础。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覆盖全局21个单位,网络节点1600多个,局域网主干1000兆。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物理隔离,运行涉及敏感信息的内部系统。政务外网与互联网逻辑隔离,运行质监主要业务系统、办公系统,支撑互联网门户网站等公共服务系统。
门户网站集群化。根据质监系统机构分布特点,南京质监局建成了具有特色的门户网站群,由市局主网站、7个技术机构网站、5个分局及协会网站组成,统一了网站技术架构,整合了全系统信息资源,实现了网站一体化、一站式服务,形成了“智慧质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基于网站建立了网上办事中心、咨询中心、查询中心、下载中心,设立了业务咨询、在线访谈、举报投诉、局长信箱等互动交流栏目,并集成了政务信息公开、业务信息查询等功能。建立了南京标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包括循环经济、公共信息标识、食品、农产品、智能电网技术标准服务等多个专题子平台。
政务平台一体化。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与应用实现了“三个一体化”:一是各类政务系统用户管理一体化。在政务外网上,集中了OA、邮件、权力阳光电子政务系统、短信平台、以及门户网站公共服务后台处理等政务系统,可进行用户统一管理,实现了政务系统单点登录。二是全局系统协同办公一体化。OA系统由市局主OA系统与21个下属单位子OA系统组成,包括公文处理、通知公告与管理、内部邮件等主要功能,实现了全局系统内部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公文、通知等的自动传递和协同办公。三是固定与移动办公一体化。建设了“质监通”移动政务平台,实现了固定与移动的联动,可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办公和现场条件下的协同办公,有效地提高全系统办公效率。
监管平台集成化。以监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为基础,以“两个安全”监管为重点,以监管功能的综合集成为目标,建设了基层监管信息系统、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系统、监督检查不合格后处理系统,有效地落实分级分类监管要求。
检测平台多样化。质监部门依靠检测技术手段进行监管执法,由于质监业务种类复杂多样,检验检测需求也比较复杂,决定了检测系统的开发也是多样化的,表现为专业多样、技术多样、服务多样。首先是专业多样化。针对不同的检测专业,建立了不同的检测信息系统。其次是技术多样化。计量检测ERP系统运用企业资源管理计划,对计量院所的各类检测业务和管理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规范和整合,通过对业务、技术、质量、市场、行政等全面信息管理,实现了检测业务可定制,检测流程可跟踪,证书报告全受控,辅以实时的智能化预警提示及强大的报表统计等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综合业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该系统已被省内外多家计量检测机构引进使用。再次是服务多样化。在检测信息服务上,有计量检验、质量检测、标准服务、培训咨询等多种业务类型。
转型升级,推进质监智能化再上新台阶
展望未来,南京质监局将进一步强化数据和系统整合,突出新技术开发,加强智能化监管应用,全力打造“智慧质监”,更好地服务南京质量安全。
加强政务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建设一个数据标准一致、信息管理规范、资源丰富共享的质监信息资源体系,建立与省局数据中心和市政务数据中心有效对接的质监政务数据中心。以质监共享数据库为基础,进一步归集南京市法人数据库、质监其它应用数据资源和相关政府部门数据,梳理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实现质监数据的大集中。对各类质监业务数据、服务数据、办公数据、动态数据等进行统一管理,基于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整合设计,建设数据交换共享平台,进行数据挖掘、联机分析处理和综合分析比对,生成满足不同需要的公共服务数据、共享数据、辅助决策数据等,实现各单位、各部门、各类应用的数据交换共享,为“智慧质监”建设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资源保障。
加强业务系统和技术开发整合。整合技术开发,加强技术规范管理,加强质监信息标准制定和运用,对全系统业务应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技术规范,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数据挖掘等信息智能管理技术,加强多种技术的集成应用与创新。
关键词:加强 建筑 工程结构 安全性
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是指建筑结构防止破坏倒塌的能力,是建筑工程最重要的质量指标之一。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一方面关系到建筑本身的正常使用,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如何加强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就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
我国存在的主要的建筑工程结构安全问题
1.1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规范水平低
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的建筑结构安全性规范水平远远的落后。其具体的表现为:1、对于建筑构件的承载能力的安全设置水平,我国通常采用的是安全系数或者是分项系数作为衡量的标准,其安全系数或分项系数越大,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就越好;2、关于结构整体的牢固性,我国使用了以防止爆炸、地震等灾害的建筑整体牢固性规范设置仍不是非常的严谨;3、对于建筑结构的耐久安全性,我国建筑安全性规范只是突出了建筑结构的强度,忽视了建筑在环境中的耐久安全性。
1.2建筑工程的相关工作人员对于结构安全性的认识不足
目前,虽然建筑工程结构领域的相关设计和管理人员开始重视结构安全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很容易出现人为的失误而导致的建筑工程结构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建筑的安全性和广大人皿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3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单位之间的合作缺乏紧密性
在我国建筑工程结构的设计与建筑的施工人员之间的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而且这种设计者与施工者脱节的现象非常的常见,给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建筑单位在设计施工图时有可能对于部分的施工的标准或者是细节不是十分的熟悉,同时施工单位有时又不能够准确的掌握设计过程中产生的计算书。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但是由于这种做法没有客观的数据分析和科学的理论依据,可能就会为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留下隐患。
1.4建筑设计规范存在问题
保证建筑工程结构安全的有效前提就是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然而我国目前的建筑设计规范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如,现行的建筑设计规范很少考虑建筑工程结构的正常的使用寿命,知识考虑工程的试用期间的承载力的状态,这种考虑缺乏全面性和彻底性。
提高我国建筑结构安全的措施
2.1加强建筑工程结构安全技术规范的应用
面对我国现行的建筑工程结构安全规范不足的地方,建筑领域的相关人士已经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但是,现行的安全技术规范在短期内就得到完善是不可能的,因而建筑人员要加强对现行安全技术规范的使用,才能保证提高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对于一些地壳活动活跃的地区,要加强建筑设计的防震设计,从而防止地震带来的灾害,防止其他外力共振冲击对于建筑物造成的损害。所以强化建筑工程结构的设计者和施工者对于建筑安全规范的重视十分的必要。
2.2重视环境因素对于建筑结构安全的影响
在建筑工程结构中,其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是衡量建筑质量的重要指标。当前,很多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都偏重各种负荷作用下的结构的强度,忽视了外界环境对于建筑工程安全耐久性的要求。所以在建筑工程结构的设计和施工中,要结合外界环境因素对于建筑的影响,从而提高建筑物抵御风险的能力。其能够有效的减轻地震以及爆炸等灾害对于整个建筑物的影响,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2.3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将建筑安全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条不紊的联系在一起,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在建筑工程结构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可以事先对于建筑施工的具体的方法提高相应的要求,对水泥浇筑的事项作出明确的规定,从而使整个工程形成一个复杂的有体系的系统。在安全管理中要强调以人为本,将科学的安全管理理念融入到每一项工作中。同时相关的设计者以及项目的管理者要深入的学习安全管理的专业知识,强化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
2.4在建筑工程结构安全性管理中引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方法
随着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管理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在现代建筑行业对于建筑物的高度以及强度等要求,传统的安全性管理理念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管理的需要。
总而言之,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建筑工程也在向着更高、更现代化、功能更齐全的方向发展,社会对于建筑结构安全性的要求也是越来愈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问题直接关系者国民经济安全。因而,要足够的重视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然而,在我国,由于建筑工程结构出现问题,导致的各种事故屡见不鲜,建筑安全性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所以相关的部门以及建筑专业人员,要不断的研究,针对目前出现的问题,不断的完善,同时要不断的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建筑方面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推进我国建筑工程结构安全性的发展,使我国的建筑工程结构安全性尽快的达到国外发达国家的标准,为我国的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一个更为有效的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郑应建.建筑工程结构施工质量控制.[J].建筑论坛.-70
[2].曾志雄.高层建筑基坑支护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0):166
[3].赵雁 钟志远.建筑工程结构加固补强专业施工安全生产工作概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4):112
[4].张松甫.北京南站改扩建工程结构施工技术综述.[J].建筑施工.2010(6):525
上海众人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众人科技”)成立于2007年9月,注册资金6600万元,坐落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主要从事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iKEY身份认证系统及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已通过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 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众人科技是专业从事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以“做中国自己的网络安全技术”为使命,以“自主设计、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的“国产化”发展为战略,建立以密码技术为核心、以信息安全为主导的产业模式。主要技术和产品包括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态密码身份认证系统、智慧城市公共区域安全网络系统、面向有信息安全需求的加密邮件系统、针对APT攻击的多维度网络威胁预警系统等。
二、主要做法和特点
1.针对金融和电信信息安全,研发iKEY多因素动态密码身份认证系统。该系统的核心服务器控制着所有用户对特定系统的访问,并提供严格的身份认证,用户根据业务系统的授权来访问系统资源。iKEY认证服务软件具有自身数据安全保护功能,同时支持多种应用接入认证。在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同时,软件具有高兼容性,提供全面的API接口,使客户能方便地将各种基础的应用系统与iKEY认证系统整合。产品的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金融、证券和电信等信息安全要求较高的行业;其中金融领域主要是通过多因素动态密码身份认证保障用户的财产安全,在电信行业领域主要通过动态密码口令进行企业内部的管理认证,进行员工行为的内控和授权管理,保障了电信行业的内部信息安全。该系统已成为众人科技自主研发的拳头产品,并获得国家专利。
2.针对公共信息安全,研发智慧城市公共区域安全网络系统。该系统通过各类认证技术和安全机制的结合,提高了公共区域网络的身份认证的安全性,从而提高了用户使用的便捷性和满意度。同时以其强大的用户认证机制以及安全监管功能,助力于规范国家公共网络管理,在大数据时代为国家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3.积极参与相关标准制订,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众人科技是国家密码管理局国标项目组的组长单位,参与制定了国家密码行业标准GM/T 0021-2012《动态口令密码应用技术规范》;作为国家密码管理局密码检测标准项目组组长单位,组织编写“动态口令密码检测”的相关规范;参与制定和推动了工信部动态口令产品行业标准、央行身份认证技术相关标准以及银联身份认证技术相关标准等。众人科技已成为网络安全国家标准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三、主要成效
1.动态密码产品,处于领先水平。众人科技已申报国家专利近百项,其中动态密码专用安全芯片、后台认证系统、全自动化生产线,以及对应不同行业的各类型终端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今年又获得上海市知识产权试点企业资质。公司所开发的产品获得多项国家密码管理局颁发的产品型号证书,如国内首张动态口令产品及挑战应答产品型号证书等,另外相关产品还获得了国家密码管理局、公安部、国家保密局等多个部门认证的产品资质和产品认证证书等,其iKEY身份认证产品通过中国科学院科技查新中心评定为“属填补国内空白,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2.专业化的安全产品和配套服务,应用场景前景广阔。目前公司的相关产品已进入国内重要市场领域,广泛应用于政府机关、军队、金融机构、电信公司、电商企业、门户网站等组织的各类身份认证场景。首先,动态密码身份认证产品是全球商业银行身份认证的主流技术,可满足互联网金融业务全方位的身份认证需要;其次,众人科技的产品能为提供随需应变的安全解决方案及其产品,包括移动安全支付方案及智能终端、公共WiFi上网管理平台方案、健康安全云服务平台方案、电信系统安全方案、云安全综合方案等都在相继推出;另外,对于有信息安全需求的政府部门、大型企业等,众人科技在加密邮件系统、针对APT攻击的多维度网络威胁预警系统等具有特殊优势,在“后斯诺登”时代将会有更大的市场需求。
3. 立足“四新”,创新发展。随着智慧城市、电子商务O2O的发展,移动入口和移动支付成为商家、互联网用户和银行间的枢纽。移动支付安全是保障用户、平台、第三方支付、银行、商家之间正常商业活动的基石。众人科技立足“四新”,拥有扎实的安全认证技术,并不断研发最新、最前沿、国产自主的密码认证技术。在此基础上,正全力探索“移动互联网入口+安全支付平台+大数据安全应用”的创新发展模式,以入口安全、支付安全、数据安全为核心打造城市、社区和商圈的可信网络空间,以融合上下游产业链,推出一个国产安全标准的移动互联网安全平台的全新经济模式,力争在上海形成示范效应,逐渐向全国推广。
四、小结
“三大战役”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5年,质检总局在全系统内部署开展了电梯安全监管大会战、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整治攻坚战和燃煤锅炉节能减排攻坚战“三大战役”。经过全系统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15年上半年,特种设备事故总体处于较为平稳的态势。全国共发生特种设备事故(含相关事故)96起,死亡94人,受伤106人,同比事故起数减少3起、下降3.03%,死亡人数增加1人、上升1.08%,较大事故22起,同比减少2起,下降8.33%,一般事故74起,同比减少1起,下降1.33%,没有发生重、特大特种设备事故。
在电梯安全监管大会战中,各地共排查15年以上老旧电梯8.2万台,督促使用和维护保养单位自查电梯236.9万台,发现存在隐患的电梯11.1万台。其中,隐患已整改的7.9万台,停用5 697台。另外,全国已有6个省(自治区)开通了电梯应急专用呼叫号码,平均救援时间可以控制在4.8 min以内,多个城市建成并运行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
通过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整治攻坚战,成立了质检总局压力管道安全技术中心,用以提供技术支撑。各地质监部门也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工作方案,大力推进油气输送管道检验检测和风险评估工作。
燃煤锅炉节能减排攻坚战,将在用燃煤工业锅炉能效普查工作列为重点节能措施,纳入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指标。
陈钢指出,近几年,我国特种设备事故呈下降趋势,当前基本处于平台阶段,在大安全生产领域也处于较好水平。但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潜在风险,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探索电梯安全监管改革
湖北荆州“7・26”自动扶梯事故发生以来,引起了媒体、公众较大关注。陈钢表示,此次事故的事故等级虽然不高,但是却造成了非常大的社会影响,演变成了一起公共安全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社会的危机感。
近年来,特种设备数量快速增长,特种设备的潜在风险越来越高。自2005年至今,全国电梯数量从60万台增长到360万台,压力容器从150多万台增长到320多万台,并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陈钢指出,在未来的5~10年间,电梯、压力容器等设备的老化问题将更加突出,安全压力进一步增大,因此,需要用创新思维,进一步推进监管工作改革。
电梯安全是一个重点、难点问题,责任链条长,利益关系复杂。在电梯监管方面,各地以电梯安全监管大会战为起点,建立了符合各地需求的方案,以解决“三无”和“老旧”电梯的维保问题。北京通过建立电梯维修基金“蓄水池”,有效缓解了维修基金提取过程长、速度慢的问题;重庆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较好地完成了部分老旧电梯的改造;广东推行责任保险,建立了赔偿救济机制。
另外,针对电梯安全责任链条长的情况,广东省推行了制造、安装、维保一体化机制。电梯安全监管涉及开发商、业主、制造单位、物业、维保等多责任主体,广东在使用环节上,推进首负责任制,以此来解决制造与使用割裂的问题。针对部分使用单位认为一体化机制会提高维保成本问题,陈钢表示,可以通过修改安全技术规范,建立按需维保制度。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要求,电梯应该每15天进行一次清洁、、调整和检查。陈钢认为,对于质量较好、维保状态较好的电梯可以延长维保时间,以此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我国人口密度大,电梯使用频率高、负荷大,很多电梯存在24 h运转的情况。因此,要根据我国国情,对比国外标准,从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保、使用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凝练出电梯安全技术基本要求,加快制订我国电梯安全技术规范。目前,电梯应急救援处置平台已在11个城市开通,电梯物联网应用也已经在5个城市开展试点。质检总局将利用电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云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开展电梯事故、故障的原因分析,并将其与电梯应急救援处置平台结合起来,加强对电梯运行状况的监控,提升电梯安全管理水平。
制定顶层设计方案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深层次的矛盾和突出问题日益凸显,“三个不适应”问题仍然存在,即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和监管水平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安全需求不适应、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和检验力量与设备快速增长的客观需要不适应、特种设备监管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节能工作的需要不适应,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加快推进改革加以解决。因此,质检总局制定完成了《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方案》,以进一步明确改革方向,有效有序推进改革。
顶层设计方案分别提出了2017年和2020年两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到2017年,主要是要完成当前较为迫切且具备条件开展的具体工作,包括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行政许可和检验改革、推动相关法律法规修订等;到2020年,主要是提出了建立以多元共治为特征、以风险管理为主线的中国特色特种设备安全治理体系的战略目标。分别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改革创新监管模式、增强服务发展能力、深化检验工作改革、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方面,厘清了企业、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检验机构、社会力量的职责边界,提出了行政许可和检验工作等改革创新的工作思路。
顶层设计方案将风险管理和分类监管的理念贯穿始终,根据特种设备的公共性,实施基于风险的分类监管。对于公共性较强的特种设备,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前提下,发挥政府监管作用。对于其他特种设备,更好地运用市场机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由政府制定统一的市场规则和设备安全技术基本要求,技术机构或者社会组织是以市场准入为主导,政府对企业、产品和技术机构进行监督。
行政许可改革主要是根据特种设备的风险和公共性等因素,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从生产环节和使用环节分类推进。对于生产环节,按照企业对产品质量负主责、政府作为多元共治一方,实施科学监管的原则,改变由政府主导的单一许可准入方式,逐步转为由政府保留必要的行政许可、检验机构实施监督检验的产品市场准入以及行业自律三种准入方式。对使用环节,明确使用登记为使用许可,分类改革现有的使用登记制度,进一步强化属地责任。
检验工作改革是按照检验性质、领域分类推进的,在顶层设计方案中改革了现有制造、安装的监督检验制度,调整了监督检验的范畴和收费政策。对定期检验的项目、周期等,依据风险程度进行重新划定。实施核准加授权的检验机构准入方式,即在经核准的检验机构中,由中央或属地监管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综合考虑检验机构能力、业绩、诚信等多方面因素,授权部分检验机构在本地开展检验业务,实施动态调整。
但是,鉴于特种设备涉及公共安全,在当前我国社会诚信体系未完全建立、社会法制意识亟待提升的背景下,尚无法完全依靠企业自主落实安全主体责任,特种设备检验还不能实行完全的市场化,应该通过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以及积极发挥市场在配置特种设备检验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有限、有序地放开检验市场。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技术性,技术检查机构是安全监察机构的技术支撑。因此,在优化监管体制方面,质检总局提出要探索建立安全监察、技术检查与行政执法相结合的安全监管制度,而这一制度的核心就是设立技术检查机构。在顶层设计方案中,将技术检查机构的职能定位为,主要从事使用许可(使用登记)相关的技术检查,包括设备登记前的技术检查和使用中的技术检查。此外,还从事鉴定评审、检验质量抽查、安全技术研究、事故调查分析等。技术检查机构的设立,可保持安全监察工作的完整性,切实落实属地监管责任。
有效有序推进改革
陈钢强调,要充分认识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种设备监管职能不断扩大,设备数量快速增长,技术难度不断加大,质量安全风险日益增加,改革是特种设备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质检总局制定完成的纲领性文件《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可指导各地有效有序推进改革。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公共安全视频系统,是指在涉及公共安全
的场所或者区域,采用技术设备进行视频信息采集、传输、显示和存储的综合系统。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规划、建设、使用、维护和管理行为,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建设和管理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类出资、统筹建设、属地管理原则。
第五条市公安机关负责本市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区、县级市公安机关负责本辖区内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具体管理工作。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资源整合共享。
规划、建设、市政园林、国土房管、质监、交通、工商、城管、安监、水利等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做好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六条涉及公共安全的下列场所或者区域应当建设公共安全视频系统:
(一)武器、弹药及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物品、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储存或者经营场所;
(二)机场、港口、火车站、码头、停车场、客货运站场和枢纽公交站的重要部位;
(三)高速公路、城市快速干线、城市主干线、中心区内各主要路口、城市各出入口、辖内珠江主航道、人行天桥、大型桥梁、隧道等重要交通设施的重要部位;
(四)地铁营运线各站出入口、站台通道、旅客列车、地下商场等重要部位,公共汽车、电车、客运船舶等大型公共交通运输工具的重要部位;
(五)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要部位和出入口;
(六)国家重点科研机构,集中存放重要档案资料的馆、库;
(七)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集中陈列、存放重要文物、资料和贵重物品的场所,各级文物古迹、近现代保护建筑的重要部位;
(八)金库,货币、有价证券、票据的制造或者集中存放场所,票据、货币押运车辆,金融机构的营业场所和金融信息的运行、储存场所;
(九)广播、电视、报社、电信、邮政、公众信息网络以及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等单位的要害部位或者场所;
(十)公园、会议中心、体育场馆、医院、学校、住宅区、商业街、大型农贸市场等公众活动和聚集场所的重要部位,酒店(宾馆)、餐饮、娱乐场所、办公楼的大堂出入口、电梯和其他主要通道等;
(十一)建筑工地、城市重要景观、大型地下空间等城建设施的重要部位;
(十二)江河堤防、水库、人工湖、重点防洪排涝区域及其他重要水利工程设施;
(十三)其他需要建设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场所或区域。
禁止在卫生间、浴室、更衣室、酒店(宾馆)客房和员工、学生宿舍等涉及公民隐私的场所或者区域安装视频监控系统或者设施、设备。
第七条本规定第六条规定的场所、区域的所有权人或者管理者、经营者应当按照统一规划,遵循统一技术规范,建设责任范围内的公共安全视频系统。所有权人与管理者、经营者可以以协议的方式明确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责任。
依照本规定应当建设公共安全视频系统但尚未建设的,应当依附现有建筑物或者管线进行建设。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建设规划,制定有关技术规范。
第八条本规定第六条规定的场所或者区域,属于《*省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规定范围的,其公共安全视频系统工程项目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向公安机关申报方案审核、系统检测和竣工验收。
不属于《*省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规定范围的,建设单位应当提交公共安全视频系统建设方案、系统检测和竣工验收的有关材料,报所在地的区、县级市公安机关备案。
第九条各级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的公共安全视频系统工程项目,应当按照同级信息化项目的规划、审核、招投标和验收程序办理。
第十条本规定第六条规定的场所或者区域新建、改建、扩建时,与之相配套的公共安全视频系统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使用。公共安全视频系统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建筑工程不得投入使用。
室外公共安全视频系统建设涉及建筑附属构筑物的设计与建设的,应当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对依照本规定第六条应当配套建设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建设项目进行规划审查时,应当提出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规划设计要求。
第十一条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秘密的视频系统建设,依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安装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固定场所,应当在监控区域设置明显标志。
第十三条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设计、施工、维护单位应当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应资质。
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适用产品应当取得安全技术防范产品登记批准书或者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或者通过安全生产产品认证。进口产品应当出具海关、商检部门或者国家法定机构的合法证明,并符合本市公共安全视频系统标准规范。
第三章应用与管理
第十四条公共安全视频系统应当按照安全等级进行管理,分级分权限接入公共安全、城市管理和应急指挥系统,或者预留接口与公共安全、城市管理和应急指挥系统互联互通。
分级权限的设定由市公安机关会同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国家安全机关另行制定。
第十五条禁止盗窃、损毁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设施、设备,或者故意设置障碍,影响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正常运行。
第十六条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建设、管理或者使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严格管理公共安全视频系统采集的图像信息,依法按程序查看、复制和使用信息,不得删改、破坏视频信息原始数据记录,或者随意传播、复制或者用于个人目的、商业目的的查询、使用。
第十七条公安机关应当定期开展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监督检查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或者阻挠。
第十八条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因执法工作需要,可以无偿调取、复制或者查看公共安全视频系统图像信息,必要时可以临时接管公共安全视频系统控制权。
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公共安全事件时,其他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无偿调取、复制或者查看公共安全视频系统图像信息。
因执法原因而调整、改造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给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建设、管理或者使用单位造成损失或者额外开支的,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给予相应补偿。
第十九条行政执法人员根据本规定第十八条的规定需要调取、查看或者复制公共安全视频系统图像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应当出示执法单位介绍信函和执法证件。不出示介绍信函和执法证件的,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建设、管理或者使用单位有权拒绝。
第二十条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建设、管理或者使用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值班监看、资料管理、安全管理和维护保养制度,根据监控区域范围的大小和重要程度配备相应数量的专职人员监看和管理,确保视频系统正常运行。
第二十一条设有视频监控室的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建设、管理或者使用单位,应当派员值守,实时监看,对视频信息的录制、使用和去向情况进行登记,遇到可疑情况,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视频信息的有效存储期不得少于十五日,法律、法规、规章或者行政规范性文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二条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建设、管理或者使用单位,应当定期检查视频系统的前端设备、信号传输和网络传输线路以及存储设备的运行情况,确保视频系统有效运行,不得擅自改变视频系统的设施、设备的位置和用途;如确有必要改变的,应当经公安机关核准或者备案。
第二十三条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监看和管理人员应当经过培训。
培训工作由市公安机关负责组织。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一款,应当建设公共安全视频系统而不建设,或者不按照标准、规范建设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处一千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属于《*省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规定范围的,由公安机关依照《*省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处罚。
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二款,在涉及公民隐私的场所或者区域安装视频监控系统或者设施、设备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规定第八条第一款、第十条第一款,公共安全视频系统建设方案未经核准,或者公共安全视频系统未经验收合格而投入使用的,由公安机关依照《*省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规定第八条第二款,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竣工验收后不报送公安机关备案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规定第十三条第一款,不具备相应资质承接公共安全视频系统设计、施工和维护业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省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的规定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规定第十五条,盗窃、损毁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设施、设备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故意设置障碍,影响公共安全视频系统正常运行的,由公安机关依照《*省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规定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依照《*省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对单位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一)不按规定使用视频系统的;
(二)不按规定记录、存储视频信息的;
(三)擅自改变视频系统设备、设施的位置和用途的;
(四)删改、破坏视频资料原始数据记录的;
(五)擅自复制、提供、传播视频信息的;
【关键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
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事关经济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对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切实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防止和减少特种设备事故发生,针对特种设备使用环节事故隐患多的特点,结合多年来实际工作经验,对特种设备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进行了浅显分析,并提出对策及措施。
1、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分析
从全国特种设备事故情况看,2012年全国共发生各类特种设备事故228起,死亡292人,受伤354人,与2011年相比,事故总起数减少47起,下降17.1%;死亡人数减少8人,下降2.7%;受伤人数增加22人,上升6.6%。全年228起特种设备事故中,锅炉事故29起,压力容器事故26起,气瓶事故26起,压力管道事故8起,电梯事故42起,起重机械事故76起,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事故17起,客运索道事故2起,大型游乐设施事故2起。
截止目前,我市有特种设备使用单位1593户,各类特种设备8789台(套),其中锅炉1140台、压力容器3292台、电梯2294部、起重机械1912台、厂(场)内专用机动车辆116台、大型游乐设施34台(套)、客运索道1条;此外还有各类气瓶近13万只,压力管道572条。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特种设备数量以每年近20%的速度增长,使用范围日益扩大,设备种类不断增加,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尤其是使用环节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2、特种设备使用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薄弱环节
2.1部分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对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未能及时整改或者是整改不彻底。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方面,现在政府重视了,但个别企业仍然麻木不仁,我行我素,给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个别使用单位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一味强调低成本投入,违反特种设备法律法规,非法使用“土制设备”现象时有发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有的还酿成了事故。如市果品公司“土压力容器”爆炸,造成1人死亡1人受伤就是一个血的教训。
2.2部分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未按规定设立安全管理机构或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较低。一些企业觉得安全管理机构可有可无,安全管理人员也是随意指定,特别是一些新创办和规模较小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表现得更为突出。
2.3个别地方政府在高度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一些保护措施的同时,也无形中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设置了“”,致使有些企业特种设备安装不告知,使用不办理登记和检验检测、人员不持证上岗,不仅影响了特种设备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削弱了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管,也无形中纵容了少数企业拒绝接受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个别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以“领导不在”、“需要请示”等各种理由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不予配合,甚至以“软环境”、“宁静日”、“必须由某政府负责人出面”等为借口加以拒绝,给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留下了隐患。
2.4个别招商引资和民营企业存在非法安装并使用特种设备现象,安全监管难度加大。随着招商引资和民营企业的不断增加,法人代表或业主缺乏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一味追求低投入,使得有的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不向质监部门告知,有的非法移装的旧特种设备资料、手续不全,安全状况不明,无法办理使用登记和检验检测,安全使用存在死角和盲区。
2.5国家对特种设备不仅规定了定期检验时间,而且规定了检验收费标准。有些企业以单位困难为由缓交、少交、不交检验费,检验机构入不敷出,检验设备、用具更新不及时,检验难度加大。
2.6部分重点工程违规使用特种设备问题比较突出,不能正确接受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近年来,全市重点工程明显增多,特种设备的使用也随之增加,如公路施工工地中使用的起重机械,施工单位安装前既不向当地质监部门告知,使用中也不向当地质监部门注册登记,更谈不上检验检测和人员持证上岗。当地安全监察机构、检验机构发现问题后,既不配合安全监察,更不愿接受处理。
2.7部分特种设备操作人员无证上岗,违规操作特种设备。目前,司炉工持证上岗率比较高,而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和起重机械、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操作人员持证上岗情况不容乐观,无证上岗和违反操作规程导致的特种设备事故隐患时有发生。
2.8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数量不能满足当前工作需要,随着特种设备数量逐年递增,安全监管难度不断加大,急需相应增加监察人员;少数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没有认真履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赋予的职责,严格监管不够,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不力,存在以罚代管行为;个别检验检测机构没有按检验规则、质保体系要求严格检验,检验检测质量不高。未按照区域覆盖的原则落实定期检验,“抓大放小”,定检率达不到要求,发现违规行为和安全隐患未及时向安全监察机构报告。
3、特种设备使用环节安全管理的对策及措施
3.1进一步落实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加强特种设备使用环节安全的规范化管理。
3.1.1严格按照《特种设备安全察条例》及相关安全技术规范规定,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制定特种设备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加强特种设备日常安全管理。
3.1.2确保使用登记制度实施到位。使用单位在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内,须向设区市质监部门办理使用登记手续,否则不得使用。使用登记证和安全检验合格标志应当置于或者附着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
3.1.3严格实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及相关安全管理人员(统称“特种设备作业人员”)须按国家有关规定经质监部门考核合格,取得国家统一格式的特种作业人员证书,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或管理工作。
3.1.4严格实行特种设备定期检验制度。通过定期检验,可以及时发现和消除危及安全的缺陷隐患,防止事故发生,保证特种设备安全经济运行。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必须按照安全技术规范定期检验的要求,在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1个月向相关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未经定期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
3.1.5加强特种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查工作。做好特种设备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查工作,是使用单位的义务,也是保证特种设备安全使用和延长其使用寿命的重要手段。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对在用特种设备应当至少每月进行一次自行检查,并作出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应当对在用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按规定要求进行定期校验、检修,并作出记录。
3.1.6加强气瓶充装安全管理,建立气瓶安全监管新模式。气瓶充装单位必须经省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许可,向使用者提供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自有产权气瓶,并对气瓶的安全全面负责。积极推行“物联网”等先进信息化管理模式,实行气瓶充装电子信息化安全管理。
3.1.7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设计文件资料、制造质量证明书、监督检验证明、特种设备使用说明书、安装质量证明资料等;二是定期检验、改造、维修证明,自行检查记录,设备日常运行状况记录,日常维护保养记录,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等。
3.1.8做好特种设备事故预防工作,履行事故报告及配合调查处理等义务。特种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使用单位应当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应及时向当地质监部门报告。对无改造、维修价值,或者超过安全技术规范规定使用年限,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及时予以报废,并向质监部门办理注销手续。
3.2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责任
3.2.1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应当通过推进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体系建设、签订特种设备安全责任状、加强监督管理责任落实情况的考核、对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及其人员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等方式,认真履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赋予的职责,做好特种设备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依法查处使用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定期检验率、持证上岗率和事故结案率达到规定的目标。
3.2.2检验检测机构对在用特种设备安全负有技术把关的责任。首先在强调企业主动报检的同时,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置、区域覆盖的原则,保证设备的定期检验率;其次要确保检验工作质量,严把安装改造维修过程的安全质量关,严把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后的安全性能关,及时发现和报告事故隐患,杜绝因检验把关不严而导致的责任事故。
3.2.3各级政府应履行对特种设备安全统一领导,并协调、解决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的责任。 各级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是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应定期召开防范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工作会议,听取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情况汇报,布置、检查防范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工作,对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应及时予以解决。
结束语
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的现场监督检查工作,尤其要加大“两节”、“两会”、以及五一、六一、十一期间的安全检查力度,安全检查要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单位、重点设备,着力解决使用环节特种设备的隐患整改,坚决遏制和减少特种设备使用环节事故的发生。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各类特种设备专项整治,发现和消除特种设备使用环节的事故隐患,确保特种设备安全使用,万无一失。
参考文献
[1]张孝生.对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探究[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3,(9):255-255.
【关键词】物联网 小数据传输 传输安全
[Abstract] IoT small data transmission if facing great security threat, thus the paper analyzed its security solutions in 3GPP IoT specification, made further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between five security solutions on signaling optimization, encryption and integrity protection, security architecture and key derivation, providing reference on small data transmission security for the ocean of IoT terminals.
[Key words]IoT small data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security
1 物联网小数据传输安全威胁
随着物联网的规模建设,物联网终端的数量正急剧上升,甚至超越H2H终端数量。由于物联网终端低功耗、低复杂度特性,其数据传输特点也体现为SD(Small Data,小数据)传输。海量物联网终端的小数据传输会对网络产生巨大的安全威胁,如:
(1)新增接入网和核心网大量信令,加重NAS(Non-Access-Stratum,非接入层)信令负载,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移动性管理设备)面临NAS信令过载和DoS攻击威胁,如:idle态切换至connected态进行小数据传输时,需要重新发起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连接、NAS信令连接、承载建立等;
(2)物联网终端idle态时,无AS安全模式,威胁RRC连接安全;
(3)物联网终端idle态时,用户面数据无加密或完整性保护,可致隐私数据窃听、窃取、篡改、伪造等。
当前,3GPP标准工作组在需求研究报告TR 22.868、需求规范TS 22.368以及技术报告TR 23.888中提出了物联网小数据传输的业务需求和技术规范,并探讨了物联网小数据传输的多种解决方案。在这些解决方案的基础上,SA3工作组在TR 33.868提出了物联网小数据传输多个安全解决方案。
本文重点对其中的五个安全解决方案进行研究。这五个安全解决方案主要研究物联网终端的小数据传输,重点关注终端从idle态切换至connected态时,有效减少大量接入侧和核心侧信令。
2 小数据传输安全解决方案
2.1 方案一:基于NAS信令的小数据传输
方案一主要采用NAS信令消息直接进行小数据加密传输。
首先,引入L3新消息NAS PDU(Packet Data Unit,数据单元)。对小数据传输进行部分加密,并将加密数据封装在NAS PDU中。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中会携带该NAS PDU,并透传给MME。encrypted IE包含:NAS PDU、承载ID等。UE新增Security header type消息元素和NAS PDU消息;MME新增加解密功能,会校验初始L3消息是否加密/解密,并完成相应解密/加密功能。
其次,删减AS安全模式,无需建立DRB(Data Radio Bearer,数据无线承载)。MME不再派生KeNB、NCC、NH等,UE也不再派生KeNB,略过AS层的RRC完整性保护、加密保护和UP面的加密保护,直接采用NAS层加密和完整性保护。
方案一的小数据传输流程图如图1所示。
关键流程说明:
步骤3:UE设置“Security header type”标识为0101,表示完整性保护和部分加密;
步骤4:NAS PDU中包含:Security header type、eKSI、encrypted data、SNand MAC-I。
2.2 方案二:快通道小数据传输
方案二删除原有UE和eNodeB之间的AS安全模式,通过在UE和SGW之间建立安全通道来进行小数据传输的加密和完整性保护。
方案二新增了UE和SGW之间的SDTSec安全协议,并新增两者之间的小数据传输密钥KSDT。UE、MME分别推衍密钥KSDT,MME将密钥KSDT传给SGW,用于UE和SGW直接的数据加密保护和完整性保护。SDTSec安全协议如图2所示。
方案二快通道小数据传输流程图如图3所示。
关键流程说明:
步骤3:MME推衍KSDT等安全上下文;
步骤7:SGW(Serving GateWay,服务网关)保存MME推衍的KSDT等安全上下文;
步骤12:UE推衍KSDT等安全上下文,并保存SGW传送的承载ID等;
步骤15:UE使用KSDT等安全上下文进行小数据安全保护,包括加密保护和完整性保护;
步骤17~18:UE和SGW之间通过SDTSec安全协议进行小数据安全传输,SGW用KSDT等安全上下文对加密的小数据进行解密。
2.3 方案三:无连接态下小数据传输
方案三引入无连接状态(connectless)的小数据传输,通过使用token关联connected态所建立的NAS/AS安全上下文、恢复承载建立,从而减少UE在idle态切换到connected态后进行数据传输的信令开销(承载建立开销)。token是第一次附着建立时,MME分配给UE,并在后续小数据传输时用于恢复NAS/AS安全上下文以及相关承载信息的。恢复的NAS/AS安全上下文将用于小数据安全保护。后续UE在idle态下进行小数据传输时,不需要发起Service Request请求,只需建立RRC连接,减少了大量信令。
方案三无连接态下小数据传输流程如图4所示。
关键流程说明:
步骤4~6:UE第一次附着时,MME分配token给UE,用于后续小数据传输时恢复NAS/AS安全上下文以及相关承载信息。
步骤11~16:RRC Connection Reconfig Complete消息会携带token用于承载建立,省去eNB与MME、SGW承载建立的流程,迅速建立起DRB、S1 turnnel,从而进行小数据传输。
2.4 方案四:独立安全上下文的小数据传输
方案四,UE connectionless态下进行小数据传输时,会采用独立于UE connected态的安全上下文,并使用不同密钥进行UE和eNB之间的安全保护。UE connected态时,由MME和UE根据KASME生成KeNB,进行数据加密;UE connectionless态时,由MME和UE根据KASME生成KCLT,并推衍出完整性密钥KCLT-int和加密密钥KCLT-enc,进行小数据加密和完整性保护。connectionless态小数据传输和connected态下传统数据传输通切换时,网络或UE会标识指示,以便UE/eNB/MME重配置承载和安全上下文。
方案四小数据流程图如图5所示。
关键流程说明:
步骤4:UE根据KASME和MME随机数生成KCLT,并推衍出完整性密钥KCLT-int和加密密钥KCLT-enc,进行小数据加密和完整性保护;
步骤7:MME根据KASME和MME随机数生成KCLT,并推衍出完整性密钥KCLT-int和加密密钥KCLT-enc,对UE加密的小数据进行解密。
2.5 方案五:基于MTC-IWF的
小数据传输
方案五是UE idle态小数据传输时,省略原有NAS和AS安全模式,通过在UE和MTC-IWF之间建立安全通道来进行小数据传输的加密和完整性保护。
方案五新增了UE和MTC-IWF之间的MTC-IWF安全协议,并新增两者之间的小数据传输密钥KIWF。UE、HSS分别推衍密钥KIWF,HSS将密钥KIWF传给MTC-IWF,用于UE和MTC-IWF之间的数据加密保护和完整性保护。同时,MTC-IWF还认证授权SCS和UE,确保可信SCS或UE接收/发送可靠消息。
MTC-IWF安全协议如图6所示。
MTC-IWF协议基于PDCP之上,由PDCP完成加密、解密、完整性保护和完整性校验功能。IWF协议用于UE和MTC-IWF直接的数据传输,也可在UE/IWF与eNB/MME/SGW之间透传。
方案五基于MTC-IWF的小数据传输流程如图7所示。
关键流程说明:
步骤2:AKA过程中,HSS推衍的小数据传输密钥KIWF,并传送MTC-IWF保存;
步骤4、5:UE推衍小数据传输密钥KIWF,并推衍KIWF-int和KIWF-enc,对小数据进行完整性和加密保护;
步骤6:如果MME接收到的消息类型msg=small data,则略过NAS完整性校验,直接将消息转发给MTC-IWF;
步骤8:MTC-IWF根据HSS推衍的小数据传输密钥KIWF、KIWF-int和KIWF-enc,对小数据进行解密。
3 安全方案对比
上述五个安全解决方案主要从信令优化、加密和完整性保护、安全架构、密钥推衍等方面,解决了UE小数据传输的安全问题,具体对比如下:
(1)信令优化
方案1:NAS层信令面小数据传输,减少AS信令以及DRB承载建立等流程;
方案2:用户面小数据传输,减少AS安全模式、RRC连接重配置等流程;
方案3:用户面小数据传输,利用token恢复NAS/AS安全上下文、承载等,减少接入网和核心网大量信令;
方案4:用户面小数据传输,建立单独小数据安全上下文,减少AS安全模式和RRC连接重配置等流程;
方案5:NAS信令面小数据传输,减少NAS、AS安全模式和RRC连接重配置等流程。
(2)加密和完整性保护
所有方案均实现SD加密和完整性保护。
(3)安全架构
方案1:对现有安全架构无影响;
方案2:UE和SGW之间新增SDTSec安全协议,新增UE-SGW之间的SD安全上下文,对现有安全架构有影响,可能会引入新的安全问题;
方案3:对现有安全架构无影响;
方案4:只是新增connect-less态下独立的安全上下文,没有引入新的安全协议,对现有安全架构没有太大影响;
方案5:UE和MTC-IWF之间新增IWF安全协议,新增IWF SMC安全模式,还额外提供SCS、UE认证,对现有安全架构有影响,可能会引入新的安全问题。
(4)密钥推衍
方案1:UE、MME不产生KeNB;
方案2:UE、MME新推衍密钥KSDT,MME并传递KSDT给SGW;
方案3:无任何影响;
方案4:UE、MME新推衍密钥KCLT,MME并传递KCLT给eNB;
方案5:UE、HSS新推衍密钥KIWF,HSS并发送给MTC-IWF。
4 结论
本文对3GPP规范的物联网小数据传输安全进行了研究,并从信令优化、加密和完整性保护、安全架构、密钥推衍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五个物联网小数据传输安全解决方案,为应对海量物联网终端的小数据传输提供了参考。但是,标准方案的最终确定和运营商现网部署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和厂商博弈选择合适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3GPP TR 22.868, V8.0.0. Study on Facilitating Machine to Machine Communication in 3GPP Systems[S]. 2007.
[2] 3GPP TS 22.368, V12.4.0. Service requirements for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s[S]. 2014.
[3] 3GPP TS 22.011 V12.2.0.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Services and System Aspects, Service accessibility[S]. 2014.
[4] 3GPP TS 33.868 V12.1.0. Study on security aspects of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s (MTC) and other mobile data applications communications enhancements[S]. 2014.
[5] 3GPP TS 33.889 V13.0.0. Study on security aspects of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s (MTC) architecture and feature enhancements[S]. 2015.
[6] 毛磊,戴谦,张银成,等. 针对M2M应用的LTE系统优化技术[J]. 电信网技术, 2012(8): 44-49.
[7] 夏伟. 移动终端中的通信安全技术研究[D].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13.
[8] 曹俊华,李小文. LTE/SAE安全体系的研究及其在终端的实现[J]. 电信科学, 2010(7): 50-54.
关键词:云计算背景;计算机安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管是基于硬件还是软件的计算机领域内的安全技术发展非常成熟。云计算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发展的成果,其提供一种计算机用户使用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软件资源的新模式,酝酿着IT产业的巨大变革,那么云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一、云计算的概况
云是互联网和网络的一种比喻的说法,以前在图中经常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随之也用其来表示互联网和基础设施的抽象形态。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条件下,提供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以及交互的模式,一般情况下会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的并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狭义云计算一般是指以IT为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的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以及易扩展的方式来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指的是服务的交付和使用的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以及易扩展的方式来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和软件、互联网、IT有关,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服务,其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来进行流通。云计算当前主要的构架是基于一个新一代的数据中心,以此来提供虚拟的计算以及存贮资源的功能,其中这些资源的使用以及消费,就可以按照先前的规定标准进行适当的收费,用户可以随时地通过互联网进行资源的消费,为用户提供方便。
二、云计算的特点
(一)云计算可以为用户减轻对硬件的需求
在用户使用计算机时,通常为了达到更高的水平,将软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升级或者是将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升级到最高版本,以便更好的运算处理。而当你对系统或软件升级时,你又不得不发现,原来你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已经远远低于系统的需要,从而打消了系统升级的可能;而在这时大部分用户就会选择重新换一台硬件设备更好的计算机;但同时又考虑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又再一次打消了买新计算机的可能。而在这里,有了云计算,用户们就不会对计算机的硬件设施低而苦恼了。
它会通过用户的终端设备将数据信息传递到互联网上的,而用户们只需要在互联网对数据进行操作运算就可以了。所以云计算对于用户的终端设备不需要过高的要求,就可以实现用户对数据的操作运算。
(二)云计算为计算机用户提供了安全数据控制平台
大多数用户在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病毒的攻击,或者是重要文件被盗取甚至丢失的现象。而云计算就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它会将用户的一些重要信息都存放在一个类似于硬盘的网络平台上,在这期间也会有大量的IT人员进行对数据的管理,以便让信息被安然无恙的存储。
(三)云计算为计算机用户对数据的操控提供了大范围的空间
如果用户不是在常地点进行数据运算,而是出去游玩,或者是去探望朋友,那么只要你身边存在移动设备,能连接到互联网上。你就会通过移动设备和互联网的链接查看到自己的所有信息。例如用户现在所在的地理位置、或是你迷路了,找不到了自己想去的下个目的地,而只要你通过云计算,你就会找到该目的的详细位置,甚至还可以告诉你该怎么去目的地,和路途中所遇到的景象。所以,云计算不仅为用户们提供了安全数据控制平台,还为用户的数据存储提供了大量的空间。
(四)云计算为计算机用户提供了数据之间的简单传递
用户们在现实中会遇到过移动硬盘和U盘之间进行传送数据时,会浪费很长的时间,而有了云计算,你就会利用及少量的时间,而在不同的移动设备进行数据的共享,让用户们每时每刻都会查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三、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安全存在的问题
在技术方面,云计算存储了大量的数据,一旦在云计算中心放生故障,将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云计算在网络的建设中拥有巨大的优势,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网络的虚假地址和虚假标识问题。
其次,在计算机的网络里,我们的防范措施很单一,网络上的黑客和病毒随时都有可能攻击我们的云计算中心。在云计算中心里存储的大数据信息对这些攻击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云计算有许多重要的安全问题,例如在没有真正明确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责任的情况下把服务委托给第三方等。
此外,互联网技术在中国发展太快、变化太多,以致于让我们对网络安全的认识跟不上,缺少防范意识,虽然近几年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还不能满足网络安全的需求。我国对网络安全的立法还并不全面,存在着漏洞,而且监管的严密性也不够。目前我国的立法不全,缺乏对网络安全的制裁手段和惩罚。
四、基于云计算下计算机安全的保障措施
(一)明确云计算业务的定位
云计算所包含的业务的种类是复杂并且多变的,要加深对其发展的深入研究,看是否可以将其归类成为某一类的电信业务,看其是否可以归纳入或者是调整《电信分类目录》,并且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市场的准入以及其监管的力度,规范云服务的良好的发展。
(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要根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以及其业务的模式,尽快地制定出相符合的法律法规以及其技术规范,例如出台数据保护法、明确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定用户使用的日志留存规范等。以此来规范云计算市场,加强其监督力度,保障其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发展。
(三)建立有针对性的技术监控手段
要针对云计算技术以及其业务的特点,建设有针对性的技术监控手段。云计算在计算机行业的应用,进一步地降低了互联网业务的开发以及其应用的门槛,并且使信息的传播渠道更加的便捷、低廉,所以要建设相对应配套的技术管控手段,比如业务开发审计系统、违法网站应用定位和处置系统等,以此来对其进行有效监控。
(四)建立云计算服务分级分类的安全管理制度
要根据云计算的特点,将云计算按照其使用的范围、对象以及其业务模式的规划分为不同的安全等级要求,比如,根据其使用范围可以划分成公有云、私有云以及混合云等;根据其使用的对象灰分成为面向政府、企业和普通用户进行云服务;根据其业务模式划分为提供基础设施资源、信息以及软件的云服务,并且要根据不同的安全等级制定出相应的安全防护标准以及等级保护制度。同时还要建立诚实可信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比如,政府创建的公共云服务平台,分级进行安全管理,保障其使用的安全性。
(五)提升其自主创新的能力
要加大力度培养国内云服务市场,加强对云计算核心硬件的研究开发力度,减少核心设施以及关键领域技术产品对于国外产品的依赖,国家要自主开发软、硬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地参与到云计算国际标准的制定,提升自身科技含量,加快该行业的发展。
结语
云计算最重要的外部特征是IT资源服务,内部特征比较突出的是运行模式,支撑这种模式顺利进行的是云安全。云计算中的云安全一般是通过对网络中的客户端软件进行监控,一旦其中的软件行为发生异常就能够及时得知信息,并以此来分辨获取互联网中的木马、恶意程序等最新信息,将其推送到Server终端进行数据自动分析与处理,再将解决方案分发到每一个客户端。目前,云计算发展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做好云安全工作,实现信任云目标,是突破瓶颈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郭懋.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安全问题及对策探究[J].河南科技,2013,02:4+59.
关键词 物联网 安全 标准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将给IT和通信带来广阔的新市场。目前,各国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
1 标准化组织概述
物联网应用所涉及的技术保罗万象,整合了近年来各个计算机以及通信领域的前沿科技,例如标示技术、信息存储、信息处理、无线通信、信息安全等。在每一项技术领域都有相应的标准化组织在推进发展着该领域的标准文件。如国际标准化组织最大的推动者ISO,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I,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等。物联网的发展与大力推广需要得到标准化组织的支持,标准制定与推广直接关系到物联网应用的范围、领域以及普及程度。
2 国内外标准化组织的研究方向与路线
国际电报联盟(International Telegraph Union,ITU)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它由电信标准化部门(ITU—T)、无线通信部门(ITU—R)和电信发展部门(ITU—D)组成。ITU开展的与物联网相关的工作包括:标签,网络架构与需求以及传感器网络安全等。
ITU—T_SG17是专门研究泛在网安全问题的小组。针对泛在网总体框架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国际标准组织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国际电信联盟ITU—T。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是由欧盟批准建立的,其标准化领域主要是电信业。在物联网领域的研究方向是M2M的应用需求、架构,以及设备标识、寻址、安全隐私、计费等。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包含了欧洲的ETSI、日本的ARIB、日本的TTC、韩国的TTA、美国的TI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议六个组织。其物联网领域的研究方向有移动终端、无线接入、业务架构和安全等。3GPP首先对以移动通信网络为基础发展M2M通信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然后重点研究支持MTC对移动通信网络的增强要求,包括对GSM、UTRAN、EUTRAN的增强要求,以及对GPRS,EPC等核心网络的增强要求。在安全方面,3GPP首先研究与物联网安全相关的业务需求,并对M2M设备的远程签约信息的管理进行研究,包括远程签约的可信任模式、安全要求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等。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3GPP研究支持MTC对移动网络的安全特征和要求。
Internet工程任务组是一个由为互联网技术发展做出贡献的专家自发参与和管理的国际民间机构。致力于互联网技术与运行研究,对互联网协议标准及用途进行解释与建议。在物联网领域,其正在推广的应用于低功耗,短距离通信的轻量级IPV6协议栈得到业界学者的重视与认可。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是国内企业、事业单位联合组织的。CCSA主要致力于推动国内通信业的标准化进程,其在物联网领域内的标准化工作主要包括网络融合、机器类通信、感知延伸等方向的标准化制定。CCSA的物联网技术路线是以规模化应用为目标,分阶段实现移动通信网络与传感网络的融合,最终实现物联网的可运营、可管理和产业化。
3 标准化成果与进展
3.1 ITU—T
IUT—T近年来在物联网安全方面主要成果表现在生物测定安全以及提供安全通信服务的内容上。生物测定安全即在通信业务中,利用用户的生物特征作为认证工具是通信安全的一种有前景的技术手段。生物测定安全的过程分为:生物特征获取过程—提取过程—匹配过程—存储过程—判断过程—应用过程。将生物测定系统扩展到公众网络一直是ITU—T_SG17小组努力的目标,由于生物特征数据相当敏感,当数据在公网中传输时,需要有相应的安全解决方案。
ITU—T_SG17规定安全通信服务研究领域包括:家庭网络安全、移动安全、基于应用层安全协议以及网页服务安全。如基于证书的家庭网络安全研究,移动通信认证架构研究,移动通信增值服务安全研究以及反垃圾信息研究等。在基于证书的家庭网络安全方面主要工作是为家庭网络应用建立证书管理体系,通过适当简化x.509证书属性内容,应用在家庭网络中。
3.2 ETSI
ETSI详细说明了M2M系统相关的安全需求,在机密性、完整性、身份认证以及授权批准这些基本需求上进行详述并且提供了系统需要防范的潜在威胁的特例。此外,ETSI还对M2M系统的功能架构进行了阐述,提出了高层的架构方案,并对架构中各部分涉及安全的模块进行了分析。
3.3 3GPP
3GPP描述了智能交通、智能读表、智能售货机和财产/货物跟踪四个用例,提出了与物联网安全相关的若干业务需求:Dos攻击防范需求、终端安全需求和远程签约信息的配置和更改需求等。3GPP为了解决远程签约信息的配置和更改的问题,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并对各种方案细节做了分析。
3.4 IETF
IETF总结了6Lowpan 网络中存在的安全挑战,主要包括要求是资源消耗最小化影协将安全性能最大化;6Lowpan的部署使得安全包含被动加密到主动干涉;网络处理过程包含端到端信息传输网的中间节点等。同时,该组织提出了6Lowpan网络的安全需求,包括:数据机密性、数据认证、完整性、新鲜指数、有效性、鲁棒性、能量使用效率等。大多数6Lowpan中对用户数据安全的攻击或威胁,看似可信的,其实后果很糟糕,这主要是因为6Lowpan是通过无线方式接入英特网。对6Lowpan安全的研究从研究网络各层中的各种各样的威胁开始,分为:物理攻击、DOS攻击、网络层攻击、传输层攻击。
3.5 CCSA
CCSA 泛在网工作组成立较晚,目前各项标准正在紧锣密鼓的研究中,尚未取得明显工作成果,且多数标准文稿暂时都是保密的。在物联网安全方面,CCSA的无线通信技术委员会(TC5)制定的《M2M业务研究报告》中,针对M2M 应用,对涉及的安全问题进行了阐述。
4 分析与讨论
物联网安全研究是各大标准化组织的研究重点之一,ETSI在完成安全需求阶段工作基础上,第二阶段网络架构也已经获得初步成果。3GPP的研究重点在于移动网络优化技术对安全的影响和设备接入安全问题,目前已经有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3GPP研究了多种行业应用需求,其中包括安全需求,成果向应用的移植过程比较平稳,同时这两个标准化组织注意保持两个研究体系间的协同和兼容。ITU主要研究了泛在网中的安全问题,涵盖面比较广泛,任何与安全有关的话题都可以进行讨论。IETF主要在6Lowpan网络上讨论了安全威胁与应对措施,并未形成工作组正式草稿。国际各大组织对物联网纷纷启动标准研究工作,虽取得一定进展和成果,但物联网关键技术和协议尚未统一。
国内的标准化组织虽然起步晚,但对物联网标准化的形成工作仍紧锣密鼓地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本文对国内外物联网安全标准化体系的研究与分析可以看出,国内标准化进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提出三点建议。首先,需要加快标准化研究,建立物联网产业技术同盟,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标准化协作机制,积极参与制订我国物联网安全的相关技术规范。其次,确定核心研究方向,尽快形成统一标准。最后,攻破核心物联网安全技术,掌握标准制定主动权。
参考文献
2011年,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管局、北京市煤矿安全监察局和京煤集团共同组织开展了以“科技兴安、装备强安、文化创安”为主要内容的“京西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行动”,京煤集团首次实现百万吨死亡率为零。开展“京煤保障行动”的作用和效果也得到国家煤矿监察局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在矿山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同时,北京市对矿山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更高要求,2012年,北京市要全面推进 “安全健康・绿色和谐”(简称“安全和谐”)矿山建设工作,力争实现安全生产零死亡、职工零伤害、企业废弃物零排放、矿山与生态环境及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
深入调研 提出新思路
近几年,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管局强力推动矿山专项整治和整顿关闭工作,累计关闭小煤矿445家,实现小煤矿总体退出;关闭小非煤矿山1 573家,保留33家安全生产水平较高的大中型的非煤矿山,使北京市矿山的本质安全水平得到提升。2011年,北京市非煤矿山未发生死亡事故,特别是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首次实现百万吨死亡率为零的目标。目前,北京市初步形成了以京煤集团所属的煤矿企业、金隅集团所属的石灰石矿山、首钢总公司和密云冶金矿山公司所属金属矿山的产业布局,为促进北京市的矿山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北京市的非煤矿山虽经过多年整治,安全生产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存在石灰石露天矿山开采工艺不规范,机械装备比较落后,粉尘污染比较严重等突出问题,特别是金属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安全管理基础薄弱,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新的举措。”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管局、北京市煤矿监察局副局长贾太保分析指出。
为实现北京市非煤矿山的长期安全发展,自2011年1月开始,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管局会同北京市国土局、环保局等部门深入分析研究全市的非煤矿山现状和问题,并到其他省市调研考察学习,确定了建设“安全健康・绿色和谐”矿山的工作思路。并印发了《关于建设“安全・和谐”露天示范矿山有关工作的通知》,启动了金隅集团北京水泥厂凤山矿建设示范露天矿山工作。2011年12月,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管局还专门召开非煤矿山专项整治暨建设“安全・和谐”示范矿山动员会,正式启动“安全・和谐”露天示范矿山建设工作。
在“安全・和谐”矿山建设过程中,北京市按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安全技术水平、提高安全机械化生产水平、提高职业危害防治水平、提高环境保护水平等5个提高的要求,坚持典型引路,通过发挥金隅集团、首钢矿业公司、首云矿业公司的带头示范作用,全力推进 “安全・和谐”矿山建设工作。
示范企业 积极实践
金隅集团 “安全・和谐”矿山建设初有成效
作为“安全・和谐”矿山建设试点企业,金隅集团北京水泥厂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北京水泥厂”)副总经理王化民介绍说,根据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管局印发的《关于建设“安全・和谐”露天示范矿山有关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北京水泥厂迅速制定了《“安全・和谐”露天示范矿山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六化四体系”的建设实施方案,投资4800多万元在凤山矿进行逐项落实。
王化民解释说,“六化”是指实现采矿生产工艺过程规范化、生产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低尘化、生产管理数字化、矿山环境绿色化、生产过程无废化。“四体系”是指建立责任制规章制度体系、健全隐患排查体系、创新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完善应急救援体系。
目前,金隅集团凤山矿采场开采工艺规范,采用自上而下的水平分层台阶式开采;机械装备陆续更新,已将老旧电铲更新为液压铲装;矿山物联网建设项目已完成招标,将在采矿区、破碎加工、砂石料车、主要路段、胶带输送机等重点部位安装视频设备,对重要生产设备、重点生产岗位、采场重点部位进行实时监控,并实现数字统计自动化、通信联络与调度指挥系统化;为减少采场内道路扬尘,设计硬化上山道路4100m(目前已完成3100m),并雇佣专业养护队,定期检查和清扫矿区运输道路。借助技术创新,仓放矿实现了人与尘源隔离的远程监控放料;潜孔钻的集中收尘改造,彻底摆脱粉尘向大气排放的局面。针对石渣厂破碎后的成品按不同规格露天堆放易扬尘的问题,凤山矿计划全面整治,采取棚化或建仓方式,将不同规格的成品全部存放在密闭舱内,进行放料;还准备对竖井放矿系统进行技术改进,实现自动化封闭式操作,从而彻底解决粉尘对职工的危害。同时,扩大石渣生产规模,加大废石处理力度,在实现废石“零排放”的基础上,消除山场上堆积多年的废石。对于矿区的生态恢复,凤山矿计划2012年6月底前完成植被恢复总量的90%。
首钢矿业公司 推进“四个提升工程”
首钢矿业公司隶属于首钢集团,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境内,是首钢主要的原料生产供应基地,共有大石河铁矿、水厂铁矿、杏山铁矿3个铁矿,其中,杏山铁矿为露天转地下开采矿山,2011年投入试生产。
首钢矿业公司非常重视对矿山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建设,副总经理徐景海列举了几年来公司对安全技术设备的改进。2011年,首钢矿业公司加大安全投入力度,组织在水厂铁矿尹庄尾矿库安装了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对“浸润线、坝移、库内水位、库区降雨量、排渗水量”的在线监测;按照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提出的《首钢矿业公司水厂铁矿河西排土场稳定性研究及优化设计》,在河西排土场修筑了两座重力式挡土墙,并在220m水平以下,形成了130m平台,正在形成175m平台,符合排土场段高小于50m的标准要求,进一步降低排土场断面高度,降低安全风险。
徐景海介绍说,根据北京市建设“安全・和谐”矿山的总体要求,首钢矿业公司以“四个提升工程”为载体,推进首钢“安全・和谐”矿山建设。具体包括健全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加大隐患排查整改和责任追究力度,以隐患排查为抓手,推动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体系和制度体系,加速推进安全管理提升工程。
首钢矿业公司制订了装备更新计划,推广智能型、节能高效环保等先进适用的安全技术装备;探索杏山铁矿地下开采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管理和应用模式,加速推进安全技术装备提升工程。
首钢矿业公司还注重发挥专业救护队的作用,加强应急救援知识宣传培训,普及事故灾难预防、避险、报警、自救、互救知识,提高职工防范、救护能力;加强与地方联系协作,建立完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汛期前组织与周边镇、乡、村进行联合演练,增强应急协作联动能力,加速推进应急救援提升工程。
此外,首钢矿业公司学习借鉴“白国周班组管理法”,教育和引导职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注重发现、培养、总结、宣传安全生产先进典型,大力营造自我约束、遵章守制、精准操作的安全文化氛围,积极倡导培育“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文化,加速推进安全文化提升工程。
重点环节 加强建设
北京市面临着非煤矿山由露天转地下开采逐渐增多的局面,2012年,密云县有两家矿山的地下开采正式投入生产,以后将逐渐增加到七八家地下开采矿山。地下开采与露天开采在安全生产环境上发生了本质变化,因此,贾太保指出,在“安全・和谐”矿山建设过程中,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地下开采的复杂性、安全管理难度大和安全管理经验相对不足等问题,着力构建“生产系统完善、机械通风到位、顶板边帮可靠、机电性能达标、现场管理严格”的非煤地下矿山安全生产工作体系。
在具体操作中,贾太保提出了“五个加强”。
要加强通风系统建设。企业在按照相关规程和技术标准建设完善矿井开拓、运输、供电等安全生产系统的同时,应加强通风系统建设,切实加强机械通风,严防有害气体中毒和窒息事故的发生。
要加强井下矿压监测监控。应用物联网建立工作面顶板监测监控系统,采用先进的矿压监测监控设备和矿压预测预防新技术,加强对矿压的安全管理,严防各类矿压事故的发生。
要加强领导下井带班工作。认真落实《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企业领导带班下井及监督检查暂行规定》,严格执行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要轮流现场带班制度,确保有矿领导带班并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强化生产过程安全管理的领导责任。
要加强安全技术管理。建立健全生产技术管理机构和技术总负责人制度,加强技术人员力量,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加强水文地质技术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及时绘制矿山相关实测图纸,图纸要与实际相符。
【Abstract】Monitoring is the physical basis of the industry focused on the department or the important place to carry on the real-time monitoring, management department can obtain valid data, image or sound information through it, monitor and memory timely for process sudden abnormal events, to provide efficient, timely command and height, layout, handling cases of polic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in the world, setting off a powerful wave of the digital equipment, all kinds of digital has become a primary target for safety protection.
【关键词】实时监控高效及时 安全防护
【Key words】Real-time, monitoring, timely, safety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系统概述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卫滨区一横街63号,视频监控系统是该医院保安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出入口、门诊大厅、急诊大厅、通道、地下停车场和电梯轿厢等重要的区域和部位进行监视控制,采用矩阵切换控制主机和数字录像方式,可以直观地掌握现场情况和记录事件事实,及时发现并避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为医院的安全和管理提供保证。
2设计方案
2.1 设计依据
a) 甲方要求
b)《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c)《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95-2007;
d)《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198-94;
e)《防盗报警中心控制台》GB/T 16572-1996;
f)《安全防范工程程序的要求》GA/T 75-94;
g)《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 74-2000;
h)《视频安防监控技术要求》GA/T 367-2001;
i)《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T 308-2001。
j)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弱电平面图。
2.2设计原则
2.2.1方案设计和图纸符合国家、行业的有关规定和公安部门有关安全技术防范要求;
2.2.2方案设计满足业主要求,使系统的功能尽可能的完善并充分加以利用;
2.2.3系统设计、设备选型、调试、安装等环节都将严格贯彻质量条例,完全符合院方和国家、行业的有关标准及公安部门有关安全技术防范要求;
2.2.4系统设计中,充分考虑安防领域技术的发展,参考目前安防设备的发展水平,在设备选用上首选国际市场上主流设备,确保系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2.2.5根据此项目的特点,结合工程要求,以及今后的变更,有较大的扩充余地;
2.2.6在确保系统性能有效、稳定可靠的基础上,考虑系统的先进性的同时,在满足安全防范级别的要求前提下,尽量降低系统造价,以达到较高的性能价格比。
2.3设计目标
2.3.1监视和控制医院主要出入口、门诊大厅、挂号收费处、药房、地下停车场和电梯轿厢、走廊、电梯厅等重要的区域和部位的人或物;
2.3.2应用矩阵主机实现对所有摄像机输入和监视器输出的可编程巡视、分组切换;
2.3.3所有的监控点视频图像能显示在监视器上,并带时间、日期、显 示;
2.3.4利用数字硬盘录像机录制所有现场资料,提供多种录像方式:连续(计划)/移动侦测/报警,可按每天、每周或选择某天/时间段进行录像,可动态设置显示或录像图像的质量。
2.4 系统配置及功能
2.4.1 前端分布配置
监控的重点区域为出入口、门诊大厅、急诊大厅、通道、地下停车场和电梯轿厢等。
摄像机点位具体配置详见视频监控系统点位表。
通过这样的布点配置,能够基本满足监视系统覆盖严密、合理的要求,做到点面结合,并突出了重点部位的重点控制。总体设计做到:
a.摄像机分布合理,覆盖面广;
b. 出入口、门诊大厅、急诊大厅、通道、地下停车场和电梯轿箱处控制严密,图像完整;
c.画面尺寸要求人像2/3以上(膝盖以上);
d.摄像机焦距选择合理,采用有效口径较大的镜头,以延伸景深范围。
2.4.2传输
采用由控制室集中供电方式;
视频信号传输采用视频电缆,为保证视频信号的传输质量,尽量采取一线贯通,线缆长度要与线径的规格型号相适应;通讯信号传输,采用金属屏蔽线,提高抗干扰能力;管线传输采取抗雷击、抗电磁干扰措施;管线敷设要走弱电竖井,以暗埋为主(顶栅内或埋入地下、墙内),不能敷暗线的部位要用管或线槽。管线的敷设安装,留有适量的备用线,为以后的扩展和维修打好基础。
2.4.3控制
监控主机是监控系统的核心。本方案中选用1台矩阵/切换控制主机,矩阵容量为32路视频输入,8路视频输出。可组合扩展,总线制,全矩阵。可通过矩阵主机控制图像切换、云台、镜头,可实现多种切换方式、调动图像、时间、日期等功能。编程方式可依照医院的实际要求设置和变化。
2.4.4显示
由2台19"显示器组成多画面分割显示、6台14"监视器作为切换显示终端。
2.4.5记录
系统采用数字录像方式,存储媒体为计算机硬盘。在中心监控室设置了2台DVR 同时对所监视的31个画面进行全天录像,录像方式可根据需要调节。
系统图像全部作日期、时间、字符叠加,以满足监控图像必须具备的人物、时间、环境三要素的要求。
2.5系统的主要设备选型、功能指标及特点
2.5.1矩阵主机
矩阵主机选用矩阵切换/报警主机产品。其系列产品成熟,具有先进的技术、完善的功能、稳定的性能以及较好的价位等优点。
产品性能特征:
视频32路输入,8路输出;
可编程屏幕菜单显示,操作简便;
独立可编制时间顺序,系统配置和设置;
预置位置,巡视可编;
视频字符、时间迭加,中/英文迭加显示;
所有的编程都具备断电保护功能。
2.5.2数字硬盘录像
选用全实时数字硬盘录像主机,图像质量清晰度高,系统运行稳定。该系统除了高清晰度录影以外,还有报警、同步回放、远端监控、循环录影、动态录影,也可与现有保卫设备相结合,控制云台及接收感应器信号与开关外设设备。
系统集成度高
一台数码监控主机可录制1-16路。
录像、监看可选择
系统采用录像与监看操作分开,可达到“仅监看,不录像”或“仅录像,不监看”,及监看同时进行录像。
采用硬盘存储录像资料
系统采用硬盘存储录像资料方式。可通过数字磁带机或光盘刻录机对数据进行拷贝存储。备份存储时可根据日期、时间段、摄像机等进行选择拷贝数据、图像、声音。
存储介质--存储介质为硬盘,容量大小可根据录像资料要求保存的天数进行配置。录像资料的容量大小随图像清晰度的调整而有所变化。
安全性好
系统直接通过计算机加密,并设置有用户操作权限。低级别用户只能进行简单的操作,而高级别用户可对系统进行全部参数设置及管理。无权用户则不能进入系统进行任何操作。
具有自动锁定操作界面的功能,防止非管理人员操作。
可靠性高
该系统软、硬件运行稳定,性能优越。
回放、查找迅速
播放方便,除具有模拟传统录像机的播放方式(播放、暂停、快速、快退)外,还可按时间选择播放、直接区域定位等。
报警功能丰富
系统具有联动报警功能。
系统能自动检测运行中发生的错误,对诸如摄像机无信号接入、硬件发生故障、操作错误等所有系统故障信息全都会发出报警信号。
在设防时间段内,系统通过移动物像侦察技术对现场非常情况进行自动启动录像并在本地机或通过网络对远程机进行报警。系统可通过主机内置嗽叭报警,可通过外接音箱提供语音报警。
可以对摄影机命名
可以对每一个镜头独立命名并显示在画面上,使用者并可依实际状况选择字体颜色。
循环录影
可以选择停止录影或是循环录影。当选择循环录影时,所有硬盘均录满了以后,会自动删除最旧的档案,继续录影。
可调节性
对每一路图像报警灵敏度、亮度、对比度和色调分别调节,以适应每路不同环境,达到更好的摄像效果。
预约录影
提供自动预约录影功能,即可以设定开始与结束录影的时间,当达到设定的时间,系统即自动开始录影;到达该结束时,则可自动停止录影,并可进行多重设置,可设定多个录影行程。
具有远程联网集中监控功能
系统可通过模拟或数据线路进行联网,实现远程监控。
录像、报警、控制一体化
系统除录像报警功能外,对通过一组I/O(输入/输出)设备,直接接入各类探测器、控制云台和各类报警设施,系统高度智能化。
即时动态侦测、录像方式多样
采用专有的码流变化来侦测监看区域内的影像变化,如区域中有物体移动,系统即被触发将开始录影,直至区域内没有影像变化,则停止录影,这样可大量节约硬盘储存空间,在有限的硬盘空间内可以储存更长时间的录像。
系统具备防死机重启、断电报警功能
系统具备软件自检功能。且根据本系统的特性专门开发出了相应的看门狗及断电保护,使数据不至于丢失,使系统的稳定性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
2.5.3摄像机部分
摄像机部分:摄像机是前端视频图像采集的关键设备,它的选型直接影响到整个监控系统的质量。
2.5.4显示部分:
监视器与显示器需具有图像清晰,工作性能稳定的优良特性。
2.6控制室的布局
2.6.1 控制室的设备布置符合GBH115-87《工业电视系统工业设计规范》和GBH16-83《建筑电器设计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
2.6.2 控制室分为两个区,终端显示区和操作区。显示区与操作区的距离与屏幕之间的距离为屏幕对角线的4-6倍设置。
2.6.3控制台的设置便于操作和维修,其背面与墙的距离不小0.6m,正面与墙的距离不小于1.2m,两侧面与墙或其他设备的净的距离不小于1.5M,次要通道不小于0.8m。
2.6.4电视墙的安装位置使屏幕不受外界强光直射。
2.6.5室内照明设计合理,减少在屏幕上因灯光反射引起对操作人员的眩目。
2.7系统信号传输
前端摄像机视频信号和报警信号都进入主控中心控制设备。中心控制室之所以能够报警、控制,是完全建立在有信号传输的基础上,所以确保传输线路的安全同样很重要。为此,要求单体内部的所有横向线都要在吊顶内以镀锌管管敷设,纵向线在弱电竖井内架设电缆线槽梯架,整个电缆线槽的架设要考虑到抗干扰抗雷击等因素,强电线路和信号线路一定要按规定分开敷设,并要求信号线屏蔽效果好,所有视频线中间无接点,线槽接地良好,降低损耗保证视频图像质量。
2.8管线敷设及抗干扰措施
2.8.1 电缆敷设
* 电缆敷设穿管时,不应损伤线缆外皮(护套)。
* 电缆穿入管子后,因避免拉得过紧,应有一定的余量。
* 穿放电缆时宜涂抹黄油或滑石粉。
* 应做到一线到位,避免电缆接续,出现接头。
* 电缆的弯曲半径应大于电缆直径的15倍。
* 电源线宜与信号线、控制线分开敷设。
2.8.2 抗干扰措施
对一个综合保安系统来说,系统的抗干扰措施十分重要,针对本系统的特点,采用下列抗干扰措施:
* 在管线敷设时,做到所有管线必须接大地,同时信号电缆,控制电缆和电源电缆分开敷设。
* 在系统设计和安装调试时,应采用一点接地方式以避免由于接地电位差而引起的交流杂波等干扰,这包括下列几项措施:
* 系统应尽量考虑采用单独接地方式,接地点远离强电接地点,接地电阻小于4欧姆。
* 系统中前端设备安装时应采取绝缘措施,设备架空以避免多点接地。
* 系统中信号电缆采用屏蔽电缆。
* 系统中电缆接头制作应符合规范。
* 在系统控制室所有设备的外壳机箱均应接地。
2.9 建成后达到的效果
本视频监控系统建成后,应达到防范有效、性能先进、实用、可靠、操作简单、维修方便、故障率低、寿命长、性能价格比合理,各项技术指标都达到国家标准。
参考文献
张飞碧,王珏 著,数字音视频及其网络传输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
汪光华 编著,智能安防:视频监控全面解析与实例分析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